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續高僧傳 (No. 2060_ 道宣撰 ) in Vol. 00

[First] [Prev+100] [Prev] 529 530 531 532 533 534 535 536 537 538 539 540 541 542 543 544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曉。然風彩高峻容止方複。言談之際機俊變
通。達外書工草隷。時吐篇什繼美前修。
又能折節下人。僮少道俗有才調者。命來
與語愛而狎之。至於侯王雄伯名儒大徳。便
傲然特立。不以介意。而神爽更高辯給電
疾。有梓州東曹掾蕭平仲者。梁高之孫也。博
學機關當時絶偶。往參談叙文集相示。平仲
尚之從容曰。仰承高懷蔑略諸貴等。今蒙
禮顧深愧非人。續曰。諸貴驕蹇須以驕蹇
對之。明公汎愛。故以汎愛相答。仲曰。法師
從來不爾。今日忽然。疑是虚談恐非實録。
答曰。貧道待公之虚實。亦如公遇續之實
虚耳。相與驩笑。嘗爲寶園寺製碑銘。中有
彈老莊曰。老稱聖者莊號哲人。持螢比
日用岳方塵。屬有祭江道士憑善英。過寺
禮拜見而惡之謂續曰。文章各談其美。苦
相誹毀未識所懷。若不除改。我是勅使當
即奏聞。續曰。文之體勢非爾所知。若稱勅
使欲相威愶者。我寺内年別差人當莊。此
是勅許。亦是勅使。卿欲奏我。我當莊人亦
能奏卿。英雖大恨無如之何。寺僧五十。雖
並遲暮。皆順伏之。嘗見人述莊子鵬鷃之
喩。便歎曰。莊蒙以小大極於此矣。豈知
須彌不容金翅。世界入於隣虚。井蛙之智
穢人耳目。後疾甚召僧。集已罄捨都盡曰。
生死常耳。願各早爲津濟。其夜命終。貞觀
中矣
釋慧*壁。姓弘蘇州嘉興人。爰初胎孕。母絶
辛鯹。及誕育後生嫌臭味。故始自孩嬰至
于七歳。菜蔬飽腹諸絶希求。出家依法流
水寺巖師明教。隨順修奉。冠肇已後。周遊
訪道無擇夷險。四論三經諮詢賞要。學既
明達還延舊居。四遠承風咸來請謁。門人
來去常數百人。曉夕誨誘樂説無倦。背不著
席四十餘年。老無久力時撫彎几。貞觀之
末年。七十餘。伊人不遠詞状罕傳。四遠稱
揚但云不可思議大徳也。至於登機對晤述
作憲章。高軌莫聞。恐埋諸古。惜哉
續高僧傳卷第十三



續高僧傳卷第十四
  *大唐西明寺沙門釋道宣撰
義解篇十 本十四 附見
  唐蘇州武丘山釋智琰傳
唐益州福成寺釋道基傳慧景 寶暹
唐蒲州仁壽寺釋道愻傳三道謙
唐京師崇義寺釋慧頵傳四
唐同州大興國寺釋道宗傳五
唐京師靈化寺釋三慧傳六
唐蘇州通玄寺釋慧頵傳七
唐蘇州武丘山釋法恭傳八
唐終南山至相寺釋智正傳九
唐襄州紫金寺釋慧稜傳十
唐襄州常濟寺釋智拔傳十一法長
唐荊州玉泉寺釋慧瑜傳十二
唐越州弘道寺釋慧持傳十三
唐越州嘉祥寺釋智凱傳十四
釋智琰。字明璨。俗姓朱氏。呉郡呉人祖獻梁
員外散騎侍郎。父珉陳奉朝請。琰託質華宗。
應生觀徳。母氏張夫人。初懷孕日。夢升通
玄寺塔。登相輪而坐。遠視臨虚曾無懼色。
乃得道超生之勝兆。人師無上之奇徴。是
知二曜入懷。雙龍枕膝。弗能及也。誕育之
取異儕童。秀氣貞心早形瞻視。八歳出
家。事通玄璩法師爲弟子。提屨持衣恭
侍弗怠。瀉瓶執杓受道彌勤。年十二。妙法
華經通誦一部。明悟聽察咸謂神童。乃自
惟曰。翼翼京邑四方是則。何得久拘坎井
乎。時年十六。即日出都。聽報恩持法師講
成實論。聰慧夙成深智開發。故得條振穎
披後來莫二。屬持公南上法筵用輟。因還
故里覲。省二親。仍於本寺開弘經法。峯堞
峻峙辯對如流。時年十九。莫不嗟其少秀。
逾年返京從泰皇寺延法師進具。徳瓶儀
鉢深護戒根。大莊嚴寺㬭法師。慧重中
原名高日下。乃依而請道重研新實。意得
情欵功倍由來。誠驥足之逢善馭也。陳至
徳三年。建仁王齊集。百師百坐。競流天口
之辯。千燈七夜。爭折動神之微。時年二十
有二。以英少之質參諸耆徳。通情則高衝
折機。縱難亦大車柅軸。皇上欣賞百辟嗟
稱。莫不愛其閑典服其敏捷。毎以人世囂
