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器朴論 (No. 2681_ 託阿述 ) in Vol. 84

[First] [Prev]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2681

器朴論并序
 黄臺山前住託何述 
爽以一代之教門者。吾宗之興基也。夫高山
頓説就日之徳化遠隔斷灰之煙。平等大會
望雲之恩光未覃敗種之霜。薄先鶴林之
春八年。闡提逆惡之風星和暖日。辭鷲峯
之月一時。五重業障之雲光晴幽宮。亮超岸
之風航。奔驛之鞭駿也。西土比丘黄老子爲
之出世。中天古峯玄耆山宅之常住。常住
即眞如蓮華。蔕道芽於肉團。蓮華即名號實
相。原心水之淤泥矣。斯心濟太虚融十界
而千如也。之斯水湛性海。混百非而一心
也。固道捷徑獨歩教禪之月頭。固芽布護卓
犖顯密之林巓。諸佛單班掌。法王之覺蘂離
離。衆生竝絞跌。本家之悟臺郁郁。誰家乘車
爲底下而拔濟尚垂。何處書窓掲末世而緗
袟未卷。都尋教教廣波波兮。狂醉之徒詎人
窮觀。訊禪禪微悠悠兮。長眠之子何時驚覺。
然不闚迂轍之艱難靡識端臬所正。肆約
一代於卷。脅溢十有餘篇。厥聖淨難易鴻門
者。論教位身土而驗他力之扶翼矣。本懷
非懷鳳樞者。爭方便眞實而感出世之于鴆
焉。二尊二教章者。聿抑揚之指矣。諸佛正
覺條者。本久遠之説焉。諸教出離要者。蒙
被接之機兮。大小權實牒者。警教禪之猥
也。二種三昧詮者。會定散之別矣。成佛往
生簡者。譽生身之忍兮。發菩提心綱者。讃
名號之徳兮。有相無相維者。思事理之融
也。諸經通讃緗者。題歸命之心矣。念佛多
福袟者。擧三世之利矣。末法弘通流者。徹
持尊之益矣。臨終要心縡者。因知識之縁
焉。祖祖念佛録者。鑒三國之證兮。總言之
者不爲簡擇而集。不爲確論而録。釋曰。
時機相感聞即悟植。啻爲此物兮書。於戲舌
相昌空。須凝信心於紫臺雲迎。眉間顯瑞。
莫疑。余身在白毫光接。詎嫌必往。將往輒
是。尚讟不簇。信胥登庸者乎



器朴論卷上
  第一。聖道難易門
問云。淨土宗者。宗謂獨尊。其判教意如何。答
云。當宗以聖道難行爲化前。以淨土易往
爲正宗。聖道門者。大小權實諸教也。皆從
凡至聖之門故名聖道。暫約四教言之。藏
教者小乘有二。聲聞者經七賢七聖之次位。
斷八十八使之見惑。盡九九之修惑證四
四向果。縁覺者凝十二因縁之觀送四生百
劫之時。終證灰斷共入無餘。通教者於十
地之中見地斷見惑。辨地斷思惑。菩薩盡
習氣。於三品被接有二入通義。佛地盡餘
殘習氣住方便土。別教者於五十二位第
十信伏見思之惑。發心住初住斷見惑。不退
七住斷思惑。灌頂住十住除習氣。斷上品
塵沙。十迴向位斷下品塵沙。十地斷無明。
圓教者談六即。於分身即經四十一位。究
竟於妙覺之位。雖有八宗無出四教。皆在
斷惑證理之域。共期此土入聖之分。故言聖
道門。起信論云。或示超地速成正覺。以爲
怯弱衆生故。或説於無量阿僧祇劫當成
佛道。以爲懈慢衆生故。能示如是無數方
便不可思議。而實菩薩種性根等。發心則等。
所證亦等。無有超過之法。以一切菩薩皆
逕三阿僧祇劫故。○凡佛法有教門實義
二。教門雖談不斷。實義悉斷也。故言難行
道。淨土門者彌陀如來本願所成淨土。念佛
衆生往生極樂要門也。宗家云。門門不同
八萬四。爲滅無明果業因。利劍即是彌陀
號。一聲稱念罪皆除。○聖道難行曾無證
故。今開淨土易往門。是爲立宗大綱。起信
論云。雖有正因熏習之力。若不遇諸佛菩
薩。能自斷煩惱。入涅槃者則無有是處。○
正因者佛性也熏習者定慧也。縱有三學之
分。難叶一實之道。故大智律師云。釋迦世
尊無縁大慈深悲堪忍未得度者。大啓淨土
法門。曲示念佛三昧。○問曰。其淨土者四土
中何攝乎。教主者。三身中何佛乎。若言報
土者有聲聞人天。若言方便土者非通佛
所居。況寂光土非指方立相之域。故天台判
極樂同居土之攝也矣。佛身亦爲何。自受用
身者唯佛與佛之境界也。他受用身者十地
菩薩感見也。欲謂之應化。身量華座異而
言一座無移。然而又巍巍獨坐度衆生。身土
竝難測如何。答曰。大乘同性經曰。淨土中
成佛者悉是報身。穢土中成佛者悉是化身。
又曰。阿彌陀如來蓮華開敷如來龍主如來
等諸如來。清淨佛刹現得道。○文證分明也。
禮讃文云。南無受用智慧身彌陀如來。○但
至凡夫感見難者。不先言乎別願所成之
身土也。唯識論曰。大威徳定力佛本願力。唯
識所不判。○通途性相非所可判。又至三
乘同居之難。法華經曰。華光如來亦以三乘
教化衆生。彼佛國土雖非惡世。以本願故
説三乘法○然彼國聲聞人天因順餘方之
名也。既曰二乘種不生。實不可有二乘根
性。天台暫約四土建立釋乎。宗家云。報法
高妙小聖難階。垢障凡夫云何得入。若論
衆生垢障實難欣趣。正由託佛願以作強
縁。致使五乘齊入。問曰。若爾何觀音授
記經。言彌陀入滅觀音紹化乎。答曰。隱
沒休息者諸行生因之機所見也。授記經曰。
唯有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往生者。常見彌
陀現在不滅。○於徹窮後際放身光佛體。
有機見不同不可遮之。玄八云。像法決疑
經曰。今日座中無央數衆各見不同。或見如
來入滅。或見如來住世無量劫。○籤五云。
如華嚴云。或有見佛種種説法。或見在於
都率天上乃至皆言或者。一一相中皆八相
故。○是感見不同也。曇鸞云。極樂爲第一義
諦妙境界相。佛號眞實智慧無爲法身。○此
言無爲法身者。是言法性生身佛乎。法華
