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續高僧傳 (No. 2060_ 道宣撰 ) in Vol. 00

[First] [Prev+100] [Prev] 526 527 528 529 530 531 532 533 534 535 536 537 538 539 540 541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陽允當講匠。聽衆千餘堂宇充溢。而來者不
絶。遂停法肆。待有堂宇方可弘導。爰有
施主。即爲造千人講堂。締搆斯須不月便
就。既登法座衆引充滿。覺威容宏雅其状
若神。談吐抑揚。汲引玄隱。披釋沖洽。聽徒
竦戴。誠博義之弘量也。著華嚴十地維摩等
疏并纉義章一十三卷。文質恢恢條貫倫約。
齊魏明徳咸誦行之。至武徳三年。會獫狁
南侵。覺少有恙。通告門人曰。吾其去矣。侍
者曰。今寇賊臨城人路阻絶。知何處去。答
曰。生死道長去留無日。明當別矣。乃勅出
身資爲僧設食。與衆取訣。通夜正念精爽
冷然。明相纔出奄然從化。春秋九十矣。初覺
慧解之性素蓄胸襟。福業攝生隨喜者衆。凡
有營理。身助修治故寺之基趾。咸由勸勉。
又聞往生淨土園施爲功。不遠千里青州
取棗。於并城開義寺種之。行列千株供通
五衆。日呈茂美斯業弘矣。時寺有二僧。倶
智達。遠公門人。善解當世。武徳之初京
邑呈美。又有明幹者。亦亞其倫。相與傳燈
流芳不絶
釋智琚。新安壽昌人。俗姓李氏。原其世系出
*自高陽未胄。任爲理官。仍以爲姓。時代
音變。遂以理爲李。因而氏焉。其本冀州趙
郡典午。東遷徙居江左。父褘仕梁員外散騎
侍郎。琚年十九。便自出塵聽坦師釋論。未
淹灰管頻聞精義。坦即隋齊王aC之門師
也。次聽雅公般若論。又聽譽公三論。此三
法匠名價尤重。琚欲潔操秉心。偏窮法性。
諸高座主多無兼術。古人有言。學無常師。
斯言有旨。廣尋遠討曲盡幽求。年二十七即
就敷講。無礙辯才衆所知識。説經待問亟
動恒倫。及坦將逝。以五部大經一時付
屬。既蒙遺累即而演之。聲價載隆。玄素
攸仰。然其口不言人。眼無受色。牢醍弗
嘗葷辛無犯。入室弟子明衍。受業由來便
事之爲和上。亡前謂曰。吾以華嚴大品
涅槃釋論。此之文言吾常吐納。今以四部義
疏付*屬於汝。乃三握手。忽然而終。&T021156;
於常州之建安寺。即武徳二年六月十日也。
窆於毘壇之南寺之舊垗。衍姓丘氏。晋陵名
族。容止可觀精*采卓異。敬崇芳績樹此高
碑于寺之門前。陳西陽王記室譙國曹憲爲

釋道慶。姓戴。其先廣陵。後進度江家于無
錫。年十一出家。事呉郡建善寺藏闍梨。服勤
盡禮同侶所推。十七出都。聽彭城寺講成
實論。大義餘論皆莫之遺。所以時匠目曰。
懸日月於懷中。注江河於口内者。誠歸於
慶矣。既荷嘉問倍志兼常。利齒聞於既
往。高座屬於茲日。及陳祚云亡法朋彫散。
東歸無錫居鳳光寺。學徒載萃誨誘如初。
後止毘壇弘業寺。專事闡弘無棄涼暑。然
美容止善言笑。淡名利厚交遊。毫翰奔
涌琴詩婉妙。風神閑縱韻宇虚凝。應物有
方履機無忤。以武徳九年八月終於寺房。
春秋六十一。即以其月二十三日。窆於扶塘
之山津也。穿壙之日。鍬&MT01144;纔施。感白鶴一
群自天而下。遙曳翻翔摧藏哀唳。自非道
光遠被。何由致此異祥。同寺沙門法宣曰。余
與伊人言忘道狎。京輦小年已欣共被。他
郷衰暮更喜同袍。月席風筵接腕晤語。吾
子經堂論室促膝非異人。豈意玄穹殲我良
友。千行徒洒百身寧贖。未能抑筆聊書短
銘。其曰。十力潜景。四依匡世。踵徳連暉
伊人是繼。宮牆戒忍燈炬禪慧。並驅生林
分庭安叡。論堂振玉義室芬蘭。坐威師
子衆遶栴檀。道潔塵外理析談端。四儀式
序三業惟安。穢土機窮勝人現滅。帳留餘
影車迴去轍。隴月孤照墳泉幽冽。竹露暫團
松風長切。氣運有終徳音無絶
續高僧傳卷第十二



續高僧傳卷第十三
  *大唐西明寺沙門釋道宣撰
義解篇九 本傳十七 附見
  唐京師大莊嚴寺釋慧因傳
唐安州方等寺釋慧暠傳二
唐同州大興國寺釋法祥傳三
唐終南山玉泉寺釋靜藏傳四道刪
唐新羅國皇隆寺釋圓光傳五圓安
唐蒲州仁壽寺釋海順傳六行友
唐京師普光寺釋曇藏傳七
唐京師大莊嚴寺釋神迥傳八玄究
唐京師定水寺釋僧鳳傳九法位
唐京師普光寺釋道岳傳十明曠 明略
唐汴州慧福寺釋功迥傳十一
唐汴州安業寺釋神照傳十二
唐蒲州栖巖寺釋道傑傳十三
唐蒲州栖巖寺釋神素傳十四
唐東都天宮寺釋法護傳十五
唐蜀都寺釋玄續傳十六
唐蘇州法流水寺釋慧壁傳十七
釋慧因。俗姓于氏。呉郡海鹽人也。晋太常寶
之後胤。祖朴梁散騎常侍。父元顯梁中書舍
人。並碩學英才世濟其美。因禀靈温裕清鑒
儉通。徽音深靡緇素欽屬。十二出家。事開
善寺慧熙法師。志學之年。聽建初瓊法師成
實。曾未具戒便齊入室。慧聲廣被道衆相
推。而欣味靜心未指章句。乃詣鐘山慧曉
瓘二禪師。請授調心觀法。定水既清道
思逾肅。師襲宏略曲盡幽微。而悟言神解
獨酌標致。又造長干辯法師。禀學三論。窮
實相之微言。弘滿字之幽旨。寫水一器。青
更逾藍。辯後歸靜山林。便以學徒相委。
受業弟子五百餘人。踵武傳燈將三十載。
陳太建八年。安居之始忽感幽使。云王請法
師。部從相諠絲竹交響。當即氣同捨壽。體
如平日。時經七夕若起深定。學徒請問乃
云。試看箱内見有何物。尋檢有絹兩束。因
曰。此爲&T049514;遺耳。重問其故。曰妄想顛倒知
何不爲。吾被閻羅王召。夏坐講大品般若。
於冥道中謂經三月。又見地獄衆相五苦
次第。非夫慈該幽顯行極感通。豈能赴彼
冥祈神遊異域。陳僕射徐陵。高才通學。尚
書毛喜。探幽洞微。時號知仁。咸歸導首。隋
仁壽三年起禪定寺。捜揚㝢内遠招名徳。
因是法門龍象乃應斯會。既徳隆物議大
衆宗歸。遂奉爲知事上座。訓肅禪學柔順
誘附。清穆僧倫事等威權。同思啓旦。又寺
初勝集四海一期。名徳相亞通濟斯美。因又
寔兼之矣。頻講三論並製文疏。要約標控
學者高奉。大唐弘運重興佛日。擧十大徳
當其一焉。以身御法不令而行。讓以得之
屈己成務。故京寺宿望心敬遵承。咸崇菩
薩戒師。後進具戒者。無不依而羯磨。左僕
射蕭瑀。器局貞亮玄風凝遠。刑部尚書沈叔
安。温彝弘雅達信通神。並崇仰欽承于茲
二紀。因定慧兩明空有兼照。弘法四代常
顯一乘。而莫競物情喜怒無色。故遊其
道者莫測其位。以貞觀元年二月十二日
卒于大莊嚴寺。春秋八十有九。未終初夜
告弟子法仁曰。各如法住。善修三業無
令一生空過。當順佛語勿變服揚哀。隨
吾喪後事不可矣。乃整容如常。潜思入定
於後夜分正坐而終。咸聞異香滿室。遂遷
坐于南山至相寺。于時攀轅扶轂。道俗千
餘送至城南。又聞天樂鳴空。弟子等爲建
支提塼塔。勒銘封樹。蘭陵蕭鈞掣文。仁是
郷人少所供奉。清淨身心修行念定。卑弱
著性有名門學
釋慧暠。安陸人。幼入道門。即懷遠量收覽
經義弘導居心。初跨染玄綱希崇大品。博
聞略究而情阻未申。承苞山明法師興皇
屬世稱郢匠通國瞻仰。因往從之。諮奉
無倦。備清遐道遂得廣流。部帙恢裕興
焉。年方登立即昇法座。談撝一指衆侶諠
譁。受業傳燈分風徙化。然以法流楚服
成濟已聞。岷絡三巴尚昏時網。便以法弘
導遠化未聞。隋大業年泝流江&T031072;。雖遭風
浪厲志無前。既達成都大弘法務。或就綿
梓隨方開訓。自玉壘僧侶因此開明。
煙總萃傾味正法而成惠䘏焉。無憚遊
渉故使來晩去思詠歌滿路。又以衆斯殷
雜枯折由生。暠據法徴治情無猜隱。時或
不可其懷者。計奏及之云。結徒日盛道俗
屯擁。非是異術何能動世。武徳初年下勅
窮討。事本不實。誣者罪之。暠惟道在人弘。
義須知返。乃旋途南指道出荊門。隨學之
賓又倍於前。既達故郷亟仍前業重張
領牒更叙關鍵。神望彌高衆聚彌結。弊其
諠競。避地西山之陰。屏退尋閑陶練中觀。
經逾五載四衆思之。又造山迎接處邑傳
化。暠隨宜利益意引行藏。還返安州方等
寺講説相續。以貞觀七年卒于所住。春秋
八十有七。自暠一位僧伍。精勵在先日止
餐。七十餘載隨得便噉無待營求。不
限朝中趣得便止。所以蜀部豐都芬羞兼
列。毎旦填供常充寺門。暠並命入僧。自無
一受。旦講若下食惟一椀。自餘餅菜還送入
僧。有學士導勤。見其羸弱恐法事稽留。
爲告外衆。令鄯厚供。暠怪異常。推問食
所由。即令勤出衆。永不相襲。告曰。邪命
之食不可御也。汝聞吾言而不解教意。其
守節禀法也如此
釋法祥。同州人。童稚出家。清貧寡慾。周勤
訪道。栖止無定。冠具已後遵奉憲章。刻意
鞭後潜心玄賾。二教周廢便從俗吏。而抱
徳懷經禮誦無輟。僚佐班列同共嘉尚。將
欲進位貢入臺府。而正性慕道不思榮問。
乃恣其習業霑員而已。隨興法現即預
出家。住大興國寺。志操俊爽言必簡衷。立
身凝肅不居幽屏。常處大房開通前後。三
十餘年當風而住。虚廓其慮門未曾掩。坐
臥一床讀經爲業。道俗問訊者。自非讀盡。
復卷中無渉言。故知其客節卷未收者。咸
私覿已後而奉對。祥潜思玄籍博綜多持。
開蒙引喩言不加飾。因染傷寒。有勸藥
療者。皆無所受。但苦邀心隨務量擬。或患
痢病。有加藥者。乃曰*痢者水也。不進自
除。便噉乾飯。數日便差。其執節堅固率皆
