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成實論 (No. 1646_ 訶梨跋摩鳩摩羅什譯 ) in Vol. 32

[First] [Prev+100] [Prev]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17 318 319 320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此聖人不墮惡道。若能起不善則亦應墮。
問曰。若諸聖人今世不造不善業。故不墮
惡道。過去世中有不善業。何故不墮。答曰。
是聖人心。中實智生時。諸惡道業皆已羸
劣。猶如敗種不能復生。又三毒二種。一能
得惡道。一則不能。入惡道者聖人斷盡。
以業煩惱故得受身。聖人雖有諸業煩惱
不具足。是故不墮。又是人依大勢力。所謂
三寶能消大惡。如人依王債主不惱。又是
人智慧明利能消惡業。如人身中火勢盛故
難消能消。又此人有多方便。或念諸佛或
念慈悲諸善業。故得脱諸惡。如多方詐賊
依諸險難則不可得。又此聖人知得解脱
道。如牛王行如鳥依空。又長夜修&K99;習諸善
法故不墮惡道。如經中説。若人常修&K99;身戒
慧。有地獄報業能現輕受。又如偈説。
行慈悲心無量無礙。諸有重業所不能及。
又此聖人心不善業不能堅固。如一渧水
墮熱鐵上。又此聖人善業深遠如桓殊羅樹
根。又此聖人善多惡少。少惡在多善中則無
勢力。如一兩鹽投之恒河不能壞味。又此
聖人富信等財。如貧窮人爲一錢受罪。富
貴者雖爲百千亦不得罪。又入聖道故得
爲尊貴。如貴人雖罪不入牢獄。又如虎
狼犬羊及尊卑共諍大者得勝。又此聖人心
宿聖道。諸惡道罪不能復惱。如王宿空舍
餘人無能入者。又此聖人行自行處。惡道
罪業不能得便。如鷹鵽喩。又聖人繋心四
念處。故諸惡道業不能得便。如圓瓶入
鈙。又具二種結。故墮惡道隨業受報。聖
人斷一種故不墮惡道。又此人常受善業
報。故諸惡道業不能得便。又如先六業
品中説地獄業相。聖人無因縁故不墮惡

成實論卷第八



成實論卷第九
  訶梨跋摩造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十善道品第一百一十七
十善業道。所謂離殺乃至正見。是十事戒律
儀所攝。一時得禪無色律儀所攝。亦一時得
離名善業道。即是無作。問曰。餘禮敬布施
等福是善業道。何故但説離名業道耶。答
曰。以離勝故。是十種業於施等爲勝。所以
者何。以布施等所得福報不及持戒如十
歳人。以離殺因縁増&K99;益壽命。又十不善業
是實罪故離名實福。又後三善業是衆善之
本。是故施等諸善皆業道所攝。又是業道有
離鞭杖等。先後合説故。一切諸善皆在中

  過患品第一百一十八
問曰。不善業有何過患。答曰。以不善業故
受地獄等苦。如經中説。殺生因縁故墮地
獄。若生人中則受短命。如是乃至邪見。又
以不善業因縁故久受苦惱。如阿鼻地獄
過無量歳壽命不盡。又衆生所有一切諸惡
敗壞衰惱皆由不善。又未曾見不善業有
大利益。如屠獵師等終不以此業而得尊
貴。汝意或謂。以壞賊因縁而得富貴。是事
先三業品中已答。又行不善者。受呵㥽等
諸苦惱分。又令他人得所惡事名爲凶暴。
是故應離此不善業。又經中説。殺有五失。
人所不信。得惡名聞遠善近惡。死時
悔後墮惡道。又殺生因縁樂少苦多。又行
不善業染&K99;汚人心。世世積集久則難治。又
行不善者。從冥入冥流&K99;轉三塗永不得
出。又行不善者。空受人身如採藥雪山
而收毒草。是爲極愚。如是以十善道乃得
人身。但不行善尚爲大失。況起惡業。又行
不善者。雖自愛身而實不自愛。雖自護身
實非自護。以起自惱業因縁故。又是人遇
身猶如怨賊自令苦故。又若行不善則自
身。況他人耶。又行不善業。今雖不現
果報則著。是故雖少亦不可不信。如毒
雖少亦能害人。如債雖少漸漸滋息。又爲
惡於人人常不忘。是故爲作雖久遠亦
不可信。又行不善者。名爲失樂。以行不
善故失人天樂。不樂樂者愚之甚也。又
行不善者苦劇可愍。現受心悔等苦。後則
受惡道苦。又不善業果飛虚隱海無得脱
處。如金鎗追佛。又一切不善皆由癡起。
故有智者不應隨也。又經中説。放逸如怨
能害善法故不應隨。又不善業諸佛菩薩
應眞賢聖五通神仙。及明罪福者無不呵
毀。故不應造。又現見惡心熾盛。則情志迷
亂惱悶痛苦。面色變異人不喜見。況起身
口。以此等縁故知不善有無量
  ◎三業輕重品第一百一十九
三業中何者爲重。身業耶口業耶意業耶。問