雜。幽栖清曠。屬陳氏喪鼎。便事東歸削迹
武丘。將三十載。憑巖面壑。任三業而閑
安。酌澗披松。隨四儀而宴處。雖形隱而名
揚。亦道潜而化洽於是八方歸仰四部虔心。
尚書令楚國公楊素。經文緯武。王佐國均。
乘貴負才。未嘗許物。行軍淮海。聞琰道
勝栖山。鳴鐃赴隴傾蓋承顏。五體投誠。恨
接足之晩。左僕射邳國公蘇威。重道愛仁彌
賞閑放。奉使呉越躬造山楹。覩貌餐音
虔拜欣躍。煬帝居蕃。揚作鎭。大招英
彦遠集賢明。琰既道盛名高。教書爰及。慮
使乎之負罪。嗟以已之累人。於是披衣
出谷蒙敬厚禮。因以辭疾得返舊山。隋文
遠欽爰降書問。屬炎暦有終鋒鏑騰沸。四
海同弊三呉益甚。檀越子弟迎出毘壇。首尾
十載化行帝部。大唐統宇咸返舊居。武徳
七年。蘇州總管武陽公李世嘉。與内外公私
同共奉迎。還歸山寺。於是禪賓慧侶更復
曩時。龍沼鳳林信爲懷喜。然琰自他兩化得
離倶修。講念之餘。常行法華金光明普賢
又誦法華三千餘遍。感應冥祥神瑞
非一。宵爐未爇自起煙芬。夕鑵纔空潜加
溢水。又願生淨土。造彌陀像。行三種淨業。
修十六妙觀。與州内檀越五百餘人。毎月一
集建齋講觀。勝輪相踵將逾十載。與夫般
若臺内匡俗山陰共誓同期。何以異也。後見
疾淶旬大漸。斯及誡訓慈切。衆侶哀涼。以
貞觀八年十月十一日旦。遷神武丘之東寺。
春秋七十一。其月二十二日。窆于寺之南嶺。
遠近奔馳皂素通集。花香亂空野哀慟若雲
雷。自有送終。奚復過也。惟琰幼小矜莊立
性端儼。精誠在操苦節彌勤。口辭雜味日
無再飯。非義理而不履。非法言而不談。
美貌奇姿乃超衆表。牆岸整肅氷雪凛懷。陳
臨海王弟道安法師。厭世出家内外通博。沙
門遍知學優業淨。交遊二子。時號三英。及
屏志林泉永絶人世。芳風令徳蹊逕成規。
莫不迴旟造山親傳香法。信法海之朝宗。
釋門之棟幹矣。講涅槃法華維摩各三十遍。
講觀經一百一十遍。常州弘業寺沙門法宣
曰。余與法師昔同京縣狎道華年。今接善
隣敦交暮齒。雖攀桂之歡或舛。而折麻之
贈不遺。想清顏之如在。悲徳音之已寂。
愧披文於色絲。終寄言於貞石。乃與寺主
智峯等。共樹高碑。在于寺宇
釋道基。俗姓呂氏。河南東平人也。素挺生
知譽標岐嶷。年甫十四。負帙遊于彭城。博
聽衆師隨聞成徳。討論奧旨則解悟言前。
新寄則思超文外。故徐許騰其明
略。河海重其義方。致使儕等高推前修仰
止。隋太尉尚書令楊素。負材經國任總權
衡。嘗奉清猷躬申禮敬。叙言命理噎歎而
旋。顧諸宰伯曰。基法師佛法之後寄也。自
見名僧罕儔其匹。即請於東都講揚心
論。既夙承風駕體預當衢。遊刃衆部玄機
秀擧。遂能談寫河傾響對雷動。于時大業
初歳。隋運會昌。義學高於風雲。搢紳峙於
山岳。皆擁經講肆問道知歸。踵武相趨遐
邇鱗萃。乃纉雜心玄章并抄八卷。大小兩
由來共傳。成得諸門自昔相導。皆經緯
裂詞飛戻天。控叙抑揚範超前古。自爾
四海標領盛結慧日道場。皆望氣相師指途
知返。以基榮冠望表韻逸寰中。大業五年。
勅召來止。遂即對揚玄論允塞天心。隋后
解統玄儒將觀釋府。總集義學躬臨論
場。鑾駕徐移。鳴笳滿於馳道。御筵暫止。駐
驆清于教門。自大法東流。斯席爲壯觀也。
仗辯之徒。倶開令譽。及將登法座各
擅英雄。而解有所歸。並揖基而爲玄宰。既
居衆望經綸乃心。便創擧宏綱次光帝徳。
百辟卿士。咸異嚮而共嗟焉。有隋墜暦寇
蕩中原。求禮四夷宣尼有旨。乃鼓錫南鄭
張教西岷。於是巴蜀奔飛望煙來萃。莫不
廓清遊霧。邪正分焉。敦閲大乘弘揚攝
論。釐改先轍緝纉亡遺。道邁往初名高
宇内。以聽徒難襲承業易迷。乃又綴大乘
章抄八卷。並詞致清遠風教倫通。故覽卷
軾若登龍門焉。信鴻漸之有日矣。故
貞觀帝里。㝢内知名之僧。傳寫流輝實爲
符契。但以世接無常生涯有寄。將修論疏。
溘爾而終。以貞觀十一年二月。卒於益部福
*成寺。春秋六十有餘矣。時彭門蜀壘復有
慧景寶暹者。並明攝論譽騰京國。景清慧
獨擧詮暢玄津。文疏抽引亟發英采。暹神
志包總高岸倫儔。談論倚伏態出新異。數術
方藝無學不長。自預比肩莫有淪溺。末年
耽滯偏駮遂掩徽猷。故不爲時匠之所班

釋道愻。姓張氏。河東虞郷人也。神氣高邈器