類此。兼又持信標儀不交華薄。申令衆
範出言歸敬。故衆有諸罰。*祥必先致其詞。
聞過伏引更不怨及。其徳耀人神爲若
此矣。以武徳七年。沈痾累月素氣綿弱。侍
者參立。乃微言佛像佛像。聲既沈隱。初聞
未了後思乃悟。迴顧看之。瞥見尊儀峙然
西壁。光相宛具須臾漸隱。又聞香樂競至。
愔欝盈房。道俗驚嗟。又見一群白鶴從西
方。來遶房三匝翔傳還復來處而去。於
後少時而卒。乃葬于城之東隅。傾邑充衢
幢蓋綿亘。哀慟之聲流聞遠近
釋靜藏。俗姓張。澤州高都人。九歳出家。投
清化寺詮禪師而爲師主。訓誨之至極附大
猷。進戒已後樂思定業。通微盡相宗徒有
歸。年二十三發弘誓曰。丈夫出俗。紹釋爲
氏。豈不欲義流天下名貫玄班者乎。承
郷壤大徳遠法師勅召在京弘化爲務。便往
從之。未至値遷。果非本遂。乃遍諸法席
聽採經論。攝論十地是所偏求。還住淨影
弘揚所習。大業九年召入鴻臚教授東蕃。
三國僧義。九夷狼戻。初染規猷頼藉乘機。
接誘並從法訓。武徳初歳。太僕卿宇文明達。
宿昔承奉禁戒是投。合門請業用比昭穆。
勅使達爲河之南北執節招撫。綸言既出將
事首塗。藏送曰。世界無常佛有誠誥。別易
會難。先民遺語。願常存此。奉信在心。達以
藏夙有預聞曾經事驗。拜辭曰。弟子銜命
於不返。願師冥道照助。及至相州果爲賊
王徳仁所害。其子世壽奏曰。臣父奉勅。安
撫竭誠奉國。爲賊所害。思報皇恩。藍田
散谷見有故寺。望得爲父修立。并度僧二
十人。帝問欲作何寺。壽以事諮藏。曰此
山上有閏玉下有流泉。可名玉泉耶。壽
具奏聞。帝依所請仍延藏往住。堂宇廊廟
並指撝焉。遠近道俗造山修覲。皆遺之法
藥。安時處順。遂復其性。以武徳九年十二
月因事入京。遇染時患限終京室。春秋
五十有六。弟子道刪祖習風範。地持一部敷
化在心。今住終南至相。有名於世
釋圓光。俗姓朴。本住三韓。卞韓馬韓辰
韓。光即辰韓新羅人也。家世海東祖習綿遠。
而神器恢廓愛染篇章。挍獵玄儒討讎子
史。文華騰翥於韓服。博贍猶愧於中原。遂
割略親朋發憤溟渤。年二十五。乘舶造于金
陵。有陳之世號稱文國。故得諮考先疑詢
猷了義。初聽莊嚴旻公弟子講。素霑世典謂
理窮神。及聞釋宗反同腐芥。虚尋名教
實懼生涯。乃上啓陳主請歸道法。有勅許
焉。既爰初落采即禀具戒。遊歴講肆具盡
嘉謀。領牒微言不謝光景。故得成實涅槃
薀括心府。三藏數論偏所披尋。末又投呉
之虎丘山。念定相沿無忘覺觀。息心之衆
雲結林泉。並以綜渉四含功流八定明善
易擬筒直難虧。深副夙心遂有終焉之慮。
於即頓絶人事盤遊聖蹤。攝想青霄緬謝
終古。時有信士宅居山下。請光出講固辭
不許。苦事邀延。遂從其志。創通成論
講般若。皆思解俊徹嘉問飛移。兼糅以絢
采織綜詞義。聽者欣欣會其心府。從此
因循舊章開化成任。毎法輪一動。輒傾注
江湖。雖是異域通傳。而沐道頓除嫌郄。故
名望横流播于嶺表。披榛負橐而至者相接
如鱗。會隋后御宇威加南國。暦窮其數
軍入楊都。遂被亂兵將加刑戮。有大主
將望見寺塔火燒。走赴救之了無火状。但
見光在塔前被縛將殺。既怪其異即解而
放之。斯臨危達感如此也。光學通呉越。便
欲觀化周秦。開皇九年來遊帝宇。値佛法
初會攝論肇興。奉佩文言振績徽緒。又馳
慧解宣譽京皐。勣業既成道東須繼。本國
遠聞上啓頻請。有勅厚加勞問放歸桑梓。
光往還累紀老幼相欣。新羅王金氏。面申虔
敬仰若聖人。光性在虚閑。情多汎愛。言常
含笑慍結不形。而牋表啓書往還國命。並出
自胸襟。一隅傾奉皆委以治方。詢之道
化。事異錦衣請同觀國。乘機敷訓垂範
于今。年齒既高乘輿入内。衣服藥食並王
手自營不許佐助。用希專福。其感敬爲
此類也。將終之前。王親執慰。囑累遺法。兼
濟民斯爲説。徴祥被于海曲。以彼建福五
十八年。少覺不悆。經于七日。遺誡清切。端
坐終于所住皇隆寺中。春秋九十有九。即唐
貞觀四年也。當終之時。寺東北虚中音樂滿
空異香充院。道俗悲慶知其靈感。遂葬于
郊外。國給羽儀。葬具同於王禮。後有俗人
兒胎死者。彼土諺云。當於有福人墓埋之。
種胤不絶。乃私瘞於墳側。當日震此胎屍
擲于塋外由此不懷。敬者率崇仰焉。有
弟子圓安。神志機頴性希歴覽。慕仰幽求
遂北趣九都。東觀不耐又西燕魏。後展帝
京備通方俗。尋諸經論跨轢大綱。洞清
纖旨晩歸心學。高軌光塵。初住京寺。以道
素有聞。特進蕭瑀。奏請住於藍田所造津
梁寺。四事供給無替六時矣。安甞叙光云。
本國王染患。醫治不損。請光入宮。別省安
置。夜別二時爲説深法。受戒懺悔。王大信
奉。一時初夜王見光首。金色晃然有象
輪隨身而至。王后宮女同共覩之。由是重
發勝心。克留疾所。不久遂差。光於*卞韓
馬韓之間。盛通正法。毎歳再講匠成後學。
&T049514;施之資並充營寺。餘惟衣盋而已
釋海順。姓任氏。河東蒲坂人。容貌方偉音韶
圓亮。長面目少髭髯。儀服不群於衆有
異。少處寒素生於田野。早喪慈父與母
孤居。孝愛之情靡由師傅。廉直之性獨拔
懷抱。毎恨家貧無資受業。故年在志學尚
未有聞。乃慷慨辭親。脱落求道出家。依于
沙門道遜。道光玄胄名扇儒宗。具見後
傳。順躬事學禮晝夜誦經。初無暫替。文不
再覽日殆三千。歳登具受履操逾遠志業尤
勇。念守所持誓無點累。仍以威儀麁著身
過可防。語笑易爲口非難護。乃因他患緘
默不言。却掃蓬扉事心而已。方以學行之
始慧解爲先。遂閲討衆經伏膺玄宰。方等
諸部咸禀厥師。皆探賾研幾貴言領意。
有栖巖寺沙門神素者。性好幽栖尤專
論。順遠承寄調思扣沖關。乃荷帙登峯
諮參講肆。徒屬既衆鑚仰殊多。有所詢求
但擧綱要。順頻時屬請微以爲繁。雖慍色
不形。而勞心可驗。順逡巡退席曰。昔陳亢
問一得三。今者請一蒙二。亦何遽乎。曰何
謂耶。答曰。一則見忤。一則聞義。素既悟其
所述。因斯自革。於是無疑不斷。有滯必
申。至於雜心隱括備在婆沙。研精專一始
終該統。或下山分衞。而執卷披文。或企足
接明假照尋讀。莫不洞開樞要妙鑒幽
原。順嘗以餘席言於素曰。海順曠劫深尤
不逢賢聖。周旋五趣莫能自免。致生茲
穢土對此凡縁。未能出有欲河登無爲
岸。將不由心駒失轡而晦沈坑塪者乎。因
涕泣濡襟。歔欷哽塞。又曰。毎念二輪交轍
息駕何門。六道長驅。思歸無路。言及斯
事載懷惶悚。且生得爲人。啓期亡憂於貧
賤。出家弘道。僧度不易於公侯。順今兼之。
一何可慶。又以。大冥之室仰屬傳燈。雖不
面奉如來。而幸遇法師耳。不量短綆輒揆
深源。願得賜以明珠投之渾浪。如此則一
生有獲。千載無恨也。遂即言笑如常容儀
自若。素曰。敢聞君子志矣。恐不副雅懷。素
後累居僧任。果停講席。順以法輪罕遇。遂
欣禪味。有沙門道傑者。頴秀定慧。希慕風
景。乃致書曰。敢稽首大師門下。毎欲理靜
攝心山泉畢志。但以無明大夜非慧炬不
輝故。栖寄法筵聽覽玄旨。至於人物聚集。
頗勞低仰。況乃大限百年小期一念。儻從風
燭前路奚憑。所以策駑駘之疲。想千里之
遠。定門玄妙輒希輒入。逆其不逮益用盤
桓。伏願開含養之懷。退人以禮。傑得書美
其鋭情玄暢也。乃報曰。促路非騏驥之逸
轡。灌木豈是鸞鳳之栖息。故當引水而沐
枯魚。戢翼而朋寡鶴耳。脱其不爾。幸無
略光陰。順得書會疾。遂不果行。而爲人
高簡雅素。自歸清衆絶交氓俗。嘗有説種
性高尚祖禰榮貴者。以誇於順。順莞爾而
笑曰。我釋種餘暉。法王之子。尚須謙讓自下
不敢傲誕欺人。豈期庸庸之徒翻欲恃鬼
陵物。遂振手而去。故趨時之士。皆不及
其門。反俗之賓頗入其室。而道行純潔性
好追蹤。曾刺血洒塵供養舍利。兼以血和
墨書七佛戒經。剋己研心類皆如此。嘗尋
付法藏傳説。如來涅槃法付承繼。迄於師子
罽賓囑累。斯書詞事既顯若親面焉。因斯
悽感涕零如雨。曰恨不及彼聖人拔茲沈
俗也。又常於宵分歸命三尊。同住隣居
無得聞者。或解納覆彼寒夫。或減食而充
餧者。志好活愉無求知足。有贈衣帛者。
終不以介意。曾縱容曰。自任則樂。而未曾
制物從我。隨物則苦。而未曾以我違物。
且鳥不栖淵魚不巣樹。未必解隨和讓
之道。而各得其所宜者。亦猶我不奪物榮
物不妨我辱矣。又作三不爲篇。其一曰。我
欲偃文修武身死名存。研石通道祈井流
泉。君旴在内我身處邊。荊軻拔劍毛遂捧
盤。不爲則已爲則不然。將恐兩虎共鬪勢
不倶全。永存今好長縱來怨。是以反跡
荒逕息景柴門。其二曰。我欲刺股銼刀
懸頭屋梁。書臨雪*采牒映螢光。一朝鵬
擧萬里鸞翔。縱任才辯遊説君王。高車
邑衣錦還郷。將恐鳥殘以羽。蘭折由芳。籠
餐詎貴。鈎餌難嘗。是以高巣林藪深穴池
塘。其三曰。我欲衒才鬻徳入市趨朝。四衆
瞻仰三槐附交。標形引勢身達名超。箱盈
綺服厠富甘肴。飄揚弦管詠美歌謠。將
恐塵栖弱草露宿危條。無過日旦靡越
風朝。是以還傷樂淺非惟苦遙。順神晤駭
群出言成録。著集數卷。于時眞法陵遲俗
尚諛諂。訥言敏行者爲愚。巧詞令色者爲
智。廉潔正性衆或致譏。故順履貞直之心。
居危不亂涅而不緇。可謂懷素風焉。有
沙門行友者。志行嚴正才慧英悟。與順素交。
因疾參候。順曰。先民有言。曰古之學者爲
己。今之學者爲人。三覆斯言一何可信。世
人強求知解。而不欲修行。毎思此言良用
悽咽。吾謂夷煩殄惑。豈直專在説經。以法
度人。何必要登高座。授非其器。則虚失其