論釋常在靈鷲山之常字云。第一義諦所證
故。○妙樂釋曰。第一義諦謂所證者。即是自
受用故。以常字釋成自受用身也。故宗家
所所釋云常住世。云湛然常。云法爾常。是
以當流相傳一義。以彌陀爲自受用身。既
云受用智慧身阿彌陀如來。自他二身者
智之二也。以智慧身自受用身義應知。別
因正覺佛爲自受用身。濟度衆生有何妨
乎。問云。未審隱沒休息。機息應轉以可相準。
何以念佛生因機見不滅爲報身乎。弘決
九云。若入涅槃二土相者。方便土中通佛涅
槃。不可亦同界内通佛灰身入滅唯留舍
利等。彼法性佛機息轉應名之爲滅。若於
彼土別機起時。即見無量相好之身。圓機即
見虚空之身不滅。方便既爾。實報準知。淨
名疏一曰。問。經云。諸天同寶器。食隨其福
徳飯色有異。此爲一質異見如何。答。應作
四句乃至 異質一見如娑婆極樂垢淨質異。
別圓菩薩用天眼見但一有餘。○以兩文
意可言方便有餘土云何。淨影觀經疏云。
眞身常寂無迎攝相。○已有來迎願。何可
謂眞身乎。答曰。弘決文者方便既爾。實報
準知。還而可爲潤色。淨名疏者別圓菩薩感
見。又可異念佛生因之機見。來迎事別願酬
因報身雖巍巍不動。稱名行者心眼開而直
見眞身也。彌陀正依經曰。彌陀非三身。別
因正覺故。三僧祇萬徳代衆生苦行。○代
衆生苦行者因行也。三僧祇萬徳者果徳也。
兆載永劫之苦行。恒沙塵數之法門。攝六字
之中。故言之大願業力。願能圓滿功行。行
能成就名號。以彌陀功爲衆生力者。功即
彼持業釋也。宗家云。一切善惡凡夫得
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爲増
上縁。○信外之凡夫乍到補處之位者。名號
一念中超越五十二位不思議之願力也。*彼
鸞師云。不斷煩惱得涅槃分。焉可思議。○
誠非乘他力超世之本願。爭見思未斷凡夫
得生無爲報土乎。如彼聖道門斷難斷之
煩惱。顯難顯之眞性。縱雖上根猶可送劫
數増進地位。況末世愚鈍之下根。何期此土
入聖得果乎。大智度論云。新發意菩薩機解
軟弱。雖言發心多願生淨土。何意然者。譬
如嬰兒若不近父母恩養。或墮坑落井火
火等難。或乏乳而死。要假父母養育可
長大。菩薩亦爾願生淨土。親近諸佛。増上
法身。○又云。譬如鳥子翅翮未成。不可令
高翔。先須依林傳樹羽成。菩薩亦爾。先須
乘願求生佛前。○又云。譬如四十里氷如
有人以一升熱湯投之。當時似如少減。
若經夜至明。乃高於餘者。凡夫在此發心
救苦亦復如是。以貪瞋境界違順多故。自
起煩惱返墮惡道故也。誠大聖大權垂示
何夫依違。須知機知時歸淨土易往門矣。
難易二道者西天十四代師祖龍樹尊者毘
婆沙論曰。佛法如世間道有難有易。難行
道者。五濁惡世求阿鞞跋致甚難可得。如
跛人歩行一日不過數里。極大辛苦依自
力也。易行道者。念佛求生淨土。如水路行
船須臾千里依他力也矣。自力他力者。念
佛鏡云。自力修行者。準佛經教從初發心
經一大阿僧祇劫。初到初地。又經一大僧
祇劫修道乃至八地菩薩皆是自力。他力
者準念佛法門。阿彌陀經疾則一日。遲則七
日。念阿彌陀佛往生淨土。即是八地菩薩。
何以故。爲乘阿彌陀佛大願力故。阿彌陀
經中。衆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既是阿鞞跋
致即是八地菩薩。喩自力者猶如小兒年始
三歳宅去京地向。經千里遂遣小兒自行
向京以求官職。無由得到。何以故。爲
幼少故。餘門修道亦復如是。是要須多劫
修道乃成。猶如小兒自力向京不可得到。
由自力故。言他力者。小兒雖少乘父母
及象馬車乘力故。不久到京遂得官職。何
以故。由他力故。念佛修道臨終時乘阿
彌陀佛願力。如一念頃往西方得不退地。
是乘即究竟一乘之妙道。五乘齊入之眞門
也耳
  頌曰
    一乘西教急要徑 不費歩功脚下成
    趯起超過生死海 便行走入涅槃城
  第二。本壞非懷門
問云。諸佛出世本懷。爲在念佛如何。答云。
諸佛出世爲對治六識心王戰也。故無量壽
經者説撃大法鼓。○有大功勳者與髻中
明珠。然釋尊雄猛已歸涅槃。財殘諸教兵
法。如彼三略者教軍中法。聚香餌下之魚。
六韜者示戰場謀。翔雲山上之鳥。喩之諸
教斷道。或不動干戈而直謁無明王。自以
力量欲得本分田地。喩之教外宗門。皆是
突兵計略未得利劍。薄有六城門。前五識
心所門力微易破。第六識心王門極固警。第
七識内居也。第八識庫倉也。第九識根本也。
前五外守而力羸劣。後三内助無功用。唯第
六識獨好勁捷挫諸佛子。若不截斷此之
心王。無得本分田地。田地者是佛性之名。
涅槃經二十五云。諸佛世尊眼見佛性。十住
菩薩聞見佛性。○三賢猶以不能眼見。況
信外輕毛去田地百萬里。爭見性成佛。此時
彌陀願王名號之中有利劍。喚名者則六識
心王乍被伏斷。此一段事諸佛如來更所不
能。所以者何。斷前五識見思麁内妄執。得
成所作智。北方不空成就佛釋迦如來是也。
第六心斷者。斷見思麁妄執惑。離三界域
也。斷第六識相應見思之兩惑得妙觀察
智。西方無量壽佛是也。斷第七識相應見思
之細妄執得平等性智。南方寶生佛是也。
斷第八識相應見思微細妄執得大圓鏡智。
東方阿閦佛是也。第九識者斷見思極細妄
執得法界體性智。中央大日如來是也。第十
識總得五智也。非對治六識心王。衆生出
牢獄無由。故爲之而諸佛出世。若依諸佛
者。雖可治前五後三。爲第六識不得勝。
故諸教兵法唯徒儲兮。然吾願王獨治六識
戮無明。是故釋尊出世本懷在説此名號。
問。出世本懷者文在法華。今經本懷之言云
何。答。法華經言唯以一大事因縁故出現於
世。○稱讃淨土經言我觀如是利益安樂大
