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妙法蓮華經玄義 (No. 1716_ 智顗説 ) in Vol. 33

[First] [Prev+100] [Prev] 692 693 694 695 696 697 698 699 700 701 702 703 704 705 706 707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佛性是不了。那復言法華明縁因是滿。不
明了因是不滿。那復言前過恒沙後倍上
數。猶是無常因。既以無常因那得常果。因
果倶無常。此無常人那見佛性。非了義故
體不收行一。非滿字故體不收教一。非
常住故體不收人一。不見佛性故體不
收理一。當知。今因狹中之狹。狹則是麁。昔
體既廣昔還是妙。此一難已知麁妙。薳復具
作後難耳。因位高下四難者。般若是無上明
呪。無等等明呪。上人應求上法因。教則不
下。大論云。菩薩出三界外受法性身。行菩
薩行因位則不下。淨名歎菩薩徳近無等
等佛。自在慧十方作魔王者。皆是住不可
思議解脱。則因人不下。淨名云。雖成佛道
轉法輪。而行菩薩道。又云。諸佛祕藏無不
得入。則見理不下。如是因位四一皆高。云
何言麁。若言今因位高者。教那忽是第四
時。位那忽住無礙道伏無明。人那忽是生
死身非法性身。理那忽無常不見佛性。當
知。今因皆無四一其位下而麁。昔因具四
一高而妙。因用長短四難者。釋論云。處處
説破無明三昧。是教用長。是事不知名爲
無明。佛一切種智知一切法明無明無二。
若知無明不可得亦無無明。是爲入不二
法門。是則行長。又一日行般若。如日照世
勝螢火蟲。若人入薝蔔林不嗅餘香。誰復
樂二乘功徳。座不須禮華不著身。皆是阿
惟越類。則人用長。色無邊故般若亦無邊。受
想行識無邊故般若亦無邊。是則理長。當知。
昔教行人理倶長。長故是妙。若謂今因用長。
那復言法華是覆相教。教則短。行覆相行則
短。覆相不明佛性理則短。四一既闕。今短
而麁。昔用既長長則是妙。果體廣狹四難者。
若昔果體是有餘無餘。不備衆徳爲狹爲
麁者。此豈然乎。般若是佛母。十方佛皆護。淨
名云。未曾聞此實相深經。當知。昔果體備
衆徳也。若謂今果體廣應備滿了。何故復言
亦滿不滿亦了不了。何故復言佛果無常亦
無我樂淨等衆徳缺然。廣義安在。若體廣
者。法身應遍一切處。何故復言壽止八十或
七百阿僧祇。灰斷入滅去此不至彼耶。若
言體廣。應備五眼見佛性。當知。今果闕
於四一。狹而是麁。將今望昔昔還是妙。果
位高下四難者。今果位若高。設教何得在
第五教下行那不出無常。人那不出變易。
理那不窮祕藏。當知。今果之位闕四一。皆
下皆麁。昔果位具四一。皆高皆妙。果用長短
四難者。若今果用長。教何不明常住。行何
不頓破無明。人何不即是毘盧遮那。理何
不即是祕藏。當知。今果無有妙法豈非麁
云云。而復言神通延壽是何神通。若作意
神通同彼外道。若無漏神通同彼小乘。若
實相神通則非延非不延。能延能不延。能延
何止延壽。而不延眼令見佛性。何不延舌
説於常住。眼不見性則知非實相神通。非
麁何謂。前一難已知麁。後難重來耳。彼作
因果六種以判麁妙。又以四一專判妙。今
難其麁。皆備四一則昔麁非麁。難其妙全
無四一。則今妙非妙。於其一句設四句難。
四六二十四耳。用彼矛盾自相撃。故不盈
不縮應爾許耳
妙法蓮華經玄義卷第一下



妙法蓮華經玄義卷第二上
 天台智者大師説 
四正論今意爲二。先略用彼名顯於妙義。
因具三義者。一法界具九法界名體廣。九
法界即佛法界名位高。十法界即空即假即
中名用長。即一而論三即三而論一。非各
異亦非横亦非一。故稱妙也。果體具三義
者。體遍一切處名體廣。久已成佛久遠。久