功。學不當機。則坐生自惱。友遂製息心論
以對之。文甚宏冠。順曰。觀弟此作。理如未
盡。友曰。息心之論應有數篇。謂顯觀述宗
釋疑成義。但以理玄詞密非當世之所聞
故。容與於靈津。戢鱗而未進。慨時哉之不
遇。始絶絃於此耳。順乃重説遺教。悲歎無
已。先有沙門慧本者。逸亮高世僧也。思與
順結山林之操。會順方學問未暇允之。本
獨謝時世。罔測所往。後毎思之。言輒凄泫
曰。本公若乘龍之遊濯足雲表。吾雖攀戀
自恨縈身囂俗。昇沈相異徒爲悲矣。且忘懷
去來者。朝市亦江湖。眷情生死者。幽栖猶
桎梏。苟其性之不失。不無居而不安。其得
志慕情爲如此也。于時臥病連稔。自知
痊。遺文累紙呈諸師友。而形同骨立
精爽逾健。旁問後事。順曰。患身爲穢器。
暫捨欣然。魚鳥無偏水陸何簡。然顧惟老母
宿縁業重。今想不得親別矣。若棄骸餘處。
儻來無所見。有致煎惱。但死不傷生。古
言可録。順雖不孝。豈敢以身害母耶。既報
不自由。可側柩相待。遂令遜法師説法。領
悟欣然。須臾卒於住寺。春秋三十。即唐武徳
元年八月十五日也。沙門行友著己知沙門
傳。致序其事。友今被召弘福。充翻譯之
選。建名時俗云
釋曇藏。姓楊氏。弘農華陰人。家世望門。清心
自遠。年十五。占者謂爲壽短。二親哀之即
爲姻媾。既本非情。慮有推逼。遂逃亡山
澤。惟念誰度行至外野。少非遊踐莫知
告。但念觀音。久値一人貌黒而驅二
牛。因問所從可得宿不。便告藏曰。西行有
寺不遠當至。尋聞鐘聲。忽見僧寺。因求
剃落便遂本心。即遣出門可行百歩。迴望
不見久乃天明。西奔隴上求法爲務。晩還
京邑。於旌善寺行道受戒。聽諸經律意有
所昧。又往山東。彼岸諸師競留對講。地持
十地名稱普聞。故東漸海濱南窮淮服。聽
渉之最無與爲儔。及返京師住光明寺。
詮發新異擅聲日下。獻后既崩召入禪定。
性度弘裕風範肅成。故使道俗推崇。綱維領
袖。恒爲接對之役也。賓客席上之美。談叙
曠世之能。見之今矣。大唐御世。造寺會昌。
又召以爲上座。撫接長幼殊有奇功。貞觀
譯經又召爲證義。時以藏威烈氣遠容止
清肅。可爲興善寺主。藏深懷禮讓用開賢
路。乃薦藍田化感寺*閏法師焉。即依其言
擧稱斯目。及皇儲失御。便召入宮。受菩薩
戒翌日便瘳。勅賜絹數百段。衣對亦爾。度
人三千。并造普光寺焉。尋又下勅。得遙受
戒不。藏曰。地持論云。若無戒師。發弘誓願。
得菩薩戒。因進論文。勅乃以懺詞令藏披
讀。至皇后示疾。又請入宮。素患腰脚。勅
令輿至寢殿受戒。施物極多並充功徳。至
貞觀九年三月十八日終於會昌寺。春秋
六十有九。哀動兩宮吊贈相次。詔葬郊
西嚴村。起塔圖形。東宮詹事黎陽公于志寧
爲碑文。見于塔所
釋神迥。姓田氏。馮翊臨晋人。弱齡挺悟。辭恩
出俗。遠懷匠碩備歴艱虞。問道海西包
括幽奧。博采三藏研尋百氏。年未及冠
鬱爲鴻彩。雖廣融經論。而以大衍著名。
至於所撰序引注解群經篇章銘論合四十
餘卷。毎於春初三月放浪巖阿。迄於夏
首方還京邑。漁獵子史諷味名篇逸調横
馳。頗以此而懷簡傲也。兼以嘲謔豪傑辯
調中外。陵轢倫右誇尚矜莊。京邑所推侯
王揖仰。又以旬暇餘隙遊歴省臺。預是文
雄。通名謁對。或談叙儒史。或開悟玄宗。優
遊自任。亦季世縱達之高僧也。故華壤英俊
謂之諺曰。大論主釋迦迥法界多羅一時領。
以其竪論之時必令五三人別難後乃總領
通之故。懷斯目矣。大業十年召入禪定。尋
又應詔請入鴻臚。爲敷大論。訓開三韓諸
方士也。貞觀三年。以正道所歸通務爲則。
遂擁錫庸蜀流化岷峨。道俗虔虔靡若風
草。法流亹亹所至汪濊。以四年七月一日
神於法聚寺。春秋六十五矣。四衆哀慟。
悲其爲法來儀未幾而終素懷莫展。益州
官庶士俗。及以同舟列道。爭趨奔于葬
所。素幢竟野香烟蔽空。萬計哀號聲動天
地。於昇遷橋南焚之。遵遺令也。弟子玄詧
收其餘柩。以約秦中與同學玄究等。於終
南山仙遊寺北。而繕塔焉。究爲其文銘于
塔所。空情貞抱。素志樂林泉。頗工篇什。時
會精越學文。驚其藻鋭也。未立而終。哀
傷才府
釋僧鳳。姓蕭氏。梁高其族祖也。曾祖懿梁侍
中宣武王。大父軌梁明威將軍番禺侯。顯考
長陳招遠將軍新昌守。鳳以族胄菁華風望
高遠。置情恢廓立履標峻。昔在志學聰慧夙
成。文翰曾映聲辯超挺。所製雜文百有餘
首。冠出儒林識者咸誦。固得早登延譽
令逸京皐。開皇之始僧粲法師。名重五都
學周八藏。乃委心請道歸宗師傳。粲鑒其
精爽美其器略。授以眞乘。開十等之差。導
以玄辯。疎八勢之位。鳳雅有幽度領覽無
遺。勝氣邁於比肩。賦命懷於前達。時倫相
顧曰。師逸功倍。聞之昔人。氷涼清厚。驗之
今日。會隋煬負圖。歴試黄道。大業中歳駐
蹕南郊。文物一盛千年罕及。欲以軍威帝
業激動鬼神。乃高飾黄麾盛陳白羽。霜戈
曜日武帳彌川。皂素列於朝堂。下勅曰。軍
國有容華夷不革。尊主崇上遠存名體。資
通運理數有儀。三大懸於老宗。兩
立於釋府。條格久頒。如何抗禮。黄老士女
承聲下拜。*惟佛一宗相顧峙立。沙門明贍。
率先答詔。具如別傳。然勅頻催。何爲不
禮。鳳爲崇敬寺主。依例被追。乃擺撥直
進。援引經論明不敬之理。僉詳贍鳳抗
詔之儀。可謂蘭菊各擅其英華。竹栢互陳
其貞節。不可削也。獻后云崩禪定斯構。下
詔辟召。來萃道場相從講解。迄於暮齒。善
綜引安機要。難問失緒顯論攸歸。貞觀中
年釋門重闡。青田有穢白首斯興。非夫領
括無由弘護。中書舍人杜正倫。下勅監掌
統詳管轄奏召。以爲普集寺任。尋更右遷
定水上座。綏&T035318;二寺無越六和。妙達衆心
欣其仰止。年及從心更新誠致。縶維塵
境放曠山林。言晤相諠終事畢矣。有岐州
西山龍宮寺。遠來請講深幸素心。承彼北
曾巖南臨清渭石鏡耀日松蘿冒空
暢悦幽情。即而依赴。大開法觀導引慧蹤。
遂使道俗來蘇聞所未有。既而厚夜悽感。
常志前言。悲谷増慨彌隆遐想。以其年
暮月二十三日。因疾終於彼寺。春秋七十有
七。初以疾極委臥。猶存弘法。精爽不移。
乃力疾而起曰。妙法華經。最後言別。終須
一釋用通累念。遂對衆開之。下坐怗然。奄
爾神逝於岐州陳倉縣之龍宮寺。士俗官庶
痛心疾首。喪我所天。悲夫陳迹昭穆安
覩。乃遷靈於縣郭之北原。鑿窟處之。仍施
白塔。苕然望表。遠近瞻屬無不涕零。有
弟子法位。學聲早被。言晤清遠。以終天難
補英聲易塵。匪假陳揚於何取則。乃於
定水寺爲建一碑程器萬古。其文左僕射
燕公爲製。惟鳳立性矜莊氣厲群伯。吐言
爽朗晤渉奔隨。以般若爲心田。以涅槃
爲意得。講法華經百有餘遍。製疏命的亦
是一家。餘諸經論待時而擧。初鳳之往西
山。便留遺疏述其遠度。累以餘縁。恰達彼
寺因而不返。樂天知命何以加之。故其遺
文後偈云
    苦哉黒闇女 樂矣功徳天
    智者倶不受 愚夫納二邊
    我奉能仁教 歸依彌勒前
    願闡摩訶衍 成就那羅延
釋道岳。姓孟氏。河南洛陽人也。家世儒學專
門守業。九歳讀詩易孝經。聰敏強識卓異
倫伍。父暠仕隋爲臨淄令。治聲遠肅。有隱
士西門義者。博物疎通肥遁巖谷。前後令
召莫能致之。至是歩自山阿來儀府舍。
鈴下吏曰。西門義故謁。遽爲吾白。即
以事聞。令素仰高風。駭其萃止。延席曰。先
生道扇三古徳重四民。何能輕擧。義曰。吾
自弱歳隱淪。于茲暮齒。誠不欲干遊人世。
抱誠棄智。頃者吠聲既靜。則良政字民。五
袴興謠兩岐成詠。有欣美化。故不以韜隱
自私。敢叙斯事。令述其不逮。問其治術。對
答若神。情兼明擧。乃命諸子紹續績曠岳略
等。列於義前。令其顧指。義曰。府君六子。誠
偉器也。自長而三。州縣之職。保家自若也。
已下之三。其志遠其徳高。業心神道求解言
外。固非世局之所常談也。曠年十七遂得
出家。操行貞固志懷明約。善大論及僧祇。深
鏡空有。學徒百數。禪觀著績物務所高。即
洛陽淨土明曠法師是也。岳十五出家。依
僧粲法師爲弟子。少樂學問經論是欣。及
具篇禁更宗律部。指途持犯性不議非。
而體貌魁美風操高厲。容止儼然不妄交於
道俗。後習成論雜心於志念智通二師。備窮
根葉辭義斯盡。有九江道尼者。創弘攝論
海内知名。以開皇十年至自楊都來化
京輦。親承眞諦業寄傳芳。岳因從受法。日
登深解。以衆聚事擁。惟其廢習。將欲栖形
太白服業倫貫。時太白寺慧安者。倜儻多知
世數闊達。方丈一字方寸千文。醫術有工經
道偏練。日行四百相同夸父。世俗所謂長足
安是也。岳友而親之。便往投造告所懷曰。
毘曇成實學知非好。攝大乘論誠乃清微。而
傳自尼公。聽受又尠。今從物化精益無從。
中路徘徊伊何取適。昔天親菩薩作倶舍論。
眞諦譯之。初傳此土。情寄於此耳。安曰。願
聞其志。岳曰。余前學群部。悉是古徳所傳。
流味廣周未盡於後。*惟以倶舍無解。遂豈
結於當來耶。安曰。志之不奪。斯業成矣。後
住京師明覺寺。閉門靜故尋檢論文。
讀其詞仍洞其義。一習五載不出住房。
*惟除食息初無閑暇。遂得釋然開發了通
弘旨。至於外義伏文。非疏莫了。承三藏本
義並録在南方。思見其言。載勞夢寢。乃
重賂遺南道商旅。既憑顧是重。所在追求。果
於廣州顯明寺。獲倶舍疏本并十八部記。
并是凱師筆迹。親承眞諦口傳。顯明即凱
公所住寺也。得此疏本欣戴仰懷。諷讀沈
思忘於寢食。乃重就太白卒其先志。於即
慶吊絶緒尋繹追功。口腹之累惟安供給。時
