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金剛般若經賛述 (No. 1700_ 窺基撰 ) in Vol. 33

[First] [Prev]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實相。三世尊是實相者下拂疑除病。四世尊
我今得聞下進發信心。此爲初也。謂須菩提
聞説捨身忍苦。又聞此經深義能得菩提。喜
嘆自揚故懷悲泣也。無著釋云。自此下有其
三文。初悲苦捨身聞法傷感與世親同。次若
復有人下明發起精進生如義想。三我今得
聞下爲令在坐味著懈怠諸菩薩生慚愧故。
此爲初也
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則生實
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徳 述曰。此
第二文也。謂有聞經生信心者。當來定得無
分別智。除妄分別證達二空名生實相。由如
是故。雖復捨多身命不如受持也。以欲捨身
恒輪生死非求慧行不趣菩提故也
世尊是實相者則是非相「是故如來」説名實
相 述曰。此第三拂疑除病也。是實相者謂
無相爲相也。即是非相者。謂則非是虚妄分
別所執差別之相。説名實相者。謂無虚妄之
相説名實相也。謂有聞説實相言故。謂是虚
妄分別所執之相。今言不是故有此文也
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爲
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歳其有衆生得聞是經信
解受持是人則爲」第一希有 述曰。此爲第
四進發信心。即是無著第*三爲令菩薩生慚
愧也。謂説未惡世尚有衆生能生實相。況今
現在菩薩聞説般若而不進修。謂惡人信解
乃可希奇。菩薩受持蓋不足嘆。故有此文也。
就此文中。初善現問次如來答。問中有三。初
標問次釋後結。此初也
何以故「此人無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
述曰。此第二釋中有二。世親云。初明所取空
次明能取空。子云此唯説法空也。無著云初
明人空次明法空。離人家執故。此初也
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衆生相壽者
相」即是非相 述曰。此第二明法空也
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 述曰。此第三
結也。謂若有分別即有業生死起。既除分別
之相妄想生死都無則名諸佛也。此意云。縱
捨多身命非證理之因。若暫聽經便是離
相之福。謂因受持聽聞故當證二無我理。既
是勝因故多捨命之福
金剛般若經賛述卷上



金剛般若經賛述卷下

 大乘 基撰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
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爲希有。述曰。
此第二佛答。初標次釋。此初也。世親意云。驚
謂驚恐。謂有衆生恐此經典非正道行故。怖
者謂怖懼。依般若修學不能斷疑故。畏者謂
由驚怖故畢竟不肯修學也。若有遠離彼處
者名爲不驚不怖不畏也。無著云。謂聲聞乘
中世尊説有法及有空。於聽聞此經時聞法
無有故驚。聞空無有故怖。思量時於二不有
理中不能相應故畏。更有別釋。爲三種無自
性故應知。謂相生第一義等無自性故。解云
謂於遍計所執無體相故名不驚。於依他起
無自然生性故名不怖。於圓成實中無彼所
執人法故不畏也
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説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
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 述曰。此第二讃
釋勝也。世親云。如來説第一波羅蜜者。謂十
方諸佛同説讃能爲大因故名爲第一。顯此
經勝餘經也。非第一波羅蜜者。謂非餘人所
得也。無分別智證無我理。唯十方佛得餘人
不得。故是名第一波羅蜜者唯佛所得也。無
著釋云。第一波羅蜜者。謂般若於餘五中最
勝故也
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説非忍辱波羅蜜
述曰。世親云。上來大文第二段竟。自下第三
段文第四校量。於中初釋疑。次正校量。釋疑
中有三。一者於前捨身命以生疑。謂有疑曰。
向説彼身苦以彼捨身苦身而果報福是劣。
若爾依此法門受持演説諸菩薩行苦行。彼
苦行亦是苦果。云何此法門不成苦果。此
意云。前説捨身命苦還得苦果身得福即劣。
若爾者菩薩爲此法門故行諸苦行亦感苦身
果。何福即勝。謂如薩陀波崙菩薩。於曇無竭
菩薩所。求般若波羅蜜故打骨出髓而行供
養。是苦得福應少。今答意。若爲慧行而捨身
得福即多。若雖捨身不行慧行求菩提者。生
死因故其福下劣也。就此文中大文有四。一
者正破前疑。二者指事以顯。三者菩薩應離
一切已下引初地菩薩爲示無住理。四者菩
薩爲利益下勸益衆生住二空理。此初也。忍
辱波羅蜜者。謂十方佛同得故或求慧行之
忍辱也。如來説非者。非是餘人所得故或非
求慧行故不名波羅蜜也。謂前説捨身命者
非慧行故不名波羅蜜。故言説非忍辱也
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爲歌利王割截身體我
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何
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衆
生相壽者相應生瞋恨 述曰。此第二指事。
於中初引昔一身。次引餘多身。此初也。於中
初明離相成忍。次反説擧成前。歌利王者亦
云苦楚。多行楚毒故。謂如來往昔爲忍辱仙
人在山修道。其王將諸綵女入山遊獵。王倦
而睡女等於仙人所求聞正法。王寤便看正
見圍繞其仙。王便問仙汝何人也。乃至問云
汝是離欲凡夫不。答言未離欲。王聞生恚便
割截之。當無我相遂還如故。今引之也
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
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述曰。此第
二引餘多身也
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心 述曰。此第三引初地菩薩。得
忍辱故名不住心。示不住生心義故也。於中
初總示次別示。此初也。發心有五。一者種姓
發心。謂地前。二者信發心。謂初三地相同世
間修施戒忍故。三者明發心。謂四五六七地
相同出世故。謂四地作菩提分觀相同預流。
五地作四諦觀相同羅漢。六地作縁起觀相同
縁覺。七地純無相觀正是菩薩也。四者不退
發心。謂八九十地。五者無上發心。謂佛地。亦
云五種菩提。謂名種姓菩提等。今言發心者
謂信發心。即初地菩薩内觀眞如無住理故
名爲不住生心也
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 述
曰。此第二別示。於住之中初令不住於相。次
令住無相。次釋所由。後總結。此初也。謂住色
等生心者。便是有住即著我人故不應住也」
應生無住心也 述曰。此第二令住無相也。
謂觀無相名爲無住。要證此理方滅我人也」
若心有住即爲非住 述曰。此第三釋上所
由也。謂若住色等生心者便爲非眞住故也」
是故佛説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 述曰。此
第四總結也
須菩提菩薩爲利益一切衆生應如是布施
述曰。此大文第四除疑示理也。於中初令行
無住施。次正破其疑。次別釋道理也。謂有疑
曰。前言不住生心者。云何爲利衆生修行而
不名住於衆生事。爲斷此疑故有此文
如來説一切諸相即是非相 述曰。此第二
別顯道理。於中初明法空次明人空。此初也。
説一切諸相者謂虚妄相。即是非相者謂無
實相。虚妄本空故
又説一切衆生即非衆生者 述曰。此顯生空
也。説一切衆生者謂所執實衆生。則非衆生
者非實有衆生也。或復翻此釋應知。上來依
世親釋第一疑竟。依無著者。經言如來説忍
辱波羅蜜下第十三爲忍苦故。即是離障住
處中第九爲離不能忍苦故。謂餘人不能忍
發勤苦行此般若波羅蜜者。如來引己昔事
令能忍苦離不忍障也。就此文中有二。初明
三種忍以離不忍苦障。次須菩提菩薩應離一
切相下明不忍因縁者有三種苦。前中有三。
一者明能忍。謂達法無我。如經如來説忍辱
波羅蜜故。二者明忍相。謂他於己起惡等時。
由無有我等相故不生瞋想。亦不於忍辱波
羅蜜中生有想。於非波羅蜜中不生無想。如
經如我昔爲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有
