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妙法蓮華經玄賛 (No. 1723_ 窺基撰 ) in Vol. 34

[First] [Prev+100] [Prev] 849 850 851 852 853 854 [] []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經 宿王華後不復受 賛曰。下品第四段歎
勝付囑。有七。一標聞勝。二轉女身。三生
淨土。四隨喜獲福。五正明付囑。六令守護。
七勸供持。此初二也
經 若如來滅後與汝等者 賛曰。三生淨
土有五。一生淨土。二離煩惱。三得神通。
四見多佛。五佛遙讃佛。遙讃中有五。一歎
福無邊。二歎徳無邊。三能破煩惱。四共爲
守護。五明最勝方便攝引。云菩薩慧無與
汝等
經 宿王華如上所説 賛曰。四隨喜獲福
經 是故宿王華不老不死 賛曰。此中有
二。第五正明付囑。第六令守護。守護中。初
標後釋。後五百歳者大集經云。佛滅度後初
五百年解脱堅固。第二五百年禪定堅固。第
三五百年多聞堅固。第四五百年福徳堅固。
第五五百年鬪諍堅固。皆以五百年爲類記
之。故言滅後後五百歳。或正法五百年像法
一千年。於像法後其初末法五百年中
經 宿王華恭敬心 賛曰。第七勸供持。有
三。一散華。二心念。三結成
經 説是藥王一切衆生 賛曰。品第五段時
衆獲益。第六段多寶讃歎
法華玄賛卷第十
  保安三年十二月十二日以興福寺圓如房
本法隆寺僧覺印移點已了
本ト者皆此點本也高名書也云云爲令法
久住往生極樂也



妙法蓮華經玄賛卷第十

 大慈恩寺沙門基撰 
  ◎妙音菩薩品
三門分別。一來意。二釋名。三解妨 來意者。
論云教化衆生行苦行力者。妙音品示現。妙
音現居東土密在此方。本傳法華教行苦
行。今放光召集以示衆人。勸發勝心弘通
經法。故此品來 釋名者。音謂音聲。妙謂殊
妙。昔住因中好設樂以供佛。今居果位
善説法以利生。雙彰業・徳以標其名故
稱妙音菩薩。此品明彼事故名妙音菩薩
品 解妨者。何故須召妙音以爲此品。
答藥王此方苦行自勸衆生。未有他土上人
他方勸説。故召妙音遠方行法。勸他苦行
故須召之
經 爾時釋迦白豪相光 賛曰。品文分四。
一神光往召。二妙音來至。三事訖還國。四時
衆得道。初文有二初放光後所至。此初也。
放肉髻之光彰召大人之相。放眉間之光
表爲此經故命
經 遍照東方遍照其國 賛曰。此所至有
三。一方處。二佛國。三結照。佛國有三。一
國名。二佛號。三化利
經 爾時一切甚深智慧 賛曰。下品第二大
段妙音來至。有三。一彼來。二於是妙音不起
于座下至此。三爾時華徳菩薩白佛下化行。
初文復四。一叙徳。二請來。三佛誡。四承勅。
叙徳復四。一勝因早植。二善友夙逢。三般若
先圓。四等持已滿。此即初三
經 得妙幢相諸大三昧 賛曰。四等持已
滿。有二。初列十六等持。後結無量。一妙幢
相者如幢高顯衆徳莊嚴。二法華者達一乘
理。三淨徳者斷障染得勝徳。四宿王戲者
宿謂星像。王謂自在。戲謂遊樂。謂得自在
能現衆像。猶如星宿常入遊戲以利衆生。
五無縁者謂滅盡定或無所縁定。離攀縁故。
六智印者謂眞如空理爲智印故。或以智
爲印刊定是非眞妄等故。七解衆生語言
者發詞無礙解定八。集一切功徳者謂集福
王定。九清淨者能生七淨九淨四淨等故。
四淨者所依淨・所縁淨・心淨・智淨。十神通遊
戲者能起大神通故。十一慧炬者照明眞俗
諸境界故。十二莊嚴王者能具内・外二莊嚴
故。十三淨光明者放神光故。十四淨藏者
含衆徳故。十五不共三昧者不共二乘得
故。十六日旋者如日明朗巡照四生故。此
皆第十地菩薩之所遊履。多第四定。以殊
勝故
經 釋迦牟尼佛藥上菩薩 賛曰。二請來也」
經 爾時淨華生下劣想 賛曰。三佛誡有
四。一總誡。二叙他劣。三彰自勝。四結誡。此
中但論自勝・他劣以爲誡之。如思益經中。
惟梵天菩薩欲來娑婆世界。日月光佛
告思益言。汝應以十法遊於彼土。一於
毀於譽心無増減。二聞善聞惡心無分別。
三於愚於智等以悲心。四於上下衆生意
常平等。五於供養・輕毀心無有二。六於他
闕・失不見其過。七見種種乘皆是一乘。八
聞三惡道亦勿驚懼。九於諸菩薩生
尊想。十佛出五濁生希有想。無垢稱經香
臺佛誡大勢類同
經 妙音菩薩智慧莊嚴 賛曰。四承勅。有
三。如來之力總也。後二別也
經 於是妙音以爲其臺 賛曰。下第二至
此。文有十一。此初豫來華現
經 爾時文殊以爲其臺 賛曰。第二文殊問

經 爾時釋迦聽法華經 賛曰。第三佛説所

經 文殊師利令我得見 賛曰。第四文殊問
行。有三。一問福慧。二問入何定。三依定
方能見。請通力加被來令我得見。示相不
知。實久已識
經 爾時釋迦而現其相 賛曰。第五釋迦垂

