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日經疏妙印鈔 (No. 2213_ 宥範紀 ) in Vol. 58

[First] [Prev+100] [Prev]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香瓔珞。若男若女若牛羊象馬車乘。若以己
身給施衆生語衆生言。汝等若有所須各來
取之。如取己物莫得疑難。是菩薩施己教三
歸依。教受五戒。乃至或教四念處。乃至九次
第定佛十力。乃至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乃
至阿耨菩提。如是菩薩行般若波羅蜜。以方
便力教衆生。財施已後教令得無上安穩涅
槃。是名菩薩希有難及法云云又云。法施有二
種。一者世間。二者出世間。何等爲世間法施。
敷演顯示世間法。所謂不淨觀安那般那念
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如是等世間法。諸
餘共凡夫所行法。是名世間法施。何等是菩
薩出世間法。不共凡夫法。所謂四念住四正
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三解
脱門八背捨九次第定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
礙智十八不共法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五百
陀羅尼門。是名出世間法云云又有二種布施。
所謂淨不淨是也。如大論第三十三云。布施
有二種。一者淨二者不淨。不淨者直施而已。
或畏失財故與。或惡訶罵故與。或無用故與。
或觀愛故與。或爲求勢故與。或死急故與。或
求善譽故與。或求貴勝齊名故與。或妬嫉故
與。或憍慢故與。少人愚賎尚施。我爲貴重大
人云何不與。或爲呪願福徳故與。或求吉除
凶故與。或求人伴黨故與。或不一心恭敬輕
賎受者而與。如是種種因縁爲今世事故施。
與淨相違名爲不淨。淨施者。如經中説。治心
故施。莊嚴竟故施。爲得第一利故施。生清淨
心能分別爲助涅槃故施。譬如新花未萎色
好且香。淨心布施亦復如是云云又依時分布
施功徳増多也。如大論第三十三云。問曰。此
布施云何増長。答曰。應時施故得増長。如經
説。飢饉時施得福増多。或遠行來時若曠野
險道中施。若常能以淨心行之。如韋羅摩
菩薩。十二年布施已。嚴飾乳牛。七寶鉢及婇
女各有八萬四千。及諸餘物飮食之屬不可
稱敷。又如須帝隷拏菩薩。下善勝白象施與
怨家。入在深山以所愛二子施十二醜婆羅
門。復以妻及眼施化婆羅門。爾時地爲大動
天爲雷震空中雨花。又如薩婆達多王。自縛
其身施婆羅門。如尸毘王。爲一鴿故自持其
身以代鴿肉。又如菩薩曾爲免身自炙其肉
施與仙人。如是等菩薩本生經中説云云 問。
若然者如上財施法施等深位并所行。於凡
夫云何 答。大論云。如末利夫人。供養須菩
提故得今世果報。爲波斯尼示王后。如尸婆
供養迦旃延故得今世報。爲旃陀波周陀王
云云又云。佛弟子未得聖道者坐禪誦經。不
壞諸法相教化弟子。皆名法施云云
問。若爾者財施法施何勝耶 答。如大論第
十一云。問曰。財施法施何等爲勝。答曰。如佛
所言。二施之中法施爲勝。所以者何。財施果
報在欲界中。法施果報或在三界或出三界。
復次財施有量。法施無量。財施有盡法施無
盡。故云謂於所有財法乃至廣説。餘文可見
云云又云。蘇悉地云。復離慳悋云云
妙印抄卷第二十七
御本云元徳二年庚午十一月十七日加點了
 沙門宥範六十一 



妙印鈔卷第二十八
 沙門阿寂紀 
  釋入曼荼羅具縁品第二之餘
十從勇健下。明勇健菩提心徳中。又爲二。初
明擧經分句。二正明釋勇健句初 文。自可

二正明釋勇健句中。勇健等者。如先阿闍梨
衆徳中第十三云云故云即是阿闍梨等也。種
性於行道時等者。五教章引瑜伽論云。種性
略有二種。一本性住。二習所成。本性住者。
謂諸菩薩六處私云
六根
殊勝有如是相。從無始世
展轉傳來法爾所得。習所成者。謂先串習善
根所得。此中本性即内六處中意處爲殊勝。
