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四諦論 (No. 1647_ 婆薮跋摩眞諦譯 ) in Vol. 32

[First] [Prev] 391 392 393 394 395 396 397 398 399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若立無爲是有。由此惑至得斷故。可説此滅
是此惑滅。若説無爲是無法者。此無爲何因
能決至得。經言。是比丘已至得現法涅槃。
若涅槃是無何可至得。答由對治起得相續。
與惑後生畢竟相違。故説至得現法涅槃。又
諸阿含説。唯以無法是名涅槃。經言。是苦滅
無餘捨窮盡。及離欲苦不來續不生。是靜是
妙。何者捨。一切取并渇愛盡及般涅槃。外
曰。何故不許於中餘物不生。説此不生名爲
涅槃。答我見此執無有勝能。汝謂於中餘物
不生者。爲是有故餘物不生。爲由得故餘物
不生。若是有故餘物不生。涅槃恒有三有。應
永不生。若由得故餘物不生。諸阿羅漢得證
此時。陰即應滅。若如汝執有此過失。故知但
無所有名爲涅槃。如偈説。譬是正道理。偈
言。譬如燈光滅。心解脱亦爾。如燈光滅非是
有物。佛心解脱。亦復如是
分別滅諦品竟
四諦論卷第三


四諦論卷第四
  *婆藪跋摩*造
  陳*天竺三藏眞諦譯
  分別道諦品第六
經説道諦。云何此言。何所因起。若道能滅渇
愛。則不應説行至苦盡。若不爾者。是言相
違。若倶滅集苦。云何經中不具足説。若道
能盡苦。修道辦人應無品苦。若不爾者。則不
應言行至苦盡。若有爲法於無爲中無有行
至。云何説言行至苦盡正行義。言正行者八
聖道是。決言何用聖名何義。云何但説道名
爲聖。不説餘助道若道異分應説其相。若言
道唯是分。則具分與分無有差別。道名何義。
云何此經説於具分。餘經不具。若道是有爲。
云何佛説。本昔已有。若是無爲。云何説言
有爲。若道是一。一人修時餘人應得。譬如衣
等若不爾者。則不應説由此一道。若諸聖人
同得一道。云何智慧不同。若智慧不同。云何
解脱平等。若道非心。無情等物亦應有道。若
心非心。法修則不具。若是心法。諸相違法云
何一心並有。若道至除惑。則相違法一心並
有。若不至者於他相續云何不除。若分倶起
則有多作意。若次第起則但有一分。云何止
立八分不増不減。云何不取欲等餘法。云何
一法作三種説。中道能滅福惡行至盡苦。云
何説正見爲初。云何説先行正見有何義。見
者既無孰爲能見正見。與十善正見兩異云
何。若由正見一時見諦應有多境。若不爾者
非念念滅。若正見已了諸諦。餘分何用。正覺
何義。云何三法成一。若依二定證得流盡。正
覺不具道分有闕。此義應救。正言何義。若
語言道修無定。何以故。佛説定以聲爲
刺。若無不成道分。正業何義。一切分皆是正
業。云何説一名爲正業。若離名正業。離則非
作。云何成業。離撾打等。云何不説名爲道
分。正業正命與十善正業正命兩異云何。正
命何義。正命若身口業攝。云何別立。何者
正精進。何相何用何縁何義。若但滅惡是善
則無二精進。若非善者滅諦則非善。若一心
修正勤即具足者。則無四正勤。若次第修者。
則助道修不具何者正念。何相何用何縁何
義。諸有爲法刹那不住云何成念。何以故。他
見他憶無此義故。若一切諸法皆是念處。念
根即是念處則義不相應若念。猶自不能守
一法者。云何經説有念一守。云何有時能憶
有時不憶。何者三摩提。何相何用何縁何義。
正定若是定。須陀洹人應無欲瞋。若不爾者
則違道理
汝問。經説道諦。云何此言何所因起者。答
此問不爲開智人説。何以故。由聞其名已了
義故。從大悲所起辯涅槃道顯隱覆義。欲廣
説言燈。爲分別智弟子故佛自問。何以故。
由先問後解多有利益。廣辯縁起已如前説。
復次受化弟子問諸外道聞種種道。未能決
了是道邪正。爲除疑倒無明等心故。佛自問
自答。何者爲道。是八聖道。如疑路人導之善
道。汝問。若道能滅渇愛。則不應説行至苦
盡。若不爾者是言相違者。答聖人從初發心
是修行用欲除滅苦。爲此起道故。説行至苦
