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日經疏演奧鈔 (No. 2216_ 杲寶撰 ) in Vol. 59

[First] [Prev+100] [Prev]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云。第五東南普賢菩薩。第六西南文殊師利
菩薩。第七西北彌勒菩薩。第八東北觀自在
菩薩十七之
五右
四菩薩内觀音彌勒座位經疏説
與現圖相違。具如別鈔 其一切等者。上
來釋九位中位了。今釋中位上一切如來
位。此位具縁品圖三角印。經第三轉字輪品
a@m字門。同第五祕密曼荼羅品畫佛像。第
十六云。此三角中作赤色。其中畫佛像也
作何佛更
問五左
當段云但觀一佛未出佛體。是祕
略之意也。智證雜記云。作何佛更問者。大日
尊也云云
已上
持誦不同第一云。注作何佛者。即
大日也云云
已上
子細可尋之 在金壇中者。此
對白檀曼荼羅示觀想。而非直安布金壇
歟。金壇者經第五祕密品云。一切佛三角在
於白蓮華。空點爲標幟。金剛印圍繞已上
十六釋云。繞三角以金剛圍之。如圖也
諸説不同記第三云。又一印在三角。尖頭
亦有光焔。三角外有圓光。最内青色有光
焔形。次赤光。赤青間有金界。其次紺色。如
却敵形。赤紺間亦有金界○二左依此記有
三重金界。所以稱金壇歟 餘各依經等
者。八位中除中胎與正東餘六位也 皆應
轉字等者。上來八位皆轉種子字成本尊
身也。具支灌頂第二云。私謂。此中宜用慧
日寺大儀軌。轉字成尊。密印眞言九尊三部
最是分明云云
已上
慧日寺儀軌者。指善無畏胎藏
廣大儀軌。是慧日寺惟謹傳受之本也。光云。
我聞之師。轉字成身是自法現人故即法身
佛也。非隨機報應故是最深祕也。或曰。三
昧耶形即羯磨形所持契印及手印是。此故
三形似略實存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八
光云。此卷所出本疏亂脱之外更有三處。其
十六左供養法中説至當用白檀等此置而用
鈔出具支
亂可。故
今不出
其二十七左(一)漫荼羅王 (四)乃先用○
諸垢穢故 (三)若論外境 (二)亦是所持○此
字門也 (五)阿字是以下如文。其三二十右
伽處也以下至次卷出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九

  東寺觀智院法印杲寶撰述
東都靈雲寺比丘慧光校閲
疏第四卷之餘釋經一
具縁品
凡漫荼羅乃至亦皆倣此者。以下因釋持誦
者思惟而住於佛室二句。廣明行者用心也。
就中有四。一轉字法。二修觀法。三起座法。
四相現法也。當段明轉字法。此亦有三。一諸
尊各別種子。文言一一諸尊皆用本種子字
者是也。具支灌頂第二云。今撿白檀壇中十
六諸尊種子。大日種子據供養法。是阿字也。
八葉種子。據八印品。寶幢覽字。華王鍐字。
彌陀糝字。雷音憾字。普賢暗字觀音沒字。文
殊阿字。彌勒瑜字百光圖及相傳中八葉
之種子。與此不同
七尊種
子。據轉字品。東方一切諸佛暗字。伊舍尼方
如來母伽字。火天方諸菩薩迦字。夜叉方觀
自在娑字。焔魔方持金剛嚩字。涅哩底方不
動尊唅字。風天方降三世訶字長聲
已上
二三部統
攝種子。文言或以諸餘等者是也。同釋云。其
三部者。具縁品義釋疏五云。大凡此第一重上
方。是佛身衆徳莊嚴。下方是佛持明使者。皆
名如來部門。右方是如來大悲三昧。能滋榮
萬善故名蓮華部。左方是如來大慧力用。能
摧破三障故名金剛部也。是故入阿字門。
一切諸法不生。是法身義。入娑字門。一切諸
法無染著。是蓮華義。入縛字門。一切諸法
離言説。是金剛義。如下字輪品中以此三
字統攝百明。意在此也云云祕密品義釋疏十
云。大略有三部。毘盧遮那是佛部。即是
如來法界之身白色。次觀世音是阿彌陀佛
也。其身黄色。次金剛藏即是釋迦牟尼。其身
赤黄色。即雜色也云云攝大儀軌意有三部。
謂中胎藏。次遍智院等已上
佛部
次觀自在等。次文
殊等除蓋障等。次地藏等次虚空藏等已上蓮
華部
次金剛手等。次不動尊等釋迦等。乃至諸天
已上金
剛部
今此白壇漫荼羅中。唯有中胎第一重
中三部諸尊。宜以中胎同攝佛部已上安
然釋
諸部通用種子。文言若恐淺行等者是也。同
釋云。通用三部種子。其阿字者轉字輪品
云。世尊尋念諸佛本初不生。加持自身及
與持金剛者言。我一切本初。號名世所依。
説法無等比。本寂無有上。時佛説此伽陀。
如是而作加持。即時世尊身諸支分出現是
一切世間聲聞縁覺。皆同壽命同種子。同
依處同救世者。南麼三曼多沒駄南阿眞言
門諸菩薩。能作佛事普現色身。於阿字門
一切法轉已上胎藏對受記第二云。師説云。最
上大阿闍梨。先想圓光。觀法在文。八曼荼
羅眷屬圍繞。如是觀了。始自中胎大日如
來。至于第三重院諸尊。其一一種子。一一三
昧耶形。一一尊形。一一月輪等。各分明安布
曼荼羅中。一一炳然而觀列之。此是最上阿
闍梨觀法。細觀在意可知。若有不堪如是
觀者。於月輪上觀置a字。以爲諸尊一一
種子想。從其字放金色光。照餘一二三重
院尊。即時a字變。成諸尊種子。次變諸尊
種子。以成諸尊形像。諦想四重曼荼羅諸尊
種子。皆悉分明安布。由此布字之力。四重諸
尊種子。皆悉現列。其種子色。隨諸尊色各
各種種。一一形像應知亦然。阿字是一切法
之本母也。此字具一切法。出生一切心法一
切色法。故以此一阿字。而爲諸尊種子○
意大徳説。鈍根阿闍梨。中胎外院皆觀月輪。
於中胎院。一a字放黄金光。照諸尊位幷
以種子。次中胎院a字。變成大日如來。此佛
放金色光。照二重院。諸尊種子。變成諸尊
形像已上此中廣略觀想。與當段説大同。而
今所釋轉字法中。不出三昧形。又略觀中。
阿字光明所至處。不云諸尊種子。此等存
略。可依阿闍梨意樂也
凡修觀行時乃至住於佛室也者。二明修觀
法也。是正釋持誦者思惟而住於佛室句
也。具支灌頂第四云。據經持者。先住佛室
後畫六位已上是任現文次第也。若依上來
所註亂脱之意。則此句在六位塗畫已。五佛
觀想之後也 先當以等者。經第七持誦法
則品
云。
住本尊瑜伽。加以五支字。下體・及齊上・心・
頂・與眉間。於三摩呬多運想而安立。以依
是法住。即同牟尼尊已上慈覺曼荼羅問答
云。五字布身之時。擧身皆爲成字耶。答爾
