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宗鏡録 (No. 2016_ 延壽集 ) in Vol. 48

[First] [Prev+100] [Prev] 415 416 417 418 419 420 421 422 423 424 425 426 427 428 429 430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圓無滯。明識歸家之道路。直進何疑。或離此
別修隨他妄解。如搆角取乳。縁木求魚。徒歴
三祇。終無一得。若依此旨。信受弘持。如快舸
隨流無諸阻滯。又遇便風之勢。更加櫓棹之
功。則疾屆寶城。忽登覺岸。可謂資糧易辦。道
果先成。被迦葉上行之衣。坐釋迦法空之座。
登彌勒毘盧之閣。入普賢法界之身。能令客
作賤人。全領長者之家業。忽使沈空小果。頓
受如來之記名。未有一門匪通斯道。必無一
法不契此宗。過去覺王。因茲成佛。未來大士。
仗此證眞。則何一法門而不開。何一義理而
不現。無一色非三摩鉢地。無一聲非陀羅尼
門。甞一味而盡變醍醐。聞一香而皆入法界。
風柯月渚。並可傳心。烟島雲林。咸提妙旨。歩
歩蹈金色之界。念念嗅薝蔔之香。掬滄海而
已得百川。到須彌而皆同一色。煥兮開觀象
之目。盡復自宗。寂爾導求珠之心。倶還本法。
遂使邪山落仞苦海收波。智檝以之安流。妙
峯以之高出。今詳祖佛大意經論正宗。削去
繁文。唯搜要旨。假申問答。廣引證明。擧一心
爲宗。照萬法如鏡。編聯古製之深義。撮略寶
藏之圓詮。同此顯揚。稱之曰録。分爲百卷。大
約三章。先立正宗。以爲歸趣。次申問答。用去
疑情。後引眞詮。成其圓信。以茲妙善。普施含
靈。同報
佛恩其傳斯旨耳





宗鏡録卷第一
 標宗章第一 
詳夫。祖標禪理。傳默契之正宗。佛演教門。立
詮下之大旨。則前賢所禀後學有歸。是以先
列標宗章。爲有疑故問。以決疑故答。因問而
疑情得啓。因答而妙解潜生。謂此圓宗難信
難解。是第一之説。備最上之機。若不假立言
詮。無以蕩其情執。因指得月。不無方便之門。
獲兎忘罤。自合天眞之道。次立問答章。但以
時當末代罕遇大機。觀淺心浮根微智劣。雖
知宗旨的有所歸。問答決疑漸消惑障。欲堅
信力須假證明。廣引祖佛之誠言。密契圓常
之大道。遍採經論之要旨。圓成決定之眞心。
後陳引證章。以此三章通爲一觀搜羅該括
備盡於茲矣。問。先徳云。若教我立宗定旨如
龜上覓毛兎邊求角。楞伽經偈云。一切法不
生。不應立是宗。何故標此章名。答。斯言遣
滯。若無宗之宗則宗説兼暢。古佛皆垂方便
門。禪宗亦開一線道。切不可執方便而迷大
旨。又不可廢方便而絶後陳。然機前無教。教
後無實。設有一解一悟。皆是落後之事。屬第
二頭。所以大智度論云。以佛眼觀一切十方
國土中一切物。尚不見無。何況有法。畢竟空
法能破顛倒。令菩薩成佛。是事尚不可得。何
況凡夫顛倒有法。今依祖佛言教之中。約今
學人隨見心性發明之處。立心爲宗。是故西
天釋迦文佛云。佛語心爲宗。無門爲法門。此
土初祖達磨大師云。以心傳心不立文字。則
佛佛手授授斯旨。祖祖相傳傳此心。已上約
祖佛所立宗旨。又諸賢聖所立宗體者。杜順
和尚依華嚴經立自性清淨圓明體。此即是
如來藏中法性之體。從本已來性自滿足。處
染不垢修治不淨。故云自性清淨。性體遍照
無幽不矚。故曰圓明。又隨流加染而不垢。返
流除染而不淨。亦可在聖體而不増。處凡身
而不減。雖有隱顯之殊。而無差別之異。煩惱
覆之則隱。智慧了之則顯。非生因之所生。唯
了因之所了。斯即一切衆生自心之體。靈知
不昧寂照無遺。非但華嚴之宗。亦是一切教
