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佛祖統紀 (No. 2035_ 志磐撰 ) in Vol. 49

[First] [Prev+100] [Prev]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重。爲帝王師範。故得侈大其學。自名一家。
然而宗經弘論判釋無歸。講華嚴者唯尊
我佛。讀唯識者不許他經。至於教外別傳
但任胸臆而已。師追援其説辯而論之。曰
金錍。曰義例。皆孟子尊孔道闢楊墨之辭。
識者謂。荊溪不生則圓義將永沈矣。天寶
大歴間玄肅代
三宗
朝延三詔。並辭疾不起。師始
居蘭陵。嘗與江淮名僧四十人。同禮五臺。
有不空三藏門人含光白師曰。頃從不空
遊歴天竺。見梵僧云。聞大唐有天台教迹。
可以識偏圓簡邪正明止觀。可能譯之
至此土耶。師聞之歎曰。可謂中國失法求
之四維左傳。孔子曰。天子失官。學在四夷。
後漢東夷傳序。中國失禮求之四夷
晩歸台
嶺。大布而衣。一床而居。以身誨人耆年不
倦。大兵大饑之際。學徒愈蕃。瞻望堂室以
爲依怙。建中三年
二月五日。示疾於佛
隴。語門人曰。道無方性無體。生歟死歟。其
旨一貫。吾歸骨此山。報盡今夕。要與汝等
談道而決。夫一念無相謂之空。無法不備
謂之假。不一不異謂之中。在凡爲三因。
在聖爲三徳。爇炷則初後同相。渉海則淺
深異流。自利利人在此而已。汝其志之。言
訖隱几而化。壽七十二。夏四十三。門人奉
全身塔於智者塋域之西南隅。所著法華釋
籤。文句記。止觀輔行。止觀搜玄記。各十卷。
止觀文句一卷。爲司封李華説。止觀大意一
卷。釋籤別行十不二門。金剛錍。止觀義例。三
觀義涅槃後分疏。觀心誦經記。授菩薩戒文。
始終心要。各一卷。略淨名疏十卷。記三卷。淨
名廣疏記六卷。治定涅槃疏十五卷。文句科。
止觀科。各六卷。華嚴骨目二卷。法華三昧補
助儀。觀心補助儀。各一卷。方等懺補助儀
二卷。門人梁肅撰師碑銘。而論之曰。聖人
不興。其間必有名世者出。自智者以法付
章安。安再世至於左溪。明道若昧待公而
發。乘此寶乘煥然中興。蓋受業身通者三十
九人。&T015788;紳先生高位崇名。屈體承教者又數
十人史記。孔子世家云。弟子蓋三千人。身通六藝者七
十二人。今言。受業身通。謂通教觀之道。有言見
身發通
者無義
呉越三請謚圓通尊者。本朝元祐初。
永嘉忠法師遣門人掃塔。草棘荒蕪不能
辨。即案梁氏碑。去大師塋兆百歩尋識之。
其龕已空。唯乳香一塊耳。夜夢玄弼山君
謂曰。昨者天神遣多人。取全身去也。不須
猶豫。於是即舊基建石塔以識之
  賛曰。疏以申經記以解疏。夫然故旨義始
歸於至當。而後人得以守其正説。大哉
釋籤妙樂輔行之文。其能發揮天台之道。
疇不曰厥功茂焉。不有荊溪。則慈恩南
山之徒。横議於其後者。得以並行而惑衆
矣。師之言曰。將欲取正舍予誰歸。誠然
哉。寶訓也。本記言搢紳受業者數十人。知
