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妙法蓮華經玄義 (No. 1716_ 智顗説 ) in Vol. 33

[First] [Prev+100] [Prev] 706 707 708 709 710 711 712 713 714 715 716 717 718 719 720 721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但異空而已。中無功用不備諸法。圓入通
三諦者。二諦不異前。點非漏非無漏具一
切法。與前中異也。別三諦者。開彼俗爲兩
諦。對眞爲中中理而已云云。圓入別三諦者。
二諦不異前。點眞中道具足佛法也。圓三
諦者。非但中道具足佛法。眞俗亦然。三諦
圓融一三三一。如止觀中説云云。二判麁妙
者。別圓入通帶通方便。故爲麁。別不帶通
爲妙。圓入別帶別方便爲麁。圓不帶方
便最妙。約五味教者。乳教説三種三諦。二
麁一妙。酪教但麁無妙。生蘇熟蘇皆具五種
三諦。四麁一妙。此經唯一種三諦。即相待妙
也。三開麁顯妙。決前諸麁入一妙三諦。無
所可待是爲絶待妙也。六明一諦者。大經
云。所言二諦其實是。一方便説二。如醉未
吐見日月轉謂有轉日及不轉日。醒人但
見不轉不見於轉。轉二爲麁不轉爲妙。三
藏全是轉二。同彼醉人。諸大乘經帶轉二
説不轉一。今經正直捨方便但説無上道。
不轉一實是故爲妙。地持明地相明義説相
似法。地實明義説眞實法。又教門方便即教
道明義。説所證法即證道明義。今借用之。
諸佛法久後要當説眞實。即地實義。道場所
得法即是證道明義。是故妙也。執著此實。
實語是虚語。生語見故。故名爲麁。融通無
著是故言妙。開麁顯妙可解云云。諸諦不
可説者。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那得諸
諦紛紜相礙。一諦尚無諸諦安有。一一皆不
可説。可説爲麁不可説爲妙。不可説亦不可
説是妙。是妙亦妙言語道斷故。若通作不可
説者。生生不可説。乃至不生不生不可説。前
不可説爲麁。不生不生不可説爲妙。若麁異
妙相待不融。麁妙不二即絶待妙也云云。約
五味教者。乳教一麁無諦一妙無諦。酪教一
麁無諦。生蘇三麁無諦一妙無諦。熟蘇二麁
無諦一妙無諦。此經但一妙無諦。開麁如前
云云。問何故。大小通論無諦。答釋論云。不
破聖人心中所得涅槃。爲未得者執涅槃
生戲論。如縁無生使故破言無諦也。問
若爾小乘得與不得倶皆被破。大乘得與
不得亦倶應破。答不例小乘猶有別惑可
除別理可顯故。雖得須破。中道不爾。得云
何破。問若爾中道唯應有一實諦。不應言
無諦也。答爲未得者執中生惑故須無諦。
實得者有戲論者無云云
妙法蓮華經玄義卷第二下


妙法蓮華經玄義卷第三上

 天台智者大師説 
二諸境開合者。先用十如爲首。何者此經
命章絶言稱歎十如。今更説五境。云何同異
耶。十二因縁與十如開合者。名異故言開。
義同故言合無明支合如是性。行支合如是
相。識名色六入觸受合如是體。愛合如是縁。
取合如是力作。有合如是因。生老死合如
是果報等云云。又總合者。如是相合行有兩
支。如是性合無明愛取三支。如是體合識名
色乃至老死七支。如是力還是煩惱道。三支
無明愛取能生業力。如是作還是行有二支。
能爲苦作業也。如是因還是行有二支。爲
七苦作因也。如是縁還是無明愛取三支。能
潤業取苦也。如是果還是行有之習果也。如
是報還是行有之業。招名色等報。此兩番通
用思議十二因縁。合六道十如是。次用不
思議十二因縁。合四聖十如者。無明支轉即
變爲明。明即了因。成聖人如是性。惡行支
轉即變爲善行。善行即縁因。成聖人如是
相。識名色等苦道轉即法身。成聖人如是體。
愛取二支轉成聖人菩提心。即是如是力。有
支含果變成六度行。即成聖人如是作亦
轉成聖人如是因。此有支轉有二種正道。
轉成如是因。助道轉成聖人如是縁老死
支。轉成法性常住。成聖人如是果報云云。又
總作者。體力作三法秖是煩惱業。苦變成法
身菩提心六度行等。勤習三法在内成性。
在外成相。正意成體誓願深遠成力。立行
成作牽果成因。相助成縁剋發成果報
。若細分四聖節節有異。今取大&T019598;故通