事因縁。○言意全同。今經稱讃淨土經同本
異譯。何言不言乎。凡論出世本懷有二意。
一約教權實。二約機利鈍。諸佛大悲於苦
者。故大悲本懷偏濟常沒。此一道理誰人爭
之。然以一乘度最下機既在此經。二意竝
備故稱本懷。諸教但明應佛素懷。此宗決
了二尊本心。報佛彌陀遂本地願在度底
下。誰亦爭之。底下出離在此經。故即是報
佛暢本懷也。化從報垂。化豈乖報。故序分
義云。顯通悲化。○所以化以顯報佛悲願
爲本心也。又小經示諸佛證誠者。正顯諸
佛道同之本懷也。問曰。天台云。三乘根性
感佛出世。餘不能感。今家何言常沒衆生
感出世耶。答。聖道所談三乘之外不許
出離。故云餘不能感。今宗所明無善之機乘
願往生。入佛境界。故以常沒爲出世機。隨
義別也。謂若無佛性佛不出世。衆生無可
發義故。若無垢障者不出世。以無可度
之苦故。疾前無藥。機先無教。亦無所爭。
問云。法華念佛同爲本懷乎。答云。諸佛
利生通淨穢二土。於淨土爲菩薩説一乘。
可謂之諸佛本懷。出現娑婆爲苦衆生説
一乘。可謂之出世本懷。故言捨彼莊嚴
無勝土八相示現出閻浮。○若爲聖人不
可出世。若爲凡夫無説餘教。捨淨土出
閻浮。應知爲淨土門。是道理至極故以念
佛一乘可爲出世本懷。是又誰爭。但念佛
法華同一乘故共可爲本懷。宗家曰。言無
量壽者。是法。覺者是人。人法竝彰故名阿
彌陀佛。○法是妙法。人是蓮華。言是人中芬
陀利華。應知就經題有五重玄義。名體宗
用教六字名號中應收。五重玄義所謂名者
阿彌陀。體者佛。宗者命。用者歸。教者歸命。
合而爲教矣。名體彰兮。宗者命者當宗所詮
無量壽也。一切衆生所宗之命根歸之彼佛
體。共得無量壽。無量壽者是本門久遠之説。
故名爲宗。用者歸者因行果徳内證名號。成
光明無量外用。此光所照皆歸無量壽覺體。
故爲用。教者歸命者。淨土教門二尊教意在
歸命。歸者十方衆生能歸。八萬聖教所歸。命
者本門久遠之壽。涅槃常住壽命也。能所同
體生佛一如言歸命。故五重玄義者六字名
號也。然者法華三昧即是彌陀三昧。妙法蓮
華者是彌陀三摩地法門也。飛錫禪師寶王
論云。念佛法華同名佛慧。○顯密二教差異
者一往也。理實無相違。爾觀經顯法華冲
花。法華述蓮華三昧。法華論記曰。阿字不生
微妙體。即是衆生内心法。本來清淨妙蓮華。
故題妙法蓮華經。○問曰。雖有道理。無文
證者是非佛教。念佛出世本懷有文釋乎
答曰。三世諸佛出世本懷。爲説阿彌陀佛名
號。故如來本意爲説非他意念佛往生門。
出現於五濁。經意六方恒沙諸佛異口同音
讃釋迦不可思議功徳言。釋迦牟尼佛出世
成道本懷者爲説念佛往生法門。文曰。釋迦
牟尼佛能爲甚難希有之事。能於娑婆國土
五濁惡世行此難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爲一切世間説此難信之法此爲甚難。
○以救淨飯王爲釋尊本意。觀佛三昧經
曰。佛令勸父王行念佛三昧。父王白佛。佛
地果徳眞如實相第一義空。何因不遣弟子
行之。佛告王。諸佛果徳有無量深妙境界
神通解脱。非是凡夫所行境界。故勸父王
行念佛三昧。今經非是凡夫心力所及與非
是凡夫所行境界同被末世凡夫詞也。爰知
造罪凡夫出世正機也。天親論云。求十方佛
中以出離正覺爲本懷。今此佛本願不歴
僧祇行。不運一形理。一念消億劫顛倒想。
不捨凡身成佛身。然頓教中頓也。彌陀世
尊本願釋尊出世之本懷也。諸佛解此本願
爲三菩提。菩薩悟此願意爲六度。諸佛實
智己證衆生良藥本源。但此本願源底也。問
曰。所出文證彰釋尊本意。未知諸佛本意在
彌陀。如何。答云。三世諸佛本懷也。觀佛三
昧經云。三世諸佛皆説如是念佛三昧。○平
等覺經曰。十方三世佛一切諸菩薩八萬諸
聖教皆是阿彌陀。○加之已言三世諸佛。何
重拒難。大論云。摩訶衍人説。三世諸佛從初
發乃至苦盡。於其中間所作功徳佛事皆是
念佛三昧所攝。法華經説一稱南無佛皆已
成佛道。○降三世諸佛皆説之。○謂是則念
佛一乘之極致也。念佛三昧經云。此念佛三
昧即是一切善根之母。如是説者名爲正説。
○非是者爲非懷明焉
  頌曰
    煩惱菩提戰未休 涅槃生死諍央不
    願王利劍揮光處 古敵無明被刎頭
  第三。二尊二教門
問云。宗家曰。今乘二尊教廣開淨土門。○彌
陀發願釋尊弘教。凡一代經教或説諸佛淨
土。或明衆聖濟度。未言二尊二教。當宗立
此名目。是依説彌陀事名彌陀教者有財
釋也。以能顯所顯義言二尊教者依主釋
也。以何義立此名乎。如何 答云。雖兩義
共有其理。不謝諸經通名之難。今者不然。
廣亙一代約顯三部。廣者一代化前義也。
可委後章。約三部者有顯益密益義。有隨
自隨他別。有抑止攝取意。有要門弘願教。
故立二教別。此義亦可通一代。宗家曰。娑
婆化主爲物故住想西方。安樂慈尊知情故
則影臨東域。斯乃二尊許應無異。直以隱
顯有殊。正由器朴之類萬差。致使互爲郢
匠。○至如彼毘舍離國顯現如來今經第七
觀所現三尊。各施顯密益。於是時中當機
感彌陀直説。餘者聞釋尊開示。黒谷云。當
知隨他之前暫雖開定散之門。隨自之後還
閉定散門。一開以後永不閉者唯是念佛一
門。○彌陀本願釋尊付屬意在斯。四悉檀中
爲人悉檀。四意趣中衆生巧欲意趣。今隨他
意説其義應相似。應韋提請説故爲隨他
意。此定散能詮也。念佛一門者所詮也。故言
若念佛者是人中芬陀利華。芬陀利華者蓮
華也。爲名號故説定散門可言爲蓮故華。
開隨他而示隨自者華敷蓮現也。廢諸行
而立生因者華落蓮成也。是譬喩蓮華也。
言上上人言上上華者當體蓮華也。念佛
法華雖眼目異名。法華爲名譬喩顯法。今
經爲名法體顯譬。法譬全同故謂同名佛