遠名位高。從本垂迹過現未來三世益物名
用長。是爲因果六義。異於餘經是故稱妙。
又乳經。一種因果廣高長。一種因果狹下短。
則一麁一妙云云。酪經唯一種因果狹下短。但
麁無妙。生蘇經三種因果狹下短。一種因果
廣高長。則三麁一妙。熟蘇經二種因果狹下
短。一種因果廣高長。則二麁一妙。醍醐經一
種因果廣高長。但妙無麁。又醍醐經妙因妙
果。與諸經妙因妙果不異。故稱爲妙也。復
次觀心釋。若觀己心不具衆生心佛心者。
是體狹。具者是體廣若己心不等佛心是位
下。若等佛心是位高。若己心衆生心佛心。
不即空即假即中者。是用短。即空即假即中
者。是用長。復次於一法界通達十法界。六即
位者。亦是體廣。亦是位高。亦是用長。初約
十法界是顯理一。次約五味是約教一。次
約觀心是約行一。次約六即是約人一。略
示妙義竟。廣説者。先法次妙。南岳師擧三
種。謂衆生法佛法心法。如經爲令衆生開
示悟入佛之知見。若衆生無佛知見。何所論
開。當知佛之知見蘊在衆生也。又經但以
父母所生眼即肉眼。徹見内外彌樓山即天
眼。洞見諸色而無染著即慧眼。見色無錯
謬即法眼。雖未得無漏。而其眼根清淨。若
此一眼具諸眼用即佛眼。此是今經明衆生
法妙之文也。大經云。學大乘者。雖有肉
眼名爲佛眼。耳鼻五根例亦如是。殃掘云。
所謂彼眼根。於諸如來常具足無減。修了了
分明見。乃至意根亦如是。大品云。六自在王
性清淨故。又云。一切法趣眼。是趣不過眼
尚不可得。何況有趣有非趣。乃至一切法趣
意亦如是。此即諸經明衆生法妙也。佛法
妙者。如經止止不須説我法妙難思。佛法
不出權實。是法甚深妙難見難可了。一切
衆生類無能知佛者。即實智妙也。及佛諸餘
法亦無能測者。即佛權智妙也。如是二法唯
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是名佛法妙。
心法妙者。如安樂行中。修攝其心觀一切
法。不動不退。又一念隨喜等。普賢觀云。我
心自空罪福無主。觀心無心法不住法。又
心純是法。淨名云。觀身實相觀佛亦然。諸
佛解脱當於衆生心行中求。華嚴云。心佛及
衆生是三無差別。破心微塵出大千經卷。
是名心法妙也
△今依三法更廣分別。若廣衆生法。一往
通論諸因果及一切法。若廣佛法。此則據
果。若廣心法此則據因。衆生法爲二。先
列法數次解法相。數者經論或明一法攝
一切法。謂心是三界無別法。唯是一心作。或
明二法攝一切法。所謂名色。一切世間中但
有名與色。或明三法攝一切法。謂命識煖。
如是等増數。乃至百千。今經用十法攝一
切法。所謂。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
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縁如是果如是報。如
是本末究竟等。南岳師讀此文。皆云如故呼
爲十如也。天台師云。依義讀文凡有三轉。
一云。是相如是性如。乃至是報如。二云。如是
相如是性。乃至如是報。三云。相如是性如是。
乃至報如是。若皆稱如者。如名不異即空
義也。若作如是相如是性者。點空相性名
字施設邐迤不同。即假義也。若作相如是
者。如於中道實相之是。即中義也。分別令
易解故。明空假中。得意爲言空即假中。約
如明空一空一切空。點如明相一假一切
假。就是論中一中一切中。非一二三而一
二三。不縱不横名爲實相。唯佛與佛究竟
此法。是十法攝一切法。若依義便作三意
分別。若依讀便當依偈文云如是大果報
種種性相義云云。次判權實者。光宅以前五
如是爲權屬凡夫。次四如是爲實屬聖人。
後一如是總結權實。引偈證云。如是大果
報。大故知是實。種種性相故知是權。今恐不
爾。大義有三。大多勝。若取大爲實者。亦
應取多取勝。種種之名豈非多義。若言權