我等相。三者種類忍。謂極苦忍相續苦忍。如
經如我昔爲歌利王割截身體及言我念過去
五百世中作忍辱仙人等。就第二不忍因縁
有三。一者流轉苦忍。謂由不忍故即流轉生
死。爲對治此故令離一切相發無上心。若住
色等則於流轉苦中疲乏故菩提心不生故。
如經言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心
等。二者對衆生相違苦忍。如經如是菩薩爲
利益一切衆生應如是布施等。謂既爲衆生
行無住施。云何於彼應生瞋也。三者顯示乏
受用苦忍因縁對治。如經須菩提若菩薩心
住於法而行布施等。謂若著於果報等施即
便於取用而有乏少。若行無住布施擧事虚
空珍寶無量也
須菩提如來是眞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
者不異語者 述曰。依世親釋此破第二疑
也。謂有疑曰。向説無相因得無相果。於證果
中無道。云何彼於果能作因。此文意云。所證
法既無相空寂無住等行云何能作因耶。爲
斷此疑故也。此文有二。初明不妄語次遣外
執。此初也。論云。以如來如實智不妄語佛菩
提及小乘大乘受記之事皆不妄説。以是四
境故次第説四語。今此經中加不誑語也。無
著云。此何所顯示。欲令信如來故能忍。於中
眞語者爲顯世諦相故。實語者爲顯世諦修
行有煩惱及清淨相故。於中實者此行煩惱
此行清淨故。如語者爲第一義諦相故。不異
語者爲第一義諦修行有煩惱及清淨相故。
説此眞語也。此意總云。如來三界獨尊天人
師既爲法界主。作五趣醫脱屣在家之上飾。
棄捨輪王之大祚。道成正覺所欲皆成。既不
規名利。復不求安樂。何忽有妄語乎
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虚。述曰。
此第二遣外執也。如來所得法者謂所證理。
無實者謂不可如言而取實。無虚者亦不可
離言而別求。由不虚故依佛教修學。由不實
故離妄想而證眞也。謂凡夫妄想所執無有
故不實。如來無妄想説故不虚也
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
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
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述曰。世親釋云此
破第三疑也。謂有疑曰。若聖人以無爲眞如
得名。彼眞如一切時處有。云何不住心。得佛
菩提則非不住。若一切時處實有眞如。何故
有人能得有不得者。爲斷此疑故説入闇等
喩。於中有二。初明住事爲生死因。次彰不住
爲出世業。此初也。偈云。時及處實有。而不得
眞如。無智以住法。餘者有智得。此意云。眞雖
一切時處實有。由無智以心住法故不解出
離。猶如入闇不知我何所趣。而不得之得者
翻此説。無著釋云。此爲顯示第三乏受用苦
忍因縁對治也
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
經受持讀誦則爲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
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徳 述曰。世親
云就第三段第四校量中。上來別破三疑竟。
自下第二正校量中。初校勝劣次以要言之下
釋所以。前中有二。初明行三種行功徳至多。
次擧事校量 此初也。三種行謂一者受二者
持三讀誦。無著云。自下第十四爲離寂靜味
即十二離障中第十爲離闕少智資糧故。謂
有耽禪定不肯聽聞而修智慧。爲闕少智資
糧。今令受持讀誦發生智慧故方得菩提。定
是福門故但能助道也。就此之中文有其五。
謂顯示與法相應有五種勝功徳。一者如來
憶念親近。如經受持讀誦修行則爲如來以
佛智慧等。二者攝福徳。如經皆得成就無量
無邊功徳聚等。三者讃歎法及修行。如經以
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等。四者天等供養。
如經在在處處若有此經等。五者滅罪。如經
受持讀誦此經爲人輕賤乃至當得等故。此
則初文也。謂要受持讀誦此經者。是正報菩
提之因眞法供養。所有世間財寶供養如來
所不能及。由如是故如來恒以佛智悉知是
人。恒以佛眼悉見是人。親近憶念是人也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
等身布施中日分復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後日
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
劫以身布施若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
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爲人解説 述曰。
世親釋云此擧事校量也。於中初明施命至
多。次顯信經福勝。日以三時捨身者假設有
斯也。信心不逆者。謂若有人聞此經典。雖未
能受持讀誦。但生淨信隨喜功徳比前其福
過彼。何以故然也。謂於生死中雖捨身命。終
無能契菩提法身。一生信心雖亦未生慧解。
然由信故因即聽聞生長智慧定當成佛。其
福即多也。已生隨順之意故
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
無邊功徳如來爲發大乘者説爲發最上乘者
説 述曰。世親云自下釋二釋所以。中有六
復次。一者示現希聞而能生信法故。謂大機
能入小機不能。如經以要言之等。二者示現
受持眞妙法故。謂受持妙法即是荷擔菩提。
如經如是人等。三者示現是人必定成就無
量功徳。謂此經在處皆可尊重。如經在在處
處等。四者示現遠離一切諸障故。謂轉障。如
經受持讀誦此經若爲人輕賤等。五者明速
證佛菩提法。如經若復有人於後末世等。六
者示現成就種種勢力得大妙果故。謂明經
威勢。如經善女人於後末世等。就初中有二。
初彰經徳大次持誦福圓 此初也。不可思議
者非情思之可議。不可稱量者非語言而可
稱説。爲大乘者説者謂定性大乘。爲最上乘
者説者。謂不定性大乘。謂亦有二乘性故。謂
此妙法最極難量。小乘意樂下劣不能於此
經而發趣。故云爲發大乘者説也。無著云。就
此讃法及修行之中有三。一者讃歎教法。二
嘆修行者。三若樂小法者下雙明二種。此初
嘆法也。爲發大乘者説等者。成前不可思議
等也
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爲人説如來悉知是人
悉見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
可思議功徳 述曰。世親云此第二明持誦
福圓也。謂由此法爲大乘説故。有受持等者
必獲無上菩提不可思議功徳。故於彼生少
信者便勝捨多身命也。無著云。就此第二嘆
修行之中有三。初持誦等故佛所攝受。次
明此人成就勝徳。後明肩負菩提重擔。此初
二文也
如是人等則爲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 述曰。世親云此爲第二示現受持眞妙
法故。於中初明大機持誦爲荷菩提。次顯二
乘凡夫不能聽受。此初也。謂受持之者當能
證獲菩提。雖現未得後必得故故言荷擔。荷
謂荷負擔謂擔掲。言受持者則爲負掲得菩
提故
何以故須菩提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衆生
見壽者見則於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爲人解説
 述曰。世親云此第二文。樂小法者謂即二
乘 著我等者謂即凡夫也。無著云。此大文第
三雙明前二也
須菩提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
脩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則爲是塔皆應恭敬
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 述曰。世親
云第三在處皆可尊重也。無著云此爲第四
天等供養也
復次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
爲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
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爲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 述曰。世親云此第四轉障也。如
對法論説故。思造業有五。謂一者他所教勅。
謂自無喜樂。二者他所勸請。謂俛仰而作。三