也。唯以五字成此體耳已上菩提心義第一
云。問。先以五字持身者其相如何。答。是祕
法故。不能委説。今擧大略。覽者恕之。準
入祕密曼荼羅法品。以字燒字。壽命灰燼。
因字更生。壽生無垢。五輪具足。令菩提心
成就堅固○此是入祕密曼荼羅之行法也
○若祕密曼荼羅法品。以眞言者身。分五
處觀爲五輪。各安種子。供養法中。用此品
云云此亦住祕密曼荼羅初心行法也。義
準上大悲壇。亦可用之云云若入祕密曼荼
羅位品。眞言者。以擧身通爲五輪。亦安種
云云此證祕密曼荼羅後心行法也。入祕
密法和合五輪。是初入者行法也。祕密法品
五處五輪。是中心行法也。悉地成就品。悉地
出現品。息障品等。持明禁戒品等。修行法
中。皆用此五處五輪故。入祕密位品一體五
輪。是證入者行法也末之
十右
 凡人汗栗駄等者。
菩提心論云。凡人心如合蓮華。佛心如滿
已上十四卷義釋第三云。凡人汗栗駄心
者。此是古譯。梵語訛也。正梵音云h@r紇哩
daya耶。此云心状如蓮華含而未敷之
五十左四卷楞伽經第一云。第一義心此心胡
音干栗
太。宋言心。謂如樹木心。非念
慮心。念慮心。胡音云質多也。十一
第十二云。干栗駄
者。是處中心也十左祕藏記云。干栗多者名
處中。非情等心也。質多名慮知。有情等心也
末之
九右
又云。據密教。凡夫心如合蓮華。聖人心
似開敷蓮華同上菩提心義第一云。一切衆
生胸間肉團。其形八分。男仰女伏。其色丹赤。
是五藏中之心藏也。眞言行者。觀此八分
爲八葉蓮。上開九佛名心處心。天台止觀
云。汗栗多是草木之心。矣栗多是積聚精要
之心質多是慮知之心末之
六左
筆削記第一云。訖
利駄耶。此云肉團心。則人之心藏也。其色赤
形如蓮華。上有七葉。色法所攝六右第十二
云。一切凡夫心處。雖未能自了。然其上自
然而有八瓣。如合蓮華形十二右宗鏡録第二
十八云。心華赤色有三角十八右 八葉白蓮
華者。經云。内心妙白蓮胎藏正均等已上
云。此是衆生本心妙法。芬陀利華祕密慓幟。
華臺八葉圓滿均等如正開敷之形○正以
此藏。爲大悲胎藏曼荼羅之體五之
十七
教時義
第一云。然復爲一切衆生。從凡夫地直入
佛地之者。表其心中八分干栗駄心。開爲
八葉芬陀利華故。現中胎八葉而已四十
八葉
當觀阿字等者。三種悉地儀軌云。阿字即是
大日如來理法身。本性清淨極理。畢竟不可
得空。金剛地輪種子二右五字修習軌不空云。
想阿字在中央如黄金色五右智證造壇式
云。於華臺上。觀阿字門作金剛色○觀心
中阿字生無量光。光所至處。即現諸尊形
已上 百光遍照王者。經第七云。又於首
中置百光遍照王已上同疏下云。百光遍照
王者。有點阿字也。二十
二右
慈覺三部曼荼云。阿與
暗同竝本不生義也。共爲大日如來種子
 無垢眼者。經第七云。安立無垢眼已上
同疏云。無垢者覽字也下之二
十二右
密鈔五云。疏而
以無垢眼觀之者。非用肉眼而能得見。應
以法眼觀察之。謂想羅字。安二眼中名
無垢眼。何以知然。謂羅字者。詮一切法離
塵義。故念誦儀云。羅字名無垢。應觀爲兩
十六右凡此一段觀法。髣髴而難知也。具
支第二云。私謂此中觀法由未分明。明文
出經成就悉地品及其義釋。幷轉字品及其
義釋云云
已上
持誦不同一云。私云。悉地成就品
中。此觀委曲。及在供養法中云云慈覺曼荼
羅問答云。置ra字於兩目者。囉之梵字已有
二種。若以二囉各安左右耶。答。只以一
ra共置左右也。問。羅塵垢義。但稱ra時離
塵垢義。以不可得。而何名無垢眼耶。答。ra
字雖無外聲之阿。而爲内聲之阿。故云無
垢。想此内阿。即成無垢。耳已上菩提心義第
一云。又百光遍照王及無垢眼者何等乎。答。
此等皆是一切諸佛三昧耶法。非論義者問
答之處。若輒説此三昧耶法時。説者聽者共
犯三昧耶。故論義中不可得説末之十
一右
 二
明王等者。慈覺在唐記云。行者在佛室者。謂
向前所明八曼荼羅之前。不動降三世中間
行者所住處。名爲佛室也已上菩提心義第
一云。問。究竟佛地可名佛位。何以行者佛
室名佛位耶。答。經上下文。皆明入曼荼
羅受三昧耶。從初發心乃至究竟名爲
佛。今且以初心者以顯後心。問。其佛室何。
答。義釋云。凡修觀行時。先當以五字持
身○而在二明王中間。名爲住於佛室此等
是大
阿闍梨祕密行處。若爲初學人。
及於大衆中。不可輒説此法
○問。住此佛室時。
住何三摩地乎。答。正住大空三摩地。亦名
正覺三摩地。是毘盧遮那三摩地○今住佛
室時。先以阿字爲身。五字加持。乃至心蓮
華臺上觀阿字門。故知。入大空三昧住佛
室也末之
九左
至畫漫荼羅乃至金剛鐸等者。三明起座法
也。凡起座法有二用心。一行者代置意所樂
尊。二安行者所持道具等 意所樂尊者謂
雖何尊可置意所樂尊也。大輪金剛修行
法云。如念誦時切縁出道場。當安諸聖衆。
偈曰。奉請來降三摩地。不違本願。滿世間
不空事業暫令安。唯願聖衆歸圓寂。當振
金剛鈴。眞言曰。唵嚩曰羅二合健吒惡入引
安祥徐歩出已上可思之 般若經者。理趣般
若摩訶般若等經也 以金剛盤等者。爲經
臺也。或本云。或置般若經。或以金寶盤等
已上依此文者。爲供養曼荼羅尊也。般若
經者法供養。寶盤者世供養也。金剛鐸者。十
卷本云。金剛鈴等已上持誦不同一云。私云。
今時安杵鈴等即此意也九左然則置尊爲
對面談話也。猶如客來有切縁出時代置
別人也。置經幷盤爲供養也。如爲客與
食物等而出也。置珠數等爲安慰也。如
爲客與具而出也已上光云。更有深義尚詳
又凡欲擇治地時乃至可以意得耳者。四明
相現法也。此法或警發地神之前行之。智慧
輪建立曼荼羅軌意也。或驚發已後掘地以
前行之。慧琳建立壇法。法全建立護摩軌等
意也。持誦不同具支灌頂等。用後説也。慧
琳壇法云。便於置壇處西邊。如法護身靜然
安坐。誦本所持眞言一千八十八遍。若眞言
文廣者。應隨自力或誦一百八遍。下至誦
三七五七遍。離諸思想一心正念。即於其
處右脇面東。南首擧身如師子王。寂靜安
眠取其境界。若先來寢息處清淨者。隨自意
樂亦通。不必要須此處。但一心專注。觀菩
提心月輪了了分明。又於菩提心中。觀一
如意寶珠。内外明徹心。無異想便即睡眠。
若先學禪寂之人。必須但寂其心如前入
觀觀如意寶。所有成不成相。悉於心鏡中
現。若先相不善。不應建立。若強作者恐招
自損。若先相善者。方可建立十一右智慧輪
軌云。即於圓滿清淨月輪中。觀本尊種子眞
言法門。流出無量光明。一一光明道。觀成
本尊刹海聖衆圍繞加持行者。即便睡眠已上
