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No. 1545_ 五百大阿羅漢玄奘譯 ) in Vol. 27

[First] [Prev+100] [Prev] 906 907 908 909 910 911 912 913 914 915 916 917 918 919 920 921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由二因縁。一者力所引發。二者由隨他教。
獨覺無力不隨他教。又一者無畏引發。二者
由隨他教。獨覺無無畏不隨他教。又一者
大悲引發。二者由隨他教。獨覺無大悲不
隨他教。是故彼不能説法。問説法具由一
切佛法。何故但説力無異大悲非餘耶。答
力能安立自論。無畏能摧他論。大悲能起
説法欲更不待餘故唯説此。有説。彼獨覺
作是思惟。能説法者。所謂法王及法王子。我
非法王亦非法王子。何能説法是故不説。
有説。彼獨覺作是念。我從昔來不曾習學
諸説法事是故不説。有説。若自覺而於三
種正調伏事得善巧者乃能説法。獨覺不
爾。有説。自覺而能具一切智一切種智者
方能説法。獨覺不爾。有説。夫説正法皆爲
破我獨覺出世時衆生著我堅固難破故
不説法。有説。彼自覺者於説法時心必依
趣涅槃。獨覺若起趣涅槃心時。第二刹那便
入寂滅極樂解脱故。如來不爾。雖樂解脱
而爲大悲大捨所持能久住説。有説。自覺
而能成就無忘失法乃能説法。獨覺若在空
閑林中能以無礙解安布蘊界處等名句
文身。若入聚落行乞食時前所安布或有
忘失。彼作是念。我既不得無忘失法何用
説法是故不説。有説。獨覺種性法應如
是。雖得無礙解而不樂説法。欲有饒益
唯現神通。或但爲他授八齋戒。問若聲聞
獨覺亦得無礙解。伽他所説復云何通。答唯
佛所得究竟圓滿最勝自在無有錯謬故作
是説。非謂二乘皆不成就。若不爾者。二乘
亦應不得無學。以伽他説唯佛是無學故。
有餘師言。聲聞獨覺一切不得四無礙解。
問何故經言。我弟子中摩訶倶瑟恥羅得無
礙解。彼根非勝。佛尚説得獨覺到究竟聲聞
根勝。於彼何故言一切不得耶。答彼所説
得是無礙解相似善根而非眞實。以彼尊
者於長夜中愛樂此法精勤修習。佛隨其
意故説彼得。餘雖得此相似善根。非極愛
樂勤修習故不説彼得。問何故二乘一切
不得無礙解耶。答無退轉智名無礙解。聲
聞獨覺於諸境界智有退轉。以所記説有
誤失故非無礙解。如是説者。初説爲善。以
聲聞獨覺於自分境中智無退故
此中願智攝願智邊際智無諍智四無礙解。
如願智應知義無礙解亦爾。邊際智不攝
詞。餘如願智説。無諍智攝無諍智願智邊
際智。義無礙解不攝法詞辯三無礙解。如
無諍。應知法詞辯三無礙解亦爾。如其所應
各説自攝除無諍詞無礙解。又不攝邊際
智。此七種皆依邊際定得。邊際定力所引
發故。邊際靜慮體有六種。謂七除詞。以第
四靜慮最上品名邊際故。有餘師説。四靜
慮最上品皆名邊際。是故彼説邊際靜慮具
有七種七智相攝。亦有差別准上應知。然
能引發唯是第四靜慮邊際非餘
*説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八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
八十一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定蘊第七中不還納息第四之八
如説我弟子中大迦葉波少欲喜足具杜多
行。薄矩羅少病節儉具淨戒行。此二何差別。
答尊者大迦葉波所得飮食。若麁若妙隨次
第食無所簡別。猶如良馬隨得而食。尊
者薄矩羅所得飮食或麁或妙。*簡去妙者
而食麁者。問何故尊者大迦葉波麁妙等食。
尊者薄矩羅簡妙食麁。答尊者大迦葉波具
妙樂欲住沙門法。具妙樂欲故不簡妙食。
住沙門法故不簡麁食。但隨所得次第而
食。尊者薄矩羅具麁樂欲住沙門法。具麁
樂欲故簡去妙者。住沙門法故而食麁者。
復次尊者大迦葉波。廣識大福易得衣服飮
食臥具醫藥及餘資具先不受。杜多功徳而
能奉行。彼由二縁極爲難事。謂易得利養不
受。杜多功徳而能奉行。尊者薄矩羅。非廣
識大福難得衣服飮食臥具醫藥及餘資具
先受。杜多功徳亦能奉行。少識苾芻受杜多
功徳。於中隨轉此不爲難。彼由二縁非
爲難事。謂難得利養先受。杜多功徳隨而奉
行。有於此文作相違誦。謂尊者大迦葉波。
廣識大福易得衣服飮食臥具醫藥及餘資具
先受。杜多功徳隨而奉行。尊者薄矩羅非廣
識大福。難得衣服飮食臥具醫藥及餘資具
先不受。此杜多功徳隨而奉行。少識苾芻不
受。杜多功徳於中隨轉。此不爲難彼由
二縁非爲難事。謂難得利養先不受。杜多
功徳於中奉行。此顯迦葉波由三事故勝。
謂具妙樂欲易得利養受行杜多功徳。問何
故尊者薄矩羅。簡去妙食而食麁者。答意
樂力故。有情意樂不同隨所意樂而食。不
可責其所以。有説。精妙飮食多用功成不
欲勞費是故不食。有説。精妙飮食増長貪
愛多由起諍是故不食。有説。好食乃是富
家所有爲益貧家是以不食。有説。美食必
因害多生命斷百千頭在於地上。以多身
