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日經疏妙印鈔 (No. 2213_ 宥範紀 ) in Vol. 58

[First] [Prev+100] [Prev]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二平等中道即是佛部也云云
六從經云下。明知識其心中。自二。一明牒
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可見
二從佛已下。明隨釋中。又三。一明結前句。二
明正知識其心。三明究竟同歸
初中佛已開示等者。始從題目終至囑累。一
部始終唯明此三句大宗。所謂如説如實大
菩提心者菩提爲因句也。始從一毫之善種。
終至十地究竟功徳善根。皆悉爲大悲爲根。
第十一地爲方便爲究竟云云復次於一位中
有因根究竟三句。復次於三句中各有三句。
復次於一念一時等各有三句。以如此等義
故云佛已開示乃至大宗竟也
二從即統下。明正知識其心中。即統論等者。
統論此經一部始終。以種種無量善巧方便。
而説如實菩提心。令知識衆生本心。所謂依
如來之奮迅示現無盡莊嚴藏故金剛手發問。
依薩埵發問故説如實大菩提心并三句法門。
爲令此淨菩提開明故。約内外等一切法以
示其著處。或説百六十心三劫六無畏等種
種心相。或説擇地造壇等衆多支分等。或説
諸尊密印眞言三摩地等。或説祕密曼荼内
證眞實境界等。或説兩部灌頂印明并祕密
第五三昧耶等。如此等無量祕密方便。尋
始窮終莫非爲知識其心。所言知識其心者。
即六大法界全體是也。所謂知識者。五智云
知。即在果位。五識云識。即在因位。是即爲
顯果即因因即果。因果共不思議。故云知識
也。其心者本有境即五大也。所謂六大無
礙。六大無礙者即境智不二。境智不二名爲
成等正覺。故此經始終只爲此一大事因縁
也。故云即統論一部乃至知識其心也。維摩
經上云。直心是菩薩淨土云云
三從如此下。明究竟同歸中。如此經者等
者。非啻此經作此説。釋迦如來所説一切
契經亦如是。故云如此經者乃至皆同在此
也。又非啻釋迦如來同作是説。十方三世諸
佛皆以一同無有異路。故云如釋迦如來乃
至知識其心也云云
七從經云下。明説頓覺成佛中。自二。一明
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可見
二從世尊下。明隨釋中。自四。一明結前生
後。二明決了佛法。三明諸法實相。四明觀我

初中。説此頓覺成佛等者。即如經云。不捨
於此身。逮得神境通。遊歩大空位。而成身
祕密云云又論云。父母所生身。速證大覺位。
是即不經劫生直證佛位。譬如神通乘人發
意之頃能到所詣。故云説此頓覺成佛入心
實相門也
二從亦爲下。明決了佛法中。亦爲決了等
者。決了十方三世諸佛説教。莫非爲斷我性
而開自心實相之門。故云亦爲決了十方三
世乃至漸次開實相門也。此中如一切經中
者。指諸顯經等也
三從彼言下。明諸法實相中。彼言諸法實相
等者。指彼法華經所説十如實相。故奧卷云。
妙法蓮華最深祕處者。即此經本地身也更問
以是義故云即是此經心之實相也。心實相
者即是菩提心。更無別理也。但爲薄福衆生
等者。即如法華經云。斯人尠福徳不堪受是
法。薄徳少福人衆苦所逼迫。不聞佛名字。亦
不聞正法。故云但爲薄福衆生乃至甚爲難
得也。故世尊等者。以薄福因縁故不能自
信作佛。故如來説四味調養之方便。令淨諸
惑障。漸説時將至説一大事因縁。故法華經
云。若人信歸佛。如來不欺誑。亦無貪嫉意。斷
諸法中惡。故佛於十方。而獨無所畏。我以
相嚴身。光明照世間。無量衆所尊。爲説實
相印云云故云故世尊且令乃至爲説即心之
云云今經則不如是等者。今經不用調熟
方便。直約諸法令識六大法界淨菩提心。故
云今經則不如是直約諸法令識其心也。所
以爲祕要之藏等者。指一塵法相爲法界曼
荼羅全體。故云所以爲祕要之藏也云云
妙印抄卷第十
  建武四年
卯月十六日
 金剛佛子明金之 



妙印鈔卷第十一
 沙門阿寂紀 
  釋入眞言門住心品第一之餘經一
疏一
四從初句下。明觀我相中。又六。一明總擧
縁生法。二約五陰明義。三明觀我相。四約
十八界明義。五約一切法明義。六約眞言明
初中。謂若分段者等者。夫於因縁所生法。總
有二種。所謂分段變易也。輪迴六道流轉
生死。分分段段此死生彼。故云分段。初地
初住以上斷無明證中道。生死自在而示起
滅。故云變易也。然今且置變易縁生。就分
段縁生而作觀。故云是總擧從縁生法也。然
於唯一明朗本有圓明中。以從縁生故必有
分位差別之相。故云以法待因縁成必有差
別相也。行者者指眞言行者也。今此分段
中何者是心等者。釋是心離衆相而不可得
也。爾時一切諸法等者。如此觀達時一切諸
法皆悉不可得不可思議。而不異自心實際
不可得不可思議也。故云爾時乃至不異於
