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 (No. 1796_ 一行記 ) in Vol. 39

[First] [Prev+100] [Prev] 644 645 646 647 648 649 650 651 652 653 654 655 656 657 658 659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經云。祕密主八地菩薩三昧道。不得一切諸
法。離於有生知一切如幻。是故世稱觀自在
者。如上已説十地道。若次第而進當説佛地。
若漸下者當説第九地。何故説八地耶。以一
切菩薩初度第七地時。上不見諸佛可求。下
不見衆生可度。謂是住大涅槃。於萬行休息。
爾時十方佛。以此三昧道發起其心。得度菩
提心難地。是故別説。從此進入九地中無別
説。從此過患難故。不須別説行處印也。從初
發意以來。深觀十縁生句。入此地時得度性
空彼岸。故云不得一切諸法離於有生。復以
善巧方便。於如如不動中。起十縁生無邊大
用。以如幻三昧。遍至十方佛刹。親近種種善
知識。普學無量度人門。隨諸衆生應以何等
像類言音而得度者。即皆現之而爲説法。是
故世間見如是事迹故。號爲觀世自在者。是
初入蓮花三昧之異名也。此中自在。梵本正
翻是富貴義。如人得大勢位具足財寶。隨心
所欲自然成就。此菩薩亦爾。假令十方世界
一切有情。希求世出世間種種資具。隨其性
欲種種不同。能以如幻三昧一時給與。各得
滿其所願。然未能絶起用之迹。使諸有所作
皆如金剛。故分爲二印耳。復次此中。應
初法明門三昧道。於上品中已説。故不重言。
又如上所説一生補處及八地三昧。是約教
道法門。作如此説耳。然祕密乘人於世諦中。
即能通達第一義諦者。從初發心時。即具行
大空三昧。其謂不然。則於一生之中。不能頓
滿諸地也
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卷第六



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卷第七
 沙門一行阿闍梨記 
  入漫荼羅具縁品第二之餘
經云。復次祕密主。聲聞衆住有縁地。識生
滅除二邊。極觀察智得不隨順修行因。是名
聲聞三昧道者。如阿毘曇。明九想八念背捨
勝處一切入三三昧等。皆名住有縁地。依此
等三昧爲方便故。令其心恬然而靜。得正觀
察。覺世間出世間法。皆悉有因有縁。世間以
集爲因。以苦爲果。出世間以道爲因。以滅
爲果。如阿含中廣明。毘尼中擧要言之。所謂
諸法從縁起。如來説是因。彼法因縁盡。是大
沙門説也。以知因縁生滅故。滅有無見遠離
斷常二邊。得眞諦智生。故名極觀察智。以能
極觀察故不倒不謬。故名爲諦也。從無明至
老死。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乃至輪迴無
際。若隨此而輪。名之爲順。既見四眞諦已。
背生死流隨行聖道。乃至能自記説我生已
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是名不隨
順。如是種種不隨順行。要三昧爲因。故曰得
不隨順修行因。聲聞三昧。雖復諸部異説種
種不同。但合如是法印者。即名正行。若無如
是印者。是名邪行也。經云。祕密主。縁覺觀察
因果。住無言説法不轉無言説。於一切法證
極滅語言三昧。是名縁覺三昧道者。因果即
是十二因縁法。如聲聞極觀察智解了唯蘊
無我。以厭怖心重故。疾斷煩惱自證涅槃。不
能分折推求十二因縁實相。辟支佛智慧深
利故。能以總別之相深觀察之。見一切集法
皆是滅法。此與聲聞異也。阿含云。十二因縁
者。有佛無佛法位常住。龍樹亦云。此中
法位即是如之別名。此是一切世間最難解
處。故世尊始成道時不樂説法。意在於此。
辟支佛所入漸深。故云住無言説法。言不轉
者。謂住此第一義時無有聲字。故不可轉以
授人也。世尊得無礙知見於法自在。能於無
言説法中。爲作名字轉受衆生。辟支佛智慧
有礙。是故不能演説。復次辟支佛。觀一切集
法皆悉如涅槃相。於種種有爲境界中。皆亦
戲論風息不知所云。故名證極滅語言三昧。
修瑜伽與此相應。是名縁覺三昧也。此二種
三昧。皆是菩提心難處。然但是所行道中一
種心相。非謂不思議心性。可有如是三乘定
相。是故行人。以此法印自印知已。便當直過
無礙。若不善知識知。則爲所留礙也。經云。
祕密主。世間因果及業若生若滅。繋屬他主
空三昧生。是名世間三昧道者。謂一切世間
三昧。以要言之。至於究竟之處。皆滅壞因果
及從因辦果時所有作業。謂此三事若生若
滅。皆繋屬於他。他謂神我也。所以然者。若行
人不解正因縁義。而修證諸禪。必當計著自
心以爲内我。彼見世間萬法因心而有。則謂
由神我生。設令不依内我必依外我。即是自
在梵天等也。若深求此中至賾。自然撥除因
業。唯我性獨存。乃至無一法入心。而證空定。
最是世間究極之理。是故垂盡三有還墮
三途。雖於禪定中。發種種世間勝智具五神
通。研其宗趣終歸是處。故以斯一印。統收一
切世間三昧道。若行者入此心時。當自覺
知也。經中佛説攝偈。就五種三昧道中。大分
爲二。謂佛菩薩縁覺聲聞四種。皆名出世三
昧。若諸天等所説眞言法教道。皆屬世間三
昧。出世間三昧皆有實益。故云摧害於諸過。
世間三昧但有權益。故云爲利衆生故也。如
餘經所説。求小乘人。當修行作觀。即便於世
間法教深生厭離。求大乘人。又於聲聞法教
深生怖畏。此皆爲未知祕密藏者。作此方便
説耳。就此經宗。則五種三昧皆是開心實相
門。如行者初住有相瑜伽。則是世間三昧。但
於此中了知唯蘊無我。即是聲聞三昧。若以
十縁生句觀諸蘊無性無生。即是菩薩三昧。
餘如住心品中廣明。不同餘教以心性之旨未
明故。五乘殊輒不相融會也。若更作深祕密
釋者。如三重漫荼羅中五位三昧。皆是毘盧
遮那祕密加持。其與相應者。皆可一生成佛。
何有淺深之殊。今偈中所説。就彼等自所流
傳法教而言耳。經云。復次世尊。告執金剛祕
密主言。祕密主。汝當諦聽諸眞言支分也。大
判眞言。略有五種。謂如來説。或菩薩金剛説。
或二乘説或諸天説。或地居天説謂龍鳥脩
羅之類。又前三種。通名聖者眞言。第四名諸
天衆眞言。第五名地居者眞言。亦可通名諸
神眞言也。如聖者眞言。亦説阿字或囉字等。
彼諸世天乃至地居鬼神等。亦復説之。彼相
有何殊異者。阿闍梨言。若佛菩薩所説。則於
一字之中具無量義。且略言之。阿字自有三
義。謂不生義。空義。有義。如梵本阿字有本初
聲。若有本初則是因縁之法。故名爲有。又阿