分血肉所成。愍彼有情是故不食。有説。美
食多生種種過患是以不食。問如所説。薄
矩羅簡去妙者爲初。即不受爲受已棄之。
設爾何失。若初即不受云何名受行。次第乞
食杜多行者。若受已棄之。云何不損壞施
主施物。答應言初即不受。問若爾云何名
受行次第乞食杜多行者。答彼尊者得天眼
願智將乞食時。先觀何方何村邑里巷
有麁食。知已便往次第行乞。如契經説有
四聖種。一依隨所得食喜足聖種。二依隨
所得衣喜足聖種。三依隨所得臥具喜足
聖種。四依有無有樂斷樂修聖種。問世尊何
故説此契經。答爲諸弟子安立産業及所
作故。謂前三安立産業第四安立所作。前
三安立産業者。謂捨四種業行。一種業捨。
四種業者。一農務爲業。二商估爲業。三傭
作爲業。四自在爲業。於此皆捨行一種業
者唯以乞求爲業。有説。爲顯示無盡資業
及所應作故。復次爲顯示無罪資業及所應
作故。復次爲顯示無損害資業及所應作
故。復次爲顯示不共外道資業及所應作
故。此中資業謂前三所應作謂第四。有説。爲
顯示道及道資糧故。此中前三顯道資糧
後一顯道。如道及道資糧如是沙門沙門
資糧。婆羅門婆羅門資糧。梵行梵行資糧應
知亦爾。由此等義故。佛説此聖種契經。問
聖種自性云何。答皆以無貪善根爲自性。
有説。前三是無貪善根後一是精進。如是説
者初説爲善。皆對治貪故。問若爾依何別
義説四種耶。答爲對治四種愛故。謂於
衣喜足對治衣服愛。於食喜足對治飮食
愛。於臥具喜足對治臥具愛。樂斷樂修對
治有無有愛由此故説皆無貪性。若兼相應
隨轉。則欲色界五蘊性。無色界四蘊性。此是
聖種自性是我是物是性是相是本性。已説
自性。所以今當説。問何故名聖種。有説。
亦聖亦種故名聖種。謂善故名聖。無漏故
名聖。即此能生諸功徳法相續不斷故名
爲種。有説。聖之種故名爲聖種。聖謂一切
無倒善法。此四能生而相續故説名爲種。有
説。此於聖者相續中行令彼不斷故名聖
種。有説。此於聖者相續中可得令彼不斷
故名聖種。有説。聖謂可愛可喜可樂可意之
果此能生彼相續不斷故名聖種。此依等
流果説。有説。聖名可愛可喜可樂可意異
熟。此能引彼相續不斷故名聖種。此依異
熟果説。有説。聖者即是佛獨覺聲聞。彼
從此生相續不斷故名聖種。有説。正法名
聖。此能任持令久相續故名聖種。是以正
法住世經於千載而不滅者皆是聖種之力。
如椽梁持舍使不散壞。由此等縁故名聖
種。界者皆墮三界及不墮界。問色界無飮
食。無色界無前三。云何三界皆具四種。答
彼雖無食等而有彼喜足功徳。有説。由下
界具四種故展轉引生上界者亦具四種。尊
者世友作如是説。上界雖無食等而有彼
對治。然對治有四種。謂斷對治厭壞對治持
對治遠分對治。色界於食等具四對治。欲
界有三除斷對治。無色界有二。謂持及遠
分。尊者覺天説曰。如雖無有無漏衣食等
而有無漏聖種。如是雖無色無色界食等
而有彼界聖種。大徳説曰。不顧戀身之資
具尚名住聖種者。況彼亦不顧戀身而
當無聖種耶。地者有漏在十一地。無漏在
九地。所依者皆依三界。行相者皆作十六行
相及餘行相。所縁者皆縁一切法。念住者皆
四念住。智者皆八智或十智。三摩地倶者皆
三三摩地倶及非倶。根者總説皆與三根相
應。謂樂喜捨。世者皆墮三世縁三世及離
世。善等者皆是善縁三種。欲界繋等者皆三
界繋及不繋縁亦爾。問若爾施設論説云何
通。如説四聖種皆不爲煩惱所染所雜。答
彼遮煩惱相應不遮有漏故無過。學等者
皆通三種縁三種。見所斷等者皆修所斷及
不斷縁三種。縁名縁義者皆縁名義。縁自
相續他相續非相續者皆縁三種。加行得離
染得生得者是加行得離染得非生得。有説。
亦是生得。如是説者初説爲善。若生得善亦
是聖種者蟻卵蚊蛾等亦成就聖種耶。是故
聖種不攝生得善。問聖種爲聞爲思爲修
所成耶。答通三種攝。爲意地爲五識。答唯
意地非五識。有説。亦通五識。評曰。不應
作是説。所以者何。五識中善唯生得故。問
若是加行善者外道所得。靜慮無量無色解
脱勝處遍處等亦是聖種耶。答彼非聖種。所
以者何。若欣樂解脱厭背生死彼善根是
聖種。外道所樂皆是生死故彼善根不名聖
種。復次於有有具生喜足名聖種。外道善
根與此相違故非聖種。以五頂外道等亦
求生天受欲樂故。復次聖種皆是出家品善
根。外道善根皆是在家品攝故非聖種
問少欲喜足倶對治貪無貪爲性。何故喜足
立聖種非少欲耶。答少欲之名有過失有
増益。喜足不爾。有過失者但言少欲不
言無欲故。有増益者於實無欲而名少
欲故。於喜足中無如是事故立聖種。有
説。少欲於未來處未得事轉。喜足於現在
處已得事轉。不取現在一迦履沙鉢拏爲
難非於未來。轉輪王位以喜足難故立爲
聖種。有説。爲異外道故不説少欲爲聖
種。若説少欲爲聖種者。諸外道輩當作是
言我等眞是住聖種者。所以者何。汝等猶
著糞掃衣而我等露形無衣。汝等猶乞食自
活。而我等多自餓不食。汝等猶坐樹下而
我等或常擧手蹻足而住。是故我等眞名住
聖種者。爲遮彼故但説喜足爲聖種。外道
於有有具不喜足故
問少欲喜足何差別。有説。少欲唯在意地。
喜足通六識身。有説。少欲唯欲界。喜足通
欲色界。有説。少欲唯欲色界。喜足通三界。
有説。少欲墮三界。喜足三界繋及不繋。
如是説者少欲喜足倶通三界繋及不繋。問
