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五教章通路記 (No. 2339_ 凝然述 ) in Vol. 72

[First] [Prev+100] [Prev] 367 368 369 370 371 372 373 374 375 376 377 378 379 380 381 382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正安二年庚子十一月六日。於東大寺戒壇
院。爲實圓禪明房述之
 花嚴宗沙門凝然春秋六十有一 




五教章通路&T047368;卷第十二
 東大寺沙門凝然述 
章七依南岳下。第七四教。亦二初擧人標
教。二依法陳相。今初。言依南岳思禪師
等者。此擧能立祖師。義苑云。南岳天台皆
山名。擧處辨人。僧名智顗。而言智者者。
帝爲立號。美其徳也。依南岳者。故韋虚舟
侍郎云。自佛法東流。祕密斯闡。思大師之所
證。智者大師之所弘。故思大師。一見便云。
昔日靈山。同聽法花。宿縁所追。今復來矣。
又入道場。呈心云。非汝不證。非我不識。
師資傳芳。故此竝叙耳已上大疏一上云。陳
隋二代。天台智者。承南岳思大師。立四教
已上演義二下。解釋彼文。今義苑中。全
移彼鈔。折薪云。南嶽即衡山思大和尚。智者
名智顗。言智者者二帝爲立號。美其徳
也。清涼云。台衡三觀者。即二師也已上
嶽天台兩大師傳。竝在南山續高僧傳第十
七卷。即習禪扁第二卷也。南岳惠思禪師。俗
姓李氏。武津人也。少以弘恕慈育被物。戒
儀嚴肅。定惠融暢。久住南岳大蘇山等。禪思
行化。玄知多生宿命大發若干三昧羅爾
開悟。忽焉證解。得法花三昧。證一心三
觀。大乘諸法。一念通達。十六特勝。皆捨除
入。便自通微。不由他悟。故居圓十信。得
六根淨也。造金字大品法花。講一乘理義法
門。常修法花般舟念佛三昧方等懺悔。常座
苦行。陳主崇重。臣佐歸仰。徒屬如雲。聽衆
同巿。大師梁高祖武帝。天監十三年甲午誕
生。當日本人王第二十七代繼體天皇御宇
八年甲午。至陳第四主存宣帝大建九年丁
酉六月二十二日入滅。于時春秋六十有四。
當日本人王第四十一代敏達天皇御宇六
年丁酉。繒絋皮革。求不受用。布衣艾納。覆
身而已。凡所著作。口授成章。造四十二字
門兩卷。無諍行門兩卷。云。隨自意。安
樂行。次第禪要。三智觀門等五部。各有一
卷。以被時賓。大日國聖徳太子。乃南岳思
禪師之後身也。遷生日本。創弘佛法。自造
勝鬘維摩法花三經妙疏。以弘國界。以傳將
來。伽藍數十。度人無量。後代諸宗。弘傳根
源。無不由此。然太子上宮王。敏達天皇御
宇元年壬辰正月一日誕生或説
二年
乃第三十二
代御宇。用明天皇之太子矣。南岳大師。當敏
達天皇六年入滅。五年前後。事化難思。然聖
人應化。隨宜不定。不動一身。現無量身。不
改一座。現天邊土。一時現無盡時。多劫容
一念中。上聖化道。不可遍定。何況五年前
後。何足爲怪。日本聖徳王之前身者。乃衡山
思禪師也。大唐日域。新羅百濟。皆悉所知。
加之十方應生。救世大聖。皆是思大禪師之
所應作。本地一故。化儀同故。得旨取信。
豈不然乎。然南岳入滅。上宮誕生。年歳前
劫。實是爾耶。法隆寺衆徒。太子行状。懸鏡
瑩玉。厥中有英哲云。南岳太子。入滅誕生。
當寺所習。非以化現可遣相違。降宇歳
年。次第有由。南岳入滅。有其三説。一云。
陳第四主孝宣帝。大達元年己丑六月二十
二日入滅。當日本人王第三十代天國排開
廣庭天皇御宇三十年己丑。一云。大達三年
辛卯入滅。當欽明天皇三十二年。一云。大
建六年甲年入滅。當日本第三十一代渟中
倉太珠敷天皇敏達宇甲午。此是三説也。
若取續高僧傳所説。即成四説。今取第二
説大建三年辛卯入滅。與明年日本敏達天
皇元年壬辰正月一日誕生相順。次第得意。
成立其入滅月日。與誕生合和而成。然太
子欽明天皇三十二年正月朔日入胎。入十
三月明年正月朔日誕生。滅生次第。相順得
意。法隆寺相傳。義途如是。續高僧傳所説
&MT10769;會。然如淨顯惠遠入滅。續僧傳云。隋開
皇十二年壬子六月二十四日入滅。春秋七
年。隋薩道衡碑銘入寂年月是同。而春秋
七十有九。與續僧傳。九年増減。彼此相違。
&MT10769;説定。南岳太子。滅生前却。諸説不
同。&MT10769;可一定。然第二説。次第相續。餘之三
説。應是化事。智顗大師。字徳安。性陳氏。頴
川人也。少多奇瑞。長有盛徳。智顗往大蘇
山。見思大師。思毎歎曰。昔在靈山。同聽法
花。宿縁所追。今復來矣。即示普賢道場。爲
説四安樂行。顗乃於大衡山。行法花三
昧。始經三夕。誦至藥王品。是眞精進句。解
悟便發。乃見與思禪師。共處靈鷲山七寶
淨土。聽佛説法故。思禪師云。弗爾莫感。非
我莫識。是法花三昧前方便也。光州大蘇
山。煕州白砂山。果願寺。瓦官寺。如此等處。
無不遊住
常住會稽天台山國情寺 演説玄文。則在
江陵。講敷法花。則居建業。後説止觀。即
住荊州玉泉寺焉。淨名玄同疏。大涅槃經
疏。及仁王。金光。觀無量壽。如此等經。皆
有疏解。又次第禪門。四教義等。部帙非一。
天台法門。暗宣大解。門人灌頂。結集成章。
智顗位居五品。身備十徳。立四教門。判一
代教。開五時路。精八萬法。智者大師。梁高
祖大同四年戊午誕生。當日本第二十九主宣
化天皇御宇三年戊午矣。至隋高祖開皇十
七年丁巳十二月二十四日入滅。春秋六十有
七。大師陳隋二代三朝圓師。山家教門。一宗
周備。解行具足。教觀圓遍。海内伏膺。域外
崇重。諸國弘傳。永代繼習。台宗繁昌。不
可得而稱者也。所言南岳者。是五嶽之一
也。震旦國中。五方有山。元照律師。行宗&T047368;
一上云。顯此方中此有五岳。東岳泰山兗州
南岳衡山衡州西岳華山華州山恒山恆州
今爲鎭
山定州
中岳山嵩山洛州。巳山