當時儒宗君子學此道者。若是之盛。今
所聞梁李三四人耳。惜哉
佛祖統記卷第七






佛祖統記卷第八
 *宋景定四明東湖沙門志磐撰 
興道下八祖紀第四
  十祖天台興道尊者大法師
十一祖天台至行尊者大法師
十二祖國清正定尊者大法師
十三祖國清妙説尊者大法師
十四祖國清高論尊者大法師
十五祖螺溪淨光尊者大法師
十六祖四明寶雲尊者大法師
十七祖四明法智尊者大法師
  昔呉越王。請謚諸祖。而龍樹北齊南岳三
師未及謚。今并取邃法師下無師號者。
即本紀之文。摭其行實以爲尊稱。是蓋
尊祖之大義也。他日有能考論懿徳上之
清朝賜以徽謚者。幸當用此定名。庶乎
不失其實也。或疑今私謚者。漢朱穆門
人與蔡邕謚文忠先生。晋陶潜門人謚
靖節先生見漢書
宋史
唐蕭頴士門人謚文元
先生趙璘因
話録
元延祖謚太先生元結
之父
此皆門
人私謚無咎
傳聖人之道者。其要在乎明教觀而已。上
尊龍樹下逮荊溪。九世而祖之宜矣至於
邃修二師。相繼講演不墜素業。會昌之厄教
卷散亡。外琇竦三師唯傳止觀之道。螺溪之
世。頼呉越王求遺書於海東。而諦觀自高
麗。持教卷用還於我。於是祖道復大振。四
明中興實有以資之也。是諸師者。或顯或
晦。述而不作稱之曰祖蓋傳授有所繼。正
統有所繋也。撰興道下八祖紀
十祖興道尊者道邃。不知何許人。唐大歴中

來依荊溪於佛隴。洞悟幽玄無所凝滯。
荊溪嘉之曰。吾子其能嗣興吾道矣。遂授
以止觀輔行。師爲衆開説發明深旨。聽者
無不領寤。同門元皓一見師大敬服。貞元
二十一年。日本國最澄遠來求法。聽講受
誨晝夜不息。盡寫一宗論疏以歸。將行詣
郡庭白太守。求一言爲據。太守陸淳嘉其
誠。即署之曰。最澄闍梨。身雖異域。性實同
源。明敏之姿。道俗所敬。觀光於上國。復傳
教於名賢。邃公法師。總萬法於一心。了殊
塗於三觀。而最澄親承祕密。不外筌蹄。猶
慮他方學者。未能信受其説。所請印記安
可不從。澄既泛舸東還。指一山爲天台。
創一刹爲傳教。化風盛播。學者日蕃。遂
遙尊邃師爲始祖。日本傳教實起於此
晁説之。撰明智塔銘云。荊溪傳行滿。滿傳廣修。案大宋
僧傳。邃法師傳廣修。修傳物外。今依宋傳。以邃師次荊
溪爲正。晁氏親見明智者。
不知當時何縁得此異説
  述曰。指要斥日本乾淑所録邃知上止觀
中異義。以三界爲無漏總中三者。竊
詳邃師親受止觀於荊溪。無縁輒創此
説。特乾淑輩爲此私義。託邃師以行之
耳。則知日本別行十不二門題云國清止
觀和上者。皆其國人之依放也。指要又云。
他既曾附示珠指。往於彼國。必是依之勘
寫。據此又知國人依奉先所寄之本。故
并託止觀和上之名以行其文也。四明之
言。斥乾淑奉先耳。世人不寤。便謂斥邃
師。請以此議爲解
十一祖至行尊者廣修。姓留氏。東陽夏昆人。
早入邃師之室。研精教觀。而向心至行。日
誦法華淨名光明梵網四分戒本爲常課。六
時行懺晩年彌篤。毎歳行隨自意三昧。七七
日未嘗以事廢。天台刺史韋珩音衡
佩玉
素重教