若爾何差別。答少欲於未來處未得事轉。喜
足於現在處已得事轉。是謂差別
問病縁醫藥所生喜足何故不説聖種耶。答
亦應説聖種而不説者。當知有餘。有説。
已攝在前所説中。謂病縁醫藥有二種。一可
食二不可食。可食者攝食中。不可食者攝衣
服臥具中。有説。爲欲饒益病苾芻故不説
於藥喜足爲聖種。謂有苾芻身雖有病
以少務故不求醫藥。若佛立此爲聖種
者。彼便守病不能勤修聖道加行。爲饒益
彼令勤修道是故不説彼爲聖種。有説。
若受用時能生放逸於彼喜足立爲聖種。
病縁醫藥於受用時但能除病不増放逸
是故不説。有説。若一切處一切人一切時受
用者於彼喜足立爲聖種。病縁醫藥非有
如是一切受用故彼喜足不立聖種。是以尊
者薄矩羅言。我於佛法中出家年過八十。
曾不憶身有疾疹乃至頭痛。亦不憶受用
病縁醫藥乃至訶梨怛雞。生欲界者尚然何
況生色無色界。問何故別解脱律儀唯無表
立聖種非表耶。答前説相續不斷名爲聖
種。表非相續不斷是故不説。有説。無表可
與聖道倶故立聖種。表不與聖道倶是
故不説。出家者有四聖種。在家者亦有四
聖種。然出家者二因縁故名有聖種。一意樂
故。二受用故。諸在家者由一因縁名有聖
種。謂意樂故非受用故。如天帝釋處妙花
座有十二那庾多侍女圍遶六萬音樂而自
娯樂。於四聖種恒有意樂而無受用。頻毘
娑羅等諸國王蘇達多等諸長者亦爾。問爲
有一一聖種即名住聖種者耶。答不爾。
要具四種方名住聖種者。然得一聖種時
必具得四。如無礙解得一必具四
過去諸佛皆稱讃糞掃衣而不許著。今釋
迦佛亦稱讃糞掃衣而便許著。問何故爾
耶。答過去時人貪心微薄雖得價直百千衣
服。染著之心不如今人染著凡衣故。有説。
彼時人衆豐饒財寶。諸苾芻等欲求價直百
千衣服。易於今時求糞掃衣故。尊者世友
説曰。過去時人意樂廣大。見諸苾芻畜上妙
資具。便生歡喜信敬之心。今時人意樂狹劣。
若見苾芻畜麁弊資具。乃至歡喜信敬之
心故。尊者覺天説曰。往昔時人身體細
若受用麁弊物者則不能自存。今世時人
身體麁&T057344;雖受用麁弊則能自存故。大徳
説曰。過去諸佛稱讃糞掃衣當知即是亦
許受用。若不爾者何故稱讃。諸佛不以無
事而有所説。故
如世尊説糞掃衣少易得無罪。云何少云
何易得云何無罪。尊者世友説曰。少用功而
辦故。非多人受用故名少。隨彼彼時處皆
可得故名易得。佛所聽許故智者受用故
名無罪。大徳説曰。少價量故名少。不從他
求故名易得。無攝受故名無罪。由二因
縁佛説於衣喜足爲聖種。一爲訶責於衣
不喜足如難陀等。二爲讃美於衣喜足如
大迦葉波等。由二因縁佛説於食喜足爲
聖種。一爲訶責於食不喜足如婆拕梨等。
二爲讃美於食喜足如薄矩羅等。由二因
縁佛説於臥具喜足爲聖種。一爲訶責於
臥具不喜足。如愚王苾芻等。如契經説愚
王苾芻白佛言。唯願世尊觀我床座麁弊如
是。二爲讃美於臥具喜足如頡戻茷多
等。由二因縁佛説樂斷樂修爲聖種。一爲
訶責懈怠如闡陀等。二爲讃美精進如室
路拏等。由四因縁則知彼是安住聖種補特
伽羅。一不樂聞他説得利養。二不樂親
近貪美食人。三所畜資具少而清淨不生
染著。四於諸利養得與不得不生愛憎」
如世尊言此四聖種是最勝知。是種性知是
可樂知是無雜染。不可訶責一切世間。若
沙門若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若餘世間。無
能如法説其過者。云何名最勝知。有説。此
四聖種能引最勝故得最勝果故趣向最勝
故隨順最勝故名爲最勝。佛所施設佛所
知故説名爲知。有説。佛説五百聲聞各有
最勝之法。此四墮在彼最勝法中故名最
勝。佛知此四是眞喜足故名爲知。有説。佛
及弟子名最勝者彼所讃述名最勝知。有
説。佛知此四是勝寶藏能令住者意望滿
足故名最勝知。謂諸有情多分意望不滿而
死。唯住聖種者無不意望滿足而死。有
説。佛知此四是無盡藏令諸智者受用無
盡故名最勝知。謂住此者不假多求及多
積聚。亦無防守門戸關鑰隨意受用終。無
有盡。如轉輪王王四洲界。所用財寶可速
窮盡。受用此四而無有盡。云何名種性知。
過殑伽沙等諸佛及佛弟子皆從此生故
名種性。智者所了故名爲知。有説。種性者
是能持義。謂能住持聖教令久不滅故名
種性。是佛所了故名爲知。云何名可樂知。
答此四是智者所樂智者所知故名可樂知。
有説。佛知此四皆能資助樂斷樂修故名
可樂知。有説。佛知此四是於晝夜各三時
中。智者隨應愛樂安住而無懈倦故名可
樂知。有説。佛知此四是修行者所樂久住。
謂從此日後分結跏趺坐安住其中乃至明
日初分。餘縁所奪方從彼起。云何名無雜
染。答此四聖種不爲煩惱惡業所倰雜故。
云何名不可訶責。答若住此四恒爲住正
者之所讃美未嘗訶責。即由此故一切
世間沙門婆羅門天魔梵等。無能如法説其
過者。尊者世友作如是言。佛知此四能入
聖胎故名最勝知。一切聖者皆從此生故
名種性知。是修行者晝夜所樂故名可樂
知。遠離四種世間事業故名無雜染。四事
業者謂農務商估傭作自在。一切功徳由此
具故名不可訶責。於自於他倶無損害故。
一切世間沙門。婆羅門天魔梵等無能如法
説其過者
如薄伽梵於契經中説伽他言
    諸有伏愛憎 常居邊臥具
    恒住不放逸 拔有貪隨眠