麁註彼文
五岳皆是有
譽之靈峯。故思禪師。冥感南岳。由此棲
居。乃諸賢修行得道之山也。餘四靈岳。神應
亦爾。所言天台者。心經疏詒謀鈔云。以上
應台皇。故名天台。指智者所住也已上
師感夢。即住此山。託山目祖。以祖目法。
祖師宗故。名天台宗。然則台宗相承。龍樹菩
薩。以爲高祖。依彼所説。立此宗旨。故詒謀
云。龍樹即付法藏第十三祖。以去佛逾違。
學路非一。諸宗詭雜。故龍樹作大智度論。
釋摩訶般若經。大明中道之義。名法性宗
焉。於後秦世。教流此土。北齊惠文。依論
立觀。口授南岳。南岳傳智者。三觀學。大
行於花夏矣。故智者所説法門。悉是開張
龍猛之義耳已上此是孤山智圓法師。造心
經疏。其序云。敢率台崖教門龍樹宗趣。輒成
義疏。用廣發揮已上鈔釋此文。歎龍樹等。
言立四教該攝一代東流教者。此標所立
教也。東流教者後漢永平。迦竺傳法已來。
至于開皇十七天台去世。於其中間。大小
三藏。翻傳請弘。充滿九州。此等諸教。四教
攝判。開濟解釋。無有遺餘。自後所傳。新舊
諸譯。以此判斷。皆悉類攝。玄奘三藏所傳相
宗。諸經論等。大弘于世。台宗判之名別義
通。或是別教。然天台大師。判地持云。彌勒
菩薩。以二番四悉壇。造地持論。言二番者。
別圓二教。地持即是瑜伽舊譯。即是菩薩一
地。彼謂地持釋花嚴經。以花嚴經説別圓
故。瑜伽大論。法相本論。是故不可判彼法
相唯識中宗爲單別教開元年後。善無畏。
金剛智。不空三藏。大傳密教。離頂祕壇。盛
行于世。台宗諸師。判彼密宗。以爲大乘方
等部攝。如是攝屬。無不判盡。故云該攝東
流教也
章一名三藏教下。二依法陳相。即有四教。
一三藏教。義苑云。一三藏教者。此教明因縁
生滅四眞諦理。正教小乘。傍化菩薩。而以
三藏。爲名者謂大小乘論。同立此名。大乘
智論。小乘成實。今所引法花智論者。以羅
什譯經。多依智論小乘三藏。爲欲成文。
二言雙擧小乘之過。不在三藏。但責其小
心耳。不責所詮三藏。故今取三藏。故今
取三藏。不違法花至教耳已上章中所明
釋教名。彼自引者。天台大師。作四教義。
有十二卷。廣明四教。陳其相状。彼第一
云。此三藏。的屬小乘。故法花經云。貪
著小乘三藏學者已上此彼釋名門中引之。
又引證門云。如戒心云。應學修多羅毘尼
阿毘曇。佛在世時。豈無三藏教也。故成實
論云。我今正欲論三藏中實義已上成實第
一正文云故我欲正論等。今以義云我今正
欲論。天台引所。處處皆爾。今章擧智論三
藏摩訶衍。彼四教義釋名引證之中不引。總
取他處所憑擧之。章中所引三藏教者。唯
明立名而已。教中義相。略而不陳。義苑
言此教明至傍化菩薩者。全取大疏。明天
台師四教中文。大疏全取四教義文。此中
分二。初明所詮理。二正教等二句。明所被
機。言因縁生滅四眞諦理者演義云。其因
縁之言。通於四教。因縁故生滅。因縁故即
空。因縁故假名。因縁故中道。因縁爲主故。
四教皆帶之。言生滅四眞諦理者。苦以逼
迫爲義。集以増長生死爲事。道以除患
爲功。滅以累盡爲名。有苦可知有集可
斷有滅可證。有道可修。迷則苦集生。而眞
道滅。悟則苦集滅。而正道生。有可生滅。故
云生滅四諦。苦定是苦等故得名眞已上
有生滅得生滅名。四諦通四教。名四種四
諦。一生滅四諦。是三藏教。二無生四諦。是
通教義。三無量四諦。是別教義。四無作四
諦。是圓教義。門別故。分爲四教。勝鬘經。有
二種四諦。一者有作。二者無作。大小相對。
作如是説。有作四諦。是三藏教。無作四諦。
開後三教。圓教四諦。即與本名。言正教二
乘傍化菩薩者。鈔云。鹿苑初轉法輪。倶隣
五人。見諦成道等。但有小乘得道。未有大
乘得道。故名正教小乘。言傍化菩薩者。智
度論云。佛於阿含中。雖爲彌勒授記亦
不説種種菩薩行。故菩薩爲傍也已上二乘
菩薩。雖有傍正。具明三乘因果行相。能詮
教門。是經律論。所詮行相。即定戒惠。能詮
名三藏。所詮號三學。三乘倶修此三學行。
斷惑證理。皆入涅槃。斯即此教始&MT10755;相状。義
苑。而以三藏爲名者下。分別教名。於中初
明大小共許。今所引下。次明今章所引教
意。此通伏難。謂有難言。三藏之名。有其二
失。特違至教失。大乘小乘。各有三藏故。
經中云小乘三藏。對大三故。然彼小乘。獨
名三藏。即違所依一乘至教。故今通云。智
論以小乘教。名爲三藏。羅什譯經。多依智
論。法花智論。倶什譯故。是故偈文。爲足
句言。二名雙擧。故今結云故今取等。竊
測章意。法花文上。引智論者。爲通此&MT10769;
義苑釋意。在此義旨。若不爾者。何云不違
等乎。以羅什下。至所詮三藏者。全取鈔
文。通靜法難文言。苑意正釋通此伏難也。
二濫渉大乘失。既大小乘。各有三藏。今以
小乘。名爲三藏。即濫大乘。恐謂三藏教是
大乘教耶。故今通云。爲足句言。二名雙擧。
小乘即是三藏。非謂對大。雖大有三藏
義。通教融三。別教依性。圓教無礙。三藏
不成。唯彼小乘。獨得三藏。是故無有濫渉
之失。故引智論。顯法花意。此兼會通此伏
難也。准清涼師出三藏所據。通此二難。作
此料簡。若准此義。亦通大無三藏之失。靜
法大師。破天台師三藏教名。作五種失。一
濫渉大乘失。二大無三藏失。三特違至教
失。四立藏不定失。五不名小乘失。清涼即
許靜法五難。而爲天台。會通五難。具如疏
鈔。不能繁引。此教既説三乘修行。聲聞觀
四諦。斷見思二惑。智觀拆空。果成羅漢。見
道已前。有七賢位。五停心觀。別總念處。竝
名外凡。煗頂及忍。世第一法。倶名内凡。三
果。句四竝名分聖。阿羅漢果。名爲極聖。縁
覺乘人。觀十二因縁。於最後身。一座成覺。
其部行者。前即聲聞。後無佛世。斷證究竟。菩
薩乘人。修六度行。三僧祇劫。次經百劫。植
相好業。百劫滿已。八相成佛。初僧祇劫。是外
凡位。當五停等三賢階級。第二僧祇。是煗
法位。第三僧祇。即頂法位。忍法三品。百劫修
相。即是下忍。生天已後乃至降魔。是中忍位。