屬凡夫。凡夫何意無實。若實屬聖人。聖人
何意無權。如此抑沒義不可依。又北地師
以前五爲權。後五爲實。此皆人情耳。今明
權實者。以十如是約十法界。謂六道四聖
也。皆稱法界者。其意有三。十數皆依法界。
法界外更無復法。能所合稱故言十法界
也。二此十種法。分齊不同。因果隔別凡聖有
異故加之以界也。三此十皆即法界攝一切
法。一切法趣地獄。是趣不過當體即理。更
無所依故名法界。乃至佛法界亦復如是。
若十數依法界者。能依從所依即入空界
也。十界界隔者。即假界也。十數皆法界者。即
中界也。欲令易解如此分別。得意爲言空
即假中。無一二三如前云云。此一法界具十
如是。十法界具百如是。又一法界具九法
界。則有百法界千如是。束爲五差。一惡二
善三二乘四菩薩五佛。判爲二法。前四是權
法後一是實法。細論各具權實。且依兩義。
然此權實不可思議。乃是三世諸佛二智之
境。以此爲境何法不收。此境發智何智不
發。故文云諸法。諸法者是所照境廣也。唯
佛與佛乃能究盡者。明能照智深窮邊盡
底也。其智慧門難解難入者。歎境妙也。我
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者。歎智與境相稱
也。方便品長行略説此法。後開示悟入廣説
此法。火宅譬喩此法。信解領解此法。長者
付子此法。藥草述成此法。化城引入此法。
如是等種種秖名十如權實法耳。如來洞達
究十法底。盡十法邊。明識衆生種非種。芽
未芽熟不熟。可度脱不可度脱。如實知之無
有錯謬。殃掘摩羅雖是惡人。實相性熟即
時得度。四禪比丘雖是善人。惡性相熟即不
堪度。當知。衆生之法不可思議。雖實而權。
雖權而實。實權相即不相妨礙。不可以牛
羊眼觀視衆生。不可以凡夫心評量衆
生。智如如來乃能評量。何以故。衆生法妙
故。次解十如是法。初通解後別解。通解者。
相以據外。覽而可別名爲相。性以據内。自
分不改名爲性。主質名爲體。功能爲力。構
造爲作。習因爲因。助因爲縁。習果爲果。報
果爲報。初相爲本。後報爲末。所歸趣處爲
究竟等云云。若作如義。初後皆空爲等。若
作性相義。初後相在爲等。若作中義。初後
皆實相爲等。今不依此等三法具足爲究
竟等。夫究竟者。中乃究竟即是實相爲等也。
次別解者。取氣類相似合爲四番。初四趣
次人天。次二乘次菩薩佛也。初明四趣十法。
如是相者。即是惡相表墮不如意處。譬人未
禍否色已彰。相師覽別能記凶衰。惡相若起
遠表泥黎。凡夫不知二乘髣髴知。菩薩知不
深佛知盡邊。如善相師洞見始終。故言如
是相也。如是性者黒。自分性也。純習黒惡
難可改變。如木有火遇縁即發。大經云。有
漏之法以有生性故生能生之。此惡有四
趣生性。故縁能發之。若泥木像雖有外相。
内無生性生不能生。惡性不爾。故言如是
性。如是體者。攬彼摧折麁惡色心。以爲體
質也。復次此世先已摧心。來世摧色。又此
世華報亦摧色心。來世果報亦摧色心。故以
被摧色心爲體也。如是力者。惡功用也。譬
如片物。雖未被用。指擬所任言其有用。
大經云。作舍取木不取縷線。作布取縷不
取泥木。地獄有登刀上劍之用。餓鬼呑銅
噉鐵之用。畜生強者伏弱。魚鱗相咀。牽車
挽重。皆是惡力用也。如是作者。構造經營運
動三業。建創諸惡名之爲作。大經第八云。
譬如世間爲惡行者。名爲半人。既行惡行
名地獄作也。如是因者。惡習因也。自種相
生習續不斷。以習發故爲惡易成。故名如
是因。如是縁者。縁助也。所謂諸惡我我所所
有具度。皆能助成習業。如水能潤種故用
報因爲縁也。如是果者。習果也。如多欲人
受地獄身。見苦具謂爲欲境。便起染愛。謂
此爲習果也。如是報者。報果也。如多欲人
在地獄中。趣欲境時即受銅柱鐵床之苦。
故名如是報也。本末究竟等者。即有三義。
本空末亦空故言等。又惡果報在本相性中。
