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摩訶止觀 (No. 1911_ 智顗説 ) in Vol. 46

[First] [Prev+100] [Prev]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生起已聞止歡喜甘樂。端坐念善善不能
發。起已聞止信戒精進倍更増多。端坐治
惡惡不能遣。起已聞止散動破滅。端坐即
眞眞道不啓。起已聞止豁如悟寂。是爲信
行坐少聞多非都不思惟。前作一向根性。
今作相資根性。就相資中復論轉不轉。亦
有三十二安心。化他相資。亦有三十二安心。
合六十四合前爲一百二十八安心也。夫
心地難安違苦順樂。今隨其所願逐而安
之。譬如養生或飮或食。適身立命。養法
身亦爾。以止爲飮以觀爲食。藥法亦兩。或
丸或散。以除冷熱。治無明病以止爲丸以
觀爲散。如陰陽法。陽則風日。陰則雲雨。
雨多則爛。日多則焦。陰如定陽如慧。慧定
偏者皆不見佛性。八番調和貴在得意。一
種禪師不許作觀。唯專用止。引偈云。思
思徒自思。思思徒自苦。息思即是道。有思
終不覩。又一禪師不許作止。專在於觀。引
偈云。止止徒自止。昏闇無所以。止止即是
道。觀觀得會理。兩師各從一門而入。以
己益教他。學者則不見意。一向服乳。漿猶
難得況復醍醐。若一向作解者。佛何故種種
説耶。天不常晴醫不專散食不恒飯。世間
尚不爾況出世耶。今隨根隨病迴轉自行化
他有六十四。若就三番止觀。則三百八十
四。又一心止觀復有六十四。合五百一十二。
三悉檀是世間安心。世醫所治差已復生。一
悉檀是出世安心。如來所治畢竟不發世出
世法互相成顯。若離三諦無安心處。若離
止觀無安心法。若心安於諦一句即足。如
其不安巧用方便令心得安。一目之羅不
能得鳥。得鳥者羅之一目耳。衆生心行各
各不同。或多人同一心行。或一人多種心行。
如爲一人衆多亦然。如爲多人一人亦然。
須廣施法網之目。捕心行之鳥耳
摩訶止觀卷第五



摩訶止觀卷第五
 隋天台智者大師説
門人灌頂記 
第四明破法遍者法性清淨不合不散。
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非破非不破何故言
破。但衆生多顛倒少不顛倒。破顛倒令
不顛倒。故言破法遍耳。上善巧安心則定
慧開發。不俟更破。若未相應。應用有定之
慧而盡淨之。故言破耳。然破法須依門。經
説門不同。或文字爲門。大品明四十二字
門是也。或觀行爲門。釋論明菩薩修三三
昧縁諸法實相是也。或智慧爲門。法華云
其智慧門是也。或理爲門。大品明無生法
無來無去即是佛也。依教門通觀。依觀
門通智。依智門通理。理爲門復通何處。
教觀智等諸門悉依於理。能依是門。所依何
得非門。雖無所通究竟遍通。是妙門也。三
門置之今但説教門。三藏四門先破見。後
破思。亦倶破云云。通教四門亦先破見。後破
思。亦倶破。但破四住不得言遍也。別教
四門次第斷五住。斯乃竪遍横不遍。並非
今所用。今不思議一境一切境。一心一切心。
横竪諸法悉趣於心。破心故一切皆破。故言
遍也。餘門破不遍則不須説。圓教四門皆
能破遍。所謂有門無門。亦有亦無門。非有非
無門。今且置三門。且依空無生門。無生門
能通止觀。到因到果。又能顯無生使門光
揚。何者。止觀是行。無生門是教。依教修行
通至無生法忍。因位具足。淨名三十二菩薩。
各説入不二門。皆是菩薩從門入位。而無
生爲首。大品明阿字門。所謂諸法初不生。
此證無生門通止觀到因。其義可見。止觀
光揚無生門者。法不自顯。弘之在人。人能
行行。法門光顯。使無生教縱横無礙。觸處
皆通。門義方成。譬如世人門戸出入。有人
有位門則榮顯。能譬既然所譬可解。門通
果者。大經云。般涅言不。槃者言生。不生之
義名大涅槃。又云。定慧二法能大利益。乃
至菩提。大品云。無生法無來無去。無生法
即是佛。法華云。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
定慧力莊嚴。以此度衆生。且引三經果義
明矣。止觀能顯果者。果不自顯。由行故果
滿。果滿故一切皆滿。巍巍堂堂如星中月照
十寶山影臨四海。果亦如是無上無上。功
高十地汲引四機。金光明中佛禮骨塔。即
其義也。無生教門竪攝因果。其義已彰。横攝
之意今當説。大品云。若聞無生門則解一
切義。初阿字攝四十一字。四十一字攝阿
字。中間亦然。横竪備攝。其文如此。此意難
見。更引佛藏示其相。次引涅槃釋其義。
後説無生門破法遍。佛藏云。劫火起時菩薩
一唾火即滅。一吹世界即成。非是先滅後成。
秖一唾中即滅即成。彼經明外用。内合無生
門。即破遍。即立遍。破立不須二念。若内無
是徳則外無大用。寄外顯内其相如是。須
識觀心者。衆生一期將訖。即是劫盡。三毒
三災火爲語端。以止止之如唾滅。以觀觀
之如吹成云云。大經釋義者。不聞聞一句
有種種義。初云。不生生。不生不生。生不生。
生生。按此四句説無生門。攝自行因果化
他能所等法皆遍。不生生者。安住世諦。初
出胎時名不生生。今解世諦者。無明共法
性。出生一切隔歴分別。故名世諦。安住者。
以止觀安於世諦。即是不可思議境。觀行
位成。故名安住。以安住故名託聖胎。初
開佛知見得無生忍。名出聖胎。不見無
明世諦故言不生。獲佛知佛見故名爲生。
論云。諸法不生而般若生。即其義也。此説自
行無生忍位。因義成也。經釋不生不生者。不
生不生名大涅槃。生相盡故。修道得故。今
解果由因剋故言修道得故。斷徳已圓無明
不生。智徳已圓般若不生。故言不生不生。
此説自行寂滅忍。果義成也。因果既圓即如
佛藏所明一吹唾即滅即立。是其義焉。經釋
生不生者。世諦死時名生不生。今解世諦者。