經 爾時多寶佛欲見汝身 賛曰。第六多寶
召命
經 于時妙音不鼓自鳴 賛曰。下第七妙音
至此。有四。一來數。二所經。三身相。四至此。
即初二文
經 是菩薩目堅固之身 賛曰。第三身相有
八徳。一目淨。無垢稱經云。目淨修廣妙端嚴。
皎如青紺蓮華葉。二面圓皎。三身色。四莊
嚴。五威徳。六光明。七相具。八堅固
經 入七寶耆闍崛山 賛曰。第四至此
經 到已下華堪忍久住不 賛曰。第八下臺
禮問。有二。初禮獻後請問。請問有四。一問
佛身有五句。二問衆生有七句。三問魔隨
化有一句。四問多寶有二句一。問來。二
起居
經 世尊我今示我令見 賛曰。第九請見
多寶。多寶・釋迦雖同塔坐。神力映蔽令其
不見。故請見之
經 爾時釋迦故來至此 賛曰。第十釋迦
爲請。十一多寶讃揚
經 爾時華徳有是神力 賛曰。下大段第三
明化行。有五。初華徳問因。二如來具告。三
讃問修定。四佛後答之。五時衆獲益。此初

經 佛告華徳有是神力 賛曰。下第二如來
具告。有五。一示往因。二會今果。三久遇
諸佛。四廣行利行。五結答所由。此初。有三。
一佛。二行。三結
經 華徳於汝摩訶薩是 賛曰。二會今果」
經 華徳是妙音那由他佛 賛曰。三久遇諸

經 華徳汝但無所損減 賛曰。下第四廣行
利行。有二。初在此方後在十方。此初。有
四。一標現身説法。二別顯現身説法。三
結成化者。四智慧無損。別顯現身説法中
有二。一隨宜現十八類身説法。二爲拔
苦難現身説法
經 是菩薩以若干示現滅度 賛曰。此在十
方現身説法。有三。初標例在十方利益。
二隨根所宜現身説法。三結成身説
經 華徳妙音其事如是 賛曰。第五結答所

經 爾時華徳無量衆生 賛曰。第三讃問修
定。第四佛復答之
經 説是妙音及陀羅尼 賛曰。明化行中
第五時衆獲益。由聞化行曲獲勝利
經 爾時妙音色身三昧 賛曰。品第三段事
訖還國。有三。一標還國。二所經相。三至已