即攝頼耶識中本覺解性爲種性。故梁攝論
云。聞薫習與阿梨耶識中解性和合。一切聖
人以此爲因。然瑜伽既云具種性者方能發
心。即知具性習二法成一種性云云既引二論
以性習和合爲一種性。故知今種性者。本覺
性與修生善習和合名爲種性也。以本覺内
薫力與修生解薫力故住勇健菩提心也。雖
遇種種可畏等者。於彼人行道之時。以魔障
放雖示現可畏鬼神惡形羅刹毒龍猛獸等形
色音聲。心更不傾動敢不作怯弱退心。猶如
師子王。故云種性於行道時乃至心不怯弱
也。如此等難忍事非一。故云乃至出生。出生
謂不怖來生故。入死謂不恐現滅故。如此人
正相順菩薩摩訶薩捨身重法大慈大悲。故
云出生入死乃至大人所行云云
十一從慳行下。明要心行願徳中。堅行願等
者。堅謂堅固。如十地論云。堅有二種。一決
定信堅。二證得堅云云信堅者因位。證得堅有
果位。故知今所言堅者是信堅也。行謂日夜
行一切善法無退轉也。如十地論云。云何修行
成就。經曰日夜修集善根無厭足故。親近善
知識故。常愛樂法故。求多聞無厭故。如所聞
法正觀故。心不貪著故。不著利養名聞恭敬
故。不求一切資生之物故。常生如實心無厭
足故。此十句説修行成就也云云如此等名爲
行也。願者。十地論云。願者復樂行大乘法。
作利益衆生義攝善法故云云又云。願者發心
期大菩提故云云今所言願者。當彼發心期大
菩提文。是即從發菩提心已來。以要期之心。
於大菩提之妙行無中絶之義也。故云此是
惡心之願也。雖遇種種異縁者。異縁雖多不
出違順二縁。如先記云云瞿醯云。堅持大願
云云餘文。自可見矣
十二從然此下。明結釋中。自爲三。初明十徳
具足。二明不捨偏長。三明小不同大
初中。然此所説者指十徳也。若具備此徳者
希有難得也。故云若兼乃至希有也
二從但使下。明不捨偏長中。但使偏有所長
等者。雖具不備如上十徳。此中有一二等徳
者。其師以善巧工匠大方便。補攝其闕徳可
令成就也。故云堪可匠成者即應攝受耳云云
三從又如下。明小不同大中。但令道機可濟
等者。彼小乘但護身口之嫌非。不論内心之
道機。摩訶衍不爾。雖有外相嫌訶。道機若開
發可攝受也。故云又如聲聞乃至皆無所觀
云云
問曰。經説有十徳者可攝取。其餘無所觀。何
故疏云但令道機可濟。雖有諸餘過失皆無
所觀。然者經疏相違如何 答。經略説故多
含少文。故云如是應攝取餘則無所觀。意謂
説如上所説十徳中雖一二有之可攝受。若
無一二等其餘無所觀也。故如是者被ラシメテ
二徳云如是。非總有十徳云如是也。是故疏
家從然此所説以下得廣本意釋成此者也。
故不相違也云云
二從偈中下。明應度人數中。是一期道場者。
是即指一度造壇云一期。非果報之一期。故
云一期道場也。作阿闍梨潅頂之限數者。對
下結縁潅頂故云爾也。此中約超數等者。一
二四五等不列。而列十八七等。是約超數説
之。若依本數。應説從一至二等。故云此中約
超數乃至從二至十人也。復次超數者。從二
超三至四。從五超六至七。從八超九至十。故
云約超數也云云自餘文可見。大方等陀羅尼
經者未勘。要攬之人勘之。過此已外等者。一
壇中十人外不可攝受之。所以然者。若過十
人者阿闍梨加持事業不可周備。故云過此
已外乃至不周也。若應度人猶有。以後縁可
攝取。故云當待後縁別爲作法也。又十人以
下等者。於同壇攝受十人時者。彼十人皆同
具如上十徳。若全若少分多分而同時發起。
捨内身命并外財寶供養三寶成辨曼荼羅事
業者。可得同時作法。故云又十人乃至同時
作法也。故瞿醯云。彼等皆悉互相歡喜。調伏
寂靜。於尊者所有敬愛心。生善因者。如是弟
子方可攝取云云又云。其諸弟子互相有諍及
懷怨心不應攝受云云若不然而云法縁難
値乞引攝者。假使雖授結縁分。不可授阿
闍梨位也。故云若人因遇道場便乃至作阿
闍梨潅頂也云云 問曰。瞿醯云。應所受持弟
子等數。或一或二或七乃至二十五隻。不得
雙取。更不得已上云云然者何故今云不得遇
十人已上耶。爾者如何當會通耶 答。彼經
總説三部曼荼羅并三千五百曼荼羅中次第
法要故。不分正機結縁。又不論普門一門。廣
攝根機。故彼經説曼荼羅所求果云。凡入曼
荼羅者總有三種所求。一謂成就眞言故。二
謂滅罪獲福故。三謂爲求來生果故。若爲求
來世果故以起信心入曼荼羅者。非但成就
來世果報。亦於現在獲得安樂。若爲現在求
安樂者。不如彼人求未來果。是故智者爲未
