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北山録 (No. 2113_ 神清慧寶注 ) in Vol. 52

[First] [Prev] 594 595 596 597 598 599 600 601 602 603 604 605 606 607 608 609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酒。正可醉人能對。遽令掖擧昇座既而笑擧
一足曰。吾已見一郷可二乎。靜徒默恥。顯又
命取稠禪師衣鉢俾彼祝之。終不可動。帝使
擧之擧衣
鉢也
自一人至五耦十人
倶不起。置梁木
上祝之亦無驗。靜徒戰忸戰忸驚
慚也
廢術而言
曰。佛自稱内内小也。謂我爲外外大也。顯應
聲曰。天子在内。百官在外。小大安悖哉。齊人
由是徳乎我也。牛雖瘠猶僨於豚上瘠痩也。僨
僵也。豚豕
也。言牛雖痩若倒猶可壓於猪上也。言
雖大劣猶壓於小。此春秋文。喩晋魯也
何斯不然
歟。國初徐世勣討河北。饋餫不給。王師且羸。
貸糧於寺。而僧曰。常住不可。慧休聞而告之
曰。若此擧無功。則國之虞矣。國虞而寺存未
之能也。召其徒沮衆告師召僧衆散告兵
師而給散也
發廩賑
食。神堯初欲罷釋教。唯河北不被詔。以英公
表聞故也宋乾徳四年克蜀。後川軍作亂。王師討全師
雄軍食不給。彭州天台院發衆僧倉廩以濟
之。至開寶六年。主上
勅倍還。仍別加恩奬也
近世遂州道謙。體貎都
偉。善講涅槃。時或以腥羶侑味。道俗甚不相
與。謙曰。濟力爲講。願勿嫌也。當盛暑殞。肌
膏流浸。芬馥酷烈酷甚
沈檀之不若。邦里特
申哀敬。故權道也至至也上至字及也。下至字極
也。能及於至極之道也
仲尼云。可與立未可與權論語文。但可與立事。
未可與權道反於常道。
先反而
後合也
棠棣之華偏其反而棠棣移也。亦曰郁李。
又云車下李樹高三尺。
已來二月開花淺紅花稠。衆花先合後開如常道也。
此花先開後合喩權道也。初似相反而後合道也
豈不
爾思室是遠而此是權道所喩之詩。豈不爾思賢人
爲賢人之室遠。此詩未足。下云。末
之思也。夫何遠之有。
自是不思思即及也
誠不以難乎。故心惟貞一
機由俯仰貞正也。行心存於正一機權
之道。則或俯或仰不定也
事實至公用
若至私而仁智。觀其益雖違而達也。觀無益
當順而守也不必定
執之也
夫厲與西施嚬西施美女也。
厲醜女也。嚬

所嚬是一而厲知其不及。則若勿嚬於
知之艱矣西施貎美。嚬戚而轉艷。東隣醜女本醜効西
施嚬戚而轉醜也。此意喩修靜等求試而轉

北山録卷第三



北山録卷第四
  宗師議第七議經律論禪各有
師承宗祖之道
柰苑餘波。永平肇流波羅奈國之苑也。亦云婆羅痆
斯國。此云注遶城。以江遶城
種於花木。有苑號鹿野。如來常於此説法。後
漢明帝永平十年。佛法始流於此。故云肇也
葱嶺之
東曁于流沙。風光漸遠震旦之西山最高者曰
窓嶺。以其窓翠故也
被于
中夏。在於漢世。微有經學。禪律未融融明也。
自竺法蘭
等創齎四十二章經至。又安
清等持經像到。然未曉禪律
人雖落髮。事猶類俗。
衣無條葉。食通餚胾。供會齋懺。頗均祠祀
僧無戒律。與俗不異。衣謂袈裟。此云壞色。有三種衣。一
僧伽梨。此云合成。割之重合。三長一短也。二鬱多羅僧。
此云上著衣。最在上者。兩長一短。今七條也。三安陀會。
此云中宿衣。謂近身。即五條也。亦謂執作衣。此乃三衣
也。如來皆令割載以爲條葉。取象稻田。
蓋取出生福慧義。餚胾肉也。均同也
朱士衡爲出
家首焉士衡。頴川人。出家後以大法爲已任。於洛陽
講小品。往往不通。毎歎此經大乘之要而譯理
不盡。遂往至于闐。果獲正品梵本。遣弟子送歸洛陽。于
闐小乘白王云。漢地僧以婆羅門書一亂正典。因焚之不
損即今放
光般若是也
魏初曇柯羅創傳戒法。金牒玉檢五
篇七聚元魏也。佛法入漢。戒律自柯羅始也。波羅
夷・謂殘・波逸提・提舍尼・突吉羅五篇也。加偸
蘭遮。惡作惡
説。是爲七聚
繩口體之愆違繩正也。口過有四。妄
言・綺語・兩舌・惡口・
身有三種。殺・盜・婬。
持戒律能正之使無過也
節服饌之慢易。烈烈乎
商飈。淒淒乎寒霜。秩秩乎科條烈烈威也。凄
凄嚴也。秩秩
清也。言戒
法嚴峻也
不威而肅。不刑而治。神州有沙門。
自柯羅始也漢雖有沙門。
而戒律未備
昔漢末安世高。呉
康僧會。並遐域之畸人也世高。安息國王太子。僧
會。康居國王太子。所謂
方外而不偶人俗者也。莊子
云。畸人者畸於人而侔於天也
學究天人之奧。徳動
鬼神之契孫皓將禁淫祀及欲毀廢。令張𦸸詰難會。
盡日不能屈也。世高遊至&T052981;亭。湖神乃見
因化之而
捨惡趣也
至若智參幽運。會如不及世高知有宿債
而兩來酬之也
制作垂文。會或過之會才辯立
言成典也
自是已前師訓
未彰自漢永平至呉赤烏。
雖有飜譯未甚流美也
會之牆仞莫有得其門
子貢云。夫子之牆
數仞。得其門者寡
魏世有月支人支謙。受業
