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中觀論疏 (No. 1824_ 吉藏撰 ) in Vol. 42

[First] [Prev+100] [Prev]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論。云何是中道。答不取非有非無爲中。乃明
離有無見乃名爲中耳。若離有無而著非有
非無者即非中也。二者別對上小乘人。一往
小乘人計諸法有。得於世諦不知諸法空。即
失第一義。然既不識第一義。亦不識世諦。故
倶失二諦。今申二諦中道令小乘人識二諦
中道。發生正觀戲論斯滅。故龍樹造此中論
也。三者對上學大乘人。一往大乘人得諸法
畢竟空。得第一義失於世諦。然既不識世諦。
亦不識第一義。雖畢竟空宛然而有。故不滯
空。雖因縁有常畢竟空。故不著於有。即是二
諦中道。今爲破斷常二邊申於二諦。令學大
乘人識。人識中道發生正觀。故言爲是等故
造此中論
中觀論疏卷第一末畢

中觀論疏卷第二本
 釋吉藏撰 
  因縁品第一
不生亦不滅下第二重牒八不解釋。前已略
出三種方言。但八不既是衆經大意此論宗
旨。略釋難明。廣敷乃現。以去仁壽三年三
月二日。江南學士智泰來至皇朝請述所聞。
遂爲其委釋開爲十門。一大意門。二尋本門。
三得失門。四正宗門。五淺深門。六同異門。七
攝法門。八次第門。九料簡門。十新通門。大意
門第一。八不者蓋是正觀之旨歸方等之心
骨。定佛法之偏正示得失之根原。迷之即八
萬法藏冥若夜遊。悟之即十二部經如對白
日。余昔在江左鑚仰累年。未栖河右用爲心
鏡。雖復東西阻隔未始分乖。周旋南北何嘗
徒歩。略陳宿記用別門人。豈曰窮微。蓋是
題自心之路耳。第二尋本門。問此論文有四
卷。博含五百偈。何故八不標在論初。答領
前序意足已明之。未曉向言。今當委示。淨名
經云。智度菩薩母。方便以爲父。一切衆導師
無不由是生。即知。波若方便爲十方三世諸
佛法身之父母也。以衆聖託二慧而生。二慧
由二諦而發。二諦因八不而正。即知。八不
爲衆教之宗歸群聖之原本。但禀教之流捨
本崇末。四依出世令棄末歸本。故標八不貫
在論初。問八不但是佛菩薩本。亦是二乘人
天本耶。答由八不即二諦正。二諦正即二慧
生。二慧生即有佛菩薩。有佛菩薩故説二乘
及人天之教。即知。八不亦是二乘人天之本。
如大品云。若無菩薩出世即無三乘之教。亦
無世間五戒十善也。問二慧云何由二諦而
生。答須精識二諦即二慧始成。關内曇影法
師中論序云。斯論雖無法不窮。無言不盡。統
其要歸即會通二諦。以眞諦故無有。俗諦故
無無。眞諦故無有雖無而有。俗諦故無無雖
有而無。雖無而有不滯於無。雖有而無不著
於有。不著於有即常著氷消。不滯於無即斷
無見滅。即知。二諦遠離二邊名爲中道。問
云何眞諦雖無而有。俗諦雖有而無。答此由
是不壞假名而説實相。故有宛然而無。不動
眞際建立諸法。故無宛然而有。二諦生二慧
者以悟有宛然而無故生漚和波若。了無宛
然而有故生波若漚和。漚和波若即波若宛
然而漚和。波若漚和即漚和宛然而波若。以
漚和宛然而波若故不著常。波若宛然而漚
和故不滯斷。不斷不常名爲正觀。然離二諦
無別中道。即因縁二諦名爲中道。離二慧無
別正觀。即因縁二慧名爲正觀。故以二諦中
道發生二慧正觀。以得二慧正觀寂滅斷常
諸邊故有佛菩薩。所以二慧名爲法身父母。
問已知。二慧由二諦而發。衆聖託二慧而生。
何故以波若爲母。方便爲父耶。答意乃無窮。
略明二義。一者實慧虚凝。與陰同靜。方便動
用。共彼陽齊。故配之父母。又凡夫著有。二乘
滯空。波若鑒空。即越凡。漚和渉有。即超聖。
越凡淺易。即義同於母。超聖深難。故比之於
父。故什師答王稚遠問。明波若方便更無兩
體。但以淺深勝劣故分爲二。問波若漚和何
故無二體耶。答智度論云。譬如金爲巧物離
金無巧物。離巧物無金。而有金巧二義。金喩
波若。巧喩漚和。故知。唯一正觀義分權實。問
漚和云何巧耶。答二乘下位不能照空即便
鑒有。故無善巧。大士雖復照空宛然而有。故
名爲巧。問菩薩何由有此巧耶。答此之善巧
由二諦而生。良由不動眞際。建立諸法雖入
深空即能渉有。故有此善巧也。問照空宛然
