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宗鏡録 (No. 2016_ 延壽集 ) in Vol. 48

[First] [Prev+100] [Prev] 499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510 511 512 513 514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道。徒勞神於塵劫之中。如釋迦文佛從過去
無量劫來承事供養無數恒河沙等諸佛。皆
不得記。何以故。以依止所行有所得故。至燃
燈佛時。因獻五莖蓮華。乃得授記釋迦之號。
方達五陰性空心無所著。始見天眞之佛。頓
入無得之門。故將蓮華獻佛用表證明。所以
華嚴經頌云。性空即是佛。不可得思量。尚不
用瞥起思量。豈況勞功永劫
宗鏡録卷第十五
 *丁未歳分司大藏都監開板 



宗鏡録卷第十六
 *慧日永明寺主智覺禪師延壽集 
夫即心成佛者。爲即眞心。爲即妄心 答。唯
即眞心。悟心眞故成大覺義。故稱爲佛。問。若
即眞心有何勝義。若即妄心成何過咎。答。畢
竟空門理無眹迹。分別之道事有開遮。妄心
者。從能所生。因分別起。發浮根之暫用。成對
境之妄知。若離前塵此心無體。因境起照境
滅照亡。隨念生塵。念空塵謝。若將此影事而
爲佛身。既爲虚妄之因只成斷滅之果。眞心
者。湛然寂照非從境生。含虚任縁未嘗作意。
明明不昧。了了常知。舒之無蹤。卷之無迹。
如澄潭瑩野明鏡懸空。萬像森羅豁然虚鑒。
不出不入。非有非無。斯則千聖冥歸萬靈交
會。信之者。徹大道之原底。體之者。成常住之
法身。祖佛同指此心而成於佛。亦名天眞佛
法身佛性佛如如佛。亦非離妄。妄無體故。亦
非即眞。眞非即故。眞妄名盡即離情消。妙圓
覺心方能顯現。又以本具故方能開示。故云
如來正覺心與衆生分別心契同無二。爲開
示悟入之方便。是以若衆生心與諸佛心各
異如何説開。只爲契同方垂方便。如藏中無
寶徒勞掘鑿。只爲有寶不廢人功。但發信心
終當見性。故云我爲汝保任此事終不虚也。
所以云摩尼珠人不識。如來藏裏親收得。六
般神用空不空。一顆圓光色非色。如是的指
何用別求耶。故心丹訣云。茫茫天下虚尋覓。
未肯迴頭自相識。信師行到無爲郷。始覺從
來枉施力。所以華嚴論云。以無明住地煩惱。
便爲一切諸佛不動智。一切衆生皆自有之。
只爲智體無性無依。不能自了會縁方了。故
知一切衆生皆是佛智。不得了縁無由覺悟。
了即成佛。如大品經云。有菩薩初發心即坐
道場爲如佛。所以龐居士偈云。心若如神自
虚。不服藥病自除。白蓮華如意珠。無勞覓
莫驅驅。智者觀財色。了了如幻虚。衣食支身
命。相勸學如如。時至移庵去。無物可盈餘。又
古人云。一丸療萬病。不假藥方多 問。若即
眞心成佛妄覺墮凡。則妄念違宗眞心順覺。
斯乃眞妄有二體用分離。如何會通圓融一旨
 答。眞妄無性常契一原。豈有二心而互相
即。以性淨無染妄不可得。如幻刀不能斫石。
苦霧不能染空。爲不了一心之人。所以説即。
如台教問云。無明即法性無復無明。與誰相
即。答。如爲不識氷人指水是氷指氷是水。但
有名字。寧復有二物相即耶。是知時節有異
融結隨縁。濕性常在未曾變動。乃至即凡即
聖亦復如是。凡聖但名一體無異。故先徳釋
華嚴經云。一世界盡法界亦如是者。知一眼
如。一切眼如皆然。擧譬如一人身有手足一
切人皆有手足。是以不了此一心皆成二見。
若凡夫執著此心造輪迴業。二乘厭棄此心
求灰斷果。又凡夫無眼。將菩提智照成煩惱
火燒。如大富盲兒坐寶藏中擧動罣礙爲寶
所傷。二乘將如來四徳祕藏爲無常五陰。謂
是賊虎龍蛇。怕怖馳走。縛脱雖殊取捨倶失。
若諦了通達之者。不起不滅無得無生。了此
妄心念念無體。從何起執念念自離。不須斷
滅尚不得一。何況二乎。故知諸法順如證圓
成。而情無理有。群情違旨執遍計。而情有理
無順常在違一道而何曾失體。情不乖理。千
途而未暫分岐。洞之而情理絶名。了之而順
違無地。是以法法盡合無言之道。念念皆歸
無得之宗。天眞自然非于造作。如無言菩薩
經云。爾時舍利弗謂無言菩薩曰。汝族姓子。
不能語言。云何欲問如來義乎。無言曰。一切
諸法悉無文字。亦無言詞。所以者何。一切衆
生皆悉自然。無諸言教及衆想念。所以若約
事備陳。則凡聖無差而差。若就理融即。則生
佛差而不差。是以差與不差。倶不離眞如之
體。如華嚴演義云。無差之差者。是圓融上之
行布也。差之無差者。是行布上之圓融也。如
攬別成總。非離別外而有此總。如是融攝無
法不歸。則三乘非三。五性非五。如是妙解。方
被宗鏡之光。離此見生。悉乖不二之旨 問。
若一切衆生即心是佛者。則諸佛何假三祇
百劫積功累徳方成 答。爲復學一乘實法。
爲復趣五性權機。此論自證法門。非述化儀
方便。且楞伽經説有四佛。一化佛。二報生佛。
三如如佛。四智慧佛。隨機赴感。名之爲化。酬
其往因。名之爲報。本覺顯照。名爲智慧。理體
無二。故曰如如。華嚴經明十種佛。所謂於安
住世間成正覺佛無著見。願佛出生見。業報
佛深信見。住持佛隨順見。涅槃佛深入見。法
界佛普至見。心佛安住見。三昧佛無量無依
見。本性佛明了見。隨樂佛普授見。又佛總具
十身。一衆生身。二國土身。三業報身。四聲聞
身。五縁覺身。六菩薩身。七如來身。八智身。
九法身。十虚空身。若別依五教隨教不定。一
小乘教有二身佛。一生身。二法身。二大乘初
教有三身佛。一法身。二應身。三化身。三終教
有四身佛。一理性身。二法身。三報身。四應化
身。四頓教唯一佛身。一實性佛。五一乘圓教
有十身佛。又約性成佛五教差別不同。小乘
唯悉達一人爲佛性。初教半成半不成。以有
性無性分故爲佛。終教凡有心者當得作佛
除草木等。頓教無佛無性離言説相爲佛。圓
教無所不有佛性。以三種世間皆是爲佛。若
三種世間。皆是爲佛者。則内外心境無非佛
矣。又約心成佛小乘以善心修所得爲佛。初
教心性爲佛。終教以心相性泯爲佛。頓教心
本不生爲佛。圓教以心無礙無盡爲佛。又天
台明四教佛。一藏教佛。二通教佛。三別教佛。
四圓教佛。若以如如佛心佛本性佛。誰人不
具。若以國土身法身虚空身。何法不圓。則處
處而皆是寶坊。丘陵誰立。念念而咸成正覺。
妄想何分。如盲者不覩光明。非朝陽夕魄之
過咎。似小果不聞圓頓。豈佛心妙旨之親
疎。但以法弱由於根微。道廣在乎量大。淺機
自感。妙有證作無常。薄福所宜。珍寶化爲瓦
礫。空迷己眼。錯認他身。分實際以千差。致化
儀之百變。如大方等無想經云。爾時佛告大
雲密藏菩薩言。善男子。汝今當燃大智慧燈
