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廣弘明集 (No. 2103_ 道宣撰 ) in Vol. 52

[First] [Prev+100] [Prev]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鳴則天魔稽首。是故號佛爲法王也。豈得與
衰周迦葉比徳爭衡。末世儒童輒相聯類者
矣。是以天上天下。獨稱調御之尊。三千大千。
咸仰慈悲之澤。然而理深趣遠。假筌蹄而後
悟教門善巧。憑師友而方通統其教也。八萬
四千之藏。二諦十地之文。祇園鹿苑之談。海
殿龍宮之旨。玉諜金書之字。七處八會之言。
莫不垂至道於百王。扇玄風於萬古。如語實
語不思議也。近則安國利民。遠則超凡證聖。
故能形遍六道教滿十方。實爲世界福田。蓋
是蒼生歸處。於時敬信之侶。猶七曜之環北
辰。受化之徒。如萬川之投巨海。考其神變功
業利益人天。故無得而名也。既滿恒沙之因。
故得常樂之果。善矣哉。不可測也。但以時運
未融。遂令梵漢殊感。所以西方先音形之奉。
東國暫見聞之益。及慈雲卷潤慧日收光。迺
夢金人於永平之年。覩舍利於赤烏之歳。於
是漢魏齊梁之政。像教勃興。燕秦晋宋已來。
名僧間出。或畫滿月於清臺之側。表相輪於
雍門之外。逮河北翻辭漢南著録。道興三輔
信洽九州。跨江左而彌殷。歴金行而轉盛。
渭水備逍遙之苑。廬岳總般若之臺。深文奧
旨發越來儀。碩學高僧蝉聯遠至。曁梁武之
世。三教連衡三乘並鶩。雖居紫極情契汾
陽。屏酒正而撒饔人。薫戒香而味法喜。恐
流難拔。躬以七辯能將。乃輕袞飾而御
染衣。捨雕輦而敷草座。於時廣創慧臺之業。
大啓表塔之基梁記云。東臺西府在位八十餘年。都
邑大寺七百餘所。僧尼講衆常有萬
人。討論内典共遵聖業。
孜孜無倦。各厭世榮也
遂令五都豪族厭冠冕而
歸依。四海名家棄榮華而入道。自皇王所居
之土。聲教所覃之域。莫不頂禮迴向五體歸
依。利物之深。其來久矣。孔老垂化安能與京。
案三十六國春秋高僧名僧牟子等紀傳。始
後漢永平十年已來。佛法東流。政經十代年
將六百。名僧大徳世所尊敬者。凡二百五十
七人。傍出附見者。及燕趙王公齊梁卿相等。
凡二百五十一人。陳其行業大開十例。一曰
譯經。二曰解義。三曰神異。四曰習禪。五曰
明律。六曰遺身。七曰誦經。八曰興福。九曰經
師。十曰唱導。此例高僧。皆徳効四依功備
三業。法傳震旦寔所頼焉邪見隱而不論。但説五
三惡者。夫雪山之内。本
多甘露。亦有毒草。大海之中既有明珠。亦饒羅刹。
昆岳缺於片石。鄧林損於一枝耳。復何可怪之
廣弘明集卷第十一



廣弘明集卷第十二
  *大唐*西明寺*沙門釋道宣*撰
辯惑篇第二之八
  決對傅奕廢佛法僧事并表
  綿州振響寺沙門釋明&T019598;
僧明&T019598;言。&T019598;聞三皇統天五帝御寓。道含弘
而遠大。徳普覆而平均。敷善教以訓民。布慈
心而育物。逮乎中古其道弗虧。故漢武欽明
見善而弗及。顯宗叡聖體道而不居。遂能
紆屈尊儀。甘泉禮金人之瑞。翹想夢寐徳陽。
降銅像之徴。於是秦景西遊。越流沙而訪道。
摩騰東入。跨葱嶺而傳眞。遂得化漸漢朝。寺
興白馬之號。道流晋世。刹建青龍之名。其間
盛寫尊儀競崇寺塔。騰惠雲於落刃。涌法
水於窮源。驅有識於福林。登蒼生於善地。開
闡佛法昭化愚曚。故得永平季年嘉瑞臻&MT02003;
慶雲流潤湛露凝甘。澤馬騰驤神雀翔集。朱
英吐含頴之秀。紫葩生連理之枝。可謂不世
之奇徴。非常之嘉瑞者也。於是西域入侍南
越歸仁。偃革休兵銷金罷刃。豈不由感聖降
靈奉戒行善精誠昭著貫逹幽明者哉。故書
云。天生神物以祚聖人。無徳斯隱有道則見。
著之惇史可得而詳。惟我大唐膺期啓運握
機御暦誕命建家。初起義則道協百靈。始登
圖則威加萬國。故世充化及。授首於東都。建
徳武周。櫬身於北朔。荊呉剋定秦隴廓清。方
應駕七寶而飛行。導千輪而輕擧。巍巍*不
與。蕩蕩誰名。功既成焉。事亦畢矣。加以留心
佛法眷言匡護。故莊嚴總持再興九級。沙門
釋子更度千人。像化彌盛於前朝。寺塔更興
於聖世。方頂戴三寶弘護四依。合掌低頭。忘
帝王之貴。斂心屈膝。盡至敬之誠。&T019598;自慶