體。佛地論立一清淨法界體。論云。清淨法界
者。一切如來眞實自體。無始時來自性清淨。
具足種種過十方界極微塵數性相功徳。無
生無滅猶如虚空。遍一切有情平等共有。與
一切法不一不異。非有非無離一切相。一切
分別。一切名言。皆不能得。唯是清淨聖智所
證。二空無我所顯。眞如爲其自性。諸聖分證。
諸佛圓證。此清淨法界即眞如妙心。爲諸佛
果海之源。作群生實際之地。此皆是立宗之
異名。非別有體。或言宗者尊也。以心爲宗。故
云。天上天下唯我獨尊。或言體者性也。以心
爲體。故云。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或言智者。以
心爲智即是本性寂照之用。所以云。自覺聖
智普光明智等。若約義用而分。則體宗用別
者會歸平等。則一道無差。所以華嚴記問
云。等妙二位全同如來普光明智者。結成入
普。所以此會説等妙二覺。二覺全同普光明
智。即是會歸之義。問。等覺同妙覺於理可然。
妙覺之外何有如來普光明智爲所同耶。答。
説等覺説妙覺。即是約位。普光明智不屬因
果該通因果。其由自覺聖智超絶因果。故楞
伽經。妙覺位外更立自覺聖智之位。亦猶佛
性有因有果有因因有果果。以因取之。是因
佛性。以果取之。是果佛性。然則佛性非因非
果。普光明智亦復如是。體絶因果。爲因果依。
果方究竟。故云。如來普光明智。或稱爲本者。
以心爲本。故涅槃疏云。涅槃宗本者。諸行皆
以大涅槃心爲本。本立道生。如無綱目不立
無皮毛靡附。心爲本故其宗得立
問。若欲明宗只合純提祖意。何用兼引諸佛
菩薩言教以爲指南。故宗門中云。借蝦爲眼
無自己分。只成文字聖人不入祖位
答。從上非是一向不許看教。恐慮不詳佛語
隨文生解失於佛意。以負初心。或若因詮得
旨不作心境對治。直了佛心又有何過。只如
藥山和尚一生看大涅槃經手不釋卷。時有
學人問和尚尋常不許學人看經。和尚爲什麼
自看。師云。只爲遮眼。問。學人還看得不。師
云。汝若看牛皮也須穿。且如西天第一祖師。
是本師釋迦牟尼佛首傳摩訶迦葉爲初祖。
次第相傳迄至此土六祖。皆是佛弟子。今引
本師之語訓示弟子。令因言薦道見法知宗
不外馳求。親明佛意。得旨即入祖位。誰論頓
漸之門。見性現證圓通。豈標前後之位。若如
是者。何有相違。且如西天上代二十八祖此
土六祖。乃至洪州馬祖大師。及南陽忠國師
鵝湖大義禪師思空山本淨禪師等。並博通
經論圓悟自心。所有示徒皆引誠證。終不出
自胸臆妄有指陳。是以綿歴歳華眞風不墜。
以聖言爲定量。邪僞難移。用至教爲指南。依
憑有據。故圭峯和尚云。謂諸宗始祖即是釋
迦。經是佛語禪是佛意。諸佛心口必不相違。
諸祖相承根本。是佛親付。菩薩造論始末。唯
弘佛經。況迦葉乃至毱多弘傳皆兼三藏。及
馬鳴龍樹。悉是祖師。造論釋經數十萬偈。觀
風化物無定事儀。所以凡稱知識法爾須明
佛語印可自心。若不與了義一乘圓教相應。
設證聖果亦非究竟。今且録一二以證斯文。
洪州馬祖大師云。達磨大師從南天竺國來。
唯傳大乘一心之法以楞伽經印衆生心。恐
不信此一心之法。楞伽經云。佛語心爲宗。無
門爲法門。何故佛語心爲宗。佛語心者即心
即佛。今語即是心語。故云。佛語心爲宗無門
爲法門者。達本性空更無一法。性自是門。性
無有相亦無有門。故云。無門爲法門。亦名空
門。亦名色門。何以故。空是法性空色是法性
色。無形相故謂之空。知見無盡故謂之色。故
云。如來色無盡。智慧亦復然。隨生諸法處。
復有無量三昧門。遠離内外知見情執。亦名
總持門。亦名施門。謂不念内外善惡諸法。乃
至皆是諸波羅蜜門。色身佛是實相佛家用。
經云。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皆從心想生。亦名法