破諸衆生狂愚黒闇。若言如來眞實出生輸
頭檀舍。出家學道修習苦行壞魔兵衆。坐於
道場成菩提道。當知是人即是謗佛。寧當斷
首拔出其舌。終不出此虚妄之言。何以故。非
是善解如來祕密語故。又大涅槃經云。若言
釋迦如來從兜率天降神母胎乃至八相成
道。此是聲聞曲見。故云爲劣解衆生母胎出
現。是以入此宗鏡。出語無過。擧念皆眞。若未
到斯門説是成非。攝心猶錯。如圓覺經云。動
念之與息念。皆歸迷悶。信心銘云。不識玄旨
徒勞念淨融大師云。悟此宗人。道佛不是亦
得。若未信者。設念佛亦成妄語。故知不達宗
鏡。凡有見解盡成謗佛謗法謗僧。任萬慮千
思未有相應之日。纔了此旨自然一念無差。
所以華嚴論云。從初發心十住之首。以三昧
力頓印三界。三世一際。諸法一味。解脱涅槃
常寂滅味。更無始終。因果一際。諸性一性。諸
智一智。諸相一相諸行一行。三世一念。一念
三世。乃至十世。如是等法自在無礙。此經法
門無始無終。名爲常轉法輪。是故此經教門
依本安立以備大根。依本一際不立始終。爲
非虚妄見故。入一總得餘。爲法界一際故。不
同權學見未盡故。入餘總得一。爲法界體無
礙故。如圓珠無方。如明鏡頓照。如虚空無隔。
如響無依。如影不礙。如化人所生。此法門者。
是該括始終一際圓滿無礙。無成無壞。無出
無沒。常轉法輪。若人了得此法門者。佛智自
然智無師智之所現前。爲此法無出沒故。還
以自然無出沒智。而自能得之。非情繋思量
之所能得也。一切權教法門總在其中。一時
而説爲諸權教不出法界無三世故。各依自
見無量差殊。此一乘教是始成正覺時説。若
依情是最初成佛時説。若依智無始終説。故
知成佛説法不離一念。如華嚴經中。毘目仙
人執善財手。即時善財自見其身往十方十
佛刹微塵數世界中。到十佛刹微塵數諸佛
所。見彼佛刹及其衆會諸佛相好種種莊嚴。
乃至或經百千億不可説不可説佛刹微塵數
劫。乃至時彼仙人放善財手。善財童子即自
見身還在本處。是知不動本位之地。而身遍
十方。未離一念之中。而時經億劫。本位不動。
遠近之刹歴然。一念靡移。延促之時宛爾。不
依宗鏡何以消文。萬法冥歸終無別旨 問。
無性理同一時成佛者。云何三乘等人見佛
有其差別 答。隨心感現。影像不同。自業差
殊。非佛有異。觀一水而俄分四等。皆自見殊。
共寶器而飯色不同。非他業變。則全心是佛
全佛是心。即眞如心是法身佛。且法身無相。
眞性無形。形相尚無。云何差別。皆是自識照
影不同。如五百婆羅門。見灰身而起信。劬師
羅長者。覩三尺而發心。無邊身菩薩。窮上界
而有餘。住小聖之凡夫觀丈六而無盡。如觀
佛三昧經云。佛白父王及勅阿難。吾今爲汝
悉現具足身相。説是語已。佛從座起。令衆倶
起。令觀如來。從頂順觀至足輪相。復從足相
逆觀至頂。一一身分分明了了。如人執鏡自
見面像。若生垢惡不善心者。若有能毀佛禁
戒者。見像純黒猶如灰人。五百釋子但見灰
人。有千比丘見赤土色。優婆塞十六人見黒
象脚色優婆夷二十四人見如聚墨。比丘尼
見如白銀。優婆塞優婆夷有見如藍染青色。
四衆悲涙。釋子拔髮碎身。自述所見。乃至佛
各爲説過去宿因致茲異色。故識論云。境隨
業識轉。是故説唯心。又密跡經云。一切天人
見佛色量。或如黄金白銀諸雜寶等。乃至或
見丈六。或見一里。或見十里。乃至百億無量
無邊遍虚空中。是則名爲如來身密。故知隨
見不同跡分多種。不唯見佛。觀法亦然。隨智
淺深法成高下。如大涅槃經云。十二因縁下
智觀故得聲聞菩提。中智觀故得縁覺菩提。
上智觀故得菩薩菩提。上上智觀故得佛菩
提。乃至八相成道不出刹那際三昧門。隨衆
生見聞自分時分。故先徳云。是故如來於一
念中八相成道不出刹那際者。以降生時即
是成道時即是度人時即是入滅時。何以故。
以一切法同時倶成故。一成一切成。華嚴經
云。不離覺樹而昇。釋天者。疏釋云。佛得菩
提。智無不周體無不在無依無住無去無來。
然以自在即體之應應隨體遍。縁感前後有
住有昇。閻浮有感見在道樹。天宮有感見昇
天上。非移覺樹之佛而昇天宮。故云不離覺
樹而昇釋殿。法慧偈云。佛子汝應觀。如來自
在力。一切閻浮提。皆言佛在中。此不離也。
我等今見佛住於須彌頂。此而昇也。又古師
釋有十義。一約處相入門。以一處中有一切
處故。是此天宮等本在樹下故不須起。然是
彼用故説昇也。二亦約相入門。以一處入一
切處故。樹遍天中。亦不須起。欲用天宮表法
昇進。故云昇也。三由一切即一故。天在樹下。
四由一即一切故。樹在天上。不起等准前。五
約佛身。謂此樹下身。即滿法界遍一切處。則
本來在彼不待起也。機熟令見。故云昇也。是
故如來以法界身。常在此即是在彼。六約佛
自在不思議解脱。謂坐即是行住等。在此即
在彼。皆非下位測量故也。七約縁起相由門。
八約法性融通門。九約表示顯法門。十約成
法界大會門。不思議經云以一切佛一切諸
法平等平等皆同一理。如陽焔等。一切衆生
及諸如來一切佛土皆不離想。乃至若我分
別佛即現前。若無分別都無所見。想能作佛。
離想無有如是三界。一切諸法皆不離心。普
賢觀經云。爾時行者。聞普賢説深解義趣。憶
持不忘。日日如是。其心漸利。普賢菩薩教其
憶念十方諸佛。隨普賢教。正心正意。漸以心
眼見東方佛。身黄金色端嚴微妙。見一佛已
復見一佛。如是漸漸遍見東方一切諸佛。心
想利故遍見十方一切諸佛。無量壽經云。諸
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衆生心想中。是故
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具三十二相八十隨
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
心想生。此無量壽經爲中下之機作十六觀
想。令韋提夫人等暫現佛身。恐生外解故有
此説。是心是佛之文。令生實見。華嚴出現品
云。佛子。譬如大海其水潜流四天下地及八
十億諸小洲中。有穿鑿者。無不得水。而彼大
海不作分別。我出於水。佛智海水亦復如是。
流入一切衆生心中。若諸衆生觀察境界修
習法門。則得智慧清淨明了。而如來智平等
無二無有分別。但隨衆生心行異故。所得智
慧各各不同。佛子。是爲如來心相。又問明品
頌云。譬如水一味。因器有差別。佛福田亦然。
衆生心故異。又頌云。譬如淨明鏡。隨色而現
像。佛福田如是。隨心獲衆報。起信論云。復次
眞如用者。謂一切諸佛在因地時。發大慈悲
修行諸度四攝等行。觀物同己普皆救脱。盡
未來際不限劫數。如實了知自他平等。而亦
不取衆生之相。以如是大方便智。滅無始無
明證本法身。任運起於不思議業。種種自在
差別作用周遍法界眞如等。而亦無有用相