於支亮。亮受業於支讖。語曰。天下博知不出
三支本月支國優婆塞漢末遊洛。精究成藝。
遍通異書。曉六國語。多所探習也
謙爲人
細長黒痩。眼白而睛黄。語云支郎。支郎眼中
黄。形躯雖細是智嚢。漢末避難歸呉。孫權拜
爲博士。輔東宮與韋曜同列。而呉誌不載。史
臣之不直也東宮即太子和也。遭讃而廢。韋曜。字
弘嗣好學善屬文。遷太子中庶。後累
遷至侍中。脩呉史
未就。爲孫皓所誅
蜀有普曜經。莫究孰爲譯者
一卷。入
藏見行
夫草昧至言。於忿慾之俗則必鑿枘
鉏鋙柄鑿柄也。鉏鋙不齊貎。楚詞云。不
量鑿而正秉而木破矣如以善而投惡
疑謗紛糾。
非神徳尊威之賢則無崇功被物。而蜀志不
記傳其人者。蓋劉氏將欲反漢。舊物興戎于
魏。遊玄之教雖弘。元匠之勳未顯。遂使後世
集録者耿然追恨劉備。承漢獻之末。三分據蜀。北有
覇魏之讐。東有孫呉之敵。積穀訓
兵。干戈日阻。豈暇弘闡於空寂之教哉。又陳壽
蜀志云。諸葛相失在不置史官。是以無文而載矣
晋初
竺法護時號焞煌菩薩高僧竺法護。焞煌人。八歳
出家。後往西國。篤志好學。
萬里尋師。孫綽方之山巨源。譯正
法華等經。晋惠時卒於繩池也
門下有作者七人。
其始譯正法華。既定詁訓命康那律講授。諷
誦者翕然爲美。至羅什世重譯爲妙法蓮華。
而護所譯稍潜其耀羅什弘始年於逍遙園重譯。於
世盛行正法華稍歇。今在藏内
蓋覩大輅者。不以椎輪爲貴也文選云。椎輪爲大
輅之始。大輅寧有
於椎輪之質。増冰爲積水所成。積水増微於曾冰之
凛。椎輪古棧車也。大輅玉輅也。得華忘樸之義
護門
法乘竺法乘。依法護爲沙彌。幼而神悟玄鑒過人。有詐
投護。急求錢二十萬。護未苔。乘年十三在師側。即
語云。和尚已相許前人。果
非求財者。將觀護之道徳也
才慧俊拔。孫綽方
諸王濬沖。以皆少有機悟之鑒也王戎。字濬沖。
太源人。渾之
子。與阮籍友少之二十歳。相得如時輩。毎至某家輒之
戎室。謂其父曰。濬中清尚非郷倫也。與郷語不如阿戎矣
竺法雅河間人。擬正有庶少善外學。長達佛
經。才思俊贍。時賢企慕。兼善著述
康法朗
中山人。善戒
節西遊諸國還
以經中義類擬議儒書。爲生解之
例。謂之格義以訓門學。嘗與道安法汏講談
諸經。皆妙盡其要。朗門人令韶毎入定。數日
不起。朗終刻木爲像。如事生之禮。帛法祖風
神之秀也。於王導則以簡率於下望之則莊敬
以爲王公風道斯言卞令軌度格物故也帛遠。
字法
祖。本姓萬。河内人。才思俊徹敏朗絶倫。日誦萬言。値
晋亂將遁隴右。秦州刺史張輔重之。欲令反服不從遂殺
之。蕃漢追悼。孫綽
道賢論方之稽康也
祖弟法祚。徳行沖允。實祖之
季也祚亦有少譽被博士徴不就。二十五出家。洞明佛
理梁州刺史張光。以祚兄不肯反服輔殺之。光又
逼之祚。亦堅志不
從。亦爲光所害
帛高座卓朗之傑也帛尸梨蜜多
羅。吉交。國
人時呼爲高座。以其善説法故。本國
王之子讓位出家。於東晋譯藥師等經
王導謂之曰。
外國有君一人而已。尸梨蜜笑曰。若使貧道
只如檀越爲今日。豈得遊歴至此晋咸康中卒。
春秋八十餘。
葬石子岡。岡
在呉後起寺焉
支遁常遣人就竺潜買剡昂山側
沃洲小嶺支遁。字道林。姓關氏。陳留人。幼有神俊聰
明秀徹。王濛甚重之。後於沃州小嶺立寺。
晩出山陰講維摩經。
許詢爲都講也
潜曰。欲來輒給。豈聞巣許
買山而隱竺潜。字法深。姓王。晋大將軍敦之弟。事忠
州劉元眞爲師。元眞有才譽。後隱剡山當世
追蹤問
道者也
遁後與高麗道人書曰。上座竺法深。忠
州劉公之弟子。體性貞峙。道俗綸綜。往在京
邑。維持法網。内外具瞻。弘道之匠也。頃以道
業靖濟不耐塵俗。考室山澤。修徳就閑。今在
縣之昂山。率合同遊。論道説義。高棲浩然。遐
邇有。詠孫綽以潜比劉伯倫。謂曠大之體同
焉。時昂山竺法友從深受阿毘曇一百
一宿便
誦。深曰。經目則誦見稱昔人。若能仁更興大
晋者。必取汝爲五百之一人矣法友年二十四。便
能講説。後立剡縣
城南臺
寺焉
晋成世康僧淵・康法暢・支敏度倶過江
僧淵。本西國人。生長安爲僧。常乞食自資。徳
逾暢度。與殷浩對問内外典籍。浩詞屈不能對
暢常執
麾尾行。毎値名賓。輒清談盡日。庾元規曰。
此麈尾何以常在。暢曰。廉者不求。貪者不與。
故常在耳。著人物始義論支畝度著譯經
録。今行於世
支遁初
至京。王濛器重之。謂人曰。精微之功不減輔
嗣。殷融與衞玠交時。謂其神情俊徹後進莫
有繼之者。及見遁歎息以爲重見若人若人如
此人謂

遁毎講善標宗會。而章句或有所遺。時爲
宗文者所陋。謝安聞之曰。此乃九方堙相馬。
略其玄黄而取其駿逸莊子云。九方堙善相者。淮
南子。秦穆公召伯樂使求
馬。三月而反曰。已得矣在沙丘。公曰。何馬也。曰牡而黄
及至驪而牝。公怒曰。子之所求毛色牝牡不知之。伯樂喟
然曰。一至此乎。所觀者天機也。得其精而忘其麁。在其
内而忘其外。見其所見而忘其所不見。馬至而果天下之

後出沃州。於山陰講維摩經。許詢爲都講。
遁通一義。衆謂詢無所措難。詢設一難。亦
