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法苑珠林 (No. 2122_ 道世撰 ) in Vol. 53

[First] [Prev+100] [Prev] 880 881 882 883 884 885 886 887 888 889 890 891 892 893 894 895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法苑珠林卷第八十一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 
六度篇第八十五之
施度量境部篇
述曰。謂能施之人行有智愚。若智人行施要
觀前人。有益便施。無益不施。故優婆塞戒
經云。若見貧窮者先語言。汝能歸依三寶受
齋戒不。若言能者。先授三歸及齋戒。後則與
施物。若言不能。後語言。能隨我語念一切
法無常無我涅槃寂滅不。若言能者。教已便
施。如其無財教餘有財令作是施。若其愚人
貪著財物。不知無常人物屬他。戀著慳惜。菩
薩見此無益之物。即令急施。廢修道業。故大
莊嚴論云。若物能令起惱則不應畜。縱
寶翫要必有離。如蜂作蜜他得自不得。財寶
亦如是
又地持論云。若菩薩布施令他受苦。若致逼
迫。若被侵欺及非法求。自力他力不隨所欲。
爲衆生故。寧自棄捨身命不隨彼欲。令致逼
迫則不施與。非是菩薩行淨施時。菩薩外不
施者。若有衆生求毒火刀酒媒行作戲等一
切非法來求乞者。菩薩不施。若施與者而多
起惡。墮於惡道。不到彼岸。若他求索我之
身分。即須施與。不須量他前人起退屈心
又智度論問。云何布施得到彼岸到彼
岸。答曰。如舍利弗於六十劫中行菩薩道欲
度彼岸。時有乞人來乞其眼。舍利弗言。眼無
所任。何以索之。若須我身及以財物者。當
以相與。答言。不須。唯欲得眼。若汝實行檀
者。以眼見與。爾時舍利弗出一眼與之。乞者
得眼。於舍利弗前嗅之。嫌臭唾而棄地。又以
&T050460;。舍利弗思惟言。如此弊人難可度也。眼
實無用而強索之。既得無用而棄。又以脚
&T050460;。何弊之甚。如此人輩不可度也。不如自
調早度生死。思惟是已於菩薩道退迴向小
乘。是名不到彼岸。若能不退成辦佛道名到
彼岸
福田部第
如優婆塞戒經云。若施畜生得百倍報。施破
戒者得千倍報。施持戒者得十萬報。施外道
離欲人得百萬報。施向道者得千億報。施須
陀洹得無量報。向斯陀含亦無量報。乃至
成佛亦無量報。我今爲汝分別諸福田。故
作是説。若能至心生大憐愍施於畜生。專心
恭敬施於諸佛。其福正等無有差別。言百倍
得。如以壽命色力安辯施於彼者。施主後
得壽命色力安樂*辯才。各各百倍。乃至無量
亦復如是。是故我於契經中説。我施舍利弗。
舍利弗亦施於我。然我得福多。非舍利弗得
福多也。或有人説。受者作惡罪及施主。是義
不然。何以故。施主施時爲破彼苦。非爲作罪。
是故施主應得善果。受者作惡。罪自鍾己。不
及施主。問若施聖人得福多者。云何經説智
人行施不簡福田。答今釋此意義有多途。明
能施之人。有愚智之別。所施之境。有悲敬之
殊。悲是貧苦。敬是三寶。悲是田劣而心勝。敬
是田勝而心劣。若取心勝施佛。則不如施貧。
故像法決疑經云。有諸衆生。見他聚集作諸
福業。但求名聞。傾家財物以用布施。及見貧
窮孤獨。呵罵驅出不濟一毫。如此衆生名爲
顛倒作善癡狂禍福。名爲不正作福。如此人
等甚可憐愍。用財甚多獲福甚少。善男子。我
於一時告諸大衆。若人於阿僧祇身供養十
方諸佛并諸菩薩及聲聞衆。不如有人施畜
