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妙法蓮華經文句 (No. 1718_ 智顗説 ) in Vol. 34

[First] [Prev+100] [Prev]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慧令生信。次二慧令生解。次二慧令化
他。後二慧是果。此諸二慧凡有三轉。初以
有爲俗空爲眞。次空有爲俗。非空非有爲
眞。次空有爲二。非空非有爲不二。二不二
皆爲俗。非二非不二爲眞。教智亦然。何故
爾。爲人悉檀故。自有人聞前不悟聞後即
悟。是故二諦不同。又如來常依二諦説法。
故二諦有三門。又佛教雖多不出三門。又
漸引衆生故。凡夫計心形是實。蓋非實也。
法性空乃眞耳。凡夫即捨有取空故。説空
有皆是俗非空非有乃是眞。或者捨二邊復
滯中道。故第三遠離二邊不著中道。乃是
眞。此爲五乘人。初引凡夫生信出有。次
引二乘令入中。次引菩薩令中偏倶捨。
又爲學中者。謂三假爲世。三假空爲眞此
但得初意。次非三假空有皆俗。非空非有
爲眞云云。今詳彼釋。乃是傍五時顯己意。
却漸次梯隥之非耳。可釋他經非今品意。
經云咸令衆生皆得覩見。何時前後開悟不
同。又云。正直捨方便。那用漸次會於圓妙。
又初引生信解化果等。何關今經悟入之意
耶。如天親列十七名。第十三名大巧方便。
又大乘方便經。明方便十種。第九名善巧
移二乘令入大乘方便波羅蜜。當知今品乃
是如來方便。攝一切法如空包色。若海納
流。豈可以諸師一枝一派釋法界之大都
耶。今明權實者。先作四句。謂一切法皆權
一切法皆實一切法亦權亦實。一切法非權
非實。一切法權者。如文云。諸法如是性相體
力本末等。介爾有言皆是權也。一切法實者。
如文如來巧説諸法悦可衆心。衆心以入
實爲悦。又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又云。
如來所説皆悉到於一切智地。又云。皆實不
虚。又大經四句皆不可説也。一切法亦權亦
實者。如文所謂諸法如實相。是雙明一切亦
權亦實。例如不淨觀亦實亦虚云云
妙法蓮華經文句卷第三上



妙法蓮華經文句卷第三下
 天台智者大師説 
一切法非權非實者。文云。非如非異。又云。
亦復不行上中下法有爲無爲實不實法。非
虚非實如實相也。若一切法皆權。何所不
破。縱令百千種師。一一師作百千種説。無
不是權。如來有所説尚復是權。況復人師
寧得非權。如前所出悉皆權也。若一切法
皆實者。何所不破。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
眞。但一究竟道。寧得衆多究竟道耶。如前
所出諸師。皆破入實。寧復保其樔窟耶。若
一切法亦權亦實。復何所不破。一切悉有
權有實。那得自是一途非他異解。一一法
中皆有權實。不得一向權一向實也。若一
切法非權非實。復何所不破。何復紛紜強
生建立。直列名尚自如此。遙觀玄覽曠蕩
高明爲若此。況論旨趣耶。今就有權有實
句更開十法。就十法中。爲八番解釋。一列
十名。二生起。三解釋。四引證。五結十爲三
種權實。六分別三種權實照三種二諦。七
約諸經判權實。八約本迹判權實。一列名
者。謂事理。理教教行縛脱因果體用漸頓開
合通別悉檀。即是十種名也。二生起者。從無
住本立一切法。無住者理也。一切法者事
也。理事故有教。由教故有行。由行故有縛
脱。由脱故成因果。由果故體顯能用。故
有漸頓之化。由開漸頓故有於開合。開合
故有通別之益。分別兩益故有四悉檀。是
爲十章次第云云。三解釋者。理是眞如。眞如
本淨。有佛無佛常不變易故。名理爲實事
是心意識等起淨不淨業改動不定故。名
事爲權。若非理無以立事。非事不能顯
理。事有顯理之功。是故殷勤稱歎方便。理
教者總前理事皆名爲理。例如眞俗倶稱
爲諦。諸佛體之而得成聖。聖者正實也。
欲以己法下被衆生。因理而設教教即權
也。非教無以顯理。顯理由教。是故如來稱
歎方便云云。教行者依教求理則生正行。行
有進趣深淺之殊。故行名權也。教無進趣
深淺之異。故教名實也。非教無以立行。非
行無以會教。會教由行。是故如來稱歎方
便云云。縛脱者。爲行違理則縛。縛是虚妄故
稱權。爲行順理則生解。解冥於理故稱
實。非縛無由求脱。得脱由縛。如因屍
渡海。屍有濟岸之力故。稱歎方便。因果
者。因有進趣暫用故名權。果有剋終永證
故爲實。無果因無所望。無因果不自顯。
是以二觀爲方便道。斷惑成因得入中道
解脱之果。若非二觀豈契中道。果由因剋
故。稱歎方便。體用者。前方便爲因。正觀入
