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顯揚聖教論 (No. 1602_ 無著玄奘譯 ) in Vol. 31

[First] [Prev+100] [Prev] 557 558 559 560 561 562 563 564 565 566 567 568 569 570 571 572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名第二。即於清淨第一義中起無作想。是名
第三。即於有作第一義中起流轉想。是名第
四。即於無作第一義中起於常想。是名第五。
即於流轉由苦變異故起於苦想。是名第六。
即於常法起無變想。是名第七。即於流轉由
生滅住異自相故。及由自相有變異故。起自
相想。是名第八。即於有變無變染汚清淨第
一義中起能攝受一切法想。是名第九。即於
染淨一切法所起染汚清淨我所有想。是名
第十。即於染汚清淨諸法起於自體自相之
想。是名第十一。菩薩摩訶薩於如是後後相
成想縛差別及彼境界。正觀察已依止於空
修諸念住令心解脱。若於如是諸妄想縛得
解脱時。當知解脱一切想縛
十六空者。所謂内空外空内外空大空空空
勝義空有爲空無爲空畢竟空無初後空無
損盡空性空相空一切法空無性空無性自
性空。復次於此空境有六種愚無始流轉。何
等爲六。頌曰
    自性與執著 不開解失念
    一切遍一分 愚差別流轉
論曰。自性愚者。謂一切有情無始流轉無智。
自體執著愚者。謂諸外道倒見相應所起無
智。不開解愚者。謂無聞異生所起無智。失念
愚者。謂有聞異生及諸聖者所起無智。一切
遍愚者。謂諸異生於衆生空及與法空所起
無智。一分愚者。謂聲聞等唯於法空所起無
智。云何證得如是空理。謂由八種智。何等爲
八。頌曰
    法住求自心 住自心除縛
    怖無二染淨 證得眞空理
論曰。一法住智。謂依素怛纜等安立法門智。
二求自心智。謂於順決擇分位尋自心智。三
住自心智。謂於見道位證眞如智。四除心縛
智。謂於修道位對治障智。五怖行相應智。謂
聖弟子智。怖畏流轉大苦惱故。六無二分別
智。謂菩薩智。流轉寂滅過惡功徳不分別故。
七不善清淨智。謂有學智八善清淨智。謂無
學智
顯揚聖教論卷第十五



顯揚聖教論卷第十六
  無著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成空品第六之餘
論曰。如是空理。依修故證。云何爲修。頌曰
    修差別十八 或有毒無毒
    對治五種執 略二種應知
論曰。修相差別有十八種
一聲聞相應作意修。謂如有一是聲聞住聲
聞法性。或未入正性無生。或已入正性
生。唯觀自利不觀利他。依安立諦作意門入
眞如理。自内縁有分量法。起厭離無欲解脱
行。爲盡自愛作意修習。是名聲聞相應作意

二菩薩作意修。謂如有一是菩薩住菩薩法
性。或未入正性*無生。或已入正性*無生。觀
自他倶利依安立非安立諦作意門入眞如理。
自内縁無分量法大悲増上故起利益他攝受
方便行。履無上迹。因爲盡自他愛作意修習。
是名菩薩作意修
三影像作意修。謂或思惟有分別毘鉢舍那
品三摩地所行本境界法同分影像。或復思
惟無分別奢摩他品三摩地所行本境界法同
分影像。如是修習名爲影像作意修
四事究竟作意修。謂思惟諸法若過去若未
來若現在。若内若外。若麁若細。若遠若近。或
復思惟諸法眞如盡諸所有。如諸所有如是
修習。是名事究竟作意修
五事成就修。謂已證得根本靜慮及世出世
三摩鉢底。如是修習是名事成就修
六得修。謂如有一依初靜慮。或修習無常想。
或乃至修習死想時。此人所有不現在前所
餘善想。若自地攝若下地攝。及彼所引世及
出世所有功徳。皆悉修習令其轉増。猛利清
淨當得生起。證得彼法自在成就。是名得

七習修。謂如有一現前思惟彼彼諸法起無
常等所有善想。及現修習諸餘善法。如是修
習是名習修
八除遣修。謂如有一思惟三摩地所行影像
相故除遣諸法根本性相。令不復現依以
出榍道理。猶如有人以其細榍除遣麁榍。或
以身安遣身麁重。如前已説。是名除遣修
九對治修。謂思惟修習。厭壞對治。斷對治。持
對治。遠分對治。是名對治修。此中聞思所生
道是厭壞對治。出世間道是斷對治。彼果轉
依是持對治。世間修慧道是遠分對治
十身修。十一戒修。十二心修。十三慧修。如
其次第依根防護修習三學。當知是名身等
修性
十四少分修。謂思惟諸法起無常等一一善
想及修所餘少分善法。是名少分修
十五遍行修。謂思惟一切法一味眞如。如是
修習名遍行修
十六有動修。謂勤方便修無相時。於中間起
諸有相修。是名有動修
十七功行修。謂勤方便修無相時。由功用行
無有間缺起無相修。是名功行修
十八成滿修。謂或依聲聞乘。或依獨覺乘。或
依大乘。一切依已轉得一切法自在。如是修
習是名成滿修
如是諸修略有二種。謂有毒修。無毒修。我我
所執。雜不雜故
又此諸修當知對治五種邪執。一衆生邪執。二
法邪執。三損減邪執。四差別邪執。五變異邪
執。衆生邪執者。謂於諸蘊執有有情作者受
者。法邪執者。謂如所言説執有色等自體差
別。損減邪執者。謂執諸法一切相。無差別邪
執者。謂執諸法我無我等有別體性。變異邪
執者。謂執諸法先實有我後成無我。又此
修略有二種。謂世間修。出世間修。復次頌曰
    修果應當知 三菩提功徳
    依止轉依性 所作事成就
論曰。因修空故證得妙果。謂依止轉依證三
菩提。及得無諍願智無礙解等無量功徳。及
所作事圓滿成就。謂即轉依究竟成滿
  顯揚聖教論成無性品第七
論曰。成空品中已成立衆生無我非法無我。
今爲成立法無我故説成無性。頌曰
    三自性應知 初遍計所執
    次依他起性 最後圓成實
論曰。當知無性不離自性。是故先説三自性
義。如是即顯三種無性密意故。説三自性者。
謂遍計所執自性。依他起自性。圓成實自性。
遍計所執者。所謂諸法依因言説所計自體。
依他起者。所謂諸法依諸因縁所生自體。圓
成實者。所謂諸法眞如自體。頌曰
    三無性應知 不離三自性
    由相無生無 及勝義無性
論曰。如是三種自性。當知由三無自性故説
三無性。一相無性。謂遍計所執自性。由此自
性體相無故。二生無性。謂依他起自性。由此
自性縁力所生非自然生故。三勝義無性。謂
圓成實自性。由此自性體是勝義。又是諸法
無性。故已説三種自性及三無性相。今當顯
示成立道理。云何應知。遍計所執皆無自體
