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般涅槃經集解 (No. 1763_ 寶亮等集 ) in Vol. 37

[First] [Prev+100] [Prev] 462 463 464 465 466 467 468 469 470 471 472 473 474 475 476 477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迦葉仰諮。以拂斯迹也
大般涅槃經集解卷第二十一



大般涅槃經集解卷第二十二
  月喩品第十五
菩薩品第十六
釋月有六事。以譬法身
釋日及歳星譬
釋未發菩提心。爲作菩提因縁事
釋一闡提不受道事
月喩品第十五
案。法瑤曰。從見月不現。至譬如日出衆霧悉
除。答云何如日月大白問也。上長壽金剛。明
法身體相。名字功徳品。結經名也。經之大體。
以涅槃爲極致。下竟解脱。皆明大涅槃義耳。
從四種人竟四到。明弘經人。即是長壽金剛
縁因也。從二十五有有我不耶。竟共聖行鳥
喩明佛性。即是金剛長壽正因也。一周大明
因果義訖。今復明長壽金剛。應感無方之能
也。僧宗白。上鳥喩。遍就六行。以明圓理。今
月喩。遍明法身眞應之徳也。寶亮曰。猶答
第十二問未竟。更偏明常樂我三徳也
佛復告迦葉譬如有人爲化衆生示有生滅
 案。僧亮曰。月譬有六事。此第一明雖生不
生。成前品未應物之迹。廣常義也。問曰。在前
而先答月者。以月事廣故也。法瑤曰。明一應
之迹始終也。僧宗曰。此譬中有五重。第一擧
今一化始末。第二明非但於此。乃遍十方也。
第三寄月食。辨示有出身血事。而實不可傷
也。第四顯壽之脩短。隨感而應也。第五明如
來是衆聖之王。能爲物益也。須彌障故不見
者。有四天下。而須彌處中。日月運行。周迴旋
轉也
善男子如此滿月餘方見滿是故名爲常住
不變 案。僧亮曰。第二事。廣上生滅義也。從
初至十五日。廣生義。自下廣滅義也
復次善男子譬如滿月如來常住無有變異
 案。僧亮曰。第三事。普應六道。隨感而現。
亦是廣生中事也。在在處處者。既大小之器
不同。月形亦異。譬六道既殊。迹亦不一也。百
由旬者。向擧水器。明隨處而現。此明去來隨
人也。僧宗曰。猶是第二事
復次善男子如羅睺羅分別法句如彼醫子
 案。僧亮曰。第四事。爲制戒故。示有出身血
等也。法瑤曰。明果報必受也。僧宗曰。第三事
也。寶亮曰。此示制戒。凡有三意。第一明法身
無損。猶如滿月。雖有其事。而無所傷。第二所
以無傷。引二人共鬪。本無殺心。雖死無罪。第
三擧醫譬。明有此示現。必有利益也
復次善男子如人見月是故如來常住無變
 案。僧亮曰。第五事。顯現涅槃及業報等也。
法瑤曰。前示行惡止善也。此示行善制戒也。
僧宗曰。第四事。月實不蝕。似損月。取譬涅槃
復次善男子譬如明月故言如來譬如明月
 案。僧亮曰。第六事。佛之功徳。略如彼也。
僧宗曰。第五事也。法瑤曰。既示行善。制戒止
惡。今明樂法衆生。從教無厭也
復次善男子譬如日出即是諸佛眞實法性
 案。僧亮曰。答日問也。有二譬。初取長短
爲喩。次以損益爲譬也
復次善男子譬如衆星猶如世人不見晝星
 案。僧亮曰。答太白星問也。法瑤曰。譬法身
玄妙。寂寞絶於視聽之表。於情爲隱。唯見丈
六。謂之爲極。二乘之謂言無。故二乘不見也」
復次善男子譬如陰闇不爲諸垢之所染故
 案。僧亮曰。總以日月。譬三寶滅也。法瑤
曰。譬佛在世人。謂體盡丈六。是則無有常住
法身。今明涅槃之後。故異上耳
復次善男子譬如黒月如彼日月無有滅沒
 案。僧亮曰。答慧星問也。謂佛不並興。若
辟支出世。眞佛滅度。人生倒見。謂不祥也。僧
宗曰。黒月者。以脩羅手障。令不見也。又言
水精白銀爲月。以水精邊故。如黒月也
復次善男子譬如日出一切諸惡無間罪業
 案。僧亮曰。已證佛常。六行已顯。今説經功
徳。及聞經之益。勸人受持。通答二問。云何未
發心。而名爲菩薩。至猶如閻浮金。無能説其
過也。法瑤曰。前日月太白*慧星等譬。廣上
長壽金剛品也。今次廣上名字功徳品也。一
經耳者。起一聞之功。終藉此慧。衆惡消除。不
言一經歴耳。煩惱便盡也。正顯此經功能。滅
惡生善。齊法身也。竟良醫譬。皆明經力也。僧
宗曰。經之置品。乃出自後人。隨義類而標之
耳。謂菩薩品名應在此初。相承。仍舊輒改
爲難。付之來哲也。寶亮曰。若經生歴死。發心