者是無生義。若法攬因縁成。則自無有性。是
故爲空。又不生者即是一實境界。即是中
道。故龍樹云。因縁生法。亦空亦假亦中。又大
論明薩婆若。有三種名。一切智與二乘共。道
種智與菩薩共。一切種智是佛不共法。此三
智。其實一心中得。爲分別令人易解故。作三
種名。即此阿字義也。又如囉字亦有三義。一
者塵義。二者以入阿字門故即是無塵義。又
有波羅密義。以究竟到彼岸故即是本初不
生。當知亦具三點。三點即攝一切法。如阿字
囉字者。餘諸字義皆然。又一切語言中帶阿
聲者。皆阿字門所攝。若帶囉聲者。皆囉字門
所攝。餘字亦爾。與大論語等字等中釋義亦
同。下文不復廣釋也。若諸菩薩眞言有阿字
者。當知各於自所通達法界門中。具一切義。
非於普門法界中具一切義。若二乘眞言有
阿字者。當知只約盡無生智寂滅涅槃明不
生義。若梵天所説眞言有阿字者。是約出離
五欲覺觀不生明義。若帝釋護世眞言有阿
字者。是約十不善道及災横不生明義。餘皆
以類可知也。如上所説皆是隨他意語。明淺
略義耳。若就隨自意語明深密義。隨入一門。
皆具一切法界門。乃至諸世天等。悉是毘盧
遮那。何有淺深之別。若行者。能於無差別
中解差別義。差別中解無差別義。當知是人
通達二諦議亦識眞言相也。復次經中自説
諸眞言相。初偈云正等覺眞言。言名成立
相。如因陀羅宗。諸義利成就者。此明如來眞
言通相也。今但約最初三昧耶眞言説之。言
謂一一字。皆是一種入法界門。如言阿三迷
者。阿字是無生門。娑字是無諦門。麼字是大
空門也。名謂此一一字門共成一名。阿名爲
無。三迷名爲等。若更合之。即是無等也。成立
爲籍此衆名。始終共成一義。如初句云無
等。次云三等。次云三昧耶。共相成立。即是無
等三平等三昧耶也。復次如以多名共成一
句。所謂諸行無常等。乃至綜此多句共爲一
偈。然後義圓。即是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
滅已寂滅爲樂等。皆是眞言所成立相。餘皆
放此。如因陀羅宗者。因陀羅是天帝釋異
名。帝釋自造聲論。能於一言具含衆義。故引
以爲證。世間智慧猶尚如此。何況如來於法
自在耶。諸義利成就者。謂如來眞言。於一一
言。皆具能成就一切義利。一一名中。亦具能
成就一切義利。一一成立相中。亦具能成就
一切義利。且擧三昧耶眞言。最初阿字。以本
不生義故。即有息災用。以本不生故。一切
功徳具足無缺。即有増益用。以本不生故。無
量過失殄滅無餘。即有降伏用。更無一法出
此本不生者。即有攝召用。如是本不生中無
所有功。即能成辦一切諸事。如阿字者。餘一
一字亦如是。如一一字者。一一名句及成立
相。皆亦如是。是故當知即此眞言中。具足
一切功用也。已説眞言通相竟。次明眞言別
相。故云有増加法句。本名行相應。謂凡作眞
言事業。當觀此眞言中。本所立名及所爲意
趣。辨其部類差別。隨性相所應而行用之。若
眞言名義與所用。或不相應。則當依法増加
語句。如眞言中。法界法性大空不思議界種
種差別名言。與如來自證眞體相應者。當知
是佛部眞言。設令是餘部者。亦可作佛部用。
若有大悲普眼無染著等相應名義。當知是
蓮花部用。若有金剛不壞無戲論等相應名
義。當知是金剛部用。如是等義無量無邊。瑜
伽者當以意推之。不可詳載也。復次經中。自
説名行相應之用。謂若諸眞言中。有此o@m
h@u@m𤙖pha@gka磔迦hri頡唎bhi等字者。當知是佛
頂名號也。若有g@rh@na掲㗚佷拏也是執
取義
khadaya
佉陀耶是食
bhaja畔闍是破
壞義
phada訶娜是打
maraya
摩羅也是殺
pha@taya鉢吒也是撲
如是等字義類。
當知是忿怒等諸奉教者眞言。可作降伏攝
召用。如説噉食義者。噉食謂令諸忿怒等。呑
滅一切毘那也迦之類。果如所言。諸佛則有
殺衆生罪。今此宗明義。所謂毘那也迦。即是
一切能爲障者此障皆從妄想心生。若能噉
食如是重障。使心目開明。當知是名眞忿怒
者。以此佉字門。噉食一切衆生障。則是如來
所使。行如來事。餘以類推之可解也。復次若
眞言中。有nama@h納麼是歸
命義
sv@ah@a莎縛訶是攝
取義
字。當知是修三摩地。寂靜相應眞言也。或有
@sata扇多是寂
vizusv@a微成陀是清
淨義
等字。當知
是成滿一切諸願眞言。又此扇多亦是息災
義。佛部相應。餘如蘇悉地等詳説也。如上所
説。皆是諸佛菩薩眞言相。次云。若聲聞所説。
一一句安布者。以聲聞因他得解入法性未
深。不能於一言中具含衆徳。如説諸行無常
一四句偈。要令次第安布文義無缺。乃成眞
言。不得以字門明義及増加名句。辟支佛雖
無言説。亦能以神通力現出眞言。諸有受持
之者皆獲義利。是中少有差別者。謂辟支佛
與聲聞。漏盡則同而三昧有淺深之異。能以
神通利物。令其所願皆得成就。除四大弟子
之外。餘聲聞力所不能。又其眞言唯説十二
因縁寂滅之理。故云。謂三昧分異淨除於業
生也。經中次説眞言如實相。故云。復次祕密
主。此眞言相。非一切諸佛所作。不令他作。亦
不隨喜。何以故。以是諸法法如是故。若諸如
來出現。若諸如來不出。諸法法爾如是住。謂
諸眞言。眞言法爾故者。以如來身語意畢竟
等故。此眞言相。聲字皆常。常故不流。無有變
易法爾如是。非造作所成。若可造成。即是生
法。法若有生。則可破壞。四相遷流。無常無
我。何得名爲眞實語耶。是故佛不自作。不令
他作。設令有能作之人。亦不隨喜。是故此眞
言相。若佛出興於世。若不出世。若已説若未
説若現説。法住法位性相常住。是故名必定
印。衆聖道同。即此大悲漫荼羅一切眞言。一
一眞言之相。皆法爾如是。故重言之也。若
如是者。則是諸眞言相。畢竟寂滅不授與人。
何故有時出興有時隱沒。故經復釋所由云。
祕密主成正等覺。一切智者一切見者。出興
于世。而自以此法。説種種道隨種種樂欲。
乃至種種諸趣音聲。而以加持説眞言道。此
意言。如來自證法體。非佛自作非餘天人所
作。法爾常住。而以加持神力。出興于世利益
衆生。今此眞言門祕密身口意。即是法佛平
等身口意。然亦以加持力故。出現于世利益
衆生也。如來無礙知見。在一切衆生相續中。
法爾成就無有缺減。以於此眞言體相不如
實覺故。名爲生死中人。若能自知自見時。即
名一切知者一切見者。是故如是知見。非佛
自所造作。亦非他所傳授也。佛坐道場證如
是法已。了知一切世界。從本以來常是法界。
即時生大悲心。云何衆生。去佛道甚近不能
自覺。故以此因縁。如來出興于世。還用如是
不思議法界。分作種種道開示種種乘。隨種
種樂欲心機。以種種文句方言。自在加持説
眞言道。雖從機感因縁生。而不動實際。雖善
巧方便無所不爲。然非佛所作。雖普門異
