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INBUDS
|
北山録 (No. 2113_ 神清撰 慧寶注 ) in Vol. 52
酒。正可醉人能對。遽令掖擧昇座既而笑擧 一足曰。吾已見一郷可二乎。靜徒默恥。顯又 命取稠禪師衣鉢俾彼祝之。終不可動。帝使
聲曰。天子在内。百官在外。小大安悖哉。齊人
貸糧於寺。而僧曰。常住不可。慧休聞而告之 曰。若此擧無功。則國之虞矣。國虞而寺存未
與。謙曰。濟力爲講。願勿嫌也。當盛暑殞。肌
黄。形躯雖細是智嚢。漢末避難歸呉。孫權拜 爲博士。輔東宮與韋曜同列。而呉誌不載。史
記傳其人者。蓋劉氏將欲反漢。舊物興戎于 魏。遊玄之教雖弘。元匠之勳未顯。遂使後世
誦者翕然爲美。至羅什世重譯爲妙法蓮華。
諸經。皆妙盡其要。朗門人令韶毎入定。數日 不起。朗終刻木爲像。如事生之禮。帛法祖風 神之秀也。於王導則以簡率於下望之則莊敬
邑。維持法網。内外具瞻。弘道之匠也。頃以道 業靖濟不耐塵俗。考室山澤。修徳就閑。今在 縣之昂山。率合同遊。論道説義。高棲浩然。遐 邇有。詠孫綽以潜比劉伯倫。謂曠大之體同
此麈尾何以常在。暢曰。廉者不求。貪者不與。
嗣。殷融與衞玠交時。謂其神情俊徹後進莫
來多年。君語了不長進。郗超問謝安。林公談
亹論辯。恐殷制支超拔直上。殷有慚徳。後超 與親友書云。林法師神理所通玄拔獨悟。數 百年來紹明大法。令眞理不絶一人而已。遁 幼以雞子無命。其師與爭辯且不勝。死後見
耳目之翫乎。先經營餘姚塢山。至於名辰獨 還塢中。或問其意曰。謝安在昔數來相見。 輒移旬日。今觸情擧目莫不興想。孫綽比諸
於象林。遁爲賛曰。于氏超世綜體玄旨。嘉遁 山澤。明馴虎兇。孫綽方於阮嗣宗。倶以高尚 不群也。蘭之門于法開于道邃。開之門于法 威。凡三世負盛譽。開毎與支遁爭即色空義。
名。無愧懷抱。開嘗使威出都。途經山陰。算 支遁講般若其辰所至處示其攻難。威至郡 果不出其計。乃往復數番。遁引退因厲聲曰。 君何足復受人寄載來耶。後詔徴講放光經。
氏。自安始也。語曰。學不師安義不中難習鑿 齒與謝安書曰。比見釋道安。固是非常勝士。 師徒數百。齋講不倦。無變化伎術可以惑常 人之耳目。無重威篤罰可以整群小之參差。 而師徒肅肅自相尊敬。洋洋濟濟由來未見。 其人内外群書皆略遍觀。陰陽計數亦皆通 會。佛經妙義固所遊刃。翻覆籌算無可比肩。 恨足下不同日而見也。慧遠初爲儒。年過乎 弱冠。遇道安於太行恒山。喜曰。以爲眞吾 師也。常欲總攝綱維。以大法爲己任。以夜續 晝。貧旅多闕。曇翼毎給以燈燭之費。安聞之 曰。道士誠知人矣。嘗他日安歎曰。使道流東 土其在遠乎。遠後盛徳既彰。聲華洽聞。外國 咸稱漢有大乘道士。毎東向廬山稽首焚香 遐誠展敬。羅什入關。遠致書通好。什答書其 卒章曰。經云末後東方有護法菩薩。勗哉仁 者善弘其事。殷仲堪之荊州至山。與遠臨北 澗談易移景不倦。盧循初據江州。以父嘏同 爲書生。歡然篤舊。有諫者曰。循爲國冠。與之 厚得不疑乎。遠曰。我佛法中情無取捨。豈不 爲識者所察。洎宋武討循。左右曰。遠公素 篤循交。裕曰。遠公世表之人。心無彼此。乃