生一口飮食。其福勝彼百千萬倍無量無邊。
乃至施與餓狗蟻子等。悲田最勝
又智度論云。如舍利弗。以一鉢飯上佛。佛
即迴施狗。而問舍利弗。誰得福多。舍利弗
言。如我解佛法義。佛施狗得福多。若據敬
法重人識位修道。敬田即勝。故優婆塞戒經
云。若施畜生得百倍報。乃至須陀洹得無量
報。羅漢辟支尚不如佛。況餘類也。若據平等
而行施者。無問悲敬。等心而施得福弘廣。故
維摩經云。分作二分。一分施彼難勝如來。一
分與城中最下乞人。福田無二
又賢愚經云。佛姨母摩訶波闍波提。佛已出
家。手自紡織。預作一端金色之&T073554;。積心係想
唯俟於佛。既得見佛喜發心髓。即持此&T073554;
上如來。佛告憍曇彌。汝持此&T073554;往奉衆僧。波
提重白佛言。自佛出家心毎思念。故手自紡
織規心俟佛。唯願垂愍爲我受之。佛告之曰。
知母專心欲用施我。然恩愛心施福不弘廣。
若施衆僧獲報彌多。我知此事是以相勸
又居士請僧福田經云。別請五百羅漢。不如
僧次一凡夫僧。吾法中無受別請法。若有別
請僧者。非吾弟子。是六師法。七佛所不可。
故知施有三種。故不可以一概論也
相對部第
述曰。此別有五種相對。第一田財相對有四。
一田勝財劣。如童子施土與佛等。二財勝田
劣。如將寶施貧人等。三田財倶勝。如將寶施
佛等。四田財倶劣。如將草施畜等
第二輕重相對有四。一心重財輕。如貧女將
一錢施大衆得福弘多。二財重心輕如王夫人。
心慢多將寶物。施衆得福尠少下二
可知
第三空有相對。一空心不空境。如雖學空觀
然惜財不施還得貧報。二空境不空心。知財
不堅常多樂施得福増多下二
可知
第四多少相對。如法句喩經云。施有四事。何
等爲四。一者施多得福報少。二者施少得福
報多。三者施少得福報少。四者施多得福報
亦多。何謂施多得福報少。其人愚癡殺生祭
祠。飮酒歌舞。損費錢寶無有福慧。是爲施多
福少。何謂施少得*福多者。能以慈心奉
道徳人。衆僧食已精進學誦。施此雖少其福
彌大。是爲施少得福多。何謂施少得報少
者。以慳貪惡意施凡道士。兩倶愚癡。是故
施少得*福亦少。何謂施多得*福多者。若有
賢者覺世無常。好心出財。起立塔寺。精舍
園果。供養三尊。衣被履屣床榻厨膳。斯福如
五大河流入于大海。福流如是。世世不斷。是
爲施多其報亦多
第五染淨相對。如智度論云。佛法中有四種
布施。一施者清淨受者不淨。二施者不淨受
者清淨。三施受倶淨。四施受倶不淨。佛自供
養佛故。是爲二倶清淨。如東方寶積佛功徳
力所生華。寄十住法身普明菩薩。送此華來
上散釋迦牟尼佛。知十方佛是第一福田。是
爲二倶清淨餘句
可解
財施部第
如大寶積經云。財施有五種。一至心施。二信
心施。三隨時施。四自手施。五如法施
述曰。然所施之財。有是有非。非法之物縱將
布施得福尠少。如法之財得福彌多。如大
寶積經云。所不應施復有五事。一非理求財
不以施人。物不淨故。二酒及毒藥不以施人。
亂衆生故。三罝羅機網不以施人。惱衆生故。
四刀杖箭不以施人。害衆生故。五音樂女色
不以施人。壞淨心故
又地持論云。菩薩亦不以不如法食施。所謂
施出家人餘殘飮食。便利洟唾膿血汚食。不
語不知飯及麥飯。不如法和應棄者。謂不
葱食雜汚不肉食不酒飮雜汚。如是和合
不如法者。勿以施人
又智度論云。若人鞭打拷掠閉繋法得財而
作布施。生象馬牛中。雖受畜生形負重鞭策
覉靽乘騎。而得好屋好食。爲人所重以人供
給。又如惡人多懷瞋恚心由不端而行布施。
當墮龍中得七寶宮殿妙食好色。又如憍人
多慢瞋心布施。墮金翅鳥中常得自在。有如
意寶珠以爲纓絡。種種所須皆得自恣。無不
如意。變化萬端無事不辦。又如宰官之人枉