門。請入郡堂講止觀。珩於即席深有省
發。時會聽者莫不欣慶。會昌三年唐武
二月
十六日。終於禪林。葬全身於金地道場。登
門弟子甚衆。居上首名物外。後二十三年。
門人良湑敬文。發塔火育之得舍利千餘
粒。大如菽。即舊地建塔藏之
十二祖正定尊者物外。姓楊氏。閩之候官
人。久從修師傳止觀。且説且行。大中末

歳歉。加趺一室妙入正定。謂弟子曰。
汝若不死至五穀登時。可撃磬引我出。越
歳餘。弟子如所教遂從定起。中和五年

三月十五日。終於國清葬於智者塔院之
側。上首弟子。元琇。敬休。慧凝。皆傳道於世
以紹家學
十三祖妙説尊者元琇音秀
玉石
天台人。依國清
外法師學止觀。盡其旨。妙於講説。不以
學徒衆寡二其心。一日升座衆集或少。有
異僧十人自外而入。威儀可觀。致敬已坐
行末。講散復問訊即出。師遣侍者邀之。皆
凌空擧手笑謝而去。師當僖昭之際。天下
方亂。學教之徒忽聚忽散。以故得定慧之業
者艱其人。唯清竦常操。承事日久洞達無
遺。操師傳義從。從傳徳儔。儔傳慧贇。修
雅。皆繼世有聞云
十四祖高論尊者清竦。天台人。依琇法師
精思止觀旦夜不懈。及繼主國清。説行兼
至。時錢氏建國。呉越天台一境有同内地。
師領衆安處厲其志曰。王臣外護得免兵
革之憂。終日居安。可不進道以答國恩。毎
長日臨座高論不已。衆莫敢有倦色。門人
世業者。羲寂。志因。覺彌
十五祖淨光尊者羲寂。字常照。永嘉胡氏。母
初懷妊不喜葷血。及産有物蒙其首。若紫
帽然梁末帝貞明
五年己卯生
幼白二親求出家。乃入開
元。依師誦法華。朞月而徹。年十九晋高祖天
福二年
祝髮具戒。詣會稽學律深達持犯。乃造
天台。學止觀於竦法師。其所領解。猶河南
一遍照也僧傳云。蒲州不聽
泰。河南一遍照
嘗寓四明育王寺。
夢登國清。上方有寶幢座。題曰文殊臺。欄
楯外隔欲入不可。俄見觀音從堂而出。手
却行馬即叉欄也
亦名拒馬
低回相接。忽覺自身與觀
音體合爲一。自是之後樂説無盡。初天台
教迹。遠自安史挺亂天寶末年。安祿山。
史思明。相繼反逆
近從
會昌焚毀武宗會昌五年。
罷僧尼毀寺院
殘編斷簡傳者無憑。
師毎痛念力網羅之。先於金華古藏僅得
淨名一疏。呉越忠懿王。因覽永嘉集。有同
除四住此處爲齊。若伏無明三藏即劣之
語。以問韶國師傳燈天台徳韶國師。姓陳。嗣清
涼益禪師。至天台覩智者遺蹤。
有若舊居。又與智者
同姓。時疑其後身云
韶云。此是教義。可問天台
寂師。王即召。師出金門。建講以問前義。師
曰。此出智者妙玄。自唐末喪亂教籍散毀。
故此諸文多在海外。於是呉越王遣使十人。
往日本國求取教典。既囘。王爲建寺螺溪。
扁曰定慧。賜號淨光法師。及清謚天台諸祖
止謚天台
以十六祖
一家教學欝而復興師之力也案二師口
義云。呉
越王遣使。以五十種寶。往高麗求教文。其國令諦觀來奉
諸部。而智論疏。仁王疏。華嚴骨目。五百門等。不復至。
據此則知。海外兩國。皆曾遣使。若論教文復還
中國之寶。則必以高麗諦觀來奉教卷爲正
有興
