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唯識論同學鈔 (No. 2263_ 良算抄 ) in Vol. 66

[First] [Prev+100] [Prev]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界者。非無性有情云事。是以震旦人師。
上下二界相對。名勝妙下劣云云
答。正見本論上下文下明縱轉不成答。無
般涅槃法下劣界者。安住如是下劣界中
云云 下劣界者。無性有情云事。源出慈氏
所說。誰人疑之耶。爰知。闕三乘聖種人。
名下劣界性。有三乘種姓者。名勝妙界性
也。若依三界差別分別勝妙下劣者。一
切凡夫皆具三界種子。併可通勝妙下劣
二界性歟。若爾下劣勝妙。爲各別種姓。頗
似無由。但至顯揚論文者。旣顯揚瑜伽
支分ナルカ故。爲釋瑜伽文。出有般涅槃無般
涅槃二人。令知勝妙下劣卽有性無性人歟。
次瑜伽下文。是別事也。以三界。爲劣中勝
配立也。不釋今文。何爲難耶。就
中云劣中勝三生。未云界性。旁不相違

  若有無漏
問。宗家意。爲證定性二乘。引華嚴經補處
菩薩下生事。爾者所說辟支佛者。麟喩。部行
中何耶。答。或唯云麟喩。或云通部行也
兩方。若麟喩者。麟角名言。表獨一義。一
三千界唯獨一出之類也。旣云諸辟支佛。述
多類並出之義。知。非麟角獨覺云事。若依
之部行者。宗家處處中。引此經文。證麟喩
不見佛之義。知。不通部行也。況樞要中。
引爲定性證耶
答任一邊難勢。可成申唯限麟喩一類之
義也。部行獨覺通定不定性。若通並出類。
何引爲定性證據耶。玄賛引之。證麟喩獨
覺。慧日論。補闕章等。其意一同也。更不可
異求。但至諸一字者。華嚴經文。說一切補
處菩薩。閻浮下生瑞相。十方世界三世諸佛。
下生之時。十種之相。無盡シヲト云フ說故。或處
覺光明忽入涅槃。或時不覺之遠移他方。
總盡此等類。云諸辟支佛。出覺不覺
類也。非云一世界中。補處菩薩下生時。
有覺不覺諸辟支佛。不限釋迦ニモ。不限慈
&MT01302;。不指此界トモ。不指彼界トモ說諸補處
生之相。故無其過歟
通二類之義。如彼短釋。可見之
  問。宗家意。爲證定性二乘。引華嚴經補
處菩薩下生事。爾者所說辟支佛者。麟喩。
部行中何 答。有多義。或云麟角或唯云
部行。或通二類也 兩方。若部行者。宗家
餘處。引今此經文。證麟角獨覺不見佛
之義。加之當要中。引爲定性證。若部行
者。爲證不足。若麟角名言。表獨一義。而
旣云諸辟支佛。述多類並出旨。知。非麟
角類也如何 答。宗家處處引此文。證
麟角定性義。誰疑之耶。但至諸字者。於
此有多料簡。今案麟角不並者。百劫已滿
類也。今云。諸辟支佛者。已滿。未滿二類。
共擧之也。百劫修行已滿足者。覺光明
入涅槃。未滿百劫輩。不覺光明。移置
他方也。相兼此等類云若有無漏諸辟
支佛覺此光者。卽捨壽命。入於涅槃。若
不覺者。光明力故。移置他方餘世界中
也。或相兼諸補處下生。云諸辟支佛也。
不限釋迦。不限慈氏。非唯此辟支佛。亦
非唯彼支佛也。相包一切獨覺。說補處
下生相也
有人云。世界無邊也。補處下生時。照無邊
世界。故諸三千界支佛。或入涅槃。或移
置他方也。故同本異譯經云。悉能嚴淨一
切三千大千世界云云 何違一三千界。唯
獨一出之理耶
私難云。若爾不覺光明之類。移置何處
耶。照一切三千界故。況一他用限一三
千界。何遠及餘界耶
有云。通二類也。部行中。亦有不見佛之
者。何非定性證耶。此文旣說麟角故。不
違麟角獨覺必是定性之惠日論釋歟
論第一卷同學鈔第三


論第一卷同學鈔第四目次

  種姓義
  無餘廻心
論十義
一乘一道
根未熟




勝鬘四乘
楞伽聲聞乘
定姓比量
第七常沒
雖復發心二方
毛道生
無姓比量


論第一卷同學鈔第四

  種姓義
無餘廻心
問。宗家意。定性二乘。入無餘涅槃後。可
有廻心向大之義耶。答。全不許此義
也。付之。一切惑障。要由對治道方滅。二
乘雖得生空治道。都不起法空智品。若爾
依誰力滅所知障耶。依之不增不減經
中。衆生界增減スト者。是大邪見云云 若許無
餘灰斷者。豈無滅義耶。爰知。盡分段依
身。無量劫之間。雖入無餘涅槃。後方
發心。具足佛道云事。依之法花經中。
人雖生滅度之想。入於涅槃。而於彼土。求
佛智惠。得聞是經。唯以佛乘。而得滅度。更
無餘乘云云 龍樹智論中。釋此文云。有
淨佛國土。出於三界乃至無煩惱之名。於
是國土佛所。聞法華經。具足佛道云云
知。趣寂聲聞盡分段身。依無明住地力。
發新無漏業。別受身。生界外土。後聞法
廻心云事。加之楞伽經中。得諸三昧
身。無量劫不覺。譬如惽醉人。酒消然後寤。
佛無上體。是我眞法身云云無餘廻心。此
經文明也。況涅槃經中。四果支佛永斷
諸苦入涅槃。未來過八六四二萬十千劫。
得阿耨菩提云云 又龍樹菩提心論云。
以灰身滅智。趣其涅槃乃至要待劫限等
滿。方乃發如何
答。趣寂二乘。種性法爾。專求自利故。厭苦
欣寂心深。永盡感生煩惱故。後有異熟。
無由更生。現苦所依第八任運滅之時。所
有有爲諸法。與所依識。同時滅也。此時
無能持識體。誰持所知障種子。種子若無。
誰生現行。故雖無治道。與所依識。同時捨
之。顯無餘涅槃理了。五根任運歸灰斷。
八識自然滅盡。身智俱亡。不墮有情數也。
因之。護法菩薩釋無餘涅槃相云。彼能
感生煩惱盡故。後有異熟。無由更生。現苦
所依。任運滅位。餘有爲法。旣無所依。與彼
苦依。同時頓捨。顯依眞理。無餘涅槃云云
況若色身未盡者。何得無餘稱耶。是以
無上依經明如來不共相。如來ノミ獨入涅槃。
後更起心云云 瑜伽等說同之。莊嚴論。餘
人善根。涅槃時盡。菩薩善根不爾之文。
其意如此十八空論
同之
至不增不減經者。
談衆生界性タル眞如理。不遮有衆生界事
邊一分減義也。惠日論等意在之。法
華經增不定性也。於所得功德。生滅度
想。求入ント涅槃人引接&MT06279;。於餘佛土。化導
之也。因之見次上文。自於所得功德生
滅度想。當入涅云云定性已入涅槃。廻
心義者。可云已入涅槃。何云當入耶。是
同本異譯正法華中謂。臨滅度。佛在前
立。勸發無上正眞道意云云智度論
述不定性人也。是以問中有當入言。知
非已入無餘之人也。若不爾者。何彼論餘
處。云入無餘故有前際。不後更出故





















