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阿毘曇毘婆沙論 (No. 1546_ 迦旃延子浮陀跋摩道泰五百羅漢釋 ) in Vol. 28

[First] [Prev+100] [Prev] 333 334 335 336 337 338 339 340 341 342 343 344 345 346 347 348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想。問曰。若然者此中所説云何通。如説。内
無色*相觀外色。答曰。行者有如是期心故。
作如是説。行者作如是期心我不觀内色。但
觀外色。有如是期心故。佛作是説。復次此中
説。行者先分別觀察時故佛作是説。復次以
義定故。若觀内無色想。則定觀外色。若觀外
色。則定觀内無色想。復次此中説善根及方
便内無色想。是善根方便觀外色者。是滿足
善根。復次内無色想者。是其心觀外色。是
所縁淨解脱身作證得成就。是名第三解脱。
問曰。淨解脱爲觀色是色。爲内無色想觀外
色耶。若觀色是色者。初解脱第三解脱。有何
差別。若内無色想觀外色者。第二解脱第三
解脱。有何差別。答曰應作是説。内無色想觀
外色。問曰。若然者第二解脱第三解脱。有何
差別。答曰。名即差別。是名第二解脱。是名第
三解脱。復次第二解脱在初禪。第二禪第三
解脱。在第四禪。復次第二解脱。在内道外道
身中。淨解脱唯在内道身中。復次第二解
脱。行不淨行。第三解脱。行淨行。復次第二
解脱。對治色愛第三解脱。對治不淨。復次
第二解脱。不多所作不多用功而得。淨解脱。
多有所作多用功而得。復次第二解脱體明
淨。縁不明淨體。勝妙縁不勝妙。淨解脱體勝
妙。縁勝妙體。明淨縁明淨。淨解脱縁淨。問
曰。行者何故淨解脱觀縁淨。答曰。欲試善
根故。行者作是念。我作不淨觀。煩惱不生。未
知此善根爲滿足不。復試觀淨。煩惱亦復不
生。便知善根已得滿足。復次行者觀不淨故
心劣。心劣故不能修勝進善根。復次淨觀令
心欣踊。能修勝進善根。猶塚間比丘。常觀死
尸故。心則劣弱不能修勝進善根。便從住處。
往清淨妙好河池園林之中。觀世種種勝妙
之事。心生欣踊。然後能生勝進善根。彼亦如
是。復次行者作不淨觀。心常愁慼。無歡喜時。
則不能修勝進善根。若以淨觀。捨不淨心。能
修勝進善根。復次欲現自心堅牢故。彼作是
念。我心堅牢。乃至作淨觀。猶不生煩惱。復次
欲現善根有大勢用故。復作是念。此善根
有大勢用。乃至縁淨法。猶不生煩惱。復次欲
現自心堅牢亦現善根有大勢用故。彼作是
念。我心堅牢善根有大勢用。觀淨境界。猶不
生煩惱。復次淨解脱。非凡夫常人能起。若
行者好喜淨潔。從摩&T072933;摩天中來。曾聞有一
比丘。以日入時。往詣佛所。從佛索房。爾時佛
告阿難。汝爲此比丘。求住房舍。爾時阿難。
示彼比丘房時。彼比丘語阿難言。汝可極淨
掃灑此房。懸繒幡蓋。散種種華。燒衆名香。敷
軟床蓐。安置好枕。爾時阿難。具以是事。往白
世尊。佛告阿難。如彼比丘所須。悉辦具足。
爾時阿難。即爲辦具。時彼比丘。入此房中。坐
其床座。以夜初分。起淨解脱因。是次第得盡
諸漏。成阿羅漢。獲得神通。晨朝以神足力。忽
然而去。爾時阿難。晨朝詣彼比丘所入房。但
見嚴正床座。不見其人。見是事已。往詣佛所。
而白佛言。彼比丘。嚴正床座。不知何去。佛告
阿難。汝於彼比丘。莫生輕心。彼比丘。昨夜
起淨解脱。得盡漏。成阿羅漢。獲得神通。以神
通力。忽然而去。阿難當知。彼比丘者。好憙淨
潔。從摩&T072933;摩天中來。若不得如是清淨房舍
床座臥具者。則不能起是善根。以是事故。知
淨解脱非凡常人能起居好憙淨潔。從摩&T072933;
摩天中來者。則能起淨解脱。第三義解脱義
如上説。空處識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
解脱。廣説如四無色定滅受想解脱。滅盡定
處。當廣説。第八義解脱義如上説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四十三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四十四
 迦旃延子造 五百羅漢釋
北涼天竺沙門浮陀跋摩
共道泰等     譯 
  使犍度十門品之八
問曰。何故禪中餘善根立解脱。無色定中。
盡立解脱耶。答曰。以禪是麁現見了了故。餘
善根立解脱。無色定是細不現見不了了故。
盡立解脱。復次禪中有種種不相似善根故。
餘善根立解脱。無色定無種種不相似善根
故。盡立解脱。復次禪中多諸功徳善利故。餘
善根立解脱。無色定無多功徳善利故。盡立
解脱。復次禪能遍照縁於上地。亦縁下地。縁
於自地。餘善根立解脱。無色定不能遍照。能
縁上地自地。不縁下地。是故盡立解脱。復次
禪解脱。是有漏。無色定解脱。是有漏無漏。如
是因論生論。何故禪中解脱是有漏。無色定
中解脱。是有漏無漏耶。答曰。先所説四答。此
中應説。餘有一異答。禪解脱是虚觀。無色定
解脱是實觀
佛經説解脱名方。問曰。何故佛説解脱名方。
答曰。爲教化故。受化者。應聞説解脱名方。乃
得悟解。是故佛以方名説解脱。如餘經説。諦
名方。有受化者。應聞説諦名方。乃得悟解。是
故佛説諦名方。此亦如是。問曰。解脱與方有
何相似。答曰。八法相似。解脱有八。方亦有八。
問曰。方應有十。謂四方四維及上下。何故説
八。答曰。如調象法故應有八。調象之法。必向
四方及四維。不能令其向於上下。譬如以方
故調於龍象。如是以方便故得解脱。尊者瞿
沙。作如是説。調象解脱有三事。同三事。異三
事。同者一以方故。龍象可調。解脱亦爾。以除
障故。衆生能得解脱。二如調龍象。趣於一方
時。不能復趣餘方。佛教衆生解脱之法。亦復
如是。得一解脱時。無二無多。三如調龍象。趣
一方時便遠餘方。世尊爲衆生説解脱法。亦
復如是。一解脱現在前。餘解脱便遠。三事異
者。一如調龍象。若不趣方。則不能調。佛説解
脱法。住一處而無所趣。能令衆生得解脱法。
二如調龍象。趣一方時。不能復趣餘方。佛説
解脱法不爾。能於一時。説八解脱法。而令衆
生皆得悟解。三如調龍象。趣一方時。皆遠餘
方。佛説解脱法不爾。爲諸衆生。説一解脱法。
而作方便。令餘解脱法皆近。復次此中説最
勝調御法。曾聞拘薩羅王波斯匿。勅捕象人。
使捕野象。若得象者。來白於我。時捕象人。聞
王教勅。即捕野象。來白王言。大王當知。今
已捕得野象。王聞是語。勅調象師。令調野象。
若善調伏。便來白我。時調象師。受王教勅。即
以種種苦切之事。調於野象。能令調伏。如舊
調象。時調象者。知象已調。來白王言。大王當
知。先勅調象。今已善調。大王應知是時。爾
時波斯匿王。與調象師共乘此象。出田遊獵
時。象見雌象群。欲心熾盛。而便馳走趣雌象
群。時調象者。欲迴制之。盡其方便。不能令
迴。王及調象者。攀樹而下。得自濟命。還詣宮
城。語調象者。汝以不調之象。令我乘之。法應
爾耶。時調象者。而白王言。唯願大王莫見
瞋責。此象實調。當使大王後驗此事。時象欲
心息已。便還王宮。時調象者。將象詣王。燒熱
鐵丸。置其頂上。於其耳中。而語之言。此是最
後調汝不動之法。汝若堪忍則善。若不堪忍。
當復以前苦切之事。次第調汝。象聞是語。其
身不動其猶如山。時熱鐵丸。燒象頂。如燒樺
皮。王見是事。怪未曾有。即勅象師。去鐵丸。
語調象言。汝今調象。能令如此。前何故爾。
調象人答王言。我能調身。不能調心。時王復
問調象人言。世間頗有能調心者不。時調象
人答王言有。佛世尊住舍衞國祇桓精舍。善
能調伏衆生身心。爾時波斯匿王。作是思惟。
欲得見佛。即與調象人。共乘本象。往詣佛所。
爾時世尊。與百千眷屬。圍遶説法。爾時世尊。
見波斯匿王來。以隨宜方便。爲王説法。非聲
聞辟支佛所知境界。時世尊告諸比丘。如調
象人善調象已趣於一方。若東若西若南若
北。調牛之人。善調於牛。調馬之人。善調於
馬。趣於一方。廣説如上。比丘當知。無上調御
師。善調於人。能趣諸方。何者是方。觀色是
色。乃至廣説解脱。以是事故。知此經説最勝
調御
經説有一比丘。往詣佛所。頭面禮足。却坐一
面。而白佛言。世尊有明界。有淨界。有空處
界。有識處界。有無所有處界。有非想非非想
處界。有滅界。世尊爲以何故立此諸界。佛告
比丘。以闇故立於明界。以不淨故立於淨界。
以色故立空處界。以邊故立識處界。以所有
故立無所有處界。以實身故立非想非非想
處界。以滅實身故立滅界。問曰。彼比丘爲問。
佛何義。佛答。彼比丘何義。答曰。彼比丘。以
覆相問八解脱義。佛亦以覆相答八解脱義。
明界者。是初二解脱。淨界者。是淨解脱。空處
界者。是空處解脱。識處界者。是識處解脱。無
所有處界者。是無所有處解脱。非想非非想
處界者。是非想非非想處解脱。滅界者滅受
想解脱。問曰。彼比丘。何故以覆相問佛八解
脱義。答曰。彼比丘少欲知足。覆藏善法。不欲
以已功徳顯示他人故。問曰。佛何故以覆相
説八解脱。答曰。欲滿彼比丘心所願故。彼
比丘心作是念。若佛以覆相爲我説八解脱
者則善。佛是滿他願者。善知根性者。爲彼比
丘心所念故。覆相而説比丘當知。明界是
初二解脱。爲闇故者。闇者是欲界色愛。初二
解脱。是彼對治。以彼色愛故。立二解脱。以不
淨故立淨界者。不淨是初二解脱淨解脱。是
彼對治。以彼故立淨解脱。以色故立空處界
者。色是第四禪空處解脱。是彼對治。以彼故
立空處解脱。以邊故立識處界者。邊是空處
識處解脱。是彼對治。以彼故立識處解脱。問
曰。空處何故名邊。答曰。色盡處是色邊故
名邊。以所有故立無所有處界者。所有者是
識處。以有無邊行故。無所有處解脱。是彼對
治。以彼故立無所有處解脱。以實身故立非
想非非想處界者。實身者。是無所有處。非想
非非想處解脱。是彼對治。以彼故立非想非
非想處解脱。以滅實身故立滅界者。滅實身
名非想非非想解脱滅受想解脱。是彼對治。
以彼故立滅受相解脱。問曰。非想非非想
處何故名滅實身。答曰。實身是無所有處非
想非非想處。是彼對治故言滅時。彼比丘。聞
佛所説。歡喜隨順復更問佛。世尊明界。乃至
滅界。爲以何定而得。佛告比丘。明界乃至滅
界。以行定得。或有説者。彼比丘。問次第得。
或有説者。彼比丘問斷。若作是説。彼比丘問
次第得者。行定是初禪邊。乃至無所有處
邊。初禪邊者。離欲愛得初二解脱。第四禪邊
者。離三禪欲。得淨解脱。空處邊者。離第四禪
欲。得空處解脱。識處邊者。離空處欲。得識