遭逢屬此嘉運。方願息心淨刹畢志玄門。懍
勵六時。以酬聖世之徳。翹勤五體。用報罔
極之恩。而奕忽肆狂言上聞朝聽。輕辭蔑
聖利口謗賢。出語醜於梟音。發聲毒於鴆響。
專欲破滅佛法毀廢衆僧。割斷衣糧減省寺
塔。其故何也。奕曾爲道士。惡妒居懷。故毀聖
劣凡讃愚勝智。以下謗上用短加長。違理悖
情一至於此。但讒言害徳偏聽傷賢。故宋受
子罕之言。囚於墨翟。魯信季孫之説。逐於尼
丘。二子之賢。弗能自免。八條之謗。或累於
人。
主上欽明弗容讒慝。縱其三失寧致一疑。但
浮雲在天。白日有時虧照。遊翳拂目。陽精
爲之不明。而傅奕浮辭迷於視聽。情理眩惑
言語混淆。弗可專聽。豈應偏信。請共決對存
毀分甘。概忝在緇徒預參法侶。忽聞誹謗寧
不深傷。縱迴刃刳心。未以爲痛。抽刀斮髓。詎
以爲殘。謗讟之深傷酷甚此。經云。亡身護法
沒命弘道。此其時也。方抽腸瀝膽報邪逆之
仇讐。申表獻誠。雪師父之謗辱。冐昧忤聽。
追用驚惶。謹言
  謹奏決破傅奕謗佛毀僧事八條列之如

第一決破。僧尼六十已還簡令作丁兵強農
勸事
概聞至理絶言。本出毀譽之外。玄宗離説。寔
超語默之端。然物情不悟寄言深淺。世道多
惑假示精麁。故有内外道殊邪正説異。凡聖
位別大小教分。若以同會一乘。豈執之以謗
佛。終趣極果。不封之以謬眞。譬千川之赴滄
溟。萬流之歸巨海。内外明證。豈虚言哉。故法
華言。於諸過去佛。現在或滅度。若有聞法者。
無一不成佛。又涅槃經言。一切衆生皆有佛
性。究竟皆當成得佛道。又道家法輪云。若見
沙門思念無量。願早出身以習佛眞。若見佛
圖思念無量。當願一切普入法門。又靈寶洞
玄眞一經云。衆眞高仙已得佛道。又靈寶太
上祕要經云。各於現在同得佛道。故知不
二妙門終須齊入。唯一極果要必同登。苟執
異端自貽迷墜。近代學者率意庸愚。偸竊眞
言安置僞典。故五道輪轉託作仙經。三千威
儀假稱道戒。詣佛受法改作天尊。勤行作佛
轉爲金闕。本行迴爲本相。佛言題作道言。
摸託佛法之威儀。彷習衆僧之法式。或持
眞當僞詎識是非。飜正入邪豈知顛倒。事同
癡賊竊狐裘而反披。有類愚夫盜珠瓔而倒
著。如斯條類數亦衆多。略擧二三不可覶縷。
但傅弈曾爲道士。身服黄衣。不遵李老無爲
之風。專行張陵兵吏之法。或身爲米賊聚*斂
無端。名稱鬼卒咒詛寧忌。湯沐櫛梳與俗
既同。耽荒愛慾將世何別。加以内懷嫉意外
肆狂言。誹謗紛紜罵詈重疊。此而可忍。孰不
可容。今依事條。次第決破。願垂聖鑒。少詳覽

奕言。衆僧剃髮染衣。不謁帝王違離父母。非
忠孝者。今之道士戴幘冠巾。應拜時君。在家
侍養爲忠孝不。今既不然豈獨偏責。夫論忠
者。事君以盡命。殉義以忘身。孝者奉親竭
誠存沒以資濟。故道安直諫以輔秦。佛圖忠
言以匡趙。目連捧缽而餉母。釋迦擔棺而葬
親。寧國濟家豈非忠孝也。不如道士張魯亂
於漢朝。孫恩反於晋國。陳瑞習道而夷族。公
旗學仙而滅門。亂國破家豈有忠孝也
又言。衆僧仇匹内通衣形外隔。夭胎殺子違
禮逆天者。今道士既合氣修齋交接受道。應
護胎生子順禮合天。此則伉儷久成。陰陽本
合而無産孕。眞是夭胎。宜簡令作民。使其養
子増加戸口添足兵丁。豈非益國利民者乎。
又言僧有十萬。六十已還簡令作丁。則兵強
農勸者。夫論兵強者。尋衆僧之類。禀如來之
教。食唯米麺之素。供唯芋蒻之資。體瘠力
羸心虚氣弱。不折生草詎踐蜫蟲。習忍修慈
好生惡殺。對敵多怯不手必疑。徒勞行陣無
益兵勢也。如論道士人足數萬。祭三事五受
禁行符。章奏必宰雞肫。祭醮要求酒脯。臠膾
醑醪恣其醉飽。體肥力壯心勇氣強。安忍無
親惡生好殺。臨陣必勇下手不疑。列以軍伍
決強兵勢。若挍其力則道士強。論其徳衆僧
勝。去取之宜。斷可知矣
若言躬耕力作以爲農勸者。此由局見。未是
通途。夫俗不可以一禮齊。政不可以一道治。
士不可以一行取。民不可以一業。成故漢書
貨殖部云。古之四民不得雜處。士相與言仁
義於朝宴。工相與議伎巧於官府。商相與語
財利於市井。農相與議稼穡於田野。此四者
各安其居而樂其業。故得財成天地之宜。用
資國家之利。今者衆僧亦各有業。論其内以
慈忍推心。即是士之仁義。語其外以權巧化
物。即是工之伎能。談其行以施報相酬。即是
商之市井。語其道以自他兼濟。即是農之力