穀食不豐菜色相顧。安庶事經營令無匱
乏。綿歴歳序厥志彌隆。内慚諸己。乃謝安
曰。岳今至愚爲累獨學成譏。輒不量力欲
悕非分。一不可也。食爲民本名作實賓。苟
求虚譽遂勞同志。二不可也。斯過弘矣。誠
可退迹浮浮。更勞重累。則不可也。安曰。功
業。將成幸無異志。嘉會難再無思別慮。復
延兩載方始出山。乃以己所尋知。將開慧
業遊諸講肆清論莫窮。大業八年被召住
大禪定道場。今所謂大總持寺是也。時年
十有四。少齒登器莫匪先之。此時僧衆三
百餘人。令聽風規互相推謝。岳以後至名
重學不從師。雖欲播揚未之有許。時有
同徳沙門法常智首僧辯慧明等。並名稱普
聞衆所知識。相爲引重創爲請主。岳撝謙藏
器退辭師授。徒累清言終慚疎略。慧明等
越席揚言曰。法師何辭耶。吾等情均水乳
義結相成。掩徳移機恐爽靈鑒。又人世飄
寄時不再來幸不相累。岳顧諸意。正乃首
登焉。遂以三藏本疏判通倶舍。先學後進
潜心異論。皆曰。斯文詞旨宏密學爽師資。
縱達一朝誠自誣耳。當伺其談叙得喪斯
及矣。岳自顧請主虚宗初無怯憚。擧綱
頓網大義斯通。雖諍論鋒臨而響應隨遣。
衆咸不識其戸牖。故無理頓聯辭。由是名
振學宗法筵繼席。歳擧賢良推師有寄。武
徳初年。從業藍谷化感寺側。巖垂乳水。岳
往承之可得二升懸渧便絶。乃曰。吾無感
也。故水輟流。遂以殘水寫*渧下瀅中。一
心念誦。日取一升經六十日。患損方復。又
至二年。以三藏本疏文句繁多學人研究難
用詳覽。遂以眞諦爲本。餘則錯綜成篇。十
有餘年方勒成部。合二十二卷。減於本疏三
分之二。並使周統文旨字去意留。兼著十
八部論疏。通行於世。以爲口實。又初平鄭
國。有宗法師者。神辯英出時所異之。皇上
延入内宮立三宗義。岳問以八正通局聖
賢。後責纔施無言以對。坐見其屈。乃告曰。
京室學士談衒寔希。三宗之大於何自指。
及高祖之世。欲使李道東移被于鳥服。度
人授法盛演老宗。會貞觀中廣延兩教。時
黄巾劉進喜創開老子。通諸論道。岳乃問
以道生一二。徴據前後。遂杜默焉。岳曰。先
生高視前彦。豈謂目撃取通乎。坐衆大笑
而退。故岳之深解法相。傳譽京國矣。至六
年秋八月。岳兄曠公從化。悲痛纒懷。徒屬慰
曰。人皆有死。*惟自裁抑。岳捫涙曰。同居
火宅共溺愛流。生死未斷何得不悲。聞者
議之。以爲善居道俗之間也。貞觀初年。
有梵僧波頗。在京傳譯。岳爲衆擧。預其同
例。頗聞善於倶舍。未始重之。謂人曰。此
論本國學者之英華浮情。不敢措意。今言
善者不有謬耶。因問以大義并諸異論。岳
隨其慧解應答如流。頗曰。智慧人智慧人。
不言此慧吾與爾矣。自爾情敦道術。厚密
加恒。八年秋。皇太子召諸碩徳集弘文
館講義。岳廣開衢術。延對諸賓。酬接覆却
神旨標被。太子顧曰。何法師。若此之辯也。
左庶子杜正倫曰。大總持寺道岳法師也。法
門軌躅學觀所宗。太子曰。皇帝爲寡人造
寺廣召名徳。而此上人猶未受請何耶。倫
曰。虞舜存許由之節。夏禹順伯成之志。彼
乃俗流。猶從矯逸。況方外之士。棄名之人。
臣輒從其所好耳。乃下令曰。今可屈知寺
任。允副虚襟。岳動容辭曰。皇帝深惟固本。
歸誠種覺。所以考茲福地建此仁祠。廣召
無諍之僧。用樹無疆之業。貧道識量未弘徳
行無紀。今蒙知寺任誠所不安。願垂含
恕。敢違恩旨。屡辭不免。遂住普光。以貞觀
十年春二月搆疾彌留。諸治無効。春坊中
使相望於路。遂卒于住寺。春秋六十九。皇
太子令曰。普光寺上座。喪事所資取給家
令。庶使豐厚無致匱約。仍贈帛及時服
衣等。俄而有勅。復公給葬儀。送於郊南
杜城之西隅。岳弟明略。身長七尺三寸。十九
出家。志懷遠悟容儀清肅。特善涅槃。學人從
集有聲京洛。住東洛天宮寺。貞觀九入年
朝奉慰。時四海令達總集帝京。*惟岳及略。
支比曜。時共美之。及事縁將了。言歸
東夏。岳惘然曰。吾同氣四人。並先即世。唯余
與爾相顧猶影。自曠師沒後。心常怏怏。恐
藤鼠交侵欻然長逝。異生難會可不思耶。
行年耄矣。其能久乎。集會又難。爾其且
止。因斯便住。恰至明春岳便辭世。略之銜
疚。痛鐘纒結帶疾還寺。以十二年卒于
所住。春秋六十七矣
釋功迥。姓邊。汴州浚儀人。年六歳便思出
家。慈親口授觀音經。累月而度。自此專訓
經法。九歳而送在寺。年十六捨俗服志願
山居。因入泰岳苦心忘倦。年二十五。便事
弘法師。私自惟曰。拱默山林。乃是一途獨
善。至於道達蒙瞽維持餘寄。非化誘不
弘。住汴州惠福寺。昔在山中。十地勝鬘已
曾講解。及遊城邑人有知者勸而説之。遂
因闡揚。諸經論等亦備敷説。晩以法華特
爲時要。便撰疏五卷。鎭常弘演。前後五十
餘遍。毎至藥草品天必降雨。故其幽誠徴
感爲若此也。其佛地般若制疏并講。津濟
後學。聲滿東川。又撰無性攝論疏。厥功始
成。奄然長往本寺。年六十六。餘聞之行人。
曰。其人少欲自節。衣布坐茅。所獲利祿隨
時散盡。房無櫃篋四壁廓然。未終之前。
異香靈光至所住室二夜四至。自覩嘉相。
門人同美。迥曰。願乘此瑞往生樂土。因不
食二十日而終。所飮井水終旦泉竭。殯經數
日水方復舊。道俗悲涼。通感若此
釋神照。姓淳于。汴州中牟人。年九歳。隋亂眷
屬凋亡。*惟母及身。萍流無託。未幾母崩。投
造無詣。朝求木實夕宿屍所。行往見之
莫不下泣。年十二。投尉氏明智律師而出
家焉。于時載揚律藏。學徒雲集。宇内初定
糇粒未充。照巡村邑負糧周給。年經六祀
勞而無倦。供衆之暇。夜講法華勝鬘經。
雖久人無知者。受其聽律毎發奇思。前
學之流驚其迥悟。又往鄴下休法師聽攝
大乘論。一遍無遺。講散辭還。休送出寺。學
門怪異。休顧曰。斯是河南一遍照也。後生領
袖。爾其知之。又往許州空法師所聽雜心
論。纔始八卷。爲師疾而返。後因遂講之。初
後通冠。時人語曰。河南一遍照。英聲不徒
召。爾後涅槃華嚴成實雜心。隨機便講曾不
辭退。又造像數百鋪。寫經數千卷。任縁便
給不爲藏蓄。新譯能斷金剛般若初至。披讀
尋括。詞義似少一行。遂以情測注。及後
*其本果與符同。時咸訝其思力也。貞觀中
遘疾逾久。而戒行無玷。卒於安業本寺。春
秋五十有九。初平素日。一狗將養所住恒
隨。及隣大漸長號哀厲。通宵向本出家寺。
往返二百餘里。遶寺號呼以告。彼衆素不知
也。凶問後至方委狗徴。及曙還返安業。&MT00265;
坎之後長眠流涙不食而殂
釋道傑。姓楊。其先弘農。漢太尉震之後也。苗
裔復居河東安邑之鳴條焉。天懷穎發廓然
物表。年纔小學便就外傅。教以書計典籍。
粗知大略。然以宿植徳本。情厭俗塵。父母
留戀抑奪不許。開皇十一年。歳將冠肇。垂
翼東飛。投聞喜横水窟。眞瑩法師。瑩鑒其
高拔即而剃落。尋與受具令學涅槃等經。
性淨修明聞持鏡曉。後往峴頭山誦法華
經月便度深。自惟曰。經不云乎。寧願少聞
多解義味。欲得通要必俟博遊。開皇十四
年。往青州何記論師所。聽採成實。纔渉二
年功高四載。記顧曰。吾子形貌傀偉請對
有方。學淺而思遠。吾論其興矣。儻子存
於始卒。吾當誨而不倦。無幾而記遷化。遂
爾周流齊土。時有奘寂安藝。並號哲人。從
之受道多識前令。又往倉冀魏念二論師
所。聽毘曇論。又於清河道向汲郡洪該
所。倶聽成實。始末四載。傾窮五聚。乃上下
捜求。以問法主。毎令該公延頸長息。嘗
定該義曰。論云。*惟一苦受而有三差。此
文非謂以一行苦名爲苦受而隨情説三
受。正以於一苦受而隨情説三受。此是經
部師計。而拔摩述以爲宗。可不爾耶。該曰
然。傑曰。若使果起酬因説苦受爲樂受。亦
可因成感果説惡業爲善業。若言善業感
樂果善業非惡業。亦可樂受酬善因樂受
非苦受。若言樂受酬善因而體即苦受。亦
可善業感樂果而體即惡業。若言*惟是一
苦受隨情説妄樂。亦可*惟是一惡業隨情
説妄善。此中多句。終是一妨。遠取伏意。覆
却例決。該于時茫然曰。此中須解聽。後私
室便曰。子有拔群之亮。難與言也。吾老
矣。弘興論道其在子乎。由是門人胥伏。開
皇十九年。自衞適鄴。聽休法師攝論。又於
洪律師所聽四分。略知戸牖。意在小論。將
事東行。屬隨漢王召滄州志念河間法楞
長弘并部。忽遇斯際即往從之。聽仰迦延
讀婆沙論。首尾三載頗極窮通。曾難念論
師曰。若觸空非觸入處者。亦應識空非識
住處。若以識非分是識住處者。亦應觸非
分是觸入處。于時念公但含笑直視竟不通
之。其論道迅猛皆此類也。然以先功小學。
意爲弘顯大乘。仁壽二年。又依楞法師聽
十地等論。爾時法門大敞。宗師雲結。智景大
論。十力攝乘。兩達涅槃。舜龕律部一期總
萃。并晋中興。乃歴遊講肆觀略同異。凡經
六載咸陳難撃。故并州語曰。大頭傑難人
殺。然其例並雖少。而一徴一責能令流汗。
文帝崩晋陽逆節。便還故里講阿毘曇心。
又講地持各五六遍。自惟曰。徒事言説心
路蒼范。至於起慧非定不發。遂停講往麻
谷。依眞慧禪師學坐。思擇念慧深入縁
起。慧歎曰。常爲法師等一從名教難偃亂
流。如何始習便能住想。豈非宿習所致耶。
後依成實安般念處。兩夕專想觀解大明。便
謂神素法師曰。昨試依論文安般念觀。境
界極明而氣逼上心。坐不安席。欲除此患
終須教遣。請撰諸經安般同異。編爲次第。
將依遣滯。素乃取婆沙成實龍樹蘭若諸部。
明十六特勝六種安般之相。以示之。即依
修習。更逾明淨。又往麻谷以呈所證。慧曰