盡。是苦盡由因滅得成。是故除因。譬如師
子。復次諸佛觀一切衆生墮於苦難。發心修
道。爲除他苦。是修行用如國譬經説。又餘經
説。苦盡是出家修梵行用。如七車譬經。又如
來出世爲三事故。令他苦盡。是最第一故。言
行至苦盡。復次一切有爲無常故苦。離有爲
法故説苦盡。如筏喩經説。法尚應捨何況非
法。復次由八聖道能除取陰。是故通説二滅
言不相違。汝問。若倶滅集苦。云何經中不
具足説者。答是渇愛滅由苦盡得顯。復次因
盡非是正用。以苦盡爲正。復次聖道能滅有
爲及與取陰。故説苦盡通渇愛滅。汝問。若道
能盡苦修道辦人應無品苦。若不爾者。則不
應言行至苦盡者。答依因縁盡故説苦盡。如
説火盡名爲灰盡。亦如根滅説爲樹滅。復次
聖道能滅邪分別苦。而不除宿業報苦及界
及苦。譬如氣嘘旃陀羅及優波斯那等。復
次聖道於有餘涅槃能滅心苦。於無餘涅槃
能滅身苦。復次聖道能滅後有陰苦。但宿行
所作隨逐未滅。如輪及箭。汝問。若有爲法
於無爲中無有行至。云何説言行至苦盡者。
答涅槃無行道亦無行。雖倶不由歸向涅槃
令得涅槃故。説行至苦盡。譬如國路。復次
是方便言。如説諸流行沒水渧行盡。流及水
*渧於盡中無行。而世説有行。行至苦盡亦
復如是。汝問。正行何義。答由此了知實義故
説正行。又以進趣爲行。如説行一切處道。
又能往安隱處故。説爲正行。復次正是不背
義。行是歸向義。由此不背歸向涅槃故名
正行。汝問。正行者是八聖道。是決言何用
者。答爲反餘道。爲成立一切處行道。爲顯
不往餘處。復次能窮一切道苦。能遮一切煩
惱業報燒熱。能除自他惡罵重罰惡道死等
怖畏。能除積骨如毘富羅山。能乾乳血涙。以
此功用故説決言。汝問。聖名何義者。答由體
無流一味解脱衆生。依此相續得名聖人。譬
如善法。如經中説。是聖正見。復次聖人所
行故名爲聖。譬如王路。復次聖人所説。故名
爲聖。譬如師路。復次聖衆所事。故名爲聖。譬
如牛路。復次令至極聖。故名爲聖。譬如國路。
如經説。聖正解脱。汝問。云何但道名爲聖。不
説餘助道者。答同一相故。皆名爲聖。譬如火
性。復次同一解脱味故。譬如海水同一醎味。
復次八道最爲上首。能攝餘助道。如象跡譬
經説。汝問。若道異分應説其相。若言道唯是
分。則具分與分無有差別者。答是具分與分
差別之相。亦可見可説。譬如五分三昧。亦如
五分比丘住五分處。道亦如是。與分有異。是
分平等説名爲道。何以故。是八種分若至平
等位能除煩惱。若沈若起則不除惑。猶如調
絃。復次是分圓滿説名爲道。能辦事故。譬
之如車。雖然若眞實義分中説具分。譬如五
分音樂及五分定。道亦如是。唯分爲道今論
所説。唯分是道六義證成。一説道。經言五根
是道行至涅槃。此五根即是道分。故知唯分
爲道。二爲經言。三身攝道。三身唯分。三由
滅。經言。正見行於滅離道無滅。四由除。經
言。若修習正見。能除欲等。若離於道則不能
除。五由出離。經言。正見等諸分能出離此。若
非道不能出離。六由清淨道。經言。般若是
道。爲得清淨。般若即正見。故知分是道。汝
問。道名何義。答道以求覓爲義。何以故。由此
能得眞實義故。亦以行爲義故。亦以行爲
者。如世間言。此道行向舍衞國等。道亦如
是。歸向涅槃。復次眞實義門方便行生理。如
此等皆是道義。汝問。云何此經説於具分。
餘經不具者。答法藏論説。假名有二種。一自
在假名。二依他假名。説自體諸分名。是自在
假名。如正見等道分。依他假者。如念等門及
餘助道分。何以故。此道品修非是散修。復
次爲勝逼故。念處等中隨一法勝逼故。念處
等中隨一法勝餘同一名。譬如醎酸等味。有
諸餘味隨勝得名。又如諸界隨一勝故。餘隨
得名。復次於欲界中説道具分。色無色界或
五或四。爲滅自體。四對治故。餘或増減。隨
界地故。以此義故有具不具。汝問。若道是
有爲。云何佛説是古昔道。若是無爲。云何復
説是有爲法者。答由此古言道是有爲。何以
故。有爲之法有新有故。譬如穀等。若是無爲
不應此言。譬如虚空及以涅槃。如説身是昔
業而非無爲。如説聖種及法諸師。是故由此
古言道非無爲。今論所辯道是有爲。何以知