來果入曼荼羅。即獲得二世安樂果報云云
云爲現在求安樂。是豈非結縁機耶。又云獲
得二世安樂果報。轉又非一門所攝之機耶。
是故彼經擇弟子立三品擇之。上品諸徳具
足。中品具三徳。下品唯具二徳。是等皆是一
門潅頂并結縁機故應度數多也。今此潅頂
不爾。是即普門法界大阿闍梨位大傳法潅
頂也。是故攝阿闍梨擇弟子定十人。不攝其
外。何以故恐師加持方便不周備故。若於結
縁一門法等不論劑限。故云復數過此乃至
或復數過此也。此偏以同彼經説。是故兩經
所望不一准。仍無相違也云云
三從經云下。明薩埵疑問中。自爲二。初明牒
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又爲三。初明問名。二明問義。三
約兩句明義
初中。此因如來等者。上如來簡無機人限十
人衆。因之金剛手爲散衆疑致此二問也。故
云此因如來乃至轉生疑問也。金剛手本請
等者。當品初。金剛手白佛言。希有世尊説此
諸佛自證三菩提。不思議法界超越心地。以
種種方便道。爲衆生類如本性信解而演説
法。唯願世尊次説修眞言行大悲胎藏生大
曼荼羅王。爲滿足彼諸未來世無量衆生。爲
救護安樂故云云指此文也。所謂稱此加持境
界者。上文所言諸佛自證三菩提乃至如本
性信解而演説之句是也。是即住心品所説
自證三菩提乃至無盡莊嚴藏是也。故云稱
此加持境界也。演説大悲藏生等者。上文所
言次説修眞言行乃至爲救護安樂之句是
也。是即請説當品所説之擇地造壇法界大
悲胎藏生曼荼羅也。故云演説大悲藏生大
曼荼羅王也。此兩句是結成上金剛手致請
而爲問端也。然此請問本意。以平等大悲不
存應度限量。何故如來限十人。不取餘人非
普門具體。然者問難當云何名也。故云則是
平等乃至何名此曼荼羅也
二明問義中。又曼荼羅等者。言以輪圓具足
爲曼荼羅之義。若局人數者非輪圓之義。然
者問難今所言曼荼羅義者爲是何等義也。
故云又曼荼羅乃至爲是何義也
三約兩句明義。可見云云
四從世尊下。明世尊答中。自爲二。初明答名
義。二明護持方便
初中。又分爲四。初明分科段。二明答名。三明
答義。四明廣義除疑 初明分科段。文自可

二從就答下。明答名中。自爲二。初約六大明
義。二約四點明義
初中。還復申明本旨者。言此經本旨者。以發
生一切衆生本有曼荼羅而爲本旨。本有曼
荼羅者六大法界是也。所謂下菩提心種子
於一切智心地中者a字門地大也。潤以大
悲水者va@m字門水大也。照以大惠日者ra@m
門火大也。皷以大方便風者ha字門風大也。
不礙以大空等者kha@m字空大也 問。若然者識
大如何 答。初句中一切智者識大也
問。何故爾耶 答。於本有a字心地有智心
理心。爲顯此義故云於一切智心地中。故知
一切智者識大。心地者地大也云云以此六大
無礙大菩提心爲今教本旨也。故云還復申
明本旨乃至不礙以大空也
二從空能下。約四點明義中。空能令不思議
法性牙者a字發心也。次第滋長乃至彌滿
法界者@a字修行也。此中乃至者修行位廣
多故云乃至。成佛樹王者a@m字成菩提也。成
佛已後必所作已辨是即a@h字大般涅槃也。
故成佛句攝涅槃也 問曰。何故以六大與
四點爲今經本旨耶 答。悉地出現品説二
種明爲經宗體。所謂五字門并四處流出句
也。故彼品名出現品。與今發生義同一。可思
云云復次空能令不思議法性牙者菩提爲
因句也。次第滋長等者大悲爲根句也。成佛
樹王等者方便爲究竟也。是即此經宗旨也
更問夫雷雨作解等者。譬如春時雷聲普驚四
天下。春雨遍灑地中所有卉木叢林種子之
上時。彼種子中甲開者先萠其牙。甲未開者
遲萠其牙。是則作雷雨不等之思而非致差
別之相。只依卉木性分成如此別也。今如來
世尊簡人限衆亦復如是。神變加持雷聲普
響於法界。大悲方便春雨平等灑法界衆生
心地。雖然機縁甲拆者先萠大菩提種疾成
沙羅樹王菓。機根甲未拆者不能蒙現益也。
故今弟子中備衆徳。又十人以上同時發心
者是甲已拆者也。衆徳無之而同時不發心
不捨内外所有者是甲未拆者也。是即於機
根之處自有善別。全非阿闍梨不平等之心
也。故云夫雷雨作解乃至亦成限量也云云
三從次答下。明答義中。自分爲二。初約五味
明義。二約三密明義
初中。是攅搖乳酪等者。是即五味轉生次第
也。所謂乳味有最初。次酪。次生蘇。次熟蘇。
次醍醐也。其義在文可見