心也。餘自可見故不委釋云云
二從復下。約五陰明義中。復觀内身者。上
總擧從縁生法而作觀已故。次復歴内五陰
而作觀。故云復觀也。内身五蘊者色受想行
識也
問。初色者云何 答。若依倶舍等。立十一
色。所謂五根五境無表也。此中初五根是不
可見有對色也。五境中初色境一者可見有
對色也。聲香味觸四者不可見有對色也。無
表色一者是不可見無對色也。若依大論者。
彼論第三十六云。色衆者可見法。是色因縁
故亦有對。有對者亦名爲色。如得道者名爲
道人。餘出家未得道者亦名爲道人。何等
是可見。一處是可見有對色。氣分一入攝
私云一處者五
境中初色也
餘九處私云除色餘
五根四境也
及無作業名不
可見色。有對者十處私云五根
五境也
無對者無作色
私云無
表色也
有漏無漏等分別亦如是。如經説。色
有三種。有色可見有對。有色不可見有對。有
色不可見無對。是故當知非但眼見。是故内
外十處能起五識者皆名色云云又有一種色。
同論云。復有一種色。所謂壞惱相。衆生身
色名爲壞惱相。非衆生色亦名爲惱壞相。惱
相因縁故亦名惱。譬如有身則有飢渇寒熱
老病刀杖等云云又有二種色。同論云。復有
二種色。所謂四大四大造色。内色外色。受
色不受色。繋色不繋色。有色能生罪有色能
生福。業色非業色。業色果色。業色報色。果
色報色。隱沒無記色。不隱沒無記色。可見
色不可見色。有對色無對色。有漏色無漏
色。如是等二種分別色云云復次有三種色。論
云。有三種色。善色不善色無記色。學無學
非學非學色。從見諦所斷生色從思惟所斷
生色從無斷生色。欲界繋色色界繋色不繋
色。有色能生貪欲有色能生瞋恚有色能生
愚癡。三結三漏等亦如是。有色能生不貪善
根不瞋善根不愚癡善根。如是等諸三善法
應廣説。有色能生隱沒無記法能生不隱沒
無記法云云復次有四種色。論色云。復有
四種色。内有受不受外有受不受。四大及
造色三種善不善無記。身業作無作色口業
作無作色。受色受戒時
得律儀
止色惡不善
業止也
用色如衆僧
受用檀
越所施
之物也
不用色餘無用
之色也
如是四種色云云復次有
五種色。論云。復有五種色。身作無作色口
作無作及作業色。五情五塵。麁色動影像誑
色。麁色者可見可聞可嗅可味可觸如土石
等。動色者有二種。一者衆生動作。二者非衆
生動作。如水火風動作。地依地故動。下有
大風動水水動地。風之動樹。酒自沸動。如
磁石&MT02501;鐵。如眞珠玉硨磲瑪瑙夜能自行。皆
是衆生先世福徳業因縁不可思議。問曰。影
色像色不應別説。何以故眼光明對清淨鏡
故反自照見。影亦如是。遮光故影現無更有
法。答曰。是事不然。如油中見像黒轉非本
色。如五尺刀中。横觀則面像廣。縱觀則面
像長。則非本面。如大秦水精中玷。玷皆有
面像。則非一面像。以是因縁故非還見本
像。有鏡有人有持者有光明。衆縁和合故有
像生。誑色者如炎如幻如化如乾闥婆城等。
遠誑人眼。近無所有。如是等種種無量色
總名色衆云云已上釋色蘊畢 次受蘊者。依
倶舍等意者。大地法中隨一也領納苦樂憂
喜捨等爲義
謂苦樂二受。唯五識相應身也。是即欲界及
通初二禪也。唯樂受第三禪意識相應身也。
憂喜二受唯意識相應。是又欲界並通初二
禪也。捨受通六識相應也。又云味受力
故貪著諸欲。又大論云。受衆者内眼外色
縁合。欲見有明有空。色在可見處。如是等
因縁生眼識。是上因縁及識和合故。從識中
生心數法名爲觸。是觸爲一切心數法根本。
三衆倶生。所謂受想行云云又云。復次有二
種受。身受心受。内受外受。麁受遠受。淨不
云云又云。復有三種受。苦樂不苦不樂。善
不善無記。學無學非學非無學。欲界繋色
界繋無色繋云云又云。復有四受。内身受外
身受内心受外心受。四正勤四如意足等相
應受。及四流四縛等相應受。是名四種受云云
又云。復有五種受。樂根苦根憂根喜根捨
云云又云。復有六受法。六識相應受。意識
分別爲十八受。所謂眼見色思惟分別心生
喜。眼見色思惟分別心生憂。眼見色思惟分
別心生捨。乃至意識亦如是。是十八受中有
淨有垢爲三十六。三世各三十六爲百八。如
是等種種因縁分別。名爲受衆云云已上釋受
蘊畢 次想蘊者於男女等境
取差別爲義
文云。倒想力故
貪著諸見云云又大論云。復次佛説有四種
想。有小想大想無量想無所有想。小想者覺
知小法。如説小法者小欲小信小色小縁想
名爲小想。復次欲界繋想爲小。色界繋想名
爲大。三無色天繋想名爲無量。無所有繋想
是名無所有想云云 次行蘊者。心所四十四
并十四不相應。以上五十八爲行蘊攝也。心
所四十六中。受想二別立爲別蘊故。文云。味
受力故貪著諸欲。倒想力故貪著諸見云云
大論云。行衆者。佛或時説一切有爲法名爲
行。或説三行。身行口行意行。身行者出入
息。所以者何息屬身故。口行者覺觀。所以
者何先覺觀然後語言。意行者受想。所以
者何受苦樂取相心發。是名意行。心數法有
二種。一者屬見。二者屬愛。屬愛主名爲受屬
見主名爲想。以是故説是二法爲意行。佛或