者無所了知。謂嬰孩畜生之類。四者根本執
著。謂知罪而作。多分出家之類。五者顛倒分
別。謂不識爲作。多分在家之類。前三造業
未必墮地獄。後二造業定墮地獄。此後二業
造已應受。由能受持讀誦此經故。轉先重業
現世爲人輕毀。故應墮惡道之業竝即消滅
也。此據中容受持之者若起増上心持誦之
者罪頓消滅。亦非爲人輕毀轉重令輕也。若
其下劣心受持之者未必罪滅也。又釋若時
報倶不定者即總消滅。報定時不定者即當
來應受之者轉之現世輕受也。由如是故。雖
少信受其福多前所捨身命也。無著云此爲
第五滅罪。於中有三。初明滅罪。次於後末世
等顯示多福故。次當知是經等顯示福體及
果不可測量故。前中有二。初明罪滅次我念
過去等顯示威力。此初也。謂由聽聞持誦此
經故。依學無分別智證二空理。二障都亡盡
名眞滅罪也。謂由愚癡故分別惡業罪生。若
聽聞經得智慧故斷除分別。即是罪從心生
還從心滅也。由持此經當得眞滅罪故。於現
在中亦得迴重輕受也
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於然燈佛前
得値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
事無空過者 述曰。此依世親第五文速證
佛菩提法也。於中初擧自所得福。次校他受
持徳。此初也阿僧祇劫者。小乘教説從一至
十。十十成百。十百成千。十千成萬。十萬成
億。如是六十番積數故名一阿僧祇也。今大
乘准華嚴。一百二十番積數成一阿僧祇。仍
萬萬爲億。億億成兆等也。於燃燈佛前即謂
第三僧祇已前也。第三僧祇初逢燃燈佛故。
那由他者千萬數。謂在燃燈佛前逢八百四
千萬億箇那庾多佛。於中二法供養承事無
空過者。然此但其數不論恒沙者。謂所逢佛
極少也。謂此且説隨於一地二地等中所逢諸
佛。非謂前二僧祇但逢爾所佛也。且依古舊
相傳説。釋迦佛於初僧祇逢五恒河沙佛。第
二僧祇逢六恒河沙佛。第三僧祇逢七恒河
沙者。是則前二僧祇逢無量佛。何獨爾許耶。
故知且據隨何時分逢者説也。又涅槃説。初
依菩薩逢五恒沙佛。第二依六恒沙乃至第
四依菩薩逢八*恒沙佛。其第四依者即第十
地菩薩。故知二僧祇逢無量佛也。然有宗説。
初僧祇逢七萬五千佛。第二僧祇逢七萬六
千佛。第三僧祇逢七萬七千佛也。無著云此
顯示威力。謂遠絶高勝故名威力。於中有二。
此初文也
若復有人於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
徳於我所供養諸佛功徳百分不及一千萬億
分乃至算數譬喩所不能及 述曰。世親釋
云此第二以他受持功徳而校量也。謂供養
諸佛但是福門助菩提法。聽聞持誦能生慧
解破裂生死故也。謂菩薩雖復餘行百千諸
行。若不修習慧波羅蜜。終不能得識達道理
契證眞如斷除分別生死根本。是故聽聞速
證菩提也。無著云此文。第二文也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世有受持讀
誦此經所得功徳我若具説者或有人聞心則
狂亂狐疑不信 述曰。世親第六文也。於中
初明勢力廣大聞或狐疑。次顯所得果妙非
思量境。此初也。此意云。謂無始來於一切衆
生所有殺盜等心行殺盜等業爲怨爲害。一
聞一讀此經發菩提心永除怨害。於一切衆
生所永無殺盜等心。與諸衆生爲父爲母津
濟教導。恒爲勝友方便。共爲親眷而行孝義。
示爲朋友而行篤信。示爲臣輔而有忠良。示
爲君王方便撫救。乃至示爲男女或下賤等。
若作長者。長者中尊如無垢稱廣説其行。當
來成佛功徳無窮能盡未來化有情類。如是
功徳廣大無邊但由聽聞而得生故。故若具
説愚夫無智聞或狂疑也。言狂亂者。謂或聞
經不信返生憎謗因狂亂故也。或由不信當
來感得狂亂之果也。無著云此第三顯示多
福也。於中亦二。初明徳多難信聞或狂疑。次
明福果甚深不可量測。此初也
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
議 述曰。此第二文也。謂經詮無相之義。持
之者當獲菩提大果。教義既自難量。果報亦
難思測也。故經説有三種物覆之即好露之
即惡。謂愚癡人外道典籍及婦人也。有三種
物露之即好覆之即惡。如智慧人佛法經典
及日月。謂此般若未開卷時與外典無別。既
開卷已或講或讀。能破衆生百千罪障能得
菩提。故受持者功徳甚多。縱捨多身命不可
比量也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
心 述曰。世親云此第二周説也。謂上來
未解發心者教令進發。未解修行者教令修
行。未能伏斷諸障者教降伏竟。今此一周爲已
發心菩薩言我能發心乃至第三已斷障者言
我能斷。由生分別故則障於菩提。分別者謂
所知障正障於不住道也。謂若發心修行等
時。以無分別智冥契眞理。不生分別言我能
然名不住道。不住生死及涅槃故。若有分別
則爲非證故名爲障也。故二乘有法執爲涅槃
所拘便即取寂。凡夫有生執爲生死所縛不能
出離。菩薩具大悲智故不爲兩邊所拘。故名
不住也。若行而有執是則爲涅槃所縛。若不
行而執爲生死所拘名爲有住。要熾然行三
而不起我能之執。方得住於不住道也。或前
爲初機利機。後爲後機鈍機也。就此之中初
當宗正明。次於燃燈佛下廣釋衆疑。初中有
二。初善現爲問次如來爲答。此初也。無著云
此第十五爲證道時遠離喜動故。即是離障
住處中第十一爲遠離自取故有此文。謂菩
薩於發心修行時自見得勝處作是念。我能
發心修行等。如是自取爲勝言餘不是。爲令
遠離此取故名爲遠離自取也
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衆
生滅度一切衆生已而無有一衆生實滅度者
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
者相」則非菩薩 述曰。世親云。就此佛答之
中。初答其初問以例餘二擧一隅故。次釋違
不住義。此初也。此意云。發心修行等本擬除
病。既存我執病乃轉生。欲令雖復發心内亡
其我勿念我能。修行亦然降伏例爾。故答初
問餘令例知也。然此文中准前亦有四心。云
我應滅度者是第一心。一切衆生者是廣大
心。餘二准文詳之易了。無著釋云即此之中
答前三問也。謂當生如是心者答初問。滅度
一切衆生已而無有一衆生實滅度者此答第
二問。謂度衆生時不生自取云我能然。要須
外不作有衆生相。内不起我能執。契順眞理
而度有情方名修行。若菩薩有我相等者答
第三問。要證人法二空之理二障乃能除方
名降伏。若云我能便非契會也
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者 述曰。世親云此釋障不住道
義也。謂以無分別智内證之時。我法本空都
無所有。不作我能發心之念。故言無有有法
發心之者也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於然燈佛所有法得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 述曰。世親云就此
第二廣破衆疑有六。第一疑云。既言實無有
法名爲菩薩者。云何釋迦如來於燃燈佛所
以華供養。及布髮掩泥如是行菩薩行耶。第
二須菩提菩薩亦如是下疑云。若無菩薩者
諸佛亦不成大菩提。衆生亦不入大涅槃等。
若如是者爲何義故菩薩發心欲令衆生入涅
槃等耶。此二種疑依前當宗正明處起。下有
四疑因展轉釋疑而生。至下當悉。此即爲破
初疑也。於中有三。一者破謗無菩薩故。謂作
是念。實無有法發菩提心者是則無菩薩。云
何如來燃燈佛所行菩薩行。如經言如來於
燃燈佛所等。二者爲除謗無諸佛故。論云若
無菩薩者是誰成佛。是則諸佛亦無也。故論
云若無菩薩即無諸佛。有如是謗。謂一向無
諸佛也。如經言如來者即諸法如義等。三者
爲破謗無菩提故。論云若無諸佛者是則無
菩提而可得。諸佛不得菩提也。如經如來所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虚等。
前中有三。初佛問次善現答後佛成。此初問
也。無著菩薩云。此第十六爲求教授故即離
障住處中第十二爲離無教授故也。謂前説
實無有法名爲菩薩者。於燃燈佛所何求耶。
亦無言教而可求聞故。爲離此障故有此文
也。就此之中文有其五。一者爲離無教授故。
如經言如來於燃燈佛所等。二者明菩提不
可説。燃燈佛語不稱菩提不如言故。如經言
若有法如來得等。三者釋諸法離言義。如經
如來者即諸法如義等。四者有言。釋迦於燃
燈佛所不得菩提。後時自得正覺。爲離此取
故。如經若有人言如來得菩提等。五者顯示
眞如不二故。如經須菩提如來所得等。前中
亦有三如世親科。此初問也。世親釋意云。虚
妄執是有所得。如來當於燃燈佛所發心證
人法二空之理。於其所執都無所得。然於無
所得以得菩提也。言有法得菩提不者。謂問
善現云。於眞理中有法得菩提不
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説義佛於燃燈佛所
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述曰。此
第二答也