善哉大利根者。淋落泉中諸學坐者未至
此處。武徳元年請弘十地。傑笑曰。息駕修
禪。但名自利凡法。講揚法化誠爲利他
至於倶利事須商度。今當晝語夜默。庶得
小大通洽。不亦可乎。遂即長弘三十餘遍。
常隨門學百有餘人。堪外化者數盈二十。
斯人也剛決中恕少欲希言。擇交選士。
踈財薄食。苦樂不言喜慍無撓。栖巖一衆
擧爲僧主。辭不獲免。若浮雲焉。以貞觀
元年七月二十八日因疾卒山。春秋五十
五。三十六夏。初有桑泉樊綽者。前周廢教僧
也。雖爲白衣常參法宇。傑以國士遇之。
綽已前亡。二女同夢。其父乘虚而至。曰吾
生西方極樂土矣。知傑師將逝故來迎接。
因往栖巖。其日傑患停講。乃至壽終。常見
樊綽在傍。合衆又聞空中伎樂異香。故其去
處雖遠。不負弘*導之功焉。門人依西域
闍維起塔供養
釋神素。姓王。字紹則。其先太原。遠祖勇從
宦虞州遂徙居安邑鳴條之野焉。氏族英望
無煩述作。少與道傑結張范之好。相携問
道。儒學之富禮易是長。至於篇什繼美英
*采。故其遊學講肆周流國境。必與相隨。若
比人矣。所習詞義博覽俊悟。則難兄難弟
也。至於誦經學定當席索隱。則後於傑。文
理會通。素則先之。爲傑出安般念觀。令其
徙滯如彼傳述。大業四年傑公停講。學門
清素接軫相尋。遂從命專講毘曇四十餘
遍。續講成實將二十遍。自餘小部不足述
之。其爲講也片言契理少語釋多。學者玄悟
聽覽不倦。則傑高於素。若多陳同異廣定
是非。鄭重校角開生覺意。則素賢於傑。所
匠成者。則蓋裕隆深英泰之徒是也。故晋川
稱*謂素傑二公秋菊春蘭各擅其美。然素温
恭退讓慈愛矜恕。侍士慕賢不伐諸己。貞
觀二年。栖巖大衆請知寺任。辭以法事相
繼有阻僧網。衆又固請。依傑師故事乃
許之。性寛厚善物性。故得上下和睦。風塵
攸靜。以貞觀十七年二月二十三日卒於
栖巖。春秋七十二。自一生行業屬想西方。
於臨終日普召門人大衆爰逮家臣。與之
別已。自加結坐正威容已令讀觀經兩
遍。一心靜聽。自稱南無阿彌陀佛。如是五
六。又令一人唱餘人和。迄於中夜端坐儼然
不覺久逝。依即坐殯。肌肉雖盡骨坐如初。
又感祥瑞。略故不述。初終之夕。仁壽寺志
寛法師夜坐如悶。夢素來過同床止息勤勤
告別曰。如來大悲爲諸衆生。曠劫苦行勤
求大法。流布人天欲使不絶。我等雖居
下流。然佛遺寄末能發輝。道業遂有季
位在前。素雖不肖深懷辜負。毎欲推命
竭愚上于天聽。今大運忽臨長思永別。好
住努力。寛送目極忽然而覺。及明莫知凶
問。須臾信至方知昨逝。寛致書述懷。與諸
門人如彼
釋法護。姓趙。本趙郡人。祖康爲濟陰大守。
子孫遂家焉。隋初有趙恒者。與清河崔汪
以秀才擢第。時號四聰。即其父也。家門清
儉禮素自居。護時冲幼。戲則圍坐登講。採
花列供。其父知爲法器。十二遭父憂。未幾
又丁母艱。哀慟氣絶者數四。服闋造河北
衞部欲學儒術。忽逢勝縁提誘。誨以三界
牢獄。不以四大毒蛇。如不早悟輪迴未
已。便依而落髮。時年十五也。留誦淨名七
日便度。自是廣訊經誥訪無遠近。遂
志念所聽毘曇。法彦所聽成實。縱横累稔
參預前蹤。又聽律部薄閑持犯。又往彭城
嵩論師所。以是攝論命家海内標仰。伏膺請
益無所辭焉。指授幽明曲盡玄致。大業三
年。度僧化遠。護應此詔。名霑安陸。俄而有
勅遠召藝能。住内道場。時年三十有二。既
居慧日。高彦成群。常講中觀涅槃攝論。僞
鄭既降太宗初入。別請名徳五人。護居其
列。自此校角攝論。去取兩端。或者多以新
本确削未足依任。而護獨得於心。及唐論
新出。奄然符會。以爲默識之有人焉。貞觀
十二年。勅召入龍潜宅天宮寺。仍知寺任。
勉人以得衆穆如也。十七年七月二十一
日。曛時不預。因卒于房。春秋六十有八。護
善外書好道術。約己薄食解衣贍寒。結
帶終歳不飾容貌。而貴勝所重通才咸
萃。先服石散大發數日悶亂。門人之見欺
當自責取。然陷師於非道是何理耶。遂不
與言。其確固例如此也。然好施忘倦。房無
圭勺之儲。但一床一蹬而已。撰攝論指歸
等二十餘篇。初亡嵩山沙門智大者。年九十
餘。傲然恬素。不出三十餘年。聞哀杖策而
至盡哀曰。經論之士精苦之倫。代有人矣。
至於純直自然識量通雅者。斯人歿後因絶
蹤矣。中書杜正倫來吊而銘。略之曰。伊昔承
恩誨深提耳。及茲展覲慟興床几。頽泣可
援沈差靡已。庶在遐齡永陪高軌
釋玄續。姓桑。蜀郡成都人。出家既久。經綸道
業。涅槃成實所學之宗。常講法華導引蒙
曉。然風彩高峻容止方複。言談之際機俊變
通。達外書工草隷。時吐篇什繼美前修。
又能折節下人。僮少道俗有才調者。命來
與語愛而狎之。至於侯王雄伯名儒大徳。便
傲然特立。不以介意。而神爽更高辯給電
疾。有梓州東曹掾蕭平仲者。梁高之孫也。博
學機關當時絶偶。往參談叙文集相示。平仲
尚之從容曰。仰承高懷蔑略諸貴等。今蒙
禮顧深愧非人。續曰。諸貴驕蹇須以驕蹇
對之。明公汎愛。故以汎愛相答。仲曰。法師
從來不爾。今日忽然。疑是虚談恐非實録。
答曰。貧道待公之虚實。亦如公遇續之實
虚耳。相與驩笑。嘗爲寶園寺製碑銘。中有
彈老莊曰。老稱聖者莊號哲人。持螢比
日用岳方塵。屬有祭江道士憑善英。過寺
禮拜見而惡之謂續曰。文章各談其美。苦
相誹毀未識所懷。若不除改。我是勅使當
即奏聞。續曰。文之體勢非爾所知。若稱勅
使欲相威愶者。我寺内年別差人當莊。此
是勅許。亦是勅使。卿欲奏我。我當莊人亦
能奏卿。英雖大恨無如之何。寺僧五十。雖
並遲暮。皆順伏之。嘗見人述莊子鵬鷃之
喩。便歎曰。莊蒙以小大極於此矣。豈知
須彌不容金翅。世界入於隣虚。井蛙之智
穢人耳目。後疾甚召僧。集已罄捨都盡曰。
生死常耳。願各早爲津濟。其夜命終。貞觀
中矣
釋慧*壁。姓弘蘇州嘉興人。爰初胎孕。母絶
辛鯹。及誕育後生嫌臭味。故始自孩嬰至
于七歳。菜蔬飽腹諸絶希求。出家依法流
水寺巖師明教。隨順修奉。冠肇已後。周遊
訪道無擇夷險。四論三經諮詢賞要。學既
明達還延舊居。四遠承風咸來請謁。門人
來去常數百人。曉夕誨誘樂説無倦。背不著
席四十餘年。老無久力時撫彎几。貞觀之
末年。七十餘。伊人不遠詞状罕傳。四遠稱
揚但云不可思議大徳也。至於登機對晤述
作憲章。高軌莫聞。恐埋諸古。惜哉
續高僧傳卷第十三



續高僧傳卷第十四
  *大唐西明寺沙門釋道宣撰
義解篇十 本十四 附見
  唐蘇州武丘山釋智琰傳
唐益州福成寺釋道基傳慧景 寶暹
唐蒲州仁壽寺釋道愻傳三道謙
唐京師崇義寺釋慧頵傳四
唐同州大興國寺釋道宗傳五
唐京師靈化寺釋三慧傳六
唐蘇州通玄寺釋慧頵傳七
唐蘇州武丘山釋法恭傳八
唐終南山至相寺釋智正傳九
唐襄州紫金寺釋慧稜傳十
唐襄州常濟寺釋智拔傳十一法長
唐荊州玉泉寺釋慧瑜傳十二
唐越州弘道寺釋慧持傳十三
唐越州嘉祥寺釋智凱傳十四
釋智琰。字明璨。俗姓朱氏。呉郡呉人祖獻梁
員外散騎侍郎。父珉陳奉朝請。琰託質華宗。
應生觀徳。母氏張夫人。初懷孕日。夢升通
玄寺塔。登相輪而坐。遠視臨虚曾無懼色。
乃得道超生之勝兆。人師無上之奇徴。是
知二曜入懷。雙龍枕膝。弗能及也。誕育之
取異儕童。秀氣貞心早形瞻視。八歳出
家。事通玄璩法師爲弟子。提屨持衣恭
侍弗怠。瀉瓶執杓受道彌勤。年十二。妙法
華經通誦一部。明悟聽察咸謂神童。乃自
惟曰。翼翼京邑四方是則。何得久拘坎井
乎。時年十六。即日出都。聽報恩持法師講
成實論。聰慧夙成深智開發。故得條振穎
披後來莫二。屬持公南上法筵用輟。因還
故里覲。省二親。仍於本寺開弘經法。峯堞
峻峙辯對如流。時年十九。莫不嗟其少秀。
逾年返京從泰皇寺延法師進具。徳瓶儀
鉢深護戒根。大莊嚴寺㬭法師。慧重中
原名高日下。乃依而請道重研新實。意得
情欵功倍由來。誠驥足之逢善馭也。陳至
徳三年。建仁王齊集。百師百坐。競流天口
之辯。千燈七夜。爭折動神之微。時年二十
有二。以英少之質參諸耆徳。通情則高衝
折機。縱難亦大車柅軸。皇上欣賞百辟嗟
稱。莫不愛其閑典服其敏捷。毎以人世囂
雜。幽栖清曠。屬陳氏喪鼎。便事東歸削迹
武丘。將三十載。憑巖面壑。任三業而閑
安。酌澗披松。隨四儀而宴處。雖形隱而名
揚。亦道潜而化洽於是八方歸仰四部虔心。
尚書令楚國公楊素。經文緯武。王佐國均。
乘貴負才。未嘗許物。行軍淮海。聞琰道
勝栖山。鳴鐃赴隴傾蓋承顏。五體投誠。恨
接足之晩。左僕射邳國公蘇威。重道愛仁彌
賞閑放。奉使呉越躬造山楹。覩貌餐音
虔拜欣躍。煬帝居蕃。揚作鎭。大招英
彦遠集賢明。琰既道盛名高。教書爰及。慮
使乎之負罪。嗟以已之累人。於是披衣
出谷蒙敬厚禮。因以辭疾得返舊山。隋文
遠欽爰降書問。屬炎暦有終鋒鏑騰沸。四
海同弊三呉益甚。檀越子弟迎出毘壇。首尾
十載化行帝部。大唐統宇咸返舊居。武徳
七年。蘇州總管武陽公李世嘉。與内外公私
同共奉迎。還歸山寺。於是禪賓慧侶更復
曩時。龍沼鳳林信爲懷喜。然琰自他兩化得
離倶修。講念之餘。常行法華金光明普賢
又誦法華三千餘遍。感應冥祥神瑞
非一。宵爐未爇自起煙芬。夕鑵纔空潜加
溢水。又願生淨土。造彌陀像。行三種淨業。
修十六妙觀。與州内檀越五百餘人。毎月一
集建齋講觀。勝輪相踵將逾十載。與夫般
若臺内匡俗山陰共誓同期。何以異也。後見