住爲果。住出爲體用。體即實相無有分別。
用即立一切法差降不同。如大地一生種種
芽。非地無以生。非生無以顯。尋流得源
推用識體。用有顯體之功故。稱歎方便。
漸頓者。修因證果從體起用。倶有漸頓今
明起用。用漸爲權用頓爲實。若非漸引
無由入頓。從漸得實故稱歎方便。開合
者。從頓開漸漸自不合亦不合頓。故名爲
權。漸令究竟還合於頓故名爲實。由開
故合。開有合力從開受名。故稱歎方便。通
別益者。通則半字無常之益。別即滿字常住
之益。然常益道長。喜生退沒故。以化城接
引。生安隱想。然後息化引至寶所。若無半
益不得會常。半有顯滿之功故稱歎方
便。四悉檀者。三是世間是故爲權。第一義
是出世是故爲實。非世不得出世。由三悉
檀得第一義。是故如來稱歎方便。當用四
句釋十番權實。三番是他經意。一番是此品
云云。四引證者。此十義通大小教。亘一切
法。且引今經。不如三界見於三界。三界
者是事。不如三界見者理也。諸法寂滅不
可言宣是理。方便力爲五比丘説是教。若
聞此經是善行菩薩道證教行也。又汝等
所行是菩薩道。佛子行道已。來世得作佛。
又種種因縁而求佛道。但離虚妄名爲解
脱。未得一切解脱。盡行諸佛所有道法。道
場得成果云云。我以佛眼觀見六道衆生。
始見我身聞我所説。即皆信受入如來慧。
除先修習學小乘者云云。窮子初逃中間客
糞後則付財。初息化城後引寶所。種種欲
種種性相憶念等。此通引一部爲證。今別
引一品。雖不次第十文具足。諸佛智慧甚
深無量。其智慧門難解難入者。一切事理境
智等。悉名爲實。施設詮辯阿含言教悉是智
慧門。此證理教論權實。難解難入。一切聲
聞支佛不能知者。即是縛脱論權實。所以
者何。佛曾親近至名稱普聞。即是教行論權
實。成就甚深至意趣難解。即是體用論權
實。吾從成佛已來者。成佛即是果。果必有
因。即是因果論權實。種種因縁譬喩。至令
離諸著。即是漸頓論權實。所以者何。如
來方便知見皆已具足。即是開合論權實。諸
佛爲大事因縁故出現於世。爲令衆生開
示悟入佛之知見故者。是爲利益論權實。
取要言之佛悉成就。即是三悉檀成就也。
止止不須説。即是第一義悉檀。是爲四悉
檀論權實。所以者何。佛悉成就第一希有。
至諸法實相。即是理。所謂諸法如是相者。即
是事。是爲理事論權實。此一段長行明五
佛權實。佛佛皆爾。然法華論解諸佛智慧甚
深。爲證甚深。甚深有五。謂義甚深。實體甚
深。内證甚深。依止甚深。無上甚深。無上甚
深。謂證大菩提也。名智慧門爲説阿含義
甚深。此與理教權實意同。論解佛曾親近
百千佛。爲修行甚深。勇猛精進名稱普聞。
爲増長功徳甚深。此與教行權實意同。論
解成就甚深未曾有法。爲微妙事甚深。意
趣難解等。爲無上甚深入甚深此與體用權
實意同。論解吾從成佛已來。爲説如來功徳
成就法。此與因果權實意同論解無數方便
者即是教化成就説法成就。此與漸頓權實
意同。論解如來方便知見。乃至深入無際
等。是自身成就不可思議境。勝餘一切菩
薩。此是明利也。論解能種種分別。悦可衆
心等。是言語成就。此是益也。與利益權實
意同。論解取要言之止不須説等。爲可化
衆生成就。此與四悉檀分別可化不可化意
同。論解唯佛與佛乃能究盡。爲無量福成
就諸佛能知。謂如來法身之體不變故覺。能
自證成就。能隨順衆生。説一切諸法相等。
此與理事權實意同。彼論解佛經。今疏冥
符二聖。可謂與修多羅優波提舍皆合也。
五結權實者。此十種通四教。合四十權實。
若三藏中自證十法。名自行權實。説己十
法利益衆生。名化他權實。化他之十皆合
爲權。自行之十皆合爲實。名爲自他權實。
餘三教十法。束爲三種權實亦如是。又當
教各以事理教行縛脱因果四種。爲自行權
實。各以理教開合二種。是化他權實。各以體
用漸頓通別悉檀四種。爲自他權實。其名雖
同其義各異也。別結者。三教若通若別。當分
皆是化他權實。隨他意語故。圓教若通若別。
當分皆是自行權實。隨自意語故。化他之三
皆名爲權。自行皆名爲實。次結成四句。隨
他意語者。即一切法權。隨自意語者。即一切
法實。雙取即一切法亦權亦實。雙非即一切
法非權非實。次結成三番釋品者。若自行自
意者。此文稱道場所得法。大經云修道得
故。攝大乘稱如理如量智。皆是圓教自行權
實隨自意語。佛雖能於此不可説法方便能
説。而衆生不堪。若發軫單説此法。取衆生
者。即不能得也。故言不可説不可説也。復
置此事。以自行權實。共別教權實。共取衆
生者。大機利者直得。鈍者曲得。小機利鈍倶
不得。蓋華嚴意也。復置此事。單用三藏權
實。取衆生者。大機利鈍者。密得顯不得。小
機利鈍者。但保於證取亦不得。蓋三藏意
也。復置是事。合用四種權實。共取衆生者。
大機利鈍者曲直倶得。小機利鈍者。保證倶