之。由廣分別故。如諦相應經及答達磨塵
那。問由有爲相故。如經言。依正思惟若道
未生得生。已生得増長。有生長故知是有
爲。由捨除故。又如經言。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滅是無爲則不可捨。縁内起故。如經言。是道
依内起此歸依難得。若是無爲不依内起。由
業名故。如經言。是道非黒白業能滅諸業。若
是業者非無爲法。由有食故。如經言。七菩提
分以食爲因。若無爲者不須食因。以此義故
道是有爲。汝問。若道是一一人修時餘人應
得。譬如衣等。若不爾者則不應説由此一道
者。答多道非一。何以故。果不同故。由道異
故。故果有異。如路異故行異。復次體異故道
異。謂見道修道等。亦如四苦樂遲速。復次
根異故道異。謂九學九無學辟支佛佛。由根
差別。是故有異。依種性故説由一道。如世
説一穀。如經言。三世諸佛若觀若説是此四
諦。而苦等三諦體實不常。由一道言亦復如
是。汝問。若諸聖人同得一道。云何智慧不
同。若智慧不同。云何解脱平等者。答觀一
切一切種境界得成正覺。是故佛道不同二
乘。如經言。若人當知一切一切種境界。當
知是人名爲世尊。通達平等道故。唯滅本惑
三乘人等。如經言。解脱五陰與解脱無異。如
多種火各燒然薪灰盡無異。由火不同熱觸
光明威徳有異。如是智慧差別。所滅惑除解
脱是同故。佛定智威徳及恩。由道差別難可
思量。如大輪經説。汝問。若道非心法無情
等物亦應有道。若心非心法修則不具。若是
心法諸相違法。云何一心並有者。答心是生
死分是世間法。道是出世法。兩不相應。如
法非法故。説道非心法。依境名心。求能名
道。兩若一體則自性自知。爲免此失故。説道
非心法。譬如壽命及無想無心等定。雖非心
法而壁等中無道。亦如是。道雖有心非心處
位。達皆有故無不具修。復次修有三種。謂
守習研故無不具然。道亦可説是心法。何以
故。與正思惟同生滅故。譬如一心。如經言。
以心作増上故得一心。是名心定。即是道分。
同一出離。同成一事。故共一心而不相違。
汝問。若道至除惑。則相違法一心並有。若
不至者於他相續云何不除者。答道不至惑
而能除惑。如道不至破戒能除自破戒不除
他破戒。除惑亦爾。於自他相續雖倶不至。但
除自惑不能除他惑。分別部説。非至非不至
此時除惑。以不生爲滅故。譬如治病。苦受
已至醫不能治。何以故。不可轉苦爲樂故。苦
受未至醫亦不治。何以故。無所有故。若爾爲
何所治。但作違縁。令未生苦永不得起。道能
除惑亦復如是。汝問。若分倶起則有多作意。
若次第起則但有一分者。答由成一事故得
倶起。非縁別境故。無多意相雜倶起。由功能
故差別可見。譬如欲等。汝問。云何止立八分
不増不減者。答此問不窮。是故置答。復次對
治八邪分故説八分
復次爲攝三身。復次爲對治三刺三結三火
三毒故説八分。復次藏論中説。能成八功徳
心故説八分。由得正見故心清淨。由得正覺
故心鮮潔。由得正言故心平但。由得正業故
心無悔。由得正命故心軟滑。由得正精進故
心隨教。由得正念故心安住。由得正定故心
不動。汝問。云何不取欲等餘法者。答但取
勝法。或取強用。或取能任重擔。或倶攝盡
正言正業正命。是須陀洹分信爲三攝故。須
陀洹具四智信。欲即是信
復次此信亦正見攝。須陀洹人得智信故。喜
猗捨正定所攝。是故八分攝諸分盡。汝問。云
何一法作三種説。或説中道能滅福惡行至
盡苦者。答由三勝事故。譬如日能破闇名光。
能分別晝夜名日。能分別刹那等故名時。本
聖道亦爾。能離二邊故名中道。能除黒白二
業名滅福惡。拔除身心苦故。故説行至苦盡。
或除三世道故説行至苦盡。汝問。云何説正
見爲初者。答爲上首故譬於王。如經言。一切
有爲法中般若最勝
復次能作勝功徳故。若智慧勝諸徳皆勝。如
舍利弗由正見故不觀他面。如首羅長者由
正見故其心難動。如阿輸柯王由此正見他
不能引。如質多羅長者能拔除災横本故。如
經言。由明起故無明滅盡。是故正見爲初。汝
問。云何説先行者。答由得正見餘分。得出
世得無流得不共。或説由正見力餘分得解