釋耳。經云。一切智願猶在不失。二乘亦得
作通釋也。四種四諦合十如者。生滅無生
兩種苦集。是六道十如。如是相如是性是集。
如是體是苦。如是作力因縁又是集。如是果
報又是苦云云。生滅無生兩種道滅。是析體二
乘及通菩薩十如。如是相性即是道。如是體
即是滅。如是力作因縁皆是道。如是果報又
是滅。無量無作兩種苦集。即是四聖界外果
報十如。集諦即是界外如是相性力作因縁
也。苦諦即是界外如是體果報等云云。無量無
作兩種道滅。即是四聖界外涅槃十如道諦即
是涅槃性相力作因縁等。亦是般若解脱也。
滅諦即是涅槃體果報等。亦成常住法身也
云云。四種四諦合四種十二因縁者。生滅無
生兩苦集。即是兩種思議十二因縁。生滅無
生兩種道滅。即是兩種思議十二因縁。無明
滅乃至老死滅也。無量無作兩苦集。即是兩
不思議十二因縁也。無量無作兩道滅。即是
兩不思議十二因縁。無明滅乃至老死滅此
可解。七種二諦合十如者。藏通別圓入通
凡四俗。皆是六道十如也。藏通兩眞是二乘
十如也。別圓入別兩俗有邊。是六道十如。無
邊是二乘十如。圓俗此通九法界十如。別入
通圓入通。別圓入別圓。凡五種眞皆是佛法
界十如也。七種二諦合四種十二因縁者。藏
通別圓入通凡四俗。即是思議兩種十二因
縁。藏通兩眞即是思議十二因縁。無明滅乃
至老死滅也。別圓入別兩俗有邊。是思議十
二因縁。無邊是思議無明滅乃至老死滅。圓
俗即通界内外四種十二因縁也。別入通圓
入通。別圓入別圓。凡五種眞即是界外不思
議十二因縁。無明滅乃至老死滅也。七種二
諦合四種四諦者。實有二諦即生滅四諦也。
幻有二諦即無生四諦也。別入通圓入通兩
俗。還是無生苦集也。別入通眞是無量道滅
也。圓入通眞是無作道滅也。別俗圓入別俗。
此是無量苦集。圓俗是無作苦集。別眞是無
量道滅。圓入別眞圓眞。是無作道滅也。五種
三諦合十如者。別入通圓入通兩俗。是六道
十如。別俗圓入別俗有邊。是六道十如。無
邊是二乘十如圓俗意通九界云云。五種眞
諦皆是二乘菩薩等十如。五種中諦皆是佛
界十如也。五種三諦合四種十二因縁者。別
入通圓入通兩俗。是六道思議十二因縁。別
圓入別兩俗有邊。是思議六道十二因縁生。
無邊是思議十二因縁滅。圓俗義通云云。今且
用是四種十二因縁五種眞諦。即是思議十
二因縁滅。亦即是不思議十二因縁生。五種
中諦即是不思議十二因縁滅。五種三諦合
四種四諦者。別入通圓入通兩俗。即無生苦
集也。別俗圓入別俗圓俗通是無生之苦集。
亦是無生之道滅。亦是無量之苦集也。別入
通圓入通兩眞。本取但空邊。是無生道滅
也。別眞圓入別眞。即是無生之道滅。於無
量是苦集。圓眞於無生是道滅。於無量無
作是苦集。別入通中是無量道滅。圓入通中
是無作道滅。別中是無量道滅。圓入別中是
無作道滅。圓中正是無作道滅。五種三諦合
七種二諦者。簡前兩二諦不被合也。次二
種二諦二俗。即是五種三諦家五種俗。二眞
空邊即是五種三諦家眞。不空邊即是五種
三諦家中。後三種二諦三俗。空邊即是五種
三諦家眞。有邊即是五種三諦家俗。三眞即
是五種三諦家中又作一種説。如後簡前二
諦不被合後五俗有眞有俗。後五眞有眞
有中。一實諦合十如者。一一法界皆具十
界。簡却九界但與佛法界同也。簡三種十
二因縁。但與一種十二因縁滅同。簡三種
四諦。但與一實四諦。同簡七種二諦。但與
五眞諦有同不同。簡五種三諦。但與五中
諦同云云。言無諦不可説者。合十如如名
不異。即是空寂言辭相。寂滅不可説示。即
是十種皆如義也。諸無明滅。乃至老死滅其
義甚深。甚深即無諦同也。生生不可説。乃至
不生不生不可説。即與無諦同也。七種眞諦
皆不可説。最初眞諦不可説者。如身子云。吾
聞解脱之中無有言説。況後六耶。非生死
非涅槃。既非二邊亦無中道。即五種中諦
與無諦同也。一實名虚空。虚空無一。云何
有實。即無諦同也。無諦自無所存。平等大
慧無若干也。雖無若干若干無量。舒之
充滿法界。不知從何而來。無量無若干收
之莫知所有。不知從何而去。不來不去即
是法佛云云。復次七種二諦。赴縁開合轉轉
相入。一一又各有隨情隨情智隨智等。餘
五義例亦應有。今不具載。何者佛以一音
演説法衆生隨類各得解。自思之。問諸境
理既融會。何意紛葩更相拘入耶。答如來觀
