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阿毘曇毘婆沙論 (No. 1546_ 迦旃延子浮陀跋摩道泰五百羅漢釋 ) in Vol. 28

[First]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1546[No.1545;cf.Nos.1543,1544,
1547]

毘婆沙序
 釋道挻作 
毘婆沙者。蓋是三藏之指歸。九部之司南。
*司南既准。則群迷革正。指歸既宣。則邪
輟駕。自釋迦遷暉。六百餘載。時北天竺有五
百應眞。以爲靈燭久潜。神炬落耀。含生昏喪。
夢方始。雖前勝迦栴延撰阿毘曇以拯頽
運。而後進之賢尋其宗致。儒墨競構。是非紛
拏。故乃澄神玄觀。搜簡法相。造毘婆沙。抑
止衆説。或即其殊辯。或標之銓評。理致淵曠。
蹄豔博。西域勝達之士。莫不資之以鏡心。
&MT01142;之以朗識。而冥瀾潜灑。將洽殊方。然理
不虚運。弘之由人。大沮渠河西王。天懷遐廓。
摽誠冲寄。雖跡纒紛務。而神栖玄境。冉能丘
壑。廊舘林野。是使淵叟投竿。巖逸來庭。息
心昇堂。玄客入室。誠詣既著。理感不期。有
沙門道泰。才敏自天。冲氣疏朗。關博奇趣。遠
參異言。往以漢土。方等既備。幽宗粗暢。其所
未練唯三藏九部。故杖策冐嶮。爰至蔥西。
攬梵文。義承高旨。并獲胡本十萬餘偈。
既達涼境。王即欲令宣譯。然懼環中之固。將
或未盡。所以側席虚衿。企囑明勝。天竺沙
門浮陀摩。周流敷化。會至涼境。其人開悟
淵博。神懷深邃。研味鑚仰。兪不可測。以乙
丑歳四月中旬。於涼城内苑閑豫宮寺。請令
傳譯理味。沙門智嵩道朗等三百餘人。考文
評義。務在本旨。除煩即實。質而不野。王屢
迴駕。陶其幽趣。使文當理詣。片言有寄。至丁
卯歳七月都訖。合一百卷。會涼域覆沒。淪
湮遐境。所出經本。零落殆盡。今涼王信向發
中。探練幽趣。故毎至新異。悕仰奇聞。更寫已
出本六十卷。送至宋臺宣布未聞。庶令日新
之美。敞於當時。福祚之興。垂於來葉。挻以微
縁。豫參聽末。欣遇之誠。竊不自默。粗例時
事。以貽來哲
如來滅後法勝比丘造阿毘曇心四卷。又迦
旃延子造阿毘曇。有八犍度凡四十四品。後
五百應眞造毘婆沙重釋八犍度。當且翻時
大卷一百。太武破沮渠已後。零落收拾得六
十卷。後人分之作一百一十卷。唯釋三犍度
在。五犍度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一
 迦旃延子造 五百羅漢釋
北涼天竺沙門浮陀跋摩
共道泰等     譯 
云何世第一法。何故名世第一法。如是章及
解章義。是中應廣説。優波提舍問曰。誰造此
經。答曰。佛世尊。所以然者。諸法性相甚深微
妙。唯一切智乃能究盡。問曰。誰問誰答。答
曰。或有説者。尊者舍利弗問佛答。復有説者。
五百阿羅漢問佛答。復有説者。諸天問佛答。
復有説者。化人問佛答。所以者何。諸法性相
應當廣説。然無問者。爾時世尊。作化比丘。
剃除鬚髮。著僧伽梨。形容端政。彼問佛答。如
問衆義經因縁。問曰。若然者。何故復言迦旃
延子造耶。答曰。彼尊者常好受持讀誦。爲他
解説廣令流布。名稱歸彼故言其造。復有説
者。即彼尊者迦旃延子造作此經。問曰。向言
諸法性相甚深微妙。唯一切智乃能究竟。尊
者迦旃延子云何能造。答曰。彼尊者迦旃延
子。亦有猛利甚深智慧。善知總相別相。又知
文義及前後際。通達三藏。三明六通具八解
脱。離三界欲獲得願智。於五百佛所修行立
願。願使我於未來世釋迦牟尼佛遺法之中。
造阿毘曇經。問曰。若然者。佛阿毘曇何者是
耶。答曰。世尊於處處方邑。爲化衆生作種種
説。彼尊者迦旃延子。於種種説中。立章
造偈頌。制品名作犍度。若説種種不相似義
立雜犍度。若説使相立使揵度。若説智相立
智犍度。若説業相立業犍度。若説四大相立
四大犍度。若説根相立根犍度。若説定相立
定犍度。若説見相立見犍度。如法句經。世尊
於處處方邑。爲衆生故種種演説。尊者達摩
多羅。於佛滅後種種説中。無常義者立無常
品。乃至梵志義者立梵志品。此迦旃延子亦
復如是。又諸佛出世盡説三藏。所謂修多羅
毘尼阿毘曇
問曰。修多羅毘尼阿毘曇有何差別。答曰。或
有説者無有差別。所以者何。從一智海佛河
出故。因大慈心説故。復有説者亦有差別。云
何差別。名即差別。所謂此修多羅此毘尼此
阿毘曇。復次爲分別心名修多羅。爲分別戒
名爲毘尼。爲分別慧名阿毘曇。問曰。若然者。
修多羅中亦分別戒亦分別慧。毘尼中亦分
別心。亦分別慧。阿毘曇中亦分別心。亦分
別戒。如是三藏。有何差別。答曰。從多分故。
修多羅中多説心法。毘尼中多説戒法。阿毘
曇中多説慧法。復次修多羅中。若分別心
名修多羅。若分別戒名毘尼。若分別慧名阿
毘曇。阿毘曇中。若分別戒名毘尼。若分別心
