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佛説寶雨經 (No. 0660_ 達摩流支譯 ) in Vol. 16

[First] [Prev]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 301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帝利等。心相體信彼。婆羅門刹帝利等。或以
金銀末尼眞珠珂貝珊瑚璧玉吠琉璃寶及資
身具而寄菩薩。菩薩受時獨一無二雖無忌
憚。菩薩於彼終無惡思而輒受用。又復菩薩
執知衆事。若窣堵波物。若四方僧物及僧祇
等物。於諸物中亦不受用。何以故。由世尊説。
若他飮食資生之具一切物等。他不與時皆
不應用。菩薩如是起思惟已。寧自割身肉而
自食之。然於他物終無侵犯。是名菩薩怖見
他物。云何菩薩誓願堅固。所謂菩薩若爲惡
魔及魔天衆。以諸妙欲來嬈菩薩令起貪愛。
菩薩於彼心無惑著而不生退。是名菩薩誓
願堅固。云何菩薩於淨尸羅心無所著。謂諸
菩薩善護禁戒終不起心。以此尸羅令我生
天及王等家。是名菩薩於淨尸羅心無所著。
云何菩薩三輪清淨。謂諸菩薩於身口意
皆得清淨。云何身得清淨謂身所有一切惡
行皆得永離。何者是身惡行。所謂殺生及不
與取欲邪行業。常遠離故。是名身得清淨。云
何菩薩語得清淨。謂語惡行皆得永離。何者
是語惡行。謂虚誑離間麁惡雜穢等語。常遠
離故。是名語得清淨。云何菩薩意得清淨。謂
意所有一切惡行皆得永離。何者是意惡行。
謂貪染瞋恚邪見。皆遠離故。是名意得清淨。
是名菩薩三輪戒淨。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成
就此十種法。得尸羅圓滿
*佛説寶雨經卷第一




佛説寶雨經卷第二
  *唐天竺三藏達摩流支譯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成就十種法得忍
圓滿。何等爲十。一者内忍圓滿。二者外忍圓
滿。三者法忍圓滿。四者隨佛教忍圓滿。五者
無分限忍圓滿。六者無分別忍圓滿。七者不
待事忍圓滿。八者無恚忍圓滿。九者悲忍圓
滿。十者誓願忍圓滿。云何菩薩内忍圓滿。善
男子。謂諸菩薩於内所有憂悲苦惱。能安忍
住心無逼迫。是名菩薩内忍圓滿。云何菩薩
外忍圓滿。善男子。謂諸菩薩聞他麁言罵詈
呰父母親屬阿遮利耶鄔波馱耶。及聞誹
謗佛法僧寶。菩薩聞已不起瞋恨反報毀呰。
亦不爲彼瞋恚隨眠之所隨逐。堪忍彼惱能
安隱住。是名菩薩外忍圓滿。云何菩薩法忍
圓滿。謂諸菩薩於佛所説素怛纜中一切甚深
微妙法義。無來無去自性寂靜。離分別取自
性涅槃。菩薩聞已不驚不怖。作是思惟。我若
不了諸深妙法。終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由是因縁攝取諸法。思惟修習心生信
解是名菩薩法忍圓滿。云何菩薩隨佛教忍
圓滿。謂諸菩薩若起瞋恚爲損害時。菩薩自
應如是思惟。而此瞋恚從何而起從何而滅。
是誰所起云何而起有所縁耶。菩薩如是思
惟。彼能起之因了不可得。能滅之因亦不可
得。能起既無所起非有。乃至所縁皆不可得。
由是菩薩安忍而住瞋無縁起。是名菩薩隨
佛教忍圓滿。云何菩薩無分限忍圓滿。謂諸
菩薩非晝分忍夜分不忍。非夜分忍晝分不
忍。非自國忍他國不忍。非他國忍自國不忍。
非於名聞者忍無名聞者不忍。非於無名聞
者忍有名聞者不忍。由是菩薩於一切時及
一切國名聞有無皆悉能忍。是名菩薩無分
限忍圓滿。云何菩薩無分別忍圓滿。謂諸菩