經 説是妙音法華三昧 賛曰。品第四段時
衆得道。都聞一品遂獲勝益
  觀世音普門品
三門分別。一來意。二釋名。三解妨。來意者。
論云救衆生諸難力者。謂觀世音。陀羅尼品
示現。觀音救未發心衆生難。令離衆苦發
心持經。陀羅尼救已發心持經者難。令離
苦持經。又觀音以天眼・天耳・他心三通護
持經者難。陀羅尼二聖二天十神。以明呪
護持經者難。又觀音念人救難。陀羅尼誦
法救難。持經之力已離衆難。若不加以易
救之方恐難修持經之業。故以易功助
成難業。以勸持經故此品來 釋名者。觀
音古寛反。又古段反。今從初。觀者察義。俯
救悲慧。世者可破壞義。體即生死有情世
間。音謂音聲有情語業。世間有情起音
聲以歸念。菩薩以大悲慧。俯觀隨救名觀
世音。正義應云觀自在。諸三業歸依必六通
垂化。無暇危苦飛輪摧拔。作不請友爲
應病醫。攝利難思名觀自在。菩薩如前。普
者平等遍滿義。門者入出之由處。諸三業歸
依必六通垂救平等。示此出苦入樂所由
處所故名普門。神通・記説・教誡三輪爲離
苦之處所。作入寂之因由。是普門體。然有
苦者多發聲以歸念。大悲者必應念以臨拯。
故名觀音。此品廣明故名觀世音普門品
解妨者。問菩薩大悲觀苦即救。何故待念
後方垂愍。答生無心而佛救。大聖之所不
通。自發意而悕縁。群聖之所同範。先因
自業後方藉縁。自既不修縁何所作。故待
歸念方始救之。設雖自脩未解方便。要
假良友示苦方滅。問一切菩薩皆有此能。
何故觀音獨包彼號。答本願不同利事別
故。紹繼無量壽佛當作寶光功徳山王佛。
故偏擧之
經 爾時無盡意名觀世音 賛曰。品文分
四。一問答名因。二問答化行。三持地讃歎。
四結成時益。初二文有頌。初文有三。一問
名因。二答字義。三挍量持名功徳勝劣。此
初也。無盡意者阿差末經説。行六度四攝等
種種行誓度衆生。衆生界盡菩薩之意乃
盡。衆生未盡菩薩之意無盡。故名無盡意。
十地經中以十盡句成諸大願。一一切衆
生界盡。二世界盡。三虚空盡。四法界盡。五
涅槃界盡。六佛出世界盡。七如來智界盡。
八心所縁界盡。九佛境界智入界盡。十世
界轉法輪智轉界盡。且如衆生界盡我願乃
盡。如是衆生界不盡。我願亦不盡。乃至。第
九佛智證入一切境界都盡。第十轉法輪智
轉諸法盡。我願亦不盡。無垢稱經云。雖
得佛道轉於法輪。而不捨於菩薩之道是
名菩薩行。故此菩薩名無盡意。雖諸菩
薩願行皆同。諸號有殊願各別故。欲明此
經能令行願皆亦無盡。問名者欲令憑念
以息苦。問行者欲令修行以希樂
經 佛告無盡意皆得解脱 賛曰。下答字
義。有三。初語業歸依。以天耳通尋聲拔濟。
次若有衆生多於婬欲下。意業歸依。以他
心通觀心拔濟。後若有女人設欲求男下。
身業歸依。天眼通觀色拔濟。初文有三。初
總標有苦稱名即脱。次別顯有厄稱名皆
脱。後結告威神巍巍若是。此初。即是三途
八難一切苦難。只如法琳歸命免七日之刑。
&MT03163;歸依脱三刀之害。瑜伽第九説業有
二。一定異熟業。謂故思業若作若増長業。二
不定異熟業。謂故思已作而不増長業。八十
九説諸作不増長業。若無追悔不修對治。
尚可受果名増長業。若追悔等名不増長
業。或先増長業由追悔等名不増長業。如
未生怨未追悔前名増長業。追悔已後名不
増長業。第六十説依未解脱者建立定受業
故。言解脱者謂世道伏斷。乃至得聖成無
學等。即同涅槃經未入佛法名決定業。若
入佛法名不定業。對法第七説有五故思造
一他所教勅。二他所勸請。三無所了知。四
根本執著謂三毒蔽心猛利執著所起諸業。
五顛倒分別謂勝無罪所行惡業。於此五
中後之二種若作若増長。非不受異熟以
思重故。前三雖作而不増長。不必受異熟
以思輕故。此言作者謂起作諸業令其
現行。増長者謂令習氣展轉増長。由此但
説故思業唯有五。瑜伽第九説除十種餘
名故思。一夢。二無知。三無故思。四不利不
數。五狂亂。六失念。七非樂欲。八自性無記。
九悔所損。十對治所損。除此十外餘皆増
長。即瑜伽第九説増長業有六者是。其十不
増。及六増長不越對法三不増・二増。離合依
位分多少故。對法又説決定有三。一作業
決定。由宿業力感決定身。於此生中必造
此業。朝限決定終不違越。佛等神力亦不能
救。二受異熟定即順定受業。果定當受時
未定故。不爾佛出應無造惡惡趣衆生。三
分位定。謂順三時分位定業。若業道攝者名
順定業。加行。後起通定不定。又未悔未對
治等名決定業。已悔已對治等名不定業。
瑜伽第十説三業。順現・順生・順後受業第六
十説四業。一異熟定。二時分定。三二倶定。
四二倶不定。唯識亦説四謂三時・及不定。顯
揚第九説五種謂順三時。及受報定・作業
決定。皆如瑜伽第九略纂説。恐繁且止 故
念觀音良縁滋潤。自心悔愧苦惱皆脱。亦有
釋言。其不増長及不定業可得轉滅。其三
時決定業・及報定時不定者・但能令輕非全
令滅盡。金剛般若云。先世罪業應墮惡道。
由持經故爲人輕賤。先世罪業即爲消滅。
當得菩提。不云全滅。又賢愚經鴦掘摩羅
雖得阿羅漢。爲現業有果故爲火所燒又
説迦毘羅城除一童子。自餘男女盡是初果
聖人。不應爲彼瑠璃所殺。其決定造業佛
尚不排。況受果耶。在解脱人名不定者
依不定業説。此亦不然。若得阿羅漢一
切不善盡。何業受果耶。在初二果不善未
盡。不障彼果何妨亦受。般若經中不説
滅盡擧心微者。至誠懇切受持彼經一切
不受。若不爾者。五無間罪皆決定業。未生
怨王如何悔已一切不受。十地論云。一感
報定二作業定。諸佛威神所不能轉者。説
自不發悔愧之心不入聖道者業果決定。
非悔愧已可名定業。法句經言。非空非海
中非入巖穴間。無有地方所脱之不受難。
亦據不逢佛菩薩等起悔愧心而入道
者。決定業報。由此業報差別經説。若業増上
心作無慚無愧。作已更作無心改悔。是業
決定。若業非増上心作。雖作惡業常懷慚
愧。是業不定。但知諸業非悔非道之所損
伏可有受果被損。便無受果之義。然經説
指鬘・及阿羅漢猶受業果者。時猶住凡或
初二果。今身必定得阿羅漢從當爲名。非
受果時名阿羅漢。又遇良縁要自發心。悔
愧入聖道罪業方排。雖遇良縁無心悔愧
亦不入聖。乃至諸佛亦不能轉。迦毘羅城
釋種被殺。雖得初果別報業在初果不排。
又非聽聞大乘悔愧懇切深心。故受先業。
脱聞大乘勵懇深悔亦不被殺。得阿羅漢
一切不受。設有被殺非業果故。不爾指鬘
殺人滿千唯少於一云何得聖。又無悔愧・
及伏・斷滅諸罪業者。有情便無得受聖期。
由此故知初説爲善。應同涅槃・瑜伽爲正」
經 若有持是名觀世音 賛曰。下第二別顯
有厄稱名皆脱。有七段分二。初三火・水・
風三災。後四雜災。此初也。火大小倶傷。念
名一切不燒。水深方可損故得於淺處。輕
風不損重者方傷。黒風必損於人。所以偏
説逢遇設風非黒何妨亦損。風中有四。一
求寶遇風。二善人教念。三免災難。四結名
因。船舟也。舫音有二府妄反補浪反。玉篇
亦舟也。併兩舟爲舫
經 若復有人即得解脱 賛曰。此四雜災。
一刑罰不傷。二非人不害。三撿繋解脱。四
怨賊不損。在手曰杻在脚曰械。即桎梏也。
木在項名枷鐵在項・腰名鎖。撿者攝録。挍
也察也。繋者牢閉。拘也縛也。智度論云如
風不入實如水不上行。虚空不受害。無
業亦如是。如何無罪横被囚殃。此據現在
不作名爲無罪。非先不作。火宅頌言謗
經之人若他返逆・抄劫竊盜。如是等罪横羅
其殃。由先謗經故知有罪。怨賊不損中有
四。一經難處。二勸念名。三依命。四解脱。
首楞嚴經佛告堅意有一藥樹名曰滅除。
大軍鬪時有無量人爲毒箭中。是時良醫
持藥王樹用塗鼓面。於衆人中撃之出
聲。無量毒箭一時自拔。諸佛菩薩住首楞嚴
三昧力故。有人稱名憶念之者。無量罪垢
自然除滅。如一醍醐能愈衆患
經 無盡意巍巍如是 賛曰。結告威神。巍
巍大貌
經 若有衆生常應心念 賛曰。此意業歸
依。以他心通觀心拔濟。有二。初觀三意。後
結威神。且擧三毒非唯爾所。一切煩惱念
皆滅故
經 若有女人菩薩名號 賛曰。此身業歸
依。以天眼通觀色拔濟 拔濟有二。初觀
二身業。後結福勸持。非唯爾業且逐情擧」
經 無盡意福徳之利 賛曰。第三挍量持名
功徳勝劣。有四。一問。二答。三成。四結。本論
挍量六十二恒河沙佛。此經復云六十二恒
河沙菩薩。此有二解。一云經是論錯。菩薩・菩
薩而爲比挍。何得以佛比量菩薩。只如十
輪經中但以地藏比量彌勒・文殊・觀音亦
不比量諸佛。若不爾者應佛功徳少於菩
薩。二云依論亦無爽。觀音久已成佛不捨
菩薩行故示爲菩薩。何得不比如來。只
如觀音成佛功徳國土勝無量壽。一切佛
身豈勝劣耶。故知但是勸信之語。雖經比
挍菩薩。論解設比諸佛亦無過咎。二倶無
失。論解成中有二釋。一信力。二畢竟知。信
力有二。一求我身如觀音畢竟信故。謂求
我六十二億恒河沙佛身與觀音。信心無異。
所求聖數多少雖殊功徳無別。因心等故。
二者生恭敬心。如彼功徳我亦畢竟得故。
謂如彼觀音身久已成佛故智慧功徳。我六
十二億恒河沙佛亦畢竟得此諸佛功徳。信
佛菩薩功徳不異故。此二是信力。初不觀
境多少勝劣但信心等。後觀境多少雖殊。
功徳無別。恭敬信心亦無有二。故福無別。
第二畢竟知者決定知法界故。此由觀音已
得畢竟知法界故與佛無異。能證法界
平等無二。故成福等。法界即法性。入初
地菩薩能證一切佛菩薩等平等身故。平
等身者謂眞如法身。況十地滿是故受持
觀世音名。與六十二億恒河沙佛功徳無
別。不爾菩薩豈勝佛耶。且將爾許讃勸發
心十輪經第一卷説。假使於彌勒・妙吉
祥・觀自在・普賢之類而爲上首。殑伽沙等
諸大菩薩。於百劫中至心歸依稱名。念
誦禮拜供養求諸所願。不如有人於一念
頃至心歸依。稱名念誦。禮拜供養地藏
菩薩。求諸所願速得滿足。又復如是末代
衆生於諸有縁所宜聞故。所以偏讃。不爾
菩薩亦應勝佛。等位菩薩應有勝劣
經 無盡意其事云何 賛曰。下第二大段問
答化行。有四。一問。二答。三奉獻。四結告。此
初也。遊者自利即是神通。爲説法者教化
他利。方便之力者謂上二種是。智慧巧用應
物心以濟拔
經 佛告而爲説法 賛曰。下第二答。有三。
初身化説法。次結前勸示。後能濟急難。此
初也。合十九種分爲八類應聖身有三。應
天身有六。應君臣有五心平性直語實行
敦。齒邁財盈。名爲長者。守道自恬寡欲蘊
徳。名爲居士處位莅人名曰宰官。應四
衆有一。應婦女有一。應童男女有一。應
八部有一。應執金剛神有一。手執金剛
觀音異像
經 無盡意施無畏者 賛曰。此中有二。
結前勸示。二能濟急難。檀度有三。一財。
二無畏。三説法。説法法施也。濟難無畏施
也。令得珍寶等財施也
經 無盡意多寶佛塔 賛曰。第三奉獻。有
七。一白佛。二奉獻。三觀音不受。四申白請
受。五佛勅令受。六觀音受之。七轉施供養。
福田難遇故施順道理故眞正行故求菩
提故名爲法施不受有三。一少欲。二法爾。
三轉施。恐乖彼心所以不受。大莊嚴論偈
曰 若能展手施 此手名嚴勝 受者能
縮手 嚴勝復過彼 若言我施與 是語
價難量 受者言我足 難量更過彼
天請問經佛亦説言。施者名得利。受者名
失利。是故菩薩不爲受之。愍四衆故爲受
之者。一令隨喜。二令學行拔苦惱故。名
爲愍之
經 無盡意娑婆世界 賛曰。第四結告也」
經 爾時名爲觀世音 賛曰。下重頌前名・
行二義。分二。初一頌問。後二十五頌答。此
初也。但問名因兼答化行
經 具足妙相尊能滅諸有苦 賛曰。下佛
告。中分四。初三頌總標許説。次十二頌正
答名因。次三頌答化行。後七頌歎徳勸歸。
此初分三。初一頌叙答總標應諸方所名・
行雙説。次一頌談往因・行發願逢縁長劫
修行不思議行也。後一頌許陳名・行。耳目
曾經心。念無謬定能滅苦
經 假使興害意應時得消散 賛曰。此十二
頌正答名因。分九。一除火難。一除水難。二
除山難。二除刀難。一除拘摯難。一除詛詈
難。呪囑也。以善惡之辭相囑曰呪。詛阻也。
使人行事阻限於言有作咀咀嚼也。非此
義。如巧醫師初動其病後令痊癒。故初著
本人後令發勝意。一除非人難。二除惡
獸難一除天災難。雲雷鼓雷鼓西域呼爲雲
聲。掣電此方解云陰陽激耀。釋名云掣引也。
電殄也。謂乍見即殄滅。關中名覢電。呉人謂
&T031410;磾。上息念反。下大念反。雹者鄭玄注禮記
陽爲雨陰氣脅之凝而爲雹
經 衆生被困厄以漸悉令滅 賛曰。此答化
行。一頌總標除苦。一頌能現諸身。一頌別
示除苦
經 眞觀清淨觀是故應頂禮 賛曰。此後七
頌歎徳勸歸。分六一。標五觀勸願常瞻。
有本作當非也。現常願之非當始願。一明
大智能滅災難。一明法施能除煩惱。大悲
制戒如似雷震言警勸也。方言戒備也。古
作誡。慈意普覆如妙大雲。有本作慈音
者此寫錯也。梵云梅呾利末那故。一無畏施
能除怖畏。一明財施能除貧苦猶如海潮。
必定應時能滅諸苦。因經起念此有五音。
妙音與樂。觀音拔苦。梵音深淨。潮音應時。
勝音出世。後二勸念。禮能滅
苦厄也
經 爾時持地功徳不少 賛曰。品第三段持
地讃歎。寶雲經菩薩有十法名爲持地三
昧。一如地廣大無量無邊。菩薩亦爾。功徳・
智慧・莊嚴・願行・無量無邊。二如地衆生依
止各隨所欲稱意拯給周濟無礙。菩薩亦
爾。六度衆具皆悉與之心無限礙。三如地
無好惡加報不忻無恨菩薩亦爾。育養衆
生如不望報。四如地天注雲雨普皆容受
無不堪持。菩薩亦爾。一切諸佛興大悲雲
普澍法雨。如其所説悉能容持。五如地一
切草木叢林・及與衆生行住坐臥・皆悉依之。
菩薩亦爾。一切衆生修行善趣・二乘學法・涅
槃・皆因菩薩而有。六如地一切種子依生。
菩薩亦爾。一切善業天人種子。皆依菩薩而
得生長。七如地能出一切衆寶。菩薩亦爾。
功徳善寶一切樂具皆出菩薩。八如地出衆
妙藥能療衆病。菩薩亦爾。能出一切法藥
能除一切諸煩惱病。九如地風不能動。繩
蚋蜂蝎不能虧損菩薩亦爾。一切内外諸縁
逼惱不能擾動。十如地師子哮吼龍象雷電
不能驚怖。菩薩亦爾。一切外道九十五種所
不能動具此十事菩薩名爲持地三昧得
持地三昧故名爲持地。或修持十地名爲
持地。言自在者。攝論華嚴皆説十種。華嚴
云。一壽自在無邊劫住故。二心自在出無數
定入深智故。三莊嚴自在能嚴一切刹土
故攝論名衆具自在。四業自在隨時受報
故。五生自在於一切刹示現生故。六解脱
自在見一切界諸佛滿故攝論名勝解自在。
七欲自在隨時刹土成菩提故。八神力自在
示現一切神變故。九法自在示現無量無邊
法門故。十智自在於念念中示現覺悟如
來十力無所畏故。然與攝論解釋小殊。行
六度得廣如攝論。今此即神力自在。普示
諸門故
經 佛説是三菩提心 賛曰。第四段結成
時益
  陀羅尼品
三門分別。一來意。二釋名。三解妨。來意者。
論云爲護衆生諸難。如前已釋 釋名者。
梵云陀羅尼此云總持。念・慧爲體以少略
密無義文字神力加持威靈莫匹。摧邪殄
惡樹正揚善故名陀羅尼。此品明之故名
陀羅尼品 解妨者。問總持有四爲得法・
義・辨才・詞無礙解如次。説四。此説何者。
答上來長行法・義持。今此呪持。爲護前二
所以明之。無得無生忍總持也
經 爾時藥王功徳甚多 賛曰。品文分三。
初明持經之福。次明神呪之方。後明時衆
獲益。此初。有二。初問後答。答中有三。一返
問。二直答。三佛説
經 爾時藥王多所饒益 賛曰。下明神呪之
方。有五。合爲三類。初二聖。次二天後。十神。
此初聖有四。一標。二説。三結勝。四佛讃
經 爾時勇施是諸佛已 賛曰。第二聖有
四。初標。二功能。三正説。四結勝
經 爾時毘沙門無諸衰患 賛曰。下二天。
中初文有三。初標。次説。後結勝。毘沙門者
此云多聞。四天王中北方之天也。常讃佛