見道已前。二刹那中。即是上忍。及世第一。
如次配對。聖無漏中。三十四心。八忍七智。
見道位。次十八念。是修道位。第三十四。即
無學道。外凡内凡。分聖極聖。次第昇進。如
應可知
章二名通教下。第二通教。言二名通教謂
諸大乘經中説法通益三乘人等者。義苑
云。二名通教者。通同也。三乘同禀故。此
教明因縁即空無生四眞諦理。是摩訶衍
之初門。正爲菩薩。雙明二空故。傍通二
乘。蓋以空門。遣蕩小乘執心。令漸通泰
故。通益三乘人等。故大品云。欲得聲聞
乘。當學般若波羅蜜。欲得縁覺乘。當學
般若波羅蜜。欲得菩薩乘。當學般若波羅
已上此亦多取大疏解釋大疏即取四教
義文。四教義一云。次證通教者。此經淨
名爲迦旃延。解説其五義。二百比丘。心得
解脱。大品經三惠品。明薩波若智。三乘
同得。中論云。諸法實相。三人共入已上
義鈔云。即以同釋通。故法花云我等同入
法性。肇公云。三乘同觀性空。而得道也。即
三獸度河。一水無二義耳已上此釋大疏通
者同也三乘同禀故之文。會解記六云。通教
言三乘同禀者。問此與藏教三乘何異耶。
答巧拙不同。利鈍不等。以三藏拆色明空
故拙。望此通教體色明空。倶名爲鈍。通教
望前。劫皆成巧利也 問若爾大乘何用
二乘同禀耶。答引小乘。漸入實故。故作此
説也已上此釋名也。義苑因縁即空者。鈔云。
從縁生法。無性即空。非色敗空。不要折
破。故云即空。若約中論偈四句。初教即因
縁所生法。此教即我説即是空。第三亦爲是
假名。第四亦是中道義。故此云因縁即空
已上又云。言無生四眞諦者。第二重四諦
也。謂解苦無苦。名爲苦諦。解集無和合。
名爲集諦。解滅無滅。解道無道。四諦性
空。本無生滅。不同初教有何生滅已上
又云。言是摩訶衍初門者。揀非深極。言初
門者。以空遣有。未彰妙有中道義故已上
會解云。從縁生法無性即空者 問如滅諦。
是無爲。何名縁生耶 答因滅惑顯。亦曰
從縁。故假縁生。以造空理。故苦集滅道。以
爲空筌。無相空理。即爲莫菟。得魚忘筌。
是悟空旨便成大乘。非離四外別有大
也。如非離筌而魚矣。故今云。即色明空。
非色敗空也。言解苦無等者。即是涅槃經
文。言不同初教者。對前顯勝。言是摩訶衍
初門等。對後彰劣。以後二教。雖即不即
殊。皆彰中道。此通教。縱説中道。亦順入
空。故前鈔云。中即亦空。離斷常二邊故已上
此是明所詮義。大疏云。正爲菩薩。傍通二
已上鈔云。正爲菩薩下。所被機。雙明二
空。故云正爲菩薩。言傍通二乘者。初以
空門。蕩小乘執心。令漸通泰。故云傍通已上
義苑記主。疏鈔糅合載之上是明祈被機。
義苑故。大品云下。是引證也。大疏云。大品
云。欲得聲聞乘。當學般若波羅蜜等已上
義苑具載鈔云。大品云下。引證。此雙證名
及所被機。既三乘當學故。是通教三同禀
也。二乘既學。即傍爲也。云何欲得三乘。當
學般若。如云了法無生。名般若者。聲聞
學無生。便云一切諸法。皆悉空寂。無生無
滅。無大無小。無漏無爲。如是思惟。於嚴土
利他。不生喜樂。但欲趣寂。故成聲聞乘。若
聞無生。知從縁生故無生。從縁滅故無滅。
無生無滅。因縁之理。如是學者。成縁覺乘。
若聞無生。便知一切諸法。本自不生。今則
無滅。即生滅而無生滅故。不礙於生滅。滅
惡生善。悲智兼濟。成菩薩。餘同學一無生。
而成三乘故。若欲成自乘。當學無生般
若。又如無所得是般若。羅漢得之。實無有
法名阿羅漢。縁覺得之。不得縁相。菩薩
得之。心無罣礙。以無所得。能得菩提。故
言三乘同禀般若。以此義折則二乘人。同
學二空也。而云等者。具云欲得縁覺乘。
當學般若波羅蜜。欲得菩薩乘。當學般若
波羅蜜。此明王般若能成一切道果也已上
會解云。傍通二乘者。然此教雖許三乘同
學。而二乘分達二空。爲成己見。故云傍也
已上三乘共學。而有淺深。根有利鈍。解亦
異故。菩薩二空。證悟窮究。二乘二空。即是分
達。問二乘法空。應是分達。二乘生空。何言
分達。生空無是二乘所證。自乘智力。無遣
餘故。答二乘*無是不知法空。對望菩
薩。還是淺狹。非是極深。二乘淺觀。菩薩深
觀。是故二乘所學是分
章言諸大乘經説法通三乘者。四教義所引。
淨名所説。大品三惠品。同經三乘同學般
若。法苑譬喩品初。陳爾前事。云我等同入
法性。諸經往往。有此等事。雖不言論。亦即
有之。即中論智論等是也。言及大品中乾等
十地通大小乘者是也者。義苑云。乾惠十地
者。未有理水故。二性地。相似得法性水。伏
見思惑故。三八人地。四見地。五薄地。六離
欲地。七已辨地。八辟支佛地。此上同小乘伏
斷。九菩薩地。正使斷盡故。十佛地。頓斷殘
習。應身成佛。爲三乘機轉無生四諦法輪
故。故云十地通大小乘也已上此十地義。行
相簡略。今就彼宗。粗示相状。此教階位。名
爲三乘共行十地。三乘共履。各到自乘究竟
地。故四教義八云。大品經云。菩薩從初乾惠
地。至菩薩地。皆行皆學。而不取證。佛地亦
學亦證。故言三乘道位已上此意即明三乘
行人。一一經位。名三乘共。不同淨影聲聞
七位。縁覺立一。菩薩亦一。佛果立一。三乘
階位共立爲十。名三乘共。所言十者。一乾
惠地。三乘初心。通爲此位。即是三賢。一五停
心觀。二別相念處。三總相念處。名之三賢。
縁五停境。治其妄相。於身受心法。觀不淨
苦等。三乘倶作無生空觀。修此等法。對治
煩惑。又三乘共修無生四諦十二因縁六度
等法。隨其意趣。三乘各得自乘之果。後後
諸位。所修皆爾。諦縁度法。雖言三乘。如應
對修。而亦兼修。以通教相事如是故。皆是
無生即空觀故。此地是外凡位。以未得理
水故。二是性地。如前亦觀無生滅法。於四
諦等。作即空觀。巧度觀門體空殊勝。大超
三藏拆空觀解。煗頂忍法及世第一。竝在此
地。三乘觀解。利鈍雖異。倶伏界内見諦之
惑。觀心明了。得理水故。即是内凡。四善根
位。三八人地。三乘倶發眞無漏智。斷八十
八見諦之惑。無間三昧。念念斷證。八忍七智。
是見道位。約彼八忍。得八人名。此中即有