無明是其根本。既破無明故言世死。世死
故名生不生。此釋初句初句上縁於理智
徳成故言不生生。此句下破於惑。斷徳成故
言生不生。不生名雖同事理大異。初句詺
智慧開發爲生。此句詺結業起動爲生。生
名雖同而縛脱大異。莫迷名惑旨。須精識
之須精識之。初句如唾中吹此句如吹中
唾。唾吹一時不可前後也。經重釋此句云。
四住菩薩名生不生。生自在故。今解先生不
生説自行之惑滅。重釋生不生明化道之
興。何者。菩薩斷四住時。破結業生即能自
在生。況斷五住耶。以劣顯勝彌彰化道。二
乘斷惑沈空不能如此。故標菩薩也。惑
滅顯唾化興顯吹也。經釋生生者。一切有
漏念念生故。今解此句明化用之所耳。菩薩
何意不生而生。良由一切有漏衆生相續不
斷。是故菩薩而起大悲。示自在生而度脱
之。是爲無生門攝自行因果化他能所。皆悉
具足矣。四住菩薩者。地持云。從初發心住
至十地。束爲六住。一種性住。二解行住。三
淨心住。四行道迹住。五決定住。六究竟住。種
性住者。若人無有種性。雖生善道數退數
進。不得在菩薩六人數中。若種性處成就
無有退失。數數増進得是一人也。解行人
是初地方便。淨心住是入初地。得出世間
心離凡夫我相障。故名淨心住。行道迹住
者。從二地至七地住修道也。決定住者。
八地九地也。已得報行不還不退。故名決
定。究竟住者。第十地學行窮滿。故言究竟
住也。經稱四住名生不生者。正是行道迹
住。從二地止正是入假化他之位。處處現
生而非實生。將別顯圓。初出胎時。即能利
他化生自在。於圓義亦應無失。經又六句。
不生生亦不可説。生生亦不可説。生不生
亦不可説。不生不生亦不可説。生亦不可
説。不生亦不可説。按此六句明無生門破
法遍。若破思議惑用前四句。若破不思議
惑用後二句。何者。思議惑雖多不出界内
外。界外惑附體生。故言不生生。界内惑是
枝末。故言生生。此惑紛綸並是所化之境。
爲此境故施自在生。所化既不可得。何處
有能化。能所倶亡。是故不生生生生倶不可
説。若破思議解此解雖多。不出界内外。
界内解止遣分段故言生不生。界外解雙
遣分段變易故言不生不生。此解淺深故
有種種自行因果。理尚非一寧有種種。今
遍唾破故言生不生不可説。不生不生亦不
可説。若破不可思議惑者。秖是無明。無明
故生。生故無明。無明不可得。生亦不可得。今
皆唾破故言生不可得。若破不思議解者。
秖是圓解。圓解始終判出因果。理不遍圓
亦非始終。那有因果。今皆唾破故言不生
不可得。將彼經意釋無生門破法遍者。其
義分明。佛自釋六句。云何不生生不可説。不
生名爲生故不可説。今解。不生者法性也。
生者無明也。二乘證不生猶受法性生。故
言不生名爲生。依佛此旨知是界外附體
之惑。不生而名爲生。生即顛倒。顛倒即不
顛倒。心行處滅言語道斷。故不可説。云何
生生不可説。生生故生。生生故不生。故不
可説。今解。生生故生者。即是大生生小生。
八相所遷有漏之法也。依佛此旨知是界内
有漏惑也。生生故不生者。因縁生法即空即
中。心行處滅言語道斷。故不可説也。云何
生不生不可説。生即名爲生。生不自生故
不可説。今解。生即名爲生者。乃是諸法不
生般若生也。生不自生者。此般若生不從
四句生。生不自生是初句耳。具言生不
他生。生不共生。生不無因生。又般若生時
世諦已死。無復有生而生三界者。爲縁故
生非業生也。故言生不自生。若般若生。若
自在生。皆言語道斷故不可説也。據此意
知是界内之解也。云何不生不生不可説。以
修道得故。今解。修道得者。乃是極果所證。
尚非下十地所知。豈可言説。據此知是界
外之解也。經云。生亦不可説。以生無故。今
解。此破不思議惑。界内生生亦是生。界外不
生生亦是生。祇是無明之生生必託縁生。縁
生即空即中。心行處滅言語道斷。故不可説
經云。不生不可説以有得故。今解。此破
不思議解。及界内之解。亦是修道得故。界
外之解。亦是修道得故。得即詣理。理絶心
口故不可説也。佛以六句破諸法解惑。皆
言不可説。彌顯無生門破法遍也。依佛藏
經前四句亦吹亦唾。後兩句結前吹唾耳。
此六句專論於唾也。又楞伽云。我從得
道夜至涅槃夜。不説一字。佛因二法作
如此説。謂縁自法及本住法。自法者。彼如來
所得我亦得之。無増無減離言説妄想文
字二趣。釋曰。縁自法是證聖眞諦實性也。
離言説妄想者。不可思議也。離文字者離
假名也。離二趣者。離説所説想所想名所
名也。本住法者。謂古先聖道法界常住。如
道趣城道爲人行。非行者作道。城由道
至。非至者作城。經曰。士夫見平坦道。即
隨入城受如意樂。我及先佛法界常住亦復
如是。是故二夜不説一字。當知二法決定
非口言分別所能變異。本法者如理也。自法
者證實。此義與大經四不可説意同。生生
不可説者。本法不可説也。生隨順縁生。本
法不可説也。生不生不可説者。即自斷法
不可説也。不生生不可説者。即自智法不
可説也。不生不生不可説者。即是究竟自證
法不可説也。後二句一結生不可説。結本
法不可説也。一句結不生不可説。結自證
法不可説也。大經云。十因縁法爲生作因。
亦可得説者。今解。此即無生門遍立之義。
亦如佛藏遍吹即成也。十因縁者。從無明
支乃至有支立諸法也。立有三義。一立衆
生。二立機縁。三立聲教。立衆生者。過去二
因現在五果。更互因縁。而立五陰假名衆生
也。立根機者。過去或修行析行體行漸行頓
行。以行爲業無明潤之。致今五果於此陰
果更起本習。或起析愛取有。或起體愛取
有。或起漸愛取有。或起頓愛取有。取有起
故得爲機縁也。立聲教者。析愛取有起故
感三藏教。是爲生生不可説十因縁法。爲
生生作因。亦可得説。説生生也。體愛取
有感於通教。是爲生不生不可説十因縁法。
爲生不生作因。亦可得説。説生不生也。
漸愛取有感於別教。是爲不生生不可説十
因縁法。爲不生生作因。亦可得説。説不
生生也。頓愛取有感於圓教。是爲不生不