曰。有人言。身口業重非意業也。所以者何。
身口業定實故。如五逆罪皆因身口所造。
又身口能成&K99;辦事。如人發心殺此衆生。要
以身口能成其事。非但意業得殺生罪。亦
非但發心得起塔寺梵福徳也。又若無身
口但意業者則無果報。如人發&K99;心我當布
施。而實不與則無施福。又非但隨願事得
成辦。如人發&K99;願爲大施會。而實不與則無
會福。若心業大者應得施福。然則業報錯
亂。又比尼中無意犯罪。若意業大。何故不
犯。又若發心便得福者。福則易得。行者何
故捨此易業而爲施等難行業耶。又若然
者。則福無盡。如人但空發心竟無所用何
所盡也。以財物有量故福可盡。又不但
發心能損&K99;益他。如飢渇衆生要須飮食。非
心業能除。又世間人衰利大甚。以心輕躁
難制伏故。無惡不起則己受重衰。若發善
心欲造福業則己獲大利。是則過甚。又
若意業大。發心欲殺生則墮地獄。如是雖
久集戒等復何所益。又行持戒等諸善功
徳無有安隱。所以者何。但一發心便得罪
故。又經中説。身口業麁故先斷。斷麁煩惱
故得心定。又發婬心則爲婬已便應犯
戒。若發心不名婬者。離此婬心更有何法
名爲婬耶。有所起作業皆由身口。不以
意業。如欺他人必由口業得妄語罪。又
如先説四種因縁得殺生罪。謂有衆生有
衆生想。有欲殺心。斷其命。以四事成罪。
當知不以意業爲重。又如佛言。若小兒
從生習慈能起惡業思惡業耶。故知
身口業惡。非意業也。答曰。汝言身口業
重非意業者。是事不然。所以者何。經中佛
説。心爲法本。心尊心導心念善惡即言即
行。故知意業爲重。又意差別故身口業有差
別。如上中下等。離心無身口業。又經中説。
故起作業必應受報。又説七種淨福。三種
但用意業。此七淨福於財福爲勝。又慈是
意業。經説慈心得大果報。如經説。我昔七
歳修&K99;集慈故。於七大劫不還此間。故知意
業爲重。則能遍覆一切世界。又意業爲重。
如意業報故壽八萬大劫。又意業勢力勝身
口業。如行善者將命終時生邪見心則墮
地獄。行不善者死時起正見心則生天上。
當知意業爲大。又經中説。於諸罪中邪見
最重。又説。若人得世間上正見。雖往&K99;來生
死乃至百千歳終不墮惡道。又意業力勝
身口業。如和利經中説。外道神仙起一瞋
心。即滅那羅于陀國。如檀特等諸嶮難處。
皆是仙人瞋心所作。又意業能即得果報。
如經中説。若是人今死即入地獄。即生天
上。如&T030607;鉾離手。又此意業積&K99;集垢法。乃
至入阿鼻地獄。積&K99;集善法乃至泥洹。又心
有報故身口得報。以不故業無果報故。
又不離意業有身口業報。若意依身口
行善不善。名身口業離身口業意業有報。
離意業身口無報。故知意業爲重。非身口
業。汝雖言身口業定實。如五逆罪皆身口所
作故名重者。是事不然。以思重事重故業
重。非身口重故重。又以心決定故業則定
實。如但以心力入正法位。亦以心力
能具逆罪。若無心者。雖殺父母亦無逆
罪。故知身口無力。汝言身口能辦事者。
是亦不然。以事訖名辦。若奪他命已得
殺生罪。非起身口業時。事訖時要須心力
是故非身口也。汝言但空發心無果報者。
是事不然。如經中説。發強心故即生天上。
即入地獄。云何言意業無果報耶。汝言
非但以願能成事者。是亦不然。*又人深
發善心勝大會福。汝言意無犯罪。是亦不
然。若發惡心即時得罪。如佛説有三種
罪。身口意罪。故知但發惡心不得無罪。但
不結戒以難持故。麁罪持戒能遮。細罪定
等能除。汝言罪福易者。是事不然。人以心
力薄故捨易爲難。如慈心等其福甚多。非
布施也。但以衆生智力劣弱不能行慈等
意業故。爲施等以離華香等諸供養
具。淨心難得。故汝言福無盡者。亦以此答。
是人若有智力則能得無盡善法。汝言意
業無所損益。是事不然。以身口業皆爲意
業所導故不名勝。以隨力所起是則爲
勝。又諸利益皆由行慈心者。所以者何。
以行慈力故。風雨順時百穀成熟。如劫
初時粳米自生。至十歳人時是事皆無。云
何言慈心無利益耶。又行慈者。能盡一切
不善業根。由不善業有諸衰惱。云何言行
慈無大利益。若一切衆生行慈心者盡生
善處。一切自然不須加功。故知慈福最爲
深厚。又或時以慈布施利&K99;益衆生。或但以
慈利。*又行慈者。衆生若觸其身若入影
中皆得快樂。當知慈福勝於施等。汝言衰
利太甚。是先已答。謂以意力損&K99;益衆生。故
知意業爲重。汝言久集戒等無所益者。是
亦不然。以意淨故則持戒淨。若意不淨戒
亦不淨。如七種婬經中説。又戒清淨得大
果報。如經説持戒者所願隨意。謂戒淨故。
又若淨持戒得安隱心非餘法也。汝言身
口業麁故先斷。是事不然。以微細善得大
果報。如禪定中思。汝言若發婬心便應犯