知十界性相。有成熟者未成熟者。大機未熟
不令起謗。小機若熟不令失時。隨其所
宜應單應複。偏圓相入而成熟之。聞即得
益。華嚴雖具鑒十界。兩界熟故別圓二種
而成熟之。三藏亦鑒十界。二乘性相熟故。
用生滅而成熟之。方等亦鑒十界。四界熟
故用四種相入而成熟之。般若亦鑒十界。
亦四界熟故。用三種相入而成熟之。法華
亦鑒十界一性相熟。但一圓諦而成熟之。
若無善巧方便出沒調熟。云何境智而得融
妙耶。譬如畫師尚能淡入五彩作種種像。
況佛法王於法自在。而不能種種間入調
伏衆生耶。問上明六境等。此經聽可無名
有其義不。答十如名義已備於前四種十
二因縁者。化城品明生滅十二縁。譬喩品。但
離虚妄。是不生十二縁。方便品云佛種從
縁起。是界外無量無作兩種十二縁。四四諦
者。譬喩品。諸苦所因貪欲爲本。是生滅四諦。
藥草喩品。了達空法。是無生四諦。又云無上
道。及方便品。但説無上道如來滅度等。是界
外無量無作兩種四諦也。十如差別。是世諦。
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即眞諦也。安
樂行云亦不分別有爲無爲實不實法。有是
俗諦無是眞諦。亦不分別是遮二邊顯中
道。壽量云非如非異。非異非俗。非如非眞。
三諦義也。方便品云更以異方便助顯第一
義。是一實諦也。又云唯此一事實也。若言
説無分別法。又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是
無諦義也
○第二智妙者。至理玄微非智莫顯。智能知
所非境不融。境既融妙智亦稱之。其猶影
響矣故次境説智。智即爲二。初總論諸智。
二對境論智。總智爲六。一數二類三相四
照五判六開。數者。一世智。二五停心四念處
智。三四善根智。四四果智。五支佛智。六六度
智。七體法聲聞智。八體法支佛智。九體法菩
薩入眞方便智。十體法菩薩出假智。十一別
教十信智。十二三十心智。十三十地智。十四
三藏佛智。十五通教佛智。十六別教佛智。十
七圓教五品弟子智。十八六根清淨智。十九
初住至等覺智。二十妙覺智。二類者。世智
無道邪計妄執。心行理外不信不入故爲
一。五停心四念處。已入初賢佛法氣分。倶
是外凡故爲一。四善根同是内凡故爲一。四
果同見眞故爲一。支佛別相觀能侵習故爲
一。六度縁理智弱縁事智強故爲一。通教
方便聲聞體法智勝故爲一。支佛又小勝故
爲一。通教菩薩入眞方便智。四門遍學故爲
一。通教出假菩薩智正縁俗故爲一。別教
十信智。先知中道勝前劣後故爲一。別教
三十心倶是内凡故爲一。十地同是聖智故
爲一。三藏佛是師位名勝三乘弟子故爲
一。通教佛智斷惑照機勝故爲一。別教佛智
又勝故爲一。圓教五品弟子同具煩惱性。能
知如來祕密之藏故爲一。六根清淨智隣
眞故爲一。初住至等覺同破無明故爲
一。妙覺佛智無上最尊故爲一。如是等隨
其類分相似者。或離或合判爲二十云云。三
辨相者。天竺世智極至非想。此間所宗要
在忠孝五行。六藝天文地理。醫方卜相兵法
貨法。草木千種皆識。禽獸萬品知名。又塗
左割右等無憎愛。獲根本定發五神通。停
河在耳變釋爲羊。納吐風雲捫摸日月。
法是世間法。定是不動定。慧是不動。出邀名
利増見愛。世心所知故名世智也。五停四
念者。有定故言停。有慧故言觀。觀能翻邪
定能制亂。數息治散不淨治貪。滋治瞋因
縁治癡。念佛治障道。念處是觀苦諦上。四
智治於四倒四倒不起。由此四觀初翻四
倒。未入聖理故言外凡智也。煖法縁四諦
境生智。伏煩惱智更増。成十六觀智。如
火鑚上下相依生火燒薪。以有智知有境。
能生煖智令有萎悴。如夏時聚華。爲𧂐華
生煖氣還自萎悴。又依陰觀陰。發智火還
燒陰。如兩竹相摩生火還燒竹林。尊者瞿
沙説。求解脱智火煖最在初。如火以煙在
初爲相。無漏智火亦以煖法在先爲相。如
日明相在初爲相。是故名煖。於正法毘尼
中生信愛敬。正法者縁道諦。信毘尼者縁
滅諦。信煖能縁四諦。云何言二。答此二最
勝應先説。又正法是三諦。毘尼是滅諦。如
佛爲滿宿我有四句法。當爲汝説欲知不。
當恣汝意。四句即四諦也。所有布施持戒
盡向解脱。是其意趣。色界定起是其依。於
自地前生善根。是相似因縁於四眞諦頂
是其功用果。自地相似後生善根是依果。色