説。而但以佛之知見示悟衆生。若行者於此
眞言十喩中。妄見有爲生滅更増心垢。則非
如來之本意也。復次世尊。以未來世衆生鈍
根故。迷於二諦不知即俗而眞。是故慇懃指
事。言祕密主。云何如來眞言道。謂加持此書
寫文字。以世間文字語言實義。是故如來即
以眞言實義而加持之。若出法性外。別有世
間文字者。即是妄心謬見。都無實體可求。而
佛以神力加持之。是則隨於顛倒。非眞言也。
已知所加持處。如來以何法加持耶。故佛次
言祕密主。如來無量百千倶胝那庾多劫。積
集修行眞實諦語。四聖諦四念處。四神足十
如來力。六波羅蜜七菩提寶。四梵住十八佛
不共法。祕密主以要言之。諸如來一切智智。
一切如來自福智力。自願智力。一切法界加
持力。隨順衆生。如其種類開示眞言教法者。
謂以如來無量阿僧祇劫所集功徳。而作遍
一切處普門加持。是故隨一一言名成立中。
皆如因陀羅宗。一切義利無不成就。又此一
一功徳。即同眞言之相。法性自爾非造作所
成。今且約阿字一言以辨其義。如行者自證
心時。了知世出世間因果本不生故。無苦集
滅道而有一實諦。見此一實諦已。必定師子
吼。廣爲衆生説之。是名積集修行眞實諦語。
又知八倒本不生故。成如來念處。知四如意
足本不生故。成法性神通。知是處非處智等
本不生故。成佛自然智力。知六蔽本不生
故。到於六度彼岸。知七菩提分本不生故。成
七種無師覺寶。知四梵住本不生故。成無縁
慈悲喜捨。知十八種法本不生故。是故出過
心量不與一切衆生共。乃至種種法門。當自
在説之。復次如此經初品中義。若了知唯蘊
無我。乃至證寂然界時。當約我人衆生壽者
本不生故。明種種法門。以五喩觀察性空時。
當約諸蘊本不生。故明種種法門。觀察蘊阿
頼耶。乃至覺心前後際不可得時。當約心之
影像本不生。故明種種法門。極無自性心生
時。當約淨菩提心本不生。故明種種法門。乃
至如來地。當約大悲胎藏漫荼羅究竟不生
義明種種法門。如阿字不生門者。迦字無作
門等皆應廣説。如一一字者。乃至一一名一
一成立皆應廣説。復次世尊於法自在。或以
一字攝菩提心等種種一法門。或以二字攝
止觀等種種二法門。或以三字攝三空等種
種三法門也。或以四字攝念處等種種四法
門。或以五字攝根力等種種五法門。或以六
字攝六度等種種六法門。或以七字攝七菩
提寶等種種七法門。或以八字攝八直道等
種種八法門。或以九字攝九定等種種九法
門。或以十字攝十力等種種十法門。乃至以
無量字攝無量法門。諸名句等亦復如是。若
就眞言通。相如行者持一阿字門時。隨彼性
欲機縁。或悟四念處或悟四神通等。各各不
同。然隨解了一法門時。即具諸餘法門。種種
法寶不求自至。若就別相。如以四字攝四念
處門。若如法修行時。雖自昔未曾正觀身受
心法。自然悟念處門。而入法界諸法門。常途
名義如智度等廣説也。復次如來以種種法
門。不可遍擧故。復擧要言之。初云一切智智
者。即是總擧十方三世如來一切金剛智印。
以此同共加持。則無所不周。又一切如來本
行菩薩道時。所集無邊福聚。發生無盡大願。
至薩婆若中究竟圓滿。是故皆得智名。言以
如是福願智力。及一切法界本性加持力。隨
順世間。如其種類而作加持。是故於一切衆
生種種身語意。皆可開示眞言教法。經云。祕
密主云何眞言法教者。即謂阿字門等。是眞
言教相。雖相不異體體不異相。相非造作修
成不可示人。而能不離解脱現作聲字。一一
聲字即是入法界門故。得名爲眞言法教也。
至論眞言法教。應遍一切隨方諸趣名言。但
以如來出世之迹始于天竺。傳法者且約梵
文。作一途明義耳。經云。謂阿字門一切諸法
本不生故者。阿字是一切法教之本。凡最初
開口之音皆有阿聲。若離阿聲則無一切言
説。故爲衆聲之母。凡三界語言皆依於名。而
名依於字。故悉曇阿字。亦爲衆字之母。當知
阿字門眞實義。亦復如是。遍於一切法義之
中也。所以者何。以一切法無不從衆縁生。從
縁生者。悉皆有始有本。今觀此能生之縁。亦
復從衆因縁生。展轉從縁誰爲其本。如是觀
察時則知本不生際。是萬法之本。猶如聞一
切語言時即是聞阿聲。如是見一切法生時。
即是見本不生際。若見本不生際者。即是如
實知自心。如實知自心即是一切智智。故毘
盧遮那。唯以此一字爲眞言也。而世間凡
夫。不觀諸法本源故。妄見有生。所以隨生
死流不能自出。如彼無智畫師自運衆綵。作
可畏夜叉之形。成已還自觀之。心生怖畏頓
躄於地。衆生亦復如是。自運諸法本源畫作
三界。而還自沒其中。自心熾然備受諸苦。如
來有智畫師既了知己。即能自在成立大悲
漫荼羅。由是而言。所謂甚深祕藏者。衆生自
祕之耳。非佛有隱也。迦字門云一切諸法離
作業故者。梵音迦哩耶是作業義。如諸外道
計有作者使作者等。諸部論師。亦説有作有
作者。有所用作法。三事和合故有果報。若因
般若方便。謂有決定即墮無因。若墮無因一
切法即無因果。能生法名因所生法名果。是
二法無故。作及作者所用作法。罪福果報及
涅槃道。一切皆無。復次作作者相因待生。若
定有作法。則當定有作者。皆是不異外道論
議。如中論觀作作者品中廣説。今正觀察作
作者等。悉從衆縁生。即入本不生際。本不生
際者。有佛無佛法爾如是。誰造作之首。是故
若見迦字。則知一切諸法皆是造作所成。名
爲自相。若是作法者。當知畢竟無作。名爲眞
實義也。佉字門一切諸法等虚空不可得故
者。梵音佉字是虚空義。世間共許虚空是無
生無作法。若一切法本不生離諸作。是畢竟
如虚空相。今此空相亦復不可得也。何以故。
如世間無色處名虚空相。色是作法無常。若
色未生。色未生則無滅。爾時無虚空相。因
色故有無色處。無色處名空。中論觀六種品
中廣説。此中義亦如是。若色本來不生。何者
名爲無色處。無色處不可説。則無虚空定相。
復次諸法如虚空相。是爲不誑相涅槃。如經
説五陰滅更不生餘五陰。是涅槃義。若五陰
本來不生。今何所滅而名涅槃耶。是故如虚
空相亦不可得。是佉字門眞實義。哦字門一
切諸法一切行不可得故者。梵云哦哆也
是名爲行。行謂去來進退不住之義。今從阿
字門展轉釋之。以諸法本不生故無作。無作
故則無所待對可説爲空。空者即是不行處。
不行處尚不可得。況行處耶。中論觀去來品
明行止義。以相續故名行。如從穀子生牙
莖葉。及無明縁諸行等。以斷故名止。如穀子
滅故牙莖滅。無明滅故諸行等滅。若法已行
則無行。已行故未行亦無行。未有行法。故行
時亦無行。不離已行未行故。以如是等種種
門觀察。畢竟無行。無行故則無所止。以無行
無止故。則是無有往來諸趣者。亦無住涅槃
者。復次若人。不動本處即是所詣處者。當知
是人無行無到。故云一切行不可得也。伽字
門一切諸法一合不可得故者。梵云伽那是
密合義。如衆微相合成一細塵。諸蘊相合而