戒。是事不然。若人意業不淨則戒亦不淨。又
得罪福異結戒法異。汝言所起作業由身
口者。皆以總答。謂身口業法異。意業法異。
身口業要由作成。如以四因縁成殺生
罪。不離心業。又世間衆生謂身口業惡。意
業不爾。又意業不加於人。亦不可得有。
又先説罪福相。以是故但意業重非身口

  明業因品第一百二十
論者言。已略説諸業。業是受身因縁。身爲
苦性。故應滅之。欲滅此身當斷其業。以
因滅故果亦滅。故知因形有影形滅則影
滅。是故若欲滅苦當勤精進斷此業因。問
曰。從業受身是事應明。所以者何。或有人
言。身從波羅伽提生。有言從自在天生。
或言從大人生。或言從自然生。是故應説
因縁。云何知從業生耶。答曰。是事已種種
因縁破。當知從業受身。又萬物有種種雜
類。當知因亦差別。如見粟麥等異知種不
同。自在天等無差別故。當知非因業有無
量差別故受種種身。又諸善人皆信因業
受身。所以者何。是人常行施戒忍等善法。
離殺生等諸不善法。故知從業受身。又若
因業受身是則可返。得眞智故邪智則斷。
邪智斷故貪恚等諸煩惱斷。諸煩惱斷故能
起後身業亦斷。是則可返。自在等因中則
不可返。以自在等不可斷故。故知從業受
身。又現見果與因相似。如從麥生麥從稻
生稻。如是從不善業得不愛報。從善業
得愛報。自在等因中無此相似。是故業爲
身本非自在等。又今現見萬物皆從業生。
以惡業故受打捕繋閉鞭杖死等諸苦。善業
因縁受名聞利養等樂。隨意愛語者得隨
意受報。故知從業受身非自在等。又世間
人自知萬物從業因生。故起稼穡等業。亦
爲施戒忍等諸福徳業。無有閑坐而從自
在望所欲者。故知從業得報。又若人雖説
因自在等。而猶依諸業。謂自苦身及受齋
等。故知以業爲因。又若事不現應隨他教。
謂聖人所行。一切賢聖皆依戒等善法。*知
從業因有世間故。若離戒等亦無聖人。
無有聖教違背業者。故知從業受身。又
行戒等諸善業。故能成神通變化等事。故
知以業爲因。又地獄等諸惡趣中瞋惱等多。
故知由瞋惱等有諸惡道。如樹上見果知
樹是因。故知業爲身本。又惡道中癡等力強。
當知煩惱是惡道因。一切不善皆由癡故。
又生諸惡道多。生善處少。眼見殺等惡行
者多。行善者少。故知殺等事是惡道因。又殺
等事善人所呵棄而不爲。善人必知殺等
有惡果。故呵棄不爲。若知無惡果何故棄
耶。又諸善人心若起惡即勤制止。以懼惡
報故。當知殺等必有惡報。若不爾者。應
隨意所作是最爲樂。則殺可食衆生奪他
財物。婬&K99;犯他妻。是亦皆樂。以懼來世苦
故遠&K99;離斯事。故知從業有身。又修&K99;習正智
盡有漏業。則不受身。故知業是其本。又阿
羅漢雖有諸有漏業。修正智故業則不集。
故知業爲身因。身因滅故身亦滅。又知四
諦故依諦煩惱永不復起。以不起故則無
有身。智者如是思惟則欲知四諦。故知業
爲身因。又若因縁不具則不受身。如地乾
種焦則一切牙不生。如是識處地無愛水
潤業種。爲眞智所焦。後身*牙則不生。智
者知是事故。欲乾識處地焦業種子。則
勤加精進。故知業是受身因縁。業論竟
  集諦聚中煩惱論初煩惱相品第一百
二十一
論者言。已説諸業諸煩惱。今當説垢心行
名爲煩惱。問曰。何謂爲垢。答曰。若心能令
生死相續。是名爲垢。此垢心差別。爲貪
恚癡等。是*垢名爲煩惱。亦名罪法。亦名退
法。亦名隱沒法。亦名熱法。亦名悔法。有如
是等名。是垢心修集則名爲使。非但垢心
生時名使。煩惱名貪恚癡疑憍慢及五見。此
十差別有九十八使。貪名喜&K99;樂三有。亦
喜&K99;樂無有是名爲貪。如經中説。欲愛有愛
無有愛。無有名斷滅。衆生爲苦所逼。欲
滅陰身以無爲樂。問曰。喜樂是受相非
貪相也。如經中説今喜後喜義。言今世受
樂後亦受樂。又説今憂後憂義。言今世受
苦後亦受苦。又如天問中言有子則喜。佛
答有子則憂。如是等答。曰貪爲喜分。如
經中説。受因縁愛樂受中貪使。揣食中有
喜有貪。喜盡故貪盡。當知貪爲喜分。是則
無咎。何以知之。如經中説。集諦者。謂渇是
也。何謂爲渇。謂欲得後身是渇。何相。謂
依&K99;止貪欲得種種。問曰。若説欲得後身
是渇相者。何故復説依止於貪欲得種種。
答曰。更有渇相。若言欲得種種是總相説。
欲得後身是別相説。離欲人亦有欲得種
種。謂渇欲得水等是非集諦所攝。若依&K99;
止貪欲得後身。是渇名集諦所攝。問曰。若
渇亦是喜貪亦是喜。何故説依&K99;止貪耶。答
曰。初生名渇。増長名貪。故言依止。如經中
説喜繋世間。是故喜即是貪。又經中説。除
滅貪憂諸不善法。是中貪即是喜。憂即是瞋。
如説瞋爲憂則知亦説喜爲貪。是故十八