之者。名發心菩薩。今言未發心者。就一生
之中作論也。此生中。未經發心。但見涅槃經。
改惡脩善。起弘護之心。便名發心菩薩也。將
欲廣答此問。故先借日月之光。以譬涅槃經
也。智秀曰。此下有三意。第一從此訖答二難。
廣顯經力也。第二次因迦葉擧其前問。即是
正答所問。第三後廣釋除闡提之義也
是大涅槃甚深境界正法不斷僧寶不滅 
 案。法瑤曰。此明思慧思惟常住三寶之心
是故應當多脩方便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案。法瑤曰。此明脩慧也。以勤學故。得近無
上道。故言不久
是故此經名爲無量功徳所成 案。法瑤曰。
此經正明佛是常住。常住猶三慧而成。今以
此三。苞一切行盡。故言無量功徳之所成也」
亦名菩提不可窮盡 案。法瑤曰。因既無量。
果亦無窮。以因果倶無量故。故稱大
以不盡故故得稱爲身無邊故名大涅槃 
 案。法瑤曰。有般若智光故。法身無邊。以此二
事。名爲大涅槃也
菩薩品第十六
復次善男子如日月光是故復名大般涅槃
 案。道生曰。雖未發心。而得爲菩提之因。與
大權無異。若聞佛性信解。則是菩提心發。乃
爲因耳。若生誹謗。豈爲因耶。僧亮曰。衆生受
道。必由内信。信之微者。無過四重五逆。善根
不斷。由如毛髮。藉此微善。感涅槃光。成菩提
因。得名菩薩。不畏大衆。如彼眞金。無過可説
也。作菩提縁者。菩薩以發心爲因。住前三十
心是初發心之因。即日未有此心。而有重惡
所障。以經力故。得作菩薩也。法瑤曰。向明能
滅諸惡。此明能生諸善。發菩提心也。僧宗曰。
善根未斷。必有絲髮許也。經有縁發之力。能
令感悟。深自改悔。上求佛慧。下度衆生。令未
發心作菩薩也。入毛孔者。將明此經力能除
闇。稱爲光也。善以感教。教善相扶。義如入
也。所益未深。稱毛孔也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云何能斷一切煩惱
 案。僧亮曰。夫有三障。則不受道。若聞皆作
菩提因者。則善惡無差也。如來何故。説四依
義者。若一經耳。以是耳識所得。已爲菩提因
者。何故。昔云依智不依識耶。云何斷一切煩
惱者。夫不退菩薩。要伏斷煩惱。若不解義。云
何伏結耶。寶亮曰。兩難各有兩關。便成四也。
初關一往且非今旨也。若三種罪人聞經。便
爲菩提因者。治戒破戒。復有何殊。第二關。即
以四依品結難也。謂治戒者。聞經亦爲菩薩。
破戒者。亦爾者。何用四依出世。治破戒耶。又
如佛言。第二難亦兩關。初關即引上鳥喩品
云。若能歸依一體三寶者。雖有煩惱。如無煩
惱。若果一聞此經。便能決信。即令煩惱根虚
者。佛四依品中。自説恒沙佛所發心。聞經尚
不解義。云何一聞經耳。便斷煩惱。第二關。即
以理徴。結成難也。謂解惑相違也。彼之積徳。
猶尚未解。而此之經耳。云何除惑耶。智秀曰。
有兩難。第一云。若三種罪人。心不樂向。而以
經力。強令發心者。何須依四依人耶。第二若
果發心。便是得理。即能遣惑者。云何彼云三
恒河沙佛所發心。猶未解義。此彼二説。未可
解也
佛言善男子除一闡提以是義故名爲大事
 案。僧亮曰。除一闡提者。具三障故也。云何
爲具。謂不見因果。煩惱障也。説無因果。業障
也。世世積惡。今成闡提。報障也。其餘衆生。
聞是經者。謂四重五逆。雖有惡業。聞經生信。
必久種功徳。非無因也。凡夫下劣。不得聞者。
謂不應經耳。聞亦不生信也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未發菩提心者得菩
提因 案。僧亮曰。謂此二人。既有業障。應障
發心。云何得發耶。僧宗曰。二難既通。今廣明
經力發心之由
佛告迦葉若有聞是大涅槃大乘妙典眞佛
所説 案。僧亮曰。見羅刹像者。以有障故。雖
復聞經。不即發心。由經發夢。夢見業果。懼苦
發心。經之力也。憶念菩提者。發心有強弱
也。強者生人中。弱者生三塗。雖受罪報。菩提
之心不絶也。法瑤曰。誹謗經者。將絶之時。謗
對相現。方生怖懼。臨終之時。其心憒亂。謂之
夢也。罪對切人。可怖可懼。有過羅刹也。寶亮
曰。大論經教。有二時明義也。經言。以下下
智。斷上上煩惱者。應以昔經。治三種罪。而今
涅槃之教。方云能除此惑。則於理相反。云何
爲中耶。經言下下智。斷上上惑者。此據眞無
漏道。斷通爲語。今所釋兩經。正明伏道也。夫
起惑之與生善。本在有漏心中。若心重心輕。