問此伽他中爲辯何義答愛謂貪愛。憎謂憎
恚。佛聖弟子若伏此二。居邊臥具住不放
逸。便能永拔有貪隨眠。復次若於正法毘奈
耶中。隨有所得味著心轉説名爲愛。於所
未得愁慼心轉説名爲憎。佛聖弟子於已
得不味於未得不慼。故能倶伏。由倶伏故
居邊臥具。住不放逸則能永拔有貪隨眠。
復次若於上妙衣服飮食貪求名愛。若於麁
弊衣服飮食嫌逆名憎。佛聖弟子二倶能伏。
此句顯示於衣服飮食喜足聖種。第二句
顯示於臥具喜足聖種。後二句顯示樂斷
樂修聖種
問樂斷樂修有何差別。答樂斷煩惱。樂修
聖道。復次無間道名樂斷。解脱道名樂修。
復次見道名樂斷。修道名樂修。如見道修
道。如是見地修地未知當知根已知根應知
亦爾。復次樂斷者顯諸忍。樂修者顯諸智。
樂斷樂修是謂差別
如説大名學多住五蓋漸斷乃至廣説。問何
故作此論。答爲欲分別契經故。如契經
説。佛告大名。學多住五蓋漸斷。契經雖作
是説而不分別。云何學云何學多住五蓋漸
斷。彼經是此論所依根本。彼所未説者今應
説之故作斯論。如説大名學多住五蓋漸
斷。此中云何學。答預流或一來。云何學多住
五蓋漸斷。答漸斷漸離漸伏漸背。問何故此
中不説隨信隨法行名學多。住五蓋漸斷
耶。答應説而不説者當知此義有餘。有説。
隨信隨法行有住五蓋已斷者。有住五蓋漸
斷者。以不定故不説。預流一來不爾決定
唯住五蓋漸斷是以説之。有説。若彼身中五
蓋煩惱可現行。而漸斷者此中則説。隨信隨
法行有漏善心無覆無記心尚無容現行。何
況煩惱。是故不説。問預流一來身中疑蓋已
斷。惡作雖未斷而更不現行。何故説彼多
住五蓋漸斷。而復説可現行耶。答前文應
作是説。學多住諸蓋漸斷不應言五。而言
五者事有五故。謂貪欲瞋恚睡眠惛沈掉擧。
有説。先斷今斷總説斷五。如言斷五順下
分結得不還果。多住者謂數數住。問斷離伏
背有何差別。有説。無差別倶顯斷故有説。
亦有差別謂斷彼縛故名斷。離彼得故名
離。令不行故名伏。厭逆彼故名背。復次
依無間道説斷。依解脱道説離。此二依
永斷説依近加行説伏。依遠加行説背。
此二依暫斷説。復次依無間道説斷。依解
脱道説離。此二依正斷説。依加行道説
伏。依勝進道説背。此二依助斷説。復次
斷者依斷對治説。離者依持對治説。伏者
依遠分對治説。背者依厭壞對治説。斷離
伏背是謂差別
如説苾芻法珊度沙故毘奈耶珊度沙。毘奈
珊度沙故法珊度沙乃至廣説。問何故作
此論。答爲欲分別契經義故。經説未來有
諸苾芻不修身戒心慧。彼不修身戒心慧
者法珊度沙故乃至廣説。契經雖作是説而
不分別。云何法。云何毘奈耶。云何法珊度沙
故。乃至廣説。彼經是此論所依根本。彼所不
説者今悉應説故作斯論。云何法。答八支
聖道。云何毘奈耶。答貪瞋癡滅。云何法珊
度沙故毘奈耶珊度沙。毘奈耶珊度沙故法
珊度沙。答若於八支聖道不修習時。彼於
貪瞋癡滅不能作證。若於貪瞋癡滅不作
證時。彼於八支聖道不能修習。由此因
縁故作是説。此中珊度沙言。有説顯喜足。
有説顯毀壞。若説顯喜足者彼説云何法
珊度沙故毘奈耶珊度沙。謂於見道生喜
足。故便於修道不能修習。若於修道不
修習時便於修所斷煩惱斷不能作證。如
是法珊度沙故毘奈耶珊度沙。云何毘奈耶
珊度沙故法珊度沙。謂於見所斷煩惱斷
生喜足故。便於修所斷煩惱斷不能作證。
若於修所斷煩惱斷不作證時。便於修道
不能修習。如是毘奈耶珊度沙故法珊度
沙。若説顯毀壞者。彼説由毀壞聖道故。
於貪瞋癡滅不能作證故説法珊度沙故
毘奈耶珊度沙。由毀壞貪瞋癡滅故。便於
聖道不能修習故。説毘奈耶珊度沙故法
珊度沙。問聖道與滅無有過失不可毀壞
如何言毀壞聖道滅耶。答毀壞彼相續説
毀壞。彼非彼自體實可毀壞。謂由煩惱現
在前。故毀壞相續。由相續毀壞。故令聖道
轉遠。由聖道轉遠故於貪瞋癡滅不能作
證故説毀壞。如契經説此是法。此是毘奈
耶。此是大師教。問此三何差別。答法謂八支
聖道毘奈耶謂貪瞋癡滅。大師教謂佛語。有
説。法謂阿毘達磨藏。毘奈耶謂毘奈耶藏。大
師教謂素怛纜藏。是謂此三差別
如説法隨法行乃至廣説。問何故作此論。答
爲欲分別契經義故。如契經説法隨法行
雖作是説而不分別。云何法。云何隨法。云
何法隨法行。彼經是此論所依根本。彼所不
説者今應説之故作斯論。云何法。答寂
涅槃。云何隨法。答八支聖道。云何法隨法行。
答若於此中隨義而行。所謂爲求涅槃故
修習八支聖道故名法隨法行。能安住此
名法隨法行者。問何故涅槃獨名爲法。八支
聖道名隨法耶。答於諸法中涅槃勝故。生
老病死不能侵故獨得法名。八支聖道次彼
順彼如王大臣故名隨法。故契經説一切
法中涅槃最勝。有爲法中聖道最勝。然舍利
子讃學經中説言具壽法之隨法。所謂離繋。
彼契經中。聖道名法。涅槃名隨法。以先得
聖道後證涅槃故。前經依勝劣次第顯法
隨法。後經依證得次第顯法隨法。復次別
解脱名法。別解脱律儀名隨法。若於此中
隨義而行名法隨法行。謂爲求別解脱故
受別解脱律儀。得已隨護無有毀犯名法
隨法行。能安住此名法隨法行者。復次身
律儀語律儀命清淨名法受此名隨法。若
於此中隨義而行名法隨法行。謂爲求身
語律儀命清淨故受及受已隨護名法隨法
行。能安住此名法隨法行者。問身語律儀
