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中阿含經 (No. 0026_ 瞿曇僧伽提婆譯 ) in Vol. 01

[First] [Prev+100] [Prev] 488 489 490 491 492 493 494 495 496 497 498 499 500 501 502 503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説。歡喜奉行
手長者經第十竟四百七
十三字
中阿含經卷第九一萬二千
八十八字
中阿含未曾有法品第四竟一萬九百
四十六字
初一
日誦


中阿含經卷第十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習相應品第五有十
六經
 初一日誦
    何義・不思・念・慚二 戒敬各二・及本際
    二食・盡智・説涅槃 彌醯・即爲比丘説
(四二)中阿含*習相應品何義經第一
我聞如是。一時佛遊舍衞國在勝林給孤獨
園。爾時尊者阿難則於晡時從燕坐起往
詣佛所。稽首禮足却住一面白曰。世尊。持
戒爲何義。世尊答曰。阿難。持戒者令不悔
義。阿難。若有持戒者便得不悔。復問。世尊。
不悔爲何義。世尊答曰。阿難。不悔者令歡
悦義。阿難。若有不悔者便得歡悦。復問。世
尊。歡悦爲何義。世尊答曰。阿難。歡悦者令
喜義。阿難。若有歡悦者便得喜。復問。世尊。
喜爲何義。世尊答曰。阿難。喜者令止義。
阿難。若有喜者便得止身。復問。世尊。止爲
何義。世尊答曰。阿難。止者令樂義。阿難。若
有止者便得覺樂。復問。世尊。樂爲何義。世
尊答曰。阿難。樂者令定義。阿難。若有樂者
便得定心。復問。世尊。定爲何義。世尊答曰。
阿難。定者令見如實知如眞義。阿難。若有
定者便得見如實知如眞。復問。世尊。見如實
知如眞爲何義。世尊答曰。阿難。見如實知如
眞者令厭義。阿難。若有見如實知如眞者。便
得厭。復問。世尊。厭爲何義。世尊答曰。阿難。
厭者令無欲義。阿難。若有厭者便得無欲。
復問。世尊。無欲爲何義。世尊答曰。阿難。無
欲者令解脱義。阿難。若有無欲者便得解
脱一切婬怒癡。是爲。阿難。因持戒便得不
悔。因不悔便得歡悦。因歡悦便得喜。因
喜便得止。因止便得樂。因樂便得定。阿
難。多聞聖弟子因定便得見如實知如眞。
因見如實知如眞便得厭。因厭便得無欲。
因無欲便得解脱。因解脱便知解脱。生
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
眞。阿難。是爲法法相益法法相因。如是此
戒趣至第一。謂度此岸得至彼岸。佛説如
是。尊者阿難及諸比丘聞佛所説。歡喜奉行
何義經第一竟五百二
十九字
(四三)中阿含習相應品不思經第二初一
日誦
我聞如是。一時佛遊舍衞國在勝林給孤
獨園。爾時世尊告曰。阿難。持戒者不應思
令我不悔。阿難。但法自然持戒者便得不
悔。阿難。有不悔者不應思令我歡悦。阿
難。但法自然有不悔者便得歡悦。阿難。有
歡悦者不應思令我喜。阿難。但法自然有
歡悦者便得喜。阿難。有喜者不應思令我
止。阿難。但法自然有喜者便得止身。阿難。
有止者不應思令我樂。阿難。但法自然有
止者便得覺樂。阿難。有樂者不應思令我
定。阿難。但法自然有樂者便得定心。阿難。
有定者不應思令我見如實知如眞。阿難。
但法自然有定者便得見如實知如眞。阿難。
有見如實知如眞者。不應思令我厭。阿
難。但法自然有見如實知如眞者便得厭。
阿難。有厭者不應思令我無欲。阿難。但法
自然有厭者便得無欲。阿難。有無欲者不
應思令我解脱。阿難。但法自然有無欲者
便得解脱一切婬怒癡。阿難。是爲因持戒
便得不悔。因不悔便得歡悦。因歡悦便得
喜。因喜便得止。因止便得樂。因樂便得
定心。阿難。多聞聖弟子有定心者便見如
實知如眞。因見如實知如眞便得厭。因厭
便得無欲。因無欲便得解脱。因解脱便
知解脱。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
有知如眞。阿難。是爲法法相益法法相因。
如是此戒趣至第一。謂度此岸得至彼岸。
佛説如是。尊者阿難及諸比丘聞佛所説。
歡喜奉行
不思經第二竟四百五
十字
(四四)中阿含習相應品念經第三初一日誦
我聞如是。一時佛遊舍衞國在勝林給孤
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多忘無正
智。便害正念正智。若無正念正智。便害護
諸根護戒不悔歡悦喜止樂定見如實知如眞
厭無欲解脱。若無解脱便害涅槃。若比丘
不多忘有正智。便習正念正智。若有正念
正智。便習護諸根護戒不悔歡悦喜止樂定
見如實知如眞厭無欲解脱。若有解脱便習
涅槃。佛説如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説。歡喜
奉行
念經第三竟一百五
十一字
(四五)中阿含習相應品慚愧經第四 初一
日誦
我聞如是。一時佛遊舍衞國在勝林給孤
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無慚無愧
便害愛恭敬。若無愛恭敬便害其信。若無
其信便害正思惟。若無正思惟便害正念
正智。若無正念正智。便害護諸根護戒不悔
歡悦喜止樂定見如實知如眞厭無欲解脱。
若無解脱便害涅槃。若比丘有慚有愧便
習愛恭敬。若有愛恭敬便*習其信。若有其
信便習正思惟。若有正思惟便習正念正
智。若有正念正智。便習護諸根護戒不悔歡
悦喜止樂定見如實知如眞厭無欲解脱。若
有解脱便習涅槃。佛説如是。彼諸比丘聞
佛所説。歡喜奉行
慚愧經第四竟二百
四字
(四六)中阿含習相應品慚愧經第五初一
日誦
我聞如是。一時佛遊舍衞國在勝林給孤
獨園。爾時尊者舍梨子告諸比丘。諸賢。若比
丘無慚無愧便害愛恭敬。若無愛恭敬便
害其信。若無其信便害正思惟。若無正思
惟便害正念正智。若無正念正智。便害護
諸根護戒不悔歡悦喜止樂定見如實知如眞
厭無欲解脱。若無解脱便害涅槃。諸賢。猶
如有樹若害外皮則内皮不成。内皮不成。
則莖幹心節枝葉華實皆不得成。諸賢。當知
比丘亦復如是若無慚無愧便害愛恭敬。若
無愛恭敬便害其信。若無其信便害正思
惟。若無正思惟便害正念正智。若無正念
正智便害護諸根護戒不悔歡悦喜止樂定
見如實知如眞厭無欲解脱。若無解脱便害
涅槃。諸賢。比丘有慚有愧便習愛恭敬。若
有愛恭敬便習其信若有其信便習正思
惟。若有正思惟便習正念正智若有正念
正智。便習護諸根護戒不悔歡悦喜止樂定
見如實知如眞厭無欲解脱。若有解脱。便習
涅槃。諸賢。猶如有樹不害外皮則内皮得
成。内皮得成則莖幹心節枝葉華實皆得成
就。諸賢。當知。比丘亦復如是。若有慚有愧
便習愛恭敬。若有愛恭敬便習其信。若有
其信便習正思惟。若有正思惟便習正念
正智。若有正念正智便習護諸根護戒不悔
歡悦喜止樂定見如實知如眞厭無欲解脱。
若有解脱便習涅槃。尊者舍梨子所説如
是。彼諸比丘聞尊者舍梨子所説。歡喜奉行
慚愧經第五竟四百六
十二字
(四七)中阿含習相應品經第六初一日誦
我聞如是。一時佛遊舍衞國在勝林給孤
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犯戒。便
害不悔歡悦喜止樂定見如實知如眞厭無
欲解脱。若無解脱便害涅槃。若比丘持戒。
便習不悔歡悦喜止樂定見如實知如眞厭
無欲解脱。若有解脱便習涅槃。佛説如
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説。歡喜奉行
戒經第六竟一百一
十字
(四八)中阿含習相應品經第七初一日誦
我聞如是。一時佛遊舍衞國在勝林給孤
獨園。爾時尊者舍梨子告諸比丘。諸賢。若比
丘犯戒。便害不悔歡悦喜止樂定見如實知