處解脱。無所有處邊者。離識處欲。得無所有
處解脱。此中餘者。非想非非想處解脱。滅受
*相解脱。佛告比丘。非想非非想處解脱。以勝
行定得。勝行定者。是非想非非想處邊。以勝
行定。離無所有處欲。得非想非非想處解脱。
滅界者。以滅受想處定得。滅受想定者。是非
想非非想處定。所以者何。入定出定。心在
彼處故。若作是説。彼比丘問斷者。行定是有
漏無漏對治。是故能離欲界。乃至離無所有
處欲。此中餘者非想非非想處解脱。滅受想
解脱。比丘非想非非想處解脱。以勝行定得。
勝行定者。是無漏對治。世俗道。於離非想非
非想處。衰退轉還。是故以無漏對治。離非想
非非想處欲。滅界者。以滅實身得。滅實身者。
是滅盡涅槃。以滅盡涅槃故。而修滅受想定。
比丘以闇故立明界者。闇是境界闇。初二解
脱。是彼對治。復有説者。彼比丘。離三界欲。
以覆相廣略問佛。佛亦以離三界欲覆相廣
略而答。明界者。是現離欲界欲。方便淨界
者。是略現離欲界欲。空處界者。是略現離色
界欲。識處界。無所有處界。非想非非想處界。
是廣現離無色界欲。滅界是略現離無色界
欲。比丘以闇故立明界者。闇者是勝妙五欲
愛。初二解脱。是彼對治。譬喩者。作如是説。
彼比丘以覆相問八種定。佛亦以覆相説八
種定。解此經者。有増有減。於此經。應作而不
作。不應作而作。應説廣界而不説是減。不應
説減界。而説是増。今當離於増減。而解此經。
界者。是初禪二禪。淨界者。是第三第四
禪。空處界者。是空處。識處界者。是識處。無
所有處界者。是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界
者。是非想非非想處。比丘以闇故立明界者。
闇是諸蓋。初禪二禪。是彼對治。爾時比丘。聞
佛所説。歡喜隨順而去
有滅盡定。問曰。何故作此論。答曰。爲止併義
者意故。或有説者。滅定有心。彼作是説。無有
無色衆生無心之定。如尊者佛陀提婆。作如
是説。若滅定無心者。不應説有從彼定起者。
是名爲死。不名爲定。爲止如是説者意故。亦
現離無所有處欲。非想非非想處心。次第起
彼定現在前。是故尊者和須蜜。作如是説。云
何滅定。答曰。離無所有處欲。作休息想心。令
心心數法滅。以是事故。根犍度作如是説。
入滅定時。爲滅幾根。答曰七。謂意根捨根信
等五根。何繋心心數法滅。答曰。無色界繋。
總而言之。是無色界繋。而是非想非非想處
心心數法。滅從滅定起時。幾根現在前。答
曰。或七或八。有漏心七。無漏心八。若從彼
定起心。是非想非非想處心。起七根現在前。
謂意根捨根信等五根。若是無所有處心。起
八根現在前。上所説七。知根知已根。若一現
在前。何繋心心數法現在前。答曰。有漏心。是
無色界繋。無漏心是不繋。若出定心。是非想
非非想處者是無色界繋。心心數法現在前。
若出定心是無所有處者。起不繋心心數法
現在前。以是事故。明滅定無心。所以者何。入
定時説滅。出定時不説滅。出定時説現在前
不説滅。以是事故。而作此論
問曰。滅定體性是何。答曰。是心不相應行陰。
界者在無色界。地者在非想非非想處地。非
下地。問曰。何故下地無滅定。答曰。非其田
器。乃至廣説。復次彼定無心心斷起現在前
非想非非想處隨順斷心。問曰。云何非想非
非想處隨順斷心。答曰。若欲入彼定者。欲界
善心。次第起初禪心現在前。乃至無所有處
心。次第起非想非非想處心現在前。非想非
非想處心心數法。有上中下。捨上心。起中
心。捨中心。起下心。捨下心。在彼定。是故非
想非非想處隨順斷心。猶如女人紡毳隨轉
續毳。若盡時更不轉續。彼亦如是。復次
二滅心定。倶在二界邊。無想定在色界邊。滅
定在無色界邊。復次此二定。倶在二地邊。無
想定在第四禪地邊。滅定在非想非非想處
地邊。復次無想定在四大造色邊。滅定在心
心數法邊。復次一切地。盡有二種過。一過
欲。二過住處。過初禪欲者。以自地無漏。過初
禪住處者。以第二禪。乃至過無所有處欲者。
以自地無漏。亦以下地。過無所有處住處者。
以非想非非想處。過非想非非想處欲者。以
下地無漏。過非想非非想處住處者。以滅定。
若當下地有滅定者。下地或有二種過。或有
三種過。非想非非想處。唯有一種過。欲令
無如是過故。不説下地有滅定。復次滅定以
二事故立解脱。一以背捨一切縁法。二以
滅最後邊心。若下地有滅定者。不名背捨一
切心。所以者何。不盡背捨一切心法故。亦非
滅最後邊心。所以者何。滅中心故。復次此定
是次第定。非想非非想處心次第生此定。以
如是事故。下地無滅定
云何滅定。答曰。佛經説過一切非想非非
想處。問曰。滅定是非想非非想處法。何以
言過一切非想非非想處。答曰。雖是彼處法。
以寂靜故言過。猶如村落阿練若處。復次
非想非非想處有二種。一有心二無心。過
一切非想非非想處者。過於有心非想非非
想處。滅受想解脱身作證得成就者。是説
無心非想非非想處。如有心無心。相應不
相應。有依無依。有行無行。有勢用無勢用。
有縁無縁。當知亦如是。復次非想非非想
處有二種。謂染汚不染汚。過一切非想非
非想處者。過染汚非想非非想處。滅受想
解脱身作證得成就説不染汚非想非非想
處。如染汚不染汚。見道斷修道斷。當知亦
如是。復次非想非非想處有二種。謂本得
未曾得。過一切非想非非想處者。過本得
非想非非想處。滅受想解脱身作證得成就
者。是未曾得非想非非想處。如本得未曾得。
共不共離欲得方便得。當知亦如是。復次此
中説次第過諸地故。先次第過諸地欲。後過
有心住非想非非想處。問曰。無學人可爾。所
以者何。無學人於非想非非想處。有二種過。
一離欲過。二住處過。學人於非想非非想處。
無二種過。過一切非想非非想處。云何可爾。
答曰。一切有二種。有少分一切。有一切一切。
此中説少分一切。復次此中説住處過。學人
雖無非想非非想處修道所斷欲過。而有住
處過。復次此説須臾過。彼須臾滅非想非非
想處有心。次生非想非非想處無心滅受想
定身作證得成就者。問曰。入彼定時。餘心
心數法盡滅。何故世尊但説滅受想耶。答曰。
譬喩者。説彼定有心。彼作是説。入彼定時。唯
此二法滅。問曰。我不問彼我問説此言無心
者。何故爾耶。答曰。佛説受想滅。當知餘心
心數法亦滅。復次以此二法名義勝故。彼心
聚中。誰爲最勝。此二法最勝故。佛説復次
此現初門現略現始入法故。心心數法有二
種。或是根性。或非根性。若説受當知已説
根性。若説想當知已説非根性者。如根性非
根性。明非明。勝不勝。妙不妙。當知亦如是。
復次此二法。於二界中。極爲行者。而作疲
勞。受於色界。想於無色界。是故世尊説此二
法。復次以此二法於二界中勝故。受於色界
中勝。想於無色界中勝。復次以此二法能生
二種惱。謂愛惱見惱。受能生愛惱。想能生
見惱。復次此二法。能起二種鬪諍根本。受能
起貪著欲愛繋縛鬪諍根本。想能起見愛貪
著繋縛鬪諍根本。如二鬪諍根本。二邊二箭
二戲論二我。當知亦如是。復次因樂受故。生
顛倒想。令諸衆生。於生死中。受大苦惱。是
故世尊説滅此二法。復次行者憎惡此二法
故起滅定。如施設經説。行者以何方便求滅
定。答曰。初行者。欲令諸行。更無所作。更無
所思。令我受想不生。已生者滅。未生受想令
不生。已生受想令滅。是滅於此滅法無障礙。
不問他得自在。身作證是名定。以是事故。世
尊説滅此二法。問曰。滅之與定有何差別。答
曰。滅是一刹那。定是久相續。問曰。心不動故
名定。此中心斷無心云何名定。答曰。不動有
二種。一心不動。二四大不動。此中雖斷心
不動。而四大不動相續生。以四大不動故名
定。問曰。二無心定。何故滅定立解脱。無想定
不立耶。尊者波奢説曰。佛決定知法相。亦知
勢用。餘人不知。若法有解脱相者立解脱。無
解脱相者不立。復次若定是内道法立解脱。
若定是外道法不立解脱。如内道外道。聖人
凡夫。背煩惱起煩惱。背熾然起熾然。説亦如
是。復次捨我見起無我見身中可得者立解
脱。若起我見捨無我見身中可得者不立。復
次若捨身見起空現在前身中可得者立解
脱。若不起空現在前起身見者不立。復次先
作是説。以二事故。滅定立解脱。一捨一切
縁法。二滅最後邊心。無想定無此二事故。不
立解脱。復次若更不生諸界諸生諸趣身中
可得者立解脱。若更生諸界諸生諸趣身中
可得者不立。復次背棄義。是解脱義。得滅定
者。背捨諸界諸生諸趣。増長生死法。無想
定不爾。以如是事故。二無心定。滅定立解
脱。無想定不立。問曰。滅定無想定有何差別。
答曰。名即差別。是名滅定。是名無想定。復次
界亦差別。無想定色界繋。滅定無色界繋。復
次地亦差別。無想定在第四禪地。滅定在非
想非非想地。復次身亦差別。無想定在凡夫
身。滅定在聖人身。復次凡夫人入無想定作
離想。聖人入滅定作休息想。復次凡夫人厭
患想入無想定。聖人厭患受想入滅定。復次
凡夫人入無想定。欲滅於想。聖人入滅定。欲
滅受想。復次凡夫人入無想定。滅色界繋心
心數法。聖人入滅定。滅無色界繋心心數法。
復次凡夫人入無想定。滅第四禪地心心數
法。聖人入滅定。滅非想非非想地心心數法。
復次凡夫人入無想定。得色界報。聖人入滅
定。得無色界報。尊者和須蜜説曰。無想定滅
定。有何差別。答曰。一是無想定。二是滅定。
復次界亦差別。無想定是色界繋。滅定是無
色界繋。餘廣説如上。復次凡夫人入無想定。
得無想果。聖人入滅定。得非想非非想處果。
復次凡夫人入無想定。得色界繋報。學人入
滅定。得無色界繋報。無學人入滅定。得餘
依。無想定滅定。是謂差別。問曰。何故佛經説
八解脱二解脱。説身作證耶。答曰。八解脱盡
應説身作證如大因縁經説。八解脱身作證
得成就。問曰。何故一經説八解脱身作證。多
經説二解脱身作證耶。答曰。此二解脱。多有
所作。多用功而得故。復次以名義勝故。八解
脱中。何者最勝此二解脱。復次此二解脱。倶
在界邊。淨解脱。在色界邊。滅受想解脱。在無
色界邊。復次此二解脱。倶在地邊。淨解脱。在
第四禪地邊。滅受想解脱。在非想非非想地
邊。復次淨解脱。盡四大造色而立。滅受想解
脱。盡心心數法而立故。復次淨解脱。取色淨
相。而不生煩惱。是故佛説身作證得成就。滅
受想解脱。無心在身不在心。以身力起現在
前。不以心力。是故佛説身作證得成就。復次
經説八解脱身作證者。皆以此二解脱故。得
成就者得成就。有多處説。或説色陰少分是
得成就。或説善五陰。或説善四陰。或説心不
相應行陰少分。或説滅盡涅槃。説色陰少分。
得成就者。如偈説
    汝於勝慧法 得成就於戒
    一切皆賢善 廣有諸珍寶
善五陰者。如説。得成就初禪。乃至第四禪。善
四陰者。如説。得成就空處乃至非想非非想
處。心不相應行陰少分者。如此中説。滅受想