二從以三下。約三密明義中。攅搖衆生佛性
之乳等者。口密之器入a字本不生之乳。身
密之薪木意密之智火練薫之故轉a
之乳成a字之酪。轉@a字之酪成a@m字之生
蘇。轉a@m字之生蘇成a@h字之熟蘇。轉a@h字之
熟蘇成A+uH字之醍醐。此第五A+uH之後悲智究
竟極無復可増。故云以三種祕密方便乃至
不可復増也。此處是法界曼荼羅諸尊各捧
智印。主伴具足同共集會。常住不變而受三
世常恒之法樂。故云一切金剛智印乃至最
爲第一等也更問
四從經云下。明廣義除疑中。自爲四。一明引
經分科。二明普門無限。三明限人衆所由。四
明勸囑悲願 初文。自可見
二從就初下。明普門無限中。自爲二。初明牒
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若行下。明隨釋中。又分爲三。初明曼荼
廣義。二明廣義所由。三明發心無限
初中。又爲三。一約中胎明義。二約第二重明
義。三約第三重明義
初中。若行人自見中胎藏等者。行者自見中
臺八葉之藏時。自然覺知自心本有花臺八葉
徳。此時如知自心者。他一切衆生亦復如是
自他同共備八葉徳。從本初已來圓滿成佛
因縁。是故自法界他法界大悲曼荼羅周遍
法界無所不至。故云若行人乃至亦周法界

二從且如下。約第二重明義中。且如者。今此
諸内大眷屬等實法界量等塵數聖衆也。雖
然且約十十無盡等云十世界。故云且如也。
執金剛者指内眷屬。菩薩衆者指大眷屬也。
與等者通用内外。具如上品記云云隨以
一門作曼荼羅主者。蓮華金剛手十佛刹微
塵數内大眷屬皆各爲一門曼荼羅主。自餘
一切諸尊以爲眷屬。是即互爲主伴成重重
無盡曼荼羅。故云隨以一門乃至譬喩之所
能及也
三從何況下。約第三重明義中。何況者。言十
佛刹微塵數上首諸尊各以一尊作曼荼羅
主。餘尊爲眷屬。而成重重無盡曼荼羅海會。
猶非算數譬喩之所及。何況此十佛刹微塵
數上首諸尊。各以十佛刹微塵數諸尊爲眷
屬。一一眷屬亦具十佛刹微塵數之眷屬。如
此重重無盡不可説不可説展轉十佛刹微塵
數眷屬等。各作一曼荼羅。成重重不可思議
曼荼羅。各以無盡莊嚴種種無量三密方便。
攝化衆生令得入法界曼荼羅。説者不可能
説。觀者不可能觀。故云何況是中乃至又可
勝紀乎也。於此一字法門中者。如以中臺爲
主者。以a一字攝無量廣多。如以觀音爲
主者。以sa字一字攝無量廣多。如以金剛手
爲主。以va@m字一字攝無量廣多。如此十佛刹
微塵數諸尊一一種子攝無量無邊不可思議
廣多。如字者。表示尊形亦如是。此則旋轉三
密廣略隨時。常利樂衆無有間斷也。故云若
行者乃至漫荼羅廣義也
二從次云下。明釋廣義所由中。自爲二。初明
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此釋廣義所由者。從中胎藏出
生八葉。從八葉出生内大眷屬。從内大出生
普門隨類曼荼羅。是即廣義也。如此廣多所
以何者。如來本行菩薩道時。於無量劫。積集
無邊行願。證得無上菩薩故。具無量無邊功
徳。以是義故所現法門眷屬無量無邊不可勝
計也。如華嚴入法界等者。彼經四十六云。爾
時善財童子從文殊師利聞佛如是諸妙功徳
專求菩提。隨從文殊師利以偈頌曰。具足菩
提願。積集功徳藏。饒益一切衆生。大師願度
乃至以三十
四偈頌請之
爾時文殊師利爲善財童子以偈
頌曰。善哉功徳藏。能來詣我所。發廣大悲心。
專求無上道乃至十
箇偈
爾時文殊師利説此偈已。
告善哉言。善男子。於此南方有一國土。名曰
可樂。其國有山。名曰和合。於彼山中有一比
丘。名功徳雲。汝詣彼問云。何菩薩學菩薩行。
修菩薩道。乃至。云何具普賢行。時善財從文
殊聞法歡喜乃至泣涕辭退漸漸南行。乃至七
日見彼比丘。見已頭面禮足右遶而住。自言。
大聖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
未知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我聞大
師善能宣揚。唯願垂慈具足演説。時彼比丘
告善財言。善哉善哉乃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心問菩薩行。善男子。如是事者難中之