命清淨即是別解脱律儀所攝何故重説耶。
答前是不分別説今是分別説。前是總説今
是別説。有説。前是律儀所攝妙行所攝非離
律儀所攝。今是律儀所攝妙行所攝亦離律
儀所攝。有説。前顯示所發起。今顯示能發
起。前爲護所發起故護能發起。今爲
能發起故護所發起。有説。前爲護果故
隨護於因。今爲護因故隨護於果。如因果
能作所作亦爾。此中別解脱戒表及初念無
表。是尸羅是律儀是妙行是般羅底木叉是
般羅底木叉律儀是業是業道。此後無表是
尸羅是律儀是妙行是般羅底木叉律儀。非
般羅底木叉非初解脱。故是業非業道。究
竟思不於此轉故。如説具壽我今當説般
羅底木叉。汝等諦聽此中何法名般羅底木
叉。爲是尸羅。爲是説戒者語。若是尸羅彼
不可説。何故言我當説般羅底木叉。若是
説戒者語。彼或善心説。或不善無記心説。毘
柰耶説云何通。如説般羅底木叉是諸善法
首上首前行。有説是尸羅。問尸羅不可説
云何言我當説耶。答依展轉因故名爲説。
如子孫法謂語能起名名能顯義。有説。是
説戒者語。問彼或善心説。或不善無記心説。
云何言是諸善法首上首前行耶。答彼毘柰
耶依不障因故作是説。謂説戒者隨何心
説。聽者若能如説修行。皆能與彼一切功徳
作無障因。故言般羅底木叉爲諸善法首
上首等
説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八
十一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
八十二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定蘊第七中不還納息第四之九
云何法輪乃至廣説。問何故作此論。答爲欲
分別契經義故。如契經説世尊轉法輪諸
餘世間沙門婆羅門天魔梵等皆無有能如
法轉者。契經雖作是説而不分別。云何法
輪齊何當言轉法輪。契經是此論所依根
本。彼所不説者今應説之故作斯論。云何
法輪。答八支聖道。若兼相應隨轉則五蘊性。
此是法輪自性。是我是物是相是性是本性。
已説自性所以今當説。問何故名法輪。答
此輪是法所成法爲自性故名法輪。如世
間輪金等所成金等爲性名金等輪。此亦如
是。有説。此輪於諸法性能簡擇極簡擇
能覺悟極覺悟現觀作證故名法輪。有説。此
輪能淨聖慧法眼故名法輪。有説。此輪能
治非法輪故名法輪。非法輪者謂布刺拏等
六師所轉八邪支輪。問何故名輪輪是何義。
答動轉不住義是輪義。捨此趣彼義是輪義。
能伏怨敵義是輪義。由斯等義故名爲輪」
如大四十法門經説。有二十善品二十不善
品此名梵輪。乃至廣説。問二十善品可爾。
二十不善品云何名梵輪耶。答佛意不説
彼爲梵輪。但説於善不善品法有忍智
轉名爲梵輪。問此何故名梵。答極寂靜故
離災横故無罪累故不惱害故説名爲梵。
問何故名梵輪。答以梵世在初可得及具
聖道故名梵輪。第二第三靜慮非初可得亦
不具聖道。第四靜慮雖是佛身初得而不
具聖道故不名輪。唯有梵世是初可得
及亦具足故名梵輪。有説。修梵行者相續
中可得故名梵輪。有説。對治非梵行故名
爲梵輪。有説。對治三界見所斷非梵煩惱
故名梵輪。有説。此因梵王勸請而轉故名
梵輪。有説。佛是大梵佛所宣説分別開示故
名梵輪。有説。梵音演説故名梵輪。有説。唯
梵世聖道能對治衆多非梵法故名爲梵輪。
衆多非梵法者謂三界見修所斷煩惱。或不
善無記煩惱。或有異熟無異熟煩惱。或生二
果生一果煩惱。或無慚無愧相應。無慚無愧不
相應煩惱。或有事無事煩惱。或忍所治智所
治煩惱。如是等名衆多非梵法。有説。唯梵世
有多梵行果故名梵輪。多梵行果者謂四沙
門果。上三靜慮唯有二沙門果。無色唯有一
沙門果。唯梵世中具有四果。或九遍知果。上
三靜慮唯有五遍知果。無色唯有二遍知果。
唯梵世具有九遍知果。或八十九沙門果唯
梵世具有非於上地。是故聖道説名梵輪」
問何故唯説見道名法輪非餘耶。答前説
動轉不住義是輪義。見道是速疾道不起期心
道於動轉不住。最爲隨順故獨名法輪。有
説。前説捨此趣彼義是輪義。見道中捨苦
現觀趣集現觀。乃至捨滅現觀趣道現觀。
是故見道獨名法輪。有説。以四事故名輪。
一捨此。二趣彼。三未降伏者降伏。四已降
伏者守護。見道中亦爾。捨此者捨苦現觀。
趣彼者趣集現觀。未降伏者降伏即集現觀。
已降伏者守護即苦現觀。乃至滅道説亦如
是故名法輪。有説。迴轉義是輪義。猶如車
輪周旋迴轉。如是見道忍智循環。謂忍後智
現前智後忍復現前。法品類品循環亦爾故
名法輪。有説。上下義是輪義。猶如車輪
或上或下如是見道縁境上下。謂縁欲界
已即縁有頂。縁有頂已復縁欲界。對治上
下説亦如是故名法輪。有説。見道猶如輻
轂輞法故説爲輪。猶如車輪轂最居中輻
依轂住輞攝於輻。如是見道苦集忍智如
輻。滅忍滅智如轂。道忍道智如輞。遍縁道
故。或有説者。苦集滅忍智如輻三諦如轂道
諦如輞。或有説者。三諦忍智如輻道忍道
智如輞四諦如轂。或有説者。正見正思惟
正勤如輻正語業命如轂正念正定如輞。或
有説者。正思惟正勤正念正定如輻正語業
命如轂正見如輞。或有説者。唯正定如輞
餘如前説。有説。降伏四方義是輪義。如轉
輪王所有輪寶。降伏四洲所有怨敵。如是行