疾淶旬大漸。斯及誡訓慈切。衆侶哀涼。以
貞觀八年十月十一日旦。遷神武丘之東寺。
春秋七十一。其月二十二日。窆于寺之南嶺。
遠近奔馳皂素通集。花香亂空野哀慟若雲
雷。自有送終。奚復過也。惟琰幼小矜莊立
性端儼。精誠在操苦節彌勤。口辭雜味日
無再飯。非義理而不履。非法言而不談。
美貌奇姿乃超衆表。牆岸整肅氷雪凛懷。陳
臨海王弟道安法師。厭世出家内外通博。沙
門遍知學優業淨。交遊二子。時號三英。及
屏志林泉永絶人世。芳風令徳蹊逕成規。
莫不迴旟造山親傳香法。信法海之朝宗。
釋門之棟幹矣。講涅槃法華維摩各三十遍。
講觀經一百一十遍。常州弘業寺沙門法宣
曰。余與法師昔同京縣狎道華年。今接善
隣敦交暮齒。雖攀桂之歡或舛。而折麻之
贈不遺。想清顏之如在。悲徳音之已寂。
愧披文於色絲。終寄言於貞石。乃與寺主
智峯等。共樹高碑。在于寺宇
釋道基。俗姓呂氏。河南東平人也。素挺生
知譽標岐嶷。年甫十四。負帙遊于彭城。博
聽衆師隨聞成徳。討論奧旨則解悟言前。
新寄則思超文外。故徐許騰其明
略。河海重其義方。致使儕等高推前修仰
止。隋太尉尚書令楊素。負材經國任總權
衡。嘗奉清猷躬申禮敬。叙言命理噎歎而
旋。顧諸宰伯曰。基法師佛法之後寄也。自
見名僧罕儔其匹。即請於東都講揚心
論。既夙承風駕體預當衢。遊刃衆部玄機
秀擧。遂能談寫河傾響對雷動。于時大業
初歳。隋運會昌。義學高於風雲。搢紳峙於
山岳。皆擁經講肆問道知歸。踵武相趨遐
邇鱗萃。乃纉雜心玄章并抄八卷。大小兩
由來共傳。成得諸門自昔相導。皆經緯
裂詞飛戻天。控叙抑揚範超前古。自爾
四海標領盛結慧日道場。皆望氣相師指途
知返。以基榮冠望表韻逸寰中。大業五年。
勅召來止。遂即對揚玄論允塞天心。隋后
解統玄儒將觀釋府。總集義學躬臨論
場。鑾駕徐移。鳴笳滿於馳道。御筵暫止。駐
驆清于教門。自大法東流。斯席爲壯觀也。
仗辯之徒。倶開令譽。及將登法座各
擅英雄。而解有所歸。並揖基而爲玄宰。既
居衆望經綸乃心。便創擧宏綱次光帝徳。
百辟卿士。咸異嚮而共嗟焉。有隋墜暦寇
蕩中原。求禮四夷宣尼有旨。乃鼓錫南鄭
張教西岷。於是巴蜀奔飛望煙來萃。莫不
廓清遊霧。邪正分焉。敦閲大乘弘揚攝
論。釐改先轍緝纉亡遺。道邁往初名高
宇内。以聽徒難襲承業易迷。乃又綴大乘
章抄八卷。並詞致清遠風教倫通。故覽卷
軾若登龍門焉。信鴻漸之有日矣。故
貞觀帝里。㝢内知名之僧。傳寫流輝實爲
符契。但以世接無常生涯有寄。將修論疏。
溘爾而終。以貞觀十一年二月。卒於益部福
*成寺。春秋六十有餘矣。時彭門蜀壘復有
慧景寶暹者。並明攝論譽騰京國。景清慧
獨擧詮暢玄津。文疏抽引亟發英采。暹神
志包總高岸倫儔。談論倚伏態出新異。數術
方藝無學不長。自預比肩莫有淪溺。末年
耽滯偏駮遂掩徽猷。故不爲時匠之所班

釋道愻。姓張氏。河東虞郷人也。神氣高邈器
度虚簡。善通機會鑒達治方。子史流略嘗
頗遊處。護法御衆誠其本據。雖大通群籍。
偏以涅槃攝論。爲栖神之宅也。與弟道謙
發蒙相化。倶趣曇延法師。延正法城塹道
俗宗歸。觀屬天倫可爲法嗣。乃度爲弟
子。荷擔陪隨。遊栖宮闕講悟談述。皆簉下
筵欣叙玄奧。毎思撃節。故聽渉乃多而
覽其綱要。登預講釋屡結炎涼。三晋英髦
望風騰集。晩住蒲州仁壽寺。聚徒
樹業當衢。然以地居方會。賓旅湊從季
俗情蕪多縱凡度。既行向背憎愛由生。愻道
會晋川。行光河表。日延主客資給法財。皆
委僧儲通濟成軌。或有所匱者。便課力
經。始周告有縁。徳洽民庶。爲無不遂。所
以方遠傳譽更振由來。自蕃王府宰臺省
群僚。並紆駕造展。諮謁餘訓惑怱遽不
者。心愧悚戰。如謂有所失矣。斯固徳動
物情。爲若此也。愻癊道自資坐鎭時俗。雖
復貴賤參請。曾無迎送。加以言笑温雅談謔
任時。接晤縁機並稱詞令。而奉禁守節
不妄虧盈。頻致祥感時所重敬。大業末歳
妖氣雲奔。因事返京夜停關首。所投主人
家有五男。又勾外盜。見愻馬壯。欲共私之。
夜往其所。乃見十人圍遶其馬形並雄怒
擐甲執兵。衆盜同怖。因之退縮。細尋不見。
又往趣之還見如初。無敢近者。進退至五
遂達天明。既不見人。知是神感乃合面歸
懺焉。其冥通顯益如此例也。又以仁讓之性
出自天心。預見危苦。哀憐拯濟無擇怨憎。
通情盡一。唐初廓定未拔蒲州。愻與寺僧
被擁城内。時有一僧恒欲危害。非類加
謗乃形言色。愻雖聞此曾不輟慮。既規
不遂乃欲翻城。事發將戮並無救者。愻涕
泣辭謝於執事曰。此僧爲過事屬愻身。教
導未通故爲罪釁。此則過由愻起。宜當見
戮。苦復設諫。執事知是其敵。而不忍見愻
之云云。遂即釋放。自此已後更發仁風。據
事引之。達量之弘者矣。逮貞觀中年冬。
請講涅槃者。預知將終苦不受請。前人
不測意故鄭重延之。乃告曰。所以固辭者。
不終此席耳。不免來意且後相煩。遂往
王城谷中。道俗齊集。愻登座主題已告四
衆曰。世界法爾不久當終。敢辭大衆。云何
偈後請寄來生。遂依文叙釋。恰至偈初即
覺失念。經纔三宿卒于山所。春秋七十有
五。即其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也。闔境同號若
喪考妣。當夜雪降周三四里。乃掃路通行。
陳屍山嶺。經夕忽有異花遶屍周匝披地
踊出。莖長一二尺許。上發鮮榮。似欵冬色
而形相全異。七衆驚奉悲慶諠山。有折將入
城示諸耆宿。乃内水瓶中者。至明年五
月猶不萎悴。後拔之於地。方始枯矣。其冥
祥所感希世如此。晋州有人性愛遊獵。初
不奉信。有傳遜之祥兆達其耳者。乃造
山覓之。花滅屍亡唯覩空處。仍大哭曰。
生不蒙開信。死不蒙花瑞。一何無感。必神
道有徴。願重靈相。言訖地*踊奇花還長
尺許。欣慰嘉應。遂折取而歸通告郷川。由
斯起信。並近年目信可妄傳乎。愻弟道謙。
學行之美少劣於兄。而講解十地有聞關
表。以仁壽住寺既濱關路。毎因此囂塵地
接京都亟勞人事。乃顧言幽遁*暦觀山
水。谷號王城。因而栖處。時復登高臨遠。摛
體風雲具引名篇。高調清逸道俗賓會。又
聚山門談謔引心未曾虚老。以貞觀元年
卒于山舍。春秋六十七。愻撫之洒涙。與弟
子道基等闍毘遺陰。收其餘塵散之風府。
追惟恩悌。爲造釋迦塼塔一躯。勒碑樹
徳沙門行友爲文
和上諱慧頵。俗姓張氏。清河人也。有晋永
嘉。避地居于建業焉。天性通簡風神詳正。
洽聞博達砥礪後賢。昔在志學早經庠塾。
業貫儒宗藝能多具。父正見有陳文國英彦
所高。自有別集。嘉其欣奉釋門。悟其神宇
將欲繼世其業。故有所志請。並抑奪之
和上識眞日積情陳切至。若不出家誓
當去世。乃恐其畢命。且隷李宗。既處靜
觀權持巾褐。遂授三五祕要符籙眞文并算
數式易禁劾等法。神慧開明指掌通曉。又旁
詢莊老三洞三清楊子太玄葛生内訣。莫不
鏡識根源究尋支派。末乃思其眞際崇尚
自然。駐*采練形。終期羽化。討尋至理。若
響難追。即密誦法華意歸佛種。未經時
序文言並竟。會陳帝度僧。便預比挍。太建
年中便蒙勅度。令住同泰。剃落之後親親乃
知。既是官許即便稱慶。由附緇侶禀聽衆
經。後至前達日増榮唱。隋降陳國北度江
都。又止華林栖遑問法。有解法師。成論名
匠。因從累載聽談玄義。稽洽先聞更弘神
略。以道行成著。緇素攸歸。開皇末年被召
京寺。于時晋王開信盛延大徳同至日嚴。
並海内&T066960;梓遞互相師。毎日講乘五輪方駕。
遂得通觀異部遍覽衆傳讎討舊聞考定
新軌。陶津玄奧慧悟彌新。深鑒訶黎漏文
小道。乃歸宗龍樹弘揚大乘。故得中百般
若唯識等論。皆飮沐神化披閲文言講導
相仍用爲己任。時閑屏退成慮研思。所誦
法華通持猶昔并講文義以爲來習。貞慤
守正不妄參迎。沙門智首道岳等。並學窮
稽古架業重霄。飮徳欽風留連信宿。
議法律刪定憲章。歡笑而旋尋復造展。武徳
之始。皇姉桂陽長公主。造崇義寺。久崇戒
範。義而居之。世屬休明物情望重。律師玄
琓道張朝市。行感紫宸氣結風雲。遊從龍
象毎事邀延。叙言友敬而謙虚成治。時復
栖焉。*琓深戢機神彌隆致接故。有出罪
受戒。常居元席矣。貞觀十一年夏末。風疾
屡増。召門人曰。形勢不久將畢大辭。宜
各敦自愛。不宜後悔。恨福業未就。以爲慮
耳。乃割其冬服並用成之。又曰。若識神自
課可有常規。恐脱昏昧。非時索食一無與
法後將大漸。時過索粥。答曰。齋時過矣。便
默然不言。其臨終奉正爲如此也。至其年
七月二十六日卒於所住。春秋七十有四。
葬于高陽原之西。鑿穴處之。後又遷南山
豐徳寺東巖。斷石爲龕就銘表徳余學年
奉侍歳盈二紀慈誥温洽喜怒不形誨以行
綱曲示纖密。蒸嘗御渉炎涼不倦。初受具
後。性愛定門啓陳所請。乃曰。戒淨定明。道
之次矣。宜先學律。持犯照融然後可也。一
聽律筵。十有餘載。因循章句遂欣祖習。
貞觀初年。拔思關表廣流聞見。乃跪陳行
意。便累余曰。出家爲道。任從觀化。必事世
善。不可離吾。因而流涕。余勇意聞道。暫
往便歸。不謂風樹易喧逝川難靜。往還十
載遂隱終天。悲哉
釋道宗。姓衞氏。憑翊人也。行性虚融寛仁篤
愛。優洽成濟有名當世。弱年遺俗敦務釋
門。專志大論講散文旨。周武廢道隱形俗
壤。内薀明禁外附世塵。隋朝開教便預剃
落。住同州大興國寺。寺即文祖之生地也。
宇堂塔前後増榮。背城臨水重輪疊映。