相。頌曰
    非五事所攝 此外更無有
    由名於義轉 二更互爲客
論曰。遍計所執自相是無。何以故。五事所不
攝故。除五事外更無所有。何等爲五。一相二
名三分別四眞如五正智。問若遍計所執相
無有自體。云何能起遍計執耶。答由名於義
轉故。謂隨彼假名於義流轉。世間愚夫執有
名義決定相稱眞實自性。問云何應知此是
邪執。答以二更互爲客故。所以者何。以名於
義非稱體故。説之爲客。義亦如名無所有故。
説之爲客。云何知然。頌曰
    於名前無覺 多名及不定
    於有義無義 轉非理義成
論曰。若義自體如名有者未得名前。此覺於
義應先已有。又名多故。一義應有多種自體
又名不定故。義之自體亦應不定。何以故。即
此一名於所餘義亦施設故。又復此名爲於
有義轉爲於無義轉耶。若於有義轉者。不應
道理。即前所説三因縁故。若於無義轉者。即
前所説二互爲客。道理成就。復次若執義是
實有。由名顯了如燈照色。不應道理。何以
故。頌曰
    取已立名故 餘即不能取
    如衆生邪執 増益爲顛倒
論曰。先取義已。然後立名。非未取義能立名
字。已取得義復須顯了。不應道理。又即由此
名。餘未解者不取得義。燈照了物即不如是。
非由此燈餘不能取所照了物。又不應執義
異名異。由唯依名起義執故。譬如唯有諸行
無始流轉自性異生。數習力故於自他相續
起衆生邪執。如是於長夜中串習言説熏修
心故。由此方便起妄遍計執有諸法。此法邪
執猶如衆生妄増益故。當知顛倒。如是顛倒
云何與雜染法展轉生起。頌曰
    由熏起依他 依此生顛倒
    如是互爲縁 展轉生相續
論曰。由此顛倒熏習力故。後依他果自性得
生。又依此果後時復生。法執顛倒。如是二法
更互爲縁。生死展轉相續不斷。已説成立道
理。今當顯示遍計所執自性差別。頌曰
    自性與差別 有覺悟隨眠
    加行名遍計 又當知五種
論曰。由有六種遍計差別故。遍計所執自性
亦有六種。何等名爲六種遍計。一自性遍計。
謂遍計色等實有自相。二差別遍計。謂遍計
色等決定實有有色無色有見無見等諸差別
相。三覺悟遍計。謂善名言者所有遍計。四隨
眠遍計。謂不善名言者所有遍計。五加行遍
計。此復五種。一貪愛加行。二瞋恚加行。三合
會加行。四別離加行。五隨捨加行。六名遍計。
此復二種。一文字所起。二非文字所起。非文
字所起者。如有計執。此爲何物。云何此物。此
物是何。此物云何。文字所起者。如有計執。此
爲此物。此物如是。或色或乃至識。或有爲
或無爲。或常或無常。或善或不善或無記如
是等
復次遍計所執自性。當知復由五種遍計。何
等爲五。一依名遍計。義自性。二依義遍計。名
自性。三依名遍計。名自性。四依義遍計。義自
性。五依二遍計。二自性。依名遍計。義自性
者。如有計執。此物既名爲色。必應定有色
體眞實。此物既名爲受想行識必應定有受
想行*識體性眞實。依義遍計。名自性者。如
有計執。此物名色。爲不名色。此物名受想行
*識。爲不名受想行*識。依名遍計。名自性者。
如有計執。不了物體但知種種分別色名。不
了物體但知種種分別受想行*識。名依義遍
計。義自性者。如有計執。不了色名但於色
體種種分別。不了受想行*識名但於受想行
*識體性種種分別。依二遍計。二自性者。如
有計執。此物是色體性。名之爲色。此物是受
想行*識體性。名受想行*識。已説遍計所執
自性差別。此遍計執由妄分別故生。此分別
差別今當更説。頌曰
    分別有八種 能生於三事
    分別體應知 二界心心法
論曰。八種分別能生三事。何等爲三。一分別
戲論所依縁事。二見我慢事。三貪愛等事
八種分別者。一自性分別。謂於色等想事分
別色等所有自性。二差別分別。謂即於色等
想事起諸分別。此有色此無色。此有見此無
見。此有對此無對。如是等無量差別。以自
性分別爲依處故。分別種種差別之義。三
總執分別。謂即於色等想事所立我及有情
命者生者等。假想施設所引分別。由於積聚
多法總執爲因分別轉故。又於舍軍林等及
於飮食衣乘等想事。所立舍等假想施設所
引尋思。四我分別。謂若事有漏有取。長時
數習我執所聚。由數習邪執自見處事爲縁
所起虚妄分別。五我所分別。謂若事有漏有
取。長時數習我所執所聚。由數習邪執自見
處事爲縁所起虚妄分別。六愛分別。謂縁淨
妙可意事境分別。七不愛分別。謂縁不淨妙
不可意事境分別。八愛不愛倶相違分別。謂
縁淨不淨可意不可意倶離事境分別
如是略説有二種。謂分別自體。及分別所依
所縁事。此中自性分別。差別分別。總執分別。
此三分別能生分別戲論所依事。分別戲論
所縁事。謂色等想事爲依縁故。名想言説所
攝名想言説所顯分別戲論。即於此事分別
計度無量種種衆多差別。此中我分別。我所
分別。此二分別能生餘見根本及慢根本身
見及能生餘慢根本我慢。此中愛分別。不愛
分別。倶相違分別。如其所應生貪瞋癡。是故
如是八種分別爲起此三種事。若欲略説分
別體性。所謂三界諸心心法。復次頌曰
    由二縛所縛 堅執二自性
    故二縛解脱 正無得無見
論曰。起前所説諸分別時。即爲二縛所縛。所
謂相縛及麁重縛。由此二縛執二自性。謂執
依他起自性及遍計所執自性。是故解脱二
種縛已。於二自性正無所得及無所見。所以
者何。由遍計所執自性畢竟無故。不可得依
他起自性。雖復是有不取相故無所見。如是
成立遍計所執自性已。爲欲成立依他起自
性故。當説成立道理。頌曰
    假有所依因 若異壞*二種
    雜染可得故 當知依他有
論曰。不應宣説諸法唯是假有。何以故假法
必有所依因故。非無實物假法成立。若異此
者。無實物故假亦是無。即應破壞二法。二法壞
故。雜染之法應不可得。由雜染法現可得故。
當知必有依他起自性。復次此依他起自性
有何相貌。頌曰
    相麁重爲體 此更互縁生
    非自然是有 故説生無性
論曰。此依他起自性以相及麁重爲體。云何
説爲依他起。由此二種更互爲縁而得生故。
謂相爲縁起於麁重。麁重爲縁又能生相。若
爾何故名生無性。謂縁力所生非自然有故。
復次此依他起自性。爲決定有爲決定無。頌

    非決定有無 一切種皆許
    通假實二性 世俗説爲有
論曰。依他起自性非如施設決定是有。亦非
一切決定是無。故一切種非有非無。然許一
切種皆可言説。謂若有若無。亦有亦無。非有
非無。問此依他起自性。爲是實有爲是假有。
答應知此性通假實有。問爲由世俗故有。爲
由勝義故有。答當知由世俗故説之爲有。復
次頌曰