此末與本等本相性在惡果報中。此本與末
等。若先無後事相師不應預記。若後無先
事相師不應追記。當知。初後相在此假事
論等。中實理心與佛果不異。一色一香無
非中道。此約理論等。以是義故。故言本
末究竟等。三義具足故言等也。次辨人天界
十法者。但就善樂爲語。異於四趣相。表
清升性是白法。體是安樂色心。力是堪任善
器。作是造止行二善。因是白業。縁是善我我
所所有具度。果是任運酬善心生報是自然
受樂。等者如前説云云。次辨二乘法界十法
者。約眞無漏相表涅槃。性是非白非黒法。
體是五分法身。力能動能出堪任道器。作是
精進勤策。因是無漏正智。縁是行行助道。果
是四果。二乘既不生是故無報。何故發眞是
果而不論報。無漏法起酬於習因。得是習
果無漏損生。非牽生法故無後報。三果有
報者殘思未斷。或七生或一往來。或色界生
非無漏報也。是故唯九不十。若依大乘。此
無漏猶名有漏。大經云。福徳莊嚴者有爲有
漏。是聲聞僧既非無漏。不損別惑猶受變
易之生。則無漏爲因無明爲縁。生變易土
即有報也。次明菩薩佛界十法者。此更細開
有三種菩薩云云。若六度菩薩。約福徳論
相性體力。善業爲因煩惱爲縁。三十四心斷
結爲果。佛則無報菩薩即具十也。若通教菩
薩。約無漏論相性六地之前殘思受報。六
地思盡不受後身。誓扶習生非實業報故。
唯九無十。若別教菩薩。約修中道行次第
觀而論十法。此人雖斷通惑自知有生。
則具十法云云。夫生變易則三種不同。一全
未斷別惑生變易者。即是三藏二乘。及通
教三乘是也。類如分段博地凡夫不伏見
思者云云。二伏別惑生變易者。即是別教
三十心人。習於中道伏而未斷。類如分段
小乘方便道也云云。三者斷別惑生變易
者。如初地初住斷惑是也。類如初果雖斷
見諦猶有七生。彼亦如是。若未斷伏生者。
用方便行眞無漏爲因無明爲縁。若伏斷
者。順道法愛爲因。無明爲縁生變易土
。佛界十法者。皆約中道分別也。淨名云。
一切衆生皆菩提相。不可復得。此即縁因爲
佛相。性以據内者。智願猶在不失。智即了
因爲佛性。自性清淨心即是正因爲佛體。此
即三軌也云云。力者。初發菩提心。超二乘上
名爲力。作者四弘誓願要期也。因即智慧莊
嚴也。縁即福徳莊嚴也。果即一念相應大覺。
朗然無上菩提爲習果也。報即大般涅槃果。
果斷徳禪定三昧一切具足。是報果也。本末
等者。即相性三諦與究竟三諦不異。故言
等也。空諦等者。元初衆生如。乃至佛如皆等
也。俗諦等者。衆生未發心。佛記當作佛。佛
既已成佛。説佛本生事。即是初後相在假等
也。中等者。凡聖皆實相也。就佛界亦九亦
十。通途爲語從地地皆有萬行。福徳爲因
無明爲縁。習果報果分得十法。無不具足。
此經云。得無量無漏清淨之果報。法王法中
久修梵行。始於今日得其果報。又云。久修
業所得。大經云。我今所獻食願得無上報。
仁王云。三賢十聖住果報。攝大乘云。因縁生
死有後生死。皆是分論果報。果報即是生
滅何者。無明分盡是故論滅。眞明轉盛是故
言生。又殘無明在是故言生。一分惑除是故
言滅。大論云。一人能耘一人能種萬行資成
如種。智慧破惑如耘。増道損生意在於此。
四十一地皆有十法也。若就妙覺亦九亦
十。何者中道智慧乃是損生。生既未盡。故
有諸地生滅不同。妙覺損生義足。最後那得
論報。故云。唯佛一人居淨土三十生盡等
大覺。無後有生死煩惱盡故。智徳已圓無
復習果。不受後身故無報果。又約現生後
論九論十云云。若按涅槃經文。願得無上報
者。即明佛界報無上也。佛報既言無上。佛
相性等九法悉皆無上。何者六道相性全表
五住。二乘相性表破四住全表無明。菩薩
相性表次第破五住。佛相性表一切種智淨
若虚空。不爲五住所染故。佛十法最爲無
云云。復次六趣相表生死苦。二乘相表涅
槃樂。佛界相表非生死非涅槃。中道常樂我
淨故。言佛界最是無上。復次四道表惡。人