解脱滅盡涅槃者。如説。得成就滅盡涅槃。問
曰。滅定有幾種。答曰。或有説者。有四種。一
具縛人所起滅定。二斷上三種結。三斷中三
種結。四斷下三種結。復有説者。此定有四種。
非具縛起者。是斷六種七種八種九種結起
者。復有説者。此定有九種。斷上上結起者。
乃至斷下下結起者。復有説者。此定有十種
具縛起者。斷上上結起者。乃至斷下下結起
者。問曰。若具縛人。能起滅定者。凡夫人亦
能起。答曰。具縛人有二種。一見道所斷具
縛。二修道所斷具縛。若無非想非非想處見
道所斷具縛。有修道所斷具縛者。能起滅定。
若有二具縛者。則不能起。評曰。應作是説。滅
定有十一種。具縛人。起滅定者。斷上上結起
者。乃至斷下下結起者。時解脱轉根作不動
起者。問曰。若具縛者所起滅定。乃至時解脱
轉根作不動者所起滅定。即是具縛者所起滅
定耶。答曰。或有説者。即是。問曰。若然者。云
何有十一種。答曰。以十一時起故。有十一種。
復有説者。具縛者所起異。乃至不動法所起
異。問曰。若然者。具縛者所起。乃至不動者所
起。有何差別。答曰。具縛者所起。後斷一種結
所起者。於前具縛者所起。得不在身中成就。
不現前行。斷一種結所起者。得在身中成就。
現在前行。乃至不動法所起。於時解脱所起。
得不在身中成就。不現前行。不動法所起。得
在身中成就現在前行
問曰。此定爲有上中下不耶。若有上中下者。
施設經説云何通。如説。滅法無有差別若無
上中下者。佛所有定。即是聲聞辟支佛定也。
答曰。應作是説。此定無上中下。問曰。若然
者。施設經説善通。滅法無差別故。佛所有定。
即是辟支佛聲聞定也。答曰。如佛心斷入此
定。辟支佛聲聞心斷入此定。等無差別。而方
便有差別。佛不以方便起此定現在前。辟支
佛以下方便。聲聞或以中。或以上方便。評曰。
應作是説。此定有上中下。問曰。若然者。佛定
異。辟支佛聲聞定異。此説善通。施設經説云
何通。如説。滅法無有差別。答曰。以住心故。
施設經説滅法。無有差別。定是有爲故。應有
上中下。所以者何。一切有爲法。有上中下相」
問曰。此定體爲有幾耶。答曰。或有説者。體
有一。若滅現在前則無心。問曰。若滅刹那現
在前。即彼刹那。名無心耶。答曰。如是。若滅
刹那現在前。即彼刹那名無心。如一受刹那。
即彼刹那。名爲有受。一想刹那。即彼刹那。名
爲有想。一識刹那。即彼刹那。名爲有識。彼亦
如是。若一刹那滅。即彼刹那名無心。復有説
者。此定體有十一。所以者何。彼滅十大地及
心故。復有説者。體有二十一種。所以者何。彼
滅十大地十善大地及心。評曰。應作是説。隨
滅幾種心數法。彼定體亦有爾許種。此是定
體。定相云何。答曰。體即是相。相即是體。諸
法不可離體別説相。尊者和須蜜説曰。心法
解脱是其相
問曰。此定不能斷結。何故説名心法解脱。答
曰。此説須臾斷。有縁法令不行名解脱。而此
定不能斷結。復有説者。若法想微細。爲其作
因。微微作次第。不與此法倶。而成就是解脱」
問曰。此爲説何義。答曰。或有説者。此中説
定。若作是説。此中説定者想微細。爲其作
一因。謂相似因。與微微作一因。謂相似因微
細。亦作次第縁。若作是説。此中説定若法
想微細。爲其作因微微爲其作次第者。不應
説不倶。所以者何。彼人起定現在前故。應説
成就。所以者何。彼人成就定故。復有説者。此
中説出定心。若作是説。此中説出定心者。想
微細。爲其作一因。謂相似因。微細亦作次第
縁。若作是説。此中説出定心者。若法想微細。
爲其作因。微微作次第。應説不倶。所以者
何。入定時。不起出定心現在前故。應説成
就。所以者何。彼人成就出定心故。以是事故。
知彼人本得出定心。復有説者。此中説入定
心。若作是説。此中説入定心者。想與定作一
因。謂相似因。微細與定作一因。謂相似因。亦
作次第縁。若作是説。此中説入定心者。應
作是説。想微細與定作因。定與微細作次第。
應説不倶。所以者何。在定時不起入定心現
在前。應説成就。所以者何。在定時成就入定
心故。問曰。此中何者是想。何者是微細。何者
是微微。答曰。或有説者。空處識處是想。無所
有處是微細。非想非非想處是微微。復有説
者。空處識處無所有處是想。非想非非想處
是微細。若心心數次第入定者是微微。復有
説者。非想非非想處。亦是想。亦是微細。亦
是微微。所以者何。非想非非想處。有上中下。
上者是想。中者是微細。下者是微微。問曰。想
微細微微。有何差別。答曰。或有説者。名即差
別。是名爲想。是名微細。是名微微。復次上者
是想。中者是微細。下者是微微。復次想微細。
能令未來無漏道修。微微不修。復次想微細
現在前時。三念處。若一念處現在前。未來四
念處。修微微現在前時。法念處現在前。未來
修三念處。除身念處。復次想微細。或曾得或
不曾得。微微是曾得。問曰。此中因論生論。何
故入定心。或曾得或不曾得。出定心唯曾得。
答曰。入定心難得。多有所作多用功乃得。出
定心易得。不多有所作不多用功而得。是故
唯是曾得。復次入定心。能増益定。令定相續。
出定心。不増益定。令定衰退不相續。復次入
定心。是有漏。或是曾得。或未曾得。出定心。
是有漏無漏故。唯是曾得。此中因論生論。何
故入定心有漏。出定心有漏無漏耶。答曰。隨
順斷心故。入定心。不堅牢羸劣。如腐種子不
能生相續法。隨順斷心。出定心。堅牢不羸劣。
不如腐種子能生相續法。不隨順斷心。復次
入定心。以定爲寂滅。無漏心不計有法是
寂滅。復次此是次第定。非想非非想處心。次
第起此定。最後無漏。在無所有處
問曰。入定心。爲何所縁。出定心。爲何所縁。
答曰。入定心縁定。出定心亦縁定。問曰。若入
定心縁定出心亦縁定者。何不入定時出定。
出定時入定耶。答曰。入定時期心欲入。出定
時期心欲出。復次入定心縁未來定。出定心
縁過去定。問曰。入定心縁未來定時。爲何所
縁。答曰。或有説者。縁初刹那。復有説者。縁
隨起幾所定現在前。評曰。應作是説。入定心
縁未來定。則不可知。爲縁何法。爲不縁何法。
所以者何。未來法是亂法。多刹那無次第。以
總縁故。言縁未來定。問曰。出定心縁過去法
時。爲何所縁。答曰。或有説者。縁最後刹那。
復有説者。縁隨所起。幾所定現在前。評曰。應
作是説。出定心縁過去定。則不可知爲縁何
法爲不縁何法。所以者何。過去法有多刹那

問曰。入滅定時滅何等心。過去耶。未來耶。現
在耶。若滅過去者。過去已自滅。若滅未來者。
未來未生。若滅現在者。現在不住。若定不滅。
彼亦自滅。答曰。應作是説。滅未來者。問曰。
未來法未生。云何可滅耶。答曰。行者住現在
世。遮住未來心。令不生故言滅。譬如城邑。若
斷道閉門。竪於高幢。不令人出入。則名爲救。
彼亦如是。復有説者。滅未來現在心。問曰。行
者住現在世。遮住未來心。使不生言滅可爾。
現在法不住。若定不滅。彼亦自滅。云何言滅。
答曰。先現在滅心心數法。令有縁法相續而
滅。今現在滅心心數法。令有縁法不相續而
滅。皆是定力
問曰。出定時何心心數法現在前。答曰。或有
説者。先所遮住未來心心數法。復有説者。起
未來心心數法現在前。先所遮住者。在不生
法中。評曰。應作是説。起未來心心數法。但不
可知爲起何心爲不起何心。所以者何。未來
法是亂。是多刹那。是無次第
問曰。此定爲有過去本得未來修不耶。答曰。
或有説者。無過去本得。亦無未來修。如天眼
天耳。若作是説。此定無本得無未來修者。定
初刹那。成就現在定。第二刹那。等成就過去
現在出定。成就過去定。復有説者。此定有過
去本得。有未來修。如念前世智他心智。若作
是説。此定有過去本得未來修者。定初刹那
成就未來現在定。第二刹那。等成就三世出
定。成就過去未來定。評曰。應作是説。此定無
過去本得。亦無未來修。若此定有過去本得
未來修者。若退此定。還起此定。應得本定而
不爾。若退此定。還得此定。名得未曾得定。如
不破戒而還家者。還復出家。名得未曾得戒。
彼亦如是
問曰。於何處起此定。答曰。欲色界。非無色
界。初在欲界。若於欲界起滅定。於此定退命
終。生色界中。能起此定。餘者不能。何以知
之。經説。尊者舍利弗。語諸比丘。諸長老當
知。若比丘戒具足定具足慧具足者。能數數
入出滅受想定。若於現法及死時。不得阿羅
漢果。身壞命終。過摶食諸天。生摩&T072933;摩身天
中。復於彼處。數數出入滅受想定。此是實知
見。有如此事。爾時長老優陀夷。住彼會中。
語尊者舍利弗言。尊者舍利弗。彼比丘生摩
&T072933;摩身天中。數數入出滅受想定。無有是處。
第二第三説亦如是。問曰。何故長老優陀
夷。三違尊者舍利弗所説耶。答曰。長老優陀
夷所疑。非無處所。彼作是念。若得此定者。必
離無所有處欲。命終應生非想非非想處彼
處不能起滅定。亦不解尊者舍利弗意。問曰。
彼尊者舍利弗有何意耶。答曰。尊者舍利弗。
説生色界阿那含。長老優陀夷。説生無色界
者。是以違之。尊者舍利弗。説退阿那含。長老
優陀夷。説不退阿那含。是以違之。問曰。尊者
舍利弗。何故不爲長老優陀夷解此義耶。答
曰。尊者舍利弗。作是念。我不能除此愚人深
著之心。復次尊者舍利弗。有如是心。欲爲解
説。以優陀夷三違此言故。此心便息。如箭
喩經説。爾時有衆多増上慢比丘。皆於佛前。
自説聖利。我生已盡。乃至廣説。佛作是念。我
今當爲説斷慢法。以諸比丘數數自説聖利
故。此心便息。佛世尊有遍大悲。欲説法心。猶
尚有息。何況尊者舍利弗耶。復次尊者舍利
弗。作是念。此所論事。必聞於佛。佛以此事。
當呵責優陀夷及長老阿難。當使此辱經歴
千載。令無智者不違智者之言。爾時舍利弗。
作是念。此比丘三違我所説。諸梵行比丘。亦
無讃歎我所説者。我今應往詣世尊所。爾時
尊者舍利弗。往詣佛所。到已頭面禮足。却坐
一面。語諸比丘。諸長老當知。若比丘戒具足。
乃至廣説。爾時長老優陀夷。在彼會中。語尊
者舍利弗言。乃至無有是處。爾時尊者舍利
弗。作是念。今此比丘。於世尊前。違我所説。
諸梵行比丘。亦無稱讃我所説者。我今應當
默然。爾時舍利弗。即便默然。爾時佛告優陀
夷言。汝意以何是摩&T072933;摩身天耶。以非想非
非想天是耶。答言。如是。佛告言。汝愚人無眼。
何故與上座比丘。論甚深阿毘曇。爾時世尊。
現前呵責優陀夷已。便告長老阿難言。汝見
上座比丘爲他所惱。無有悲心。於彼愚人。而
不呵責。爾時世尊。呵優陀夷已。便還精舍。入
於禪定。問曰。長老優陀夷。有過故世尊呵之。
長老阿難。復有何過。而被呵耶。答曰。優陀夷
是阿難弟子。是故世尊告於阿難。汝應教勅。
復次優陀夷是長老阿難攝眷屬人。是故世
尊告言。汝應教勅。復次長老阿難是維那。佛