成一身等。中論觀合品。諸論師言。以見可見
見者三事故。而有所見。當知有合聞可聞聞
者。乃至染可染染者等諸煩惱亦然。答者云。
凡物皆以異故有合。而今一切法異相不可
得。是故無合。如彼廣説。以字門展轉相釋故。
且以行義明之。凡有所行。當知必有行可行
行者三事相合。今一切法。本不生故則無所
行。若無所行。云何行可行行者得合耶。復次
若諸法各各異相。終無合時。若至本不生際。
則無異相亦不可合。是故一切法畢竟無合
也。遮字門一切諸法離一切遷變故。梵云遮

底即是遷變義。又梵音遮唎耶是諸行
義。如見遮時。即知諸行遷變不住。中論觀
行品云。諸行名五陰。以從諸行生故。是五陰
皆虚妄無有定相。如嬰兒時色乃至老年時
色。中間念念不住。分別決定性不可得。性名
決定有。不可變異如。眞金不變。今諸法雖生
不住自性。是故當知無性。如彼廣説。若無性
者即是本初不生。本初不生者即是如來之
身。常恒安住無有變易。故云離遷變也。復次
若一切法是和合所成。則有遷變。今諸法無
生無作乃至無所行故。則無和合。無和合故
則離一切遷變。凡諸字門。皆當逆順旋轉相
釋使無罣礙。今且約次第相承耳。車字門一
切諸法影像不可得者。梵音車
野是影
義。如人影像皆依自身。如是三界萬法唯是
識心。因縁變似衆境。是事如密嚴經廣説。乃
至修瑜伽者有種種不思議事。或能面見十
方諸佛普現色身。亦皆是心之影像。以心本
不生故。當知影像亦無所生。無所生故乃至
心無遷變故。影像亦無遷變。所以然者。如影
自無定性行止隨身。心影亦爾。以心動作戲
論。無一念住時故。世間萬用亦復爲之流轉。
若了心如實相時。影亦如實相。故不可得也。
惹字門一切諸法生不可得故者。梵云惹哆
也是生義。如泥團輪繩陶師等和合故。有瓶
生。縷繩機紵織師等和合故。有疊生。持地築
基梁椓泥草人功等和合故。有舍生。酪酪器
鑚人功等和合故。有蘇生。種子地水火風虚
空時節等和合故。有牙生。内法因縁亦如是。
無明行等。各各生因而復生。是故若見惹字
門。即知一切諸法無不從縁生。如説偈言。衆
因縁生法是即無自性。若無自性者云何有
是法。是故生不可得也。外道論師。説種種邪
因縁或無因縁生一切法。佛法中人。亦有失
般若方便故。取著因縁生滅相。如中論廣破。
復次阿字門是諸法本性不生。惹字門以十
喩觀生。雖從縁有而不可得。若生畢竟不可
得。則不異無生際。又十喩是心之影像。不出
法界。故生亦不出無生際也。社字門一切諸
法戰敵不可得故者。梵云社麼攞是戰敵義。
若見社字。則知一切諸法皆有戰敵。如世間
善不善法。逆生死流順生死流法。布施慳貪。
戒乃至智慧無明等。更相待對勝負無常。
乃至如來出世。以一切智力破魔軍衆。亦名
爲戰。然一切法中。義不成故。智慧煩惱
竟爲屬誰。而言毘婆舍那能破煩惱耶。若言
明生時暗滅故名爲破者。爲已生故破。未生
故破耶。已生則無暗。更何所破。未生則自無
有體。又何能破。若生時名爲半已生半未生。
故明暗畢竟不相及。又一切法本不生。乃至
無影像故。便同一相不出於如。云何佛界如
與魔界如戰。故佛坐道場時。但了知諸法無
對。而世間談議自立戰勝之名耳。吒字門一
切諸法慢不可得故者。梵音吒迦囉是慢義。
謂見彼法卑下此法高勝。如三界六趣種種
優劣不同。所起慢心無量差別。略説有七種
相。如毘曇中廣明。乃至求三乘人。猶有上地
下地不平等見。今觀諸法無生乃至無待對
故。則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法平等無
有高下。是故如來亦名一切金剛菩薩。亦名
四果聖人。亦名凡夫外道。亦名種種惡趣衆
生。亦名五逆邪見人。大悲漫荼羅正表此義
也。咤字門一切諸法長養不可得故者。梵音
毘咤鉢那是長養義。如世間種子爲因五大。
時節爲縁。漸次滋長得成果實。内法亦爾。於
田中下識種子。無明所覆愛水所潤。而得
滋長。如稻芋經中廣明。今此經違世順世八
心。相續増長亦有因縁。乃至淨菩提心。以五
字門爲縁生大悲根。佛娑羅樹増長彌布滿
於法界。然一切法。即由此五字門。本不生離
言説自性淨無因縁如虚空相故。長養不可
得。復次從阿迦字以來展轉相釋。乃至諸法
畢竟平等無有高下。以無高下故。當知即無
有増長也。拏字門一切諸法怨對不可得故
者。梵音云拏麼囉是怨對義。如世間仇讐更
相報復故名爲對。又前云戰敵是彼此相加。
此中怨對是避仇之義。梵音各自不同。毘尼
中。佛説以怨報怨怨終不絶。唯有無怨怨乃
息耳。又説女人是梵行者怨。無量義經。亦説
生死怨敵自然散壞。證無生忍半佛國寶。是
故行者見拏字門時。則知一切法悉有怨對。
名爲了知字相。又以諸法本不生。乃至長養
不可得故。當知怨對亦復本來不生。乃至無
有長養。是故如來畢竟無有怨對。名爲字門
眞實義也。荼字門一切諸法執持不可得故。
梵音&MT03415;迦是執持義。以荼字上安置點。是故
轉聲爲*&MT03415;。其體則同。又云蘗哩何者。亦是
此別名。經云鬼魅所著。或云非人所持。智度
云著襄。皆是蘗何鬼所作。以著人不相
捨離故。以爲名。其日月五星等。亦以終始相
隨故。梵語名蘗哩*何。翻爲九執。正相會一
處。天竺暦名正著時。此執持義。與陀羅不同
也。見此荼字門。即知一切衆生從無始來。爲
四魔所著不能捨離。是名字相。今以阿字等
種種門。展轉觀一切法。皆不可得故。當知一
切法無有怨對。以怨對本不生故。終不以平
等法界執著平等法界。故云一切諸法執持
不可得也。多字門一切諸法如如不可得故
者。梵云哆他多是如如義。語勢中兼有得聲。
證得如如即是解脱義。如謂諸法實相。種種
不如實見戲論皆滅。常如本性不可破壞。若
見多字門。即知一切諸法皆是如如相。名爲
字相。然有一類外道。計有如如之性。若知見
此有名爲解脱。雖作此説。只是於我見上轉
作異名。龍樹以爲聲聞經中言法住者。亦是
諸法如如義。以所入未深故。而生滅度之想
謂證涅槃。然生死涅槃是相待法。若知生死
從本際已來。常自如涅槃相。復待誰故説爲
涅槃。是故一切法。畢竟非實非虚非如非異。
中論亦云。涅槃之實際及與世間際。如是二
際者釐毛無別。以無差別故。一切法無怨
對。無怨對故無執持。無執持故亦無如如解
脱也。他字門一切諸法住處不可得故者。梵
音薩他娜是住處義。亦是住義。如人從此住
處昇上某處。其所依處所説名爲住。諸賢聖
地位亦如是。約諸行道人心迹所依所止息
處故。説種種名。若見他字時。即知一切諸法
無不待縁成故。當知悉有所依住處。是爲字
相。然諸法本來不生。乃至如如解脱亦不可
得。則無去無來無行無住。如是寂滅相中。當
有何次位耶。復次入多字門時。了知諸法皆
空故。不住生死中。即此如如亦不可得故。不
