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法華開示抄/附、無量義經開示抄、普賢經開示抄 (No. 2195_ 貞慶撰 ) in Vol. 56

[First] [Prev+100] [Prev] 319 320 321 322 323 324 325 326 327 328 329 330 331 332 333 334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乘經一偈之人。可說今經云此文意也。問。見
經上文。爲一切智四方求法云云若不受小乘
經者。何得一切種智乎。是以餘大乘經菩薩
於日日中一分學大乘。一分學小乘云云經文
有何意乎
會云。玄賛引善戒經云。此中全不許學餘經
一偈。依初學者令專求故。久學兼修云云
經云。若有比丘爲一切智四方求法。合掌頂
受但樂受持大乘經典。乃至不受餘經一偈。
如是之人乃可爲說云云
玄賛云。經若有比丘至乃可爲說。賛曰。下
有五頌。復能求法。重法分二。初二頌半。專求
大乘。後二頌半。諦求大乘。此初有二。初一頌
求法頂受。後一頌半不求餘經。餘經者小乘
經也。善戒經說。內學大乘未究竟。不得學餘
乘餘四明論。若內究竟.於日日中二分。一分
學大乘內明。一分學餘經。此中全不許學餘
經一偈。依初學者令專求故。久學兼修云云
義疏六云。問。旣爲一切智四方求法。復云不
受餘經一偈。云何成一切智乎。答。如大品
經云。雖遍學諸道。而不取證。以遍學諸道
故。成一切智。而不取證。如不受餘經一偈也
云云
  春日社新造屋開示抄二十八帖之內第


料紙顯定房權大僧都沙汰之
   以寫本一交畢
永祿二年己未五月二十四日松屋百日
參籠之間書之奉祈斷迷開悟者也
 春信淸 胤 
  朱書云
寬政六乙寅年十二月十二日戌剋子剋
迄以寫本一交畢 筆主玉手國枝


法華開示抄二十八帖之內第八

  信解品
1 爲對治何執說窮子喩耶
2 亦信亦解
3 須菩提等四人中根歟
4 於菩薩法
5 不生一念好樂之心
6 中還見佛喩
7 退流生死喩
8 幷會親族國王大臣
9 以四大聲聞領解可爲三時證文耶二方
10 一切諸法皆悉空寂
11 令得無漏無上大果
 以上十帖 
法華經第二卷開示抄信解品
  ◎信解品
。法花論中爲對治七種增上慢。說七譬喩
云云爾者爲對治何執。說窮子喩乎。玄賛引
論對治我乘與如來乘無異一向增上慢云云
付之聞法譬一乘已悟初權後實旨之人。云
我乘與如來乘等無差別。何是顚倒增上慢
乎。是以攝大乘論中。以十因說一乘之中。
我乘與如來乘等無差別。何是顚倒增上慢
乎。是以攝大乘論中。以十因說一乘之中。
不定性授&T047368;別令起與佛同體意樂。爲第八
一分。今何爲增上慢乎。加之見經文。今我
與汝便爲不異云云父子遂不異。何以此喩破
乘同執
會云。等無差別慢者。二乘凡夫聞說三乘同
座一解脫床。以自小乘對佛。謂等無差別。
其過重故說窮子喩。二乘如窮子。如來如長
者云也。令得同自體意樂者。不定性身中有
佛種性。因行果德遂可同諸佛。而三根聖者
於大乘生懸崖想。不生一念好樂之心。與其
授成佛&T047368;別。令得與佛同意樂。是故進趣大
乘。付長者家族。則其根熟無學也。起等無差
別慢者。具足煩惱性衆生。是二乘凡夫根未
熟時也。若爾下乘上乘。凡位聖位。未熟已熟。
其相遙異。不足爲疑
論云。二者聲聞人一向決定增上慢心。自言。
我乘與如來乘等無差別。如是倒取。對治此
故。爲說窮子譬喩。應知云云
玄賛云。二云。論解。七種具足煩惱性衆生。有
七增上慢。爲對治此說七譬喩中○此品
爲第二求聲聞解脫人一向增上慢。云我乘
與如來乘無別。以如是顚倒取。對治專求聲
聞解脫。爲此說窮子喩云云
攝釋云○問。求二乘者。豈不知佛與二乘
異。答。據斷煩惱。解脫生空而爲同也。便執總
同。其實不同。不同謂同。故名顚云云
義決云。問。窮子譬喩對治一向增上慢。我乘
與如來乘等無差別。若言我乘與如來乘無
差別。卽是與如來相似。乃是攝論說聲聞作
佛令得同佛自體意樂之義。何須對治。答。有
二解。一云。計自小乘與如來等。說如窮子以
對治之。我與佛等亦應當得此之意樂。卽非
對治。一云。定性之人終不作佛故。但令得同
體意樂。不定之人當應作佛。計與佛等。障不
迴心故說對治。所望有別故不相違云云
無性攝論十云。得二意樂故者。謂得二種意
樂○二者世尊法華會上。與諸聲聞舍利弗
等受佛&T047368;別。爲令攝得如是意樂。我等與佛
平等無二。又此會上有諸菩薩。與彼名同得
&T047368;別故。佛一言含二種益。謂諸聲聞攝得
同佛自體意樂。及諸菩薩得受&T047368;別。由此道
理故說一乘云云
問。就當品題目。信解相對可有持業釋義