説十二因縁中三行。福行罪行無動行。福行
者欲界繋善業。罪行者不善業。無動行者
色無色界繋業。阿毘曇除受想餘心數法。及
無想定滅盡定等心不相應法。是名爲行衆
云云次識蘊者了別
爲義
依倶舍等意者。於此識有
七。謂六識及意界也。此七者一之心王也。大
論云。識衆者。内外六入和合故生六覺名爲
識。以内縁力大故名爲眼識。乃至名爲意
亦如聚沫泡炎芭蕉幻化者。以此五喩五
蘊不實也。問。若然者以此五種之喩。總爲喩
五蘊不實。將又以五種喩配當五蘊而爲喩
耶 答。如所難雖不遮有兩義。正以五種之
喩配當スルヲ五蘊爲正義也。所謂以聚沫喩
色蘊之聚集。以泡喩受蘊之無實。以炎喩
想蘊之不實。以芭蕉喩行蘊之無常。以幻
化喩識蘊之妄計也云云自求性實等者。以如
此五之喩。一一次第諦觀五蘊無性不實。都
以不可得也。五蘊尚不可得。何況於此五
蘊而得有心耶。故云自求性實乃至而得有
心也。從麁至細等者。從色蘊之麁至四蘊之
細故。去廣就略者。去四蘊之多就色蘊之一
故也。乃至現在等者。如此歴三世明觀察。過
去際不可得也。未來際不可得也。乃至現在
亦無一念住時。故知衆縁合故假有也。衆縁
離故無也。離合本來常住故中也。故云乃
至現在乃至即中也。但非謂如彼顯宗空假
中也更問遠離一切者。離去來一異有無生滅
淨不淨動不動等一切二法分別之戲論。而
住本不生自性清淨阿字門。故云遠離一切
乃至入阿字門也。既廣對五隱説自心實相
義已。故云已上廣對五陰已説觀諸法實相
已上等之六言
在下爛胞也
是即總結五陰也
三從次明下。明觀我相中。如上於諸陰等
者。次上歴五蘊從麁至細從廣就略種種諦
觀終心不可得也。何況我人壽者。大論四
十四云。問曰。我乃至知者見者等云何淨。答
曰。種種求覓我想不可得。是名我淨。第一
義中無淨亦無無淨。譬如沈臭死狗。乃至皮
毛血肉骨髓都盡。是時非狗非猪。不得言
淨不得言不淨。我乃至知者見者亦如是。以
無我空智惠求我相不可得。是時非有我非
無我云云又同論八十九云。須菩提衆生但住
名相虚妄憶相分別中。是故菩薩行般若波
羅蜜。於名相虚妄中拔出衆生。須菩提白
佛言。世尊何等是名。何等是相。佛言。以
此名強作假施設。所謂此色此受想行識。此
男此女。此大此小。此地獄此畜生此餓鬼。此
人此天。此有爲此無爲。此須陀洹乃至此辟
支佛道此佛道。須菩提一切和合法皆是假
名。一切有爲法但有名相云云以是義故云何
況我人乃至有心可得也。如長爪等者。彼
長爪梵志。以一切不受法雖爲最極。而不知
此不受一切法之無自性故還墮此見。故云
如長爪乃至受是見也。今亦如是等者。取
著畢竟獨空智惠不能拔出此見。還爲此見
所燒。如大論九十二云云汝等若著是法能生
苦惱。譬如熱金丸雖是寶物則燒手。如
是菩薩教化衆生行菩薩道。自無所著云云
亦如此。著觀空智惠。不知自心實相不可思
議從縁起之萬法。故云取著觀空乃至得入
眞淨菩提心也
四從次復下。約十八界明義中。次復説十八
界等者。釋經之若界若處。然者可校牒也。廣
明此三法者。總指三科之法。所謂五陰十二
入十八界也。以此三科法攝盡一切法。故云
已攝一切法也
五從復云下。約一切法明義中。即是摩訶
者。大品等。始從五陰終至種智菩提。約一
一法明諸法實相之義也。故云即是摩訶乃
至不可得也。復次如聲聞等者。聲聞人即陰
界入求我。離陰界入而求我。相在而求我。終
皆不可得。爾時於八正道中。遠塵離垢得
法眼生。法眼生者即小乘初果也。故云復次
聲聞人乃至正法眼生也云云
六從眞言下。約眞言門明義中二。一明祕要
法門。二明頓悟法門 初中初觀陰入界等
者。五相成身中妙觀察智分也。即時懸悟自
心本生等者。通達心修菩提心等分也。於
如來知見者證金剛心等分也。遠塵離垢等
者。指除蓋障三昧也。得法眼淨者。指初法明
道位也。以小乘斷見惑證初果位。寄齊今
宗得除蓋障三昧入初法明道位也。若不作
如是者。若不用五相三密方便直説眞淨菩
提心。衆生無由悟入。當知今此五相三密方
便者。最上甚深祕要法門也。故云若不作
如是乃至祕要法門也
二從如餘下。明頓悟法門中。如餘遠離方便
等者。指四家大乘諸菩薩也。未能遠離等
者。九種住心等各各至極果位。皆是今宗所
言本心之影像也。如執水中影像。終不識
天上本月也。故大論第六云。水中月者。月
在虚空中影現於水。實法性月在如法性實
際虚空中。凡人心水中有我我所相現。以是
故如水中月云云私云。隨義轉用&MT06279;スルニ自宗
意。此中實法性月者。自性清淨滿月住無垢
常住淨虚空中。所謂心虚空菩提三種無二
之大菩提心是也。凡人心水中者指九種住
心人。如云我是凡夫。心水中者指彼空無相
心水。此空無相之心水中各有所證得之法
執。是則如影。以貪著此影像故不見本來清
淨本月也。故同論云。如小兒見水中月歡喜
欲取。大人見之則笑。無智人亦如是。身見
故見有吾我。無實智故見種種法。見已歡
喜。故取諸相等。諸得道人笑之云云私云。
