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廣弘明集 (No. 2103_ 道宣撰 ) in Vol. 52

[First] [Prev+100] [Prev]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天文部四十九種六十七帙五百二十八
卷 緯讖部三十二種四十七帙二百五
十四卷 暦算部五十種五十帙二百一
十九卷 五行部八十四種九十三帙六
百一十五卷 卜筮部五十種六十帙三
百九十卷 雜占部十七種十七帙四十
五卷 刑法部四十七種六十一帙三百
七卷 醫經部八種八帙五十卷 經方
部一百四十種一百八十帙千二百五十
九卷 雜藝部十五種十八帙六十六卷
右十部五百五種六百六帙三千七百三
十六卷
  佛法録三卷 外篇一
  戒律部七十一種八十八帙三百*三十
九卷 禪定部一百四種一百八帙一百七
十六卷 智慧部二千七十七種二千一百
九十帙三千六百七十七卷 疑似部四
十六種四十六帙六十卷 論記部一百一
十二種一百六十四帙一千一百五十八卷
右五部二千四百一十種二千五百九十
五帙五千四百卷
  仙道録 外篇二
  經戒部二百九十種三百一十八帙八百
二十八卷 服餌部四十八種五十二帙
一百六十七卷 房中部十三種十三帙
三十八卷 符圖部七十種七十六帙一
百三卷
右四部四百二十五種四百五十九帙一
千一百三十八卷
  文字集略一帙三卷 序録一卷
  正史刪繁十四帙一百三十五卷序録一
卷 高隱傳一帙十卷序例一卷 古
今世代録一帙七卷 七録一帙一十
一卷 雜文一帙十卷 聲緯一帙

右七種二十一帙一百八十一卷阮孝緒
撰不足編諸前録而載於此
孝緒陳留人。宋中領軍歆之曾孫。祖慧眞臨
賀太守。父彦太尉從事中郎。孝緒年十三。略
通五經大義。隨父爲湘州行事。不書南紙以
成父之清。年十六丁艱終喪。不服綿絋。雖蔬
食有味即吐之。在鍾山聽講。母王氏忽有
疾。孝緒於講座心驚而反。合藥須生人蔘。
自採於鍾山高嶺。經日不値。忽有鹿在前行。
心怪之至鹿息處。果有人*蔘。母疾即愈。齊
尚書令王晏通家權貴。來候之。傳呼甚寵。孝
緒惡之。穿籬而遁。晏有所遺拒而不納。嘗食
醤而美。問之乃王家所送。遂命覆醢。及晏被
誅。以非黨獲免。常以鹿林爲精舍。環以林池
杜絶交好。少得見者。御史中丞任昉欲造之
而不敢。進睨鹿林。謂其兄履曰。其室則邇。
其人甚遠。太中大夫殷芸贈以詩。任昉止之
曰。趣舍苟異何用相干。於是朝貴絶於造請。
惟與裴貞子爲交貞子即子
野之諡
天監十二年。祕書
監傅昭薦焉並不到。天子以爲苟立虚名以
要顯譽。自是不復徴聘。故何胤孝緒並得遂
其高志。南平元襄謂履曰。昔君大父擧不以
來遊取累。賢弟獨執其志何也。孝緒曰。若
麏麚盡可驂馭。何以異夫騄驥哉。王作二闇
及性情義。並以示之。請爲潤色。世祖著忠
臣傳。集釋氏碑銘。丹陽尹録妍神記。並先簡
居士。然後施行。鄱陽忠烈王孝緒姉夫也。
王及諸子歳時致饋。一無所受。嘗自筮死期
云。與劉著作同年。是秋劉杳卒。孝緒睨曰。吾
其幾何。數旬果亡。年五十八。皇太子遣使弔
祭。賵贈甚渥。子恕追述先志固辭不受。門
人諡曰文貞處士
緒博極群書。無一不善。精力強記學者
所宗。著七録削繁等諸書一百八十一卷。並
行於世。編次佛道。以爲方外之篇。起於

廣弘明集卷第三



廣弘明集卷第四
  *大唐西明寺沙門釋道宣撰
歸正篇第一之四
  捨事李老道法詔梁高祖武皇帝
廢李老道法詔北齊高祖文宣皇帝
通極論隋沙門釋彦琮
  捨事李老道法詔梁
梁高祖武皇帝。年三十四登位。在政四十九
年。雖億兆務殷而卷不釋手。内經外典罔