者以見道輪降伏四諦所有煩惱故名法
輪。有説。見所斷煩惱名非法輪。能起八邪
支故。見道是彼近對治故説名法輪。尊者
妙音説曰。學八支道展轉和合一時至他相
續中轉故名法輪。此八支道見道位勝是故
見道獨名法輪。齊何當言轉法輪。答若
時具壽阿若多憍陣那見法。問何故復作此
論。答前雖顯法輪自性而未顯作用。今欲
顯之故作斯論。有説。爲止摩訶僧祇部説
法輪語爲自性。彼作是説一切佛語皆是法
輪。若謂聖道是法輪者則菩提樹下已轉法
輪。何故至婆羅痆斯方名轉法輪耶爲止
彼意顯法輪體但是聖道非佛語性。若是佛
語者則應菩提樹邊爲商人説法已名轉法
輪。何故後至婆羅痆斯國乃言轉法輪耶。
故知爾時令他身中有聖道起方名轉法
輪。法輪聖道爲體故。説齊阿若多憍陣那見
法名佛轉法輪。問若爾佛於菩提樹下已
名轉法輪。何故於婆羅痆斯國乃言初轉法
輪耶。答轉法輪有二種。一自相續中轉。二令
他相續中轉。菩提樹下是自轉法輪。婆羅痆
斯是令他轉法輪。佛以饒益他爲正事故。
依令他轉説初轉法輪。有説。轉法輪有二
種。一共二不共。菩提樹下所轉法輪與二乘
共自利法故。婆羅痆斯國所轉法輪不與二
乘共利他法故。依不共説故言彼處初轉
法輪。有説。與此相違名共不共依共説
轉。如共不共曾未曾亦爾。有説。若於轉時
勝獨覺者乃言初轉。謂諸獨覺亦能自轉。
但不令他。唯佛亦能令他轉故。有説。若於
轉時有人爲證乃説初轉。謂五苾芻證無
我理方能爲佛作證轉法輪人。有説。婆羅
痆斯所轉法輪是佛昔日三無數劫所修苦行
功勞之果故説初轉。所以者何。佛若欲於
過去佛所般涅槃者即得隨意。所以經於
三無數劫精勤修習百千苦行。於蘊處界
求善巧者皆爲饒益所化有情恒作是願。
若我證得無上菩提當爲有情開甘露門。
令皆解脱生死牢獄。故今所轉正是昔日苦
行之果。有説。若能降伏他身煩惱方名法
輪正所作用。如王輪寶降伏他土非但降
伏自所住宮。如來法輪亦復如是。依此説佛
初轉法輪。問若彼身中聖道生時即彼名爲
轉法輪者。何故説佛轉法輪耶。答依能轉
因故作是説。謂彼身中所有聖道世尊若不
以言説手爲其轉者。則彼聖道無因得生。
彼聖道生皆由佛力是故説佛初轉法輪如
轉輪王未已輪寶置於左手右手轉之。則
諸天神亦不能轉。要王轉已彼能轉之故
説輪王能轉非彼此亦如是有説。依開覺
縁故作是説。謂彼身中雖有聖道乃至若
未以佛語光而照觸者無由得生。彼聖道
生皆是佛力是故説佛初轉法輪。譬如池中
嗢鉢羅等種種蓮花。乃至若未以日光而照
觸者則不開不敷不香。日光照時則開敷
香此亦如是。有説。依除障縁故作是説。謂
彼身中雖有聖道。若佛不以未曾有善巧
名句文身除彼身中所有障者。則彼聖道無
由得生。彼聖道生由佛除障。是故説佛初
轉法輪。有説。依資助縁故作是説。謂彼身
中雖有聖道。若佛不以法水灌之則聖道
芽無由得生。彼得生者由佛資助。是故説
佛初轉法輪。如倉中種子闕衆縁故芽則不
生。當知芽生由資助力。此亦如是。有説。
依示導縁故作是説。謂彼身中雖有聖道。
若無如來言説示導彼者則彼身中聖道不
轉。佛開示故彼聖道轉。是故説佛初轉法
輪。如闇室中以燈炤了便見種種可取之
物。此亦如是有説。二因二縁生於正見一
聞他法音二如理作意。由聞他法音故説
佛初轉。由如理作意故説彼自轉。有説。若
人具足四法名多有所作。謂親近善士聽
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由親近善士
聽聞正法故説佛轉法輪。由如理作意法
隨法行故説彼自轉法輪
問憍陣那住苦法智忍即應説佛初轉法
輪。何故乃至道類智時方名爲轉。答苦法智
忍時雖得名轉。而未究竟道類智時於轉
究竟。有説。道類智時三因縁具故説名轉。
一捨曾道二得未曾道三結斷一味證。有
説。道類智時五因縁具故名爲轉。一捨曾
道二得未曾道三結斷一味證四頓得八
智五一時修十六行相。捨曾道者謂捨見
道。得未曾道者謂得修道。結斷一味證者
謂集證三界見所斷斷。頓得八智者謂頓得
四法智四類智。一時修十六行相者。謂一
時修苦四行相乃至道四行相。有説。道類智
時已斷一切見所斷煩惱。無事煩惱忍所治
煩惱永害見邪性故。於爾時方説爲轉。有
説。此所言轉依至果位可稱可數。有相可
説可得施設法補特伽羅而説非於先時
不名爲轉。有説。此所言轉約可命終受生
處説。非於先時不名爲
如契經説佛説此法門時。具壽憍陣那及
八萬諸天。遠塵離垢於諸法中生淨法眼。
此中遠塵者謂遠隨眠。離垢者謂離纒垢。
於諸法中者謂於四聖諦中。生淨法眼者
謂見四聖諦淨法眼生。問佛説此法門時
五苾芻皆見法。何故但説憍陣那耶。答以
憍陣那先見法故。謂憍陣那已入見道。餘四
猶在順決擇分善根位中。有説。世尊於彼
有宿願故以彼爲首而轉法輪是故偏説。
由此佛告憍陣那言汝已解耶。彼言已解。
第二第三亦復如是。因斯號彼爲阿若多。
問世尊何故三問彼耶。答彼憍陣那見聖諦
已。世尊便起前後際智作是觀察。爲憍陣
那所應受惡趣相續蘊界處多。爲我過去三
無數劫所經刹那臘縛牟呼栗多多耶。觀已
即見憍陣那所應受無間地獄相續蘊界處
多。非我過去三無數劫所經刹那臘縛牟呼
栗多多。見已便作是念我於三無數劫修