脱道名。如經言。比丘是正見人。身口意業
爲得可愛勝美果故。如經廣説。故以正見爲
先行。汝問。正見有何義者。答謂不倒證照
爲見。自所依止眞實種類無倒證照
復次眞如名正觀名爲見。如實觀聖諦故名
正見
復次正者可讃歎義。見者光明義。可讃光明
故名正見。如經言。諸光明中此光最勝所謂
正見
復次勝徳境智行。是名正見。何以故。是正
定位説名正見。如種子譬經説。復次理足論
説。由境正故智正。不由智正故境正。有爲有
流相相應故一切唯苦。決定知此是名正見。
如佛爲大迦旃延説
又藏論説。對治無智疑智倒智。能度苦等。眞
實此智名爲正見。汝問。見者既無孰爲能見
者。答衆縁聚集共成此見。無別一物爲其見者
譬如花果。又如偈説
    有見無能見 何法爲見者
    從縁和合生 見色言是虚
    是法集時見 合散無能見
    但因縁所作 如戻人無
法從縁生。不可説屬一。如佛爲破求那説。
我不説識爲能識。何以故。此名具分假名所
作故。汝問。正見與十善正見兩異云何者。答
俗智在十善。眞智在八正。能感後生。以苦爲
果。觀業爲境。如此正見在十善法。能滅三
有。涅槃爲果。縁諦爲境。如此正見在八聖道。
汝問。若由正見一時見諦應有多境。若不爾
者非念念滅者。答一時能成四事。故説一時。
不爲境異故。理足論説。修觀行人以聖智慧。
通達毛孔能斷諸惑
又餘經説若通觀三受。諸事已辦。無更所作。
由通相法諦無我相。是故一時通觀四諦。如
次第觀中縁無常苦無我一時通苦諦。汝問。
若正見已了諸諦餘分何用者。答一切諸分
能滅自對治。各各有用如吐下方
復次一切諸分。於自事中各爲上首共成一
事。譬如車分及車車分。各有自事共成運載。
道分及道亦復如是。汝問。正覺何義者。答未
曾有計今日如生。是名正覺
復次是平等法由想行縁起故
復次體相境界果共相扶合。故名正覺
復次如見隨擇不捨名爲正覺。如牛呞食。汝
問。云何三法成一者。答同一相故如餘道分」
復次善聽計平等故。譬如定分
復次縁涅槃爲境。如無相定故三成一。汝問。
若依二定證得流盡。正覺不具道分有闕。此
義應救者。答若依二定修八正道。但無初定
覺觀分。非無道分中覺。譬如初定及三摩提
無有覺觀
復次由事成故説有正覺。不由體在故。如有
學五根
復次能拔除對治故説有正覺。譬如正言。汝
問。正言何義者。答永受誓不破名爲正言。如
瞿師羅傳
復次是言清淨。由除願取垢滅故。
復次法然所得永善行。是名正言。正言戒有
二種
一不令知。如經言。是人離妄語等。二令知。如
經言。是人時語實語等。汝問。若有語言道修
無定。何以故。如佛説定以聲爲刺。若無不成
道分者。答道分故非刺。譬如正覺喜覺分

復次聲刺不定。如見女人。經言。數見女人爲
修梵行刺。然非阿羅漢刺。已除刺故
又經言。大象説在定行立等亦靜。若觀行人
正思説法。心則有定。不由有言故無定。經部
師説。但離四言即是正言。如世間説。已離如
正作。如説。此馬快行此人善續。汝問。正業
何義者。答經説。離身惡業名爲正業
又經説。是身業不析不流不頒。自在無取
能生寂靜。是名正業
復次由觀過失遠離殺生。不作不行遮止不
樂。是名正業。汝問。一切分皆是正業。云何説
一名爲正業者
答若離此名別名不顯。如法界法入等。非眼
識等所縁故。不令他知。説名正業。一切諸業
所依止故。譬如業基。汝問。若説離作名爲正
業。離則非作云何成業者。答不作故起惡業
作守護善。應知是業。如經言。我説作我説不

復次能除黒白二業故説不作。能作對治業
故説名作
復次正業亦名正業除。由此名故作不作義。
此名得成。譬如由眼説見由眼亦説不見。若
不作云何知有此業。答有多因縁此業可知。
由經言。色有三種。一有見有礙。二無見有礙。
三無見無礙。又説有無流色。又説由七福徳
利故。又説由教他亦有十業道。又説比丘有
法非十一入攝。謂無見無礙不説無色
復次若無此業。八分聖道則不具足。何以故。
正入觀時不行三業故。難曰。是義不然。何
以故。在方便中已修三業故。如經言。是人如
是見如是知是正見。得修圓滿及正覺精進
正念正定。先時正言正業正命先已清淨。答
依世間離欲道戒故説此言