天表善。二乘表無漏善。菩薩佛表非漏非
無漏善。故佛界最爲無上。復次六道表諸有
因縁生法。二乘表即空。菩薩表即假。佛表
即空即假即中。故佛界最爲無上。復次四趣
但表惡不能表善。人天相但表善。亦不能
表惡。二乘但表無漏不兼善惡。佛相兼
表一切相。若解佛相即遍解一切相。是故
佛界最爲無上。故賢聖集云。地獄中陰但見
地獄。不能知上趣。若天中陰能知天及下。
其相表之不名正遍知佛相表正遍知也。
佛智既遍知諸相。而經教應遍説之。若用
此法歴五味教者。乳教説菩薩界佛界兩
性相。或入即假等。或入即中等。入中乃是
無上。而帶一方便未全無上。酪教但明二
乘相性。得入析空等。尚不明入即空等。況
復餘耶。故非無上。生蘇明四種相性或入
析空等。或入即空等。或入即假等。或入即
中等。唯佛相性得入即空即假即中。而帶
三方便故非無上。熟蘇明三種相性。或入
即空。或入即假。或入即中。唯佛性相得入
即空即假即中。而帶二方便故非無上。此
法華經明九種性相。皆入即空即假即中。汝
實我子我實汝父。一色一味純是佛法更無
餘法故。知佛界最爲無上。復次餘經所明
九性相。不得入佛性相即空即假即中者。
此經皆開方便普令得入。又按其相性。即
是即空即假即中不論引入。是故如來殷勤
稱歎此法華經最爲無上。意在此也。復次
百界千法縱横甚多。以經論偈結之令其
易解。中論偈云。因縁所生法我説即是空。
亦名爲假名亦名中道義。六道相性即是因
縁所生法也。二乘及通教菩薩等相性。是我
説即是空。六度別教菩薩相性是亦名爲假
名。佛界相性是亦名中道義。結要雖少攝
得前多義。則可見云云。又涅槃偈云。諸行無
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爲樂。六道相性
即是諸行。二乘通教相性即是無常。別教菩
薩相性即是生滅滅已。佛界相性即是寂滅
爲樂。又生滅滅已寂滅爲樂。即是別教相性。
即於生滅仍是寂滅不待滅已方稱爲樂。
是爲圓教佛界相性云云。又七佛通戒偈云。
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四趣相性即是諸惡。人天相性即是衆善。自
淨其意。即有析體淨意是二乘相性。入假淨
意是菩薩相性。入中淨意是佛界相性云云
若能解十相性。與衆經論律合者。即通達
三藏通別。識一切法無有障礙。廣明衆生
法相竟。二廣明佛法者。佛豈有別法。秖百
界千如是佛境界。唯佛與佛究竟斯理。如
函大蓋亦隨大。以無邊佛智。照廣大佛境。
到其源底。名隨自意法也。若照九法界性相。
本末纖芥不遺。名隨他意法。從二法本垂
十界迹。或示己身或示他身。或説自意語。
或説他意語。自意他意不可思議。己身他身
微妙寂絶。皆非權非實。而能應於九界之權。
一界之實。而於佛法無所損減。諸佛之法
豈不妙耶。是事可知無勞廣説。至方便品
中當更明之。三廣釋心法者。前所明法豈
得異心。但衆生法太廣佛法太高。於初學
爲難。然心佛及衆生是三無差別者。但自
觀己心則爲易。涅槃云一切衆生具足三
定。上定者謂佛性也。能觀心性名爲上定。
上能兼下即攝得衆生法也。華嚴云。遊心
法界如虚空。則知諸佛之境界。法界即中
也。虚空即空也。心佛即假也。三種具即佛境
界也。是爲觀心仍具佛法。又遊心法界者。
觀根塵相對一念心起。於十界中必屬一
界若屬一界即具百界千法。於一念中悉
皆備足。此心幻師於一日夜。常造種種衆生
種種五陰種種國土。所謂地獄假實國土。乃
至佛界假實國土。行人當自選擇何道可從。
又如虚空者。觀心自生心不須藉縁。藉
縁有心。心無生力。心無生力。縁亦無生。
心縁各無合云何有。合尚叵得離則不生。尚
無一生況有百界千法耶。以心空故從心
所生一切皆空。此空亦空。若空非空點空
設假。假亦非假。無假無空畢竟清淨。又復