答。玄賛云。亦信亦解。持業爲名云云付之信
者。善位心所。解者。別境惠數。旣擧各別二
法爲一名。可云相違釋。何爲持業釋乎
會云。須菩提等一人身中。有信解德。正論法
體。信與解雖異。一人假者所具故。以爲持業。
信卽解。解卽信也。故攝釋云須菩提等有能
信解二種之德。名爲持業云云引攝大乘論釋
大乘名。亦乘亦大名爲大乘。亦同解彼菩薩
之號亦菩提亦薩埵竝持業釋也云云
尋云。信解各一德也。以何爲體。以何爲業。
答。以增擬體。以劣擬用歟。或於前後時。以前
爲本。從此起後如次爲體*業歟。擬宜也。不
可堅難
問。攝釋以假者爲體。以二德爲*業。何信解
二相望乎
答。旣解。疏亦信亦解持業爲名。豈不信解相
對乎
會云。須菩提等中根聲聞身中。具信解二
德。假者人是總體也。信解者別德也。以別歸
總。其體無異故。持業釋也。攝釋正釋云。須菩
提等。有能信解二種之德。名爲持業云云
者。假者之上。立信解名。且以所有信望能有
解持業*釋也。以解對信亦爾也。重引例云。
亦如攝論釋大乘名亦乘亦大名爲大乘。亦
同解彼菩薩之號亦菩提亦薩埵竝持業也
重意者。信者信解。解者解信也。依攝釋
第五釋者。大智大悲屬能度人。是所有法也。
以此悲智屬能依假者。亦菩提亦薩埵是持
業釋也。假者菩提邊與所有薩埵邊相望
綺。爲體*業
尋云。今攝釋第二義者。假者爲能有體。信解
爲所有業。能所相望爲持業釋也。全無信解
二種相望義故。議曰。體持業用云云而信解
互綺爲體業云事非釋意。相例菩提薩埵。又
菩提者所有法。薩埵者假者也。法與人相望
爲持業乎
答。攝釋旣釋疏亦信亦解之文。定可有信解
相望義。若偏以人法爲體用者。豈當疏
乎。但體持二用者。還此義證也。云二用。云
二名。信解二種相對意故也。次菩提薩埵釋
名。玄賛有四釋之中。第一釋者。自利大智。利
他大悲。如次配菩提薩埵。於此義中初爲有
財釋。後爲持業釋。攝釋依彼持業意。大悲
大智屬能度人云云明知。從所度有情而起立
此名。寄大悲者此義也
玄賛云○隨增義者。解敎權實之趣。信歸一
乘之旨。於理未證故不說解。以義通論。俱緣
敎理。亦信亦解。持業爲名
攝釋云。疏亦信解持業爲名者。略有兩釋。一
云。約彼信解所緣敎理。而是同故名爲持業。
若約能緣。信卽解者所成持業。以解是智卽
別境惠。信卽是善。十一中一體旣不同。云何
得云信卽解耶。二云。須菩提等有能信解二
種之德。名爲持業。亦如攝論釋大乘亦乘
亦大名爲大乘。亦同解彼菩薩之號。亦菩提
亦薩埵竝持業也。議曰。後釋善矣。前釋難
悟。諸處皆無此之勢故。又體能持用名爲
業一體持二用故置二名。今旣信解。同緣敎
理。將何爲體。以何爲用。故以理推。前解便謬
云云
玄賛二云。又菩提卽般若。薩埵謂方便。如是
二法能利樂一切有情故名菩薩。亦菩提亦
薩埵。或及初解皆持業釋
問。經文出須菩提。迦旃延。迦葉。目犍連四
人。爾者共根中聲聞歟。答。爾也。付之婆沙
論中。以舍利弗爲上根。目連爲中根。所餘皆
下根也云云何迦葉等爲中根*耶
會云。解一乘法迴心向大有三根。則三周開
解故也。舍利弗。四大聲聞。千二百人於法
華會爲上中下。婆沙論於聲聞自乘解。獨以
目連爲中根品也。如此之相。於事不定
也。如十大弟子各爲一德第一等也。故玄賛