濫人民不順治法。而取財物以用布施。墮鬼
神中作鳩槃茶鬼。能種種變化五塵自娯。又
如多瞋佷戻嗜好酒肉之人而行布施。墮地
夜叉鬼中。常得種種歡樂音樂飮食。又如有
人剛愎強梁而能布施車馬代歩。墮虚空夜
叉中而有大力。所至如風。又如有人妬心好
諍而能以好房舍臥具衣服飮食布施。故生
宮觀飛行夜叉中。有種種娯樂便身之物。若
惱前人強求人物而營福者。反招其罪。不如
靜心修治内心得利轉勝
又優婆塞經云。若惱眷屬得物以施。是人未
來雖得大報身當病苦。若先不能供養父母。
惱其妻子奴婢困苦而布施者。是名惡人。是
假名施。不名義施。如是施者。名無憐愍。不知
報恩。是人未來雖得財寶。常求不集不能出
用。身多病苦。以此文證。強役人物營修福
者。反招苦報。何名出益。今時末世道俗訛
替。競興齋講強抑求財。營修塔寺依經不合。
反招前罪。不如靜坐内修實行。出離中勝無
過於此。若有淨心爲人説法。前人敬誠求法
施。即須爲説令成福智。不得見有前判。
雷同總撥妄生譏謗。抑遏前福
又無性攝論釋云。謂菩薩見彼有情。於其財
位。有重業障。故不施與。令知慧施空無有
果。設復施彼亦不能受。何用施爲。如有頌

    如母乳嬰兒 一經月無倦
    嬰兒喉若閉 乳母欲何爲
    寧使貧乏於財位 遠離惡趣諸惡行
    勿彼富貴亂諸根 令感當來衆苦器
又増一阿含經云。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應時
之施有五事益。云何爲五。一者施遠來人。二
者施遠去人。三者施病人。四者儉時施。五者
若初得新果蓏若穀食等。先與持戒精進人。
然後自食。是故欲行此五施。當念隨時施。若
應時淨施者。還得應時果報。謂隨時所宜淨
心而施。若寒時施温室氈被薪火暖食等。若
熱時施涼室輕衣水扇冷物等。渇時與漿。飢
時給食。風雨送供。天和請僧。如是隨時應
情令悦。未來獲福還受順報
又菩薩地持論云 一切施者。略説有二種。一
内物。二外物。菩薩捨身。是名内施。若爲食
吐衆生食已吐施。是名内外施。除上所説。
是名外施。菩薩内施有二種。一隨所欲作他
力自在捨身布施。譬如有人爲衣食故繋屬
於人爲他僕使。如是菩薩不爲利養。但爲無
上菩提。爲安樂衆生。爲滿足檀波羅蜜。隨所
欲作他力自在捨身布施。二隨他所須。支節
等一切施與。菩薩外施復有三種。一隨其所
求受用樂具歡喜施與。二奉事彼故一切捨
心一切施與。菩薩内外物非無差別。等施一
切。或有所施。或有不施。若於衆生樂而不
安。不樂不安。則不施與。若於衆生安而不
樂。亦安亦樂。是則盡施
又大集經云。菩薩有四種施具足智慧。何等
爲四。一以紙筆墨與法師令書寫經。二種種
校飾莊嚴妙座以施法師。三以諸所須供養
之具奉上法師。四無諂曲心讃歎法師
又智度論云。若人布施修福。不好有爲作業
生活。則得生四天王處。若人布施加以供養
父母伯叔兄弟姉妹等。無瞋無恨不好諍訟。
又不喜諍訟之人。得生忉利天乃至他化自
在天
又優婆塞戒經云。若以衣施得上妙色。若以
食施得無上力。若以燈施得淨妙眼。若以乘
施身受安樂。若以舍施所須無乏
若以淨妙物施。後得好色。人所樂見。善名
流布。所求如意。生上種姓。是不名爲惡
若爲自身造作衣服莊嚴之具種種器物。作
已歡喜自未服用。持以施人。是人未來得如
意樹。若有人能日日立要。先施他食。然後
自食。若違此要誓輸佛物。犯則生愧。如其
不違。即是微妙智慧因縁。如是施者諸施中
最上。是人亦得名上施主
若給妻子奴婢衣食。*常以憐愍歡喜心與。未
來則得無量福徳。若復觀田倉中多有鼠雀