稱雷氏乎。慧持形長八尺。常躡屣衲衣半脛。 將入蜀。兄止之曰。人生愛聚。汝獨樂離如何。 持曰。若滯情愛聚本不應出家。今既割欲求 道。正以西方爲期耳。同學慧永於西林嶺上 別立一室欲禪。輒往居焉。常有一虎在屋。 賓至則使去。於一日會何無忌於虎溪。遠從 徒百餘莊而肅。永獨衲衣草屨荷鍚提鉢。松 下飄然而來。時以清散之風多於遠也。其門 徳行有道祖僧迁道流。富有才思。遠毎謂祖 等曰。夫易悟盡如汝輩。則吾不復憂後生矣。
要者。患山中無刻漏。乃於水上立十二葉芙
歌舞。一吟一嘯可得爲乎。遠曰。以亂意言之 皆爲違法。澈聞唯而止。其姑道儀見於高尼
辭行。昔臧氏宰漆雕氏。以大蔡繁簡知臧氏
成徳。仁師之訓也。故鳥可以擇木。魚可以擇 泉。臣可以擇君。弟子可以擇師。夫不能爲臣 而求能爲君。不能爲子而求能爲父。不能爲
之君子。何莫由師之道焉。夫澄至安。安至 遠。遠至曇順。順至僧慧。凡五世。價重帝王。
聞也。然有至乎累世者。或青出於藍。或冰出 於水。但爲一方之賢。未果爲天下之賢者也。 故爲弟子者患師不得於安遠。爲師者亦患 弟子不至於安遠。夫鼓鍾于宮。聲聞于外。懸 象在天。光流于下。琴瑟在御。知音難閟。冰雪
稱慶。以爲幸覩三藏全矣。而未知但滄溟畎
唯有耶舍。深達經教。今在姑臧。願詔徴之。一 言三詳。然後著筆。使微言不墜取信千載。興 乃聘耶舍。耶舍笑曰。明旨既降。便應載馳。檀 越待士既厚。脱如羅什見處則未敢聞命。興 歎其機愼。重詔教喩。乃至悲夫晋殺竇犢。仲
以爲究暢名數靡有過於此論。什首命僧叡 講傳。謂之曰。此爭論中。有七處破阿毘曇宗。 而在言小隱。若能不問而解可謂英才。叡啓 發幽微果不諮什。什歎曰。吾傳譯經論。得與
雖逼覇威而終不爲其臣也。是知賢達背向
顧其名器。是以。接風雲之遇。割君親之愛。
能起之也。綺李可爲王臣。非覇力所能起之
嘗述生公頓悟義。群僧構難。帝以麈尾扣机
遁才章茂逸。得僧會之風。僧肇筆削奇邁。 又得支林之風。安遠生叡之徒。各擅其美。自 後緇列。寡有紹其音徽者。齊梁之後。世尚 紆麗。詞虧體要。致使求其雅言立意曾不及
新。孔丘誄曰。旻天不憖遺耆老。莫相子位焉。
爲九轍號九轍法師。什曰。佛法之興融其人
婆羅門。乘駝負書而來。請求捔試優劣。優則
使無上大道在吾徒爲彼而屈。如吾所觀。在
日。爰整其徒。對 倍意攻融。融出其所知。討其所不知。彼遽 保其強誦。而融列其所誦。并諸夏群書。編目
服其遠鑒。而什之知融。何莫安之儔歟。故質
僧朗。講放光經。亟遭叡譏難。朗謂賢曰。叡比 格難。吾累思不能通。可謂賢賢弟子也。叡魏 郡人。秦主問姚嵩曰。叡公何如。曰鄴衞之松 柏。興召見大賞悦。勅給俸吏力車轝。後謂嵩 曰。此乃四海之標領。何獨鄴衞之松柏乎。叡
淳源永謝。澆風不追。給苑丘墟。鹿園蕪穢。九
門則。導入室。吾升堂矣。道猷述頓悟義。孝武 曰。生公孤情絶照。猷公直轡獨上。可謂克明
三千戸。瑗文帝使述生公頓悟義。何尚之聞 乃歎曰。常謂生公歿後微言永絶。今日復聞 象外之談。可謂天之未喪斯文也。僧遠隱上 定林寺。齊太祖鑾駕詣遠。遠門狹不容輿。 蓋太祖欲見遠。遠稱老足不垂床。太祖遣問