意行中。不説煩惱但説諸受。故知喜分是
貪。又凡夫離貪不能受樂。離瞋不能受
苦。離癡不能受不苦不樂。何以知之。第三
受中説。凡夫人於此受中不知集不知滅
不知味不知過不知出。故於不苦不樂受
中無明使使。是凡夫人常不知此五種法。
故常於不苦不樂受中爲無明使使。無明
使者。即是不知性受行也。如是凡夫苦樂心
行亦即是貪恚。又若初來在心名受。増長明
了名爲煩惱。又下軟心名受。即此心増上名
曰煩惱
  貪相品第一百二十二
論者言。是貪九結中通三界繋名爲愛。於
七使中分爲二種。欲貪有貪。所以者何。有
人於上二界生解脱相。是故佛説是處名
有。有名爲生。若無貪則不生。是故別説有
貪非但欲貪。或謂但欲貪是名煩惱。盡欲
貪名得解脱。故佛説禪無色中亦有有貪。
佛示彼中有微細縛。是故別説是貪。於十
不善道及四縛中。名爲貪欲。貪欲名欲得
他物。於五蓋及五下分結中名爲欲欲。欲
欲名欲。於五欲三不善根中名爲貪不善
根。貪不善根名能生&K99;長諸不善法。是貪若非
法名爲惡貪。如劫&K99;盜他物乃至取塔寺及
衆僧物。若未死衆生欲食其肉。若欲婬母
女姊妹師婦出家人及己妻非道。是名惡
貪。若己物不欲捨是名爲慳。此貪。若
實無功徳欲令人謂有。是名惡欲。若實
有功徳欲令人知是名發欲。若欲得多
施多物是名多欲。若得少施少物求好無
厭名不知足。若深著種性家屬名色財富
少壯壽等名爲憍逸。若貪四供養名爲四
愛。又是貪二種。一欲貪。二具貪。又有二種。
一我貪。二我所貪。一縁内。二縁外。上二界
貪一向縁内。又有五種。一色貪。二形貪。三
觸貪。四威儀語言貪。五一切貪。又色聲香味
觸貪名五欲貪。又於六觸生愛名六塵貪。
又於三受中貪。樂受中有欲得貪。有守護
貪。苦受中有不欲得貪。有欲失貪。不苦
不樂受中有癡貪。又此貪有九分。如大因
經中説。因愛求隨所欲事。如人爲此事所
苦則求異事。如説樂者不求苦者多求。是
貪増長名求。求時若得名爲得。愛因得則
籌&K99;量是可取是不可取。若心決定是名因
籌量故欲愛。因欲愛故貪著。貪著名深愛。
貪著因縁取。取名爲受。因受生慳。因慳
守護。因守護故備受鞭杖力矟等。是名九
分。又有九分。是貪隨時故。有上中下下下
下中下上中下中中中上上下上中上上。又
此貪世間分爲十種。如見好色初發心言
是。次生欲。三發願。四念。五隨學所作。六
忘慚愧。七常在目前。八放逸。九狂癡。十悶
死。是名貪相
  貪因品第一百二十三
問曰。是貪云何生。答曰。若於女色等縁中
生邪憶念。若色若形若觸若威儀語言則貪
欲生。又若不守護眼耳等門。則貪欲生。
又於飮食不知節量則貪欲生。又親&K99;近女
色則貪欲生。又受諸樂則貪欲生。又以
愚癡故貪欲生。於不淨中生淨想故。又
由惡知識故貪欲生。如淨潔衣以裏垢
汚。又與多欲人共事故則貪欲生。又於身
等四法生妄憶念。則爲貪所牽。如圓瓶
無制如華無貫。又若懈怠不勤&K99;修善則
貪欲得便。又於非行處行則爲貪所侵。謂
婬女沽酒屠兒舍等。如鷹鵽喩。又觀不淨
等未能壞縁則貪欲得勢。又從久遠來
習貪成使。是則易生。又於女色等縁憙
取相取了。取相名手足面目語言戲笑視
瞻啼泣等相。取了名分&K99;別男子形状差別。
如是取已憶念分別則貪欲生。又思量心弱
隨&K99;逐所縁。不能制伏則貪欲生。又若生貪
欲忍受不捨。則漸増長從下生中從中生
上。又於貪欲中但見利味不知其過。則
貪欲生。又以時節故貪欲生。如春時等。又
以方處故貪欲生。如有處所。從久遠來多
習婬欲。又有隨身故貪欲生。如年少無病
資生具足。又以力能故貪欲生。如服藥等。
又得淨妙隨意五欲則貪欲生。謂見好
花池園林敷榮清冷流泉鮮雲電光香風來
扇。若聞衆鳥哀聲相和及女人柔軟莊嚴音
聲威儀語言等。又以業因縁故貪欲生。如
清淨施者。則能好喜淨妙五欲。罪人則好
不淨。又以隨類故貪欲生。如人欲人。又深
著假名則貪欲生。是人於内生士夫相。外
生女相及衣服怨親等相。又未得空心。内
見衆生外見色等。則貪欲生。又若貪使未
盡愛縁現前。於中生邪憶念。如是等因縁
則貪欲生
  貪過品第一百二十四
問曰。貪欲有何過故欲斷耶。答曰。貪欲實
苦。凡夫顛倒妄生樂想。智者見苦。見苦則
斷。又受欲無厭。如飮醎水隨増其渇。以
増渇故何得有樂。又受欲故諸惡并集。以
刀杖等皆由貪故。又經説。貪罪輕而難
捨於瞋恚。故名爲輕罪。其實是重。又貪爲
後身因縁。如説愛因縁取乃至大苦聚集。
又説。苦因爲愛。又説。比丘應深思惟。所
有諸苦何由而有。當知皆以身爲因縁。身
因於愛。又説。揣食中有喜有貪。是故識於
中生。當知愛爲受身因縁。又是貪常於
不淨中行。如女人等。是女人身心不淨。如