而有既名巧者。亦照有宛然而空亦應名巧。
則並是漚和。有何波若。答實如所問。故什
師云。觀空不證渉有不著。皆是漚和。以同巧
故也。但觀空不證雖是漚和而從波若受名
沒其巧稱。但取渉有不著故名漚和。此解與
智度論同。智度論釋譬喩品云。波若將入畢
竟空無諸戲論。漚和將出畢竟空嚴土化人。
淨名等經及釋僧肇大同此意
問直觀空爲波若。於空不證爲方便者亦直
照有名爲波若。取照有不著名曰漚和。答以
羅什意釋者觀空不證。雖是漚和而從波若
受名沒其巧稱。亦照有之義雖是波若從漚
和受名沒其波若之稱。而從方便則受名。而
肇師正用斯意。故云。直達法相名之爲慧照
空不證渉有不著。二巧之義名曰漚和。問亦
得直照空義名爲波若。照空不證。及以照有
并渉有不著。此之三義皆是漚和耶。答亦有
斯義波若直照諸法實相。故名爲體。體即無
二。方便即是波若之巧用。用有多門。一能照
空不證於空義。此一巧也。次觀空即能照有。
此二巧也。三渉有復能無著。此三巧也。總此
諸巧悉名方便。故用金爲體。金上諸巧皆名
方便問此與前釋相違。云何會通。答合照空
有皆名波若。即合取二巧皆名方使。即波若
具照空有。方便具空有二巧。故以波若名慧。
即慧有二照。方便無有慧名。故但稱二巧。此
就二照二巧釋之。若直照實相名波若。取觀
空不證及照有不著悉是波若之用。故皆名
方便。此就體一用多門釋。此皆合離適時衆
義無違。異文皆會。雖三種不同猶一意耳。問
若淨名經以二慧爲法身父母者。何故瓔珞
經以二諦爲父母耶。答若以二慧名爲佛二
慧由二諦而生。即以二諦爲父母。若言二慧
生佛故以二慧爲父母。二慧復由二諦而生
即二諦爲祖父母。二諦復由八不而正即八
不爲祖中之祖。故八不爲衆教之宗歸群聖
之根本顯在於斯。得失門第三。問八不但是
衆聖之得源。亦是群生之失本。答悟無生即
有三乘衆聖。迷八不即有六趣。紛然故涅槃
云。是一味藥隨其流處有六種味。一味藥者
即即中道佛性。中道佛性不生不滅不常不
斷即是八不。故知。失於八不有六趣紛然。問
云何失於八不有六趣紛然。答以不悟八不
即不識二諦。不識二諦即二慧不生。二慧不
生即有愛見煩惱。以煩惱故即便有業。以有
業故即有生老病死憂悲苦惱。故知。失於八
不有六趣紛然。問得失八不凡有幾人。答且
據二門各有四種。失人四者一鈍根起愛衆
生。二利根起見外道。三即此愛見衆生迴心
學佛小乘之教。但薄福鈍根遂成三失。一得
語不得意。聞説小乘名。故云得語。不知説小
通大。守指忘月。故名失意二者語意倶失。如
智度論呵迦旃延云。是語非大乘中説。亦三
藏所無。蓋是諸論義師自作此説耳。三者保
執小乘遂謗方等。如五百部。爲執諸法有決
定相。不知佛意爲解脱。故聞畢竟空如刀傷
心。四者即此小乘人迴心學大乘亦有三失。
一得語不得意。聞説大作大解成有所得大。
不知是因縁假名小大爲表非大非小。故名
爲失。二者語意倶失。於大乘中種種推斥非
三藏義。亦方等所無。三者保執大乘遂撥無
小。如法華論釋藥草喩品破菩薩病。以菩薩
聞道理有一無有二乘遂撥無小。雖一地所
生一兩所潤而諸草木各有差別。道理乃唯
有大不妨於縁成小。而菩薩遂撥無小守實
喪權。故名爲失。此之四人並不悟八不中道。
不發生正觀。故成四種失。雖有四失合成三
迷。初之一失有顛倒病不知是病。不知救治。
次之一失知其是病欲求救治。但服邪藥即
舊病不除更増新病。後之二失知其是病求
於救治。但無方便服於甘露遂成毒藥。亦舊
病不除更起新病。雖有四失合成二過。初之
二失自樹起迷。後之二失學教成病。初二人
異者初鈍根起愛。後利根起見。又初人但有
一失。後人失中更復起失。所以然者有此身
心。已名爲失。而復推斥成九十六種異。故去
城逾遠。岐路逾多。故法華經以此二人喩毒
虫惡鬼也。問八不具於二諦。小乘人知諸法
生得於世諦。云何言失。答世諦是因縁無生
生。而小乘之流執成性生故失於世諦。尚失
世諦。況第一義耶。問方廣道人學於大乘。明
一切法不生不滅畢竟空應得八不。云何言
失。答八不無生者蓋是因縁生無生。不壞生
而説無生。而方廣之流執無生而失生。既失
無生生亦失生無生。即倶壞二諦。問如來出
世正爲何人。龍樹後興復斥何病。答通而言
之佛並爲四人。是故出世。但佛未出世唯有
前之二人。爲破此二人故説五乘之教。此二