小兒譬顯人。大人譬密人。身見譬各各法
執。無實智譬無眞言如實知見。又云。譬如
靜水中見月影。水則不見。無明心靜水
中見吾我憍慢諸結使影。實智惠杖攬心水。
則不見吾我諸結使影云云私云。靜水中者指
各各所證三昧。所謂如他縁乘。於圓成不
變之靜水中見唯識唯心影像。如覺心不生
者。於八不正觀靜水中見畢竟中道之影像。
如一道無爲心者。於三諦即是靜水中見本
地無作之影像。如極無自性心者。於海印
三昧之靜水見十佛自境界之影像。皆悉於
心外之靜水中各見其影像。終不見知祕密
莊嚴之天月。故云以種種門乃至心之影像
云云今眞言行者等者。於初發心時直住如
實大菩提心。心自證心心自覺心。故云於初
發心時乃至不由他悟也。是則速疾神通乘
教義。故云當知此觀復名頓悟法門也 已
上廣明著處畢
三從經云下。明法明道位中。自九。一明得
五障三昧。二明常住佛會。三明得五神通。四
明得陀羅尼。五明次第相釋。六明生槃不
著。七明住無爲戒。八明通達正見。九明信
解力
初中。自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
可見
二明隨釋中三。一明初入如來境界。二明
法明義。三明正得除蓋障三昧 初中入佛
智惠等者。所言佛智惠者。指一切智智極
果。有無量方便門等者。如彼顯乘有無量入
佛智惠門。所謂六度四弘百八三昧五百陀
羅尼門也。今此宗直以如實大菩提心即得
入一切嘉會境界。故云今此宗乃至如來境
界也
問。上云眞語爲門。今云直以淨菩提心爲
門。然者於今宗既有種種門耶 答。上眞語
爲門者。是即大圓鏡智所出音聲也。彼大圓
鏡智自他三密宛然明朗無礙。知見此自他
平等三密名爲淨菩提心。故釋云入眞言門
略有三事一者身密門二者語密門三者心密
門也。是即大圓鏡智所現自他三三平等淨
菩提心爲門之意也。譬如彌勒等者。此事上
引入法界品文悉記之。今引之爲例證者。彼
説初地功徳故。以證初法明道位也
二從法明下。明初法明道位中。又三。一明
清淨除滅。二明譬喩。三明合譬 初中。法
明者以覺心等者。前約種種著處明自心本
不生義畢。故其心清淨而安住本初不生之
大圓明。初明知見古佛所行之大道故云初
法明道也。菩薩住此者。菩薩初得入初法
明道位時。妄想顛倒所有一切煩惱業障苦
報皆清淨深滅也。是即非斷滅。但除其執
不斷法體也。譬之意亦爾。了知シヌレハスト毒毒
氣自除。只是本來玩好之具也云云
二從譬如下。明譬喩中。譬如暗中者。譬文
自可見云云
三從行人下。明合譬中。行人亦復者。今以
上譬文一一合譬セハ者。人暗中者。人有九種
暗亦有九種。雖然不知自己本來之利寶之
同一也。所言利寶者。自心萬徳之淨菩提心
如意寶是也。此寶自本有心内之庫藏。然
如實自不了知故。妄計貪瞋癡之三毒。
是即譬依無明所起根本煩惱也。故云譬
如暗中乃至以作毒想也。其心執著者。譬
起枝末煩惱。垂欲命終者。譬依此根本枝
末煩惱業。從冥入冥後苦赴苦將欲斷法身
立惠命也。時有良醫等者。譬如來遍照大醫
王哀之本有見シムルニ其縁起。唯三部
萬徳之外一微塵計リモ妄執煩惱之體。是
即知見スルニ之本來常住&MT06279;佛蓮金三部之妙體
也。即時引主傷處者。譬押ヘテ父母所生肉身
以五智之明燈明徹照スル之時。教示スナリ一切
衆生色身實相從本際以來常是毘盧遮耶平
等智身。非是得菩提時。強空諸法便成法
界也。猶見所傷等者。譬如此雖覺知父母
所生之色身即毘盧遮那之智身ルニ轉苦
道之衆塗也。了知非毒等者。譬覺知煩惱
貪嗔癡三毒即佛金蓮之三部聖衆心地巳
修三平等妙行不久得除蓋障三昧住初
歡喜地也。餘文可見云云
三從經次下。明正得除蓋障中五。一明離煩
惱障。二明業障。三明生障。四明法障。五明所
知障
初中二。一明標經文。二明正釋煩惱障。初
文可見
二從是中下。正釋煩惱障中。一者煩惱障者。
此中有根本枝末煩惱。且依大論等。貪瞋
癡三毒名爲根本煩惱。八萬四千名爲枝末
也。所謂貪欲有二萬一千枝末。瞋恚有二
萬一千枝末。愚癡有二萬一千枝末。三毒等
分有二萬一千枝末。故成八萬四千枝末煩
惱也。故云謂根本乃至障蓋淨心也。及由宿
世偏習等者。或貪欲深而嗔癡淺。或瞋恚深
而貪癡淺。或愚癡深而貪嗔淺。或執有執
無。如此等有種種無量偏執不入佛法也。故
云及由乃至不入佛法也
二從二者下。明業障中。二者業障者。過現
造十惡五逆四重誹法等無量重罪故。趣種
種惡趣不入佛法也
三從三者下。明生障中。三者生障等者。謂
雖得國王大臣等勝上無難生處。而其身無
暇而不暇諮訪善知識。故云不入佛法也
四從四者下。明法障中。四者法障等者。以
先世障正法故。不逢善支不聞正法故。不入
佛法也
五從五者下。明所知障中。五者所知障等
者。或師欲授弟子不受之。或弟子欲受師亦
不授之。故師弟不和合不入佛法也。魔事品
中所説如斯矣
二從行者下。明常住佛會中。自四。一明結
前句。二明見十方佛。三明常在佛會。四明
成就佛法