名修多羅。若分別慧名阿毘曇。毘尼中。若分
別慧名阿毘曇。若分別戒名毘尼。若分別心
名修多羅。如是三藏。是名差別。復次修多羅
中。應次第求。以何等故。世尊説此。次復説此
如説信佛次應信
法是次第求義
毘尼中。應因縁求。如説此戒
縁何事制。阿毘曇中。應以相求。不以次第。復
次修多羅依力故説。毘尼依大慈故説。阿毘
曇依無畏故説。復次種種雜説名修多羅。廣
説戒律名曰毘尼。説總相別相名阿毘曇。復
次未種善根令種善根名修多羅。已種善根
欲令成熟名曰毘尼。善根已熟得正解脱名
阿毘曇。復次爲初入法名修多羅。已入法中
爲受持戒名曰毘尼。已受戒者爲令正解名
阿毘曇。修多羅毘尼阿毘曇。是名差別
問曰。彼尊者以何因縁造作此經。答曰。爲饒
益他故。若有受持讀誦通利説正憶念。無量
煩惱及諸惡行不現在前。以此懃修能入法
相。譬如有人。欲饒益他。於黒闇中。然大燈明。
爲有目者見種種色。彼尊者亦復如是。爲饒
益他造作此經。佛亦如是爲饒益他説十二
部經。一修多羅。二祇夜。三婆伽羅那。四伽
他。五優陀那。六尼陀那。七阿波陀那。八伊
目多伽。九闍陀伽十毘佛略。十一阿浮陀
摩。十二優婆提舍。所以者何。若有衆生。
雖有内因無外縁者。終不能修勝進之行。若
遇外縁則能修行。譬如鉢頭摩分陀利拘物
頭優鉢羅華在池水中。日光不照不開不敷
不香。日光若照則開敷出香。如闇室中有種
種物。若無燈照終不可見。有燈則見。衆生亦
然。雖有内因若無外縁。終不能修勝進之行。
若遇外縁。則能修習勝進之行。以是縁故。佛
説偈言
    譬如闇室中 雖有種種物
    若無燈明照 有目不能見
    若人雖有智 不從他聞法
    是人終不能 分別善惡義
    譬如有目人 因燈見衆色
    有智依多聞 能別善惡義
    多聞能知法 多聞能遠惡
    多聞離無義 多聞得涅槃
佛經亦説。有二因二縁發於正見。一從他聞
法。二内正思惟。又説。人有四法甚爲希有。一
親近善知識。二從他聞法。三内正思惟。四如
法修行。又説。若我弟子。一心聽法能斷五蓋。
具足修行七覺分法。如佛世尊爲饒益他故
説十二部經。彼尊者亦復如是。復次爲破無
明闇故。如燈破闇作明。阿毘曇者亦復如是。
破無明闇與智慧明。復次欲令無我像得分明
故。譬如明鏡照諸色像。若人能以阿毘曇慧。
善分別總相別相。無我人像自然顯現。復次
爲度生死河故。譬如百千那由他衆生。依堅
牢船而無所畏。能從此岸到於彼岸。如是百
千那由他諸佛世尊。及諸眷屬亦復如是。依
阿毘曇船而無所畏。能從此岸到於彼岸。復
次爲諸修多羅經作燈明故。如人執炬於諸
闇中終無所畏。如是行者執阿毘曇炬。於諸
修多羅義中而無所畏。復次爲觀察善不善
無記法故。如善識寶人善別金剛等寶。如是
知者。以阿毘曇慧。分別善不善無記法。復
次爲現阿毘曇人須彌山不傾動故。如須彌
山王安住金輪地上。四方猛風不能傾動。如
是智者。以阿毘曇慧須彌山。安置於戒金輪
地上。四倒邪風不能傾動。復次以三因縁故。
尊者迦旃延子造作此經。一爲増益智故。二
爲開覺意故。三爲斷我人故。増益智者。於内
外法中一切經論。莫若阿毘曇。開覺意者。衆
生常眠無有覺時。不知何者是一切遍使何
者不遍使。何者自界縁遍使。何者他界縁遍
使。何者有漏縁。何者無漏縁。何者有爲縁。何
者無爲縁。云何爲攝。云何相應。云何因。云何
縁。誰成就。誰不成就。能了知如是等遠近法
者。是阿毘曇力。斷我人者。彼尊者造阿毘曇
經。未曾説有我人。於一切處常説無我無人。
以如是等衆因縁故。彼尊者造阿毘曇經。問
曰。阿毘曇體爲何者是耶。答曰。無漏慧根。
自體攝一界一入一陰。一界者法界。一入者
法入。一陰者行陰。若取相應共有攝三界二
入五陰。三界者意界識界法界。二入者。意
入法入。五陰者色受想行識。又修多羅説。此
帝釋長夜其心質直無有諂曲。諸有所問。爲
了知故不爲嬈亂。我當以甚深阿毘曇。恣汝
所問。此中何者是甚深義。所謂無漏慧根。又
如經説。有梵志姓犢子。其性質直無有諂曲。
諸有所問。爲了知故不爲嬈亂。我當以甚深
阿毘曇。恣汝所問。此中何者是甚深義。所謂
無漏慧根。復有梵摩瑜婆羅門須跋梵志。亦
如上説。如佛告先尼梵志。我法甚深。難解難
了難知難見。非思量分別之所能及。唯有微
妙決定智者。乃能知之。非汝淺智之所能及。
所以者何。空即無我。而汝計我。汝常長夜有
異見異欲異心。以是之故。非汝淺智之所及
也。此中何者。是甚深義。所謂空三昧也。如説
愚人無眼。而與上座智慧比丘論甚深義。此
中何者是甚深義。所謂退法是也。如佛告阿
難。此十二因縁法甚深。難解難了難知難見。
非思量分別之所能及。唯有微妙決定智者。
乃能知之。非汝淺智之所能及。此中何者是
甚深義。所謂因縁是也。如説此處甚深。所謂
縁起。此法離欲寂滅涅槃。此中何者是甚深
義。所謂因縁寂靜滅性也。如説諸法甚深故
難見。難見故甚深。此中何者是甚深。一切諸