難。乃至善男子。我於解脱力逮得清淨方便
惠眼普照觀察一切世界境界無礙乃至善男
子。我唯知此普門光明觀察正念諸佛三昧。
豈能了知菩薩圓滿清淨智行。善男子。南方
有國。名曰海門。彼有比丘。名曰海雲比丘。汝
應諸彼問乃至海雲比丘云。我住海門國十有
二年。境界大海觀察大海乃至思惟未曾増減
乃至我唯知此一法門。乃至第五十一善知識。
名曰徳生童子。告善財言。善男子。我等證得
菩提解脱。名曰幻住。得此解脱知見。一切世
界皆幻住。因縁所生故乃至一切菩薩衆會皆
幻所成故乃至我等二倶能知此幻住解脱云云
除最初文殊最後彌勒。從第二功徳雲比丘。
至第五十一徳生童子。五十人知識皆悉云
唯知一法。然而如功徳雲比丘者。於觀察一
切世界無礙能窮其源底。如海雲比丘者。於
觀察大海普眼經能窮其源底。乃至如徳生
童子者。於幻住解脱法門能窮其源底。如此
於自己通達門各雖窮其源底。於自餘一切
法門互不相知。是則於一門雖能通達。未通
達普門妙行故也。入彌勒廣大寶樓閣。於寶
鏡中得見普門海會諸大菩薩不可思議自在
力也。今曼荼羅廣義亦復如是。過刹塵海會
諸尊一一所通達門皆悉能窮其源底。雖然
互不相知。如彼諸善知識唯知一法。如來獨
盡刹塵源底。如於彼彌勒寶樓閣中得見刹
塵知識。故云如華嚴入法界乃至現作法門
眷屬亦復無量無邊也。彼眞言門行者等者。
言眞言行者如此等十佛刹微塵數諸尊。皆
悉於一門能窮其源底。於一門曼荼羅而爲
其主。以無量諸尊爲眷屬。是則如來普門萬
徳中一徳也。何況於普門境界手。知如此等
義理名爲通泰曼荼羅廣義。故云當通泰其
心作如是解也
三從已知下。明發心無限中。自爲三。初明結
前生後。二明牒經。三明隨釋 初二。自可見」
三明隨釋中。此中發菩提心義者。經文五點
中唯擧成正覺句方便具足句。不説餘三點。
是則擧終二點。發心等三點自顯。是故經説
終二句。言發心者後四點自顯。是故疏不釋
後四點。是則影略互顯交文融義也。如入法
界品者。彼品末。善財重子見彌勒嚴淨高大
樓觀而作是念云。此是解空無相無願者之
所住處。離虚妄者之所住處乃至以一劫爲一
切劫。以一切劫爲一劫者。以一切刹爲一刹。
以一刹爲一切刹而亦不壞諸法相者。以一
衆生爲一切衆生。以一切衆生爲一衆生而
解衆生無差別者。以一佛爲一切佛。以一切
佛爲一佛而解諸佛無有二者。以三世爲一
念以一念爲三世者。於一念中詣一切刹者。
普照饒益一切衆生得一切入者。乃至自身
客受一切世界而不壞法性者。盡未來劫修
諸願行而不取劫長短相者。不離一毛端處而
現一切世界。普爲衆生説正法者。乃至如此
樓觀住一切功徳者之所住處。乃至。爾時彌
勒菩薩告善財言。善哉善哉童子乃能發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專求一切佛法。饒益
一切世間。救護一切衆生。善男子。汝得善利。
人身壽命値遇諸佛。得見文殊師利大善知
識。汝爲法器。善根潤澤諸佛護念何以故。
菩提心者則爲一切諸佛種子。能生一切諸
佛法故。菩提心者則爲良田。長養衆生白淨
法故。菩提心者則爲大地。能持一切諸世間
故。菩提心者爲淨水。洗濯一切煩惱故。菩提
心者則爲大風。一切世間無障礙故。則爲盛
火。爲淨日。爲淨月。爲淨燈。爲淨眼。爲大道。
爲正濟。爲大乘。爲門戸。爲宮殿。爲園觀。爲
勝宅。爲依止。爲守護。爲慈母。爲養育。爲善
知識。爲大王。爲最勝。爲大海。爲須彌山。爲
金剛圍山。爲雪山。爲香山。爲虚空。爲蓮華。
爲寶象。爲寶馬。爲調御師。爲良藥。爲沃焦。
爲金剛。爲和香。爲妙花。爲白旃檀。爲樂器。
爲勇健。爲善攝。爲尊主爲毘沙門天王。捨離
一切諸貧苦故。爲妙徳。爲莊嚴。爲火災。爲無
壞藥王樹根。爲龍珠。爲水珠爲如意珠。爲大
徳天。爲劫初樹。出生一切莊嚴具故。爲恒裟
衣。不受一切諸塵垢故。爲正業。爲利犁。修
治一切衆生田故。爲那羅延箭。爲厭離。爲利
鎖。能判一切煩惱故 爲甘露。爲利劍。爲金
剛。爲利刀。爲勇健幢。爲釿斧。爲器杖。爲善
手。爲妙足。爲眼藥。爲善拔刺。爲安穩床。爲
善友。爲善利。爲天人師。爲寶藏。爲涌泉。爲
淨鏡。爲淨池 爲大河。爲龍王。爲命根。爲甘
露。爲羅網。爲善羂。爲鉤餌。爲阿伽陀藥。爲
波羅提毘刃藥。爲大地。爲風輪。爲寶洲。爲
種性。爲居宅爲大城。爲金藥。爲香蜜。爲正