初結前句。自可見
二從爾時下。明見十方佛中。爾時於自心中
等者。法界即自心自心即法界故。於遍周法
界中常見油麻之諸佛。故云於自心中乃至
如觀明鏡也
三從乃至下。明常在佛會中。乃至於諸者。得
此三昧已。行住坐臥常在佛會。所以然者。於
普門法界自本三部聖衆心地外無微塵許之
餘法。然以妄見故見貪嗔癡等煩惱業苦。今
此煩惱業苦皆悉除滅故。於普門法界常見
一切諸佛也
四從時諸下。明成就佛法中。時諸聖者等
者。今此眞言行者得除蓋障三昧。初列在諸
佛會座故。先達聖者常以勝妙方便慰喩新
入聖者。依之歡喜悦樂即成就一切佛法也。
當知行人者。以横得且云同。非全成也。是
即於初地横具足成就諸地功徳。故云位同
大覺也。雖然非第十一地極果。故云然非
究竟妙覺大牟尼位也。猶如淨月者。自然自
證大菩提心體如淨月體。雖然如淨月初日
乃至十五日圓明漸増。淨菩提心亦如是。修
生顯徳智用位位増進。至究竟大牟尼位。如
初日月體次第増進第十五日圓滿也。第十
五日方等者。大集經第三十五云譬如十五
日月一切圓滿照於月愛摩尼寶珠。如是寶
珠以月光故能出多水。滿於小河及諸大河
又滿大海云云私云。第十五日月譬妙覺果
滿之大智。月愛摩尼寶珠譬自性清淨之本
心。此寶珠所ルルヲ於月光者。譬以本有
智照本有境之自受用境智冥合。能出多
水者。譬成自受用智體已於普門法界出
大慈大悲水潤一切衆生。所謂以今宗意
隨義轉用セハ者。小河譬人天二乘等得益。大河
譬四家大乘等得益。大海譬眞言祕密得益
云云
三從又行下。明得五神通中。自二。一明遊
諸佛刹。二明廣修諸度
初中。不動本心等者。不動自然自證大菩提
心八葉中臺藏。而現第二第三等種種隨類
之身口意。廣度無盡衆生界故也
二從興種下。明廣修諸度中。興種種供者。以
淨菩提心所起行願。遍於普門法界供養無
量善知識。諸度滿足十地究竟。故云興種種
乃至修諸度也
四從復由下。明得陀羅尼中三。一明結前生
後。二明解方俗言音。三明知衆生心行 初
中。復由意根淨故者。其心住如實淨菩提心
故云爾也
二從次得下。明知方俗言音中。得解無量等
者。於普門法界無量無邊無盡無餘衆生界。
種類若干ナル各各言辭句等。處處往往方俗
言音等。一一次第通解之。故云得解無量乃
至一切世界亦如是也。梵本嚕多等者。大
小長短等諸聲皆其梵語別也。如此等梵語
多含而雖難具翻。其一一梵語多含言音句
義等一一通解之。如南贍浮提。東西北州
之言音亦爾也。四州六欲四禪等言音亦爾
也。如一四別者。小千中千大千乃至無量無
邊不可思議盡空法界一切世界ニヲイテ。通多
小長短等諸聲亦爾也。故云總持境界無所
不得等也
三從以得下。明知衆生心行中。自五。一明結
前生後。二明衆生通塞。三明引論證。四明悲
智滿足。五明生佛平等
初中。以得陀羅尼者。結前生後句也
二從能知下。明衆生通塞中。能知一切衆生
者。能知一切衆生貪行多少瞋行多少癡行
多少。及三毒厚薄。故云能知一切衆生乃至
無量差別也
三從如釋下。明引論證中。如釋論等者。彼
論八十四云。須菩提言。世尊何因縁故道種
智是菩薩智。佛言。一切道菩薩應知。若聲
聞辟支佛道菩薩道具足知。亦應用此道度
衆生。亦不作實際證亦皆互用無礙者。六
根互用故。如法花説云云
四從又能下。明悲智滿足中。又能觀彼根縁
等者。能知一切衆生可度不可度上中下等
種種根縁而成就衆生。行如來事莊嚴佛土
也。當知眞言門等者。眞言行者不闕法則精
進修行。以父母所生肉身一生間可至此除
蓋障三昧之位也云云
五從復次下。明生佛平等中。復次如上所説
等者。指今初法明道所顯功徳也。此諸功徳
者更非別物。只是一切衆生本有常住萬徳。
然爲無明所覆障不開發故。未能發起祕密
神通力故也
五從今此下。明次第相釋中。今此眞言門等
者。如上諸句一一次第轉釋也。其文可見」
六從復次下。明不著生槃中。復次行者等
者。處於生死證於涅槃。不著生死不染涅槃
也。無間猶可住。何況於自餘衆生趣哉。是
則淨菩提心勢力法爾然也
七從如是下。明住無爲戒中五。一明結前生
後。二明釋戒義。三明譬。四明合譬。五簡小
戒。初可見
二從即是下。是釋戒義中。即是不從師等
者。得法明道時妄想煩惱熱惱自深滅。自然
至自心清冷之池。是故不從他得故云不從
師得住無爲戒也
三從譬下。明譬中。譬如水性等者。水性自
本清冷譬自性清淨之心水也。遇薪火因縁
者。薪譬煩惱。火譬業。灼爛諸物譬苦果也」
四從眞言下。明合譬中。眞言行者等者。得
此三昧時妄想顛倒之煩惱業苦除滅。故自
心即本性尸羅也云云
五從如聲下。簡小戒中。如聲聞等者。衆
縁具足作法受得故方便守護。但期盡形故
壽盡戒亦亡。非如此戒世世生生無失犯

八從又由下。明通達正見中三。一明結前生
後。二明釋其義。三明引法華經
初中。又由住斯戒故等者。結前生後句也」
二從實智下。明釋其義中。實智増明等者。於
地前凡夫地雖發如實菩提心。未得此三昧
故實智昧劣也。今得除障三昧住法明道故