無量百千難行苦行。今得無上正等菩提。但
令憍陣那爾所無間地獄相續蘊界處住不
生法中。設我即般涅槃於我劬勞已爲果
滿況作餘事。以慶慰故三反問之。復次佛
見從不可知本際以來。憍陣那起煩惱
縛一切有情。一切有情亦起煩惱縛憍陣
那。又見憍陣那於一切有情相續中受胎。一
切有情於憍陣那相續中受胎。更相損害
更相食噉説亦如是。如見前際見後際亦
爾。佛見此已便作是念。我但令憍陣那一
人於一切有情離如是事。於我三無數劫
所修苦行便爲果滿。況更饒益無量有情
欣慰情深是以三問。有説。爲止誹謗是以
三問。謂佛爲菩薩時厭老病死出劫比羅
伐窣堵城求無上智時。淨飯王遣釋種五
人隨逐給侍。二是母親三是父親。母親二人
受欲得淨。父親三人執苦行得淨。當
於菩薩修苦行時。母親二人心不忍可即便
捨去。菩薩知後苦行非道捨而受食羹飯
酥乳。以油塗身習處中行。父親三人咸謂
菩薩狂亂失志亦復捨去。於是二女所謂難
難陀跋羅倶來給侍。爾時菩薩便作是念。
若彼五人不捨我者豈令女人來相親近。菩
薩受食十六轉乳糜。已身力轉増。從吉祥人
邊受取草已詣菩提樹自敷草座結跏趺
坐。立如是誓我今要當不起此座。降魔
軍衆永斷諸漏證取無上正等菩提。立此
誓已尋時摧破三十六倶胝惡魔軍衆。以三
十四心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眼遍觀
一切世界誰應最初聞我正法我當爲説。
觀已便知嗢達洛迦曷邏摩子應先聞我法。
是時有天即白佛言。嗢達洛迦曷邏摩子昨
日命過。有説七日。爾時世尊亦起智見知
彼命過便傷歎言。彼失大利若彼聞我所説
法者當得正解。世尊復觀除彼誰應初聞
我法我當爲説。觀已便知頞邏茶迦。邏摩
應先聞我法。天復白言頞邏荼迦邏摩命過
來已經七日。有説昨日。爾時世尊亦起智
見知彼命過而傷歎言。彼失大利若彼聞
我所説法者當得正解。問佛初得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時。何故不爲二人説法。而
令命過不得聞法將非教化失時耶。有
説。世尊初成佛時未起爲他説法心。又未
以大悲縁有情界故。無化道失時之咎。
尊者妙音説曰。佛初得無上菩提時愛重
法故多日思念。尚不及起飮食之心。況能
起心爲他説法。復有説者。初成佛時未建
立有情三聚差別。未知所應化導及非所
應故無有失。有説彼時二人善根未熟未
堪聞法。所以者何。佛成道已彼初一人若更
經五十七日有餘命者應堪聞法。有説。
五十六日。有説四十九日。彼第二人若更經
五十一日有餘命者應堪聞法。有説。五十
日有説。四十三日。由此非佛教化失時。世
尊或時留自壽行待所化者如待蘇跋達
羅等。若能留他壽行無有是處。問佛何故
傷歎耶。答佛先以彼二人爲師習世俗定
不得眞法。今佛自證無上眞法欲令彼知。
又欲以己所證饒益於彼而彼命終是以
傷歎。問前説彼若聞我法者當得正解依
何位説得正解耶。有説。此説入正性離生
位。有説。住順決擇分善根位。有説。起順解
脱分善根位。如是説者。乃至令彼除一切
智増上慢。知唯佛世尊具一切智。爾時名
得正解。世尊復觀除彼二人誰復最初應
聞我法我當爲説。觀已即知憍陣那等五
人應先聞法。即作是念。彼皆是我父母親
族先來恭敬供養於我。今欲酬報爲何所
在。天即白言今在婆羅痆斯國仙人鹿苑。爾
時世尊亦起智見知在彼處。便捨菩提樹
歩渉而往婆羅痆斯。問佛具最勝神足何以
歩渉往耶。答敬重法故不以神足。然於行
時足常去地如四指量。一一足迹皆有喜
旋吉祥可愛。千輻輪相分明如畫。身影所
觸乃至七日能令有情至其處者諸根安
悦。漸次行到婆羅痆斯。爾時五人忽遙見佛
遂共立制。彼憍答摩懈慢多求狂亂失志空
無所獲。而今復來欲相呼誘。我等宜各勿
與言談恭敬問訊。但敷一常座任其坐不。
爾時世尊漸行近彼威徳所逼。令捨本期
不覺一時從座而起趍走迎逆合掌歸命。於
中或有改敷淨座。或取佛衣或取佛鉢。或
有供水。或有洗足。倶白佛言唯願就座。
佛便作念如是癡人自立制約須臾還破。
時佛就座安詳而坐。威光奇特如妙高山。是
時五人雖復恭敬而猶呼佛爲具壽。或復
稱佛爲喬答摩。佛即告言汝等勿呼如來
爲具壽亦勿稱觸姓名。若故爾者當於長
夜獲無義利受諸劇苦。所以者何。如來已
證無上菩提安隱涅槃。度生老病死覺一
切法性。救護一切爲三界尊。成就無邊功
徳法故。時五人言。具壽猶是昔喬答摩。身形
所作不異往日。懈慢多求狂亂失志。捨於
苦行受好飮食以油塗身皮膚充悦。雖知
具壽自稱證得無上菩提安隱涅槃誰當相
信。而不許我稱觸名姓。世尊告曰。汝今觀
我面貌威光諸根容止豈與昔日同耶。五人
答言。我觀具壽實異於昔。佛言。我若不證
法者豈得如是。汝應以此證知我得無上
菩提。何故猶於如來而生不信。世尊於是
漸漸化誘令其調伏。於日初分爲二人説
法教誡教授。令餘三人入村乞食彼所乞
食充足六人。於日後分爲三人説法教誡
教授。令餘二人入村乞食。所乞飮食充足
五人。世尊性離非時食故。如是教化經於
三月。有説四月。令彼五人善根熟已。於迦
栗底迦月白半八日如來爲彼轉正法輪。時
憍陣那最初見法。佛便三問汝已解耶。此
意問言汝今觀我是懈慢多求狂亂失志不