無後際耶。以知。龍樹本意。不許還生也。
依之可知。菩提心論 卽非龍樹眞說。
尙如釋摩訶衍論。訾謬非一。頗非難數。
楞加經說應化聲聞也。卽玄賛意也。佛菩
薩化作聲聞入無餘。還生迴心之相。方便
令不定性發菩提心也。涅槃經說四果聖
者須入無餘涅槃之義也。非謂實入無
餘。重意云。永盡諸苦須入涅槃之四果聖
者。八六四二萬等劫迴心遂入大乘爲言
疑難中。捨分段別得變易。又生界外國
土云事。自宗所不談也。尤違仁王經・瑜伽
論等說。可思之
  有人立量云。無餘二乘。無ヘン所知障自然
永斷。許法空智不現前故。如餘凡聖云云
祕云。有能不成過。大乘不云自然不斷
所知障故。定性由無能治滅故已上
略問答了。委細後可思如諸短釋。可
尋見之
  攝論十義
問。付釋一乘有多義。且攝大乘論意。以テカ
幾因釋之耶 答。樞要云。十義云云 付之
攝論二行 伽陀卽引莊嚴二頌。而莊嚴論
中。云此中八意佛說一乘。判以八義說一
乘。攝論依莊嚴。定可八義。是以梁攝論
中。以八義。釋一乘云云以同本異譯思之。
豈非八義耶。依之淄洲大師。釋攝論意。
以八義說一乘
答。莊嚴論八義。攝論十義云事。各任本
之文。故莊嚴論中。初以法無我解脫等
義。辨一乘了。次問以八義說一
由來。以引攝諸聲聞等一頌辨說一乘之
旨也。故任文判。莊嚴八義ヲ以。說於一乘也。
攝大乘論ニハ問以何意趣佛說一乘了。
此中有二頌。以爲引攝一類等二行偈頌。
明說一義。卽以引接任持二義。亦
爲說一乘之義也。凡述此二頌意。無著
天親各存別意。無著意趣所因俱說一乘
之義ナルカ故。判爲十義。攝大乘論此意也。天
爲顯意趣所因各別之旨。以爲八義。莊
嚴釋論此意也。慧日論釋且依梁攝論
非一相釋歟
  攝論第十云。爲引接一類。及任持所餘。
由不定種性。諸佛說一乘。法無我解脫等
故。性不同。得二意樂。化究竟說一乘
云云
諸乘章云。如攝大乘第十卷云○此中
十因等云云下有
此文
諸乘章委釋十義。可見之
  一乘一道
問。付定姓二乘敎證。且以涅槃經ナル文。
爲其證耶 答。聞說一乘一道一行一緣。
而言四果皆成佛者。弟子不解我意云云
知。定姓二乘。不解一乘等義也。付之
慈恩所釋。勘本經次文。聞說七反往來
者。中般生般類。言四果不得佛道者。弟子
不解我意云云 以上文。云證有定姓。又
以下文。成無此類。是以他宗人師。消此文
云。上文遮捨權取實之計。下文遣執權失
實之執。或上文談未迴心者。下文述已迴
心者云云是則遠離二邊邪執。顯示中
正理也。矯取一隅之文爲證據。誰爲指南

答。正見經文。云。我於經中。爲諸比丘。說
一乘一道一行一緣此則指法華一乘
等。弟子如是解者。不解我意云也。爰知。
會法華經成對不定性說一乘等。而諸聲
聞等皆成佛者。不解佛意也。下文不定種
成佛之故聞七反中生等。謂聲聞緣覺



















不成佛者。不解我意也。今引此文。證趣
寂者。尤得佛意。但至他宗意者。是則涅槃
經所說。不解佛意之類也。先法華時。皆迴
了。於涅槃經之時。付未迴心談之。
尤以非
  尋云。彼經中。說一闡提云。一闡提人。未
生善根。得阿羅漢者。是人謗三寶。捨闡
提心。生善根已成佛者。是名不謗三寶
云云 准之何付未迴心聲聞。不論之耶。
又彼經有二十一諍論之中。十方有佛
無佛十二因緣有爲無爲。是一方有佛。
一方無佛。一支有爲。一支無爲。是佛本
ナラン
  根未熟故
問。樞要中。付引多經論。證定姓二乘。且引
法華論何文證之耶 答。引法華論爲趣
寂佛不與記之文證之也。付之披法華論
說。見說授記文。趣寂增上慢二種聲聞。根
未熟故。佛不與記。菩薩記令發菩提
云云 佛不與記之所以說根未熟故。
可有當熟時也。明ニハ菩薩與記。述令發
菩提心。豈非成佛種姓耶。是以神昉・寂
法師等人師。法華論決定聲聞非畢竟決定
云云 若爾證據返違文心。誰敢取指南耶」
答。凡法華經意。三周說一乘。聲聞授記
別。聲聞之中。可迴心之類。設在會座。身
子等退大者マレ。設無會座。不現前授記人マレ
有成佛種姓之類。悉得當作佛授記。
法華論中。明法華一會聲聞列四類不同
之中。趣寂聲聞。佛不與記 若趣寂者
有佛種姓。何無一人トシテモ而得記&T040879;之輩
耶。旣在三周得記之筵。空漏作佛記&T040879;
望二乘成佛之砌。尙留聲聞極位。若有
成佛因緣。此時何止耶。況法華論四
種聲聞。則出瑜伽論說。而彼論說趣寂聲
云。不成熟佛種姓相故。諸佛菩薩不
堪授與云云 佛種旣無。是豈非定姓人耶。
瑜伽四種聲聞。又起楞伽經。而說趣寂云。
不修菩薩行種姓。永不成佛之見。
爾引備誠證尤可爾者歟。但根未熟文。菩
薩與記說。玄賛第一云。由趣寂者與增上
慢。合一處說。翻譯之主。同言根未熟令其
發心。正義應言趣寂根不ヲ以熟。佛不與記。
菩薩與記。令發信解大乘心故。增上慢
者。根未熟故。佛不與記。菩薩與記令發
趣向大乘心云云若爾者不熟與未
熟合言根未熟信解與趣向包。說令發
菩提也。依之撲揚大師釋。畢竟未熟亦
得名未。何要シモ後熟スルヲ方名未熟。故趣寂人
亦名未熱云云 神昉等釋。不顧深旨。不
足憑據。可答申也
尋云。未有不義云事。有何例證耶」
答。今論第一云。見所斷種。未永害位。假立
非得。名異生性云云 而瑜伽五十二同有
文。出無性聲聞緣覺如來。俱未永害間。
名異生性云云 疏釋任瑜伽也。若爾無性
畢竟未永害也。是則未言有不義例也。自
餘例非一。然而不可出之
有人立量云。趣寂二乘應成佛根未熟故。
如增上慢今云
  尋云。未言兼二云事。餘處有例耶。又有
人立量云。趣寂二乘應成佛。根未熟故。
如增上慢云云 私云。其例非一。且出一
例云。今論一云。見所斷種。未永害位。假
立非得。名異生性云云此文兼有性無性
異生性也。而無性有情異生性畢竟未永
害也。瑜伽五十二同有此文。而彼コニハ出無
性聲聞緣覺如來。但云未永害詞名異生
云云 本性釋任瑜伽論也。證據無過
此歟。次量非眞能立。先人師勘梵本。根
不熟與未熟別說之爲二文 若爾有
隨一不成歟。又有先德云
  勝鬘四乘
問。勝鬘經中。說四乘一乘旨。爾者以何
爲了義說耶 答。以四乘可云了義眞實
說也 付之披經前後。尋四乘一乘了不了
義。或云聲聞緣覺四智究竟者。是有餘不了
說。嫌乘性各別旨。或說決定了義。入一乘
道。顯一乘眞實義。加之。若如來隨彼所欲。
而方便說者。顯四乘方便。卽是大乘無有二