法體性甚深是也。問曰。阿毘曇體。何者是耶。
答曰。無漏慧根。以無漏慧根力故。令生處得
慧。能受持十二部經。讀誦通利。亦名阿毘曇
也。又以無漏慧根力故。能令聞慧知總相別
相。又令聞慧建立總相別相。又令聞慧斷自
性愚及縁中愚。於法不謬。又以無漏慧根力
故。能令思慧。不淨安般念處等。亦名阿毘曇。
又以無漏慧根力故。能令修慧。煗頂忍世第
一法。亦名阿毘曇。又以如是等慧。令無漏慧
根。轉得明淨。名阿毘曇
問曰。若無漏慧根。是阿毘曇體者。何故此經
復名阿毘曇。答曰。阿毘曇具故亦名阿毘曇。
如處處經中説。因種種具立種種名。以漏具
故説漏。如説七漏。是煩惱。是熾然。是苦惱。
實漏有三。所謂欲漏有漏無明漏。垢具故説
垢。如偈説
    女垢梵行 女縛衆生 苦行梵行
    不因水淨
女實非垢。實垢有三。所謂貪瞋癡垢。樂具故
説樂。如偈説
    飮食時樂 著衣亦樂 經行山窟
    斯亦復樂
飮食等非樂。實樂者是樂受。使具故説使。如
説比丘爲色所使爲色所繋。色非是使。實使
有七。味具説味。如説比丘眼味於色。色是魔
鉤。眼非是味。實味是愛。欲具説欲。如説五欲
好能令愛心増長染著。色等非欲。實欲是
愛。退具説退。如説時解脱阿羅漢有五因縁
退。一者營事勤勞。二者多誦經。三者諍訟。四
者遠行。五者長病。非營事等是退。實退是不
善隱沒無記法。業具説業。如説比丘有三種
意不善業生苦果報。所謂貪恚邪見。貪恚邪
見。體非是業。實業有三。謂身口意。報具故説
報。如尊者阿泥盧頭説。我以一食施報。七生
三十三天。七生波羅柰國。食非生報。生報者
是不善。善有漏法。如是等處處經中説。因種
種具説種種名。此亦如是。阿毘曇具故説阿
毘曇。問曰。以何義故名阿毘曇。答曰。尊者和
須蜜説。能決定分別十二部經名阿毘曇。復
説能覺了十二因縁名阿毘曇。復次於四聖諦。
能次第得正決定名阿毘曇。復説能解説修
習八聖道法。名阿毘曇。復説能證涅槃名阿
毘曇。尊者婆檀陀説曰。煩惱出要。繋縛解脱。
生死涅槃。如是等法。以名味句身。次第撰集。
分別解説。名阿毘曇。尊者瞿沙説曰。求解脱
者諸所施行。未分別者皆分別之。所謂是苦
是苦因。是道是道果。是方便道。是無礙道。是
解脱道。是勝進道。是向果道。是得果。名阿
毘曇。尊者波奢説曰此智是究竟智。此智是
第一智。此智是不謬智。名阿毘曇。阿毘曇人
説曰。能種種選擇覺了。證知一切諸法。名阿
毘曇。復説法性甚深。能盡其原底。名阿毘曇。
復説能淨法眼。名阿毘曇。復説顯發幽隱甚
深智慧。名阿毘曇。復説若人以阿毘曇慧。分
別總相別相。無有人能如法説其過者。名阿
毘曇。彌沙塞部説曰。如燈能照名阿毘曇。如
説一切照中慧照最上。曇摩掘部説曰。此法増
上名阿毘曇。如説一切諸法慧爲最上。譬喩
者説曰。種種諸法涅槃爲上。此法次故名阿
毘曇。聲論者説曰。阿毘言除棄亦言選擇。除
棄者所謂結縛使纒煩惱。選擇者所謂陰入
界縁起道品等諸法。復次阿毘言増上慢。如
説名増上慢。如説上者名増上者。如説上逸
名増上逸。此經増上名阿毘曇。復次阿毘言
現前。一切諸善道品等法皆現在前。名阿毘
曇。復次阿毘言恭敬。此法尊重可敬。名阿毘
曇。此經名智慧基本。問曰。何故名智慧基本。
答曰。諸究竟智皆出此經。故名基本。復次此
經名安智足處。諸究竟智皆因此經而得成
立。是故名安智足處。問曰。此經有何利益。答
曰。隨順解脱。隨順無我。斷計我人。顯明無我。
發人覺意。出生智慧。除愚癡。斷疑網。得決
定。背熾然。向出要。得相續。樂寂靜。止生死
輪。隨順空法。到涅槃岸。能斷一切外道異見。
於佛法中。能生一切欣樂之心。此經有如是
等利。名阿毘曇
  阿毘曇毘婆沙雜犍度世第一法品第
云何世第一法。問曰。何故此經先説世第一
法。爲順次説爲逆次説耶。若順次説者。應先
説不淨。次説安般。次説念處。次説七處。善
三種觀義煗頂忍。然後應説世第一法。若逆
次説者。應先説阿羅漢果。次説阿那含果。次
説斯陀含果。次説須陀洹果。次説見道。然後
應説世第一法。又問。爲以初入法故説。爲以
達分善根故説。爲以最勝功徳故説。若以初
入法説者。應説不淨若説安般。若以達分善
根説者。應先説煗法。以煗法最在初故。如尊
者瞿沙論中先説煗法。若以最勝功徳説者。
應先説阿羅漢果。有如是等事。如佛在世。尊
者大迦旃延有正觀智慧。成就無量功徳無
礙精進。入阿毘曇海。心無増減。覺意無邊。
言論難勝。一切義論無能當者。第二迦栴延
子亦有如是智慧功徳。何故造作此經。先説
世第一法。答曰。諸論師説世第一法種種不
同。或有説者不以順次故説。亦不以逆次故
説。但彼作經者意爾。隨彼意故造作此經。不
違法相。是故先説世第一法。或有説者。阿毘
曇應以相求。不求次第。修多羅經應求次第。
毘尼應求因縁。阿毘曇經若求次第於文煩
亂。是故不應求其次第。或有説者。世尊經説。