佛境界者。上等佛法下等衆生法。又心法
者。心佛及衆生是三無差別。是名心法也。
問一念心云何含受百界千法耶。答借三
種爲譬。如止觀中説云云
△二明妙者。一通釋。二別釋。通又爲二。一
相待。二絶待。此經唯論二妙。更無非絶非
待之文。若更作者。絶何惑顯何理。故不
更論也。光宅用法華之妙。待前諸教皆麁。
巨有所妨已如前難云云。今待麁妙者。待
半字爲麁。明滿字爲妙。亦是常無常大小
相待爲麁妙也。淨名云。説法不有亦不無。
以因縁故諸法生。即是明滿字也。始坐
佛樹力降魔。得甘露滅覺道成。即提昔
之半待出於滿也。般若云。於閻浮提見
第二法輪轉。亦是對鹿苑爲第一。待般若
爲第二也。涅槃云。昔於波羅柰初轉法輪。
今於尸城復轉法輪。衆經皆共以鹿苑爲
半爲小爲麁。待此明滿大妙其義是同。今
法華明。昔於波羅柰轉四諦法輪五衆之生
滅。今復轉最妙無上之法輪。此亦待鹿苑
爲麁法華爲妙。妙義皆同待麁亦等。文義
在此也。問齊方等來滿理無殊者。悉應稱
妙。答今亦不尅教定時。那忽云齊方等
耶。縱令爾者別有所以。何者利根菩薩。於
彼入妙與法華不異。鈍根菩薩及二乘人。
猶帶方便諸味調伏。方等帶生蘇論妙以
待麁。般若帶熟蘇論妙以待麁。今經無二
味方便。純眞醍醐論妙以待麁。此妙彼妙妙
義無殊。但以帶方便不帶方便爲異耳。
復次三藏但半字生滅門。不能通滿理。故名
爲麁。滿字是不生不滅門。能通滿理故名
妙。能通滿理。復有二種。一帶方便通滿
理。二直顯滿理。方等般若帶方便通滿理。
今經直顯滿理。故中論云。爲鈍根弟子説
因縁生滅相。爲利根弟子説因縁不生不滅
云云。中論偈云云。若不即空爲通眞方便。
是故言麁。若能即空是通中方便。通中方
便。若帶即空即假通中者麁。不帶空假直
通中者妙云云。問乳至醍醐同稱爲滿。是
譬云何。答今以譬解譬。如官有三航及以
私船。從於此岸度人彼岸。乳教如大中兩
航共度人彼岸。酪教如私船度人中洲。生
蘇如四種小航與私船。度人於中洲。兩航
度人於彼岸。熟蘇如三航一航中洲二航彼
岸。醍醐如大航度人彼岸。三航同是官物。
故倶稱爲滿。私船非官物。是故言半。官物
之中二航小所容蓋寡。大航壯麗容載倍多。
獨稱爲妙。智者以譬喩得解。其譬義如是
云云。二絶待明妙者爲四。一隨情三假法起。
若入眞諦待對即絶故。身子云。吾聞解脱之
中無有言説。此三藏經中絶待意也。二若隨
理三假。一切世間皆如幻化。即事而眞無
有一事而非眞者。更待何物爲不眞耶。
望彼三藏絶還不絶。即事而眞乃是絶待。
此通教絶待也。三別教。若起望即眞之絶還
是世諦。何者非大涅槃。猶是生死世諦絶還
有待。若入別教中道待則絶矣。四圓教。若
起説無分別法。即邊而中無非佛法。亡泯
清淨豈更佛法待於佛法。如來法界故出法
界外。無復有法可相形比。待誰爲麁形
誰得妙。無所可待亦無所絶。不知何名
強言爲絶。大經云。大名不可稱量不可思
議故名爲大。譬如虚空不因小空。名爲大
也。涅槃亦爾。不因小相名大涅槃。妙亦如
是。妙名不可思議。不因於麁而名爲妙。
若謂定有法界廣大獨絶者。此則大有所
有何謂爲絶。今法界清淨。非見聞覺知不
可説示。文云。止止不須説我法妙難思。止
止不須説即是絶言。我法妙難思即是絶思。
又云。是法不可示言辭相寂滅。亦是絶歎之
文。不可以待示不可以絶示。滅待滅絶
故言寂滅。又云。一切諸法常寂滅相終歸於
空。此空亦空則無復待絶。中論云。若法爲
待成。是法還成待。今則無因待亦無所成。
法華首云。既得無生忍亦不生無生。無生
即無生是名絶待。降此已外若更作者。絶
何物顯何理。流浪無窮則墮戲論。乃是迷
情分別。絶待不絶。非絶非待待於亦待亦
絶。言語相逐永無絶矣。何者言語從覺觀
生。心慮不息語何由絶。如癡犬逐塊。徒自
疲勞塊終不絶。若能妙悟寰中息覺觀風。
心水澄清言思皆絶。如黠師子放塊逐人。塊