玄賛云。解妨者。依毘婆沙說。聲聞有三品。上
根唯一。謂舍利弗。獨六十劫曾練根故。中根
亦一。謂大目連。所餘聲聞皆屬下性。何故今
時四人領解竝爲中品。答。鶖子先悟。未爽彼
宗。四人中根何乖此理。望聲聞以此況。中根
覺是目連。發向大性以歸心。兼四人而何
爽。且如悟空善現。辯說滿慈。持律婆離。頭陀
迦葉。各有一勝。何必齊能。故四皆中。未乖
眞趣云云
。經文於菩薩法游戲神通等云云爾者指何
法說菩薩法乎。答。玄賛三十七菩提分法
問。七科道品三乘通觀之法也。何別名
菩薩法乎。況經次文心不喜樂云云若念
斷等法者。二乘豈不欣樂乎。依之有大乘論
爲求小乘人。說菩提分法云云若爾者指六度
四攝等法。尋思如實等觀可云菩薩法。會云。
七地所修四菩薩行者。瑜伽論說也。所謂波
羅蜜行。菩提分法行。神通行。成就有情行也。
今經所明四種行。大旨相當。故玄賛相攝二
經。以今菩薩法爲彼菩提分法行也。鏡水抄
云。菩薩之行略有二門。一降伏行。二二利行。
伏有二。一降伏聲聞。謂三十七品。二降
伏外道。謂六神通。二利行中有二。一自利行。
淨佛國土。二利他行。謂成就有情故。今據降
伏二乘迴心向大。三十七分名菩薩法云云
三十七品三乘雖通修。菩薩所修超過二乘
故。降伏彼心也。故玄賛云。菩薩所修與聲聞
異故。菩提分法名菩薩法云云四尋思。四如
實智不共菩薩法也。今殊說通修中菩薩法。
以何知者。莊嚴論說四菩薩行中云。說波羅
蜜行。爲求大乘衆生。說菩提分行。爲求小
乘衆生云云水抄云。降伏聲聞者。則同彼還
伏彼義也
私云。菩薩法者。菩提分法行。遊戲神通者。神
通行。淨佛國土者。波羅蜜行。成就衆生者。
成就有情行歟。而玄賛云諸神通行。波羅蜜
行。此名淨佛國土。成就有情。如次相配歟。
若爾以今經成就。何不配彼成就有情乎。彼
論成就有情此經遊戲神通。略不出之云何」
經云。於菩薩法。遊戲神通淨佛國土。成就衆
生。心不喜樂云云
玄賛云。於菩薩法。謂三十七菩提分法。略爲
七位○菩薩所修與聲聞異故。菩提分法名
菩薩法。第二遊戲神通者。花嚴經說。菩薩有
十法。名遊戲神通○第三淨佛國土者。無垢
稱經第一有十八種因。合爲八類○第四成
就衆生者。外化利物。諸利他行。此中卽是七
地四菩薩行。謂菩提分行。此名菩薩法。諸神
通行。波羅蜜行。此名淨佛國土。成就有情行。
於此四種大乘之中。不生一念好樂之意。無
堪趣故云云
水抄云。言於菩薩法者。總分七類也。疏問。
三十七菩提分。正是聲聞所修行法。如何今
言於菩薩法等。答。菩薩之行略有二門。一降
伏行。二云。利他行。降伏有二。一降伏聲聞。
謂三十七品。二降伏外道。謂六神通。二利行
中有二。一自利行。淨佛國土。二利他行。謂成
就有情行故。今據降伏二乘迴心向大故。三
十七分名菩薩法。亦無有失也云云莊嚴論