    宣説我法用 皆名爲世俗
    當知勝義諦 謂七種眞如
論曰。世俗諦者。當知宣説我法作用已。如攝
淨義品中説。勝義諦者。謂七種眞如。已如攝
事品中説。復次頌曰
    圓成實自性 二最勝智義
    無有諸戲論 遠離一異性
論曰。此勝義諦。當知即是圓成實自性。問何
因縁故七種眞如名勝義諦。答由是二最勝
智所行故。謂出世間智及此後得世間智。由
此勝義無戲論故。非餘智境。又此勝義無戲
論故。於有相法離一異性。何以故。由此眞如
於有相法不可説異亦非不異故。復次頌曰
    清淨之所縁 常無有變異
    善性及樂性 一切皆成就
論曰。由勝義諦離一異性故。當知即是清淨
所縁性。何以故。由縁此境得心清淨故。當知
亦是常。於一切時性無變異故。又由清淨所
縁故。當知是善。以是常故當知是樂。復次
頌曰
    實勝義無性 戲論我無故
    依他無彼相 此勝義無性
論曰。圓成實自性。由勝義無性故説爲無性。
何以故。由此自性即是勝義亦是無性。由無
戲論我法性故。是故圓成實自性。是勝義故。
及無戲論性故。説爲勝義無性。應知於依他
起自性。由異相故。亦得建立爲勝義無性。何
以故。由無勝義性故。復次如前所説有五種
相。謂能詮相。所詮相。此二相屬相。執著相。
不執著相。又有三相。謂遍計所執相。依他起
相。圓成實相。爲五攝三。爲三攝五耶。頌曰
    依三相應知 建立五種相
    彼如其所應 別別有五業
論曰。當知依三自相建立五相。所以者何。初
及第二依三自相。第三依遍計所執相。第四
依依他起相。第五依圓成實相。又三自性一
一各有五業。已如攝淨義品中説。復次前成
空品所遮衆生執。今此品中所遮法執。此二
種執誰從誰生。頌曰
    法執故愚夫 起彼衆生執
    彼除覺法性 覺法我執斷
論曰。由法執故世間愚夫起衆生執。除衆生
執現起纒故覺法實性。覺法性故法執永斷。
法執斷時當知亦斷衆生執隨眠。復次於何
未斷而成雜染。於何斷滅得成清淨。頌曰
    於依他執初 熏習成雜染
    無執圓成實 熏習成清淨
    雜染有漏性 清淨則無漏
    此當知轉依 不思議二種
論曰。於依他起自性執著初自性故。起於熏
習則成雜染。當知圓成實自性無執著故。起
於熏習則成清淨。雜染即是有漏性。清淨即
是無漏性。此無漏性當知即是轉依相。又此
轉依不可思議及有二種。云何不可思議。頌曰
    眞實及自體 寂靜與功徳
    一切不思議 當知由四道
論曰。如是轉依不可思議由四道理。一由眞
實。謂是常故。二由自體。謂非有色非無色如
是等故。三由寂靜謂寂靜住故。四由功徳謂
此轉依有威徳故。又此轉依不可思議由四
種道方乃證得。謂四種正行。四種尋思。四如
實智。四種境事。何等爲四。一遍滿境。二淨行
境。三善巧境。四淨惑境。此中遍滿境復有四
種。一有分別影像。二無分別影像。三事
竟四所作成就。有分別影像者。謂所知事同
分三摩地所行毘鉢舍那境。無分別影像者。
謂所知事同分三摩地所行奢摩他竟。事*究
竟者。謂盡所有性及如所有性。所作成
者。謂轉依及依此無分別智。淨行境有五種。
一不淨。二慈悲。三縁起。四界差別。五入出
息念。善巧境有五種。謂蘊善巧。界善巧。處善
巧縁起善巧。處非處善巧。淨惑境。謂世間道
有二。下地麁性。上地靜性等。出世間道有四
聖諦等。復次如前所説有二種轉依。何等爲
二。謂聲聞菩薩轉依差別。頌曰
    聲聞有二種 趣寂趣菩提
    依止變化身 趣無上正覺
    諸聲聞轉依 厭皆修所得
    菩薩方便修 無二智依止
    不住生滅故 諸佛智無上
    利樂諸有情 不思議無二
論曰。聲聞轉依當知復有二種。一趣寂滅。二
趣菩提。問聲聞無學永盡後有。云何能證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答依變化身住能證菩
提非業報身又聲聞轉依以於流轉背修故
得。菩薩轉依以方便修及無二智爲依止故
得。云何以方便修。謂由無間達法性故。所縁
大故。發起最勝勤精進故。顧有情故。了諸行
故。云何無二智爲依止。謂不住流轉及以寂
滅。不顧流轉故。顧諸有情故。由此因縁當知
佛智最勝無上。所以者何。餘有情智。或住流
轉。或住寂滅。故非無上。又諸佛智利益安樂
一切有情。善能成滿自他利故。最勝無上。餘
有情智。或唯自利或不倶利。故非無上。以是
因故諸佛智慧不可思議。不住二邊能作一
切衆生利益事故。又無有二。謂般涅槃不涅
槃等。性無二故
  *顯揚聖教論成現觀品第八之一
*論曰。如是正勤了知無常苦空無我已。欲
何所觀。頌曰
    當知現所觀 下中上品事
    有漏及無漏 未見未受遍
論曰。爲現觀察欲色無色三界所繋下中上
品所知事故。有漏者。謂即此苦集諦攝。無漏
者。謂此増上滅道諦攝。未見者。謂四諦所攝。
未受者。謂滅道所攝。遍者。謂現見不現見法
智種類智所行境界。復次以何現觀。頌曰
    出世間勝智 能除見所斷
    無分別證得 唯依止靜慮
論曰。出世間智能爲現觀非世間智爲斷見
所。斷惑唯是見道非修道故。問彼復何行。答
無分別證得。謂現前證得無分別行非未現
證。問彼何所依。答唯依止靜慮不依無色。
復次何處現觀。頌曰
    極慼非惡趣 極欣非上二
    處欲界人天 佛出世現觀
論曰。於惡趣中不起現觀。苦受恒隨極憂慼
故。不能證得三摩地故。色無色界亦無現觀。
欣掉重故。厭羸劣故。是故二界三趣不起現
觀。唯一欲界人天二趣。有佛出世能起現觀。
復次誰能現觀。頌曰
    未離欲倍離 及已離欲者
    獨一證正覺 最勝我所生
論曰。有五種補特伽羅能入現觀。或無入者
以無我故。何等爲五。一未離欲者。二倍離欲
者。三已離欲者。四獨覺。五菩薩。云何應知唯
心能入現觀非我能入。頌曰
    非我爲智因 亦非自取境
    我非自現觀 執愛自我故
    無常有境界 待縁智生起
    斷麁重等三 故依心現觀
論曰。若計有我能入現觀。不應道理。何以故。
我爲智因。不應理故。若離於智自然不能取
故。所以者何。若我能爲智因。即是無常。或應
智是常有。若我自能取境界者。智未生前亦
應能取。又若計我能入現觀。此我亦應自觀
我性。若如是者。應無解脱。以縁執我及起愛
故。所以者何。無有取我不起我執及我愛者。
若説依心。能入現觀。斯有道理。何以故。心
是無常。有境待縁能生智故。又依止心若麁
重若我執及與我愛。皆可斷滅。所以者何。心