寺立四碑峙列方面。宗於其中敷弘連席。
悟物既廣開洗塵心。而形解雄邃聽徒崇重。
四方賓客日別經過。周給供擬著名道俗。大
業季暦荐餒相尋。丘壑填骸人民相食。
宗偏廣四恩開化氓隷。施物所及並充其
供。故蒲州道愻。同州道宗。住隔關河。途經
即日。情同拯濟騰實廣焉。衆以徳望攸
歸。擧知寺任。統收僧侶。慈旨弘被。以法
寄人弘成濟在律僧衆餘學彜倫斯亂。乃
到京室。延請沙門智首。中夏講説。宗率其
部屬三百餘人。横經承旨初不覺倦。立寺
極久淨地全無。雖未執觸終染宿煮。釋文
至此宗乃知非。銜慨晩學未成護法。乃停
講翻穢方進後文。又常徒布薩物貴新聞。
衆多説欲不赴斯集。及聞欲之爲教。誠
爲悕求。本是厭怠不成聖法。自爾盡報躬
臨説戒。諸有不來量事方許。毎至累約。
言渉勤繁者。皆爲之流涙沾巾歔欷不
已。其欽敬正法爲若此也以貞觀十二
年遘疾卒于所住。春秋八十有五。門徒弟子
五百餘人。奉佩法訓無因景仰。乃竭情厚
葬。故轜駕連陰幢蓋相接。數里之間皂白斯
滿。墳於城東立碑表徳
釋三慧。婁煩人。崇履涅槃以爲正業。行
流河朔名振伊&MT00266;。大業初年。以學功成采。
下勅徴入慧日道場。東都晩進玄津通渉。慧
有功矣。而神氣清嚴顧盻成則。鼓言動論
衆所憚焉。帝以通道明機務須揚選。乃勅
往巴蜀捜擧藝能。屬隋運告終寓居
&MT00267;。流離從物因事引生。而性絶煩囂屏居
弘業。鄼國公竇軌作鎭庸蜀。偏所諮崇。服
其處靜自虚。致斯隆敬異等。慧觀時制用。
故無虚影。武徳九年遠朝京闕。勅見勞問
任處黄圖。工部尚書段綸。宿樹善因造靈
化寺。欽慧道素上奏任之。時復闡弘重移
榮*采。頗傳筆記。後學稱尋。貞觀年中召
入參譯。綴文證義倫次可崇。製翻經館序。
情置列贍勇豐矣。以其年卒於本寺。春
秋七十矣。慧昔在絳州。獨處別院感見神
童。形質希世。致敬於慧云。屈法師誡勗
知事勿耕墓所。言已便隱。初未之爲述。
後復重來還述前事。若不爲語。當打彼僧
必至死也。登爲問之。乃正耕田中故塚。遂
令止之。由是僧侶清晏卒無後患。自非立
正處懷。焉使非人投告。故慧之垂訓。不許
觸犯幽顯。如所引云
釋慧頵。姓李氏。江夏人。本寔隴西。世戴蝉
冕。遙泒合於天潢。遠條連於若木。十一世
祖西晋都亭侯。重避難徂南亭于夏汭因
遂家焉。十歳出家。師事舅氏光嚴寺明智法
師。智即建初之入室。蒙命説以開筵。乃竭
志依承。義門斯啓。于斯時也。南國令主雅
重仁王。毎歳肆筵高選名徳。年纔弱冠預
擬斯倫。高第既臨聲唱逾遠。天子目覩天人
仰賛。光寵國恩恭先是立。及天厭陳徳隋
克昌。金陵講席掃土倶盡。乃杖策遊呉。
大乘頓轡爰整其旅。廣開學市。遠招八埏
之士。以扇一極之風。蘇州刺史劉權。果達
三徳才著九能。又於簡易時務依影法筵
悦飮河之滿腹。欣負山而無倦。自有陳
淪沒物我分崩。或漏網以東歸。或入籠而
北上。谷風以恩相棄。伐木以徳相高。積佇
朋從咸來謁敬。大業之始曲降皇華。竟以疾
辭逸情山水。呉之高人爲之胥附。咸請處
於通玄依瑞象而弘演。有隋昏逸作梗妖
氛。乃避地毘陵沈默宴處。而顯靈瑞相二寺
僧徒翹請弘法。寺有沙門智AF智猛。風猷
警邁不乏精神。既遇通人傾心北面。勤則
不匱敏而有功。並繼敷揚倶馳東箭于
時刑新輕典世渉屯蒙。長淮已南猶稱呉
國。杜威專制端委君臨。崇尚佛理欽茲
歸戒。大唐高祖掃舊布新。起師臨洛徴威
謁帝。俛首應詔不悦于躬。頵爲説宿因。
釋威憂憤。達頂生之非固。曉呉&MT00268;之失圖。
威乃接足烏咽由斯而別。有餘杭沙門道
願法濟等。先禀成論義同門戸。不遠千里
請道金陵。乃欝相然諾。既而敷暢至理藥
木滋繁。爰逮施奉並無輕費。於遠行龍泉
二寺。造金銅彌勒像各一躯。坐高一丈五
尺。用結來生之縁也。貞觀元年通玄上徳
惠儀法師。道心精粹量包山海。修己安人
非幾不踐。東晋之日呉有白尼。至誠感神
無遠弗屆。天竺石像雙濟滄波。照燭神光
融曜滬涜。白尼迎接因止通玄。自晋距陳
多顯靈瑞。隋末軍飈玉石倶盡。二像尊儀
蒙犯霜露。儀師獨苦心行切情昏曉。以佛
無殿僧何得安。乃跋渉山谷*升景&MT01743;材。
不逾一年浮汎千丈。履深冒險還到大
呉。廣開月殿指畫斯立。頵以風雨相感。席
卷而還。無替兩時功兼二事。有呉縣令陳
士綽者。排繁從義傾仰法音。請講法華涅
槃。文軸纔竟疲役増勞。即以麈尾付囑學
士智奘曰。強學待問無憚*惠風。師逸功
倍不慚屡照。誓言既止怡然冥目。以貞觀
四年十月終于通玄。春秋六十有七。其年十
一月墳于白虎之南嶺。學士弟子等千餘人
哀泗傷心。恐芳儀之有絶。乃樹高碑。江王
學士諸麟爲文。貞觀五年弟子法韶等。孝情
殷至攀號靡及。謹於墳前建塼塔五層。禪
師慧儀。郷拜勝徳。香火情軫兼事經綸。故
使瞰迥憑高當衢向術。生平子弟。仰瓊
級而霑襟。宿昔徳朋。望玉輪而屑涕。常
州沙門法宣曰。余與上人情均道勰。君終我
疾。枕涙眠號素車不馳。玄壤長隔欲伸悲
緒。聊書短銘。方墳在列。靈塔斯布。爰屬
勝人允茲崇樹。於惟法主人勝徳全。愛河
早越心燈幼傳。巖嶽一簣哮吼三年。青蒲應
擧紫極聞天。名邦佇化利物攸往。衢罇日
斟懸鏡常朗。義海傍溢談峯直上。誰謂明珠
忽潜幽壤。神丘掩穴素塔標墳。瓊龕宿霧
玉掌排雲。澗松送響巖桂呈芬。山飛海運
遷貿相踵。火入秦陵書開汲冡。惟茲道力
巍巍長竦
釋法恭。姓顧氏。呉郡呉人也。正信天發成
徳自然。妙識悟道高情拔俗。故知爲道者
貴其精力。通方者歸其至當。立朝者宗其
篤誠。招隱者味其閑放。詳之於恭。諒法侶
之羽儀。人倫之准的矣。初生之夕室有異光。
爰洎撫塵便能捨俗。事武丘聚法師爲弟
子也。受具之後。聽餘杭寵公成實&T009929;公毘
曇。逮寵將亡。乃以麈尾付囑。凡斯先達皆
人傑也。恭既受法寄相續弘持。三呉九派之
流。爭趨問道。而勞謙終日應對不疲。行高
而挾如愚。學廣而陳面壁。後言遊建業歴
詢宗匠。深疑碩難毎袪懷抱。固有無得之
道大弘遺名之情斯著。乃旋軫舊壤。幽居
於武丘山焉。燒指供心。痛惱之情頓遣。
禽庭獸。長往之志彌存。開皇中年。州將劉權。
成呉土心遊釋教。乃嚴駕山庭屈還
城邑。住迴向寺。既迫茲固請翻然迴慮。以
爲體道由心。道存則喪於彼我。立教在迹。
教行則混其顯晦。乃遊洛轉法通流甘露。
挹河仰岳均美前奇。大唐闡化彌崇弘演。
貞觀十一年下勅赴洛。常州法宣同時被召
亦既來儀。深降恩禮對揚帷扆。辯説紛綸
明像教之興滅。證遺法之囑付。入侍讌筵
既摛雅什。田衣作詠仍即賜縑。有感聖衷
深見顏色。特詔留住傳送京師四事資給
務令優厚。雍州牧魏王。遙加欽請以爲戒
師。親降疏曰。昔道安晦迹襄陽。聲馳秦闕。
慧遠栖心廬岳。名振晋京。故知善言之應
非徒千里。明月所照不隔九重。法師笠澤
上仁震維高徳。律行淨於青眼。威儀整於赤
髭。傳燈之智不窮。法施之財無盡。弟子攝
此心馬。毎渇仰於調御。墾此身田常載懷
於法雨。若得師資有託。冀以祛此六塵。善
尊啓行。庶無迷於八正。謹遣諮祈佇承
慈誘。既膺斯請供施特隆。自爾朝野明達
緇素清高。聞風延佇望室奔湊者。厥罕書
矣。然其廣植徳本遐擧勝幢。寶殿臨雲金
容照日。講筵初闢負笈相趨。談疏纔成名都
紙貴。加以博通内外。學海截其波濤。鴻筆
彫章。文囿開其林藪。以貞觀十四年十月
六日。遷神于西京大莊嚴寺。春秋七十有三。
冕旒興悼有識含悲降勅加以賻贈。并造
靈輿。遞給傳乘。付弟子慧襲送柩還郷。
以十五年二月十五日。窆於武丘之南嶺。道
俗奔赴望途悼泣。門人等師資増感歳序易
馳。非夫*琓琰孰陳不朽。乃共竪豐碑。式
偈頌。中書令江陵公岑文本制序。朝散
大夫著作郎劉子翼制銘。兩叙風聲各其
志矣
釋智正。姓白氏。定州安喜人也。家傳信奉
夙著弘通。纔預有知便辭世網。識見弘擧
不群蒙稚。年十一將欲落采。父母諸戚對
之泣涙。而顏色無改。師知其遠度也。日授
未聞。隨得縁記録爲譜諜。有所遺忘尋
問相續。身無戲掉口不妄傳。奉戒精勤昏
曉自策。和上同師私共歎異。年雖弱冠曾無
驅役。供贍所須恣其學問。不盈數載慧聲
遂遠。開皇十年。文皇廣訪英賢。遂與曇遷
禪師同入魏闕。奉勅慰問令住勝光。仁壽
元年。左僕射虞慶則。欽正高行爲奏寺額。
造仁覺寺延而住之。厚禮設御。正乃深惟
苦本。將捐此務歸靜幽林。承終南至相有
淵法師者。解行相高京城推仰。遂往從焉。道
味江湖不期而會。因留同住二十八年。靜恭
無事不渉人世。有請便講詳論正理。無請
便止安心止觀。世情言晤不附其口。貞梗自
課六時無憩。以貞觀十三年二月二十八日
卒於本住。春秋八十有一。弟子智現等。追
惟永往感息難顧。鳩拾餘身。於寺之西
北鑿巖龕之。銘記如在。現少出家諮承法
教。正之箴誡略無乖緒。致所著諸疏並現
筆受。故正之製作也。端坐思微。現執紙筆
承顏立侍。隨出隨書終于畢部。乃經累載
初不賜坐也。或足疼心悶不覺倒仆。正呵
責曰。昔人翹足七日尚有傳揚。今爾纔立
顛墜。心輕致也。其翹仰之極。復何得而加焉。
正凡講華嚴攝論楞伽勝鬘唯識等不紀其
遍。製華嚴疏十卷。餘並爲抄記。具行於

釋慧稜。姓申屠氏。西隆人。胎中父亡。惟母
鞠育。三藏懁慧。思願聞法。母氏憐其孤
苦。相從來聽襄陽閏法師三論。文義之間
深有領覽。年至八歳其母又終。無師自發。