信行法行。隨機利鈍。分二人故。四是見地。
三乘同見第一義諦。無生四諦。即空之理。同
斷見惑八十八。盡斷迷諦惑。見四諦理。此
時周足。故名見地。即第十六心。道類智心己
云是也。此上二地。倶不出觀。發眞斷惑。相
續分位。第十六心後。即蘇息出觀。此即見地。
初念在觀。次念心時。即出觀心是故見地
一分入觀。餘分出觀。事必然故。五是薄地。
前見地中。屬見煩惱。斷盡無餘。而屬愛惑。
全在未斷。今此地中。方斷欲界六品思惑。
三乘倶體愛假即眞。九品惑中。下三有之。
前六已除。故立薄名。聲聞於此名一來果。
前八人地。是預流向。其見地。有即預流果。
此薄地中。六無礙道。五解脱心。是一來向。第
六解脱。即第二果。此等唯約聲聞。立之。後
之二位。其事亦爾。縁覺菩薩。無此等名。不
立四向四果名故。問三乘斷惑分齊皆同。
縁覺菩薩。何無四果。答聲聞根鈍。一段智
力。斷其分惑。一入觀心。勢力盡故。作蘇息
想。於此立果。故有四階。縁覺次利。菩薩最
利。一座斷盡。證理亦極。是故無有數數出
觀蘇息之事。無出觀故。不立四果。問若爾
一座斷盡。即無數數出觀。何故亦立見地
等名。聲聞出觀。數數定有。菩薩縁覺。擬彼
立地。是故三乘共立多地。至斷惑者。有此
別也。六離欲地。三乘同斷下三惑。體愛假
即眞。盡欲界煩惱。即是五下分結盡也。其
聲聞人。即第三果。斷下三品。三無礙二解
脱。是不還向。第九解脱。即不還果。七已辨
地。三乘人。同共體達色無色界愛結即眞。
發眞無漏。斷五上分七十二品諸修惑盡。
上界八地。各有九品。是故八九七十二也。
各有無礙解脱二道。即有一百四十四心。聲
聞之人。前之一百四十三心。竝羅漢向。最後
一念。即第四果即是悲想第九無礙道心。次
後其解脱道。此時盡智現前。名爲阿羅漢
果。三乘倶斷三界惑盡。是故此位名已辨
地。三乘聖者。界内見思一切正使。此地皆
盡。八辟支佛地。縁覺根利發眞無漏功徳力。
大侵除已前所斷。三界見思。煩惱正使之習
氣。言侵除者。是少分斷。不謂斷盡。唯佛獨
斷習氣故也。聲聞不能侵除習氣。智力劣
故。非其分故。菩薩大悲。助願潤生。是故故
留不除習氣。已侵習氣。超過聲聞故。聲
聞上居第八地。上來諸地。三乘共同。體法入
空。成斷惑智。即是體假入空觀也。九菩薩地。
菩薩乘人。從初發心。縁無生四諦。修二利
行。斷盡界内見思正使。從空入假。道觀雙
流。深觀二諦。進斷習氣色等無明。得成界
外法眼道種智。遊戲神通。淨佛國土。成就
衆生。學佛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大
慈大悲。漸斷習氣將盡未盡。雖漸斷習。
而以習氣。誓扶潤生。三界受生。利益衆
生。動逾塵劫。修行二利。雖前諸地同於二
乘修行斷惑。皆是修從假入空行相。而至
六七地。亦從空入假。成就衆生。淨佛國
土。十是佛地。前菩薩地。多劫修行。二行滿。
三乘機熟。於最後身。大功徳力。資助智慧。
以一念相應慧。除餘殘習氣。究竟斷盡。得
一切智。即成佛果。是名佛地。第九第十。即
是如次菩薩因果。前後異故。四教義八云。智
度論云。聲聞智慧力弱。如小火燒木。雖燃
猶有炭在。縁覺力勝。如大火燒木。木燒炭
盡。餘有灰在。諸佛智慧力。大如劫燒火。灰
炭倶盡。亦如兎馬象三獸度河之喩也。問
曰。菩薩佛地名異二乘。何得言通也。答
曰。名雖有異。同是無學應供。得二涅槃。共
歸灰斷。證果是一。名義不拆。是則名義究
竟倶同也已上義眞和尚。天台義集云。問何
故名共行十地 答三人同斷見思惑故 
問同斷見思惑。與藏教觀法。有何異耶 
答巧拙有殊。柝體不同 問巧拙拆體其意
云何 答通教體陰即眞名巧。三藏折陰方
眞名拙已上三藏教中三乘。倶拙度折觀。通
教中三乘倶巧度體空。藏通二教。有此差別。
章通教&MT10755;亦名漸教者。宋本無此一句。後二
&MT10755;。皆無其句。恐後人除此句。日本章本。
後三教&MT10755;。皆有一句。探玄&T047368;四教之首。皆
有一句。三藏教。云亦名小乘教。通教首。云
亦名漸教。別教云亦名頓教。圓教首。云亦
名祕密教。集成&T047368;主。引探玄&T047368;。顯各一句。
今章三藏教&MT10755;。無彼一句。倶初即云謂是小
乘。即當此也 問通教名漸。彼宗有耶。答
彼宗未必有以通教亦名漸教。若以義准。
不可遮之。此教通三。爲引小乘令信大
乘故。大乘教通三被之。故演義鈔。釋彼宗
意云。傍通二乘者。初以空門。遣蕩小乘執
心。令漸通泰。故云傍通已上由此義故。言
漸無過。彼三藏教體。是小乘故。亦名小乘
教。倶非彼宗常途教名。故刊定師難云。何故
不名小乘教耶。然今章主。得意亦名小乘
教。有何過乎。此亦如是得意立名
章三名別教下。第三別教。義苑云。三名別
教。別即不共。不共二乘人説故。此教正
明因縁假名無量四眞諦理。謂苦有無量。
非諸聲聞縁覺所知。集滅道。各有無量相
等。明界外獨菩薩法。的化菩薩。不渉二
乘。故聲聞在座。如聾如盲。不同通教三乘
通修。今一道出離。逈超二乘。則涅槃云。四
同縁。有無量相。非聲聞縁覺所知。諸大
乘。瓔珞。光明等。廣明菩薩歴劫修行行位
次第。互不相攝。竝此別教之相。故云諸大
乘經中所明道理等已上義苑文中有五。一
釋教名。二此教下。辨所詮。三明界下。明所
被。四則涅下。引證據。五諸大下。釋章文。此
中總取大疏鈔詞。合糅安布。何必對校。因縁
假名者。當中論第三句亦爲是假名也。無
量四眞諦理者。即第三四諦也。界外獨菩薩
法等者。是花嚴經。法界品意。言諸大乘瓔
珞等者。本業瓔珞經。是方等部結經。具説
四教。其中次第三觀。四十二位賢聖法門。歴
劫修行之邊。即別教之義。金光明經。亦方等
部。眞明菩薩十地等法歴別之門。即別教
義。天台四教。不別配部。容一一經中有
數教故。故通諸經。説別教處。即爲此教