薩非惟父母妻子親屬於是處忍餘所不忍。
是故菩薩下至旃荼羅等亦能行忍。是名菩
薩無分別忍圓滿。云何菩薩不待事忍圓滿。
謂諸菩薩修忍辱時。不爲財物。不爲驚怖。不
爲行恩。不爲順世及羞恥故。如是菩薩自
常忍。是名菩薩不待事忍圓滿。云何菩薩得
無恚忍圓滿。謂諸菩薩設未遇彼瞋恚因縁。
及未遇他瞋心常安忍。若遇因縁及遇他瞋。
或復輕欺拳打手搏刀杖損害麁言毀責。菩
薩遇已作是思惟。被輕毀業是我所造我今
應受。定非父母親屬所造。是故我今歡喜
忍受。亦非内外地界所受。水火風界亦復如
是。菩薩由是無倒觀察。遇因縁時於瞋不瞋
二倶能忍。是名菩薩得無恚忍圓滿。云何菩
薩悲忍圓滿。謂諸菩薩。於彼貧苦一切有情。
爲作君主若王小王。有大財寶多諸資具。若
爲一切貧苦有情。罵詈呵責惱亂之時。終無
恚恨損害之心。亦不自高現主威勢。但起思
惟。此諸有情是我所攝。我應養育而守護之。
由是菩薩不生損害。以是因縁起大悲心忍
受安住。是名菩薩悲忍圓滿。云何菩薩誓願
忍圓滿。謂諸菩薩如是思惟。我曾於彼一切
如來應正等覺所。作師子吼誓修菩提。成正
覺已於生死海煩惱泥中。濟拔一切諸有情
等。菩薩由是不生瞋惱。是故我應精勤修習。
爲拔濟故。爲成熟故。爲欲調伏安樂有情。若
自起瞋及損害彼即不含容。云何而能生於
悲忍拔濟有情。善男子。如有良醫善能針
療見有衆生患目瞖者。作是思惟。我應愍
彼爲除眼瞖令無暗障。爾時良醫起思惟
已自患眼暗。善男子。汝意云何。而此醫師堪
能療彼有情眼瞖除暗障不。止蓋菩薩白佛
言不也世尊。佛告止蓋菩薩言。善男子。菩薩
亦爾作是思惟。我今不應以般若針斷世
間*瞖。由自心有無明暗障。如何能滅他無
明惑。由是因縁。終不損害修忍安住。是名菩
薩得誓願忍圓滿。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
法得忍圓滿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得精進圓滿。
何等爲十。一者如金剛精進。二者得無逮精
進。三者離二邊精進。四者廣大精進。五者熾
盛精進。六者性常精進。七者清淨精進。八者
不共精進。九者不輕賤精進。十者不倨傲精
進。善男子。云何如金剛精進。謂諸菩薩發起
精進。勤修而住諸有情界。未涅槃者令證涅
槃。未得度者令其得度。未解脱者令得解脱。
未安隱者令得安隱。未現等覺者令現等覺。
菩薩如是勤修而住。爾時天魔伺求其短將
欲破壞。至菩薩所作如是言。善男子。汝勿作
此勤苦精進。何以故。我曾如是發起精進。勤
修而住諸有情界。未涅槃者令證涅槃。未得
度者皆令得度。未解脱者令得解脱。未安隱
者令得安隱。未現等覺者令現等覺。如此精
進誑惑愚夫。皆爲虚妄非眞實法。善男子。如
是勤修起精進者。我未曾見一有情能於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現等覺。善男子。我知
無量倶胝有情。皆能證入二乘涅槃。善男子。
汝徒精進求虚妄法。速捨是心離諸苦惱。爾
時菩薩作是思惟。決定是魔惱壞於我。菩薩
悟已知是魔説而告之言。汝惡思惟欲破壞
我。汝但自憂勿憂我事。世尊已説。魔羅波旬
一切世間各隨逐業。若自若共而感生處。魔
羅汝今亦隨逐業。亦自亦共而感生處。汝應
是隨業而往。莫惱亂我無義利故。又於
長夜自受苦惱。爾時魔羅情智狹劣。自生慚
恥即捨惡自隱沒不現。由是菩薩。若一切魔
王及諸魔衆來惱亂時。欲求其短故相破壞。
而菩薩心終不傾動。無下勇捍堅固不退。
是名菩薩如金剛精進。善男子。云何菩薩得
無逮精進。謂諸菩薩發起如是種種精進。諸
餘菩薩雖復久遠積集淨業安住眞性終不及
此發起種種精進菩薩。數分不及。迦羅等分