生不可説十因縁法。爲不生不生作因。亦
可得説。説不生不生也。衆生若立。一切惑
法因果立。一切所化立。機教若立。一切解行
因果立。一切能化立。是爲無生門一立一切
立。故大品云。若聞阿字門則解一切義。佛
藏云。一吹一切悉成。此之謂也。如地持四
種成熟。謂聲聞種性。縁覺種性。佛種性。菩
薩種性。無此四性以善趣熟之。佛種性即
此圓機。菩薩種性即此別機。彼文云。菩薩種
子有佛無佛堪能次第斷煩惱障及智障。豈
非別機。聲聞種性當開之。別異善根即三
藏機。退大取小種性即通機。彼四成熟即此
四種機縁義也。問。上六句是無生門一破一
切破。十因縁法是無生門一立一切立。上
四句是無生門亦破亦立。亦應有第四句非
破非立不。答。大經十九卷初云。十事功
徳不可思議。聞者驚怪。非難非易非内
非外。非相非非相非方非圓。非尖非斜
等。即是第四句非破非立之文義。問。若無生
門攝一切法者。則無復諸門也。答。無生門
亦攝諸門。諸門亦攝無生門。欲依智徳義
便故言無生門。此應四句。生門無生門亦
生亦無生門非生非無生門。一一門各有四
門。四四十六門。若依斷徳義便。應有滅門
不滅門。亦滅亦不滅門。非滅非不滅門。一一
門各有四門。四四十六門。合三十二門。大經
擧十五日月光増正喩智徳。十六日月光減
正喩斷徳。月無増無減。約白論増約黒
論減。實相無智無斷。約照論智約寂論
斷。若無生門攝一切法高極。此竪攝一切
法也。若無生門攝諸法廣遍者。即無生門
横攝一切法也。問。無生門門稱無生。其境
惑智斷等。悉應稱爲無生。那忽言無生生
生生生自在故。答。此還助顯無生門。無生
忍發故言無生生。明其所化故言生生。明
其應用故言生自在。還是無生門。即唾故
言無生。即吹故言無生生等。彌顯無生門
攝法遍耳。約大經釋門義竟云云○次明
破法遍者爲三。一無生門從始至終。盡
其源底竪破法遍。二歴諸法門當門從始
至終。盡其源底横破法遍。三横竪不二
從始至終。盡其源底非横非竪破法遍。
竪則論高横則論廣。竪來入横無横而不
高。横來入竪無竪而不廣。法華云。其車高
廣。横竪不二則非横非竪。故云。是法平等無
有高下。一無生門破法遍者。又爲三。一從
假入空破法遍。二從空入假破法遍。三兩觀
爲方便得入中道第一義諦破法遍。如此
三觀實在一心。法妙難解寄三以顯一耳。
大論云。三智實在一心。爲向人説令易解
故分屬三人。華嚴亦有二意。宣説菩薩歴
劫修行。彼爲鈍根也。初發心時便成正覺。
所有慧身不由他悟。彼是利根也。法華唯一
意。正直捨方便但説無上道。今欲借別
顯總擧次而論不次。故先三義解釋也。從
假入空破法遍。又爲三。先從見假入空。次
從思假入空。後四門料簡。後見假入空
又爲二。先明見假。次明空觀。見惑附體而
生還能障體。如炎依空而動亂於空。似夢
因眠夢昏於眠。夢若不息眠不得覺。此惑
不除體不得顯。然見則見理見實非惑。見
理時能斷此惑從解得名。名爲見惑耳。見
惑有四。一單四見。二複四見。三具足四見。
四無言見。單四見者。執有執無執亦有亦
無執非有非無。於一有見復起利鈍。謂有
於我我與有倶。恒起我心與我相應。即是
我見。以計我故能生邊見。以我邊故破世
出世因果。即是邪見。執此爲道望通涅槃。
名爲戒取。謂此爲實餘皆妄語不受餘見。
名爲見取。是己法者愛。非己法故瞋。我
解他不解生慢不識有見中苦集爲癡。猶
豫不決爲疑。如是十使歴欲界四諦。苦下
具十。集下有七除身邊戒取。道下有八除
身邊。滅下有七除身邊戒取。合三十二使。
歴色界四諦有二十八。無色亦爾。例除一
瞋合有八十八使。餘三見亦各具八十八
使。若歴六十二見。見見各具八十八使。倒浪
瀾漫不可稱數。邪網彌密障於體理。五十
校計經云。若眼見好色中有陰有集。見惡
色中有陰有集。見平平色中有陰有集。
乃至意縁法亦如是。一根有三。三中有六。
六根具三十六。三世合百八。歴六十二見八
十八使。各各百八。當知擧心動念浩然無
際。昏而且盲都無見覺云云。世講者。謂有
是見。無非是見。亦有亦無是見。非有非無
非是見。此語違經負心。經云。依止此諸見。
具足六十二。如汝解者。數則欠少。中論破
自他性。有是自性。對有説無無是他性。若
有若無皆是性。何意無非是見又此無既非
證理之無。寧得非見。諸外道本劫本見末劫
末見。介爾計謂是事實餘妄語。増見長非
吾我毒盛。捉頭拔髮構造生死。如長爪
雖不受一切法而受於不受。不識苦集。
佛以一責墮二負處。高著外道尚未免見。
云何底下謬謂爲是。今判。此並屬單四見
攝也。複四見者。謂有有。有無。無有。無無。
亦有有無。亦無有無。非有有無。非無有無。
此是複四見。於一一見。具八十八使。若六
十二見。見見又具八十八使百八等。如上
説。具足四見者。有見具四者。謂有有。有
無。有亦有亦無。有非有非無。無具四者。無
有。無無。無亦有亦無。無非有非無。亦有
亦無具四者。亦有亦無有。亦有亦無無。亦
有亦無亦有亦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非有
非無具四者。非有非無有。非有非無無。非
有非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非有非無。是名
具足四見。一句具八十八使。如是六十二
見。見見具八十八使百八等。如前説絶言
見者。單四見外一絶言見。複四句外一絶言
見。具足四句外一絶言見。一一見皆起八十
八使六十二見百八等。如前説。如是等約
外道法生如是等見也。又約佛法生見
者。三藏四門生四見。通教四門生四見。別
教四門生四見。圓教四門生四見。又一種
四門外。各有絶言見。如是一一見中。各各
起八十八使六十二見百八等惑。如前説。復
次見惑非但隨解得名。亦當體受稱稱之
爲假。假者虚妄顛倒名之假耳。例前亦應