分齊義門。四教義云。次證別教者。此經明。
以無所受。而受諸受。未具佛法。亦不應
滅心受。而取證也。無量義經云。摩訶般若
花嚴海空。宣説菩薩歴劫修行。即是別教
文。涅槃經。明五行。正是別教大意也。大智
論云。斷結使有二種。一者共二乘斷。二
者不共二乘斷。不共斷者。不共般若。斷別
已上言此經者。淨名經也。以四教義
依淨名經而造故。章言諸大乘經。即是等
經。而亦攝諸論矣。四教義一又云。問云。何
故不説爲不共教。而作別教之名答曰。智
論明不共般若。即是不共二乘人説。如不
思議經。今明別教。如説方等大品。二乘共
聞。而別教菩薩。故用別名也。兼欲簡非
圓教。別雖異通。猶是未圓號也已上大疏
云。不名不共。而云別者。兼欲簡非圓故。
以一因逈出。一果不融。歴別而修不得因
果圓融故已上鈔云。不名不共下。二通妨
&MT10769;。初牒疑情。謂有&MT10769;言。既言別即不共。便
是智論不共般若。何不名爲不共教耶。兼
欲下解釋。以別有二義。一不共二乘。義如
上説。一歴別不融。故名爲別。若云不共。不
兼後義。故云兼欲揀非圓故。以一因下。出
非圓之相。一因逈出。對他顯別。不同通
教。三乘通修。今一道出離。逈超二乘。亦
離二邊。以顯中道故。一果不融下。當法明
別。一果不融者。果別謂。三徳三身。各不融
故。不能一徳一功徳等故。歴別而修者。當
體以明因。別修布施時。非我等故。初他
不知二地功徳等故。不得因果圓融者。因果
互望不融。不能因説果海。果徹因源
已上別教立名。巨細如是。言亦名頓教
者。宋本無之。集成云。三別教。探玄云。亦
名頓教已上後人除此章句。章主以義。立
頓教名。此教非被先小後大。漸入之者。唯
被直往大乘之人。是故事義決定頓教。非是
化儀四教中頓。圓教之中。名祕密等義亦
同。然非化儀門。既非彼宗常途所談。是故
後人妄除此句。前後教句。其事亦爾。以義
判之。有何遮妨。問別教之中。立幾次位。具
明菩薩因果斷證。答別教建立五十二位。
具明因果斷證之相。然菩薩住諸教不同。
由此伏斷高下亦異。四教義九云。位數多
有不同者。如花嚴經明。三十心。十地。佛
地有四十一地。瓔珞經。明五十二位。仁
王般若。大品等。亦但明十地佛地。不辨
三十心等覺地也。涅槃經。明五行十功徳。
約義配位。似開三十心。十地。佛地。而文
不出名。又十地論。攝大乘論。地持論。十
住毘婆沙論。大智度論。竝釋菩薩地位。如
是等諸經論。明菩薩位。名數多少不同。斷
伏高下亦異已上問今明別教伏斷次位正
位。何等經論爲準。答四教義又云。今明別
教大乘次位。須用瓔珞仁王兩經。若明斷
伏高下。須約大品三觀已上又云。今謂瓔
珞經。明五十二位名義整足。恐是結成諸
大乘方等別圓之位也。仁王般若。明五十一
位。恐是結成前四時般若別圓之位也已上
 問所言五十二位者何 答四教義又云。
約瓔珞經明位數者。珞經有七種明位。
七位者。一者十信。二者十*位。三者十行。四
者不迴向。五者十地。六者等覺。七者妙覺。
地初十信心。即是外凡乾惠地。伏忍之位
也。十住即是習種性住。從此已去。盡三十
心解行位。悉是別教之内凡性地。柔順忍位
也。約別教義推。如煗法。十行者。即是
性種性。別教義推。如頂法也。十迴向即是
道種性。別教義推。如忍世第一法也 問
曰。別教何順明煗頂忍也 答曰。十地既
對四果。故順明也。通教通。眞似解説。爲煗
頂忍世第一法。今別教別。眞似解義。立此
名。此決分明也。次十地即是聖種性。此皆
入別教四果聖位。悉斷無明別見思惑。六等
覺位。即是等覺性。若望菩薩。名等覺佛。若
望佛地。名金剛心菩薩。亦名無垢地菩薩
也。七明妙覺地。亦名妙覺性。即是究竟佛
薩果。大涅槃之果也已上天台義集云 
問此等位行相如何 答外凡位在十信。用
拆空觀。内凡位在十住十行十迴向。於十住
中。用體空觀。此拆體二法。是空觀成就。破
見思惑。十行假觀成就。破塵沙惑。十迴向
修中道觀。伏無明也。分聖位者。從初地
至等覺。分破無明。分證中道 問極聖位
何 答極聖位。獨在妙覺。破無明惑。斷變
易生死。是他受用報身。七寶座成道已上
台宗意。障立三惑。一見思惑。是界内障。名
爲通惑。三乘通斷故。二塵沙惑。三無明惑。
此二竝界外障。名爲別惑。菩薩獨斷故。藏
通二教。是界内教。但事理之異耳。別圓二
教。竝界外教。亦事理之耳。別圓二教諸位。
隨應具斷三惑。藏通二教。唯斷見思。不言
別惑。天台義集云 問煩惱障及智障。攝一
切障。何故更立塵沙惑耶 答依地持論。
建立二障 依大品經大智度論。開爲三
惑 問開爲三惑如何 答見思惑即煩
惱障也。今約智障。開於事理。障事智者。是
塵沙惑。障理智者。無明惑也已上故開二
障。以爲三惑。由此即定諸位伏斷。經論所
説。隨宜非一。台宗諸文。解釋多端。率爾
&MT10769;盡。恐繁略之
章四名圓教下。第四圓教。義苑云。四明圓
教。圓以不偏爲義。此教正明不思議因縁。
二諦中道。事理具足。不偏不別。融攝無礙
故。云具足一切無盡等。即花嚴經者。經云。
顯現自在力。爲説圓&MT90041;經。無量諸衆生。悉
受菩提&T047368;等。然雖宗花嚴無盡。翻成三
諦圓融。則依其文。而不得其義也。但化最
上利根之人故已上義苑文爲四。一釋教
名。二此教下。辨所詮。竝取大疏。三融攝
下。釋章文。四但化下。明所被。三中亦二。初
釋具足等。二即花下。釋指本經。亦二。初
引經文。二然宗下。彈彼宗。言圓以不偏爲
義者。此大疏言。會解云。疏圓以不偏爲義
者。不偏即&MT90041;故。證以圓&MT90041;經。而四教義云。
圓明圓妙圓&MT90041;圓足圓頓。故名圓教也。雖
以五字釋之。皆此不偏之義。謂偏則不明。
偏則不妙等也。此則不偏。是道釋名。明妙
等。是別釋名也已上四教義者。高麗諦觀法
師撰之。有一卷矣。大宋人師。&T047368;述非一。
言此教正明不思議因縁等者。既是取大疏