如眞厭無欲解脱。若無解脱便害涅槃。諸
賢。猶如有樹若害根者。則莖幹心節枝葉
華實皆不得成。諸賢。當知。比丘亦復如是。
若有犯戒。便害不悔歡悦喜止樂定見如實
知如眞厭無欲解脱。若無解脱便害涅槃。
諸賢。若比丘持戒。便習不悔歡悦喜止樂定
見如實知如眞厭無欲解脱。若有解脱。便習
涅槃。諸賢。猶如有樹若不害根者。則莖幹
心節枝葉華實皆得成就。諸賢。當知。比丘亦
復如是。若有持戒。便習不悔歡悦喜止樂
定見如實知如眞厭無欲解脱。若有解脱使
*習涅槃。尊者舍梨子所説如是彼諸比丘
聞尊者舍梨子所説。歡喜奉行
戒經第七竟三百
九字
(四九)中阿含習相應品恭敬經第八初一
日誦
我聞如是。一時佛遊舍衞國在勝林給孤
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比丘當行恭
敬及善觀敬重諸梵行人。若比丘不行恭
敬不善觀不敬重諸梵行已具威儀法
者。必無是處。不具威儀法已具學法者。
必無是處。不具學法已具戒身者。必無
是處。不具戒身已具定身者。必無是處。
不具定身已具慧身者。必無是處。不具
慧身已具解脱身者。必無是處。不具解
脱身已具解脱知見身者。必無是處。不具
解脱知見身已具涅槃者。必無是處。若比
丘行恭敬及善觀敬重諸梵行已。具威儀
法者。必有是處。具威儀法已具學法者。
必有是處。具學法已具戒身者。必有是
處。具戒身已具定身者。必有是處。具定
身已具慧身者。必有是處。具慧身已
具解脱身者。必有是處。具解脱身已具解
脱知見身者。必有是處。具解脱知見身已
具涅槃者。必有是處。佛説如是。彼諸比
丘聞佛所説。歡喜奉行
恭敬經第八竟三百
(五〇)中阿含習相應品 恭敬經第九 
一日誦
我聞如是。一時佛遊舍衞國。在勝林給孤
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比丘當行恭敬
及善觀敬重諸梵行人。若比丘不行恭敬
不善觀不敬重諸梵行已具威儀法者。必
無是處。不具威儀法已具學法者。必無
是處。不具學法已護諸根護戒不悔歡悦喜
止樂定見如實知如眞厭無欲解脱。不具解
脱已具涅槃者。必無是處。若比丘行恭敬
及善觀敬重諸梵行已具威儀法者。必有
是處。具威儀法已具學法者。必有是處。
具學法已具護諸根護戒不悔歡悦喜止樂
定見如實知如眞厭無欲解脱。具解脱已具
涅槃者必有是處。佛説如是。彼諸比丘聞
佛所説。歡喜奉行
恭敬經第九竟二百一
十七字
(五一)中阿含習相應品本際經第十 初一
日誦
我聞如是。一時佛遊舍衞國。在勝林給孤
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愛者其本際。
不可知本無有愛然今生有愛。便可得
知所因有愛。有愛者則有習非無習。何謂
有愛習。答曰。無明爲習。無明亦有習非無
習。何謂無明習。答曰。五蓋爲習。五蓋亦有
習非無習。何謂五蓋習。答曰。三惡行爲習。
三惡行亦有習非無習。何謂三惡行習。答
曰。不護諸根爲習。不護諸根亦有習非無
習。何謂不護諸根習。答曰。不正念不正智爲
習。不正念不正智亦有習非無習。何謂不正
念不正智習。答曰。不正思惟爲習。不正思惟
亦有習非無習。何謂不正思惟習。答曰。不
信爲習。不信亦有習非無習。何謂不信習。
答曰。聞惡法爲習。聞惡法亦有習非無習
何謂聞惡法習。答曰。親近惡知識爲習。
親近惡知識亦有習非無習。何謂親近惡
知識習。答曰。惡人爲習。是爲具惡人已便
具親近惡知識。具親近惡知識已便具聞
惡法。具聞惡法已便具生不信。具生不信
已便具不正思惟。具不正思惟已便具不正
念不正智。具不正念不正智已便具不護諸
根。具不護諸根已便具三惡行。具三惡行
已便具五蓋。具五蓋已便具無明。具無明
已便具有愛。如是此有愛展轉具成。明解脱
亦有習非無習。何謂明解脱習。答曰。七覺
支爲習。七覺支亦有習非無習。何謂七覺
支習。答曰。四念處爲習。四念處亦有習。非
無習。何謂四念處習。答曰。三妙行爲習。三
妙行亦有習非無習。何謂三妙行習。答曰。護
諸根爲習。護諸根亦有習。非無習。何謂護
諸根習。答曰。正念正智爲習。正念正智亦有
習非無習。何謂正念正智習。答曰。正思惟
爲習。正思惟亦有習非無習。何謂正思惟
習。答曰。信爲習。信亦有習非無習。何謂信
習。答曰。聞善法爲習。聞善法亦有習非無
習。何謂聞善法習。答曰。親近善知識爲習。
親近善知識亦有習非無習。何謂親近善
知識習。答曰。善人爲習。是爲具善人已便
具親近善知識。具親近善知識已便具聞
善法具聞善法。已便具生信。具生信已便
具正思惟。具正思惟已便具正念正智。具
正念正智已便具護諸根。具護諸根已便
具三妙行。具三妙行已便具四念處。具四
念處已便具七覺支。具七覺支已便具明
解脱。如是此明解脱展轉具成。佛説如是
彼諸比丘聞佛所説。歡喜奉行
本際經第十竟七百五
十四字
(五二)中阿含習相應品經第十一 初一
日誦
我聞如是。一時佛遊舍衛國。在勝林給孤
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愛者其本際
不可知本無有愛然今生有愛。便可得
知所因有愛。有愛者則有食非無食。何謂
有愛食。答曰。無明爲食。無明亦有食非無
食。何謂無明食。答曰。五蓋爲食。五蓋亦有
食非無食。何謂五蓋食。答曰。三惡行爲食。
三惡行亦有食非無食。何謂三惡行食。答
曰。不護諸根爲食。不護諸根亦有食非無
食。何謂不護諸根食。答曰。不正念不正智爲
食。不正念不正智亦有食非無食。何謂不
正念不正智食。答曰。不正思惟爲食。不正思
惟亦有食非無食。何謂不正思惟食。答曰。
不信爲食。不信亦有食非無食。何謂不信
食。答曰。聞惡法爲食。聞惡法亦有食非無
食。何謂聞惡法食。答曰。親近惡知識爲食
親近惡知識亦有食非無食。何謂親近惡
知識食。答曰惡人爲食。是爲具惡人已便
具親近惡知識。具親近惡知識已便具聞
惡法。具聞惡法已便具生不信。具生不信
已便具不正思惟。具不正思惟已便具不
正念不正智。具不正念不正智已便具不護
諸根。具不護諸根已便具三惡行。具三惡
行已便具五蓋。具五蓋已便具無明。具無
明已便具有愛。如是此有愛展轉具成。大
海亦有食非無食。何謂大海食。答曰。大河
爲食。大河亦有食非無食。何謂大河食。答
曰。小河爲食。小河亦有食非無食。何謂小
河食。答曰。大川爲食。大川亦有食非無食。
何謂大川食。答曰。小川爲食。小川亦有食。
非無食。何謂小川食。答曰。山巖溪澗平澤
爲食。山巖溪澗平澤亦有食非無食。何謂
山巖溪澗平澤食。答曰。雨爲食。有時大雨。
大雨已。則山巖溪澗平澤水滿。山巖溪澗平
澤水滿已則小川滿。小川滿已則大川滿。
大川滿已則小河滿。小河滿已則大河滿。大
河滿已則大海滿。如是彼大海展轉成滿。
如是有愛亦有食非無食。何謂有愛食。答
曰。無明爲食。無明亦有食非無食。何謂
無明食。答曰。五蓋爲食。五蓋亦有食非無
食。何謂五蓋食。答曰。三惡行爲食。三惡行
亦有食非無食。何謂三惡行食。答曰。不護
諸根爲食。不護諸根亦有食非無食。何謂
不護諸根食。答曰。不正念不正智爲食。
不正念不正智亦有食非無食。何謂不正
念不正智食。答曰。不正思惟爲食。不正思
惟亦有食非無食。何謂不正思惟食。答曰。
不信爲食。不信亦有食非無食。何謂不信
食。答曰。聞惡法爲食。聞惡法亦有食非
無食。何謂聞惡法食。答曰。親近惡知識爲
食。親近惡知識亦有食非無食。何謂親近
惡知識食。答曰。惡人爲食。是爲具惡人已。
便具親近惡知識。具親近惡知識已便具
聞惡法。具聞惡法已便具生不信。具生不
信已便具不正思惟。具不正思惟已便具
不正念不正智。具不正念不正智已便具不
護諸根。具不護諸根已便具三惡行。具三
惡行已便具五蓋。具五蓋已便具無明。具
無明已便具有愛。如是此有愛展轉具成。
明解脱亦有食非無食。何謂明解脱食。答
曰。七覺支爲食。七覺支亦有食非無食。何
