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 (No. 1796_ 一行記 ) in Vol. 39

[First] [Prev+100] [Prev] 730 731 732 733 734 735 736 737 738 739 740 741 742 743 744 745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解。唯有十方一切如來。同至此法。可以爲證。
終不虚也。汝今已得我等所行之迹故。宜更
問如來也。時執金剛具徳者。猶手所持如來
智印。即是具足一切諸佛種種功徳。皆同一
味。所謂如來解脱之味。以彼智印同於如來
故。言具徳者也。時彼菩薩。由諸如來共所加
持。以大歡喜。即得深知如來之語。亦知如來
之心。先所不逮而未能問者。今皆自在能問
如來。無有疑難也。今欲問如來。先歎法界之
徳。而説偈言。是法無盡。亦無自性者。盡謂有
始有終有生有滅。以有生滅故。即是有起盡
之法。而今平等法界之性。離如是過。無有始
終也。無生滅故。即是不可盡義也。無盡者即
是無相之別名。由無盡故。一切諸法皆無自
性。無有動搖無有變易亦無住處也。阿頼耶。
是房義是盛受義。今平等法界中。無有如是
受藏之相。故無住處也。若一切法皆無自性。
即是無作。無作故無有生滅果報等。本來寂
然常自寂滅之相。即同不思議解脱也。諸
佛同位者。如此甚深寂滅之法。一切名言之
所不及。更無可以爲喩者。唯是佛同所證知。
可以爲喩。故言同於正覺也。然一切法。若但
究竟無生無作也。言究竟者。即是無有諸乘
分別差降一切聖人等位。便墮斷滅中證於
實證。不能利益一切故。次復言。方便佛等。
悲願轉無相教開發。覺悟如是相。由具方便
故。能滿一切所願。此方便者即是大悲願也。
由此大悲願故能轉也
於此無相法中。無
人能説無可表示。而能令一切得之也。亦
自證得。當知是即大方便力也。此法無人能
教授者。不由他悟而得證之。即是自覺無
師之智自然成佛道。於道場現寂。覺如是法
之實相也。此皆是偈語。後當飾之耳。復次若
言法界無盡無終始者。即是於斷滅。不能爲
衆生作諸利益。何以故。已於生死作分限故。
然是塵勞之儔。是如來種。若一切無生無性
亦無住處。何能普應世間。作諸佛事耶。然諸
菩薩有二事故。不墮斷滅中。謂大悲及方便。
由有此故。能自開發也。之中云開發者。謂
菩提心自然開發也。若此言説表示。因他教
悟。而能得如是自然無師之慧者。無有是處。
所以者何。但因行者如實自覺。如實自觀無
盡法界故。得如是實相之慧。非由他悟也。經
意云。法相如是。故云如是相也。既得如是實
相之法。即以此法大悲方便。而爲衆生開示
演説。然實不由他悟不從他傳得也。如盲人
問乳色何似。乃至聞乳色如雪便生冷想。又
聞如鶴便生動想。乃至以種種喩方便表示。
終不能解。徒増心妄計而已。何以故。由彼自
無明目故。第一義諦亦爾。若不如實自了知
者。設他種種開導。終無得理也。若人自不開
發如是内證之法。而爲人説欲令他悟。亦無
有是處。何以故。如有無足之人。呼召衆人作
如是言。我當爲汝而登妙高山上。當知此人。
必爲智者之所輕笑也。何以故。若自無足者。
尚不能自登如是妙高山王少分高處。況能
爲一切而登彼頂耶。又如有人自未能渡大
海波浪。而謂他言。我當渡汝令達彼岸。當知
亦是無有得理也。行人亦如是。若自未覺無
師之慧。而欲令他聞法得悟。必無此理也。時
金剛主以此。偈歎如來已。次説優陀那偈而
以問佛。烏陀那是總攝義也。以一偈之義。
而攝無盡法界離相之法無量法義。故言攝
也。歎説偈已。念彼未來世衆生。修眞言行者。
於此大悲藏生漫荼羅有所闕故。不得疾成
無上菩提故。次第問佛祕要方便也。斷一切
疑者。若不能普斷衆生種種疑網。則不名一
切智人。以於一切法中自離疑網。方能斷他
疑網也。今佛既自斷一切疑網。是故我今請
問。願爲斷疑也。離熱惱者。言永斷三毒根
也。今爲一切衆生故。請問導師。以於一切法
中。而能引導令至佛慧故。名大導師也
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卷第十四



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卷第十五
 沙門一行阿闍梨記 
  祕密漫荼羅品第十一之餘
復次即以偈頌次第問佛。今次列之。未結偈
句也。漫荼羅何者先作謂漫荼羅有多種事。當先
作何者也。謂先作何事
阿闍梨有幾種亦説
之也
弟子復有幾種大牟尼
亦説
何知地勢。問地好惡謂好地取地上
中下成就等
云何簡擇地。
既擇已云何作淨唯有三
問更問
作淨已。云何安住
淨了。恐復爲障者所惱。
故問云何而得安住也。
唯有三問更問云何爲弟
子作淨。願佛説前問有幾種弟子。今既得
弟子已問先爲何事也
淨已之
相復云何此中問師問地問弟
子。三事三句問也
問用何護。地作護
復云何亦問師自作護及護
地護弟子有三問
加持地復云何。結護
持等有多義。亦問三事云何初作用謂持地護
淨竟縁壇
所應作事。此中所作事有二種。外所作事謂縁造壇衆事
内所作事。謂師自觀其身如大日如來等種種瑜伽之法
用何眞言等法也。爲先作護爲先淨除。即
問前事先後也。此二事是作用。線爲幾種。量
地復云何謂用線量
地。并合線
用線作界分也。供養復有
幾種。云何華香等此中更有塗香燈等及寶網寶樓
樹等種種獻供之物任准例而作
所以言等。等
者多聲也
問獻香花有何方法。花合奉獻誰
謂花有若干。所應獻之尊亦有差別
也。獻佛用何花。菩薩天等用何也
香等亦然准法
而問
食等食有上中
下差別也
護摩云何作問獻佛及護摩有何
次第列。法則即是次第。此是名通也。云何奉
諸尊座佛菩薩八部等座。
合坐何物云何獻也
法教。法則方法次第
軌儀皆得。顯形色等顯謂諸尊青黄赤白等。形謂坐
立大小之事。色相貎也。謂喜
笑忿怒寂
靜住之類
此三問也願次第説。不與法則同諸尊
印及以自座謂自常念誦之座也。謂
茅席等。願導師説也
印復從何處
生。説此印復作何用如世作印。爲王等令他信用不
疑眞僞故。今如來印復云何耶
其印名號復云何。得故名爲印欲得