界五陰是其報。涅槃決定因。及不斷善根是
其利。十六行是其行。是縁生是修慧。色界繋
三三昧三根隨所説相應衆多心是退。煖有
三種。謂下下下中下上。頂有三。中下中中
中上。忍有二種。上下上中。世第一有一種
謂上上。此四善根以三言之。煖是下。頂是
中。忍世第一是上。復有説者。煖有二。謂下
下下中。頂有三。謂下上中下中中。忍有三。
謂中上上下上中。世第一法有一。謂上上。
亦以三言之。煖是下下。頂是下中。忍是中
上。世第一是上上。瞿沙云。煖有下三。頂有
六。下下乃至中上。忍有八。下下乃至上中。
世第一但上上。以三言之。煖法一種謂下。
頂法二種。謂下中。忍有三種。謂下中上。
世第一有一種謂上。煖有二捨。一離界地。
二退時。退時捨墮地獄作五無間。而不斷
善根。頂亦如是。忍唯一捨不墮地獄云云
頂法者。色界善根。有動不動住不住。有難
不難斷不斷退不退。就動乃至退者有二。
下者是煖上是頂。彼不動乃至不退者爲二。
下者是忍。上者是世第一法。復有説者。應言
下頂。所以者何。在煖法頂故名頂在忍法
下故名下。復有説者。如山頂之道人不久
住。若無難必過此到彼。若遇難即便退
還。行者住頂不久。若無難必到忍。有難退
還煖猶如山頂故名頂。云何爲觀於佛法
僧生下小信。小信者。此法不久停故言下
小。此信縁佛生小信。是縁道諦。縁法生下
小信。是縁滅諦。問應能縁四諦。云何言縁
二諦。答道滅勝故。清淨無過是妙是離。能生
信處。爲生受化者信樂心故。若世尊説苦
集是可信敬者。則無受化者。此煩惱惡行
邪見顛倒。云何可敬信。我常爲此逼迫。受化
者於道滅生欣樂。是故説二也。復有説者。
信佛僧是縁道。信法是縁三諦。則盡信四
諦也。問住頂亦信陰亦信寶亦信諦。何故
但説信三寶。答三寶是生信敬處。但隨行
者意。於陰生悦適。是名爲煖。於寶生悦
適是名爲頂。於諦生悦適。是名爲忍。問何
故頂退不説煖退。答頂既退亦應説煖退。
行者在頂時。多煩惱業留難煩惱等作是
念。若行者到忍。我復於誰身中當作果報。
若離欲界時亦念。行者出欲界。我復於誰
身中生果報。離非想非非想處時亦念。行
者離彼欲已更不受身。我復於誰身中生
於果報。於此三時多諸留難。留難退故大
憂惱。如人見寶藏大喜欲取即失。住頂法
者自念。不久當得於忍永斷惡道。獲大重
利猶如聖人。而忽退失故大憂惱。是故言
頂退也。若能親近善友。從其聞隨順方便
法。内心正觀信佛菩提。信善説法信僧清
淨功徳。是説信寶説色無常。乃至説識無
常。是説信陰。知有苦集滅道。是説信諦。
若如是即住頂。若不如是即頂退。忍法觀
者。正觀欲界苦色無色界苦。欲界行集色無
色界行集。欲界行滅色無色界行滅。斷欲界
行道斷色無色界行道。如是三十二心是名
下忍。行者後時漸漸減損行及縁。復更正觀
欲界苦色無色界苦。乃至觀斷欲界行道。
除觀斷色無色界行道。從是中名中忍。
復更正觀欲界苦。觀色無色界苦。乃至觀
色無色界行滅。除滅一切道。復正觀欲界苦
色無色界苦。乃至觀欲界行滅。除色無色界
行滅。復正觀欲界苦。乃至觀色無色界行集。
除滅一切滅。復正觀欲界苦。乃至觀欲界
行集。除色無色界行集。復正觀欲界色無色
苦。除一切集。復正觀欲界苦。除色無色界
苦。復正觀欲界常相續不斷不遠離。如是
觀時深生厭患。復更減損。但作二心觀於
一行。如似苦法忍。忍法智。如是正觀是名
中忍。復以一心觀欲界苦。是名上忍。復次
生世第一法。世第一法後次生苦法忍。譬
如人欲從己國適他國。多財産不能持
去。以物易錢。猶嫌錢易金。嫌金易多價
寶。往適他國。行者乃至漸捨相續不離。生
於上忍。上忍後生第一法。第一法後生苦
忍。問世第一法有三品不。答一人無多人
有。身子上目連中餘皆下。就佛支佛聲聞
爲三品。世第一法者此心心數法。於餘法
爲最爲勝。爲長爲尊。爲上爲妙亦分亦
都。分者勝世間法不勝見諦。見諦眷屬不
相離。慧力偏多故。熏禪不與凡夫同生一
處故。盡智時一切善根。永離一切諸垢障
故。三三昧乃至惡賤無漏。何況有漏。不應
都勝。分勝彼煖頂忍法。亦應言第一。應言
分勝。勝煖頂忍一切凡夫所得禪。無量解脱
除入也。或言都勝。非謂一切事業中勝。但
以能開聖道門故。彼見諦等不能開聖道
門。以世第一法開聖道門。彼見諦等法得