犯暴穀米。*常生憐愍復作是念。如是鼠雀
因我得活。念已歡喜無觸惱想。當知是人得
福無量
又大寶積經云。若以華施。具陀羅尼七覺華

若以香施。具戒定慧熏塗身故。若以果施具
戒成就無漏果故
若以食施。具足命辯色力樂故
若以衣施。具清淨色除無慚愧故
若以燈施。具足佛眼照了一切諸法性故
若以象馬車乘施。得無上乘具足神通故
若以瓔珞施。具足八十隨形好故
若以珍寶施。具足大人三十二相故
若以筋力僕使施。具佛十力四無畏故
取要言之。乃至國城妻子頭目手足擧身施
與。心無悋惜。爲得無上菩提度衆生故
又大菩薩藏經云。菩薩爲得阿耨菩提故。行
拕那波羅蜜多時。所修布施。又得十種稱
讃利益。何等爲十。一者菩薩摩訶薩以上妙
五欲施故。獲得清淨戒定慧聚及以解脱解
脱知見聚無不具足。二者菩薩以上妙戲樂
器施故。獲得清淨游戲法樂無不具足。三者
菩薩以足施故。感得圓滿法義之足。趣菩提
坐無不具足。四者菩薩以手施故。感得圓滿
清淨法手。拯濟衆生無不具足。五者菩薩以
耳鼻施故。獲得諸根圓滿成就無不具足 六
者以支節施故。獲得清淨無染威嚴佛身無
不具足。七者菩薩以目施故。獲得觀視一切
衆生。清淨法眼無有障礙。無不具足。八者菩
薩以血肉施故。獲得堅固身命。攝持長養一
切衆生。眞實善權無不具足。九者菩薩以
髓腦施故。獲得圓滿不可破壞等金剛身無
不具足。十者菩薩以頭施故。證得圓滿超過
三界無上最上一切智智之首。無不具足。舍
利子。菩薩摩訶薩爲得菩提行如是施。攝受
如是相貌圓滿佛法稱讃利益上妙功徳。皆
爲滿足拕那波羅蜜多故。爾時世尊。而説頌

    行施不求妙色財 亦不願感天人趣
    我求無上勝菩提 施微便感無量福
又百縁經云。佛在世時。舍衞城中有一長者。
財寶無量不可稱計。其婦生一男兒。端正殊
妙世所希有。當生之日天降大雨。父母歡
喜。擧國聞知。相師占善。因爲立字。名耶奢
蜜多。不飮乳哺。其牙齒間自然八功徳水用
自充足。年漸長大見佛出家得阿羅漢果。諸
天世人所見敬仰時諸比丘見是事已。請佛
爲説宿福因縁。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此賢劫
中有佛出世。號曰迦葉。於彼法中有一長者。
年極老耄。出家入道不能精勤。又復重病。良
占之教當服蘇。病乃可差。尋用醫教取
*蘇服之。於其夜中藥發熱渇。馳走求水。水
器皆空。復趣泉河普皆枯渇。如是處處求
水不得。深自悔責。於彼河岸脱衣繋樹。捨
之還來。至其明旦以状白師。師聞是語即答
之言。汝遭此苦状似餓鬼。汝今可即取我瓶
中水至僧中行。即受教取瓶水。水盡涸竭。心
懷憂悑。謂其命終必墮餓鬼。尋詣佛所具
陳上事。而白世尊。幸爲見示。佛告比丘。汝
今當於衆僧之中行好淨水。可得脱此餓鬼
之身。聞已歡喜。即便僧中常行淨水。經二萬
歳即便命終。在所生處其牙齒間。常有清淨
八功徳水。自然充足。不飮乳哺。乃至今者遭
値於我出家得道。比丘聞已歡喜奉行
又阿育王經云。昔佛在世時與諸比丘及與
阿難前後圍繞。入王舍城而行乞食。至於巷
中見二小兒。一名徳勝。二名無勝。弄土而戲。
擁土作城舍宅倉儲。以土爲糗著於倉中。此
二小兒見佛相好金色光明遍照城内。徳勝
歡喜掬倉中土名爲糗者。奉上世尊。而發願
言。使我將來蓋於天地廣設供養。縁是善根
發願功徳。佛般涅槃一百年後。作轉輪王王
閻浮提。住華氏城。正法治世。號阿怒伽王。
分佛舍利而作八萬四千寶塔。其王信心常
請衆僧宮中供養。時王宮中有一婢使。最貧
下賤。見王作福自剋責言。王先身時布施如
來一掬土故。今得富貴。今日重作。將來轉
勝。我先身罪今日厮下。又復貧窮。無可修福。