度虚簡。善通機會鑒達治方。子史流略嘗
頗遊處。護法御衆誠其本據。雖大通群籍。
偏以涅槃攝論。爲栖神之宅也。與弟道謙
發蒙相化。倶趣曇延法師。延正法城塹道
俗宗歸。觀屬天倫可爲法嗣。乃度爲弟
子。荷擔陪隨。遊栖宮闕講悟談述。皆簉下
筵欣叙玄奧。毎思撃節。故聽渉乃多而
覽其綱要。登預講釋屡結炎涼。三晋英髦
望風騰集。晩住蒲州仁壽寺。聚徒
樹業當衢。然以地居方會。賓旅湊從季
俗情蕪多縱凡度。既行向背憎愛由生。愻道
會晋川。行光河表。日延主客資給法財。皆
委僧儲通濟成軌。或有所匱者。便課力
經。始周告有縁。徳洽民庶。爲無不遂。所
以方遠傳譽更振由來。自蕃王府宰臺省
群僚。並紆駕造展。諮謁餘訓惑怱遽不
者。心愧悚戰。如謂有所失矣。斯固徳動
物情。爲若此也。愻癊道自資坐鎭時俗。雖
復貴賤參請。曾無迎送。加以言笑温雅談謔
任時。接晤縁機並稱詞令。而奉禁守節
不妄虧盈。頻致祥感時所重敬。大業末歳
妖氣雲奔。因事返京夜停關首。所投主人
家有五男。又勾外盜。見愻馬壯。欲共私之。
夜往其所。乃見十人圍遶其馬形並雄怒
擐甲執兵。衆盜同怖。因之退縮。細尋不見。
又往趣之還見如初。無敢近者。進退至五
遂達天明。既不見人。知是神感乃合面歸
懺焉。其冥通顯益如此例也。又以仁讓之性
出自天心。預見危苦。哀憐拯濟無擇怨憎。
通情盡一。唐初廓定未拔蒲州。愻與寺僧
被擁城内。時有一僧恒欲危害。非類加
謗乃形言色。愻雖聞此曾不輟慮。既規
不遂乃欲翻城。事發將戮並無救者。愻涕
泣辭謝於執事曰。此僧爲過事屬愻身。教
導未通故爲罪釁。此則過由愻起。宜當見
戮。苦復設諫。執事知是其敵。而不忍見愻
之云云。遂即釋放。自此已後更發仁風。據
事引之。達量之弘者矣。逮貞觀中年冬。
請講涅槃者。預知將終苦不受請。前人
不測意故鄭重延之。乃告曰。所以固辭者。
不終此席耳。不免來意且後相煩。遂往
王城谷中。道俗齊集。愻登座主題已告四
衆曰。世界法爾不久當終。敢辭大衆。云何
偈後請寄來生。遂依文叙釋。恰至偈初即
覺失念。經纔三宿卒于山所。春秋七十有
五。即其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也。闔境同號若
喪考妣。當夜雪降周三四里。乃掃路通行。
陳屍山嶺。經夕忽有異花遶屍周匝披地
踊出。莖長一二尺許。上發鮮榮。似欵冬色
而形相全異。七衆驚奉悲慶諠山。有折將入
城示諸耆宿。乃内水瓶中者。至明年五
月猶不萎悴。後拔之於地。方始枯矣。其冥
祥所感希世如此。晋州有人性愛遊獵。初
不奉信。有傳遜之祥兆達其耳者。乃造
山覓之。花滅屍亡唯覩空處。仍大哭曰。
生不蒙開信。死不蒙花瑞。一何無感。必神
道有徴。願重靈相。言訖地*踊奇花還長
尺許。欣慰嘉應。遂折取而歸通告郷川。由
斯起信。並近年目信可妄傳乎。愻弟道謙。
學行之美少劣於兄。而講解十地有聞關
表。以仁壽住寺既濱關路。毎因此囂塵地
接京都亟勞人事。乃顧言幽遁*暦觀山
水。谷號王城。因而栖處。時復登高臨遠。摛
體風雲具引名篇。高調清逸道俗賓會。又
聚山門談謔引心未曾虚老。以貞觀元年
卒于山舍。春秋六十七。愻撫之洒涙。與弟
子道基等闍毘遺陰。收其餘塵散之風府。
追惟恩悌。爲造釋迦塼塔一躯。勒碑樹
徳沙門行友爲文
和上諱慧頵。俗姓張氏。清河人也。有晋永
嘉。避地居于建業焉。天性通簡風神詳正。
洽聞博達砥礪後賢。昔在志學早經庠塾。
業貫儒宗藝能多具。父正見有陳文國英彦
所高。自有別集。嘉其欣奉釋門。悟其神宇
將欲繼世其業。故有所志請。並抑奪之
和上識眞日積情陳切至。若不出家誓
當去世。乃恐其畢命。且隷李宗。既處靜
觀權持巾褐。遂授三五祕要符籙眞文并算
數式易禁劾等法。神慧開明指掌通曉。又旁
詢莊老三洞三清楊子太玄葛生内訣。莫不
鏡識根源究尋支派。末乃思其眞際崇尚
自然。駐*采練形。終期羽化。討尋至理。若
響難追。即密誦法華意歸佛種。未經時
序文言並竟。會陳帝度僧。便預比挍。太建
年中便蒙勅度。令住同泰。剃落之後親親乃
知。既是官許即便稱慶。由附緇侶禀聽衆