兩文種子三形互影示也
行者住於佛室乃至次第法中廣説者。釋奉
塗香華等一句。是第三明供養法也 當轉
阿字等者。密鈔五云。疏當轉阿爲va縛等者。
行者前觀華臺上阿字。作金剛色。於首中
置百光遍照王即大日
如來也
今將以塗香華等。如
法供養。須轉阿字大日之身。而作縛字薩
埵之身。然後奉供等十六左 如次第法者。經
第七供養儀式品也。持誦不同第一云。準供
養法。觀諸尊已不動印明觸五供等去垢。
辟除光顯。如本法護我身。結方隅界一召
奉三昧耶獻閼伽奉敷座不動
除障鍐布支分成薩埵身被金剛鎧
欠置頂上降伏魔十一結大界十二
獻閼伽十三次第五供十四普供十五讃嘆十六
具足此法以修供養九右
然後興大悲心乃至請赴之意也者。釋思念
諸如來等文也。是明請法。上釋明日當作
請法者即是也。請白阿梨沙偈者。持誦不
同一云。經一行偈義釋梵文。玄法本四行偈
九左經出漢本。疏義釋出梵本。法全軌用
諸佛慈愍有情者等二頌八句文也。慧琳建
立壇法云。面向東方。手執香爐誦啓請偈
出毘盧遮
那經文
諸佛慈悲者。存念我等故。明日
受持地。幷佛子當降。經文雖爾。言約義隱。
闕請地神句。今以後偈相傳。與前意不
異。文備義顯。二偈總通取捨隨意。偈曰。諸
佛慈悲有情者。唯願存念於我等。我今請白
諸賢聖堅牢地天幷眷屬。 一切如來及佛子。
不捨悲願悉降臨。我受此地求成就。爲
作證明加護我。誦三遍或七遍。若能誦得
梵本最善五左若依此文。則諸佛慈悲有情者
等二偈。不出經疏。師資相傳頌也。法全阿
闍梨青玄二軌。幷建立軌本朝諸師次第。皆
用此偈也。已上又裏評本朝諸師次第曰。延
命院製作次第有異本。醍醐本無此偈。勸修
本載此偈也。已上今依經疏説。此請白偈。第
四日白壇漫荼羅後作之。胎藏行法次第。又
灑淨後持地前作之。合經疏説相也但次第不
作白壇法
而慧琳建立壇法云。按諸經説次第如上。
今修行者。師受相傳不無委細云云
五右
次明其
次第。最初誦諸佛慈悲有情者等偈。次驚發
地神次地天眞言。乃至加護其地。堀地除惡
等。次第作之。即準此説。初日驚發地神前
可誦此偈。法全建立軌。智慧輪建立曼荼羅
儀又同之。我受此地者。請受地之意也。驚
發地神前作之。尤有所由。依之覺超三密
鈔料簡疑云。請地應在未治地前。準七日
法。此當塗地灑淨之後。故於此中請地非
云云
已上
但今案之。慧琳解説猶是難思。何者。
經疏所説若不詳者。宜用師傳。然其次第
指掌。何其不依之耶。何況今頌明日受持地
者。指第五日受持地。明知。第四日作請法。
若初日驚發地神之前作之。第二日可作受
持地法歟。未見其文。宜任經疏次第。於
第四日白壇圖位後作之。但我受此地者。
當經所説偈明日受持地之句。受者攝受。是
攝受護持地之意也。而非請受地之義
也。覺超生起云。私云。準七日法。請白在第
四日。受持地在第五日。故云明日降臨。今
此持地印明。是受持法也。先請白祈請了。即
次受持令得堅固。故次第來也云云
已上
此師製
三密鈔料簡之時。已雖作一且疑。更作生
起之日。彼疑自決。若爾者。經軌説相。自他
門行用。彼此一同。壇法幷建立軌旨趣不詳。
猶可決之。問。誦請白偈之時手印如何。答。
慧琳説取香爐。吽字次第請白偈合掌
云云
可知

    一 白壇九位圖
  具支灌頂第四云 高野本四云
  一切菩薩金剛手聖不動尊
  東一切佛位五如來位西阿闍梨位
  佛母虚空眼蓮華手降三世尊
  此是白壇漫荼羅位已上
  異本圖云
  七○一切
菩薩
 二○金剛
 四○聖不
動尊
 八○一切
佛位
 一○五如
來位
 九○阿闍
梨位
此是白壇漫
     荼羅位
 六○佛母虚
空眼
三○蓮華
 五○降三
世尊
    私謂。上文有第四日定位次第
  二後一切
菩薩
金剛
 六先聖不
動尊
  二先一切
佛位
五佛四
菩薩
阿闍梨位據經持者先位
佛室後畫六位
  三佛母虚
空眼
蓮華
 六後降三
世尊
 已上具支文
私云。二十卷疏現流布本。多分東西一二等
注無之。小野僧正本。以朱點一二三等。即
合安然所引。此注五六次第。違于經説。恐
非根本本也。具支灌頂第二云。此有高野
叡山點位前後不同。今但義釋正文爲定云云
已上
問。白壇九位漫荼羅。其爲何事塗作之乎。
答。入曼荼羅鈔第三云。今案塗作圓壇意
云。爲成辦灌頂事。造曼荼羅已前供養諸
尊。是故今塗作十二指量圓壇云云
已上
此鈔意。
爲成灌頂事。塗作圓壇供養諸尊。供養之
後無所用故。第五日規畫界域時。塗隱之
也。同鈔云。第五日以牛糞規畫界域時。塗
隱白檀圓壇畢云云
已上
即此意也。今私案之。此
是料簡。恐無謂歟。白檀圓壇。是正爲三摩
耶戒場。塗作之也。依之瞿醯經。第六日作
之。第六日是攝護弟子法。謂授三昧耶戒
而作行事也。加之第五云。偈云持眞言行
者。明弟子支分中護持建立方便。至第六
夜。師及弟子。皆澡浴清淨。著新潔衣。齎持
供物。詣如前所造白檀曼荼羅處。當如法
加持自身道場及諸弟子一右應知塗作白
檀曼荼羅。即爲第六日護持弟子道場也。
此文分明。若第五日塗隱之者。忽違此釋。
祕口云。三昧耶戒眞言samayastva@m者。以最後
va@m字爲戒體。va@m字水輪種子。水輪白色圓
形。故以白檀圖作圓壇。即以爲戒場也
此祕口傳尤合合理。私勘蘇悉地經下云。
如白檀木其性清凉今考無文
恐是取意
尸羅此翻清凉。
白檀木與戒相應。 又第九釋塗香眞言而
云。以句初微字爲體。於嚩字上加伊字之
畫。是故轉聲爲微。嚩字是金剛義。離言説
義。三昧是住義。如是定慧均等。即是住無戲
論執金剛三世無障礙智戒二十
三左
下文所明。
於白檀曼荼羅。授三世無障礙智戒。vi字水
輪種子是亦符契
至第五日暮乃至不動眞言竟者。以下明第
五日法也 復當次第等者。明受持地前方
便也。其前方便者。一嚴身入佛三昧耶法界
生轉法輪甲冑覽字觀等。如第七卷清淨行
品明。二觀八曼荼羅。玄靜嘉會壇第一。明
第五日法中云。觀八曼荼羅亦曰白檀八位。
如前已上
奉請可用大鉤召印明等。四結護加持可
用二明王印明。或用隨一或並用。供養法
疏云。不動降三世。各用亦得。雙用亦得下之
二十

 觀八曼荼羅位者。最珍鈔云。前九位之
中。除自身觀八位也云云 當誦不動等者。
明加持地法。此是釋經當受持是地等一偈。
經文爛脱。任疏釋者。可安此中。凡不動降
三世不同第十云。如來説此二明。皆是彼法