不得。蓋方等意也。復置是事。捨三藏權實。
用三種權實。共取衆生者。大機利鈍倶得。
小機利鈍保證倶不得。蓋般若意也。復置
是事。捨三種權實。單用圓教自行權實取
衆生者。大小機利鈍倶得。蓋法華意也。如來
智慧靡所不達。明照時宜用與可否。故釋
品云。方者諸方法也。便者善巧用也。巧用
方法取衆生得。是故殷勤稱歎方便。復次
如來自證權實倶不可説。愍念衆生説自
證之權爲門。於物非宜。衆生不能得入。
故自證亦不可説。説別權實爲門。利者
得入鈍者不入。於物非宜別權實亦不可
説。説三藏權實爲門。利者密入。鈍者亦
不入。於物非宜亦不可説。説三種化他權
實爲門。利者得入鈍亦不入。於物非宜亦
不可説。説二種化他權實爲門。於利者得
入。鈍亦不入亦不可説。於物非宜。捨三
種化他權實。但説自行之權。於利者鈍者
倶得入。從始至終以方便爲門。是故如來
稱歎方便。釋品云。方便爲入實之門。即此
意也。前一番。明如來能知方便能用方便。
此一番明行者能隨順方便云云。復次如來
自證修道所得於一切方便即是眞實。而
此眞實不可得説。雖能説之衆生不能即
實。以方便力。帶不即説一即利者能即
鈍不能即。又純説一不即。利者密即鈍者
不即。又帶三不即説一即。利者能即鈍者
不即。又帶二不即説一即。利者能即鈍者
不即。又廢三不即。純説一切即。利鈍者倶
能即。於方便得見眞實。上兩意用方便從
方便。此一意即方便即眞實。眞實即圓因。
圓因即自行之方便。如此自行方便今始證
入。上釋品云。方便者即是眞實。從自行方
便得名。故言方便品。六分別照諦者。前既
通別當分結束權實。今還約此智照義則易
見。若通以十種。明自行二智者。即照隨智
二諦也。通用十法逗縁者。即照隨情二諦
也。若束四爲二者。即照隨情智二諦也。若
當分照諦者。事理教行縛脱因果悉是自證。
即照隨智二諦也。理教開合此兩屬化他。
即照隨情二諦也。體用漸頓通別悉檀四通
自他。即照隨情智二諦也。三教照諦準此
可解。又三藏三十種二智。是化他二智。皆
照隨情二諦若通別六十種。是自他二智。即
照隨情智二諦也。通教或時與前三藏。共
爲隨情二諦。若圓教三十種權實。是自行二
智。照隨智二諦。又三教若通若別。皆是逗
縁。悉是化他二智。照隨情二諦。圓教若通
若別。皆是自行二智。即照隨智二諦。若束
三教之實爲權。束圓教之權爲實。即自他
二智。照隨情智二諦也。七約諸經者。華嚴
論教但是滿字。論時但是乳。論法是一自
行一化他。若對人但是菩薩。二乘聾唖生身
菩薩亦未能發自行之權隨智之實。若依
今經文。未曾向人説如此事。約三藏者。
若論教唯是半字。若論法是一種化他。若論
時即是酪。若依今文。住立門外著弊垢衣。
執除糞器。二乘人耳。約方等教。若論教對
半論滿。若論時並酪明蘇。若論法有三
種化他一種自行。若依今文。心相體信入出
無難。約般若。若論教帶半論滿。若依時
挾生而熟。若依法則有二種化他一種自
行。若依今文。出内取與皆使令知。約法華。
論教廢半論滿。若論時純是醍醐。若論法
唯有自行。若依今文開權顯實。此實我子
我之所生我實是父。付以家業授記作佛。
前教不説者。今皆發之。正直捨方便。但説
無上道。故是自行之權。故言方便品。自餘或
是自他二智。或化他二智。復次華嚴對二菩
薩。説一自一他。不擬二乘不聞不解。三
藏對二乘説一化他。不擬菩薩故無自
行。方等具對小大。對二乘。説兩化他。對菩
薩説一自一他。般若亦對三。説一自二他。
對二乘説一他對菩薩説一自一他。法華
普對機熟者。但明一自不復論他。文云菩
薩聞是法。疑網皆已除。千二百羅漢。悉亦
當作佛。一切衆生悉入自行之方便。故言
方便品云云。八本迹者。如來本地久已證得
一切權實。名爲自行。中間垂迹亦作兼帶
等説。今日垂迹寂滅道場。帶別化他説自
行。次説一化他。次説三。次説二。次説廢三
等。皆名化他權實。束本權名實。束迹實
名權。即是自他權實也。結此則有四句。一
切實一切權。一切亦權亦實。一切非權非實
云云。身子本證一切權實即自行。迹在鹿苑
單受化他。在方等受一被三折。在般若
帶二轉一。至法華廢三悟一。皆是化他權
實。束本權爲實。束迹實爲權。即自他權
實亦具四句云云。若從佛迹説。亦是化他之
權實。亦稱方便品。若從引入圓因。自行亦
是方便品。若從身子迹權。亦是方便品。若
從身子迹入實。亦是方便品。爲此諸義故
稱方便品也
○從此品下。訖分別功徳品十九行偈。或
至偈後現在四信弟子文盡。名爲正説分。若
作兩正説。從此下訖授學無學人記品。是迹
門正説。今且逐近就迹門正説更爲兩。一
縱此下。是略開三顯一。二從告舍利弗汝已
殷勤下。是廣開三顯一
○略更爲二。初從爾時世尊下。是略開三