本既除塊則絶矣。妙悟之時洞知法界外無
法而論絶者。約有門明絶也。是絶亦絶約
空門明絶也。如快馬見鞭影無不得入。
是名絶待妙也。用是兩妙妙上三法。衆生
之法亦具二妙稱之爲妙。佛法心法亦具
二妙稱之爲妙。若將上四種絶待約五味
經者。乳教兩絶。酪教一絶。生蘇四絶。熟蘇
三絶。此經但有一絶。若開權絶者。無不入
一妙絶也。問何意以絶釋妙。答秖喚妙爲
絶。絶是妙之異名。如世人稱絶能耳。又妙
是能絶麁是所絶。此妙有絶麁之功。故擧
絶以名妙。如迹中先施方便之教。大教不
得起。今大教若起方便教絶。將所絶以名
於妙耳。又迹中大教既起。本地大教不得
興。今本地教興迹中大教即絶。絶於迹大
功由本大。將絶迹之大名於本大。故言絶
也。又本大教若興。觀心之妙不得起。今入
觀縁寂言語道斷本教即絶。絶由於觀。將
此絶名名於觀妙。爲顯此義故以絶爲
妙。今將迹之絶妙妙上衆生法。將本地之
絶妙妙上佛法。將觀心之絶妙妙上心法。
前四絶横約四教。今三絶竪約圓教云云
△別釋妙者爲三。若鹿苑三麁鷲頭一妙。皆
迹中之説。約迹開十重論妙。此妙有迹有
本。本據元初。元初本妙十重論妙。迹本倶
是教。依教作觀觀復有十重論妙。迹中有
衆生法妙佛法妙心法妙。各十重合三十重。
此與衆經論妙有同有異。本中三十妙。與
衆經一向異。此六十重一一復有待妙絶妙。
則有一百二十重。若破麁顯妙。即用上相
待妙。若開麁顯妙。即用上絶待妙云云。迹
中十妙者。一境妙。二智妙。三行妙。四位妙。
五三法妙。六感應妙。七神通妙。八説法妙。九
眷屬妙。十功徳利益妙。釋十妙爲五番。一
標章。二引證。三生起。四廣解。五結權實
○標章者。云何境妙。謂十如因縁四諦三諦
二諦一諦等。是諸佛所師故稱境妙。智妙者。
所謂二十智。四菩提智。下中上上上。七權實
五三智一如實智。以境妙故智亦隨妙。以
法常故諸佛亦常。函蓋相稱境智。不可思議。
故稱智妙。行妙者。謂増數行。次第五行。不
次第五行。智導行故故言行妙。位妙者。謂
三草位二木位一實位。妙行所契故言位妙。
三法妙者。謂總三法。縱三法横三法。不縱不
横三法。類通三法。皆祕密藏故稱爲妙。感應
妙者。謂四句感應。三十六句感應。二十五感
應。別圓感應。水不上升月不下降。一月一
時普現衆水。諸佛不來衆生不往。慈善根力
見如此事。故名感應妙。神通妙者。謂報通
修通。作意通體法通。無記化化通。無謀之權
稱縁轉變。若遠若近若種若熟若脱。皆爲一
乘故言神通妙。説法妙者。謂説十二部法。
小部法大部法。逗縁法所詮法。圓妙法如理
圓説。咸令衆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故言
説法妙。眷屬妙者。謂業眷屬神通眷屬願眷
屬應眷屬法門眷屬。如陰雲籠月。群臣豪族
前後圍遶。故言眷屬妙。利益妙者。謂果益
因益。空益假益。中益變易益。猶如大海能
受龍雨。故名利益妙
○二引證者。但引迹文尚不引本文。況引
餘經耶。文云諸法如是相等。唯佛與佛乃能
究盡諸法實相實相是佛智慧門。門即境也。
又云。甚深微妙法難見難可了。我及十方
佛乃能知是相。即境妙也。我所得智慧微妙
最第一。又以此妙慧求無上道。無漏不思
議甚深微妙法。唯我知是相云云。即智妙也。
本從無數佛具足行諸道。行此諸道已道
場得成果。又云。合掌以敬心欲聞具足
道。又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佛子行道已
來世得作佛。即行妙。天雨四華表住行向
地。開示悟入亦是位義。乘是寶乘遊於四
方。四方是因位。直至道場是果位。是名位
妙。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莊嚴。
大乘即眞性。定即資成。慧即觀照。是爲三法