復次波羅提木叉戒亦不應有。何以故。當受
時有。後在異心不應説名比丘比丘尼
又經説。此業名爲堤塘。能遮破戒故。若無不
能止惡。經部師説。此證殊多。甚爲希有義不
如此。何以故。汝言。由説三色故。知有無作
者。是義不然。諸觀行師目連阿尼樓馱等
説。有定境色由定力得。此色非眼根境界故
説無見。不障處所故名無礙。若汝言。若爾云
何名色者。此與無作等故。還難汝義。汝言。
由説無流色知有無作者。是義不然。此色亦
是定力生。由定無流故色亦無流
又諸師解。阿羅漢色亦是無流。非流依止故。
難曰。此義不然。如經言。何者有流法。謂一
切眼一切色等。此色非流對治故説有流。若
爾此色或有流或無流。答若爾何有。難曰。
相相雜故。答如有流相無流相。不知有何
相雜。復次若色入一向有流。云何經中偏
簡擇説不通途説。經曰。有流色者。謂有取
心堅覆藏所依故。名有流色。汝言。由七福
徳利故知有無作者。此義不然。經部師説。
如汝受用施主施物。由受者功徳被利益故。
施主雖在異心。由前施作意熏修相續次第
轉勝。由此勝故能生未來隨多少報。依此相
續説施主功徳生長。若汝言。由他相續勝負
及隨用故。若在異心是相續轉勝。云何得成
者。是義不然。何以故。與無作等故汝執無作。
由他相續勝負。及隨用因他相續。云何得成。
問不増長福徳種類中無教云何恒生。答由
數習縁戒定作意故。乃至眼中増長隨逐。
問若爾郁伽長者經其義云何。經言。若比丘
持戒行善。受用施主衣食等。已修無量心定。
身證此定入林中住。由此受用施主福徳善
樂増流無量。應當信知。此中有何作意。故知
相續轉勝是正道理。汝言。若無作無教如他
作業業道。云何得成者。經部師亦作此説。
由此教故。他或離或受殺害等苦故。能教者
於微細相續善惡増勝。由此轉勝能生未來
隨多少報。若人自作隨事成時相續轉勝。名
爲業道。是義應知。果假因名故。是身口事
果。假身口名義亦如是。如意身口無教。有
大徳説。依衆生取陰。由三時作意。得殺生
罪。謂當爲我殺正殺殺已。此解亦不然。雖
有三意業道未必得成。何以故。未斷母等
命根。起三意人無逆罪故。若人自害他命。由
此三意得罪可然。難曰。等不可見。何故憎
嫉誹謗無教而信受相續轉勝。答無此憎嫉。
但由心運身業道事成。若謂行者有別法異
心。我所不喜。由心加行是事得成。此事成
故相續轉勝。是義可喜。何以故。由心相續
果得成故。汝言。法入佛不説無色知有無教
者。此義已答。如定境界色。汝言。若無此業
八道不成故知有無教者。此義應辯。朋友汝
應爲説。入諦觀人正言正業正命。云何得有。
此人在觀爲有言説作業。求覓四事故有此
三。爲當不爾。答不然。何者正在觀時。得此
三種無教。由此得故。若出觀後不在邪言等
中。但住正言等。是故因中假得果名。故説無
教名正言等。論主答是中何不執如此。若正
在觀中離於無教。得在如是意。得如是依。
由得此故。後出觀時不在邪言等中。但住正
言等。是故因中假得果名。故説相續轉勝名
正言等。以此義故。道有八分
又上座部説。但不作惡名爲三分。何以故。由
聖道力法決定不作。依止無流道故名無流。
未必一切處被數法。皆眞實有如八世法。謂
得不得名無名譽毀樂苦。是中不得更無別

又餘師説。波羅提木叉戒。是三道分。依先方
法作信受意。由此作意能防身口遮所作惡。
説名波羅提木叉戒。若汝言。人在異心則無
守護者。是義不然。由數習故。犯戒縁來作
意即至。説此作意名爲堤塘。何以故。由憶
先誓差不作惡。爲有此用故須受戒
復次若如汝立。有別無教能遮破戒者。則不
應有失念犯戒。不須廣辯。若爾不爾。決定
應知。八正道中戒有三分。爲道基故。譬之如
地。以先行故。譬如王。能度生死蕀刺稠林故
譬足。可愛香故如天檀葉。清淨傳傳能到涅
槃。如七車譬。又餘師説。引經爲證。是道果
故。恭敬利養因縁故。非守護對治故。翻令知
所得故。知有此戒。又餘師説。云何無教是色
而非身受。答無教屬身口業。爲色所攝。身受
者與心相應。爲名所攝
復次無教是身業故屬身。受是心法故屬心」
復次無教亦戒亦色色陰所攝。身受心法受