者。如來實意見タリ依之立一乘佛性宗
義家。消經文如此如何
答。凡宗家意。依深密經說。以乘性各別道
理。爲了義眞實說存也。是以見解深密經
說。依淸淨道。淸淨者。唯依此一無第二。故
於其中。立一乘。非有情性無差別云云
一乘成五性之旨分明也。若爾者。勝鬘所
說四乘一乘相對。定以四乘可云了義
也。但至云四智究竟者有餘不了說。述決
定了義者。彼且付不定性。如此說也。例如
彼妙經一乘對不定性。次至若如來隨彼所
文者。彼還答者證據也。而方便說。卽是
大乘。無有二乘者。一乘方便旨分明也。若不
爾以而方便不屬卽是大乘歟。而方便
說。畢ニハ無所說旨。卽是大乘上ニハ無表スル詞。何
意得別文段耶。他宗成此義。深乖深密經。
料簡スル經文前後。不相符順耶。誰依用之。
攝釋一云。一乘者。經云。若如來隨彼所欲而
方便說卽是大乘無有二乘四乘不言隨欲方
便故明四實一乘卽言何所彰表如法華等隨
不定意。說一無二勝鬘會之云。方便說云云
四重擔 一草 二木 三大海 四山
私云。大地今此也。如此如來
四乘各正法令成就也
  問。樞要中引勝鬘經所說四乘。爾者了
義眞實說歟 答。爾也。付之見經所說。聲
聞緣覺四智究竟者。是有餘不了義說云云
或二乘人入圓寂者。是不了義也云云加之
說一乘決定了義入一乘道云云 若爾此
等所說。明一乘眞實四乘方便見タリ如何
答。凡宗家意。存五性各別之道理如前
論議
乘豈非了義耶。況彼經擧四乘。是名攝
受正法堪能荷負四種重任云說一乘。若
如來隨彼所欲而方便說。卽是大乘無
有二乘云云旣方便說一乘。卽是密方便
見タリ但至經文者。付不定性如此云也。
四智究竟者是不了義者。論第十卷會。依
不定性二乘而說云云 無過歟
此二帖無常本寫本云。以別本奧二帖論
議書入之畢云云
問。勝鬘經中。說四乘一乘之旨。爾以何
爲了義眞實說耶。答。以四乘可爲眞
實也。付之正披經文。聲聞緣覺四智究
竟者。是有餘不了義說云云 准之若如來
隨彼所欲。而方便說者。指四乘。卽是大乘
無有二乘者。指ナルヘシニ今二乘。加之或說說
一乘道如來四無畏成就師子吼。同涅槃
經師子吼者。是決定說之文。或述決定了
義入一乘道。似法花唯有一乘法意。若爾
以一乘眞實。可爲此經大旨哉 答。凡
宗家意。依深密經說。立乘性各別道理。
依依淸淨道淸淨者唯依此一無第二故
於其中立一乘非有情性無差別之理思
之。一乘一道者。佛爲引攝一類漸機。設
方便權門也。勝鬘夫人頓悟大乘機。寧對
彼上根。以一乘爲眞實耶。是以見經文
前後。上ニハ說四重擔喩。顯四乘差別了。三
世諸佛攝受正法眞實廣大甚深正理者。
正顯如來實意。若如來隨彼所欲。而方便
說。卽是大乘無有二乘者。爲不定性隨
彼所欲方ヲモテ說一乘也。何況此經名勝
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廣經。以一乘爲方
便之旨。見タリ首題。依之撲揚大師。四乘
不言隨欲方便故名四實一乘卽是隨欲方
便明說一乘云云 法華玄賛。法苑義林。上
生賛。勝鬘疏等。皆以同之。但於所出經
文者。對不定性所說也
  楞伽聲聞乘性
問。付楞伽經所說五種性。且第一聲聞乘
性。可通不定種性耶。答。但云限定
姓。或云通不定性。二意可有也。問。付二
義共有難。若通不定性者。顯種姓不
同。立五性差別。三乘爲前三種性。不定
爲第四乘性。以知以定不定性。分立前四
種性云事。若前三尙兼不定性者。何重
爲第四乘性耶。是以玄賛擧楞伽五性
了。通別類異云云 明莊嚴五性。前四同
楞伽云云前三有不定性。何云通別類
異。亦異莊嚴前四性。豈同彼耶。加之
今樞要中引此經文。備定性證。若通不
性。證據甚難立耶。若依之爾者。見經
前後。或說墮不思議變易生死。非不定
性者。誰受變易耶。或述畢竟證得如來
法身。豈不指聲聞乘性
  答。雖末學異義蘭菊。且可存申通不定
性之義也。凡楞伽所說五性。異常廢立。
大悲菩薩。雖在菩薩種姓之中。依別悲
願。立第五姓。聲聞乘性。雖通不定。顯通
種性。別立第四不定性也。明聲聞乘性。
經文有二段。初明定性。次明不定。墮不
思議變易生死之文。卽有明不定性之下。
故慧日論云。此說不定迴心已後。墮不思
議變易生死。無決定性得變易文云云
任經文准所釋。通不定性云事無疑。但
至通別類異釋者。前三中。雖有定不定
二類。聲聞乘性。取不定性趣聲聞之邊。
獨覺菩薩。亦以如此。於三乘。各取其種
姓邊爲別乘性。故名別也。第四不定性。
不定種性所有種姓。皆立爲一種姓。故名
通也。故亦同莊嚴非相違也故慧日
論。彼經初約定不定姓。以爲三乘。後說
第四不定乘性唯取不定。如無性中大悲
菩薩。雖亦大乘姓。由非願異。更別說之
云云 次同莊嚴者。莊嚴限定性。楞伽通
不定。大旨同故。不顧少分差別。彼此同
歟。次爲定性燈者。雖通不定性。何不
爲其證耶
答。異義雖區。且可成申通不定性之義
也。楞伽經中說聲聞乘性文有多段。謂說
陰界入法故乃至是名聲聞乘性證法故者 
說定性二乘。彼聲聞人。邪見證ヲモテ者。明
不定性人。復有餘外道以下文。說增上慢
聲聞也。墮不思議變易生之文。卽在第二
段文中。豈非說不定性人耶。故慧日論
云。此說ナリ不定迴心以後墮不思議變易生
死。無決定性得ト云變易文云云 任經文准
所釋。通不定性之旨明也。但於別不可
立不定性云難者。於不定性有聲聞種
姓之邊ヲハ。別爲聲聞乘性。三乘種姓不定ナル
故。總立爲不定乘性。如彼大悲闡提菩薩。
有佛種性故。立如來種性。果不成故。爲無
性闡提也。故慧日論云。彼經初ニハ約定不定
性。以爲三乘。後說ニハ第四不定乘性。唯取レリ
不定ノミヲ。如無性中大悲菩薩。雖亦大乘性。
由悲願異。更別說之云云於通別類
釋者。聲聞乘性。雖通定不定性。偏取聲
聞種性邊。故云別也。第四不定。雖限不定
性。通取三乘種性。故云通也。次同莊嚴者
莊嚴限定性。楞伽雖通不定。大旨同故。不
顧少分差別。同彼此歟。次爲定性證者。
雖通不定性。旣有定性。何不爲其證耶
  尋云。慧日論中有二釋見タリ何强存通
不定性之義耶。故彼文云。又准五乘
文。初二乘中。無入大乘語。唯第四不定
乘中。言大惠。彼三種人。離煩惱障熏習。
得淸淨故。見法無我。得三昧樂行。故
聲聞。緣覺。畢竟證得如來法身。言彼三
種人者。卽不定乘中。有三種人。非是指
前初之三乘。若爾卽前ニアルヘシ。何須別說爲第
四乘或可。前三定不定性アリ。卽前三中。不
定性等云云
答。料簡云。又准五乘文初二乘中無入
大乘語者。破寶法師彼經五性中。初二
乘性。定性&MT06279;而迴心之義也。定性初二
乘迴心之文無爲言唯第四不定乘中言大
慧○如來法身者。第四乘中。云彼三種人。
指前三乘。說如來法身歟見タリ故欲會
之。先引之也。言彼三種人○何須別說
爲第四乘者初釋也。彼三種人者。指不
定性中三乘人也。見經文。上不定性。
聞三乘法。證三乘畢。彼三種人等
 故指第四。若指前三。何別第四處
云彼三種人耶爲言 或可。前三等者。第
四釋也。其意可
重尋云。墮不思議變易生死文。初聲聞
中有之。何云無入大乘語耶 答。寶
師意云。彼文說未迴心前所受。變易生
死。故對彼師之時。亦不爲入大乘之
也。若如疑難。唯定性釋トモ意又非
相違耶
  定性比量
問。掌中樞要中。成定性二乘。立量云。二乘
之果ニハ應有定性。宗乘所被故如大乘者
喩 云云爾者今此比量。爲眞能立量爲當
如何 答。爾也。付之勘法差別相違