修見諦等法。得修者。皆是世第一法功用。
是世第一法名。義者最勝義。是第一義。得妙
果是第一義。如高幢頂更無有上。是第一
義。問前諸義有差別邪。答此皆歎説上妙
之義。亦有差別。於不淨安般名最。於聞
慧名勝。於思慧名長。於煖爲尊。於頂爲
上。於忍爲妙。又依未至爲最。依初禪爲
勝。中間爲長。二禪爲尊。三禪爲上。四禪爲
妙。如是種種説。此依毘婆沙釋。欲委知
向彼尋。初果八忍八智三果重慮縁眞。九無
礙九解脱智。支佛用總相別相。如約三世
明苦集。分別十二因縁。即別相相也。六度
縁理智弱伏而未斷。事智強能捨身命財
無所遺顧。聲聞能發眞成聖。猶論我衣我
鉢互論強弱云云。通教聲聞。總相一門達俗
即眞。通教縁覺能於一門。總相別相達俗
即眞。通教菩薩能於四門。總相別相俗達即
眞。又能遍四門出假。教化衆生。十信信果
頭眞如實相。爲求此理起十信心。十住正
習入空傍習假中。十行正習假傍習中。十
迴向正習中。初地證中。二地已上重慮於
中。三藏佛一時用三十四心。八忍八智。九無
礙九解脱斷正習盡。通佛坐道場。一念相
應慧。斷餘殘習氣。別教佛用金剛後心。斷
一品無明。究竟盡成佛。或言。斷時是等覺。
佛無所斷。但證得圓滿菩提具足耳。圓五
品不斷五欲而淨諸根。具煩惱性能知如
來祕密之藏。六根淨位獲相似中道智。初住
獲如來一身無量身。入法流海中行任運流
注。後位可解不復記。四明智照境者。若由
智照境由境發智。四句皆墮性中如別
云云。若四悉檀因縁立境智。但有名字
。問智能照境。境亦能照智不。答若作不
思議釋。更互相照義亦無妨。仁王般若云。
説智及智處皆名爲般若。譬鏡面互相照。
亦如大地一能生種種芽。芽亦生地一。且
置斯義。世智照六道十如。五停心智去至
體法。凡七智照二乘十如。六度及通教出假
菩薩智兩屬。上求照菩薩十如。下化照六道
十如。四十心智亦兩屬。上求照菩薩十如。下
化照六道十如。十地智兩屬。次第照照菩薩
十如。不次第照照佛十如。五品去凡四智。皆
照佛界十如。總略如此細捒云云。二十智照
四種十二因縁境者。世智五停四念四果乃
至支佛六度三藏佛。凡七智。照思議生滅十
二因縁境。通教三乘入眞方便智。出假智佛
智凡五智。照思議不生不滅十二因縁境。別
教十信三十心。十地佛凡四智。照不思議生
滅十二因縁境。其中不無別意。且從大判
圓教四智。照不思議不生不滅十二因縁境。
二十智照四種四諦者。前三藏等七智。照
生滅四諦境。次通教五智。照無生滅四諦境。
次別教四智。照無量四諦境。次圓教四智照
無作四諦境。次二十智照二諦者。前七智是
照析空之二諦。次五智是照體空之二諦。次
八智照顯中之二諦。其間別圓相入者。可以
意得云云。次明二十智照三諦者。前七智
照無中之二諦。是因縁所生法皆屬俗攝。次
五智照含中之二諦。即空一句皆屬眞諦攝
也。次別圓八智照顯中之二諦。即是假名亦
名中道。二句皆屬中道諦攝也。次二十智
照一實諦者。此須引釋論明四悉檀。皆名
爲實。世界故實。乃至第一義故實。當知實
語亦通四諦生滅故實。無生滅故實。無量故
實。無作故實。前三藏七智照生滅之實。次通
教五智照無生滅之實。次別教四智照無量
之實。次圓教四智照無作之實。前後諸實
。次二十智無諦無照者。無諦無別理。若於
四種四諦得悟。不復見諦與不諦。故無諦
亦通也。前七智照生滅之無諦。生生不可説
故。次五智照無生滅之無諦。生不生不可説
故。次四智照無量之無諦。不生生不可説故。
次四智照無作之無諦。不生不生不可説故。
前無諦是權。後無諦是實。此就言教。若就
妙悟。同於聖人心中所照者。則不見有權
實故。非權非實空拳誑小兒。誘度於一切
方便説權。方便説實。會理之時。無復權實
故。稱非權非實爲妙也。五明麁妙者。前十
二番智是麁。後八番智爲妙。何者。藏通等佛
自是無常。亦不説常。彼二乘菩薩何得聞
常信常修常。是故爲麁。別教十信初已聞
常信修於常。尚勝彼佛。何況餘耶。是故爲
妙。常途云法華不明常者。秖是三藏意耳。
今明十信知中已過牟尼。則八番爲妙也。又
別教四智三麁一妙。圓教四智悉皆稱妙。何
者地人云。中道乃是果頭能顯初心學者仰
信此理。如藕絲懸山故。説信行皆非圓意
也。故十信智爲麁。十住正修空傍修假中。十
行正修假傍修中。十迴向始正修中。此中