人中有無聞非法者。以人天善根而成就之。
有三乘根性者説三乘之教。龍樹出世雖通爲
四人。此論正爲大小乘人故申大小兩教。傍
爲前二人也。又佛雖説五乘之教意在大事
因縁。四依雖申大小兩教。意歸一極令悟中
道發生正觀。次明得四人者。如前所明觀中
道者凡有四種。中道即不生不滅八不義也。
下智觀故得聲聞菩提。中智觀故得縁覺菩
提。上智觀故得菩薩菩提。上上智觀故得佛
菩提。菩提云智。即是因中發觀。故成於四人
此論合四人爲二。前二十五品令因中發觀得
佛及菩薩菩提。後之二品令二乘人因中發
觀得二乘菩提。故後品云。前已聞大乘法入
第一義。今欲聞聲聞法入第一義。第一義即
是中道。但悟有淺深。猶如三狩。故成四品。問
若三乘同觀中道。即三乘人同禀八不。何故
經文云爲聲聞人説十二因縁生滅。爲菩薩
説十二無生滅耶。答大明聲聞凡有二種。一
者得於人空不得法空。不得法空故有十二
相生。知無有我。故入第一義。大士具得二
空非但無我。亦無十二。故入第一義。故異於
彼二乘。二者聲聞之人具得二空。但聲聞前
有十二而折之。令空方入第一義。菩薩知十
二本自不生。今亦無滅故入第一義空。如智
度論釋大小二空。聲聞分折人法故人法空。
菩薩知人法本性自空。雖有折法及本性不
同。而同明入於空義。以同入空義故三乘同
入第一義。有折法不折法故聲聞名於生滅
觀菩薩名無生滅觀。問同入空者空義有異
以不。答玄義中具釋。今略明一句。智度論云。
二乘名但空。菩薩名不可得空。二乘但住於
空名爲單空。大士知空亦復空名不可得空。
智度論又云。二乘得二空如毛孔空。大士得
二空如十方空也。正宗門第四。問前言二諦
由八不而正。請爲陳之。答由八不故世諦成
中道。即世諦義正。由八不故眞諦成中道。即
眞諦義正。由八不故二諦合成中道。即二諦
合正。以三種正故十二部經八萬法藏一切
教正。以一切教正故即發生正觀戲論皆滅。
即便得道。以斯義要故八不在初。是以論主
因八不定佛法偏正也。問何故三種正而一
切正耶。答三世十方諸佛所説法皆依二諦。
以二諦總攝一切佛法。二諦既正。豈非一切
正耶。問論主何故以八不正佛教耶。答爲三
種人學於二諦皆墮偏邪。一者如五百部等
執定性有即世諦墮性有。故成偏邪。二者方
廣執定性空即眞諦墮在偏邪。爲破此二偏
故申因縁空有爲二諦。即二諦始正。三者即
世所行亦云。有三種中道。世諦明不常不斷
中道。眞諦明不生不滅中道。二諦合辨非眞
非俗中道。但考責三中。皆不成中墮在偏邪。
故今對此偏邪明八不。正於二諦成三種中
道。故三中得正。問八不即是二諦。云何以
八不正於二諦。答八不雖即是二諦。但説有
無以爲二諦不言八不。而禀教之流聞有無
二邊墮斷常。故不成中道。若言二諦不生不
滅不常不斷。即知。二諦便是中道。故將八
不釋成二諦。問云何將八不釋成世諦中道。
世諦義正耶。答一師語多對他而起。他有有
可有即有空可空。有有可有不由空故有。若
有空可空不由有故空。今無有可有即無空
可空。無有可有由空故有。無空可空由有故
空。故以空有爲世諦。有空爲眞諦。空有爲世
諦。世諦即是因縁假有。因縁假有即是因縁
假生因縁假滅。因縁假生不可定生。因縁假
滅不可定滅。不可定生故無性實之生。不可
定滅故無性實之滅。故不生不滅爲世諦中
道。問師云。假生不生。假滅不滅。不生不滅
名世諦中道。此乃是不於假生。云何不性生
耶。答師云假生不生此有三意。若明二諦倶
無生義者即假生不生。此明無有性實之生
義耳。非是不於假生也。二者自有假生不生。
即不於假生。爲世諦中道。此用眞諦之假爲
世諦之中。具如上釋也。三者明此假生即是
不生。若安不生置於眞諦生自在世諦。此乃
是眞俗二見耳。問世諦無性實生滅云何是
中道耶。答世諦若是性實生滅即墮偏邪不
成中道。以世諦遠離性實偏邪故成中道。問
性實生滅云何名偏邪。答以生定生即生是
常生。滅若實滅故滅成斷滅。故性實生滅即
是偏邪。問離性生滅但成世諦中道。亦成世
諦假名耶。答即一性實之執具於二義。以性
實是偏義故障於中道。以自性義故障於假
名。能障一惑既具二義。所障世諦中假亦然。
以有不自有故有是假有。即此假有遠離二
邊。故稱中道。問若爾中假何別。答論云。亦
爲是假名。亦是中道義。故更無二體約義不
同耳。問若爾攝山大師云何非有非無名爲