陰所攝。今論所辯此法心業所依故。由身
口成就假得其名。此法與受何異。答受陰所
攝此法通諸陰攝。何以故。依相續故。汝問。
離撾打等云何不説爲道分者。答有學聖人
未寂靜故。譬如制罪。以不遍故如非梵行。
以不定故。如布踈陀分。爲資糧故譬如施
等。今論所辯分明八戒。此中説名三聖道
分。汝問。正業正命與十善正業正命有異云
何者。答可壞除不可壞除。從出世正見起。
無流甘露爲果。從世正見起有流取陰爲果。
能生福徳是名業道。能離福徳名爲道分。汝
問。正命何義者。答正命有二種。一白衣離
五種販賣。二出家人出離五種邪命。復次依
理求覓受用衣食等四縁。復次知足無失聖
種所攝。及守護身口。復次先因智慧遠離身
心邪具。是名正命。汝問。正命若身口業攝。
云何別立者。答通在二攝。由義異故。別立
可知。譬如諸陰通是行攝。由義異故別立四
陰。復次體有二故。譬如身觀。經言。於身觀
身住。復次正命異前二分。譬如惑數。汝問。
何爲精進者。答行於處處隨地差別。爲得種
種善法。策起身心不捨荷負。復次爲滅惡法
證於善法。常行勇猛。是名精進。復次修行是
處不倒身心勤力。是名精進。汝問。何相何
用何縁何義者。答策起身心爲相。不退墮爲
用。起精進類爲縁。藏論中説。精進者勇猛爲
相。不沈爲用。四正勤爲縁。勝利行爲義。若懈
怠人行無勝利行
復次難勝力故。若人有精進。於煩惱戰鬪有
難勝力。若懶惰人則無此事。復次此行能散
破除捨。是精進義。汝問。若滅惡是善則無
二精進。若非善者滅諦則非善。答滅惡者唯
是無物。善則不爾。故精進有二。復次滅惡
名眞實善。所餘即三善。何以故。有四善故。
離破戒臭名爲滅惡。戒香發起名爲生善。譬
如熱靜異於冷生。汝問。若一心修正勤即具
足者。則無四正勤。若次第修者則助道修不
具。答一心得修四正勤。譬如一心通觀四諦。
何以故。由此修故。未生諸惡不得生。已生諸
惡不得住。善法未生得生。已生得堅住。是
故精進由體故一。由用故四。又分別部説。
若持戒觀行人。爲除定對治修四正勤。已生
之惡能障定。由精進故滅。未生破戒後不得
生。未生定得生。已有淨戒得堅固住。以是義
故。精進唯一事用有四。復次有説。四正勤
次第起。譬如得定。何以故。有正勤但能破
上心惑。有餘正勤能拔隨眠惑。又有正勤。
能生未生根。又有正勤。能令已生堅固。故
道品修非是散修。有正勤故。汝問。何者正
念者。答不忘先所知境。是名正念。猶熟取
相。如經言。心悎心繋等是名爲念。汝問。何
何用何縁何義者。答境界後憶爲相。心
境不離爲用。六念爲縁。自憶令憶名爲念義。
譬如菩提自覺令覺。復次藏論説。心澄淨爲
相不忘失。若失還現。復次能守境界是智依
止。故名爲念。復次念有四種。一隨執名句
味。二能隨所執義。三能隨所思義。四能隨
通達所思義。今論所辯正明第四。汝問。諸有
爲法刹那不住念云何成。何以故。他見他憶
無此義故者。答若知者異念則不成。如張見
王憶。若智相續異念亦不成。如見牛不憶馬
等。若智一念亦不成。無後智故。及此三義
則名爲念。又釋若不相關則他見他不得憶。
如此人見彼人不憶。若因縁相關則他見他
得憶。譬如童子少壯老弱智念得隨逐生。復
次譬如種子。不相關故。麥種不生穀芽。若因
果相關而有異者。是穀類等種子芽莖支節
葉位得隨逐生。若一念亦不成。因果不立故。
如種子恒一芽則不生。由相關不異不一故
念得成。汝問。若一切諸法皆是念處。念根
即是念處則義不相應。答今論所辯。念
即四念處。但不以境界分別根故。譬如智根
智量
復次念處有三種。一自性念處。但生憶念譬
如王。二雜念處。若法能助於念。亦名爲念。
如王臣佐亦得王名。三境界念處。由念縁此
起。亦得名念。如王住處。是故念根即是念
處。義不相違。汝問。若念獨自不能守一法
者。云何經説。有念一守者。答念是守護中
第一増上縁。故説一守。譬如王勝。如經言。
一切諸法念爲増上縁。爲守護故。復次一念
能護一切行。故説一守。如經言。是念行一切
處。復次一切念能守六根。如當門人。復次是
念能録一心。如人手捻陰陽筒口。復次能守
一相續故名一守。如護一子。復次六根被繋。