謂七覺支食。答曰。四念處爲食。四念處亦
有食非無食。何謂四念處食。答曰。三妙行
爲食。三妙行亦有食非無食。何謂三妙行
食。答曰。護諸根爲食。護諸根亦有食非無
食。何謂護諸根食。答曰。正念正智爲食。正
念正智亦有食非無食。何謂正念正智食。答
曰。正思惟爲食。正思惟亦有食非無食。何謂
正思惟食。答曰。信爲食。信亦有食非無食。
何謂信食。答曰。聞善法爲食。聞善法亦
有食非無食。何謂聞善法食。答曰。親近善
知識爲食。親近善知識亦有食非無食。何
謂親近善知識食。答曰。善人爲食。是爲具
善人已便具親近善知識。具親近善知識
已便具聞善法。具聞善法已便具生信。具
生信已便具正思惟。具正思惟已便具正
念正智。具正念正智已便具護諸根。具護
諸根已便具三妙行。具三妙行已便具四念
處。具四念處已便具七覺支。具七覺
已便具明解脱。如是此明解脱展轉具成。大
海亦有食非無食。何謂大海食。答曰。大河
爲食。大河亦有食非無食。何謂大河食。答
曰。小河爲食。小河亦有食非無食。何謂小
河食。答曰。大川爲食。大川亦有食非無食。
何謂大川食。答曰。小川爲食。小川亦有食。
非無食。何謂小川食。答曰。山巖溪澗平澤
爲食。山巖溪澗平澤亦有食非無食。何謂
山巖溪澗平澤食。答曰。雨爲食。有時大雨。
大雨已則山巖溪澗平澤水滿。山巖溪澗平
澤水滿已則小川滿。小川滿已則大川滿。大
川滿已則小河滿。小河滿已則大河滿。大河
滿已則大海滿。如是彼大海展轉成滿。如是
明解脱亦有食非無食。何謂明解脱食。答曰。
七覺支爲食。七覺支亦有食非無食。何謂
七覺支食。答曰。四念處爲食。四念處亦有食
非無食。何謂四念處食。答曰。三妙行爲食
三妙行亦有食非無食。何謂三妙行食。答
曰。護諸根爲食。護諸根亦有食非無食。何
謂護諸根食。答曰。正念正智爲食。正念正
智亦有食非無食。何謂正念正智食。答曰。
正思惟爲食。正思惟亦有食非無食。何謂
正思惟食。答曰。信爲食。信亦有食非無食。
何謂信食。答曰。聞善法爲食。聞善法亦有
食非無食。何謂聞善法食。答曰。親近善知
識爲食。親近善知識亦有食非無食。何謂
親近善知識食。答曰。善人爲食。是爲具善
人已便具親近善知識。具親近善知識已
便具聞善法。具聞善法已便具生信。具
生信已便具正思惟。具正思惟已便具正
念正智。具正念正智已便具護諸根。具護
諸根已便具三妙行。具三妙行已便具四
念處。具四念處已便具七覺支。具七覺支
已便具明解脱。如是此明解脱展轉具成。佛
説如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説。歡喜奉行
食經第十一竟一千八百
三十三字
(五三)中阿含習相應品經第十二初一
日誦
我聞如是。一時佛遊舍衞國在勝林給孤
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愛者其本際
不可知本無有愛然今生有愛。便可得
知所因有愛。有愛者則有食非無食。何謂
有愛食。答曰。無明爲食。無明亦有食非無
食。何謂無明食。答曰。五蓋爲食。五蓋亦有
食非無食。何謂五蓋食。答曰。三惡行爲食。
三惡行亦有食非無食。何謂三惡行食。答
曰。不護諸根爲食。不護諸根亦有食非無
食。何謂不護諸根食。答曰。不正念不正智
爲食。不正念不正智亦有食非無食。何謂
不正念不正智食。答曰。不正思惟爲食。不正
思惟亦有食非無食。何謂不正思惟食。答曰。
不信爲食。不信亦有食非無食。何謂不信
食。答曰。聞惡法爲食。聞惡法亦有食非無
食。何謂聞惡法食。答曰。親近惡知識爲
食。親近惡知識亦有食非無食。何謂親近
惡知識食。答曰。惡人爲食。大海亦有食非
無食。何謂大海食。答曰。雨爲食。有時大
雨。大雨已則山巖溪澗平澤水滿。山巖溪澗
平澤水滿已則小川滿。小川滿已則大川滿。
大川滿已則小河滿。小河滿已則大河滿。大
河滿已則大海滿。如是彼大海展轉成滿。如
是具惡人已便具親近惡知識。具親近惡
知識已便具聞惡法。具聞惡法已便具生
不信。具生不信已便具不正思惟。具不正
思惟已便具不正念不正智。具不正念不正
智已便具不護諸根。具不護諸根已便具
三惡行。具三惡行已便具五蓋。具五蓋已。
便具無明。具無明已便具有愛。如是此有
愛展轉具成。明解脱亦有食非無食。何謂明
解脱食。答曰。七覺支爲食。七覺支亦有食。
非無食。何謂七覺支食。答曰。四念處爲食。
四念處亦有食非無食。何謂四念處食。答
曰。三妙行爲食。三妙行亦有食非無食。何
謂三妙行食。答曰。護諸根爲食。護諸根亦
有食非無食。何謂護諸根食。答曰。正念正
智爲食。正念正智亦有食非無食。何謂正
念正智食。答曰。正思惟爲食。正思惟亦有食。
非無食。何謂正思惟食。答曰。信爲食。信亦
有食非無食。何謂信食。答曰。聞善法爲食。
聞善法亦有食非無食。何謂聞善法食。答
曰。親近善知識爲食。親近善知識亦有食
非無食。何謂親近善知識食。答曰。善人爲
食。大海亦有食非無食。何謂大海食。答曰。
雨爲食。有時大雨。大雨已則山巖溪澗平澤
水滿。山巖溪澗平澤水滿已則小川滿。小川
滿已則大川滿。大川滿已則小河滿。小河滿
已則大河滿。大河滿已則大海滿。如是彼大
海展轉成滿。如是善人具已便具親近善知
識。具親近善知識已便具聞善法。具聞
善法已便具生信。具生信已便具正思惟。
具正思惟已便具正念正智。具正念正智
已便具護諸根。具護諸根已便具三妙行。
具三妙行已便具四念處。具四念處已便
具七覺支。具七覺支已便具明解脱。如是
此明解脱展轉具成。佛説如是彼諸比丘聞
佛所説。歡喜奉行
食經第十二竟九百三
十字
(五四)中阿含習相應品盡智經第十三初一
日誦
我聞如是。一時佛遊拘樓痩。在劍摩瑟曇拘
樓都邑。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知有見者便
得漏盡。非不知非不見。云何知見便得漏
盡。謂知見苦如眞便得漏盡。知見苦
知見苦滅知見苦滅道如眞便得漏盡。盡
智有習非無習。何謂盡智習。答曰。解脱爲
習。解脱亦有習非無習。何謂解脱習。答曰。
無欲爲習。無欲亦有習非無習。何謂無欲
習。答曰。厭爲習。厭亦有習非無習。何謂厭
習。答曰。見如實知如眞爲習。見如實知如眞
亦有習非無習。何謂見如實知如眞習。答曰
定爲習。定亦有習非無習。何謂定習。答曰。
樂爲習。樂亦有習非無習。何謂樂習。答曰。
止爲習。止亦有習非無習。何謂止習。答曰。
喜爲習。喜亦有習非無習。何謂喜習。答曰。
歡悦爲習。歡悦亦有習非無習。何謂歡悦
習。答曰。不悔爲習。不悔亦有習非無習。何
謂不悔習。答曰。護戒爲習。護戒亦有習非
無習。何謂護戒習。答曰。護諸根爲習。護諸
根亦有習非無習。何謂護諸根習。答曰。正
念正智爲習。正念正智亦有習非無習。何
謂正念正智習。答曰。正思惟爲習。正思惟
亦有習非無習。何謂正思惟習。答曰。信爲
習。信亦有習非無習。何謂信習。答曰。觀
法忍爲習。觀法忍亦有習非無習。何謂
觀法忍習。答曰。翫誦法爲習。翫誦法亦
有習非無習。何謂翫誦法習。答曰。受持法
爲習。受持法亦有習非無習。何謂受持法
習。答曰。觀法義爲習。觀法義亦有習非無
習。何謂觀法義習。答曰。耳界爲習。耳界亦
有習非無習。何謂耳界習。答曰。聞善法爲
習。聞善法亦有習非無習。何謂聞善法
習。答曰。往詣爲習。往詣亦有習非無習。何
謂往詣習。答曰。奉事爲習。若有奉事善知
識者。未聞便聞已聞便利。如是善知識若
不奉事者。便害奉事習。若無奉事便害
往詣習。若無往詣便害聞善法習。若不
聞善法便害耳界習。若無耳界便害觀法
義習。若無觀法義便害受持法習。若無
受持法便害翫誦法習。若無翫誦法便害
觀法忍習。若無觀法忍便害信習。若無信
便害正思惟習。若無正思惟便害正念正
智習。若無正念正智便害護諸根護戒不悔
歡悦喜止樂定見如實知如眞厭無欲解脱
習。若無解脱便害盡智習。若奉事善知識
者。未聞便聞已聞便利。如是善知識若奉事