知也
灌頂有
幾種欲得知
解也
三昧耶有幾種。持誦者劑幾時

持誦者勤修眞言門。幾日得成菩薩道。一
切智者願説也。幾時應見諦謂於眞言門得如實
知見也。合義得時也
悉地有幾種欲得
幾時悉地生。及説悉地時

云何昇太虚空。云何身祕密准有
二問
云何不捨
此身。而得成天仙身。成就已種種變化云何
謂一切事隨念皆得成。從何處
得生此耶。從自心耶從他耶
種種諸變化誰生。
彼復從何得生也。日月火方執曜時分等諸
不祥云何除日月爲變成火災或方所有
怪。宿是廿八宿星是衆星
及生死受
苦。彼起者云何悉令除滅也。不有是除義。云
何行者常與諸佛同會一處。護摩有幾種。此
中問護摩時須用幾種火。欲得知也。火中増
威是増益法也。復有幾。此増威。如花等一切
處用也。尊異類諸尊性謂佛菩薩八
部形及性類
須識本性
忿寂喜等。願導師説。無餘世界及與出世間
果。是有幾其數如何出世謂佛菩薩。世間謂八部等
得成就時量及果及數皆云何
有六
問也
復問世間出世三昧云何也。倶有殊勝定。
并前爲八。作業成就在。何處問成就受果在
何方所。其未成者亦如是。問不成就。復云何
時能離業生故得解脱。時金剛藏乘十方佛
威神。説偈問佛故。彼眞言行菩薩有所闕少。
法要方便未周備故答。時一切智毘盧遮那
世尊離衆惱者。聞彼所問祕要之事。而歎之
言善哉善哉勤勇大心。是一切時中大也。大
心大願大行等。祕密漫荼羅配尊位決者。謂
決定安列諸聖者坐位等也。祕密者。即是如
來祕奧之藏。久默斯要如優曇華。時乃説之
苟非其人則不虚授。不同顯露常教也。漫荼
羅。是具種種徳義。即是如來祕密之徳。如是
祕密之徳。如蓮華開敷而自莊嚴。配尊位決
者。是決擇義也。如是蓮花祕密之藏。分別種
種分位。所應作事皆決擇之也。決謂定説也。
大悲根原。從大悲根本生發。大乘無上諸佛
最祕者。謂此漫荼羅。即是無上大乘根原也。
謂此菩提之心。以大悲而爲根本。亦如胎藏。
故言根本也。乘者。謂眞言行菩薩事。由
是具足方便故。行大直道。一向無留難得至
於眞實。猶如乘調良之乘行大直道至於
大城。此即是諸佛最上祕要之法。若廣説者。
盡未來劫亦不可盡。今但以方便而略説之。
今於一言亦具一切義味。故名略説也。是佛
密事。汝能問之我當略説也。已先歎法許爲
略説。次即隨彼所問次第答之也。佛告金剛
手。諦聽大力漫荼羅十二支句生明王大力。
漫荼羅初業先答也。先當作之者。此即如上
所説十二支句生從十二支持句
生此大力明生
十二句法界體。
彼應最初作明王也。由此明王。悉攝一切世
出世間所有。初作壇。應先住彼明王三昧。王
者只是大日也。此謂心中置十二字中最初
字。取最初字以持身也。眞言悉於中攝盡故。
欲作漫荼羅。要須先誦也謂將造漫荼羅時。
要須先誦。然後即住瑜伽。瑜伽即是此明王
應理之行也。既住瑜伽。當正觀察。今此所作
宜以何事。謂隨五部。如上所説五字差別之
用。或方或圓三角半月等類。於上中下壇宜
作何用。弟子根性云何。如是等種種皆知方
可作也。然此中於眞言王中。分別種種差別之
事。猶未明了。更問之。復次先知即有二種。由
是見諦之師。能於如是眞言王中。見一切根
縁通達無障礙。若未見諦師。即須依教及於
師所傳。所傳旨趣而觀察之。亦其次也。既觀
察知已。隨所應作事而爲作之。故先須此眞
言王也。以本三昧持身已先知識瑜伽道。然
後隨意作諸事業也。然以祕釋之。此十二眞
言王。即是金剛三昧。必菩薩坐道場入於金
剛界故。則蒙十方諸佛同時灌頂所共加持。
得入佛位。入佛位者。即是成就大悲藏生大
漫荼羅究竟義也。金剛手猶入此眞言王故。
亦於此經中。得蒙十方諸佛同所加持。今更
決擇大悲之藏。若不如是。何能獲得諸佛灌
頂同如來法王之位耶。然造漫荼羅法。先須
阿闍梨。故次答也。應知師有二種。凡師位者。
須具解眞言及印本尊之相。於中一一了達
無疑。了知上中下法差別之相。然彼復有二
種分。分者爲二也。一者解深祕。二者通略。
所謂深者。能了知深廣也。謂得眞言行中三
昧之行善知理趣。廣解大乘堪受付囑。此
中堪受付囑者謂善知時宜了解根性。堪授
者。則爲不請之友。令其不失大事因縁。未
堪者。即將護其意。更於餘深法中示教利
喜。由此名爲堪委付也。當知即是佛之長
子。由見諦故見法。謂見現世果報也故不
取諸法相。離於心量分別之境。故名離也。
謂離現世利直求佛道也。當知此師。即是
蒙十方佛現前。各申右手而摩其頂。以法
灌頂而付法藏也。第二師者。但得現法中
利也。世間成就之益。癡句中加有縁念也。
爲彼而造壇也。然亦具解造漫荼羅等種種
方便。無有錯謬。蒙師灌頂以下。是重説深
行師也。灌頂。得阿闍梨位。亦名佛所印可也。
由彼於漫荼羅中親對諸尊。而受灌頂師位
故。印可也。當知此中蒙佛灌頂者。爲深祕
之師。蒙世間人師之所授者。爲顯略阿闍梨
也。金剛藏所問。皆是縁漫荼羅所須。佛亦次
第以偈答之。此偈今未斷句。後當飾文也。佛
答師以次答弟子之相。所以然者。雖但有師
而無弟子。則闕傳法之縁。令佛種不得相續
故。次分別弟子之相有其四種也。一者時念
誦弟子。二者非時。三者時非時倶。四者時非
時倶非。此謂四也。所謂時者。如弟子求阿闍
梨而請眞言行法。師若是見諦者。自當照彼
境縁。知其堪任於事。授與其行法令作念誦。
限若干時當得成就。更作成就方便。若世間
師者。雖不現鑒前機。但依教而作。令弟子念
誦。祈境界交感之相。師亦自念誦。若相應者。
弟子得境界許受法。時師亦自當知之。既得
相應授其法行。亦令如上念誦。此亦具有方
軌也
非時者。亦如前法令修眞言之行。當
於某時而得合成就也。如時法驗不成。須加
作加行。故名非時也。時非時倶者。雖如上受
師言教。然未得如法依行。未至成就之時。此
不在時亦不在非時。如在學地。故名倶句也。
倶非者。但發心歸依。然都未有次第。師雖已
攝取之。然待時待縁。有所未具未得與彼眞
言法要。故名倶非也。復次具足諸相者。相有
二種。一者外相。謂支分等無有闕減。如前當
廣説之。二内教。一一能如法修行。如佛教
勅不敢違逆。如是等是内相也佛勅者當知即是
師教以師順佛教
作故更
問也
然此四人。皆在修學之地未滿足也。既
有弟子最初知地相。地教當次説也。所謂心
地也。知地相應造漫荼羅。造漫荼羅先須擇