中道。而有而無稱爲假名。即體稱爲中。用即
是假。云何無別。答此是一往開於體用。故體
稱爲中。用名爲假。問大師何故作是説。答論
文如此。故大師用之。四諦品云。衆因縁生法
我説。即是空。亦爲最假名。亦是中道義。長行
釋云。以遠離二邊故名中道。爲衆生故以假
名説。中道爲體不可説其有無。用是有無故
可得假説。故以非有非無爲中。而有而無爲
假。蓋是一途論耳。若辨三中三假即中假常
通。後當具説也。問何等是性實生滅。答略
明四種人計。一者世間所説。但就耳目所見
地水和合即外物生。父母和合有内法起。以
其決定有内外法生故名性實。二者諸外道
所計無因邪因決定有生。亦名性實。三者小
乘之人執未來定有性生。從於未來起來現
在。故名爲生。亦是性實。四者有所得大乘
學人雖言諸法是假。決定有生可生。即生不
因滅故生成自性。如此四種性生並障如來
因縁世諦。論主出世破此四人性實之執。申
明世諦是因縁假名。故世諦始成中道也。問
世諦破此性實生滅是性空義以不。答即是
性空也。以如是等性畢竟空寂五眼不見故
名性空。問爲是本性空。爲是破性空。答具
二義也。此性本來空寂。非破故空名本性空。
如謂炎爲水。水本性空。若據妄謂之情名爲
性執。就其求此性執不可得名破性空也。問
既是性空。云何稱中道耶。答空無二邊。故
稱中道。問即此亦得明非有非無中道以不。
答以空無性實故不可爲有。有因縁假名。故
不可爲無。此即合中與假皆是中道。問此出
何處 答涅槃經云。亦有亦無名爲中道。即
是其事。又涅槃云。無生死不可爲有。有常
樂我淨不可爲無。如此之類其義非一。問云
何用此以爲中道。答中是正義。明無性實有
於假名。在義始正故稱爲中。問性空有幾種。
答論性空有四種。一者計有空性名爲性空。
此從所執立名。二者破外人性實故名性空。
三者此性執本自空名本性空。四者因縁本
性自空名爲性空。此性空即是佛性波若實
相之異名耳。二乘人不見性空者不見此性
空。此以體爲性。非性執之性。問二諦倶不生。
倶不説。倶如倶絶。倶性倶空。性空何異。答
猶一義耳。無性假兩生故倶不生。世諦不説
性生。眞諦不説假生。名倶不説。二諦絶假
實兩生名爲倶絶。絶即是如。故云倶如。問
何故初就不生不滅明中道耶。答隨寄一門
冀得諸悟。不應苟責所由。必欲尋之非無
深致。世諦雖具萬化。但因果相生是衆義大
宗立信之根本。因果若成即一切皆成。因果
若壞即一切皆壞。今欲正世諦因果相生之
義。是故命初就不生不滅論世諦中道。問何
以知欲破邪偏因果正世諦因果耶。答青目
釋不生即出内外論師九種因果。皆悉不成。
故知。就因果以明世諦中道。問何故不言不
因不果如涅槃十不耶。答今欲以無生滅正
世諦因果。故不得發旨即明非因非果。問既
説不生不滅便足。何故復説六事。答利根者
聞初即悟。不須更説。所以然者以世諦無性
實生滅即病無不破。了因縁假名生滅即正
無不顯。故不須更説六事。但爲鈍根未悟宜
轉勢演之。又根性不同受悟非一。自有聞不
生不滅不悟。聽不常不斷便了。故更趣異縁
宜開別教。如淨名三十餘菩薩説不二法門。
又如曇無蝎菩薩説六百萬億波若之門。問
已知。更説異門今何故。次不生不滅明不常
不斷。答略有三義。一者成前世諦破性生滅
義。所以世諦破性實生滅者。良由實生即墮
常。實滅即墮斷。是故世諦破實生滅也。二者
顯成世諦中道義。所以世諦假生假滅是中
道者。良由假生非定生故不常。假滅非定滅
故不斷。不斷不常故名中道。故擧不常不斷
釋成世諦中道也。問不常不斷既是中道。不
生不滅亦是中道。云何以中道顯中道。答就
不生不滅明世諦中道義即不顯。若就不常
不斷明於中道在義易彰。所以然者以經論
之中多就不常不斷明中道。涅槃師子吼品
云。衆生見起凡有二種。一斷二常。如是二
見不名中道。無常無斷乃名中道。此論業品
云。此論所説義離於斷常。以經論多就不常
不斷明中道其義顯彰。其言易信。故擧不常
不斷釋成中道。三者上雖言世諦因果相生
是假生滅。非實生滅。此乃離性實之過。猶
未勉因中有果無果之失。所以然者既稱假
生。或可謂因中有果故假生。或是因中無果
故假生。故今明假名因果相生不得有無。若
如僧佉計因中有果故生。即是常義。如百論
云。種種果生時種種因不失。不失者常是有