云。二乘之果ニト者。有法自相。應有定性者。是
自相。而今此法自相之下。爲應成佛
定性。不應成佛定性。是法差別。立者意許。
欲立不應成佛定性宗。而同喩大乘者。是
應成佛定性之物。非不應成佛定性*之
物。望意許宗。成宗異品。乘所被故因。轉彼
同無異有。闕後二相。故作能違云。二乘之
果。應無不應成佛定姓。乘所被故。如大
乘者。旣有此過。何爲正因耶。況有共不
定過。作法&MT06279;云。如大乘者。乘所被故二乘
之果有定性。爲如不定性。乘所被故。二乘
果無ラン定性加之有人作違決云。二乘之
果。應無定性。餘定性所不接故。如餘不
定性又作法云。二乘之果ニハ應無定性。
五乘所攝。非大乘故。如人天乘
答。凡諸差別相違習。於立者邊。有二差別。
非樂爲宗。成不樂爲宗。如云要有二等方
名差別也。然應成佛定性片差別。離同喩
大乘者。更無其體。若爾作能違。非不應成
佛定性之時。何物替處於言顯耶。若又以
大乘者爲片差別。以何爲同喩耶。旣離
同喩。無可替處意許。豈差別相違軌轍耶。
旣違假他替處。不失言顯之理。全不可有
法差別相違過。次至其不定過。凡不定種性。
不定二乘之果故。雖似異喩。大乘之果
定故。亦似同喩。於是立者爲遮過取之。
爲自同品。意有法云二乘之果ニハト。約極果
立之。不定性准決定迴心求無上覺之理。是
大乘者。故狹爲自同品。不求過故。
亦無所立不成也。源信違決ニハ俱有過。先付
作法。所不攝因。隨宜用之。若汎爾用之。
寧不壞法相耶。況自宗意。依法無我解脫
等義。二乘定性。亦攝大乘定性也。若爾餘
定性所不攝因。法相家不許故。有隨一不成
過歟。付中同喩不定性。卽是本量同喩
也。豈不違因喩各成之理耶。次作法ニハ
法無我解脫等之義。可付隨一不成過也。
加之同喩人天乘有定性故。不成應無定
性之宗。有所立不成過可答申也
四分建立比量。非緣慮自顯片差別事。可沙
汰也。又難云。一乘佛性宗。不許不應成佛
定性故。可有能別差別他不極成過。私云。
諸意許過。以相違因爲本。勘法差別。顯
立者樂爲意許了。可有此過。此量ニハ無法
差別相違。故此過不來。故所別差別他不極
成。能別差別他不極成二失眞似。隨宜可
習此旨故僧都御房
御相傳耳
  私云。凡要有二等方名差別。是差別相
習也。今此應成佛定性片差別。其體何
物耶。離同喩大乘者。更無此體。又以同
喩。不可爲片差別。作能違。非不應成佛
定性之時。無替處意許。豈名差別相違
耶。乖假他替處不失意顯之理。若失言顯
自相。更非因相軌轍。全不似必爲他用
之量。可答申也
難云。四分建立比量非緣慮。自顯片差
。離同喩燈日。更無其體。今量例ルニ
爾耶 答。至四分建立比量之時。可沙
汰之
重尋云。以不定性。可爲片差別哉 有
人云。此量勘不定過。作法云。クヤ大乘
者。乘所被故。二乘之果。應有定性。爲如
不定性。乘所被故。二乘之果。無ラン定性。如
何可遮此過耶
私云。論第十云。決定迴心求無上覺 不
定種性人。必終成佛故。名大乘定性。狹
爲自同品。不爲不定敵也
楞嚴源信。作相違決定過云。二乘之果。
應無定性。餘定性所不攝故。如不定性
云云又作法云。二乘之果。應無定性。五
乘所攝。非大乘故。如人天乘
私云。所不攝因。隨宜可用之。若汎爾立
之。諸比量。更不可成也。源信准或餘實
法所不攝因。常用此因。未知因明性相
也。凡用此因。道理極成用之也。不
至極理。誰用之耶。又餘定性所不接故者。
不定性餘定性所不攝云也。若立五性宗
人。旣許攝二乘定性。豈無隨一不成過
耶。又不定性本量同喩也。何又爲同喩。
勘違決耶。不違兩宗乖返因喩各成
耶。次後違決。有所立不成。人天乘有定
性義故。不成應無成性宗法故。又有
人云。一乘佛性宗。不許不應成佛定性
故。有能別所別他不極成過哉。私云。先
勘法差別。顯意許之後。可有此過。相違
因非眞過。故意許諸過。不可有歟
  涅槃三種病人事
  第一遇不還良醫必差
頓悟菩薩。現病品云。有一種人亦復如是
 高貴德王品云。所謂菩薩。迦葉云。喩菩
薩僧
  尋云。彼經意者。以菩提心喩病人ルニ
以不發大心。譬不差也。然菩薩發心。
有四種勝力。其中善友力。卽遇良友也。
私云。凡本論瑜伽中。菩薩或見佛法將
滅。或見劫末衆生發心云云 故云不
遇妙藥決定可差也。況菩薩利根。有
トモ遇可發心之力。故云爾歟 尋云。
麟角人。旣無師自悟。何句不取彼
耶。答。攝釋云。麟角一人。望遠亦遇或
從多分。理亦無失 現病品云。聲聞
獨覺亦復如是云云高貴王品云。所謂四
果四佛云云加葉品云。喩聲聞僧云云
  第二遇差不遇不差
要上文。諸乘章。玄賛第一等意云。定性二
云云 要下文意云。不定性人云云
  尋云。二意共有難。先以定性二衆。爲
此句體者。付自乘菩提論之歟。將又
付大菩提明之歟。若如先者。彼經皆
望大菩提論之見タリ何付自乘談之
耶。若如後者。望大菩提定性不差也。
何爲第二句耶。次付要下文。法華三
草。逆配三種人。而以定性爲中草。知。
此可取定性也。況若不取者。三類中
何攝之耶。現病品云。一諦大乘。二五逆
罪。三一闡提。是三種人。亦復如是
高貴王菩薩品云。謂一闡提迦葉品同