若人不能正觀諸行性相。能起世第一法者。
無有是處。若能正觀諸行性相。能起世第一
法者。斯有是處。如世尊經中先説世第一法。
彼作經者。因經造論。故亦應先説世第一法。
問曰。置作經者。世尊何故先説世第一法。答
曰。世尊爲化衆生次第説法。諸受化者已得
下忍中忍。未得上忍及世第一法。欲令得故。
世尊説正觀思惟諸行性相。當知即是上忍。
次得此世第一法。是故先説。或有説者。爲止
諸誹謗故。世第一法多諸誹謗。所謂名受誹
謗。體受誹謗。界受誹謗。現前受誹謗。退受誹
謗。名受誹謗者。或言是性地法非世第一法。
體受誹謗者。或言是五根性。界受誹謗者。或
言是欲界繋。或是無色界繋。或是三界
繋。或是不繋。現前受誹謗。或是多心相續
非是一心。退受誹謗者。或言世第一法退。爲
止如是等諸誹謗故。先説世第一法。復次一
切生死非牢固法。如糞掃汚泥。此中誰最勝
誰牢固誰如醍醐。所謂世第一法。是故先説。
復次以隨順無我故。此經常説無我。非如外
典説我説欲法説有法説財。此經唯説無我
解脱涅槃。此世第一法。亦觀無我。隨順此經
故。是以先説。復次此經於一切論中最勝。世
第一法於一切世俗善法中最勝。以此經勝故
應先説勝法。復次若住世第一法時。名眞佛
出世。能得自在受用聖法。佛出世間。衆生入
法凡有二種。一假名。二眞實。假名者。剃除鬚
髮而被法服正信出家。眞實者。起世第一法。
次第能入苦法忍。是假名沙門有二過患。一
者破戒。二者捨戒。入正法者無如是過。眞實
沙門。受用聖法能得自在。隨其性分終無退
失。復次住世第一法時。無始生死已來。聖道
門閉今始能開。未曾能捨凡夫之性今始能
捨。未曾能得無漏聖道今始能得。是故先説
世第一法。復次住世第一法時。捨名得名。捨
數得數。捨界得界。捨性得性。捨名得名者。捨
凡夫名得聖人名。數界性亦如是。復次住世
第一法時。得心不得心因。得明不得明因。得
受不得受因。復次住彼法時。捨舊縁得新縁。
捨共得不共。捨世間得出世間。復次爲斷疑
故。衆生謂凡夫性。無始亦謂無終。今説世第
一法即示其終。復次住彼法時。凡夫退患。凡
夫變異。凡夫剛強。悉不復起。煗頂忍法或有
起。復次住彼法時。無有不得聖法而命終者。
煗頂忍不爾。住彼法時。無有不得聖道而命
終者。不得正決定。而得正決定。不得果得果。
出不定聚入正定聚。無聖道有聖道。無不壞
淨有不壞淨亦如是。復次住此善根。無有止
滯。煗頂忍法而有止滯。復次住彼法時。凡夫
人所修念處究竟滿足。餘則不爾。復次住彼
法時。漏無漏心。有斷有續。斷者有漏心。續者
無漏心。餘則不爾。復次如須彌山王安金輪
上。四方猛風不能傾動。住此法時。四倒邪風
不能傾動。復次住彼法時。示始終故猶如明
相。是夜末晝初。彼亦如是。世俗之末聖道
之初。如示始終。度已度入出方便究竟亦如
是。復次欲示相似法有異相故。世第一法。苦
諦所攝。能生滅苦道。以苦攝。世俗攝。生死
攝。諸有攝。身見所使攝法。生滅苦道。餘則
不爾。復次世第一法體。是世俗縁。能生出世
縁。是故先説。如是有垢無垢。有過無過。有毒
無毒。有濁無濁。有身見聚無身見聚。有顛倒
聚無顛倒聚。有愛聚無愛聚。有使聚無使聚。
亦如是。復次以世第一法有勢有力。能有所
作猶如健夫。住此法中得正決定故。復次以
三事故。一以經義故。二止誹謗故。三即此刹
那得果故。經義止謗如上説。即此刹那得果
者。世第一法。次第能生苦法忍。名功用果。以
次第諸因縁故。先説世第一法。復次欲逆
次説凡夫所得法故。如説世第一法。乃至煗
法。是名凡夫所得出要法。如説二十身見等。
是名凡夫煩惱法。此二種法。誰能知者。唯無
我智。是故第二品中。作如是説。頗有一智知
一切法。乃至廣説。此無我智。何由而生。由覺
縁起。是故第三品中。作如是説。一人此生十
二種縁。乃至廣説。所以能覺縁起。由於愛敬。
是故第四品中。作如是説。云何爲愛。云何爲
敬。乃至廣説。此愛敬何因而起。由有慚愧。是
故第五品中。作如是説。云何慚云何愧。乃至
廣説。誰能慚愧。由解法相。是故第六品中。作
如是説。色中生住老無常。當言色也非色也。
乃至廣説。何由能解法相。由斷無義修習有
義。是故第七品中。作如是説。諸他修苦行。當
知無義倶。乃至廣説。何由斷無義修有義。由
正思憶。是故第八品中。作如是説。云何爲思
云何爲憶。乃至廣説。以是衆因縁事。欲逆次
説凡夫所得法。是故先説世第一法
云何世第一法。答曰。於諸心心數法。次第得
正決定。是名世第一法。問曰。已能得正決
定。當能得正決定。復是世第一法不。答曰。亦
是。若説現在當知則説過去未來。問曰。世第
一法。得正決定。爲住時得爲滅已得。若住
時得者。亦是凡夫亦是聖人。若滅已得者。何
故不言已得正決定而言今得。答曰。應説已
得。所以經文不説已得。自有已得説言今得。
如説大王從何處來。此名已來而説今來。已
覺諸受。已斷漏。已得解脱亦如是。或有説者。