顯一。二從爾時大衆下。是動執生疑。略開三
顯一。有長行偈頌。長行爲二。一寄言歎二
智。二絶言歎二智。若不措言則無能知者。
雖復稱揚言不能盡。諸佛二智如前説
。寄言爲二。一明諸佛權實。二明釋迦權
實。諸佛道同是故倶歎。上光照他土。彌勒横
問。文殊引古大衆豎聞。正表於此故發軫
定起。即明諸佛道同也。就歎諸佛文爲
三。一雙歎二雙釋三雙結。就雙歎中先經家
提起次正歎。爾時者。當爾之時也。佛常在
定何故言起。此有所示。往古諸佛説此經
時。必前入無量義即入法華。今佛亦爾。此
示世界悉檀哀從定起。履歴法縁二倶審諦。
説必不謬増長物信。此示爲人悉檀哀從
定起。佛寂而常照。尚須入定方乃説法。況
復散心妄有所説。此是對治悉檀。哀從定起。
入定縁理安心實相。出定令他安心實相。
此是第一義悉檀。哀從定起。安此四法故
言安詳而起也。告舍利弗者。小乘中智慧
第一。將欲因其破小智顯大智。廢會開覆
凡十種。如玄義中説。此乃經家提起之文。法
華論云。佛入甚深三昧正念不動。如實智
觀。從三昧而起。現如來得自在力故。如來
入定無能驚忤故。論與今義相應。第一義
檀出過世間。故無能驚忤。四悉檀無障礙
故得自在云云。加趺坐者。古往微塵恒沙諸
佛。及弟子盡行此法故。又加趺起惡覺。尚
生他敬心。況入深境界。而不適悦天人耶。
又非世受用法。不與外道共。能破魔軍煩
惱故。又能生三種菩提道故。私謂此是四
悉檀意也。問餘經云繋念在前者云何。答
背色想生死煩惱境界在後故。觀寂滅涅
槃所縁。在前故應作四解云云。問云何在
面。答凡人於面起欲能生猗樂。然後遍身。
又九處流穢。面有七孔以不淨治欲。故繋
縁在面
又六識在面心多上縁。表一切
賢聖尚空與空相應故。繋縁在面
又若
觀於面則能分別六識。爲分別故故繋縁
在面
又身有六分頭面爲勝。表諸法中實
相第一。第一法故繋縁在面
就雙歎二
智。先歎實次歎權。實者諸佛智慧也。非三
種化他權實故言諸佛。顯自行之實故言
智慧。此智慧體即一心三智。甚深無量者。即
稱歎之辭也。明佛實智豎徹如理之底故
言甚深。横窮法界之邊故言無量。無量甚
深深高横廣。譬如根深則條茂源遠則流長。
實智既然權智例爾云云。其智慧門即是歎
權智也。蓋是自行道前方便。有進趣之力故
名爲門。從門入到道中。道中稱實道前謂
權也。難解難入者歎權之辭也。不謀而了無
方大用。七種方便不能測度。十住始解十地
爲入。擧初與後中間難示難悟可知。而別
擧聲聞縁覺所不能知者。執重故別破之
耳。法身本意元以自行權實擬之。無機逃
走故言不知。華嚴頓照聾唖瞽聵故言不知。
方等彈斥保住草庵故言不知。般若轉教無
心悕取一飱之意故言不知。今大機啓發
放光動地。彼此今古諸佛道同。由懷疑惑故
言不知。利根菩薩節節能知。鈍同二乘是
亦不知也。門者光宅取二乘方便。爲今經智
慧門。此須與奪。若爾即是得門。云何如來破
言不知。不知者則非門也。與者此是最淺之
能永不識所云云。今解自有方便智慧爲門
得入佛智慧。如瓔珞云。二觀爲方便道。得
入中道第一義諦。亦是三教各各有四門。爲
方便得入中道。光宅之解於二觀中秖是
一觀。於十二門秖是一門云云。又方便智慧
爲門得入方便智。即是三教各各四門齊教
入證也。自有佛智爲門得入佛智慧。如
上説圓因稱方便品。即是自行觀智爲門。
即是今經所歎其智慧門。圓教四門即其一
也。自有實爲門入方便智雙照二諦即其
義也。如此釋者豐富開闊。何如光宅區區一
種耶。若依論以阿含爲門。此須開拓諸
教準觀可知云云。從所以者何下。光宅云
歎釋迦章。今推文意是雙釋諸佛二智也。
佛曾親近至盡行道法。是釋諸佛實智。良
由外値佛多禀承至要故。實智甚深。良由
内行純厚盡行道法故。實智無量。無量則
釋横廣。甚深則釋豎高也。勇猛精進名稱
普聞。是釋諸佛權智。其智慧門難解難入。
良由勇猛精進能入難入之門。既入門已澤
被無疆物欽勝徳。故名稱普聞。亦可分句
勇猛精進能入法門。即釋權智深。名稱普聞
即釋權智廣。觀權文無深廣之語。例實智
此義則成云云。從成就甚深下。雙結諸佛二
智。稱理究竟故言成就。到彼岸底故言甚
深。此結成實智也。稱機適會故言隨宜。非
七方便所知故言難解。此結成權智也。隨
情則翳理故言難解。了義故意顯故言易
知。攝大乘云。了義經依文判義。不了義經
依義判文即斯義也。有時解成就甚深未曾
有法。結自行權實。隨宜所説意趣難解。結
化他權實云云。從吾從成佛已來者。是歎釋
迦權實。舊云釋迦權實各各歎。謂吾從成佛
下。是歎權。所以者何。是釋權如來知見廣
大下。是歎實。從無量無礙下。是釋實。從
如來能種種分別下。是結歎實文。舊料揀前
後有三意。一合歎諸佛二智者。明二智體