經。後至前達日増榮唱。隋降陳國北度江
都。又止華林栖遑問法。有解法師。成論名
匠。因從累載聽談玄義。稽洽先聞更弘神
略。以道行成著。緇素攸歸。開皇末年被召
京寺。于時晋王開信盛延大徳同至日嚴。
並海内&T066960;梓遞互相師。毎日講乘五輪方駕。
遂得通觀異部遍覽衆傳讎討舊聞考定
新軌。陶津玄奧慧悟彌新。深鑒訶黎漏文
小道。乃歸宗龍樹弘揚大乘。故得中百般
若唯識等論。皆飮沐神化披閲文言講導
相仍用爲己任。時閑屏退成慮研思。所誦
法華通持猶昔并講文義以爲來習。貞慤
守正不妄參迎。沙門智首道岳等。並學窮
稽古架業重霄。飮徳欽風留連信宿。
議法律刪定憲章。歡笑而旋尋復造展。武徳
之始。皇姉桂陽長公主。造崇義寺。久崇戒
範。義而居之。世屬休明物情望重。律師玄
琓道張朝市。行感紫宸氣結風雲。遊從龍
象毎事邀延。叙言友敬而謙虚成治。時復
栖焉。*琓深戢機神彌隆致接故。有出罪
受戒。常居元席矣。貞觀十一年夏末。風疾
屡増。召門人曰。形勢不久將畢大辭。宜
各敦自愛。不宜後悔。恨福業未就。以爲慮
耳。乃割其冬服並用成之。又曰。若識神自
課可有常規。恐脱昏昧。非時索食一無與
法後將大漸。時過索粥。答曰。齋時過矣。便
默然不言。其臨終奉正爲如此也。至其年
七月二十六日卒於所住。春秋七十有四。
葬于高陽原之西。鑿穴處之。後又遷南山
豐徳寺東巖。斷石爲龕就銘表徳余學年
奉侍歳盈二紀慈誥温洽喜怒不形誨以行
綱曲示纖密。蒸嘗御渉炎涼不倦。初受具
後。性愛定門啓陳所請。乃曰。戒淨定明。道
之次矣。宜先學律。持犯照融然後可也。一
聽律筵。十有餘載。因循章句遂欣祖習。
貞觀初年。拔思關表廣流聞見。乃跪陳行
意。便累余曰。出家爲道。任從觀化。必事世
善。不可離吾。因而流涕。余勇意聞道。暫
往便歸。不謂風樹易喧逝川難靜。往還十
載遂隱終天。悲哉
釋道宗。姓衞氏。憑翊人也。行性虚融寛仁篤
愛。優洽成濟有名當世。弱年遺俗敦務釋
門。專志大論講散文旨。周武廢道隱形俗
壤。内薀明禁外附世塵。隋朝開教便預剃
落。住同州大興國寺。寺即文祖之生地也。
宇堂塔前後増榮。背城臨水重輪疊映。
寺立四碑峙列方面。宗於其中敷弘連席。
悟物既廣開洗塵心。而形解雄邃聽徒崇重。
四方賓客日別經過。周給供擬著名道俗。大
業季暦荐餒相尋。丘壑填骸人民相食。
宗偏廣四恩開化氓隷。施物所及並充其
供。故蒲州道愻。同州道宗。住隔關河。途經
即日。情同拯濟騰實廣焉。衆以徳望攸
歸。擧知寺任。統收僧侶。慈旨弘被。以法
寄人弘成濟在律僧衆餘學彜倫斯亂。乃
到京室。延請沙門智首。中夏講説。宗率其
部屬三百餘人。横經承旨初不覺倦。立寺
極久淨地全無。雖未執觸終染宿煮。釋文
至此宗乃知非。銜慨晩學未成護法。乃停
講翻穢方進後文。又常徒布薩物貴新聞。
衆多説欲不赴斯集。及聞欲之爲教。誠
爲悕求。本是厭怠不成聖法。自爾盡報躬
臨説戒。諸有不來量事方許。毎至累約。
言渉勤繁者。皆爲之流涙沾巾歔欷不
已。其欽敬正法爲若此也以貞觀十二
年遘疾卒于所住。春秋八十有五。門徒弟子
五百餘人。奉佩法訓無因景仰。乃竭情厚
葬。故轜駕連陰幢蓋相接。數里之間皂白斯
滿。墳於城東立碑表徳
釋三慧。婁煩人。崇履涅槃以爲正業。行
流河朔名振伊&MT00266;。大業初年。以學功成采。
下勅徴入慧日道場。東都晩進玄津通渉。慧
有功矣。而神氣清嚴顧盻成則。鼓言動論
衆所憚焉。帝以通道明機務須揚選。乃勅
往巴蜀捜擧藝能。屬隋運告終寓居
&MT00267;。流離從物因事引生。而性絶煩囂屏居
弘業。鄼國公竇軌作鎭庸蜀。偏所諮崇。服
其處靜自虚。致斯隆敬異等。慧觀時制用。
故無虚影。武徳九年遠朝京闕。勅見勞問
任處黄圖。工部尚書段綸。宿樹善因造靈
化寺。欽慧道素上奏任之。時復闡弘重移
榮*采。頗傳筆記。後學稱尋。貞觀年中召
入參譯。綴文證義倫次可崇。製翻經館序。
情置列贍勇豐矣。以其年卒於本寺。春
秋七十矣。慧昔在絳州。獨處別院感見神
童。形質希世。致敬於慧云。屈法師誡勗
知事勿耕墓所。言已便隱。初未之爲述。