應作是説。無間得正決定。是名世第一法。評
曰。無間得正決定。次第得正決定。有何差別。
復有説者。苦法忍雖未生。此第一法決定爲
次第縁。是故言今得正決定。或有説者。於諸
五根。次第得正決定。是名世第一法。問曰。誰
作此説。答曰。舊阿毘曇人説。問曰。彼何故説
五根。是世第一法。答曰。彼不必欲令五根是
世第一法。爲斷異論故。異論者毘婆闍婆提
説。信等五根一向無漏故。一切凡夫悉不成
就。問曰。彼以何故作如是説。答曰。彼依佛經。
佛經説言。五根猛利。通達滿足。向阿羅漢。若
無五根墮凡夫數。彼以經作如是説故。言信
等五根悉是無漏。爲斷彼人如是論故。説信
等五根是世第一法。若信等五根是無漏者。
始已來未曾能起一念無漏。而得世第一
法。是故當知五根非純無漏。復次若五根是
無漏者。違佛正經。如説若我於信等五根。不
能如實觀是集是滅是味是患是捨者。則不能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廣説。不應以
如是相觀無漏法。毘婆闍婆提曰。應以如是
相觀無漏法。云何應觀如經説。不能如實觀
信等五根者。是別相觀信等五根。何由而得。
由親近善知識積集而得。是名觀集。云何觀
滅。未知欲知根滅。已知根生。是名觀滅。云何
觀味。此無漏法。亦爲愛縁。是名觀味。問曰。
無漏法亦爲愛所繋耶。答曰不也。如汝法中
有無漏縁使縁而不縛。我亦如是。云何觀患。
諸無漏法。是無愛故。是名觀患。云何觀捨。一
切有爲涅槃時捨。是名觀捨。爲斷如是種種
諸論故作是説。於諸五根次第得正決定。是
名世第一法。復次若當五根一向無漏。復違
佛經。如説我以佛眼。觀衆生根有上中下。毘
婆闍婆提説曰。佛經説上根者阿羅漢。中根
者阿那含。下根者斯陀含須陀洹。育多婆提
説曰。若爾者。世尊不轉法輪名轉法輪。一切
聖人已滿世間。佛亦不須復轉法輪。毘婆闍
婆提説曰。世尊所以説諸衆生上中下根者。
説根所依處。不説根體。育多婆提説曰。若然
者復違此經。如説闍提輸那婆羅門。往至佛
所白佛言。沙門瞿曇説有幾根。佛答言。有二
十二根。此亦説根所依處。然倶同説是根。一
是根所依。一是根體無有是處。是故信等五
根。應有漏無漏。問曰。毘婆闍婆提所引佛經。
當云何通。答曰。信等五根有二種。有漏無漏。
彼經唯説無漏。所以者何。因諸根故説。聖
人差別。復次五根有漏無漏。彼經唯説無漏。
所以者何。以聖爲對治法故。聖人差別。問曰。
上言若無五根墮凡夫數。此云何通。答曰。彼
言墮凡夫數者。謂斷善根凡夫。或有説者。犢
子部説。五根。是世第一法。何以故五根是善
性。以五根善故餘數法亦善。亦以根故。聖人
差別。如説五根猛利通達滿足。得阿羅漢。廣
説如上。問曰。以何事故。尊者迦旃延子引犢
子部所立義耶。答曰。彼犢子部所説。而與此
經少有相違。所謂五根是世第一法凡夫性
一向染汚。彼以欲界苦諦所斷十使。是凡夫
性。涅槃有三種。學無學非學非無學。阿須羅
是第六道。説有我人。爲如是等。若五若六。與
此經相違。莫謂彼部所説盡與此經同。彼作
經者。爲斷如是意故。次作是説。如我義。於諸
心心數法。次第得正決定。是名世第一法。問
曰。如汝所説。五根性善。餘心心數法性非是
善者。應是不善無記。若以五根性善不善無
記親近五根。亦名善者。今五根亦親近不善
無記。應是不善無記。此則不然。何以故根與
心心數法。同一所依。同一行。同一所縁。同
一果。同一依。同一報。共成一事。而云其性善
是親近善者。是妄想耳。或有説者。誦持修
多羅者。説言五根是世第一法。尊者達
多羅説曰。世第一法。體性是思名差別耳。尊
者佛陀提婆説曰。世第一法。體性是心。名差
別耳。所以者何信心異。乃至慧心異。若有衆
生。能於一時以五種心。次第得正決定。無有
是處。若一一次第得正決定。斯有是處。問曰。
若然者。以不相應法得正決定耶。答曰。不也。
所以者何。汝法心不與心相應。有爲所縁。有
爲所縁故。能次第得正決定。我信亦爾。不與
信相應。能有所縁。有所縁故。次第得正決定。
乃至慧亦如是。問曰。若然者則有大過。所以
者何。若但信心得正決定。不以精進念定慧
等得正決定者。懈怠失念亂意惡慧。亦應次
第得正決定。乃至慧亦如是。爲斷彼人如是
意故故作是説。如我義於諸心心數法。次第
得正決定。是世第一法。如我義者謂不顛倒
如法性順。經文同我等意。而作是説。諸心心
數法。次第得正決定。是名世第一法。彼迦旃
延子。欲顯正義故。言世第一法。亦是根亦非
根。問曰。如世第一法。現在前未來世中心心
數法。亦修彼爲是第一法不耶。答曰。或有説
者。依如經本非世第一法。何以故經本説諸
心心數法。次第得正決定。是世第一法。彼未
來者。不能作次第。是故非世第一法。復次若
當是者復違經本。如説世第一法。當言一心
非衆多心。評曰。應作是説。彼未來者。亦是世