言。鈔云。疏此教下。辨所詮。略無無作四諦
之言。言不思議因縁二諦中道者。即中論第
四句。亦是中道義。而言不思議者。佛性中
道故。又因縁即空故。不可作因縁思。即假
故。不可作空思。即中故。不可作二思。即
一而三。即三而一。爲不思議。因縁二諦。即
眞俗二諦。中道即中道第一義諦。三諦義
也。又融二諦。即是中道。不似通教多約眞
諦。別教多約俗諦。言事理具足者。通多
約理。別多約事。圓中擧事。乃是即理之
事。擧理。乃是即事之理。無理不明。無事
不具。言不偏不別者。不偏者。謂非偏眞。又
不滯一邊故。不別者。謂不歴別。必須融
攝故已上今章法界自在具足一切無盡法
門等者。此似花嚴一塵法界事事無礙十玄
中詞。彼宗唯明一心三觀事理無礙相即圓
融。理事既即事。事亦即是故。十不二門之
中。色心不二。依正不二等。即是事事無礙相
状。然理事相即故。亦得至事事法。非如花
嚴十玄六相無盡重重以此爲本。章中所擧
言。過彼宗。言即花嚴等經是也者。此總指
示圓教所明諸法門等。非謂獨局證圓教
名。言亦名祕密教以聲聞等不見聞故者。宋
本無此句。集成云。四圓教。探玄曰。亦名祕
密教已上故知宋本後人除之。然天台宗。
無以圓教名祕密教。倶是章主以義立名。
圓教行相。已指花嚴。花嚴望鹿苑聲聞。不
知不見。機未熟故。時未至故。由此義故。
花嚴所説。圓教之門。不見聞故。望聲聞
等。名祕密教 問若以聲聞。望法花者。
應見聞耶。不可得耶 答若以根未熟聲
聞等。望法花者。決定不可見聞法花。法
花之時。根已熟故。得預記別。是故此時。
不可言祕密教。若以花嚴。望已熟聲聞。其
事亦爾。必可見聞。所入一乘。即是花嚴。即
其謂也。然法花經。已熟之時。初入同教。後
入別教。是故法花。名爲同教。若別教門。縱
聲聞等。根機已熟。不能初入。必經同教。
後入玄故。是故當知。未熟聲聞。不入法
花。即同花嚴。已熟聲聞。法花始入。不堪入
玄 問圓教既爲上根人説。爲彼上根。説
幾階位。其中斷惑證理云何 答爲圓教人。
説六即位。此位中明其斷證。言六即者。一
者理即。以衆生本性具三諦理故。二名字
即。以從知識及教。知一切皆佛法故。三觀
行即。由如上知故。修圓融行。四相似即。
以逾觀逾止。似於眞用故。五分眞即。以三
徳分顯。得佛法分故。六究竟即。以智斷倶
圓。三徳全顯故。斯乃六故。初後不濫。即故
初後倶是。理同故即。事異故六。始終理同。
初後無濫。故名六即。初二於位無所應對。
觀行是五品位。即是外凡。言五品者。依法
花分別功徳品立。一十心具足。是初隨喜。二
讀誦經典。三更加説法。四兼行六度。五正
行六度。是名五品。相似正是十信之位。即
是内凡。得六根淨。於此位中。斷見思塵沙
惑。初信斷見。二信至七。即斷思惑。八信
至十。斷界内外塵沙之惑。分眞即中。攝十
住十行十回十地等覺之位。初住已上。斷
無明惑。顯中道理。一位斷一品。顯一重中
道。即分眞中。四十一位。如次斷破四十一
品無明之惑。顯四十一重中道妙理。總名
分聖。究竟即中。攝妙覺位。即斷最後品無
明。顯最極位究竟中道甚深妙理。即是三
身即一佛果位也。圓教意者。十住之中。初
發心住。於其無明。一斷一切斷。得如來
一身無量身。即能分身。百佛世界。作十界
形。普現色身。隨機施化。斯乃初發心時。便
成正覺。生死煩惱。一時斷壞。圓行成就。一
生即入。初發心住。是分證成道。非究竟正
覺。是相即圓融。一成一切成。二位已上。次
第漸増。斷證深廣。不可思議。究竟妙覺。圓
滿極位。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即是毘盧遮
那如來。自受用報身。妙智契理。理智冥合。
虚空爲座。成等正覺。法花本門。五百塵點
已前久成。實修實證。普賢觀經釋迦牟尼
佛。名毘盧遮那。遍一切處。常樂我淨四徳
&MT90041;。竝是圓教究竟果相。上來四教別別行
相。就彼宗義。粗陳述竟。義苑云。若約中
論偈四句。初則因縁所生法。二即我説即
是空。三即亦爲是假名。四即亦是中道義。
又此四教。由三觀起。從假入空。拆體異
故。有初二教。從空入假。從假入中。有
別教起。三觀一心中得。有圓教起。又此四
教。不局定一部。一部之中。容有多故。又
更以四種化儀收之。謂頓漸不定祕密。頓
漸同南中諸師。後二謂一音異解。若互相
智。名爲不定。互不相知。即名祕密。此師立
義。理致圓備。但三藏教名義。似小濫。以餘
三教亦有三藏故。而但判花嚴兼正圓別。
以就登地已上。約寄住行布爲別義。若與
之者。名異義同。亦無大過。若奪之者。則
失花嚴本意。謂是迷其行布。爲別教。但
取圓融。以爲圓教。離成二教。各失一邊。合
而融通。方成了義。順花嚴宗。行布圓融。二
互相攝故。此義學人。善知得失。竊況此師
位登五品。尚失經宗。自後諦觀。不親大
識。明尚里大多。特録乖宗。以誤晩學悲夫
已上此一段文。總相斷簡。於中長分。總
爲七段。一偈對四教。二又此下。立教所因。
三又此下。部教多少。四又更下。用四儀式。
五此師下。名義順違。六而但下。詳定去取。
七此義下。擧違偈歎。此七段中。初即前通
教。鈔中文二三四五。全取大疏總相料簡
文。然第五順違。彼廣擧刊定師難破。一一
會之。今略擧其順違要言。第六去取疏鈔糅
明。第七一段。記主結彈。此中擧疏。儀式
文中段前。岌公作南中諸師。南中諸師。總
立三教。頓漸之上。加不定故。今明頓漸。漸
中開三。即是岌公。欲明天台漸中開分數
教。是故言同岌公是勝。順違之中。疏云。亦
有三故。今加藏字。餘全取疏文言。對挍可
見。義苑所擧大疏之文。鈔中廣釋。恐繁
不引。又四教各有教理智斷行位因果。隨
教義異。三藏八種皆小。通教八種皆通。別
教八種皆別。圓教八種皆圓。疏僅列名。鈔
廣解釋。今恐繁厭。不能引載。折薪云。賢首
品演義鈔云。天台智者。依此一品。立圓頓