告阿難。汝爲維那。云何不知如法説者非法
説者。復次此論説甚深阿毘曇事。非多人所
知。唯佛尊者舍利弗能知。長老阿難。以多聞
力故能知。以阿難知此法故。不稱讃上座比
丘所説。不隨如法衆。有如是過故。世尊責
之。以是事知初起滅定必在欲界。若於欲界
起滅定。退此定已。生色界中。還起此定。餘則
不能。問曰。何故生色界中。能初起禪無色定
不初起滅定耶。答曰。禪以三事故能起。一以
因力。二以業力。三以法應爾力。以因力者。過
去近生曾起滅此禪。以業力者。作決定業。
必生彼處。法應爾力者。世界壞時。下地衆生。
必生上地。無色定以二事故能起。一以因力。
二以業力。無法應爾力。以因力者。過去近
生曾起無色定。以業力者。作決定業。必生
彼處。無法應爾力者。無色界中。無世界成壞。
滅定以一事故能起。謂解説者。彼解*説者。
爲何處最勝。謂在欲界中。不以因力。所以者
何。未曾起此定故。非以業力。所以者何。彼定
性非業故。非法應爾力。所以者何。無色界無
世界成壞故。問曰。何故欲色界起此定現在
前非無色界耶。答曰。命根依二事存。謂依色
依心。此定無心心斷故。起現在前。欲色界中。
起此定時。心雖斷命根。依色而存。無色界無
色依心故命存。若無色界起此定者。心斷命
則斷。是名爲死。不名爲定
問曰。若起此定已。於此定退。命終爲生空處
識處無所有處不。答曰。不生。所以者何。其所
應生。若能起此定處。若能受報處。色界中。
雖不受此定報。能起此定。非想非非想處。雖
不能起此定。而受此定報處。空處識處無所
有處。不能起此定。亦不能受此定報。復有説
者。生彼處。但不名身證。不名倶解脱。評曰。
應作是説。不生
問曰。住彼定。爲經幾時。答曰。欲界中。以摶
食持諸根四大。欲界雖入定時不令身有患。
出定時則有患。是故欲界少時入定。不得久
住過於七日。何以知之。曾聞有一僧伽藍。有
一比丘得滅定。食時著衣。詣食堂中。其日彼
揵椎。晩彼比丘。精勤而作是念。我何故
空過此時。不觀未來。何時當打揵椎。即立誓
願。入於滅定。乃至打揵椎當起。時彼僧伽藍。
有事難起。時諸比丘。皆捨僧伽藍去。經於三
月。難事乃解。時諸比丘。還集會而打揵椎。時
彼比丘。起定即死。後有一乞食比丘。獲得滅
定。以日初分。著衣持鉢。欲詣村乞食。時天大
雨。彼作是念。若入村者。壞我衣色。若不往
者。何故空過此時。不觀未來。即立願入定。乃
至雨止當起。或有説者。雨經半月。或有説
者。雨經一月乃止。天雨既止。彼比丘起即
死。以是事故。知欲界入滅定無患出時有患。
是故少時入定。不過七日。色界不以摶食持
諸根四大。入此定者。或經半劫一劫。或有過
者。問曰。若不立願入滅定者。云何而起。答
曰。如入有心定。法自應起。復次若欲食。若欲
大小便。入定雖不作患。出則作患。以是事
故。必應自起
問曰。凡夫人。爲入滅定不。尊者和須蜜説曰。
凡夫人不入此定。所以者何。此是聖人定。非
凡夫定。若凡夫人入此定者。亦是凡夫定。復
次凡夫人。觀上離下地欲。如闍樓蟲。非想
非非想處。更無上地可縁。離下地欲。是故凡
夫人。不入此定。復次凡夫人。數數入定。則數
數身猗心猗。以身心猗故。方便則緩。方便緩
故。不能起彼定。尊者佛陀提婆説曰。凡夫人
不入彼定。所以者何。凡夫人數數入定。我見
牢固。畏後邊滅法。如畏深坑。是故不能入彼
定也。問曰。菩薩爲入滅定不。尊者和須蜜説
曰。菩薩不入。所以者何。此定是聖人定。若
菩薩入此定者。亦應是凡夫定。復次菩薩觀
上離下地欲。如闍樓蟲。非想非非想處。便
無上地可縁。離下地欲。是故菩薩不入此定。
復次菩薩入滅定。所以者何。菩薩欲求一切
智時。作如是念。我應推求一切處相。若菩薩
不入滅定者。則於此處不名推求。尊者佛陀
提婆説曰。菩薩不入滅定。菩薩雖復摧滅我
見。不畏最後滅處。如畏深坑。不欲令慧有留
難及斷絶故。不欲入滅定非不能入。問曰。菩
薩前身時。不曾起滅定。於最後身。而起滅定。
爲先起滅定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爲
先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後得滅定。若先
起滅定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云何
不違期心起不相似心。云何名三十四心得
一切智。若先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後
滅定者。云何名滿足學法。得盡智時。云
何名所作已竟。外國法師。作如是説。先起滅
定。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問曰。若然者。
云何不違期心
答曰。彼作是説。菩薩先離無所有處欲。依第
四禪。入正決定。不起此處。乃至得阿那含果。
起於滅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問曰。云
何不名起不相似心耶。答曰。彼作是説。誰言
菩薩無不相似心。菩薩有不相似心。問曰。云
何名三十四心得一切智。答曰。彼作是説。言
三十四心者。説無漏心。不説入定出定心。罽
賓沙門。作如是説。先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後起滅定。問曰。若然者。云何名滿足學法
答曰。言滿足者。滿足於根。滿足於果。不滿足
於定。問曰。云何得盡智時名所作已竟。答
曰。或有説。解脱障是下無知。或有説。是於諸
定不自在。或有説。是不得定者。若作是説。解
脱障是下無知者。世尊得盡智時。斷一切無
知。得一切彼對治智。若作是説。解脱障。是
於諸定不自在者。世尊得盡智時。於諸禪定
解脱三昧。出入皆得自在。若作是説。解脱障
是不得定者。世尊得盡智時。得一切定。是故
得盡智時。所作已竟。問曰。云何名三十四無
漏心。答曰。菩薩先滅無所有處欲。依第四
禪。入正決定。見道中有十五心道比智第十
六心道比智。即是離非想非非想處欲。方
便道無礙道有九。解脱道有九。是名三十四

如經説。毘舍佉優婆夷。詣曇摩提那比丘
尼所。作如是問。阿夷云何入滅定。彼作是
説。毘舍佉優婆夷比丘入滅定。不作是念。我
今入滅定。當入滅定。已於先時。調柔其心。
欲入此定。問曰。行者入房洗足。敷床結
趺座時。無如是念。我今入滅定。當入滅定耶。
答曰。雖有是事。皆是遠時。如欲界善心次第
起。初禪乃至入滅定。無如是念。我今入滅定。
當入滅定。復作是問。阿夷云何起滅定。彼作
是説。毘舍佉優婆夷比丘。起滅定時。不作是
念。我今起滅定。我當起滅定。然縁此身六入
命根故。而起彼定。若爲飢渇所逼。若欲大小
便。雖在定時不作患。出則作患。以是事故。
從彼定起。復問。比丘入滅定時。爲先滅何行。
身行耶。口行耶。意行耶。彼作是説。毘舍佉優
婆夷比丘。入滅定時。先滅口行。次滅身行。次
滅意行。問曰。説滅意行。此事可爾。説滅口
行身行。云何可爾。所以者何。從初禪起。入第
二禪時。滅於口行。從第三禪起。入第四禪時。
滅於身行。何故説言。入滅定時滅身口行。答
曰。入滅定時。有二種。有近有遠。遠時則滅身
口行。近時則滅意行。復次若入初禪。乃至入
非想非非想處。盡名入滅定時。所以者何。爲
入滅定故。起此諸地現在前。復作是問。阿夷
比丘。起滅定時。先起何行現在前。身行耶。口
行耶。意行耶。彼作是説。毘舍佉優婆夷比丘。
起滅定時。先起意行。次起身行。次起口行。
問曰。若作是説。從滅定先起意行。此事可爾。
若作是説。起滅定時。起身行口行。云何可爾。
所以者何。從第四禪起入第三禪身行。乃至
從第二禪起。入初禪口行。乃至生。何故説
起滅定時起身口行。答曰。起滅定。有近有遠。
近者起意行。遠者起身口行。復次起於滅定
乃至初禪。盡名起滅定時。所以者何。以滅定
故。從彼諸地起。復作是問。阿夷比丘。起滅
定時。心何所隨順。心何所轉近。心何所垂入。
彼作是説。毘舍佉優婆夷比丘。從滅定起。心
隨順離。心轉近離。心垂入離。問曰。此中何者
是離。答曰。或有説者。是滅定。若作是説。是
滅定者。出定世俗心。有二事隨順離轉近離
垂入離。一以期心。二以縁。出定無漏心。與
苦智集智相應者。有一事隨順離。以縁不以
期心。與滅智道智相應者。亦不以縁。亦不以
期心。復有説者。離是滅盡涅槃。若作是説。離
是滅盡涅槃者。出定世俗心。亦無期心。亦無
縁。亦無隨順離轉近離垂入離若無漏與苦
智集智道智相應者。於離有期心無縁。與滅
智相應者。於離有期心亦縁。復有説者。離是
滅定。亦是滅盡涅槃。若作是説。離是滅定。
亦是滅盡涅槃者。出定世俗心無漏心。與苦
集滅智相應者。總而言之。有二事隨順離轉
近離垂入離。一以期心。二以縁。與道相應
者。有一事隨順離轉近離垂入離。有期心無
縁。復問。阿夷比丘。從滅定起。爲觸幾觸。彼
作是説。毘舍佉優婆夷。觸三觸。一不動觸。二
無所有觸。三無相觸。問曰。何者是不動觸。
無所有觸。無相觸耶。尊者和須蜜説曰。空處
識處是不動觸。無所有處是無所有觸。非想
非非想處是無相觸。復次空是不動觸。無願
是無所有觸。無相是無相觸。復次無所有處
是不動觸。是無所有觸。是無相觸。無漏者是
不動觸。無所有處攝故。是無所有觸。縁涅槃
故。是無相觸。尊者佛陀提婆説曰。比丘從滅
定起。若是非想非非想處心。不起餘不相似
心。當言觸無相觸。若是無所有處不相似心。
當言觸無所有觸。若是識處不相似心。當言
觸不動觸。餘五有想定説亦如是。問曰。如次
第入滅定出滅定時。亦次第出不耶。答曰。如
次第入。不如次第出。如次第出。不如次第入。
如次第睡。不如次第覺。如次第覺。不如次第
睡。彼亦如是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四十四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四十五
 迦旃延子造 五百羅漢釋
北涼天竺沙門浮陀跋摩
共道泰等     譯 
  使犍度十門品之九
如説。若得此定。依此定立此定。更不受
未來生老病死受苦起集。問曰。此定不能斷
結。何故作是説。若得此定。乃至廣説。答曰。
應觀是事爲以何故。若學人入滅定者起定。
作如是念。此是須臾滅。須臾心心數法不行。
靜妙乃爾。何況畢竟滅。畢竟心心數法不行
者。以是事故。即斷煩惱。入無餘涅槃。若無學
人。入滅定者起定。作如是念。乃至以是事故。