言單四假複四假具足四假。一一各有絶
言之假。依於佛法復有十六假。一一如前
説。又於一一假中。復有三假。謂因成假。相
續假。相待假。法塵對意根生。一念心起即
因成假。前念後念次第不斷。即相續假。待
餘無心知有此心。即相待假。上因成約外
塵内根。相續但約内根。相待竪待滅無之
無。又横待三無爲之無心也。開善云。因兼
二假或亦過之。明第三假起時因上兩假。
故言因兼。上假未除後假復起。故言過之。
此就心明三假也。又約色明三假。先世行
業託生父母得有此身。即因成假。從胎相
續迄乎皓首。即相續假。以身待不身。即相
待假。又約依報亦具三假。如四微成柱。時
節改變相續不斷。此柱待不柱。長短大小
等也。此是三藏經中隨事三假。委釋如論
師。但此名通用。不獨在小乘。大乘亦名三
假。附無明起如幻如化。但有名字實不
可得。鏡中能成之四微尚不可得。況所成
之幻柱。柱尚不可得。況歴時節相續以幻
化長短相待。寧復可得。擧易況難而明十
喩。即色是空非色滅空。即此義也。是名大
乘隨理三假。又釋論明三種有。相待有假名
有法有。相待有者。長因短有。短亦因長。此
彼亦爾。物東則以此爲西。在西則東。一物
未異而有東西之別。有名無實是爲相待
有。假名有者。如酪色香味觸四事因縁和合
故。假名爲酪雖有不同因縁之有。雖無不
如兎角龜毛之無。但以因縁和合故有。假
名爲酪。又如極微色香味觸故有毛分。毛
分故有毳。毳故有&T073554;&T073554;故有衣。是爲假名
有。法有者。即是色香味觸四微和合。故名法
有。論又云三假施設。與三假云何。答。別義
不論今通會之。法假施設如因成。受假施
設如相續。名假施設如相待。論云。五衆等
法是法波羅聶提。五衆和合故名衆生。如根
莖枝葉故有樹名。是受波羅聶提。用是名
字取二法相説是二種。是名波羅聶提。故
知三假義同也。瓔珞經亦有三假之文。大品
云。有縁思生無縁思不生。即因成意。大
經云。如讀誦法雖念念滅。亦能從一阿含
至一阿含。猶如飮食雖念念滅。亦能初飢
後飽。相續意也。淨名云。説法不相待一念
不住故。當知三假之名大小通用。非但小
乘名生死法以爲見爲假。如前説。大乘亦
名生死爲見爲假。所謂三藏四門生四見。
見見有三假六十二見百八煩惱等云云。通教
四門生四見。見見具三假六十二見百八煩
惱等。別教四門生四見。見見具三假六十二
見百八煩惱等。圓教四門生四見。見見具三
假六十二見百八煩惱等。如來教門示人無
諍法。消者成甘露。不消成毒藥。實語是虚
語生語見故。故於四門十六門起見起假
云云。二明破假觀者。即爲三。一破假觀。二
明得失。三明位。觀又爲四。一破單。二破
複。三破具。四破無言。破單爲兩。初略後
廣。略者若一念心起於單四見中。必是一見。
見即三假虚妄無實。八十八使浩浩如前説。
諸惡彰露具如後説。應當體達颺依炎炎
依空空無所依。空尚無空。何處復有若炎
若颺。又如眠夢百千憂喜。本末雙寂畢竟清
淨。是名爲止。又觀無明即法性不二不異。
法性本來清淨不起不滅。無明惑心亦復清
淨。誰起誰滅。若謂此心有起滅者。横謂法
性有起滅耳。法性無起誰復生憂。法性無
滅誰復生喜。若無憂喜。誰復分別此是法
性此是無明。能觀所觀猶如虚空。如此觀時
畢竟清淨。是爲從假入空觀。信行利根一聞
即悟。法行思已即能得解。其鈍根者非唯聞
思不悟更増衆失。故中論云。將來世中人
根轉鈍。造作諸惡。不知何因縁故説畢竟
空。是故廣作觀法説於中論。今亦如是爲
鈍根故廣破。單複訖至無言説見。通用龍
樹四句破令盡淨。若一念心起即具三假。三
假如前説。當觀此一念。爲從心自生心。
爲對塵生心。爲根塵共生心。爲根塵離
生心。若心自生者。前念爲根後念爲識爲
從根生心爲從識生心。若根能生識。根
爲有識故生識。根爲無識故生識。根若有
識根識則並。又無能生所生。根若無識而
能生識。諸無識物不能生識。根既無識。
何能生識。根雖無識而有識性故能生識
者。此之識性是有是無。有已是識並在於根。
何謂爲性。根無識性不能生識。又識性與
識爲一爲異。若一。性即是識。無能無所。
若異。還是他生非心自生。如是推求畢竟
知心不從自生。若言心不自生。塵來發心
故有心生。引經云有縁思生無縁思不生。
若爾。塵在意外來發内識。則心由他生。
今推此塵爲是心故生心。爲非心故生
心。塵若是心則不名塵。亦非意外則同
自生。又二心並則無能所。塵若非心那能
生心。如前破。若塵中有生性是故生心。此
性爲有爲無。性若是有。性與塵並亦無能
所。若無。無不能生。如是推求知心畢竟不
從塵生。若根塵合故有心生者。根塵各各
有心故合生心。各各無心故合生心。若各
各有合則兩心生。墮自他性中。若各各無合
時亦無。譬如鏡面各有像故合生像。各無
像故合生像。若各有像應有兩像。若各無
像合不能生。若鏡面合爲一而生像者。今
實不合合則無像。若鏡面離故生像者。各
在一方則應有像。今實不爾。根塵離合亦
得如是。如是推求知心畢竟不從合生。又
根塵各有心性。合則心生者。當檢此性爲
有爲無。如前破云云。若根塵各離而有心
生者。此是無因縁生。爲有此離爲無此
離。若有此離還從縁生。何謂爲離。若無此
離無何能生。若言此離有性性爲有爲無。
若性是有還從縁生。不名爲離。若性是無
無何能生。如是推求知心畢竟不從離生。
中論云。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
無因。是故説無生。即此意也。若推因成假
四句求生不得。執性即薄。但有名字名爲
心生。名不在内外中間。亦不常自有。是字
不住。不住有四句。亦不不住。不住無四
句。故無住之心。雖有心名字。名字即空。若
四句推性不見性。是世諦破性亦名性空。
若四句推名不見名。是眞諦破假亦名相
空。性相倶空者是爲總相從假入空觀也。故