可得。何以故。一切如來唯是法身。第一義諦。
無有世諦。境界作用但隨衆生見聞等故。而
有種種作用不同。此用有二。一依分別事識。
謂凡夫二乘心所見者。是名化身。此人不知
轉識影現。見從外來取色分限。然佛化身無
有限量。二依業識。謂諸菩薩從初發心乃至
菩薩究竟地。心所見者名受用身。身有無量
色色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所住依果亦
無量功徳莊嚴。隨所應見無量無邊。無際無
斷。非於心外如是而見。此諸功徳皆因波羅
蜜等無漏行熏及不思議熏之所成就。具無
邊喜樂功徳相故。亦名報身。又凡夫等所見。
是其麁用隨六趣異種種差別。無有無邊功
徳樂相。名爲化身。初行菩薩見中品用。以深
信眞如故。得少分見。知如來身無去無來無
有斷絶唯心影現不離眞如。然此菩薩猶未
能離微細分別。以未入法身位故。淨心菩薩
見微細用。如是轉勝。乃至菩薩究竟地中。見
之方盡此微細用是受用身。以有業識見受
用身。若離業識則無可見。一切如來皆是法
身。無有彼此差別色相。互相見。故古釋云。依
分別事識。謂凡夫二乘心所見者。是名化身
者。凡夫二乘未知唯識計有外塵。即是分別
事識義。今見佛身亦謂心外。順彼事識分別
計度。迷於唯心故言從外來。不達即色是心
無有分劑。故云取色分劑不能盡知。問。佛身
何故唯衆生眞心與諸佛體平等無二。答。但
衆生迷於自理起諸妄念。是時眞如但顯染
相。以本覺内熏妄心故有厭求。有厭求故眞
用即顯。厭求劣故相用即麁。厭求漸増用亦
微細。如是漸漸乃至心原。無明既盡厭求都
息。始覺同本用還歸體。平等平等無二無別。
未至心原已還用於識中隨根顯現。故云識
中現也。問。若據此義用從眞起。何説言轉識
現耶。答。轉識即是頼耶中轉相。依此轉相方
起現識。現諸境界。此識即是眞妄和合。問。若
據此義乃是衆生自心中眞如之用。云何説
云佛報化也。答。衆生眞心則諸佛體無差別。
若隨流生死即妄有功能。妄雖有功。離眞不
立。若返流出纒眞有功能。眞雖有功離妄不
顯。就縁起和合中説其用耳。既從法身起報
化用。何得不是衆生眞心耶。以眞心是法家
之身。凡聖同共一法身故。經云。心造諸如來。
所以即心是佛故。問。若眞心即佛者。何故云
從波羅蜜等因縁生。答此約本覺隨染義説。
然其始覺覺至心原。平等一際有何差別。又
即以諸佛悲智爲増上。縁衆生機感。種子爲
因。託佛本質上。自心變影像。故云在自識中
現。法界品彌伽長者徹見十方佛海。顯此定
者唯心之觀。知衆生界無量無邊皆心現故。
明隨心念佛諸佛現前。以唯心觀遍該萬法。
今約上中下根隨自心觀。見佛不同有其四
等。一凡夫。由帶過去六道惡業習氣不盡。或
見佛是樹神天神黒脚象三尺等身。二小乘。
由帶業生滅之見。見佛是金槍馬麥打身出
血。倶非樂相。三大乘。初終頓等。三教菩薩由
是唯識觀。佛乃是頼耶識中轉識所現之相
故。見此佛身唯是心現。不離眞如無有分劑。
遍一切處隨衆生根自然顯現。此是樂相。四
一乘圓教菩薩以法界圓明之智依正該攝理
事人法。以此之智感見十身理事無礙。又三
世融通一切。是故佛身不離十方道樹。常詣
六天。智乃遍觀一切恒無作念。十四科法身
義云。經明法身者。跡指丈六同人身是聚義。
而無非法故有法身之稱。尋經之旨。以如來
照體虚存爲身。累盡爲法。乃是所以眞法身
也。然即以善感應。應即隨類成異。但於見者
是有佛常無身故。經云。如來之身是幻化身。
問。佛必無身者。云何以解感丈六耶。答。衆生
以未足之善。仰感如來至足之地。道足即能
應化無方。未足故唯見其所見法。不達即身
是虚幻也。問夫感應之道皆由情徹冥契。故
致事効於當時内外理應是同。如婦人詣情
幽冥城爲之崩。孝至而石開此即事隨心變。
云何以善感丈六。而云是虚幻身耶。答城崩
石開此由情感於物。物實故崩開。非虚解感
法身。法身非有。但信解爲惑所壅隔。故見丈
六爲實。豈非人自見所感耶。問。丈六若是虚
幻。何由傳於實理耶。答。理妙非麁不傳。猶影
之傳於形也。問。法身無形者。爲即法身是丈
六。爲法身外別有丈六耶。答。感法身爲丈六。
何有別也。如聲感谷而出響。豈容谷外別有
響哉。問。衆生爲縁法身生見。爲縁丈六生見
耶。答。感見法身所應。何縁見法身。如見影知
有樹不見樹也。問。法身是常丈六亦是常不。
答。丈六理是常。但於人是無常。故經云。如暗
中樹影非肉眼所見也。古釋云。佛常無身者
明。感應非眞。法身是實。感是能感屬衆生。應
謂所應屬佛。以衆生有感佛之善。自見不同。
有見釋迦丈六彌勒千尺。或覩無邊之相或
見三尺之形。與衆生根善有淺深。遂令應身
精麁隨異。故云佛眞法身猶若虚空應物現
形如水中月。又佛常無身者。無分段變易之
身。以法身至妙不可以形質求。故云無身。據
乎實理。非無妙色妙心。妙色故能分形適變。
妙心故能虚能鑒故。天親頌云。報化非眞佛。
亦非説法者。金光明經云。應化二身是假名
有。法身是眞實有。道足即能應化無方者。以
法身道足故。能應化無方。即是無所不應。無
其定一之身。衆生位居信解。以未足之善。唯
隨其所見丈六等身。不足之善者。法雲已還
信解善也。至足之地者。佛果極照道滿菩提。
名至足之地。以善未足故不能了達丈六三
尺等身即是虚幻。唯法身及自受用身。可名
眞實。如婦人詣情幽冥城爲之崩者。列女傳
云。杞梁妻就其夫屍。於城下哭之。十日而
城爲之崩。孝至而石開者。漠書云。李廣無父。
問其母曰。我父何耶。母曰。虎殺之遂行射虎
於草中。夜見石似虎。射之沒羽。後射之終不
入矣。以城石之事隨心感變。所以崩開。理妙
非麁不傳由影之傳於形者。明丈六雖麁而
能傳妙理。託事表理寄言顯道。猶影傳於形。
亦如指指月。清涼疏云。舊佛新成曾無二體。
新成舊佛法報似分。無不應時故即眞而應。
應隨性起故即應而眞。三佛圓融。十身無礙。
故辯應現即顯眞成。又佛身無依應機普現。
謂色無定色。若金剛之合朱紫。形無定形。猶
光影之任修短。相無定相。似明鏡之對妍媸。
故隨樂皆見。乃至一身多身。但由衆生分別
心起。故無積無從。其猶並安千器數歩而千
月不同。一道澄江萬里而一月孤映。又如三
舟共觀一舟停住二舟南北。南者見月千里
隨南。北者見月千里隨北。停舟之者見月不
移。是爲此月不離中流而往南北。設百千共
觀八方各去。則百千月各隨其去。是以情隔
即法身成異。心通而玄旨必均。紜紜自他。於
佛何預。是以眞身寥廓。與法界合其體包羅
無外。與萬化齊其用。窮原莫二執迹多端。一
身多身經論異説。今説此經佛爲眞爲應。爲
一爲多。若言眞者。何名釋迦。居娑婆界。人天
同見。若云應者。那言遮那。處蓮華藏大菩薩