捨諸陰入無餘涅槃。以是事故。作如是説。若
得此定。乃至廣説。更不受苦起集
施設經説。有作願入定不作願出定。有不作
願入定作願出定。有作願入定作願出定。有
不作願入定不作願出定。作願入定不作願
出定者。猶如有一作如是念。使我入滅定。不
作是念。使我出滅定。起四種有想定。若一
現在前。得彼定出。四種有想定。若一現在
前。是名作願入定不作願出定。不作願入定
作願出定者。猶如有一不作是念。使我入滅
定而作是念。使我出滅定。起四種有想定。若
一現在前。彼入滅定出滅定。起四種有想定。
若一現在前。是名不作願入定作願出定。作
願入定作願出定者。猶如有一作如是念。使
我入滅定。使我出滅定。起四種有想定。若
一現在前。彼入滅定出滅定。起四種有想定。
若一現在前。是名作願入定作願出定。有不
作願入定不作願出定者。猶如有一不作是
念。使我入滅定出滅定。起四種有想定。若一
現在前。彼入滅定出滅定。起四種有想定。若
一現在前。是名不作願入定不作願出定。問
曰。作願入定作願出定可爾。何者是不欲入
定出定。而入定出定。答曰。此盡欲入定。盡欲
出定。然入定出定。有自在者。有不自在者。是
故施設經。作如是説。或有入定心得自在出
定心不得自在。或有出定心得自在。入定心
不得自在。或有入定出定心得自在。或有入
定出定心不得自在。入定心得自在出定心
不得自在者。不作願入定作願出定。出定心
得自在入定心不得自在者。不作願出定作
願入定。入定心得自在出定心得自在者。不
作願入定不作願出定。入定心不得自在出
定心不得自在者。作願入定作願出定。以是
事故。作如是説。入定者。盡欲入定。出定者
盡欲出定。問曰。此中説。何者四有想定。答
曰。是四無色。問曰。何故説四無色是四有想
定。答曰。四無色定。於滅定得作逆次定逆超
定。若出彼定。起非想非非想處心。次起無
所有處心。是逆次定。若起識處心。是逆超定。
若出彼定。起無所有處心。次起識處心。是逆
次定若起空處心。是逆超定。以是事故。説四
無色是四有想定。經説。入滅定者。火不能
燒。水不能漂。刀不能傷。毒不能害。不爲他
所殺。問曰。何故入滅定者。火不能燒。水不能
漂。*刀不能傷。毒不能害。不爲他所殺耶。尊
者和須蜜説曰。此定是不害法。若入此定。害
不能害。復次此定有大威勢故。威徳諸天。常
守護定。復次禪禪境界神足神足境界。是不
可思議。復次此定無心。無心者不死不生。散
耆婆經。是此論因縁。曾聞。過去有迦拘孫陀
佛。有二大賢弟子。一名毘頭羅。二名散耆婆。
爾時尊者散耆婆。於一城中。多所教化。於彼
城邊。多人行處。入於滅定。時牧牛羊者。擔薪
草者。行道者。見皆作是念。此大徳平坐而
死。我等應取牛糞乾薪燒之而去。如其念。
即取乾薪牛糞燒已捨去。爾時尊者散耆婆。
晨朝從滅定起。速抖擻僧伽梨。以日初分。著
衣持鉢。入城乞食。時諸牧牛羊擔薪草行道
人見者。皆作是言。此尊者昨日平坐而死。
我等以乾薪牛糞燒已捨來。今復還活。時人
皆號之爲還活。所以不燒身者。以定力護故。
所以不燒衣者。以神足力持故。復有説者。所
以不燒身不燒衣者。皆以定力故。是故散耆
婆經是此論因縁
如因縁中説。施起滅定人。得現世報。問曰。何
故施起滅定人。得現世報耶。答曰。此不必須
通。所以者何。此説非脩多羅毘尼阿毘曇此
是因縁。或然不然。若必欲通者。有何意耶。
答曰。不得現世報。而受多報。問曰。何故施起
滅定者。若得現報。若得多報。答曰。若施滅
定者食。便爲施起諸禪解脱三昧者食。所以
者何。若欲入此定者。先起欲界善心。次第
入初禪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次第入滅定。欲
起此定。從此定次第起非想非非想處心。乃
至初禪。次第起欲界善心。以行者身中修如
是等功徳故。施食得現世報。若得多報。復次
從此定起。出入言説著衣受取飮食。如是等
威儀寂靜故。信心婆羅門居士。生敬重心。以
衣食等施。得現世報。若得多報。復次此定。生
人希有想。若人聞彼比丘得於滅定。極生希
有想。信心婆羅門居士。以清淨心。施其衣食
等。得現世報。若得多報。復次若施起滅定
者。食便名施。不食人食入有想定者。雖不食
摶食。而食有漏觸食意思食識食。入無漏定。
雖不食四種有漏食。而以無漏觸意思識持
身。入滅定者。無四種食。亦不以無漏觸意思
識持身。是故施起滅定者。則施不食人食。得
現世報。若得多報。復次若施起滅定者。食便
是施。到涅槃還者食。所以者何。此定與涅槃
相似故。如入無餘涅槃時。一切心心數法
生。滅一切有縁法。此定亦爾。是故施其食
者。得現世報。若得多報。不但*施滅定人食
得現世報。施五種人食。亦得現世報。一從滅
定起。二從慈心起。三從無諍起。四從見道
起。五從得盡智起。又施五種人食得多報。一
施父。二施母。三施病人。四施説法人。五施近
佛菩薩
問曰。此定爲是受生處造業爲是滿業耶。答
曰。此是滿業。非是造業。所以者何。造業必是
業性。彼非業性。問曰。此定爲得現報。爲得
生報。爲得後報耶。答曰。此定得生報。不得現
報。所以者何。非想非非想處。不能起此定。問
曰。何處受此定報。答曰。於非想非非想處報
四陰。若成就滅定。亦成就滅定報耶。答曰。
或成就滅定。不成就滅定報。乃至廣作四句。
成就滅定不成就滅定報者。生欲色界得滅
定。若得滅定不退。生非非想處。未受滅定
報。成就滅定報不成就滅定者於此得滅定
退。生非想非非想處。受滅定報。成就滅定亦
成就滅定報者。於此得滅定不退。生非想非
非想處。受滅定報。不成就滅定亦不成就滅
定報者。生欲色界中。不得滅定。生空處識處
無所有處。若得滅定退。若不得滅定。生非想
非非想處。不受滅定報
若退滅定。亦退阿羅漢果耶。答曰。或退滅定。
不退阿羅漢果。乃至廣作四句。退滅定不退
阿羅漢果者。學人退滅定。阿羅漢得滅定退。
不得自在。非起結現在前。退阿羅漢果不退
滅定者。慧解脱阿羅漢退。學時得滅定。無學
時起非想非非想處結。退滅定亦退阿羅漢
果者。學時得滅定。無學時起下地結。退無學
時得滅定。三界結若起一界結退。不退滅定
亦不退阿羅漢果者。除上爾所事。
阿羅漢果者六種。謂退法。憶法。護法。等住。
能進。不動。諸退法阿羅漢。盡是倶解脱耶。若
是倶解脱阿羅漢。盡是退法耶。乃至不動阿
羅漢。盡是倶解脱耶。若是倶解脱阿羅漢。盡
是不動耶。答曰。或是退法阿羅漢非是倶解
脱。乃至廣作四句。是退法阿羅漢非倶解脱
者。諸退法阿羅漢不得滅定。是倶解脱阿羅
漢非是退法者。憶法乃至不動得滅定。是退
法阿羅漢亦是倶解脱者。退法阿羅漢得滅
定。非退法阿羅漢亦非倶解脱者。憶法乃至
不動不得滅定。如退法阿羅漢作四句。餘五
種阿羅漢。作五四句亦如是
如無學道有六種阿羅漢。學地亦有六種性。
學諸退法學。盡是身證耶。若是身證。盡是退
法學耶。乃至不動性學。是身證耶。若是身證。
盡是不動性學耶。答曰。或是退法性學
身證。乃至廣作四句。是退法性學非身證者。
退法性學不得滅定。是身證非退法性學者。
憶法乃至不動性學得滅定。是退法性學亦
是身證者。退法學得滅定。非退性學亦非得
身證者。憶法乃至不動性學不得滅定。如退
法性學作四句。餘五性學作五四句亦如是。
若法與心作次第。亦是無間耶。答曰。或法與
心作次第。非是心無間。乃至廣作四句。與心
作次第非心無間者。除定初刹那及有心時。
餘定刹那及出定心是也。是心無間非心次
第者。定初刹那及有心時生住無常是也。是
心次第亦心無間者。定初刹那及有心時是
也。非心次第非心無間者。除定初刹那及有
心時生住無常。餘定刹那及出定心生住無
常是也。若法是心次第亦是定無間耶。答曰。
或法是心次第非定無間。乃至廣作四句。是
心次第非定無問者。定初刹那及有心時是
也。是定無間非心次第者。*除定初刹那及有
心時生住無常。餘定刹那及出定心生住無
常是也。是心次第亦定無間者。除定初刹那
及有心時定。餘刹那及出定心是也。非心次
第非定無間者。定初刹那及餘有心生住無
常是也。八勝處乃至廣説。問曰。勝處體性是
何。答曰。是不貪善根。對治於貪。若取相應迴
轉。欲界是四陰。色界是五陰
已説體性。所以今當説。何故名勝處。勝處是
何義。答曰。勝於境界。勝於煩惱。故名勝處。
雖諸行者不能盡勝境界。然於境界不生煩
惱故名勝處。如世尊説。勝此處故名勝處
界者是色界。地者初四勝處。未至中間初禪
第二禪地。後四勝處。在第四禪地。所依身者。
是欲界身。縁者縁於欲界。爲何所縁。答曰。
縁色入。盡縁一切欲界色入耶。答曰。盡縁。問
曰。若然者經云何通。如説。尊者阿泥盧頭。在
舍衞國。住一精舍。有四快意天女。來詣尊
者阿泥盧頭所。作如是言。尊者阿泥盧頭。我
等是快意天女。於四處得自在意欲。作何等
色。隨意能作。以自娯樂。若欲須衣服瓔珞。隨
意能作。而自娯樂。爾時尊者阿泥盧頭作如
是念。我今應觀此女作不淨想即起初禪不
淨想。不能勝之。乃至起第四禪不淨觀。亦不
能勝。復作是念。此色雜故。不能勝之。若純
一色。我則能勝。作是念已。而語之言。姊妹汝
等。於四處中。得自在者。盡作青色來。即皆青
色。亦不能勝。復作是念。若轉此色。或能勝
之。復語之言。作黄色來。即皆黄色。赤色亦
爾。不能勝之。爾時阿泥盧頭。復作是念。白色
隨順不淨想。若作白色。我或能勝。復語之
言。作白色來。即皆白色。亦不能勝。爾時尊者
阿泥盧頭。知此色雜妙不可勝故。閉目而坐。
是時天女。作如是念。今此尊者。不能憶念我
等。知此事已。忽然不現。尊者阿泥盧頭。不勝
境界。境界不勝尊者阿泥盧頭。譬如二力士。
相撲不能相勝。彼亦如是。此説云何通。答曰。
尊者阿泥盧頭。雖不能勝餘利根者。如佛舍
利弗目揵連等則勝。問曰。能於佛身作不淨
觀不。答曰。能作唯佛。能非餘聲聞辟支佛
能。所以者何。佛身清淨無垢。一切不淨觀者。
不能於佛身作不淨想。*唯佛世尊。能於自
身。作不淨觀。復次不淨觀有二種。一觀色過
患。二觀縁起。觀色過患不淨觀。不能於佛身
作觀色過患。不淨觀能作縁起觀。餘廣説如
雜揵度不淨觀處。念處者盡與身念處。倶智
者盡與等智倶。三昧者不與三昧倶。根者總
而言之。與二根相應。謂喜根捨根。過去未來
現在者。是三世。縁三世者。過去縁過去。未來
必生者縁未來。不生者縁三世。現在者縁現
在。善不善無記者。是善縁善。不善無記者盡
縁三種。三界繋者是色界繋縁三界繋及不
繋者。是縁欲界繋。是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者。