妙。我於三七日中思惟如是事。又我以佛
眼觀見六道衆生。又一切衆生皆是吾子。又
遙見其父踞師子床。即感應妙也。今佛世
尊入于三昧。是不可思議現希有事。神通妙
也。如來能種種分別巧説諸法。言辭柔軟悦
可衆心。身子云。聞佛柔軟音深遠甚微妙。又
其所説法皆悉到於一切智地。又但説無上
道。又已今當説最爲難信難解。即説法妙。
但教化菩薩無聲聞弟子。即眷屬妙。現在
未來若聞一句一偈。皆與三菩提記。又須臾
聞者。即得究竟三菩提。又若以小乘化我
即墮慳貪。此事爲不可。又終不令一人獨
得滅度。皆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即利益
妙也
○三生起者。實相之境非佛天人所作。本自
有之非適今也。故最居初。迷理故起惑。解
理故生智。智爲行本。因於智目起於行
足。目足及境三法爲乘。乘於是乘入清涼
池。登於諸位位何所住。住於三法祕密藏
中。住是法已寂而常照。照十法界機機來
必應。若赴機垂應先用身輪。神通駭發見
變通已堪任受道。即以口輪宣示開導。既
霑法雨禀教受道。成法眷屬。眷屬行行
拔生死本。開佛知見得大利益。前五約自
因果具足。後五約他能所具足。法雖無量
十義意圓。自他始終皆悉究竟也
妙法蓮華經玄義卷第二上



妙法蓮華經玄義卷第二下
 天台智者大師説 
○四廣釋境又爲二。一釋諸境。二論諸境
同異。釋境爲六。一十如境。二因縁境。三四
諦境。四二諦境。五三諦境。六一諦境。然衆經
赴縁明境甚衆。豈可具載。略擧六種。六種
次第者。十如是此經所説故在初。次十二因
縁三世輪迴。本來具有。如來出世分別巧示。
四諦名興從廣至略。次辨二諦。二諦語通別
顯中道。次明三諦。三諦猶帶方便。直顯眞
實。次明一諦。一諦猶有名相。次明無諦。始
從無明終至實際。略用六種足。一明十如
境。已如前説云云。二釋因縁境。又爲四。一
正釋。二判麁妙。三開麁顯妙。四觀心正釋。
又爲四。一明思議生滅十二因縁。二明思
議不生不滅十二因縁。三明不思議生滅十
二因縁。四明不思議不生不滅十二因縁。思
議兩種因縁爲利鈍兩縁辨界内法論也。

爲鈍根弟子説十二因縁生滅相。此簡
異外道。外道邪謂。諸法從自在天生。或言
世性。或言微塵。或言父母。或言無因。種種邪
推不當道理。此正因縁不同邪計。唯是過
去無明。顛倒心中造作諸行。能出今世六道
苦果好惡不同。正法念云。畫人分布五彩
圖一切形。端正醜陋不可稱計。原其根本。
從畫手出六道差別。非自在等作。悉從一
念無明心出。無明與上品惡行業。合即起
地獄因縁。如畫出黒色。無明與中品惡行
業。合起畜生道因縁。如畫出赤色。無明與
下品惡行。合起鬼道因縁。如畫青色無明
與下品善行。合即起修羅因縁。如畫黄色。
無明與中品善行。合即起人因縁。如畫白
色。無明與上品善行。合即起天因縁。如畫
上上白色。當知。無明與諸行。合故即有六
道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病死等。隨上
中下差別不同。人天諸趣苦樂萬品。以生
歸死死已還生。三世盤迴車輪旋火。故經言。
有河洄澓沒衆生無明所盲不能出。經又
稱。爲十二牽連更相拘帶。亦名十二重城。
亦名十二棘園。此十二因縁。新新生滅念念
不住。故名生滅十二因縁也。料簡者。纓珞
第四云。無明縁行生十二。乃至生縁老死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692 693 694 695 696 697 698 699 700 701 702 703 704 705 706 707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