厝懷。皆爲訓解數千餘卷。而儉約自節。
羅綺不縁。寢處虚閑。晝夜無怠。致有布被莞
席草屨葛巾。初臨大寶即備斯事。日惟一
食永絶辛羶。自有帝王罕能及此。舊事老子
宗尚符圖。窮討根源有同妄作。帝乃躬運神
筆下詔捨道。文曰。維天鑒三年四月八日。
梁國皇帝蘭陵蕭衍稽首和南。十方諸佛十
方尊法十方聖僧。伏見經云。發菩提心者即
是佛心。其餘諸善不得爲喩。能使衆生出三
界之苦門。入無爲之勝路。故如來漏盡智凝
成覺。至道通機徳圓取聖。發慧炬以照迷。鏡
法流以澄垢。啓瑞迹於天中。爍靈儀於
外。度群迷於慾海。引含識於涅槃。登常樂
之高山。出愛河之深際。言乖四句語絶百非。
應迹娑婆王宮誕相。歩三界而爲尊。普大
千而流照。但以機心淺薄好生厭怠。遂乃
湛説圓常。亦復潜輝鶴樹。闍王滅罪婆藪除
殃。若不逢遇大聖法王。誰能救接。在迹雖
隱其道無虧。弟子經遲迷荒耽事老子。歴葉
相承。染此邪法。習因善發。棄迷知返。今捨舊
醫歸憑正覺。願使未來生世童男出家。廣弘
經教化度含識同共成佛。寧在正法中長淪
惡道。不樂依老子教暫得生天。渉大乘心離
二乘念。正願諸佛證明。菩薩攝受。弟子蕭衍
和南。于時帝與道俗二萬人。於重雲殿重閣
上。手書此文發菩提心。至四月十一日。又勅
門下。大經中説。道有九十六種。*惟佛一道
是於正道。其餘九十五種名爲邪道。朕捨邪
道以事正内。諸佛如來若有公卿能入此
誓者。各可發菩提心。老子周公孔子等。雖是
如來弟子而化迹既邪。止是世間之善。不能
革凡成聖。其公卿百官侯王宗族。宜反僞就
眞捨邪入正。故經教成實論云。若事外道心
重佛法心輕。即是邪見。若心一等。是無記性
不當善惡。若事佛心強老子心弱者。乃是清
信。言清信者。清是表裏倶淨。垢穢惑累皆盡。
信是信正不信邪。故言清信佛弟子。其餘諸
信皆是邪見。不得稱清信也。門下速施行」
四月十七日。侍中安前將軍丹陽尹邵陵
王上啓云。臣綸聞。如來嚴相巍巍架于有頂。
微妙色身蕩蕩顯乎無際。假金輪而啓物。託
銀粟以應凡。砥波若之利刀。收涅槃之妙
果。汎生死之苦海。濟常樂於彼岸。故能降慈
悲雲垂甘露雨。七處八會。教化之義不窮。四
諦五時。利益之方無盡。並&T022015;清日盛霧豁雲
除。爝火翳光塵熱自靜。可謂入俗化於蒙
底。出世冥此眞如。使稠林邪逕之人景法
門而無倦。渇愛聾瞽之士慕探賾而知迴。道
樹始於迦維。徳音盛于京洛。恒星不見周鑒
娠徴。滿月圓姿漢感宵夢。五法用傳萬徳方
兆。華俗潜啓競扇高風。資此三明照迷途之
失。憑茲七覺拔長夜之苦。屬値皇帝菩薩應
天御物負扆臨民。含光宇宙照清海表。垂無
礙辯以接黎庶。以本願力攝受衆生。故能隨
方逗藥示權顯因。崇一乘之旨。廣十地之基。
是以萬邦迴向倶禀正識。幽顯靈祇皆蒙誘
濟。人興等覺之願。物起菩提之心。莫不翹勤
歸宗之境。悦懌還源之趣。共保慈悲倶修忍
辱。所謂覆護饒益橋梁津濟者矣。道既光被
民亦化之。於是應眞飛錫騰虚接影破邪。外
道堅持正國伽藍精舍。寶刹相望。講會傳經
徳音盈耳。臣昔未逹理源。禀承外道。如欲須
甘果翻種苦栽。欲除渇乏反趣鹹水。今啓迷
方粗知歸向。受菩薩大戒。戒節身心。捨老子
之邪風。入法流之眞教。伏願天慈曲垂矜許。
謹啓
至四月十八日中書舍人臣任孝恭宣勅云。
能改迷入正。可謂是宿植勝因。宜加勇猛也」
  廢李老道法詔 北齊高祖文宣皇帝
昔金陵道士陸修靜者。道門之望。在宋齊兩
代祖述三張弘衍二葛。郗張之士封門受籙。
遂妄加穿鑿廣制齊儀。縻費極繁意在王者
遵奉。會梁祖啓運下詔捨道。修靜不勝其憤。
遂與門人及邊境亡命。叛入北齊。又傾散金
玉贈諸貴遊。託以襟期冀興道法。帝惑之
也。於天保六年九月。乃下勅召諸沙門與道