糞塗毒蛇能螫能汚。又此貪欲常癡中行。
如經中説。譬如狗齩血塗枯骨唌唾合故
想謂爲美。貪者亦爾。於無味欲中。邪倒力
故謂爲受味。又如段肉等七種譬喩。有
人或於去來事中而生貪欲。故知常癡中行。
*又衆生以貪欲因縁樂少苦多。所以者何。
如富貴處少散壞時多。又愛欲者爲樂因
故備受諸苦。謂求時苦守護時苦用時亦苦。
如稼穡商賈征伐仕進等。是求時苦守時恐
怖畏失故苦。現在無厭故苦。又歡愛會少
別離苦多。故知欲爲多過。又如佛説愛欲
有五種患。一味少過多。二諸結熾盛。三至
死無厭。四聖所呵棄。五無惡不造。又此貪
欲常令衆生順生死流遠離泥洹。有如是
等無量過患。當知欲爲多過。又諸煩惱生皆
因於貪。如貪身故起諸煩惱。又愛使不拔
則數數受苦。如毒樹不伐則常害人。又貪
能令衆生荷負重擔。又經中説。貪愛爲繋。
如黒白牛自不相繋。但以繩繋。如是眼不
繋色色不繋眼。貪欲於中繋。若縁是繋
則無得解脱。又經中説。衆生爲無明所
蓋愛結所繋。往來生死無有本際。又*經
説。貪斷故色斷乃至識斷。此貪以無常等
觀故斷。斷此貪欲則心得解脱。色貪斷則
無色。無色則苦滅。乃至識亦如是。故知
貪欲爲堅固縛。又貪欲如賊。而衆生不見
其惡。又貪欲常於軟美門中行。故名深惡。
又衆生心喜起貪欲。乃至蚊蟻皆於飮食
婬欲中起。又此貪欲種種因縁能縛人心。謂
父母兄弟姊妹妻息及財物等。又衆生以飮
食婬欲等貪欲覆心則能受生。若貪禪定
則生上界。又此貪欲能爲和合。一切世間所
樂各異。貪欲和合猶如乾沙得水相著。又
生死中以貪愛爲味。如説色中味著。謂因
色生若喜若樂。若無貪則不味。不味則能
速斷生死。又此貪欲與解脱相違。所以者
何。衆生皆以貪著欲樂禪定樂。故不樂解
脱。又隨斷貪分即變爲樂。如説隨所離
欲轉得深樂。又説。若欲得諸樂。當捨一切
欲。捨一切欲故得畢竟常樂。若欲得大
樂。當捨&K99;離少樂。捨離少樂。故能得無量
樂。又説。智者更無別利。如離貪愛心。隨心
離貪愛則滅諸苦惱。又此貪欲違&K99;害善
法。所以者何。深貪著者則不顧戒及種
教法威儀名聞。不受教化不見衰患不觀
罪福。如狂如醉不知好醜。亦如盲人不
見福利。如説。貪欲不見利貪欲不識法。
猶盲闇無智以不除貪故。又説。貪欲爲
大海。無邊亦無底。波浪旋澓深。惡蟲及羅
刹。如是諸嶮難。無人能度者。但住淨戒
舡。得正見風力。佛爲大*舡師。能示諸正
道。如所説修行。是者則能*度。又諸煩惱中。
無有想分別。味如貪欲者。又此貪欲最爲
難斷。如經中説。二願難斷。一得。二壽。問
曰。貪欲有如是過。云何當知貪欲者相。答
曰。多貪欲者。喜樂女色及花香瓔珞伎樂
歌舞。到婬女家飮食聚會。憙大衆集及諸
戲具。憙隨愛語心常歡喜。面色和澤先意問
訊。含笑語言難忿易悦。多憐愍心身體便
疾。性多躁動自深著身。如是等名多貪欲
相。是相皆與繋性相順。是故難斷。又一切
貪欲究竟皆苦。所以者何。所貪愛事必當
離散。離散因縁必有憂苦。如説天人皆樂
色貪色喜色著色。是色壞時憂悲心悔。受
想行識亦如是。又佛於處處經中説種種
喩。呵此貪欲。謂能害慧命故説爲毒。在心
即苦故名爲刺。能斷善根故名爲刀。能
燒身心故説爲火。能生諸苦故名爲怨。
從心中生故名内賊。以難拔故名爲深
根。能汚名聞故名淤泥。障善道故名曰
妨礙。内疼惱故名箭入心。起諸惡故名
不善根。注生死海故名爲河。劫盜善財故
名爲賊。貪欲有如是等無量過患。是故應

  斷貪品第一百二十五
問曰。貪欲有如是過。當云何斷。答曰。以不
淨觀等遮。無常觀等斷。問曰。有人覺無常
故更増貪欲。此事云何。答曰。若人能知一
切無常。則無貪欲。如經中説。善修無常想
故。則能破壞一切欲貪色無色貪一切戲
掉憍慢無明。又若人能見世間皆苦苦因
縁貪。此貪則斷。又若人常念我必應受生
老病死。是貪則斷。又若得淨樂則捨不淨
樂。如得初禪則捨欲愛。又見貪欲過是則
能斷。過如先説又多聞等慧増長故。能斷
貪欲。以智慧性破煩惱故。又善因縁具足
則貪欲斷。謂淨持戒等。十一定具後道諦中
當説。又色智等法智等諸方便。佛爲大醫。
諸同學爲給使。正法爲藥。自如説行爲將
息。則貪欲病斷。如有知病人三事具足病
則時愈。問曰。如經中説。以不淨除貪法。
何故説不淨等及無常等耶。答曰。一切佛法
皆爲破諸煩惱。然各有勝力。初以不淨遮
貪。後以無常智斷。又以不淨除麁貪欲。
是多人所知。貪使細故以無常斷。又但一
經中作如是説。諸經中亦説餘法能斷。如
是因縁則貪欲斷
  瞋恚品第一百二十六
論者言。瞋恚相者。若瞋此人欲令失滅。願
使他人打縛殺害。一向棄捨永不欲見。是