地。故次明擇地也。所謂地者。即是菩提之心。
先淨此心。即是先作淨。先已説。謂八葉等心
如前作之也。先淨其地也。如前所説淨菩提
心方便。謂觀八葉蓮華。於華臺上而觀阿字。
乃至常頂而置於暗字。眼亦安藍字。而觀其
心。其咽勿令太低大直之類。此等皆是淨其
心地之方便也。既淨心地。次安置囉字於其
兩目而以觀之。即是擇得心地。而更除遣諸
穢也。此方便前已具説。當如前作之耳也。言
若離過心地得無畏者。能以淨菩提心離諸
相。是則能離諸過。謂離煩惱隨煩惱等見愛
惑故。名離諸過。以離如是煩惱險畏惡道
種種不安穩故。而得安樂之性。故言無畏也。
當得清淨時離一切過者也。當得一切淨者。由
離諸過心無所畏故。能究竟淨菩提心也。若
已至如是。堅固住於淨地。即得見三菩提。知
謂如是知也。如是知即見佛處也。當堅住其
中。謂已得離一切過。不爲雜染分別所汚。當
守之不動勿令退失。必定能至無上菩提也。
但見如是淨菩提心。究竟無餘。即是成一切
智智也。異此非能淨地。若分別住非淨地者。
若異於此者。非能淨其地也。言阿闍梨若不
如是。而自淨其大悲胎藏漫荼羅地。則非名
淨擇其地也。以不能離於妄想分別幻故。恒
於諸過之中。不能得免怖畏衰惱。云何得名
善淨漫荼羅地耶。是故經云。若持誦者住在
分別。若作淨地者非淨。祕密主離菩提心故。
二種師皆須住菩提心也。分別之中則非淨
地也。如前造壇中説。劑一肘以來。治法雖治
地亦未成。仍須少時住菩提心離此不成也。
穿去惡土擇去沙礫毛髮瓦石之類。若微細
之惡無由能一一遍簡。又復一肘之内雖淨。
然過一肘設有種種穢物。是亦不能擇之。云
何令此漫荼羅而得究竟清淨。是故當知。若
能淨此菩提之心。捨離一切分別戲論之糞。
而淨其自覺之地。當知乃名善修其地也。若
人師如文取解。但依前言次第法用隨事而
作。當知此人在愚夫地。不能了達祕密之用
也。當知作如是解。即非一切智人之所説也。
所以然者。若不能淨此心地。猶有分別妄想。
則未能捨離苦因。是故非是等正覺者之所
説也。内外由心。心淨故地淨。是故應捨分別
淨除一切地。縁地事總答了。既淨菩提心竟。
當以大悲胎藏而長養之恐所説諸壇闕法。
我次第廣説也此次第謂
依法也
彼不知先所應作事。
愚癡故不解但問果上中
不知住心地也
若不住心而求世
間無上之佛。無有是處也。亦非名爲一切智
也。乃至不能捨是等分別之苦因也。恐其退
歿故須結護。故經次云。以不動尊而守護之
即是不動明王也。當取不動眞言之心。爲淨
菩提心。爲者是所作事也。勸弟子如是發心。
即是住菩提心也。當護弟子謂不動也。即是
訶字門也。訶是因義。言此淨菩提心。即是一
切。先住菩提心。師弟倶住之。然後以此二尊
護之也。智智之因也。傍有長阿是行。上有圓
點是證是大空義。以此妙因而起正行。行等
於空。用此三法而護其心。令其究竟不可移
奪也。若不用不動護者。用三世明王亦得。世
謂三毒。猶彼降伏三毒。而於世間得大自在。
故名三世勝也。此亦有方便更問。若弟子能
成此事者。非癡所攝。癡是執著也。有執著則
不能住離癡。離癡即是不動也。有所觀有所
得皆是癡也。謂不爲妄執之所動搖也。必定
成於無上菩提。清淨無垢同於虚空。虚空無
能動搖。廣大無際。而能含容一切色像。當知
一切智心亦復如是也。次又加持地者謂阿
字門。當用阿字而加持之。此是諸佛之教也。
一切如來昔因此門而成正覺。以此護心。或
加暗。於頂及加囉於眼等。是堅固菩提心。是
故得成自在之業。若異此者不得心自在也。
故云非餘。非餘者。言一切如來成佛。無有
異路唯此一門也。初加持地依於佛教。佛謂
阿字也。第二心自在。謂安點也。點即是三昧。
定慧等故一切自在也。更不應異此教也。初
依佛教發心。即阿字後即成佛等於佛。即是
阿字也。菩提心依佛而起。是故一切分別除。
雖未成佛即是無縁之種子也。前既問答加
持地了。既加持地。次須用綖而定漫荼羅位。
綖者。梵音名爲蘇呾纜。是連持衆徳令其
不散。故名綖也。線有四種。謂白黄赤黒。念此
念謂應念持也。更加一種謂虚空色也。虚空
能含一切色像。即是具一切色。若但依空色。
即是淺青之色。如草木葉色也。白是信義。黄
是精進。赤是念。黒是走。定色同於涅槃色也。
慧者即是大空。大空具一切相而無有相。故
爲一切色也。凡合線時。若一一依法者。當別
造漫荼羅。安置寶瓶香花塗香燈等及諸飮
食。作種種供養更問
方法
然後令童女合之。當先
爲受八戒著新淨衣。香水澡浴使内外清淨。
坐於壇中而合之。合線之法。先預作細絲令
極均調。大小緩急皆令得所。又不得中間斷
續連接之也。又合時以帛掩口也。毎一色絲
來去襵牒使成九絲。然後合爲一縷。其絲但
有一頭而屈襵之。中間不得接。一縷一色。凡
五色合爲一繩也。若合繩緩急麁細不調。又
不盡心作之。明則生障法。損師亦損弟子。或
令其發狂亂等。不可不愼也。私謂童女是三
昧也。由三昧極均等調停。得成五力五根。由
此根力即能連持衆行也
虚空中等持者。
此有二種。若是深行阿闍梨。欲作壇時。既淨
菩提心地竟。於瑜伽中爲度弟子故。正觀胎
藏大漫荼羅加持之位。一切分位宛然明白
了也。如空中等持。等是普遍也。持謂應如是
作也。作謂知次也。先定空也。尊位均等也。第
二以線置漫荼羅地。如對目前。然爲度人順
世諦故。以方位加於壇地。然後於上。用五色
像等而定方位也。若是深行阿闍梨者。
亦須先用此線而定方位。定方位竟。當一一
用心而布置之。亦令所有方位如對目前。或
可用紙筆抄之。臨時案用。不得臨事疑誤也。
此云空中等者。即是如上所説。先共弟子對
立。引其線而定方位。且勿令著地。先於空中
對引。各令當心。如其次第令得周匝。若未有
具法弟子未堪共造壇者。亦可置橛於弟子
處而作也。既如是定竟。即運心布定位次。然
後得絣繩畫一一。若是瑜伽阿闍梨者。亦於
此中而作方位。見諸佛菩薩天神等宛然位
定。方順世間法亦絣線案位。案其形色而表
出之。當知此爲最上之位也。一切諸佛智者
諸佛子。歎菩薩具智慧也。一切諸佛子諸智
者。蓮華悦意勝吉祥世稱。謂世所歎以爲吉
祥也者。此次答座位表像也。如世人以蓮華
爲吉祥清淨能悦可衆心。今祕藏中亦以大
悲胎藏妙法蓮華。爲最深祕吉祥。一切加持
法門之身坐此華臺也。然世間蓮。亦有無量
差降。所謂大小開合色相淺深各各不同。如