見見佛法身。若云一者。何以多處別現。若云
異者。何復言而不分身。故説此經佛並非前
説。即是法界無盡身雲眞應相融一多無礙。
即毘盧遮那。是釋迦故常在此處。即他處故。
遠在他方。恒住此故。身不分異亦非一故。同
時異處一身圓滿。皆全現故。一切菩薩不能
思故。今先明十身後彰無礙。言十身者。如前
所述。今就佛上自有十身。一菩提身。二願身。
三化身。四力持身。五相好莊嚴身。六威勢身。
七意生身。八福徳身。九法身。十智身。言無礙
者。指歸中有十義。一用周無礙。謂於念劫刹
塵等處。遮那佛現法界身雲。業用無邊悉周
遍故。經頌云。如於此處見佛坐。一切塵中亦
如是等。二相遍無礙於一一差別用中。各攝
一切業用。如在胎中即有出家成道等類。如
是一切自在無礙。三寂用無礙。雖現如是無
邊自在。然不作意。不起念。常在三昧不礙起
用。不思議品云。於一念中皆能示現一切三
世佛。教化一切衆生。而不捨離諸佛寂滅無
二三昧。是爲諸佛不可譬喩不可思議境界。
譬如摩尼雨寶天鼓出聲皆無功用任運成
就。四依起無礙。如此所現雖無功用。皆依
海印三昧之力。而得顯現。經頌云。一切示現
無有餘。海印三昧威神力。五眞應無礙。即此
應現無盡身雲即無生滅即是法身平等一
味。不礙業用無有限量。六分圓無礙。即此遍
法界盧舍那身。一一身。一一支分。一一毛孔。
皆亦有自舍那全身。是故分處即圓滿經頌
云。如來無量功徳海。一一毛孔皆悉見。七因
果無礙。謂於身分毛孔處現自舍那往昔本
生行菩薩行所受之身及佛眉間出勝音等塵
數菩薩。八依正無礙。謂此身雲即作一切器
世間。經頌云。或作日月遊虚空。或作河池井
泉等。又亦潜身入彼諸刹。一一微細塵毛等
處。皆有佛身圓滿普遍。九潜入無礙。謂入衆
生界。如如來藏雖作衆生不失自性。故出現
品云。佛智潜入衆生。又云。衆生心中有佛成
正覺等。又亦攝一切衆生在一毛孔。善化天
王頌云。汝應觀佛一毛孔。一切衆生悉在中
等。十圓通無礙。謂此佛身即理即事。即一即
多。即依即正。即人即法。即此即彼。即情即非
情。即深即廣。即因即果。即三身即十身。同一
無礙。如是無礙。但是一心。若有外塵絲毫成
滯。如華嚴經頌云。佛身非過去。亦復非未來。
一念現出生。成道及涅槃。華嚴演義釋見佛
差別。今寄清涼五臺求見文殊。以況法界見
佛差別。總有十義。一或多機異處各感見。二
或同處各見。三或異時別見。四或同時異見。
五或同時異處見。六或同處異時見。七或異
時異處見。八或同時同處見。九或一人於同
異交互時處見多人所見。十或一人於同異倶
時處見一切人所見。謂同時同處。異時異處。
名同異倶時處。既是一人時該多時。處遍諸
處見通諸境。故是普眼機也。故知文殊眞體
尚非是一。見者自有差殊。可驗唯心。彌加
深觀。又如云一文殊從一處東來即一切處
文殊者。一約義。復語其實徳。如前谿之月。即
是後谿及萬江百川之月。全入前谿。所以爾
者。一切處月不離本月故。本月落谿則千處
倶落。二約表者。文殊主般若門。若約觀照般
若。智了萬境無非般若。若白日麗天。無物不
明矣。若實相般若。無法非實相故。無非般若。
猶水遍波無波非水。即大般若經云。般若波
羅蜜多清淨故色清淨。色清淨故一切智智
清淨。何以故。若般若波羅蜜多清淨。若色清
淨。若一切智智清淨。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
故。通於觀照及實相也。又問。佛前唯一普賢。
何以一一佛前各有多耶。答含有二義。一縁
起相由。正約主伴兼明即入。謂爲主須一爲
伴必多。此一者。是即多之一。一切一也。多是
全一之多一一切也。二力用交徹。一有一切
普賢之身不可思議。略有三類。一隨類身。隨
人天等見不同故。二漸勝身。乘六牙象等相
莊嚴故。三窮盡法界身。帝網重重無有盡故。
此第三身含前二身及無盡身。又問。如上所
説。則無一處無有普賢。今何不見釋有三意。
一約機不見是盲者過。二不見是見見虚空
身以虚空不可見。若不見者眞見虚空。三亦
遍不見處故者。明見則不遍。何者以可見不
可見皆是普賢身。要令可見爲身。則普賢身
不周萬有。如智不可見。豈非智身耶。明知由
有不見之處。方知遍耳。此第三身何人能
見。慧眼方見。非肉眼所見。如是慧眼無見無
不見矣
宗鏡録卷第十六
  丁未歳高麗國分司大藏都監奉勅
彫造



宗鏡録卷第十七
 *慧日永明寺主智覺禪師延壽集 
夫成佛之理。或云一念。或云三祇。未審定取
何文以印後學 答。成佛之旨且非時劫。遲
速之教屬在權宜。故起信論明。爲勇猛衆生
成佛在於一念。爲懈怠者得果須滿三祇。但
形教跡之言。盡成方便。楞嚴經鈔云。劫者是
時分義。而有成住壞空。皆由衆生妄見所感。
且妄見動外感風輪。由愛發故外感水輪。由
堅執心外感地輪。由研求懆故外感火輪。由
四大故起六根。起六根故見六塵。見六塵故
有時分。若了無明根本一念妄心。則知從心
所生三界畢竟無有。且時因境立。境尚本空。
時自無體。何須更論劫數多少。但一念斷無
明。何假更歴僧祇。是以首楞嚴經云。如幻三
摩提彈指超無學。又云想相爲塵識情爲垢。
二倶遠離則汝法眼應時清明。云何不成無上
知覺。圓覺經云。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
覺。亦無漸次。故知長短之劫。由一念來。三乘
趣果。並是夢中。説悟時事皆無多劫耳。所以
法華經演半日爲五十小劫。維摩經演七日
爲一劫。又如涅槃經云。屠兒廣額日殺千羊。
後發心已。佛言。於賢劫中成佛。諸大菩薩及
阿羅漢疑云。我等成佛即遠劫。廣額何故成
佛在先。佛言。欲得早成者。即與早。欲得遠
成者。即與遠。若頓見眞性即一念成佛。故知
利鈍不同遲速在我。可驗心生法生心滅法
滅矣。以三界無別法但是一心作。一切境界
皆因動念。念若不生境本無體。返窮動念念
亦空寂。即知迷時無失悟時無得。以無住眞
心不増減故。如首楞嚴經云。佛言。富樓那。汝
豈不聞。室羅城中演若達多。忽於晨朝以鏡
照面。愛鏡中頭眉目可見。瞋責己頭不見面
目。以爲魑魅無状狂走。於意云何。此人何因
無故狂走。富樓那言。是人心狂。更無他故。佛
言。妙覺明圓本圓明妙。既稱爲妄云何有因。
若有所因云何名妄。自諸妄想展轉相因。從
迷積迷以歴塵劫。雖佛發明猶不能返。如是
迷因因迷自有。識迷無因妄無所依。尚無有
生。欲何爲滅。得菩提者。如寤時人。説夢中
事。心縱精明。欲何因縁取夢中物。況復無因
本無所有。如彼城中演若達多。豈有因縁自
怖頭走。忽然狂歇。頭非外來。縱未歇狂亦何
遺失。富樓那。妄性如是因何爲在。汝但不隨
分別世間業果衆生三種相續。三縁斷故三
因不生。則汝心中演若達多狂性自歇。歇即