住涅槃中。爾時行處盡息諸位皆盡。遍一切
處的無所依。是名以不住法住於如來大住
也。娜字門一切諸法施不可得故者。梵云檀
那是捨施義。若見娜字。即知一切諸法皆是
可捨相。所以者何。以一切法離合在縁。無有
堅住。若於中執著生愛。必爲所焚。乃至十地
諸菩薩。於自地所生淨妙功徳。未到捨彼岸。
故猶有不思議退失。不名第一安樂處。今觀
諸法不生故。施者施處及所施物。皆悉本來
不生。乃至一切法無住處。無住處故。即此三
事亦無住處。是故佛坐道場。都無所得亦無
所捨。於虚空藏中無所蘊積。而普門流出遍
施群生。是名見檀實相。亦名具足檀波羅蜜。
又如來祕寶之藏。皆是法然。所謂不可授人。
若施他時。還就衆生心室中開出之耳。是故
經云一切諸法施不可得。名爲字門眞實義
也。駄字門一切諸法法界不可得故者。梵云
達摩駄都。名爲法界。界是體義分義。佛之舍
利亦名如來駄都。言是如來身分也。若見駄
字門。即知一切諸法悉皆有體。謂以法界爲
體。所以者何。若離諸法實相。則一切法體義
不成故。夫法界者。即是心界。以心界本不生
故。當知法界亦本不生。乃至心界無得無捨
故。當知法界亦復無得無捨。捨尚自無。無法
可捨。況可得乎。若法界是可得相者。即是從
衆因縁生。若衆因縁生。當知自無本體。何況
爲諸法體。故法界者。唯是自證常心。無別法
也。復次如來大施者。所謂大悲漫荼羅。法界
者。即是普門實相。如是實相。不可以加持神
力示人。是故無法可得。波字門一切諸法第
一義諦不可得故者。梵云波羅麼他。翻爲第
一義。或云勝義。薩底也此翻爲諦。諦義於娑
字門説之。今此波字門正明第一義相。龍樹
云第一義名諸法實相。不破不壞故。復次諸
法中第一。名爲涅槃。如阿毘曇云。云何無上
法。謂智縁盡。智縁盡即是涅槃。若見波字。即
知一切法不離第一義。第一義不離諸法實
相。是爲字相。若字門眞實義者。第一義亦不
可得。何以故。無愛無著故。智論又云。以衆生
著涅槃音聲。而作戲論若有若無。以破著故
説涅槃空。是名第一義空。不破聖人心中所
得。以聖人於一切法中不取相故。復次一切
法。皆入平等法界則無高下。豈欲令無生法
中有勝劣相耶。是故第一義不可得也。頗字
門一切諸法不堅如聚沫故者。梵云沛奴譯
云聚沫。如大水中波濤鼓怒。相激而成聚沫
有種種相生。乃至固結相持遂有堅固。然
從麁至細一一觀察。只是縁。復從縁不可撮
摩。都無實性。至其本際。則擧體是水都無所
生。今世間種種五陰。亦復如是。今攝末歸本
去丈就尺觀之。乃至如絲忽之際个然微
動。皆是展轉從縁。若是從衆縁生則無自性。
若無自性。當知是生即不生至。至於本不生際。
但是心性海耳。而隨六趣妄情。遂有世界之
目。夫心性海者。即是法界。法界者即是勝義
涅槃。若能如是見時。雖復洪波震蕩作種種
普現色身。亦不壞澄清之性也。麼字門一切
諸法縛不可得故者。梵云滿駄此翻爲縛。如
人爲縲紲所拘不可得動轉。是縛義。若以方
便解是結時。則名解脱。若離身繩。無別縛解
法。如天帝釋。以微細縛縛阿脩羅王。置忉利
天上。起念欲還時。五縛已在其身。若息念
時縛自除解。若波旬羂網。復過於此百千倍
數。何況業煩惱無爲縛等耶。以要言之。若離
諸因縁不墮諸法數者。乃謂無縛。是爲字義。
中論云。離五陰別有衆生者。則應以<#0654_6/>陰縛衆
生。而實離五陰無衆生。若離五陰別有煩惱
者。別應以煩惱縛五陰。而實離五陰無別煩
惱。以如是等種種因縁。當知無縛。無縛則無
解。無縛解故涅槃即生死。生死即涅槃。如觀
縛解品中廣説。復次若諸法本來不生乃至
如聚沫者。是中誰爲能解誰爲所縛。是故諸
縛不可得也。婆字門一切諸法一切有不可
得故者。梵云婆嚩此翻爲有。有謂三有乃至
二十五有等。若見婆字。即知一切諸法皆悉
有因縁。衆縁合故説名爲有。無決定性。所以
者何。若法定有有相。則終無無相。是即爲常。
如説三世者。未來中有法相。是法來至現在
轉入過去。不捨本相。則墮常見。若説定有無。
是無必先有今無。是則爲斷滅見。因是二見
故。遠離佛法。如中論破有無中廣明。今觀諸
有。從縁即是本不生義以本不生故。無作無
行乃至無縛無脱。是故婆字門。以從縁有故
具足一切字門。若具一切字門。即是三昧王
三昧。能破廿五有釋迦牟尼。由此義故名爲
破有法王也。野字門一切諸法一切乘不可
得故者。梵云衍那此翻爲乘。亦名爲道。如人
乘馭舟車。則能任重致遠有所至到。若見野
字門。則知一切衆生以種種因縁。趣向生死
果報及趣涅槃者。各有所乘。亦知無量諸乘
悉是佛乘。名爲字相。今觀諸法本不生故。即
是無行無住不動不退。是中誰爲乘者當乘
何法耶。復次是乘。從三有中出至薩婆若。五
百由旬無非實處者。欲行何道往詣何處乎。
是故一切乘不可得。乃名摩訶衍道。囉字
門一切諸法離一切塵染故者。梵云囉逝是
塵染義。塵是妄情所行處。故説眼等六情行
色等六塵。若見囉字門。則知一切可見聞觸
知法皆是塵相。猶如淨衣爲塵垢所染。亦如
遊塵紛動。使太虚昏濁日月不明。是爲字相。
中論以種種門諦求見法。無有見者。若無見
者。誰能用見法分別外色。見可見見法無故。
識觸受愛四法皆無。以無愛故。十二因縁分
亦無。是故眼見色時即是涅槃相。餘塵例爾。
復次以阿字門。展轉觀察諸塵。以其本不生
故。無造作故。乃至無所乘法及乘者故。當知
所可見聞觸知法。悉是淨法界。豈以淨法界。
染汚如來六根耶。鴦掘摩羅經。以佛常眼具
足無滅。明見常色。乃至意法亦如是。是囉字
門眞實義也。邏字門一切諸法一切相不可
得故者。梵云邏吃灑此翻爲相。有人言性相
無有差別。如説火性即是熱相。或言少有差
別。性言其體。相言可識。如釋子受持禁戒。是
其性。剃髮割截染衣。是其相。若見邏字門。即
知一切法皆悉有相。相復二種。一者總相。謂
無常苦空無我相。別謂諸法雖無常無我。而
有各各相。如地堅水濕火熱風動等。捨爲施
相。不悔不惱爲持戒相。心不變異爲忍相。發
勤爲精進相。攝心爲禪相。無所著爲慧相。能
成事爲方便相。織作生死爲世間相。無織爲
涅槃相等。今觀有爲無爲法體性皆空。此相
與誰爲相耶。如中論三相品及十二門中廣
説。復次淨法界中。百六十心等種種諸相本
不生。則無造作。無造作故乃至畢竟無塵。無
塵故離一切相。以離一切相故。名爲諸佛自
證三菩提也。嚩字門一切諸法語言道斷故
者。梵音嚩劫跛名爲語言。若見嚩字時。即知
一切諸法不離語言地。以是諸法無不有因
有縁故。若法本來不生。則是離諸因縁。是故
語言道斷。復次若法是作相。則可宣説。無作
則語言道斷。若虚空相是有相者。則可宣説。
以諸法如虚空相亦復無相。是故語言道斷。
若法有行有遷變有影像。則可宣説。若無行
無遷變無影像。則語言道斷。乃至諸法若是