是心地花臺亦有權實開合等異也。故云智
者當知也。若是佛。謂當作八葉芬陀利。白蓮
花也。其花令開敷四布。若是菩薩。亦作此花
坐而令花半敷。勿令極開也其花或白或黄或作
寶蓮華皆得但赤色
者是世間
花在下也
若縁覺聲聞。當坐於花臺之上。或
坐倶勿頭花葉上。淺識博以爲一邊之智也。
此是青蓮花也。此但是青色之蓮。然更別有
青蓮花。坐芰荷青蓮葉也。從蓮花所生葉也。
種非此類也。若淨居諸天乃至初禪梵天等。
世間立號爲梵等。皆坐赤蓮花中。念謂憶持
不妄也。其色純赤。世稱爲坐王也。若欲界天
及地居等。各隨其位而用表之。如帝釋像即
畫須彌山王。山神坐山上。水神坐水上。樹神
坐樹上。城神坐城上。如是甚多可以意得耳。
以下諸天分地爲坐。謂欲界天等或坐草或
乾葉等也。念謂思念也。復次三藏説。西方蓮
花有多種一者鉢頭摩復有二種一者赤色即此間
蓮華也二者白色今此間
有白蓮是也。
非芬陀利
優鉢羅亦有赤白二色。又有不赤不
白者。形似泥盧鉢羅花也
倶勿
有赤及青二種。又云倶
勿頭是蓮花青色者
泥盧鉢羅此華從牛糞種生
極香。是文殊所
執者。目如青蓮亦是此也。更
有蘇健他迦花。亦相似而小花
分荼利迦花可有百
葉。葉葉
相承圓整可愛。最外葉極白漸向内色漸微黄。乃至最在
内者與萼色相近也。此花極香也。昔琉璃王害釋女時。大
迦葉於阿耨達池。取此花裹八功徳水灑之。諸女身心得
安樂命終生天。因是投花於池遂成種。至今猶有之。花
大可愛。徑一尺餘尤可愛也。此法花
所引申者是。是漫荼羅八葉者也
次答供養義。然
此中答。或不依問次。然皆依所問義。於理不
失也可智耳。當知供養略有四種。一是供養
香花等及塗香燈等乃至飮食。此
是世間供養也但以物獻也
二者合掌謂禮敬
也此是

三慈悲。四運心。謂想香花滿法界。運心已
即用合掌印也。并慈悲三事皆運心也。然經
中不言香花等。於義必當有之也。花手此是
都牒合掌印也。此花從手生也 發生。奉一
切支分生。印觀菩提心者。花手發生。謂作
印。作印已即運心供養也。此一切支分生印
者。前已有眞言。而云未有印也。當撿之。如是
以印加持已。當念菩提心。想見此花從手出
也。以此爲供養也。各各一切。此運心也。諸佛
及彼所生子等。慇懃以是無過花。美香光顯
法界爲樹王。想樹遍法界生花供養佛也。供
養以眞言。加持勝妙。復多大雲法界中生。從
彼雨花諸佛前等者。謂從諸佛菩薩。乃至二
乘八部。各各依彼本眞言及印。用加持所供
養物。而供養之也。行者供養香花時。當以眞
言如供養花即用花眞言等也。心若不住定
何由得然。故云三昧自在轉也。及印加持。然
後運心。此花香美無諸過惡。願生勝妙復多
猶如大雲。從法界中生也。從彼而雨花。謂從
法界生也。常遍諸佛前生種種光明。又以此
花等遍周法界爲一大樹。如天意樹無異。雨
種種花雲花香幡蓋等及飮食物。無量無邊
不可窮盡。普遍一切如來之前。種種供養令一
一周遍。如是運心。即以眞言加持之。謂一一
尊所供養。各以本尊眞言及印加持也。次卑
於此者。謂八部等。亦有隨其本類用眞言及
印也。然此諸尊。又卑此諸天神。今次説諸天
如本瑜伽。謂各各相應。謂與本尊相應也。如
忿怒用赤等。或經中有眞言及印。或有闕無
者。別有一普通吉祥之印。如花者。塗香等亦
如理相應相念也。當以空水二指頭相捻。餘
三指皆舒散之。用此印加持諸物。乃至壇中
一切供養之具。悉用加之。皆得成也。設本尊
自有本印。臨時志者。亦用普通印加之。亦得
也。其香花等眞言。即是前所説香花燈等眞
言。各隨類也。如般若經所説。若欲以一花。普
供養一切諸佛者。當修是般若波羅蜜即是。
此中但運心以一花香。以加持及三昧故。即
普能供養一切賢聖遍於法界。令此善根不
可窮盡是也。若不作普通吉祥印者。更有金
剛拳印或蓮華印及觀音印。但右手作也。唯
地居天合左手作。然恐左手有所執作等。使
右手作印加物亦得也。然供養時。先用印加
已。即當捧之標心奉獻。方置諸尊之所。若是
塗香者。或用塗彼尊身香。亦隨所應莊嚴處
置之。或置其前也。其捧花等時。亦言高下等
之別。若是佛。當高齊其身頭頂。菩薩在心已
上。二乘在臍上。淨佛菩薩持在心。世天當
臍。此定也。地居等天在臍下已。次而下。結印
已引向空中獻佛也。乃至地居等令轉下也。
如上有四等諸尊從佛身出。今獻花高下亦
准前。臍下以配當漫荼羅位也。然有二種師。
若瑜伽成者。但用三昧心自在故。已得通達
眞言門故。隨心所作便成。不必待於事法亦
得成也。若第二世間師。必須依於事法。用眞
言及印加之。乃可成也。次答護摩義。應知護
摩有二種。一内二外。所謂内外。分分即別也。
護摩是燒義也。由護摩能燒除諸業。以一切
衆生。皆從業生由生轉業。輪迴無已。以業除
故生亦得除。即是得解脱也。若能燒業者。名
曰内護摩也。從於何處得解脱耶。謂從煩惱
業苦而得解脱也。既離世間即生種子。所謂
白淨菩提心也。如世間之火。若燒物已但成
灰燼。今則不爾。既燒一切煩惱。如劫燒火無
有遺餘。而亦即從此中得有牙生。所謂菩提
牙也。此中能燒即是智也。如前所説觀於囉
ra@m字周匝火鬘。令想此周遍其身。其身又持
刀及索。以此囉字門故。得盡諸業淨除諸障。
業障淨已得生自淨種子也。是故次觀菩提
之心。當知菩提心得生種子也。如此觀時。當
想嚩字遍於一切身分。於其毛孔中流出白
色甘露。周遍十方以灑一切衆生之身。以此
因能當令種子漸次滋長。故名内護摩也。次
釋外護摩者。有其三種。一本尊。二眞言。三印。
一本尊者本尊也。爲供養故置之。隨所宗之門而
置之。或火中可有是漫荼羅位也。更問
眞言者爐。置火處也。此即
眞言也。火中有
三印者印也。即是阿闍
梨坐處。自身即
是印
當作外護摩時。令此三位正相當也。此
三亦是淨三業義。本三位。謂身鑪本尊三位。
各有三位本尊眞言印也。淨三業成三事也
謂息災
等也
尊是意業。眞言是口業。師身之印是身
業。由此因縁。能淨三業成三事。謂息災増益
降伏也。三業道者。道是會義。言與理同。同故
會也。汝等所行是菩薩道。即是三道同歸一
致也。又三事觀字各異。若作息災觀囉*ra
字。當上加點而作白色。増益嚂字黄。降
伏想暗字或黒或赤。如字者本尊及自身色。
亦如是三事相應即成也。就中復有上中下
差別。謂息災爲上。増益爲中。降伏爲下也。如