者便習奉事。若有奉事便習往詣。若有
往詣便習聞善法。若有聞善法便習耳界。
若有耳界便習觀法義。若有觀法義便
習受持法。若有受持法便習翫誦法。若
有翫誦法便習觀法忍。若有觀法忍便習
信。若有信便習正思惟。若有正思惟便習
正念正智。若有正念正智便習護諸根護
戒不悔歡悦喜止樂定見如實知如眞厭無欲
解脱。若有解脱便習盡智。佛説如是。彼諸
比丘聞佛所説。歡喜奉行
盡智經第十三竟八百六
十八字
(五五)中阿含習相應品涅槃經第十四初一日誦
我聞如是。一時佛遊舍衞國在勝林給孤獨
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涅槃有習非無習。
何謂涅槃習。答曰解脱爲習。解脱亦有習非
無習。何謂解脱習。答曰。無欲爲習。無欲亦
有習非無習。何謂無欲習。答曰。厭爲習厭
亦有習非無習。何謂厭習。答曰。見如實知如
眞爲習。見如實知如眞亦有習非無習。何謂
見如實知如眞習。答曰。定爲習。定亦有習非
無習。何謂定習。答曰。樂爲習。樂亦有習非
無習。何謂樂習。答曰。止爲習。止亦有習非
無習。何謂止習。答曰。喜爲習。喜亦有習非
無習。何謂喜習。答曰。歡悦爲習。歡悦亦有
習非無習。何謂歡悦習。答曰。不悔爲習。不
悔亦有習非無習。何謂不悔習。答曰。護戒爲
習。護戒亦有習非無習。何謂護戒習。答曰。
護諸根爲習。護諸根亦有習非無習。何謂護
諸根習。答曰。正念正智爲習。正念正智亦有
習非無習。何謂正念正智習。答曰。正思惟爲
習。正思惟亦有習非無習。何謂正思惟習。
答曰。信爲習信亦有習非無習。何謂信習。答
曰。苦爲習。苦亦有習非無習。何謂苦習。答
曰。老死爲習。老死亦有習非無習。何謂老
死習。答曰。生爲習。生亦有習非無習。何謂
生習。答曰。有爲習。有亦有習非無習。何謂
有習。答曰。受爲習。受亦有習非無習。何謂
受習。答曰。愛爲習。愛亦有習非無習。何謂
愛習。答曰。覺爲習。覺亦有習非無習。何謂
覺習。答曰。更樂爲習。更樂亦有習非無習。
何謂更樂習。答曰。六處爲習。六處亦有習非
六處習。答曰。名色爲習。名色亦有習非無
習。何謂名色習。答曰。識爲習。識亦有習非
無習。何謂識習。答曰。行爲習。行亦有習非
無習。何謂行習。答曰。無明爲習。是爲縁無
明行。縁行識。縁識名色。縁名色六處。縁
六處更樂。縁更樂覺。縁覺愛。縁愛。受。縁
受有。縁有生。縁生老死。縁老死苦。習苦
便有信習信便有正思惟。習正思惟便有
正念正智。習正念正智便有護諸根護戒不
悔歡悦喜止樂定見如實知如眞厭無欲解
脱。習解脱便得涅槃佛説如是。彼諸比丘
聞佛所説。歡喜奉行
涅槃經第十四竟六百六
十三字
(五六)中阿含習相應品彌醯經第十五初一
日誦
我聞如是。一時佛遊摩竭陀國。在闍鬪村
莽㮈林窟。爾時尊者彌醯爲奉侍者。於是
尊者彌醯過夜平旦著衣持鉢入闍鬪村而
行乞食。乞食已竟往至金鞞河邊。見地平
正名好㮈林。金鞞河水極妙可樂。清泉徐
流冷暖和適。見已歡喜便作是念。此地平正
名好㮈林。金鞞河水極妙可樂。清泉徐流冷
暖和適。若族姓子欲學斷者當於此處。我
亦有所斷。寧可在此靜處學斷耶。於是彌
醯食訖中後擧衣鉢已澡洗手足。以尼師
檀著於肩上。往詣佛所稽首禮足。却住
一面白曰。世尊。我今平旦著衣持鉢。入闍
鬪村而行乞食。乞食已竟往至金鞞河邊。
見地平正名好㮈林。金鞞河水極妙可樂。
清泉徐流冷暖和適。我見喜已便作是念。此
地平正名好㮈林。金鞞河水極妙可樂。清泉
徐流冷暖和適。若族姓子欲學斷者當於
此處。我亦有所斷。寧可在此靜處學斷耶。
世尊。我今欲往至彼㮈林靜處學斷。爾時
世尊告曰。彌醯。汝今知不。我獨無人無有
侍者。汝可小住。須比丘來爲吾侍者汝便
可去。至彼㮈林靜處而學。尊者彌醯乃至
再三白曰。世尊。我今欲往至彼㮈林靜處
學斷。世尊亦復再三告曰。彌醯。汝今知不。我
獨無人無有侍者。汝可小住須比丘來爲
吾侍者汝便可去至彼㮈林靜處而學。彌
醯復白曰。世尊無爲無作亦無所觀。世尊。
我有爲有作而有所觀。世尊。我至彼㮈林靜
處學斷。世尊告曰。彌醯。汝欲求斷者我復
何言。彌醯汝去隨意所欲。於是尊者彌醯聞
佛所説。善受善持而善誦習。即禮佛足繞三
匝而去。詣彼㮈林入林中已至一樹下敷
尼師檀結加趺坐。尊者彌醯住㮈林中便
生三惡不善之念。欲念恚念及與害念。彼由
此故便念世尊。於是彌醯則於晡時從
燕坐起。往詣佛所稽首禮足却住一面
白曰。世尊。我至㮈林於靜處坐便生三惡
不善之念。欲念恚念及與害念。我由此故便
念世尊。世尊告曰。彌醯。心解脱未熟。欲令
熟者有五習法。云何爲五。彌醯。比丘者自善
知識與善知識倶。善知識共和合。彌醯。心
解脱未熟欲令熟者。是謂第一習法。復次彌
醯比丘者修習禁戒守護從解脱。又復善攝
威儀禮節。見纖芥罪。常懷畏怖受持學戒。
彌醯。心解脱未熟欲令熟者。是謂第二習
法。復次彌醯。比丘者謂所可説聖有義。令
心柔軟使心無蓋。謂説戒説定説慧。説解
脱説解脱知見。説漸損説不樂聚會。説少
欲説知足。説斷説無欲。説滅説燕坐説
縁起得。如是比沙門所説。具得易不難得。
彌醯。心解脱未熟欲令熟者。是謂第三習
法。復次彌醯。比丘者常行精進。斷惡不善
修諸善法。恒自起意專一堅固。爲諸善本不
捨方便。彌醯。心解脱未熟欲令熟者。是謂
第四習法。復次彌醯。比丘者修行智慧觀
興衰法。得如是智聖慧明達。分別曉了以正
盡苦。彌醯。心解脱未熟欲令熟者。是謂第
五習法。彼有此五習法已。復修四法。云何
爲四。修惡露令斷欲。修慈令斷恚。修息
出息入令斷亂念。修無常想令斷我慢。
彌醯。若比丘自善知識與善知識倶。善知識
共和合。當知必修習禁戒。守護從解脱。又
復善攝威儀禮節。見纖芥罪常懷畏怖受
持學戒。彌醯。若比丘自善知識與善知識倶
善知識共和合。當知必得所可説聖有義
令心柔軟使心無蓋。謂説戒説定説慧
説解脱説解脱知見。説漸損説不樂聚會。
説少欲説知足。説斷説無欲説滅説燕
坐説縁起得如是比沙門所説。具得易不
難得。彌醯。若比丘自善知識與善知識倶。
善知識共和合。當知必行精進斷惡不善
修諸善法。恒自起意專一堅固。爲諸善本
不捨方便。彌醯。若比丘自善知識與善知
識倶。善知識共和合。當知必行智慧觀興
衰法。得如此智聖慧明達。分別曉了以正
盡苦。彌醯。若比丘自善知識與善知識倶。
善知識共和合。當知必修惡露令斷欲。
修慈令斷恚。修息出息入令斷亂念。修
無常想令斷我慢。彌醯。若比丘得無常想
者。必得無我想。彌醯。若比丘得無我想者。
便於現法斷一切我慢。得息滅盡無爲涅
槃。佛説如是尊者彌醯及諸比丘聞佛所説。
歡喜奉行
彌醯經第十五竟千三百二
十三字
(五七)中阿含習相應品即爲比丘説經第十
初一日誦
我聞如是。一時佛遊舍衞國。在勝林給孤
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心解脱未熟欲
令熟者。有五習法云何爲五。比丘自善知
識與善知識倶。善知識共和合。心解脱未
熟欲令熟者。是謂第一習法。復次比丘修
習禁戒。守護從解脱。又復善攝威儀禮節。
見纖芥罪常懷畏怖受持學戒。心解脱未
熟欲令熟者。是謂第二習法。復次比丘。謂
所可説聖有義。令心柔軟使心無蓋。謂説
戒説定説慧説解脱説解脱知見。説漸損
説不樂聚會。説少欲説知足。説斷説無
欲説滅説燕坐説縁起得。如是比沙門
所説。具得易不難得。心解脱未熟欲令熟
者。是謂第三習法。復次比丘。常行精進。斷
惡不善修諸善法。恒自起意專一堅固。爲諸
善本不捨方便。心解脱未熟欲令熟者。是
謂第四習法。復次比丘修行智慧觀興衰
法。得如此智聖慧明達。分別曉了以正盡
苦。心解脱未熟欲令熟者。是謂第五習法
彼有此五習法已。復修四法。云何爲四。修
惡露令斷欲。修慈令斷恚。修息出息入
令斷亂念。修無常想令斷我慢。若比丘
自善知識與善知識倶。善知識共和合。當
知必修習禁戒。守護從解脱。又復善攝威
儀禮節。見纖芥罪常懷畏怖受持學戒。若