論曰。諸法不自生。如此用觀者與中
論意同也。若根檢不得心即是内空。塵檢
無心即是外空。根塵合檢不得即内外空。
離檢不得即是空空。四性檢不得即是性空。
四句檢不得即是相空。若就塵檢無十方
分即是大空。求最上所以不得。即是第
一義空。四句因縁不得即有爲空。因有爲
説無爲。既不得有爲亦不得無爲。即無
爲空。四句求心生元不得即無始空。四句
求心滅不可得即散空。四句求心生滅不
可得。亦不得心不生不滅。即畢竟空。三
界無別法唯是一心作。今求心不可得。即
一切空。觀心無心觀空無空。即無所得
空。觀有見三假不可得。即有法空。觀無見
三假不可得。即無法空。觀亦有亦無見三
假不可得。即無法有法空。如此觀者即與
大品意同。是爲十八種從假入空觀也。若
不悟者轉入相續假破之。何以故。雖因成
四破不得心生。今現見心。念念生滅相續
不斷。何謂不生。此之念念爲當前念滅後
念生。爲前念不滅後念生。爲前念亦滅亦
不滅後念生。爲前念非滅非不滅後念生。
若前念不滅後念生。此則念自生念。兩生相
並亦無能所。若前念有生性生於後念。此
性爲有爲無有則非性無則不生如前。若
前念滅後念生者。前不滅生名爲自性。今由
滅生不滅望滅。豈非他性。他性滅中有生
故生無生故生。有生是生生滅相違。乃是生
生。何謂滅生。若滅無生無何能生。若滅有
生性性破如前。若前念亦滅亦不滅後念生
者。若滅已屬滅。若不滅已屬不滅。若不滅
合滅能生。即是共生。共生自相違。相違何能
生。又若各各有生。即有二過。各各無生合
亦不生。若滅不滅中有生性者。爲有爲無。
若性定有何謂滅不滅。若性定無亦何謂滅
不滅。此不免斷常之失還墮共過。若前念
非滅非不滅。而後念心生者爲有此非滅
非不滅。爲無此非滅非不滅。若有則非無
因。若無無因不能生。若無因有生性者。此
性即因。何謂無因。若無無不能生。如是四
句推相續假求心不得。無四性實執心即
薄。但有心名字。是字不住内外兩中間。亦
不常自有。相續無性即世諦破性。名爲性
空相續無名即眞諦破假。名爲相空性相
倶空乃至作十八空如前説。是名從假以
入空觀。若不得入者。猶計有心待於無心。
相待惑起此與上異。因成取根塵兩法和合
爲因成。相續竪取意根前後爲相續。竪望
生滅此是別滅。別滅則狹。今相待假待於通
滅。此義則寛。通滅者。如三無爲雖不併是
滅而得是無生。待虚空無生而説心生即
是相待假。上既不悟復因上惑共起此惑
故言因兼。上惑猶在復起此惑故言過之。
又因兼者。無生法塵待意根生。亦是因成。
因上假心來續相待。即是相續。故言因兼。
過之者。上兩假不於通滅起惑。今約通起
豈非過之。釋既異舊而借彼語示相待假
相耳。今檢此心爲待無生心生。爲待有
生心生。爲待亦生亦無生而心生。爲待非
生非不生而心生。若待無生而生心者。有
此無生無此無生。若有生可待還是待有。
何謂待無。有有相待即是自生。若無此無
生無何所待。若秖待此無無而生心者。一
切無無亦應生心。無望於有無即是他生
也。又無生雖無而有生性。待此性故而知
有心。此性爲已生爲未生。若已生。生即是
於生。何謂爲性。性若未生。未生何能生。若
待生而心生者。生還待生長應待長。既無
此義。何得心生。若待生無生故有心生。如
待長短得有於長。此墮二過。各有。則二生
並。各無。全不可得如前。若待非生非無生
而有心生者。論云。從因縁生尚不可。何況
無因縁。又此無因爲有爲無。若有還是待
有。若無還是待無。何謂無因。若言有性性
爲有爲無。性若是有爲生非生。若生已是
生何謂爲性。若無生云何能生。如是四句
推相待假求心生不可得。執心即薄。不起
性實。但有名字。名字之生生則非生。是字不
在内外中間。亦不常自有。是字無所有。求
性不可得世諦破性。是名性空。求名不可
得眞諦破假。是名相空。復次此性相中求
陰入界不可得。即是法空。性相中求人我知
見不可得。名衆生空。乃至作十八空如前
説。是名從假入空慧眼得開見第一義。非
但有見三假惑除。一切見惑無不清淨正智
現前。是名無生門通於止觀。亦是止觀成
無生門。若不悟者當善用止觀巧破見假。
信法迴轉成方便道伏於有見。無量煩惱悉
皆被伏。伏故名善有漏五陰也。以被伏故
有見不起。度入無見計中如後破。夫破見
之由聞思不定。若上根人聞觀於生知生
無生破執得悟。中根執輕成伏見方便善
有漏五陰。下根執重猶懷取著聞破生不
得生。謂無生是實。更起無生見。又當總別
破之。總破者如大品云。識無生尚不可得。
何況識生。又識生尚不可得。何況識無生。
生與無生倶不可得。楞伽經中又廣破無生
見。然無生之理非識所知。云何謂情捨有
縁無。如歩屈蟲。又似獼猴。不應虚妄執
此見著。是爲總破。別破者。行人用止觀破
因成三假不得性相。泯然入定不見内外
亦無前後。無相形待。寂然定住。或豁亡身
心一切都淨。便發此無心自謂得無生止
觀定慧已成。而起見著著此空想。諸佛不
化。何故不化。觀心推畫。發一分細定生一
分空解。此是空見法塵與心相應。何關無
生。釋論簡外道佛法二倶觀空。云何有異。
外道愛著觀空智慧。即是向者所發空塵謂
爲涅槃。即有能觀者。能觀者便成身見。身
見故即有利鈍十使乃至八十八等。生死浩
然如前説。如是罪過。皆由空塵而起。障眞
失道豈會涅槃。是名外道觀空。佛弟子觀
無生。若發空心空心生時即知是愛。何者。
生名愛法。愛法即是無明。無明生我見等八
十八使。一一皆具三假之惑。終不執謂是
眞無生。云何三假。良由上來有見三假被伏
度入無見。無生法塵對意根。一念空心生。
即因成假。以生心滅故無生心生。是相續
假。豁爾無生待於有生。是相待假。當推此
無生心生。爲意根生爲法塵生。爲合爲離。
若意根生者。爲根生爲識生。若根生。爲根
中有識故生識。爲無識故生識。若根有
識。爲是根爲非根。識若是根。則無能所。
根若無識。何能生識。若根有生識之性。此