慧。可悉下章。抑止攝取者。大經曰。設我得
佛十方衆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
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十
方衆生者指一切善惡凡夫。一衆生而不可
漏本願謂決定時。自衆生往生成彌陀正
覺畢。然彼經説時者五逆謗法未造前也。故
爲禁戒言唯除等。今經闍王提婆惡逆者眞
宗由致也。自非此因縁爭顯佛本意。本意
者在拯極重惡人。故未造前者抑止言唯
除。欲彰加於可加大道理。佛力不勝業
力法令至極也。是釋尊祕妙方便門也。至已
犯後者攝取而言皆往。遂使所顯一代設
化之權實門在成此一大事。是彌陀覺王不
思議願力所致也。要門弘願者。宗家云。上來
雖説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衆生
一向專稱彌陀佛名。○定散要門者釋迦教
也。別意弘願者彌陀教也。要門者開定散兩
門悟入名號一理爲要。是開會意也。問
云。開會者爾前權門歸平等大會共悟
入一佛乘。更無有隔歴。故宗家云。以佛願
力五逆之與十惡罪滅得生。謗法闡提迴
心皆往。○然於彼土有九品邊地差別。有
見佛聞法遲速者。九品各以己行而生故。
依因別而爲果異乎。如何。答云。有九品
邊地異者。釋迦教抑止門説也。宗家云。人天
善惡皆得往生。到彼無殊齊同不退。又云。
九品倶會得不退。阿鞞跋致即無生○九品
者釋迦教。倶會者彌陀教也。五會讃云。十惡
五逆至愚人永劫沈淪在垢塵。一念稱得彌
陀號。至彼還同法性身。○言法性身者法
性生身。註論云。平等法身者。八地已上法性
生身菩薩也。寂滅平等者。即此法身菩薩所
證寂滅平等之法也。以得此寂滅平等法故
名爲平等法身。以平等法身菩薩所得故名
爲寂滅干等法也。此菩薩得報生三昧。以
三昧神力能一處一念一時遍十方世界。種
種供養一切諸佛及諸佛大會衆海。能於無
量世界無佛法僧處。種種示現種種教化。度
脱一切衆生常作佛事。初無往來想供養想
度脱想。是故此身名爲平等法身。此法名爲
寂滅平等法也。未證淨心菩薩者。初地已上
七地已還諸菩薩也。此菩薩亦能現身。若百
若千。若萬若億。若百千萬億無佛國土施作
佛事。要須作心入三昧乃能非不作心。以
作心故名爲未得淨心。此菩薩願生安樂淨
土即見阿彌陀佛。見阿彌陀佛時。與上地
諸菩薩畢竟身等法等。龍樹菩薩婆數槃頭
菩薩輩願生彼者當爲此耳。問曰。案十
地經。菩薩進趣階級漸有無量功勳。逕多劫
數然後乃得此。云何見阿彌陀佛時畢竟
與上地諸菩薩身等法等耶。答曰。畢竟者
未言即等也。畢竟不失此等故言等耳
問曰。若不即等復何待言。菩薩但登初地。
以漸増進自然當與佛等。何假言與上地
菩薩等。答曰。菩薩於七地中得大寂滅。
上不見諸佛可求。下不見衆生可度。欲
捨佛道證於實際。爾時若不得十方諸佛
神力加勸。即便滅度與二乘無異。菩薩若
往生安樂見阿彌陀佛即無此難。是故須
言畢竟平等。問云。如今文者他方菩薩
往生得益相也。十方衆生往生彼國皆到阿
鞞跋致者。是亦畢竟義而非即等。故同論註
云。譬如有樹名曰好堅。是樹地生百圍乃
具。一日長高百丈。日日如此計。百歳之高豈
類脩松耶。見松生長日不過寸。聞彼好
堅何能不疑。○是文意淨土穢土昇道雖遲
速不同。共經劫可到阿鞞跋致見焉。如何
答云。言於彼土進道歴劫者。皆釋迦教意
也。宗家會云。微塵故業隨智滅。不覺轉入
眞如門。大劫小劫恒沙劫亦如彈指須臾間。
○又云。十劫須臾不覺盡。進入明門歡喜
地。○須臾者生死截斷一念乎。以佛延促劫
智力。衆生一念間超昇。是又他力最極也。般
舟讃云。低頭禮佛。在此國擧頭已入彌陀
界。到彼華開尋見佛。聞説四諦證眞如。
定善一門韋提請。散善一行釋迦開。定散倶
迴入寶國。即是如來異方便。○韋提請者顯
隨他意。釋迦開者釋迦教意也。定散倶迴者
顯隨自意。即是如來者彌陀教意也。異方便
者顯非權方便也。二尊二教大意在此文。
宗家又云。十方凡聖專心向。分身遣化往相
迎。一念乘空入佛會。身色壽命盡皆平。○盡
皆平者無地位階級歸平等大會言入佛
會。一念乘空者有二意。名號一念内乘聲往
生。聲即空故言乘空。又乘佛力故生死截
斷。一念中超昇無邊劫數。延促智是空智故
言一念乘空。入須彌於芥子。收大海於毛
端。不思議解脱法門也。苟非二尊之郢匠。爭
得生莊嚴實相之淨土。又非二教之級引。
何感見法性如來之境界。般舟讃云。彌陀告
言諸佛子。極樂何如彼三界。新往化生倶欲
報。合掌悲咽不能言。得免娑婆長劫苦。今
日見佛釋迦恩
  頌曰
    郢人匠石意相通 削堊無痕非至工
    好惡想情由器朴 二尊垂手亦斯同
莊子云。郢人塗壁神也。郢處名。匠石削木
妙也。互得名。郢誤鼻端點堊。匠斧削成風
○想情者。首楞嚴經云。依想情心感善惡
生有十。其七情三想墮餓鬼。乃至九情一
想落有間無間地獄。○器朴者。器已能用。
朴未造爲。故宗家言。娑婆化主住想。安樂
慈尊知情者。二尊教意於善惡二機互有
傍正在。欲彰此義。又通一代而已。問云。
立二尊教有其例乎。答曰。藥師經靖邁
疏曰。此經二尊教也
  頌曰
    西土釋迦黄老子 時時所説經經旨
    皆開念佛一乘門 同至菩提要路矣
  第四。諸佛正覺門
問曰。諸佛因位未離我執時。各別發願故。
各修淨土。各化衆生。以何故言佛佛皆乘
念佛三昧成正覺乎。答曰。諸佛皆逢彌
陀成正覺者。西方極樂菩提門方。阿彌陀
者妙觀察智説法利生也。故諸佛皆歸經説