乃至計喩及鄔波尼殺曇分亦不能及。何況
一切聲聞縁覺。是中菩薩發心精進力。能攝
取一切佛法。復能捨離一切罪業諸不善法。
是名菩薩得無逮精進。云何菩薩離二邊精
進。謂諸菩薩常起精進不増不減。何以故。以
極増上生倨傲故。以極下劣生懈怠故。是故
精進常不増減。是名菩薩離二邊精進。云何
菩薩廣大精進。謂諸菩薩發起精進。願我如
是當得如來妙色端嚴。諸佛所有無見頂相。
圓光隨好微妙具足。又復發起如是精進。願
我當得無量無礙諸佛大智。及大威徳勝義
性等。是名菩薩廣大精進。善男子。云何菩薩
熾盛精進。謂諸菩薩發起精進。永離一切塵
垢過患。如末尼珠及紫金等。遠離一切塵垢
過患。光明炫曜殊妙赫奕。菩薩精進如是熾
盛。永離一切塵垢過患。何者名爲精進塵垢。
何者名爲精進過患。所謂惰怠嬾惰。不節飮
食。不自知量。非理作意。起惡思惟。如是説名
精進塵垢。亦名過患。菩薩精進永能捨離。是
故精進清淨無垢鮮白熾盛無復過患。是名
菩薩熾盛精進。云何菩薩性恒精進。謂諸菩
薩於諸威儀能常發起種種精進。性恒勤勇
無休廢時。若身若心曾無懈倦。是名菩薩性
恒精進。云何菩薩清淨精進。謂諸菩薩發起
如是恒常精進。所有衆罪諸不善法無利益
事。障礙於道乃至微細極小不善一念惡心
亦不發起。況復廣大諸不善法。是故菩薩皆
悉除斷順涅槃理。聖道資糧趣菩提分。如是
善法菩薩修習令増長廣大圓滿菩提。是名
菩薩清淨精進。云何菩薩不共精進。謂諸菩
薩如是思惟。設使十方殑伽沙界。火聚遍滿
如阿鼻獄過彼世界。有一衆生受諸苦惱。無
歸無依及無怙恃。菩薩哀愍彼一有情。度猛
火聚往彼教化尚不辭勞。況多有惱而不救
濟。菩薩如是大悲精進。外道二乘所不能及。
是名菩薩不共精進。云何菩薩不輕賤精進。
謂諸菩薩終不起心。以我精進微弱下劣及
懈怠故。修習菩提自謂難得。又復不作如是
思惟。我亦不能荷擔。如是於無量劫及千萬
劫積集苦行。如救頭然方證菩提。不作如是
退屈之心。由是菩薩發如是心。所有過去如
來應正等覺。現在如來應正等覺。未來如來
應正等覺。彼諸如來於無量劫精進修行皆
現等覺。由是諸佛非不多時修行精進。得有
如是現正等覺。我亦如是理應多劫修種種
行。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三世如來
同行精進已成佛故。又我寧爲一切有情。精
勤修習而處地獄。終不爲己修行精進而證
涅槃。是名菩薩不輕賤精進。云何菩薩不倨
傲精進。謂此菩薩起精進時。終不味著自
輕他。誰有智者希他恩念而行精進。是名菩
薩不倨傲精進。善男子。菩薩摩訶薩。能成就
此十種法故得精進圓滿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得靜慮圓滿。
何等爲十。一者積集福徳。二者能多厭離。三
者勤修精進。四者具足多聞。五者得不顛倒
勤修領受。六者法隨法行。七者成利根性。八
者得心善巧。九者得奢摩他毘鉢舍那善巧。
十者得不執著。云何菩薩積集福徳。謂諸菩
薩愛樂大乘。復能積集一切善根。所生之處
攝善知識。而能修習種種妙行。又常願生大
婆羅門家。刹帝利家。大居士家。所生之處恒
得正信。由是因縁増長無量廣大善根。爲常
不離善知識故。善知識者。所謂諸佛一切菩
薩。由是菩薩。串習善根増長熾盛。觀察世間
苦惱逼迫。衆病所集愚暗所蔽無所安住。何
以故。以欲因縁故。云何菩薩能多厭離。謂諸
菩薩由前因縁。我今不應於此世間行於貪
欲。以彼貪欲但由妄情分別生故。諸佛廣説
一切貪欲種種過患。所謂欲如尖摽如鑹如
劍亦如利刀。又如毒蛇。如水聚沫。如肉腐敗
臭穢可惡。由是菩薩起厭離心。剃除鬚髮而
披法服出家正信趣於非家。云何菩薩勤修