無常故。爲智生因。有所縁故與智倶時同取
境界。待衆縁故智不常有。又心是麁重之所
依故。性離我故。若證遍智即能遠離麁重而
生。永除我執及與我愛。云何次第能入現觀。
頌曰
    已成熟相續 或聽聞正
    自然極如理 作意故現觀
    繋念於所縁 精勤修靜定
    増上善根力 證聖覺道分
論曰。修現觀者。先當成熟自相續已。或復聽
聞正法。謂聲聞乘。或復自然。謂菩薩及獨覺。
於自内心極善作意故能入現觀。次繋念於
所縁者。謂四念住。精勤者。謂四正斷修靜定
者。謂四神足。増上善根者。謂先證得増上資
糧信等。善根力者。謂彼所治不信等障所不
能雜。證聖覺分者。謂依彼故證遍覺支。證聖
道分者。謂證八聖道支。如是次第得入現觀。
復次齊何當言正入現觀。頌曰
    從是入見道 無漏正見起
    永斷於三結 證現觀應知
論曰。從前所修如理作意故。於見道位出世
間正見得生。由正見故三結永斷。謂薩迦耶
見戒禁取及疑齊如是位當知已入現觀。然
此位中一切惡趣雜染之法皆悉遣除。云何
但言三結永斷頌曰
    雖惡趣雜染 計所起惑斷
    境見導師等 隨生三所攝
論曰。由薩迦耶見於境迷失。由戒禁取於見
迷失。由彼疑故於佛導師所説正法及正行
僧而生迷惑。是故隨強唯説永斷三結。復次
現觀有何相貌。頌曰
    由先世間智 簡擇諦究竟
    於諦無加行 決定生起相
    智境和合相 於所知究竟
    當知諦現觀 於十種決定
論曰。由先世間智者。謂從聞所生智乃至世
間第一法智。簡擇諦究竟者。謂已於諸諦究
竟簡擇於諦無加行。決定生起相者。謂於所
觀察諸諦境中不由加行功用決定生起相是
現觀相。又此決定智與境和合相究竟到所
知故。所以者何。除是以外更無異境可須求
故。是故此觀名爲現觀。當知此決定相復有
十種。何等爲十。頌曰
    我性無三有 不滅無有二
    無分別無怖 自斷中決定
論曰。十種決定者。一於衆生無中決定。二於
遍計所執自性無中決定。三於無我有。四於
相有。五於麁重有。是中並決定。六於不滅中
決定。謂或無故不滅。謂衆生我及法我或有
故不滅。謂二無我。七於無二中決定。謂法及
法空無有差別。八於空無分別決定。九於法
性無怖決定。謂諸愚夫於此性處生諸怖畏。
智者於此無有怖畏是故決定。十於自在能
斷決定。謂我不復從於他人求斷方便。是故
決定。復次如是現觀。云何次第修習。應知
頌曰
    發起證等流 成滿次第四
    又法住智等 次第八應知
論曰。現觀次第或四或八或復七種。何等爲
四。一發起。謂從聞所生智乃至世第一法。二
證得。謂見道。三等流。謂修道。四成滿。謂究
竟道。云何爲八。謂法住智乃至善清淨智。如
前所説。云何七種。頌曰
    無悔住所縁 如實見境界
    道所依無惑 純差別行斷
論曰。七種次第者。謂尸羅淨乃至行斷智見
淨。由尸羅清淨故無有變悔。由無悔故心定
住境。由心定故於所知境得如實見。次於如
實智見道所依止佛法僧寶。遠離疑惑得四
證淨倶生智。次於善逝所證所説得決定智。
謂唯佛法中有純淨。出離苦道非於餘法。次
於此道得行差別智。謂苦遲通行是下品樂。
速通行是上品。餘二行是中品。次依上品正
行於餘斷滅生勝智見。復次此尸羅等七清
淨。若略説三學所攝當知亦是三淨所攝。云
何三淨。頌曰
    三淨攝應知 戒淨及心淨
    境界依止道 説爲慧清淨
論曰。三種淨者。所謂戒淨心淨慧淨。慧清淨
中復有三種。一於境界。二於道所依止。三於
道體。於道體中當知復有三種。謂純故。差別
故。斷故。復次於如是次第中。以何次第入於
現觀。頌曰
    知身等因縁 善達於三世
    次了知四苦 復八苦應知
論曰。先於四念住位應善了知身受心法四
種因縁。謂由食集故身集。觸集故受集。名色
集故識集。作意集故法集。次此身等於三世
中應善了知。謂於未來世集法隨觀。於過去
世滅法隨觀。於現在世集滅法隨觀。次應了
知即此身等四苦所苦。謂受重擔苦。位變異
苦。麁重苦。及死生苦。以善不善法爲因能感
流轉死及生苦。是故了知死生二苦。即是了
知法苦。從此無間將觀諸諦。故先了知八種
苦法。所謂生苦乃至略説五取蘊苦。復次頌

    從是正觀諦 起十六行智
    爲治四顛倒 後後之所依
論曰。知八苦後。次正觀察四種諦理起十六
行智。前爲後後之所依止。謂爲對治四顛倒
故起苦諦四行。一爲對治常顛倒故起無常
行。二爲對治樂淨倒故起於苦行。三爲對治
我顛倒故起於空行。四即爲治此起無我行。
所以者何。離諸行外餘我空故。即諸行體非
我性故。次於常樂淨我四愛集諦起因集生
縁四行。次於此斷滅諦起滅靜妙離四行。次
於此能證道諦起道如行出四行。復次頌曰
    從是轉修習 於心總厭離
    諦簡擇決定 究竟覺生起
論曰。從十六行智後復轉修習。先縁自心總
厭心智生此説名煖。從此已上諦簡擇智生。
此説名頂從此已上決定覺智生。此説名忍。
復從此已上究竟覺智生。此説名爲世第一

顯揚聖教論卷第十六



顯揚聖教論卷第十七
  無著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成現觀品第八之餘
論曰。如是已得煖等善根。當知從此入於現
觀。頌曰
    從此無加行 解脱智三心
    一百一十二 煩惱斷十攝
論曰。從此無間無有加行。解脱見道所斷隨
眠三心智生。一内遣有情假縁智。二内遣諸
法假縁智。三遍遣一切有情諸法假縁智。此
中前二是法智。第三是種類智。如是三智能
斷一百一十二煩惱。如是煩惱十種所攝。一
百一十二煩惱者。謂欲界見苦諦等所斷各
有十種。色無色界見苦諦等所斷各有九種。
謂各除瞋。如是名爲一百一十二煩惱。何等
十煩惱所攝。謂五見自性五非見自性。如前
已説。復次頌曰
    此證菩提分 六種淨智相
    行無分別故 隨所作建立
論曰。當知此智眞證覺分非方便位。亦是六
種清淨智相。所謂法智種類智苦智集智滅
智道智相。此智無分別故但隨所作建立六
智相貌。不由行差別故建立六種。應知。復
次頌曰
    菩薩在此位 先修勝因力
    於自他身苦 起平等心性
論曰。在此現觀位中諸菩薩。由先修習勝資
糧力故。於自他相續苦中起五種平等心。謂
麁重平等心。無我平等心。斷精進平等心。無
愛味精進平等心。一切菩薩現觀平等心。復
次頌曰
    是大我意樂 於自性無得
    廣意樂當知 二性無分別
論曰。當知此平等心性即是大我阿世耶。及