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述曰。此第三如來成
也。於中初印可次釋成。此初也。謂眞如理中
無有所得亦無授記。我皆空故維摩云。若依
如生得授記者如無有生。若依如滅得授記
者如無有滅等也。眞如現無授記故但説眞
理之中無有實法而可發心。非謂亦無眞智
能契菩提名爲菩提。故於事菩提亦不無也。
無著云正契眞時無法可得故。言無有法而
可發心。非謂事中亦無言教而可聽聞也
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者燃燈佛則不與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
佛號釋」迦牟尼 述曰。世親云此第二釋成
中有二。初却顯次順成。此初也。謂若於燃燈
所有法得菩提者。是則爲有所得。有所得者
即謂所執有。所執有故不契眞如。不契眞如
此爲凡類。如何與我授記。但由心證眞如。於
我法二塵都無所得。無所得故名契會眞。契
會眞故二執都盡執既盡故得可成佛。所以
燃燈與授記也。知我會眞無所得故。無著云
此爲第二燃燈語不稱菩提。不可如言而取
也。於中有二。初反釋次順成。此初也。彼意釋
迦如來不於燃燈之説如言而得菩提。謂智
證眞無所得故。若菩提燃燈可説釋迦如言
而取者。則有分別執心未契眞。如何燃燈與
我授記。以不如言而取得故與我記也
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
然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
號釋迦」牟尼 述曰。此第二順成也
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述曰。此世親
第二文爲除謗無佛疑也。於中初明有法身。
次遮虚説。此初也。謂有疑曰。若無菩薩無人
成佛。佛亦應無。爲破此疑言有法佛。由衆生
妄執故以五蘊爲身。智者了之速朽速壞都
無有實。唯有眞理常而復眞如故是常不變
異也。眞故離妄不顛倒也。此之眞理水火不
能害風賊不能壞。有佛無佛其性恒然。若説
不説其義不改。但凡夫妄倒故執身爲身。不
觀身理淪溺長久。聖者正知故不著於身。但
觀眞理既能契悟。生死永消妄覆都盡理明
顯故名曰如來。以此即明不無佛也。無著云
此第三釋離言義也。謂何故彼法別説
耶。謂諸法之本理要而復淨智契而方眞非
言詮而可悟也
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
人不實語 述曰。此遮虚説也。初遮他言次
成無得。此初也。如來既眞如。豈言説而稱實。
故若説者是不實語。但是分別故。無著云此
第四破外疑。疑云釋迦於燃燈所不得菩提
後時自得。爲斷此取故也。於中亦爲二。初遣
彼外取次自彰無得。既無有法可得。何有後
自取也。故作此言名爲不實。今此經中漏不
實語字。餘本皆有也
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 述曰。此第二文也
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
是中」無實無虚 述曰。此世親第三文也。於
中初破外疑執次擧喩彰身。前中有三。初明
所得無實無虚。次顯法唯是佛得後總結成。
此初也。無著云此爲第五明眞如不二義。於
中有三。初明眞如依言離言。次彰法性法唯
是佛得。後總結。此初也。世親釋曰。謂有謗云
如來不得菩提。爲斷此疑故云如來所得菩
提無實無虚也。謂如來得彼菩提故。故曰不
虚。非實有爲相故。故曰不實。無著釋云。不
可如言而取故不實。亦非離言以求故不虚。
凡夫言而虚妄故不實。諸佛説而可依故不
虚。凡夫言不得故不實。寄佛語而可詮故不
虚也。若離言而有求即菩提無因名爲不實。
要因聞教方得證故菩提有因名爲不虚。若如
言而取著生死無出。故不可如言即稱法。必
因言方契眞也。但順佛言而修後證會時自悟」
是故如來「説一切法」皆是佛法 述曰。此第
二明法唯佛得也。一切法者。謂眞理萬法之
本體故名爲一切。皆是佛法者獨唯佛證餘
不得故
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
一切法」述曰。此第三總結成也言一切法
者謂佛所證法即非一切法者非餘人所得法
或非分別之相法也
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説
人身長大則爲非大身是名大身 述曰。世
親釋云此第二擧喩彰身也。初佛擧喩次善
現順成。謂長者喩報身。餘經亦云妙。大者喩
法身。此二種身由離所知煩惱二障如次得
故。説人身長大者謂法報二身也。則非大身
者謂非諸妄想分別身也。無著釋云。自此已
下是第十七爲入證道故。又即八種住處中
第五爲淨心住處故。謂上來十六差別四住
處是信行地地前凡夫一僧祇修。此爲淨心地
十地菩薩修也。於中初顯示入證道時得智
慧。故菩薩亦如是下明離慢。此初也。謂入地
菩薩得二種智。一者攝種姓智。二者平等智。
若得智得生如來家。得決定紹佛種。此爲攝
種姓智。謂清淨法界是佛所居名如來家。入
地菩薩以無分別智於中證會。説之爲生。如
此菩薩決定得紹佛種故名爲攝種性智。當
知地前菩薩未生如來家故。雖是佛子稍疎
遠故。不名紹佛種也二乘人雖亦佛子。但求
自利亦非堪紹故。攝論説聲聞人如無智婢
子也。一切凡夫。雖亦佛所攝受亦所覆護等
生憐愍。未發菩提心故亦非堪紹。唯入地菩
薩從眞法界親所生。故堪紹佛種也。論云若
於此家長夜願生。既得生已便得彼身。是名
妙身者謂地前菩薩爲此家長夜精懃欲願
故得入初地便得妙身也。平等智復有五種
平等因縁。謂一者麁惡平等。謂入初地已女
人身第八有三惡趣竝已捨故總皆平等也。
二者法無我平等。謂得二空平等理故。三者
斷相應平等。謂斷性即是所得擇滅也。與斷
相應故名斷相應平等也。四者無希望心相
應平等。謂見道前學觀眞如。有欲希望入初
地已證眞法界與無希望心所證平等而相
應也。五者一切菩薩證道平等。謂如百川異
流同歸大海之湛。萬行雖異一入初地同證
眞大海也。得此平等故得爲大身也。解云此
得攝種姓智者名曰報身。得平等故名爲法
身。妙身大身如次爲喩也
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
量衆生」則不名菩薩 述曰。世親云此爲第
二段釋疑也。於中有三。一者於本宗上生疑。
謂前説無有法發菩提心者。是則菩薩既無
亦應無菩薩可成菩提。若無衆生者教化誰
令入於涅槃。若無菩薩者誰莊嚴淨土耶。二
者因此破疑而起説菩薩不見彼是衆生不見
存我爲菩薩等者。是則如來不見故名爲無
衆生等。爲實無衆生等故佛不見耶。三者有
疑云。向説心住顛倒。若如是福徳亦是顛倒。
若是顛倒何名善法。爲此疑故。如經若有滿
三千大千世界七寶等。就初有三疑。一者若
無菩薩諸佛亦不成菩提。二者若無衆生亦
不入涅槃。三者若無菩薩亦無嚴淨佛國土。
此則釋初兩疑。於中初標次釋。此初也。此意
云。若菩薩執云我得菩提有異衆生可度即
不名菩薩。以有我人等故。若爾者如何能得
菩提。能令衆生入涅槃耶。謂有假衆生。譬如
幻人爲幻人説法故。謂有五蘊和合假衆生故
令得無餘涅槃。無如所執實衆生故不見有
衆生而滅度也。謂有假菩薩而求證故諸佛
得菩提。而無所執實菩提故亦無菩薩也。故
涅槃經十三云。五陰和合稱言某甲。凡夫之
人謂爲實有稱言某甲。有智之人解陰無有
某甲名字離陰亦無有某甲名字也
何以故「須菩提實無有法名爲菩薩是故佛
説一切法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 述曰
此第二釋也。無有法名爲菩薩者。謂若有其
實法。皆以法成其衆生故可名菩薩。法既
無有其實。亦無所成菩薩也。佛説一切法無
我人等者。證眞時達無我理。不見有人法二
執故是爲菩薩也。無著云。上來譬如人身妙
大身等示入證道。此爲第二明離慢。謂地前
言我能修行等而障不住道。入地已去證達
法界二空平等。分別我法一切都亡。永無我
能之慢故云離慢也。論云若菩薩有衆生念
則不得妙身大身故。於中妙身者。謂至得身
成就身得畢竟轉依故。大身者一切衆生身
攝身故。子云轉依者即謂所得菩提涅槃
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
名菩薩 述曰。世親云此破疑也。謂有疑曰。
若無菩薩者不應嚴淨佛土也。於中有二。初
標次釋。此初也。此意云如欲嚴淨佛土必須
嚴淨自心。聽經學慧證法眞理蠲除二障。内
心淨故外土亦淨。所以蠡髻見淨舍利覩穢。
但由内心有其垢淨不同。外土亦有淨穢兩
異也。故若嚴淨佛土者。先除我法二執。我法
分別亡故内具莊嚴外住七寶若言我當莊
嚴者。是則我執未亡不名菩薩也。故論云智
習唯識通也。又無垢稱云心淨故等。又云忍
辱持戒等十善道等是菩薩淨土也
何以故「如來説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
莊嚴 述曰。此第二釋中有二。初明無相是