是非學非無學。縁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者。縁
非學非無學。是見道斷修道斷無斷者。是修
道斷。縁見道斷修道斷無斷者。縁修道斷。名
縁義縁者。是縁義。縁自身他身非身者。初二
縁自身他身。餘縁他身。是離欲得方便得者。
是離欲得。亦是方便得。初禪者。離欲界欲。得
二禪者。離初禪欲。得第四禪者。離第三禪欲。
得以方便起現在前。是方便得。佛不以方便
起現在前。辟支佛以下方便。聲聞或以中。或
以上方便。是曾得未曾得者。聖人最後身凡
夫起曾得。未曾得者。餘凡夫起曾得者
八勝處。内有色想觀外色。内有色想者。觀自
身色。修色想。不離色想。觀外色者。觀少外
色。若好若惡。少有二種。一境界少。二自在
少。好色者。不弊壞青黄赤白色。惡色者。弊壞
青黄赤白。色於此色。生勝見者。斷於欲
愛。過於欲愛。縁取前色。皆得自在。是名爲
勝。猶如大家大家子驅使奴僕皆得自在。彼
亦如是。是名初勝處。初者次第數在初故名
初。復次次第入彼定時初入故名初。勝處者。
若入此定。善色受想行識是名勝處。如初勝
處。第二勝處亦爾。異者。先觀少今觀多。多
有二種。一境界多。二自在多。餘如上説。内無
色想觀外色。内無色想者。内不*修色想。離
色想觀外色少。餘廣説如上。是名第三勝處。
如第三勝處。第四勝處亦爾。異者。第三觀少
好惡色。第四觀多内無色想。觀外色。如上
所説。觀青色者。作如是觀解。諸所有色。若略
若廣。盡觀是青。如眼識所觀眼識所行。次生
意識。觀青色青光青影。如是内無色想。觀外
青色青光青影。生勝*知勝見者。斷於欲愛。
過於欲愛。是名勝於色。縁取前色。皆得自在。
猶如大家大家子驅使奴僕皆得自在。彼亦
如是。有如是想者。起如是想現在前。是名第
五勝處。第五義廣説如上。如青色。黄色赤色
白色説亦如是。一一異者。黄勝處。應説迦那
迦華喩。赤色者。應説槃頭耆婆迦華喩。白色
者應説優師迦星喩。問曰。此四種色。何者最
妙。尊者和須蜜説曰。白色最妙。世人亦
是吉色。猶如四方之中東方最勝世人亦稱
爲吉。彼亦如是。尊者佛陀提婆説曰。觀白色
者。心則清淨。不隨順睡眠法
十一切處。乃至廣説。問曰。十一切處體性是
何。答曰。八是無貪善根。對治於貪。若取相應
迴轉。是四陰五陰性。若是欲界四陰。若是色
界五陰。空處識處一切處體性是四陰。此是
一切處體性。乃至廣説
已説體性。所以今當説。何故名一切處。一切
處是何義。答曰。以二事故。名一切處。一以不
缺。二以廣大。不缺者。無有處所縁地。復縁於
水如縁地。若縁水縁火風青黄赤白空處識
處不缺亦如是。廣大者。普遍縁地。乃至普遍
縁識。尊者佛陀提婆説曰。遍縁一切。無有空
缺。名一切處
界者。八在色界。二在無色界。地者。八在第四
禪地空處一切處在空處地識處一切處在識
處地。所以者何。淨解脱在第四禪地。能入
後四勝處。後四勝處。能入八一切處。淨解
脱。縁淨境界。不能分別若好若惡。青黄赤白
勝處。能分別不能令無邊一切處。能令青黄
赤白無邊。此色爲何所依。如依四大。是故
次觀無邊地無邊水無邊火無邊風。此廣大
誰所生。以覺故知色等依空。是故次觀無邊
空處。彼覺何所依。依於識。是故次觀無邊識。
識更無所依故。更不立一切處。所依身者。八
依欲界身。後二依三界身。行者不行行。縁
者。八縁欲界。縁欲界何法。答曰。縁於色入。
二縁無色界。念處者八與身念處倶。後二與
法念處倶。智者盡與等智倶。三昧者不與三
昧倶。根者與一捨根相應。過去未來現在者。
是三世。縁三世者八。過去者縁過去。未來必
生者縁未來。必不生者縁三世。現在者縁現
在。後二者縁三世。善不善無記者。是善縁善。
不善無記者。八縁三種。二縁善無記。是三界
繋不繋者。八是色界繋。二是無色界繋。縁三
界繋不繋者。八縁欲界繋。二縁無色界繋。是
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者。是非學非無學。縁學
無學非學非無學者。縁非學非無學。是見道
斷修道斷不斷者。是修道斷。縁見道斷修道
斷不斷者。八縁修道斷。二縁見道修道斷。縁
名縁義者是縁義。縁自身他身非身法者。八
縁他身。二縁自身他身。是離欲得方便得者。
是離欲得是方便得。離欲得者。離欲時得。方
便得者。作方便得。佛不以方便起現在前。辟
支佛以下方便。聲聞或以中。或以上。是本得。
未曾得者。是本得亦是未曾得。聖人内道凡
夫。亦是本得。亦是未曾得。餘凡夫是本得。問
曰。一切處方便云何。答曰。四以眼識爲方便
滿足時。縁青黄赤白色入。四以身識爲方
便滿足時。縁地水火風觸入。復有説者。七以
眼識爲方便。除風一切處。復有説者。八以眼
識爲方便。問曰。風一切處。云何以眼識爲方
便。答曰。眼識亦取風色入如是相。謂有塵無
塵。滿一切處。毘嵐風等。空一切處。以空爲
方便。識處一切處。以識爲方便
十一切處。云何爲十觀。上下諸邊地無有缺
無有量。上者是上方。下者是下方。諸邊者是
四方四維。無缺者不雜。無量者無有邊際。是
名初一切處。初者次第數在初故名初。復次
順次入此定時初入故名初。一切處者。入此
定時。善色受想行識。此是一切處。乃至識處
一切處説亦如是。異者空處一切處。識處一
切處。不説色陰。問曰。八一切處。縁上下諸
邊可爾。所以者何。彼所縁有方所故。空處一
切處。識處一切處。所縁無方所。云何有上下
諸邊。答曰。八一切處。應説有上下諸邊。二一
切處。無上下諸邊。若如是説者。有何意耶。答
曰。行此定者。在上下諸邊故。如人中修空處
一切處。是下四天王天中修識處一切處是
上餘方。説亦如是
問曰。何故第三禪。無解脱無勝處無一切處
耶。答曰。非其田器。乃至廣説。復次對治欲界
色愛故。初禪立解脱。對治初禪色愛故。第二
禪立解脱。第二禪無色愛故。第三禪不立解
脱。以第三禪無解脱故。亦無勝處。亦無一切
處。所以者何。以解脱入勝處。以勝處入一切
處故。復次以遠故不妙故。第三禪於欲界遠。
於四禪不妙。復次以如第三無色定故。空處
識處。有無邊行。非想非非想處。有滅定。無所
有處。無無邊行。亦無滅定。如第三無色定善
根減少。第三禪亦如是。復次第三禪。有一
切生死最勝受樂。行者多於中著樂故。不能
起解脱勝處一切處。問曰。若然者。何故有無
量神通等功徳。答曰。一切起不必有一切功
徳。若當彼地。無無量無神通者。彼地便是空
無功徳地
佛經説入地一切定者。作如是念。地即是我。
我即是地。我定與地。無二無別。餘一切處亦
如是。問曰。若得一切處。必離第三禪欲。若
計地是我。必是第四禪地身見。計第四禪地
是我。一切處縁欲界。此云何可爾。答曰。此
中説不定名定。如非沙門説名沙門非婆羅
門説名婆羅門。彼亦如是。復次此説前所得
事。譬如國王雖復亡國。富貴之事。猶名爲
王。此亦如是。先得此定。而退失之。以曾得
故。作如是説。復次彼是速入定者。於彼定退。
起欲界身見。計欲界地是我。速還離欲。起一
切處。復縁欲界。如提婆達多。能速入定。以神
足力。自化作小兒。五花剃髮。著金瓔珞。於
太子阿闍世抱上。宛轉遊戲。復現此相。使
太子阿闍世知是大聖提婆達多。時太子阿
闍世。抱弄嗚之。以唾著其口中。以貪利養故。
而咽其唾是故世尊語提婆達多。汝如死尸
食唾之人。彼食唾時。退失神足。速入定故。
尋得離欲。自化其身。還在太子阿闍世抱上。
宛轉遊戲。復次身見計第四禪地是我。一切
處亦觀第四禪地。問曰。一切處縁於欲界。答
曰。亦有縁第四禪者。若作是説者。一切處亦
縁第四禪。問曰。若然者。色界諸天純是白色。
云何觀青黄赤色耶。答曰。彼作是説。色界諸
天身。純一白色。諸非衆生數物。有青黄赤
色。不應作是説。若身見與一切處相應者。有
如是過。云何相應共有法。或縁欲界。或縁第
四禪身見。不與一切處相應。然一人亦名計
我。亦名得定。以起身見故。名爲計我。以起一
切處故。名爲得定。身見計第四禪地是我。一
切處縁欲界。非一時故。此經善通
有地定。有地一切處定。乃至有白定。有白一
切處定。問曰。地定地一切處定。有何差別。答
曰。地定在欲界四禪地。一切處定在第四禪。
復次方便是定。滿足是一切處。復次因是定。
果是一切處。復次少分。是定遍是一切處地
定地一切處定。是謂差別
問曰解脱勝處。一切處。有何差別。答曰。名即
差別。是名解脱。是名勝處。是名一切處。復次
下善根是解脱。中善根是勝處。上善根是一
切處。復次少善根是解脱多。中善根是勝處
無量。上善根是一切處。復次因是解脱。果是
一切處。因果是勝處。復次背捨義是解脱。
勝縁義是勝處。遍縁義是一切處。復次心解
脱是解脱。勝煩惱義是勝處。無缺遍義是一
切處。復次若得解脱。不必得勝處一切處。若
得解脱勝處。不必得一切處。若得一切處。必
得解脱勝處。所以者何。解脱能入勝處。勝處
能入一切處。解脱勝處。一切處。是謂差別
八智法智比智他心智等智苦智集智滅智
道智。云何法智。乃至道智。廣説如經本。問
曰。彼尊者何故於此論中。以八智而作論。答
曰。彼尊者有如是欲如是可如是意欲。以八
智而作論。隨其欲意。亦不違法相。立八智而
作論。餘處亦立八智而作論。如定智揵度中
説。或欲以二智而作論。即立二智。如智*揵
度中説他心智念前世智。根*揵度中立法
智比智。定*揵度中立盡智無生智。或欲以四
智而作論。即立四智。如根*揵度中説。若苦
智。是苦無漏智耶。乃至若道智。是道無漏智
耶。或欲以十智而作論。即立十智。隨其所知。
譬如陶師以知泥團安置輪上。隨其所欲。出
種種物。不損所能。彼尊者亦如是。以聞思修
慧。除所知過。隨其所欲而作論。不違法相亦
如是。復次不應求彼尊者何故立八智耶。所
以者何。此是佛經。佛經説八智。法智乃至道
智。彼尊者以佛經是此論根本因縁故。依八
智而作論。彼尊者無力。於八智中。減一智説
七智。増一智説九智。所以者何。佛經無有増
減。無増者無増可減。無減者無減可増。如無
増無減。無益無損。無量無邊。無量者。是無量
義。無邊者。是無邊文。猶如大海水無量無邊。
無量者深無量。無邊者廣無邊。一切佛經。亦
無量無邊。無量者。義無量。無邊者。文無邊。
如尊者舍利弗等。百千論師。欲解佛經二句
義故。造百千那由他論。盡其覺性退還而不
能知佛經二句義邊際到於彼岸。問曰。若佛
經是此論根本因縁者。佛經中多種説智。或
説二智。如二法中。或説四智。如四法中。或説
八智。如八法中。或説十智。如十法中。何故彼
尊者於多種智中。此使揵度依八智而作論。
答曰。八智是中説攝一切智。二智雖攝一切
智。而是略説。十智雖攝一切智。而是廣説。復
次若智數數修數數現在前者。依此智而作