經 爾時持國是諸佛已 賛曰。第二天王。
有三。初標 次説。後結勝。此即東面天王
經 爾時有羅刹女如是法師 賛曰。此十
神。有七。一標名。二請説。三正説四勸勿
惱法師。五更説偈喩罪。六請身護。七佛讃
揚。有三初總讃。次別讃。後勸讃
經 説是陀羅尼無生法忍 賛曰。品第三段
時衆獲益
  妙莊嚴王本事品
三門分別。一來意。二釋名。三解妨 來意有
二。一者論云功徳勝力者。妙莊嚴王品示現。
此明淨藏・淨眼持法華經。因圓道著功徳勝
力。迴邪見之父王得當來之佛記皆由法
華功徳之力。説彼本縁利益時會故此品來。
二者前妙音品明華徳菩薩請問妙音所得
三昧。因此自得法華三昧。今妙莊嚴王即是
華徳。未得三昧已前爲妙莊嚴本著邪見。
今明二子勸説父王爲善知識不簡怨親。
以示衆人令弘此經。故此品來 釋名者。
在俗皇貴妙珍綺以飾容迴邪入正勝法寶
而瑩體。故名妙莊嚴王。宿世因縁故名本
事 解妨者。問此品正明淨藏・淨眼爲善知
識。何故不以爲品名耶。答由功徳勝迴邪
入正妙莊嚴王身。非二子故。雖爲善友父
藉功徳身入正故。又前華徳即妙莊嚴。欲
會彼身故以爲品。又淨藏・淨眼即藥王・藥
上。前已明藥王。恐題名濫故不説之
經 爾時佛告劫名喜見 賛曰。品文分四。
一叙本縁。二會今古。三勸人歸禮。四結成
衆益。初文復四。一叙時。二標佛。三明菩薩
父子。四廣顯由緒。此初二也
經 彼佛法中二名淨眼 賛曰。三明菩薩父