佛三昧。爲令行人從初發菩提心守護増
長。令生成佛果圓終不退失。不墮在非道
者。即不動明王是也。爲降伏世間難調衆
生故。即降三世明王是也十九右可知之。義
釋第七云。今毘盧遮那自教迹中。以聖不動
降三世。爲忿怒明王。以毘盧遮那竝遍一切
法門故。當知不動尊亦普門成辨諸事。大
摧一切障也四十
三左
 非獨此者。十四十七三
本皆云。非獨此一夜也云云 又從初日等
者。明進止用心也。慈覺在唐記云。若三日
以前有惡相。即休事也。若三日以後有惡
相。即修息災及降伏法。即應修其事。所言
惡相者。如卷末明。國王大臣不許。當處人
民不許。其地山川神靈不許。惡夢等惡風雨
損於行者也已上智證造壇式云。若白檀未
點有魔障休。若標記後設有諸難。方便超
過必至遂事已上最珍鈔云。塗白檀位之後
已定聖位。故勤加可遂之。三日已前留難
強者。暫可收攝之也。是大旨歟。三日已
前可勤加方便也。塗白檀之後。雖勤加
方便。不叶者力不及歟云云 兩不和合者。
智論第六十九云。弟子作是念。師小物不能
捨。何況捨身。雖讃説布施。是爲欺誑。是
故名不和合。弟子欲以四事供養師。師少
欲知足故不受。或羞愧似如賣法故不受
○亦是魔事七左兩不和合之因縁。般若經智
度論等説相太廣。如住心品鈔引之 餘如
瞿醯者。進止用心非一。瞿醯經上簡擇弟子
品。同下補闕品等明之。故讓彼經也
    一 瞿醯經
八家總録云。瞿醯經三卷澄睿蕤呬經三卷
海睿云。蕤
呬耶經三卷
玉呬怛哆羅經三卷不空仁運。私云。
已上三經是同本異

智證本下卷奧書云。在唐三度勘也。又先在
本國亦三遍勘。而未遇正本。但在唐勘略
傳持。猶未稱意。後學留意得正。與詳幸甚。
貞觀十三年五月二十六日圓珍記。更與慈
覺大師本對勘。好處不少。若彼本闕。填之
爲彼此倶得正故。覽者知之。六月十日沙
門珍記已上上卷奧書云。與慈覺大師院本
對勘。多有好處。若有疑者。以朱書彼。又
填彼闕。互以相補。六月九日珍記已上智證
本第一卷題云。玉呬怛哆羅經大唐興善寺開府
儀同三司試鴻臚
卿三藏不
空奉詔譯
私云。不空三藏。天寶歸唐以後翻之
歟。爾者一行開元十五年入滅。無畏同二十
三年入滅。何此疏中可引瞿醯文乎。就之
古有多義。演密鈔第五云。疏餘如瞿醯等者。
梵語瞿醯此云念誦。即指念誦儀也。此未
見本十七右依此釋者。非不空所譯瞿醯
也。別題云念誦儀書有之歟。或云。無畏於
天竺有披覽歟。或云。此經金剛智不空共
譯之歟。此疏中多出金剛智之説。爾者天寶
以前譯之歟。諸義未詳。可尋決之
其第五夜等者。雖上出不動降三世二尊。而
以不動爲本。依之經以不動大名。或用降
三世云云故今獨呼不動也。大名者。眞言云
大名歟。名者是明字借音歟。或又云大名
稱之意歟
次當以大日如來身乃至廣分別説者。已下
正明受持地法也。欲作此法者。先觀自
身爲大日如來身。其法如上明。故云當以
大日如來身也 及三昧耶印者。具支第四
云。及作三昧耶印誦此眞言曰已上對受記
二説。一云金剛持大印。二云警發地神印。雖
出二説。警發地神印爲本也。瞿醯經上淨地
云。次以右手按其地上。持誦曼荼羅主
眞言。以心受持。此名受持地法七右此文
用警發印也。青龍軌云。持地眞言曰。定拳如前
相。慧舒
按於地 上
之九左
大師的傳亦復如是。所謂吽字次
第檜尾次第長慶公三家次第石山集記等所
出。皆以同也。又具支灌頂第二。引瞿醯受
持地文次上所
引也
註釋云。今謂準下文云諸尊
眞言結彼印者。此中宜用大日三密已上
依此説。警發印言之後。可結誦大日印言
也 初句歸命等者。第一句出翻名不作
釋。是則上釋灑淨眞言歸命句云。下一切
眞言例爾。不復廣釋故。讓彼釋而今不釋
之也 第二第三等者。第二句薩婆怛他掲
多者。一切如來。第三句地瑟姹那者加持。地
瑟祉帝者而加持之也。初加持約體。後加持
約用。譬如人有大力故約體運大物約用
 如彼金剛等者淺略釋。於中初擧例。後今
令下合法也密鈔第五云。如彼以下。引古成
今。謂如彼時。釋迦牟尼坐於金剛道場。得
一切如來所共加持。魔不能干。今此亦爾。
故云此意云等十七右 復次我已等者深祕
釋。其意可知 第四句云等者。釋第四第五
句之中。四句轉釋。謂以一切如來者第二句。
神力而加護之者第三句。使得安固不動者
第四句。非但不動等者第五句。於中亦有二
句。初句屬第四句。又令等者屬第五句也
 正以第四句等者。釋眞言體也 第六句
等者。初擧比丘羯磨例。羯磨師秉羯磨之
時。衆僧一心和合。同共受持也 作羯磨法
者。新華嚴音義上云。羯磨此云辨事。謂諸法
事由茲成辨也五左經音義第十四云。羯磨居
竭反。此譯云作法辨事。憂波離問經作劔
暮。此梵言訛之也現本十五
之三右
 今此眞言等者
合法。其義易知 第七句等者。衆生心地本
性清淨故。諸佛同心加持之。文殊五字儀軌
云。衆生性淨故。諸佛本誓力。以相應法印
現成諸聖身二右衆生性淨者。合第七句。諸
佛本誓力者。合第六句。相應法印者。合阿
闍梨誦此眞言也 若法入等者。重釋其所
由。謂阿字者淨菩提心也。此淨菩提心名本
性淨。是正第七句也 從本以來無動無垢
者。以本性淨體無動無垢。已爲第四第五
句。無動無垢者。即第七句。本性淨上之功徳
也。是約徳釋體也 十方三世等者。釋第
六句。十方三世諸佛。皆同契證淨菩提心無
動無垢之處。無垢者戒。無動者見。戒見同一。
故同共加持也 末句云等者。擧羯磨印成
句。以合莎訶義也。凡羯磨法有一百餘。今
且擧受日法示之。其文云白二大徳僧聽。若
僧時到僧忍聽。比丘某甲受過七日法十五日
一月日
出界外。爲某事故還來此中安居。白如是。大
徳僧聽。比丘某甲。受過七日法十五日
一月日
出界外。
爲某事故還來此中安居。誰諸長老忍僧聽
比丘某甲受過七日法十五日
一月日
出界外。爲某事
故還來此中安居者默然。誰不忍者説。僧已
忍聽。比丘某甲受過七日法十五日
一月日
出界外。爲
某事故還來此中安居竟。僧忍默然故。是事
如是持隨機羯磨中
之二十四左
始從大徳僧聽至白如是
白也。 次從大徳僧聽至誰不忍者説羯磨
也。僧已忍聽下結文也。凡羯磨文有五句。一
三五綱骨。二四縁牒者是也。白文若有五句
者。綱縁分別亦同之。但今白文有四句。闕
第二句。當段文。忍可印成句者結文也 此
中所有等者。以上約句義門作釋。更復就
字義門。而廣分別釋之者也
時彼阿闍梨乃至亦得也者。以上明中位受