性爲有爲無。性若有者。識性與識爲一爲
異。若一。性即是識。若異。異何能生。自生中
檢心不可得。具如上説。若由塵起無生心
者。塵爲有心爲無心。若有心則無能所。
若無無不能生。又塵爲一爲異。一則無能
所。異則不能生。檢他心不可得。具如上説。
若根塵合有無生心生者。此有二過。如前
云云又離根離塵有無生心生者。從因
尚不可得。何況無因如前。當知無生之
心。不自不他不共不離。無四性。無四性
故名性空。性空即無心而言心者。但有名
字。名字不在内外是名相空。乃至十八空
如上説。是爲從假入空見第一義。非但無
見假破上惑下障一切皆除。得正智慧。若未
去者。勤用止觀善巧修習。信法迴轉成方
便道。伏於苦集。所有陰界入等。八十八使皆
悉被伏。以被伏故名善有漏也。勤修力故
無見中假不復得起。度入有無假中如後
云云次破亦有亦無見三假者。行人善用
止觀伏無見惑。無假不起。或進一分定慧。
豁發亦有亦無與心相應。即便謂言若無心
者。誰知無生。無生是無。知即是有。發此心
時受是亦有亦無見。謂是事實堅著不可
捨不知過患。如長爪自謂有道。實是苦
集。不能識故。佛點示之即便得悟。發見
之人亦復如是。迷此見毒不識正眞。若
聞指示執心颯解。云何指示。大品五受皆不
受。汝云何受是亦有亦無法塵。豈非受陰。
縁此像貎行用此法了別此法。四陰宛然。
如此受想皆名汚穢。是見依色陰。又意根
受是亦有亦無法塵即是界。根塵相渉即是
入。是名苦也。又我能行能受能知此法假
名。即起我見。我見既生即有邊見。若撥因
果是邪見。計此爲道是戒取。計爲涅槃是
見取。違瞋順喜我解慢他。不識苦集即癡。
後當大疑。如是等十使。歴三界具八十八。
違於實道順於生死。悉於亦有亦無見心
中生。又此見心即備三假。例前可知。今破
此見三假者。還用四句。一一例前可解。如
是破已。三假四句陰入皆無實性。即是性
空。但有名字。名字即空。是名相空。性相既
空。乃至十八空如上説。即是入第一義正
智現前。若不入者善用悉檀。信法迴轉巧
修止觀。伏於諸見。令成方便善有漏法。亦
有亦無見雖伏不起。仍度入非有非無見
中。如後破。次破非有非無見者。上勤用方
便伏有無見。豁然更發離有無心。所以者
何。心若定有不可令無。心若定無不可令
有。云何乃謂亦有亦無。若不定有則非有。
若不定無則非無。非有者非生也。非無
者非滅也。出於有無之表是名中道。與中
論同。何以故。前有見是因縁生法。無見是即
空。亦有亦無是即假。今是即中。堅著此心
計以爲實。是人能起無量過患。何以故。汝
謂此心爲實者。乃以虚語爲實語。生語
見故。故非眞實。若眞實者此心應是常樂
我淨。此心生滅故非常。受此心故非樂。不
自在故非我。汚穢故非淨。我心生故是身
見。身見有無未免非有非無。如屈歩蟲。是
名邊見。謂非有非無見以爲中道通諸
生死。是愚癡論。非道非字謂是道字。是名
戒取。謂非有非無心爲涅槃。具陰界入利
鈍等使。是名見取。謂非有非無以爲正法。
乃破一切世間因果故名非有。破一切出
世間因果故名非無。破正見威儀尚不當
世間道理。云何能當出世道理。寧起我見
如須彌山。不惡取空不正爲正。是名邪
見。若順歎則愛。違毀則瞋。不識此心毒草
藥王則癡。自擅陵他則慢。後當大疑。略過
有十。廣不可盡。如是等過皆從非有非無
見心中出。又一一過悉具三假。如前云云
破此見假。還用前四句止觀。逐而破之。
如前云云復次點出諸見五陰者。是示其苦。
點出十使者。是示其集。用止觀破者。是
示其道。諸見若伏若無。是示其滅。夫一切
外道邪解。佛法僻計。無量過患。皆用四諦
破之。無不革凡成聖。如來初説阿含四
諦之力。尚能如此。何況大乘三種四諦。何
所不破耶。若非有非無見破者。一切諸惑亦
悉斷壞。發正智慧。是名從假入空見第
一義。若不入者。當用止觀信法迴轉。善巧
四隨方便修習。伏諸見惑執心即薄。住方
便道成善有漏法。此見不起度入無言説
中。如後破云云所以節節説見過者。殷勤
行人。令於觀心善識毒草明解藥王。若
得此意。終不謬計也。章節雖煩番番不雜。
能了此者可與論道。兀然如盲若爲識乳。
次破無言説見假者。若能如上破者。或進
發定慧豁然明靜。復起異解。謂適有此有
即有生死。四句皆假虚妄不實。理在言外
絶於四句。乃是無生。謂出四句實不出也。
略有三種四句外。一單。二複。三具足。若謂
理在言外者。乃是出單四句外。不出複見
第二句。亦不出具足見初句。故知見網蒙密
難可得出。法華云。魑魅魍魎處處皆有。複
具諸見一一皆有三假苦集。破假之觀皆如
上説。若人能於諸見修習道品。皆應節節
得悟。從假入空見第一義。若未得入者。
單複具足一切諸見悉皆被伏。成善有漏五
陰。見不得起或進發禪解。又復言出單複
具足四句之外。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泯然清
淨。即是無生絶言之道。如此計者還是不可
説絶言之見。何關正道。徒謂絶言言終不
絶。何以故。待不絶而論絶。絶還是待。待對
得起不應言絶。如避虚空豈有免理。又
竪破不絶者。心不絶故。無言見具起一切
生死因果。云何稱絶。上來節節皆有横竪兩
破。於一有見是横破。重累四見是竪破。因
戒假是横破。相續假是竪破。相待假是亦横
亦竪破。總破是非横非竪破。大途秖是横
破。今當竪破。汝執心是有。有即是生。汝是
何等生。爲是五停總別念處煗頂忍世第一
生。爲是苦忍眞明生。爲是重慮思惟生。爲
是乾慧似道生。爲是八人見諦生。爲是神通
遊戲誓扶習氣生。爲是三賢伏道似解生。爲
是十聖眞解生。爲是鐵輪似道生。爲是銅輪
眞道生。爲是遍法界自在生。用此諸生勘
汝執心。全無氣分。而言非見孰是見乎。若
計心是無生無即不生。汝是何等不生。爲
是見不生。爲是思不生。爲習氣不生。爲塵
沙不生。爲無明不生。爲業不生。爲報不生。