眞莊嚴。次明達理是眞菩薩。此初也。如來説
莊嚴者謂無相之莊嚴。即非莊嚴者非有相
之莊嚴。是名莊嚴者是眞實莊嚴也
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説名眞」
是菩薩 述曰。此第二文也。謂若菩薩達我
法空證無我理。是眞菩薩亦眞莊嚴。若有我
法本非菩薩亦非莊嚴也。無著云。自此已
皆求佛地。謂從此已下訖至經末。差別之
中是第十八。住處之中是第六究竟住處。三
地之中是第三佛地也。於中有六。一者國
土淨具足。如經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
等。二者無上見智具足。如經如來有肉眼不
等。三者隨形好身具足。如經佛可以具足色
身見不。四者相身具足。如經如來可以具足
諸相見不。五者語具足。如經汝勿謂如來作
是念等。六者心具足。如經頗有衆生於未來
世等。此爲初也。此意云。謂諸菩薩於前十地
修行圓滿。斷除人法二執。成就菩提法身。名
爲國土淨具足。於中文科爲四。一者爲國土
淨具足三摩鉢帝故。如經若菩薩作是言等。
二者爲斷彼故安立第一義。如經如來説莊
嚴等。三者爲二種無我故。如經若菩薩通達
無我法者。四者爲於彼二種無我中二種正
覺故。如經如來説名眞是菩薩。此等云何顯
示。若言我成就即爲人我取莊嚴國土者是
法我取。此非菩薩也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肉眼不如是世尊」
如來有肉眼 述曰。世親云此破第二疑也。
謂有疑曰。前説菩薩不見彼是衆生不見我
爲菩薩不見清淨佛國者。何以故。爲諸法無
故不見。爲諸佛自不見耶。今此之文有其二。
初明佛有能見故説五種眼。次如恒沙中已
下明有所見。前中五眼即爲五段。一一中初佛
問次善現答。此初明有肉眼也。無著云自下
第二爲無上見智淨具足故。於中文有其三。
初明爲無上見淨具足故説佛有五眼。次如
恒河中下明爲無上智淨具足故説佛知衆生
心。後若有人滿下明爲福自在具足故。初中
五眼爲五段。如前可知也。謂外有疑。向説以
無分別智内證眞理是眞莊嚴。於諸外相證
眞理時都不見故。謂佛唯有慧眼觀理無餘
眼也。爲釋此故説佛有五眼也。論意如此。又
論云於中略説有四種眼。謂色攝第一義諦
攝世諦攝。一切種一切應知攝。色攝復有二
種。謂法果修果。此爲五眼麁境界故。是初色
攝。解云肉天二眼色根爲性。謂淨色四大所
造或異熟長養説名肉眼。此謂法果也。此通
餘界及四禪。若修禪除擁而得者此謂修果
也。唯四禪地有。謂於諸色内外兩邊裏表上
下皆悉能見也。論云第一義智力故世智不
顛倒轉。是故第一義諦攝在先。於中爲人説
法。若彼法爲彼人施設。此智説名法眼者。謂
要慧眼觀理故。法眼知機説法得不顛倒爲
人説也。此意云所詮能詮觀理觀事觀理知
機如次慧法眼也。論云一切應知中一切種
無功用智説名佛眼。龍樹菩薩説約人差別。
謂在凡夫名肉天眼。在二乘名慧眼。在菩薩
名法眼。在如來名佛眼。此亦無妨也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天眼不如是世尊
如來有天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慧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
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須菩提於意
云何如來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
 述曰。此明有後四眼也釋義如上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説是
沙不 述曰。世親云。上來説如來有五眼明
有能見自下明知衆生種種差別亦顯有所見
謂雖無遍計所執實衆生而可度可見。非無
因縁假衆生而可見也。雖無作用縁。而有功
能縁可得故。謂於因果之上不見彼所執實
人法不得。故名衆生及國土空。非佛無眼而
不見。亦非實無衆生可見。有彼因縁顛倒虚
妄假法故。就此之中文有其五。初佛問恒沙。
次善現答是沙。次寄恒沙爲喩問。次善現答
甚多。第五佛廣成。此初也。無著云。上來爲應
知中證故安立見。爲教彼彼衆生寂靜心故
安立智者。謂以肉天眼爲其前導故。而起慧
法眼觀理知機爲他説法故也。前説爲見淨
者顯證故。今説爲智淨者顯教授故。謂衆生
中若有貪心無貪心等。如來悉觀知而教授
之令捨染進善也。言所有沙佛説是沙不者。
謂於因縁沙中佛説爲所執實沙不。問意如
此也
如是世尊「如來」説是沙 述曰。此第二答也」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
是沙等恒河是諸恒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
是」寧爲多不 述曰。此第三寄沙喩多也。謂
此且擧少分。談實衆生無有邊限。非只如爾
許沙也
甚多世尊 述曰。此第四文也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衆生若干種
心」如來悉知 述曰。此第五如來成。於中初
標次釋。此初也。若干種心者。謂六識差別顛
倒心諸虚妄心皆顛倒故。以離實念故説名
顛倒。離實念者。謂遠離四念處故名不住彼
實智。如是等心如來悉知也。無著云若干種
心者應知有二種。謂染及淨即是共欲心離
欲心等。記如是等衆生心如來知故。竝教令
斷惡起善名爲智淨故。論云爲教彼彼衆生
寂靜心故安立智也
何以故「如來説諸心皆爲非心」是名爲心
述曰。此釋中初明顛倒心非眞住。次顯虚妄
之相。此初也。如來説諸心住者謂虚妄心。皆
爲非心者謂非眞住心。住四念處名眞住故。
住眞如理名眞住故。是名爲心者謂是虚妄
顛倒心也。無著云。此智淨中説心住即非心
住。如是見淨中何故不説眼則非眼耶。以一
住處故見智淨後安立第一義故初亦得成就。
子云凡夫之心初妄後可成眞故。於智淨中
説心住非心住。佛眼一得已去圓滿足更無
初後轉別異故。不説眼即非眼也。其意論
文難曉也
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
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述曰。世親云此示彼
相續顛倒也。謂以過去未來故不可得。現在
心虚妄分別故不可得。如是示彼心住顛倒
諸識虚妄。以世觀故。無著云。過去未來已滅
未生故。現在者第一義故也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
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縁」得福多不
述曰。世親釋云此爲第二段疑第三文也。謂
復有疑。向説心住顛倒。若如是福徳亦是顛
倒。若是顛倒何名善法。爲斷此疑故。示現心
住雖顛倒所行福徳非也。以是佛智根本故。
由行施時不著自身等但求無上菩提。所以
功徳甚多也。此中初佛問。次善現答。後如來
成。此初也。謂若將七寶等施。爲求般若聽聞
修學。當成佛故其福甚多也。無著云。此即無
上見智淨中第三爲福自在具足故也。謂若
爲般若行施等故福法成滿也
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縁得福」甚多 述曰。
此第二答也
須菩提「若福徳有實如來不説得福徳多以
福徳無故如來説」得福徳多 述曰。此第三
如來成也。若福徳有實者。謂説若爲般若故
行施。如爲自體故行施。實有者佛則不説爲
得福多也。以三事體空行施不同著果報等
行施故。如來説福多也。以此准知。前以財命
等施校量不及受持此經者。謂不能亡相故
不求菩提故也。謂若捨身命之時。但於少少
飢餓衆生有益非能廣利。若持般若者。當得
成佛濟利甚多故功徳勝也。若横望言之捨
身極苦。望竪説者不及持經也
須菩提「於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
述曰。世親云。上來破於本處生疑竟。自下第
二有四疑。展轉釋疑故生也。此爲大段第三
破疑顯是展轉中第一大段也。於中文三。一
者以相好身爲佛疑。二者汝勿謂下疑佛有
説。三者頗有衆生下疑無人信。此爲初也。謂
疑曰若諸佛以無爲法得名。云何諸佛成就
八十種好三十二相而名爲佛耶。解云此於
前説云如來者即諸法眞如以生疑也。就此
之中有二。初破於色身生疑。次破於相好生
疑前中復二。初佛問次善現答。此初也。問意
云法身眞佛可以作報身形好而見不。又可
圓光一尋等隨好色身以見法身佛不。無著
云。此第三爲隨形好身具足故。問意云。佛隨
機故而有報化隨好之色身。眞理法亦有色
性無差別之好。今問法身可差別之形好以
見不。爲令衆生内證法身圓滿故外得形好
之身具足。故有此文也
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 述曰。
此第二答中初標次釋。此初也