經 是二子亦悉通達 賛曰。下第四廣明
由緒分四。一讃二子之徳。二明時佛説法。
三時淨藏淨眼下二子化父。四其王即時以
國付弟下出家獲益。此初。分三。初標成福
智。次別列四徳。後列七定。四徳者。一六度。
二方便善巧有十二。悲心顧戀・了知諸行。
欣佛妙智。常處生死輪迴不染・熾然精進・
此六爲内。令以少善感無量果。令以小
力攝大善根。憎聖教者除其恚惱。處中住
者令其趣入。已趣入者令其成熟。已成熟者
令得解脱。此六爲外。三四無量。四三十七
道品諸三昧中淨者斷障證眞故。日星宿者
如日大破如星種種破諸暗。故淨光者放
大光故。淨色者現諸妙色故。淨照明者照
佛法故。長莊嚴者證得功徳無萎歇故。大
威徳者起神通故
經 爾時彼佛是法華經 賛曰。第二明時佛
説法
經 時淨藏淨眼宜應聽受 賛曰。第三二子
化父有五。一啓母請詣佛。二母令子化
父。三稟教行化。四彼時妙莊嚴王後宮八
萬四千人下信心歸佛。五爾時彼佛爲王説
法下佛應導利。此初有二。初標後釋。爪音
挍反。正應作爪又作抓者玉篇搯也刮
也爪之掻物曰抓。雖聲同非指爪
經 母告子言與共倶去 賛曰。二母令子
化父
經 淨藏淨眼此邪見家 賛曰。第三禀教行
化。有九。一二子恨生。二母令念父。三順
言即化。四父見喜問。五二子具答。六父陳欲
往。七報母請出。八母遂許之。九白親詣
佛。此初也
經 母告子言往至佛所 賛曰。二母令念