性家焔。亦法性功勳。菩薩行般若時火燒三
界内外諸物盡。於中不損一草葉。爲諸法如
相故。故經云。不壞於身而隨一相。今知自性
是佛。於一切時中行住坐臥。更無一法可得。
乃至眞如不屬一切名。亦無無名。故經云。智
不得有無内外無求。任其本性。亦無任性之
心。經云。種種意生身。我説爲心量。即無心之
心無量之量。無名爲眞名。無求是眞求。經云。
夫求法者。應無所求。心外無別佛。佛外無別
心。不取善不作惡。淨穢兩邊倶不依法。無自
性。三界唯心。經云。森羅及萬像。一法之所印。
凡所見色皆是見心。心不自心。因色故心。色
不自色。因心故色。故經云。見色即是見心。南
陽忠國師云。禪宗法者。應依佛語一乘了義。
契取本原心地。轉相傳授與佛道同。不得依
於妄情及不了義教横作見解。疑誤後學倶無
利益。縱依師匠領受宗旨。若與了義教相應
即可依行。若不了義教互不相許。譬如師子身
中蟲自食師子身中肉。非天魔外道而能破滅
佛法矣。時有禪客問曰。阿那箇是佛心。師曰。
牆壁瓦礫無情之物。並是佛心。禪客曰。與經
大相違也。經云。離牆壁瓦礫無情之物名爲
佛性。今云。一切無情之物皆是佛心。未審心
之與性爲別不別。師曰。迷人即別悟人不別。
禪客曰。與經又相違也。經云。善男子。心非佛
性佛性是常心是無常。今云不別。未審此意
如何。師曰。汝自依語不依義。譬如寒月結水
爲氷及至暖時釋氷成水。衆生迷時結性成
心。悟時釋心成性。汝定執無情之物非心者。
經不應言三界唯心。故華嚴經云。應觀法界
性。一切唯心造。今且問汝無情之物爲在三界
内爲在三界外。爲復是心不是心。若非心者。
經不應言三界唯心。若是心者。又不應言無
性。汝自違經我不違也。鵝湖大義禪師。因詔
入内。遂問京城諸大師。大徳汝等以何爲道。
或有對云。知見爲道。師云。維摩經云。法離見
聞覺知。云何以知見爲道。又有對云。無分別
爲道。師云。經云。善能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
而不動。云何以無分別爲道。又皇帝問。如何
是佛性。答不離陛下所問。是以或直指明心。
或破執入道。以無方之辯。祛必定之執。運無
得之智。屈有量之心。思空山本淨禪師語京
城諸大徳云。汝莫執心。此心皆因前塵而有。
如鏡中像無體可得。若執實有者。則失本原。
常無自性。圓覺經云。妄認四大爲自身相。六
塵縁影爲自心相。楞伽經云。不了心及縁則
生二妄想。了心及境界妄想則不生。維摩經
云。法非見聞覺知。且引三經證斯眞實。五祖
下莊嚴大師一生示徒。唯擧維摩經寶積長
者讃佛頌末四句云。不著世間如蓮華。常善
入於空寂行。達諸法相無罣礙。稽首如空無
所依。學人問云。此是佛語。欲得和尚自語。師
云。佛語即我語。我語即佛語。是故初祖西來。
創行禪道。欲傳心印。須假佛經。以楞伽爲證
明。知教門之所自。遂得外人息謗内學禀承。
祖胤大興玄風廣被。是以初心始學之者。未
自省發已前。若非聖教正宗。憑何修行進道。
設不自生妄見。亦乃盡値邪師。故云。我眼本
正。因師故邪。西天九十六種執見之徒。皆是
斯類。故知木匪繩而靡直。理非教而不圓。如
上略引二三。皆是大善知識。物外宗師。禪苑
麟龍。祖門龜鏡。示一教而風行電卷。垂一語
而山崩海枯。帝王親師朝野歸命。叢林取則
後學禀承。終不率自胸襟違於佛語。凡有釋
疑去僞顯性明宗。無不一一廣引經文備彰佛
意。所以永傳後嗣不墜家風。若不然者。又焉
得至今紹繼昌盛。法力如是證驗非虚。又若
欲研究佛乘披尋寶藏。一一須消歸自己。言
言使冥合眞心。但莫執義上之文隨語生見。
直須探詮下之旨契會本宗。則無師之智現