止觀。止觀第一云。此菩薩聞圓法。起圓信。
立圓行。住圓位。以圓妙徳。而自莊嚴。以圓
力用。建立衆生。又云。彼釋聞圓法云。謂
聞生死即法身。煩惱即般若。結業即解脱。雖
有三名。而無三體。雖是一體。而立三名。
是三即一相。其實無有異。法身究竟。般若
解脱法究竟。般若清淨。餘二亦清淨。解脱
自在。餘二亦清淨。聞一切法亦復如是。
是名聞圓法。云可起圓信。信一切法即空
即假即中。無一二三。而一二三。而一二三。
是遮一二三。而一二三。是照一二三。無遮
無照。直入中道。皆究竟清淨自在。聞深不
怖。聞廣不疑。聞非深非廣。而意有勇。是
名圓信。云何圓行。一向專求無上菩提。不
餘趣向。三諦圓修。不爲無邊所寂。不爲有
邊所動。不動不寂。直入中道。是名圓行。其位
徳用。全引今經上皆演
義鈔文
今文云。法界自在具
足一切無盡法門等者。正是賢首品中意
下更引止觀。
足成演義意
故止觀云。今依經更明圓頓。
如了達甚深妙徳賢首曰。菩薩於生死。最初
發心時。一向求菩提。堅固不可動。彼一念功
徳。深廣無涯際。如來分別説。窮劫不能盡
從此方連
演義所引
清涼既指其位徳用。全引今經。如
彼文云。云何入圓位。入初住時。一位。一切
位。一切究竟。一切清淨。一切自在。是名圓
位。云何圓自莊嚴。彼經廣説自在相。或於
此根。入正受。或於彼根。起出説。或於一
根。不入出。餘一一根。亦如是。乃至結云。若
委説者。祇於一塵。即入即出即雙入出。即
不入出。於正報中。一一自在。於依報中。亦
是。名圓自莊嚴。云何圓建立衆生。或放
一光。能令衆生得即空即中益。得入出。雙
入出。不入出益。歴行住坐臥。諸默作作。亦
如是。有縁者見。如目覩光。無縁者不覺。盲
瞽常闇故。故擧龍王爲譬。竪遍六天。横
亙四域。興種種雲。震種種雷。耀種種
龍降種種雨。龍於本宮。不動不搖。而
於一切。施設不同。菩薩亦如是。内自通
達即空即假即中。不動法相。而令
種種益。得種種用是名圓力用建立衆生。
初心尚爾。恐中後爾 上皆
彼文
既依賢首品
文。以明圓頓止觀故。今指如花嚴説也 
問今宗與彼何別 答如彼唯約三觀。故
得如是圓頓。所以清涼揀云。若取當經聞
圓法。即聞上同時具足等十種玄門及依正
無礙等。依此起行。即是圓信。其圓行等。如
前説即如玄中明
行位處也
又彼正以法花。爲純圓。花
嚴兼於一別。此迷其行布。爲別教。但取圓
融。爲圓教。離成二教。各失一邊。合而融
通。方成了義。順花嚴宗已上義苑師意。釋
成章主天台圓教指花嚴。是義理是顯事實
爾矣。天台以法花。爲其所宗教事須指言
法花是也。然彼宗義。五時教中。四時皆有圓
教法門。謂花嚴。方等。般若。法花也。法花即
是純圓一實。今指花嚴意者。欲顯諸師多
歎花嚴。是故且取花嚴圓教一門義邊。指
云花嚴是也。是故章主自亦顯揚花嚴一乘。
以爲最上。而其法花。非不擧指。故義苑云。
四圓教中。唯指花嚴。等取法花經等已上
宗法花。既是純圓。無有兼但對帶事故。故
荊谿師。法花名爲超八之圓。以超爾前八
教故。爾前諸教。圓教雖多。皆帶方便。非純
圓故。清涼法花名漸圓教。以漸教中。圓教
法故。化儀化法。合名八教。化儀亦名大
綱。四教化法。亦曰綱目。四教疏&T047368;一云。頓
等是此宗判教之大綱。花等是一家釋義之
綱目已上一宗所立教觀二門。如易乾坤。同
天日月。教則顯義。得義成解。依解成行。
行即妙觀。觀則成行。依行顯理。得理成
詮。詮即圓教。一法之上。有教觀門。教觀相
成。建立一法。非是別途。連貫成故。然約義
門。且有司在。四教五味。一乘十妙等。是教
門也。以簡擇麁妙。研覈淺深故。一心三觀。
十二因縁。四種三昧等。是觀門也。以成行顯
理。遣情見法故。一宗教觀。旨歸深妙。巍巍
洋洋。窮其精美。天台宗承。龍樹菩薩。爲其
元祖。昔北齊惠文禪師。依龍樹智論。獲一
心三觀。遂融暢一乘。證法花三昧。次以此
大法。授南岳惠思尊者。惠思通暢佛乘。深
證妙理。位入十信。徳淨六根。圓教十信。功
高餘教。斷見思塵沙。伏無明惑故。思禪
師。以法授天台智者大師。智者智入玄奧。
徳秀千古。東流藏教。窮十五遍。開四教之門。
分五時之界。八萬法海。盡於涯底。純圓妙
法。爲其旨歸。開會深義。爲彼宗極。圓宗教
觀。此時大弘。四海朝宗。一天歸仰。次有章
安灌頂大師。結集山家教門。規弘智者遺
躅。章安下。有縉雲智威大師。亦號法華尊
者。智威下。有東陽惠威大師。亦號天宮尊
者。惠威下。有左溪玄朗大師。朗公下。有荊
谿湛然大師。台宗教門。記述有功。治定研
究。顯揚宗旨。日本號之妙樂大師。居妙樂
寺故。乃法華天宮等之例也。荊豁門下。有
瑯瑘道邃和上。姑蘇行滿座主。智度法師。蘇
州元皓法師等。道邃下。有東陽廣修法師。修
之下。有天台山物外法師。外下。有梁天台
山元琇法師。次周清疎住天台山
禪林寺
次大宋淨光
大師義寂。次大宋明州寶雲寺義通。次有宋
明州四明山延慶寺智禮亦號
法智
及杭州天竺
寺慈雲大師遵式等。次智禮下。有明州延慶
寺廣智大師尚賢。及台州承天寺神照大師
本如。幷南屏梵臻法師等。遵式下。有温州
淨社賜紫仁岳法師等。神照下。有台州白蓮
法眞大師處咸。及杭州興教神悟大師處謙
等。謙云是靈芝元照律師之所承也。次梵臻
下。有慈辨從諫法師。諫之下。有車溪擇卿
法師等。次竹菴可觀忻法師。次兆峰宗印
法師等。宗印下。有古雲元粹法師及日本不
可棄法師俊&T039917;焉。自昔已來。陳隋唐宋。次第
相承。天台宗緒。如是而來。始自惠文。終
至古雲。經二十二世也。至于日本弘傳天
台宗者。昔日本國。人皇第三十六代御宇
孝謙高野姫天皇。天平勝寶六年甲午。大唐
楊州龍興寺大徳。鑒眞和尚。依日本聖朝勅
請。來至此國前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入大宰府。明
年二月四日方入洛陽。今自此而取