瞋名波羅提伽。義言重瞋。有瞋但欲毀罵
鞭&K99;打他人名違欣婆。義言中瞋。有瞋不欲
捨離。或從憎愛妻子中生。名拘盧陀。義
言下瞋。有瞋常染汚心名爲摩叉。義言不
報恨。有瞋在心不捨。要欲還報。名憂
耶呵。義言報恨。有瞋急執一事種種教誨
終不欲捨。如師子渡河取彼岸相。至死
不轉名波羅陀含。義言專執。有瞋見他
得利心生嫉妬。名爲伊沙。有瞋常憙諍訟。
心口剛強。名三藍披。義言忿諍。有瞋若師
長教戒而返拒逆。名頭和遮。義言佷戻。有
瞋若得少許不適意事則心惱亂。名阿羼
提。義言不忍。有瞋言不柔軟。常喜頻蹙不
能和顏。先意語言。名阿婆詰略。義言不
悦。有瞋於同止中常憙罵詈。名阿掻羅沽。
義言不調。有瞋以身口意觸惱同學。名爲
勝耆。義言惱觸。有瞋常憙彈呵好呰毀物。
名登單那他。義言難可。是瞋二種。或因
衆生或不因衆生。因衆生名爲重罪。又
上中下分&K99;別九品。又因九惱分別爲九。無
事横瞋是爲第十。是名瞋相。問曰。瞋云何
生。答曰。從不適意苦惱事生。又不能正&K99;
知苦受性故。則瞋恚生。或從呵罵鞭打等
生。或與惡人同事則瞋恚生。如屠獵師等。
或智力劣弱故瞋恚生。如樹枝條爲風所
動。或久集瞋使乃至成性。故瞋恚生。或從
屠獵毒蛇中來故瞋恚生。或憙念他過故瞋
恚生。如九惱中説。或隨時節故瞋恚生。如
十歳人等。或以種類故瞋恚生。如毒蛇等。
或以方處故瞋恚生。如康衢國等。又先説
貪生因縁。與此相違則瞋恚生。又計我心
憍慢熾盛。及深著物。如是等縁則瞋恚生。
問曰。是瞋有何等過。答曰。經中説瞋爲重&K99;
罪於貪欲。故名爲易解而實難解。但不
如貪久隨逐心。又瞋爲兩惱。我自燒惱而
後燒人。又瞋定爲地獄。以從瞋起業多墮
地獄故。又瞋能壞善福。謂施戒忍是三皆
慈等生。瞋與慈相違故名能壞。又從
瞋起業皆受惡名。又從瞋起業。後皆心悔。
又瞋恨者無憐愍。故名曰凶暴。衆生常苦而
復瞋惱。如瘡如火。又經中自説瞋過。謂多
瞋者形色醜陋。臥覺不安心常怖畏。人所不
信等。問曰。多瞋恚者有何等相。答曰心口
剛強常不歡悦。頻蹙難近面色不和。易忿
難解常憙恚根。憙於諍訟。嚴&K99;飾兵器朋黨
惡友。憎惡善人爲人麁獷。不諦思慮少
於慚愧。有如是等名瞋恚相。是相皆爲
憎&K99;惡他人是故應斷。問曰。當云何斷。答曰。
常修慈悲喜捨瞋恚則斷。又見瞋過患。是
則能斷。又得眞智瞋恚則斷。又以忍力故
瞋恚則斷。問曰。何謂忍力。答曰。若能忍他
呵罵等苦。是人得善法福。亦不得從不忍
生惡。是忍辱力。又行忍者名爲沙門。以忍
辱爲道初門故。沙門法者。怒不報怒。罵不
報罵。打不報打。又若比丘能忍則應出家
法。又瞋恚者。非出家人法。出家人法忍辱是
也。又若比丘形服異俗。而瞋心同則非所
宜。又若行忍者則爲已具慈悲功徳。又修
忍者能成自利。所以者何。爲瞋恚者欲惱
害人。而返自害。所有身口加惡於人。自所
得惡過百千倍。故知瞋爲大自損減。是故
智者欲令自他得免大苦及大罪者應當
行忍。問曰。云何能忍呵罵等苦。答曰。若人
善修無常了達諸法念念生滅。罵者受者皆
念念滅。是中何處應生瞋也。又善修空心
故能忍辱。作如是念。諸法實空誰是罵者誰
罵者。又事若實則應忍受。我實有過。前
人實語何故瞋耶。若事不實。彼人自當得妄
報。我何故瞋。又若聞惡罵當作是念。
一切世間皆隨業受報。我昔必當集此
業。今應償之。何故瞋耶。又若聞惡罵當自
觀其過。由我受身身爲苦器。故應受罵。
又行忍者作如是念。萬物皆從衆因縁生。
是惡罵苦。從耳識意識音聲等生。我於此
中自有二分。他人唯有音聲。是則我罪分
多。何故瞋耶。又我於此聲取相分別。故生
憂惱即是我咎。又忍辱者不咎他人。所以
者何。是瞋等過非衆生咎。衆生心病發故。
不得自在。如治鬼師治鬼著者。但瞋於鬼
不瞋病人。又是人勤行精進貪集善法。故
不計他語。又念。諸佛及衆賢聖尚不免罵。
如巧罵婆羅門等種種罵佛。如舍利弗等
爲婆羅門加諸毀辱。何況我等薄福人耶。
又作此念。世間多惡不奪我命。已爲大幸。
況打罵耶。又作是念。此惡罵等於我無苦。
易可忍受。如佛教比丘。若鐵鋸解身尚應
忍受。何況罵耶。又此行者常厭生死。若得
毀罵則證驗明了。轉増厭離捨惡行善。又
是人。知不忍辱後受苦報。作如是念。寧
受輕罵勿墮地獄。又是人深懷慚愧我爲
大人世尊弟子。修&K99;行道者。云何當起所不
應作身口業耶。又聞行忍菩薩及帝釋等
所得忍力。是故能忍
  無明品第一百二十七
論者言。隨&K99;逐假名名爲無明。如説凡夫隨
我音聲。是中實無我無我所。但諸法和合假
名爲人。凡夫不能分別故生我心。我心生