教明師。年方弱冠。聽經於會下常自疑云。
飮光持釋迦丈六之衣。披彌勒百尺之身。正
應其量。爲衣解長耶。身解短耶。時韶國師
居雲居屬天
聚衆五百。明往問之。國師曰。
座主却是汝會。明慍色拂袖而退。國師曰。我
若答。汝不是。當有因果。明囘螺溪。口即吐
血。師聞驚曰。此新戒。觸忤菩薩人來。明擧
前話。師云。汝不會國師意速去懺悔。明具
威儀詣前悲泣作禮首過。國師爲頌出前
話云。佛佛道齊宛爾高低。釋迦彌勒如印印
泥。明自此疾瘳。歸謝師曰。非師指教幾
喪此生二師口義云。玄弼山君言。國師是智者。起
法堂都料螺溪。是放生會首。堂中僧衆。是
所放
之魚
太平興國五年本朝
太宗
自山中出居州治寺
東樓。夢刹柱陷入於地。即徙居西偏。其夜
春雨驟作。山頽樓傾。咸謂師有天眼。雍熙元
年。永安縣請於光明寺爲衆授戒。忽佛殿
大像墮壞。腹中出發願文。乃唐咸通六年沙
門希皎爲七郷人施戒勸造此像。願舍報
爲男子。童眞出家傳法利生。時會觀者謂
是師前身也。四年十一月四日寢疾。囑門
人不許哭泣祭奠。言已即瞑目。門人累小
塔。窆於方丈。壽六十九。夏五十。傳法弟子
百餘人。外國十人。義通實爲高第。而澄彧。
寶翔。爲之亞焉。天台官民先曾傳戒者。共
迎師眞相於開元寺。縞素致祭哀動一城。
天爲慘色。後徒屬謀遷塔見貎。若生人髮
長餘寸。遂遷葬於國清東南隅。澄彧述銘以
爲識。師講三大部各二十遍。維摩光明梵
網金剛錍法界觀永嘉集各數遍。述義例不
二門等科節數卷雜見高僧
傳等文
十六祖寶雲尊者義通。字惟遠。高麗國。族姓
尹氏後唐明宗天成
二年丁亥歳生
梵相異常頂有肉髻。眉毫
宛轉伸長五六寸。幼從龜山院釋宗爲師。
受具之後學華嚴起信。爲國宗仰。晋天福時
來遊中國師於天福末。方十六七。正受具學華嚴
之時來中國。應在二十後。以歴推之。當
在漢周之際。
今言天福恐誤
至天台雲居韶國師
所居
忽有契悟。
及謁螺溪聞一心三觀之旨。乃歎曰。圓頓
之學畢茲轍矣。遂留受業。久之具體之聲
浹聞四遠。一日別同學曰。吾欲以此道
導諸未聞。必從父母之邦。始乃括嚢東
下。假道四明將登海舶。郡守太師錢惟治
忠懿王
俶之子
聞師之來。加禮延屈咨問心要。復
請爲菩薩戒師。親行授受之禮。道俗趨敬同
仰師模。錢公固留之曰。或尼之。或使之
孟子。行或使之。止
或尼之。尼語乙反
非弟子之力也。如曰利生
何必雞林乎高麗
別名
師曰。縁既汝合。辭不我却。
因止其行。開寶元年本朝
太祖
漕使顧承徽。屢親
師誨。始舍宅爲傳教院。請師居之。太平興
國四年。法智初從師學師年五十三
法智年二十
六年十二
月。弟子延徳。詣京師奏乞寺額。七年四月。
賜額爲寶雲。雍熙元年。慈雲始從師學
師年五十八
慈雲二十二
師敷揚教觀幾二十年。升堂受
業者不可勝紀。常呼人爲郷人。有問其
故。曰吾以淨土爲故郷。諸人皆當往生。
皆吾郷中之人也。端拱元年十月二十一日。
右脇而化。闍維之日舍利盈滿骨中。門人
奉葬於阿育王寺之西北隅育王未爲禪時。其
徒嘗請寶雲諸師。