廣大阿世耶。於遍計所執自性無所得故。於
有漏無漏二性過失功徳亦無所得。由無分
別故。復次頌曰
    次上十六行 清淨世間智
    對治界地故 究竟事成就
論曰。從此諦現觀已上。於修道中有十六行。
世出世清淨智生。謂於欲繋苦諦生二智。一
現觀審察智。二現觀決定智。於色無色繋苦
諦亦有如是二智。如於苦諦有四智。如是於
集滅道諦亦各有四智。如是總有十六種智。
復次如是現觀智。若聲聞等所得。爲對治欲
色無色三界雜染。若諸菩薩所得。爲對治十
種地障。如是當知諸所作事成就究竟。所謂
轉依究竟亦是現觀智究竟。亦名究竟現觀。
復次頌曰
    此現觀差別 或六或十八
    相勝利衆多 隨經論所説
論曰。當知現觀差別復有六種。一思現觀二
信現觀三戒現觀四現觀智諦現觀。五現觀
邊智諦現觀六究竟現觀。問思現觀以何爲
體答以上品思所生慧爲體。或彼倶行菩
提分法爲體。問信現觀以何爲體。答以上品
世出世縁三寶淨信爲體。或*彼倶行菩提分
法爲體。問戒現觀以何爲體。答以聖所愛身
語等業爲體。或*彼倶行菩提分法爲體。問現
觀智諦現觀以何爲體。答以縁非安立諦聖
慧爲體。或*彼倶行菩提分法爲體。問現觀邊
智諦現觀以何爲體。答以縁安立諦聖慧爲
體或*彼倶行菩提分法爲體問究竟現觀以
何爲體答以盡智無生智等爲體。或*彼倶
行菩提分法爲體
又此現觀差別有十八種。謂聞所生智現觀。
思所生智現觀。修所生智現觀。順決擇分智
現觀。見道現觀。修道現觀。究竟道現觀。不
善清淨世俗智現觀。善清淨世俗智現觀。勝
義智現觀。不善清淨行有分別智現觀。善清
淨行有分別智現觀。善清淨行無分別智現
觀。成所作前行智現觀。成所作智現觀。成所
作後智現觀。聲聞等智現觀。菩薩等智現觀。
復次如是現觀相貌勝利。隨諸經論多種應
知。問思現觀有何相*貌。答若有成就思現
觀者。能正了知諸行無常。諸行皆苦。諸法無
我。涅槃寂靜。雖住異生位已能如是決定解
了一切。沙門婆羅門諸天魔梵及餘世間。決
定無能如法引奪。問信現觀有何相*貌。答若
有成就信現觀者。或住異生位或住非異生
位。若於現法若現後法終不宣説。於異衆中
別有大師。別有善説法別有正行僧。問戒現
觀有何相*貌。答若有成就戒現觀者。乃至
畜生終不故害其命。及不與取行邪佚行。知
而妄語飮窣羅迷隷耶末陀放逸處酒。問現
觀智諦現觀有何相*貌。答若有成就現觀智
諦現觀者。終不依止異見起所作業。及於自
所證起疑起惑。及染著一切生處計行吉相
而得清淨。誹謗三乘造惡趣業。況復能起害
害母等諸無間業。乃至終不生第八有。問
現觀邊智諦現觀有何相*貌。答若有成就現
觀邊智諦現觀者。於自所證。若他問難終不
怯怖。問究竟現觀有何相*貌。答若有成就究
竟現觀者。終不墮於五種犯處。終不故害衆
生之命。及不與取習近婬佚非梵行法。故説
妄語貯積財物受用諸欲。又終不怖畏不可
記論事。終不計執自作苦樂他作苦樂自他
作苦樂。非自非他作無因生苦樂。諸如是等
爲現觀相*貌。當知此即現觀勝利。若隨
隨論如前廣説
  顯揚聖教論成瑜伽品第九
論曰。前説菩薩於此位中先修因力等。云何
名爲先因力耶。頌曰
    般若度瑜伽 等至無分別
    一切一切種 無有分別故
論曰。依止三摩鉢底發起般若波羅蜜多瑜
伽勝行。即此正慧能到彼岸。是大菩提最勝
方便。故名瑜伽。此所依止等至無有分別。於
一切法及一切種無分別故。云何一切及一
切種。頌曰
    一切一切種 三相與三輪
    謂名相染淨 及倶非二種
論曰。一切者。謂三輪。一所知境。二能知智。
三能知者。一切種者。謂三相。一名相。二染
淨。三倶非。名者。謂假立等十二種。名相者。
謂自相及共相。染者。謂染汚法。淨者。謂諸
善法。倶非者。謂無覆無記法。復次如是所説
無分別者。於何等法説無分別耶。頌曰
    於法及法空 無二種戲論
    無分別無窮 此上非應理
論曰。法與法空倶無二種戲論。故名無分
別。云何爲二。謂有及無。何以故。色非是有。
遍計所執相無故。亦非是無。彼假所依事有
故。色空亦非有。遍計所執相無所顯故。亦非
是無。諸法無我有所顯故。如於色色空。如是
於餘一切法及一切法空。當知亦爾。非離諸
法及法空外更有餘境是可得者。是故但説
二無分別非無分別。更無分別有無窮過。此
上更無所知境故。復次頌曰
    若都無所取 無慧亦無度
    倶成取離言 爲順非無用
論曰。此若無有二種分別。即無有取。都無取
故慧體尚無。況到彼岸。是故必有離言相取。
由此取故慧到彼岸二倶成就。所以者何。由
此聖慧雖不取如所言相性。而取離言相性
故。問若此聖慧不取如言相性者。宣説正法
應無所用。答不然。爲隨順故。所以者何爲
欲隨順離言相取。是故如來宣説正法
  *顯揚聖教論成不思議品第十
*論曰。要先思惟方入現觀。是故應離不可
思議處方便思惟。云何名爲不可思議處。頌

    九事不思議 由依止五處
    有五種因故 得失倶三種
論曰。有九種事不可思議。一我。二有情。三
世界。四業報。五靜慮者境界。六諸佛境界。七
十四不可記事。八非正法。九一切煩惱之所
引攝。若有思惟如是九事。必定依止五種
處所方起思惟。一見。二忍。三推尋。四利養。
五散亂。依止於見思惟我及有情。依止於忍
思惟世界。依止推尋思惟業報。靜慮者境界
諸佛境界及十四種不可記事。依止利養思
惟非正法。依止散亂思惟。一切煩惱之所引
攝。問何因縁故。如是九事不應思議。答五因
縁故。一我及有情無自相故。不應思議。二世
界現成相故。不應思議。三業報及二境界甚
深相故。不應思議。四不可記事非一定相故。
不應思議。五非正法及諸煩惱之所引攝能
引無義相故。不應思議若有思議如是等事。
當知能引三種過失。一起心亂過失。二生非
福過失。三不得善過失。若不思議能引三種
功徳。翻此應知。復次頌曰
    不應思不記 當知由四因
    非定一甚深 引無義相住
論曰。又若略説。由四種因於不可思議事自
不應思惟。亦不應爲他記別。一我及有情若
有若無非一定故。不可思惟不可記別。二業
報及二境界皆甚深故。不可思惟不可記別。
三世界不可記事非正法。一切煩惱之所引
攝。引無義故。不可思惟不可記別。四眞如於
行等法不即不離。其相法爾安住故。不可思
惟不可記別。復次頌曰
    不思我有無 成二過失故
    於他亦二失 不應思一異
論曰。不應思我若有若無。何以故。成二過失
故。若思爲有。即於非實有義起増益執過。若
思爲無。即於假有義起損減執過於他有情。