士學逹者十人。親自對校。于時道士祝諸沙
門衣缽。或飛或轉。祝諸梁木。或横或竪。沙
門曾不學方術。默無一對。士女擁鬧貴賤移
心。並以靜徒爲勝也。諸道士等雀躍騰倚。魚
睨雲漢高談自矜。誇衒道術。仍又唱言曰。神
通權設抑挫強禦。沙門現一我當現二。今薄
示小術。並辭退屈。事亦可見
命上統法師與靜角試。上統曰。方術小
伎。俗儒恥之。況出家人也。雖然天命令拒。豈
得無言。可令最下坐僧對之。即往尋覓。有僧
佛俊一名曇顯者。不知何人。遊行無定。飮噉
同俗。時有放言。標悟宏遠。上統知其深量。私
與之交。于時名僧盛集。顯居末坐。酣酒大醉
昂兀而坐。有司不敢召之。以事告於上統。
上曰。道士祭酒常道所行。止是飮酒道人可
共言耳。可扶輿將來。於是合衆皆憚而怯。上
統威權不敢有諫。乃兩人扶顯令上高座。既
上便立而含笑曰。我飮酒大醉。耳中有所聞
云。沙門現一我當現二。此言虚實。道士曰。有
實。顯即翹一足而立云。我已現一。卿可現二。
各無對之。顯曰。向*祝諸衣物飛揚者。我故
開門試卿術耳。命取稠禪師衣*缽*祝之。諸
道士一時奮發共咒。無一動搖。帝勅取衣。乃
至十人牽擧不動。顯乃令以衣置諸梁木。又
令*祝之。都無一驗。道士等相顧無頼。猶以
言辯自高。乃曰。佛家自號爲内。内則小也。
謂我道家爲外。外則大也。顯應聲曰。若然
則天子處内定小。百官處外定大矣。靜與
其屬緘口無言。帝目驗藏否。便下詔曰。法門
不二眞宗在一。求之正路寂泊爲本。祭酒道
者世中假妄。俗人未悟仍有祇崇。麹糵是味
清虚焉在。瞿脯斯甜慈悲永隔。上異仁祠
下乖祭典。皆宜禁絶不復遵事。頒勒遠近咸
使知聞。其道士歸伏者。並付昭玄大統上法
師度聽出家。未發心者。可令染剃。爾日斬首
者非一。自謂神仙者。可上三爵臺令其投身
飛逝。皆碎屍塗地。僞妄斯絶。致使齊境國無
兩信。迄于周時隋初。漸開其術至今東川。
此宗微末無足抗言。帝諱洋。即元魏丞相高
歡之第二子也。嫡兄澄急慢。爲奴所害。洋
襲其位代爲相國。魏暦將窮。洋築壇於南郊。
筮遇大横大吉漢文之卦也。乃鑄金像。一
而成。魏收爲禪文魏帝署之。即受其禪爲大
齊也。凡所行履不測其愚智。委政僕射楊遵
彦。帝大起佛寺。僧尼溢滿諸州。冬夏供施行
道不絶。時稠禪師箴帝曰。檀越羅刹察治
國。臨水自見。帝從之。覩群羅刹在後。於是
遂不食肉。禁鷹鷂去官。漁屠辛葷悉除不得
入市。帝恒坐禪竟日不出。禮佛行繞。其疾如
風受戒於昭玄大統。法上面掩地。令上履
髮而授焉。先是帝在晋陽。使人騎駝。勅曰。向
寺取經函。使問所在。帝曰。任駝出城。及出奄
如夢至一山。山半有佛寺。群沙彌遙曰。高洋
馲駝來。便引見一老僧拜之曰。高洋作天子
何如。曰聖明。曰爾來何爲。曰取經函。僧曰。
洋在寺嬾讀經令北行東頭與之。使者反命。
初帝至谷口木井佛寺。有捨身癡人不解語。
忽謂帝曰。我去爾後來。是夜癡人死。帝尋崩
於晋陽
  通極隨沙門釋彦琮
原夫隱顯二途。不可定榮辱。眞俗兩端。孰能
刊同異。所以大隱則朝市匪諠。高蹈則山
水無悶。空非色外。天地自同指馬。名不義
裏。肝膽可如楚越。或語或默。良踰語默之
方。或有或無。信絶有無之界。若夫雲鴻
羽孔雀謝其遠飛。淨名現疾比丘憚其高辯。
發心即是出家。何關落髮。棄俗方稱入法。豈
要抽簪。此即染淨之門。權實而莫曉。倚伏之
理。吉凶而未悟。遂使莊生宗齊一之論。釋子
説會三之旨。大矣哉。諒爲深遠寔難鉤致。竊
聞陰陽合而萬物成。鹹淡和而八珍美。何廢
四時恒序五味猶別。以此言之。豈眞俗之混
淆隱顯之云異。或有寡聞淺識。則欲智陵周
孔。微庸薄宦。便將位比帝王。強自大以立身。
謂一人而已矣。不信有因果。遂言無佛法。輕