同。開歎釋迦二智者。明二智功用有異。二
明垂迹之本。故諸佛先歎實。明顯本之能。
故釋迦先歎權。三諸佛顯自行。先須得實。
釋迦明化他。先以權引童蒙。而互現出沒
者。將明體圓不可偏存。存則失旨也。今謂
不爾。但依文次第於義易解。不須曲辯。
又汝云諸佛道同。云何異解。如人善讃孝
順而打擲父母云云。就釋迦文亦爲三。初
雙歎次雙釋後雙結。吾從成佛已來歎實智。
若實智不圓佛道不成。既云成佛。一成一
切成。即是歎實智也。種種因縁下。是歎權
智。四十餘年以三種化他權實逗會衆生。故
言種種因縁也。譬喩者。小乘中以芭蕉水
沫爲譬。大乘中以乾城鏡幻等譬。依諸論
者以小乘譬乳。大乘譬醍醐也。廣演者。能
於一法出無量義也。無數方便者。即七種
方便也。引導衆生令離諸著者。説散十
善離三途著。説淨十善離欲界著。説三
藏離見思著。説菩薩法離涅槃著。説佛
法離順道法愛著。從所以者何。是雙釋二
智也。如來半句即是釋實智。從眞如實相
中來。而得成佛道故名如來。即釋成實
智也。方便即是釋權智。由於方便善巧故
能種種因縁。知見波羅蜜者。即是雙擧權實
知見也。一切種智名實知。佛眼名實見。道
種智名權知。法眼名權見。悉到事理邊故。
悉名波羅蜜。皆已具足者。權實悉究竟也。若
不作雙釋之意。那忽言皆已。皆已者雙釋
意顯也。從如來知見廣大深遠。即是雙結釋
迦二智也。如來知見如前説。廣大明横深
遠明豎。如此實智非横非豎。寄言往歎論
其横豎照無限極。如函大蓋大也。無量無
礙下。即是結權智也。自行之權道前方便
約諸法門。故知是結權智明矣。實智無若
干也。光宅以此釋實智。非但光宅不識實
智。梁代皆不知其無礙慧無若干也云云
無量即佛地四等也。無礙即佛地四辯也。能
於一辭一義。旋出無量樂説不窮。比於別
通菩薩。如甲上土方地。力即十力。畏即四
無所畏。禪盡禪之實相。定即首楞嚴定。三昧
即王三昧。深入無際者。結成豎深。成就一
切未曾有法結成横廣。從舍利弗如來能種
種分別下。舊將結成前權實。今用起後將
欲絶言。更擧權實爲絶歎之由。文爲二。
初擧絶歎之由。次指絶言之境。鄭重者表
殷勤也。如來能善分別。巧説諸法者。即擧
權也。言辭柔軟悦可衆心者。擧實也。何以
得知。上見他土説頓云。其聲清淨出柔軟
音下。身子領解云。聞佛柔軟音深遠甚微
妙。據前後兩文。知是擧實智也。前歎中
前實後權。今何意前權後實。明前欲寄言
故從實而舒權今欲絶言須卷權歸實耳。
從取要言之是指實境。要者茣過于實也。
無量無邊未曾有法是指權境。又擧要是創
指之端。無量無邊是指權。未曾有法是指
實。言此二法佛悉成就。修道得故此那可
説。若單明一事不應言悉。既雙指權實
其意明矣。止者下。第二即絶言歎也。印師云。
欲因止生其疑請之心也。觀師云。實法難
知故先抑止驚其常情。今明此法深寂言語
道斷。體不可説故止而歎之。設慈悲爲説
聞不能解。傷其善根是故止也。從所以者
何下。是釋止歎之意意爲兩。一就佛是最
上人成就修得最上法故不可説。次明甚
深境界不可思議故不可説。就佛成就下。
明上人權實横滿不可説。從唯佛與佛下。
明上人權實豎深不可説。成就對不成就。
乃至難解對不難解。即是横明成就。修道
得故故不可説。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者。初
中分獲未盡其源。如十四日月光用未普。
獨佛與佛究竟邊底。如十五日之月。體
無不圓光無不遍。如此豎深修道得故。故
不可説。從諸法實相下。即是甚深境界不
可思議故不可説。光宅云。初一句標二智章。
諸法標權智境。三三非一故言諸法。三法
之中其教最顯。教必逗機仍有其人。故知三
三是權也。實相者是實智境。一理非虚故言
實相。四一之中遍擧一理。理是本故故是實
也。中有九句還釋上兩章耳。前五句釋權
章。如是相者。三乘言教攬而可別也。如是性
者。三乘教性分不可移易也。如是體者。三
乘之教八音章句各各有體。菩薩教以六度
爲體云云。如是力者。三乘教用訓導之力也。
如是作者。三乘教被前人有造作也。廣實
智境略不牒章。實境有四一。以四廣其一
理。如是因者。境生眞解爲因。萬善望果也。
如是縁者。境發實智爲縁。以因所望處爲
果。果起酬因爲報。後二句雙結。初句結權。
本即擧相末即擧作。次句結實。究竟即結
因。等即結報也。北地師云。三乘法皆有相
性果報本末也。瑤師云。如是相性此釋智慧
照用。三乘萌異爲相。必爾成三爲性。發心
爲體隨心。所堪爲力。力有所造爲作。作
行招果爲因。因者語其已分。所由爲縁。縁
者語其外力。遂剋爲果。酬因爲報。相爲本
報爲末。終同一致爲究竟等也。如是者。其
事不差也。暢師但約佛上作。相者十力各