和尚多齎天台書籍而來。謂止觀。玄義。文
句。小止觀。六妙門等也。鑒眞和尚者。弘景
禪師之弟子。弘景者。乃章安大師弟子也。正
弘律藏。兼達台宗。戒行清潔。定惠融發。若
自天台大師取之。乃第四祖師也。若自南
岳大師取之。乃第五祖師也。傳教大師傳中
云。鑒眞是天台宗第五祖師焉。和尚雖齎台
宗章疏而來。先弘律義。築壇授戒。台教弘
演。事未廣敷。和尚所將徒屬。門人十有三
人。皆學台宗。兼融定慧。和尚以東大寺。戒
壇唐禪兩院。付屬上足法進大僧都。進公
於唐禪院。講敷律藏。弘演台宗。和尚齎
持。台教之外。別齎台教。而來。安置唐禪
院。進人令書寫。講説弘通焉。自餘門輩。十
有二人。竝住西京唐招提寺。弘敷戒律。開
演台教。厥時唯天台所説章疏而已。未有荊
谿&T047368;述章等。已前聖武天皇御宇。天平八年
丙子七月。大唐道璿律師。與唐留學生玄昉
法師倶來朝矣。璿公乃是禪宗。花嚴宗。亦是
天台宗法匠也。雖有此傳。事是草創。至弘
演者。其縁未廣。鑒眞和尚。朝來之後。經五
十一年。至人皇第五十代御宇。桓武日本根
子皇統彌照天皇諱山
延暦二十三年甲申。
傳教大師最澄。遠往大唐。値道邃行滿二
徳。學天台宗。獲三觀法。兼傳眞言。習菩薩
戒。乃以延暦二十四年乙酉歸朝。大齎台
宗章疏而來。荊谿章記。諸餘諸記。諸章疏
等。皆悉齎來。傳教大師。入唐已前。久研台
宗。乃依鑒眞和尚將來章疏也。即於高雄
寺。聚衆講文句等。而義理髣髴。書典不
具。故發願奉詔。往唐傳之。比叡山者。最
澄和尚。幼年草創之處。歸朝之後。即於彼
山。大弘台教。雖天台根由始于鑒眞將來。
廣敷之事。專在傳教大師傳來。自爾已來。
一天四海。皆悉習學。花夷都鄙。無不弘敷。
于時有義眞和尚。共傳教入唐。傳教所學。
亦倶習學。倶亦歸朝。傳教是開山之本願。義
眞乃最初之座主。座主重職。連繞不絶。義眞
雖共傳教同學佛法。而眞公者。是澄公
之弟子也。助揚師道。弘敷宗教。傳教大師。
門人甚多。謂義眞。慈覺。圓澄。光定等也。義
眞弟子。有珍圓和尚。號智證大師。是園城
寺天台宗之元祖也。慈覺大師。諱乃圓仁。隨
大師。習學宗教。甚獲旨歸。後人皇第五十
四代。仁明天皇御宇。承和五年戊午入唐。重
學天台。大傳眞言。在唐學法。備經十年。歸
朝之後弘之。本山叡岳眞言。慈覺門葉大榮。
壇林後代甚昌。慈覺門下。有惠高和尚。遍照
僧正。長意僧正。安然和尚等。惠高下。有滿賀
延昌等。滿賀下。有慈惠諱良源僧正等。慈惠
下。有惠心院源信僧都及檀那院覺運贈僧
正。竝都率僧都覺超等覺超亦承
惠心
後代所傳。
山門天台。准惠心檀那兩院而已。源信下。
有明豪大僧正。覺超都。賓印供奉。安海供
奉等。覺超下。有勝範座主。範下有長教。教
下有忠尋座主。良舜阿闍梨等。忠尋下。有椙
生皇覺法橋。次範源法印。次俊範法印。次靜
明法印。經海僧正。近代皇覺已後。名之椙生
流也。良舜之次。有舜耀法橋。次宗延法眼。
次明慶法橋。次證圓阿闍梨。次隆澄僧都。次
有憲源法印。猷豪法印。承詮法印。宗嚴僧都
也。寛印下。有圓深。次玄然。次辨覺法印。次
明雲座主。次顯眞座主。次有仁快僧都。明禪
法印等也。已上惠心流。擧少分畢。覺連之
下。有遍救僧都。次清朝法橋。次隆範阿闍
梨。次隆豪律師。豪之下。有永辨法印。智海
法印。畏耀法橋等。永辨智海。中古名匠。倶
湛淵海。互諍詞辨。永辨之下。有寶地房法
印證眞。於天台六十卷。作私記三十卷。眞
之下。有聖覺法印。宗源法印等。宗源之次。
有雲快僧正。信承法印。經承法印。宗澄法印
等。智海之下。有明禪法印。次有公豪僧正。
明瑜僧正。經海僧正等。公豪下。有實禪僧
正也。長耀之下。有竹林房法印靜嚴。是近
代名哲。與證眞竝肩飛名。靜嚴之下。有聖
覺。聖覺次。有信承法印。隆承法師。尊豪法
印等。隆承之下。有聖憲法印憲實法印。憲實
亦承聖憲也。顯眞僧正下。有仁快僧都。聖
覺。明禪也。仁快次宗源。次雲快。次有經承
法印。顯雲僧正。承詮。宗澄。憲源法印也。圓
能法印。承于顯眞。智圓僧正。承于圓能也。
明禪下。有顯瑜。公豪。經海。靜超律師等。經
海亦承于顯瑜。公豪下。有實禪也。證圓之
下。有智圓。隆澄也。隆澄下。有憲源。猷豪。承
詮。宗嚴也。宗嚴之下。有慈玄也。已上檀那
之流。相承次第。擧其少分也。數處列同人。
有承數流故。然有正流傍受。隨學者意。率
義可悉。此是比叡山延暦寺相承。血脈之次
第也。園城寺所學天台宗者。智證大師之法
裔也。智證大師。日本人王第五十五代。文徳
天皇御宇。仁壽三年癸酉。遠往大唐。習學密
教。重研台宗。同御宇。天安二年戊寅六月歸
朝。在唐學法。經六年焉。歸朝之後。弘之叡
岳。智證大師。諱圓珍。其上足有増命僧正。
次鴻譽内供。次蓮昭阿闍梨。次千觀内供。
次慶祚阿闍梨。次明尊大僧正。次智圓阿闍
梨。次元範禪師。次範守大徳。次良明阿闍
梨。次圓憲阿闍梨。次良慶法眼。次有明元
法橋。圓順僧正。賢星律師。祐曉律師等。祐
曉之下。有實仰僧正。上且列實仰相承之
一流。自餘諸流。恐繁不陳。上來三井園城
寺。天台宗血脈次第也。智證門流。本住叡
岳。經亦數代後。移三井。封爲一廓。弘敷天
台眞言倶舍。門學列林。法談成巿而已。此是
本寺本山所學天台宗也。自餘五畿七道。多
弘此宗。皆出山門。亦出寺門。彼彼所學。不
可擧盡。天台四教。人盛學之。故粗陳之。
令初學知者也
五教章通路&T047368;卷第十二&MT10755;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367 368 369 370 371 372 373 374 375 376 377 378 379 380 381 382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