毀泥越踐蔑沙門。愚襲腐儒戲招冥禍。或有
始除俗服状如徳冠天人。纔掛僧名意似聲
高海域。傲然尊處許爲極聖。豈知十纒猶障
三學靡聞。不隨機而接物。竟抱愚而自守。悲
夫二子殊途一何踳駁。高懷逹士孰可然哉。
冀欲解紛挫鋭。假設旗鼓。雖復倶有抑揚。終
以道爲宗致。其猶五色綺錯。近須彌而會同。
萬像森羅。依虚空而總集。歸根自紜紜之
物。呑谷實茫茫之海。斯誠光賛於佛道。述奬
於玄門。庶令無我無邪允謙允敬。式貽後進
論之云爾。有梵行先生者高屏塵俗獨栖丘
&MT03184;。英明逸九天之上。志氣籠八宏之表。藉
茅枕石落髮灰心。糞衣殊羊續之袍。繩床異
管寧之榻。自隱淪西岳數十年矣。確乎不拔
澹然無爲。毎而歎曰。窮則獨善其身。逹則
兼濟天下。但蒼生擾擾縶以愛羅。不可自致
清昇。坐觀塗炭。復須棄置林藪分衞人間。於
是屈迹暫遊。方踐京邑次於灞上。有行樂公
子者。控龍媒於&T022034;水。飛鶴蓋於浮雲。繍衣
侯服薫風合氣。玉勒金鞍爭光炫日。定知擲
果之愛是屬潘生。割袖之寵已迷漢帝。接軫
城隅陪曹王之席。連鏕池側追山公之賞。道
逢先生怪而問曰。先生貎若燕趙之士。髮如
呉越之賓。容色似困陳蔡。衣製不關楚魯。徐
行低視細語嚬眉。瓦鉢恒持。異顏回之瓢
器。錫音乍振。殊原憲之&T067436;杖。此地未之覩。
我嘗所不聞。敢問先生何方而至
先生靜默良久徐而對曰。觀子馳騁於名利
荒昏於色聲。戴天猶不測其高。履地尚不知
其厚。吾聞埳井之内。本無呑舟之鱗。楡
之間。詎有垂雲之翼。吾非子之徒與。其可
識乎。試當爲子言之。幸子暫留高聽。吾師也
徳本深搆。樹自三祇之初。妙果獨高成於百
劫之末。總法界而爲智。竟虚空以作身。寧
*惟氣禀二儀道周萬物而已。斯故身無不在。
量極規矩之外。智無不爲。用絶思議之表。不
可以人事測。豈得以處所論。將啓愚夫之視
聽。須示眞人之影跡。其猶谷風之隨嘯虎。慶
雲之逐騰龍。感應相招抑惟常理。於是降神
兜率之宮。垂像迦毘之域。氏曰瞿曇。種稱刹
利。俗名悉逹。道字能仁。乃白淨王之太子也。
家世則輪王迭襲。門風則聖道相因。地中三
千。既殊於雒邑。國朝八萬。有踰於鷲嶺。宗
親籍甚。孰可詳焉。曁吾師生也。坤形六動方
行七歩。五淨雨花滿國。二龍灑水遍空。神瑞
畢臻吉徴總萃。觀諸百代曾未之有。然復孕
異堯軒産殊禹契。至如黒帝入夢之兆。白光
滿室之徴。徒曰嘉祥。詎可擬議。身邊則金色
一丈。眉間則白毫五尺。開萬字於胸前。
躡千輪於足下。大略以言三十有二。非可以
龍顏虎鼻八采雙瞳方我妙色校其昇降者
也。雖復呂公之相高帝世謂知人。若譬私陀
之視吾師未可同日。於是崇業大寶正位少
陽。甲觀洞開龍樓迥建。至如多才多藝允文
允武。非關師保自因天骨。或於太子池臨泛
之辰。博望苑馳&T050932;之際。力格香象氣冠神
功。試論姫發曹丕莫之與擬。漢盈夏啓寧足
渉言。父王宿衞甚嚴喩視彌篤。九重禁闥。聲
聞則四十里。三時密殿。姫麗則二萬人。然以
道性恬凝志願冲固。雖居三惑之境。不改一
心之節。歴王城之四門。哀老病之三苦。乃自
嗟曰。人生若此在世何堪。脱屣尋眞其於斯
矣。于時桃則新花落雨。青春始仲。月則半輪
低閣。永夜方深。觀妓直之似横屍。悟宮
之如敗冡。天王捧白馬而踰城。給使持寶冠
而詣闕。雖復秦世蕭史周時子晋。許由洗耳
於箕山。莊周曳尾於濮水。方茲去俗何其蔑
如。是以仙林始抽簪之地。禪河起苦行之迹。
沐金流之淨水。遊道場之吉樹。食假獻
座因施草。於是十力智圓六通神足。魔兵席
卷大業剋成。獨稱爲佛。是吾師也。法輪則奈
國初轉。僧侶則憍陳始度。至於迦葉兄弟。目
連朋友。西域之大勢。東方之遍吉。二十八天
之主。一十六國之王。莫不服道而傾心。餐風