比丘自善知識與善知識倶。善知識共和合。
當知必得所可説聖有義。令心柔軟使
心無蓋。謂説戒説定説慧。説解脱説解
脱知見。説漸損説不樂聚會。説少欲説知
足。説斷説無欲説滅説燕坐説縁起得。
如是比沙門所説具得易不難得。若比丘自
善知識與善知識倶。善知識共和合。當知
必行精進斷惡不善修諸善法。恒自起意
專一堅固。爲諸善本不捨方便。若比丘自
善知識與善知識倶。善知識共和合。當知
必行智慧觀興衰法。得如此智聖慧明達。
分別曉了以正盡苦。若比丘自善知識與善
知識倶。善知識共和合。當知必修惡露令
斷欲。修慈令斷恚。修息出息入令斷亂
念。修無常想令斷我慢。若比丘得無常想
者必得無我想若比丘得無我想者。便於
現法斷一切我慢。得息滅盡無爲涅槃。佛
説如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説。歡喜奉行
即爲比丘説經第十六竟六百八
十三字
中阿含經卷第十九千七百
五十六字































中阿含經卷第十一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中阿含王相應品第六有七經王相應
品本有十四經
  分後七經
屬第二誦
 初二日誦
    七寶・相・四洲 牛糞・摩竭王
    鞞婆麗陵耆 天使最在後
(五八)中阿含王相應品七寶經第一
我聞如是。一時佛遊舍衞國在勝林給孤
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轉輪王出於
世時。當知便有七寶出世。云何爲七。輪
寶象寶馬寶珠寶女寶居士寶主兵臣寶。是
謂爲七。若轉輪王出於世時。當知有此七
寶出世。如是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出於世
時。當知亦有七覺支寶出於世間。云何爲
七。念覺支寶。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
息覺支。定覺支。捨覺支寶。是謂爲七。如來
無所著等正覺出於世時。當知有此七覺
支寶出於世間。佛説如是。彼諸比丘聞佛
所説。歡喜奉行
七寶經第一竟一百八
十二字
(五九)中阿含王相應品三十二相經第二 
初一日誦
我聞如是。一時佛遊舍衞國。在勝林給孤
獨園。爾時諸比丘於中食後。集坐講堂共
論此事。諸賢。甚奇甚特。大人成就三十
二相。必有二處眞諦不虚。若在家者必爲
轉輪王聰明智慧。有四種軍整御天下。由
己自在。如法法王成就七寶。彼七寶者。輪
寶象寶馬寶珠寶女寶居士寶主兵臣寶。是
七。千子具足顏貎端正。勇猛無畏能伏
他衆。彼必統領此一切地乃至大海。不以刀
杖以法教令令得安樂。若剃除鬚髮著袈
裟衣。至信捨家無家學道者。必得如來無所
著等正覺。名稱流布周聞十方。爾時世尊在
於燕坐。以淨天耳出過於人。聞諸比丘於
中食後集坐講堂共論此事。諸賢。甚奇甚
特。大人成就三十二相。必有二處眞諦不虚。
若在家者必爲轉輪王聰明智慧。有四種
軍整御天下。由己自在。如法法王成就七
寶。彼七寶者。輪寶象寶馬寶珠寶女寶居士
寶主兵臣寶。是爲七。千子具足顏貎端正。勇
猛無畏能伏他衆。彼必統領此一切地乃至
大海。不以刀杖以法教令令得安樂。若剃
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捨家無家學道者必
得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名稱流布周聞十方
世尊聞已則於晡時從燕坐起往詣講堂
比丘衆前敷座而坐。問諸比丘。汝等今日共
論何事集坐講堂。時諸比丘白曰。世尊。我
等今日集坐講堂共論此事。諸賢。甚奇甚
特。大人成就三十二相。必有二處眞諦不虚。
若在家者必爲轉輪王聰明智慧。有四種
軍整御天下。由己自在。如法法王成就七
寶。彼七寶者。輪寶象寶馬寶珠寶女寶居士
寶主兵臣寶。是爲七。千子具足顏貎端正。勇
猛無畏能伏他衆。彼必統領此一切地乃至
大海不以刀杖以法教令令得安樂。若
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捨家無家學道
者。必得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名稱流布周聞
十方。世尊。我等共論如此事故集坐講堂。
於是世尊告曰。比丘。汝等欲得從如來聞
三十二相耶。謂大人所成必有二處眞諦
不虚。若在家者必爲轉輪王聰明智慧。有
四種軍整御天下。由己自在。如法法王成
就七寶。彼七寶者。輪寶象寶馬寶珠寶女寶
居士寶主兵臣寶。是爲七。千子具足顏貎
端正。勇猛無畏能伏他衆。彼必統領此一切
地乃至大海。不以刀杖以法教令令得安
樂。若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捨家無家
學道者。必得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名稱流布
周聞十方。時諸比丘聞已白曰。世尊。今正
是時。善逝。今正是時若世尊爲諸比丘説
三十二相者。諸比丘聞已當善受持。世尊告
曰。諸比丘。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爲汝
廣分別説。時諸比丘受教而聽。佛言。大人足
安平立。是謂大人大人之相。復次大人足下
生輪。輪有千輻。一切具足。是謂大人大人
之相。復次大人足指纖長。是謂大人大人之
相。復次大人足周正直。是謂大人大人之相。
復次大人足跟踝後兩邊平滿。是謂大人大
人之相。復次大人足兩踝傭。是謂大人大人
之相。復次大人身毛上向。是謂大人大人之
相。復次大人手足網縵猶如鴈王。是謂大人
大人之相。復次大人手足極妙柔弱軟敷。猶
兜羅華。是謂大人大人之相。復次大人肌皮
軟細塵水不著。是謂大人大人之相。復次大
人一一毛。一一毛者身一孔一毛生。色若
紺青如螺右旋。是謂大人大人之相。復次
大人鹿&T050509;腸猶如鹿王。是謂大人大人之
相。復次大人陰馬藏猶良馬王。是謂大人大
人之相。復次大人身形圓好。猶尼拘
類樹上下圓相稱。是謂大人大人之相。復次
大人身不阿曲。身不曲者平立申手以摩
其膝。是謂大人大人之相。復次大人身黄金
色如紫磨金。是謂大人大人之相。復次大人
身七處滿。七處滿者。兩手兩足兩肩及頸。是
謂大人大人之相。復次大人其上身大猶如
師子。是謂大人大人之相。復次大人師子頬
車。是謂大人大人之相。復次大人脊背平直。
是謂大人大人之相。復次大人兩肩上連通
頸平滿。是謂大人大人之相。復次大人四十
齒牙平齒不疏齒白齒通味第一味。是謂大
人大人之相。復次大人梵音可愛。其聲猶如
加羅毘伽。是謂大人大人之相。復次大人廣
長舌。廣長舌者。舌從口出遍覆其面。是謂
大人大人之相。復次大人承涙處滿猶如牛
王。是謂大人大人之相。復次大人眼色
紺青。是謂大人大人之相。復次大人頂有肉
髻。團圓相稱髮螺右旋。是謂大人大人之
相。復次大人眉間生毛潔白右縈。是謂大
人大人之相。諸比丘。大人成就此三十二
相。必有二處眞諦不虚。若在家者必爲轉
輪王。聰明智慧。有四種軍整御天下。由己
自在如法法王成就七寶。彼七寶者。輪寶象
寶馬寶珠寶女寶居士寶主兵臣寶。是爲
七。千子具足顏貎端正。勇猛無畏能伏他
衆。彼必統領此一切地乃至大海。不以刀
杖以法教令令得安樂。若剃除髮鬚著袈
裟衣。至信捨家無家學道者。必得如來無所
著等正覺。名稱流布周聞十方。佛説如是
彼諸比丘聞佛所説。歡喜奉行
三十二相經第二竟千六百
八字
(六〇)中阿含王相應品四洲經第三初一日誦
我聞如是。一時佛遊舍衞國在勝林給孤獨
園。爾時尊者阿難在安靜處。燕坐思惟而作