不可失滅。故名爲常。衞世師執因中無果。故
名爲斷。以因中無果因滅於前。果生於後。故
名爲斷。佛法内薩婆多明三世有。即是本果
性在未來。從未來至現在。從現在謝過去。三
世常有。故名爲常。僧祗部二世無義。以本
無今有已有還無故是斷滅。今明。因縁因果
不可定有。不可定無。故是不斷不常。名爲中
道。具如涅槃師子吼品説也。次明不一不異
者。世諦雖離性實生滅及決定斷常。猶恐墮
於一異。如僧佉與大衆部明因果一體。衞世
與上座部明因果異體。如此一異並壞世諦
因果中道。故次明不一不異。問世諦因果云
何不一不異耶。答觀法品云。衆因縁生法不
即因。不異因。以因果不同能所二義何得爲
一。因名果因。果名因果。云何得異。故稱中
道。次不來不出者惑病無窮。不可備擧。世諦
中道無量。亦不可具明。今更以二門頒其大
要即病無不破。中無不顯。惑者雖聞上六不
而終謂決定有果。既決定有果。若從外來必
從内出。故次明不來不出。如計衆生苦樂萬
物生滅皆從自在天來謂外來義。復有外道
計苦樂之果皆是我之自作我之自受。故名
内出。復有宿作外道。如須跋之流。計苦樂
之果皆從往因。不由現縁爲内出義。復有外
道。謂男女和合生於衆生。四大共聚以生外
物名爲外來。此以因爲内。以縁爲外。又如
毘曇計木有火性。從於性火以成事火爲内
出義。成論明木無火性。但假縁生爲外來義。
若計有内火性復假外縁。即具計來出。今明
如此來出皆壞世諦因果。是故次明不來不
出。問世諦因果云何不來不出耶。答因縁因
果不可内外。故名中道。所以然者論云。衆
因縁生法以果不偏在因故不内。不偏在縁
故不外。淨名云。法不屬因。不在縁。故以不
偏在二邊故稱中道。問何故但説八事。答八
事四對。一一相對病無不破。中無不顯。即義
無不足。但以四對歴破衆計。歴明中道於義
略圓。故但説八也。次明眞諦具八不。明眞
諦中道者以空有爲世諦。有空爲眞諦。以空
有爲世諦世諦則是假生假滅。對世諦假生
明眞諦假不生。對世諦假滅明眞諦假不滅。
不生不滅爲眞諦中道。問何以知二諦倶無
生耶。答瓔珞經佛母品云。二諦者不一不二
不常不斷不來不出不生不滅。故知。八不具
二諦也。此論明大小二人倶亡失二諦。小乘
執有撥空。故失於眞諦。大乘人執空排有。故
失於世諦。接此二失仍牒八不。故知。八不具
足二諦。又大乘人執畢竟空無有世諦。既失
世諦亦失第一義諦。是故今明雖畢竟無生
而有二諦。問但應直明二諦。何故乃明二諦
倶無生耶。答直明空有二諦者。容謂還具取
前大小二人所明空有。合成二諦。此即偏病
不破中道不顯。故今明二諦倶無生即雙破
二偏。具明中道。所以然者以世諦無生故破
於性生。即小乘執性有此病得除。以眞諦無
生明因縁生宛然即是無生。故大乘偏空病
息。故知。二諦無生霍破兩病。又以世諦無性
生。有因縁假生故世諦成中道。眞諦無假生。
明因縁假不生眞諦成中道。以具得顯二中
道。所以明二諦倶不生。又由來但明一諦生。
一諦不生。欲對破彼計。故明二諦倶無有生。
又明二諦倶不生者。欲示一切法本來畢竟
無生。令一切衆生悟無生忍。故明二諦倶無
生。所以然者夫心若有生即有所依。有所依
即有所縛。有所縛不得離生老病死憂悲苦
惱。尚不得二乘。何況佛道。若心無生即無
所依。離一切縛即便得中道。故五十二賢聖
皆就無生觀内分其階級。初信諸法本性無
性故名十信。稍析伏生心令不起動念。故名
爲伏忍。即三十心人。以折伏生心不起動念
即無生稍明。順諸法無生不墮於生。故名爲
順忍。初地至六地也。生心動念不復現前。無
生現前故名無生忍。七地至九地也。生心動
念畢竟寂滅。無生妙語了了分明。故稱寂滅
忍。十地等覺妙覺地也。以階級無階級唯一
無生觀。無階級階級故有五十二位不同。所
以五十二位並作無生觀者。良由二諦本來
無生。故因二諦無生發無生觀。如涅槃云。十
二因縁不生不滅能生觀智。即知。八不是五
十二賢聖之根本也。問云何五十二賢聖皆
悟二諦無生。答以了世諦故一切性實有所
得心畢竟不生。以了眞諦故知因縁生即無
生。於一切假生不復生心動念。總攝生病無
出假實。於此二處不復動念。即悟無生法忍。
故有一切賢聖也。問世諦破性生滅明不生
不滅。眞諦破假生滅明不生不滅以不。答正
意則不然。世諦破實生滅明不生不滅。眞諦
明假生宛然即是無生。故不破也。所以經云。