持。以下明八位受持。當段即釋受持地法
則。而未委細。於八位者。不可作按地法。
何者釋文八位皆背白檀座位。按地作法頗
無便歟。更可決之
具支灌頂第四云。下文有第六日持誦次第
七東南 三南 八西南
二東 一大日 四西
六東北 五北 九西北
據義釋文。背壇誦持地明已上具
支文
皆背白檀等者。智證雜鈔云。背白檀位其
意如何云云些些疑問云。背位義如何云云
珍鈔云。問。何背白檀位坐持誦乎。又西方
者即阿闍梨座歟。於彼外可誦何眞言乎。
答。塗白檀。對各各本方念誦。可勸請此壇
位歟。又自出置般若經或本尊故。隨彼可
持念歟云云
已上
此料簡猶未詳。更問已上光云。余
聞之師曰。各向其尊本誓方故。曰皆背白
檀座位也。更當至誠等者。八方持誦了。
於各方可作禮供養也。持誦不同第一云。
私云。當奉五供普供讃嘆。以事業金剛身
作之十右 就阿闍梨等者。又云。次還就本
座東面而坐。誦本受持眞言十右二明王中
間。是阿闍梨座位也 誦本受持等者。似指
前受持地眞言。而其不爾。是可大日眞言
也。供養法中。不説彼受持眞言。何云皆如
供養次第中説乎。嘉會壇第一云。更當至
誠作禮種種供養。就阿闍梨座位面東而
座。誦本受持眞言。住於本尊三昧。皆如供
養次第中説。可思之。私謂。先就座而修五
供養法。轉阿爲縛等印明如前。然後住於
本尊三昧。又當轉縛爲阿。而先持誦大日
阿字眞言已上或又本受持眞言者。雖爲何
尊。行者自本來。所受持眞言誦之。幷住其
尊三昧。而其眞言三昧。皆諸尊供養次第儀
軌中説之。故云皆如供養次第中説也。建
立軌明説治地法。文云習於本眞言一百八
遍三右
覺在唐記註云。習本尊眞言者。謂隨行者本
尊不同也已上可準知之。或又斥經第七云
供養次第。彼中説諸尊眞言。又明誦眞言
之時。住其尊三昧之法。是則本所受持眞
言多積功故。今亦誦之請加護也。蘇悉地
經下供養品云。取部主尊眞言誦一千遍。或
時念誦本持眞言經十萬遍已上是即本來
所持眞言以名本持。今準可知 白檀位等
者。持誦不同一註此文曰。供養法有諸佛
菩薩眞言持誦瑜伽法則。謂如諸佛暗安頂
上。菩薩欠安頂上。餘如佛室等法是也十左
 阿闍梨言等者。明持誦次第也 部主大
日者中位也 所餘八位者言總也。可云七
位。除阿闍梨座位故也。又最珍鈔云。問。何
此中不持念中胎五如來眞言乎○答。釋云。
阿闍梨言。持部主大日眞言上文先擧四
方四維。未論中胎歟。以善無畏阿闍梨之
説。可成其義也云云
已上
 眞言大小者。大眞言
遍數少。小眞言遍數多。隨眞言大小。遍數
有多少之旨。第五卷釋有之。按當段釋即
此意也 若更能誦等者。白檀九位正是中
胎八葉。幷第一重諸尊。兼攝第二重第三重。
故云兼持第二院等也 第二院四菩薩者。
密鈔五云。疏第二院四菩薩者。第二院中東
方妙吉祥菩薩。南方除一切蓋障菩薩。西方
虚空藏菩薩。北方地藏菩薩十七右 乃至都
誦等者。主伴都誦亦得也
其白檀位乃至亦準此可知也者。因明白檀
塗位用心也。謂以瞿摩夷瞿模怛羅塗泥。
於第二日作之。其白檀位。於第四日作
之。若彼塗泥已乾。更以香水灑竟可作之
也。乾上白檀難著故也。或又白檀香泥云塗
泥也。非云第二日塗泥歟 亦不剋在第
四日者亦釋也。剋猶定也。謂白檀位不定
在第四日。第四日以前塗泥未乾之時可作
之。是以建立軌。第二日作白檀九位曼荼
羅也。彼軌明第二日云。定聖尊位。五佛四
菩薩。白檀點位。初右慈覺在唐記釋云。定尊
者定八漫荼羅位。若明樣者
IMAGE
[IMAGE]不動尊位
[IMAGE]行者位不點
[IMAGE]降三世位
[IMAGE]
又如前云。瞿醯經第六日作白檀位。是故
不必局在第四日也 自置了後等者。雖
爲何日。自布置白檀了之後。依前阿闍
梨説可持誦也。持誦不同第一云。私云。若
於即座作此法者。修前請白已。即直住
佛室。不可必更用三三昧耶等云云
九左
至法
事夜等者。乃至第七日夜。亦如前可持誦
也。智證造壇式云。次以白檀塗諸尊位處。
誦辨事明一千遍不動降
三世
從此已後。日日三
時於此時念誦
其受持地夜乃至亦無咎也者。以下釋持眞
言行者等四偈也。十卷本云。經云。持眞言行
者次發悲愍心依於彼西方繋心以安寢乃至
所畫甚微妙其受持地夜等云云十四卷本。同
今疏也。具支灌頂第二。科此文得境界云云
已上
持誦不同第一。取好相法云云
十左
 乃至者。持誦
不同第一註此文云。私云。乃至者修供養
云云
同上
 金剛諷詠者誦讃也 宴坐疲極等
者。正釋持眞言行者等文。臥處經。大壇爲
本。云西方也。疏行者爲本云東面。向面
於東而臥。故云東面而臥也。持誦不同第
一云。如法護身東面。而臥壇處安寢夢想
心蓮臺中想麼字門。
如意珠中現好相
若知魔事。作護摩法十左
微妙大曼拏羅經第四云。其阿闍梨與弟子
等。於此時倶只不離曼拏羅所。或至夜止
宿。亦可只在曼拏羅東面地上。敷吉祥草
眠臥。臥時以頭向南。面向曼拏羅本尊止
宿。至晨旦以金剛眞言加持其地。及加持
香水。於曼拏羅所而爲灑淨六右此經説金
剛界灌頂故。云東面地上也。當經所説相翻
而知 若瞿醯等者。瞿醯經上淨地品
第四
云。次以
右手按其地上。持誦曼荼羅主眞言。以心
受持。此名受持地法。次復應以辨事眞言
受持弟子。用童女合線。以辨事眞言。各持
誦七遍以心觀念一一弟子。及稱名號更
持誦七遍。一誦一結。乃至七結。如是受持
弟子。無諸障難七左今之所指即此文也。問。
此結線法。與大日經第六日夜所行金剛線
法同異如何。答。與金剛線法同故。嘉會壇
第一云。餘如瞿醯中説云云今撿彼文。授齒
木後知其相已。其弟子還如前坐。其阿闍
梨。用辨事眞言。持前所辨水。各取三掬。
令與飮之私謂。此金剛水法也。此
經金剛線法出於上訖已上
此釋此經金
剛線法出於上訖者。即今結線文也。當知結
線即金剛線法也。問。瞿醯意於何日作此
結線法乎。答。具支灌頂第二。次復應以辨事
眞言乃至無諸障難經文注云。私謂。是第六
日時云云又釋當段釋若瞿醯且坦囉等文
云。私云。此中引瞿醯中結蘇多羅授受持弟
子之事。今撿瞿醯。其文雖出受地後。而是
受持弟子法故。正屬第六日事。非第五日受
持地事云云
已上
私案。此釋難思如前云。瞿醯淨
地品明前五日法。次召請品明第六日事。若
結線法爲第六日事者。尤於召請品中可
明之。加之當段釋第五日中。引合瞿醯結
線文。若如安公釋爲第六日事者。何徒於
第五日中引之耶。然則金剛線法。瞿醯於第