道爲寶器。爲時澤。爲安住。爲壽行。爲瑠璃
寶。爲押尼羅寶。爲法皷。爲淨水。爲閻浮提
金。爲山王。爲歸依。爲實義。爲無上寶。爲大
會。爲尊長。爲寶藏。爲因陀羅網。爲毘樓那
風。爲因陀羅火。爲無上塔。佛子菩提心者如
是無量功徳成就。悉與一切諸佛菩薩諸功徳
等。何以故。因菩提心出生一切諸佛。三世諸
佛成正覺故云云已上以一百一十四譬説菩
提心功徳廣大無邊。於一一喩有表釋。恐繁
略之云云及智度等者。彼論第五釋摩訶薩義
云。欲度多衆生故名摩訶薩埵。如不可思議
經中。漚舍那優婆夷語須達那菩薩言。諸菩
薩摩訶薩輩不爲度一人故發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心。亦非爲二三乃至十人故。非百非
千非萬非百萬。非一億十百千萬乃至億億。
非爲那由他億衆生故發心。非那由他億非
阿那陀衆生故。乃至非阿僧祇私謂從一迄至干
阿僧祇有一百轉
數。恐繁
不抄之
非阿僧祇阿僧祇。非無量非無量無
量。非無邊非無邊無邊。非無等非無等無等。
非無數非無數無數。非不可計非不可計不
可計。非不可思議非不可思議不可思議。非
不可説非不可説不可説。非爲一國土微塵
等衆生故發心。非爲二三乃至十百千萬億
阿由他乃至不可説不可説國土微塵等衆生
故發心私謂於度衆生如無齊
限。供養諸佛亦爾也
故云及智度摩訶薩
論議中廣説也。此論中如不可思議經中者。
指彼經第十卷功徳品文。彼品云。爾時天帝
釋白法惠菩薩言。佛子初發心菩薩爲成就
幾功徳。法惠答言。佛子乃至我當承佛神
力具足演説。佛子假使有供養東方阿僧祇
世界衆生一切樂具。乃至一劫。然後教令淨
修五戒。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佛子
於意云何。彼人功徳寧爲多不。帝釋言。佛子
除諸如來其餘一切不能稱量彼人功徳。法
惠菩薩語帝釋言。佛子初發心菩薩之藏。百
分彼人功徳不及其一。千分百千億分。乃至
百千億那由他分。乃至不可數不可譬喩不
可説分。彼人功徳不及其一。乃至何以故。佛
子一切諸佛初發心時。不爲供養十方各十
阿僧企世界衆生一切樂具。百劫乃至千億
那由他劫故出興於世。乃至不斷佛種故發
菩提心。欲悉度脱一切衆生故發菩提心云云
此文全似智度文。故知如不可思議經中者
指此品文歟。但今文云法惠答帝釋。論文云
漚舍那優婆夷語須達那菩薩。然者法惠帝
釋梵語如何。尋之可詳云云無餘記等者。如
法花三周得悟之聲聞記&T040879;。所謂説舍利弗
之記&T040879;云。舍利弗汝於未來世。過無量無邊
不可思議。供養若干千萬億佛。奉持正法。具
足菩薩所行之道當得作佛。號曰花光如來
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
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國名離垢。其土平正清
淨嚴飾安穩豐樂天人熾盛瑠璃爲地其劫名
大寶莊嚴。何故名曰大寶莊嚴。其國中以菩
薩爲大寶故。彼諸菩薩無量無邊不可思議。
花光佛壽十二小劫。正法住世二十二小劫。
像法住世亦三十二小劫云云如此始從因地
佛供養佛等。終至像法住世等。因地之人名。
果地之佛號。所住之國土。當劫之名字。其佛
之眷屬。其佛之壽命。彼正像住數。一一次第
無餘殘説之。名爲無餘記也。故云如佛現前
乃至故名無餘記也。有餘記等者。大論第十
一引阿婆檀那經云。佛告舍利弗。此鴿除諸
聲聞辟支佛所知齊限。復於恒河沙等大劫
中常作鴿身。罪訖得出。輪轉五道中後得爲
人。經五百世中乃得利根。是時有佛度無量
阿僧企衆生。然復入無餘涅槃。遺法在世。是
人作五戒優婆塞。從比丘聞讃佛功徳。於是
初發心願欲作佛。然復於三阿僧企劫行六波
羅蜜。十地具足得作佛。度無量衆生已而而
入涅槃云云如此非現前授記。又不説劫國名
號眷屬住世等之相。是名爲有餘記。故云如
告衆生言乃至授記之類是也。復次如世尊
説者。指法花法師品之所説也。若言一切衆
生等者。如涅槃第三十云。善男子大慈大悲
名爲佛性。何以故大慈大悲常隨菩薩如影
隨形。一初衆生畢竟當得大慈大悲。是故説
云一切衆生悉有佛性。大慈大悲者名爲佛