善惡倶爾也。昔經明理不圓。解亦微尠。故以
輕善伏於輕惑。今經所明。理既周足。信解深
勝。故以増上之善。得抑上上之惑。所以知如
此者。如戒律中。若犯第二篇。則於二十人中
懺方滅。犯第三篇以去。直對手而除。乃至突
吉羅罪。責心而遣。若尋此爲言。則應輕罪須
多人而滅也。今則不然。故知。昔經理淺。生善
則劣。止伏輕惑。今經理深。生福増上。能伏
重惑。尋此而推。昔經不能令人得道。明矣
復次善男子如虚空中一闡提輩立菩提因
 案。僧亮曰。手瘡者。闡提以耶見爲手。有善
則壞。取譬瘡也
復次善男子如馬齒草密緻猶如金剛不容
外物 案。智秀曰。雨降無甄。密緻者不受。闡
提如是。豈法雨之咎耶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如是所説有何等義
 案。僧亮曰。引昔説作惡不悔偈。證闡提不
可化也。僧宗曰。更問昔偈。廣彰其惡。先擧可
畏。欲顯後偈無畏義也。寶亮曰。此下答第十
五問。明三種罪人。聞涅槃經。改悔脩善。能爲
人天之福田也。本時有惡。恒畏大衆。今改往
脩來。則無懼矣。此答中説三偈。初一行作造
惡於衆有畏之偈
佛言善男子不見者謂嶮惡道者謂諸行也
 案。寶亮曰。佛自廣釋也
迦葉復言如佛所説如王夷坦道是義何謂
 案。僧亮曰。引昔作罪能悔之偈。證四重可
化也。上説發心。今説除惡也。僧宗曰。此答云
何於大衆得無畏。言依經改悔。廣脩諸善。衆
惡消滅。如王夷坦道也。寶亮曰。此第二偈。政
明惡時不畏大衆。説其本乃惡。今依經改悔
者也
佛言善男子見所作者何以故諸佛法爾 
案。僧亮曰。至無至處者。無至名無始。從無始
已來。盡發露也。又無至名涅槃。以發露能至
涅槃也。膏油倶盡者。言佛由行。得自然相好。
亦與人倶滅耳。若有菩薩以下。不信二人。用
發露功徳。迴向菩提。即名菩薩也。爲闡提毀
訾。言無因果。然諸菩薩。不以彼惡。不捨而不
救也。寶亮曰。從有生死際。至涅槃以來。所作
惡業。盡皆發露。作此心而悔。則無罪而不滅
也。獼猴捉水中月者。爲闡提作喩。夫水中之
月。月之影也。獼猴譬闡提。月譬涅槃。水譬有
漏相善。水中月譬涅槃影也。無水則無月影。
縁有佛説有漏之善。善本資向涅槃。氣分相
關也。凡夫脩相善。故遏重惑。得人天報。無
大麁苦。顛倒謂樂。猶如闡提。見生死中。五欲
之樂。謂爲眞實也
作惡不即受如乳即成酪猶灰&T057006;火上愚者輕
蹈之 案。僧亮曰。作惡方便。及闡提之惡。不
即受報。闡提生報。非現報也。如乳即成
者。乳有現果。明不如此。愚者輕蹈者。愚人見
現在。不見未來。以非現報。而輕造之。將出闡
提之行。先説偈也。僧宗曰。還釋作惡之人。所
以造罪。以不見後世故爾。若使前念爲惡。後
念受報。誰敢爲惡。以不見後世故。如灰覆火。
愚人所踐。不覺燒也。寶亮曰。第三偈。明不依
經悔者也
一闡提者名爲無目流轉生死無有窮已 
案。僧亮曰。無目者。謂但見現在。不見未來
也。不見羅漢道者。羅漢能斷未生。而此人不
見也。寶亮曰。譬如王使者。乃應出是羅漢似
闡提。而但將菩薩來對。明此羅漢堅信大乘。
一向撥法華以前經。云非實而是方便。言中
乃以闡提也。王使譬菩薩也。善談論者。明菩
薩四辨也。奉命他國者。捨法身之地。應生死
也。寧喪身命。終不匿王説者。乃可爲外道所
弊。終不唱佛是無常也。譬如蓮華者。喩行人
也。既協信作罪。若見涅槃日者。其信心必増
明也
復次善男子如優鉢羅華何以故非法器故
 案。僧亮曰。答問云何處濁世不汚如蓮華。
與二人爲譬雖有重罪。不障發心。不爲罪
汚也。法瑤曰。明菩薩能於衆無畏。必忘身命。
宣弘常住。而惡之世。耶見誹謗其説。而執解
不從。不改其橾。是處濁世不汚。如蓮華也。
夫能不從外耶者。皆由自己肉眼伏累。不
歸煩惱汚其内心也。故處煩惱。不能染也。
四種蓮華。生淤泥中不爲彼淤泥所汚。答處
世不汚也。次下句。雖有煩惱。終不爲所汚。以
知如來性相力故。至譬良醫。答煩惱不染也
大般涅槃經集解卷第二十二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462 463 464 465 466 467 468 469 470 471 472 473 474 475 476 477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