實智増明也。逮見不思議中道者。非空之空
者金剛部也。非假者蓮華部也。非中之中者
佛部也。甚深縁起者。今此三部聖衆雖不從
自生不從他生不從共生不從離生。然亦内
因外縁具足而出世。故云甚深縁起也。制止
八顛者。斷常一異去來有無等也。遠離二邊
者。如此八倒皆不出二邊。所謂斷常二邊。乃
至有無等二邊也
三從迦葉下。明引法華經中。迦葉亦云等
者。信解品云。我等今者眞阿羅漢云云今從
不證眞實阿羅漢以前。皆是不得如來正見
故云邪見也云云餘文可見云云 已上釋答第
二問畢
九從今此下。明信解力中二。一明結前生
後。二明結釋經文 初文可見
二從即時下。明結釋經文中。自六。一明無礙
智生。二明不能天魔動。三明結歸經文。四明
堅固信解力。五明喩。六明取要言之
初中。無礙智生者。於此位獲得四無礙智。於
普門法界一切諸法而通達無謬。猶如明眼
之人於日中見衆色無謬也
二從雖無下。明不能天魔動中。雖無量天魔
等者。然者何故不擧煩惱五蘊死魔等三種
耶 答。得除蓋障三昧故。煩惱除去通達人
法二空故。五蘊魔無之。永離生死故死魔亦
除。故不擧三種魔。只擧天魔也。天魔遠至
第十地。是即佛果一障也。故今猶擧天魔也
云云相似波羅蜜者。天魔爲妨大法。化作佛
身雖説相似波羅蜜。不生一念疑慮之心也
云云
三從故經下。明結歸經文。自可見
四從以如下。明信解力中。以如正見等者。地
前非不退故非信心堅固。今得除蓋障三昧
成無礙智故。得最上堅固信解力也。又地
前信而非解。今信解成就也。依信解力進修
如實巧度故。無量一切佛法皆悉成就也
五從龍樹下。明喩中。龍樹以爲者。譬顯密漸
頓不同。上具引之釋畢云云
六從故佛下。明取要言之。自可見。是善男
子善女人者。指初地菩薩也。無量功徳者。横
皆悉成就十一地功徳故也。二地以去但此
初地横得之功徳開出スル之許也。具如華
嚴經等説初發心住功徳也 已上釋答第三
問畢
三從爾時下。明薩埵九問中。自爲九。一總
明全同意。二明問菩提生。三明問發菩提心
相。四明問心續生次第。五明第四第五問。六
明問心妙功徳。七明問以何行云何修。八明
問心殊異。九明總結
初中。又二。一明總廣牒。二明釋其意。初自可

二從如上下。釋其意中。如上佛説等者。上
約著所等廣明心實相故云爾也。時金剛手
等者。言既雖明自心無性。未知云何發菩提
心云何行菩提行云何證菩提果等。是故金
剛手以此心致九問也。故云時金剛手乃至
廣演其義也。是中略有九句者。以一問爲一
句故云爾也
二從云何下。明問菩提生中。又二。一明別牒。
二明隨釋 初別牒可見
二從即是下。明隨釋中。云何世尊等者。是
明第一問也。如華嚴等者。彼經第七賢首品
云。菩薩於生死最初發心時。一向求菩提堅
固不可動。彼一念功徳深廣無邊際。如來窮
劫猶不盡同第十云。爾時天帝白法惠菩
薩言。佛子初發心菩薩爲成就幾功徳藏。法
惠答言。佛子乃至我當承佛神力具足演説。
佛子假使有供養東方阿僧企世界衆生一切
樂具乃至一劫。然後教令淨修五戒。南西北
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佛子於意云何。彼人
功徳寧爲多不。帝釋言。佛子除諸如來其
餘一切不能稱量彼人功徳。法惠菩薩語帝
釋言。佛子初發心菩薩功徳之藏百分。彼人
功徳不及其一。千分百千億分百千億那由
他分。乃至不可數不可譬喩不可説分。彼人
功徳不及其一云云都此經中説初發意功徳。
不可勝計云云此中直問心之密印者。直問虚
空無垢自性清淨之最祕密印也云云是問發
菩提心自性也云云更問
何印
三從第二下。明問菩提心相中。第二句云復
者。言已發菩提心者菩提性成於内必其相
可影於外故。其發菩提心之相云何ソト也。如
般若等者。如上引之云云餘文自可見
四從第三下。明問心續生次第中。第三句大
勤勇等者。始自一念齊施心終至淨菩提心。
ルト幾心數次第而問也。是心者指初法明
道位也
五從第四下。明第四第五問中。第四第五句
者。此有二問。所謂第四問心相續生諸差別
之相。第五問相續勝進之間經幾時而得ルト
究竟大牟尼淨菩提心位
六從第六下。明問心妙功徳中。第六句等
者。謂問於此淨菩提有幾功徳也
七從第七下。問以何行云何修中。第七句云
等者。此亦應有二問。謂一者問應用何等
行。二者問應修行也
八從第八下。明問識心與殊異心中。第八第
九句等者。謂有二問。一者問異生異熟識
心。二者問瑜伽行者種種殊異之心也
九從阿闍下。明總結中。自三。一明分爲十
句。二明一部始終説九問意。三明如來答不
次第
初中。阿闍梨等者指善無畏也。或可爲十
句者。及彼行修行分爲二句故成十句

二從從此下。明一部始終説九問意中。從此
以後等者。一部始終世尊以此九問之意而
演説也。故云從此以後乃至廣分別説也
三從然佛下。明如來答不次第中。又三。一明
結前機得益。二明存爛脱。三明生疑盡流
初中然佛等者。佛如金剛手之問次第
説。而守前機之得益。前後不次第説也。故