第一法。問曰。彼未來者不能作次第縁。云何
是世第一法耶。答曰。彼未來者雖不能作次
第。而能隨順作次第法。譬如比丘布薩時。不
在僧中。而與僧欲名得布薩。僧事亦成。如
是彼在未來世中。爲現在得如與欲者。若未
來世中。無現在得不與欲者。今現在者。亦不
能作次第。若作次第。當知皆是未來者力。何
以故彼未來者。不與聖道作障礙故。復次若
彼未來非世第一法者。與智犍度經文相違。
所以者何。如未曾得道。今現在前。彼未來世
中。相似種修。若彼未來不作世第一法者。云
何名彼種相似修。以是事故。彼未來者亦是
世第一法。問曰。若未來是世第一法者。經文
何故不説耶。答曰。若能與次第縁者經文則
説。彼不能與次第縁。是故不説。復次若流轉
三世者則説。未來不爾。或有説者。從因而生。
成就此法。住在身中。是故説之。彼未來者。雖
從因生成就此法。不住身中。是故不説。問曰。
若然者。云何非是衆多心耶。答曰。此中唯説
現在刹那能成事者。故非衆多心。或有説者。
若能令未來世中修者則説。未來不爾。或有
説者。若心彼因彼心此果。是以故説。未來不
爾。或有説者。能與因能取果住身中。能有所
縁。是以故説。未來不爾。或有説者。有二修義。
是以故説。彼未來者。唯有得修無有行修。是
故不説。問曰。彼世第一法。倶生色心不相應
行。爲是世第一法不耶。答曰。或有説者。如經
本説。彼非世第一法。所以者何。彼不能與次
第縁故。評曰。應作是説。彼亦是世第一法。問
曰。彼不能與次第縁。云何名世第一法耶。答
曰。彼雖不能與次第縁。而能隨順次第縁義。
所以者何。彼與世第一法。倶生住滅。同一果
一依一報。是以故説。問曰。彼若是世第一法
者。經本何故不説耶。答曰。彼不能與次第縁
故。是以不説。或有説者。若從因生成就此法。
能有所縁是以説之。彼雖從因生成就此法。
不能有所縁。是故不説。或有説者。若是相應。
有依有勢。有行有縁。是以故説。彼非相應。無
依無勢。無行無縁。是故不説。問曰彼世第一
法。得爲是世第一法不耶。答曰。彼非世第一
法。問曰。以何等故。生住無常。是世第一法。
而得非耶。答曰。生等一事。世第一法。同一果。
共行不相離。常相隨無前後。得則不爾。不同
一果。不共行相離。不相隨有前後。或離所得
法。如樹皮離樹。以是義故非世第一法。問曰。
以何義故。沙門果得即沙門果。而此第一法。
得非世第一法耶。答曰。以成就得故。名沙門
果。是以得即沙門果。能與次第縁。亦能隨順
次第縁義。名世第一法。得則不爾。是故非世
第一法。如是餘達分善根。得非達分善根。何
以故若得即是達分善根者。已得聖果。應重
起達分善根現在前。以成就得故而實不爾。
是故得非達分善根。或有説者。若共起世第
一法。倶生者名世第一法。後生者非。餘達分
善根亦如是。或有説者。得即是世第一法。其
餘達分善根得。即是達分善根。問曰。若然者
已得聖果。應重起達分善根現在前。答曰。或
現前。或不現在前。何者現前所謂得也。何者
不現在前所謂諸相應法也。評曰。不應作如
是説。如先所説者好
問曰。世第一法爲幾念處。答曰。現在一壞
縁法念處。未來四。問曰。世第一法爲幾縁。答
曰。爲四縁。因縁者相應共有因。次第縁者。與
苦法忍作次第縁。境界縁者忍智所縁。威勢
縁者除其自體。餘一切法是彼縁生法。於世
第一法亦有四縁。因縁者相應共有法。次第
縁者苦忍是。境界縁者欲界五陰是。威勢縁
者除其自體。餘一切法是復有義説者。云何
名出世第一法。答曰。苦法忍是。所以者何。是
聖道種子故。復有説者。金剛喩定是。所以者
何。能盡諸結得究竟果故。復有説者。盡智是。
所以者何。以初得盡智。餘無漏法時淨修故。
復有説者。正三昧是。所以者何。得一切有爲
法中正定最勝故。復有説者。涅槃是。所以者
何。一切法中最妙勝故。復有説者。阿羅漢最
後心是。所以者何。凡夫人最後心。名世第一
法。阿羅漢最後心。名出世第一法。評曰。不應
作是説。彼阿羅漢最後心。非出世法故。如先
説者好。問曰。頗有世第一法不與苦法忍作
次第縁耶。答曰。有。世間第一法。色心不相應
法則是。問曰。頗有相應法不與苦法忍作次
第縁耶。答曰。有。未來修者是也。尊者佛陀提
婆説曰。若以信心。得正決定。是名世第一法
與苦法忍作次第縁。餘精進念定慧心。是名
世第一法。而不與苦法忍作次第縁。説相似
沙門説曰。受與受作次第。不與想等。餘
數法亦如是。心法生時。遇縁便生。若愛前縁
生樂受。欲有所想生想。欲有所作生思。問曰。
若然者無相似次第義。答曰。有。但非一一次
第耳。如汝法中。無想衆生。生時心滅。死時心
生。想去雖遠得作次第。我法亦爾。如受滅
想等生。復還生受。相去雖遠得作次第。評曰。
不應作是説。心與心作次第。受與受作次第
心心數法。一一次第生。作次第縁。若作是説
與經文相違。如説云何心次第法。答曰。心心
數法是也。若然者復更有過。如依有覺有觀