有相貌也。性者。從根各有所習。所習不改
謂之爲性。是性力境也。體者。根性不同
所欲亦異。言其心用縛著故以體爲名。此
欲力境也。力者。定別名也。神通變動非定
不運。鎭心靜亂非定不寂。故力爲禪定境
也。作者。是業。即業力境也。因者。道爲因能
至涅槃。即至處道力境也。縁者。縁宿命力境
也。果者。據今因所召果在未來。是天眼力
境也。報者。今報以望往因據即漏盡力境
也。故語報是漏盡也。本者是相末是報。總
而望之都是處非處力境也。上來諸釋非不
一途。然於理不通於文不允。文不允者
經云諸法。何法不收豈止三乘耶。理不通者。
經云實相何所不在。而但在因果體。若實
獨在於佛佛則不權。權獨在三乘。三乘則
永無實。若三乘但爲五。則權法不足復全
無實。若四句但在佛佛全無權。實亦不足。
義不渉於凡夫。則諸法之文。便是無用。實
相不遍實相外別更有法。如此等過故皆
不用也。釋論三十一。明一一法各有九種。
一各有體。二各有法如眼耳雖同四大造
而眼有見用耳無見功。如火以熱爲法而
不能潤也。三各有力。如火以燒爲力水
以潤爲力。四各有因五各有縁。六各有果
七各有性。八各有限礙。九各有開通方
便。達磨欝多。將此九種會法華中十如。各
有法者。即是法華中如是作。各有限礙者。
即是法華中如是相。各有果者。即是法華
中如是果如是報也。各有開通方便者。即是
法華中如是本末究竟等。餘者名同可解。今
明此境爲二。初一句略標權實章如文。次
十句廣釋權實相。今作四番釋。一約十法
界。二約佛法界。三約離合。四約位。經云
諸法。故用十法界釋也。經云佛所成就第
一希有之法。故用佛法界釋也。經云止止
不須説。我法妙難思。故用離合釋也。經云
唯佛與佛乃能究盡。故用位釋也。約十法
界者。謂六道四聖是爲十法也。法雖無量
數不出十。一一界中雖復多派。不出十如。
如地獄界。當地自具相性本末。亦具畜生
界相性本末。乃至具佛法界相性本末無
有缺減。故毘曇毘婆沙第七云。地獄道成
就他化天法。即是其例餘九法界亦如是。當
知一一界皆有九界十如。若照自位九界十
如皆名爲權。照其自位佛界十如名之爲
實。一中具無量。無量中具一。所以名不可
思議。若照六道三聖五如爲權。若照佛界
四如爲實。當分歴歴此則可説可示。何俟
止止絶言歎也。所以一中無量。凡夫雖具絶
理情迷。二乘雖具捨離求脱。菩薩雖具照
則不周名不了了。如來洞覽横豎具足。唯獨
自明了。餘人所不見不可宣示。止止絶言
其在此耳。上玄義中已説今不具記云云。二
約佛法界釋者。佛界非相非不相。而名如
是相。指萬善縁因。故下文云衆寶莊校即
其義也。佛界非性非不性。而名如是性。指
智慧了因。故下文云有大白牛也。佛界非
體非不體。而名如是體。指實相正因。故下
文云其車高廣也。佛界非力非不力。而名
爲力。指菩提道心慈善根力等。故下文云
又於其上張設幰蓋也。佛界非作非不作。
而名如是作。指任運無功用道。故下文云
其疾如風也。佛界非因非不因。而名如是
因。指四十一位。故下文乘是寶乘遊於四
方也。佛界非縁非不縁。而名如是縁。指一
切助菩提道。故下文又多僕從而侍衞之。
佛界非果非不果。而名如是果。指妙覺朗
然圓因所剋。故下文直至道場也。佛界非報
非不報。而名如是報。指大般涅槃。故下文
得無量無漏清淨之果報也。佛果非本非
末。而言本末。本即佛相末即佛報。是自行
權也。佛界非等非不等。而言究竟等。指於
實相。故標章云實相也。是自行之實也。即
實而權故言本末。即權而實故言爲等。此
是如來自行權實最爲無上。無上相乃至無
上果報。横廣豎深而無有上。故標章云諸法
實相也。例亦應言諸法實性實體實力。乃至
應言實究竟等。但略擧一而蔽諸耳。如來
遍照横豎悉周如觀掌果。秖爲凡夫如雙
盲二乘如眇目菩薩夜視矇朧不曉。不可
得説。止止絶言其意在此耳。三約離合者。
若佛心中所觀。十界十如皆無上相。乃至無
上果報。唯是一佛法界。如海總萬流。若千
車共一轍。此即自行權實。若隨他意則有九
法界十如相性等。即是化他權實。化他雖復
有實皆束爲權。自行雖復有權皆束爲實。
此即自行化他權實。隨他則開。隨自則合。横
豎周照開合自在。雖開無量無量而一。雖
合爲一一而無量。雖無量一。而非一非無
量。雖非一非無量而一而無量。唯佛與佛
乃能究盡。凡夫則誹謗不信。二乘則迷悶不
受。菩薩則塵杌未明。爲此義故止止絶言
云云。四約位者。如是相者一切衆生皆有實
相。本自有之。乃是如來藏之相貌也。如是
性。即是性徳智慧第一義空也。如是體。即是
中道法性之理也。是爲三徳通十法界位
位皆有。若研此三徳入於十信位。則名如
是力如是作。入四十一地。名如是因如是
縁。若至佛地名如是果如是報。初三名本。