即是無明。問曰。經中佛説不知過去世等
名爲無明。何故但説我心是耶。答曰。是過
去等中。多人錯謬故。説是中不知名爲無
明。又經中解明名義。謂有所知故名爲明。
知何等法。謂色陰無常如實知無常。受想
行識陰無常。如實知無常。與明相違名爲
無明。然則不明如實故名無明。問曰。若不
明如實名無明者。木石等法應名無明。
以不明如實故。答曰。不然。木石無心不能
分別過去世等。無明能分別。故不同木石。
問曰。無明名無法。如人目不見色。無不見
法。是故但明無故名爲無明。無別法也。答
曰。不然。若無無明於五陰中妄計有人。
及瓦石中生金想者。名爲何等。故知邪分
別性名無明。非明無故名無明也。又從
無明因縁。有諸行等相續生。若無法者云何
能生。問曰。若非明名無明者。今但除明一
切諸法盡是無明。是故不以一法名爲無
明。答曰。是無明自相中説。不説餘法。如言
不善即説不善體。不説無記。無明亦爾。
又雖禀人形。無人行故説名非人。如是
此明雖有分別不能實知。故説無明。木
石不爾。問曰。若説無色無對無漏無爲。皆
是餘説。無明何故不如是耶。答曰。或有此
理。不善等中則不如是。問曰。有人言。但以
明無故名無明。如室無光明則名爲闇。
答曰。世間有二種語。或明無故説名無明。
或邪明故説名無明。明無故説無明者。如
世間言盲不見色聾不聞聲。邪明故説無
明者。如夜見杌樹生人想見人生杌樹
想。又若人不能實知是事。故名不知。又邪
心名煩惱。是諸行因縁阿羅漢斷故。無有
無明因縁諸行。若非明名無明者。今阿羅
漢無佛法中明。應名無明。若有無明非阿
羅漢。當知別有無明體性。邪心是也。是邪
是無明分爲一切煩惱。所以者何。一切煩惱
皆邪行故。又一切煩惱覆&K99;蔽人心。皆爲盲
冥。如説貪欲不見法貪欲不見福。能受
此貪者皆名爲盲冥。恚癡亦如是。又從一
切煩惱生諸行。而經中説從無明生行。故
知一切煩惱皆名無明。又不見空者常有
無明。但垢無明是諸行因縁。又邪明故説
無明。未見空者常是邪明。故知無明分爲
一切煩惱。問曰。無明云何生。答曰。若聞
思邪因則無明生。如有陀羅驃有有分者
有精神。諸法不念念滅無有後身。音聲
及神是常。草木等有心。欲成如是等邪
執則無明生。或從邪因故無明生。謂親近
惡友聽聞邪法邪念邪行。是四邪因故無明
生。又生餘煩惱因縁。皆是生無明因。又從
無明因故無明生。如從麥生麥從稻生稻。
如是隨計衆生則無明生。又經中説。從
邪念因縁則無明生。邪念即是無明別名。謂
見有人先生人念。後明了故名爲無明。
是二先後相助相生。如從樹生果從果生
樹。問曰。無明有何等過。答曰。一切衰惱皆
由無明。所以者何。從無明生貪等煩惱。從
煩惱起不善業。從業受身。受身因縁得
種種衰惱。如經中説。謂無明所覆愛結所
繋。受諸有身。又師子吼經中説。諸取皆以
無明爲本。*又偈説。所有諸惡處。若今世
後世皆無明爲本。故從貪欲起一切煩惱
過。皆由無明有。以從無明生一切煩惱
故。凡夫以無明故。受五陰不淨無常苦
空無我。何有智者受此諸苦。又正思惟故。
能捨五陰。如經中説。若知我心是邪顛倒
則不復生。故知以無明因縁故縛。明因縁
故解。又世間衆生以無明力故。貪求少味
不見多過。如蛾投火如魚呑鉤。衆生亦
爾。現貪少味不顧多過。又外道經典所生
邪見。説無罪福等皆是無明。又諸惡道皆
因不善。不善皆是無明。又邪見起業多墮
地獄。邪見皆由無明故生。又佛爲世尊一
切智人三界大師。眞淨行者及聖弟子等。諸
外道輩不能別知。如眞寶珠盲者棄之。此
皆無明過也。又一切衆生所有衰惱敗壞等
事。皆由無明。一切利益成就増長。皆由於
明。若増&K99;長無明究竟必墮阿鼻地獄。如
劫初人不知味是虚妄。而生貪著故失色
力壽命等事。當知皆由無明忘失諸利。又
此無明但眞智斷。貪等不爾。又貪心中無
恚。恚心中無貪。無明在一切心中。及不修
慧人無明常在心中。又諸煩惱中無明最強。
如經中説無明罪重亦難除解。又無明是十
二因縁根本。若無無明則諸業不集不成。
何以知之。諸阿羅漢無衆生相。無無明故
諸業不能集成。業不集故識等諸分不能
復生。故知無明是諸苦本。又現見貪著此
不淨身。亦於無常中生常想。猶若空
以誑小兒。亦如幻師能現前誑人。令見土
爲金。又俗言。愚人現以罪加而可以言誑。
世間亦爾。眼見不淨而爲其所誑。又諸心
法念念盡滅。取相故生。色滅盡已癡故取
相。於聲等中亦復如是。是故難解。此皆無
明之過。問曰。多無明人有何等相。答曰。是
人於畏處不畏。憙處不憙。憎&K99;惡善人愛&K99;
樂惡人。倒取人意。常憙反戻堅執邪事。少
於慚愧不顧嫌疑。不能悦彼。亦自難悦。