若執一異亦成二過。若執爲一。有情多過。若
執爲異。非六處過。復次頌曰
    二雖不依見 成故不應思
    不思如是生 三過所隨故
論曰。有情世界器世界。此之二種雖不依見
亦不應思。何以故。世共了知現成相故問何
故不思此事如是生非不如是耶。答若如是
思者。或謂即如是。或謂異如是。或謂無如是。
此三種過所隨逐故。復次頌曰
    善趣與惡趣 二作者非定
    過去善惡業 處事等難思
論曰。於業報中不應思議。修福行者定往善
趣。爲惡行者定往惡趣。不決定故。又過去世
淨不淨業。若處若事若因若報等。不可思議。
復次頌曰
    眞如無漏性 成所作義利
    靜慮者如來 無譬自在故
論曰。靜慮者及佛二種境界中。眞如及無漏
性皆不可思議。又諸佛等成所作義。謂所作
利益衆生事亦不可思議。何以故。無譬喩故。
一切世間無有少事能譬甚深二種境界。又
自在故諸如來等由内證得心自在故起所作
事世間所有一切作用。若離因縁和合所不
見故。復次頌曰
    外道所宣説 能引無義利
    非理遠四處 無記不應思
論曰。一切不應記事不應思議。諸邪外道之
所説故。能引諸無義利故。不如正理故。遠離
四種正思惟處故。謂因思惟處。果思惟處。雜
染思惟處。清淨思惟處。復次如前所説。若思
惟彼有三種過。云何而有。頌曰
    非處勤功用 毀謗於大
    不修清淨善 故成三過失
論曰。由於非處勤功用故起心亂過失。由於
得靜慮者及佛世尊毀謗最勝功徳故生非福
過失。由不發起淨善法故。有不得善過失。復
次頌曰
    遠離不思議 思可思議處
    具八種功徳 故如理應思
論曰。由於不可思議處強思議者有如是過
失。故應遠離。於可思議處如理思惟。若如是
思具八功徳。何等爲八。所謂能善了知。
説大説。依義思惟不依文字。少以淨信信解。
少以慧觀觀察。堅固思惟。審諦思惟。常勤思
惟。於所思惟善能究竟中。無懈退。復次頌

    諸佛之所説 遍知等無違
    五因二因故 於此不應思
論曰。由五因故於不可思議處不應欣樂思
惟。謂諸佛所説故。及於四諦中遍知斷證修
不相違故。又略由二因故謂教及證教。謂諸
佛所説證謂遍知苦等
  *顯揚聖教論攝勝決擇品第十一之一
*論曰。如是遠離不思議處方便思已。於九
種事應以十相起種種最勝決擇。何等
爲十。頌曰
    數相別有處 邊際與生起
    想善巧攝等 勝決擇諸事
論曰。十種相者。一數二相。三差別。四有性。
五處所。六邊際。七生起。八想。九善巧。十攝
等。此中數者。謂色數。有十五如是等相者。謂
假立相自相共相。此中事亦名相。是所相故。
名亦名相。相應亦名相。倶是能相具故。如與
火色相應表知有煖。如是等衆生亦名相。
是相者故。取亦名相。是能相體故。差別者。謂
有色無色有見無見等差別。有性者。謂假有
性實有性勝義有性。處所者。如四大展轉及
與造色同一處住又色心等同一處所。又依
欲界身色界等心展轉安住。邊際者。如色至
色界及與極微。是其邊際樂受。乃至第三靜
慮。是其邊際如是等。生起者。謂由如是因縁
如是法生。如引勢生等。想者。謂句迷惑等。
善巧者。謂蘊善巧等。攝等者。謂若攝若相應
若依若縁若問論。如是問論復有多種。謂一
行順前句順後句四句無事句。若能如是善
了知者。名善問記。復次於一切事應起種種
最勝決擇。心事決擇今當先説。頌曰
    心性有二種 異熟及與轉
    初阿頼耶識 種子二應知
論曰。略説心性有二種。一名異熟心。二名轉
心。異熟心者。即是阿頼耶識。亦名一切種子
識。此復二種應知。一證成。二建立。云何證
成。頌曰
    執受初明了 種子業身受
    無心定命終 無皆不應理
論曰。由八種相證阿頼耶識決定是有。謂若
無阿頼耶識依止執受應不可得。最初生起
定不可得。明了生起應不可得。諸法種子應
不可得。四種業用應不可得。種種身受應不
可得。二無心定應不可得。命終時識應不可
得。問何故若無阿頼耶識依止執受不可得
耶。答由五因故。何等爲五。謂阿頼耶識先行
因生。眼等轉識現縁因起。如經言。根境作意
力故諸轉識生乃至廣説。是名初因。又六識
身善不善可得。是名第二因。又六識身一類
異熟無記。所攝必不可得。是名第三因。又六
識身各別依轉。若依彼彼所。依彼彼識。轉彼
彼所依。應有執受。餘無執受不應道理。雖許
能執。亦不應理。識遠離故。是名第四因。又所
依止應成數數執受過失。所以者何。眼識一
時轉一時不轉。餘識亦爾。是名第五因。如是
先業因現縁因所生故。善不善故。一類不可
得故。各別所依故。數數執受過故不應道理。
問何故最初生起不可得耶。答設有難言。若
有阿頼耶識應有二識同時生起。應告彼言。
汝於無過妄生過想。容有二識同時轉故。所
以者何。謂如有一倶時欲見乃至欲識。隨別
一識最初生起。不應道理。何以故。爾時作
意無有差別。根及境界不壞現前。何因縁故
識不倶轉。問何故明了生起不可得耶。答若
有定執識不倶生。與眼等識同行一境。明了
意識應不可得。所以者何。若時縁過去境生
起憶念。爾時不明了意識現在前行。非於現
境意識現行。得有如是不明了相。是故應許
諸識倶轉。或應許彼第六意識無明了性。是
即有過。問何故種子不可得耶。答六轉識身
各別異故。所以者何。是六轉識從善無間不
善性生。不善無間善性復生。從二無間無記
性生。劣界無間中界生。中界無間妙界生。
如是妙界無間乃至劣界生。有漏無間無漏
生。無漏無間有漏生。世間無間出世生。出世
無間世間生。非如是相爲種子體。應正道理。
又彼諸識長時間斷。相續經久流轉不息。是
故轉識能持種子。不應道理
問何故諸業不可得耶。答若無諸識同時生
起諸業倶轉。不應道理。所以者何。若略説業
有四種。一器了別業。二依了別業。三我了別
業。四境了別業。如是四種了別業用。刹那刹
那倶現可得。非於一識一刹那中有如是等
差別業用。是故必有諸識倶起
問何故若無阿頼耶識。身受不可得耶。答謂
如有一或如理思惟。或不如理思惟。所有推
尋。若心在定若不在定。身受生起非一衆多。
若無此識應不可得如是身受既現可得。是
故定有阿頼耶識
問何故若無阿頼耶識。諸無心定不可得耶。
答如薄伽梵説。入無想定及滅盡定。當知爾
時識不離身。若無此識爾時識應離身。識若
離身便應捨命。非謂在定
問何故若無阿頼耶識命終時識不可得耶。
答謂如有一臨命終時。或從身上分識漸捨
離冷觸漸發。或從身下分非彼意識有時不
轉。故知唯有阿頼耶識能執持身。此識若捨