屢建講席。寶雲既
終。因葬骨於此地
壽六十二。治平元年
主南
湖法孫宗正。累爲方墳石塔作記以識之
後七十
七年
宣和七年
主育王昌月堂。以地蕪塔
壞。與寶雲威師。徙骨於烏石山。其骨晶熒
有光。考之琅琅其聲。舍利五色滋生骨上。
有盈匊得之者。其後主者智謙。重刋石塔
記於烏石菴中見振祖集
石塔記
  曉石芝曰。石塔記。謂師著述。逸而不傳。
然考諸四明章記。則嘗秉筆爲觀經疏
記。光明玄賛釋矣。蓋四明禀承其義。用
之於記鈔諸文。非爲無傳。賛釋一部尚
存。但不廣行耳
螺溪網羅教典。去珠復還。寶雲二紀敷揚家
業有付。而世方尊法智爲中興者。以其
有著書立言開明祖道觝排山外紹隆道
統之功也觝音抵
觸也
故慈雲賛之曰。章安既往。
荊溪亦亡。誕此人師。紹彼耿光一家大教。
鍾此三良。又爲之辭曰。一家教部。毘陵師
所未記者悉記之。四種三昧人所難行者
悉行之。敬繹名言。誠爲實録繹音亦
抽絲也
十七祖法智尊者知禮。字約言。四明金氏
世傳所居在
郡城白塔巷
父經以枝嗣未生。與妻李氏禱
於佛。夢神僧携童子遺之曰。此佛子羅睺
羅也。因而有娠。曁生遂以爲名太祖受周
禪。建隆
元年庚
申也
神宇清粹不與衆倫。七歳喪母號哭
不絶。白父求出家。遂往依太平興國寺洪
選師。十五具戒專探律部。太平興國四年

從寶雲教觀時年
二十
始三日。首座謂之曰。
法界次第汝當奉持。師曰。何謂法界。座曰。
大總相法門圓融無礙者是也。師曰。既圓融
無礙何有次第。座無對。居一月。自講心經
聽者服其速悟。五年其父夢師跪於寶雲之
前雲以瓶水注於口。自是圓頓之旨一受即
了。六年。常代寶雲講。雍熙元年。慈雲來自
天台。始學於寶雲之門。師待以益友。義同
手足。端拱元年。寶雲歸寂。師復夢貫寶雲
之首擐於左臂而行擐音患
亦貫也
即自解曰。將
作初表受習流通。次表操持種智之首化
行於世也慈雲。撰指要鈔序。
采用法智自解之説也
淳化二年。始受
請主乾符。綿歴四載諸子説隨。至道元年。
以所居西偏小院。學徒戻止。盈十莫容。遂
徙居城東南隅保恩院。二年。院主顯通舍爲
長講天台教法十方住持之地。三年。以院宇
頽弊。與同學異聞始謀經理。既而丹丘覺圓
來任役事。咸平三年
郡大旱。與慈雲同
修光明懺。祈雨約三日無應。當然一手
供佛。懺未竟雨已大浹慈雲行業記云。約三日
不雨自焚。如期果大
雨。太守蘇。爲
刻石爲記其事
六年。日本國遣寂照。持源信法
師問目二十七條請答釋。景徳元年。撰十
不二門指要鈔。成立別理眞如有隨縁義。
永嘉繼齊立指濫以難之梵天昭
師門人
謂不變隨
縁。是今家圓教之理。別理豈有隨縁。師乃
垂二十問以祛其蔽。天台元頴復立徴決
以代齊師之答。而嘉禾子玄亦立隨縁撲以
助齊頴。時仁岳居座下述法智義。立十門
折難總破三師。人謂淨覺禦務之功居多
禦音語。務侮同。
易外禦其務
四年。遣門人本如會稽什師。
持十義書觀心二百問詣錢唐昭師室。初是
光明玄有廣略二本。並行於世。景徳前錢唐