田。此則剋誠可以感鬼神。唯徳能以動天
地。運慈心以降澤。布恩惠以潤時。故善政者。
驟雨隨車飛螟避境。隴麥雙穟成禾九栽。蓋
由善政之功。匪唯勤農之力者矣
又言。欲令衆僧拜謁帝王編於朝典者。此之
一見迷倒最深。既自落坑引他墜井。欲令同
陷。其可得乎。昔桓玄簒逆狂悖無道。已有
此論。朝議不從云。沙門釋子剃髮染衣。許其
方外之人。不拘域中之禮。故袈裟偏袒。非朝
宗之服。缽盂錫杖。豈廊廟之器。而玄悖逆固
執不悛。既屈辱三尊飄蕩七廟。民怨神怒衆
叛親離。軍敗於東陵。身喪於西浦。覆車明鑒。
孰不誡哉。我大唐皇帝。命聖挺生。應休明之
期。當會昌之運。止塗息炭拔溺濟沈。弘聖教
以訓民。垂至仁以育物。年和歳稔氣阜時昌。
至徳玄功疇能殫紀。加以内懷四信外奉三
尊。屈乘輿而歸依。降冕旒而迴向。故得八方
稽顙萬國朝風。豈責離俗之人。令備在家之
禮。今道士披褐執板戴幘冠巾。既服臣吏之
衣。須行朝謁之禮。昔天師貴士尚拜帝王。今
鬼卒賤夫須跪卿相。宜令道士習其師法。朝
謁帝王參拜官長。編於朝典。不亦宜乎
論言。案漢魏已來。時經九代。其間道士。左道
亂朝妖言犯國者。披閲圖史何世而無。後漢
獻帝。張陵張魯詐説鬼語。假作讖書云。漢祚
滅後。黄衣得天下。遂與鉅鹿張角遠爲外應。
造黄布巾披黄帔。聚合徒衆誑誘愚民。
危社稷。尋被誅滅。故禮云。左道亂群者殺之。
今者道士不著李老參朝之服。乃披張魯亂
國之衣。師弟相承賊行不改。人數既多。共結
賊黨。或致窺覦寧不備豫。計數有五萬。簡令
作丁年税貲租歳産男女。則利國益民強兵
農勸。如概愚見。其如法者遵而奉之。其違禁
者廢而使之。庶莠稗一除田苗鬱茂。姦邪既
遣徒衆肅清。豈不善歟
第二決破。寺作草堂土舍。則秦皇漢武爲有
徳之
概聞法身無像應物有方。故假現全身。置
于多寶之塔。權分碎質。流乎阿育之龕。故
能聚散隨縁存亡任物。聖力權變不可思議。
但佛生天竺。隨其土風。葬必闍維。收必起塔。
塔即是廟。廟者貎也。祭祀承事如貎存焉。今
之國家宗廟社稷。類皆然也。但如來滅度一
百年後。有阿輸伽王。鐵輪御世。以威徳使鬼
神。福力興靈廟。故八萬四千之塔。不日而
成。千柱百梁之堂。匪朝既就。詎勞人力。自
是神功。豈以凡夫之情而疑聖賢之事。何異
斗筲測大海。尺寸量虚空。其可得乎。舍利東
流呉王創感。僧會稽請。丹誠至而忽臨。孫權
驗試。砧磓陷而彌固。於是騰光上徹。照灼斧
扆之間。發彩傍通。鬱映巖廊之下。會時欣躍
廣讃威靈。權及朝臣聞皆信伏。即爲建塔并
置伽藍。縁是江左大弘佛事。豈若太上骨朽
於關中。判無舍利。天師體葬於蛇腹。詎有
遺身。靡所依憑便生妖詐。聞佛有舍利八斛
用表遺身。遂畜小石二枚。以代仙卵。然仙卵
本狂豕之陰。玄壇乃老鬼之廟。若言舍利胡
骨。理勝狂豕之陰。佛圖胡塚。寧同老鬼之廟。
豈可以高下相況等級寄言。故今道士見舍
利如眼梗。詎肯歸依。覩浮圖若心刺。專謀破
毀。徒懷邪惡。其可得乎。歴代已來爲帝王者。
並夙種善根多懷正信。傾珍造塔撤寶崇眞。
皆欲申其追遠之誠。致其如在之敬。故
興九級備盡莊嚴。式搆百樑窮其壯麗。致使
貧人捧奠則梵宮立成。長者絣繩天堂即現。
因果之道斯理皎然。闇識之徒弗能悟矣
論言。案仁王經。世間帝王有其五種。一粟散
王威徳最劣。二鐵輪王治閻浮提。三銅輪王
兼二天下。四銀輪王化三天下。五金輪王統
四天下。此之五王。論其位上下不同。語其徳
勝劣有異。推秦皇漢武。閻浮提内唯王震旦。
五種王中粟散王也。斯乃徳劣而居勝殿。位
卑而處高臺。不以恩惠感人。專以鞭撻使物。
致神祇憤責民庶呼嗟。故史官貶之以爲無
道。又身歿之後盛造墳陵。費損萬金勞役百
姓。於是骨肉消散靈影滅無。年代寂寥威福
何在。我釋迦應世徳位獨高。道冠百靈神超
萬億。聖中極聖。徳過千聖之前。王中法王。位
居百王之上。豈伊秦皇漢武而挍其優劣者
哉。佛則徳高而居勝殿。位極而處高臺。唯以
徳化感人。不用鞭撻使物。自有帝王喜捨靈
神影助。滅度之後爲興塔廟。舍利不滅威靈
尚存。毀之立見惡徴。破之眼看致禍。故呉主
孫皓。奢淫苛虐不忌罪福言無報應。掘得銅
像令置厠前。至四月八日。小便像頭云。今八
日以灌爾頂。須臾之間即患陰&MT00458;。苦毒難
堪。太史占之云。犯大神。遍祷靈祇都無降異。