於一念柱不散住自境。如六衆生同繋一柱。
是故經言。有念一守。汝問。云何有時能憶
有時不憶者。答有三因縁故能生念。一數習。
由數習身口意如夢中見。二相。由順逆相憶。
似不似境。三澄清。由心澄淨念即得起。如
淨器水得見面像。若反此三則不得憶。又臨
死及初生重苦所逼。忘失本念故不憶宿命。
復次有六因縁能生於念。如偈言
    順逆及數習 一處共會聚
    定力及因力 此六爲念因
順者。如見他似兒便憶自子。逆者。由觸熱故
憶昔時冷。數習者。如所串行事自然憶。一
處會聚者。如人見菴羅樹憶其酸味。定力者。
如得三明人憶宿住事。因力者。猶如聖人及
大行善人憶過去生。汝問。何者三摩提。答經
説心定住靜名三摩提。又阿毘達磨藏説。能
攝法不散。名三摩提。復次是心相續。煩惱
惡風所不能動。如密室燈。復次三摩提有二
種。謂世間出世間。世間者。能生世間果報。
與覺分相離。能伏上心惑。出世間者。能令度
離世間與覺分相應。能拔隨眠惑。今論所
辯。是出世定。汝問。何相何用何縁何義者。
答心定住爲相。伏對治爲用。依心學爲縁。復
次藏論説。一心爲相。不散爲用。四定爲縁。
安心令直爲義。如箭師調簳。世間説爲三摩
提箭。此言調直箭。如是調直心相續名三摩
提。如偈言
    心跳擲散動 難守亦難遮
    智人使調直 如箭師調*簳
復次能安心平等。譬如馭車取平坦路避嶮
曲道。觀行人亦如是。能安置於平等處
門境相行。能遮不平等惡故。名三摩提。復
次五蓋病銷。如人不病名三摩提。汝問。正定
若是定。須陀洹人應無欲瞋。若不爾則違道
理者。答所對治定在。由得果故驗其得定。譬
如五根。復次專心向定故。譬如蜂雖繋穢處
心慕蓮花。故知恒在花處。聖人亦爾。雖處欲
塵心樂寂靜。故知恒在定。復次如須陀洹人。
無明雖在而明不失。復次如佛婆伽婆。雖有
覺觀不出散心。恒在定故。須陀洹人定亦爾。
故不違理。問聖道八分次第云何。答由能依
理觀聖諦故。先立正見。於所觀法執視不捨。
次立正覺。從此次立正言正業正命。於所觀
法爲離爲得。次立精進。於所離得永不忘失。
次立正念。由念不失。於所見境心不散動。次
立正定
復次若八法倶起則無次第。而次第説不無
道理。若人欲起涅槃。應先求正見。如人欲行
必須有眼。如所見理執視簡擇。次立正覺。如
所擇説次立正言。何以故。若有語言。依覺觀
故。如言而行次立正業。此二清淨。次立正命。
是人住戒。若起勤策次立精進。有精進故則
念不失。次立正念。由有念故心一不散。次立
正定
復次阿毘達磨藏説。此行以智慧爲根本。何
以故。四諦境深非智不了故。先立正見心觸
此境。次立正覺。由此二分。於四諦中對自
令知。次立正言由前二分如言發行。次立正
業。由前兩分。口説身行受用四諦。次立正
命。身心勤策爲進諦理。次立精進。由此精
進。於四諦境心用澄淨。次立正念。由此正念。
於四諦境心及諸法永不散動。次立正定。復
次由正見故。是觀行人不墮増上慢中。能如
實分別自所得故。由正覺發起正言。是自所
得能傳至他。由此正言能立能破能決。令他
信有智慧。由有正業寧捨壽命不犯非法。故
令他信有聖所愛戒。依法如量求用四縁故。
由正命令他信有聖種知足。復次由正見正
覺。及因正言能師子吼。由正業正命能顯所
説義。由正精進未得令得。未滅令滅。由有正
念沈起平時不忘三相。故定無障。由有正定
滅除定障。能引六通諸徳故後倶解脱
復次阿毘達磨藏説。由正見故説信根信力
及欲。何以故。由有智慧信欲成故。由精進
故。能攝正勤及精進根力覺分。由正定故攝
心如意足。及定根定力喜猗捨定覺分等。以
是義故。當知三十七品。是八道内攝。復次正
見及正念。是毘婆舍那分。由此滅無明故。慧
解脱爲果。所餘道分屬奢摩他分。由此離欲
故。心解脱爲果。是故略説道有二分。一毘婆
舍那。二奢摩他。復次藏論説。正言業命三爲
戒聚。由有此戒拔除瞋惡根本。正覺精進正
定三爲定聚。由此拔除貪欲惡根。正見正念
二爲慧聚。由此拔除無明惡根。以此義故。道
有三分
復次道有四。一方便道者。由此無礙道生。無