恩師製發揮記專解略本。謂十種三法純
談法性。不須更立觀心。廣本有之者後人
擅加耳。慈光門人奉先清靈光敏。共造難辭
二十條輔成其義。時寶山善信致書法智
請評之慈雲有寄石壁善信上人詩。有曾
同結社之句。據此則知倶師寶雲
師亟辭之
曰。夫評是議非近於諍競。矧二公吾宗先
達。其可率爾。信復請曰。法鼓競鳴何先何
後。師於是始作扶宗記。大明廣本附法觀
心之義。謂恩師之廢觀心。是爲有教而無
觀。有梵天昭孤山圓。皆奉先門學。述辨訛
以助略本。謂觀有事理。今十法始終皆以一
法性而貫之。豈非純明理觀。師作問疑徴
之云。若謂十法是理觀者。應此玄文是上
三三昧。略本既無揀境。且非約行理觀。則
知昭師反成有觀而無教。昭師復述答疑書。
從容改轉。以爲玄文直顯心性義同理觀。
師復作詰難責之云。心性之名釋籤定判在
因。上人既以十法是果人所證。則全非直
顯心性。又十法既不聞揀陰。將何義同理
觀。昭師又述五義云。止觀約行觀心。乃立
陰等爲境。附法託事皆不立陰。意謂令所
立理觀。是事法之例。不須立陰。又被詰
之後知心性在因。却潜改云直顯法性
昭師所立。謂之約行。則無揀境。謂之事決。則
有執爲理。進退兩失無所憑據。是爲無觀復無教
師復
作問疑責之曰。詰難本徴直顯心性。純明
理觀。何得將事法之觀答之。豈非義窮計
盡耶。此書既往逾年不答。師復作覆問以
促之。昭師徐爲釋問。以十乘妙理爲所觀
境。師復責之云。本立三障四魔爲境界。今
若以十乘妙理爲所觀境。即以三障四魔
爲能觀智耶。自發揮至令釋問。四番轉計。
五囘墮負。往復各五。綿歴七載。乃總結前
後。爲書二卷斥昭師。一不解能觀法二不
識所觀境。三不分内外二境。四不辨事理
二造。凡十章。目爲十義書。又設爲二百問
以質之。時孤山居昭師座端。觀如什論辯
不可。當遽白郡守。以來無公據發遣。令還
不復致答。大中祥符二年。重建保恩院成。
自興役至今凡十載。通守石待問爲之記。
三年乞郡奏於朝。十月。賜額延慶。五年。與
異聞作戒誓辭以授徒弟立誠。其略有曰。
吾始以十方之心受茲住處。逮乎改創安
施棟宇。元爲聚學何敢自私。但吾宗有五
徳者。無擇邇遐。吾將授以居之。後後之謀
莫不咸然。五徳者。一曰舊學天台勿事兼
講。二曰研精覃思遠於浮僞。三曰戒徳有
聞正己待物。四曰克遠榮譽不屈吾道。
五曰辭辯兼美敏於將導。何哉。兼講則畔
吾所囑。浮僞則誤於有傳。戒徳則光乎化
道。遠譽則固其至業。然後辯以暢義。導以得
人。五者寧使有加。設若不及去辯矣。六年
二月十五日。始建念佛施戒會。親爲疏文
以寓勸意。自此歳以爲常。七年撰融心
解。明一心三觀。顯四淨土之旨。天禧元年。
謂其徒曰。半偈亡軀一句投火。聖人之心
爲法如是。吾將捐身以警懈怠。乃與異聞
結十同志。修法華懺三載期滿。將焚身以
供妙經遺身苦行人之所難。
十僧之名惜乎失録
祕書監楊億字大
年官
至翰林
謚文公
遐仰道風。白丞相寇準奏賜紫服。復
奉書爲賀。及聞結懺遺身。乃致書勸請住
世。謂方當台教復興之時。正頼傳持爲世