。經云。不生一念好樂之心云云顯何事耶。
答。迦葉等四大聲聞。般若經時。攝阿耨菩提
不生一念好樂心。此文意也。付之
。玄賛中以年旣長大加復窮困之文。爲中
還見佛喩。爾者風佛者。爲退菩提心後
何。進云。玄賛云。卽是未退大菩薩心前云云
付之披經文。初云譬若有人年旣幼稚者。最
初發心喩也。指十六王子昔發心。捨父逃逝
久住他國等者。退流生死喩也。是則退大心
馳流五道位也。次云年旣長大加復窮困等
者。退大之後見佛也。何云未退菩提心前

私云。中還見佛者。未退大心已前也。凡窮子
喩爲二。初喩昔不悕。後喩今獲得。初文有六
一最初發心喩。經云年旣幼稚。賛云初爲十
六王子時發大心。二退流生死喩。經云捨父
逃逝久住他國。賛云心未堅固。不專樂佛。名
爲捨父。他國者生死也。久不可樂故。佛法爲
自國。久令安樂云云三中還見佛喩。經云年
旣長大乃至還向本國等。賛云卽是未退大
菩提心前。更重見佛。世世已曾從佛受化
故。此前逢佛皆化大乘○根性漸成年旣長
大習種姓也○聞思慧心由種性逼。日日善
生漸漸遊行云云四不肯修大。經文廣云悔
未至此等也。賛曰此乃未退大前作此思念
云云五化以二乘喩。經云父遙見之○先取其
價尋與除糞等。賛云子遂依行先取其價。初
發二乘之心等。爾則前四喩者皆在大乘。智
勝如來十六王子時爲最初發心。二萬億佛
所爲中還見佛。自發心幼稚至聞思長大。大
心相續無有中絕。第四不肯修大漸作悔來
至此思。至第五化以二乘發異乘心。正退大
乘。知。中還見佛未退前也。賛主遮其疑。殊云
卽是未退大菩提心前。云此是逢佛皆化大
乘也。但退流生死者。初心始行其心未堅固。
流轉五道云退流。不望大乘立退名。若不爾
何云年旣長大。長大者習種性也。聞思善心
日日生長故
。玄賛中。○於窮子喩分六種喩。爾者第二
退流生死喩。爲退菩提心已後將何。兩方。若
退菩提心已去者。見玄賛釋第三中還見佛
喩。卽是未退大菩提心前乃至此前逢佛皆化
大乘云云以知。第二退流生死喩非退大。云
事。若依之爾者。旣云捨父逃逝久住他國。
捨佛法住生死。豈非退大義乎。況或十二十
至五十歳者。明馳流五道之義。若非退位者。
何墮惡趣乎。依之玄賛背敎違理常行惡行。
喩如逃逝云云加之餘處引今經文。同身子退
位云何
私云。退流生死喩者。發大心後。雖流轉五道。
未及退大。玄賛解釋分明也如上。但捨父逃逝
者。賛云。心未堅固不專樂佛。名爲捨父
旣云不專。還顯不一向棄背。是則於二萬億
佛處。世世受化之時也。內法異生放逸人。作
非福業有生惡趣。何不云馳流五道。背敎違
理亦可准之。但同身子退位者。此文所包含
也不今經正意
尋云。見今經發心有三重。退位有二重。退流
生死者。其初段退大也。中還見佛者。第二段
發心也。是以勘瓔珞經。舍利弗等退大
之事。非只一度。至初重退發心。至二
如是度度退。若爾者於二萬億佛等所。或發
或退。今經顯其理種種相也。故玄賛釋退流
云。他國者生死也。久不可樂佛法。爲自國
久令安樂云云旣捨佛法自國久住生死他國。
旣住大乘猶行二利位也。同身子退位者。今
經所包含者。異玄賛未退釋云何
答。千二百人退大還發。不只一般。經意竊雖
不遮之。顯文猶智勝以後。世世受化。其後退
大心。今經初還發得&T047368;之旨。此經大意也。依
實言之。前四段中廣說大通以後釋迦出世