將來轉賤。何有出期。思已啼哭。衆僧食訖。
此婢掃地糞掃中得一銅錢。以此一錢即施
衆僧。心生歡喜。其後不久得病命終。生阿
育王夫人腹中。滿足十月産生一女。端正殊
妙世之少雙。其女右手尋常急拳。年滿五
歳。夫人白王。所生女子一手常*拳。王即喚
來抱著膝上。王爲摩手。手即自開。當於掌
中有一金錢隨取隨有而無窮盡。須臾之間
金錢滿藏。王怪所以。即將往問耶奢羅漢上
座。此女先身作何福徳。於手掌中有此金錢。
無窮盡上座答言。此女先身是王宮人。於
糞掃中得一銅錢布施衆僧。以此善根得生
王家。以爲王女。縁昔一錢布施衆僧善根因
縁。恒常手中把一大金錢取無窮盡
又雜寶藏經云。昔耆闍崛山中多有僧住。諸
方人聞送供者衆。有一貧窮乞索女人。見諸
長者送供詣山。作是念言。此必作會。我當往
乞。便向山中見諸長者。以種種食供養衆
僧。自思惟言。彼諸人等。先世修福。今日富
貴。今復重作。未來轉勝。我先不修今世貧
苦。今若不作未來轉劇。思已啼哭。先於糞
中拾得兩錢。毎常保惜以俟乞索不得之時。
當用買食。我今持以布施衆僧。分一二日不
得食意。伺僧食訖即便布施。維那僧前欲爲
祝願。上座不聽。自爲祝願。復留食施。諸人
既見上座乞食。諸人亦與。女大歡喜云。我得
果報。將食出外。到一樹下。食訖而臥。施福
所感黄雲覆之。時値國王最大夫人亡來七
日。王遣人訪誰有福徳應爲夫人。使與相師
至彼樹下見此女人。相師占之。此女福徳堪
爲夫人。即以香湯沐浴清淨。與彼夫人衣服
令著。大小相稱。千乘萬騎將至王所。王見歡
喜。心甚敬重。後時自念。我今所以得福報。
縁以兩錢施僧故爾。當知彼僧便爲於我有
大重恩。即白王言。我先厮賤。王見洗拔得
爲人次願聽往彼僧所報恩。王言。隨意。夫
人即便車載飮食及珍寶。詣山布施。上座即
遣維那*祝願。不自*祝願。夫人念言。前施兩
錢見爲*祝願。今載珍寶不爲祝願。年少比
丘亦嫌此事。上座爾時語夫人言。心念嫌我。
兩錢施時爲我*祝願。今載珍寶不爲*祝願。
我佛法中唯貴善心。不貴珍寶。夫人先施兩
錢之時。善心極勝。今施珍寶吾我貢高。是以
我今不爲*祝願。諸年少等亦莫嫌我。年少
比丘聞已慚愧。悉皆獲得須陀洹果。夫人聽
法慚愧亦得須陀洹果
又雜寶藏經云。昔拘留沙國有惡生王。詣園
堂上見一金猫。從東北角入西南角。王時見
已即遣人掘。得一銅盆。盆受三斛。滿中金
錢。漸漸深掘復得一盆。如是次第得三重盆。
各受三斛。悉滿金錢。轉復傍掘經於五里。歩
歩之中盡得銅盆。皆滿金錢。王雖得錢*悑
不敢用。怪其所以。即詣尊者迦旃延所。説
其因縁。尊者答王。此王宿因所獲福報。但用
無苦。王即請問往昔因縁。尊者答王。乃往過
去九十一劫。毘婆尸佛入般涅槃後。遺法之
中有諸比丘。四衢道頭施座置鉢。在上教化。
而作是言。誰有人能擧財著此堅牢藏中。若
入此藏王賊水火所不能奪。時有貧人。先因
賣薪得錢三文。見僧教化歡喜布施。即以此
錢重著鉢中。發願而去。去家五里歩歩歡喜。
到門欲入。復遙向僧至心頂禮。發願而入。時
貧人者今王身是。縁昔三錢歡喜施僧。世世
尊貴常得如是。三重銅盆滿中金錢 縁五里
中歩歩歡喜。*常於五里有此金錢。以是因
縁。若布施時應當至心。歡喜施與勿生悔

隨喜部第
如優婆塞戒經云。佛言。若人有財見有求者。
言無言遽。當知是人已説來世貧窮薄徳。如
是之人名爲放逸。自説無財。是義不然。何以
故。一切水草人無不有。雖是國主不必能
施。雖是貧窮非不能施。何以故。貧窮之人亦
有食分。食已洗器棄蕩滌汁施應食者。亦得
福徳。若以塵糗施於蟻子亦得無量福徳果
報。天下極貧誰當無此塵許糗耶。誰有一日