良導。往復數四尚執前言。楊公乃貽書郡守
李夷庚及天竺慈雲俾同勸止。太守親率僚
屬。勸請住世説法利生。且密戒隣社常保
護之。會慈雲東下力爲勸諫。而駙馬李遵勗。
亦亟書交勸尚太宗女魏國
公主。謚文和公
師以公私意勤竟
沮前志。乃復結十僧修大悲懺法三載以
酬素願。是年述消伏三用章。對孤山闡義
鈔。不知性惡是理毒義。有咸潤者述籤疑。
以三種消伏倶約圓論。淨覺引疏義。歴
四教十法界以除三障。述止疑以扶師義。
四年。駙馬李遵勗。奏師高行遺身。上嘉歎
不已。特賜法智大師之號。宣旨住世演教
郡守錢希白。題塔院云。内翰楊億。爲樞使馬知節。撰其
父神道碑。不受潤筆。求奏薦四明師號。知節因奏之。上
召問。億因言遺身事。上曰。但傳朕言。請師住世傳教。於
是賜號法智。據行業碑塔銘實録及法智往復書。皆言李
遵勗。論薦賜號。今詳希白之題。必
當時問諸寺僧。繆言之復致繆題耳
是年。京師譯經
院證義簡長行肇二十三人。各寄聲詩賛美
道徳待制晁説之
作序刻於石
五年。上聞師爲道勤至。遣
内侍兪源清至寺。命修法華懺三日。爲國
祈福。源清欲知懺法旨趣。爲述修懺要旨。
是歳撰觀音別行玄記觀經疏妙宗鈔皆成。
時梵天門人咸潤述指瑕以非妙宗。且固
執獨頭之色不具三千等義。蓋昭圓之餘
波也。淨覺爲述抉膜以示色心不二之旨。且
評他師昧於究竟蝮&T045758;六即之義。一日。淨覺
與廣智辨觀心觀佛求決於師。師示以約
心觀佛之談。謂據乎心性。觀彼依正。淨覺
不説而去。既而盡背所宗。述三身壽量解。
并別立難辭。請潜修前鈔不使外聞。師慮
其爲後世異説之患。乃加料簡十三科以斥
之。淨覺時在天竺上十諫書。謂父有諍子。
則身不陷於不義。師復作解謗。謂十諫乃
成増減二謗。淨覺復述雪謗。謂錯用權實
以判勝劣。師時在疾令門人讀之。爲之太
息。既逼歸寂遂不復辨。後有希最。即廣慈
之子法智之孫。述評謗以辨之。淨覺。時尚
無恙。見之曰。四明之説其遂行乎自師時在
疾。以下
一節。並
預叙後事
天聖元年仁宗
初元
撰光明玄續遺記成。
試開幃四十二章答泰禪師十問。時天童凝
禪師貽書論指要鈔揀示達磨門下三人得
道淺深。往復不已。太守林請師融會其説。
師不得已略易數語往復書。備在教行録。忠
法師爲後序。略述其事
年。先是天禧初詔天下立放生池。師欲廣
揚聖化。毎於佛生日集衆作法。縱魚鳥
爲放生之業。是年郡以事聞。勅樞密劉筠
撰文以示後人。太守曾會立碑於寺見教
行録
嘗一夕夢伽藍神曰。翌日相公至。已而曾公
領其子公亮入寺。師以夢告母夫人謝曰。
後貴無敢相忘下二句。預叙後事。今教
行録。有曾府捨莊田帖
及公亮
入相。乃買田闢屋。歳度其徒曾魯公。初生夢
老僧披幃入
慶。歴八年。以知制詰。&T072556;恤而歸里。僧元達。附舟至錢
唐。聞天竺之勝。特往瞻禮。始至見素衣女自寺門出。謂
達曰。曾舍人。五十七。入中書。上座是年。亦受師號。已
而不見。至是年。果拜相。歴事三朝。贈太師中書令。