證無上菩提涅槃而誑汝耶。故三問解不。
彼還三反答言已解此意。答言我今觀佛實
非懈慢多求。亦非狂亂失志。又實證得菩
提涅槃而非誑我。我今爲佛證人故三答
已解。是故爲止誹謗佛三問之。有説。爲
顯本願滿足是以三問。其事云何。曾聞過
去此賢劫中有王名羯利。時有仙人號爲
忍辱。住一林中勤修苦行。時羯利王除去
男子。與内宮眷屬作諸伎樂遊戲林間縱
意娯樂經久疲厭而便睡眠内宮諸女爲花
果故遊諸林間。遙見仙人於自所止端身
靜思便馳趣之。皆集其所到已頂禮圍繞而
坐。仙人即爲説欲之過。所謂諸欲皆是不淨
臭穢之法。是可訶責是可厭患。誰有智者
當習近之。諸姊皆應生厭捨離。王從睡覺
不見諸女便作是念。將無有人誘奪去
耶。即拔利劍處處求覓。乃見諸女在仙人
邊圍繞而坐。生大瞋恚是何大鬼誘我諸
女。即前問之汝是誰耶。答言我是仙人。復問
在此作何事耶。答言修忍辱道。王作是念。
此人見我瞋故便言我修忍辱。我今試之
即復問言。汝得非想非非想處定耶。答言不
得。次第責問乃至汝得初靜慮耶。答言不
得。王倍瞋忿語言。汝是未離欲人云何恣
情觀我諸女。復言我是修忍辱人。可伸一
臂試能忍不。爾時仙人便伸一臂。王以利
劍斬之。如斷藕根墮於地上。王復責問汝
是何人。答言我是修忍辱人。時王復令伸
餘一臂即復斬之如前責問。仙人亦如前
答我是修忍辱人。如是次斬兩足復截兩
耳。又割其鼻一一責問答皆如前。令仙人
身七分墮地作七瘡已王心便止。仙人告
言。王今何故自生疲厭。假使斷我一切身
分猶如芥子乃至微塵。我亦不生一念瞋
忿。所言忍辱終無有二。復發是願。如汝今
日我實無辜。而斷我身令成七分作七瘡
孔。我未來世。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
以大悲心不待汝請最初令汝修七種道
斷七隨眠。當知爾時忍辱仙人者即今世尊
釋迦牟尼是。羯利王者即今具壽憍陣那是。
故憍陣那見聖諦已佛以神力除彼闇障。
令其憶念過去世事。彼便自見爲羯利王
佛爲仙人。自以利劍斷佛七支作七瘡孔。
佛不瞋恨反以誓願欲饒益之。故佛世尊
三問解不。此意問言我豈違背昔願。豈不
如本誓願已酬滿耶。時憍陣那極懷恥愧
合掌恭敬亦三答已解。此意答言實知世尊
不違昔願如本誓願皆已酬滿。我本愚癡
作斯極惡。唯願哀愍赦我重罪。是故爲滿
本願佛三問之。有説。世尊顯己説法有善
巧力故三問之。謂此意言我於三無數劫。
修無量百千難行苦行。所證得法由巧説故
令彼須臾即得悟解是故三問。有説。世尊
令餘四人聞生勇勵速入見道故三問之。
有説。世尊欲顯善説法中師及弟子。於所
證法審諦眞實離増上慢。不同外道於未
得法。起増上慢謂爲已得。是以三問。問佛
初轉法輪時有八萬諸天亦同見法。何故但
説爲憍陣那等五人轉法輪耶。答此中但
説正所爲者。諸天因五人故得聞非正所
爲是以不説。有説。人先見法故偏説之。有
説。人見現見天非現見。有説。佛與人趣身
相威儀所作悉同天則不爾。有説。若於是
處名爲法滅即於是處名轉法輪。謂雖天
中有證甘露若人中無便名法滅。是故但
説爲人轉法輪。有説。人中佛弟子有四衆
差別天中不爾。有説。佛轉法輪以人爲
證不以天證。有説。人中有能轉者及所爲
者是以説之。天中唯有所爲無能轉者是
故不説。有説。人中能得種種殊勝功徳。天
中不爾。是故但説爲人轉法輪
*説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八
十二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
八十三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定蘊第七中不還納息第四之十
轉法輪已地神唱聲展轉宣告乃至廣説。問
會中亦有餘天神衆發聲相告。何縁但説地
神唱聲。答由彼地神先發聲故。問地神何
故先發聲耶。答以彼最近佛所住故。復次
彼恒隨佛而作衞故。謂從菩薩處胎初生踰
城出家及修苦行乃至成佛轉法輪時。恒隨
衞護令無留難。今見如來轉法輪已歡喜
踊躍。自慶先來所施功勞今得果滿故先唱
告。復次時會雖有餘天神衆而彼地神性輕
躁故是以先唱。如今衆中性輕躁者多喜高
聲彼亦如是。復次地神性多喜慶。見此希
有極懷歡喜故先發聲。復次此是近遠次
第法故。謂地神先唱。次虚空神。次四大王衆
天。如是展轉經須臾頃聲至梵世。問聲是
刹那性若此處生必此處滅。云何可説至梵
世耶。答依展轉義故作是説。謂地神唱已
虚空神唱展轉宣告乃至梵天如燃燈法展
轉増廣。有説。轉法輪時無量天衆皆悉來集
既聞法已各還所住。宣告自部故説展轉
聲至梵世。有説。彼時發聲亦無決定先後
但是説者叙述次第法應如是故作是説。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906 907 908 909 910 911 912 913 914 915 916 917 918 919 920 921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