後復重來還述前事。若不爲語。當打彼僧
必至死也。登爲問之。乃正耕田中故塚。遂
令止之。由是僧侶清晏卒無後患。自非立
正處懷。焉使非人投告。故慧之垂訓。不許
觸犯幽顯。如所引云
釋慧頵。姓李氏。江夏人。本寔隴西。世戴蝉
冕。遙泒合於天潢。遠條連於若木。十一世
祖西晋都亭侯。重避難徂南亭于夏汭因
遂家焉。十歳出家。師事舅氏光嚴寺明智法
師。智即建初之入室。蒙命説以開筵。乃竭
志依承。義門斯啓。于斯時也。南國令主雅
重仁王。毎歳肆筵高選名徳。年纔弱冠預
擬斯倫。高第既臨聲唱逾遠。天子目覩天人
仰賛。光寵國恩恭先是立。及天厭陳徳隋
克昌。金陵講席掃土倶盡。乃杖策遊呉。
大乘頓轡爰整其旅。廣開學市。遠招八埏
之士。以扇一極之風。蘇州刺史劉權。果達
三徳才著九能。又於簡易時務依影法筵
悦飮河之滿腹。欣負山而無倦。自有陳
淪沒物我分崩。或漏網以東歸。或入籠而
北上。谷風以恩相棄。伐木以徳相高。積佇
朋從咸來謁敬。大業之始曲降皇華。竟以疾
辭逸情山水。呉之高人爲之胥附。咸請處
於通玄依瑞象而弘演。有隋昏逸作梗妖
氛。乃避地毘陵沈默宴處。而顯靈瑞相二寺
僧徒翹請弘法。寺有沙門智AF智猛。風猷
警邁不乏精神。既遇通人傾心北面。勤則
不匱敏而有功。並繼敷揚倶馳東箭于
時刑新輕典世渉屯蒙。長淮已南猶稱呉
國。杜威專制端委君臨。崇尚佛理欽茲
歸戒。大唐高祖掃舊布新。起師臨洛徴威
謁帝。俛首應詔不悦于躬。頵爲説宿因。
釋威憂憤。達頂生之非固。曉呉&MT00268;之失圖。
威乃接足烏咽由斯而別。有餘杭沙門道
願法濟等。先禀成論義同門戸。不遠千里
請道金陵。乃欝相然諾。既而敷暢至理藥
木滋繁。爰逮施奉並無輕費。於遠行龍泉
二寺。造金銅彌勒像各一躯。坐高一丈五
尺。用結來生之縁也。貞觀元年通玄上徳
惠儀法師。道心精粹量包山海。修己安人
非幾不踐。東晋之日呉有白尼。至誠感神
無遠弗屆。天竺石像雙濟滄波。照燭神光
融曜滬涜。白尼迎接因止通玄。自晋距陳
多顯靈瑞。隋末軍飈玉石倶盡。二像尊儀
蒙犯霜露。儀師獨苦心行切情昏曉。以佛
無殿僧何得安。乃跋渉山谷*升景&MT01743;材。
不逾一年浮汎千丈。履深冒險還到大
呉。廣開月殿指畫斯立。頵以風雨相感。席
卷而還。無替兩時功兼二事。有呉縣令陳
士綽者。排繁從義傾仰法音。請講法華涅
槃。文軸纔竟疲役増勞。即以麈尾付囑學
士智奘曰。強學待問無憚*惠風。師逸功
倍不慚屡照。誓言既止怡然冥目。以貞觀
四年十月終于通玄。春秋六十有七。其年十
一月墳于白虎之南嶺。學士弟子等千餘人
哀泗傷心。恐芳儀之有絶。乃樹高碑。江王
學士諸麟爲文。貞觀五年弟子法韶等。孝情
殷至攀號靡及。謹於墳前建塼塔五層。禪
師慧儀。郷拜勝徳。香火情軫兼事經綸。故
使瞰迥憑高當衢向術。生平子弟。仰瓊
級而霑襟。宿昔徳朋。望玉輪而屑涕。常
州沙門法宣曰。余與上人情均道勰。君終我
疾。枕涙眠號素車不馳。玄壤長隔欲伸悲
緒。聊書短銘。方墳在列。靈塔斯布。爰屬
勝人允茲崇樹。於惟法主人勝徳全。愛河
早越心燈幼傳。巖嶽一簣哮吼三年。青蒲應
擧紫極聞天。名邦佇化利物攸往。衢罇日
斟懸鏡常朗。義海傍溢談峯直上。誰謂明珠
忽潜幽壤。神丘掩穴素塔標墳。瓊龕宿霧
玉掌排雲。澗松送響巖桂呈芬。山飛海運
遷貿相踵。火入秦陵書開汲冡。惟茲道力
巍巍長竦
釋法恭。姓顧氏。呉郡呉人也。正信天發成
徳自然。妙識悟道高情拔俗。故知爲道者
貴其精力。通方者歸其至當。立朝者宗其
篤誠。招隱者味其閑放。詳之於恭。諒法侶
之羽儀。人倫之准的矣。初生之夕室有異光。
爰洎撫塵便能捨俗。事武丘聚法師爲弟
子也。受具之後。聽餘杭寵公成實&T009929;公毘
曇。逮寵將亡。乃以麈尾付囑。凡斯先達皆
人傑也。恭既受法寄相續弘持。三呉九派之
流。爭趨問道。而勞謙終日應對不疲。行高
而挾如愚。學廣而陳面壁。後言遊建業歴
詢宗匠。深疑碩難毎袪懷抱。固有無得之
道大弘遺名之情斯著。乃旋軫舊壤。幽居
於武丘山焉。燒指供心。痛惱之情頓遣。
禽庭獸。長往之志彌存。開皇中年。州將劉權。