而合掌。於是他化宮裏乃弘十地。耆闍山上
方會三乘。善吉談無得之宗。淨名顯不言之
旨。伏十仙之外道。制六群之比丘。胸前則吐
納江河。掌内則搖蕩山谷。論劫則方石屢
盡。辯數則微塵可窮。斯乃三界之大師。萬古
之獨歩。吾自庸才談何以盡。縱使周公之制
禮作樂。孔子之述易刊詩。予賜之言語。商
偃之文學爰及左元放葛孝先河上公柱下
史。並驅之於方内。何足道哉。自我含靈福
盡法王斯逝。遂使北首提河春秋有八十矣。
應身粒碎流血何追。爭決最後之疑。競奉臨
終之供。嗚呼智炬消慈雲滅。長夜諸子誠可
悲夫。於是瞻相好於香檀。記筌蹄於貝葉。三
藏受持四依補處。而我師風無墜。於斯乎但
世道紛華群情矯薄人代今古。曁于像運既
當徂北稍復東漸。所以金人夢劉莊之寢。摩
騰佇蔡愔之勸。遺教之流漢地。創發此焉。迄
今五百餘年矣。自後康僧會竺法維佛圖澄
鳩摩什。繼踵來儀盛宣方等。遂使道生道安
之侶。慧嚴慧觀之徒。並能銷聲掛冠翕然歸
向。緇門繁熾焉可勝道。吾少長山東。尚素王
之雅業。晩遊關右。慕黄老之玄言。倶是未越
苦河。猶淪火宅。可久可大其*惟佛教也歟。
遂乃希前代之清塵。仰群英之遠迹。歸斯正
道拔自沈泥。本號離慾之逸民摧邪之大將。
吾之儔黨其謂此乎。公子蹙頞而言曰。觀先
生之辯。雖可談天。然其所説何太虚誕。竊
尋佛本啓化之辰。當我宗周之運。自云。娑婆
總攝靡所不歸。或復光照無際聲*振有頂。或
復八部雲臻十方輻湊。計天竺去我十萬里
餘。倶在須彌之南。並是閻浮之内。那忽此間
士庶無至佛所。如來亦何獨簡不賜餘光。弗
生我秦漢。靡載我墳籍。詳此二三疑惑逾甚。
僕聞貞不絶俗隱不違親。所以和光於塵裏。
披蓮於火内。至若束帶垂纓無妨修徳。留鬚
鬢足可閑居。且道本虚通觸無不是。
棄於冠&T074896;專在於錫缽。竊以不傷遺體始著
孝心。莫非王臣終從朝命。今既赭衣髡髮。未
詳其罪。不仕天子。無乃自高敢諮先生。請當
辯析
先生曰。吾聞大音不入於俚耳。其驗茲乎。猶
欲以寸管窺天小螺量海。而我法門出夐。非
吾子之能極。吾且仰憑神力更爲言之。吾師
化道含弘靈鈞遠被。但衆生縁薄。自爲限礙
耳。何關佛威之不大。聖澤之無均。其猶日月
垂像麗天。雷霆發音動地。而簡於聾瞽。豈光
微聲小者哉。然佛遊舍衞有餘二紀三億之
家。猶不聞見。何怪邊地十萬里乎。竊以周孔
之生。本惟華夏之邑。夷狄不信其理何耶。至
於東方朔之昇天。淮南王之入籙。然乘鸞排
霧世有其人。欲不長於神仙猶密之而弗載。
寧解味吾師之道術。書之於惇史乎。況値秦
皇焚典經籍不全。何容守此局文。遂無大見
然有或彼正眞甘茲隨俗。未悟身之非潔。豈
逹命也。無常服翫則數重不止。慳貪則一毛
難落。屑屑頑民可悲之甚。吾已無保於形骸。
誰有營於炫好。鬢髮既剪我心自伏。衣惟壞
色愛情何起。所以五綴而持想。六時而繋念。
蕭然物外是曰逆流。竊聞夏禹疏川則有勞
手足。墨翟利物則不吝頂踵。殺身以成仁。餓
死而存義。此並有違於大孝。然猶盛美於群
書。況吾養性栖玄立身行道。方欲廣濟六趣
高希萬徳。豈學子拘之於小節。顧在膚髮之
間哉。扇逐榮名餘事。從北面之朝也。其若
効淺祿微。唯勞諾走。功高無暇位極常懼危
溢不安。千仞棄珠一何賤寶。但火内之蓮非
吾所發。染而不染何爾能知。公子曰。先生強
誇華以飾非。護牆茨而不掃。請聽逆耳之篤
論。略條其弊也四焉。僕聞玉樹不林於蒹葭。
威鳳不群於燕雀。先生道雖微妙。門人獨何
庸猥。或形陋族微。或類卑神闇。無三端可以
參多士。無十畝可以爲匹夫。墮王事之不閑。
恥私門之弗立。寄逃役於佛寺之内。纔容身
於法服之下。見人不能叙寒温。讀經不解
音義。空知高心於百姓。背禮於二親。非所以