菩提。勝淨明心本周法界。不從人得何藉劬
勞。肯綮修證。古釋云。頭無得失者。頭喩眞
性。無明迷時性亦不失。無明歇時亦不別得。
歇即菩提者。但悟本體。五現量識一切萬行
皆悉具足。即是菩提。如涅槃經云。一切衆生
本來成佛。無漏智性本自具足。又頓從漸得
名倶稱方便。古釋云。若據説頓亦是方便。若
云漸頓倶是。亦謗於佛。倶不是。亦謗於佛。是
以本覺體上離頓漸離言説。何處有頓漸名
字。第六識動有分別。不動即等周法界。五現
量識等一一根皆遍法界。眼見色時色不可
得。元來等法界。法華經云。是法住法位。世間
相常住。即知世間一切諸相本來常任。何行
位能知。唯佛於道場知已。導師方便説。爲衆
生迷不知故説。若知不俟更説。方知有説皆
屬方便 問。即自心成佛者。還立他佛不。若
決定不立則無諸佛之所威神建立加被護念
等。便成斷見 答以自心性遍一切處故。所
以若見他佛即是自佛。不壞自他之境。唯是
一心。衆生如像上之模。若除模既見自佛。亦
見他佛。何者雖見他佛。即是自佛。以自鑄出
故。亦不壞他佛。以於彼本質上雖變起他佛
之形即是自相分故。變與不變皆是一心。所
以因衆生迷悟二心。有見不見自他之理。若
約眞性迷悟何從。自他倶泯。以法身無形無
自他相見之相。古徳云。迷有二種。一心外取
境生想違理。故不能見無相之佛。二取内蘊
相不了性故。不見心佛。悟有二種。一了一切
法即心自性。性亦非性。情破理現。則見舍那
身稱於法性無内外也。二了蘊性相。則見自
心之佛與舍那非一非異。如天帝釋不修天
業宮殿何以隨身。轉輪王不作王因七寶無
由聚集。唯憑自善外感勝縁。是以華嚴經云。
佛子。一切如來同一體性。大智輪中出生種
種智慧光明。佛子。汝等應知如來於一解脱
味出生無量不可思議種種功徳。衆生念言。
此是如來神力所造。佛子。此非如來神力所
造。佛子。乃至一菩薩不於佛所曾種善根。能
得如來少分智慧。無有是處。但以諸佛威徳
力故。令諸衆生見佛功徳。而佛如來無有分
別。無成無壞。無有作者。亦無作法。佛子。是
爲如來應正等覺出現之相。寶藏論云。夫所
以眞一無一而現不同。或有人念佛佛現。念
僧僧現。但彼佛非佛非非佛。而現於佛。乃至
非僧非非僧。而現於僧。何以故。彼妄心。悕望
現故。不覺自心所現聖事縁起。一向爲外境
界而有差別。實非佛法僧而有異也。乃至譬
如有人。於大冶邊。自作模樣方圓自稱。願彼
融金流入我模。以成形像。然則融金雖成形
像。其實融金非像非非像。而現於像。彼人念
佛亦復如是。大冶金即喩如來法身。模樣者。
即喩衆生希望。念融得佛故。以念佛和合縁。
生起種種身相。然彼法身非相非非相。何謂
非相。本無定相。何謂非非相。縁起諸相。然則
法身非現非非現。離性無性。非有非無。非心
非意。不可以一切量度也。但彼凡夫隨心而
有。即生現佛想。一向謂彼心外有佛。不知自
心和合而有。或一向言心外無佛。即爲謗正
法也。釋曰。何謂非相本無定相者。以因心所
現外相無體。從心感生。縁盡即滅。何相之有。
故云本無定相。何謂非非相縁起諸相者。既
稱無定但隨縁現。因縁和合幻相不無。故云
縁起諸相。若能不生分別不執自他。内不執
有而取諸蘊。外不執無而謗正法。則開眼合
眼擧足下足。非見非非見。爲眞見佛矣。寶性
論云。依佛義故。經云。佛告阿難言。如來者。
非可見法。是故眼識不能得見故。依法義故。
經云。所言法者。非可説事。以是故。非耳識所
聞故。依僧義故。經云。所言僧者。名無爲。是
故不可身心供養禮拜讃歎。故知三寶如虚空
相。非見聞之所及。則衆生之心佛度佛心之
衆生。若有一法對治。盡成邪見。故六祖云。邪
來正度。迷來悟度。愚來智度。惡來善度。如是
度者。即是眞度 問。既心外無佛見佛是心。
云何教中有説化佛來迎生諸淨刹 答。法
身如來本無生滅。從眞起化接引迷根。以化
即眞眞應一際。即不來不去隨應物心。又化
體即眞説無來去。從眞流化現有往還。即不
來相而來。不見相而見也。不來而來。似水月
之頓呈。不見而見。猶行雲之忽現 問。如上
所説眞體則湛然不動。化則不來而來。正是
心外有他佛來迎。云何證自心是佛 答。一
是如來慈悲本願功徳種子増上縁力。令曾
與佛有縁衆生。念佛修觀集諸福智種種萬
善。功徳力以爲因縁。則自心感現佛身來迎。
不是諸佛實遣化身而來迎接。但是功徳種
子本願之力。以所化衆生時機正合。令自心
見佛來迎。則佛身湛然常寂無有去來。衆生
識心託佛本願功徳勝力。自心變化有來有
去。如面鏡像。似夢施爲。鏡中之形非内非外。
夢裏之質不有不無。但是自心非關佛化。則
不來不去。約諸佛功徳所云。有往有還。就衆
生心相所説。是知淨業純熟目覩佛身。惡果
將成心現地獄。如福徳之者。執礫成金。業貧
之人。變金成礫。礫非金而金現。金非礫而礫
生。金生但是心生。礫現唯從心現。轉變是我。
金礫何從。抱疑之徒可曉斯旨 問。如前剖
析理事分明。佛外無心心外無佛。云何教中
更立念佛法門 答。只爲不信自心是佛。向
外馳求。若中下根。權令觀佛色身繋縁麁念。
以外顯内。漸悟自心。若是上機只令觀身實
相。觀佛亦然。如佛藏經云。見諸法實相名爲
見佛。何等名爲諸法實相。所謂諸法畢竟空
無所有。以是畢竟空無所有法念佛。乃至又
念佛者。離諸想。諸想不生心無分別。無名字
無障礙。無欲無得。不起覺觀。何以故。舍利
弗。隨所念起。一切諸想。皆是邪見。舍利弗。隨
無所有無覺無觀。無生無滅。通達是者。名爲
念佛。如是念中。無貪無著。無逆無順。無名無
想。舍利弗。無想無語乃名念佛。是中乃至無
微細小念。何況麁身口意業。無身口意業處。
無取無攝。無諍無訟。無念無分別。空寂無性
滅諸覺觀。是名念佛。舍利弗。若人成就如是
念者。欲轉四天下地隨意能轉。亦能降伏百
千億魔。況弊無明從虚誑縁起無決定相。是
法如是無想無戲論。無生無滅。不可説不可
分別無暗無明。魔若魔民所不能測。但以世
俗言説有所教化。而作是言。汝念佛時。莫取
小想。莫生戲論。莫有分別。何以故。是法皆空
無有體性不可念一相。所謂無相。是名眞實
念佛。華嚴經頌云。譬如日月住虚空。一切水
中皆現影。住於法界無所動。隨心現影亦復
然。又頌云。譬如帝青寶照物皆同色。衆生見
佛時。同佛菩提色。釋云。諸佛菩提之色。即衆
生心性之光。以心無相故菩提亦復然。所以
文殊頌云。無色無形相。無根無住處。不生不
滅故。敬禮無所觀。又頌云。虚空無中邊。諸佛
心亦然。心同虚空故。敬禮無所觀。華嚴入法
界品中。徳雲比丘入憶念一切諸佛境界智
慧光明普見法門。乃至住一切世念佛門。隨
於自心之所欲樂。普見三世諸如來故。入不
思議解脱境界品頌云。心能普集無邊業。莊