有相者。則可宣説。今一切法離一切相。故不
可表示不可授人。是故語言道斷。復次無相
亦無定相。當知一切法即相無相。即非相非
無相。如彼三目不可思議。是故語言道斷。餘
法門例此可知也。奢字門一切諸法本性寂
故者。梵云扇底此翻爲寂。如世間凡夫。獲少
分恬泊之心止息諠動。亦名爲寂。乃至二乘
人等。永斷諸行輪迴得涅槃證。亦名爲寂。然
非本性常寂。所以然者。諸法從本來常自寂
滅相。三界六道何者非是涅槃。無漏智生時。
復與凡夫何異。而今獨於其中作滅度想。豈
非顛倒耶。又若諸法本性寂者。於四十二地
中。何者非是如來地。何者非是凡夫地。若彌
勒菩薩以本性寂故。得一生記者。一切衆生
皆亦應得記。若一切衆生於本性寂中。不妨
修學凡夫事者。彌勒菩薩亦應修學凡夫事。
而今作差別想。豈非戲論耶。若入奢字門時。
則知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常無所動而無所
不爲。故云解脱之中多所容受。大般涅槃能
建大義。皆以此也。沙字門一切諸法性鈍故
者。若梵本存質。當云性同於頑。頑謂猶如木
石無所識知無觸受之義。所云同者是興喩
之言。非一向即同於彼也。又大品云。般若無
知自性鈍故。即與此字門義合。故飾文者存
古譯之辭耳。夫自性鈍者。即是極無分別心。
不愚不智不慧。無識無智無妄無覺。乃至一
切諸法不能動搖。但是一純固金剛地耳。所
以然者。如世間人以取捨不妄故。尚智慧而
棄愚癡。尊涅槃而賤生死。而今一概本不生。
乃至一概本性寂。則誰利誰鈍耶。如彼金剛
利刃。以對不堅物故。以偏用一邊故。則名爲
利。若令所向之處悉是金剛。擧體皆圓不可
偏用。則利相同歸於鈍矣。娑字門一切諸法
一切諦不可得故者。梵云薩跢也。此翻爲諦。
諦謂如諸法眞相而知不倒不謬。如説日可
令冷月可令熱。佛説苦諦不可令異。集眞是
因更無異因。因滅則果滅。滅苦之道即是眞
道更無餘道。復次涅槃云。解苦無苦是故無
苦。而有眞諦餘三亦爾。乃至分別四諦。有無
量相及一實諦。如聖行品中説之。是爲字門
之相。然一切法本不生。乃至畢竟無相故語
言斷故。本性寂故自性鈍故。當知無見無斷
無證無修。如是見斷證修。悉是不思議法界。
亦空亦假亦中。不實不妄無定相可示。故云
諦不可得。中論四諦品中。亦廣辨其義也。訶
字門一切諸法因不可得故者。梵云係怛嚩
即是因義。因有六種。及因縁義中因有五種。
如阿毘曇廣説。若見訶字門。即知一切諸法
無不從因縁生。是爲字相。以諸法展轉待因
成故。當知最後無依。故説無住爲諸法本。所
以然者。如中論。以種種門觀諸法因縁。悉不
生故。當知萬法唯心。心之實相即是一切種
智。即是諸佛法界。法界即是諸法之體。不得
爲因也。以是言之。因亦是法界。縁亦是法界。
因縁所生法亦是法界。前説阿字門。從本歸
末畢竟到如是處。今亦訶字門。亦從末歸本
畢竟到如是處。阿字從本不生生一切法。今
亦以無因待爲諸法因。終始同歸。則中間旨
趣皆可知矣。復次此中旋陀羅尼字輪相者。
謂以一字釋一切字義。以一切字釋一字義。
以一字義成立一切字義。以一切字義成立
一字義。以一字義破一切字義。以一切字義
破一字義。如一字一切字者。逆順旋轉例此
可知。云何以一字釋一切字。如釋迦字時。但
以種種因縁觀本不生。即見無所作義。乃至
釋訶字時。亦以種種因縁觀本不生。即見無
因義。云何以一切字釋一字。如釋阿字門時。
以種種因縁觀無造作。即見本不生義。乃至
以種種因縁觀諸法無因。即見本不生義。餘
字例爾。當廣説之。云何一切字成立一字。謂
一切法本不生。以無作故。如虚空無相故。無
行故無合故乃至無因故。云何一字成一切
字。謂一切法無作。以其本不生故。乃至一切
法無因。以其本不生故。云何以一切字破一
字。如人執諸法有本有生。應破彼言。若諸法
離於造作而云有生者。是義不然。乃至若諸
法因不可得而云有生者。是義不然。云何一
字破一切字。如人執有造作。應破彼言。若諸
法本不生義已成立而云有作。是義不然。乃
至執有因者。亦破彼言。若諸法本不生義已
成立而云有因。是義不然。云何逆順旋轉。
所謂若法本來不生則無造作。若無造作。則
如虚空無相。若如虚空無相。即無有行。若
所行。則無有合。若無有合則無遷變。乃
至若無因者當知法本不生。是名爲順。若法
無因。則諦不可得。若諦不可得則自性鈍。若
是自性鈍者當知本性寂。若本寂者當知無
相。乃至若本不生者當知無因。如是八種義
門。自在旋轉説之。復次今言一切法者。是總
相耳。若依摩訶般若經。色乃至一切種智。一
一別異説之。義則無量。又一一門。當約眞言
住心品中淺深之相。次第分別。以字門轉故
義亦不同。以是義故。能出生百千萬億旋陀
羅尼也。復次如來一切言説。無非眞言故。當
以如是字義。普入一切脩多羅。是故智度論
云。菩薩若一切語中聞阿字。即時隨義。知所
謂一切法從初來不生相阿提秦言初。阿耨
波陀秦言不生
若聞
羅字。即隨義知一切法離相羅字秦
言垢
若聞波
字。即時知一切法入第一義中波羅末陀秦
言第一義
聞遮字。即時知一切行皆非行遮利夜
秦言行
若聞那
字。即知一切法不得不失不來不去那秦
言不
彼論四念處品中廣説。復次一切名言中有
阿聲者。悉入阿字門。有迦聲者悉入迦字門。
乃至有訶聲者悉入訶字門。是故一字門中
具無量義。非從訶字門中但有無因義也。餘
字門當知例爾。且如娑哆也是諦義。是故經
云。娑字門一切諸法諦不可得。又娑哆是著
義。是故供養法中云。娑字門一切諸法無染
著。又如婆嚩是有義。是故經云。婆字門一切
諸法有不可得。又婆嚩娜是觀義。是故供養
法中云。婆字門一切法離諸觀。餘皆放此。
所以大品經。及花嚴入法界品。皆説四十二
字門。涅槃文字品。文殊所問經。大集陀羅尼
自在王品。各釋悉曇字母。與此經所説其義
或同。若得此意。則諸經冷然懸會。無所違妨
也。復次一一字門皆言不可得者。爲明中道
義故。今且寄車字門説之。如觀鏡中面像。以
本質爲因淨鏡爲縁。有影復現爲見。爲是
所生之法。妍蚩之相現前不謬。故名爲有。以
種種方便推求都不可得。是名爲空。此有此
空皆不出鏡體。即一名中。三相不同而同不
異而異。是故世間論者不能思議。今眞言門
亦爾。以觀心爲因三密爲縁。普門海會現前
不謬。故名爲有。以種種門推求都不可得。是
名爲空。此有此空皆不出法界。故説爲中。三
諦不同而同不異而異。一切方便乘人不能
思議。餘法門例皆如此。不可遍擧也。經云。祕
密主仰壤儜曩莽。於一切三昧。自在速能成
辦諸事。所爲義利皆悉成就者。於迦遮吒多
波五類聲中。復各有五字。其第一至第四字
皆是慧門。已如前説。第五字皆是證門。今合
説之。梵書以此五字皆同圓點。且如迦佉哦