中間諸事也。故鏡水抄云。一迴逢佛發大乘
已後。時還退之。後又逢佛發大乘心。如是經
千萬迴。發心還退玄賛云
  經文。玄賛甚廣。大旨答中載之。前後諸
文委可見之
。經文幷會親族。國王。大臣刹利。居士云云
是譬喩也。若顯法國王大臣體何物乎。答。玄
賛有二釋。國王等四喩四衆也。或如自名卽
實彼類云云付初釋不明。如來長者付屬財寶
於聲聞窮子之時。集親屬王臣。而比丘比丘
尼者則聲聞也。旣當窮子之體。何爲證者。是
以古師釋此文。多寶分身爲國王。十地菩薩
爲大臣云云付後釋。譬喩之中說王臣。定可
有所說法體。何以國王大臣喩。直爲世間王
臣乎
會云。對四衆八部說三根&T047368;別。四衆是廣。得
&T047368;猶狹。以餘比丘比丘尼爲證者。與四大聲
聞等授&T047368;別也。迦葉授&T047368;吿諸比丘我以
佛眼見是迦葉於未來世。須菩提授&T047368;云諸
比丘衆今吿汝等是也。證者方顯四衆德。喩
國王大臣刹利居士。得&T047368;體指小果失。喩窮
子歟。或四衆通三乘之中。以菩薩四衆爲證
者。以聲聞比丘比丘尼爲窮子歟
玄賛云。經臨欲終時至皆悉已集。賛曰。下
集衆付有二。一命集。二正吿。此初也。今法
華會去𣵀槃時。纔有五年。名將臨終命。昔退
大聲聞之子。會菩薩之親族。國王等四喩四
衆也。或如自名。卽實彼類云云
義疏七云。○幷會親族者。謂佛同行之人。爲
親族國王者。多寶分身也。大臣者。諸菩薩衆
也。刹利者諸天等衆也。居士者。人王顯衆
也。不列聲聞衆者。而命其子卽聲聞衆也
云云
文句云云
。當品中。明四大聲聞領解。爾者宗家可爲
有空中道三時證文乎答。爾也。兩方不明。若
爲三時證文者。聲聞領解也。非佛所說。何
爲誠證。況一類。前分隨宜次第。豈廣攝一代
諸敎乎。若不說者。玄賛。惠日論同引此品。
備三時證如何
會云。序品玄賛顯時機中。引今品偈頌證三
時畢。我等內滅自謂爲足。唯了此事。更無餘
者。初時敎也。我等若聞淨佛國土敎化衆
生。都無欣樂*者。第二時敎也。佛亦如是乃至
我等今日得未曾有。非先所望。而今自得者
第三時敎云云惠日論引長行初。我等居
僧之首。自謂已得𣵀槃初時世尊往昔說法旣
久。我時在座俱念無相無作。於菩薩法心無
喜樂第二時深自慶幸獲大善利。法王大寶不
求自得第三時等文。謂已得𣵀槃。更無餘事者。
唯聞小敎時也。但念空無相。於菩薩法。心無
喜樂者。般若空敎會座。未發趣時也。得法王
大寶者。一乘中道會。授&T047368;作佛時也。有空中
道以爲三時。旣同深密。尤可爲宗家證據。但
雖聲聞領解。能得佛意。至藥草喩品。如來述
成云。迦葉善說如來眞實功德。誠如所言
云云歎仰旣詳。何不爲敎證。初自鹿園今及
鷲嶺。四十餘年。久隨佛所。總領一代。豈不盡
諸敎
玄賛云。法花亦云。我等內滅自謂爲足。唯了
此事。更無餘事。初時敎也。我等若聞淨佛國
土敎化衆生。都無欣樂。第二時敎*也。佛亦
如是現希有事。知樂小者。以方便力調伏其
心。乃敎大智。我等今日得未曾有。非先所望。
而今自得。第三時敎也。卽同金光明。解深
等三時敎也。若以偏圓機宜漸次。敎但
三時非一五等云云
惠日論一云。又如法花第二信解品中。廣立
三時。初云。我等居僧之首。自謂已得𣵀槃。初