精進。謂此菩薩既出家已發大精進。未得令
得。未解令解。未證令證。云何菩薩具足多聞。
謂此菩薩由前因縁多聞領受。於世俗諦及
勝義諦深妙理中善能宣説。云何菩薩得不
顛倒勤修領受。謂此菩薩於諸諦理領納於
心。精勤修習無倒善巧。云何菩薩法隨法
行。謂此菩薩得善巧已法隨法行。所謂正語
正業正命正思惟正精進正念正定正見。是
爲菩薩修習道支。云何菩薩而得利根。謂此
菩薩習道支已。利根明悟能正了知。菩薩由
此安住寂靜。遠離執著一切憒閙不樂多言。
復能捨離欲尋恚尋害尋及不死尋。遠離眷
屬名稱利養。云何菩薩得心善巧。謂此菩薩
由前因縁。得心善巧身常寂靜。觀察其心於
善不善及與無記。自念我今心住何性。若住
勝善清淨心生信樂歡喜。云何勝善。謂三十
七菩提分法。若住不善應當厭離。發起精進
便能永斷諸不善法。云何名爲諸不善法。謂
貪瞋癡。貪有三種。謂上中下。云何上貪。謂
此貪欲遍滿身心。隨順下劣心常染著。於一
切時無有慚愧。云何無慚。謂貪欲者恒起思
惟尋求欲境。心生愛重耽著讃美。是名無慚。
云何無愧。謂貪欲者爲欲因縁。能於父母及
餘尊者起於諍論。輕欺損害重彼貪欲。是名
無愧。謂貪欲者由是因縁生於惡處。是故
説名増上貪欲。云何中貪。謂貪欲者。行貪欲
已即生厭離。起變悔心不復隨順。是名中貪。
云何下貪。謂貪欲者起貪欲時。或摩觸身纔
共語言。或時見已欲心便息。是名下貪。所有
一切活命資具。心若執著總説名貪。云何名
瞋。是瞋應知亦有三種。謂上中下。云何上
瞋。謂瞋恚者起種種瞋。於五無間隨造一業。
或謗正法。謗正法者。其罪過彼五無間業。數
分不及。迦羅分不及。乃至計喩鄔波尼殺曇
分亦所不及。由是因縁生捺洛迦。若生人中
形貌慘黒眼目恒赤。爲人暴惡常行損害。由
是因縁生捺洛迦。是名上瞋。云何中瞋。謂瞋
恚者造罪業已。速能改悔即起對除。是名中
瞋。云何下瞋。謂瞋恚者由起瞋故出麁惡言
輕調譏嫌集不善業。經一刹那及一臘縛一牟
呼栗多。即能改悔修習對除。是名下瞋。是
癡應知亦有三種。謂上中下。云何上癡。謂愚
癡者恒住貪瞋曾無憂悔。是名上癡。云何中
癡。謂愚癡者起少不善。即能於彼梵行者前
發露懺悔。不見惡業可受重故。是名中癡。
云何下癡。謂愚癡者於佛所制非性戒中少
有毀犯。或一二三便能捨離。是名下癡。菩薩
於彼貪瞋癡法。皆能遮止由心善巧。得善巧
已終無喜樂於彼染著。何以故。得心善巧故。
若住無記即勤觀察惟起正念。云何無記。謂
起心時心不在内亦不在外。非住於善非住
不善。不住毘鉢舍那亦復不住於奢摩他。而
心下劣引起睡眠。令心昧略。猶如士夫極重
睡眠初覺之時根識惛昧不能明了。住無記
心亦復如是。以無記心不明了故。菩薩於中
心精勇鋭安住歡喜。是名菩薩得心善巧。云
何菩薩得奢摩他毘鉢舍那善巧。謂此菩薩
心善巧已。觀察諸法如幻如夢。思惟諸法此
是善法。此非善法。此出離法。此不出離法。謂
諸菩薩觀一切法皆依於心。心爲自性。心爲
上首。能攝受心。善調伏心。善了知心。故能攝
此一切諸法。既善調伏又善了知。由此因縁
便能修習奢摩他法。如是繋心如是止心及
安住心。勤修如是奢摩他故。便能安住心一
境性。菩薩住心一境性已。入定觀察得離生
喜樂。心得喜已。遠離欲界惡不善法及有尋
有伺。是名修行住初靜慮。又離尋伺不味喜
樂。觀無常已出初靜慮。住内等淨得定生
喜樂。是名菩薩入第二靜慮。次厭離喜及觀
苦已。住捨正念正知及樂心安正受。佛説成
就住捨念樂入第三靜慮修行而住。作空解
已入第四靜慮。便捨我執。捨我執故。苦樂亦
斷。憂喜滅故。住不苦樂捨念清淨。是名修習
第四靜慮。又菩薩觀身與虚空等。既信解已。
捨諸色想。滅有對想。離種種想。捨色想故。滅