後聞説佛。方乃驚惶自慨前過。即遣迎像香
湯沐浴。叩頭謝過。應聲即愈縁是生信誡懼
終身。又宋臣謝晦。身臨荊州城。内有五層寺。
寺有舍利塔。晦性凶*悖。先無誠信云。寺塔
不宜在城。令毀而出之。於是自領軍士直至
塔前。衆皆戰慄莫敢擧手。晦遂嚴鼓驅逼軍
人。撞撃龕門破斫尊像。俄而雲霧闇地風塵
張天。晦及軍人身蒙灰土。以手拭之皮肉隨
落。遂成惡疾遍身癩瘡。不久叛逆尋被誅滅。
此事並如宋宣驗記説。略依記傳疏此事條。
示諸未悟曉其心目耳。如概愚見。釋迦應世
物共尊崇。在昔之時已有寺塔。今之造者請
而存之。李老棄世心尚虚無。在世之時
無館舍。今之奢競請宜省之
第三決破。諸州及縣減省寺塔。則民安國治」
概聞在昔明王恭己南面。智落天地不
慮也。辯雕萬物不自説也。何則勞於求土。
逸於驅使之士。但得其人天下自治。故訪
道宣室思政明堂。揆務分司沿方授職。八
並列十亂當朝。用能保又國家。剋寧社稷。
於是弘慈悲之化。緩賦而恤貧。行至仁之教。
省刑而愼獄。敷徳澤遠至而邇安。定成功制
禮而作樂。斯爲至治。可得而稱。故書云。治國
以安民爲基。安民以良吏爲本。若得其人則
國安。非其人則民亂。故知忠臣良吏。可以治
國安民者也。然須崇善建福樹果修因。敬事
神明承奉靈廟。豈可毀塔廢廟併寺逐僧。靈
祇爲徴禍福須愼。而奕兇*悖專肆狂言。聖朝
明鑒理無致惑
論言。竊見標樹爲社。立塼石以稱君。累土成
壇。束茅纂而爲飾。至於急厄求請微有威
靈。雨旱祈誠片致恩福。況佛神儀嶷爾靈相
儼然。而欲輕毀。其可得也。自漢明感夢。寺興
白馬之名。孫權驗瑞。塔始建初之號。自斯厥
後相係而興。向若神道泯無帝王豈應敬事。
威靈歇滅國主寧復遵承。並以目驗身臨。故
使歸依迴向。未若道家都無承據李老事周
之日。未有玄壇。張陵謀漢之晨。方興觀舍。故
後漢順帝中。有沛人張陵。客遊蜀土。聞古老
相傳云。昔漢高祖。應二十四氣。祭二十四山。
遂王有天下。陵不度徳遂搆此謀。殺牛祭祀
二十四所。置以土壇戴以草屋稱二十四治。
治館之興始乎此也。二十三所在於蜀地。尹
喜一所在於咸陽。於是誑誘愚民招合兇黨。
*斂租税米謀爲亂階。時被蛇呑逆釁弗作。
至孫張魯。禍亂方興起於漢中。爲曹操誅滅。
自爾迄今群&MT02125;相係。依託治館恒作妖邪。故
漢順帝中平元年。鉅鹿人張角。自稱黄天部
師。有三十六將。皆著黄布巾。遠與張魯相應。
衆至十萬。焚燒鄴城。漢遣河南尹何進。將
兵討滅。又晋武帝咸寧二年。爲道士陳瑞以
左道惑衆。自號天師。徒附數千。積有歳月。爲
益州刺史王濬誅滅。又晋文帝太和元年。彭
城道士盧悚。自稱大道祭酒。以邪術惑衆聚
合徒黨。向晨攻廣漢門云。迎海西公殿中。桓
祕等覺知與戰。尋並誅斬。又梁武帝大同五
年。道士袁矜。妖言惑衆行禁歩崗。官軍收
掩尋被戮滅。至隋開皇十年。綿州昌隆縣道
士蒲童。與左童二人在崩溪館。自稱得聖。
誑惑人民。重床至屋却坐其上。云十五童女
方堪受法。令女登床以幕圍遶。遂便姦匿。如
此經月。計所姦女。出數百人。後事發覺。因遂
逃亡。又開皇十八年。益州道士韓朗。綿州道
士黄儒林。扇惑蜀王令興惡逆云。欲建大事
須藉勝縁。遂教蜀王傾倉竭庫。造千尺道像。
建千日大齋。畫先帝形反縛頭手。咒而厭之。
河北公趙仲卿撿察得實。送身京省。被問伏
罪。出市被刑。今大唐革命妖惑尚興。以去武
徳三年。綿州昌隆縣民李望。先事黄老恒作
妖邪。去大業季年。有道士蒲子眞。微閑道術。
被送東京。至梁漢身死。因葬在彼。而李望矯
假云。子眞近還。又彼縣山側有一石室。巖穴
幽闇人莫敢窺。望乃依憑以作妖詐。在明則
張喉大語領納通傳。入闇則噎氣小聲詐説
禍福。遂令正直檀越幾致迴心。邪曲愚夫理
專信。道士傳説逹縣聞州。官人初檢。並皆
信受。後刺史李大禮云。此事非輕。必須申奏。
要假親驗方定是非。遂與闔州官人並道士
等一百餘騎。同乘鞍馬競飾衣巾。多料祭
槃倍科醮物。酒脯雜味任彼所須。同至窟前
再拜祈請。望時詐答。聞者傾心。唯巴西縣令
樂世質深逹機情。知其誑詐入闇密候。見望
咽聲質時呵之。望即款伏。收禁州獄。方欲科
罪。未經數日。服藥而終。概緬尋圖史博究古
今。記傳所聞眼目所見。左道亂政世有其人。
略出五三以爲鑒誡。希垂照覽宜簡除之。如