但理不具諸法。是故皆麁。登地智破無明
見中道。證則爲妙。類如通藏兩種倶得道。
而三藏門拙。今別教亦爾。教門皆權而證是
云云。圓教四智皆妙者。如法相説如説
而信如理而行。始論五品終竟妙覺。實而
非權。是故皆妙。是名待麁智説妙智也。
又約知見明麁妙者。知與見云何。然分別
有四。不知不見。知非見。見非知亦知亦見。
先約三藏釋後約圓釋。中間例可解。凡夫
不聞故不知。不證故不見。五停四念至世
第一法。聞故名知。未證故非見。辟支佛不
聞故非知。自然證故是見。四果聞故亦是知。
證故亦是見。傳傳判麁妙可解。約圓教釋
者。七方便不聞故不知。未證故不見。五品
六根聞故知。未證故不見。發宿習者名見
不從聞故不知。禀教證入者亦知亦見。此
節節傳爲麁妙。究竟而論。前來二十種智。略
而言之。不出權實二智。如經如來方便知
見。波羅蜜皆悉具足。即總束得前來諸權智
也。如來知見廣大深遠即是總束前來實智
也。方便既其具足何所不該。知見既其廣大
深遠。何所不攝。境淵無邊智水莫測。唯佛
與佛乃能究盡。如此知見即是眼智。眼即五
眼具足。智即三智一心。一切種智知於實。兩
智知於權。佛眼見於實。四眼見於權。此知
即是見。此見即是知。對前諸智。諸智是麁。此
之知見名之爲妙也。若得知見中意不復
論五眼。迷者未了。更約眼明麁妙。如肉眼
盲閉何由見色。徒聞人説起種種想。終非
眞見。欲令眼開應須治膜。那得閉眼執
諍何益耶。閉眼想則麁。眼開見則妙。天眼
未開不見障外爲麁。修禪定願智之力能
發得淨色。徹障内外明闇無隔。慧眼未開
常行死逕。假令情想亦復非實故爲麁。無
漏豁發故稱爲妙。諦理明了故稱妙。法眼未
開差機説法。如身子僻教滿願穢器名爲
麁。破障通無知。分別藥病名之爲妙。佛
眼不開不見實相。故文云。二乘之人及新
發心者。不退菩薩所不能知故。四眼皆麁。
除諸菩薩衆信力堅固者。以信得入相似佛
眼。能開眞佛知見乃名爲妙。諸教多説四
眼。或帶四眼説佛眼。是故爲麁。今經獨説
佛眼。是故爲妙。是爲待麁爲妙也。六明開
麁顯妙者。前十六番智。若不決了但是麁
智。若得決了。悉成妙智。何者。如妙莊嚴王
先是外道。世智聞法華經。便得決了。以邪
相入正相。於諸見不動而修三十七品。不
捨八邪而入八正。即是決於世智得入
妙智。或與五品齊。或與相似齊。或與分
得齊。節節有入義細作云云。若五停方便智。
乃至通教佛等智。若不決了即是麁智。今開
權顯實。汝等所行是菩薩道來入妙位。須
一一將十二番智來入圓妙四智。或入五
品相似分得等智云云。又決了別教歴別之
智入於妙智。當體即是某位。進入是某位
細捒云云。十六麁智皆成妙智。無麁可待。即
是絶待智妙也。復次開麁眼爲妙眼者。餘
經雖説爲五眼。五眼不融是故爲麁。今經
決了四眼令入佛眼。文云。父母所生眼遂
得清淨。學大乘者。雖有肉眼名爲佛眼。
即是決了肉眼名爲佛眼也。淨名云。世孰
有眞天眼者。有佛世尊。不以二相見諸
佛國。此即是決了天眼。即是佛眼也。願得
如世尊慧眼第一淨。即是決了慧眼能得
入妙。決法眼入妙者。邊際智滿是也。四眼
融入佛眼。寂而常照故。文云。決了聲聞法。
是諸經之王。五眼具足成菩提。開佛知見故
稱爲妙。問佛眼開乃名爲妙。六根雖淨云
何爲妙。答佛眼雖未開。已能圓學圓信。如
迦陵頻伽鳥。雖在&T021400;中音聲已勝諸鳥。即
是假名相似等妙。若開即是分妙究竟妙云云
二對境明智又二。一對五境。二展轉相照
對境。初應對十如境。此既一經之意處處説
之。可解故不復釋。次對四種十二因縁明
智者。大經云。十二因縁有四種觀。下智觀
故得聲聞菩提。中智觀故得縁覺菩提。上智
觀故得菩薩菩提。上上智觀故得佛菩提。何
者。十二因縁本是一境。縁解不同開成四
種。今以四教意釋之。三藏具有三人。而皆
以析智觀界内十二因縁事爲初門。然析
智淺弱。三人之中聲聞最劣。以劣人標淺
法。故名下智。通教亦有三人。同以體智觀
界内十二因縁理。體法雖深望藏爲巧。望
別未巧。三人之中縁覺是中。以中人名通
法故言中智。別教佛與菩薩。倶知界外十
二因縁事。次第菩薩比佛。猶未是上。比於
通藏則是上法。故以上智當名也。圓教佛
與菩薩。倶觀界外十二因縁理。初心即事
而中。此法最勝故。以佛當名故。言上上智
觀也。以四教釋四觀。於義允合云云。所言