成呉土心遊釋教。乃嚴駕山庭屈還
城邑。住迴向寺。既迫茲固請翻然迴慮。以
爲體道由心。道存則喪於彼我。立教在迹。
教行則混其顯晦。乃遊洛轉法通流甘露。
挹河仰岳均美前奇。大唐闡化彌崇弘演。
貞觀十一年下勅赴洛。常州法宣同時被召
亦既來儀。深降恩禮對揚帷扆。辯説紛綸
明像教之興滅。證遺法之囑付。入侍讌筵
既摛雅什。田衣作詠仍即賜縑。有感聖衷
深見顏色。特詔留住傳送京師四事資給
務令優厚。雍州牧魏王。遙加欽請以爲戒
師。親降疏曰。昔道安晦迹襄陽。聲馳秦闕。
慧遠栖心廬岳。名振晋京。故知善言之應
非徒千里。明月所照不隔九重。法師笠澤
上仁震維高徳。律行淨於青眼。威儀整於赤
髭。傳燈之智不窮。法施之財無盡。弟子攝
此心馬。毎渇仰於調御。墾此身田常載懷
於法雨。若得師資有託。冀以祛此六塵。善
尊啓行。庶無迷於八正。謹遣諮祈佇承
慈誘。既膺斯請供施特隆。自爾朝野明達
緇素清高。聞風延佇望室奔湊者。厥罕書
矣。然其廣植徳本遐擧勝幢。寶殿臨雲金
容照日。講筵初闢負笈相趨。談疏纔成名都
紙貴。加以博通内外。學海截其波濤。鴻筆
彫章。文囿開其林藪。以貞觀十四年十月
六日。遷神于西京大莊嚴寺。春秋七十有三。
冕旒興悼有識含悲降勅加以賻贈。并造
靈輿。遞給傳乘。付弟子慧襲送柩還郷。
以十五年二月十五日。窆於武丘之南嶺。道
俗奔赴望途悼泣。門人等師資増感歳序易
馳。非夫*琓琰孰陳不朽。乃共竪豐碑。式
偈頌。中書令江陵公岑文本制序。朝散
大夫著作郎劉子翼制銘。兩叙風聲各其
志矣
釋智正。姓白氏。定州安喜人也。家傳信奉
夙著弘通。纔預有知便辭世網。識見弘擧
不群蒙稚。年十一將欲落采。父母諸戚對
之泣涙。而顏色無改。師知其遠度也。日授
未聞。隨得縁記録爲譜諜。有所遺忘尋
問相續。身無戲掉口不妄傳。奉戒精勤昏
曉自策。和上同師私共歎異。年雖弱冠曾無
驅役。供贍所須恣其學問。不盈數載慧聲
遂遠。開皇十年。文皇廣訪英賢。遂與曇遷
禪師同入魏闕。奉勅慰問令住勝光。仁壽
元年。左僕射虞慶則。欽正高行爲奏寺額。
造仁覺寺延而住之。厚禮設御。正乃深惟
苦本。將捐此務歸靜幽林。承終南至相有
淵法師者。解行相高京城推仰。遂往從焉。道
味江湖不期而會。因留同住二十八年。靜恭
無事不渉人世。有請便講詳論正理。無請
便止安心止觀。世情言晤不附其口。貞梗自
課六時無憩。以貞觀十三年二月二十八日
卒於本住。春秋八十有一。弟子智現等。追
惟永往感息難顧。鳩拾餘身。於寺之西
北鑿巖龕之。銘記如在。現少出家諮承法
教。正之箴誡略無乖緒。致所著諸疏並現
筆受。故正之製作也。端坐思微。現執紙筆
承顏立侍。隨出隨書終于畢部。乃經累載
初不賜坐也。或足疼心悶不覺倒仆。正呵
責曰。昔人翹足七日尚有傳揚。今爾纔立
顛墜。心輕致也。其翹仰之極。復何得而加焉。
正凡講華嚴攝論楞伽勝鬘唯識等不紀其
遍。製華嚴疏十卷。餘並爲抄記。具行於

釋慧稜。姓申屠氏。西隆人。胎中父亡。惟母
鞠育。三藏懁慧。思願聞法。母氏憐其孤
苦。相從來聽襄陽閏法師三論。文義之間
深有領覽。年至八歳其母又終。無師自發。
獨詣邑西檀溪寺誕律師而出家。十六乃往
荊州茅山明法師下。依位伏聽。問經大意
深有奇理。召入房中。三年曲教*惟陳不有
有也稜於此義深會其旨。隋末還襄。又
逐安州暠師入蜀凡有法輪皆令覆述。吐
言質樸談理入微。時人同號得意稜也。及
暠下獄。稜亦同繩。身被桎梏於成都縣。一
獄囚徒請講三論。周於五遍。勅遂釋放。便
逐暠還。既達安州糧粒勇貴。旦往隨州巡
里告索。暮達暠所如常採聽。往還三百深
有足功。然其報力雄猛。生無一患。門學所
推。及暠力微四大退貶。令代講涅槃。咸怪
其言謂違暠義。時席端俊異者三十餘人。將
往副水百有餘日。惟講三論。後暠患愈還
返安州。常於暠房叙經大意。外有側聽皆
爲漫語白暠曰。稜於初章全若不解。明
日上講。請爲定之。及時告曰。欲定初章者
出來。時問侶蓋衆者二十五人。一一誦呈。
皆云不是。稜最後述句。句雖異皆云得意。
由是靡伏莫敢輕者。暠之將終告曰。稜公