何以故「如來説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
名」具足色身 述曰。此釋也。如來説具足色
身者。謂報化隨好之身。即非具足色身者。非
是法性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者。是名報
化身也。無著云。隨機現形有報化之形好。内
證無相而有法身之好色性。由内證法性色
身故。外具形好之身皆得圓滿。然形好之身
即非法性之具足色身也。謂法身猶如虚空。
雖無形相而於鏡中現虚渙影像。法身亦爾。
雖無形相而於鏡智現報化身也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
 述曰。世親云。此第二破於相好生疑也。於
中初問次答。此初也。問意云。可以三十二相
見法身無相佛不。無著云。此第四爲相身具
足故。問意云。佛有三身。謂法身報化身。然
報化身有三十二差別之相。法身亦有無差
別法性之相。今問法身可以差別之相好以
見不
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 述曰。
此第二答中初標也
何以故「如來説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
相具足 述曰。此第二釋也。世親云。如來
諸相具足者。謂差別三十二相也。即非具足
者。非法身無差別相具足也。是名諸相具足
者。是外形相也。無著云。法身雖無形相而有
法性之相。謂理媚曰相也。於外化中亦有形
相。爲令衆生得此種圓滿故。謂内證眞理無
相之相故。而外具有相之相也。然有相之相
即非無相之相。是名諸相具足也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説法
 述曰。世親云此第三段疑第二文也。謂有
疑曰。若如來具足色身成就不可得見。若相
成就不可得見。云何如來説法耶。爲破此疑
故也。於中初勅勿懷疑。次人言謗佛。後總
結成。此初也。佛告善現云。汝勿謂法身如來
作是念言我當有所説。法身佛本無有念亦
無有所説故。無著云此第五爲語具足故。謂
化報隨機而有言説。法身幽寂無説無形。内
證無言理外能爲他説。爲令得此故言爲語
具足故也
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説法即
爲謗佛不能解」我所説故 述曰。此第二文
也。謂若有法身有所説法者。即謗法佛也。寂
寞無言故。問若爾者何故前言應化非眞佛
亦非説法者耶。答彼推功歸本故。要内證眞
説於外可能説。所以喚法身無説。是眞説也
問何故楞伽經云。法身説離相離言法。報身
説十地法六波羅蜜法。化身説三乘法耶。准
此法身亦説故。答説有二種。一者起作説謂
有説説也。二者無起作説謂無説説。前是報
化後即法身。彼據不説之説。此約有説之説
故不相違。云何法身爲不説説。謂由衆生證
達理故了解一切名法身説。如聞説法而了
達故名之爲説也。猶如有人若語若不語令
他解了名説法也
須菩提「説法者無法可説」是名説法 述曰。
此第三結也。説法者者謂總擧説法也。無法
可説者。謂眞理中無有少法可説也。謂要
達遍計所執空無而説。是名説法也。若執眞
如爲實無説即非説法也。無著云。報化有説
法身無説。若言法身有説如報化者。即爲謗
法佛也
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衆生於
未來世聞説是法」生信心不 述曰。舍衞漏
此文。世親此第三疑中第三文也。謂有疑曰。
若言諸佛説者是無所説法不離於法身亦是
其無。有何等人能信如是甚深法界耶。就釋
此疑中。初善現問次如來答。此初也。無著云。
第六心具足中復有六種。一者念處。二者正
覺。三者施設大利法。四者攝取法身。五者不
住生死涅槃。六者行住淨。此爲初也。問意云。
如來在世慈悲平等爲衆生説。有能聽聞而
起思念如理作意如法修行法隨法行當得成
佛。如來滅後後五百歳。諸惡衆生聞説此經
之時。有能生信起於思念如佛在世時不。佛
答言有。爲顯有衆生能思念故名爲念處
佛言須菩提「彼非衆生」非不衆生 述曰。此
第二佛答中初標次釋。此初也。彼非衆生者。
謂非是闡提無佛性等衆生。非不衆生者。是
聽聞般若發心成佛衆生也。無著云。彼非衆
生者第一義故。非不衆生者世諦故。衆生衆
生者顯示説第一義。是不共及相應故
何以故「須菩提衆生衆生者如來説非衆生」
是名衆生 述曰。此釋也。初言衆生謂凡夫
衆生。又衆生者者。謂發菩提心修行衆生也。
如來説非衆生者。謂非是闡提無佛性衆生
衆生是名衆生者是發心衆生也。此上意云
此經典生信心者。即是發心修行成佛衆生。
非是無性衆生也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爲」無所得耶 述曰。世親云此大段中
破第四疑也。即是第二展轉釋中第二疑也。
於中曲有二疑。此初也。謂有疑曰。若如來不
得一法名無上正等正覺者。云何離於上上
證轉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就此文
中有二。初善現問次如來即廣辨其義。此初
也。爲無所得耶者。謂耶是問詞。不是不定詞
也。直問佛云。如來無所得耶。所以佛即印之。
若不定爲問云爲得不得耶者。佛如何即印
耶。故今問意云。眞如理中佛得無上菩提不。
無著云。此是心具足中第二爲正覺故。即謂
能證所證觀照實相也。故解深密云。菩提菩
提斷倶名爲菩提。大智度云。説智及智處倶
名爲般若也。謂此爲令衆生斷除二障得二
菩提而有此文。故言爲正覺故也。於中文有
其五。初顯示阿耨多羅語。謂無上覺即是法
身菩提也。次已下顯示三藐三菩提。謂正覺
即是報身菩提也。以無我人下雙成上二。前
中初問次印。此初也
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我於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 述曰。此第二印問愜眞也。謂眞
理之中無如所執少有所得名爲菩提也
復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 述曰。世親云此爲第三
廣辨其義也。於中有三。初明不増減。次顯無
差別。後修一切善下彰方便滿足。此初也。是
法平等者。謂眞如理無増減故。無有高下者。
謂有爲法有取捨。菩薩於十地中得勝無漏
而捨劣故。無爲無勝劣可取捨故言無高下
也。無著云。此顯示三藐三菩提。即謂正遍知
也。是法平等者。謂一切諸佛共得菩提。智無
勝劣故也。無高下者。謂一切諸佛起化身。各
類共等乃至壽命亦等也。子云平等者謂法
高下者約報化。謂一切佛報身報身等化
身亦爾也
以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 述曰。世親云
此第二顯無差別也。謂一切諸佛法無我法
執故。法身平等無有差別若勝若劣也。無著
云。自下雙成上二。初成上阿耨多羅法身
菩提。次成上三藐三菩提報身菩提。此初可
知也
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述曰。世親云此第三彰方便滿足也。於中初
正顯次結成。此初也。謂要近善知識聽聞
念如法修習法隨法行善根滿足故契證眞
理。名爲成就阿耨菩提也。無著云。此成上三
藐三菩提也。於中初正成次結釋。此初也。謂
前言無我等除其有執也。今言修善者破其
空執也。我人空故須遣自妄心。依圓有故須
存其善法。所以唯學有以非空。妄想以之而
更長。唯學空而非有。眞智無因而不生。滅妄
想於空門。起眞心於有府。有空雙觀方成中
道也
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説即非善法」是名
善法 述曰。此第二文也。所言善法者者。謂
求菩提善法或無漏法順無漏法也。説非善
法者。非是有漏生滅惡善法也。是名善法者
是出世善也
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
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 述曰。世
親云自下破第二子段疑。謂有疑曰。若一切
善法滿足得菩提者。則所説法不能得大菩
提。何以故。以所説法無記法故謂此意云。其
能詮教有名句文。體是無記。如何聽聞而生
善耶。此是小乘人疑也。就破此疑中。初擧功
徳次以受持校量。此初也。無著云。此即心具
足中第三爲施設大利法故。於中有二。初明
大利法。次汝等勿謂下彰所利生。初中先擧
財施。次以受持校量顯於福利。此初也
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
持讀誦爲他人説於前福徳百分不及一百千
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喩」所不能及 述曰。世
親云此第二以受持校量也。此經稍略。餘本