性。佛性者名爲如來。大喜大捨名爲佛性云云
故云若言一切衆生乃至是名有餘記也。我
今爲此等衆生等者。如此等有餘記無餘等
盡虚空遍法界爲令一切衆生&MT06279;皆悉盡成
等正覺故發菩提心。修菩提行證菩提果。故
云我本乃至成等正覺也。況今所願以滿等
者。如法花云。如我昔所願。今者已滿足。化一
切衆生。皆令入佛道。言爾前諸教爲一機一
縁雖説兼但對帶之法門。未開純圓一實之
教門。故無量義經云。四十餘年未顯眞實
云云然今至法花會座。正直捨方便但説無上
道故。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
除佛方便説云云是故三乘五乘七方便九法
界二乘闡提鬼畜惡逆皆悉開會於一佛乘。
授有餘記無餘記等之記&T040879;故。於盡空法界
無非一切衆生成佛之器。所以者何以有同
一實相同一佛性故。若此一切衆生中雖一
人有不成佛之器。佛本願未滿。以何故。不果
遂衆生無邊誓願度故。然一切衆生皆悉具
佛性常住。應成佛道理決定露顯畢。是故衆
生無邊誓願度願滿足。故云如我昔所願今
者已滿足。今亦復如是。一切衆生皆悉備六
大四萬三密體相用之瑜伽。本來成正覺之
如來也。如此令必定師子吼故。佛本願無有
限數。以無數限量故佛本願滿足。故云今所
願以滿乃至當有何限耶。且據惡世等者。爲
上根上智雖超越三時三世常恒之化儀。爲
鈍根淺行有濁世末代去來生滅之垂跡。故
云且據惡世弘經淺行之一迹也。一期法事
等者。非果報之一期。即是擇地造壇之一度
云云
三從從此下。明限衆所由中。自爲三。初明分
科段。二明牒經。三明隨釋 初分科段。自可

二從經云下。明牒經。自可見
三從此意下。明隨釋中。自爲五。初明取意釋
文。二明引證。三明普眼所照。四明兼釋名義。
五明結釋
初中。若諸衆生等者。言若無宿福者適雖聞
此法。不能信受還作誹謗。依遺法業墮在無
間獄。是故限有縁之人簡無福之衆也。故云
此意云乃至斷彼善根故也
二從法下。明引證中。又爲二。初明引法華。後
明引華嚴 初法華文。自可見
後明引華嚴中。十方世界諸衆生等者。五教
章中卷引華嚴經偈云。一切世界群生類。尠
有欲求聲聞道。求縁覺者轉復少。求大乘者
甚希有。求大乘者猶爲易。能信是法甚爲難。
良由此法出情難信。是故聖者將彼三乘對
比決之云云彼經意以三乘法爲易信。以華嚴
頓大爲難信。今意以顯教大乘爲易信。以三
密法教爲難信。故云十方世界乃至信此法
者最爲難也
三從故下。明普眼所見中。普眼觀之者指如
來大慈大悲之普眼也。是法者指此三密平
等法句也。猶須彌大海等者。言如來以普眼
觀見盡空法界一切衆生之機縁。墮三途者
如十方土田。生人天者如爪上土。發聲聞心
者轉少。發獨覺心者甚難。何況於發菩薩心
者哉。何況於發一道極無之心者哉。發一道
極無之心地者雖甚難猶爲易。難之中甚難
者發祕密最上大菩提心者是也。猶尠自須
彌之一塵。尠從巨海之一渧。是故云堪受是
法乃至猶須彌大海之塵渧耳也。如涅槃經
云。世有六處難可値遇。何等爲六。一佛世難
遇。二正法難聞。三歸心難起。四中國難生。五
人身難得。六諸根難具云云將護彼意時等者。
若如此發難發三密菩提心之時。尤作難遭
之思應將護彼意也。爭輒爾機非機雜亂而
不略制其名數哉。若不爾者彼弟子壞疑網
不能進入祕密曼荼羅。故云既將護彼意乃
至造立名數畢
四從所下。明兼釋名義中。又爲二。初明釋義。
後明釋名
初中。名爲聚集者。曼荼羅梵語多含故莫有
應翻譯。只以義言之應名爲聚集。言盡空法
界三部五部等一切諸尊一一三密。周遍於
法界過於刹塵。如此等一切萬徳合會聚集。
名爲曼荼羅也。故云名爲聚集乃至説爲曼
荼羅也
二從所云下。明釋名中。又爲二。初明名略。二
明教略
初從所云下。明名略中。所云略者指經之限
一字。次上以哀無邊衆生爲廣義。然限十人
是略義故也。如阿字五轉等者。五方佛攝無
量佛徳故也。以字輪百明者百光遍照也。合
a字爲百光遍照王。今以此爲大悲胎藏
曼荼羅之略名。故云此則名之略也
二從以下。明數略中。以刹塵方便者指四重
法界諸尊一一三密。統如此萬徳爲八葉華
臺。故云開八葉之壇也。以無極大悲等者。無
縁大悲横收法界竪盡三世雖無限量。且約
一壇之化儀。限十人略數。故云是則數略也。
若深祕義者。度一人之時開出無邊萬徳圓