是念。世人甚少少能於欲有滿足意。少有
厭患於欲而命終者。世人於欲有滿足意。
厭患於欲而命終者爲甚難得。尊者阿難
則於晡時從燕坐起。往詣佛所到已作禮
却住一面白曰。世尊。我今在安靜處。燕坐
思惟而作是念。世人甚少。少能於欲有滿
足意。少有厭患於欲而命終者。世人於
欲有滿足意。厭患於欲而命終者。爲甚難
得。佛告阿難。如是如是。世人甚少少能
於欲有滿足意。少有厭患於欲而命終者。
阿難。世人於欲有滿足意。厭患於欲而命
終者爲甚難得。阿難。世人極甚難得。極甚
難得。於欲有滿足意。厭患於欲而命終者。
阿難。但世間人甚多甚多。於欲無滿足意。
不厭患欲而命終也。所以者何。阿難。往昔
有王名曰頂生。作轉輪王聰明智慧。有四
種軍整御天下。由己自在。如法法王成就
七寶。彼七寶者。輪寶象寶馬寶珠寶女寶居
士寶主兵臣寶。是爲七。千子具足顏貎端
正。勇猛無畏能伏他衆。彼必統領此一切地
乃至大海。不以刀杖以法教令令得安樂。
阿難。彼頂生王而於後時極大久遠。便作
是念。我有閻浮洲極大富樂多有人民。我
有七寶千子具足。我欲於宮雨寶七日積
至于膝。阿難。彼頂生王有大如意足有大
威徳。有大福祐有大威神。適發心已。即於
宮中雨寶七日積至于膝。阿難。彼頂生王
而於後時極大久遠。復作是念。我有閻浮
洲極大富樂多有人民。我有七寶千子具
足。及於宮中雨寶七日積至于膝。我憶曾
從古人聞之。西方有洲名瞿陀尼。極大富
樂多有人民。我今欲往見瞿陀尼洲。到已
整御。阿難。彼頂生王有大如意足有大威
徳。有大福祐有大威神。適發心已。即以如
意足乘虚而去。及四種軍。阿難。彼頂生
王即時往到住瞿陀尼洲。阿難。彼頂生王住
已整御瞿陀尼洲。乃至無量百千萬歳。阿難。
彼頂生王而於後時極大久遠。復作是念。
我有閻浮洲極大富樂多有人民。我有七
寶千子具足。及於宮中雨寶七日積至于
膝。我亦復有瞿陀尼洲。我復曾從古人聞
之。東方有洲名弗婆鞞陀提。極大富樂多
有人民。我今欲往見弗婆鞞陀提洲。到已
整御。阿難。彼頂生王有大如意足有大威
徳。有大福祐有大威神。適發心已。即以如
意足乘虚而去。及四種軍。阿難。彼頂生王
即時往到住弗婆鞞陀提洲。阿難。彼頂生王
住已整御弗婆鞞陀提洲。乃至無量百千萬
歳。阿難。彼頂生王而於後時極大久遠。復
作是念。我有閻浮洲極大富樂多有人民。
我有七寶千子具足。及於宮中雨寶七日
積至于膝。我亦復有瞿陀尼洲。亦有弗婆
鞞陀提洲。我復曾從古人聞之。北方有洲
名欝單曰。極大富樂多有人民。彼雖無我
想亦無所受。我今欲往見欝單*曰洲。到已
整御。及諸眷屬。阿難。彼頂生王有大如意足
有大威徳。有大福祐有大威神。適發心已。
即以如意足乘虚而去。及四種軍。阿難。彼
頂生王遙見平地白告諸臣曰。卿等見欝
單*曰平地白耶。諸臣對曰。見也天王。王復
告曰。卿等知不。彼是欝單*曰人自然粳米。
欝單曰人常所食者。卿等亦應共食此食。
阿難。彼頂生王復遙見欝單*曰洲中。若干
種樹淨妙嚴飾種種綵色在欄楯裏。告諸臣
曰。卿等見欝單*曰洲中若干種樹淨妙嚴飾
種種綵色在欄楯裏耶。諸臣對曰。見也天
王。王復告曰。卿等知不。是欝單*曰人衣樹。
欝單*曰人取此衣著。卿等亦應取此衣
著。阿難。彼頂生王即時往到住欝單*曰洲。
阿難。彼頂生王住已整御欝單*曰洲乃至無
量百千萬歳。及諸眷屬。阿難。彼頂生王而於
後時極大久遠。復作是念。我有閻浮洲極
大富樂多有人民。我有七寶千子具足。及
於宮中雨寶七日積至于膝。我亦復有瞿陀
尼洲亦有弗婆鞞陀提洲。亦有欝單*曰洲。
我復曾從古人聞之有天名曰三十三天。
我今欲往見三十三天。阿難。彼頂生王有
大如意足有大威徳。有大福祐有大威神。
適發心已。即以如意足乘虚而往。及四種
軍。向日光去。阿難。彼頂生王遙見三十三
天中須彌山王上猶如大雲。告諸臣曰。卿
等見三十三天中。須彌山王上猶如大雲耶。
諸臣對曰。見也天王。王復告曰。卿等知不。是
三十三天晝度樹也。三十三天在此樹下。於
夏四月具足五欲而自娯樂。阿難。彼頂生
王復遙見三十三天中須彌山王上近於南
邊猶如大雲。告諸臣曰。卿等。見三十三天
中須彌山王上近於南邊猶如大雲耶。諸
臣對曰。見也天王。王復告曰。卿等知不。是三
十三天正法之堂。三十三天於此堂中。八日
十四日十五日。爲天爲人思法思義。阿難。
彼頂生王即到三十三天。彼頂生王到三十
三天已即入法堂。於是天帝釋便與頂生
王半座令坐。彼頂生王即坐天帝釋半
*座。於是頂生王及天帝釋都無差別。光光
無異。色色無異。形形無異。威儀禮節及其
衣服亦無有異。唯眼眴異。阿難。彼頂生王
而於後時極大久遠。復作是念。我有閻浮
洲極大富樂多有人民。我有七寳千子具
足。及於宮中雨寳七日積至于膝。我亦復
有瞿陀尼洲。亦有弗婆鞞陀提洲。亦有欝
單曰洲。我又已見三十三天雲集大會。我已
得入諸天法堂。又天帝釋與我半座。我已
得坐帝釋半*座。我與帝釋都無差別。光光
無異。色色無異。形形無異。威儀禮節及其
衣服亦無有異。唯眼眴異。我今寧可驅帝
釋去奪取半*座。作天人王由己自在。阿
難。彼頂生王適發此念。不覺已下在閻浮
洲。便失如意足生極重病命將終時。諸臣
往詣頂生王所白曰。天王。若有梵志居士
及臣人民。來問我等頂生王臨命終時説
何等事。天王。我等當云何答梵志居士及臣
人民。時頂生王告諸臣曰。若梵志居士及臣
人民。來問卿等頂生王臨命終時説何等
事。卿等應當如是答之。頂生王得閻浮洲。
意不滿足而命終。頂生王得七寶。意不滿
足而命終。千子具足意不滿足而命終。頂
生王七日雨寶。意不滿足而命終。頂生王
得瞿陀尼洲。意不滿足而命終。頂生王得
弗婆鞞陀提洲。意不滿足而命終。頂生王
得欝單*曰洲。意不滿足而命終。頂生王見
諸天集會。意不滿足而命終。頂生王具足
五欲功徳色聲香味觸。意不滿足而命終。若
梵志居士及臣人民。來問卿等頂生王臨命
終時説何等事。卿等應當如是答之。於是
世尊而説頌曰
    天雨妙珍寶 欲者無厭足
    欲苦無有樂 慧者應當知
    若有得金積 猶如大雪山
    一一無有足 慧者作是念
    得天妙五欲 不以此五樂
    斷愛不著欲 等正覺弟子
於是世尊告曰。阿難。昔頂生王汝謂異
人耶。莫作斯念。當知即是我也。阿難。我
於爾時爲自饒益亦饒益他。饒益多人
愍傷世間。爲天爲人求義及饒益求安隱
快樂。爾時説法不至究竟。不究竟白淨
不究竟梵行。不究竟梵行訖。爾時不離
生老病死啼哭憂慼。亦未能得脱一切苦。
阿難。我今出世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
爲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衆
祐。我今自饒益。亦饒益他。饒益多人。愍
傷世間。爲天爲人求義及饒益求安隱快
樂。我今説法得至究竟究竟白淨究竟梵
行。究竟梵行訖。我今得離生老病死啼哭
憂慼。我今已得脱一切苦。佛説如是。尊者
阿難及諸比丘聞佛所説。歡喜奉行
四洲經第三竟三千三百
五十三字
(六一)中阿含王相應品牛糞喩經第四 
一日誦
我聞如是。一時佛遊舍衞國。在勝林給孤
獨園。爾時有一比丘在安靜處。燕坐思惟而
作是念。頗復有色常住不變而一向樂恒久
存耶。頗有覺想行識常住不變而一向樂恒
久存耶。彼一比丘則於晡時。從燕坐起往
詣佛所。稽首作禮却坐一面白曰。世尊。我
今在安靜處燕坐思惟而作是念。頗復有
色常住不變而一向樂恒久存耶。頗有覺想
行識常住不變而一向樂恒久存耶。佛告比
丘。無有一色常住不變而一向樂恒久存者。
無有覺想行識常住不變而一向樂恒久存
者。於是世尊以手指爪抄少牛糞告曰。比
丘。汝今見我以手指爪抄少牛糞耶。比丘
白曰。見也世尊。佛復告曰比丘。如是無有
少色常住不變而一向樂恒久存也。如是無
有少覺想行識常住不變而一向樂恒久存
也。所以者何。比丘。我憶昔時長夜作福。長
作福已長受樂報。比丘。我在昔時七年行
慈。七反成敗不來此世。世敗壞時生晃𦸸