五日作之。大日經於第六日作之。如此之
事。兩經前後其例是多。不可驚疑。問。第六
日作弟子法。金剛線又受持弟子法故屬第
六日。最有其謂第五日行此事有何意乎。
答。第五日受持地後。於東面而臥。於所度
弟子生大悲。夢中欲見其好相。而其時爲
除弟子障難。作結線法也。謂將臥之前。可
作此法。然安公持誦不同第一。取好相之
後出此法也頗似失疏主意彼安寢時
者。釋思惟菩提心等二句。經無我者摩字也。
阿字寶珠自體。摩字體上除障徳也 彼阿
闍梨等者。釋或於夢中見等四句 三輪化
導者。密鈔五云。疏三輪化導者。輪有三故。
化謂教化。導謂示導。佛以三輪。教化示導
諸衆生。故一神變輪○二記心輪○三教誡
輪○十七左又云。問曰。三輪當六通中何通
耶。答神變輪者。即神境通。記心輪者。即他心
通。教誡輪者。即當漏盡通十八右菩提心義
第五云。諸大乘亦明三輪。一記心輪。二神通
輪。三説法輪。是約化陀以爲三輪十七左
疏第一云。一神足輪。二説法輪。三憶念輪
又一上云。有人云。如來化用必約三輪。創
通道務。要先神足。爲無信也。由蒙俗愚識
未曉正邪。雖爲闡揚事如聾瞽故。須顯
異駭動耳目。畏威拜手信是聖人。身雖伏
從。智開無路。故次説法。爲無解也。神解乃
明。煩惑猶結。非可口説。爲得清除。義須依
行。剋證在己。故須憶念。爲無證也三左
縁記一上云。三輪者。一者神足爲無信也。
二曰説法爲無解也。三須憶念爲無證也。
由此三種運轉不絶故竝名輪。前之二輪
攝餘二藏。後之一輪即攝律藏。雖復互兼。
不無偏勝。言憶念者。謂毘尼立法慇懃囑
累。制令記憶。不使遺忘。所以常爾一心。違
背制犯。故知。常勤觀察始號奉持三左光云。
三輪即三業也。所引文中。神變神足是身業
也。記心憶念是意業也。教誡説法是口業也
 或親自安布等者。經無其文。疏主得意
釋之。三輪化導。謂他作業。或親自等。謂自
作業。自者阿闍梨也 或以微妙等者。釋或
以安慰心等六句 若有障礙等者。若於夢
中。見違如上善相。則知障礙。而隨其事。
宜修相應護摩方便除障礙也。瞿醯經中
云。若得好相。歡喜之心起首作法。或若不
得善惡之相。以無疑心。歸依三部諸尊。徐
徐作法。或若數數不善相現。勿須起首。若
強作者。以除難故。當作息災護摩之法
上文若已塗白檀位竟。設有種種魔事兩
不和合。要當勤加方便必使得成二十
三左
思之 復次若見諦等者。以上未見諦阿闍
梨故。夢中見之。今是見諦阿闍梨故。定中見
之 復次阿闍梨等者。以下總明阿闍梨
用心。初明壇地修治之用心。又思惟下明支
分素具之用心 素具者。兼用意之義也。第
五云。備香華燈燭等。皆令素辨十四右第八
又云。如法素具。而豫備之四左光云。素蘇故
切。禮記疏云。素猶本也小補
去遇
按本字義。即豫
辨備。謂之素具 自受持竟等者。具支第二
釋當段文云。私謂。準下文意。緋線造尊。
本是第七夜法。而今此中豫規定者。此是不
能速成者之所作。然其行法具如第七夜
文。故於此中且闕不出云云
已上
此中有二重用
心。初於規畫界域布定方位者。第五日受
持地後可作之。至圖畫尊像者。第七日夜
可作之。故云至灌頂夜方造諸尊也。後若
不能下。若不能速成者。持地以後。漸次圖
尊亦無咎也如安公釋。其似不存二重起
盡。至第五卷尚可悉之
經云復次於餘日乃至應度之相者。以上明
第五日事。以下明第六日法。初指説文始
終。後明攝受等者解釋。解釋之中。初總標大
意。次受持地下。正釋經文初大意中攝受
建立護持弟子者。大分爲二。一攝受弟子方
便。二護持建立方便。何以知爾。經結復次
於餘日等文。云持眞言行者如是攝受已。是
即明攝受弟子方便之文也。又第五科命彼
三自歸等文云。明弟子支分中護持建立方
便初右豈非此是二段建立各別乎。然疏主
總標。云攝受建立護持弟子支分也。問。攝
受建立護持三種其別如何。答。攝受者。攝謂
攝取。受謂容受。是則攝取弟子之義也。建
立者。即如是攝受已。而令發生建立菩提
種子之義也。護持者。是令建立種子已。而
能加護持念。令不散失之義也但見第五。護
持建立合解釋
之。學
者可知
 受持地已等者。釋復次於餘日等二
句也。受持地者。第五日法也。對第五日云
明夜。又云餘日。是第六日也 因此廣辨等
者。釋若弟子信心以下文也。應度之相者。
即信心等十徳相也
偈云若弟子乃至師徳中説者。一明信心徳
也 不思議縁起等者。三密方便爲縁。行者
觀心爲因。而現普門海會諸佛境界。曾非
思議境故。云不思議縁起等。下品擧世間
難思事。況眞言不思議。即此意也 直信不
疑者。若生疑滯。其心猶豫有怖畏想。而心
不猶豫。信心無所滯故云直信不疑也
餘如師徳中説者。當段所明且示大綱。信義
未盡故云餘也。阿闍梨十三種徳中。信諸佛
菩薩句。廣明信相。今讓彼文故。云如師徳
中説也
偈云生種姓乃至爲勝族也者。二明種姓徳
也。西域記第二云。若夫族姓殊者有四流
焉。一曰婆羅門淨行也。守道居貞潔白其
操。二曰刹帝利王種也舊曰刹
利略也
奕世君臨。仁恕
爲志。三曰吠奢舊曰毘
舍訛也
商賈也。貿遷有無逐
利遠近。四曰戎陀羅舊曰首
陀訛也
農人也。肆力疇
壠。勤身稼穡七左無垢稱經賛第三慈恩云。西
域好種總有四類。一婆羅門此云淨行。少
持戒行自居。二刹帝利此云宦族。君位自
怡化洽人庶。三吠舍此云坐收。居賤貿貴。
以殉躯形。四戎達羅此云耕田。墾農治生。
以供職貢。初二高勝所以偏彰。宦族理務。人
衆輕彼多生瞋恚。故教忍辱。淨行持道自
尊卑人。故除其慢已上四姓分別大體如此。
但四姓倶習行眞言。其證在蘇婆呼童子經
上。又微妙大曼拏羅經天息
災譯
第二云。復次何
人可攝受而爲弟子。又弟子所生何國而
可攝受。於四大姓刹帝利婆羅門毘舍首陀
如是四姓。可攝受者何姓爲上○金剛手
彼弟子生處國土方所。我今説之。若刹帝利
或婆羅門等種姓之人。生舍衞國摩伽陀國
支那國三摩怛吒國○如是諸國所生之者
皆可攝受。又若無如上中國人者。彼師子
國人及一切國人。亦可攝受○如上諸國。
若刹帝利及婆羅門種姓生者。若依阿闍梨。
禀受修行爲行人者。必獲圓滿初葉若依此
文。於四姓中。以刹利婆羅門二姓可爲本
也。又十住心論第一云。若有衆生生輪王
種姓。有大度勇鋭不樂前諸住宮。則許大
日所乘一體速疾神通寶輅五右金剛頂經開
題云。自非輪王種姓祕密加持。何能聞不思
議之法。信難信之教。二右若依此等釋。以刹
利種可爲上也。又南海傳第四云。又五天