云然佛觀當時乃至得意求宗也
二從或下。明存爛脱中。或後問等者。爲誠慢
法者爛脱也。故云文無定准也
三從或轉下。明生疑盡流中。或轉生等者。言
先前機生疑慮故。先問答往復而可有利益
之時。如來不論薩埵發問之次第而説之。盡
彼支末之流難也
四從次如下。明如來答中。又五。一明結前生
後。二明如來讃歎。三明答菩提生。四明答菩
提相。五明答心續生
初中。次如來答金剛手等者。釋經之如是説
已乃至告金剛手言之文也。是結前生後句

二從善哉下。明如來讃嘆中。又四。一明約大
智嘆。二明約大悲嘆。三明表所答深大。四
明誡聽
初中。以從如來種性生等者。言以本不生際
爲如來種性。今此執金剛從a字本不生虚
空無垢大菩提生。故云從如來種性生也。是
即正指如來自然自證大菩提之體。從佛身
語心生者。從如來三部之妙用生故云爾也」
二從如前下。明約大悲嘆中。如前大日世尊
等者。如世尊普應大悲境界。知シメスカ金剛手
亦爲無量不可思議衆生。而立三密平等大
行。破裂大疑網。同應&MT06279;之得ント三三平等句
無盡莊嚴藏。故云善哉眞佛子也。如大論
云。大利益衆生故。歡喜讃嘆言善哉善哉。是
即如佛世尊。大智大悲無勝無劣。故云眞
子。如大論第七十二云。復次經説有三種
子。一者不隨順生。二者隨順生。三者勝生。
世人皆願二種子。隨順生勝生。佛法中唯欲
一種。隨順。以無有勝佛故。又云。佛子有
五。皆從口生法生。須陀洹乃至阿羅漢入正
位菩薩。辟支佛雖佛法中種因縁。無佛時自
能得道。不能言從佛口生。因縁遠故私云。
已上文説非ルヲ勝生劣生名爲佛子也
三從次云下。明表所答深大中。三。一明牒
經。二明總表三明隨釋 初牒經可見
二明總表中。略有七義故名大乘者。總表七
義也
三從一者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釋大乘
句。二明心續生
初中又二。一明大義。二別明乘句義
初中。八。一明法大。二明發心大。三明信解
大。四明性大。五明依止大。六明時大。七明
智大。八明結釋
初中。一者以法大故者。指三平等句法門
也。此三平等法門横遍十方故云廣。竪窮三
世故云大。非九種所量境界故云甚深祕密。
無盡莊嚴庫藏故云藏。乘如此之法昇大日
如來萬徳圓滿華臺故云毘盧所乘也云云
二明發心大中。二者發心大者。以如實大菩
提心志求無上菩提。以同體大悲誓普授一切
衆生。如此發心堅固不動也。如華嚴經云。菩
薩於生死最初發心時。一向求菩提堅固不
可動云云故云謂一向志求乃至法界衆生也」
三明信解大中。三者信解大者。謂於凡夫地。
或依知識經卷。或依阿闍梨教授發如實菩
提心時。自心是佛之信根普遍法界三密平
等之信力。四魔失力故云信。此信者是非仰
信之信。即是如實覺知名爲信。所謂如大論
七十二云。復次是般若波羅蜜中佛能知。衆
生聞所説而信者此中不爲信。智慧知已名
爲信云云故知今信者如佛智佛見而知名爲
信也。解者如此信心堅固。而到初法明道位。
明解恒沙佛法故云解也。是信亘地前地上。
獨限地上也。故智論云。此中説微妙寂
智者能知。智者必有信先信知云云餘文
可見云云
四明性大中。四者以性大故等者。言性名不
改。是即常住不滅自性清淨心。是即生佛平
等自性也。故云謂自性乃至等共有之也
五明依止大中。五者依止大故等者。言以六
大無礙色心平等爲三種世間之大依止處
也。百川趣海者譬識大。卉木依地而生譬五
大也云云
六明時大中。六者以時大故者。言今眞言行
者經歴時者。是非彼三世定量之時。即是超
越三時。於如此時祕密神通應用無時暫息。
故云謂壽量乃至未曾休息也
七明智大中。七者以智大故者。言妙境妙智
本有常住而周遍法界。共窮法界源底猶如
函大故蓋隨大。故云謂諸法乃至函蓋相稱

八從以如下。明結釋中。以如是七因縁故
者。總結也。於諸大乘法門者指四家大乘。猶
如醍醐等者前四味譬四家大乘。眞言祕藏
譬醍醐也
二從乘名下。明別乘句義中。又二。一釋乘
義。二釋句義
初中。乘名進趣者。謂從如實發菩提心。乘三
平等神通。任運増進速到佛地故云乘名進

二釋句義中。句名止息者。言大智滿足無復
可増名止息。所謂金剛不壞大菩提心任運
増進。終到第十一地而止息。故云爾也云云
二從心續下。明心續生之相中。又二。一明別
牒。二明隨釋 初牒經可見
二從雖此下。明隨釋中。自四。一明心畢竟常
淨。二明譬喩。三明合譬。四明祕密印
初中。雖此心畢竟者。直指一切衆生本心云
此心。然此心畢竟常住而清淨無染也
二從猶如下。明譬喩中。又二。一明擧畢竟常
淨譬。二明擧從縁生即不生譬
初中。猶如虚空等者。譬衆生自心畢竟常
住不變。畢竟清淨不染。畢竟離一切諸相
也。故云雖此心乃至離一切相也
二明擧從縁生即不生譬中。猶如大海波浪
等者。謂譬此心畢竟常淨而雖離一切相。亦
從因縁生而不生也。故云而亦從因乃至皷
怒相續也
三從當知下。明合譬中。當知是心等者。謂