  第三遇不遇不差
要上文。玄賛諸乘章等。一闡提云云 要下
文。定性二乘及無無性人云云
  尋云。付要上文等意。定性定不發心。
尤第三句可取之耶。付下文。經文不
出定性耶
私云。諸乘章等意云。先病者。煩惱所知
障也。而第三句。全不斷二障人也。何
取定性哉。菩提心付二乘論之也。經
付勝論之。由發信解大乘心之邊又
含之。意談自乘菩提也。次下文意云。
涅槃經付大菩提論之。依所知障病
不差之邊。以定性二乘。爲第三句也。
經文ニハ&MT01302;擧之兼彼類耳
有尋云。經文說第三類。出一闡提類。
而此等類。經無量劫成佛云云 知。非
畢竟無性。何爲無性證耶
私云。彼句有二類。一者定不差。二者
後可差謂善生比丘也。然佛呵嘖定云
不差也。謂善生故。遂雖可差。然呵嘖
不差者。望定不差人也。猶如王
子呵蹟云奴。雖不奴。然呵蹟云奴者。
定望奴ト云物有也。故知。此經亦立無性
人也
第七常沒
問。引涅槃經何文證無性有情耶。要云。
恒河七人。第七常沒云云 付之披涅槃經上
下文。恒河七人唯有情人所謂師子吼
品。說有七種人。畏煩惱故。發意欲渡生
死大河。迦葉品中。述復有常沒非一闡提如
人爲有修施戒善。明知。常沒之言非名畢
竟無性云事。況迦葉品。說恒河七人了。
是七種人若不修身戒心慧四法之時。名
常沒。若修之時。渡生死大河。到彼岸云云
云。恒河七人。不離佛性水云云