是作者名外護摩。當知此内外護摩皆名殊
勝。若不與此相應。徒作無益也。猶作外護摩
故。能令引入内護摩中。然内外之理本無差
別。爲求世間成就者。作此分別令作外護摩
耳。若異此作者。謂不依所説方軌。當知此人
無所知解。唐捐其功無有果報也。由離於眞
言之智。隨己無明之心而妄作之。終不能得
世出世間悉地之果。故云不得果也。次答色
及形類。然大略有三部。毘盧遮那是佛部。即
是如來法界之身白色。次觀世音是阿彌陀
佛也。其身黄色。次金剛藏即是釋迦牟尼。其
身赤黄色即雜
色也
佛説諸眞言及諸佛所説者。
上言佛。是擧佛如來部中諸眞言。部謂從佛
所生。乃至諸神。佛所許可皆是佛部也。下云
諸佛者。直是諸佛所説。不通菩薩以下也。此
二種皆具二種色。謂白黄也。諸部下言諸佛
所説眞言。謂毘盧遮那所説也。次第應當知。
金剛手雜類。觀自在諸眞言白。隨事分者。此
但云應當知。以白黄和合也。謂不太黄太白
也。雜色謂具五色也。謂隨事分別而用之也。
佛部一向是息災用。白隨事業分。觀音純白。
然其部中。則隨事業變轉也。其色當白。蓮華
部一向是増益用。其色黄。金剛部一向是降
伏用。其色雜也。亦隨一部中自有三事分別。
如佛部中。自有息災増益降伏也。若息災。即
依本法而作白色。若佛部中作増益時。但依
此法而作黄色。若佛部中降伏者。但依此法
轉作雜色即是也。如佛部者。當知蓮華金剛
類可解也。白事分者。謂隨色類而分其事也。
觀自在諸眞言者。此中諸聲。即是擧蓮華部。
以例佛及金剛部也。次説漫荼羅形。計合息
災在前。今隨聲便事便。増益在前也。諸増益
事漫荼羅。方而黄
息災壇。圓○而中白
色。降伏壇。三角△其中黒色。攝召壇。半月
IMAGE其中雜色。攝召。謂雜取物呼召等也。經
云四方普者。是擧一例諸也。如中壇方。謂
方則普皆方。爲圓亦如是次第也。三角等亦
然者。乃至外院皆方。若中圓者乃至外次第
皆圓。護摩作鑪亦爾。若壇方火壇亦方也。餘
皆例知耳。次明諸形像也。應以相貎爲正義。
亦可謂色像也。偈云色像初應知。初謂我今
説也。色類然諸尊色類種種不同。大而言之
略有二種。謂男及女。男是智慧故爲首。女是
三昧爲次之也。或一切處隨形色者。如此經
中或復餘經尊形。或隨一處顯形色。謂應物
示形不定。故名不思議也。各各不同。然以類
制之。若言作白色即是息災用。黄即増益餘
可解也。見彼男女之殊及色貎。即知所用處
矣。不思議智生者。如本尊合作白色。然須作
増益事。隨行者心觀作黄色。即有増益之用。
隨心而轉。然所作事皆實不虚。由不思議界
智所得故然也。今謂法界之色。於一色中即
是一切色。能觀之智亦與境相應。故得如是
自在而用也。爲除無智故有種種智生。雖知
無量知其實是一智。前云智是一切智也。以
一智現一切智也。前問本尊形量大小。今次
答之。然佛普門示現。皆爲應赴群機。機既萬
差。當知垂應亦大小無定也。至詮一一本尊
之形。莫不量同法界。無有邊際及與始終。由
智有淺深量有大小故。所見身各各差別。是
故當知所觀本尊。隨行者心大小無有定量
當明密迹
經三密事
所云證智者。即是佛也。以無盡之
智而證無盡之境。如函大蓋亦大也。前問尊
形量中。兼問坐及印。今亦答之。身既無有定
量。當知座及印亦如是也。乃至心能廣。座亦
同彼量也。印亦如是。如其次第謂隨其大小
也。又次第者從佛。令本尊與座相稱也。至天
亦然。次答此印從何生者。佛言。如佛所生處。
印亦如是從於彼生也。所以者何。一切如來。
皆從佛性種子菩提心生。當知一切印。亦從
菩提心生也。印從法界生。而印弟子。如王以
印印之一切信受。今以一切法界生印印之。
即法印也。即是大人相印也。次答此印作何
用者。以此法界印印於弟子也。印是不可違
越義。由自及他皆不違越故。謂始從菩提心
乃至究極佛慧。於是中間不退不轉。是故世
間號之爲菩提薩埵。由此印故。住菩提心更
不退轉。故名不違越也。此印即是印生死門
開法界路。略而言之。此印量同法界。由以此
法界之印印之。即令彼人已有法界之標幟。
同法界普門之身。故名印於弟子也。以法界
印爲略。謂以一法印之也。若廣不可量也。此
即大人之標幟相也。前問灌頂幾種。今次答
之。佛子善聽者。准梵本正語當具慇懃諦聽。
何以上來諸問不言善聽。至此方説耶。然餘
法若不善聽致有妄失。其過猶小。若灌頂不
成。則不合聞眞言及印等。此日不得作此過
尤大。故慇懃戒之也。譬如世間刹利之種。謂
欲紹其繼嗣令王種不斷故。爲其嫡子而作
灌頂。取四大海水。以四寶瓶盛之種種嚴飾。
又嚴飾子身衆物咸備。又飾大象。於象背上
持瓶。令太子坐於壇中。所統畢集。於象牙上
水令流注太子之頂。灌此水已。大聲三唱。汝
等當知太子已受位竟。自今以後所有教勅
皆當奉行。今如來法王亦復如是。爲令佛種
不斷故。以甘露法水而灌佛子之頂。令佛種
求不斷故。爲順世法故有此方便印持之法。
從此以後一切聖衆咸所敬仰。亦知是人畢
竟不退於無上菩提定紹法王之位。諸有所
作眞言身印瑜伽等業。皆不敢違越也。然灌
頂有三種。一者但以印法作之離諸作業。此
是入祕密漫荼羅。謂有弟子誠心慇重。深樂
眞言行志求大乘。然資力乏少。若令一一具
求衆事反當於道有礙。如是之人師當深起
慈心。觀彼心行而攝引之。然但得爲此人而
作之。不得多爲人作。何以故。恐彼資力能辦
者生怠慢心。而不盡心損衆徳本故。作時隨
力令辦少供供養三寶。此第一最勝。謂本尊
身語意三合爲一。三倶淨故以此印印之。此
最勝也。師祕受其眞言手印之類也初但以手印
二倶具法事
三在三昧
灌頂也
二者以作事業而灌頂者。即是師及
弟子皆先作事業也。謂先令弟子七日以來
誠心禮悔之類。師亦於七日以來。爲其持誦
祕求感應。及令辦諸供養物香花之類。縁壇
所須一一令作。然此之灌頂與前者不殊。但
以有資力故。令盡其所有。於諸佛海會之中
而作無盡供養。由此因縁。福施之果不可窮
盡。故須勸彼令具作也。三者但以心而作灌
頂。如是灌頂不擇時不擇方。謂向東設位或
向南等皆得也。由此弟子已修眞言之行。於
祕密藏中有所堪任。令師心悦。此又最勝也。
師弟子倶得瑜伽以心灌頂。猶如摩頂受記
也。又能盡心承奉其師。於種種善事無有違
越。以是因縁令尊歡喜。故爲作心想灌頂。其
灌頂法也。瑜伽阿闍梨先入淨室而住三昧。