自榮。其弊一也。僕聞采椽土階之儉。唐堯之
所以字民。瓊室玉臺之盛。商辛之所以敗俗。
況如來行惟少慾徳本大悲。只應宴坐於塚
間。經行於樹下。何宜飾九層之刹。建七寶之
臺。不愍作者之勞。不慚居者之逸。非所以自
約。其弊二也。僕聞無自伐功老聃之極教。不
讃己徳*惟佛之格言。勞謙則君子終吉。
讓則聖人上美。必若内徳充盛自然外響。馳
應賓侶坐致揄揚。豈況佛心澄靜亡諸得失
之咎。如何獨許世尊之號。不欲推人。然彼群
經莫二之宗。各談第一之稱。自生牟楯。將
何以通。非所以自遜其弊三也。僕聞情存兩
寶心愼四知。方曰通人之雅懷。廉士之高節。
或散之於宗族。或棄之於山水。況玄道清淨。
反俗沙門而復縱無厭之求。貪有爲之利。勸
俗人則令不留髓腦。論嚫施則便無讓分毫。
或勝貴經過。或上客至止。不將虚心而接待。
先陳出手之倍數。此乃有識之同疾。海内之
共知。非所以自廉。其弊四也。僕直言雖苦可
爲藥石。惟先生高見覽以詳之
先生曰。吾子不笑何謂道耶。子但好其所以
同。寧知其所以異。徒欲圮毀未損金剛。吾
道弘邃豈可輕矣。吾聞萬機斯總。聖皇所以
稱大。百川是納。巨&MT03184;所以爲深。王則不
於細民。海則無遺於小水。況吾師大道曠無
不濟。有心盡攝未簡怨親。自當品戒徳之小
大。混族類之高下。故有除糞庸人。翻渉不生
之位。應書貴士。倒墜無間之獄。内祕難識外
相孰知。子何自擅爲銓衡。吾未相許爲水鏡。
若但以貎取人。失之遠矣。遂使叔向伏&T061503;
之語。長者悟沙彌之説。且復窮通有運否泰
無恒。或始榮而後辱。或初微而後盛。異轍紛
輪。可略言也。至如立錐無地。非慕堯舜之
徳。餘圖不紹。豈傳湯武之聖。詎知呑并六
國。其先好馬牧人。約法三章。則*惟亡命亭
長。樊灌起販屠之肆。伊呂出厨釣之間。歴代
因循高門相襲。遂爲四海強族五陵。貴氏冠
冕陵雲風流。蓋世曁若朝陽晞露羨皂隷之
難留。宿草負霜混螻蟻之莫別。是知用與不
用虎鼠何常。尋末窮本人倫一概。那忽輕以
乘軒蔑茲甕牖。雖復才方周旦。亦何足觀。嘗
試言之。朝市虚煩身心空弊。智者同棄賢人
共鄙。但覺斯懷之可入。所以避地而歸來。吾
則厭來苦而知昨非。子便耽往欲而惑今是。
寧自安貧樂道少賤多能。奚用太廟之犧牛。
竪子之烹雁。吾今素質自居默念無雜。不假
導於仁義。豈亂想於繁華。固亦騎遺牝牡自
忘寢膳。詎守寒温之小才。音義之薄技。修
心可以報徳。何局定省之儀。弘化可以接引。
寧止俯仰之事。此吾所謂一勝也。吾師空閑
樂處不*惟聚落。輕微矜納豈獨珠瓔。是以
栖形五山遊神三住。或受童土。或餐馬麥。
讃淨心之小施。譏雜相之多捨。庶令藉此而
建善根。因茲而表誠信。斯自束修大體供養
恒式。豈佛身之欲須。乃含生之逹志。但以
凡俗難悟憍嫉未除。競獻名寶利收多福。所
以玉槃高刹。掩日聳於半天。繍桷飛甍。連
雲被於寓内。爭名好尚。善將焉在。著相寡識。
遂及乎斯。雖乖至眞之理。足感榮華之樂。生
民*惟此爲功。如來亦何抑説。此吾所謂二勝
也。吾聞談無價之奇寶。冀欲拯貧。讃不死之
神香。只將愈疾。但衆生信邪巫之狂藥。捨正
覺之甘露。困毒已深懷迷自久。吾師之出世
也。本許救濟爲功。知我者希無容緘默。使物
識眞以迴向。何是非而自取。若夫二佛不並
於世。兩日不共於天。厥號無等庶弘至教。非
如君子之小聖事謙讓之風者。已然至理同
歸逐情異説。是經稱最各應宜聞。此吾所謂
三勝也。吾聞不趍四民之利。莫致百送之
金。但大患未亡有待須養。吾稱乞士。則受之
以知足。子名施主。則傾之以國城。何容責我
之貪。非不自揣己之慳蔽。是驗。分財相得獨
應管鮑乎。吾聞天王武庫出給。尚不由臣下。
況吾師福物與。寧獨任凡僧。本雖四輩而