三昧入無覺無觀三昧。有覺有觀三昧。不應
與無覺無觀三昧作次第縁。不相似故。無覺
無觀三昧。則不從次第縁生。若依無覺無觀
三昧入有覺有觀三昧亦如是。若然者無解
脱。何以故。欲相應心唯次第生。欲相應心不
淨觀等及諸善心。無由得生。若善心不生則
無解脱。有如是等過。如先説者好
以何等故名世第一法。問曰。何故作此論。答
曰。前雖説世第一法體性。未説所以名世第
一法。今欲説故。猶如有人世稱言勝。未知爲
以族姓財力眷屬言爲勝耶。彼亦如是。今欲
説其所以名世第一。名第一者。此心心法於
餘法爲最爲勝爲長爲尊爲上爲妙。以如是
等義故名爲第一。問曰。言第一者。於世法
中爲都勝爲分勝耶。若都勝者。彼則不勝見
諦邊等智何以故。彼等智見道眷屬不相離。
慧力勝故。一切見道慧力偏多。復次彼亦不
勝淨修勳禪。何以故修勳禪者。不與凡夫同
生一處。復次彼亦不勝得盡智時一切善根。
何以故。得盡智時。所修善根。永離一切諸垢
障故。復次彼亦不勝空空三昧無願無願三
昧無相無相三昧。何以故。空空三昧等。乃至
惡賤無漏。何況有漏。若分勝者。彼煗頂忍法。
亦應言第一。答曰。或有説者應言分勝。何以
故。唯勝煗頂忍法等故。復有説言。第一者。
彼則勝一切凡夫所得禪無量解脱。除入一
切入乃至第一。有中思故。或有説者。彼則都
勝。言都勝者。非謂一切事業中勝。但以能開
聖道門故。勝彼見道邊等智。雖是見道眷屬
不相離慧力勝。而不能開聖道門。如等智淨
修勳禪盡智。倶生善根。空空三昧等。不能開
聖道門亦復如是。或有説者。一切都勝。以能
開聖道門故。見道邊等智。雖是聖道眷屬。乃
至慧性偏多。若當世第一法。不開聖道門者。
彼則不修。若得修者。皆是彼世第一法功用
之力。餘淨修勳禪盡智倶生善根空空三昧
等。亦復如是。問曰。第一有何義。答曰。最勝
義是第一義。得妙果義是第一義。能入勝分
破有頂義是第一義。最後心義是第一義。如
高幢頂更無有上。問曰。上言最勝等有何差
別。答曰。或有説者。無有差別。所以者何。此
言皆是歎説上妙之義。或有説者。以善根故。
而有差別。於不淨安般名爲最。於聞慧名爲
勝。於思慧名爲長。於煗法名爲尊。於頂法名
爲上。於忍法名爲妙。或有説者。以地故而有
差別。若依未至名爲最。若依初禪名爲勝。若
依中間名爲長。若依二禪名爲尊。若依三禪
名爲上。若依四禪名爲妙。或有説者。邊頂義
名爲最。上義名爲勝。増善義名爲長。昇進義
名爲尊。堅牢義名爲上。滿足義名爲妙。復有
説者。能與苦法忍作次第故名爲最。勝諸凡
夫善根故名爲勝。逮勝進故名爲長。勝世俗
善根故名爲尊。無二故名爲上。與無漏相應
故名爲妙。復有説者。以最故名勝。以勝故名
長。以長故名尊。以尊故名上。以上故名妙。
復有説者。是凡夫最後心故名爲最。猶如樹
端。能開聖道門故名爲勝。根猛利故名爲長。
於達分善根中勝故名爲尊。折伏煩惱名爲
上。得好果故名爲妙。復次此心心法。捨凡夫
性者。問曰。捨凡夫性爲世第一法。爲苦法忍
耶。若世第一法捨凡夫性者。云何於一刹那。
以凡夫法捨凡夫性。若以苦法忍捨凡夫性
者。爲以生時捨。爲以滅時捨。若以生時捨者。
云何未起法。能有所作。若以滅時捨者。彼已
滅已復何所捨。答曰。或有説者。即彼世第一
法時捨。問曰。若然者云何於一刹那。以凡夫
法捨凡夫性。答曰。凡夫性。世第一法相妨礙。
是故住世第一法時捨。猶如象師乘象策象。
馬師船師勝怨之人亦復如是。復有説者。苦
法忍生時捨。凡夫性滅時。斷見苦所斷十使。
如燈生時破闇。已生燋炷盡油。問曰。若爾者
云何未起法。能有所作。又一法不應能作二
事。答曰。若然者有何過。一切内法有二種。於
未來中。能有所作相應者苦法忍是也。不相
應者生相是也。一切外法。於未來世。能有所
作。唯燈是也。或有説者。世第一法。苦法忍
共捨凡夫性。世第一法如無礙道。苦法忍如
解脱道。世第一法與凡夫性。成就得倶滅。苦
法忍與不成就得倶生。世第一法。依苦法忍。
苦法忍助其勢力。能捨凡夫性。譬如羸人依
因健者能伏怨家。彼亦如是。得聖法者苦法
忍是也。捨邪性者世第一法是也。問曰。邪性
有三種。一趣邪性。二業邪性。三見邪性。趣邪
性者。三惡趣是也。業邪性者。五無間業是也。
見邪性者。五見是也。於此三種邪性爲捨何
等。若捨趣業邪性者。爾時則不成就。若捨見
邪性者。道比智現在前。爾時乃捨。答曰。三種
倶捨。問曰。云何倶捨。答曰。不趣不作不行名
爲捨。不趣者捨趣邪性。不作者捨業邪性。不
行者捨見邪性。問曰。若然者住上忍時已
捨。何故乃言住世第一法捨耶。答曰。破其所
依故。諸煩惱以凡夫性爲所依。能起生死過
患。猶如師子依於窟穴能害諸狩。彼亦如
是。是故説住世第一法時捨。或有説者。苦法
忍是邪性對治。問曰。趣邪性業邪性是修道
所斷。何以乃言苦法忍是其對治耶。答曰。對
治有衆多。有捨對治。有斷對治。有持對治。有
不作對治。有不趣對治。苦法忍是凡夫性捨