嚴一切諸世間。了一切法皆是心。現身等彼
衆生數。入楞伽經偈云。佛及聲聞身辟支佛
身等。復種種色身。但説是内心。大方廣如來
祕密藏經云。如來密藏法。謂一切智心。乃至
是心爲柱。不怯不弱。不羸不壞。無有懶墮。
不背不捨。順向是心而覺了之。華手經云。一
切諸法如日明淨。隨所正觀皆入無際。釋曰。
一切諸法皆是心光無有瑕翳。故云如日明
淨。隨所有法能作斯觀。無不入自心無際之
際。又止觀明。念佛三昧門者。當云何念。爲復
念我。當從心得佛。從身得佛。佛不用心得。不
用身得。不用心得佛色。不用色得佛心。何以
故。心者佛無心。色者佛無色故。不用色心得
三菩提。佛色已盡乃至識已盡。佛所説盡者。
是癡人不知。智者曉了。不用身口得佛。不用
智慧得佛。何故智慧索不可得。自索我了不
可得。亦無所見。一切法本無所有。壞本絶本。
又如夢見七寶親屬歡樂覺已追念。不知在
何處。如是念佛。又如佛在時。三人爲伯仲。聞
毘耶離國婬女人名菴羅婆利。舍衞國有婬
女人名須曼那。王舍城婬女人名憂鉢羅槃
那。有三入。各各聞人讃三女人端正無比。晝
夜專念心著不捨。便於夢中。夢與從事。覺已
心念。彼女不來我亦不往。而婬事得辦。因是
而悟。一切諸法皆如是耶。於是往到跋陀婆
羅菩薩所問是事。跋陀婆羅答言。諸法實爾。
皆從念生。如是種種爲此三人方便巧説諸
法空。是時三人即得阿鞞跋致。是知人不來
往而樂事宛然。當如是念佛。又如人行大澤
飢渇夢得美食。覺已腹空。自念一切所有法
皆如夢。當如是念佛數數念莫得休息。用是
念當生阿彌陀國。是名如相念。大方等大集
經云。佛告賢護。我念往昔。有佛世尊。號須波
日。時有一人行値曠野。飢渇困苦遂即睡眠。
夢中具得諸種上妙美食。食之既飽。無復飢
虚。從是寤已還復飢渇。是人因此即自思惟。
如是諸法皆空無實。猶夢所見本自非眞。如
是觀時悟無生忍。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又如人以寶倚瑠璃上影現其中。
亦如比丘觀骨起種種光。此無持來者。無有
是骨。是意作耳。如大方等大集經云。復次賢
護。譬如比丘修不淨觀。見新死屍形色始變。
或青或黄或黒或赤。乃至觀骨離散。而彼骨
散。無所從來。亦無所去。唯心所作還見自心。
又如鏡中像不外來不中生。以鏡淨故自見
其形。行人色清淨。所見者清淨。欲見佛即見
佛。見即問。問即報。聞經大歡喜。自念。佛從何
所來。我亦無所至。我所念即見心作佛。心自
見心見佛心。是佛心是我心。不自知心。心不
自見心。心有想爲癡。心無想是泥洹。是法無
可示者。皆念所爲。設有其念亦了無所有空
耳。是名佛印。無所貪。無所著。無所求。無所
想。所有盡所欲盡。無所從生無所可滅。無所
敗壞。道要道本。是印二乘不能壞。何況魔耶。
婆沙論明。新發意菩薩先念佛色相相體相
業相果相用得下勢力。次念佛四十不共法。
心得中勢力。次念實相佛得上勢力。而不著
色法二身。偈云。不貪著色身。法身亦不著。善
知一切法。永寂如虚空。勸修者。若人欲得智
慧。如大海令無能爲我作師者。於此坐不運
神通。悉見諸佛。悉聞所説。悉能受持者。常行
三昧。於諸功徳最爲第一。此三昧是諸佛母。
佛眼佛父。無生大悲母。一切諸如來從此二
法生。碎大千地及草木爲塵。一塵爲一佛刹。
滿爾世界中寶用布施。其福甚多。不如聞此
三昧不驚不畏。況信受持讀誦爲人説。況定
心修習如搆牛乳頃。況能成是三昧。故無量
無邊。又婆沙論云。劫火官賊怨毒龍獸衆病
侵是人者。無有是處。此人常爲天龍八部諸
佛。皆共護念稱讃。皆共欲見共來其所。若聞
此三昧如上四番功徳皆隨喜。三世諸佛菩
薩皆隨喜。復勝上四番功徳。若不修如是法。
失無量重寶。人天爲之憂悲。如齆人把栴檀
而不嗅。如田家子以摩尼珠博一頭牛。故知
不識自心是佛反求他法者。背道修道。其過
如是。即凡夫不達心寶。飮毒食於人天。二乘
遠離家珍。求除糞之傭直。故法華經云。有智
若聞則能信解。無智疑悔則爲永失 問。夫
成佛門若論修善。則有前後。若是性善本一
心平等。諸佛既有性惡。闡提亦有性善。既同
一性倶合成佛。云何闡提不成佛耶 答。若
言性佛何人不等。若約修成闡提未具。台教
問。闡提與佛斷何等善惡。答。闡提斷修善盡
但性善在。佛斷修惡盡但性惡在。問。闡提不
斷性善還能令修善起。佛不斷性惡還令修
惡起耶。答。闡提不達性善。以不達故還爲善
所染。修善得起廣治諸惡。佛雖不斷性惡。而
能達於惡。以達惡故於惡得自在。故不爲惡
所染。修惡不得起。故佛永無復惡。以自在故。
廣用諸惡法門化度衆生。終日用之終日不
染。不染故不起。那得以闡提爲例耶。若闡提
能達此善惡。則不復名爲一闡提也。若依他
人明闡提斷善盡。爲阿頼耶識所熏。更能起
善。阿頼耶即是無記無明。善惡依持爲一切
種子。闡提不斷無記無明。故還生善。佛斷無
記無明盡無所可熏。故惡不復還生。若欲以
惡化物。但作神通變現度衆生耳。問。若佛地
斷惡盡作神通以惡化物者。此作意方能起
惡。如人畫諸色像。非是任運。如明鏡不動色
像自形。可是不思議理能應惡。若作意者。與
外道何異。答。今明闡提不斷性徳之善。遇縁
善發。佛亦不斷性惡。機縁所激慈力所熏。入
阿鼻。同一切惡事化衆生。以有性惡故名不
斷。無復修惡名不常。若修性倶盡則是斷。不
得爲不斷不常。闡提亦爾。性善不斷還生善
根。如來性惡不斷還能起惡。而是解心無染。
通達惡際即是實際。能以五逆相而得解脱。
亦不縛不脱行非道而通佛道。闡提染而不
達。與此爲異也。何謂不達。以不了無性故。是
以善惡諸法。皆以無性爲性。此性即是佛性。
即無住本即法性故。此善惡性不可斷也。即
今推自心性不可得。即無住處。能遍一切處。
即善惡性也。性無善惡能生善惡。善惡可斷
性不可斷。善惡同以心性爲性。若斷性惡則
斷心性。性不可斷。所以闡提不斷性善。縱墮
三塗。性善不減。性惡不増。直至成佛。性善不
増。性惡不減。此性即法身也。猶如明鏡本無
好醜衆像。能現一切好醜衆像。像有増減。明
淨光體不増不減也。鏡本無像故能現像。佛
性無善惡能現善惡。衆生不得性。但得善惡。
爲善惡所拘不得自在也。性善不壞故地獄
發佛界善。性惡不壞故佛能現六趣惡。又性
者。即是善惡等諸法之性。遍十方三世衆生
國土等一切處。無有變異不増不減。能現善
惡凡聖垢淨因果等。從性而起。故云性善性
惡。若善惡等即無定相。隨縁搆習如鏡中像
無體可得。若遇淨縁即善。若因染縁即惡。從
修而得。故名修善修惡。若論性善不唯闡提。
若論性惡不唯諸佛。以是善惡諸法之性故。
即一切衆生皆悉具有一際平等。若覺了此
性即便成佛。故能示聖現凡自在無礙。若論
修善修惡。於上中下根即不可定。隨修成之