經 於是二子心淨信解 賛曰。第三順言行
化。初標。次釋。後結
經 時父見子我是弟子 賛曰。第四父見喜
問。第五二子具答
經 父語子言願聽我出家 賛曰。第六父陳
欲往。第七報母請出。報母請出有二。初
報父信心後請出家。出家寛曠喩虚空也。
如契經説。孔雀雖有色嚴身不如鴻鶴
能遠飛白衣雖有富貴力不如出家功徳
勝。十輪經説瞻博迦華雖萎悴。猶勝諸華鮮
潔時。破戒惡行諸苾芻猶勝精進諸外道。
由此二子請母出家
經 母即告言時亦難遇 賛曰。第八母遂許
之。第九白親詣佛。有三。初標請。次釋請。
後結請
經 彼時妙莊嚴王好樂佛法 賛曰。子化父
中。第四信心歸佛。有三。初明道器堪成。次
二子善化。後諸人詣佛。此初二也。道器成中
有四。一後宮。二淨眼。三淨藏。四夫人
經 於是妙莊嚴王却住一面 賛曰。此諸人
詣佛
經 爾時彼佛放大光明 賛曰。二子化父。
中下第五佛應導利有四。一佛善説法。二
王解珠施。三王念佛色。四佛問記成。此初
二也
經 爾時妙莊嚴王功徳如是 賛曰。第三王
念佛色。第四佛問記成。佛問記成中初問。後
記。記中有六。初因・二體・三國・四劫・五衆・六

經 其王即時莊嚴三昧 賛曰。廣明由緒。
中下第四出家獲益。有六。一出家。二修行得
定。三昇空白佛。四歎印廣陳。五下空讃
願。六説已而出。此初二也
經 即昇虚空來生我家 賛曰。第三昇空白
佛。有三。初昇空。次正白。後結歎
經 爾時雲雷得善知識 賛曰。第四歎印廣
陳。有三。初明宿因方遇善友。次釋善友利
益之義。後彰善友二子之因。此初也
經 其善知識三菩提心 賛曰。此釋善友利
益之義。有二。初彰示教利喜令證大菩提
果。後顯令得見佛發菩提心因。善戒經及
菩薩地云。親近善友者戒無穿缺。多聞・修
證・哀愍・無畏・堪忍・無倦・言詞辨了。名善友
相。求施利樂於此正知。有力・善權・饒益
不捨・大悲無儻。名爲善友。所作不虚。威儀
圓滿・言行敦肅無倦・無嫉・儉畜隨捨・諫擧・
令憶・教授・教誡・能爲説法・是名善友 可
爲依信。有病無病愛敬供侍・翹問迎禮修
和敬業。四事什物不闕應時。謹敬承事問
聽無動。名爲親近。涅槃經言。善知識者
謂佛菩薩辟支佛聲聞人中住方等者。何故
名善知識耶 善知識者能教衆生遠離十
惡修行十善。以是義故名善知識 復次
善知識者如法而説如説而行。云何名爲如
法而説如説而行。自不殺生教人不殺生
乃至自行正見教人行正見。若能如是則
得名爲眞善知識。善男子。如空中月從初
一日至十五日漸漸増長。善知識者亦復如
是。令諸學人漸遠惡法。増長善法依華嚴
經菩薩有十種善知識。何等爲十。一能令
安住菩提心。二能令修習善根。三能令究
竟諸波羅蜜。四能令分別解説一切法。五
能令安住成熱一切衆生。六能令具足辨才
隨問能答。七能令不著一切生死。八能令
於一切劫行菩薩行心無厭倦。九能令安
住普賢行。十能令深入一切佛智。又善知識
是我父母生長一切諸善根故。又爲良藥療
衆病故。又爲眼目作導明故。又爲日月
開照出世正覺路故。乃至廣説。是全梵行化
令見佛。名是大縁。令發無上大菩提心
名是大因。由此因縁令證佛果名作佛

經 大王汝見令住正見 賛曰。此彰善友二
子之因
經 妙莊嚴王如頻婆菓 賛曰。第五下空讃
願。有二。初讃五徳。後發六願。此初也。紺
音古暗反青赤色也。皎如青紺蓮華葉故。
紅環絞飾故言青赤。頻婆菓者色丹且潤。故
以爲喩
經 爾時妙莊嚴王諸惡之心 賛曰。下發
六願中。初總讃佛法。後別發六願。若教若
誡二種所行處所。皆悉安隱。衆生離惡而攝
善故
經 説是語已禮佛而出 賛曰。第六説已而