對治。斷見苦十使是斷對治。諸無漏道是
對治。不作無間業及餘不善業是不作對治。
不趣惡道是不趣對治。如是等名捨邪性。得
正性者苦法忍是也。得正決定者見道是也。
問曰。一切聖道是正決定。何故獨稱見道是
也。答曰。或有説者。諸煩惱令衆生善根不熟。
愛潤増長染著不離。彼見諦道能令衆生善
根成熟。乾竭愛水離諸染著。不作覆障。不爲
所壞。不雜餘心。是故見道名正決定。或有説
者。衆生根熟入於聖道。是故見道名正決定。
復有説者。拔煩惱根入於聖道。是故見道名
正決定。復有説者。捨五人種入八人性。是故
見道名正決定。或有説者。扶持長養名正決
定。猶如牛馬因於水草長養性命。一切聖人。
因於見道長養慧命。是故見道名正決定。或
有説者。此法解縛永更不繋。是故見道名正
決定。或有説者。正必定義是決定義。自有決
定而非正所謂邪定。是故必定名正決定。或
有説者。相應如法義是決定義。見道相應如
法故名正決定。問曰。諸正是正性耶。答曰。諸
正性彼正也。頗正非正性耶。答曰。有。世第一
法是也。問曰以何等故。世第一法是正而非
正性耶。答曰。或有説者。衆生無始已來。煩惱
惡行。邪見顛倒。惱亂此心。住世第一法而能
制伏。是故名正體。是有漏爲使所使不名正
性。復有説者。等義是正義。猶如稱懸在中物
偏則低。如是世第一法。等住凡夫性。見道中
間。若苦法忍。生聖道偏多。是故等義是正義
也。復有説者。等義是正義。佛辟支佛阿羅漢
等住上上法故。是故等義是正義也。復有説
者。等現前行義是正義。一切行人皆同住一
刹那故。復有説者。彼世第一法與苦法忍四
事同等。所謂地根行縁地者。如苦法忍。依何
地與何根相應。行何行縁何法。彼亦如是。與
苦法忍四事同故。名爲正體。是有漏爲使所
使。不名正性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一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二
 迦旃延子造 五百羅漢釋
北涼天竺沙門浮陀跋摩
共道泰等     譯 
  雜犍度世第一法品之二
世第一法。當言欲界繋耶。乃至廣説。問曰。
何故作此論。答曰。先已説世第一法體性。及
説所以名世第一法。未説在何界繋。如人言
勝。已説勝事。未知住處。今欲説故。故作此
論。或有説者。爲止並義者意故。如摩訶僧
祇部説。世第一法是欲界繋。如犢子部説。是
色無色界繋。何以故。若地有聖道處。亦有世
第一法。如曇摩掘部説。或言三界繋。或言不
繋。或言非不繋法。爲止如是等*並義意故而
作此論。問曰。以何等故。世第一法不當言欲
界繋。應説其所以。不可但以言故。此義便立。
答曰。不以欲界道得斷諸蓋。亦不能制伏纒。
亦不能令現前不行。所言斷制不行者。謂究
竟斷制不行。何以故。以欲界中無道能令蓋
纒究竟斷制不行故。問曰。以何等故。欲界中
無道能究竟斷蓋制伏纒耶。答曰。或有説者。
欲界中不善根強善根弱。是故無道能斷蓋
制纒。色界善根強。無不善根。是故有道能斷
蓋制纒。復有説者。欲界不善根如舊住。善根
如客。舊住有勢。客則無力。是故無道。色界善
根如舊住。無不善。是故有道。復有説者。欲界
善不善同一繋縛。是故無道。色界善根。欲
界不善根。不同繋縛。是以色界道。能斷欲界
蓋制纒。復有説者。欲界威儀。無有忌難猶
如夫妻。色界威儀。共相敬難猶如母子。復有
説者。欲界是破慚愧法。如居士子與旃陀羅
子交。色界有慚愧。如王不與旃陀羅交。復有
説者。欲界愛結。愛欲界善根。以愛善根故。不
能生厭離想。欲界愛不能愛色界善根。以不
愛故。能生厭離想。以如是等因縁故。欲界中
無道能斷蓋制纒。色界有道能斷蓋制纒。或
有説者。言斷蓋者。是究竟斷。制伏諸纒不現
前行者。是須臾斷。如究竟須臾斷如是。有縛
無縛有影無影有片無片亦如是。復有説者。
言斷蓋者害其根本。言制伏不現前行者。是
制伏諸纒。復有説者。言斷蓋者。拔諸煩惱。制
伏不現前行者。是制伏諸纒。問曰。欲界中雖
無究竟斷蓋制纒道。可無須臾斷蓋制纒道
耶。答曰。有。但不可信。何以故。不堅牢。不久
住。不相續。不相著。不久住心中不能久伏煩
惱得正決定。猶如水上浮萍以小石投之。雖
散隨合。蝦蟆入中。數散數合。有如是等縁故。
欲界雖有須臾斷道。而不可信。色界斷道可
信。何以故。牢固久住相續相著。久住心中能
制伏煩惱。得正決定。猶如大石投浮萍中散
而不合。龍象入中亦散不合。有如是等縁。是
故色界道。能拔諸蓋制纒害。諸煩惱制伏不
行。問曰。若然者如汝所説。世第一法應
在未至禪。所以者何。斷欲界蓋制纒對治道。
唯在未至禪。餘上地則不應有。答曰。對治有
二種。一斷對治。二過患對治。若依未至禪。斷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