厚薄。任力量之淺深。得世間報而六趣昇沈。
成出世果而四聖高下。以不了善惡之性故。
爲善惡業之所拘。而不自在。若見性達道何
道不成。則法法標宗塵塵契旨。豈唯善惡二
法而得自在耶 問。三寶如虚空相。非見聞
之所及者。教中云何説見道。又稱見佛 答。
約本智發明假稱名見。非眼所覩。唯證乃知。
離見非見方名眞見。涅槃經云。菩薩實無所
見。無所見者。即無所有。無所有者。則一切
法。是以法性無所有。菩薩則無所見。與法理
會。假稱爲見。實非見也。眞性湛然非是見法。
經云。不行見法。諸佛速與受記。則是離斷常
二邊。即見自身清淨。見身清淨即是見佛清
淨。乃至見一切法悉皆清淨。無非是佛。無非
是法。以自心性無生順物遍一切處故。若一
微塵不是佛者。則成翳障。不入普眼之門。唯
墮能所之見。大集經云。梵天問海慧菩薩言。
善男子。汝今了了見佛法不。梵天言。佛法非
色不可覩見。汝云何言了了見佛法耶。一切
諸法悉不可見。夫了了者。即是佛法。無有二
相。是以來同水月。散若幻雲。見猶夢形。聞如
谷響。覺處即現。不從方來。迷處自無。不從此
去。如圓覺經云。圓覺普照寂滅無二。於中百
千萬億不可説阿僧祇恒河沙諸佛世界。猶
如空華亂起亂滅。般若假名論偈云。如來法
爲身。但應觀法性。法性非所見。然亦不能知。
法性者。所謂空性無生性。此即諸佛第一義
身。若見於此名爲見佛。經云。以見空性名見
如來。又法性之處無有一物可名所知。由是
彼智亦不能知。又經言。大王。一切法性猶如
虚空。等與衆物爲所依止。而其體性非是有
物。亦非無物。能知此中寂然無知。名爲了知。
名爲知者。隨俗言説。信解無生之福。多於寶
施。如有頌言。若人持正法。及發菩提心。不如
解於空。十六分之一。是以解第一義空。方成
般若。見無生自性始了圓宗。以眞空不壞業
果。尊卑宛然。不同但空不該諸有。如大涅槃
經云。有業有報不見作者。如是空法名第一
義空。所以見性之時性本離念。非有念而可
除觀物之際。物本無形。非有物而可遣。故云
離念之智等虚空界。如大乘千鉢大教王經
云。是時普明菩薩則證入毘盧遮那如來金
剛法藏三昧三摩地。令一切菩薩及一切有
情衆生。同願修持入此性淨眞如法藏三昧
眞際觀。云何應得修入此觀。菩薩則當觀照
心地覺用心智。唯照心性細細觀覺。覺照心
體見性無動。證覺不動即能恒用。用觀體智
見性清淨。性自離念離念無物。心等虚空即
證聖智。如如聖性二倶澄寂。空同無體性體
虚靜。則是名爲菩薩證入眞如法界性印法
藏眞際觀門。故知法界性即衆生心性。衆生
心性即虚空性。故大智度論云。復次舍利弗。
菩薩摩訶薩欲住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
空。第一義空・有爲空・無爲空・畢竟空・無始
空・散空・性空・自相性諸法空・不可得空・無
法空・有法空・無法有法空。當學般若波羅蜜。
釋云。内空者。即内法。所謂内六入眼耳鼻舌
身意。眼空無我無我所等。外空者。即外法。所
謂外六入色聲香味觸法。色空無我無我所
等。内外空者。即内外十二入。十二入中無我
無我所等。空空者。以空破内空外空内外空。
破是三空故名爲空空。大空者。即十方空。東
方無邊故名爲大。亦一切處有故名爲大。第
一義空者。第一義名諸法實相。不破不壞故。
是諸法實相亦空。何以故。無受無著故。若諸
法實相有者。應受應著。以無實故。不受不著。
若受若著即是虚誑。有爲空無爲空者。有爲
法名因縁和合生。所謂五陰十二入十八界
等。無爲法名無因縁。常不生不滅如虚空。問
曰。有爲法因縁和合生。無自性故空。此則可
爾。無爲法非因縁生法無破無壞常若虚空。
云何空。答曰。若除有爲則無無爲。有爲實相
即是無爲。如有爲空無爲亦空。以二事不異
故。畢竟空者。一切法皆畢竟空。是畢竟空亦
空。空無有法故亦無虚實相待。復次畢竟空
者。破一切法令無遺餘故。名畢竟空。若有少
遺餘不名畢竟空。無始空者。如經中説。佛語
諸比丘。衆生無有始。無明覆愛所繋往來生
死。始不可得。破是無始法故。名爲無始空。散
空者。散名別離相。如諸法和合故。有如車以
輻輞轅轂衆合爲車。若離散各在一處。則失
車名。五陰和合因縁故名爲人。若離五陰人
不可得。性空者。諸法性常空。假來相續故。似
若不空。譬如水性自冷假火故熱。止火停久
水則還冷。如經説。眼空無我無我所。何以故。
性自爾耳。自相空者。一切法有二種相。總相
別相是。二相空故名爲相空。總相者。如無常
等。別相者。諸法雖皆無常而各有別相。如地
爲堅相火爲熱相。一切諸法空者。一切法有
好有醜有内有外。一切法有心生故名爲有。
無自體故空。無所得空者。一切法乃至無餘
涅槃不可得。故名無所得空。無法空有法空
無法有法空者。無法名法已滅。是滅無故名
無法空。有法空者。諸法因縁和合生故有法。
實性無故名有法空。無法有法空者。取無法
有法相不可得。是爲無法有法空。乃至云離
我我所故空。因縁和合生故空。無常苦空無
我故名爲空。始終不可得故空。唯心故名爲
空故知一切萬法皆從心現。悉無自體。盡稱
爲空。所以云。若住此十八空門當學般若。則
未甞有一法能出我之靈臺智性矣。此十八
空下至有爲世間五陰。上至無爲第一義諦。
收一切法無不皆空。若不學般若別尚餘宗
體有而未達有原。窮空而不盡空理。須歸宗
鏡内照發明。則外無一法更有遺餘矣。又此
是如空非體是空。以眞心無礙。映現萬法。如
虚空不拒諸相發揮故。於眞心中能現一切。
其所現一切雖依心無體照見五蘊皆空。然亦
不著於空。能興佛事。如華嚴經頌云。十方所
有諸如來。了達諸法無有餘。雖知一切皆空
寂。而不於空起心念。以一莊嚴嚴一切。亦不
於法生分別。如是開悟諸群生。一切無性無
所觀 問。法身之理。爲復有法成。爲復無法
成。爲復一法成。爲復異法成 答本覺心宗
法身性地。口欲言而詞喪。心欲縁而慮亡。所
以然者。説有則妙體虚玄。談無則道無不在。
言生則三界無物。云滅則一體常靈。言一則
各任其形。説異則同歸實相。是知不可以稱
量。不可以希冀若開方便欲曉疑情。則不有
不無非一非異。能超四句方會一乘。古徳問
云。若衆生與諸佛同一心佛性等有法身。則
有二過。一衆生悉當成佛。則衆生界盡。二諸
菩薩闕利他行。以無所化機故。答。此所問難。
並由妄見衆生界故。妄起此難。不増不減經
云。大邪見者。見衆生界増。見衆生界減。以不
如實知一法界故。於衆生界起増減見。經意
則一切衆生一時成佛。佛界不増衆生界不
減。故經云。衆生即法身。法身即衆生。衆生法
身義一名異。解云。況衆生界如虚空界。設如
一鳥飛於虚空。從西向東。經百千年。終不得