不食三摶糗命不全者。是故諸人應以食半
施於乞者。善男子。極貧之人誰有赤體無衣
服者。若有衣服。豈無一線施人繋瘡一指許
財作燈炷耶。天下之人誰有貧窮當無身者。
如其有身見他作福。身應往助歡喜無厭。亦
名施主。亦得福徳。或時有分。或有與等。或有
勝者。以是因縁。我受波斯匿王食時亦祝願。
王及貧窮人所得功徳等無差別。如人買香。
塗香末香散香燒香。如是四香有人觸者。買
者量者等聞無異。而諸香不失毫釐。修施之
徳亦復如是。若多若少。若麁若細。若隨喜
心身往佐助。若遙見聞心生歡喜。其心等故
所得果報無有差別。若無財物見他施已。心
不喜信。疑於福田。是名貧窮。若多財寶自在
無礙有良福田。内無信心不能奉施。亦名貧
窮。是故智者自觀餘一摶食。自食則生。施他
則死。猶應施與。況復多耶。智者復觀。世間若
有持戒多聞乃至獲得阿羅漢果。猶不能遮
斷飢渇等。若房舍衣服飮食臥具病藥。皆由
先世不施因縁。破戒之人若樂行施。是人雖
墮餓鬼畜生。常得飽滿無所乏少。雖富有四
地受無量樂。猶不知足。是故我應爲無上
樂而行布施。不爲人天。何以故。無常故。有
邊故。若施主歡喜不悔。親近善人。財富自
在。生上族家。得人天樂。至無上果。能離一切
煩惱結縛
若施主能自手施已。生上姓家遇善知識。多
饒財寶眷屬成就。能用能施。一切衆生喜樂
見之。見已恭敬尊重讃歎
又大丈夫論云。若慳心多者。雖復泥土重於
金玉。若悲心多者。雖施金玉輕於草木。若慳
心多者。喪失財寶。心大憂惱。若行施者。令受
者喜悦。自亦喜悦。設有美食。若不施與而食
噉者。不以爲美。設有惡食得行布施。然後食
者心中歡悦以爲極美。若行施竟有餘自食。
善丈夫者心生喜樂。如得涅槃。無信心者誰
信是語。設有麁食。有飢者在前。尚不能施與。
況餘勝解而能與人。若人於大水邊。尚不能
以少水施與衆生。況餘好財。是人於世間糞
土易得於水。慳貪之人聞乞糞土猶懷悋惜。
況復財物
如有二人。一則大富。一則貧窮。有乞者來。如
是二人倶懷苦惱。有財物者懼其求索。無財
物者我當云何。得少財物與之。如是二人憂
苦雖同。果報各異。貧悲念者生天人中受無
量樂。富慳貪者生餓鬼中受無量苦。若菩薩
但有悲愍心。便爲具足。況與少物。菩薩悲心
念施無有財物。見人乞時不忍言無。悲苦墮
涙。設聞他苦尚不能堪忍。況復眼見他苦惱
而不救濟者。無有是處。有悲心者見貧苦衆
生。無財可與。悲苦歎息。無可爲喩。救衆生
者。見衆生受苦悲泣墮涙。以墮涙故知其心
軟。菩薩涙有三時。一見修功徳人以愛敬故
爲之墮涙。二見苦惱衆生無功徳者以悲愍
故。爲之墮涙。三修大施時悲喜踊躍墮涙。計
菩薩墮涙已來多四大海水。世間衆生捨於
親屬悲泣墮涙。不及菩薩見貧苦衆生無財
施時悲泣墮涙。菩薩聞乞聲爲之墮涙。乞
者見菩薩雨涙。雖不言與當知必得。菩薩見
乞者來時。極生悲苦。乞者得財物時。心生
歡喜得滅悲苦。菩薩聞*乞言時。悲泣墮涙
不能自比。乞者言足。爾時乃止。菩薩修行
施已。衆生滿足。便入山林。修行禪定。滅除
三毒。財物倍多。無乞可施。我今出家斷諸結
使。菩薩發願度諸衆生。諸有所索一切皆捨。
有悲心者。爲他故涅槃尚捨。況復捨身命財
有何難也。捨財物者。不如捨身。捨身者。不如
捨於涅槃。涅槃尚捨。何有不捨。悲心徹髓
得自在悲。作救濟者。大菩薩施。都無難也。
菩薩悲心悉得知見一切衆生身者。無不是
病。無有知者。以三事故。知其有病。何者爲
三。飮食衣服湯藥即是病相。菩薩悲心以三
事得顯。何者爲三。即是財法無畏施也。菩
薩與一切衆生作樂。爲滅一切衆生苦故。捨
身救之。菩薩不求果報。視如芻草。菩薩大