不同此也。世親云。此法雖言無記而能得菩
提。以遠離所説法不能得大菩提故。此法能
爲菩提因故。又言無記者不然。汝法是無記。
我法是善故。此就彼宗釋。佛語是善也。又大
乘義一得佛已。聲及名句竝是善。是故一受
持時即爲菩提廣大因故。勝餘無量珍寶布
施也。此正破前疑。百分不及一等者。論家有
四種校量勝。謂一者數勝。二者力勝。三者無
相似勝。四者因勝。解云數勝者謂以數校量。
謂小乘有六十二數。華嚴有一百二十番數。
此方有十五故。謂一十百千萬等如是諸數
校量者。於生死果報悉可得知。若受持此經
當得成佛所有功徳非此數等之所校量。故
云數勝也。力勝者名爲情計勝。謂布施等所
獲世間人天善果情計可知。今此受持之因
情計所不計度也。不相似勝者謂喩勝也。世
間福果喩可能喩。受持之因所得勝果無喩
以可喩也。因勝者謂時勝。世間福果可以時
限校量多少。此所得果盡未來際無時分限
不可校量也。如論四名。當人立數計喩時等
名也。無著意可知也。以此校量受持既多即
是施設大利法也
須菩提「於意云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
當度衆生 述曰。世親云此即曲文中第三
段疑也。即是展轉中第三段疑。於中曲有四。
至文當悉。此即初也。謂有疑曰。若是法平等
無有高下者。云何如來名爲度衆生耶。就破
此疑中。初勸彼除疑。次廣成自義。此初也。謂
報化二身隨機利物有高有下。可有思念當
度衆生。謂慈悲本願縁故。法身眞理湛寂無
思。如何有念當度生耶。但起智作證即名爲
度故。又化身隨現可示度生之思念。報體久
無分別之思。如何起念。如末尼珠隨求雨故。
又凡夫執由遣而念我當度。諸佛分別永亡。
當度之思不有。但隨所化應機示念也。如是
重汝無作念也。又眞理之中都無所得。亦
無衆生當可度也。無著云。此爲第二明所度
衆生。科釋其文大意無別也
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衆生」如來
度者 述曰。此第二成自義中。初慰喩其心
示實道理。次成無實度説假我非眞。此初也。
謂眞理中無有衆生如來可度。隨於外化可
度假生也
若有衆生「如來度者如來則有我人衆生」壽
者 述曰。此第二文也於中初成無實度。次
説我非眞。此初也。謂如來若説實有衆生實
可度者。是則我執未亡。不名爲佛也
須菩提「如來説有我者則非有我而凡夫之
人以」爲有我 述曰。此第二説我非眞中。初
説我非眞凡夫妄取。次明凡亦非實但假施
言。此初也。如來説有我者。謂因縁和合而假
説之。則非有我者非實執之我也。凡夫以爲
有我者所執取故。此意云。如來説有我者。爲
除無我怖故。所以初修習必依於我。後漸契
眞我相自遣。若言無我唯欲造修。我即空故」
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説」則非凡夫 述曰。此
第二明凡亦非實但假施言也。謂於貪嗔未
亡之類假名凡夫。非如其言即實凡夫也」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
 述曰。世親云此即展轉疑中第三段疑也。
於中曲有三段。此即爲初文也。謂有疑曰。
雖相成就不可得見如來。以非彼體。以如來
法身爲體。而如來法身以見相成就。比知則
知如來法身爲福相成就。此疑意云。報化二
身即以法身爲體。其外報化身既有相好。以
外比知内法身亦應有其相好也。如覩人面
即知心事故。就此之中文有其五。一者如來
問。二善現不正答。三如來却質。四善現正答。
五擧頌以成。此初也。問意云。可於報化身三
十二相觀法身如來。不無著云。此即心具足
中第四爲攝取法身故。謂欲令諸衆生内觀
眞理清淨法身外自具其形相。不可以其形
相而觀法身如來。就此之中文有三。初問答
略顯。次擧頌廣成。後釋外意難。前中有四。
如文可知。然准餘本無善現不正答。亦無如
來却質之文
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佛言
須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則
是如來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説義
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述曰。義可知也」
爾時世尊「而説偈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
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彼如來妙體即法
身諸佛法體不可見」彼識不能知 述曰。此
擧二頌以成前義。於中初偈顯不應以色聲
以觀法身如來。若取色聲不契眞理。是行邪
道不見法佛故。次偈明法身妙體超尋思故
凡夫不可見。亦非分別之識所能知故。涅槃
云。依法不依人。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義不
依語。依智不依識也。無著云。初偈顯示如所
不應見。不可見故。次偈顯示不應見及不能
見因縁。云何不可見。諸見世諦故。何因縁故
不可見。以彼法眞如相故。非言説而知。唯自
證故。如是等説如論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述曰。世親云此第
三段釋展轉疑中。曲文第二疑也。謂有疑曰。
若不依福徳得大菩提。如是諸菩薩則失福
徳及果報也。此疑意云可説如須彌山王七
寶有人持用布施。不及人受持此經至四句
者。是則福徳不得大菩提果。准此即福徳空
果報亦空則法斷滅。是則佛相好身亦無。唯
有法身空理也。就斷此疑之中有三。初顯相
好非無。次汝若作是念下明因果不失。後若
菩薩以滿下校量功徳。前中有二。初述彼疑
心。次勸勿邪念。此初也。述彼疑云。既以法爲
佛。是則無報化形相身也。無著云。此即爲攝
取法身中第三文釋外疑難也。論云若爾如
來雖不應以相具足見。應具足爲因得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爲離此著故。明相具足體
非菩提。亦不以相具足爲因也。以相是色性
故。於中有二。初逆招彼心。次勸令除念。此初。
謂述彼念言。法身如來以具足相爲因故得。
應除不字。撿能斷及婆伽婆文竝無不字也」
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述曰。第二文也。世親
云。汝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得菩提。以
報身化身具足相得故。無著云。莫作是念者。
勸令勿生前念以相爲因而得法身。何以故。
如來不以具足相爲因得菩提故。故論云。以
相是色性故。謂要以智爲因方得菩提。非用
相也。相是色故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心者説」諸法斷滅相 述曰。世親云。此第
二明因果不失也。於中初述彼心。次勸勿念。
後釋所以。此初也。謂有念曰不依福徳得大
菩提者。是則福徳無果報亦無。若爾發菩提
心者便説諸法斷滅也。以無福徳因及果故」
莫作是念 述曰。此第二勸勿念也
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
不説」斷滅相 述曰。此第三釋所以也。謂諸
菩薩知因知果去離斷常。但無所執實福徳
因及果。非無因縁假因果也。但遮作用縁。非
無功能縁故。無著云。自下明心具足中。第五
爲不住生死涅槃故。於中有二。初明不捨生
死。次若菩薩以滿下明不捨涅槃。上來初文
竟。謂不捨生死故不住涅槃也。不捨涅槃故
不住生死。爲令得此故有此文。於法不説斷
滅者。謂發心菩薩知因説果去離斷常故不
説斷滅也。謂雖得涅槃還住生死然不令斷
生死。若斷滅生死者即同二乘住涅槃故。以
此故名不説斷滅相也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持
用布施 述曰。世親云此第三功徳校量也。於
中初正校量次釋所以。前中初擧施次以福
校量。此初也。無著云。此第二明不捨涅槃也」
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
勝前菩薩」所得功徳 述曰。此第二以福校
量也。謂因了達二我空故而得於忍。其福過
彼所施功徳也。得成忍者忍有三種。一者本
性無生忍。謂觀遍計所執人法二相本無體
故。二者自然無生忍。觀依他假因縁非自然
生故。三者惑苦無生忍。觀於眞如惑苦本不
生故
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徳故 述曰。此第
二釋所以之中。初佛略標釋。次善現問。後佛
答。此初也。不受福徳故者。謂菩薩所行福徳
不著自體等故。但希出世故云不受也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不受福徳