概愚見。若行李老清虚之道。依而存之。若習
張陵雜穢之法。糺而廢之。此則蕩彼妖邪去
其殘賊。可謂止暴息亂。豈非治國安民者乎」
第四決破。僧尼衣布省齋則蠶無横死貧人
不飢
概聞禀和合之氣。成虚假之身。外命所須。藉
衣食以資養。内報所恃。依形神以存立。形神
不可孤立。藉衣食以資之。衣食不可過費。行
廉恥以節之。故遺教經云。比丘受食趣得支
身。又言。著壞色衣以捨飾好。斯爲明訓。孰不
遵行。但如來制戒對根不同。人有上下制有
寛急。上則制之以急。使其頓修。下則授之以
寛。令其漸進。上制急者日唯一食。食止菜蔬
身止三衣。衣唯糞掃。下制寛者食許兩時。味
通蘇乳衣開十長。服許繒綿。或有老病之僧
身兼凍餧。沈痾之士體困飢寒。須給其衣
裘資其藥石。此則上根不假衆具自爾證眞。
下輩要藉資縁方得悟道。欲令一准。其可得
乎。若節僧尼衣布省齋濟貧活璽者。計僧尼
一齋止餐一缽一著唯衣數縑。而言損田夫
十口殺蠶十萬者。計道士一醮酒脯百盤一
年命綾千匹。應損千軍之食。殺萬億之蠶。而
奕知道士損多佯癡不計。僧尼費少子細
偏論。此全黨言君子弗聽。如概愚見。宜斷
道士醮祭及以命綾。此則有益於國家。不損
於民物。若縱而不禁。損國害民
聖上欽明寧不鑒照
論言。尋道士盟經先受十戒。次八十戒。後一
百八十戒。及三百大戒。乃至坐起臥息三千
威儀。皆云祕要。不妄授人。尋靈寶智慧上品。
十戒創首即言。不色不欲心無放蕩。又消
智慧經言。見人妻子願出愛獄。道士禀承理
應遵用。而建首不行專事違犯。何者。戴巾執
板似欲依經。而畜婦養兒還成破戒。此則公
行色欲。竟不知慚。故違經戒寧應有愧。何異
雞雀對戸交欲而無羞。狗豕當衢行婬而無
恥。多飮鹹水忘失思微。縱恣六情違犯十戒。
初之一戒既破不持。後之三千理廢無用。符
録科禁何所施行。又依老子金丹之經。眞人
内朝之律。朔望之祭。侍師私房。情意相親。
男女交接。使四目兩鼻上下相當兩口兩舌
彼此相對。陰陽既接精氣遂通。此則夫婦
成男女道合。以斯修道道弗可修。以此出
家家寧可出。顛倒迷惑何其甚哉。又言佛是
黠兒。理豐智慧。觀音戲伎實足權奇。不同祭
酒亂朝癡無智慧。天師蛇螫詎有神通。夫免
禁釋囚諸佛大慈。拔苦除害觀音至行。祈恩
自施。非詐誘而覓財。報徳出心。豈迫脇而
取物。若觀音慈悲。拔獄即是詃囚。天師行禁
殺怨。應爲斬士。然佛覩善則勸。聞惡則憐。慈
悲平等怨親無二。老子亦言。其善者吾亦善
之。其不善者吾亦善之。不如天師事五將三
神四司九府。受咒咀之法。行禁厭之符。怨者
令顛狂失心。憎者使驚怖失命。此眞世俗之
惡神。人間之殺鬼也。如概愚見。今時道士塗
炭合氣禁咒章符。此並非李老正言。乃是張
陵邪法。妖惑誑詐損國害民。請宜禁斷息其
邪僞也
第五決破。斷僧尼居貯則百姓豐滿將士皆

概聞八大覺行。以少欲標先。五比丘名。以乞
士爲最。故少欲省事。無復經營之憂。乞士任
縁。寧有藏積之累。老子云。多藏必周禮
云。積而能散積而能散。則行合檀那。多藏必
亡言符聖旨。尋老子行無爲之道。專任清
虚。修寂靜之心。弗營世務。然今道士都不遵
承。故二録大齋三元慶會。招合愚黨誘誑迷
徒。設厨食以邀賓。置酒鮭以待客。遂使監齋
分肉事等庖丁。觀主典鮭還如屠士。肉須乾
腊雜血便呑。酒使清醇半糟即啜饕餮難滿
縱恣無厭。加以多料紬綾以爲命綵。廣科黍
麥持作道租。傍此興生積聚盈庫。因斯番轉
居貯連倉。溪&MT03184;之心寧知滿極。至於高門仕
族判不歸從。下姓田夫偏來湊集。非是崇其
道法。直爲貪其酒鮭。猥雜繁多弗可殫述加
以徒衆卑末人品凡庸。故出家沙門多是貴
勝。在觀道士例是卑微。故梁武帝登祚之後。
施身入寺供養衆僧。隋帝之時秦孝王兒。捨
位出家修行佛法。未曾聞一帝王施身入觀。
未曾見一王子出家事道。自餘高門士族貴勝
豪家。或有夫婦相辭倶時離俗。男女相勸同
共出家。目見耳聞何待言説。若言斷僧尼居
貯令軍民富足者。夫論貧富皆是業縁。貴賤
並關運命。愚智不可易慮。姸醜弗可換身。
故經云。果報好惡定之於業。書云。命相吉凶
懸之於天。以此言之。軍民業貧者與之而弗
得。必其相富者任置而恒豐。故漢文帝以夢
而寵鄧通。相者占通貧而餓死。帝曰。能富在
我何謂貧乎。與之銅山專任冶鑄。後遭事逃
避餓死人家。又高駒麗王侍婢有娠。相者占