於彼身分冷觸可得身無覺受。意識不爾。是
故若無此識。不應道理。如是已説阿頼耶識
證成道理。云何建立。頌曰
    所縁境相應 更互二因性
    識等倶流轉 雜染汚還滅
論曰。略説此識建立由五種相。一所縁境相。
二相應相。三互爲因相。四倶轉相。五雜染還
滅相。當知前四種相建立流轉雜染還滅相。
一種當知建立還滅
問所縁境相建立云何。答若略説此識由了
別二種所縁境故轉。一由了別内執受故。二
由了別外無分別相器故。了別内執受者。謂
了別遍計所執自性。妄執習氣及諸色根根
所依處。謂在有色界若無色界。唯有妄執習
氣執受。了別外無分別相器者。謂了別依止
縁内執受阿頼耶識故。於一切時無有間斷。
器世界相。譬如燈焔生時。内執炷膩外發光
明。如是阿頼耶識。内縁執受境。外縁器世界
境。生起道理應知亦爾。又即此識縁境微細。
世聰慧者難了知故。又即此識縁境無廢時
無變易。從初執受刹那乃至命終一味了別
而流轉故。又即此識於所縁境念念生滅。當
知刹那相續流轉非常非一。又即此識於欲
界中縁狹小執受境。於色界中縁廣大執受
境。於無色界中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縁無量
執受境。無所有處縁微細執受境。非想非非
想處縁極微細執受境。如是了別二種所縁
境故。微細了別所縁境故。相似了別故。刹那
了別故。了別*狹小執受所縁境故。了別廣大
執受所縁境故。了別無量執受所縁境故。了
別微細執受所縁境故。了別極微細執受所
縁境故。是名建立阿頼耶識所縁境相
問相應轉相建立云何。答此阿頼耶識恒與
遍行五種心法相應。所謂作意觸受想思。如
是五法亦異熟攝。最極微細。世聰慧者亦
難了故。如是心法亦常一類縁境而轉。又即
此識相應受一向不苦不樂無記性攝。當知
餘心所法行相亦爾。如是遍行心法相應故。
一類異熟相應故。最極微細相應故。恒常
一類縁境而起相應故。不苦不樂相應故。一
向無記相應故。是名建立阿頼耶識相應轉

問互爲因相建立云何。答阿頼耶識與彼轉
識爲二種因。一爲種子生因。二爲所依止因。
種子生因者。謂諸所有善不善無記轉識生
時。一切皆因阿頼耶識種子而生。所依止因
者。謂由阿頼耶識所執色根爲依止故。五識
身轉非無執受又由有此識故得有意根。由
此意根爲依止故意識得生。譬如依止眼等
五種色根五識身轉非無五根意識亦爾。非
無意根。復次轉識與阿頼耶識爲二種因。一
於現法中長養彼種子故。二於後法中爲彼
得生攝殖彼種子故。於現法中長養彼種子
者。謂隨依止阿頼耶識。如是如是善不善無
記轉識生時。於一依止同生同滅。如是如是
熏習此識。由是爲因縁故後後轉識善不善
無記性轉。復増上轉復熾然轉。復明了而得
生起。於後法中攝*殖彼種子者。謂彼熏習種
類能引攝未來即此異熟阿頼耶識。如是種
子因故。依止因故。長養種子故。攝殖種子
故。是名建立阿頼耶識轉識互爲因相
問諸識倶轉相建立云何。答阿頼耶識或於
一時唯與一轉識倶起謂與意根。所以者何。
由此意根恒與我見我慢等相應。高擧行相。
若有心位若無心位。恒與此識倶時生起。又
此意根恒縁阿頼耶識爲其境界。執我及慢
高擧行相而起。又即此識於一時間或與二
轉識倶起。謂意及意識於一時間或與三轉
識倶起。謂五識身隨一起時前二及此一。於
一時間或與四轉識倶起。謂五識身隨二起
時前二及此二。如是於一時間或乃至與七
轉識倶起。謂五識身和合起時前二及此五
復次前説意識依染汚意生。意未滅時於相
了別縛不得解脱。若意滅已相縛解脱。又此
意識能縁他境及縁自境。縁他境者。謂或總
或別縁五識身境。縁自境者。謂縁法境。復次
阿頼耶識或於一時與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
倶轉。此受與轉識相應依轉識起。從此識種
子生。又於人趣若於欲纒天中及於一分鬼
畜趣中。倶生不苦不樂受。與彼苦樂不苦不
樂轉識身相應。雜相續受一時倶轉。若於
獄趣中他所映奪不苦不樂受與彼轉識相應
純苦無雜相續受倶轉。當知此受被映奪故。
相難可了。如於地獄一向與苦受倶轉。如是
於下三靜慮地。一向與樂受倶轉。於第四靜
慮地乃至有頂地中。一向與不苦不樂受倶

復次阿頼耶識於一時間或與轉識相應善不
善無記諸心法倶轉。如是阿頼耶識與諸轉
識一時倶轉。亦客受及客善不善無記
心法倶轉。然不應説與彼相應。何以故。由不
與彼同一縁轉故。猶如眼識與眼。雖復倶轉。
然不相應。此亦如是。由與彼法少分相似故
得爲喩。喩之道理應如是知又如諸心法。心
法體義雖無差別。然相異故一身倶轉。互不
相違。如是此識與諸轉識。當知倶轉亦不相
違。又如依止暴流有多波浪種種倶起互不
相違。又如依止清淨鏡面種種影像同時倶
起互不相違。如是依止阿頼耶識有多轉識。
當知倶起亦不相違。又如一眼識於一時間
於一事境。唯取一類無異相色。或於一時頓
取非一種種相色。如眼識於色如是乃至身
識於觸於一時一事境。或取一相。或復頓取
多種境相。如是分別意識於一時間或取一
境或復頓取衆多境界。當知亦不相違
復次如前所説意根常與此識倶轉。於一切
時乃至未斷。當知恒與任運倶生。四種煩惱
相應。所謂薩迦耶見我慢我愛無明。此四煩
惱。若在定地若不定地。當知恒行不與善等
相違。是有覆無記性。如是與轉識倶轉故。諸
受倶轉故。善等倶轉故。是名建立阿頼耶識
倶轉相
問阿頼耶識雜染還滅相建立云何。答若略
説阿頼耶識。當知是一切雜染法根本。所以
者何。此阿頼耶識亦是有情世間生起根本。
能生諸根根所依處及轉識等故。亦是器世
間生起根本。能生器世間故。又即此識亦是
一切有情互相生起根本。一切有情互爲増
上縁故。所以者何。無有衆生於餘衆生見聞
等時不受用彼起苦樂等受。由此義故。當知
衆生界互爲増上縁
復次阿頼耶識具一切種子故。於現在世是
苦諦體。是未來世苦諦生因。亦是現在世集
諦生因。如是有情世間生根本故。器世間生
根本故。是現在世苦諦體故。能生未來苦諦
故。能生現在集諦故。當知阿頼耶識是一切
雜染根本
復次阿頼耶識所有攝持順解脱分及順決擇
分等善根種子。此非集諦因由。順解脱分善
根等違流轉故。所餘世間所有善根因此生
故轉復明淨。所以者何。由是縁故。彼所攝受
自類種子。轉有功能轉有勢力。増長種子而
得成立。由此種子故。彼諸善法轉明淨生。又
復能感後世増上可愛異熟。又依此一切種
子阿頼耶識故。薄伽梵説。眼界色界眼識界。
乃至意界法界意識界。由於阿頼耶識中有
種種界故。又如經説惡叉聚喩。由於阿頼耶