謂遁不能通世説。許詢。字玄度。好遊山水。而便登渉
隱永興幽穴。毎致四方諸候之遺。山陰縣
在越州。即王右軍蘭亭曲水
在此。有越王勾踐小城猶在
哀帝徴出京。王濛宿
構數百語。謂遁莫能抗。遁徐曰。貧道與君別
來多年。君語了不長進。郗超問謝安。林公談
何如嵇中散郗超。字嘉賓。桓温記室參軍形
質短小多機辯。嵇康爲中散大夫
安曰。
嵇努力裁得去耳。又問。於殷浩何如。曰亹
亹論辯。恐殷制支超拔直上。殷有慚徳。後超
與親友書云。林法師神理所通玄拔獨悟。數
百年來紹明大法。令眞理不絶一人而已。遁
幼以雞子無命。其師與爭辯且不勝。死後見
形。投卵於地。殼破鶵行。遁乃感而蔬食遁與
師論
卵生用未足殺之無罪。以其慧辯師
不能勝。乃死之現形。擲卵以悟之也
禮云。國君春
不圍澤。大夫不掩群士不取麛卵。遁若始乃
未知。既知矣則不違仁。何俟師之誨焉蓋師
見其
前猶未
悟爾
有遺馬者養之曰。吾愛其神駿。聊復畜
之耳。有餉鶴者放之曰。爾沖天之物。寧爲
耳目之翫乎。先經營餘姚塢山。至於名辰獨
還塢中。或問其意曰。謝安在昔數來相見。
輒移旬日。今觸情擧目莫不興想。孫綽比諸
向子期向秀字
子期
以雅尚莊老風好同焉。于法
高陽人。
少有異操
隱居巖壑。時冰雪甚。有一虎入房。
蘭神色無忤。後往江東。將適西域至交州。終
於象林。遁爲賛曰。于氏超世綜體玄旨。嘉遁
山澤。明馴虎兇。孫綽方於阮嗣宗。倶以高尚
不群也。蘭之門于法開于道邃。開之門于法
威。凡三世負盛譽。開毎與支遁爭即色空義。
蓋龍虎之勍敵也廬間何默申明開難高平郗
超宣述林解並傳於出也
孫綽
爲威賛曰。易曰白馬賁卦
文也
詩員蘋藻。班如在
場。芬若渟潦。于威明發。介然遐討。有潔其
名。無愧懷抱。開嘗使威出都。途經山陰。算
支遁講般若其辰所至處示其攻難。威至郡
果不出其計。乃往復數番。遁引退因厲聲曰。
君何足復受人寄載來耶。後詔徴講放光經。
邃從蘭過江。沒於交趾南激之地。通典云。彼
國人立足拇相交也
超圖像支遁賛曰。英英上人。識通理清。朗質
王瑩。徳音蘭馨。孫綽比於阮威咸字仲容。家
貧七月七日皆
晒好衣。咸於庭晒犢鼻&MT02331;
或問之曰。焉能免俗也
以其高風一致也。剡
山竺法崇不詳何許人。少入道唯專法
華一經。後著義疏四卷行之
曾遊湘州麓
今潭
州也
山神化爲大人。詣崇請戒。乃捨山爲寺
居之少時。治湘士。後還剡
之葛峴山。茅庵泉飮而已
潜門人竺法義。忽患
心疾。至念觀音。夢被人破腸。其疾乃愈義年
十二
遇潜。異之勸出家。遊刃衆典。
九善法華。卒東晋太元五年
傅亮云。吾先君與
義公遊處。毎聞觀音神異。莫不大小肅然。孝
武徴出京就講孝武。晋簡文帝子。名
昌明。立二十四年崩
古者出家從
師命氏取師
之姓
道安受業佛圖澄。澄姓帛。安以
師莫過佛。遂通以釋氏爲姓。中夏沙門呼釋
氏。自安始也。語曰。學不師安義不中難習鑿
齒與謝安書曰。比見釋道安。固是非常勝士。
師徒數百。齋講不倦。無變化伎術可以惑常
人之耳目。無重威篤罰可以整群小之參差。
而師徒肅肅自相尊敬。洋洋濟濟由來未見。
其人内外群書皆略遍觀。陰陽計數亦皆通
會。佛經妙義固所遊刃。翻覆籌算無可比肩。
恨足下不同日而見也。慧遠初爲儒。年過乎
弱冠。遇道安於太行恒山。喜曰。以爲眞吾
師也。常欲總攝綱維。以大法爲己任。以夜續
晝。貧旅多闕。曇翼毎給以燈燭之費。安聞之
曰。道士誠知人矣。嘗他日安歎曰。使道流東
土其在遠乎。遠後盛徳既彰。聲華洽聞。外國
咸稱漢有大乘道士。毎東向廬山稽首焚香
遐誠展敬。羅什入關。遠致書通好。什答書其
卒章曰。經云末後東方有護法菩薩。勗哉仁
者善弘其事。殷仲堪之荊州至山。與遠臨北
澗談易移景不倦。盧循初據江州。以父嘏同
爲書生。歡然篤舊。有諫者曰。循爲國冠。與之
厚得不疑乎。遠曰。我佛法中情無取捨。豈不
爲識者所察。洎宋武討循。左右曰。遠公素
篤循交。裕曰。遠公世表之人。心無彼此。乃
齎書遺錢米。遠講喪服記。宗雷並執卷宗炳
雷次
雷後著義疏。首稱雷氏宗炳嘲之曰。昔與
足下共。於釋和尚間面受此義。今便題卷首
稱雷氏乎。慧持形長八尺。常躡屣衲衣半脛。
將入蜀。兄止之曰。人生愛聚。汝獨樂離如何。
持曰。若滯情愛聚本不應出家。今既割欲求
道。正以西方爲期耳。同學慧永於西林嶺上
別立一室欲禪。輒往居焉。常有一虎在屋。
賓至則使去。於一日會何無忌於虎溪。遠從
徒百餘莊而肅。永獨衲衣草屨荷鍚提鉢。松
下飄然而來。時以清散之風多於遠也。其門
徳行有道祖僧迁道流。富有才思。遠毎謂祖
等曰。夫易悟盡如汝輩。則吾不復憂後生矣。
孔子曰。聞義不
能徙是吾憂也
其後迁流夭世。遠曰。此子並才
義英茂清悟日新。使此長往一何痛哉。有慧
要者。患山中無刻漏。乃於水上立十二葉芙
蓉。因波轉以定十二時。晷景無差耳又嘗作木
鵡。令飛
數百歩。有張山人者。廣政中於蜀主殿前立渾儀樓。注以
水銀。令木人執二時牌子。隨水銀轉對殿報時。晷刻不
差。張山人。名思訓。本遂