下智觀者。觀受由觸觸由入。入由名色。名
色由識。識由行。行由無明。無明顛倒不善
思惟。致不善行。感四趣識名色等。若善思
惟致善行。感人天識名色等。觀此無明念
念無常前後不住。所生善惡遷變速朽。所受
名色衰損代謝。煩惱業苦更互因縁。都無暫
停。過去二因現在五果。現在三因未來二果。
三世迴復猶若車輪。癡惑之本既無常苦空
無我。則無明滅。無明滅故諸行滅。乃至老死
滅。若不然火是則無煙。是名子縛斷。無子
則無果。滅智灰身離二十五有。是名果縛
斷則是下智觀十二因縁。得聲聞菩提也。
中智者。觀受由觸乃至行由無明。無明秖
是一念癡心。心無形質但有名字。内外中間
求字不得。是字不住亦不不住。猶如幻化
虚誑眼目。無明體相本自不有。妄想因縁和
合而生。無所有故假名無明。不善思惟心
行所造。以不達無明如幻化故。起善不善
思惟。則有善不善行。受善不善名色觸受。今
達無明如幻故。則諸行亦如化。從幻生識
名色等。皆如幻。愛取有生三世輪轉。幻化遷
改都無眞實。有智之人不應於中而生愛
恚。無明既不可得。則無明不生。不生則不
滅。諸行老死亦不生不滅。不生故則非新。
不滅故則非故。非故者無故可畢。非新者
無新可造。無新者子縛斷。無故者果縛斷。
是名中智觀十二因縁得縁覺菩提。上智
觀者。觀受由觸。乃至行由無明。無明秖是
癡一念心。心癡故派出煩惱。由煩惱派出
諸業。由業派出諸苦。觀此煩惱種別不同。
不同故業不同。業不同故苦不同。諸行若干
名色各異。種種三道無量無邊。分別不濫。
知因此煩惱起此業得此苦。不關彼業
及彼煩惱。如是三道覆障三徳。破障方便亦
復無量。無明若破顯出般若。業破顯出解
脱。識名色破顯出法身。愛取有老死亦復如
是。自既解已復能化他。於一切種知一切
法。起道種智導利衆生。是名上智觀十二
因縁也。上上智觀者。觀受由觸。乃至行由
無明。知十二支三道即是三徳。豈可斷破
三徳更求三徳。則壞諸法相。煩惱道即般
若。當知煩惱不闇般若即煩惱。般若不明
煩惱既不闇。何須更斷。般若不明何所能
破。闇本非闇不須於明。如耆婆執毒成藥。
豈可捨此取彼。業道即是解脱者。當知業
道非縛。解脱即業者脱非自在。業非縛故
何所可離。脱非自在何所可得。如神通人
豈避此就彼耶。苦道即法身者。當知苦非
生死法身即生死。法身非樂苦非生死。何
所可憂。法身非樂何所可喜。如彼虚空無
得無失。不忻不戚。如是觀者。三道不異
三徳。三徳不異三道。亦於三道具一切佛
法。何者。三道即三徳。三徳是大涅槃。名祕
密藏。此即具佛果。深觀十二因縁即是坐
道場。此即具佛因。佛因佛果皆悉具足餘例
可知。是名上上智觀十二因縁得佛菩提。
約此應判麁妙。開麁顯妙意可解故不委
記耳。又四智照四境。境若不轉。其智則麁。
四境轉成妙境。麁智即成妙智。仍是待絶之
云云。二對四種四諦明智者。大經云。知
聖諦智則有二種。中智上智。中智者聲聞縁
覺。上智者諸佛菩薩。若依此文束於體析
合稱爲中。束大乘利鈍。合稱爲上。今若約
根縁利鈍内外事理。開即成四。聲聞根鈍縁
四諦事。即生滅四諦智。縁覺根利縁四諦理。
即無生四諦智。菩薩智淺縁不思議事。即無
量四諦智。諸佛智深縁不思議理。即無作四
諦智也。此乃大經之一文。又云。凡夫有苦無
諦。聲聞有苦有苦諦。凡夫不見苦理故言
無諦。聲聞能見無常苦空故言有諦。即是
生滅四諦智也。又云。菩薩之人解苦無苦而
有眞諦。即是體苦非苦故言無苦。即事而
眞故言有諦。乃是摩訶衍門無生四諦智也。
又云。知諸陰是苦。知諸入爲門。亦名爲苦。
知諸界爲分亦名爲性。亦名爲知。是名中
智。依前説者即屬聲聞也。分別諸苦諸入
界等有無量相。我於彼經竟不説之。是名
上智。受想行識亦復如是。非諸聲聞縁覺境
界。此則異前兩意。既稱上智。又非二乘境
界。豈非別教菩薩觀恒沙佛法如來藏理耶。
是爲無量四諦智。又云。如來非苦非集。非
滅非道非諦是實。虚空非苦非諦是實。非
苦者非虚妄生死。非諦者非二乘涅槃。是實
者即是實相中道佛性也。又云。有苦有苦因。
有苦盡有苦對。如來非苦乃至非對。是故
爲實。如此明義既異上三番。豈非無作四
諦智耶。例此一諦爲四。餘三亦應爾。謂有
集有集果。有集盡有集對。有盡有盡因。
有盡障有盡障相。有對有對果。有對障