天。世成立時來下生空梵宮殿中。於彼梵
中作大梵天。餘處千反作自在天王。三十
六反作天帝釋。復無量反作刹利頂生王。比
丘。我作刹利頂生王時。有八萬四千大象
被好乘具。衆寶校飾白珠珞覆。于娑賀象
王爲首。比丘。我作刹利頂生王時。有八萬
四千馬被好乘具。衆寶莊飾。金銀珓珞。
&T060113;馬王爲首。比丘。我作刹利頂生王時有
八萬四千車四種校飾。莊以衆好師子虎豹
斑文之皮。織成雜色種種莊*飾。極利疾。名
樂聲車爲首。比丘。我作刹利頂生王時。
有八萬四千大城極大富樂多有人民。
舍和堤王城爲首。比丘。我作刹利頂生王
時。有八萬四千樓。四種寶樓。金銀琉璃及水
精。正法殿爲首。比丘。我作刹利頂生王
時。有八萬四千御座。四種寶座。金銀琉璃及
水精。敷以氍氀毾&T021739;。覆以錦綺羅縠。有襯
體被兩頭安枕。加陵伽波和邏波遮悉多羅
那。比丘。我作刹利頂生王時。有八萬四千
雙衣初摩衣錦衣繒衣劫貝衣加陵伽波*惒
邏衣。比丘。我作刹利頂生王時。有八萬四千
女。身體光澤皎潔明淨美色過人。小不及
天。姿容端正覩者歡悦。衆寶瓔珞嚴飾具足
盡刹利種女餘族無量。比丘。我作刹利頂生
王時。有八萬四千種食晝夜常供。爲我故
設欲令我食。比丘。彼八萬四千種食中。有
一種食。極美淨潔。無量種味。是我常所食。
比丘彼八萬四千女中。有一刹利女最端正
姝好。常奉侍我。比丘。彼八萬四千雙衣中
有一雙衣。或初摩衣或錦衣或繒衣或劫貝
衣或加陵伽波惒邏衣。是我常所著。比丘。彼
八萬四千御座中有一御座。或金或銀或
璃或水精敷以氍氀毾&T021739;。覆以錦綺羅縠。
有襯體被。兩頭安枕。加陵伽波*惒邏波遮悉
多羅那。是我常所臥。比丘。彼八萬四千樓觀
中有一樓觀。或金或銀或*琉璃或水精。名正
法殿。是我常所住。比丘。彼八萬四千大城中
而有一城。極大富樂多有人民。名拘舍和
*堤。是我常所居。比丘。彼八萬四千車中而
有一車。莊以衆好師子虎豹斑文之皮。織
成雜色種種莊飾。極利疾名樂聲車。是我常
所載。至觀望園觀。比丘。彼八萬四千馬中
而有一馬。體紺青色。頭像如烏。名&T060113;馬王。
是我常所騎。至觀望園觀。比丘。彼八萬四千
于大象中于而有一象。擧體極白。七支盡正。名于
丘。娑賀象王。是我常所乘。至觀望園觀。比丘。
日日我作此念。是何業果。爲何業報。令我今日
威有大如意足威有大威徳。有大福祐威有大威
報。神。比丘。我復作此念。是三業果報。爲三業報。
福令我今日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徳。有大福
祐有大威神。一者布施二者調御三者守護
比丘。汝觀彼一切所有盡滅。如意足亦失。比
丘。於意云何。色爲有常爲無常耶。答曰。
無常也世尊。復問曰。若無常者是苦非苦耶。
答曰苦變易也世尊。復問曰。若無常苦變易
法者。是多聞聖弟子。頗受是我是我所我是
彼所耶。答曰。不也世尊。復問曰。比丘。於意
云何。覺想行識爲有常爲無常耶。答曰。無
常也世尊。復問曰。若無常者是苦非苦耶。答
曰。苦變易也世尊。復問曰。若無常苦變易法
者。是多聞聖弟子。頗受是我是我所我是彼
所耶。答曰。不也世尊。是故比丘。汝應如是
學。若有色或過去或未來或現在。或内或外
或麤或細或好或惡或近或遠。彼一切非我
非我所我非彼所。當以慧觀知如眞。若
有覺想行識或過去或未來或現在。或内或
外或麤或細。或好或惡或近或遠。彼一切非
我非我所我非彼所。當以慧觀知如眞。
比丘。若多聞聖弟子如是觀者。彼便厭色
厭覺想行識。厭已便無欲。無欲已便解脱。
解脱已便知解脱。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
辦。不更受有知如眞。於是彼比丘聞佛所
説善受善持。即從*坐起稽首佛足繞三匝
而去。彼比丘受佛化已獨住遠離心無放
逸修行精勤。彼獨住遠離心無放逸修行
精勤已。族姓子所爲。剃除鬚髮著袈裟衣。
至信捨家無家學道者。唯無上梵行訖。於現
法中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生已盡。梵行
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眞。如是彼
比丘。知法已乃至得阿羅訶。佛説如是。彼
諸比丘聞佛所説。歡喜奉行
牛糞喩經第四竟千六百三
十三字
(六二)中阿含王相應品頻鞞娑邏王迎佛
經第五 初一日誦
我聞如是。一時佛遊摩竭陀國。與大比丘衆
倶。比丘一千悉無著至眞本皆編髮。往詣王
舍城摩竭陀邑。於是摩竭陀王頻鞞娑*邏
聞世尊遊摩竭陀國。與大比丘衆倶比
丘一千悉無著至眞本皆編髮。來此王舍城
摩竭陀邑。摩竭陀王頻鞞娑邏聞已即集四
種軍象軍馬軍車軍歩軍。集四種軍已。與
無數衆倶長一由延往詣佛所。於是世尊遙
見摩竭陀王頻鞞娑*邏來。則便避道往至
善住尼拘類樹王下。敷尼師檀結跏趺坐。
及比丘衆。摩竭陀王頻鞞娑*邏遙見世尊
在林樹間。端正姝好猶星中月。光耀煒曄晃
若金山。相好具足。威神巍巍。諸根寂定無
有蔽礙。成就調御息心靜默。見已下車。若
諸王刹利以水灑頂得爲人主整御大地。
有五儀式。一者劍。二*者蓋。三*者天冠。四
*者珠柄拂。五*者嚴飾屣。一切除却。及四
種軍。歩進詣佛。到已作禮。三自稱名姓。世
尊。我是摩竭陀王洗尼頻鞞娑*邏。如是至
三。於是世尊告曰。大王。如是如是汝是摩
竭陀王洗尼頻鞞娑*邏。於是摩竭陀王洗尼
頻鞞娑*邏再三自稱名姓已爲佛作禮却
坐一面。諸摩竭陀人或禮佛足却坐一面。
或問訊佛却坐一面。或叉手向佛却坐一
面。或遙見佛已默然而坐。爾時尊者欝毘
邏迦葉亦在衆坐。尊者欝毘羅迦葉。是摩竭
陀人。意之所係。謂大尊師是無著眞人。於
是摩竭陀人悉作是念。沙門瞿曇從欝毘羅
迦葉學梵行耶。爲欝毘羅迦葉從沙門瞿
曇學梵行耶。爾時世尊即知摩竭陀人心
之所念。便向尊者欝毘羅迦葉。而説頌曰
    欝毘見何等 斷火來就此
    迦葉爲我説 所由不事火
    飮食種種味 爲欲故事火
    生中見如此 是故不樂事
    迦葉意不樂 飮食種種味
    何不樂天人 迦葉爲我説
    見寂靜滅盡 無爲不欲有
    更無有尊天 是故不事火
    世尊爲最勝 世尊不邪思
    了解覺諸法 我受最勝法
於是世尊告曰。迦葉。汝今當爲現如意足。
令此衆會咸得信樂。於是尊者欝毘羅迦
葉。即如其像作如意足。便在坐沒從東方
出飛騰虚空現四種威儀。一行二住三坐
四臥。復次入於火定。尊者欝毘羅迦葉入火
定已。身中便出種種火焔。青黄赤白中水
精色。下身出火上身出水。上身出火下身
出水。如是南西北方飛騰虚空現四種威
儀。一行二住三坐四臥。復次入於火定。尊者
欝毘羅迦葉入火定已。身中便出種種火
*焔。青黄赤白中水精色。下身出火上身出
水。上身出火下身出水。於是尊者欝毘羅
迦葉止如意足已。爲佛作禮白曰。世尊。
佛是我師我是佛弟子。佛一切智我無一切
智。世尊告曰。如是迦葉。如是迦葉。我有一
切智汝無一切智。爾時尊者欝毘羅迦葉因
自己故而説頌曰
    昔無所知時 爲解脱事火
    雖老猶生盲 邪不見眞際
    我今見上迹 無上龍所説
    無爲盡脱苦 見已生死盡
諸摩竭陀人見如此已。便作是念。沙門瞿
曇不從欝毘羅迦葉學梵行。欝毘羅迦葉
從沙門瞿曇學梵行也。世尊知諸摩竭
陀人心之所念。便爲摩竭陀王洗尼頻鞞娑
*邏説法。勸發渇仰成就歡喜。無量方便
爲彼説法。勸發渇仰成就歡喜已。如諸
佛法先説端正法聞者歡悦。謂説施説戒
説生天法。毀呰欲爲災患。生死爲穢稱歎
無欲。爲妙道品白淨。世尊爲彼大王説之。
佛已知彼有歡喜心具足心柔軟心堪耐心
昇上心一向心無疑心無盡心。有能有力
堪受正法。謂如諸佛所説正要。世尊即爲
彼説苦習滅道。大王。色生滅。汝當知色生
滅。大王。覺想行識生滅。汝當知識生滅。大