識中有非一界故。是故當知即此雜染根本。
阿頼耶識以修習善法故即得轉滅。又此善
法修習。若諸異生以縁轉識爲境作意故。方
便住心爲欲入初諦現觀故非未見諦者。於
諸諦中未得法眼。而能通達一切種子阿頼
耶識。此未見諦者修如是行已。或入聲聞正
性離生。或入菩薩正性離生。通達一切法界
已。亦能通達阿頼耶識。當於爾時總觀各別
自内一切雜染。又復了知自身外爲相縛所
縛内爲麁重縛所縛
又此行者由阿頼耶識是一切戲論所攝諸
行界故。略彼諸行於阿頼耶識總爲一團一
積一聚。爲一聚已。以縁眞如境智。修習多修
習故。所依止轉轉依無間。當知已斷阿頼耶
識。由此斷故。當知已斷一切雜染
又此轉依以相違故。當知能治阿頼耶識。又
阿頼耶識體是無常有取受性。轉依是常無
取受性。以縁眞如境聖道能轉故。又阿頼耶
識麁重所隨轉依。究竟遠離一切麁重。又阿
頼耶識是煩惱生因。聖道不生因。轉依是煩
惱不生因。聖道生因。此是建立因體非生因
體。又阿頼耶識令於善淨無記法中不得自
在。轉依令於一切善淨無記法中得大自在。
復次此阿頼耶識斷滅相者。謂此阿頼耶識
正斷滅故。便捨二種取。其身雖住猶如變化。
所以者何。未來後有苦因斷故。便捨未來後
有之取於現法中一切煩惱因斷故。便捨現
法一切雜染所依之取。一切麁重遠離故。唯
有命縁暫住。由有此故。佛經中説。爾時但受
身邊際受命邊際受。廣説乃至即於現法一
切所受究竟滅盡。如是建立雜染根本故。趣
入通達修習作意故。建立轉依故。是名建立
阿頼耶識雜染還滅相。如是由勝義道理。建
立心意識已。隨此所説道理故。於三界中一
切心意識一切雜染道理及清淨道理。應隨
顯了。若於餘處所顯心意識道理。此由所化
有情差別故。但依具愚夫慧所化有情而説
方便令彼易入法故
問若成就阿頼耶識。亦成就轉識耶。設成就
轉識。亦成就阿頼耶識耶。答此應爲四句。謂
或成就阿頼耶識非轉識。謂無心睡眠者。無
心悶絶者。入無想定者。入滅盡定者。生無想
天者。或有成就轉識非阿頼耶識。謂住有心
位阿羅漢獨覺不退轉菩薩及與如來。或有
倶成就。謂所餘住有心位者。或有倶不成就。
謂阿羅漢獨覺不退轉菩薩及與如來入滅盡
定。若處無餘依涅槃界
顯揚聖教論卷第十七



顯揚聖教論卷第十八
  無著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攝勝決擇品第十一之二
復次心差別相建立應知。頌曰
    所依境界力 建立心差別
    復由七種行 難了相應知
論曰。心差別相當知。復由所依所縁力而得
建立。由所依力者。謂立眼識乃至意識。所縁
力者。謂立色識乃至法識。青識黄識乃至苦
識樂識。如是等復由七種行相。了知諸心難
知差別。一不可知相續久住器差別相。二多
種相境差別相。三倶有差別相。四能治所治
速疾迴轉差別相。五習氣差別相。六續生差
別相。七解脱心差別相。復次頌曰
    所縁無自在 住惡所依止
    隨縁力所轉 心繋縛應知
論曰。由三因故説心被縛。一於所縁境不自
在故。二安住穢惡所依止故。三隨衆縁力而
轉變故。此中於所縁境不自在者。謂於制伏
相於化於變等。不如所欲住境自在。復次頌

    散亂及安住 六種十五種
    縁境界六等 所治心非一
論曰。當知心散亂有六種心安住。有十五種
心縁境。有六種等衆多差別。所對治心亦非
一種。應知
心散亂有六種者。一作意心散亂。謂諸菩薩
棄捨大乘相應作意。退習聲聞獨覺相應下
劣作意。二外心散亂。謂於外妙五欲中及憒
閙相貌尋思隨煩惱外境界中縱心流散。三
内心散亂。謂或由惛沈睡眠下劣。或由味著
諸定。或由種種定中隨煩惱故。惱亂其心。四
相心散亂。謂依止外相作意思惟内境相貌。
五麁重心散亂。謂内作意爲縁生起諸受。由
麁重身故計我我所。六自性心散亂。謂五識
身心安住有十五種者。一初發安住心。謂修
三摩地方便。二證得安住心。謂已得未至三
摩地。三圓滿安住心。謂已得根本靜慮三摩
地。四自在安住心。謂即於此得隨所欲。五有
動安住心。謂於下三靜慮。六無動安住心。謂
於第四靜慮。七此上寂靜安住心。謂於寂靜
無色解脱。八最勝寂靜安住心。謂於想受滅
解脱。九信解安住心。謂於聞所生智。十決定
安住心。謂於思所生智。十一影像安住心。謂
於世間修所生智。十二成實安住心。謂出世
間修所生智。十三有増上慢出離安住心。謂
於世間靜慮無色。十四無増上慢出離安住
心。謂於出離世間靜慮無色。十五三行雜染
安住心。謂識隨色而住。縁色而住。依色而住。
如是乃至隨行而住。縁行而住。依行而住。此
中隨色而住者。謂執受所依故。縁色而住者。
取境界故。依色而住者。謂由麁重故。如
是乃至隨行等三。當知識非識住。縁自心心
能盡愛故。復次縁境界六等者。謂常縁境非
常縁境。遍滿縁境。淨行縁境。善巧縁境。淨惑
縁境。如是爲先復有多種餘縁境界。謂欲界
繋心縁欲色無色及不繋境。如是色無色界
繋心及不繋心各縁四種境。又依欲界繋心
起欲色無色界繋心及不繋心。依色界繋心
起色無色界繋心及不繋心。依無色界繋心
起無色界繋心及不繋心。又過去心縁過去
未來現在。如是未來現在心各縁三種。又善
心縁善不善無記。如是不善無記心各縁三
種。又樂倶行心縁樂倶行等三種境界。如是
苦倶行心。不苦不樂倶行心。各縁三種。又貪
瞋癡相應心。各縁貪等相應三種境界
復次所治心非一者。謂欲界繋有五種心。謂
見苦所斷心。乃至修道所斷心。如是色無色
界繋心。各有五種。及無漏心合爲十六種心
復有二十種心。謂欲界繋心有八種。一生得
善心。二方便善心。三不善心。四有覆無記心。
及無覆無記心。分爲四種。謂異熟生心。威儀
路心。工巧處心。變化心。色界繋有六心。除不
善工巧處心。無色界繋有四心。謂除不善威
儀路工巧處變化心。不繋心有二種。謂學心
無學心。復次心所有事勝決擇。今當説。頌曰
    依多境了別 各爲自業生
    心法不應思 相似境轉故
論曰。心所有法依止。能縁多境八種識故。各
各造作自業而起。依心而有故名心所有法。
不應更思。彼所縁境。由彼與識等縁轉故。如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557 558 559 560 561 562 563 564 565 566 567 568 569 570 571 572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