有對障相。如來非此四四十六種。但是於
云云。如是等智觀於四諦。諦既未融智
諦皆麁。獨有非苦非對有實爲妙。若諦圓
智亦隨圓。皆是如來非苦非諦。是實之妙智
也。此即待絶兩意云云
妙法蓮華經玄義卷第三上



妙法蓮華經玄義卷第三下
 天台智者大師説 
三對二諦境明智者。權實二智也。上眞俗
二諦既開七種。今權實二智亦爲七番。内外
相即不相即四也。三相接合七也。若對上數
之。析法權實二智。體法二智。體法含中二
智。體法顯中二智。別二智。別含圓二智。圓二
智。上七番各開隨情隨情智隨智。合二十一
種諦。今七番二智。亦各開三種。謂化他權
實。自行化他權實。自行權實。合二十一權實
也。若析法權實二智者照森羅分別爲權
智。盡森羅分別爲實智。説此二智逗種種
縁。作種種説。隨種種欲種種宜。種種治種
種悟。各隨堪任當縁分別。雖復種種悉爲
析法權實所攝。故有化他二智。化他二智隨
縁之説。皆束爲權智。若内自證得若權若
實。倶是實證束爲實智。内外相望共爲二
智。故有自行化他權實二智也。就自證權
實。唯獨明了餘人不見。更判權實故有自
行二智也。今更約三藏重分別之。此佛化
二乘人。多用化他實智。二乘禀此化他之
實。修成自行之實。故佛印迦葉云。我之與
汝倶坐解脱床。即此義也。若化菩薩多用
化他權智。其禀化他之權。修學得成自行
之權。佛亦印言。我亦如汝云云。此三種二智。
若望體法二智。悉皆是權。故龍樹破云。豈
有不淨心中修菩提道。猶如毒器不任貯
食。食則殺人。此正破析法意也。故皆是權
云云。體法權實二智者。體森羅之色。即是於
空即色是權智。即空是實智。大品云。即色
是空非色滅空。正是此義。爲縁説二。縁別
不同。説亦種種。雖復異説。悉爲化他權實
所攝。故有化他二智。化他二智既是隨情皆
束爲權。内證權實既是自證。悉名爲實。以
自之實對他之權。故有自行化他二智也。
就自證得又分權實。故有自行二智也。此
三二智望含中二智。復皆名權。何者。無中
道故云云。體法含中權實二智者。體色即空
不空照色是權智。空不空是實智
説此二智赴無量縁。隨情異説。雖復無
量悉是含中二智所攝。故有化他二智。化他
二智本是逗機。皆名爲權。自證二智皆名爲
實。於自證二智更分權實。故有自行二智。
此三二智望顯中二智。悉皆是權。何者。帶
於空眞及教道方便故。又體法顯中權實二
智者。體色即空不空。一切法趣空不空了
色是權智。空不空一切法。趣空不空是實
智。爲縁説二。縁既無量説亦無量。無量之
説悉爲顯中二智所攝。故有化他二智。化他
二智既是隨縁。悉名爲權。自證二智既是證
得。悉名爲實。以自望他故。有自行化他二
智。就自證二智更分權實。此三二智望別
權實二智。悉皆是權。何者。帶即空及教道方
便故。別權實二智者。體色即空不空。色空
倶是權智。不空是實智。以此二智隨百千
縁種種分別。分別雖多悉爲次第二智所
攝。故有化他二智。化他二智悉是爲縁。皆
名爲權。自證二智既是證得。悉名爲實。以
自對他故。有自他二智。就自證權實自分
二智故。有自行二智。此三二智望別含圓
二智。悉復是權。何者。以次第故。帶教道
故。別含圓權實二智者。色空不空一切法趣
不空。色空名權智。一切法趣不空爲實智。
以此二智隨百千縁種種分別。分別雖多
悉爲別含圓二智所攝。故有化他二智。化他
二智既是爲縁。悉皆是權。自證二智既是證
得。悉名爲實。自他相望共爲二智。就自證
得更分權實。故有自行二智。此三二智望
圓二智。悉復是權。何者。帶次第及教道故。
圓權實二智者。即色是空不空。一切法趣色
趣空趣不空。一切法趣色趣空是權智。一
切法趣不空是實智。如此實智即是權智。
權智即實智無二無別。爲化衆生種種隨
縁。隨欲隨宜。隨治隨悟。雖種種説。悉爲
圓二智所攝。故有化他二智。化他二智既是
隨情。悉復是權自證二。智悉名爲實。就自證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706 707 708 709 710 711 712 713 714 715 716 717 718 719 720 721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