大海譬於本心故。波朗譬於從縁生法。風飈
譬於所縁也
四從諸佛下。明祕密印中。諸佛祕密之印
者。此中印者印持決定義也。復祕密之印者
彼菩提生印也更問凡夫者指三箇住心。二
乘者指大小二乘也。兩種外道者佛法外佛
法内兩種也。所謂不識知如來内證之法以
前。皆是邪見所攝。故疏第十二云。凡一切
不了内證祕密法者皆是外道也云云非但不
識無生滅心等者。如迷東者不知西。非啻失
東西而四方皆迷。故云是故凡夫乃至應諦
聽也
三從次偈下。明菩提生中。自二。一明牒經。二
明隨釋
初牒經。可見
二從是略下。明隨釋中。又五。一明定所答。二
明菩提心生分齊。三明譬喩。四明法明道功
徳。五明結釋
初中。是略答初問等者。是則答金剛手九問
之中第一云何世尊説此心菩提生之問也」
二從今佛下。明菩提心生分齊中。今佛告言
等者。言此菩提心超越百六十心等三妄執。
然後淨菩提心生。故云今佛告言乃至淨菩
提心也
三從如有下。明譬喩中。如有人問云何等
者。言云何問ルト此乳中ヨリ醍醐生スト。譬
從衆生之自心云何菩提生スト。答言乳酪
生熟蘇等者。乳譬於越世間三心。酪譬於
過二乘。生蘇譬於越菩薩乘。熟蘇譬於越權
佛乘也。然後醍醐生譬於淨菩提心生也
四從行者下。明法明道功徳中。行者最初等
者。指初法明道位云最初也。此位正開出
淨菩提心如意寶。故云開發金剛寶藏等
也。得除蓋障三昧故云離四業生也。曼荼
本佛此時初生現。故云佛樹牙生也。初地
以去此牙任運増廣。速至大牟尼位。故云
生廣大功徳也
五從若知下。明結釋中。若知自心等者。自
心者指華臺八徳。有如是印者指彼自然自
證最祕密印。此印者是此心相貌也。故云喩
心相貌也。喩猶覺也。甚深甚深更問
妙印抄卷第十一
  建武四年
卯月二十一日
 金剛佛子明金之 



妙印鈔卷第十二
 沙門阿寂紀 
  釋入眞言門住心品第一之餘經一
疏一
四從次有下。明答菩提相中。又二。一明別
牒。二明隨釋 初別牒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又六。一明定所答體。二明相似
譬。三明合譬。四明無量智成就。五明心佛
現前。六明總結
初中。次有一偈半等者。答金剛手之問復以
云何相知發菩提心之第二問也。故云次有
一偈半略答菩提心相貌也
二從以世下。明少分相似譬中。以世間更無
有等者。從虚空外更無少分相似應相喩之
物。故取少分相似云無量如虚空也
三從心相下。明合譬。自可見
四從爾時下。明無量智成就中。爾時行人等
者。本有之境云寂。本有之智云光。以境智冥
合故無量知見自然開發也
五從此智下。明心佛現前中。此智成就等
者。指上境智不二之妙智也。此妙智生時自
心本佛現前也
六從佛已下。明總結中。又三。一正明結釋。二
明信力堅固因縁。三明暗證迷執
初中。佛已略記等者。言指彼菩提生之印云
心實相印也。彼印有虚空之義。復有不染
清淨義。復有常住不動義。復有境智不二義。
復有無量智成就之徳。有正等覺顯現義。如
此諸句皆是彼印功能也。故云佛已略説如
是心實相印也若行者與此相應等者。行者
若與此自然自證花臺之佛徳相應 必具堅
固信力。不壞常住如金剛也云云
二從然此下。明信力堅固因縁中。然此信力
等者。言今得此大信力。依眞言門供養行法
所成就也 問。今供養行修行者。答上之及
彼行修行句耶 答。今不爾。欲示此大信力
生因縁故。如此信力者依供養行修行而初
發心&MT06279;如此信力生スト也。非答彼句也。答&T069222;
彼句者。上既指下文入大悲藏曼荼羅等者

三從或有下。明暗證迷執中。又六。一正明擧
其迷執。二明四性迄得觀無由。三明以方
便即易得。四明引中論證。五明破迷妄六明
擧譬顯巧拙
初中。或有説言等者。指彼暗證禪師。此則
不知祕密内證即事而眞之妙體故。爲如情
所謂之説。是即大非也。故云但觀心性乃至
此説非也
二從如次下。明四性叵得觀無由中。如以四
種不生等者。以自他共無因四性叵得之觀。
而百千萬年之間雖觀彼鑛石中金性。不用
方便終不能得之。故云如以四種不生乃至
無由可得也
三從行人下。明以方便即易得中。行者亦復
如是等者。指眞言行者。三種祕密方便者。身
密印口眞言心觀念是也。以如此三密方便
供養修行故。速消融三妄執鑛石之垢滓。即
獲得無垢清淨之大菩提心也
四從龍樹下。明引中論證中。龍樹阿闍梨等
者。彼中觀論云。因縁所生法。我説即是空。亦
名爲假名。亦是中道義云云是即以諸法因縁
生故即空也。以諸法因縁生故即假有也。以
諸法因縁生故中道實相也云云
五從而汝下。明破彼迷情中。而汝謂龜毛等
者。言汝不達因縁生法即空假中。而於彼因
縁生之法外。以龜毛兎角情有理無之變化
所執謂爲無生。是故未出斷常二見。故云墮
在失處也
六從又如下。明擧譬顯巧拙中。又四。一明拙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