非一。般舟經云。佛告跋陀和菩薩。過去諸
佛乃至現在未來諸佛。持是念佛三昧皆得
作佛。○觀佛三昧經云。過去未來現在三世
諸佛皆説如是念佛三昧。我與十方諸佛及
賢劫千佛。從初發心皆因念佛三昧力故
得一切種智。○楞伽經云。十方諸刹土衆生
菩薩中所有法報佛化身及變化。皆從無量
壽極樂界中出。○月燈三昧經曰。十方三世
一切過去未來及現在佛。皆學念佛速證無
上菩提。○問曰。彌陀者是十劫正覺佛也。十
劫已前佛於誰成覺。又報佛智從因成故無
常也。故授記經言。阿彌陀佛壽命無量百千
億劫當有終極觀世音菩薩成覺。未來諸
佛依普光功徳山如來成覺乎。如何。答
云。授記經如上章言。既言得念佛三昧常
見阿彌陀佛。於依念佛三昧成覺爭求他
佛乎。言報佛智無常者權教所談也。報佛
所覺法者眞如實相常住之理也。謂之無量
壽。宗家曰。報身常住永無生滅。以如如智
契如如境。境即常住智無生滅。函蓋相應理
智不二故也。況今別願酬因報身者。衆生往
生即正覺體也。故以衆生爲所覺法。第八
觀曰。諸佛如來是法界身。○疏云。法界者是
所化之境即衆生界。○以衆生界無盡故佛
壽亦無量。度十方衆生故法界身也。般舟讃
云。十方衆生未曾減。彌陀佛國亦不増。○
依自覺智成衆生所歸之體。故以覺他之
智名無量壽佛佛壽無量者諸佛正覺何求
他佛。次謂十劫以前諸佛於誰成覺者。諸
佛道同故三世諸佛同説釋迦一代法。佛佛
皆説十劫正覺。十十無盡無始無終也。釋尊
者大通智勝十六王子説五百塵點迹門説
也。本門釋迦久遠佛也。彌陀亦以彼王子也。
釋迦教前雖説十劫。彌陀教後久遠正覺也。
是故過去無數諸佛依念阿彌陀佛三昧成
覺不疑。般舟經云。佛言乃往久遠不可計阿
僧祇劫有佛。號曰私訶提。國名跋陀和。有
轉輪王。名曰斯笒。往至佛所。佛知王意即
爲説是念佛三昧四事助歡喜。乃至其王終
後。還自生其家作太子也。名梵摩達。時
有比丘。名曰珍寶。太子出家承事其師八
千歳日夜無懈。唯得一度聞是念佛三昧
得成佛果。○首楞嚴經曰。大勢至法王子白
佛言。我憶往昔恒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
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
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此十二光佛者。大
經所説四十八願阿彌陀也。既言久遠又
説沙劫。何定劫數。問曰。般舟讃言十方
衆生未曾減彌陀佛國亦無増者。可謂佛界
衆生界不増不減義乎。本門十界者事事圓
融故本來常住十界。而地獄天宮皆法身具
徳也。何有増減。迹門十界事理融即實相之
上無窮利生。約理本來不増不減。於事謂
之何無増減。何況彌陀利物甚衆生往生劇。
如般舟讃言未審。如疾雨十方來生。何不
増。如恒沙三世往去。何不減。有不更惡趣
願。不可謂再來三有。若謂盡七種生死
雖歸於本覺。又有迷心始。可出流來生死。
誠輪轉無際如旋火輪如何。答云。寔如
所難。案縡實義何無増減哉。本迹雖殊不
思議一。不可凡慮覃。但言本覺無始有終
始覺有始無終。不可再有流來生死以明。
至彼土衆生往而不還者。取喩試言。有人
自東行西。縱使孟賁追之。設雖目連至
之。百千萬劫間終以東不成遠。西亦不近。
南北亦然。所以者何。虚空無邊故。若如所
難以道理言。應東方隨行而遠。西極所歩
而近。然而實不見其兩端者。虚空無邊也。
衆生無量極樂無邊。般舟讃意可以得之。
問曰。天台云。寂光理通如鏡如器。諸土別
異如像如飯。業力所隔感見不同。○迦才
云。衆生起行既有千殊。往生見土亦有萬
別。○此萬別淨土衆生因圓果滿成正覺時。
各於何土何悉彌陀爲師乎。答曰。極樂
華藏界也。華藏者八葉心蓮也。上自諸佛下
至含情莫不具此心蓮。久遠彌陀心蓮開
悟從成就華藏界以來。一切諸佛心蓮開
時。皆莫不歸華藏。華藏是寂光也。感見不
同淨土雖如像如飯而千殊不名華藏。如
鏡如器而極樂即寂光故。諸佛所開心蓮諄
諄歸此華藏。故言凡有心者皆當作佛。○皆
歸彌陀之謂也
  頌曰
    過現未來三世佛 仍成正覺念彌陀
    今時教主大雄猛 是亦乘弘誓坐華
  第五。諸教出離門
問云。淨土門意言不許諸教出離者未審。
玄義云漸頓則各稱所宜。隨縁者則皆蒙
解脱。又曰。或教福慧雙除障。或教禪念坐
思量。種種法門皆解脱。無過念佛往西方。
宗祖所判已言。皆蒙解脱。今何言不許出
離乎。答云 諸教者初自華嚴終至涅槃。
皆此土入聖道也。於中有大小漸頓權實顯
密不同。皆是解脱道也。爭可不許諸教隨
分益乎。但宗家言。然衆生障重。取悟之者
難明。○此道理諸宗皆所不爭也。然者言
未有一人得者。言唯有淨土一門可通入路。
於末世萬行萬善無行證。經論説相甚分明
也。問云。於末法者機教不相應故。聖道難
行應無行證。正像兩時機根勝利。盍得解
脱然者宗家言時機相感聞即悟。淨土利益
唯可限末法乎如何。答曰。諸宗者諸教
也。諸教者諸經也。其諸經除小乘部。顯密權
實經教莫謂不勸讃淨土。應知一代宗要
也。凡聖道門一乘宗有三。一者根本一乘華嚴
二者攝末歸本一乘法華三者祕密一乘眞言
根本一乘華嚴者。普賢行願爲宗要。其普
賢迴向偈言。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
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
國。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一