論。復次此八智。亦是智性。亦是見性。盡智無
生智。雖是智性。而非見性。復次若智是有欲
無欲人身中可得者。依此智而作論。盡智無
生智。是無欲人身中可得。復次若智是學無
學人身中可得者。依此智而作論。盡智無生
智。是無學人身中可得。如學無學。所作已所
作。未棄重擔已棄重擔。未逮己利已逮己利。
有求無求。當知亦爾。彼尊者或依刹那頃一
智而作論。如雜*揵度説。頗有一智知一切
法耶。答曰。不知。若依十智而作論者。此論不
成。若依九八七六五四三二智而作論者。此
論不成。乃至一智二刹那頃而作論者。此論
亦不成。所以者何。初智刹那頃。不知自體相
應共有法。第二刹那頃。知前智相應共有法。
彼中依刹那頃一智而作論故。答曰。不知。或
説一智攝一切智。謂法智非如法智。以體是
法故。或説二智攝一切智。如有漏智無漏智
縛智解智繋智不繋智。或説三智攝一切智。
如法智比智等智。或説四智攝一切智。前三
智更増他心智。或説五智攝一切智。如等
智苦集滅道智。或説六智攝一切智。前五智
更増他心智。或説七智攝一切智。除他心智。
或説八智攝一切智。増他心智。問曰。若八智
攝一切智者。復有八智。謂法住智。涅槃智。
生死智。漏盡智。念前世智。願智。盡智。無生
智。云何攝耶。答曰。雖更有八智。亦是八智所
攝。所以者何。此八智盡在前八智中故。問曰。
此八智云何在前八智中。答曰。住名諸法因
三界上中下果在因中住。若知此智。名爲因
智。因智是四智性。等智法智比智集智涅槃
智。是滅智。亦是四智性。等智法智比智滅智
生死智者。舊阿毘曇者。罽賓沙門。作如是
説。是一智。謂等智。尊者婆摩勒。已作如是
説。生死智是四智性。謂法智比智等智苦智。
評曰。應作是説。是一等智漏盡智。或有説者。
是漏盡。人身中可得故。名漏盡智。若作是説。
是十智性。或有説者。漏盡智是縁漏盡處智。
若作是説。漏盡智是四智性。謂法智比智等。
智滅智念前世智。舊阿毘曇者罽賓沙門。作
如是説。是一等智。尊者瞿沙。作如是説。是六
智。除滅智他心智非他心智。所以者何。他心
智縁現在法非滅智。所以者何。滅智縁無爲
法。評曰。應作是説。是一等智願智。是一等
智。或有説是八智性者。除盡智無生智。所
以者何。願智是見性。彼二智非見性。評曰。
應作是説。願智是一等智。盡智無生智是六
智。謂法智比智苦集滅道智。以如是等事
故。八智攝一切智。尊者僧伽婆修説曰。應
説一智。謂決定智。所以者何。決定義是智
義。彼決定有有漏有無漏有縛有解有繋有
不繋。有漏者是等智。是縛是繋。無漏智。是
解是無繋。或是欲界對治。或是色無色界
對治。或是欲界對治者。是法智。若色無
色界對治者。是比智此三智。若知他心心
數法。是知他心智無漏決定智。或行苦四行。
乃至行道四行。若行苦四行者。是苦智。乃至
若行道四行者。是道智。問曰。若然者*唯有
三智。法智比智等智。答曰。如是*唯有三智。
謂法智比智等智。問曰。若然者。云何立八智。
答曰。以五事故。一以對治。二以方便。三以
自體。四以行。五以縁行。對治者。是法智比
智。方便者。是他心智。自體者。是等智。行者
是苦智集智。所以者何。此智行不同縁。同縁
行者。是滅智道智。所以者何。此智縁不同行
不同故。以此五事故。立八智。尊者婆摩勒説
曰。對治四種愚故立八智。四種愚者。界愚心
愚法愚諦愚。對治界愚故説法智比智。對治
心愚故説他心智。對治法愚故説等智。對治
諦愚故説苦集滅道智。此是智體性。乃至廣
説。已説體性。所以今當説。何故名智。智是何
義。答曰。決定義是智義。問曰。若決定義是智
義者。疑相應智則非智。所以者何。不決定
故。答曰。疑相應慧亦是智。但疑於聚中有勢
用故。言是疑聚。如多愛人名爲愛行。非無恚
癡以愛有勢用故名爲愛行。彼亦如是。恚行
癡行。説亦如是。譬喩者。作如是説。若心有
智。則無不智。若心決定。則無猶豫。若心有
麁。則無有細。亦爲阿毘曇者説過。汝説法相。
猶如若干草木雜生一處而無別相。一心中
有智無智。非智非不智。猶豫決定。非猶豫非
決定。麁細非麁非細。阿毘曇者。復作是説。我
法生時。聚生一心中。有智無智。非智非無
智。決定猶豫。非決定非猶豫。麁細非麁非細。
智者是智。非智者是無明。非智非無智者。是
餘心心數法。猶豫者是疑。決定者是慧。非決
定非猶豫者。是餘心心數法。麁是覺細是觀。
非麁非細是餘法。復有説者。以二事故名智。
一以決定。二以適可。知苦乃至知道名決定。
自適適他意故名適可
已總説諸智。所以今當一一分別説。所以者
何。何故名法智。答曰。體是法故名法智。問
曰。餘智體亦是法。何故不名法智耶。答曰。餘
智雖體是法。而法智是法。如十八界雖體是
法。十二入體亦是法。七覺支體亦是法。四念
處體亦是法。四不壞淨體亦是法。四無礙體
亦是法。三歸三寶體亦是法。而法界法入
擇法覺支念法法念處法不壞淨法無礙法歸
法寶法。而名爲法。如是十智體。雖是法而
法智名法。復次法智有一名。餘智有二名。法
智是共名。餘智是共不共名。以不共名説。復
次以初知法故名法智。後知法故名比智。復
次彼智相應。初得信法名法智。後得信法名
比智。復次於法中現見故名法智。次現後生
故名比智。復次欲界多諸非法煩惱。如忿恨
諂誑放逸害等非法。誰是彼近對治。謂法智
是也。色無色界。無如是非法煩惱故名比智。
復次若智是六地所攝。縁於一地是法智。若
智九地所攝縁於八地是比智。復次若智六
地所攝縁六地者是法智。若智九地所攝縁
九地者是比智。復次若智對治十八界十二
入五陰者是法智。若智對治十四界十二入
五陰者是比智。復次若智對治善不善無記
五陰者是法智。若智對治善無記五陰者是
比智。若智對治福非福不動行者是法智。若
智對治福不動行者是比智。復次若智對治
摶食愛婬欲愛是法智。若智對治定愛是比
智。何故名知他心智。答曰。知他心故名知他
心智。問曰。亦知他心數法。何故但名知他心
智耶。答曰。以期心故。行者期心。作如是念。
使我知他心。若知他心。亦知數法。猶如有人
作如是念。使我見王。若見王時。亦見王侍
者。彼亦如是。復次此法以種種事故得名。或
以自體。或以對治。或以方便。或以相應。或以
所依。或以行。或以縁。或以行縁。以自體者。
如陰如諦如等智。以對治者。如法智比智。若
對治欲界名法智。若對治色無色界名比智。
以方便者。如空處識處五現三昧他心智。以
相應者。如婆伽羅經説。云何樂受法。答曰。
若法與樂受相應。云何苦受法。答曰。若法與
苦受相應。云何不苦不樂受法。答曰。若法
與不苦不樂受相應。以所依者。眼識乃至意
識。若依眼生名眼識。乃至依意生名意識以
行者是苦智集智。所以者何。此智行不同縁
同。或以縁者。念處無相三昧。以行縁者。是滅
道智。所以者何。彼行不同。縁亦不同。復次以
名義勝故。此聚中。誰爲最勝。心爲最勝。譬如
王來眷屬亦來。但言王來。彼亦如是餘廣説。
如雜*揵度説心處。何故名等智。答曰。世人
等行此智故名等智。如男女來去世人現所
行法等。問曰。亦縁第一義法。何故名世智。答
曰。從多分故。多縁世法。少縁第一義法。復次
此智無第一義相。以多人所稱故名世智。猶
如多人所立之王。雖非王種。以多人所立故。
亦名爲王。彼亦如是。復次此智是假名。所以
者何。一切人一切衆生一切處。盡有此智故。
復次此智是愚所依處愚立足處。復次此智
是所差故。猶如人差上座差維那聲。論者
説曰。此智爲無智所覆故名等智。猶器中物
名爲覆物。何故名苦智乃至道智。答曰。以對
治決定故。所縁決定故。乃至道智亦如是。復
次處所決定故。對治決定故。名苦智乃至道
智。復次行苦四行故名苦智。乃至行道四行
故名道智。問曰。若有漏慧。行苦四行。乃至行
道四行。是苦智耶。答曰。若行苦四行。行道
四行。於諦有決定者。名苦智道智。善有漏慧。
雖行苦四行乃至行道四行。於諦不決定故。
不名苦智乃至道智。復次若行苦四行。乃至
行道四行。煩惱更生。復次若行苦集滅道四
行。見不復名不見。知不復名不知。已得決
定處。不爲無知猶豫邪見所覆善有漏慧。雖
行苦等四行。見還不見。知還不知。還爲無
明猶豫邪見所覆。復次若行苦等四行。能
減損破壞。於有是苦智乃至道智。善有漏
慧。雖行苦四行乃至行道四行。増益長養。於
有餘。答如雜*揵度説。復次若行苦等四行。
不行集滅道等四行是苦智。若行集等四行
不行苦滅道等四行是集智。若行滅等四行。
不行苦集道等四行是滅智。若行道四行。不
行苦集滅等四行是道智。善有漏慧。若行苦
等四行。亦行集滅道等四行。或行苦行亦行
集行。或行苦行亦行滅行。或行苦行亦行道
行。或行集行亦行滅行。或行集行亦行道行。
或行滅行。亦行道行。或行苦行亦行集行滅
行。或行苦行亦行集行道行。或行苦行亦行
滅行道行。或行集行亦行滅行道行。或行苦
行亦行集行滅行道行。行如是行時。當言是
苦智。乃至當言是道智。復次若行苦集滅道
四行。不同苦集一繋。善有漏慧。雖行苦集滅
道四行。同苦集一繋。問曰。滅道不同一繋。何
故不立滅道智耶。答曰。以始不中立故。終
亦不中立。界者他心智。有漏者是色界繋。無
漏者是不繋。等智是三界繋。餘是不繋。地者。
法智在六地。謂未至中間根本四禪。比智在
九地。上説六地。三無色地。除非想非非想地。
他心智在根本四禪地。等智在十一地。欲界
未至中間根本四禪四無色地。餘若是法智。
分在六地。若是比智分在九地。所依身者。法
智依欲界身。他心智依欲色界身。比智等智
依三界身。餘若是法智分依欲界身。若是比
智分依三界身。行者。法智比智。行十六行。
他心智。若無漏者行道四行。有漏者。不行行
等智行十六行。亦有不行行者。苦智行苦等
四行。集智行集等四行。滅智行滅等四行。道
智行道等四行縁者。法智比智縁四諦。他心
智縁心心數法。等智縁一切法。苦智縁苦諦。
集智縁集諦。滅智縁滅諦。道智縁道諦。念處
者。他心智是三念處。除身念處。滅智是法念
處。餘智是四念處。智者即智。三昧者。法智比
智。與三三昧倶。他心智。若無漏者。與道無願
三昧倶。有漏者。不與三昧倶。等智不與三昧
倶。苦智與二三昧倶。集智與集無願三昧
倶。滅智與無相三昧倶。道智與道無願三昧
倶。根者。等智與五根相應。餘智總而言之。與
三根相應。過去未來現在者。是三世。縁三世
及非世者。法智比智等智。縁三世亦縁非世
法。他心智。過去者縁過去。現在者縁現在。未
來必不生者縁三世。必生者縁未來。滅智縁
非世法。餘智縁三世。善不善無記者。等智是
三種。餘智是善。縁善不善無記者。比智縁善
無記。滅智道智縁善。餘智縁三種。是三界
繋及不繋者。他心智。有漏者是色界繋。無漏
者是不繋。等智是三界繋。餘智是不繋。縁三