來。今屬三寶而用。爲道興供義乖行福。既爲
十方常住。非曰私擬諸己。自專則法律不許。
請衆則和合無由。子何徳以能消。吾何情
而敢擅。只懼我之同咎。豈欲貪利者哉。竊以
粒重七斤。投水則煙火騰沸。飯餘一鉢。與人
則群類充滿。佛猶無吝於飢犬。寧有惜於
人焉。是知輒用固以招愆。迴施許而獲益。
眞是衆生之薄福。判非吾師之褊心。至如餓
鬼不覩川流。病人不覺美味。罪關於餓病。
豈流味之無也。竊聞功臣事主。粟帛不次而
酬勳。明王責躬。蒼旻不言而効徳。子*不能
自慨之無感。專謗吾師之不惠。持此饕餮何
以爲人。至若鄭侯傾産於交遊。田君布心於
賓客。空規豪蕩之聲勢。詎擬福田而攉揚。
此吾所謂四勝也。吾雖言不足而理有餘。子
但驚所未聞於不見。吾之所説子可悟
矣。公子曰。先生雖高談自雪終類守株。所論
報應何其悠眇。僕聞開闢混元分剖清濁。薄
淳異禀愚聖派流。至如首足之方圓。翔潜之
鱗羽。命分修短身名寵辱。莫非自然之造化。
詎是宿業之能爲。竊見景行不虧。夭身世而
&MT02324;。狂勃無禮。竟天年而享福。遭隨若
斯因果何驗。且氣息則聚生散死。形神則上
歸下沈。萬事寥廓百年已矣。何處天宮誰爲
地獄。庸人之所信。逹士未之言。先生猶
繋風。請更量也
先生曰。公子辯士哉。見何膚淺。所談不踰
百世。所歴無越八荒。詎能曉果報之終期。
察因縁之本際。不可局凡六識罔聖三明者
也。吾聞播植百穀。非獨水土之功。陶鑄四
生。詎正陰陽之力。既有根於種類。亦無離
於集起。竊見或體合夫妻子孫不孕。或身非
鰥寡男女莫均。至於螢飛蝉化蜂巣蟻卵。非
構兩精之産。豈從二藏之任。若但禀之於乾
坤。人亦奚頼於父母。一須委運慈孝何歸。是
知因自參差果方環互。支分三報星羅萬品。
或今身而速受。或來世而晩成。此理必然亦
而朽。竊以賞罰不濫。王者之明法。罪福
無舛。業道之大功。政治則五刑罰祿位賞。幽
祇則三塗罪人天福。目前可以爲監誡。豈伊
吾之構虚論哉。子未陷囹圄誰信有廷尉。不
遊岱宗便謂無鬼府。但善惡積成則殃慶有
餘。被之茂典爾所未悉。至如疏勒。涌泉之應。
大江潢石之感。羊公白玉郭巨黄金。&T060524;標鮑
宣之馬。珠降噲參之鶴。爰及宣王之崩於杜
伯。襄公之懼於彭生。白起甘死之徴。李廣不
侯之驗。陸抗殃則遺後。郭恩禍則止身。斯甚
昭著。孰言冥沓。雖有知無知六經不説。然祭
神祭鬼三代攸傳。必也死而寂寥。何求存以
仁行。無宜棄儒墨之小教。失幽所之大理。
子可惜良才太甚愚僻。早須歸悔體我眞言」
公子曰。先生雖懸河逸辯。猶有所蔽。僕聞天
蒸民剛柔爲匹。所以變化形器含養氣靈。
婚姻則自古洪規。嫁娶則列代恒禮。罪應不
關於子胤。道亦無礙於妻妾。遂使善惠許賣
花之約。妙光納施珠之信。衆香六萬尚曰法
師。毘耶二千猶名大士。何獨曠茲仇偶擁此
情性。亢龍有悔。其欲如之。品物何以生。佛種
誰因續。此先生之一蔽也。僕聞猛獸爲暴民
之業。毒蟲含傷物之性。所以順氣則秋獮。除
害則夏苗。天道之常何罪而畏。至於牛豕充
犧羔雁備禮。運屬厨人之手。體葬嘉賓之腹。
本天所生非此焉用。然復鳥殘自死班聽内
律。如何闕養形命空作土塵。此先生之二蔽
也。僕聞天列箕星地安泉郡。酒之爲物其來
尚久。銷愁適性獨可茲乎。所以嵇阮七賢。興
情於斗石之量。勛華兩聖。盛徳於鍾壺之
飮。管則藉此而談玄。于則因茲而斷獄。聞諸
往哲。未嘗不醼。但自持之於禮。何用阻衆獨。
清此先生之三蔽也。僕聞八政著民天之食。
五味資道器之身。降茲呼吸風霞餌飮芝露。
敢爲生類罔*不由之。自可飽食。用心無廢於
道業。何假持齋。倦力有乏於勤修。此先生之
四蔽也。先生若改斯蔽。僕亦慕焉。先生曰。吾
聞剛強難化固當爾耳。子之蔽乎。自不知其