切圓滿盡無餘。利益一切衆生界。○今大經
四十八願中。言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
衆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補處。乃至超
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徳。○亦
復天台法華三昧發願文云。願臨命終心不
亂。正念往生安樂國。面奉彌陀値聖衆。
修行十地證常樂○普賢懺悔之方法會
行願品。然者歸本一乘祕密兩部五悔九方
便皆十願意。菩提心論曰。法爾應住普賢
大菩提心○又天台引華嚴經立念佛五方
便門。十信三賢十地修行不離念佛念法念
僧。五門者稱名往生念佛三昧門○觀相滅
罪念佛三昧門○攝境唯心念佛三昧門○無
礙倶離念佛三昧門○縁起圓通念佛三昧門
○開此五門定判一乘無上第一方便唯念
佛一法矣。五方便門云。將入佛法方便多
門。若以一言而具衆門無過念佛。所以
者何。一切賢聖皆從念佛而生。一切智慧
皆從念佛而有乃至但以念智差別隨義立
名。衆生迷名妄生異解。漂墮魔界遂輕念
佛。仍謂己修別爲勝業○又華嚴賢首清
涼等以三生成佛爲一乘次位。十信見聞一
生於穢土凡身可發普賢十願。初住已上
解行證果二生於淨土中可修滿也。行願
品説相分明。然聖道門於教行證三位中。或
於教解位可有入淨土者。或於起行位
可有迴入。或於證果初可有轉入。教行者
住前也。證位者信滿若初住也。此等皆迴入
之門也。今觀經説於彼教行位初心迴定
散二善而可入淨土。名之釋迦要門教。於
信前常沒位。無善造惡凡夫。而顯往生直道。
名之彌陀弘願教。廢其定散立專念宗。一
乘眞宗極致也矣。或云。於念佛往生有三
生果遂文。四十八願中。第二十係念定生願
是也。此義非宗本意當流意領解弘願初
一念時。安心決定而即便往生。能所一體而
彼此三業不相捨離。直蒙不捨光益。此則法
藏菩薩昔正覺浮衆生往生之鏡中。善惡凡
夫今往生顯久遠正覺之面目。父子相向還
歸本家時節也。此頓教外何立三生之義乎。
但性相意有順現順次順後業。自非供出
定羅漢。壞生身佛體者。無順現業。順後業
者。業道如秤重者先牽之道理。善惡更互相
滅故前善被隔後惡次生感苦果。業報盡
後前善遂不腐而三生得樂果。謂之順後
業。是果遂義也。今淨土門者。順次往生直道
也。二十願者係念我國。殖諸徳本。至心迴
向不果遂者。不取正覺○諸行機皆迴念
佛而可遂往生欣慕願也。然以値遇大乘
不出三生之文。爲宗門之規模。所言三生者
指何生乎。六趣之中爲何生處。頓教豈可
然哉。不出三生文者所前言之淨土修滿之
義也。以之爲本意者。棄迴入宗門可歸
淨土直路。一代化前者。先就説所謂之。以
耆闍崛山爲今經説所者。一代皆化前所也。
所以者何。天台以耆山而攝一代之時處
有本迹二門。迹門耆山者今日始成正覺釋
尊四十餘年。以耆山而爲依止住。以王舍
城爲境界住。一代攝化處處莫謂不歸此
本山。本門耆山者。壽量品云。於阿僧祇劫
常在靈鷲山及餘諸住處 耆山是久遠實
成棲也。故法華論曰。報佛如來眞實淨土第
一義諦之所攝故○妙樂言。第一義諦謂所
證者。即是自受用土○是釋常在靈鷲山
也。久遠已來一切化儀莫謂不歸此淨土。
是以天台爲無勝莊嚴。眞言謂密嚴淨土。今
家攝極樂世界矣。最初頓説寂滅道場尚是
果後方便故。以耆山而爲今經説所可成
一代化前之義也。其故本門釋迦則阿彌陀
也。既言慧光照無量壽命無數劫○以光明
無量壽命無量名阿彌陀者。同體異名也。
然釋迦如來久遠成道皆在衆生一念心中
者。觀心妙也。迹門大教發者爾前諸教廢。本
門大教發者迹門大教廢。觀心大教發者本
門大教廢。故言觀己心之高廣扣無窮之
聖應。是三重廢立之上立他力門也。己心高
廣難顯。無窮之聖應易感。聖應則彌陀超世
願力也。前所引之五方便門專在此乎。次
就説時謂之者。問云。善見論云。闍王即
位八箇年佛入滅○法華者八箇年説也。列
同聞衆説韋提希子阿闍世王。觀經説有一
太子名阿闍世。前後顯然也。何以法華爲
觀經化前。又方等陀羅尼經解深密經楞伽
經雙林涅槃教。是皆觀經已後説也。如何。
答。念佛三昧者是一代正宗故。其餘諸教皆
爲化前。縱雖今經已後説。自力難行教門可
成今經化前。諸教例甚多。法相立三時教。
以初頓華嚴置第三時。天台立五時教法
華已後所説深密楞迦等皆屬爾前。以法華
一實爲終窮極説。是皆義類相從。至謂觀
經説時妙經已前之難者。大集經者佛成道
十六年説也。而二十一卷説闍王放象提婆
盤石等因縁。二十八卷説頻婆娑羅等五百
人大王聽聞大集經。或機見不同。或佛方便
説成如是異。又心地觀經序分佛放胸臆毛
孔光。光中顯現佛三世因果相釋尊一代相
貌。以爲縁起現八塔。八塔者。淨飯王宮生
處塔。菩提樹下成佛塔。鹿野園中法輪塔。給
孤獨園名稱塔。曲女城邊寶階塔。耆闍崛山
般若塔。菴羅衞林維摩塔。沙羅林中圓寂塔。
此八塔又現心地觀經已後塔。以前後塔
爲心地觀經序。立宗建立強不謂前後。二
尊素懷在此經故。化前之時遠通法身地之
照機。能待之處匪啻王城耆山而已。故一
時通收一代。二處廣含八處。二衆發起之
意。亦通諸經之中。是以宗家廣判一代。而
言皆蒙解脱者。即化前序玄意也。故經曰。
但以假名字引導於衆生○凡建立一代
化前義。不許諸教之得益。應有始終二意。
約始者莫謂在世。莫謂滅後。信前常沒位
誰曾得悟。故言新發意菩薩機下軟弱多願
生淨土○三生成佛頓教次位亦於淨土修