界繋不繋者。法智縁欲界繋及不繋。比智縁
色無色界繋及不繋。他心智縁欲色界繋及
不繋。等智縁三界繋及不繋。苦智集智縁三
界繋。滅智道智縁不繋。是學無學非學非無
學者。他心智是三種。等智是非學非無學。餘
智是學無學。縁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者。法智
比智等智他心智縁三種。苦集滅智縁非學
非無學。道智縁學無學。是見道斷修道斷不
斷者。他心智。有漏者修道斷。無漏者是不
斷。等智是見道修道斷。餘智是不斷。縁見道
斷修道斷不斷者。法智比智他心智等智縁
三種。苦智集智縁。見道斷修道斷。滅智道
智縁不斷。縁名縁義者。法智比智等智苦智
集智縁名縁義。餘智縁義。縁自身他身非身
者。法智比智等智縁自身他身及非身。他心
智縁他身。苦智集智道智縁自身他身。滅智
縁非身。若苦智行苦行耶。若行苦行是苦智
耶。答曰。或是苦智非行苦行。乃至廣作四句。
是苦智非行苦行者。苦智行無常行空行無
我行行。苦行非苦智者。行苦行苦智相應法。
是苦智亦行苦行者。苦智行苦行。非苦智非
行苦行者。若即取此種性者。行無常行空
行無我行苦智相應法。若不即取此種性者。
除上爾所事。已行苦行。當行苦行。説亦如是。
如苦行有三四句。無常行空行無我行。亦有
三四句。如苦智有十二四句。集智滅智道智。
各十二四句。合四十八四句
有四事故名法智。一以初知法。二以現見法。
三是實智。四是捨智。有四事名比智。一以因
比相知果。二以果比相知因。三以身口行比
相知心。四以所説比相知。佛有四事。名他心
智。謂因次第縁威勢。如此智有四事。智所縁
亦有四事。謂因次第縁威勢。有四事名等智。
一以名等。二以縛等。三以假等。四以著等。有
四事名苦。一以熱惱。二以生。三以身受。四以
死。若智行此四事。是名苦智。有四事名集。一
以業。二以煩惱。三以愛。四以無明。若智行此
四事名集智。有四事名滅。初沙門果斷三結。
第二果斷三結薄愛恚癡。第三果斷五下分
結。第四果斷一切結。若智行此四行。是滅智。
有四事名道。一從第八乃至一切學諸有所
作。二降伏怨敵。三觀本所作。四近漏盡。若智
行此四行。是名道智。有四事名盡智。一不攝
見。二不行空。三除他心智。四方便遲緩。有四
事名無生智。一知因。二知果。三知自身。四以

十智應言一智。謂法智。非如法智以體是法
故。十智應言一智。謂決定智。所以者何。決定
義是智。十智應言一智。謂智所知。亦是一智。
謂於所知審實生著。九智應言一智。謂道
智。以道諦攝故。十智應言一智。謂願智。以滿
所願故。十智應言一智。謂盡智。盡諸煩惱。身
中可得故。十智應言一智。謂無生智。更不迴
還故
三三昧。空無願無相。應説一三昧。如心數
法中定。如定根定力定覺枝正定。應説二三
昧。謂有漏無漏縛解。應説四三昧。謂欲界繋
色界繋無色界繋不繋。應説五三昧。謂欲界
繋色界繋無色界繋學無學。若以在身。若以
刹那。則有無量三昧。云何世尊。於一三昧於
無量三昧。立三三昧。答曰。以三事故。一以對
治。二以期心。三以所縁。對治者是空三昧。空
三昧是身見近對治。身見行我行我所行。空
三昧行空無我行。爲以何行對治何行。答曰。
以無我行。對治我行。以空行。對治我所行。復
次無我行。對治五我見行。空行對治十五我
所見行。復次無我行。對治己見。空行對治己
所見。復次無我行。對治我見愛。空行對治我
所見愛。復次陰非我是無我行。陰中無我是
空行。復次眼非我。是無我行。眼中無我。是空
行。乃至意亦如是。復次性空是無我行。無
所行空是空行。期心者。是無願期心不願於
有。故名無願。問曰。亦期心不願於道耶。答
曰。不應作是問。亦不期心。不願於道。然不願
於道。自有所以。聖道雖非有。而依於有。行者
期心。不願於陰。而聖道依陰。不願於世。而聖
道依世。不願於苦。而聖道與苦相續。問曰。若
然者。聖人何故修道。答曰。欲到涅槃故。行者
作如是念。除於聖道。更有方便到涅槃。不知
更無有是故。欲到涅槃故修道。所縁者是無
相縁。無十相法故是無相十相者。謂色聲香
味觸男女相。及三有爲相。復次陰是相。彼縁
陰滅故是無相。世是相。前後是相。下中上是
相。彼不縁世不縁前後。不縁下中上。故是無
相。復有説者。三三昧亦行行。空三昧行二行。
謂空無我行。無願三昧行十行。謂集道八行
無常苦行。無相三昧行四行。謂滅四行。復有
説者。三三昧是對治。空三昧是身見近對治。
無願三昧是戒取近對治。無相三昧是疑近
對治。施設經説。空三昧是空非無願。無相無
願三昧是無願非空。無相無相三昧是無相
非空無願。所以者何。空三昧所行非無願無
相。無願無相亦如是。復次説空三昧是無願。
無願是空三昧。無相即無相非空非無願。問
曰。何故二三昧同一體。一三昧異體耶。答曰。
以此二三昧一時得對治一種法。一時得者。
若依空三昧。得正決定。見苦四心頃。未來無
願三昧修。若依無願三昧。得正決定。見苦四
心頃。未來空三昧。修對治一種法者。此二三
昧倶對治見苦所斷法。復次説空三昧是空
無願無相。云何是空。此中無有常不變易空
無我無我所。云何是無願。此三昧。不願於
愛。不願於恚。不願於癡。不願未來有。云何是
無相。答曰。此三昧無色聲香味觸故。是無相
無願。是無願亦是空。亦是無相。云何是無願。
此三昧。不願愛恚癡。不願未來有。云何是
空。此三昧空無有常。乃至無我無我所。云何
是無相。此三昧。無有色相乃至觸相。無相三
昧。是無相是空是無願。云何是無相。此三昧。
無色相乃至無觸相。云何是空。此三昧。無有
常乃至無我無我所。云何是無願。此三昧。不
願於愛。乃至廣説。此是三昧體性。乃至廣説」
已説體性。所以今當説。何故名三昧。三昧是
何義。答曰。以三事故名三昧。一以正。二以
攝。三以相續。正者無始以來。煩惱惡行。邪見
顛倒。令心心數法嬈觸。所以令其正直者。
皆是三昧力。攝者無始以來。心心數法散亂。
於色聲香味觸法中。所以攝令不散。住一縁
中。皆是三昧力。相續者心心數法。生無
定。次第善心。次第生染汚無記心。染汚心
次第生善心無記心。無記心次第生善心染
汚心。所以能捨二種心。但令善心相續者。皆
是三昧力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四十五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四十六
 迦旃延子造 五百羅漢釋
北涼天竺沙門浮陀跋摩
共道泰等     譯 
  使犍度十門品之十
復有三事故名三昧。一住一縁。二繋在一
縁。三正思惟。復有三事故名三昧。一自正心。
二生種善根。三令心正。直相續。復有三事故
名三昧。一於縁中不從。二持種種善法。三能
令種種善心住一縁中尊者和須蜜説曰。何
故名三昧。答曰。能令種種善心住一縁中。餘
説如上。尊者佛陀提婆説曰。三昧有多名。有
善法三昧。有不善法三昧。有無記法三昧。有
九次第三昧。此中説心正三昧名三昧
界者。有漏者。三界繋。無漏者不繋。地者。
有漏者在十一地。無漏者在九地。所依身者。
依三界身行者。空有二行。無願有十行。無相
有四行。縁者空三昧。有漏者縁一切。無漏
者縁苦諦。無願縁三諦。無相縁滅諦。念處者
空無願三昧是四念處。無相三昧是法念處。
智者空三昧與四智倶。謂法智比智等智苦
智。無願三昧與七智倶。除滅智。無相三昧與
四智倶。謂法智比智等智滅智。三昧者即三
昧根者總而言之。與三根相應。過去未來現
在者。是三世。縁三世法者。空三昧縁三世及
非世法。無願縁三世。無相縁非世。善不善無
記者。是善縁善。不善無記者。空無願縁三種。
無相縁善。是三界繋不繋者。或三界繋或不
繋。縁三界繋及不繋者。空三昧。有漏者縁三
界繋及不繋。無漏者縁三界繋。無願縁三界
繋及不繋。無相縁不繋。是學無學非學非無
學者。是三種。縁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者。空三
昧。有漏者。縁三種。無漏者縁非學非無學。無
願縁三種。無相縁非學非無學。是見道斷修
道斷不斷者。有漏者是修道斷。無漏者不斷。
縁見道斷修道斷不斷者。空三昧。有漏者縁
三種。無漏者縁見道斷修道斷。無願縁三種。
無相縁不斷。縁名縁義者。空無願縁義縁名。
無相縁義。縁自身他身非身者。空三昧。有漏
者縁三種。無漏者及無願縁自身他身。無相
縁非身。若空三昧。盡行空行耶。答曰。或空
三昧不行空行。乃至廣作四句。空三昧不行
空行者。空三昧行無我行。行空行非空三昧
者。行空行空三昧相應法。空三昧行空行者。
行空行空三昧。非空三昧非行空行者。若即
取此種性行無我行空三昧相應法。若不即
取此種性。除上爾所事。已行當行亦如是。如
空三昧空行作四句。空三昧行無我行亦如
是。無願作三十四句。無相作十二四句。合四
十八四句。問曰。三昧解脱門。有何差別。答
曰。三昧是有漏無漏。解脱門唯無漏。問曰。何
故三昧是有漏無漏。解脱門唯無漏耶。答曰。
解脱門不應是有漏。不應是繋縛。問曰。爲以
得正決定。爲以盡漏立解脱門耶。若以得正
決定者。苦法忍相應定。應是解脱門。若以
盡漏者。金剛喩定。應是解脱門。答曰。應作是
説。以得正決定亦以盡漏故。名解脱門。所以
者何。得一切聖道。盡名決定。一切斷盡名盡
漏。如世第一法次第得苦法忍。苦次第得集。
集次第得滅。滅次第得道。盡漏者。或依空三
昧。盡三界漏。或依無願三昧。盡三界漏。或依
無相三昧。盡三界漏。問曰。何故名解脱門。答
曰。如楯法故。譬如鬪人執楯在前斷怨敵頭。
行者爾時持如楯解脱門在前。斷煩惱怨家
成就頭墮著不成就地。如説。定是正道。不定
是邪道。定心得解脱非不定心。有定者能知
陰生
施設經廣説空。謂内空。外空。内外空。有爲
空。無爲空。無始空。性空。無所有空。第一義
空。空空。問曰。施設經何故廣説空耶。答曰。
以空是二十身見近對治
佛經説。若聖弟子。具足三三昧鬘者。能斷不
善法。修行善法。問曰。何故説三三昧名鬘。答
曰。以其妙好世人生欣上心故。如少年時首
繋花鬘。若男若女。生愛敬心。行者亦爾。若
繋三昧鬘。諸天世人。則生愛敬。復次如人首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333 334 335 336 337 338 339 340 341 342 343 344 345 346 347 348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