蔽。吾之通也。子豈識其通。由此觀之。未可與
言道也。竊以鄙言無遜尚避至親。邪行不仁
猶慚先逹。然其男則纔離繦緥。羨雙飛以求
娶。女則僅辭乳哺。怨空房而感情。苟貪小樂
公行世禮。積習生常混然誰怪。此而無恥尤
類鶉鵲。勿將群小之制婚敢非高尚之敦雅。
且婚者昏也。事寄昏成。明非昌顯之裁範。
諒是庸鄙之危行。獨有展禽柳下之操。可以
厲婬夫。彭祖獨臥之術。可以養和性。斯固播
之於良書。美之於方策。況乃吾師之成教也。
弘淨行之宗經。豈復順彼邪風。嬰茲欲網。將
出六天之表。猶無携妓妾。既超四空之外。焉
可挾妻孥。*惟有二果白衣。繋業通許。一床
居士精而難混。但品物之生。自有縁託。何必
待我之相配方嗣。於吾師獨不聞同一化生
士無女業咸屏四大法喜資形。所謂一通也。
吾聞生死去來本同歩蠖。顯晦上下無異循
環。業之所運人畜何准。是以衞姫蜀帝之徒。
牛哀伯奇之類。狐爲美女狸作書生。抑亦事
歸難思。豈易詳也。竊以持戒無畏鬼龍。含徳
不懼蜂&T045758;。怖鴿投影猛虎越江。我善則報之
以明珠。人惡則應之以毒氣。諒由息之生殺。
豈禽獸*惟害物耶。雖復飛走別形。惜身莫
異。輪迴無始誰非所親。恕己爲喩亦何不忍。
詎可宰有生之血肉。充無用之肌膚。至若死
而歸土物我同致。所以黄不食黿。孔猶覆醯。
況吾仁慈之隱惻。孰甘美於肥鮮。但五律慚
開雙林永制。此吾所謂二通也。吾聞酒池牛
飮著乎在昔。雖百六數窮。亦亂國斯起。三
十五失。抑有由之。但今身酩酊。是焉可驗。
來生幽暗將復何已。至如文擧之鐏不空。玄
石之眠難悟。蓋惟耽酒之狂客。曷可以論至
道哉。但使深酣則過多。微醼則愆薄。欲言飮
而無災。未之有也。往賢之所嚴誡。良以此
乎。縱不關物命。亦無宜擧酌。此吾所謂三通
也。吾聞戒自禁心。齋唯齊志。可謂入道之初
行。教民之本法。但支立而已。身亦何知。若縱
情嗜欲。終爲難滿。所以節限二時足充四大。
覺翳螳之附後。見野狼之對前。危亡之期既
切。渇乏之情遂緩。自忻道勝而肥。何嗟食短
而倦。竊以帝王之祠宗廟。夫子之請伯陽。猶
須絶味辛葷清居齋室。況吾欲亡身而訪道。
寧復留心於美膳者哉。此吾所謂四通也。莫
謂子所不能謂吾爲蔽。吾之所辯幸子擇以
從之。公子於是接足叩頭。百體皆汗。魂飛
膽喪。五色無主。既如蹈虎。復似見龍。怳焉
若狂。莫知所對。先生摩頂勞曰。吾惟愍物。
子何怖耶。公子稍乃自安。泣而對曰。僕本生
下邑。無聞大覺之名。禀性疏野。翻踵外邪之
見。不遇先生幾將禍矣。比承下風之末。精義
入神。仰恃大慈追收前失。請容剃落。受業於
先生之門也。先生曰子悟。迷知返善矣哉
廣弘明集卷第四



廣弘明集卷第五
  大唐西明寺沙門釋道宣撰
辯惑篇第
俗之惑者大略有二。初惑佛爲幻僞善誘人
心。二惑因果沈冥保重身世。且佛名大覺照
極機初。審性欲之多方。練病藥之權道。故能
俯現金姿。垂丈六之偉質。流光遍燭。通大千
而闡化。致使受其道者獲證塵砂。内傾十使
之纒。外蕩八魔之弊。故能履水火而無礙。
攝龍鬼而怡神。三明六通。暢靈襟之妙術。
四辯八解。演被物之康衢。其道顯然差難備
叙。至於李叟稱道纔闡二篇。名位周之史臣。
門學周之一吏。生於厲郷死於槐里。莊生可
爲實録。秦佚誠非妄論。而史遷褒之乃云。西
遁流砂。漢景信之。方開東夏道學。爾後宗緒
漸布。終淪滯於神州。絶智守雌。全未聞於
寰海。蒙俗信度飾詐揚眞。乃造老子化胡
等經。比擬佛法四果十地劫數周循。結土爲
人觀音侍老。黄書度命赤章厭祝。斯言孟浪
無足可稱。方欲陵佛而誇法僧矯俗而爲尊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