州人。後入京。係司天監
有僧澈者。善篇牘。嘗
至山南攀松而嘯盧山
南也
於是和風遠集。衆鳥
悲嗚。超然有勝氣。退而諮於遠曰。律禁管絃
歌舞。一吟一嘯可得爲乎。遠曰。以亂意言之
皆爲違法。澈聞唯而止。其姑道儀見於高尼
傳也尼傳
四卷
議者以爲佛圖澄之門豫樟杞梓也
即安
公是
道安之門崑藍琮璧也琮璧美王出於崑山
藍田 遠公是也
什之門瑚璉簠簋也生肇等也。殷瑚
夏璉周簠簋也
慧遠之門
犀象齒革也道祖等。象之
是犀之革也
慧光之門孔翠羽毛
光姓楊。定州人。師佛陀出家。俊異朗悟。所習諸經便
爲人説。師爲出家更多頴俊。時俗呼爲聖沙彌。尤攻
律部。造疏注經甚多。門學如林。
入室九人。道暉爲首。儒生馮袞也
玄奘之門沈檀
蘭蕙窺基。字洪道。
造百本疏
去聖逾遠。道徳降矣。藝行
美矣晋宋之代。多脩禪觀。得道者多。隋唐
已降。慧學者多。藝解美矣。得道者少
將非泉涸
之魚失江湖之所在多其昫沫耶逐聲教而依蕩。
隨慧解以澆漓
宋人魏人南北兩都宋劉氏都江南。
魏元氏都洛邑
宋風尚華。
魏風猶淳。淳則寡不據道。華則多遊於藝
晋宋高僧。藝解光時。弘闡法教。故曰華也。元魏
高僧以禪觀行業據道。故曰渟然在人不在他也
夫何
以知觀乎。北則枝葉。生於徳教。南則枝葉生
辭行。昔臧氏宰漆雕氏。以大蔡繁簡知臧氏
之優劣臧氏魯大夫。漆雕開魯賢人。宰家宰也。臧氏世
貯大蔡之龜。文仲賢三年一十。武仲二年一卜。
已下一年一卜。簡少也。
繁多也。知其優勝劣弱也
今奚獨不若於憑乎其
奚何也。臧氏以蔡龜之象而知優
劣。何不以淳華而知其師訓也
文章之家屈宋
楊馬遞相祖迷屈平。宋玉。楊子雲。馬
長郷。皆祖述文章之士
雖欲速鞭
難其齊足。故道徳言行古今殊世。厥若坡陀
不齊
浸微矣漸次
夫琢奇璞爲美器。良工之
能也。構貞材爲廣厦。哲匠之力也。授專門以
成徳。仁師之訓也。故鳥可以擇木。魚可以擇
泉。臣可以擇君。弟子可以擇師。夫不能爲臣
而求能爲君。不能爲子而求能爲父。不能爲
弟子而求能爲師者難矣忖己度
事可矣
故爲人在恕
己也。然父子天屬也。其有不象者父子之道天
性也。若禹
鮌不象
者也
君臣國體也。故有象不象者澆之元凱爲象
也。四兇爲不

師資義會也。安得有不象者乎。如舜生均。
文王生武王。父子象不象也舜大聖。生商均不肖。
爲父子不象也。文王
聖。生武王亦聖。
爲父子之象也
庭堅爲虞臣。飛廉爲紂臣。驩兜
爲堯臣。龍逢爲桀臣。君臣象不象也庭堅皐陶
也。與虞
舜爲象。飛廉與紂爲象也。驩兜與
堯。龍逢與桀。爲君臣不象者也
仲尼之門。顏閔尚
於仁義。鬼谷之門。蘇張尚於譎詐。克象也
蘇秦張儀並師鬼谷子。
學縱横&MT03648;闔之術也
故仲尼之門。三尺童子猶
恥言其覇。昔釋公道行乎關右。廬山化被於
江左。法汏亮直於晋世法汏與道安同行。道安往襄
陽。汏至荊州。桓温迎之。身
長八尺。風恣可觀。與道恒法師論議
而破之。興瓦官寺。王珣謝安常禮焉
道生果斷於宋
謂定言一切衆生
皆得成佛於宋代
夫何象也歴觀前往。孰能
不由道徳之室而至於大名乎楊雄云。師者人之
摸範也。不摸不範。
不可以
爲師也
禮云。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
繼其志也。故不能繼釋氏聖人而能繼釋氏
之君子。何莫由師之道焉。夫澄至安。安至
遠。遠至曇順。順至僧慧。凡五世。價重帝王。
風動四方。事標史册書曰四方風
動唯乃之休
其或立徳也
觀之
行者
立功也翻譯
流傳
立言也講説
著述
爲天下之人也。
僧會支遁爲天下之人。而一會一遁其後篾
聞也。然有至乎累世者。或青出於藍。或冰出
於水。但爲一方之賢。未果爲天下之賢者也。
故爲弟子者患師不得於安遠。爲師者亦患
弟子不至於安遠。夫鼓鍾于宮。聲聞于外。懸
象在天。光流于下。琴瑟在御。知音難閟。冰雪
載駕。遺躅寧隱此上喩好事匿于内光
華彰干外必有迹也
如彼徳行
秉躬語默信時既蘊徳行不言。人自
信。若桃李之自蹊也
雖高岸已谷。
松柏已朽。而徽華弗蔽。洋洋乎盈耳哉洋洋
美譽
曹馬之年魏晋之
代也
經論權輿。源流混淆教法初
來。若
混淆之濁水
流泛未廣
宣唱者但包括大義翫味玄旨。至
於剖析名相罔有攸據罔無。攸所也。
教文多闕
豈非聲教
所覃未備者歟。安公初見譯諸部小論。蹈詠
稱慶。以爲幸覩三藏全矣。而未知但滄溟畎
澮耳畎澮田畔。溝渠喩所覩
者也。滄溟喩未覩者也
雖上士假微詮以悟
旨。而中則實未多也。北涼浮陀跋摩譯阿毘
曇毘婆沙此云覺鎧。西國人。蒙遜子茂
處請譯於姑臧。凡一百卷
學者挹其波
瀾浩若無涯涘矣。後秦佛陀耶舍善大毘婆
沙。時號赤髭也此云覺明。罽賔國人。婆羅門族。年十
三隨師日誦三萬言。誦大小乘經數百
萬。性度簡驁。不爲諸僧所遇。羅什於沙勒甚相隆厚。自
龜茲至長安。譯十住經大毘婆沙等。姚爽疑其所誦。令誦
於羌籍藥方可五萬言。二
日誦。就覆之不誤一字
卑摩羅叉善十誦。時號