後三名末。初後同是三徳。故言究竟等。初
位三徳通惡通善通賢通聖通小通大通
始通極。雖在惡而不沈。雖在善而不升。
雖在賢而不下。雖在聖而不高。雖在小
而不窄。雖在大而不寛。雖在始而非新。
雖在極而非故。故是不可思議。不可得説
止止絶言耳。復次三徳究竟等者。十界相性
權實開合差別若干。以平等大慧如實觀
之。究竟皆等。若迷此境。即有六界相性。名
爲世諦。若解此境。即有二乘相性。名爲眞
諦。達此非迷非解。即有菩薩佛界性相中
道第一義諦。若以此慧。等於俗諦。俗諦非迷。
等於眞諦。眞諦非解。非解非迷。雙非迷解。
但名平等。若雙照者。權即是實。實即是權。
雖二而不二。亦名究竟等也。又權實不二
之境。七種方便。不能以不二智等不二之
境。唯有諸佛以不二智等不二境。故言究
竟等。又今大乘機動。不明九界性相。直説
一切性相悉入佛界性相。昔教不説。謂昔
不與今等今教説之。知昔與今等。故言
究竟等。初約惑解等。次約人等。後約教等。
説此甚廣。記者不能委悉耳。若就絶言絶
思。明不可思議。釋論七十九云。不可思議
名不決定。出一切心心數法。出一切言語
道。不能行不能到。故名不可思議。若就
譬喩明不可思議。如釋論十四。不以敗壞
色得趣平等道。觀色不異乃能等於大乘。
如明與暗共合。而汝不見謂明暗異。欲知
其義如彼月光。又日出時暗不向十方。暗
常在無所歸趣。明亦如是與暗共合。生死
與道合。道即是生死。佛之所盡已盡所度已
度。皆不可思議。諸經諸論此例甚多。若就事
中不可思議者。如阿含經明四不可思議。
謂衆生世界龍佛。衆生從何處來向何處
去。爲底而生爲底而死。世界爲有邊無邊。
爲可斷不可斷。爲天龍人鬼誰所造耶。阿
含云。一士夫於王舍城拘絺羅池側。思惟世
間邊無邊。見四兵入藕絲孔。自驚我狂耶。
世無此狂。問佛。佛言非狂是脩羅。爲諸天
所逐退入藕絲孔藏。此乃世間思惟非涅
槃道。無義饒益無法饒益無梵行饒益
。龍雨爲從龍口耳眼鼻舌出耶。實不從
爾許出。但從其念出。念善念惡皆能出
雨。由前本行今得是力。須彌腹有天名大
力亦能作雨。又經出五道各一不可思議。
地獄有斷續。畜生能飛。鬼能變少爲多。人
能令火燒薪。天能自然致果報。皆是果報
法事不可思議云云。此是約因縁事。釋不可
思議。況甚深境界。寧非不可思議耶。偈有
二十一行爲兩。初十七行半頌長行。後三
行半略開三顯一動執生疑。前又二。初四
行頌寄言歎。後十三行半頌絶言歎。夫偈頌
長行互有廣略者。令義易顯耳。長行二佛
權實各歎表化縁異。故頌中二佛合歎。示二
智理同故。初寄言中又二。初兩行合頌二佛
二智。後二行合頌二佛釋歎結歎等也。初又
二。今初一句世雄者。頌上諸佛智慧也。不
可量者。頌上甚深無量。此頌諸佛實智也。
次三句頌上諸佛權智。此有三異。一上擧人
又標法。故云諸佛智慧。今頌但頌人。將人
以美法。故云世雄。二者上開歎今合歎。以法
別故須開。以人總故須合。三者上云一切
二乘不知。今言一切衆生類不知。佛力下。
後一行頌歎釋迦二智也。佛者頌吾從成
佛也。正頌實智。力無畏等頌諸功徳。是頌
權智。餘法者即指化他之權。是實智之餘助
耳。正頌上種種因縁云云。本從下後二行合
頌二佛釋歎結歎之意也。本從無數佛具足
行諸道。頌上諸佛釋歎。佛曾親近百千諸佛
盡行道法之文也。甚深微妙法。頌上結歎
實成就甚深未曾有法也。難見難可了頌上
結歎權意趣難解也。於無量億劫行此諸道
已。頌上釋釋迦知見波羅蜜皆已得具足。
上二句擧因具足。次下一句擧果具足。我已
悉知見一句。頌上結釋迦二智如來知見廣
大之文也。或時用四偈。合頌上二佛權實。
文爲六。初世雄一句。總頌二佛二智。二諸
天及世人三句頌揀人。三佛力下一行頌釋
迦中釋權實。四本從下一行。頌諸佛釋權
實。五於無量下半行。頌上行因。六道場得成
下二句。頌上得果。從如是大果報去。第二
有十三行半頌上絶言也。文爲五。初半行
如是大果報。即頌不思議境。但擧初後中
間略可知。義字兼頌究竟等也。大與種種
如玄義中説。我及十方佛下第二半行。追頌
取要言之佛悉成就也。不可示下第三半行。
追頌上止不須説也。實相非方所故不可
示。非言語道故言辭相寂滅。從諸餘衆生
類下。第四頌擧不知之人。故上長行明無
有知者故止而不説。頌中十行半頌出不
知之人。文爲八。初半偈總揀不入者。即七
方便也。除諸下。第二二句揀能入者。即圓教
十信。故言信力堅固者也。長行明究竟佛
知。頌中明初信知。互擧耳。諸佛子下。第三
有一行半。揀二乘不知。假使滿下。第四有
一行。擧身子不知。正使滿下。第五一行半。
擧諸大弟子。辟支佛下。第六二行擧支佛。
新發意下。第七二行半。擧發心菩薩不入。發