答。涅槃經所說。上下文異。師子吼品ニハ
恒河邊七人。出有性暫時常沒。迦葉品明
恒河中七人。擧暫時畢竟二類。故師子吼品
文非今證據。發意欲渡生死大河之說。
全非難也。迦葉品云。其心不能生善法
故。雖有無量諸佛出世。不聞不見。是故名
沒者。說畢竟無性也。復有常沒非一闡提
如人爲有修施戒善者。說暫時常沒也。至
下文者。是七種人。或有一人具七。或有
七人各一等 云云各一具七。卽上所說兩
類也。此中大師引各一常沒。爲畢竟無性
證也。更以說暫時文。不可爲難歟。故
見惠日論。旣言各一常沒之者。卽是無性。
不爾與一人具七何別 云云 但於下文
者。慧日論作二釋會之。初釋云。第一人中。
無性畢竟沒。有性暫時亦名常沒。雖俱言
常。有永暫別。如三種常ラハ此釋。七人
俱名常沒者。談一人具七人也。第二釋云。
或七衆生。總言常沒者。言總意別等云云
云。七人中有常沒人故云爾也爲言不離
佛性水者。惠日論云。此在理佛性水云云
尋云。七人各一者。其義如何。七人別別。不
轉餘人歟。若爾者。迦葉品中。以前三果
人。如次爲四五六人。豈不至後後果耶。
若雖云各一。進後果。*者。常沒之類。何不
成暫出等類耶。由之寶法師釋云。於同時
論各一也。於前後談スレハ具七也。横竪綺之
說二類人云云答。經旣有各一具七之兩類。
七人&MT06279;各一之類。全無實義耶。他宗釋。
不叶經意。可思之
  但下文。又說一人具七人也。次不離佛
性水者。淄洲大師。在此理佛性水云云
尋云。彼經旣七人名常沒耶。又有何別
因。各一之時ニハ。常言限畢竟。具七時名暫
時耶。次若以云七人各一。不轉餘乘
者。迦葉品中。以前三果人。如次爲四五
六人。豈不至後後果耶。若雖言各一。
進後果者。各一義。旣非決定。常沒類。
何不至後後位耶由之寶法師會之。於
同時。論七人各一也。約前後談レハ一人具
七也。横竪義。說二類人 此會釋尤
可爾如何。答。七人倶名&T069222;常沒。慧日論作
二釋。可云約七人有暫時常沒義。故俱
立常沒名。言同&MT01302;其義別別。如三種常。二
云七人中。有常沒。故云爾也。次經旣有
各一具七兩類。無クハ一人&MT06279;各一ナル之類。全
其實義哉。故他師釋。不叶經意也。
悉可思常沒第一也。而樞要第七者。逆
次也
  雖復發心二方
問。樞要中。證無性有情。引多經論。爾者
引善戒經何文證之耶 答。要引彼經云。
無種姓人。雖復發心。勤行精進。終不能得
無上菩提。云云 付之依大師所引尋彼
經文。菩薩摩訶薩。若無菩薩性者。雖復發
云云旣云菩薩摩訶薩。定知。非無種性
人云事。況無性人。三乘種姓俱闕。何但云
若無菩薩性者耶。加之若無性者。何云
雖復發心判勤行精進耶。由之大師餘
處。定性二乘云云
答。善戒。地持。瑜伽論。同本異譯也。而地
持論云非種性人無種性故。瑜伽論述住
無種性補特伽羅無種性故。准之善戒經現
文。雖無無種性之言。任善戒經梵本。
引無種性人雖復發心等也。凡不限今樞
要。玄賛等中。引經文皆以一同也。知。不依
現行文云事。依之撲揚大師釋云。善戒雖
無。地持卽有。故地持云。非種姓人。無種姓
云云 但菩薩摩訶薩者。彼經下文云。菩
轉心有四因緣乃至一者性不具足
云種姓不具足人名菩薩。豈非無性名菩
薩耶。以無性人。名菩薩事。處處有之。始
不可奇。況若依護命意。菩薩摩訶薩者。
擧對揚菩薩也云云 次云若無菩薩性者。不
云無二乘性者。今明菩薩種姓之文故。且
擧之歟。依之樞要引此文了。重引彼經
但以人天善根而成熟之文。意顯上若無菩
薩姓文。且擧菩薩。實ニハ唯有人天善根。畢竟
無性ナリト歟。次發心。勤行者。瑜伽略纂
釋。一云。設&MT06279;論之。二云。實雖發心畢竟不
得菩提 定性之釋。是第二釋也。不可
爲指南歟
寶法師釋云。習種姓名種姓也。以前非種
姓位。故習姓以前。無菩薩種姓。故雖發心。
不得菩提云云 依之仁王經云習種姓前。
猶如輕毛不定。至種性位。方得決定。此
釋可然如何
今云。彼經說善果菩提之道。出十法之中。
一者支畢。下者菩薩性也。若無
菩薩性人。雖發心不得菩提說也。如此
說畢。下云性有二種。出セリ本性客性。何限
習種耶
  答。菩薩地。善戒經。瑜伽論。地持論。同本
異譯也。而瑜伽。菩薩地。述善戒經文。云
住無種性補特伽羅無種性故。地持論載
彼經。述非種性人無種性故。有說無種
性之文見タリ准之善戒經現文。雖無其
文。任善戒經梵本。無種性人雖復發心勤
行精進引也。依之撲揚大師。善戒雖無。
地持卽有。故地持云。非種性人無種性故
次現行經文。雖云菩薩摩訶薩。任同本
異譯。依梵本。無種性人引也。今樞要非
ノミニ無種性人玄賛等。亦以同之。次不&T069222;
云無シト三乘種性者。今明菩薩種性之
處故。且擧之也。樞要次下。引彼經但以
人天善而成熟之文。意顯上文若無菩薩
性者文。且擧菩薩。實ニハ三乘種性俱無。唯
有人天善根ノミ。畢竟無性ナリト也。次說發心
說勤行者。瑜伽略纂有三釋。一云無性
有性。無トモ發心義。設爲論。故云雖復發心
等也。二云。有發心義。雖然畢竟&MT06279;不得
菩提云云次定性二乘之釋。有三釋中。
第二釋也。初後釋。於無性論發心。有二
釋。何以一釋。爲指南耶
尋云。寶法師釋云。習種性名種性。以前
非種性位。故習種已前。無菩薩種性。故
雖發心。不得菩提 依之仁王經。習種
性前。如輕毛不定。至習種性位。方得決
云云 此釋可爾。如何以無性何名菩
薩摩訶薩耶 答。彼經下文。性有二種。
一者本性。二者客性上文云若無菩薩
性者。卽是也。何限習性耶。次彼經下文。
菩薩轉心。有四因緣乃至一者性不具足
旣云種性不具足人名菩薩。豈非以無
生名菩薩耶。護命云。言菩薩摩訶薩
者。所告人也
傳敎難云。彼經對揚始終優婆離也云云
  莊嚴畢竟
  問。樞要中。付引多經論說無性有情。
且引莊嚴論如何文。證之耶 答。引無
涅槃法畢竟證之也。付之斷善根人。輪
迴時長遠。可立畢竟名。寶性論中。經無
量時。名畢竟。而莊嚴論中。明&MT06279;無性辨無
性位。故知。約一位立無性名。卽寶性論
問也。況彼論中。已說無生次說令入云云
知。無性人。過此位已。遂可證聖果云