爲行不生。爲理不生。世人云。不生不生即
是佛。秖道是法佛。今釋此語即是三佛。理
不生即法佛。無明不生即報佛。塵沙見思不
生即應佛。又無明不生即法佛。見思不生即
報佛。塵沙不生即應佛。又業行位不生即應
佛。智業不生即報佛。理不生即法佛。又應佛
從縁因生。報佛從了因生。法佛從正因
生。三佛生即無生。無生即三佛生。若聞阿字
門即解一切義。云何秖作一解耶。利&MT02372;
地徹至金剛。聞一不生遍解法界不生。將
諸不生勘汝執心。了無一分非見是何。有
人難中論云。不生不滅未會深理。何者。煩
惱是生法。三相遷謝是滅法。秖不此生滅
故言不生不滅。但是入空不見中意。中論
師解云。不生不滅者。不不生不不滅以顯
中道。此解扶中而傷文失義。何者。龍樹之
意兼通含別故言不生不滅。不生者不二
十五有之生。不三相遷滅之滅。能破二十種
身見。成須陀洹乃至無學。豈非兼申通意
亦兼三藏意。若生若滅皆屬於生。涅槃但空
唯屬寂滅。不此之生不此之滅。雙遮二邊。
豈非含別之意。若生滅是因縁所生法。即空
即假即中。即空故不生。即假故不滅。不生不
滅即是中道。按文解釋兼二含別顯中。四
義宛然。龍樹之巧以不生不滅一句。廣攝諸
法。乃會摩訶衍耳。若開脣動舌重吃鳳兮
之聲。抽筆染毫加於點淰之字。秖得一意
全失三門。懸疣附贅。雖欲補助還成漏失。
今解不生一句。何啻含於四義。且略出十不
生不不生意也。一者一切法可破可壞。一
切語可轉。非有非無。絶言離句無一法
入心。是一不生。不生亦不生。故名不不生。
雖情謂不生而實是生。如非想謂言無想
而成就細想。此乃邪見外道之不不生也。二
者犢子道人計我在第五不可説藏中。此是
一不生。不生亦不生故名不不生。若三藏二
乘斷三界見思。一不不見。一不不思。故名
不不生。而習氣猶生。若三藏佛正習倶盡名
不不生。一不不正一不不習。故言不不生。此
析法不不生。若通教體見本不生。體思本
不生。故言不不生。思益云。我於無生無作
而得作證。二乘雖體不見思而習氣猶生。
通教佛坐道場正習倶盡。亦是不不生。此
乃分段不不生耳。若別教人斷通別惑。一不
不通一不不別。名不不生。此一品一分二品
二分不不生耳。上分猶生。若別教佛上分盡
名不不生。此猶是方便權説不不*生。若圓
人一不不通一不不別。名不不生。猶居因
地猶有上地行智報等生在。若妙覺智滿其
智更不生。無明究竟盡。惑更不生。行智報
等畢竟不不生。又眞理極故一不不生。圓理
極故一不不生。又理本本不生。今亦不不生。
若作單不生語攝法亦盡。如前説。若作不
不生語攝法亦盡。汝作不生齊何處不生。
汝作不不生。復齊何處不不生。他尚不識
外道不不生。況識最後不不生。那得不愜
是見。當苦破之。竪破亦有亦無見非有非
無見。如上菩提心中釋名絶待中示其相
也。若謂心亦生亦不生者。爲是何等亦生
亦不生。爲是見不生而眞生。爲是思不生
而眞生。爲是習不生而眞生。爲是塵沙不
生通用生。爲是無明不生中道生。爲是内
業不生外業生。爲是内報不生外報生。爲
是小行不生大行生。爲是偏理不生圓理
生。而言亦生亦不生。若非如此等亦生亦
不生。非見何謂。若言心非生非不生者。爲
是何等非生非不生。爲是析斷常非生非不
生爲體斷常非生非不生。爲是八地道觀
雙流非生非不生。爲是初地破生死得涅
槃非生非不生。爲是十地後果非生非不生。
爲是初住雙遮二邊非生非不生。爲是十
行増進中道非生非不生。爲是十迴向非生
非不生。爲是十地非生非不生。爲是妙覺極
地非生非不生。既非此等非生非不生非見
是何。若絶言者。絶言甚多是何等絶言。單四
句外亦稱絶言。複外具外亦稱絶言。如婆
羅門受唖法者。亦是絶言。又長爪一切法不
受。亦是絶言。犢子云。世諦有我我在不可
説藏中。不可説亦是絶言。三藏入實證眞亦
不可説。故身子云。吾聞解脱之中無有言
説。三藏解脱凡有四門入實。即有四種不可
説。通教三乘人同以無言説道斷煩惱。亦
有四門不可説。別教人觀常住理無言無説。
亦有四門不可説。圓教不可宣示。淨名杜
口文殊印之。此亦有四門不可説。不可説
衆多。汝所計不可説。爲是何等。汝尚不及
犢子不可説。何況三藏四不可説。何以故。犢
子謂不可説爲世諦。不計爲涅槃。汝計爲
實故知不及犢子。犢子尚是見汝寧非見。
爲此見故廣起煩惱浩然。如前説。更重破
絶言者。汝謂絶言在四句外。今明十種四
句。汝之絶言在何等四句外。十種者。一往四
句。無窮四句。結位四句。襵牒四句。得悟四
句。攝屬四句。權實四句。開顯四句。失意四
句。得意四句。一往四句者。凡聖通途皆論四
句。此意可知。無窮四句者。四四瀾漫無貲。
如四十八番中示其相云云結位四句者。分
齊四句剋定是非。如單複具足等住著不
亡。即凡夫四句。若無句義爲句義。是聖人
四句。襵牒四句者。結凡夫四句牒爲有句。
牒二乘爲無句。牒菩薩爲亦有亦無句。牒
佛爲非有非無句。得悟四句者。隨句入處
即成悟入之門。四句即成四門。攝屬四句
者。隨諸句門悟入何法。以法分之屬諸法
門也。權實四句者。諸法四句之門。三四爲
權一四爲實也。開顯四句者。開一切四句
皆入一實四句。若入實四句皆不可説也。
佛教四句齊此。失意四句者。執佛四句而
起諍競。過同凡夫也。得意四句者。菩薩見
失意之過。作小大論申佛兩四句。破執遣
迷則有得意四句。作論之功息矣。若不愜
是絶言見者。前諸四句。汝出何等四句外。
而謂理在言外耶。前横破四句。今竪破四
句之言外也。今世多有惡魔比丘。退戒還
家懼畏驅策。更越濟道士。復邀名利誇談
莊老。以佛法義偸安邪典。押高就下推尊
入卑。概令平等。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
名非常名。均齊佛法不可説示。如蟲食
木偶得成字。檢校道理邪正懸絶。愚者所