經 佛告大衆菩薩是 賛曰。下第二段會
今古
經 是藥王藥上亦應禮拜 賛曰。下第三段
勸人歸禮初歎。後勸
經 佛説是得法眼淨 賛曰。品第四段結成
勝益。對法第九等云。無間道能遠塵。解脱道
能離垢。由二滿故得法眼淨證初果也
  普賢菩薩勸發品
三門分別。一來意。二釋名。三解妨。來意者。
論云護法力者。普賢品及後品示現。囑累品
佛自三周付囑護法。此品菩薩勸發衆人護
法故此品來 釋名者仁慈慧悟曰賢。徳利
周備名普此由内證一眞外成萬徳。所以
徳利周備仁慈慧悟故名普賢。般若理趣云。
一切有情皆如來藏。普賢菩薩遍自體故。由
證普遍賢善之理能證之道名爲普賢。故華
嚴云普賢身相依於如如不依佛國。或
内證此普遍賢理。外彰三業無所不賢。故
名普賢。此乃自利徳爲名也。誘奬名勸導
生爲發。訓誘奬導令信導生名爲勸發。此
乃利他徳也。此品之中明普賢菩薩勸發信
心持經入道。故名普賢菩薩勸發品。解妨
者何故普賢來勸。非餘來耶。答欲明信順
道證一乘三業擧措無不賢故
經 爾時普賢右遶七匝 賛曰。品文分六。
初普賢來軌。二啓白聞經。三佛告四法。四
普賢勸發。五釋迦讃勸。六時衆獲益。此初。
有四。一從東而來。二所經之相。三從來徒
屬。四到已歸禮華嚴經云。普賢身相依於如
如不依佛國。智度論云。普賢菩薩一一毛
孔。常出諸佛世界及諸菩薩。遍滿十方以
化衆生無的住處。今云從東方來者。就一
化身所應見聞衆生爲論。寶雲經説。菩薩
摩訶薩有十種法名善能作化。一於一佛
國身不動。而能遍諸佛刹諮請説法。二於
一佛國不動。能遍一切佛國聽受深理。三
於一佛國不動能遍供養十方諸佛。四於
一佛國不動。能遍諸佛國莊嚴菩提悉皆
具足。五於一佛國不動。而一切佛國初成
佛時。坐於道場菩提樹下。恭敬供養尊重讃
歎。六於一佛國不動。能以自身現一切佛
土。坐於道場現成佛道。七於一佛國不
動。能現一切佛土轉於法輪。八於一佛國
不動。能現一切佛土入於涅槃。九於一佛
國不動。能爲一切佛土應受化者悉現其
身。十菩薩得無作神通於一切十方佛土。
不作變化想。不作神通想。隨諸衆生所應
現者悉皆現之。驗此普賢久已成佛。示現
爲菩薩。勸修妙行。無垢稱云。雖得佛道
轉於法輪。而不捨於菩薩之道。是名菩薩
行故
經 白佛言是法華經 賛曰。第二啓白聞
經 有二。初來意後請疑。謂佛在日法尚難
得。滅後無主如何得經 得聞・思・修生信
順故。又佛在衆生惑輕業薄。可得是經 滅
後衆生業厚惑重。如何得經。由難信難聞
難思難修故
經 佛告普賢必得是經 賛曰。第三佛告四
法有三。初標。次顯。後結。一爲諸佛護念者。
謂要根熟。般若論云善護念諸菩薩爲根熟
菩薩説。根未熟者聞名未得。根熟便能得
教及理。二殖衆徳本者。要先雙修福・慧二
因。起信等根方得聞等。三入正定聚者。正
見決定。四發大悲心救濟衆生。初是資糧
道能聞能思。次是加行道能修定觀。次是見
道能證深理。後是修道能習能證。依此四位
各増上故。又外遇佛護。内修善本。決定不
謗・慈悲廣大。並在地前方能於經教・理雙
得。然依瑜伽正定聚者要入初地。此説不