之。貴而當王。王曰。非我之胤。便欲殺之。婢
曰。氣從天來。故我有娠。及子之産。王謂不
祥。捐圈則猪嘘。棄欄則馬乳而得不死。卒爲
夫餘之王。故知業縁命運定於冥兆。終然不
處。弗可與奪也。論言。案經所明業果不謬。
作善得福爲惡受殃。斯理皎然。如何致惑。今
若引經據理彌益其深迷。且依書指事開其
淺識。何者昔武丁之時。毫有桑穀共生于朝。
太史占曰。野草生朝。朝其亡矣。武丁恐懼側
身修善。桑穀枯死。殷道中興。豈非爲善而有
福也。又帝辛之時。有雀生烏在城之隅。太史
占曰。以小生大。國家必昌。帝辛驕暴不修善
政。殷國遂亡。豈非爲惡之有殃也。如奕所言。
將生時之實貨。買死後之虚名。意謂生時
有施死後無報。愚闇之甚。奚可與言。眼見
春時種殖空竭倉儲。秋收冬藏充牣府庫。故
施有來報。感胎疊之與掌錢。徳必現酬。致
銜珠之與負鹿。此並經籍明證。何可致疑。又
言。禮佛不得尊豪。設齋不得富貴者。尋國家
太廟。先皇之靈。百神陪侍。萬民恃頼至尊拜
跪。故得居大位而處尊名。臣吏鞠躬荷寵祿
而享富貴。況佛法王。威神高遠。徳過千聖。道
冠百靈。禮拜祈誠理當富貴。歸依懇至必致
尊豪。昔人一瓢以濟*餧夫。尚得扶輪相報。
今一齋以供大聖。寧無福祿相酬。科類而言
理無致惑。如概所見。&T049301;貯有二。一則是衆佛
已先聽。二則是私如來久制。此開衆禁私大
聖明訓。宜令道士習此成規禁私開衆漸學
佛法。故春秋云。齊恒公問禮於左師與子産。
左師曰。夫禮者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也。大
國用之。小國習之。今道習於佛。類同此也」
第六決破。帝王無佛則大治年長。有佛則虐
政祚短
概聞中國者三千日月萬萬三千天地之中
央也。故有輪王迭出聖主繼興。御七寶而王
四天。行十善而被萬國。開平等之化。和怨以
睦親。扇慈悲之風。勝殘而去殺。故得不威不
怒。物以之行。不役不勞。民以之治。自大劫將
邁淳風漸澆。至徳云衰正氣斯殄。於是五濁
鼎沸三災競起。十六大國各擅尊名。八千聚
落咸據封域。競尋戈劍爭事廢興。彼此貪殘
更相屠害。故釋迦愍斯塗炭哀其沈溺。陳經
教勸善以誘賢。制戒律禁惡以懲罪。皆令息
妄歸眞還源返本。比乎中原之地。上古之初。
世朴時淳書契未作。民澆俗僞典籍方興。故
周公不出於上皇。孔子唯生於下代。制禮作
樂導俗訓民。致治興風匡時救弊。皆欲令止
澆息競返素還淳。比於釋迦其揆一也。若言
帝王未有佛法之前。則大治年長。有佛法之
後。則虐政祚短。不得事佛像不得讀佛經者。
科類而言。帝王未有周孔之前則大治年長。
有周孔之後。則虐政祚短。亦不得祭周孔神
行周孔教。理豈然乎。但無佛無法。人不知遠
惡以修善。無禮無教。世不識事君以養親。以
此而推。禮教不可一日而虧。佛法豈得暫時
而廢也
論言。尋奕所引。自後漢光武已前。無佛法則
祚久長年。子必嗣父臣不簒君。從漢明已後。
爲有佛法子弗嗣父臣多簒君。驗奕此言知
其庸闇。雖引圖史弗究始終。緬尋上代已來
爲帝王者。或一身而絶。或累世而亡。如
少昊。治政繁雜九黎作亂。其嗣不肖一世即
亡。帝摯亦無正嗣。治不滿朞一身而滅。自後
唐堯虞舜子皆不肖一身絶滅。夏桀殷紂。並
皆暴虐爲臣所誅。其間或爲臣而簒君。如羿
之與寒浞。或爲弟而奪兄。如仲壬之與雍己。
至乎周世子朝之逐敬王。子廢父也。曁乎秦
室趙高之殺二世。臣弑君也。至前漢呂后亂
朝王莽簒政。此豈有佛法使之然也。若言自
漢明已後迄乎蕭齊。皆爲崇佛法虐政詐短。
至於宇文既破滅佛法。應善政祚長。而奕盡
蕭齊則論。至宇文不説。非但誑惑民庶。亦
乃欺罔聖明。以此而論。事合繩劾。但宇文
簒魏而立虐政無道。君臣猜貳兄弟相誅。陵
蔑聖賢毀破佛法。治唯五主二十四年。推此
一條。帝王無佛法則虐政祚短。有佛法則善
政祚長。近代同知寧不信也。但奕太史之官
委任處重。須愼機密無得妄言。故古者聖人
當言而懼。發言而憂。而奕不慮禍福專事妖
邪。或置後引初。或隱首露尾。藏護道法謗
毀佛僧。唯事偏辭竟無正語。聖朝明鑒。寧不
察哉。如概愚見。帝王欲得祚久年長者。必須
興隆佛法樹善修功。慈育群氓勝殘去殺。明
死生之分。守止足之心。納忠諫之言。遠佞諂