前。天眞之道不昧。如華嚴經云。知一切法即
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故知教有助道
之力。初心安可暫忘。細詳法利無邊。是乃搜
揚纂集。且凡論宗旨唯逗頓機。如日出照高
駃馬見鞭影。所以丹霞和尚云相逢不
&T016254;出。擧意便知有。如今宗鏡尚不待擧意。
便自知有。故首楞嚴經云。圓明了知不因心
念。揚眉動目早是周遮。如先徳頌云。便是猶
倍句。動目即差違。若問曹谿旨。不更待揚眉。
今爲樂佛乘人實未薦者。假以宗鏡。助顯眞
心。雖挂文言妙旨斯在。俯收中下盡被群機。
但任當人各資己利。百川雖潤。何妨大海廣
含。五嶽自高。不礙太陽普照。根機莫等樂欲
匪同。於四門入處雖殊。在一眞見時無別。如
獲鳥者羅之一目不可以一目爲羅。理國者
功在一人不可以一人爲國。如内徳論云。夫
一水無以和羹。一木無以構室。一衣不稱衆
體。一藥不療殊疾。一彩無以爲文繍。一聲無
以諧琴瑟。一言無以勸衆善。一戒無以防多
失。何得怪漸頓之異令法門之專一。故云。如
爲一人衆多亦然。如爲衆多一人亦然。豈同
劣解凡情而生局見。我此無礙廣大法門。如
虚空非相不拒諸相發揮。似法性無身匪礙
諸身頓現。須以六相義該攝斷常之見方消。
用十玄門融通去取之情始絶。又若實得一聞
千悟獲大總持。即胡假言詮無勞解釋。船筏
爲渡迷津之者。導師因引失路之人。凡關一
切言詮。於圓宗所示。皆爲未了文字性離即
是解脱。迷一切諸法眞實之性向心外取法
而起文字見者。今還將文字對治示其眞實。
若悟諸法本源。即不見有文字及絲毫發現。
方知一切諸法即心自性。則境智融通色空
倶泯。當此親證圓明之際。入斯一法平等之
時。又有何法是教而可離。何法是祖而可重。
何法是頓而可取。何法是漸而可非。則知皆
是識心横生分別。所以祖佛善巧密布權門。
廣備教乘方便逗會。纔得見性當下無心。乃
藥病倶消。教觀咸息。如楞伽經偈云。諸天及
梵乘。聲聞縁覺乘。諸佛如來乘。我説此諸乘。
乃至有心轉。諸乘非究竟。若彼心滅盡無乘
及乘者。無有乘建立。我説爲一乘。引導衆生
故。分別説諸乘。故先徳云。一&MT03098;在目千華亂
空。一妄在心恒沙生滅。瞖除華盡妄滅證眞。
病差藥除氷融水在。神丹九轉點鐵成金。至
理一言轉凡成聖。狂心不歇歇即菩提。鏡淨
心明本來是佛
問。如上所標已知大意。何用向下更廣開
釋。答。上根利智宿習生知。纔看題目宗之一
字。已全入佛智海中。永斷纖疑頓明大旨。則
一言無不略盡。攝之無有遺餘。若直覽至一
百卷終。乃至恒沙義趣。龍宮寶藏鷲嶺金文。
則殊説更無異途。舒之遍周法界。以前略後
廣唯是一心。本卷末舒皆同一際。終無異旨
有隔前宗。都謂迷情妄興取捨。唯見紙墨文
字嫌卷軸多。但執寂默無言欣爲省要。皆是
迷心徇境背覺合塵。不窮動靜之本原。靡達
一多之起處。偏生局見唯懼多聞。如小乘之
怖法空。似波旬之難衆善。以不達諸法眞實
性故隨諸相轉墮落有無。如大涅槃經云。若
人聞説大涅槃一字一句。不作字相。不作句
相。不作聞相。不作佛相。不作説相。如是義
者。名無相相。釋曰。若云即文字無相是常見。
若云離文字無相是斷見。又若執有相相亦
是常見。若執無相相亦是斷見。但亡即離斷
常四句百非一切諸見。其旨自現。當親現入
宗鏡之時。何文言識智之能詮述乎。所以先
徳云。若覓經了性眞如無可聽。若覓法鷄足
山間問迦葉。大士持衣在此山。無情不用求
專甲。斯則豈可運見聞覺知之心。作文字句
義之解。若明宗達性之者。雖廣披尋。尚不見
一字之相。終不作言詮之解。以迷心作物者。
生斯紙墨之見耳。故信心銘云。六塵不惡。還
同正覺。智者無爲。愚人自縛。如斯達者。則六
塵皆是眞宗。萬法無非妙理。何局於管見而