伽四字。増加至第十一聲。皆於首上安點。若
欲除去此點。而於次後字上累加仰字等。其
字即與有點不殊。又梵字十二聲中。第一是
本體故。即次第二字是行。第三以去以諸畫
増加者。皆名三昧。第十一其上安點是證。第
十二傍置二點是般涅槃。若此仰字。能遍智
慧三昧聲故。當知即是大空義。是故別説。不
與前字相合論也。涅槃經此五字亦具明字
義。今毘盧遮那宗。寄此五字以明大空。大空
是證處無法可説。故但以圓點表之。又此圓
點雖自體無門。而遍一切法門。如虚空遠離
衆相而含萬像。是故一切字門若加空點者。
具自在之用。悉能成辦諸事也。且如阿字門
無生妙慧。一切衆生等共有之。但以不自證
知故。如貧女寶藏不能得其勢力。發行時如
方便開發。入證時如寶藏現前。爾時隨意受
用所求必獲。故云加此空點者。諸有義利皆
得成就也。次世尊説偈中。眞言三昧門。圓滿
一切願者。具存梵本應於眞言之下更加道
字。加行人一縁住於阿字。即名阿字三昧。此
阿字三昧。即是開心明道門。餘一切字亦如
是。一切願者。梵云薩嚩奢。是心所祈願之願。
謂諸衆生修此三昧門者。一切志求皆得圓
滿。此願圓滿時。即是諸如來不思議果也。常
住之果無師之慧。猶能給與衆生。何況世間
悉地之願耶。復次如來一一三昧門聲字實
相。有佛無佛法如是故。即是故不流即是如
來本地法身。爲欲以此法身遍施衆生故。還
以自在神力。加持如是法爾聲字。故此聲字。
是諸佛加持之身。此加持之身。即能普作
隨類之身。無所不在。當知加持聲字亦復如
是。是故行者。但一心諦縁觀此聲字。自當見
佛加持身。若見加持身即見本地法身。若見
本地法身時。即是行者自身。故此一一門。
即是如來不思議果。不從別處來也。具足衆
勝願。眞言決定義者。具存梵本。當云具一切
所有勝願。眞言決定實義。此中勝願。梵云嚩
嚧。是具足種種功徳。所謂三昧總持力無畏
等。所願已滿所求悉備之義。與前願字梵音
各殊。所云決定者。且如阿字門。若聲若字擧
體不生。聲字之義即全擧體不生。若證時。還
只證此不生。中間更無間雜亦無異路。若見
此眞實義時。假使十方諸佛同時現前。説種
種相似波羅蜜。欲令改易其心。然亦不生疑
惑。故云決也。復次具足衆勝願者。是如來
十世界微塵數内證功徳。以決定故。一一皆
成金剛印。從此自證身復起加持身故。云超
越於三世。無垢同虚空者。即是淨無垢不思
議心地也。以大方便。於此地上畫作普門漫
荼羅。故經次云。住不思議心。起作諸事業。梵
本具云心地。以偈中五字成句不可累書。然
地即是心體。故但云住不思議心也。眞言三
昧門中。雖有如是不思議果徳。堪能周給一
國等賜衆生。若諸衆生。不能生難遭想供養
修行。譬如王膳盈前無心飮噉則諸佛其
云何。故經次云。若到修行地。授不思議果。此
修行地。即是淨菩提心初法明門。例如聲聞
見諦以後復入修道位也。此菩薩於百字明
門中。各見蓮花胎藏漫荼羅世界海。其莊嚴
相皆悉不同。先從佉字門大空輪中。以訶字
門起大風輪。次於其上以嚩字門起香水海。
次於其上以阿字門起金剛地金剛輪山。餘
如花嚴經説。於此百蓮花藏一一世界菩提
漫荼羅。各有十世界諸菩薩金剛等。以爲眷
屬。此瑜伽者能不起于座。悉至如是諸佛會
中。亦能次第詢求諸善知識。故云初地菩薩
化滿百佛國也。非起見之而已。亦能以此百
蓮花藏轉作自身。至於初地牙莖花庖等十
心滿時。一明門中開出十解脱門成千世界。
皆是隨分蒙授不思議果。至十一地畔。於虚
空雲海明門中。一一皆見蓮花藏莊嚴世界
性相形類展轉不同。用作自身自在無礙。是
名不思議果滿也。次有二偈。勸信印成故云。
是第一眞實。諸佛所開示。此中開示。即是佛
之知見。與法花義同。次半偈云。若知此法教
者。當獲諸悉地。是引諸佛道同勸信世諦。若
眞言行者。明解此法教中次第方便。以必定
信如説修行。當得成就一切悉地。若爲此説
不然。是十方三世佛。有違負本誓欺誑衆生
罪也。次一偈勸住眞諦。然此悉曇字母。幼
童皆亦誦持。至於護摩供養等。韋陀世仙亦
皆共作。而今此眞言門。所以獨成祕密者。以
眞實義所加持耳。若但口誦眞言而不思惟
其義。只可成世間義利。豈得成金剛體性乎。
故偈云。最勝眞實聲。眞言眞言相行者諦思
惟。得成不壞句。此聲即是眞言門。語密之體。
如阿聲中第一眞實義。所謂本不生也。初云
眞言。梵本以多聲呼之即是。即是總指百字
門世諦字輪之相。次云眞言相者。是此眞言
實相也。即此眞言實相。由諦思惟故。一一皆
入蓮花臺。句是迹息之處也。經云。爾時執金
剛祕密主。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説不思議眞
言相道法者。如聲聞法。解脱之中無有文字。
而維摩詰。不離文字説解脱相。故名不思議
解脱。今此字輪亦爾。即以無相法身。作種種
聲字。種種聲字作無相法身。故名不可思議
眞言相也。不共一切聲聞縁覺。亦非普爲一
切衆生者。此經是法王祕寶。不妄示卑賤之
人。如釋迦出世四十餘年。因舍利弗等慇勤三
請。方爲略説妙法蓮花義。今此本地之身。又
是妙法蓮花寂深祕處。故壽量品云。常在靈
鷲山。及餘諸住處。乃至我淨土不毀。而衆見
燒盡。即此宗瑜伽之意耳。又因補處菩薩慇
勤三請。方爲説之。苟無頓悟之機。則不入其
手。故不普爲於一切衆生。亦是領前偈中。到
修行地方授不思議果。次云領解勸信印成
二偈。故云。若信此眞言道者。諸功徳法皆當
滿足。若滿足時。即是具足衆勝願也。已上廣
説眞言支分竟。執金剛復承躡上文。請佛次
説入漫荼羅所須次第。世尊説偈中。先答奉
食香花等及與衆寶瓶二句。總名供養支分
也。就諸供養具中。先明獻花。凡所奉獻。各隨
諸尊性類及漫荼羅方位等。一一善分別之。
當令色香味觸適悦人心。其水陸不祥諸花。
但可作折伏用耳。白黄赤三色中。如來部類
當用白色。蓮花眷屬以黄色。金剛眷屬以赤
色。復次當如漫荼羅方位。圓壇者以白。方壇
者以黄。三角壇者以赤。復次諸佛用白。諸菩
薩以黄。諸世天以赤。其餘香等亦當准傍此
意。兼採蘇悉地瞿醯等文用之。不可備載也。
鉢頭摩是紅蓮花。凡青赤白蓮等水生諸花。
皆可通獻諸尊也。龍花奔那伽者。此奔那伽
是龍樹花。彌勒世尊於此樹下成佛。其直云
龍花者。是龍中所尚之花。西方頗有其種。其
計薩囉花末利花。得蘗羅花瞻蔔花。無憂花
底羅劍花。鉢吒羅花娑羅樹花。皆是天竺所
有。此方不可具識。經云。是等鮮妙花者。梵本
兼有或聲。謂此等諸花皆可通用。故擧以爲
例。然或餘方所有彼方所無。但使人心所好
世間以爲吉祥者。皆可供養。當一一存意善
分別之。採集以爲鬘者。謂錯雜莊嚴。或綴或
結。以行人慇淨淳厚心故。則令諸尊歡喜護
念也。次明塗香。其旃檀青木鬱金妬路婆