青眼也此云無垢眼。罽賔國人。苦節律藏。與羅什相
遇。什禮爲師。譯十誦律爲六十卷。卒壽春石澗
寺。時號青
眼律師也
魏曇始足白。於時呼白足阿練若
始行不履地。練若即
僧也。無爭寂靜義
耶舍在沙勒。爲羅什師。
後至姑臧。聞什爲秦汚戒曰。羅什如好綿絋。
何可使入棘林中乎姚興嘗謂什曰。大師聦明超悟。
天下莫二。一旦後世。何可使法
種無嗣。遂以妓女十人逼令受之。自爾已來不住僧坊。別
立廨舍。毎至講説。常先譬喩如臭泥中生蓮花。但採蓮花
勿取
臭泥
什啓秦主曰。夫欲宣通無上法教。宜令文
義理趣圓通。貧道雖復讀誦其文。未善其理。
唯有耶舍。深達經教。今在姑臧。願詔徴之。一
言三詳。然後著筆。使微言不墜取信千載。興
乃聘耶舍。耶舍笑曰。明旨既降。便應載馳。檀
越待士既厚。脱如羅什見處則未敢聞命。興
歎其機愼。重詔教喩。乃至悲夫晋殺竇犢。仲
尼不濟于河孔子自衞將之晋至河。聞趙簡子殺竇鳴
犢及舜華。乃臨河而歎曰。美哉水。洋洋
乎。丘之不濟此命也夫。子貢問何謂也。竇犢舜華簡子未
得志須之晋趙之賢大夫也。簡子今殺之。刳胎焚林則麒
麟不至。覆巣破卵則鳳凰
不翔云云。遂迴車不渡也
秦蠱羅什。耶舍辭於入
國。豈非害一賢而群賢不墍墍至
翫一徳而衆
徳將離乎。當弘始初童壽譯三論中百中觀
十二門也
空門者輻湊。後譯成實。善法相者雲委。其時
以爲究暢名數靡有過於此論。什首命僧叡
講傳。謂之曰。此爭論中。有七處破阿毘曇宗。
而在言小隱。若能不問而解可謂英才。叡啓
發幽微果不諮什。什歎曰。吾傳譯經論。得與
子相値。無所恨矣叡魏郡長樂人。依僧賢法師爲弟
子。謙虚内敏。佐羅什譯經。善攝
威儀。弘賛經法。常迴此業願生安養。坐不
背西。臨終洗浴燒香向西合掌。嚴然而卒
或謂什門
四聖生肇融叡上首。精難則觀肇第一。或謂十
哲。道恒道標加焉道生。僧肇。道融。僧叡。曇影。慧
嚴。慧觀。本傳無名。憑者有南齊道
憑。非什門下。有僧
&MT03037;者。甚俊恐是字誤
而恒標降于八人。猶負翼
亮之才道恒京兆人。九歳出家。爲隱士張忠嗟曰。此小
兒有出人之相。在俗有輔政之功。在道有光顯
之徳。事後母甚孝。博綜經書。佐羅什譯
經。道標亦雅有才力。皆有佐助之功也
可居王佐。
姚興務其經綸。以金紫巖廊之位強之二賢。
雖逼覇威而終不爲其臣也。是知賢達背向
各有所得。務軒榮者以籍莽食杼爲飛走譬之
鳥獸
不可與
同群
味虚玄者以黼衣食豢爲桎梏猶入廟
之犧牲
伊尹呂望求爲人臣伊尹湯相。呂望
太公也。武王臣
卞隨務光
倶爲讓主堯禪位而
不受者也
豈不各反其好惡異其榮
悴哉。如恒標者。尚能以形骸爲逆旅。而豈
顧其名器。是以。接風雲之遇。割君親之愛。
泛五湖而不爲難范蠡辭越王勾踐。乘扁舟泛
五湖。王以金鑄招之而不返
蹈滄海而不爲遙魯連云寧蹈滄海
死不事無道主
彼區區之秦
何所致哉。使唐虞之際與元愷相齒八元八愷堯
之賢臣相齒
齊年
殷周之始與伊尹齊足。猶慮失之矧乎
此時爵祿曷云重矣此時謂偏
覇僞秦
昔支林慧遠致譽
望者多嬰此難爲王臣
所逼也
而振去若輕埃。揮絶
若腐纒腐纒朽
索也
不足難也。故巣由可爲皇臣。
非帝力所能起也。夷叔可爲帝臣。非王力所
能起之也。綺李可爲王臣。非覇力所能起之
靜民則法曰皇。謂炎昊之主也。徳象天地曰帝。謂堯
舜也。仁義所往曰王。夏殷周也。秦漢皆曰覇也
夫居俗外而爲俗内。所起不亦難哉。宋文帝
嘗述生公頓悟義。群僧構難。帝以麈尾扣机
曰。若使逝者可興。豈爲諸公所屈竺道生。鉅
鹿人。幼而
頴悟。聦哲若神。鑚仰群經。斟酌雜論。止青園寺。初見泥
洹經。乃説頓悟成佛義。籠罩舊説。時以爲邪説。被遷擯
於廬山。及後分經至。果稱闡提悉有佛性。乃升座論義數
番。麈尾紛然而墜隱几乃卒。言忍死以待經也。故宋文重

顏延之著離識論。帝令慧嚴辯同異。往復
終日。帝笑曰。公等今日無媿支許之譚也。支
遁才章茂逸。得僧會之風。僧肇筆削奇邁。
又得支林之風。安遠生叡之徒。各擅其美。自
後緇列。寡有紹其音徽者。齊梁之後。世尚
紆麗。詞虧體要。致使求其雅言立意曾不及
於漢魏之間箴論若楊子雲之
續虞箴等
而況於聖人經籍
乎。故懸象嶽涜不以妍華爲天地之文章。以
其能綱紀覆載爲文章懸象經天也。
嶽涜締地也
人文安不
然乎。嘗讀殷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
新。孔丘誄曰。旻天不憖遺耆老。莫相子位焉。
嗚呼哀哉孔丘卒。魯哀公誄之曰。旻天不弔不憖遺
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T024399;&T024399;余在疚嗚呼哀
哉。尼父無自律文。在
左傳三十。與今小異
斯文也天之將喪久矣。不
有盛徳大業。其孰能興之者焉仲尼以天縱多
能故哀誄之
著般若無知論僧肇。京兆人。家貧傭書爲業。因得歴
觀經史善莊老。後見古維摩經云。方
知所歸矣。羅什至從之翻譯。著不遷等