來。吾今付囑最後續種。自吾講來*惟汝一
人得經旨趣。乃握*稜手曰。夫講説者應如
履劍。不貪利養不憚劬勞。欲得燈傳多
於山寺。讀經法事並爲物軌。如爲一人衆
多亦然。如此可名報佛恩也。又曰。共公同
渉苦辛。年載不少。*惟以無相爲本。然後
言矣。語已而終。初未囑前。稜夢神人失兩
眼。又見一人著青衣執寶鏡放光來印。
稜心既受訣已。百日懷戀。後還襄州紫金
寺。講論五年。衆有三百。貞觀八年又還
彌。講涅槃大品惟度等經。至十二年三月。
鷹入寺群島飛去。因即散衆。及司功捜
訪。一無所獲蒋王臨襄。佛法昌顯。請於梵
雲相續齋講。道俗翕習又復騰涌。至十四
年正月半。有感通寺昶法師。曰夢見閻王
請稜公講三論。拔公講法華如何。稜曰。
善哉。慧稜發願。常處地獄教化衆生講大
乘經。既有此徴。斯願畢矣。至九月末。蒋王
見稜氣弱。送韶州乳二兩。逼令服之。其夕
夢見一衣冠者曰。勿服此乳。閻羅王莊嚴
道場已竟大有乳藥。至十月半黄昏時。遂
覺不悆。告弟子曰。吾五藏已崩無有痛所。
四更起坐告寺主寶度曰。憶年八歳往龍泉
寺借觀音。未至耆闍已講三遍皎如目前。
言未訖。外有大聲告曰。法師早起燒香。使
人即到。度曰何人。答曰。閻羅王使迎。稜即起
燒香洗浴懺悔禮佛訖。還房中與度別。食
粥未了。便取一生私記焚之曰。此私記於
他讀之。不得其致矣。至小食時異香忽
來。稜斂容便卒。即十四年十月十六日也。春
秋六十有五。合境僧衆七日七夜法集功徳。
蒋王贈絹五十疋。送於鳳林山。玄素同集五
千餘人。開講設齋。終日方退云
釋智拔。姓張襄陽人。幼年清悟雅好道法。
六歳出家。初爲閏師弟子。閏顧有濟器。乃
携付哲法師。哲亦襄川僧望。具之別傳。初
誦法華。日通五紙。經中理路略有規度。惟
曰。斯經諸佛出世之大意也。一人一道非弘
不通。誓畢依持開悟蒙俗。周聽乃洽。承
帝京上徳吉藏法師四海標領三乘明匠。尋
詣奉旨欣撃素心。首尾兩遍命令覆述。英
俊鼓言無非亂轍。藏親臨坐。拔問衆曰。
一乘爲兩。遂分爲三。亦可一乘爲兩。分
爲三兩。衆無敢答。藏曰。拔公此問深得旨
矣乃囑累。大法必在機縁。於是還襄。會賊
徒擾攘無由講悟。晝藏夜伏私薀文義。
後植清平住耆闍寺。恒在常濟。講法華經
年別五遍。門人法長後生穎萃。見住梵雲領
徒承業。貞觀十四年九月十七日。於清信
士張英家。宿集竪義開法華題。或問今昔
開覆三一之旨者。答對如風響。解悟啓時
心。便告稜法師曰。智拔答畢須彌來難。盡
皆神俊。詣八方郷里大徳檀越等相別。時
不測其言也。遂即潜然。迫而察之。已遷化
矣。合境玄素嗟惋驚慟。顏状如生。加坐堅
正蒋王躬臨燒香供養。贈物百餘段。墓所
設五千僧齋。春秋六十八矣
釋慧瑜。姓岑氏。少孤窘。三歳二親倶喪。養
於舅氏。五歳隨外祖往長沙寺聽。見佛
啼泣戀慕不肯還家。遂住之爲寺救苦法
師弟子。令誦大品。五十日中一部通利。晩
聽三論大品。鏡其宗領。隨有行文。觀用明
的。逢難入玉泉山。寺側有泉旁作草庵。
於中宴坐二十三年。初無暫離。觀心純淨未
可言覩。泉神供奉時或見聞。黒蛇一頭長二
丈許。隱顯現身如守護相。群賊雖來無敢
近者。有老賊張赫伽者。勇悍無前携引十
賊。身挾兩刀欲殺此蛇。去二百歩。蛇乃張
目出光。賊徒皆倒經兩日間瑜覺往救。七
人已死。蛇隨瑜行。爲誦大品大明呪訖。三
人方活。於是四遠聞風往造供施委積。貞觀
十年。荊州道俗請出勝覺寺講三論大品。
開化未聞佛法由盛。十四年七月二十三日。
合寺同見群星入井。不測其故。至八月十
七日。講大品至往生文未訖。手執如意
於座而卒。春秋七十有九
釋慧持。姓周。汝南人也。開皇初年。父任豫
章太守。因而生焉。少機警美姿制。栖遊之
方欣其言晤。履歴名邦將挹道化。初達丹
陽開善寺。投滿法師而爲息慈。令誦大品。
日通五紙。斯經易誦難持。而能文句無爽。
時共美之。年登冠具。身長七尺色相光偉。
執持威容不妄迴視。故俗又目曰象王持
也。乃聽東安莊法師。又聽高麗實法師三
論。鉤探幽極門學所高。兼善老莊易史。談
玄之次寄言洗理。越公楊素治兵淮海。聞
風造展。歎其清悟曰。斯寔絶倫之僧也。隋