草。是西方苜蓿香。與此間苜蓿香稍異也。及
餘妙塗香。如沈水甘松丁香桂心西方荳蔲
香附子等。如蘇悉地瞿醯中説。又云。其塗香
中勿用衆生身分及與紫礦并虫食等。當取
淨好者以水研之。若獻佛。當用新好鬱金或
黒沈香。和以龍腦。蓮花眷屬當以白檀。金剛
眷屬亦當以白檀。自餘諸尊隨意而合用之。
隨所合香皆置龍腦也。次明焚香。當用沈水
香松香嚩藍香龍腦香。白檀香西方名爲麼
囉庾。是山名。即智論所云除摩梨山。更無
出旃檀處是也。白膠香是娑羅樹汁。室利嚩
塞迦香者似此方薫陸香。室利是具徳吉祥
義。言此香乃至天神皆悉愛樂。故以爲稱也。
及餘焚香類。芬馥世稱美者。亦如上説。瞿醯
云。燒香用白檀沈水相和。供養佛類。其樹汁
香。供養蓮花類。黒沈及安悉供養金剛類。或
依彼法作香。普遍和合以獻諸尊。應當隨法
教者。謂以眞言密印去垢加持等。如供養次
第中説。自餘塗香及花等。例此可知。次云依
教獻諸食者。如經大本中。諸食供等各有修
治方便。至於深密之意。一一與法門相應。此
方既不具。但依蘇悉地等。如法造作結護加
持。即名依教也。乳糜者。西方粥有多種。或以
烏麻汁。或以諸豆并諸藥味。如十誦藥法等
文廣明。然最以乳糜爲上。凡獻食時。當更加
以蘇沙糖等。令色味兼具而先奉之也。又西
方飯有多種。亦以酪飯爲上。獻此食時。應配
以沙糖鹽薑諸味。又當奉羹。依彼方造食之
法。或隨國俗所用也。歡喜丸。應以蘇煮諸餅。
糅以衆味及三種辛藥等令種種莊嚴。漫荼
迦是此方薄餅。其葉餅是天竺餅法。以糖蜜
諸味和麺蘇油煮之至爲甘美。沙糖餅者。此
沙糖名爲蹇荼。状如益洲所出者。而色甚鮮
白。觸之便碎用此和水。先以麺作餅。數漬其
中。然後食之。淨妙謂務令精潔。使色香兼備
也。布利迦譯云著&T059942;餅。以種種上味和合。爲
鑑作之。間穴餅有二種。或刺爲孔穴。或状
如亂絲重重間穴。加以衆味也。末塗失囉餅。
亦著&T059942;。兼以糖蜜塗之。媲諾迦餅。用起麺作
之著鑑。以蘇油煮。状如水上浮泡甚可愛也。
無憂是卷縁沙糖餅。播鉢吒食是不起麺飽&T059599;
如是諸肴膳者。又謂隨諸方國。所有上味
及珍妙果。隨意獻之也。其白糖石蜜沙糖蘇
蜜。又各別置之。種種諸漿飮者。西方漿法甚
多。皆雜以香藥。美而愈疾。及蒲陶等諸非時
漿。如毘尼所説。其食乳酪。亦用畢撥或龍腦
等。如醫明食法爲之。大抵西方造食及飮噉
先後次第。多依藥術。有養性防身之功故。多
盡其天年鮮夭死之患也。凡置食處。當以塗
香周遍塗之置食院内遍布蓮荷葉或芭蕉
葉等令使周遍。無應用新淨白疊或淨布。極
以淨水浣濯以香遍塗。布食時。上首諸尊當
増加之。謂中胎藏毘盧遮那。第二院觀音金
剛手。次院文殊等四菩薩。外院釋迦牟尼及
所奉本尊等。假令餘位置一分者。上首諸尊
當二分。或餘位置二分瞿醯云。漫荼羅主當
數倍加之。雖有此階降不同。然上自諸佛下
至世間鬼神。皆應等心供養。務令豐厚均等
也。乃至不辦者。但當供養部主。或置食内院。
運心供養一切諸尊。所奉香花等例此可知
也。次説奉獻燈明者。香油之類甚多。謂薝蔔
香油蘇摩那花香油等。凡作香油法。當取新
花如作鬘法穿之。懸置日中承以油器。以物
取油。於花上灌之。令還墮油中。又復取
灌之。如是周而復始。從日出至日入乃停。明
日又取新花作之如前。令此油香氣。與此花
香氣均等然後止也。其獻食及燈明等諸器。
以衆寶爲上。若不能辦用銀銅等。乃至新淨
瓦器亦得充事也。四方繒幡蓋者。若有財力。
當於一一尊所各別置之。亦以雜寶爲上。若
不能辦。綵乃至繪畫畫時當用淨物。不得用
膠等也。若不能廣造者。下至四方各置一蓋。
門標鈴鐸等。皆隨力分作種種莊嚴。兼准約
入祕密漫荼羅品中所示之相
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卷第七



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卷第八
 沙門一行阿闍梨記 
  入漫荼羅具縁品第二之餘
經云。或以心供養。一切皆作之者。如世尊説。
諸供養中心最爲上如。前一一供物。皆當運
心遍及法界。以眞言祕印持之。如供養次第
中廣説。或觀大寶樹王遍覆一切世界。如花
嚴菩提樹王之相具足莊嚴。隨一一所須受
用之具。悉於中出無有窮盡。遍至一切賢聖
前。廣大供養并普濟一切衆生。如是運心已。
當用虚空藏轉明妃加持。自然隨意成就也。
次説吉祥瓶法。當用金銀等寶。乃至無者。應
以瓷或淨瓦爲之。極令圓滿端正又不洩漏。
如毘尼中方便觀漉淨水盛滿其中。内五寶
五穀五藥於瞿。醯中説之然此。五藥夫皆出
五天此方不。能遍有也取如。前所説諸塗
香末和水。兼置龍腦牛黄。於瓶口捽以寶
花。或隨方土所有名花。取其花果條葉茷好
圓具者。使間錯垂布令極端嚴。以彩繒纒
頸并繋花鬘塗以衆香。結護作淨方便。亦如
供養次第中説。中胎藏當安五瓶。最中大日
瓶安在花臺。餘置外花蕊中。凡獻中胎食
時。四佛四菩薩各隨本座。在花臺内。奉毘盧
遮那者。置花臺前也。若有力者。於一一尊所
皆置一瓶。如不能爾。隨内外方於上首諸尊
處置之。其四門處各置一一瓶。四角各置一
瓶。通門外別有一瓶。用降三世眞言印加持
之。擬出入時灑身自護。及召弟子入時亦用
灑之。護摩處又別置一瓶。大略可百餘瓶者
也經云六瓶者。是最少之限。當於中胎四方
各置其一。其門外一瓶必定不得。闕之若用
十八瓶者。中胎置一瓶。第二院大勤勇處。蓮
花金剛類主。及門凡四瓶第二院四大菩薩。
謂文殊等各置一。瓶外院四門四角及門外。
者用之適。足所欲受灌頂者若。多各隨人數
令造一瓶。不得闕少也。如香水瓶者。諸閼
伽器亦然。當用金銀白琉璃等爲垸。乃至商
佉熟銅石木。或以樹葉新瓦。盛衆香水置諸
名花。如前所置瓶處亦一一置之。又當於諸
尊處各奉淨衣。如前所説。上首諸尊亦准獻
食法倍増已。故云各奉兼服。若不能辦者。但
於上首諸尊處置之。或以箱篋隨其所有。置
在中胎院内。運心供養一切諸尊。凡獻中胎
供具。當置胎外一重空界中。若獻無名諸尊。
當置三重界縁之内。又供養時。先當奉閼伽
水。次獻塗香。次獻花燒香飮食。後獻燈明。經
文先後不次也。復次若深祕釋者。塗香是淨
義。如世間塗香。能淨垢穢息除熱惱。今行者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644 645 646 647 648 649 650 651 652 653 654 655 656 657 658 659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