説東近西遠。何以故。虚空無分劑故。亦不得
云總不飛行。以功不虚故。當知此中道理亦
爾。非有滅度令有終盡。非無終盡有不滅度。
故衆生界甚深廣大。唯是如來智所知境。不
可輒以狂心限量斟酌起増減見。且如虚空
界雖無分劑。不礙鳥飛類衆生界。雖不可盡
不妨滅度。但不起増減之見去取之情。則智
翼高翔眞空無滯。如華嚴疏釋。經云。佛智廣
大同虚空者。量智包含而普遍。理智無分別
而證入。是以太虚含衆像。衆像不能含太虚。
太虚不分別衆像。衆像乃差別太虚。以況我
法不能容佛智。佛智乃能容我法。有我法者。
分別如來。是如來者。不分別我法。二普遍喩
中。妙觀察智無不遍知。即普遍義。成所作智
曲成無遺。即隨入義。經頌云。佛智廣大同虚
空。普遍一切衆生心。此即體遍。悉了世間諸
妄想。此約知遍。又云。得一切法量等心。此約
證遍。智性全同於色性故。此約理遍。云何遍
入。不壞能所有證知故。經頌云。世間諸國土。
一切皆隨入。智身無有色。非彼所能見。由隨
於如即入無所入。故云平等。是以虚空遍入
國土。國土不遍入虚空。有國土處必有虚空。
有虚空處或無國土。虚空之於國土。平等隨
入。國土之於虚空。自有彼此。虚空可喩佛智。
國土可喩三世。三世有處。佛智必在其中。佛
智知處。三世或無其體。佛智之於三世。平等
隨入。三世之於佛智。自有始終。此猶約不二
而二説耳。若二而不二。國土虚空三世佛智
同一性故。皆互相入擧一全收。普遍亦然。三
世間圓融則言思道斷。故名佛智爲不思議
也。大集經云。文殊言。世尊。如來若坐菩提樹
下。如來世尊則有二相。一者如來。二菩提樹。
如來世尊已離二相。佛言。善男子。菩提衆生
一切法性等無差別。一味一性。如來坐於菩
提樹下。見如是法。是故名爲逮得菩提。我都
不見離菩提外別有一法。見一切法皆悉平
等。而是平等不入於數。是故平等名爲無礙。
又此法門擧一則法界全收。如擧眼爲門。諸
根相好及佛刹土莫不皆是一眼中現。乃至
六根一塵一毛中現亦如是。如云毘盧遮那
身中具足三道六趣衆生等。此則一身含一
切身。又一身遍一切身。即入重重包遍無礙。
如華嚴經頌云。有一堅密身。一切塵中見無
生亦無相。普現於諸國
宗鏡録卷第十七
 *丙午歳分司大藏都監開板 



宗鏡録卷第十八
 *慧日永明寺主智覺禪師延壽集 
夫諸佛法身普遍衆生心。既同一心。云何有
現不現 答。常現無不現時。或於一塵頓現
無不具足。或於諸塵普現無不周遍。一處頓
現者。如來眼睫。文殊寶冠。彌勒閣中。普賢毛
孔。淨名室裏。摩耶腹中。芥子針鋒。近塵遠
刹。各各頓現。如文殊般泥洹經云。文殊身如
紫金山等。其文殊冠毘楞伽寶之所嚴飾。有
五百種色。一一色中日月星辰諸天龍宮世
間衆生所希見事皆於中現。維摩經云。於是
長者維摩詰現神通力。即時彼佛遣三萬二
千師子之座。高廣嚴淨來入維摩詰室。諸菩
薩大弟子釋梵四天王等。昔所未見。其室廣
博。悉包容三萬二千師子之座。無所妨礙。於
毘耶離城及閻浮提四天下。亦不迫窄。悉現
如故。華嚴經入法界品。摩耶夫人告善財言。
善男子。爾時菩薩。從兜率天將降神時。有十
佛刹極微塵數諸菩薩衆乃至與眷屬倶。從
天宮下來入我身。彼諸菩薩於我腹中。現大
神通遊行自在。或以三千大千世界而爲一
歩。乃至或以不可説不可説佛刹極微塵數
世界而爲一歩。又念念中十方不可説佛刹
極微塵數世界。諸如來所菩薩衆會。及四天
王・三十三天・須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
化自在天。乃至色界諸梵天王倶來欲見菩
薩處胎廣大神變。恭敬供養聽受正法。皆入
我身。雖我腹中悉能容受如是衆會。而身不
廣大亦不迫窄。其諸菩薩各見自處衆會道
場清淨嚴飾。善男子。如此四天下閻浮提中
菩薩受生。我爲其母。三千大千世界百億四
天下閻浮提中悉亦如是。然我此身本來無
二亦復非一。非一處住。非多處住。何以故。以
修菩薩大願智幻莊嚴解脱門故。如先徳云。
廣大如法界。究竟若虚空。是處胎義。若如是
者。則一切衆生皆處摩耶胎。非獨釋迦矣。何
以故。衆生心即法界故。又若了心空即無胎
分。如菩薩處胎經云。佛告彌勒。行空菩薩云
何遊至十方刹土教化衆生。彌勒白佛言。行
空菩薩不見刹土。亦無有佛。佛自無佛。云何
有佛。地水火風識界我人壽命皆悉空寂。以
是之故。無有胎分。諸塵普現者。則横該一切
處竪徹一切時。渉入重重普融圓遍。古徳云。
一切不思議事於一切處悉能普現。其唯一
毘盧清淨法身之應用耳。此法身者即是心
也。所以言。若能諦觀心不二。方見毘盧清淨
身。一念起惡法身亦隨現。一念善心生法身
亦隨現。名爲處處互現。乃至色處現空處現
自在無礙。更莫遠推諸佛。唯自一念空心是。
又如海印普印一切。華嚴經出現品云。佛子。
菩薩摩訶薩應知如來成正覺。於一切義無
所觀察。於法平等無所疑惑。無二無相。無行
無止。無量無際。遠離二邊。住於中道。出過一
切文字言説。知一切衆生心念所行根性欲
樂煩惱染習。擧要言之。於一念中悉知三世
一切諸法。佛子。譬如大海普能印現四天下
中一切衆生色身形像。是故共説以爲大海。
故經中有海印三昧。疏釋云。海印三昧有十
義。根器是所現。菩薩定心是能現。無不空心
故名三昧。一無心能現。經云。無有功用無分
別。二現無所現。經云如光影故。三能現與所
現非一。四非異。經云。大海能現。能所異故非
一。水外求像不可得故非異。顯此定心與所
現法即性之相故。能所宛然即相之性故。物
我無二。五無去來現萬法於自心。彼亦不來。
羅身雲於法界。未曾暫去。六廣大。經云。普悉
包容無所拒。明三昧心周于法界。則衆生色
心皆定心中物。用周法界亦不離此心。七普
現。經云。一切皆能現。又云。菩薩普印諸心
行。此與廣大異者。此約所現不簡巨細。彼約
能現其量普周。八頓現。經云。一念現故。謂無
前後如印頓成。九常現。非如明鏡有現不現
時。十非現現。如明鏡對至方現四天之像不
對而現。故云非現現。以不待對。是故常現該
三際也。此上海印現義。隨理事能所而分十
門。但是一眞心寂照普現之義。若有不現者。
即是客塵自遮。見網自隔。非法身咎。摩訶衍
論云。諸佛如來法身平等自然遍一切處無
有作意。但依衆生心現。衆生心者。猶如於鏡。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499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510 511 512 513 514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