有對想。離異想故。入無邊空。是謂修習空無
邊處。超過一切空無邊已。有識等生入無邊
識。是謂修住識無邊處。超過一切識無邊已。
入無所有。是謂修住無所有處。超無所有修
習而住非想非非想處。又諸菩薩遠離能縁
想受心故。名住滅定。雖入彼定終不樂著。出
彼定已與慈心倶。捨怨憎心遠損害想。廣大
無量平等無二極善修習。於一方面意解遍
滿入定而住。諸餘三方四維上下周遍世間
與悲心倶。捨怨憎心離損害意。廣大無量平
等無二極善修習。於一方面無邊世界。意解
遍滿入定而住。諸餘三方四維上下周遍世
間。菩薩與喜心倶。捨怨憎心離損害意。廣大
無量平等無二極善修習。於一方面意解周
遍入定而住。諸餘三方四維上下周遍世間。
菩薩與捨心倶。離怨憎心捨損害意。廣大無
量平等無二極善修習。於一方面意解周遍
入定而住。諸餘三方四維上下周遍世間。云
何菩薩得不執著。謂此菩薩得五神通亦不
執著。常能希求菩提資糧諸法圓滿。善男子。
菩薩摩訶薩。成就此十種法故。得靜慮圓滿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得般若圓滿。
何等爲十。一者無我善巧。二者業果善巧。三
者有爲善巧。四者生死流轉善巧。五者捨離
生死善巧。六者得二乘善巧。七者大乘善巧。
八者捨離魔業善巧。九者得不顛倒般若。十
者得無等般若。善男子。云何菩薩得無我善
巧。謂諸菩薩。學般若故能正觀色受想行識。
觀察色時生不可得。集不可得。滅不可得。如
是觀察受想行識生集滅法倶不可得。以勝
義中不可得故非於世俗。勝義世俗諸法自
性。但有言説實無可得。由是因縁菩薩長時
不捨精進。爲欲利益諸有情故如救頭然。由
是菩薩得無我善巧。云何菩薩得業果善巧。
謂諸菩薩如是思惟。一切世間自性皆空。如
戲場處健達縛城。一切有情雖非實有然執
著我。由是不能通達聖道。是諸有情如是思
惟。若無有我。及無有情命者生者意生士夫。
若補特伽羅摩納縛迦。若養育者。即無善惡
業異熟果體性可得。以正般若如實了知。是
名菩薩得業果善巧。云何菩薩得有爲善巧。
謂諸菩薩以正般若了知一切諸有爲法。如
是思惟。諸有爲法念念遷謝無久住相。猶如
危露譬若瀑流。云何如是法中。而生貪著即
懷憂惱。若起執著易壞諸法。何名智者。由是
因縁於滅壞法不樂執著起厭離心。是名菩
薩得有爲善巧。云何菩薩得生死流轉善巧。
謂諸菩薩如是思惟。一切世間無明所覆。常
處生死爲愛羂縛。由愛爲因而生於取。由取
爲因生善惡業。由生業故令有相續。由有爲
因而起於生。由生爲因故有老死憂悲苦惱。
衆苦集故如是展轉相續不斷。如汲灌輪上
下迴轉。生死相續亦復如是。由此菩薩以
正般若如實了知。是名菩薩得生死流轉善
巧。云何菩薩得捨離生死善巧。謂諸菩薩如
是思惟。離無明故不著諸行。捨諸行故則無
有愛。遠離愛故則無有取。能離取故有不相
續。捨彼有故則無有生。能離生故永斷老死
憂悲苦惱。由是菩薩以正般若如實了知。是
名菩薩得捨離生死善巧。云何菩薩得二乘
善巧。謂諸菩薩如是思惟。此法得能預流一
來及不還果阿羅漢故。永盡諸漏斷諸結習
無復相續。生死流轉遊履涅槃。思惟此法得
辟支佛。如犀角喩。獨一而行。一切菩薩以正
般若了知此法。終不取證。何以故。若諸菩薩
如是思惟。我爲利益諸有情界。作師子吼。我
當拔濟住於生死諸有情類。發大誓願終不
獨一出離生死。是名菩薩得二乘善巧。云何
菩薩得大乘善巧。謂諸菩薩於學戒中。觀學
者不可得。所學亦不可得。戒所得果亦不可
得。然不執空墮於斷見。是名菩薩大乘善巧。
云何菩薩而得捨離魔業善巧。謂諸菩薩遠
離一切不善丈夫。亦不住彼惡國之中。又能
遠離隨世俗見修習呪術。而求利養及尊重
供養。復能遠離障菩提法諸煩惱等。而能修