信智者所蚩。何者。如前所説諸生諸不生
諸四句諸不可説。汝尚非單四句外不可説。
何況複外。何況具足外。何況犢子耶。尚非犢
子。何況三藏通別圓耶。諸法理本往望常名
常道。云何得齊。教相往望已不得齊。況以
苦集往檢過患彰露。云何得齊。況將道品
往望。云何得齊正法之要。本既不齊迹亦
不齊。佛迹世世是正天竺金輪刹利。莊老是
眞丹邊地小國柱下書史。宋國漆園吏。此云
何齊。佛以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纒絡其身。莊
老身如凡流。凡流之形痤小醜篾。經云。閻浮
提人形状如鬼。云何齊佛。佛説法時放光
動地。天人畢會叉手聽法。適機而説。梵響
如流辯不可盡。當於語下言不虚發聞皆
得道。老在周朝主上不知群下不識。不敢
出一言諫諍。不能化得一人。乘壞板車
出關西。竊説尹喜有何公灼。又漆園染毫
題簡句治改足。軋軋若抽。造内外篇以
顯達。誰共同聞復誰得道。云何得齊。如是
不齊其義無量。倦不能説。云何以邪而干
於正。復次如來行時。帝釋在右梵王在左。
金剛前導四部後從。飛空而行。老自御薄板
青牛車。向關西作田。莊爲他所使看守漆
樹。如此擧動復云何齊。如來定爲轉輪聖帝。
四海顒顒待神寶至。忽此榮位出家得佛。
老仕關東悋小吏之職。墾農關西惜數畝
之田。公私怱遽不能棄此。云何言齊。盲人
無眼信汝所説。有智慧者愍而怪之。是
故當知汝不可説。是絶言之見。三假具足
苦集成就。生死宛然。抱炬自燒甚可傷痛。
若破此見如前所説云云復次外人或時用
道可道非常道爲絶言。破中論不生不滅。
云是第四句。絶言出過四句。一往聞語謂
言出過。理則不然。言不生者見心不生。
既不生即不滅。故言不生不滅。絶言見心
生一切愛見疑慢。云何以生滅破他不生
不滅。愚癡戲論不應如此。又問。起不生不
滅見。此復云何。答。應有六句。絶言破不生
不滅。不生不滅破絶言。絶言修不生不滅。
不生不滅修絶言。絶言即不生不滅。不生不
滅即絶言云云。一切凡夫未階聖道。介爾起
計悉皆是見。以有見故三假苦集煩惱隨
從。魚王貝母衆使具足。結業蕪蔓生死浩然。
一人經歴尚無邊畔。何況多人。當知見惑大
可怖畏。勤用止觀而摧伏之。若起單見。
用止觀四句逐體破之。若避單入複避複
入具。避具入絶言。無趣薳起。止觀逐之。
無遠不屆。常寂常照治之不休。如金剛刀
所擬皆斷。取悟爲期。能如是觀雖不發
眞。諸見被伏成方便五陰。若得入空衆見
消盡。故初果所破如竭四十里水。功夫甚
大。恐聞者生疑。略斷三結。餘殘不盡如一
渧水。思雖未盡見已無餘。從多爲言亦得
明破法遍也。問。從假入空破無量見。下二
觀復何所破。答。入空之觀破見及思。束而
言之秖是破有。次觀所破秖是破無。中觀
所破雙非二邊正顯中道。故釋論云。有無
二見滅無餘。稽首佛所尊重法。故知諸見
縱横尚不爲第二觀所破。云何謬謂爲眞
法耶。問。束生死爲有。束二乘爲無。有見
縱横無量。無亦應然。答。凡夫妄計觸處生
著。是故有多。二乘已斷見思無復横計。唯
證於空。大乘破之。名爲空見耳。二料簡得
失者。問。如此止觀隨逐諸見有何得失。
答。當四句料簡。一故惑不除新惑又生。二
故惑除新惑又生。三故惑不除新惑不生。四
故惑除新惑不生。一譬如服藥故病不差
藥更成病。二所治病差而藥作病。三病雖
不差藥不成妨。四故病既差藥亦隨歇。前
二種是外道得失相。後二種是佛弟子得失
相。所以者何。本用止觀治生死惑。而貪欲
之心都不休息。因此止觀。更發諸見破因
破果無所不爲。是則故惑不除而新惑更
起也。二修止觀時貪求衣食。諸鈍煩惱息
而不起。忍耐寒苦刀割香塗不生憎愛。財
物得失其心平等。而執見之心甚可怖畏。如
渇馬護水搪揬破壞。撥無因果。是則故惑去
而新惑生。此兩屬外道。愛處生愛瞋處生
瞋。若學止觀墮如此者。同彼外道也。三
佛弟子修此止觀爲方便道。深識見愛無
明因縁。介爾心起即知三假。止觀隨逐破性
破相。雖復貪瞋尚在而見著已虚。六十二
等被伏不起。是名故惑不除而新惑不生。
是爲方便道中人也。四若能如此三假四觀
逐念檢責。體達虚妄性相倶空。豁然發眞
即得見理。非唯故病永除新病不發。是爲
入見諦道成聖人云云。三明破見位者。若
修此方法明識四諦。巧用觀慧諸見被伏
者。依三藏法是總別念處。正伏四倒四倒
不生煗即得發。成方便等位。進破諸見發
眞成聖。即初果位也。若依通教伏見之位。
是乾慧地。若得理水沾心即成性地。若進
破見者。即是八人見地位也。若依別教伏
見者。是鐵輪十信位。破見是銅輪十住位。
若依圓教伏見是五品弟子位。破見是六
根清淨位。斷伏名同觀智大異。三藏觀思議
眞析法觀智伏斷。通教觀思議眞體法觀智
伏斷。別教雖知中道次第觀智伏斷。圓教
即中一心觀智伏斷。不可聞名仍混其義。
問。若伏見假入賢位者。故惑雖未差新
惑不應生。那得修止觀時有諸見境發。
答。此發宿習。宿習之見還是故惑。如人服
藥藥撃宿病。宿病既動須臾自差。非是藥
爲新病也。問。何不直明別圓入空破假位。
而明三藏通教等入空位爲。答。上明修發
不修發十境交互等。欲示行人淺深法故。
叙諸位耳。又欲明半滿之位令行者識之
耳。又半字入空法。悉是別圓助道方便。又多
僕從而侍衞之。即其義也。又豈離方便而
別有眞實。即此半字而是滿字。故云。二乘
若智若斷。即是菩薩無生法忍也。體假入空
結成止觀義者。諸見輪息一受不退。永寂
然名爲止。達見無性性空相空。名爲觀。見
眞諦理名爲不生。理既不生理亦不滅。是
爲不生不滅名無生忍。又見惑不生名因
不生。不受三惡報生。名果不生。因果不生
亦復不滅。不生不滅名無生忍。是爲無生門
通於止觀。亦是止觀成無生門。從假入空
破見惑遍竟
摩訶止觀卷第五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