王。猶如大雨時水上之泡或生或滅。大王。
色生滅亦如是。汝當知色生滅。大王。覺想
行識生滅。汝當知識生滅。大王。若族姓子。
知色生滅。便知不復生當來色。大王。若族
姓子。知覺想行識生滅。便知不復生當來
識。大王。若族姓子知色如眞。便不著色不
計色不染色不住色不樂色是我。大王。若
族姓子。知覺想行識如眞。便不著識不計
識不染識不住識不樂識是我。大王。若族
姓子。不著色不計色不染色不住色不
樂色是我者。便不復更受當來色。大王。若
族姓子不著覺想行識。不計識不染識不
住識不樂識是我者。便不復更受當來識。
大王。此族姓子。無量不可計無限得息寂。若
捨此五陰已。則不更受陰也。於是諸摩竭
陀人而作是念。若使色無常覺想行識無常
者。誰活誰受苦樂。世尊即知摩竭陀人心之
所念。便告比丘。愚癡凡夫不有所聞。見我
是我而著於我。但無我無我所。空我空我
所。法生則生。法滅則滅。皆由因縁合會生
苦。若無因縁諸苦便滅。衆生因縁會相連續
則生諸法。如來見衆生相連續生已。便作
是説有生有死。我以清淨天眼出過於人。
見此衆生死時生時。好色惡色或妙不妙。往
來善處及不善處。隨此衆生之所作業見其
如眞。若此衆生成就身惡行口意惡行。誹謗
聖人邪見成就邪見業。彼因縁此身壞命終。
必至惡處生地獄中。若此衆生成就身善行
口意善行。不誹謗聖人正見成就正見業。
彼因縁此身壞命終。必昇善處乃至天上。
我知彼如是然不語彼。此是我爲能覺能
語作教作起教起。謂彼彼處受善惡業報。於
中或有作是念。此不相應此不得住其行
如法因此生彼。若無此因便不生彼。因
此有彼。若此滅者彼便滅也。所謂縁無明
有行。乃至縁生有老死。若無明滅則行便
滅。乃至生滅則老死滅。大王。於意云何。色
爲有常爲無常耶。答曰。無常也世尊。復問
曰。若無常者是苦非苦耶。答曰。苦變易也世
尊。復問曰。若無常苦變易法者。是多聞聖弟
子。頗受是我是我所我是彼所耶。答曰。不
也世尊。大王。於意云何。覺想行識爲有常
爲無常耶。答曰。無常也世尊。復問曰。若無
常者是苦非苦耶。答曰。苦變易也世尊。復問
曰。若無常苦變易法者。是多聞聖弟子。頗受
是我是我所我是彼所耶。答曰。不也世尊。大
王。是故汝當如是學。若有色。或過去或未
來或現在。或内或外或麤或細。或好或惡或
近或遠。彼一切非我非我所我非彼所。當
以慧觀知如眞。大王。若有覺想行識。或過
去或未來或現在。或内或外或麤或細。或好
或惡或近或遠。彼一切非我非我所我非彼
所。當以慧觀知如眞。大王。若多聞聖弟子
如是觀者。彼便厭色。厭覺想行識。厭已便
無欲。無欲已便得解脱。解脱已便知解脱。
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
如眞。佛説此法時。摩竭陀王洗尼頻鞞娑
邏。遠塵離垢。諸法法眼生。及八萬天摩竭
陀諸人萬二千。遠塵離垢。諸法法眼生。於
是摩竭陀王洗尼頻鞞娑邏。見法得法覺白
淨法斷疑度惑。更無餘尊不復從他。無
有猶豫。已住果證。於世尊法得無所畏。
即從*坐起稽首佛足白曰。世尊。我今自歸
於佛法及比丘衆。唯願世尊。受我爲優婆
塞。從今日始終身自歸乃至命盡。佛説如
是。摩竭陀王洗尼頻鞞娑邏。及八萬天。摩竭
諸人萬二千及千比丘聞佛所説。歡喜奉行
頻鞞娑邏王迎佛經第五竟二千二百
二十字
中阿含經卷第十一七千九百
九十六字



中阿含經卷第十二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六三)中阿含王相應品鞞婆陵耆經第六
初一日誦
我聞如是。一時佛遊拘薩羅國。爾時世尊
與大比丘衆倶行道。中路欣然而笑。尊者
阿難見世尊笑。叉手向佛白曰。世尊。何因
縁笑。諸佛如來無所著等正覺。若無因縁。終
不妄笑。願聞其意。彼時世尊告曰。阿難。此
處所中。迦葉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在此處
坐爲弟子説法。於是尊者阿難。即在彼處
速疾敷座。叉手向佛白曰。世尊。唯願世尊。
亦坐此處爲弟子説法。如是此處爲二如
來無所著等正覺所行。爾時世尊便於彼處
坐尊者阿難所敷之座。坐已告曰。阿難。此
處所中。迦葉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有講堂。迦
葉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於中坐已爲弟子
説法。阿難。此處所中昔有村邑名鞞婆陵
耆。極大豐樂多有人民。阿難。鞞婆陵耆村邑
之中。有梵志大長者。名曰無恚。極大富樂
資財無量。畜牧産業不可稱計。封戸食邑種
種具足。阿難。梵志大長者無恚有子名優多
羅摩納。爲父母所擧。受生清淨。乃至七世
父母不絶種族生生無惡。博聞總持。誦過
四典經。深達因縁正文戲五句説。阿難。優多
羅童子有善朋友。名難提波羅陶師。常爲
優多羅童子之所愛念喜見無厭。阿難。難
提波羅陶師。歸佛歸法歸比丘衆不疑三
尊。不惑苦習滅道。得信持戒博聞惠施
成就智慧。離殺斷殺棄捨刀杖。有慚有愧。
有慈悲心。饒益一切乃至蜫蟲。彼於殺生
淨除其心。阿難。難提波羅陶師。離不與取
斷不與取。取之乃取。樂於與取。常好布施。
歡喜無吝。不望其報。彼於不與取淨除
其心。阿難。難提波羅陶師離非梵行斷非
梵行。勤修梵行精勤妙行。清淨無穢離欲
斷婬。彼於非梵行淨除其心。阿難。難提波
羅陶師。離妄言斷妄言。眞諦言樂眞諦。住
眞諦不移動。一切可信不欺世間。彼於妄
言淨除其心。阿難。難提波羅陶師。離兩舌
斷兩舌。行不兩舌不破壞他。不聞此語
彼欲破壞此。不聞彼語此欲破壞彼。離
者欲合合者歡喜。不作群黨不樂群黨。
不稱群黨。彼於兩舌淨除其心。阿難。難
提波羅陶師。離麤言斷麤言。若有所言
辭氣獷獷惡聲逆耳。衆所不喜衆所不
愛。使他苦惱令不得定。斷如是言。若
有所説清和柔潤順耳入心。可喜可愛使
他安樂。言聲具了。不使人畏。令他得定。
説如是言。彼於麤言淨除其心。阿難。難提
波羅陶師。離綺語斷綺語。時説眞説法説
義説止息説樂止息説。事順時得宜。善教
善訶。彼於綺語淨除其心。阿難。難提波羅
陶師。離治生斷治生。棄捨稱量及斗斛。棄
捨受貨不縛束人。不望折斗量。不以小
利侵欺於人。彼於治生淨除其心。阿難。難
提波羅陶師。離受寡婦童女。斷受寡婦童
女。彼於受寡婦童女淨除其心。阿難。難提
波羅陶師。離受奴婢斷受奴婢。彼於受
奴婢淨除其心。阿難。難提波羅陶師。離受
象馬牛羊。斷受象馬牛羊。彼於受象馬牛
羊淨除其心。阿難。難提波羅陶師。離受雞
猪斷受雞猪。彼於受雞猪淨除其心。阿
難。難提波羅陶師。離受田業店肆。斷受田
業店肆。彼於受田業店肆淨除其心。阿難。
難提波羅陶師。離受生稻麥豆。斷受生稻
麥豆。彼於受生稻麥豆淨除其心。阿難。難
提波羅陶師離酒斷酒。彼於飮酒淨除其
心。阿難。難提波羅陶師。離高廣大床斷高
廣大床。彼於高廣大床淨除其心。阿難。難
提波羅陶師離華鬘瓔珞塗香脂粉。斷華鬘
瓔珞塗香脂粉。彼於華鬘瓔珞塗香脂粉淨
除其心。阿難。難提波羅陶師離歌舞倡妓及
往觀聽。斷歌舞倡妓及往觀聽。彼於歌舞倡
妓及往觀聽淨除其心。阿難。難提波羅陶
師。離受生色像寶。斷受生色像寶。彼於生
色像寶淨除其心。阿難。難提波羅陶師。離
過中食斷過中食。常一食不夜食學時食。
彼於過中食淨除其心。阿難。難提波羅陶
師。盡形壽手離鏵鍬不自掘地亦不教
他。若水岸崩土及鼠傷土。取用作器擧著一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488 489 490 491 492 493 494 495 496 497 498 499 500 501 502 503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