答。莊嚴論。於無性人。出時邊畢竟兩類。
若畢竟暫時ナラ者。與時邊有何異。況彼論
明畢竟。無因故云云 但於位言者。有性
無性云也。次令入者。是有性者也
  莊嚴論一云。已廣分別性位。次說無性
位。○已說無性。次說令入云云
惠日論一云。言令入者。以彼論文。前
說有性。後說無性。有無相對談。次說
令入者。說有性令入。不爾如何云若 
無性差別則無性差別等云云
無性發心
  問。無性有情。可有發心之義耶 答。
略纂有二釋。一云。不發心。二云發心云云
付之二釋共有難。先不發心義。不可
爾。樞要中。引善戒經文。證無性有情。雖
復發心。勤行精進云云 知。有此義云事。
若發心者。種姓旣闕。何發心耶。發心者。
何不到菩提耶。依之法花經中。一念
發道心。必成無上道云云如何
  私云。景法師作二釋。略纂載彼二釋
也。神昉亦同作二釋。然皆無取捨。仍
成二意云先不發心者。瑜伽聲聞地。
明無姓人。出六種相中。雖聞稱讃
涅槃衆多功德。無一分欣樂心。三世
中。不發微少發心。微少信解云云准之
不發心也。雖復發心。設談之也。次發
心義。諸敎中。菩薩發心出畢竟退人。卽
是畢竟無性也。瑜伽六種相。說眞實發
心也。可存初釋歟
毛道生二方
問。樞要中引經論說。證無性有情。爾者
引金剛般若ナル文證之耶 答。古譯ニハ
毛道。新譯ニハ云愚夫。引之爲證也。付之毛
道愚夫名。倶未得聖性離生之前名也。其
詞旣亙有性無性。何引爲證耶。是以楞伽
經。聲聞辟支佛種姓。名毛道生。今論ニハ
釋我於凡愚不開演之文。愚卽趣寂云云是以
大師餘處中。釋&MT06279;般若經愚夫異生文。如次
卽是二乘凡夫云云如何
答。見般若經說。專說愚夫異生執著我相
之旨。而無性有情。無始以來。我執增長。窮
未來際。有乃至今日。今日爲增之義。我愛
執著之義。尤超餘凡夫。故殊說之。爲愚夫
異生也。況見本經文云。新譯善現愚夫異
生者。如來說爲非生。故名愚夫異生云云
天親論主。受此文如來說爲非生者。不
生聖人法故言非生云云 旣不生聖法
故。別&MT06279;タリ非生之名。知。說畢竟無性也。依
之大師引論文了。無種姓故。聖法不生
云云若爾千部論主。探佛經意趣。釋不生聖
人法。百本疏主。准論家誠說。證無性有情。
何守經文顯。疑所釋幽旨耶。故不可有
餘敎例難歟。但大師釋。是般若會釋一釋
歟。彼准唯識論凡卽無性。愚卽趣寂文
スル一往解釋歟。可思之
  問。當レル樞要中。證無性有性。引多經論
說。爾者引金剛般若何文證之耶 答。
以愚夫異生者說名非生文證之也。付
之愚夫生名。未入聖性離生之前名也。
其詞旣亙有有性無性。何引爲證耶。是以
楞伽經聲聞辟支佛種性人。名毛道生。今
論云愚夫顚倒迷此眞如。豈無性人ナラン
如何 答。樞要所引。文言雖明。退見本經
文。善現。愚夫異生者。如來說名非生。故
名愚夫異生天親論主受此文。如來說
名非生者。不生聖人法故。云非生云云
旣不生聖人法。故別立非生名。知。此說
畢竟無性也。宗家意。源依彼論說。成無
性有情。而般若經。明著スル我相愚夫相。尤
可有無性有情。無性有性。有乃至今日
今日有增義。我執增長スル&T069222;超餘凡夫。何不
說之耶。此理必然ナル之上。天親定判。仰可
爲指南。凡經論誠說。深&MT06279;探佛等本意。
何依顯ナル文。疑所釋幽旨耶。爰知。千部
論主。探大聖意趣。釋不生聖人法。百本
疏主。任論家誠說。證無性有情也。故雖
愚夫生名亙未斷惑之前。意定顯我愛執
著無性也。仍不可有餘敎例難也
尋云。以毛道文爲證耶。若爲證者。樞要
爲謬耶。若非證者。有何意趣耶。新古異
譯也。何非證耶
問。樞要中證畢竟無性。引金剛般若毛道
生文。爾者婆羅梵語可有毛道義耶。
要云。金剛經ニハ云毛道生。今云愚夫生。梵ニハ
云婆羅。此ニハ云愚夫。本云縛羅。乃言毛
云云 故婆羅下。無毛道義歟。付之梵
語多含。何婆羅下。無毛道義耶。彼如薩梵
語下。有正妙二義。依之大師般若會釋中。
言婆羅者。目此二義。一目。二目愚
云云 如何
有人云。梵云婆羅。此下有二義。愚也。
般若會釋。大師實義也。要文引神廓文
攝論疏二可見
之同今要也。
一義云。于闐三藏菩提流
支所翻經文。云毛道愚夫定是謬也。成此
謬意有二義。樞要意云。梵本錯云縛羅。漢
語云毛道也。梵漢俱誤レリト爲言會釋意云。婆
羅梵語有其二義。毛義。愚義。今經文卽取
愚義。然菩提流支。誤取毛道義。譯之是誤
爲言此梵本ヲハ不誤。惡シク取義譯スト云毛道也。
此乃留支所譯梵本。暗難知故。有二義歟
菩提院增都
存此義耳
  有人云。婆羅下。唯有愚義。新譯取之。錯
誦縛羅之時。唯有毛義。是則眞諦等義
也。今此樞要此意也。但至會釋者。含新
古所譯。總有二義云也。凡梵語正誦之
時。是ハラ也。故出梵本正詞。兼出此梵
云毛道也 此事古人義也。安云
  無姓比量
問。要中成無性有情。立量云。所說無性決
定應有。有無二性隨一攝故。如有性者云云
爾者正比量歟 答。爾也。付之有人勘有
法差別相違過。作法云。所說無性者有法自
相。決定應有者法自相也。今此有法自相下
爲畢竟無性暫時無性者。是有法差別。立
者意許欲立畢竟無性。而同喩有性者。非
畢竟無性。望ルニ意許宗。成宗異品。有無二
性隨一攝故因轉彼。同無異有。闕後二相。
故作能違云。所說無性。應非畢竟無性。
因喩如前。又勘有法自相相云。所說
無性非無性因喩
如前
勘法差別過。作法&MT06279;
云。決定應有自相下。爲應成佛決定應
有。不應成佛決定應有。是法差別也。作
能違云。所說無性。決定シテ應有成佛之性。
*因喩如
又有人勘相違決定。作法云。所說
無性非決定有。餘定有外故。如餘無法等
云云
答。先四種相違。是因ナルカ故。若善立因
者。無相違因過。若惡立犯其過。今此有無
二性隨一攝故聖敎所說有性無性相對&MT06279;
有性外畢竟無性テテ爲因也。而敵者牒
此許無性因。立非無宗。宗因不
關豫。故非眞能破。仍後三相違過 俱不
犯也。次源信違決有所立不成過。同喩
無法雖非有體。而無而有故不成。非決定