稱貧道於帝王。南齊法獻玄暢倶爲僧正。武 帝與語皆名不坐。後僧鍾稱貧道。帝嫌之問 王儉曰。先輩沙門於帝王何所稱正殿坐不。 儉曰。漢魏佛法未興不記傳。自僞國稱貧道 亦預坐。及晋初亦然。中世有庾冰桓玄等。 皆欲使沙門盡敬。朝議紛紜。事皆休寢。宋之 中朝。亦頗令致禮。而尋見不行。自邇迄今。多 預坐稱貧道。帝曰。獻暢二僧道業如此。尚自 稱名。況復餘者揖拜太甚稱名亦無嫌。自後 稱名獻暢始也。梁寶亮性率直。毎對武帝稱 貧道上。雖有間然而挹其神志。亮青州人。 初至京。袁璨異之曰。珠生合浦。魏人取以照 乘。璧在邯鄲。秦人請以華國。天下之寶當與 天下共之。非復上人貴州所宜專也。僧旻七 歳出家居虎丘。或問曰。沙彌何姓。家在何 處。對曰。貧道姓釋。家于此山。張融謝眺少相 厚善。陸倕嘗與賓從造旻。旻稱疾不見。倕欣 然曰。法師不趨於世。此誠弟子所望也。蕭昂
居北嶺。宋江夏王入山。顒高臥牖下不與相 見。吾雖徳薄。請附戴公之事矣。及蕭至後戸 而遁。夫擯世者祿干之不及。尚利者干祿之 不及。既得祿狎侮爲志。於其賢雖始降禮。
戲之曰。猶留此物。尚有意耶。藏曰。身猶未 滅。意何由可盡。道安之門人法遇領徒四百。 時有一僧。飮酒廢夕燒香。遇罰而不遣。安 聞之。以筒緘杖寄遇。遇曰。此由飮酒者也。我 訓不勤。遠貽憂賜。乃集衆命維那行杖至三。 因泣下自咎。魏道辯門人亡名。負才傲世。辯 撻而徙黄龍。其初無恨想。晨夕向辯遙禮。唐 智正之門人。智見師所著述。必侍立而書累 載。初不貽坐。或久而仆。正責曰。翹足七日
家。家有訓從師。師有教故能克意。盡所敬 而行敬。盡所信而行信。是以大聖皆命族姓
終。嗟乎何日不由之矣。夫魯國先師以冉有
窮三論。時號得意布也。見樂生淨土者告云。 方土乃淨非吾願也。如何在蓮華中十劫受
動。初智顗悦其風而造焉。思曰。昔靈山同聽 法華。宿縁所追。今復來矣。遂示普賢道場四 安樂行。顗行道經三七夕誦至藥王品心縁 苦行至是眞精進句。見與慧思同在靈山聽 佛説法。思云。此之靈相非爾不感。非我莫識。 此法華三昧前方便也。思以三觀義傳顗。顗 以四教義裨之。三觀四教之宗旨自衡岳天
子智愷專門之業雖不盡於師。而於死則有
哉短命不極其志。將死之日勒焚遺草。聞者
爲義必典。爲文尚華。錯綜音律。鏗鏘彬蔚
損信施故也。毎告衆曰。吾所聽經律皆三二 十遍。猶恨少功。欲兼異部。未遑多渉。今之學 者罕有備通。文句薄知則預師範。致有窮括。 莫知由緒。此法滅在人矣。所以終夜長想有 慨于懷爾 北山録卷第四
瑟有詩書備讌。好歌詠乎先王之風。猶慊乎 未樂。今聿來高居。松桂寂寥。環堵虚白。鄙悋
之可觀事之可詢歟。但金石之和。隨拊撃之。
興之處也。亦曰印度。印度月名也。彼月有
口授之也。劉向云。余遍尋群策。往往見有佛
迄于今。得仙道者七百餘人。向檢虚實定得 一百四十六人。其七十四人已見佛經矣。以 是而推周化爲秦。秦滅漢興。至于永平實千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