四論。義熙十年卒於長安。年三十一
劉遺民見而
歎曰。不意方袍復有平叔。融講新法華經。開
爲九轍號九轍法師。什曰。佛法之興融其人
道融。汲郡林慮人。師愛其聦明。先令外學。令往
林中。借論語竟不齎歸。於彼已誦。師更以本覆之。
不遺一字。至立年才解冠絶。聞什至往諮
禀。什見而奇之。卒於彭城。年七十四矣
什譯中論
始二卷。融更剖析。預貫始終。時師子國有一
婆羅門。乘駝負書而來。請求捔試優劣。優則
行之。秦人覩其口眼便辟。將改吾觀有迴敬
之心也
什告融曰。此外道聰慧殊人。捔言必勝。豈可
使無上大道在吾徒爲彼而屈。如吾所觀。在
君一人而已。融自顧才力可濟濟成
但患外道
書籍未盡披讀。乃密寫其目。一覽而誦既刻
日。爰整其徒。對&MT00145;于王庭。彼外道恃其博知。
倍意攻融。融出其所知。討其所不知。彼遽
保其強誦。而融列其所誦。并諸夏群書。編目
尤廣。其所誦梵志蹇而肆肆放也。蹇
吃情放也
羅什濟詞
而嘲之。彼殞越而亡也濟益也。
云逃也
昔符師征晋。
大事將去。謝安知玄而擧之。爰致大勳。天下
服其遠鑒。而什之知融。何莫安之儔歟。故質
斯興廢。同在一擧耳質形對也。以什擧
融。可對安擧玄
融性不
狎喧。常登樓披翫。僧叡初爲僧賢弟子。賢友
僧朗。講放光經。亟遭叡譏難。朗謂賢曰。叡比
格難。吾累思不能通。可謂賢賢弟子也。叡魏
郡人。秦主問姚嵩曰。叡公何如。曰鄴衞之松
柏。興召見大賞悦。勅給俸吏力車轝。後謂嵩
曰。此乃四海之標領。何獨鄴衞之松柏乎。叡
平生素不背西願生西
方也
曇影初從什。什謂姚
主曰。昨見影公。亦是此國風流標望之僧也。
宋僧導京兆人。十歳出家。後著成
實論疏。起壽春光山寺
止壽春。孝武
詔于京鑾輿降蹕。導以孝建之初三綱更始。
悲不自勝元嘉三十年。太子劭弑文帝自立。三月爲武
陵王駿與諸王殺之即帝位。改元建武。號孝
武皇
帝亦哽噎勅開講。帝及公卿會焉。導曰。
昔王宮託生。雙林見滅。自爾已來歳逾于載。
淳源永謝。澆風不追。給苑丘墟。鹿園蕪穢。九
十五種外道之類。
或云九十六
以趣下爲升高。三界群生
以火宅爲淨土法華經云。三界
無安猶如火宅
豈知上聖流涕
大士悽惶者哉。因則涕泗。四衆爲之改容
導卒壽春石澗
寺年九十六也
時石澗寺僧因亦當世名匠。或
問之與導孰愈。因曰。吾與導同師什公。方孔
門則。導入室。吾升堂矣。道猷述頓悟義。孝武
曰。生公孤情絶照。猷公直轡獨上。可謂克明
師匠無忝微旨道猷呉人。生公弟子。師云後見勝鬘
經披卷歎曰。先師昔義與此經闇合。
因注之五卷。後孝武詔講頓悟義。競辯之
徒聞奏互起。猶皆破之。帝乃撫几稱快
晋慧遠慧持
兄弟也。宋法愛法瑗遠持也。愛爲芮國師。俸
三千戸。瑗文帝使述生公頓悟義。何尚之聞
乃歎曰。常謂生公歿後微言永絶。今日復聞
象外之談。可謂天之未喪斯文也。僧遠隱上
定林寺。齊太祖鑾駕詣遠。遠門狹不容輿。
蓋太祖欲見遠。遠稱老足不垂床。太祖遣問
興臥轉蹕而去。文慧太子竟陵王蕭子
良也
崇爲師
範。何默周顒呉苞張融禀戒受道焉。昔沙門
稱貧道於帝王。南齊法獻玄暢倶爲僧正。武
帝與語皆名不坐。後僧鍾稱貧道。帝嫌之問
王儉曰。先輩沙門於帝王何所稱正殿坐不。
儉曰。漢魏佛法未興不記傳。自僞國稱貧道
亦預坐。及晋初亦然。中世有庾冰桓玄等。
皆欲使沙門盡敬。朝議紛紜。事皆休寢。宋之
中朝。亦頗令致禮。而尋見不行。自邇迄今。多
預坐稱貧道。帝曰。獻暢二僧道業如此。尚自
稱名。況復餘者揖拜太甚稱名亦無嫌。自後
稱名獻暢始也。梁寶亮性率直。毎對武帝稱
貧道上。雖有間然而挹其神志。亮青州人。
初至京。袁璨異之曰。珠生合浦。魏人取以照
乘。璧在邯鄲。秦人請以華國。天下之寶當與
天下共之。非復上人貴州所宜專也。僧旻七
歳出家居虎丘。或問曰。沙彌何姓。家在何
處。對曰。貧道姓釋。家于此山。張融謝眺少相
厚善。陸倕嘗與賓從造旻。旻稱疾不見。倕欣
然曰。法師不趨於世。此誠弟子所望也。蕭昂
出守呉興呉興郡漢置也。古防風氏之國。至
隋廢郡改爲湖州。即烏程縣也
將謁旻。
旻曰。吾山藪病人。無事見貴二千石。昔戴顒
居北嶺。宋江夏王入山。顒高臥牖下不與相
見。吾雖徳薄。請附戴公之事矣。及蕭至後戸
而遁。夫擯世者祿干之不及。尚利者干祿之
不及。既得祿狎侮爲志。於其賢雖始降禮。
若欣遇而無恒其心。卒能以權勢而卑之既有
祿相
及。則親狎而侮慢。雖有賢者而能下禮相接。然見遇之道
其心不恒。則恃其權勢而以踞傲終之也。則今貴門皆然
然能病其終卑而兆其始遇則高。見之昭昭
不貽己慼矣顧其始而知其終。
則免其自貽伊慼也
智藏事師。以孝
敬聞。師疾絶食。藏亦絶食。師進飮。藏乃飮。
但性傷乎許直訐擧人
私也
而以譽行爲干櫓故不
至於危殆也。嘗捨財大懺。謝幾卿指挂衣竹
戲之曰。猶留此物。尚有意耶。藏曰。身猶未
滅。意何由可盡。道安之門人法遇領徒四百。
時有一僧。飮酒廢夕燒香。遇罰而不遣。安
聞之。以筒緘杖寄遇。遇曰。此由飮酒者也。我