之地。皆以婆羅門爲貴勝。凡有座席。竝不
與餘三姓同行。自外雜類故宜遠矣十二右
西域記第二云。印度種姓族類群分。而婆羅
門特爲清貴。從其雅稱傳以成俗。無云經
界之別。總謂婆羅門國焉一右若依此等文。
以婆羅門種姓可爲最也。本朝神仙傳。載
大師傳中云。常稱曰。弘佛法爲先。故彼宗
親王公子相繼不絶。寛平法皇灌頂於此宗
後。仁和寺最多王胤。圓融天皇又御此地。
誠是一宗之光華也云云今尋吾宗祖。則龍樹
菩薩是南天竺梵士種。善無畏三藏乃中印
度刹利種。金剛智三藏即南印度伊舍羅跋
摩第三王子。不空三藏是北印度婆羅門種
 旃陀羅者。四姓之外最極卑人也。一切經
音義二十四云。旃荼羅直加反此云執暴惡
人。亦言惡殺。謂屠殺者種類之總名也。其人
若行。則搖鈴自標。或杖破頭之竹。若不然
者王則與罪。舊言旃陀羅訛也十三左翻譯
名義集第二云。此云屠者。正言旃陀羅。此
云嚴熾。謂惡業自嚴。行時搖鈴。持竹爲幖
幟故。若不爾者王必罪之。法顯傳云。名爲
惡人。與人別居。入城市則撃竹自異。人則
避之。或帶之人皆怖畏二十
五左
首楞嚴經註疏
長水
子璿
第一云。旃陀羅此云殺者。即魁鱠婬酒
家也上之二
十四
 由如比丘等者。行事鈔上會本上
三之一
云。身具衆惡。病患聾盲百遮等類。律中廣
列一百四十餘種。竝不應法。準以求之。則
聾瘂狂亂定不發戒。餘者通濫有得不得。
如義鈔中四右同資持記上云。以儀相有虧
汚辱僧衆故須簡之同上四分律刪補隨機
羯磨疏第三云。且據重者能障聖道。標擧
十三。初邊罪難○二壞尼難○六七殺父母
○八殺羅漢○九破僧○十出佛血難○十一
十二非人畜生難○十三二形難者。凡爲道
器。要須志節清卓報殊性定方能弘道所作
生成。今則形挾兩境。志致軟弱善惡不成。
焉能修道。先得戒者。因生尚失。何況現報。
方欲感戒即斯爲障。障因二根而生。故曰
二形難也上之二
十二左
 復次若久遠等者。以上淺
略釋。以下深祕釋也 偈云恭敬於三寶乃至
佛法僧寶也者。明第三徳也 親近供養
等者。先親近者。六度經第一歸依三
寶品
云。譬如
大海舟船而無帆主。其中有情多所漂溺。
涌浪洄澓破壞沈沒。種種諸難常有憂患。求
於吉祥無上船師以爲依怙○一切有情亦
復如是。各作是念。誰能與我作歸依處。
除其衰患令得安樂○以是觀察三界六
道。無有堪能拔濟我者。以是應當歸佛
法僧。除佛法僧。更無有能救護我者六左
親近三寶意在於斯。供養者蘇悉地經疏第
六云。供者奉進也。養者具食也。具珍羞以
奉進尊者也。又供者給也。養者育也。即
是應屬下類者也初葉法華義疏第二云。天
華香等。名之爲供。資養於佛目之爲養
二十
二左
 尊重者智論第三十云。知一切衆生
中。徳無過上故言尊。敬畏之心。過於父母
師長君王。利益重故。故言重二右 讃歎者
又云。美其功徳爲讃。讃之不足。又稱揚
之故言歎同上 如常不輕等者。法華第七
常不輕菩薩
品第二十
云。最初威音王如來既已滅度。正
法滅後。於像法中。増上慢比丘有大勢力。
爾時有一菩薩比丘。名常不輕。得大勢以
何因縁名常不輕。是比丘凡有所見。若比
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皆悉禮拜讃歎而
作是言。我深敬汝等。不敢輕慢。所以者何。
汝等皆行菩薩道。當得作佛已上問。當段
明恭敬三寶相。引合不輕深敬衆生。是何意
耶。答。非無深意。所謂三寶有三種別。一同
亦名
同體
二別相亦名
別體
三住持。初同相三寶者。於
中有二。一於衆生本有心性。有覺照徳以
爲佛寶。有軌持徳以爲法寶。有和合徳以
爲僧寶當南山歸敬儀立四種
三寶之中一體三寶
二於諸佛所證理
體。亦具此覺照軌持和合三徳。即名三寶。
當四種中
理體三寶
已上在纒出纒雖異。眞如法性之上。
建立三寶。其體是一。故名同相三寶也。體
即相也。二別相者。法報應三身如來爲佛寶。
教理行果四法爲法寶。三賢十地菩薩。四向
四果聖者爲僧寶。三種體各別故。名別相三
寶也當四種中
化相三寶
三住持者。繪木形像爲佛寶。紙
墨經教爲法寶。剃髮染衣爲僧寶。此形像經
卷。凡僧之力能住持同相別相眞實二寶。故
名住持也當四種中
住持二寶
然則當段釋文。謂於佛法
衆僧等者。約住持別相二種三寶也。乃至
之言攝同相之中出纒三寶也。如常不輕等
者。約同相之中在纒三寶。不輕敬禮。即是
禮一切衆生本有三寶也
深慧以嚴身乃至可爲説也者。明第四徳也。
法華經第二譬喩品云。無智人中莫説此經。
若有利根智慧明了。多聞強識求佛道者。
如是之人乃可爲説已上即此意也。深慧是
福智二嚴隨一。故云嚴身也 等虚空無邊
佛法者。衆生自心也。自心即虚空無垢菩提
心。故云等虚空等也
湛忍無懈倦乃至可傳法也者。明第五徳也
 求法因縁等者。華嚴經第十九云。爲求
法故。爲難得法故。能施法者。作如是言。
若能投身七仞火坑。當與汝法。菩薩聞此。
歡喜無量作此思惟。我爲法故。尚於阿鼻
地獄諸惡趣中。受無量苦。況入人間微小火
坑而得聞法。奇哉正法。甚爲易得。免於地
獄無量楚毒。入小火坑而聞正法。汝但説
法。我入火坑四左 如誓挹大海等者。賢愚
經第十二云。佛告舍利弗。乃往過去無數無
量阿僧祇劫有大國王。領閻浮提八萬四千
小國八十億聚落。王所住城名婆樓施舍。於
是城中有一婆羅門。號尼拘樓陀。聰明博
達○但無子息可以紹繼。出入坐臥毎懷此
愁。不知何方可以得子。即祷祀梵天天帝
四王摩醯跋羅。及餘諸天日月星宿山河樹
神。種種祷祀無所不遍。剋誠積報經十二
年。其大夫人便覺有身。聰明女人能得知
此。自知所懷必是男兒。即以情事白婆羅
門。婆羅門歡喜○十月已滿便生男兒。身紫
金色頭髮紺青。端正超異人相難有。婆羅門
見喜不自勝。即召相師來共相之。相師披
觀嘆未曾有○相師便問。懷妊已來有何變
異。其父答言。此兒之母素來忌惡。少於慈
順不修慈慧。自懷妊來心性改異。矜憐苦
厄如母愛子。志好布施無有貪惜。相師
聞之歡喜而言。此是兒志故使然也。當爲
立字號摩訶闍迦焚晋言
大施
其兒漸大父甚愛
念。別爲作宮立三時殿。冬温夏涼春秋居
中。安諸伎侍以娯樂之。其兒聰明好樂學
問。誦持俗典。十八部書文既通利。幷善其
義。學諸妓術靡所不通。其後大施○即問
諸人。今此世間。作何事業。可得多財用之
難盡。或有人言。多種五穀。修治園圃。可
得多財。或有人言。多養六畜。隨時蕃息。