不能親附。亦難親近。愚騃無識。好弊垢
衣。樂處黒闇及不淨處。自大自貴憙輕蔑
人。不以道理自顯功徳。過不知過利不
識利。不好淨潔亦無威儀。拙於語言常
憙恚恨。僻取他教而深貪著。學誦難得既
得易失。設有所得不能解義。設有所解
則復邪僻。如是等相皆由無明。故知無明
有無量過。是故應斷。問曰。當云何斷。答曰。
善修眞智則無明斷。問曰。知陰界等亦名
眞智。經中何故説無明藥者若因縁若因縁
觀。答曰。諸外道輩多於因物中謬。因中
謬故説自在天等爲世間。因物中謬故説
有陀羅驃有有分等。觀因縁法此二則斷。
問曰。因縁名無明藥。何故二種説耶。答曰。
欲攝餘智故。若觀陰界入等亦破無明。但
重無明名邪見。邪見以因縁斷。故二種説。
貪恚亦如是。又世間多於瓶等名字中謬。
如聞瓶名則心生疑。爲色等是瓶。爲離
色更有瓶耶。如是爲五陰是人。爲離五
陰更有人耶。若心決定則墮二邊。所謂斷
常。身即是神。異身異神亦如是。若人知瓶
從衆縁生因色香味觸成。如是色等諸陰
爲人。能如是知則能捨離從名生癡。是名
字能覆諸法實義。如天問經説名勝一切法
更無能過者。是名字一法諸法皆隨。又説。
見世間集則滅無見。見世間滅則滅有見。
又説。諸行相續故説五陰生死。此皆無明過
患。觀因縁則滅。又經中説。若人見因縁是
人即見法。若見法即見佛。如是若人能斷
從名生癡。是人則實見佛。不隨他教。是故
以正智故則無明盡。正知因縁法故能得
正智。又略説。八萬四千法藏中。所有智慧皆
除無明。以無明是一切煩惱根本。亦助一
切煩惱故。如是因縁則無明斷
成實論卷第九







成實論卷第十
  訶梨跋摩造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憍慢品第一百二十八
問曰。已説三煩惱是生死根本。爲更有不。
答曰。有。名爲慢。問曰。云何爲慢。答曰。以
邪心自高名慢。是慢多種。若於卑自高名
慢。於等計等亦名爲慢。以此中有取相
我心過故。於等自高名爲大慢。於勝自高
是名慢慢。於五陰中取我相。名爲我慢。
我慢二種。示相不示相。示相是凡夫我慢。謂
見色是我見有色是我。見我中色見色中
我。乃至識亦如是。示是二十分故名示相。
不示相是學人我慢。如長老差摩伽説。不
説色是我。不説受想行識是我。但五陰中
有我慢我欲我使。未斷未盡是名我慢。若
未得須陀洹等諸果功徳。自謂爲得名増
上慢。問曰。若未得何故生得心耶。答曰。於
習禪中得少味故。能遮結使不行於心
中。故生此慢。又聞思慧力。常近善師樂
遠離行。少知五陰相。故生須陀洹等果想。
名増上慢。問曰。増上慢有何等咎。答曰。後
當憂惱。如經中説。若比丘言我斷疑得道。
即應現前説甚深因縁出世間法。若是比丘
實不得道。聞是法時則生悔惱。故應勤
斷此増上慢。又増上慢人。諸佛世尊有大
慈悲。猶尚捨遠不爲説法。是故應斷。又増
上慢人住邪法。故無實功徳。猶如賈客
深入大海而貪僞珠。是人亦爾。入佛法
海得少禪悦。謂爲眞道而生貪著。又増上
慢人。後老死時不任受道。故當勤&K99;求眞實
智慧。又増上慢人。自失己利亦増益愚癡。
以實未得想謂得故。是故不應自誑其身。
速棄捨。若於大勝人謂少不如。名不
如慢。是人自高亦自下身。若人無徳自高名
爲邪慢。又以惡法自高亦名邪慢。若於善
人及所尊中。不肯禮敬名爲傲慢。如是等
爲憍慢相。問曰慢云何生。答曰。不知諸
陰實相則憍慢生。如經中説。若人以無常
色自念是上是中是下。是人正以不知如
實相故。乃至識亦如是。若知陰相則無憍
慢。又善修身念則無憍慢。如牛恃角則
爲暴慢。若去其角則不能也。身爲不淨九
孔流惡。何有智者恃此自高。以如是等
念身因縁。則無憍慢。又智者知一切衆生若
貧若富若貴若賤。皆以骨肉筋脈五臟糞穢
合而成身。倶有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亦有
貪恚等諸煩惱罪福等諸業。及地獄等諸惡
道分。云何當起憍慢。又見内外心從因
縁生。知念念滅則無憍慢。又善修空心
則無憍慢。所以者何。隨逐相故則憍慢生。
若無相者何處起慢。又智慧者。若實有戒
等功徳則不生慢。所以者何。戒等功徳皆
爲盡此諸煩惱故。若無功徳。何有智者。
於無事中而起憍慢。又觀無常等相則滅
憍慢。何有智者。以無常苦不淨之物而爲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17 318 319 320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