如前所説以身四分。作四重漫荼羅位。亦如
毘盧遮那所現之方位。一一無異也。如是作
已。以祕密加持故。令彼弟子。先在外而待命
者。自然而得金剛手威神加持引之令入。亦
自然而解作印等一一如法。既入室已。以金
剛手所加持故。現覩漫荼羅諸尊之位宛然現
前。一一本尊尊形及印字等。亦悉明了。爾時
行者復以加持力故。手中自然蒙授妙花。而
以供養大衆。隨所墮本尊之處。其尊即起以
妙音聲。而安慰之爲作攝授。爾時本尊取一
一大會諸尊處甘露三昧之水。而爲彼弟子
現前灌頂。爾時阿闍梨但坐一處。而入三昧
寂然不動。而能成就如是勝事也。令尊歡喜
相應。謂承事本尊本尊歡喜。以行者現前而
爲灌頂。以遍數及行具作故也。承事念誦令
尊歡喜。現前説法如所説而作之也。准前例
之。如弟子能事師令歡喜。師爲灌頂教授也
 次答三昧耶有幾種者。今世尊答略有五
種也。三昧耶者如有人於衆多國王大臣所
尊重集會之處。而自發言作太要誓。我今如
是之事永當不作。如是之事當依行之。以自
對可信之人而發誠言。若有所違即得重罪。
是故三昧耶者。即是不可違越義也。略而言
之即是戒義也。此中五種者。第一但得遙見
漫荼羅。謂如造漫荼羅時謂見具足漫荼羅
也。忽有諸人善心隨喜。欲求禮拜供養。爾時
阿闍梨。聽令引入於壇外。遙令禮拜以花香
等。遙散道場而作供養。得見如是法會。故無
量罪業皆得滅除。然未合授彼眞言及印是
第一也。第二見漫荼羅坐位。謂引彼入於壇
中。禮拜供養投花散於本位。師告彼汝花墮
某尊位上。爲説本尊名號。并得入壇門内悉
見諸位也。此人説名第二三昧耶也。若請眞
言及印。亦得隨所應者授之。第三見漫荼羅
及印位并作諸事者。謂阿闍梨從首至末。爲
此人而作漫荼羅。乃至諸尊及印等一一告
示。又授眞言手印。一一行法皆教授之。此是
第三也。第四者已能依隨修行眞言門所有法
則。言一一通解。具知縁壇所須方便衆藝。堪
在師位悦可師意。師即爲作傳教漫荼羅。告
言汝自今已後。亦如我無異造漫荼羅。度諸
弟子令法久住。佛種不斷故。此第四也。第五
即是祕密三昧耶。如教所説印壇配位皆見。
若不經入此壇。祕密智不生。是故當於祕密
壇中如法作灌頂。是名第五。智者應知也。若
異此者不名三昧耶也。即前所説第三灌頂
時所入也。若異此五事不名善作三昧耶也。
然祕密漫荼羅復自有五種。第一謂於師所
授得眞言印法。依教修行與瑜伽相應。得於
定中見諸尊大會。然未蒙引入此例如第
一人也
次第
二人已蒙引入祕密壇中得巡禮供養。而未
蒙聖尊現爲灌頂等。第三既蒙引入大聖衆
中。從初至末一一祕密之行。皆蒙聖者方便
告示如第三人也。四者以善修祕要之道。現
蒙諸尊爲作祕密傳教三昧耶。即爲如來所
使行如來事也。第五已具前事又見己身。於
大會中自作阿闍梨師。即是入地人也。此人
纔入三昧。即見一切佛會。乃至十世界微塵
大會悉能集之。而於其中同彼尊位也。若觀
察於意善住者。告金剛也。覺其心不得於三
處。眞言者得菩薩名。謂以義得名也。由自有
覺不著三處。謂自身所觀法及成時。若著此
三不名覺心。以於此三無所得名菩薩也。前
説菩薩義依法相説。今此義得名也。金剛手
前問劑幾時得菩薩名者。今次答之。若觀意
心覺。善住三處不得持誦者。説名觀。謂始從
師處受瑜伽法。略有三事。謂心觀本尊口有
眞言身有法印。汝當如是觀之。既受法已如
聞修行。得了了明徹猶如鏡中而覩面像。是
爲觀也。覺者覺了自心境界眞實之法也。善
住者即指金剛手。佛説法次號名而告之也。
或可同彼修行之人。猶覺了自心故得無所
住而住。故名善住也。既得如是與法相應。得
見本尊無量境界廣博嚴淨不可思議。行者
爾時即以無所得而爲方便。以智慧觀察。如
是之法從内生耶。從外來耶。從内外合生耶。
行者自身心即名爲内。本尊境界是所對境
名之爲外。是二合縁名爲中間。如是觀察了
知。此法種種不思議境。不從内出不從外來。
亦非内外和合中間而有。當知本來清淨。畢
竟無所得無所生也外境内心以此身
心觀照爲中問
此三事悉
除。即是本清淨一相平等也。所以者何。以行
者内心外境及心縁和合。正觀察時。此三事
和合。即有不思議觀境現前。以三事和合從
縁起故。當知即是無生無性不可得也。復次
行者。身有祕印口有眞言。心有本尊境界之
觀。以三事畢竟無生故。即是三輪清淨一相
平等也。由行者離於三執淨於三輪而離四
相。劑此以來即得菩薩名也四相謂爲我人衆生
受者如金剛經中分
然行者作如此無生無性觀時。心無所得不
著内外之相。即是諸法究竟皆空都不可得。
然則從發心來修行種種福業。及利衆生所
修萬行。云何於此畢竟空中。而不墮於斷滅
也。然行者有方便力故。不墮如是過失也。所
以者何。如行者初觀時種種有相之境。即是
從縁起法。以從縁起故。不自生不他生。不共
不無因。是故常無生。若無生者。此因縁法即
縁同於法性。湛然清淨。具足一切不思議性
起功徳。隨縁機起猶如鏡像水月。有而不有
不有而起。雖從縁生而不墮二邊。是故雖畢
竟空。而能成就種種功徳。普利一切衆生。大
悲化物不墮實際。故經云。以方便故。而爲衆
生作菩提之種。無縁觀行智者。當知此仁者。
即是成菩提也。無縁觀即是中道。合同佛義。
驗之不思議觀也。佛已離一切執。爲度人故。
種是栽種之種也。已成佛同無縁覺。得於本
寂法中起方便利他。以方便利衆生。以何方
便。若住本寂即違本誓故。以方便爲衆生種
菩提也。此因之利益別名。爲度人故。迴無縁
作有縁之義也。仁者佛名越衆生。謂過人也。
仁者是寂根得勝也。前問云何名見諦。今次
答言。本寂法無自性。彼諸安住於本寂法中。
彌盧等心。彼諸道修行人也。知法本寂無性
故。不動如須彌是名見諦也。名見諦者如上
所云。先從師所授得眞言觀行方便。得與三
昧相應明了現前。次即如實正觀三事。皆無
生無滅性不可得。由是因縁。即能現覺一切法
從本以來常寂滅相。此中云彼諸法者。即是
指前所觀照之境。即於此中而了知本寂。住
於自證之理也。已得安住如是法體。實智慧
中疑悔永除。猶如須彌山王無有動搖。須彌
盧即是不動搖義也。猶住此名齊此以名爲見
諦也。以此實如空者。實即如空。猶空也。無自
性名實。實者即如空也。實者非妄語也。次云
以是所見猶如佛見實即
同佛也
先佛亦如是見也。我
亦如是見故云及也。實及空非妄語。并所見