滿。故不許聖道出離。約終者如言前章。三
世諸佛皆依彌陀成正覺故。此二義不論
顯密禪律皆迴入門也。或自始迴淨土易往
道。或至終入彌陀正覺門。顯密如前。律宗
雖依受者心品而有大小不同。多是人天
業因。不迴念佛不生淨土。念佛鏡云。準
目連所問經。破初篇戒取長壽諸天。計人
間九百一十五倶低六百萬歳墮地獄。準戒
文中有五篇七聚。依校量第一篇重校量
第二篇一倍。第二篇重校量第三篇一倍。
第三篇重校量第四篇一倍。第四篇重校量
第五篇一倍。第五篇最輕。犯突吉羅九百
萬歳墮地獄中。一夜不懺者捨本利。準破
戒罪無量無邊。持戒方中無一。故知損多益
少○然末世持戒僧如市中虎。故五會讃云。
禪律如何。是正法念佛三昧是眞宗○禪宗
者如言有相無相門。唯自宗獨雖光教外。
他家凡以不容果頭。或屬別教。就中佛有
六根説法。縱雖傳佛心是又意塵説教也。
何曰教外。但言此土耳根利故偏用聲塵○
若非聲教者無此土益。涅槃經云。文殊當
爲四部廣説大法。今以此法付屬於汝。乃
至迦葉阿難等來復當付屬如是正法。爾時
如來説是語已。爲欲調伏諸衆生故。現身
有疾右脇而臥。如彼病人。又近涅槃告摩
訶迦葉曰。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付屬
汝。并勅阿難副。貳傳化莫令斷絶。二所
正法同是涅槃妙心也。先付屬文殊。言當
爲四部廣説大法。是可説教。何云佛祖不
傳乎。既是言涅槃妙心。應以涅槃爲宗。
然又經言。涅槃者不滅也。爲阿闍世王無量
劫不入涅槃。闍王者一切衆生未見佛性
未發菩提心凡夫。又是王舍城一切婦女
乃至 爲者阿難迦葉二衆也。又阿闍世者
爲涅槃。此經文深意付屬觀經所説名號
爲涅槃妙心。同十三曰。此法若人修習能淨
衆生。滅除一切憂愁苦惱逮得正法。所謂
念佛三昧○闍王起逆淨土由致。夫人幽閉
念佛來序也。故言爲王舍城一切婦女。言
爲一切衆生無量劫不入涅槃者。是彌陀
悲願也。又經言。見佛性者我終不爲久住
於世○是釋尊一代説化讓所詮於彌陀。彰
本門無量壽體。彌陀同體言安住大般涅槃。
又經言不見佛性者禪也。爲揚難顯易
故付屬迦葉阿難。故經言爲者即是阿難迦
葉二衆應知。迦葉付屬正法者念佛三昧也。
涅槃經全文可見而信。依暗彼涅槃妙心之
宗源。不汲此淨土眞性之法水。故或墮偏
空爲魔眷屬。或稱無相成邪定聚。念佛鏡
釋金剛經文云。若望法身無相爲正。色相
音聲以爲邪。此對十地已上菩薩。觀經及阿
彌陀經觀一相好。及以聞名見報身如來。
此對凡夫二乘諸小菩薩。若望報身觀佛稱
名以將爲正。無相爲邪。説般若經時。世
尊先向忉利諸天爲母説法。當時世尊初
從天來至閻浮提。須菩提憶念世尊。入定
觀佛遂在先來。於時有一天女。不知所
以先見世尊。既見佛已女即問佛言。我最
在先見佛不。世尊言。汝在後見。天女白言。
我初來到無一人來見佛者。何故在後。世
尊語言。須菩提在先入定除去人我。觀見
法身在天女前。故在先見女爲起人我心。
觀我色身故在後見世尊。爲對彼天女故
説頌言。若以色見我乃至不能見如來○
又云。無生觀成生長壽天。經八萬大劫還
墮惡道○無生觀萬中無一得成就者。爲
不是時宜。假令得成生長壽天不出三
界。如是故諸宗先賢皆歸淨土。具如下章
  頌曰
    諸教吾宗是化前 皆修淨土以爲專
    同歸當住涅槃城 一代春花色幾鮮
涅槃經觀經同救逆惡。故宗家曰。念佛即是
涅槃門○又言。雙樹林下往生樂。難思往生
樂。寔惟難思議也。有斯密義故言爲阿闍
世者密義。闍王得此密意白佛言。世尊我
未見世間從伊蘭子生栴檀樹。我今始見
伊蘭子者我身是也。栴檀樹者即是我心無
根信也。無根者我始不知恭敬如來。不信
法僧是爲無根○此則機法二種信心也。無
有出離之縁言無根。開發念佛三昧言生
栴檀樹。觀佛三昧經勸淨飯王言。念佛三昧
能變一切諸惡成大慈悲。如彼栴檀改伊
蘭林。以念佛三昧喩栴檀樹。如來實語闍
王領解誰疑之乎。涅槃經二十云。爾時世尊
爲阿闍世王入月愛三昧放大光明。光照
王身身瘡即愈欝烝除滅○此三昧令初發
心諸善根本漸漸増長。乃至具足大般涅槃
○又是諸善中王爲甘露味。甘露者涅槃
門。涅槃門者念佛也。眞言密宗十甘露明。是
即十念心也。以阿彌陀號甘露王者。孔雀
嘗露毒木毒草皆變生甘露。象之彌陀名號
能滅十惡五逆毒。彰孔雀座光彌陀形像。是
爲言甘露妙藥偏彌陀願力。無量壽佛徳彰
事相而造此像也。寶性論曰。未證究竟甘
露如來法身。以未遠離不可思議變易生死
○淨業記云。甘露是長生不死之藥故○文
釋意者未離變易生死者。未服甘露不死
藥而不得無量壽命故也。爰知歸命彌陀
甘露王。七種生死頓遠離可得常住涅槃。論
未證究竟甘露如來法身者。離阿彌陀更
無生死出離門也。又涅槃經二十三曰。一因
一果同一甘露。一切當得常樂我淨。是爲
一味○既言一因一果。諸教所詮念佛一門
彌陀一佛也。大乘義章云實相一味甘露等
流八萬甚深法○同謂八萬諸聖教皆是阿
彌陀。故宗家云。廣開甘露門○甘露門者即
涅槃妙心也。闇禪不知此密義非念佛門。
胡夫魯哉。直指淨土決疑集引大品經曰。佛
爲鈍根人説諸法空寂。以其動生執見也。
爲利根人説諸佛相好。以其任運不染塵
也。則須菩提小乘解空第一無名無相。及末
得記。當來成佛號曰名相如來。苟非大乘
常恐聲香味髑得其便耳逃遁未暇。安敢
盤遊名相之園華歟。既達名相故獲佛記
也○諸法空寂雖於阿鞞跋致可説。爲初
心鈍根。説空者爲除執也。非實相無相。暫
時方便也。何謂實説。利鈍共可修者彌陀實
相名號也。故金剛經莊嚴淨土分。告須菩提
以實相教莊嚴淨土。其實相者名號也。註