時敎也。又云。世尊往昔說法旣久。我時在
座。俱念空無相無作。於菩薩法心無喜樂。此
第二時。深自慶幸。獲大善利。法王大寶不
求自得。此第三時。偈頌之中。三時更顯
同深密。云何違敎別立五時。故爲大惠云云
問。經文明四大聲聞領解一代之旨。爾者唯
爲有空中道三時歟。答。唯三時者。四十餘
年之前。已說有空中之諸敎畢。至于今經。初
云我等今日得未曾有。知。不限三時云事。設
雖中道敎。若說諸敎差別。猶可爲法花之方
便。何云對昔有空歎今中道。依之天台依𣵀
槃經立五時敎。信解品卽領彼五時云云
宗僅分三時者。恐難叶開權顯實之妙旨。若
依之不限二時者。玄賛上卷引證三時。淄州
惠日論。同述其旨。*如何
會云。宗家立三時。天台分五*時。今所問者。
若以他奪自歟。將付自加時歟。若依我宗。從
遮之演說。及日域之傳燈。三時決判。都
無異義。至于法花。何加別時。會二歸一。誠雖
超已前諸敎。猶是一門之權實也。未必諸義
之淺深矣。中道之敎。雖不限此法。且擧我等
內滅自謂爲足敎化起衆生都無欣樂之二
時。以今經爲中道本也。次對五時論是非者。
事旣深廣。輒難一決。但淄州大師判而有言。
一二四五時敎。聖敎無文云云玄賛。敎但三
時。非一五等之解釋。其意亦同也。就經
證。彼隱此明也。於論尋文。無五有三。祖師凡
聖血脈勝劣。一一■量。可知淺深。但付今品。
譬喩之前。總陳領解。唯有三時。都無五時。何
任自所解。加其委細
此事具如別抄
  玄賛。惠日論等次上書之
六云。遠近始終。合論五味。何者卽遣
傍人。傍人所說乃譬花嚴圓頓。此爲最初。傍
人譬牛。所說譬乳初味也○次明密遣二人
說除糞法。此譬息大之後。鹿苑說三。於小
卽信隔凡成聖。如轉乳爲酪。內合從十二部
出修多羅。卽第二味也。次明心相體信入出
無難。譬三藏之後說方等。淨名○從酪出生
蘇。內合從修多羅出方等經。第三時也。次明
長者自知時將不久下。譬方等心相體信入
出無難已後委以家業。使共領敎。爲大菩薩
說摩訶般若。○如似生蘇出熟蘇。是從方等
出摩訶般若。第四味也。次臨欲終時。而命
其子者。以譬般若後判天性定父子。會三歸
一。付財與&T047368;。法花之敎。開佛知見示眞實相。
如從熟蘇出醍醐。是從摩訶般若出大𣵀槃。
卽第五味也云云文廣可見
守護國界
經云。一切諸法皆悉空寂云云爾者二空
觀門歟。兩方。若二空觀者。此文說四大聲聞
所觀。何言二空乎。若由之爾者。玄賛云。二我
旣無云云知。二空觀門也云云
會云。四大聲聞在般若座。聞二空說。住三解
脫門。雖欣樂佛菩提。第二時旣大乘也。何不
知生法二空。故玄賛云。由聞般若密意所說
空無相願。遂錯悟解作此三觀云云不實能悟
解。故云遂錯悟解也
經云。我等若聞。○一切諸法皆悉空寂。無
生無滅。無大無小。無漏無相。如是思惟。不生
喜樂云云
玄賛云。經所以者。何至謂是究竟。賛曰。○
初二頌。空無相觀後一頌半是無願。觀諸法
皆空空觀也。二我旣無。何有生等。故次下
說無生滅等六種所無。竝無相觀。捨離貪著。
不貪一切。遂於佛智亦不貪求。是無願觀。由
聞般若密意所說空無相願。遂錯悟解。作此
三觀自得𣵀槃。後作此解。謂是究竟故不悕
云云
問。經文。今得無漏無上大果云云說何事耶。
如文問。四大聲聞聞今經。纔改小行。雖趣
向大乘。猶未入十信位。何忽云得無上大果