述曰。此第二善現問也
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徳不應貪著是故説。不
受福徳 述曰。此第三佛答也。以不貪著自
體等而行福徳故名爲不受也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
是人不解我所説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
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述曰。世親云此第三
大段中曲文第三釋疑也。謂有疑曰。若諸菩
薩不受彼果報。云何諸菩薩福徳衆生受用。
此意如釋迦佛捨第五分壽留福徳與未來衆
生。故知菩薩亦受福徳。如何言不受耶。如是
等菩薩受福徳無量故。就釋此疑中有四。初
明報化外利物故亦受福徳。法身無去來故
無受福徳。次碎爲微塵下明法身一化身有
多。次若人言佛説我等下明我法無實。次若
有人以滿下明化身有無盡福。此初也。若來
者謂成道來。若去者入滅去。若坐者説法利
益時。若臥者謂唱滅相。化身有此而法身無。
故云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也。如天上月影現
水中。水清即現水濁便隱。月體本無來去。由
水致有生滅。法身本湛寂由心故見去來也。
子云法身本無來。由衆生向佛故見來。此即
不來來。猶如趕遠質以臨臺睇影顏而府己
也。法身本無滅。衆生厭佛故不去之中而見
去。猶如汎駛舟而東邁矚凝沼而西流。此即
不去去也。無著云。此心具足中第六爲行住
淨故。於中復有三種。一者威儀行住。二者破
名色身自在行住。三者不染行住。此初也。謂
化身有威儀行住等。法身無此也。行者即謂
去來。住者即謂坐臥也。法身無有威儀故云
無去來等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
碎爲微塵於意云何是微塵衆寧」爲多不
述曰。世親云此第二明法身一化身多也。於
中有二。初以微塵爲喩。次以世界爲喩。前中
初佛問次善現答。此初也。然此喩中含其二
意。一者聚塵爲界喩。如攝指成拳。二者散界
爲塵喩。如開拳作指。初名聚喩次名開喩。若
聚喩者。塵喩煩惱多。聚塵成一世界。喩斷多
煩惱成一法身也。若開喩者。世界喩法身。散
界作多塵。如依一法身起無量化身也。今問
多不挾此二意也。無著云。此爲第二破名色
身自在行住。於中有二。初明二種方便。次若
人言下明入相應三昧不分別。前中有二。初
明破色身方便。次明破名身方便。前中初明
細末方便。次明無所見方便。前中復二。初問
次答。此初也。謂以世界漸次析至於極微。是
多不
「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塵衆實有者佛則
不説是微塵衆所以者何佛説微塵衆則非微
塵衆是名」微塵衆 述曰。此第二也。世親云
但寄微塵爲喩。非如言而有實如衞世師等
所執微塵也。佛説微塵衆者。謂寄微塵以喩
化身也。則非微塵者。非如外道等所執實微
塵也。無著云。但破一合執故。觀解分析至不
可析假説微塵。非實有也
世尊如來所説「三千大千世界則非世界」是
名世界 述曰。此第二以世界喩法身也。於
中有二。初標次釋。此初也。如來説世界者。謂
寄世界爲喩也。則非世界者。非如外道等執
以衆多實極微成實世界也。彼執兩兩極微
生第三。如是等故。無著云此破名身方便也。
世界者謂衆生世間也。彼唯名身得名也」
何以故「若世界實有者則」是一合相 述曰。
此第二釋中。初却質。次説非。後明執實。此初
也。謂若如其所執有世界者。即非是執。是正
見故非虚妄也。以無實執實故一合相也。一
合相者謂我執。謂執一身總聚五蘊以爲我。
故名一合相也
如來説一合相則「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述曰。此第二説非也。謂佛但於假蘊因縁和
合之上假説一合。非則如其所執一合相也。
則非一合相者非是所執一合相也。但假説
一合既非。即明世界亦非有實也
一合相者「則是不可説但凡夫之人」貪著其
事 述曰。此第三明執實也。謂如來假説一
合相。凡夫於中起執爲實也
須菩提「若人言佛説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
見須菩提於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説義不
述曰。世親云第三明法我無實。於中有二。初
明無我。次發阿耨多羅下明無法。前中初佛
叙其外疑問其解不。次善現懸解答明不閑。
此初也。謂小乘人等説言必有體。心不縁
無。言有體故佛説我見等。明有我實心不縁
無故。所執之義必成其有令能彼言故云若
有人言也。無著云。此下第二明入相應三昧
不分別。於中初明如所不分別爲入之方便。
次發菩提心下明何人何法不分別。前中初
問次答。此初也
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説義何以故世
尊説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
衆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
見 述曰。此第二答也。謂於諸法本無我法。
衆生妄情執爲實有。佛爲破彼執故。隨其情
説其解而説爲我法。非謂言詮即有實體。縱
令心取何廢無眞。大乘之義縁無得生心。言
詮不稱實故。謂世尊隨情逐解假説我人。非
如其執即實有體。故云即非我見人見等也。
是名我見等者謂如來假説也
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
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述曰。此第二明無法也。於中初勸知見次
總結之。此初也。謂若發心者證眞如時不見
所執法相名爲正智也。無著云。發菩提心者
顯示何人是無分別也。於一切法者顯示於
何法不分別。應如是知見等者。顯示増上心
増上智故於無分別中知見勝解。於中若智
依止奢摩他故知。依止毘鉢舍那故見。此二
依止三摩提故。勝解以自在故。解内攀縁影
像。彼名勝解。謂知與見但是一。無分別智與
意相應。今言依止觀爲別者。據前加行而説
也。謂前欲修止故發智名之爲知。欲修觀故
生智名之爲見也
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説即非法相」是名
法相 述曰。此總結也。所言法相者者謂假
説法相也。即非法相者非是實執之法相也」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
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薩心者持
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爲人演説」
其福勝彼 述曰。世親云此爲第四子段中
第四文也。於中初福校量。次明離相而説。此
初也。謂法身不受福徳其化身福徳無盡也。
以化身福徳無盡故能爲人説。故發心成佛
者受持及爲人演。其福勝以七寶布施也」
云何爲「人演説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述曰。
此明離相而説也。謂化身説法不取於相而
説。已無分別執故不言我是化身等。是故得
福多也。如如不動者。謂下一如字是眞如。上
一如字是比喩。謂化身説法之時不取有爲
相。猶如眞如湛寂不動也。無著云。此段文下
即是第六行淨住中第三爲不染行住故。彼
不染復有二種。一者説法不染。即上來所陳
受持演説此經福勝七寶布施也。謂有大利
益故決定意應演説而無所染也。二者流轉
不染。謂説九喩。此顯示不可言説故。不演説
彼法有可説體。應如是演説。若異此者則爲
染説。以顛倒義故。又如是説時不求信敬等
亦爲無染説也
何以故「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
電應作」如是觀 述曰。世親云此釋展轉疑
中大文第四也。謂有疑曰。若諸佛如來常爲
衆生説法。云何如來入涅槃。爲破此疑故立
九喩。如玄記説。無著云。此即第二爲流轉
不染故
佛説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
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脩羅聞佛所
説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述曰。此第三大段
喜悟修行分也
金剛般若經賛述卷下終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