心語通。或可六度菩薩三僧祇未斷惑名
爲發心。或可指上人天中自攝得六度而
發心之語別擬通別等發心也。不退菩薩下。
第八有一行。揀不退菩薩亦不知也。通教
不退斷界内惑。是故不知別理。別教地前
亦有證位不退行不退等。亦所不知也。次
又告舍利弗無漏下。第五一行半。頌上難解
法佛能知實相境。無漏不思議者。頌上結
要擧權實所止之境也。甚深微妙法一句。
頌上第一希有難解之法。我今已具得三句。
頌上唯佛與佛乃能究盡也。明諸佛道同同
皆究竟。故云唯我知是相十方佛亦然。釋不
思議者。如如意珠無毫釐之有能雨衆寶。
實相不生能生般若也。無漏不思議一行半
爲本。生出四種解釋。已如上説。從無漏半
句。爲十法界釋作本。十法界十如。收諸凡
聖理性無漏失也。收三諦無漏失。權實智
無漏失。約不思議爲開合釋作本。即權
而實即實而權。故不可思議也。約甚深微妙
法。爲佛法界釋作本。此可知。約唯我知是
相。爲約位釋作本。此亦可知云云。從舍利弗
當知諸佛語無異下。略開三顯一動執生
疑。就開顯爲二。初明諸佛顯實。次明釋
迦開三。互明一邊耳。諸佛語無異者。此論
諸佛化道是同。次兩句勸信。後兩句正顯實。
世尊法久後。要當説眞實。即顯眞。動昔之
執。生今之疑。將非魔作佛。正由聞此語也。
佛既如實語勸信。何事翻疑。爲防因疑起
謗者。故須勸信耳。從告諸聲聞衆下。明釋
迦開三。文爲三。初一行正明開三。將明二
乘之非。故言逮得涅槃者。又解我令脱苦縛
逮得涅槃。即擬六度菩薩乘。何以知之。修
六度行即免四趣縛。未能入滅度。三僧祇
百劫乃得涅槃。逮之言遠乃及耳。又六度行
前度他。故言我令脱苦縛。後取無漏故言
逮得涅槃。此義推之知是六度乘也。又以
數推之下句。云佛以方便力示以三乘教。
若不指此將何爲三。不應重數二乘爲
三乘也。次半行正斥三乘皆是虚僞。次兩句
出立三之意。意是權引離諸苦故。非爲眞
實。但是方便門耳
○從爾時大衆下。是騰疑致請。由聞三僞
一眞故。執動疑生。文爲二。一叙疑。二正請
決。叙疑又二。一經家叙。二正生疑。先叙千
二百疑。次叙四衆。上斥三乘皆是方便。叙
疑但在二乘者。以其執重疑深偏擧若至
下陳疑中。即云求佛諸菩薩大數有八萬。
亦皆有疑。故知三乘僉疑。偏擧二乘耳。從
各作是念下。是正疑。又爲二。一疑佛二智。
二疑己所得。從何故殷懃稱歎方便。即是總
疑權實二智。從而作是言佛所得法甚深
者。是疑實智。有所言説意趣難知下。是疑
權智。以聞諸佛語無異要當説眞實。從此
生疑。何者佛昔説三乘智慧同證不差。但
餘習有盡不盡耳。今忽稱歎如來二智非
我所及。是故疑佛二智也。從佛説一解脱
義我等亦得此法下。此是自疑所得。三乘聖
道是眞出要我修此理亦到涅槃。而今忽
言皆是方便。未知何者眞實。故言不知是
義所趣。此從上斥三爲僞而生是疑。爾時
舍利下。第二正請。文有三請二止。就前爲
三止。瑤師龍師云。初止爲理深難解。初請
爲自他求決。次止爲驚疑不信。次請爲久
殖必解。後止爲必謗墮惡。後請爲利根得
益。今師或時云。佛豫知三周得益前後不
倶。故三抑俟其三請也。就初請爲二。一長
行二偈頌。長行爲二。一陳疑二陳請。陳疑
疑二智。陳請已請衆請。頌中有十一行偈
文爲六。初二句頌疑實智。自説得下。第二
三行頌疑權智。無漏諸下。第三有三行明
三乘四衆有疑。上句明羅漢。後二行明縁
覺。中間稱及求涅槃者。即是明六度菩薩。
何以得知。上云逮得涅槃者。此中稱及。及
者此菩薩自求涅槃。又以及他。故異二乘
知是菩薩也。於諸下。第四有一行半明身
子疑。佛口所生下。第五有一行明佛子疑。
諸天龍下。第六二行總明同疑請也。夫偈頌
長行。可以意推。如其非頌即是長出。於義
非急者。不能煩文分擘故略耳。從爾時佛
告下。是二止。更牒疑爲請悉如文云云
妙法蓮華經文句卷第三下



妙法蓮華經文句卷第四
 天台智者大師説 
○從爾時世尊告舍利弗汝已殷懃三請豈
得不説下。廣明開三顯一。凡七品半文爲
三。一爲上根人法説。二爲中根人譬説。三
爲下根人宿世因縁説。亦名理事行。例如
大品亦爲三根云云。今以十義料揀。一有
通有別。二有聲聞無聲聞。三惑有厚薄。
四根轉不轉。五根有悟不悟。六領解無領解。
七得記不得記。八悟有淺深。九益有權實。
十待時不待時。一明通別者。初周別名法
説。通則具三。如優曇花時一現耳。即譬説。
若我遇衆生。盡教以佛道。即因縁説也。中
周別名譬説。通則亦三。我先不言皆爲化
菩薩故。又合譬於一佛乘分別説三。即是
法説。於二萬億佛所常教化汝。即因縁説。
若謂此文屬法説者。可取長者聞已驚入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