末避難往越州住弘道寺。常講三論大品
涅槃華嚴莊老。累年不絶。立志堅白。書翰有
聞。不出寺門將三十載。*加坐不臥勤苦
至終。以貞觀十六年八月二十三日旦。告
弟子曰。吾欲往他方教化。急作食。及時
至三下。前食還房。加坐繩*床斂容而逝。
弟子謂言入定。三日任之。會稽丞杜伏護
者蔬素長齋。依常參拜聞有異香方知久
化。跏結鏗然伸而不得。乃坐送大禹山。都
督已下玄素萬餘人。悲歎相嗟至於殮所。
春秋六十八矣
釋智凱。姓馮氏。丹陽人。父早亡。六年聽吉
藏法師法華火宅品。夜告母曰。經明火宅
者。只我身耳。若我是火宅。我應燒人。既其
不燒明知無我。終夜達朝詣藏出家。身相
黒色。故號烏凱。年十三。覆藏經論縱達。論
並不拘檢約。隨藏會稽嘉祥等寺。門人英
達無敢右之。及藏入京即還靜林聚徒
常講。武徳七年。剡縣立講聽徒五百貞觀元
年。往餘姚縣小龍泉寺。常講三論大品等
經。誓不出寺脇不親席。不受供施自僧
而已。佛殿之後忽生一池。便曰。只飮此池
可以卒耳。爲性慈仁言極獷厲。時越常
俗多棄狗子。凱聞憐之乃令拾聚。三十五
十常事養育。氈被臥寢不辭汚染。至十九
年。齊都督請出嘉祥令講三論。四方義學
八百餘人。上下僚庶依時翔集。用爲興顯
也。百有餘日日論十人。答對冷然消散無
滯。初發龍泉小池即竭。凱聞歎曰。池竭食
亡吾無返矣。至二十年七月二十八日。依
常登座。手執如意默然不言。就撿已終。
乃加坐送大禹山七日供養。常有異香。州
宰自*撿深發堅信。乃起塔七層以旌厥徳

續高僧傳卷第十四



續高僧傳卷第十五
  *大唐西明寺沙門釋道宣撰
義解篇十一 正紀十五 附見
  唐越州靜林寺釋法敏傳一
唐襄州光福寺釋慧&MT01805;傳二
唐襄州神足寺釋慧眺傳三
唐綿州隆寂寺釋靈睿傳四
唐京師弘福寺釋僧辯傳五
唐京師普光寺釋法常傳六
唐澤州清化寺釋智徽傳七
唐澤州清化寺釋玄鑒傳八
唐京師弘福寺釋玄會傳九
唐京師慈悲寺釋行等傳十
唐蒲州仁壽寺釋志寛傳十一
唐相州慈潤寺釋慧休傳十二曇元 靈範
唐京師弘福寺釋靈潤傳十三淨元 智衍
唐京師慈恩寺釋道洪傳十四
唐京師慈恩寺釋義褒傳十五
釋法敏姓孫氏。丹陽人也。八歳出家。事英
禪師爲弟子。入茅山。聽明法師三論。明即
興皇之遺屬也。初朗公將化。通召門人。言
在後事。令自擧處。皆不衷意。以所擧者
並門學有聲。言令自屬朗曰。如吾所擧乃
明公乎。徒侶將千名明非一。皆曰義旨所
擬。未知何者明耶。朗曰。吾坐之東柱下明
也。明居此席不移八載口無談述身無妄
渉。衆目癡明。既有此告莫不迴惑。私議。
法師他力扶矣。朗曰。吾擧明公必駭衆意。
法教無私不容瑕隱。命就法座對衆叙之。
明性謙退泣涕固讓。朗曰。明公來吾意決矣。
爲靜衆口聊擧其致。命少年捧就傳座。告
曰。大衆聽。今問論中。十科深義。初未
言。而明已解。可一一叙之。既叙之後。大衆
愜伏。皆慚謝於輕蔑矣。即日辭朗。領門人
入茅山終身不出。常弘此論。故興皇之宗
或擧山門之致者是也。敏採摘精理出聽
東安。言同意異更張部別。年二十三又聽高
麗實公講大乘經論。躬爲南坐結軫三周。
及實亡後。高麗印師上蜀講論。法席彫散
陳氏亡國。敏乃反俗三年潜隱。還襲染衣
避難入越。住餘姚梁安寺。領十沙彌講法
華三論相續不絶。貞觀元年。出還丹陽講
華嚴涅槃二年。越州田都督。追還一音寺。
相續法輪。于時衆集義學沙門七十餘州八
百餘人。當境僧千二百人。尼衆三百。士俗之
集不可復紀。時爲法慶之嘉會也。至十九
年。會稽士俗請往靜林講華嚴經。至六月
末。正講有蛇。懸半身在敏頂上。長七尺許。
作黄金色吐五色光。終講方隱。至夏訖
還一音寺。夜有赤衣二人。禮敏曰。法師講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529 530 531 532 533 534 535 536 537 538 539 540 541 542 543 544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