如佛也如是。先佛者是釋見諦義也。夫見住
者。即是安住實智慧中。故名實也。猶覺了無
性空本性淨故。當知諸法皆空。空謂離虚妄
分別而住諦。倶是爲實也。見此理者。即是見
於古佛所見之道。解與諸佛玄同。往昔如來
亦從此路去成正覺。既得如是自然之智。復
當轉受衆生。今我所得亦與此無異。故名爲
實。實者即是無虚義也。前問諸得菩提心。彼
悉地更無過上者。從此之外更有五種悉地
也。次問云何名悉地。復有幾種。今先答果。夫
言成就悉地者。謂住菩提心也。此菩提心即
是第十一地成就最正覺。如是悉地。諸地中
最在其上。故經云彼悉地更無過上也。次答。
入修行。是住信行地也。次昇於地位。謂越世
間五神通佛及縁覺等。悉地有幾種者。謂此
無上悉地以前。略有五種悉地。一者信。二者
入地。三者五通。四者二乘。五者成佛。此是五
種悉地也。初信者。謂隨分能分淨諸根。深
信如來祕藏決定不疑。信佛有如是如是方
便。若依行者必成菩提。此是地前信行也。次
入地者。謂入初歡喜地也。准望聲聞法中猶
如見諦人也。第三五通者。謂了知世間五通
之境。猶如幻夢水月鏡像不可取著。爾時度
五通仙人之地。名第三也。第四二乘者。謂觀
察二乘境界。心得無著心不墮實際。爾時得
度二乘境界。爾時到第八地也。五從第九地
修菩提行道。轉轉勝進成如來位也。然諸經
論師。大略皆作如此説爾。若祕藏中義復有
異。謂初歡喜地自十心。從初心至第四心得
度五通境界。從第五至第八心得度聲聞縁
覺境界。從第九心一向行菩薩修道。至第十
心名爲成佛。佛者覺也。謂覺自心性淨本來
常寂滅相也。然此十心中。從第一至第八名
爲見道。從第九至第十名爲觀。見觀謂見於
諦理。此進修觀。謂一向觀於如來不思議界
祕密功徳。如是祕密之境。非所見法出過心
量。故別名觀道也。覺者是覺知義。已度二乘
境界。了知二乘心與菩薩異也。若入第二地
時。亦至第四心度五通。第八心度二乘。第
十心成佛。准此有信取入位名。與初地十心
不異。但此十心轉復光顯離垢也。乃至第十
地亦有十心。即是凡有百心。一一轉勝可准
知也。如華嚴眞金之喩可准知耳。此初地十
心滿。即能分身爲百佛土等。如彼可知。但百
心成佛。是寶炬陀羅尼經所説。甚深微細。此
經未度東國也。修實不息令心心淨也。次答
修行事業不息乃至心續淨。心續淨謂不歇
功用也。如是成熟謂不熟令成熟
當得於悉地也
亦可云彼。當
悉地。悉地何時生者。經云世世生生乃至業
業不除。果令成熟彼時悉地成。一時業生
令寄在身。得持誦者悉地從意生。此生生
世世是義語也。梵云散跢那是識也。謂内心
中也。猶如世間衆生造種種業。乘此業故而
受果報。或一生百千萬等生。此業不失熟即受
報。今答此悉地生亦如是。如行人隨上中下
期願。依眞言法要而修得成悉地。由此悉地
在身故。乃至世世生生。常在行人身中猶如
業果。雖復從衆縁生常自空寂。不有不無。而
亦不敗不亡。從此悉地成後。世世受果無失
敗也。乘悉地之業而受彼果。名爲生悉地家。
既生悉地家已。乃至成佛已來終不失壞。故
云業不能除也。經云。熟者。熟即是果也。令成
熟者。是受用果義也。一時謂一時之頃。即是
行者初依法持誦。既得境界許其作成就法。
即於此一夜之中而得悉地。由一時間作。而
於長時。寄在身中長不失壞。猶如置毒乳中。
乃至醍醐悉能殺人也。如人造天業受果。既
得天報隨念即得。不加功力隨念而成。此悉
地亦爾。於一切生於彼時間。彼持誦者從所
修善淨業生時。次持誦者得悉地從意生。淨
業與所生心。倶等無分別也。業生心等。於彼
一時間悉地成也。常得隨意而生。故言隨意
生也。次答云何昇空界者。言行者乘悉地之
力。遊歩空界自在無礙。猶如於幻法中得無
畏者。無所畏者。謂於幻法方軌法則。悉能了
知無疑難故。所欲成也。如彼幻師化作種種
境界。能隨人所欲而爲示現。然彼幻師。實無
動搖亦無有變異。但以眞言藥物因縁惑衆
人心故耳。今此悉地亦爾。不捨此身悉成悉
地。眞言幻猶如帝釋網。而歩虚空界遊諸刹
土種種自在。然亦未曾動搖。但是眞言幻所
作故得如是耳。此幻師眞言名帝釋網。猶彼
網於一切事。顯示相現有種種相。而實無有
一一實事。故名帝釋網。此即是彼幻人世間
眞言。借以爲喩喩出世眞言之幻也又云網是
不斷絶義。
若網人則令人蒙昧不能自出。此眞言網
諸人心。亦彼蒙昧妄有所見。故名網也。
次答。如乾闥
婆城身祕密者。彼所有住人。非身復非識也。
云何身祕密者。言此悉地之人。不捨此身不
捨此識。而能祕密其身。猶如乾闥婆城。於中
見種種宮殿人民衆物之相。雖似有是而實非
有。亦不有而有。或時可見或時而無。此行人
祕密其身。亦如乾闥婆城但從衆縁而生。其
實非實或隱或顯。由眞言觀行衆因縁故。而
令此身隨縁生滅。亦如是也。復次如夢中夢
上三十三天。受天種種妙樂。猶人於夢中而
遊諸天宮。不捨於此身亦不於彼去。如是瑜
伽睡眞言者。住眞言行此身如虹霓。過于一
劫及其夢覺。乃少時頃耳。彼人不捨此身不
往彼天。但猶眠法之心有此不思議事也。不
可以心識而能測其所以。今成就悉地者。遊
諸世界亦如是。但以瑜伽夢因縁得有斯事。
成種種事宛然不無。然知彼皆如十喩。不生
取著也。身淨故有悉地。猶如虹霓。眞言同如
意珠。加持功徳業有是悉地也。虹在天不知
從何而有。能見衆色。眞言如如意珠。隨身語
意種種生也。隨念出諸資具。雖生而無分別。
無分別而生。得悉地亦如是也。又如綵虹在
天。五色絢明宛然可覩。今觀是事。爲從空有
耶從地氣生耶。若從空生。空本無法云何而
得有如是色。若從地生。是亦不可。而有此事
悦可人心。觀當知彼法。不自生不他生。不
共不無因。但衆縁合耳。今悉地之身亦如是。
以眞言持誦功徳力故。而有如是不思議種
種神變之用。亦如彼虹也。復更釋疑。如有人
言。此眞言事相之法。云何能成無相見諦眞
實之法。然此眞實之法。實不離於因縁也。即
觀此縁生實相。不思議境界也。如如意珠在
於幢頭。能滿一切人願。隨心所欲可彼所求
心而至。今觀是彼從珠得生耶。從人心生耶。
若從珠出。何故一切時不出。要待人心希願
方出耶。若從人心出。則人心得何不自求而
待珠耶。當知不從珠出不從人心出。不共不
無因縁。但和合有耳。今悉地不思議神變亦
如是。但猶眞言觀本尊及身印等縁而成悉