訓不勤。遠貽憂賜。乃集衆命維那行杖至三。
因泣下自咎。魏道辯門人亡名。負才傲世。辯
撻而徙黄龍。其初無恨想。晨夕向辯遙禮。唐
智正之門人。智見師所著述。必侍立而書累
載。初不貽坐。或久而仆。正責曰。翹足七日
匪勞。今爾心輕何不然也釋迦因地。七日翹
一足。讃底沙如來
北遠
之門智微毎講析幽微。皆云。大法師意如此。
因則聲涙倶發廬山慧遠。姓賈。雁門人。謂之南遠。
澤州硤石寺慧遠。姓李。燉煌人。著涅
槃經疏者。
謂之北遠也
禮云。凡學之道。嚴師爲難。師嚴
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然良家子在
家。家有訓從師。師有教故能克意。盡所敬
而行敬。盡所信而行信。是以大聖皆命族姓
子而勉之不貎卑賤
律禁出家
非繩樞甕牖者之能也貧家
以繩
繋樞。以
甕作牖也
哀今弟子罕有不聞言於師範者。彼
以禮疏而來。此以恩薄而往弟子既於師疏師遂顧
之恩薄故不住而去也
然牽牛蹊田而奪之牛春秋有牽牛以蹊田爲過也。
而奪之牛罪之太甚矣。今喩
師之恩薄已非而便捨
之不事若奪牛之甚也
本輕而末重也師之恩薄本輕
而不敬爲末重
如尊雖義不至卑則欲據其事歟父縱不父子
不可不子也
曰。父母愛之。喜而不忘。父母惡之。懼而無怨
爲人子者。不患無所立而患
不孝。敬恭父命何常之有
夫能移此於其師者。
豈使過及其身乎移事父不忘不怨之道。
而事於師則固無其過矣
故有假
師而爲名侮師之涼徳涼薄也。假借也。以其師之
徳薄殊無敬順之儀。但假
借師名
而已
將升堂則筋骨捷解。俾侍坐則手足窳
窳苽在穴也。臥而不起。懶人
慵惰。如苽在穴臥而不起也
斯或尾大而難掉
左傳。尾大不掉。今或
弟子勝師故相輕傲也
故訓罰之不至。或螟蛉
之有似物類之相召螟蛉者蜂取蟲而呪之似我。似
我不日而蟲化爲蜂也。今弟子
乃他人所生取以
教之。令作其資
其威尚不謹其容。而徳豈能服
其心歟官有威刑事公尚不懼其容。
今師以徳如何能伏其心也
今澆季之風。
師求弟子。匪弟子求師。師以此始。弟子以此
終。嗟乎何日不由之矣。夫魯國先師以冉有
僕樊遲御。子貢糴顏回爨冉求字子有。樊須字子
遲。端木賜字子貢。顏回
字子淵。昔夫子在
陳。則賜糴同爨也
其何至於此哉。彼徳厚可慕
而弟子實慕徳故也。梁惠布三果至人也。妙
窮三論。時號得意布也。見樂生淨土者告云。
方土乃淨非吾願也。如何在蓮華中十劫受
樂。未若三塗救苦者也生西方下品中生在花中六
劫。下品下生在蓮華中十
二劫。開花方得見佛。不如三
塗救苦衆生。此乃悲増菩薩也
凡法集先衆往而默
彼譁者憚若銜枚徳之至也升堂先往。後生
懼之。而默靜也
卒後
手屈三指地動七日。史奏得道人星滅矣高僧
傳慧
布誓生三塗
救苦衆生
昔魏玄高有願生三惡道。齊僧景
亦如之。唯聖人與聖人而能至於此也。陳衡
岳慧思衡岳南岳也。在
湖南。今岳州也
證法華三昧。能知前
生事。頂有肉髻。知達人心。毒不能害。怨不能
動。初智顗悦其風而造焉。思曰。昔靈山同聽
法華。宿縁所追。今復來矣。遂示普賢道場四
安樂行。顗行道經三七夕誦至藥王品心縁
苦行至是眞精進句。見與慧思同在靈山聽
佛説法。思云。此之靈相非爾不感。非我莫識。
此法華三昧前方便也。思以三觀義傳顗。顗
以四教義裨之。三觀四教之宗旨自衡岳天
台始也。梁策草堂約爲智者慧約法
師也
陳隋以顗
爲智者即今江陵玉泉寺
關將軍起寺者也
惟有道之賢。聽虚名
非美。視虚器非重。心若浮雲。迹猶過羽唯器
與名
不可以假人。而有道之
高士視浮名亦不以爲貴
而帝天下者。師其聖。友
其賢。固其然也以梁陳隋貴有天下不
可不尊聖而友賢乎
或問岳位。
告云。吾鐵輪王位中人耳四加行位菩薩爲四州
王。鐵輪王則合是煖位
或問天台位。告云。吾不領徒衆。當淨六根
一云八地已上六根清淨。二云初地已上。三
云資加亦清淨。今顗與思。恐倶是地前資加也
爲他損
己。只是五品内人耳。嘉祥初聞天台頗輕於
高僧慧皎
住嘉祥寺
亦既目覿乃伏膺爲徒。又以三輪
剖斷經例制勝之論。而特聞於天下者也。弟
子智愷專門之業雖不盡於師。而於死則有
稱焉。南土四朝克尚玄理宋齊
梁陳
資於龍樹提婆
爲不拔之論。眞諦雖譯對法唯識等部眞諦三
藏陳朝
會王室多虞。天歩孔艱孔甚艱難也。
後主變亂也
承業學
徒所究未弘。有法遇鑚研講記殆乎過半。惜
哉短命不極其志。將死之日勒焚遺草。聞者
爲之涕零。自後其徒沒沒焉遇法師所討唯識未盡
其旨。而至唐慈恩著
唯識疏
十卷
洎眞諦南迴綜習無聞。故色心之學終
少聞於盡善。章疏之家必先意於空理自眞諦
去後。
少傳法相。
多弘空性也
國初玄奘貞觀
譯唯識授門下基窺某
姓尉
遲。字洪道。鄂公敬徳之猶子
也。造百本疏。慈恩和尚也
兼之瑜伽也並大
乘論
譯倶
舍授門下光
兼之婆沙也並小
乘論
可謂法相光
華。名數淵弘。精搜眞俗。通乎大道。彼空宗之
學悄若乎不紓其志也奘三藏。自貞觀年往西國。學
經論法相。至貞觀迴。大弘