不壞假名而説諸法實相。論云。因縁生法我
説即是空。若破假生滅者即違此經論。問何
故破性生辨無生。而假生即是無生。答諸法
畢竟無有性生。故五眼不見。但顛倒横謂言
有。所以須破性生既竟。始得辨因縁假生。爲
佛菩薩世諦。此因縁假生爲佛眼所見。云何
破因縁世諦耶。但因縁生即寂滅性故名爲
眞諦無生。爲眞諦中道。問舊何得云世諦破
性生。眞諦破假生耶。答此據假病爲言耳。本
對性立假。而惑者復決定謂道理有此假。故
成假生病。今破此假生病故言破假耳。而不
破因縁無所得假。故二諦倶破性假凡有二
義。若世諦破性即破而不收。眞諦破假亦破
亦收。破其能迷之情收取所惑之假。故但除
其病而不除其法。亦有二門。一無法可除。即
破性實之法。二但除能迷之情。不除所迷之
法。即眞諦破假義也。問若因縁假生即是無
生故不破者。亦因縁性生即是無生。亦應
不破。答因縁性如佛性法性等。此猶是假義
耳。今取有所得生。是性生故生。不得是無生。
如此之性即但破不收。問何人執假生。而言
眞諦破假生。答有二種人。一者不空假名二
諦。二者空假名二諦。爲此二人故明眞諦破
假。不空假人謂世諦空無性實生。而假生不
可空。爲此人故明世諦因縁。假生即是無生。
何處有此假法不空。若有此假法不空者。須
破此假法也。問即此不空假名義。亦得是今
世諦中道以不。答亦有斯意。汝云。空無性
實故是眞諦。有於假法名爲世諦。此二諦猶
是今之世諦義耳。以世諦是因縁假名。無有
性實之法。云何乃用世諦之空。爲眞諦空耶。
問觀由來義亦同今説。世諦是三假。即無復
性實。眞諦是四絶。即不復有三假。此亦是
二諦破假實義。與今何異也。答淺深門自當
具釋。由來雖言世諦是三假。今以無所得望
之終是性義。爲今世諦所破。今明。裁起一
念作於生解即是性義。何者既起心作生解。
心謂有此生復起於生心即是有所得。故名
爲性也。若聞生謂生是滅生名爲因縁生。而
遂作因縁解即成因縁病。須破此因縁。故破
假實。須望觀心精密投之。不爾還成舊義。二
者空假名人謂空於假生方是無生。蓋是壞
生而辨無生。爲對此縁故明假生即是無生
名爲眞諦。問不生不滅云何是眞諦中道。答
以有空爲眞諦遠離生滅。故稱爲中。既稱有
空則空不自空。故名爲假。如世諦不異也。問
既云空有爲世諦。有空爲眞諦。即二諦並是
因縁假名。禀教之流聞有作有解。聞無作無
解。即二諦並成性病。論主破此性實二諦。申
明因縁假名二諦。即二諦倶破性。云何世諦
破性。眞諦破假。答余年二十二。於紹隆寺以
此義諮師。師云。通論破假實。即具有四句。
向所問者即二諦倶破性。世諦破性生。眞諦
破性無生。故二諦倶是假也。二者二諦倶破
假。由來有所得世諦是假故假。今明世諦是
不假假故世諦破假也。因縁不假假眞諦破
由來假故假眞諦。問他不明眞諦是假。何以
破之。答彼眞諦雖非假而假爲眞立名。此假
名是名故名則亦得眞破假。又中假師聞假
作假解。亦須破此假。師云。中假師罪重。永
不見佛。所以作此呵者本爲對性故説假。令
其迥悟耳。而遂捨性存假謂決定。爲是心有
所依故永不見佛。宜須破之。三者世諦破假。
眞諦破實。此正對由來義。由來世諦是三假。
眞諦四絶。則非假。故今明世諦破此有所得
假。始得辨世諦爲假。問云何破耶。答世諦
是假者世諦何所待耶。若待眞諦者眞諦非
所待。世諦云。何是能待。世諦既不待眞諦。又
不自待世諦。即知。世諦非待世諦非待。云何
是假。今世諦既無此假。故云世諦破假。今之
世諦有不自有。由空故有。即世諦始成假也。
眞諦破實者眞不自眞。名爲俗眞。眞非俗眞
則眞不成眞。故因縁假眞破彼性實眞。四者
世諦破實。眞諦破假。如前釋之。問世諦破實
而世諦是假。眞諦破假即應眞諦非假。答眞
諦破假生滅。不言眞諦破一切假。問既具有
四句。今何故言世諦破實眞諦破假耶。答通
論假實乃具四句。今欲釋二諦倶無生。故世
諦無實生。眞諦無假生。故得分二諦無生爲
異。若言世諦破實生。眞諦破實不生。即破生
復破不生。便不釋八不。是以二諦不得倶破
實也。若世諦破假生。眞諦破假不生。亦非
釋八不義。故不得倶破假也。若世諦破假生。
眞諦破實不生。亦不釋八不。故四門之中但
得世諦明無實生。眞諦辨無假生耳。問叵有
眞諦亦破實生以不。答取其義意即亦有之。