地。由眞言故口業淨。觀本尊故意業淨。印故
身業淨。三事平等故自然而有不思議業。然
亦不可分別。無思無爲也。若爾既同如意。當
知是有相法耶。爲除彼見處説太虚空喩。猶
如虚空無相無分別。然而一切有情種種作業
去來進止。皆因於空而得成就。種種萬物一
切色相。亦因於空而得顯現。而虚空性常無
分別。無有生起之相。眞言亦如是。本性常淨
同於虚空。一切有爲所不能染。而亦能成種
種作業。普門變化不可思議。云何是有相耶。
當知世間種種有相之法。取是形相名之爲
相。因由此分別而爲立名。名之爲名。如是名
相之法皆同十喩。但從因縁故有。因顛倒生
故。説其實無生無性。即同法界如如性也。若
能如是觀者。即是與一切如來同會一處。是
人雖未即能究竟佛慧。然其所解與諸佛同。
猶與法相應稱同諸佛故。即是與諸佛同會
一處也。明十方空也譬如虚空方明十方空
也。離一切有爲行不染。眞言者不染汚一切
分別行。若如是觀察解了唯是想。眞言者觀
察時。諸佛同隨喜也。護摩有二種者。前雖略
説護摩之相。今更分別内外護摩也。如兩足
尊所説。護摩有二種者。外護摩謂作法。除煩
惱隨煩惱等障。二内護摩謂。諸佛兩足尊。説
二種護摩。所謂内及外。息諸境界十二縁生
等也。然外護摩。與内護摩而作方便。即是彼
因也。有難者言。今作此護摩之施而求彼果。
即是有所希望豈得成眞理者。答我今無以
希求。問若爾何不隨檀那常法。遍施一切貧
苦之人。而虚作此焚燒令盡。有何義也。答然
凡夫之人。若有所施而有受者。即有希願之
心。或求反報或希施果。以此因縁不能對治
希求之心。以不能治故。即不能絶貪愛之原。
以是因縁不能與内護摩而作因縁。今燒此
施正爲絶彼過失。而作觀對治。作無著慧因
而爲内護摩方便。故如此而作也。猶持此供
物而奉本尊。即知希求之心亦如此物無異。
一切如薪盡火滅。無可取者亦無方所。故能
與内護摩爲縁也。深行。作増益分中有増威。
如獻花時。先除垢穢已。即更増益威光。然後
供養。如是既爾護摩亦然。阿闍梨即作内護
摩。若淺行人即作外法。而究竟爲内法因也。
復次諸尊之別相本性須證知。謂佛菩薩二
乘天神上中下。觀察其形色等即可知也。修
行眞言復有種種差別。今料簡之。若世間人。
依彼自部之尊而修眞言之行。謂如大自在
天等。有無量種類各各不同。不可具載。經但
擧其一隅。以大自在爲端也。然彼等作法供
養之時。各各望得成就自部本尊之果。隨彼
性位差別不同。各懷希願求成彼果。心有限
量果等亦然。世間眞言等説量。世所知識諸
天自在福徳者。彼所説眞言。及與大力印。悉
皆現世果。故説量有少殊異者。謂是生滅法
無有堅住。謂當來世無也。説量者。佛説彼是
有限量法。如是説也。雖然。不同如來所説護
摩修行之法也。以世人但求順彼本天神等
果報而欲求證故。佛亦作出世護摩之法而對
治之。故有眞言行護摩之法也。然彼世人之
尊。若於彼法之中極究竟者。但得與彼本尊
爲類。不得過上。彼眞言及印亦爾。但隨彼尊
植福深淺勢力所堪。而説眞言手印本尊等。
隨彼勢力。但得成彼本尊之果。又但能成現
世之果獲世間成就。終不能成出世間果也。
善修如來眞言印等。則不如是。永不窮竭失
壞。此其異也。如牛蹄之涔。設令停水。隨故勢
力所極。即自涸竭。若人以此水置於大海之
中。即無竭盡之理。何以故。以與一切水性和
合一味故。不可盡也。修如來眞言行者亦如
是。乃至成佛以來。世世受此悉地之果終不
可盡。終乘此力而得菩提。何以故。己與一切
如來大海同一味故也。出世諸眞言。本初作
不生無作也。諸業生悉斷。離身口意三過而
成佛。出世間眞言本始不作生者。然彼世間
之尊自在獨角本云犀角
論云麟角
及佛聲聞衆菩薩等眞
言。我今説其量。天等所説眞言。皆是有作之
法。從彼尊生。出世眞言超越於三時。從縁而
生起。亦可用皆字也。可見非見果。從身語意
生。則不如是。非是如來自作亦非古昔諸佛
所作是。世間所稱説果能經一切。等正覺所
説眞言果逾劫數也。故當知此眞言印等。從
本際如來法性自爾。非有生作也。問若言無
作無有生者。今現見諸人爲求悉地之果。而
勤方便得成彼果。既有生有果。則有所作云
何不生耶。答是義不然。夫眞言之性及以手
印持誦之者。體同虚空。所生之果亦復如是。
由從眞言手印本尊三事平等因縁。能淨三障。
從此而生不思議果。是故此不思議果。其量
不可得。如彼眞言印等同虚空。當知此果亦
同虚空也。乃至聲聞縁覺及菩薩等所有眞
言。亦同彼量皆越三時。三時者謂過去未來
現在也。以離三時故。乘此悉地之果永無失
壞。究竟成於無上菩提也。果縁生起者。謂縁
眞言手印本尊等衆縁具故。而得成就。是故
此量。即是平等中道之實相也。果有二種。一
是可見法。謂現世而得成就。二者非可見法。
爲當來果報永無盡故世世受果。展轉勝進
以至成佛。然非表業非色非心法。不有不失
而不敗亡也。然由身口意業淨因縁。而得生
此無生無性也以上有多種答
更撿本問對之
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卷第十五



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卷第十六
 沙門一行阿闍梨記 
  祕密漫荼羅品第十一之餘
次答果數壽量幾時者。然世間之尊所有眞
言勢力。極上不過一劫。佛所説者則逾一劫
數。謂逾一劫復逾一劫。如此無量乃至成佛
也。是故世人所護悉地壽量及果。則有數限
不逾一劫。今則不失。壽量無盡過於一劫數
之量也。若事中釋者。但隨力能過若干劫。或
過無量劫壽量不盡。亦是過彼世天也。故云
超劫者。是通含不定之語也。剋實而談壽量。
出過劫數受報亦無限量也。次答三昧者。略
有多種。若諸佛及佛子。諸佛之大仙佛子衆
三昧。清淨離諸想。有想爲世間。二乘名離想
昧。若是世間瑜伽名有相三昧。此中三摩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730 731 732 733 734 735 736 737 738 739 740 741 742 743 744 745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