之説。如此則三十之期自遠。七百之祚
長。故淮南子曰。天下有貴而非位勢。有壽
而非千歳。適情知足則貴矣。明死生之分則
壽矣
第七決破。封周孔之教送與西域。而胡必不
肯行用
概聞仲尼逝而微言絶。弟子喪而大義乖。自
爾詩書紛然淆亂。至秦皇焚滅典籍散亡。漢
武聿興文藝還闡。至於處大庭之館。居玄宮
之室。習無爲之道。行不言之教。以謙挹爲徳。
卑弱爲心。專任清虚杜絶仁義。務存嘉遁委
棄身名。九流之中則道家之流也。故漢書藝
文志云。道流者蓋出於史官。歴記成敗古今
之道。有三十七家。今之李老蓋一家耳。至於
建康莊之第。築碣石之宮。闡儒學之宗。弘文
藝之術。興邦制治導俗訓民。禮樂緝修憲章
條序。九流之内儒學之流也。故漢書藝文志
云。儒流者蓋出於司徒之官。辯陰陽明教化。
宗堯舜師仲尼。有五十二家。今儒學所傳也。
九流之中二化爲最。百家之内兩學爲先。用
各有宜。弗可廢也。何者。道法是虚無之唱而
違俗。不可以救弊。儒術乃教化之談而愼民。
可以導物。考而言之。非無優降。尋李老專任
無爲。止求自度心無廣濟。行闕兼他。近同
聲聞之自利也。故清淨法行經云。摩訶迦葉
化爲老子。迦葉既是小心。老子又無大志。法
行之言。信而非謬也。孔子以術藝訓民禮教
齊俗。少習利他漸學兼濟。巨同菩薩之利他
也。故清淨法行經云。儒童菩薩化作孔丘。儒
童既是大心。孔丘復有兼濟。法行之説。理豈
虚哉。考乎李典爰及孔經。教迹乃分理致終
一。若言封周孔之教送與西域。而胡必不行。
奕意豈不云。胡教來此漢人亦不得受。科類
而言。昇降懸矣。尋佛是大聖。化滿十方。遠降
威靈。漢明親覩。君臣欣感民庶歸心。故遣使
西行遠到天竺。摩騰隨至傳化迄今。周孔
聖。徳局一方。不能遠降威靈。使彼親感。故西
域之人無縁生信。亦不來此迎周孔之經。爲
孔教不行西土。以此而推。抑可知矣
論言。尋辛卯夜明。魯史傳其化迹。丙子星勃。
漢册記其威靈。然後像教西移法流東漸。自
摩騰降漢創譯眞言。笈多入隋盛飜釋典。
藤皮貝葉。遠傳天竺之文。玉牒金牋。近飜震
旦之語。爾來流演迄至于今。從漢明已來時。
經一十五代。譯人一百九十有六。所出經律
記論二千一百四十五部。合有六千一百五
十二卷。此並梵音所演天竺所傳。論其龍窟
經厨十分而未盡。鷲山法藏萬倍而何窮。今
之所飜。蓋少多耳。考其帝代尋其圖史。典誥
明據。奚可致疑。緬尋道家所注經籍。昔無今
有眞少僞多。如藝文志明。於道流雖有三十
七家七百九十三篇。唯七家八十二篇。明李
老清虚自守之道。自餘三十家七百一十一
篇。乃明帝王治化古今之道。故後漢書法本
内傳云。漢明帝永平十四年正月一日朝正
之次。五岳十八觀諸山道士褚善信等六百
九十人。聞攝摩滕竺法蘭等將佛經像來到
雒陽。傾國敬崇率土歸向。信等内懷惡嫉
求欲挍量。盡將道家經書。合三十七部七百
四十四卷。當時對燒並皆焚燼。善信等慚憤
憾激而死。以此而推。漢明之時。道家經書
止有三十七部七百四十四卷。雖有多軸非
盡道經。唯五百九卷。是天尊道君所説。餘二
百三十五卷。乃黄老等諸子之書。自爾已來
過此數者。並是道士増加妄造。不可承信。爰
至宋朝。道士陸修靜。答宋明帝云。道家經書
并藥方符圖。總有一千二百二十八卷。唯此
爲正。餘者並非。而今道士或出情製造。或改
換佛經。添足目録増加部帙。云有二千四十
卷。復過前數幾許浪言。請問道士後出之
經。爲是天尊更説。爲是老子前陳。縱使説經。
應有處所。爲是何帝何時何年何月。如必
有據容得流傳。如其詐妄理合刊削。又俗士
所製取作道經。此之流類數亦多矣。如太玄
經揚雄所造。洞玄經王褒所製。指歸經嚴君
平造。三皇經鮑靜所製。開天經張泮所造。化
胡經王浮所製。或取*槃古之傳。或取諸子之
篇。假認俗書以爲道教。偸竊釋典持作老經。
前已略陳不能重述。似貧人磬窘盜他寶爲
家財。飢者困窮噉芻芥爲美食。如概所見。老
子二篇正是道經。依令行之。自餘諸部皆是
妄認。事須正之庶知道與佛殊李將釋別。
庶使鼠璞不濫鷄鳳條分。後學之徒。豈應
謬歟
第八決破。統論佛法虚多實少。道人假説
概聞眞身絶待。非形方質礙可求。至理出情。
豈言談語論可得。大矣哉豁蕩乎大道之外。
妙矣哉超絶乎眞一之表。於是四句頓亡百
非洞遣。窮言極慮物莫能名者哉。但妄識悠