迷於大旨耶。豈知諸佛廣大境界菩薩作用
之門。所以大海龍王置十千之問。釋迦文佛
開八萬勞生之門。普慧菩薩申二百之疑。普
賢大士答二千樂説之辯。如華嚴經普眼法
門。假使有人以大海量墨須彌聚筆。寫於此
普眼法門一品中一門一門中一法一法中一
義一義中一句。不得少分。何況能盡。又如大
涅槃經中。佛言。我所覺了一切諸法。如因大
地生草木等。爲諸衆生所宣説者。如手中葉。
只如已所説法教溢龍宮。龍樹菩薩暫看有
一百洛叉。出在人間。於西天尚百分未及一。
翻來東土。故不足言。豈況未所説法耶。斯乃
無盡妙旨非淺智所知。性起法門何劣解能
覽。燕雀焉測鴻鵠之志。井蛙寧識滄海之淵。
如師子大哮吼狸不能爲。如香象所負擔驢
不能勝。如毘沙門寶貧不能等。如金翅鳥飛
烏不能及。唯依情而起見。但逐物而意移。或
説有而不渉空。或言空而不該有。或談略爲
多外之一。或立廣爲一外之多。或離默而執
言。或離言而求默。或據事外之理。或著理外
之事。殊不能悟此自在圓宗。演廣非多。此是
一中之多。標略非一。此是多中之一。談空不
斷。斯乃即有之空。論有不常。斯乃即空之有。
或有説亦得。此即默中説。或無説亦得。此即
説中默。或理事相即亦得。此理是成事之理。
此事是顯理之事。或理理相即亦得。以一如
無二如眞性常融會。或事事相即亦得。此全
理之事一一無礙。或理事不即亦得。以全事
之理非事所依非能依不隱眞諦故。以全理
之事非理能依非所依不壞俗諦故。斯則存
泯一際隱顯同時。如闡普眼之法門。皆是理
中之義。似舒大千之經卷。非標心外之文。故
經云。一法能生無量義。非聲聞縁覺之所知。
不同但空孤調之詮偏枯決定之見。今此無
盡妙旨標一法而眷屬隨生。圓滿性宗擧一
門。而諸門普會。非純非雜不一不多。如五味
和其羹。雜綵成其繍。衆寶成其藏。百藥成其
丸。邊表融通義味周足。搜微抉妙盡宗鏡中。
依正混融因果無礙。人法無二初後同時。凡
擧一門。皆能圓攝無盡法界。非内非外不一
不多。舒之則渉入重重。卷之則眞門寂寂。如
華嚴經中。師子座中莊嚴具内。各出一佛世
界塵數菩薩身雲。此是依正人法無礙。又如
佛眉間出勝音等佛世界塵數菩薩 此是因
果初後無礙。乃至刹土微塵。各各具無邊智
徳。毛孔身分。一一攝廣大法門。何故如是奇
異難思。乃一心融即故爾。以要言之。但一切
無邊差別佛事。皆不離無相眞心而有。如華
嚴經頌云。佛住甚深眞法性。寂滅無相同虚
空。而於第一實義中。示現種種所行事。所作
利益衆生事。皆依法性而得有。相與無相無
差別。入於究竟皆無相。又攝大乘論頌云。即
諸三摩地。大師説爲心。由心彩畫故。如所作
事業。故知。凡聖所作眞俗縁生。此一念之心
刹那起時。即具三性三無性六義。謂一念之
心。是縁起法。是依他起。情計有實即是遍計
所執體。本空寂即是圓成。即依三性説三無
性。故六義具矣。若一念心起。具斯六義。即
具一切法矣。以一切眞俗萬法不出三性三無
性故。法性論云。凡在起滅。皆非性也。起無
起性故。雖起而不常。滅無滅性。雖滅而不斷。
如其有性。則陷於四見之網。又云。尋相以推
性。見諸法之無性。尋性以求相。見諸法之無
相。是以性相互推悉皆無性。是以若執有性
墮四見之邪林。若了性空歸一心之正道。故
華嚴經云。自深入無自性眞實法。亦令他入
無自性眞實法心得安隱。以茲妙達。方入此
宗。則物物冥眞言言契旨。若未親省不發圓
機。言之則乖宗。默之又致失。豈可以四句而
取六情所知歟。但祖教並施定慧雙照。自利
利他則無過矣。設有堅執己解不信。佛言起
自障心絶他學路。今有十問以定紀綱。還得
了了見性如晝觀色似文殊等不。還逢縁對
境見色聞聲擧足下足開眼合眼悉得明宗與
道相應不。還覽一代時教及從上祖師言句