滿無極大悲。何況於十人哉。是則略即塵。塵
即略。廣略同際而無二無別也 故云以無極
乃至是則數略也
五從然下。明結釋中。隨於一法門道等者。從
此一門得入法界之意也。如從一門見王等
者。言從一門而奉見其公王之時。刹那
入千門萬戸之功能也。令亦如此。從一門而
奉見心王毘盧遮那之時。普門萬徳刹那開
覺。故云如從一門乃至千門萬戸也。若不能
如此説等者。設雖一門之機。相應證入一尊
三摩地之時。自然流入普門海會。此旨從最
初發心不教示而但説一門三摩地者。不異
於顯教悟一法門得一位。頓覺成佛神通乘
教名言從何立哉。雖説種種無量諸尊所通
達之門。於普門攝入無具益也。故云若不能
如此乃至無所益也
四從故第下。是勸囑大悲中。自爲三。一明結
前生後。二明牒經。三明隨釋 初結前生後。
自可見
二從經云下。明牒經。自可見
三明隨釋中。又分爲三。一明結縁不空。二明
以有相覆無相。三明普眼度人
初中。隨有見聞觸知等者。有ルヲ云見。有耳
云聞。有身云觸。有心云知也。夫於結縁機。有
種種無盡淺深不同。或見聞佛菩薩等而觸
知。或見聞四依弘經大士乃至祖師先徳。乃
至有低頭擧手之輩。此等人皆爲無上菩提
安足之處。故云隨有乃至菩提也。如法華方
便品説十成佛等云云是以阿闇梨以平等大
悲。知見此等衆生定可成無上菩提。是故上
從聞法歡喜下至擧手低頭。更敢不輕慢。必
定師子吼遂可成無上大菩提也。故云下至
擧手低頭乃至令廣洽也。又見有二種。所謂
涅槃云。是有二種。一者眼見。二者聞見。諸
佛世尊眼見佛性。如於掌中觀阿摩勒。十住
菩薩聞見佛性不了了。唯能自知定得無上
正等菩提。而不能知一切衆生悉有佛性。乃
至九地聞見佛性云云今見聞者是非眼見。聞
見於諸佛菩薩功徳法門而生一念信心。如
涅槃經第十九云。至心聽法是則名爲聞云云
雖不得差機等者。夫於傳法阿闍梨位潅頂
者。能鑒五徳等應可攝入。若不爾以差機故
還斷彼善根。故云雖不得差機乃至具支潅
頂也。雖然於結縁機者。不捨彈指散花之小
善。不漏擧手低頭之微功。運無極大悲可洽
布之。所謂遥見投花之潅頂是也。故云然繋
珠乃至務令廣洽也。繋珠者。法華經云譬如
有人。至親友家醉酒而臥。是時親友官事當
行。以無價寶珠繋其衣裏與之而去。其人醉
臥都不覺知。起已遊行到於他國。爲衣食故
勤力末索甚大艱難。若少有所得便以爲足。
於後親友會遇見之而作是言。咄哉大夫何爲
衣食。乃至如是。我昔欲令汝得安樂五欲自
恣。於某年日月以無價寶珠繋汝衣裏。今故
現在。而汝不知勤苦憂惱求自活。其爲癡也。
汝今可以此寶貿易所須。常可如意無所乏
云云今亦如是。一念信樂之衣裏裹以六大
一實如意寶玉故。遂以淨菩提心勢力故。更
不留生死之貧里。還値阿闍梨得入法界曼
荼羅。速成無上大菩提也。毒皷者。涅槃第九
云。譬如有人。以雜毒藥用塗大皷。於衆人中
撃令發聲。雖無心欲聞聞已皆死。唯除一人
不横死者。是大乘大涅槃經亦復如是乃至
四重禁及五無間。聞此經已亦作無上菩提
因縁。除不横死一闡提輩云云今亦如此。以
六大無礙之雜毒。塗三密平等之大皷。於四
重法界大集會中繋之時。三障四魔皆悉死
滅。但除一人不横死者。所謂不信放逸闇證
斷空者是也。但彼經以闡提人爲不横死人。
今以不信密義闇證之人爲不横死人。所望
不同。所以者何。彼經以闡提爲難治故作是
説。今經不爾。二乘已死之人闡提必死之病。
莫不一對治之。故以之不爲不横死之人。二
乘闡提猶爾。何況於餘類而有不横死之義。
但不信如來内證之法者。永無成佛之期。故
以之爲不横死之人也云云
二從復下。明以有相覆無相中。迴轉密意者。
今擇地造壇密意者爲使十界衆生滿足十度
圓滿十地證得十眞如也。迴轉此密意。於無
限量之法中限以十人也。故云迴轉密意乃
至世諦曼荼羅耳也云云
三從然下。明普眼度人中。所言然者。上來於
傳法潅頂者。釋成限十人之所由了。雖然阿
闍梨自平治我心地。畫作大悲曼荼羅了。復
以大悲方便普眼鑒應度之人。而以利益多
多弟子。甚爲吉。不可得如言以十人爲限也。
故云然阿闍梨乃至勿得如言而解也云云
  已上第四卷了
妙印鈔卷第二十八 一交了
  御本云元徳二年庚午十一月日加點了
 沙門阿寂六十一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