以計實無生既是有所得。猶是生義耳。但就
外人一往立義不言眞諦是生。故眞諦不破
生也。次不常不斷者既聞眞諦不生不滅。由
來便謂有眞諦天然四絶之理。有佛無佛性
相常住是故常。而眞諦絶於四句。此即爲斷。
今破此斷常故云不斷不常。以非定有此眞
理故不常。不曾有四句可絶故云不斷。名爲
中道。不一不異者。惑者既聞不生不滅不斷
不常。便謂眞諦理無差別。故名爲一。即開
善用之。光宅謂眞理亦有淺深故累隔眞諦。
故名爲異。今倶破之。故云不一不異。所以經
云。無色無形對一相所謂無相。以一相故不
可爲異。以無相故不可言一。不一不異名爲
中道。不來不出者由來折俗得眞。故名爲來。
從眞出俗。目之爲出。今破此來出故明不來
不出。問何處作此釋。答智度論釋集散品。解
無爲法有集散云。穿物得空。是無爲之集。塞
物失空是無爲之散。集散即是來出義也。又
空色不可一故。空非色内而出。空色不可異
故。空非色外而來。不來不出爲眞諦中道。問
世諦假生滅即不生不滅爲眞諦中道者。亦
得世諦假斷常即不斷不常爲眞諦中道耶。
答通即例之。但佛弟子許世諦是生滅。諱世
諦是斷常。故非例也。一異來出即可通二義。
次二諦合具八不。合明二諦中道者此有二
義。一者合論二諦以釋中道。二者泯二歸乎
不二辨於體中。就合明二諦爲中復有三義。
一者欲釋經論但明二諦義。即二諦攝法義
周。不須明於三諦。二者單明二諦。此是單
明用中。合明二諦合辨用中。第三明非眞非
俗方是體中。此釋經中三諦義也。問云何但
明二諦爲中耶。答則關内影師舊二諦中道
義是也。彼云。眞故無有。俗故無無。眞故無
有雖無而有。俗故無無雖有而無。雖無而有
不滯於無。雖有而無不累於有。不滯於無。故
不斷。不累於有故不常。即是不有不無不斷
不常中道。此合釋四不之義。以生常是有。滅
斷爲無故也。不一不異者例上應云。以俗諦
故非一。以眞諦故不異。俗故無一雖異而一。
眞故無異雖一而異。雖異而一。故不滯於異。
雖一而異。故不著於一。不一不異名爲中道。
若對破立者開善謂眞俗一體。故名爲一。龍
光謂眞俗異體。故名言異。今倶斥之。故云不
一不異。所以天親釋大品明十種散動。而一
異是二種散動。故知。眞俗不可一異。東陽傅
大士二諦頌云。二諦並非雙。恒乖未曾各。沈
浮隨不隨。飄颺泊無泊。其人本不學問。尚
知。二諦不可一異。況尋經論者有定執乎。不
來不出者眞諦空故不來。俗諦有故不出。出
猶去也。例上可知。問各明二諦中道已竟。何
故復合明二諦中道耶。答但明俗諦不明眞
諦。即偏墮有邊。但明眞諦不明俗諦。即偏墮
空邊。今合明二諦離此二邊。故名中道。大
朗法師教周顒二諦。其人著三宗論云。佛所
以立二諦者。以諸法具空有二。所以不偏。故
名中道。問世諦絶性。眞諦絶假。合明二諦
治何偏耶。答但明世諦絶性不明眞諦絶假。
即名爲偏。但明眞諦絶假不明世諦絶性在
義亦遍。以具明二諦倶絶假實即義始圓正。
故名中道。問云何是二諦合明中假耶。答合
明離二偏爲中。合明二諦因縁故是假也。次
泯二諦。以歸不二明中道者。若作體用明之
上三種皆是用中。但用中有離有合。各明二
諦中道爲離。即是各正二諦義。合明二諦中
道即是合正二諦義。今次明體中者即是收
用歸體所以須此一重者。禀教之流聞説二
諦。便作二解即成二見。故大品經云。諸有
二者無道無果。涅槃經云。明與無明愚者謂
二。亦眞之與俗愚者謂二。今明諸佛菩薩無
名相中強名相。説欲令因名相悟無名相。故
不二而二名爲二諦。欲令因不二二悟二不
二。故名不二中道。以空有爲世諦。世諦即
生。有空爲眞諦。眞諦名爲滅。既稱空有即不
有。故云不生。有空即非空。故云不滅。不生不
滅即是非眞非俗中道。不常不斷者亦得例
上。眞諦有佛無佛性相常住。故名爲常。世諦
有法虚假。必歸磨滅。故稱爲斷。如來説此
因縁常無常。爲令衆生了悟非常非無常。故
名爲中道。亦得展轉相釋。惑者聞非眞非俗
不生不滅中道。便爲是常。既非眞俗絶於眞
俗。故名爲斷。爲止此心。既非生滅亦非斷
常。乃名中道。不一不異者。若例上義以空有
爲世諦。世諦即是無差別差別。故名一異。以
有空爲眞諦。眞諦是差別無差別。故名異一。
異一即非一。一異即非異。非異非一名爲中
道。若爲成上者。惑者既聞中道不生不滅非
常非斷。便謂泯然一相。若除一相便謂中道