聞深不怖皆得諦了無疑不。還因差別問難
種種徴詰能具四辯盡決他疑不。還於一切
時一切處智照無滯念念圓通不見一法能爲
障礙未曾一刹那中暫令間斷不。還於一切
逆順好惡境界現前之時不爲間隔盡識得破
不。還於百法明門心境之内。一一得見微細
體性根原起處不爲生死根塵之所惑亂不。
還向四威儀中行住坐臥欽承祗對著衣喫飯
執作施爲之時一一辯得眞實不。還聞説有
佛無佛有衆生無衆生。或讃或毀或是或非。
得一心不動不還聞差別之智皆能明達性相
倶通理事無滯無有一法不鑒其原乃至千聖
出世得不疑不。若實未得如是功。不可起過
頭欺誑之心生自許知足之意。直須廣披至
教博問先知。徹祖佛自性之原。到絶學無疑
之地。此時方可歇學灰息遊心。或自辦則禪
觀相應。或爲他則方便開示。設不能遍參法
界廣究群經。但細看宗鏡之中自然得入。此
是諸法之要。趣道之門。如守母以識子得本
而知末。提綱而孔孔皆正。牽衣而縷縷倶來。
又如以師子筋爲琴絃。音聲一奏。一切餘絃
悉皆斷壞。此宗鏡力亦復如是。擧之而萬類
沈光。顯之而諸門泯跡。以此一則則破千途。
何須苦渉關津別生岐路。所以志公歌云。六
賊和光同塵。無力大難推托。内發解空無
相。大乘力能翻却。唯在玄覽得旨之時。可驗
斯文究竟眞實
宗鏡録卷第一
 丙午歳分司大藏都監開板 



宗鏡録卷第二
 慧日永明寺主智覺禪師延壽集 
夫諸佛境寂衆生界空。有何因縁而興教迹。
答。一實諦中雖無起盡。方便門内有大因縁。
故法華經偈云。諸法常無性。佛種從縁起。以
萬法常無性無不性空時。法爾能隨縁。隨縁
不失性。且夫起教所由因縁無量。古徳略標
有其十種。一由法爾故。二願力故。三機感故。
四爲本故。五顯徳故。六現位故。七開發故。八
見聞故。九成行故。十得果故。今諸大菩薩所
集唯識論等。大意有其二種。一爲達萬法之
正宗破二空之邪執。二爲斷煩惱所知之障
證解脱菩提之門。斯則自證法原本覺眞地。
不在文字句義敷揚。今爲後學慕道之人方
便纂集。又自有二意用表本懷。一爲好略之
人撮其樞要。精通的旨免覽繁文。二爲執總
之人不明別理。微細開演性相圓通。載二
生死之根。躡一味菩提之道。仰群經之大旨。
直了自心。遵諸聖之微言。頓開覺藏。去彼依
通之見。破其邪執之情。深信正宗。令知月不
在指。迴光返照。使見性不徇文。唯證相應。斯
爲本意。不可横生知解沒溺見河。於無得觀
中懷趣向之意。就眞空理上興取捨之心。率
自胸襟疑悟後學。須親見性方曉斯宗
問。既慮執指徇文。又何煩集教
答。爲背己合塵齊文作解者。恐封教滯情。故
有此説。若隨詮了旨即教明心者。則有何取
捨。所以藏法師云。自有衆生。尋教得眞會理
教無礙。常觀理而不礙持教。恒誦習而不礙
觀空。則理教倶融合成一觀。方爲究竟傳通
耳。斯乃教觀一如詮旨何原矣
問。諸大經論自成片段。科節倫序句義分明。
何假撮録廣文成其要略
答。但以教海弘深窮之罔知其際。義天高廣
仰之不得其邊。今則以管窺天將螺酌海。如
掬滄溟之涓滴。似撮太華之一塵。本爲義廣
難周情存厭怠。亦爲不依一乘教之正理。唯
徇不了義之因縁。罕窮横竪之門。莫知起盡
之處。所以刪繁簡異採妙探玄。雖文不足而
大義全。縁不備而正理顯。搜盡一乘之旨抉
開萬法之原。爲般若之玄樞作菩提之要路。
則資糧易辦速至大乘。證入無疑免迂小徑。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415 416 417 418 419 420 421 422 423 424 425 426 427 428 429 430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