習諸對除道。是名捨離魔業善巧。云何菩薩
得不顛倒般若。謂諸菩薩修習般若。於諸世
間經書呪術工巧處中。常爲教化諸有情故。
終不爲已求知解故。亦不爲身得名聞故。又
復不爲得利養故。爲開演聖教大威徳故。終
不欲爲顯己徳故。專起思惟殊勝正教。於如
來制毘奈耶中。示現功徳終不墮於異道諸
見。是名菩薩得不顛倒善巧。云何菩薩得無
等般若謂諸菩薩所學般若。超過二乘。一切
世間天魔梵世及諸外道婆羅門等八部諸衆
一切有情。而無等於菩薩般若。惟除如來應
正等覺。是名菩薩無等般若。善男子。菩薩能
成就此十種法。得般若圓滿
*佛説寶雨經卷第二

  大周長壽二年歳次癸巳九月丁亥三月己丑佛授記寺
大白馬寺大徳沙門懷義監譯

南印度沙門摩流支宣釋梵本
中印度王使沙門梵摩兼宣梵本
京濟法寺沙門戰陀譯語
佛授記寺沙門慧智證譯語
佛授記寺沙門道昌證梵文
天宮寺沙門摩難陀證梵文
大周東寺都維那清源縣開國公沙門處一筆受
佛授記寺都維那昌平縣開國公沙門徳感筆受
佛授記寺沙門思玄綴文
長壽寺主沙門智&MT06301;綴文
佛授記寺都維那賛皇縣開國公沙門知靜證議
佛授記寺主渤海縣開國公沙門行感證議
大周東寺都維預章縣開國公沙門惠儼證議
天宮寺上座沙門知道證議
大周東寺上座江陵縣開國公沙門法明證議
長壽寺上座沙門知機證議
大奉光寺上座當陽縣開國公沙門惠稜證議
佛授記寺沙門神英證議
京西明寺沙門圓測證議
波羅門僧般若證譯
波羅門僧臣度破具寫梵本
鴻州度山縣人臣叱干智藏寫梵本
婆羅門臣迦葉烏擔寫梵本
婆羅門臣刹利烏臺寫梵本
尚方監匠臣李審㳟裝
麟臺揩書令史臣杜大賓寫
專當典并寫麟臺揩書令史臣徐元處
專當使文林郎守左術翊二府兵曹參軍事臣傅守眞
勅撿挍翻經使典司賓寺府史趙思泰
勅撿挍翻經使司賓寺録事攝然孫承辟






*佛説寶雨經卷第三
  *唐天竺三藏達摩流支譯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得方便善巧
圓滿何等爲十。一者得迴向方便善巧。二者
令諸外道歸向方便善巧。三者轉捨境界方
便善巧。四者除遣惡作方便善巧。五者救護
有情方便善巧。六者施與有情活命方便善
巧。七者得受取方便善巧。八者捨離非處住
於是處方便善巧。九者示現教導勸勵慶喜
方便善巧。十者供養承事方便善巧。云何菩
薩得迴向方便善巧。謂諸菩薩以非他攝所
花果。晝夜六時奉獻諸佛及諸菩薩。以此
善根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菩薩以非
他攝所有香樹。若諸寶樹。若劫波樹。於晝夜
六時供養諸佛及衆菩薩。以此善根迴向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菩薩又於素怛纜中所
有廣大承事供養。聞已起於淨信樂心迴此。
供養一切諸佛及諸菩薩。又復菩薩能於十
方諸菩薩所。及餘有情所造善業。令菩提資
糧皆得圓滿。發淨意樂深心慶喜。以此善根
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菩薩若以香花
奉獻如來制多及佛形像以此迴向。令諸有
情離破戒垢得佛戒香。菩薩又常灑掃塗地
持此迴向。令諸有情離惡威儀修善法式齊
整圓滿。又諸菩薩奉獻花蓋以此迴向。令諸
有情捨離熱惱。又彼菩薩入僧伽藍發如是
心。令有情等入涅槃城。出伽藍時。願令有情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 301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