法相。空性之徒覩
之。若風恬而波偃
太宗高宗製聖教序今見冠
經首也
華藻耀乎天文。眞風翔乎海隅。洎玄宗注般
若。蓋二聖鴻基之積潤也玄宗注金剛經。
見行于世
但世
以譯經則易。譯論則難。而傳者亦如之傳經
者。
止於尋文刻旨敍意連環故爲易也。傳
論者。循環性相洞達幽微故爲難也
寔由經但斷疑
生信。旨遠而文近。論則殫窮性相。訓暢精微。
爲義必典。爲文尚華。錯綜音律。鏗鏘彬蔚
彬蔚文彩
興盛貎也
賓主相由。鉤賾爲美。自非上智不能
見往復之意。故學之者鮮不功倍爲山淺近之
者聞而
輕侮。蓋非其境也。
爲山九仞起於累土也
辯參神化。以教行中夏始
不譯論。求其師資輔會之道難矣至今學經之
徒。其侶若
林。究論之士。
若披沙見寶也
夫法學之侶。知經律而不知論
者。但直讃述其文而已。至於攀援大義。則不
謂之洞達者也故今蜀中凡善傳經者皆兼
習論。然後傳演方爲美也
其羅什
譯經則齷齪。譯論則舒緩。玄奘反之。故什世
經學則優優勝
奘世論學則倍矣。昔慧休者
一鞋三十年。遇泥則跣曰。泥軟易蹈。吾不欲
損信施故也。毎告衆曰。吾所聽經律皆三二
十遍。猶恨少功。欲兼異部。未遑多渉。今之學
者罕有備通。文句薄知則預師範。致有窮括。
莫知由緒。此法滅在人矣。所以終夜長想有
慨于懷爾
北山録卷第四



北山録卷第五
  釋賓問第八假設賓主之問答以
釋吾門之疑滯也
向方士適石林之館向方士者假設。若烏
有先生亡是公之類
膜跪造
&T038720;膜跪拜也。穆天子傳云膜跪受
之。郭璞云。若今胡人禮佛也
述於主人曰。吾之
生也罹乎百憂。嘗他日在異室有牢醴有琴
瑟有詩書備讌。好歌詠乎先王之風。猶慊乎
未樂。今聿來高居。松桂寂寥。環堵虚白。鄙悋
之心祛矣慊恨也。久居俗網。毎厭繁
雜。一來蕭寺幽虚暢然者也
將幸味金
仙之旨。暢無生之篇佛經讃
無生理
飮歠法喜法華經云。
法喜禪悦
食。餐飮法
味自然飽足
沐浴甘露。朗煩素於秋照。擢華耀
於春滋。心顏雖懇。非敢以覬如之何既沐玄
風。道
心滋茂。心貎雖有情懇。
請問未敢。覬望如何
主人曰。余病廢久矣。覩
流世若瞑眩不悦乎厥躬説命云。若藥弗瞑眩。則
厥疾弗瘳。今我病世人
廢棄已久。覩流世之徒
於我&MT02774;然不相顧悦也
退藏于山林。居乃積蘇
編茨蘇草也
茨茅也
衣乃弊褐麁純褐毛也。純絲也。
論語云。今也純儉
乃單盂隻豆。巖流沈沈。與鳧鹿爲群。夫何道
之可觀事之可詢歟。但金石之和。隨拊撃之。
良能小大舒速。或亦果應樂無善聲。隨拊撃而則
奏。人無言對。逐把問以
相酬
賓降拜以謝主
人許問
主人避不敏避位謙也
敏達也
既復席。
賓曰。漢夢未占。音譯未通。此方先有得聞至
教者乎自漢明已前。此方還
有知西方有佛者無
主人曰。遼哉何吾
之知也遼遠也。向
吾之知謙也
但觸石之雲生於膚寸公羊
云。雲因觸石而生。膚寸而
合。四指曰膚。兩指曰寸
射鮒之水負於艅艎艅艎
呉王
舡名。言射鮒小
水能載大舡也
何期不然也。昔大聖遊婆闍國。
其國在南海。去方夏未之遠也南海去洛
未過萬里
微流
之風何莫及斯。故周穆王遇西極化人老聖
稱古皇先生老子西昇經云。
竺乾有古皇先生
孔丘推西方有大
聖者子云。西方有大聖
人。不言而自理
佛圖澄知臨淄石下有舊
像右露盤。揵陀呵見盤鴟山中有古寺基址。
安得不有見聞者乎此皆預有
見聞者也
迨漢武元狩初
第五主
元狩年
命霍去病北伐匈奴。過居延擒休屠王
屠音
獲金人以爲大神。列于甘泉宮。陳香火
以禮事之三年。鑿昆明池漢武元狩三年減隴西上
郡戍卒之半及弄法者謫
之。使穿昆明池。西京雜記云。池中刻石爲魚至遇雷雨魚
常鳴吼上有艛船數百戈矛照燭三輔故事云廣三百二十
畝。初穿得黒灰。
帝將以問東方朔也
得黒灰問東方朔。朔曰。此非
臣能知。陛下可問西域胡道人。曁張騫大夏
還。知有申毒國漢書張騫傳音
䔍。即印度同
山海經云。身毒
之民。偎人而愛人。郭璞注云。則天竺浮圖所
興之處也。亦曰印度。印度月名也。彼月有
千名。茲乃一焉若此方蟾蜍桂影冰輸金盤等
彼土取以爲國名具臨照義也
哀帝
世。景憲往大月氏。受浮圖經月氏王使太子
口授之也。劉向云。余遍尋群策。往往見有佛
經。及鴻嘉之年漢成
帝世
撰列仙傳
云。吾搜檢
藏書緬尋太史創造列仙圖。黄帝已下六世
迄于今。得仙道者七百餘人。向檢虚實定得
一百四十六人。其七十四人已見佛經矣。以
是而推周化爲秦。秦滅漢興。至于永平實千
年矣。自此之前何不聞也答漢夢未
占等也
賓曰。在
昔菴園按地。靈鷲騰光。聖衆滿於虚空維摩
居士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594 595 596 597 598 599 600 601 602 603 604 605 606 607 608 609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