金剛經莊嚴淨土分云。假如以七寶莊嚴
佛土者非也。六塵不染當以定慧之實莊
嚴。口念阿彌陀佛。諸佛淨土出生念佛故
也。同註六祖解云。過去心不可得前念妄心
瞥然已過。追尋無有處所。是名佛釋迦佛
在心不可得眞心無相。憑何得見。若心清淨
内離二法。外離諸相無諸心。是名爲佛
彌陀佛未來心不可得本無可得。習氣已盡更
不復生。了此三心皆不可得。是爲佛彌勒佛
○以三世心配當三佛。彌陀眞心自無始
之始至無終之終常住現在心也。於其中
出世利生諸佛如來如微塵數。約此諸佛
作三世心皆不可得者。過去已謝。未來無
可得。現在彌陀本來常住始不可得。過去
諸佛出生彌陀眞心。未來諸佛出生於彌陀
眞心。皆利衆生教得彌陀眞心。眞心名號。
此名號外無可得法。故言三世不可得也。
宜哉謂彌陀現在眞心。亙三世而此外無
法明矣。御註金剛經莊嚴淨土分云。臨命
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手執
金剛臺。決定引入西方極樂世界。須菩提則
達此事故得記別焉。手執金剛臺者。釋金
剛經名也。發願文云。盡此一報身同生極
樂國故爲淨土依經也。達磨和尚曰。見性
者所謂明心也○明心者必歸西方。僧問
趙州和尚云。受大王如是供養將什麼報。
答曰念佛○見性明心禪祖皆歸念佛迴入
淨土。然今世暗禪者非淨土者。言直心正
當者。經曰。以思惟心測度如來圓覺境界。
設如取螢火燒須彌山○若謂非思惟
者。直心不直正當不當。以心而捨心以血
洗血也。高僧傳習禪篇云。見性成佛者。頓
悟自心本來清淨元無煩惱。無漏智性本自
具足。此心即佛。畢了無異。如此修證是最上
乘禪也○頓悟誰人乎。修證更無期。只徒囀
口言與心相違。冷暖自知蓋自恥乎。推心
置文。空睡勿寢語。縱如法勵自力難行。於
今不成。何況當世望多欲甚。此心即佛畢了
相背。可辱可歎耳
  頌曰
    淨土無生念佛門 五乘齊入闢金關
    雙林花落鳥鳴去 一代春闌歸路間
  又云
    試問本源心地風 更無形色若虚空
    我搜諸教得要路 方是眞宗孰不通
器朴論卷上



器朴論卷中
  第六。大小權實門
問曰。或人云。念佛是小乘。此義理如何。答
曰。此難破未曾聞。上古通論家等纔雖有
破淨土宗者。更無謂小乘。京師大師於太
唐西京寺對金剛法師宗論時。堂中諸尊皆
放光明。依顯現證。一人稽首諸師卷舌以
降。和漢妄見適謗念佛者皆屬外道。終失
正路者也。是以文依執見之情。雖謬解典
籍。而有教眼見文釋者不言小乘。以無
一字而有也。始而應知。小乘見思外不知
煩惱。分段之外不知生死。三界外不立土。
應身外不知佛。判教大綱胡越天地焉。慈
雲法師小乘部括盡貝書。曾無一字説有
淨土。何況勸生。聲聞乘中不談他佛。亦無
一字説有彌陀。是則淨土彌陀一歴耳根
即下大乘成佛之種子。問曰。或人云。以自
調自度爲小乘。而念佛行者欣自往生。不
發化他菩提心故謂小乘根性。道理之難
也。此義如何。答曰。有小乘菩薩。如釋迦菩
薩者送三祇百大劫能行六度。可有通局
乎。又念佛者六字名號也。南無者即是歸命。
亦是發願迴向之義。迴向有往相還相菩提
心。菩提心事可悉下章。初心菩薩於穢土
利益衆生者。佛所不許也。智度論等文如
上引。言在此發心救苦。爲貪瞋境界返
墮惡道。聖道諸宗不謂教禪。皆學無相執
無可救衆生。是又謂無慈悲故可小乘
者。以無縁爲大悲。其理豈可然乎。七地
菩薩尚得大寂滅欲捨佛道。況信外輕毛
必可沈空。還欲成教禪小乘義。非自招
科哉。問云。或云。小乘者六識外不知有識。
捨苦求樂厭穢欣淨。如是分別六識情量
也。念佛安心不出此位。蓋小乘乎。聖道
不爾。無念之上見眞性。遙出六塵。此義如
何。答云。第六識縁法境。法境法界。法界法
性。法性法身也。雖立無量識不出此識。此
識言不到本源者。不可有一念頓悟機。
七識者所依識也。無自功能。八識者含藏識
也。熏習爲能。九識十識雖依宗立倶爲本
源。若離六識無念上得佛者。無直指人身
義。久衍三細六麁浪。遙到九識十重源。何
謂超頓乎。還亦自責。凡夫位者縱言無念。
暫時息慮凝心也理也實也。無相觀者不關
六識。故上古賢哲皆捨聖道歸淨土心在
斯之。淨土法門於六識麁動心心所。直契
名號實相之本源。緬離情識位。但彌陀如來
轉六識得妙觀察智。故因縁令然機感交
通。何況六方證誠乎。小乘爭有斯事。縱雖
大乘於權教不可有證誠。無其理故。胡
以諸佛證誠頓實魯謂小乘淺略戲論矣。
大乘誹謗罪報具如經説。可恐勿忽。十往
生經曰。佛告山海惠菩薩。於後閻浮提或
有比丘比丘尼。見有讀誦此經者。或相瞋
恚。心懷誹謗。由是謗正法故。是人現身之
中來致諸惡重病。身根不具聾盲瘖瘂水腫
鬼魅坐臥不安。求生不得。求死不得。或
乃致死墮於地獄。八萬劫中受大苦惱。百
千世未曾聞水食之名。永不聞三寶名字。
是故無智無信人中莫説此經○法華言
謗此經故獲罪如是○與之説相相同者。
實乘唯一也。問云。法華與今經證誠雖相
同。彼者正來會場。分身諸佛如雲集如星
列。何有所疑。此者雖聞諸佛證誠。衆會
不見之。可疑佛語。是亦詎信乎。答曰。彼
雖諸佛來集。皆是分身也。讓功於多寶。可
謂一佛證誠。是十方恒沙諸佛證誠。焉足
比量。致來不來者。大智度論云。亦如佛説
阿彌陀世界種種嚴淨。阿難言唯願欲見佛。
時即令一切衆會皆見無量壽佛世界嚴淨。
見佛舌相亦復如是。一會皆見○何云不
來。疑尚破舌。誹過等逆。問曰。或云。生淨
土雖不疑。爲成佛者方便也。此義如何。答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