有所立也
尋云。宗因不關預者。是何過耶。又因云
有無二性。畢竟無性者有他隨一不成過。他
宗許有應得因故。一切皆有性故
答。宗因不關預者。是無合不離過也。不
可合有無二性隨一攝之物皆見非
畢竟無性。此因許畢竟無性故。畢竟無性所
攝之物。見ムヤツト畢竟無性耶。又不可離諸
畢竟無性之物。*皆見非シト有無二性隨一
攝。其旨可知。次隨一不成過。不可來。可
立聖敎所說有無二性故。表テニハ立聖敎所
說有無二性故。故無隨一。裏許畢竟無性
故。無相違因過。如ナルカ宗立所說無性故。無
所別不成過。意許畢竟無性故。無相符過
也。宗因俱有レハ表裏。故離諸過歟。問。若
爾因可有聖敎所說簡別歟
答。要有二意。一云。且立有無二性隨一攝
故。然宗所說言。及三支。因喩ニハ雖無所說
言。是聖敎所說有性無性隨一攝之義也。二
云。因可加聖所說言。第二作法是也。聖所
說故。如說有性者。三支皆置所說言意也。
聖所說故者。本因上。加簡別言也。但立聖
所說。非是爲因歟明詮意如此
可得意歟
有一實故之因。相例可難之。大作法沙汰
之時。具可知之
今量共比量也。今對他宗。廣成畢竟無性。
故違他順自。以共許因喩。立比量也。所
說者經論所說爲言非謂我所說。專不同違
三違四所說簡別ニハ。只與因聖所說同也。可
思之 護命云。自比量也
  尋云。宗因不關豫者。何失耶。次一切相
違過。牒取本量因。宗因不關豫歟 答。
宗因不關豫者。是無合不離作法也。故不
可合諸有無二性隨一性故ヲハ見非畢
竟無性也。自本此因許畢竟無性故。畢
竟所攝者ヲハ見不畢竟無性耶。又不可離
無性之物。皆見非有無二性隨一攝。
非眞能破也。次若本量レハ
違宗之因。有一實故因。成有性非有性宗
因也。善立因者。不關豫相違宗。故不犯
過也。源信勘相違決定過云。所說無性。
非決定有。餘定有外故。如餘無法等
云。無法雖非有體。而無&MT06279;是有ナリ。故有所
立不成過也。乖相違決定作法也。有云。
所說無性者。畢竟歟。暫時歟。若暫時
者。有相符過。若畢竟者。有有法不極成
過如何。私云所說無性者。上擧經論說。
成無性有情了。今此所說無性可有立
也。更不可分別畢竟暫時也
難云。若爾尙有相符過。經論所說之分他
宗又許之故 答。今量所說無性。言陳共
許。意許挾爲畢竟無性故。無相符耳
此量共比量也。其思旁旁可尋學也此事
可祕
樞要又立量云。所說無性決定應有。聖所
說故。如說有性云云 有人此因付共不定
過云。爲如有性。聖所說故。無性耶。爲如
龜毛等。聖所說故。無性無耶 私云。有無
二性隨一攝。幷聖所說。合爲一因立量
云。所說無性決定應有聖所說有無二
性隨一攝故如所說有性三支共有
所說詞也。旣又汎爾不云聖所說。有無隨
一也。何以龜毛等。爲異品哉。此明詮意

  師子吼品四十經第三十二。三十六經
第三十
  一入水則沈斷善
闡提
二出已復沒又鈍根斷
善異生
三出更不沒又利根斷
善異生
四出已卽住遍觀四方四沙
門果
五出已卽住觀方去又辟
支佛
六入已卽去淺處菩薩
七旣至彼岸登上高如來
  迦葉品四十經第三十六。三十六經第
三十二
  一常沒一闡提又有
非闡常沒
二暫出還沒示三
有人
三出已則住親近善友增
長善法人
四出已遍觀四方須陀
洹人
  私集經文隨信已後至初果聖見 慧
日論云。初果人也云云
  五遍觀已行斯陀
舍人
六行已後住阿那
舍人
七水陸俱行阿羅漢。辟支
佛。菩薩。佛
惠日論云。三乘無
學也云云 常沒者大魚。暫出還沒者又大
魚。出已則住者彌魚。遍觀四方者錯魚。
遍觀已行者又錯魚。行已後住者又錯魚。
水陸俱行者龜也
  伽抄十云。論云。住無種姓○定不堪任
無上菩提。釋曰。且有三釋。無種性人。
實未有時能發菩提心義。假說爲論。
故爲此言。雖復發等。是第一說。決定二
乘種姓。亦名無大乘種姓。雖復値縁
發菩提心。不堪忍故。故說雖復發心
等。是第二釋。卽法爾無種姓人。實雖發
心。究竟畢退。不能得彼無上菩提。此
第三說。問。自發心非求世間果。此現
行心說佛種姓。釋曰。從福分善生。非無
漏種。無方便無漏慧故。故論曰。唯人天
善根。而成就之等云云 倫記八下同之」
  五性一乘
  問。楞伽等經說五性。法華等經。說一
乘。爾者以何爲了義眞實之說耶
答。宗家意。以五性可云眞實也。付之
法華經。正直捨方便之說。一乘何方便隱
密之說耶。依之見妙經說。開方便門
眞實相云云 是以天親菩薩佛性論中。以
說有性爲了義。以說無性。爲不了義
云云宗家定判不明如何
答。凡宗家意。依慈氏無著宗。任天親。護
法意。立五性法爾道理。存乘性各別*之
義。若爾五性豈不了說哉。依之深密經
中。成諸乘差別。會說一乘之文畢。依
諸淨道。淸淨者。唯依此一無第二。故
於其中。立一乘。非有情性無差別云云
攝論以十因會法華一乘。莊嚴以八因
會妙經一乘。若爾者五性了義說。初自深
等終至慈氏天親。盛立此義。唯人可
疑之耶。但至妙經說者。爲引攝不定
性如此云也。然此經ニハ許差別之旨
也。次至佛性論者。古東土德一會之。佛
性論雖天親所造。眞諦三藏。立悉有佛
性義人也。翻譯之時。任意樂加增。
非天親本意故云云故無相違歟
  三乘種姓不定人有永留二乘地類歟
問。不定姓二乘。留自乘地。永可有不證
佛果之類耶 答。進云。論云。決定迴心求
無上覺 付之旣名不定姓。何其中無此
類耶。彼身子目連獨覺種姓ナル遇佛證聲聞
果。獨覺種姓。留賴耶藏識内。遂不取果
者也。例スルニ有菩薩種姓者。何無留二乘地
耶。依之瑜伽論中。於退菩提心。分別&MT06279;
類。畢竟退者。終不發菩提心。不畢竟退。遂
發心云云是豈不定姓中。非不迴心向大者

答。決定迴心求無上覺。護法論主定判也。故
於不定種姓。不可有留自乘地者。諸佛
慈悲甚深。何不遇佛出世。入無餘耶。種姓
内備。佛等外催サハ何留自乘地。不至二轉妙
果耶。但於本論說者。指定姓二乘。名畢竟
退也。非不定姓者ニハ。或不定姓者。於一佛
出世。名畢竟退也。舍利弗等。雖具獨覺種
姓。見佛故作聲聞。不證獨覺也。非例歟
  問。三乘種姓不定人。可有永留二乘地
之類耶 答。不可有此類也。付之種
類旣不定。何必無留二乘地之類耶。依
之瑜伽論中。於菩薩發心。出畢竟退。不
畢竟退二類。畢竟退人。豈非不定姓耶。
加之般若經中。菩薩出若干佛世。證獨
覺菩提。入無餘涅槃。非不定姓菩薩。何
類有此義耶。是以樞要中。引涅槃經說。
遇良醫妙藥差。不遇不差者不定姓也
如何 答。雖三乘種姓具足。其中大乘種
姓殊勝也。旣有佛性故。佛敎化彼。故無
留二乘地之類也。故論中判決定迴心
求無上覺。護法定判分明也。誰疑之。但
至瑜伽說者。以定姓二乘及無性有情。
名畢竟退菩薩也。諸敎中定姓二乘上。
假立菩提稱。常習也。般若經說亦同之。
可得意也。次至涅槃經說者。有三乘種
性。其名不定姓。直不至佛果故。假立此
句也

  種姓義御沙汰之次。引合古抄物等
粗記大槪。甚以見苦見苦早可破之。
願以此微善遂資彼大果而已
于時建久八年四月二十八日草之了
 沙門良算 
論第一卷同學鈔第四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