悠迷情蠢蠢。縱四狂而弗惺。耽五醉而長惛。
故大聖垂慈志存拯拔。於是開五生之迹。
通四辯之音。非身現身。身滿於法界。無説示
説。説遍乎大千。故有微塵化身分散而莫盡。
恒沙法藏流演而無窮。故須彌圖經云。寶
應聲菩薩化爲伏羲。吉祥菩薩化作女媧。儒
應作孔丘。迦葉化爲李老。妙徳託身開
士。能儒誕孕國師。又涅槃經云。所有經書
記論伎藝文章。皆是佛説。以此而推。三皇
五帝孔李周莊。皆是菩薩化身所收。文字圖
書詩章禮樂。並是諸佛法藏所攝。文理昭然
豈爲虚妄。而奕執言謬理。覩化迷眞。專以形
迹見譏。名器相局。將泥木以毀聖。持鐫畫以
難眞。然鐫畫代眞。寧是眞佛。泥木表聖。非即
聖人。故佛有覺名假名。非實佛有形像。假像
非眞。非眞而立像。爲令因像以悟眞。非實
以施名。爲令因名以悟實。無名無實。悟者所
以豁虚。非像非眞。逹人所以玄會。妙哉斯
言之至也。深矣斯理之極也。而奕闇於深理
迷於業報。弗論身後唯計眼前。若言欲求富
貴。唯須壯馬負鐵効力疆場。不須造像修功
以祈福力者。武周壯馬最多。世充厚鉀不少。
効力征戰固守疆場。常應富貴。今者何在。若
言欲得布絹豐饒穀米成熟。但栽蒔桑麻積
聚爛糞。不須寫涅槃千部。誦法華百遍。以祈
福力者。建徳廣占桑田。薛擧大足馬糞。長應
種殖多納倉厨。今復何在。若言欲得糧貯充
牣。耕穫弗愆。但開渠引水灌畦注埠。不須轉
海龍王經十部。以求雨潤者。蕭銑據有荊州。
堤堰倍常。沃潤應課收納。保據封疆今復何
在。以此而推。我
大唐皇帝。内則樹善憑福。外則應天順民。故
得華戎率從群兇授首。倉庫充牣封域廊清。
若非内外福饗。豈能剋定艱難者也。若言欲
求忠臣孝子佐世治民。唯讀孝經一卷老子
二篇。不須廣讀佛經者。尋此經但明世間忠
孝。未及出世忠孝。何者。夫處俗躬耕奉親以
竭力。出家修道尊法以興慈。竭力者答現前
之小恩。興慈者報將來之大徳。雖暫乖敬養
似若慢親。終能濟拔方爲至孝。斯則利沾三
世。豈唯旦夕之勞。恩潤百生。寧責晨昏之養。
挍其在出。勝劣明矣。若言老子二篇足明忠
臣孝子佐世治民者。尋老子絶慮守眞亡懷
厭俗。捐親弗顧棄主如遺。豈論奉孝守忠治
民佐世也。故老子云。吾所以有大患者。爲吾
有身。及吾無身。有何患乎。此令厭身棄世。
弗可佐世也。又言。貴身有天下者。可以暫託
不可久也。何上公注云。人君貴身而賤人。
欲爲天下主。則可暫寄不可久居。此令捨俗
遺榮。不可以治民也。尋傅奕負恃兇頑輕
脣吻。辭繁理寡語少罵多。縱瞋毒以中人。逞
惡言以迷俗。於是梟音醜氣稍滿村閭。鴆響
毒聲漸喧行路。遂令無識邪黨唱快相傳。逹
見士流傷歎憐愍。而偏護道法憎惡佛僧。物
類相感人畜同爾。有類蚩尤之犬吠於軒轅。
盜跖之徒惡於夫子。弗可怪也。但奕覩佛法
尊高衆僧貴勝。坐必居上行要在先。帝王盛
崇朝臣頂戴。寺塔宏壯齋供充盈。民庶爭歸
士女奔湊。至於玄壇之内事等荒村。治觀之
中還同廢社。時因祭醮。託酒肉以招人。或頼
吉凶。假送餉以來物。微沾識解弗受欺誣。
少有信心豈從迎請。愧斯寂寞恒有嫉心。
虚搆浮辭強相挫辱。罵詈極其醜氣。咒詛窮
其惡言。誹謗弗忌殃疣。識毀寧計罪福。縱
令眼前焚蕩不稱其心。手下屠刑寧厭其快。
云。人惡其上獸惡其網。斯之謂乎。昔
皓説魏太武。令破滅佛法殺害僧尼自於
家内禮事尊像。太武察得忿其矯誑。即便誅
戮曝尸都市。勅令行人咸糞其口。太武還興
佛法敬事如初。又周武帝狂悖無道。毀滅佛
法焚燒經像。破壞塔寺罷廢衆僧。遂身生
瘡惡疾而死。斯並近代詳驗靈祟著明。聖
上文思久已玄鑒。奕之罪業。方墜泥犁永劫
沈淪。深可怜愍。概矜其邪謬曉以正言。儻
或返迷去道何遠。望諸同惡咸識此
廣弘明集卷第十二



廣弘明集卷第十三
  *大唐西明寺沙門釋道宣*撰
辯惑篇第二之
  辯正十喩九箴篇  釋法琳
十喩篇上 答李道士十異論
有黄巾李仲卿。學謝管窺智慚臆度。矜白鳥
之翼。望駭嵩華。負爝火之光。爭輝日月。乃作
十異九迷貶量至聖。余慨其無識。念彼何辜。
聊爲十喩曉之九箴誡之。用指諸掌。庶明逹
君子。詳茲而改正焉
外一異曰
太上老君託神玄妙玉女。剖左腋而生
釋迦牟尼寄胎摩耶夫人。開右脇而生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