礙道前皆名方便。二無礙道者。正能除障礙
對治故。惑不礙故。名爲無礙。三解脱道者。解
脱無礙道所礙之惑。初起名爲解脱。四勝道
者。從解脱道後所餘諸道。皆名勝道。問此
四云何名爲道。答由此進至涅槃故名爲道。
若爾解脱及勝云何名道。答道種類故。轉勝
故。令前至後故。能至無餘涅槃故。説名爲道。
復次道有四種。一苦道遲智。二苦道速智。三
樂道遲智。四樂道速智樂道者。謂依止四定
具分故。定慧平等故。無功用行故。以是義
故。名爲樂道。離此皆名苦道。謂依止未來定
中間定三空定等。不具分故。定慧不等故。有
功用行故。未來定者有慧少定。三空有定少
慧。中間定者分不具故。定慧皆少。以是義
故名爲苦道。此之二道。若信根人得名爲遲
行。若智根人得名爲速行。是八分聖道。約
定約根故有四行。復次聖道或説三十七助
覺。何法爲覺。以盡智無生智名之爲覺。由三
種人成三品覺。謂聲聞菩提。辟支菩提。無
上菩提。能滅無明令無餘故。是自事已作不
復更作。如實覺故。是名爲覺。助者。三十七
法隨從盡智無生智故名爲助。由名故説三
十七。不由於體。今論所辯體唯有十。謂
信精進念定慧喜輕安捨戒覺。阿毘達磨師
説。體有十一。即開戒爲二。所謂身口。復有
阿毘達磨師説。體有十三。謂足欲及心故。經
一切所得法。皆是助覺。但此十既勝故<#0399_1/>偏
擧之。言三十七者。謂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
足。五根。五力。八聖道。七覺分。問此七科助
覺安立何處。答凡有四位。一初發行位。二
通達位。三見位。四修位。問次第云何。答是觀
行人已住於戒。已能了別生死過失涅槃功
徳。離四諦觀無別方便。能了知此過失功徳。
爲攝多境散心令住一處。爲生對治伏四顛
倒。令心如理入四諦觀。是故在先觀四念處。
由四念觀已別諸法可取可捨。爲取善捨惡
故。次修行正勤。因四念觀正<#0399_2/>勤得成。由正
勤觀惑障已淨。助法已立心隨意<#0399_3/>住故。次
立四如意足。由此定力。於不疑境心有増
上。由此信故。於不懈怠心有増上。由此精進
所得善心。有助無障。於不忘境心有増上。
由此念故攝在一境。於無散中心有増上。由
此定故。如實觀境心有増上。由當體増上故。
於不退位。心有増上。由不退故。於通達分
心有増上故。次立五根。是五根増長至最上
上品故。下惑不能破故。餘世間法不能勝故。
無流心次第縁故。不退聖位故。以是義故。
次立五力。已見彼此得失。已得眞路。已得決
心。已得眼。已得足。由五力故得出世行。故次
立八聖道。由八聖道破見諦惑已。得近盡智
無生智故。轉此道名七覺分。是故次第立三
十七。四念處觀是初發行位。即解脱分。四正
勤名忍位。四如意足是名位。五根名相位。五
力名第一法位。此四通名決了位。八聖道名
見位。七覺分名修位。盡智無生智名究竟位。
是果非因故。不立爲道。復次此道或説名梵
輪。梵輪者。佛世尊及弟子所轉故。此聖道
有六種義。譬之如輪。一速疾行。謂或一心。或
十二心。或十五心。遍行三界四諦故名速疾。
二捨此到彼。謂捨世間到出世間等。三上下
行故。謂或在法忍。或在類忍等。四從此至
彼。謂從<#0399_4/>師師相續解。至弟子相續解。五轂
輻輞相似故。戒有三分爲轂。正見正覺正精
進正念爲輻。正定爲輞。<#0399_5/>六聖王輪。未伏能
伏。已伏能守護。由無礙道能伏。解脱道能守。
以是義故。名爲梵輪。復次此八聖正見有五
分。戒有六種。謂三業教無教。精進有九分。正
念有八分。正定亦八分。此聖道若廣説則有
三十七分。若中説則有八分。若略説或三分。
或二分。偈言
    若人求涅槃 滅止及妙離
    應常行精進 聽思修四諦
四諦論卷第四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391 392 393 394 395 396 397 398 399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