經 爾時普賢濁惡世中 賛曰。下第四普賢
勸發有四。一明護持。二與現益。三若但書
寫是人命終當生忉利天上下與後益。四有
如是等功徳利益下結勸發心此初也。大集
經月藏分説佛滅度後初五百年解脱堅固。
第二五百年禪定堅固。第三五百年多聞堅固。
第四五百年造塔寺等福徳堅固。第五五百
年鬪諍堅固。此有三釋。一云今當第三五百
年多聞堅固。依於大乘正法一千年。正法之
後故言後五百年。二云今當第五五百年。此
中所言後五百歳當最後故。依上二解此
前此後有受持經。雖非不護此後時中人
多弊惡。信者爲難故須擁護。三云世尊記
別時分。一一種類各五百歳。皆名滅後後五
百歳。於此諸時菩薩皆護。由擁護中十地
論説有三護法。一護教法。書寫讀誦爲他
演説故。二護行法。思惟修習於修行時。有
諸障難攝受救濟故。三護證法三佛菩提
攝此證法。教化轉授故。即顯菩薩正法之時
護此三法。猶有證故。像法之中護教・行法
更無證故。末法之後但護教法又無行故。
禪法祕要非大乘宗不須和會。悲華經及
眞諦所云如來滅後。後五十年。理恐文錯。
有云滅後人年五十歳時。故不相違
經 其有受持皆不得便 賛曰。下第二與現
益。有三。初明三品修與益異。二若法華經
行閻浮提下明經行於世。是普賢力。三若
有受持讀誦等下能行之者與普賢行合。初
文之中初下品受持爲護。次是人若行下中
品受持爲護。後世尊若後世下上品受持爲
護。此初。有二。初標一切惡法惡人不得其
便。後別明十二非人亦不得便。伺音相吏
反。玉篇&MT00302;釐反奄也候也。闚覘伺視也
經 是人若行陀羅尼 賛曰。此中品受持爲
護。有四。一讀時爲護。二思時爲護。三忘者
令憶。四見者増進。増進有三。一見而喜進。
二得定。三得總持。法音方便者説法之加行
智定
經 世尊神通之力 賛曰。此上品受持爲
護。有五。一教其軌則三七日精通。二令見
授道聞法得總持。三惡者不損。四正説神
呪。五結己之力。求索者須法華人。或凡所
善願有規求者。於三七日一心精進者。普
賢觀經明行法有五。一三七日即見。二七
七日得見。三一生得見。四二生得見。五三
生得見。此中古説上品精進一七日見。乃
至第五品修三生方得見。又此不定。初見劣
身可一七日。乃至三生得見勝身。修異長
時方見勝故。精進者彼説六法。一莊嚴道
場。二洗身淨潔。三六時禮拜。四啓請六師。
五晝夜讀誦大乘經典。六思惟甚深空法道
理。作是觀時即見普賢。能滅百萬億阿僧
祇生死重罪。未見六師文。今且釋者。釋迦
佛爲和上。文殊師利爲阿闍梨。彌勒菩薩
爲教授師。十方佛爲證者。十方菩薩摩訶
薩爲同法侶。普賢菩薩爲懺悔戒主。方可
懺悔受三聚戒等。如此啓請方見普賢
經 若法華經威神之力 賛曰。第二經行於
世是普賢力
經 若有受持手摩其頭 賛曰。第三能行之
者與普賢行合。故佛摩頂
經 若但書寫娯樂快樂 賛曰。下第三與後
益。爲三。下品修生忉利等天。中品修受持
等生夜摩等天。上品修千佛授手等。此初。
有三。一但書生處。二迎相。三身状。生下四
天亦下品生。略而不擧
經 何況受持如説修行 賛曰。此中品修
受持等。生夜摩天及上二天不見佛故。文
略無果
經 若有人而於中生 賛曰。此上品修千佛
授手等。有四。一千佛授手。二令無怖畏。
三往生處。四見菩薩。前來所説三品修生。且
擧一相非盡實理。實理十法行一一之中
皆有三品。只如中品已有受持乃至解義。
上品亦有隨自修習有上下故。如説而行
各有下上。今但於中品説有。上品便無。據
一相説。上十法行辨中邊説前八是聞慧爲
下品。第九是思慧爲中品。第十是修慧爲上
品。於聞慧中書寫供養施他爲下易故。聽聞
披讀諷誦爲中。受持開演爲上難故。又修
一二三行爲下。二四五六行爲中。三七八
九十行爲上。類望異故
經 有如是等使不斷絶 賛曰。普賢勸發
中。第四結勸發心。有二。初顯勝勸行。後護
法令行
經 爾時釋迦菩薩名者 賛曰。下品第五段
釋迦讃勸。有三。初讃美普賢。次讃持經者。
後於行者違順之相。此初。有三。一讃護助
經 二歎其願行。三護持名者。歎願行有三
因。一自利。二利他。三歎修人
經 普賢若有衣之所覆 賛曰。下讃持經
者。有四。一順佛行。二離衆惡。三當得出
世。四定厭生死。此初。有六。一爲見佛識
理・智・化三種身故。二爲親聞法解教意
故。三爲供養佛法供養故。四爲佛讃契佛
本心佛隨喜故。五爲佛手摩佛教被心爲
授記故。六爲佛衣覆則爲具足慚愧柔和
忍辱等故
經 如是之人普賢之行 賛曰。離衆惡。有
五。一厭世榮樂。二不好惡縁。三心善調淨。
四滅除煩惱。五少欲修行。不好惡縁中有
三。一邪行。二惡業。三外道手筆伎藝也。心
善調淨有三。一質直。二正念。三福徳。滅除
煩惱中有三。一除三毒。二滅嫉妬。三去三
慢。少欲修行中亦三。一少欲。二知足。三修
普賢行
經 普賢若如來法座上 賛曰。第三當得
出世。有五。一向道場。二破魔衆。三登正覺。
四轉法輪。五昇法座
經 普賢若於得其福報 賛曰。第四定厭生
死有二。一不貪資什。二得現果報
經 若有人得現果報 賛曰。品第五段釋迦
勸讃中。下第三段於行者違順之相。有五。
此中有二。一毀者無眼毀淨法眼故。二歎
者現報。心・田倶勝故
經 若復見受持當如敬佛 賛曰。此中有
二。一説過者癩病。二輕笑者得罪。三勸
生恭敬心。輕笑得罪有十病。如文可知。
繚戻者繚音力小反繞也説文唯有了達・蓼
菜・目精・朗瞭。更無了音字。有二燎字。一燎
炙。二繚繞。今從力小反。角睞者睞音洛代
反。玉篇童子不正也。視也。内&MT02970;
經 説是普賢作禮而去 賛曰。品第六
時衆獲益有二。初獲益後奉行
基以談遊之際徒次博陵。道俗課虚命講
斯典不能脩諸故義。遂乃自纂新文。夕
制朝談講終疏畢。所嗟學寡識淺理編詞
殫。經義深賾拙成光讃。兢兢依於聖教慓慓
採於玄宗猶恐旨謬言疎。寧輒枉爲援據。
此經當途最要。人誰不賛幽文。既不能默
爾無爲。聊且用申狂簡。識達君子幸爲余
詳略焉。仍爲頌曰
  已採衆經要行・理 略賛一乘眞法義
片言契實施群生 願共速成無上果
妙法蓮華經玄賛卷第十
  調露貳年九月。在西京大慈恩寺翻經院
智論師房。寫落後之書。弘繹師之雅迹。勢
大王之高操。美小王之媚好。在書數定。仍
不在心別。未期間忽焉遷化。神雖逝矣餘
風尚存。毎講疏給。屡傷追念。唯願乘斯福
善三會初登。藉此熏修。方上品汎眞如海。
遊波若船。悲苦有情智涅槃樂。窮無窮界。
盡無盡生。咸滅苦因倶登樂果
保安三年
七月十一日
申剋書寫了法
隆寺住僧覺印之
願以書寫妙法華 所釋大乘慈恩記
大師父母并七世 乃至法界速成佛

天承元年
六月二十一日
攝見
始自去年正月下旬之比藥師寺善明房得
業□□□□了爲往生極樂利益□□□
保安三年臘月十三日以興福寺圓如房之
本移點已了爲令法久住利益人天爲之
  此點本ハ高名本也又本ト者皆點本也
以朱付之墨皆書也可悉之末學迷歟
  大正十五年七月二十日對照覺印五師之
點本加一交了此日講壽量品了 夏安居
講三經末學法隆貫主定胤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849 850 851 852 853 854 [] []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