悲作種種方便。猶如乳聚。以血施人。易於
世人以水用施。如菩薩昔日五處出血施諸
夜叉鬼。踊躍歡喜無可爲喩
施福部第十
如月燈三昧經云。佛言。若有菩薩信樂檀波
羅蜜者有十種利益。何等爲十。一降伏慳悋
煩惱。二修習捨心相續。三共諸衆生同其資
産。攝受堅固而至滅度。四生豪富家。五在
所生處施心現前。六常爲四衆之所愛樂。七
處於四衆不怯不畏。八勝名流布遍於諸方。
九手足柔軟足掌坦平。十乃至道樹不離善
知識
又大寶積經云。樂施之人獲五種名利。一常
得親近一切賢聖。二一切衆生之所樂見。三
入大衆時人所宗敬。四好名善譽流聞十方。
五能爲菩提作上妙因
又菩薩善戒經云。具足三種慧施乃能受持
菩薩禁戒。一者施。二者大施。三者無上施。
第一施者。於四天下尚不悋惜。況於小物。
是名爲施。第二大施者。能捨妻子。第三無上
施者。頭目髓腦骨肉皮血。菩薩具足如是三
施。乃具於忍能持禁戒
又増一阿含經云。若檀越主慧施之日得五
事功徳。云何爲五。一者施命。二者施色。三
者施安。四者施力。五者施辯。施命之時欲得
長壽。施色之時欲得端正。施安之時欲得無
病。施力之時欲得無能勝。施辯之時欲得無
上正眞之辯
又十住毘婆沙論云。在家菩薩所貪惜物。若
有乞人急從求索。汝以此物施與我者。速得
成佛。菩薩即應思惟。若我今者不捨此物。此
物必當遠離於我。設至死時不隨我去。此物
則是遠離之相。今爲發菩提故須施與。後死
時心無有悔。必生善處。是得大利。若猶貪者
應辭謝乞者言。勿生瞋恨。我新發意善根未
具。於菩薩行法未得勢力。是以未能捨於此
物。後得勢力。善根堅固。當以相與
又優婆塞戒經云。若施佛已。用與不用。果
報已定。施人及僧。有二種福。一從用生。二從
受生。何以故。施主施時自破慳悋。受者用
時破他慳悋。是故説言。從用生福
法苑珠林卷第八十一




法苑珠林卷第八十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 
六度篇第八十五之三
持戒部第二別三部
  述意部  勸持部  引證部
述意部第一
竊聞。戒是人師道俗咸奉。心爲業主。凡聖
倶制。良由三寶所資四生同潤。故經曰。正
法住正法滅。意在茲乎。是以持戒爲徳。顯
自大經。性善可崇。明乎大論。戒復方之
日月。譬若寶珠。義等塗香。事同惜水。越度
大海。號曰牢船。生長善牙。又稱平地。是以
菩薩禀受微塵不缺。羅漢護持纖芥無犯。寧
當抱渇而死弗飮水蟲。乃可被繋而終無傷
草葉。書云。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言行忠
信。戰戰兢兢。豈可放縱心馬不加轡勒。馳
騁情&T026260;都無制鎖。浮嚢既毀前路何期。徳瓶
已破勝縁長絶。或復要聚惡人朋結凶黨。更
相扇動備造愆瑕。無慚無愧。不羞不恥。日更
増甚。轉復沈浮。似若葶藶艾蒿枝葉皆苦訶
梨菓樹遍體無甘。從明入闇無復出期。劫數
既遙痛傷難忍。於是&T055114;湯奔沸猛氣衝天。鑪
炭赫曦爆聲烈地。鎔銅灌口則腹爛肝銷。銅
柱逼身則骨肉倶盡。宛轉嗚呼何可言念。如
斯等苦寔由毀戒也
勸持部第二
如大莊嚴論云。若能至心持戒乃至歿命得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880 881 882 883 884 885 886 887 888 889 890 891 892 893 894 895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