會云。明先得果非眞。今得是實道也。賛曰。梵
行滿得大果。皆以勝昔云云且對昔顯勝。不
實已得圓滿大果也。云我等今者眞阿羅漢。
皆此義也。攝釋會云。旣能迴心依大敎行。
必得名得。或卽大敎亦名果體。如前乘車遊
四方義云云
經云。世尊。我今得道得果。於無漏法得淸淨
眼。我等長夜持佛淨戒。始於今日得其果報。
法王法中。久修梵行。今得無漏無上大果
玄賛云。經。世尊我今至無上大果。賛曰。二始
于今日。方名得果體。初一頌。總辯先得果非
眞。今得是實。道謂證智。果謂無爲。後二頌。
今得果是實。由前因證。於中初頌持戒因得
報。後頌梵行滿得大果。皆以勝昔云云
攝釋云。疏始于今日方得果體者。問。雖
迴心。猶未逮信位。豈果此時而已得耶。答。旣
能迴心依大敎行必得名得。或卽大敎。亦名
果體。如前乘車游四方義云云
  寫本云
以寫本令■畢 一■了
寫本云
春日社新造屋開示抄二十八帖之內第

寫本云 金藏院本願
料紙 顯定房權大僧都沙汰之
寫本云
永祿二年己未六月二十五日書之
 春信房淸 胤 


法華開示抄二十八帖之內第九

  藥草喩品
1 藥草喩題今經意歟
2 今品種子無上者文殘歟
3 三草二木喩破何執耶
4 破有法王出現世間
5 以二乘凡位爲小草歟
6 三乘共十地
7 以無性有情可取小草耶
8 中草體
9 漸悟菩薩受變易身已去三草中何
10 初發心時便成正覺
11 汝等所行
12 今此文說種子無上歟
13 聲聞小行
14 前所修行善根不滅
15 正法華日光喩
 以上十五帖 

法華經第三卷開示抄藥草
喩品
  ◎藥草喩品
。玄賛中。當品來意有四云云第一來意云
何釋之耶。答。佛爲中根以喩述成云云
之當品所明三草二木喩。顯乘差別旨。何爲
第二周述成段
問。當品中。說三草二木生長不同譬喩。爾者。
爲今經意。將指法花以前事歟。答。兩方。若顯
今經實意者。凡今經者。會昔三乘爲方便權
門。以一乘爲眞實素意。一經正宗三周四段。
皆是開權顯實道理也。何當第二周述成。忽
顯乘性各別旨*乎。明知。三草二木喩。顯以
前敎意云事。是以見經文。以諸因緣種種譬
喩。開示佛道。是我方便者。以雲雨喩云云開以前
方便敎。今爲汝等說最實事。諸聲聞衆。皆
非滅度者。以一佛乘爲今經實意也。若指已
前敎意者。玄賛引法花論。爲對治乘一執說
雲雨喩云云處處引此譬喩。爲法花實意。兩
方難思
會云。雲雨喩中。說三草二木差別。今經正意
也。不指以前方便。七喩所治七種增上慢者。
或三根聲聞昔執。或現坐凡夫所起也。俱在
法花會上或重淨前。或初除其執。旣當坐機。
依喩開悟。何關四十餘年昔事。若法花以後。
佛唯說一乘不許五性者。違深密。莊嚴等經
論。設後時雖說五性。今經猶不說諸乘差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319 320 321 322 323 324 325 326 327 328 329 330 331 332 333 334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