可得多財。或有人言。不避劇難。遠出行賈
最得多財。或有人言。有入海採求珍寶。最
得多財。大施聞之而白言。耕種・養畜・遠出・
行估。既非我宜。得利無幾。唯有入海。此計
可從。我當力勵求辦此事。作是念已往白
父母○父母聞語驚而問言○若欲布施。我
家所有一切衆物。及藏中殘盡令汝用。莫
入大海。又復海中衆難甚多○諸人悉集問
其意故。大施答曰。我欲前進至龍王宮求
如意珠。盡我身命不得不還○過於諸嶮
難。即時接去度四百由旬○自前行見一銀
城。白淨皦然。知是龍城○到於城門亦有
二龍。以身纒城。交頭門閾。已見菩薩仰
頭愕視。菩薩如法入于慈定。龍毒得除。低
頭而視。即前躡上度入城中。彼時城中亦
有二龍。處於寶殿 遙見菩薩愕然自念。我
此城外有七重塹。滿中毒蛇諸龍夜叉。無
能越者。今此何人能來至此。心極奇怪。尋下
匝門。致敬爲禮。請令上殿。施七寶床。讓
之令坐。坐已具食種種美味。食徐已問所
以來意。菩薩答言。閻浮提人薄福窮苦。勞
身役思。殺害欺誑。爲衣食故具十不善。命
終之後復墮三劇苦中。意甚愍傷。思欲救
濟。承海龍王有如意珠故渉遐嶮。唯望得
此。龍王答言。如意寶珠此難得物。大士故來
望當相與。若欲得者。四月留住受我微供
○奉事四月。善知時宜。四月已竟菩薩辭去。
爾時龍王。即解髻中如意之珠。用奉上之
○又復問言。所施珠力能何如。龍王答言。此
珠能雨八千由旬七寶所須。菩薩歡喜而自
念言。閻浮提地七千由旬。此珠之徳副我所
望。前後所得凡有三珠。繋在衣角。即起出
城。諸龍大小送到城外。各懷悲戀。遂共別
去。菩薩○能飛翔出于海外。已度海難小
眠休息。是時海中有諸龍輩。自共議言。我曹
海中唯此三珠。其徳甚大難有般比。此人皆
能索得持去。可惜此寶。當還攝取。言議
已竟密解持去。菩薩眠覺看珠不在。即自思
惟。此中無人。必是海龍持我寶去。我爲此
珠逕渉遐嶮。今垂還國滿我所願。雖取
我珠吾終不放。會當盡力抒海水誓心剋
志畢命於此。若不得珠終不空歸。思惟已
定即行海邊。得一龜甲。兩手捉持方欲抒
海。海神知意來問之曰。深廣三百三十六
萬里。正使一切人民類。盡來共挹不能使
減。況汝一身而欲辨此。菩薩答言。若人至
心欲有所作。事無不辦。我得此寶。當用
饒益一切群生。以此功徳用求佛道。我心
不懈。何以不能。是時首陀會天○來至其
所。菩薩下器。一切諸天。盡以天衣同時渰
水中。菩薩出器。諸天擧衣棄著餘處。一遍
挹海減四十里。二遍挹之減八十里。三遍
挹之減百二十里。其龍惶怖來到其所語
言。止止更莫挹海。菩薩尋休。龍來問言。汝
求此寶用作何等。菩薩答言。欲用給濟一
切衆生。龍復問言。如汝言我曹海中衆生甚
多。何以不與必欲得去。菩薩答曰。海中之
類亦是衆生。然無劇苦。如閻浮提人民之
類。爲錢財故。殺害欺誑。作十不善死墮三
途 我以人類解於法化故。來索寶先充所
乏。後以十善而勸誨之。龍聞其語出珠
還之○大施菩薩。沐浴其身著新淨衣。至
平坦地即持其珠。著高幢頭。手執香爐四
方求願。閻浮提人貧窮辛苦。欲得濟給令
無有乏。若當實是旃陀摩尼者。便當次第
雨衆所須。求願已訖四方雲除。即時風起
吹諸不淨瑕穢糞掃。皆悉除去。次雨微水
以淹塵土。次雨飮食百味上美。次雨五穀。
次雨七寶種種奇珍。於閻浮提内衆寶積
滿。人民之類自恣而取。上妙衣食盈滿有餘。
視諸珍寶猶如瓦石○舍利弗欲知爾時
父婆羅門尼拘盧陀者。今現我父淨飯王是。
爾時母者今現我母摩訶摩耶是。時大施者
今我身是已上明本
第八卷文
光云。賢愚文中尋下匝門。
明本作尋下迎問。今按文旨。明本爲佳。識
者尚詳。智論第十二名能施太子。具説其因
縁。要者往撿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九
光云。此卷本疏有亂。曰二十右
(一)瑜伽處也 (三)經云○如是作竟 (七)當布
列○儀式 (四)然後觀作○以上前
卷解之
鐸等 又
凡○得耳此第七卷
所出亂
 (六)行者○廣説 (八)然後
○意也 (二)○一切○漫荼羅位 (五)至第五
日○中説 (九)其第五夜以下如文
二十
五右
(一)可知也 (三)其受持地夜○而臥
(二)當於所度○法也 (四)彼安寢時以下如
又此章有皇
慶傳亂更詳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十

  東寺觀智院法印杲寶撰述
東都靈雲寺比丘慧光挍閲
疏第四卷之餘釋經一
具縁品
尸羅淨無缺乃至堪傳法也者。此明第六徳
也。蘇婆呼經上云。世尊所説別解脱法清淨
尸羅。具應修行。若是俗流。唯除僧服。自餘
律儀悉皆無差五左瞿醯經上云。但四部衆。
若具本戒及信大乘。亦應攝受九左 尸羅
者。智論第十三云。罪不罪不可得故。應具足
尸羅波羅蜜尸羅秦
言性善
好行善道不自放逸。
是名尸羅。或受戒行善。或不受戒行善。
皆名尸羅初右今且約受戒善行而釋也
在家出家律儀者。智論第十云。佛弟子七衆。
比丘・比丘尼・學戒尼・沙彌・沙彌尼・優婆塞・
優婆夷。優婆塞優婆夷是居家。餘五衆是出
十三右天台法界次第上云。在家優婆塞優
婆夷一日一夜八戒。出家沙彌沙彌尼十戒。
式叉摩尼六法戒。比丘比丘尼十種得戒。五
篇七聚相。乃至菩薩十重四十八輕戒。及三
千威儀八萬律儀。是中皆應次第略出科
十九左七衆各有本戒。七衆者。一優婆塞
舊云清信士。
新云近事男
二優婆夷舊云清信女。
新云近事女
已上二衆
爲在家。爲此二衆授五戒也。三沙彌此翻
勤策
四沙彌尼。五式沙尼亦名式沙摩那。
此翻學法女
六比丘。七
比丘尼。以上五衆爲出家。爲沙彌沙彌尼
授十戒。爲式沙尼授六法。謂沙彌尼受十
戒之後。更受六法。於此位。必經二年後
受具足戒。故此位云二歳學。六法者。一摩
觸・二盜四錢・三殺畜生・四小妄語・五非時
食・六飮酒云云爲比丘授二百五十戒。爲
比丘尼授五百戒。此云在家出家律儀也。
問。且優婆塞五戒有幾種耶。答。智論第十
三云。五戒有五種受。名五種優婆塞。一者
一分行優婆塞。二者少分行優婆塞。三者
多分行優婆塞。四者滿行優婆塞。五者斷婬
優婆塞。一分行者。於五戒中受一戒。不能
受持四戒。少分行者。若受二戒。若受三戒。
多分行者受四戒。滿行者盡持五戒。斷婬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