獨詣邑西檀溪寺誕律師而出家。十六乃往
荊州茅山明法師下。依位伏聽。問經大意
深有奇理。召入房中。三年曲教*惟陳不有
有也稜於此義深會其旨。隋末還襄。又
逐安州暠師入蜀凡有法輪皆令覆述。吐
言質樸談理入微。時人同號得意稜也。及
暠下獄。稜亦同繩。身被桎梏於成都縣。一
獄囚徒請講三論。周於五遍。勅遂釋放。便
逐暠還。既達安州糧粒勇貴。旦往隨州巡
里告索。暮達暠所如常採聽。往還三百深
有足功。然其報力雄猛。生無一患。門學所
推。及暠力微四大退貶。令代講涅槃。咸怪
其言謂違暠義。時席端俊異者三十餘人。將
往副水百有餘日。惟講三論。後暠患愈還
返安州。常於暠房叙經大意。外有側聽皆
爲漫語白暠曰。稜於初章全若不解。明
日上講。請爲定之。及時告曰。欲定初章者
出來。時問侶蓋衆者二十五人。一一誦呈。
皆云不是。稜最後述句。句雖異皆云得意。
由是靡伏莫敢輕者。暠之將終告曰。稜公
來。吾今付囑最後續種。自吾講來*惟汝一
人得經旨趣。乃握*稜手曰。夫講説者應如
履劍。不貪利養不憚劬勞。欲得燈傳多
於山寺。讀經法事並爲物軌。如爲一人衆
多亦然。如此可名報佛恩也。又曰。共公同
渉苦辛。年載不少。*惟以無相爲本。然後
言矣。語已而終。初未囑前。稜夢神人失兩
眼。又見一人著青衣執寶鏡放光來印。
稜心既受訣已。百日懷戀。後還襄州紫金
寺。講論五年。衆有三百。貞觀八年又還
彌。講涅槃大品惟度等經。至十二年三月。
鷹入寺群島飛去。因即散衆。及司功捜
訪。一無所獲蒋王臨襄。佛法昌顯。請於梵
雲相續齋講。道俗翕習又復騰涌。至十四
年正月半。有感通寺昶法師。曰夢見閻王
請稜公講三論。拔公講法華如何。稜曰。
善哉。慧稜發願。常處地獄教化衆生講大
乘經。既有此徴。斯願畢矣。至九月末。蒋王
見稜氣弱。送韶州乳二兩。逼令服之。其夕
夢見一衣冠者曰。勿服此乳。閻羅王莊嚴
道場已竟大有乳藥。至十月半黄昏時。遂
覺不悆。告弟子曰。吾五藏已崩無有痛所。
四更起坐告寺主寶度曰。憶年八歳往龍泉
寺借觀音。未至耆闍已講三遍皎如目前。
言未訖。外有大聲告曰。法師早起燒香。使
人即到。度曰何人。答曰。閻羅王使迎。稜即起
燒香洗浴懺悔禮佛訖。還房中與度別。食
粥未了。便取一生私記焚之曰。此私記於
他讀之。不得其致矣。至小食時異香忽
來。稜斂容便卒。即十四年十月十六日也。春
秋六十有五。合境僧衆七日七夜法集功徳。
蒋王贈絹五十疋。送於鳳林山。玄素同集五
千餘人。開講設齋。終日方退云
釋智拔。姓張襄陽人。幼年清悟雅好道法。
六歳出家。初爲閏師弟子。閏顧有濟器。乃
携付哲法師。哲亦襄川僧望。具之別傳。初
誦法華。日通五紙。經中理路略有規度。惟
曰。斯經諸佛出世之大意也。一人一道非弘
不通。誓畢依持開悟蒙俗。周聽乃洽。承
帝京上徳吉藏法師四海標領三乘明匠。尋
詣奉旨欣撃素心。首尾兩遍命令覆述。英
俊鼓言無非亂轍。藏親臨坐。拔問衆曰。
一乘爲兩。遂分爲三。亦可一乘爲兩。分
爲三兩。衆無敢答。藏曰。拔公此問深得旨
矣乃囑累。大法必在機縁。於是還襄。會賊
徒擾攘無由講悟。晝藏夜伏私薀文義。
後植清平住耆闍寺。恒在常濟。講法華經
年別五遍。門人法長後生穎萃。見住梵雲領
徒承業。貞觀十四年九月十七日。於清信
士張英家。宿集竪義開法華題。或問今昔
開覆三一之旨者。答對如風響。解悟啓時
心。便告稜法師曰。智拔答畢須彌來難。盡
皆神俊。詣八方郷里大徳檀越等相別。時
不測其言也。遂即潜然。迫而察之。已遷化
矣。合境玄素嗟惋驚慟。顏状如生。加坐堅
正蒋王躬臨燒香供養。贈物百餘段。墓所
設五千僧齋。春秋六十八矣
釋慧瑜。姓岑氏。少孤窘。三歳二親倶喪。養
於舅氏。五歳隨外祖往長沙寺聽。見佛
啼泣戀慕不肯還家。遂住之爲寺救苦法
師弟子。令誦大品。五十日中一部通利。晩
聽三論大品。鏡其宗領。隨有行文。觀用明
的。逢難入玉泉山。寺側有泉旁作草庵。
於中宴坐二十三年。初無暫離。觀心純淨未
可言覩。泉神供奉時或見聞。黒蛇一頭長二
丈許。隱顯現身如守護相。群賊雖來無敢
近者。有老賊張赫伽者。勇悍無前携引十
賊。身挾兩刀欲殺此蛇。去二百歩。蛇乃張
目出光。賊徒皆倒經兩日間瑜覺往救。七
人已死。蛇隨瑜行。爲誦大品大明呪訖。三
人方活。於是四遠聞風往造供施委積。貞觀
十年。荊州道俗請出勝覺寺講三論大品。
開化未聞佛法由盛。十四年七月二十三日。
合寺同見群星入井。不測其故。至八月十
七日。講大品至往生文未訖。手執如意
於座而卒。春秋七十有九
釋慧持。姓周。汝南人也。開皇初年。父任豫
章太守。因而生焉。少機警美姿制。栖遊之
方欣其言晤。履歴名邦將挹道化。初達丹
陽開善寺。投滿法師而爲息慈。令誦大品。
日通五紙。斯經易誦難持。而能文句無爽。
時共美之。年登冠具。身長七尺色相光偉。
執持威容不妄迴視。故俗又目曰象王持
也。乃聽東安莊法師。又聽高麗實法師三
論。鉤探幽極門學所高。兼善老莊易史。談
玄之次寄言洗理。越公楊素治兵淮海。聞
風造展。歎其清悟曰。斯寔絶倫之僧也。隋
末避難往越州住弘道寺。常講三論大品
涅槃華嚴莊老。累年不絶。立志堅白。書翰有
聞。不出寺門將三十載。*加坐不臥勤苦
至終。以貞觀十六年八月二十三日旦。告
弟子曰。吾欲往他方教化。急作食。及時
至三下。前食還房。加坐繩*床斂容而逝。
弟子謂言入定。三日任之。會稽丞杜伏護
者蔬素長齋。依常參拜聞有異香方知久
化。跏結鏗然伸而不得。乃坐送大禹山。都
督已下玄素萬餘人。悲歎相嗟至於殮所。
春秋六十八矣
釋智凱。姓馮氏。丹陽人。父早亡。六年聽吉
藏法師法華火宅品。夜告母曰。經明火宅
者。只我身耳。若我是火宅。我應燒人。既其
不燒明知無我。終夜達朝詣藏出家。身相
黒色。故號烏凱。年十三。覆藏經論縱達。論
並不拘檢約。隨藏會稽嘉祥等寺。門人英
達無敢右之。及藏入京即還靜林聚徒
常講。武徳七年。剡縣立講聽徒五百貞觀元
年。往餘姚縣小龍泉寺。常講三論大品等
經。誓不出寺脇不親席。不受供施自僧
而已。佛殿之後忽生一池。便曰。只飮此池
可以卒耳。爲性慈仁言極獷厲。時越常
俗多棄狗子。凱聞憐之乃令拾聚。三十五
十常事養育。氈被臥寢不辭汚染。至十九
年。齊都督請出嘉祥令講三論。四方義學
八百餘人。上下僚庶依時翔集。用爲興顯
也。百有餘日日論十人。答對冷然消散無
滯。初發龍泉小池即竭。凱聞歎曰。池竭食
亡吾無返矣。至二十年七月二十八日。依
常登座。手執如意默然不言。就撿已終。
乃加坐送大禹山七日供養。常有異香。州
宰自*撿深發堅信。乃起塔七層以旌厥徳

續高僧傳卷第十四



續高僧傳卷第十五
  *大唐西明寺沙門釋道宣撰
義解篇十一 正紀十五 附見
  唐越州靜林寺釋法敏傳一
唐襄州光福寺釋慧&MT01805;傳二
唐襄州神足寺釋慧眺傳三
唐綿州隆寂寺釋靈睿傳四
唐京師弘福寺釋僧辯傳五
唐京師普光寺釋法常傳六
唐澤州清化寺釋智徽傳七
唐澤州清化寺釋玄鑒傳八
唐京師弘福寺釋玄會傳九
唐京師慈悲寺釋行等傳十
唐蒲州仁壽寺釋志寛傳十一
唐相州慈潤寺釋慧休傳十二曇元 靈範
唐京師弘福寺釋靈潤傳十三淨元 智衍
唐京師慈恩寺釋道洪傳十四
唐京師慈恩寺釋義褒傳十五
釋法敏姓孫氏。丹陽人也。八歳出家。事英
禪師爲弟子。入茅山。聽明法師三論。明即
興皇之遺屬也。初朗公將化。通召門人。言
在後事。令自擧處。皆不衷意。以所擧者
並門學有聲。言令自屬朗曰。如吾所擧乃
明公乎。徒侶將千名明非一。皆曰義旨所
擬。未知何者明耶。朗曰。吾坐之東柱下明
也。明居此席不移八載口無談述身無妄
渉。衆目癡明。既有此告莫不迴惑。私議。
法師他力扶矣。朗曰。吾擧明公必駭衆意。
法教無私不容瑕隱。命就法座對衆叙之。
明性謙退泣涕固讓。朗曰。明公來吾意決矣。
爲靜衆口聊擧其致。命少年捧就傳座。告
曰。大衆聽。今問論中。十科深義。初未
言。而明已解。可一一叙之。既叙之後。大衆
愜伏。皆慚謝於輕蔑矣。即日辭朗。領門人
入茅山終身不出。常弘此論。故興皇之宗
或擧山門之致者是也。敏採摘精理出聽
東安。言同意異更張部別。年二十三又聽高
麗實公講大乘經論。躬爲南坐結軫三周。
及實亡後。高麗印師上蜀講論。法席彫散
陳氏亡國。敏乃反俗三年潜隱。還襲染衣
避難入越。住餘姚梁安寺。領十沙彌講法
華三論相續不絶。貞觀元年。出還丹陽講
華嚴涅槃二年。越州田都督。追還一音寺。
相續法輪。于時衆集義學沙門七十餘州八
百餘人。當境僧千二百人。尼衆三百。士俗之
集不可復紀。時爲法慶之嘉會也。至十九
年。會稽士俗請往靜林講華嚴經。至六月
末。正講有蛇。懸半身在敏頂上。長七尺許。
作黄金色吐五色光。終講方隱。至夏訖
還一音寺。夜有赤衣二人。禮敏曰。法師講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526 527 528 529 530 531 532 533 534 535 536 537 538 539 540 541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