亦有淺深。便是異相。以有所得人心必有所
依。若不住一便墮於異。是故今明既非生滅
斷常。即亦非一異。不來不出者例上明以空
有爲世諦。世諦故有來。有空爲眞諦眞諦息
於有法。故名爲去。如來説此來去爲令悟無
來去。以來是不來相來。故來無所來。去是不
去相去故去無所去。不來不去名爲中道。若
成上義者既聞中道具上六不。便謂中道出二
邊之外。故名爲出。向執二邊即中道不成。今
捨二邊故有中道。故中道始成。爲息此心明
中非邊外。是故不出。尚無邊可出。何中可來。
問何故作如此釋。答論云。以此八事總破一
切法。破一切法者歴破衆生心所行事。衆生
心唯行此八事中。故今皆悉不之。令心無所
行。無所行故無所得。即是迥悟無生。故作此
釋也。次結束之雖有四種中假合但成一中
一假。非眞俗爲體。故名爲中。眞俗爲用。故稱
爲假。問何故以非眞俗爲中。眞俗爲假。答寄
於兩非息二邊之見。故名爲中。實非眞俗爲
衆生故強作眞俗名説。故眞俗名假。二者體
用悉名爲中。以中是正義。以具有非眞俗及
以眞俗。此義始正故悉名爲中。三者眞俗非
眞俗皆是假。所以皆稱假者並是如來假名
字説。故皆悉是假。所以然者道門未曾眞俗。
假説眞俗。故眞俗是假。亦未曾非眞俗。假
説非眞俗。故非眞俗亦是假。又眞俗不自眞
俗。是非眞俗眞俗眞俗既是假。非眞俗不自
非眞俗由眞俗。由眞俗故非眞俗即非眞俗
亦是假。問倶中倶假復得合爲一假。合成一
中以不。答具足眞俗非眞俗義乃圓正。始成
一圓中。眞俗非眞俗不自始是一圓假也。問
單明眞俗是何中何假。直明非眞俗復是何
假何中。答一往目之非眞俗爲體假。眞俗爲
用假。眞俗爲用中。非眞俗爲體中。所以作
此語者爲欲釋論文中假。故一往立於體用。
復爲對由來眞俗是體。無有非眞俗體故。明
眞俗是用。非眞俗方是體。令其捨眞俗二見
得迥悟耳。若守此語作解者其過更深。師又
云。直稱體用即無復縱迹。所以然者既稱體
用。即是因縁。因縁體用即寂滅性。云何更守
此言耶。如體用一事既爾。六根所對四儀動
靜常須識。其是因縁若精識因縁則知。因縁
四儀未曾四與不四。無復下心處。所以於此
四儀不起愛見。即常與道合。師又云。凡有所
説皆爲息病。病息則語盡。如雹摧草草死而
雹消。不得復守言作解。守言作解還復成病。
無得解脱。又師云。以觀心發言即言不動觀。
言不動觀竟何嘗言。師又云。寄言以顯道實
無言可寄即知。言不異道既無言可寄。何道
可寄言。即心下一無所依。若復依此無所依
即無依還是依。冀迥悟之賓望玄指而一變。
擧一可例諸耳。問師何故立於中假。復以何
義破中假耶。答上已釋竟。今當重説對由來
性義。是故立假治學教偏病。所以明中。令捨
偏不著中。性去不留假。即須知。偏捨無所
捨。性去無所去。昔山中學士名慧靜法師。云
惑去論主去。此去無所去。而遂捨偏著中。除
性立假。以此安心即畢竟不見佛。所以然者
佛心無所依。汝心有所寄。乃與佛隔。何由見
佛。爲此義故須破之。又須破中假者人未學
三論。已懷數論之解。今聽三論又作解以安
於心。既同安於心即倶是有所得。與舊何異。
又過甚他人。所以然者昔既得數論舊解。今
復得三論新智。即更加一見。師云。此是足載
耳。可謂。學彌廣倒彌多。而經論意在息心達
本源。故號爲沙門。又息之以至於無息矣。所
言不破中假者。體道之人達此性假本來是
道不須破之。既欲破之豈非破於道耶。最須
深見此意。而今言破者爲其不知所立性假
本來是道。故用道爲非道。今還令其悟非道
爲道。故云破耳。實不破也。二者又須知。性即
是假。凡夫顛倒謂假成性。諸佛觀之性常是
假。故云一切世諦。若於如來常是第一義諦。
三者體道之人知此道未曾假性。假性出自
兩縁。亦如一道未曾眞俗。眞俗出自二縁。四
者尋教之流須識諸佛菩薩内得無礙之觀。
外有無方之辨。説假爲性。説性爲假。説性假
爲非性假。非性假爲性假。若守片言便喪圓
意。非學三論者矣
中觀論疏卷第二本畢

中觀論疏卷第二末
 釋吉藏撰 
  因縁品第一
淺深門第五。問他亦云。有爲世諦。空爲眞諦。
與今何異。答須初章語簡之。他云。有有可有
則有無可無。故有不由無即無不由有。有是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