謚宣靖。陪享英廟。蔡襄守錢唐。
以大士靈異。上於朝因賜號靈感云
五年製光明文
句記。以迫歸寂不及終帙。其後門人廣智
續讃佛一品以成之。六年正月元日。建光
明懺七日爲順寂之期。至五日結跏趺坐。
召大衆説法畢。驟稱阿彌陀佛數百聲。奄
然而逝。壽六十九。夏五十四。露龕二七日。顏
貎如生爪髮倶長。舌根不壞若蓮華然。明
道二年七月。奉靈骨起塔於南城崇法院之
左。禀法領徒者三十人。尚賢。本如。梵臻。則
全。慧才。崇矩。覺琮等。入室四百八十人。升
堂千人。手度立誠等七十人。師自咸平二
年。後專務講懺。常坐不臥。足無外渉。修謁
盡遣。講法華玄義七遍。文句八遍。止觀八
遍。涅槃疏一遍。淨名疏二遍。光明玄義十遍。
別行玄七遍。觀經疏七遍。金剛錍。止觀義例。
大意。十不二門。始終心要等。不復計數。修
法華懺三七期五遍。光明懺七日期二十遍。
彌陀懺七日期五十遍。請觀音懺七七期八
遍。大悲三七期十遍。結十僧修法華長
期三年。十僧修大悲懺三年。然三指供
佛。造彌陀觀音勢至普賢大悲天台祖師像
二十軀。印寫教乘滿一萬卷。所著續遺記
三卷。光明文句記六卷。妙宗鈔三卷。別行
玄記四卷。指要鈔二卷。扶宗記二卷。十義書
三卷。觀心二百問一卷。解謗書三卷。金光明
三昧儀。大悲懺儀。修懺要旨。各一卷。自餘
如融心解。義例境觀。起信融會章。別理隨
縁二十問。消伏三用章光明玄當體章問。答
釋日本源信問。釋楊文公三問。絳幃問答
並載教
行録中
師於起信論大有悟入。故平時著述
多所援據。後人扁其堂曰起信。示不忘
也。初受命服。神照以書賀。師答之曰。三術
寡修致名達朝彦止觀安忍中云。名譽利養眷屬
莫受莫著。推若不去當縮徳露
玼。若遁迹不脱。當一擧萬里。若名利眷屬從外來破。憶
此三術。齧齒忍耐。確乎難拔。若煩惱業定見慢等。從内
來破者。亦憶三術。即空即假即中。設使屠析肌肉心不
動散。爲辨大事彌須安忍。輔行云。外障是軟賊。謂名譽
等。内障是強賊。謂煩
惱等。内外用術不同
尋蒙帝澤令被紫服。有
恥無榮何勞致賀。指要初成。雪竇顯禪師
出山來訪。觀其書大加欽讃。即爲設齋致
慶。親掲茶榜。具美其事云
  賛曰。唐之末造天下喪亂。台宗典籍流散
海東。當是時爲其學者。至有兼講華
嚴以資説飾。曁我宋龍興。此道尚晦。螺
溪寶雲之際。遺文復還。雖講演稍聞。而曲
見之士氣習未移。故恩清兼業於前。昭圓
異議於後。齊潤以他黨而外務
淨覺以
吾子而内畔
皆足以溷亂法門壅塞祖
溷胡困
反濁也
四明法智。以上聖之才。當中興
之運中竹仲
反當也
東征西伐再清教海。功業之
盛可得而思。是以立陰觀妄。別理隨縁。
究竟蛣蜣。理毒性惡。唯色唯心之旨。觀
心觀佛之談。三雙之論佛身。即具之論經
體。十不二門之指要。十種三法之觀心。判
實判權。説修説性。凡章安荊溪未暇結
顯。諸深法門悉表而出之。以爲駕御群
雄之策。付託諸子之計。自荊溪而來。九
世二百年矣。弘法傳道何世無之。備衆
體而集大成。闢異端而隆正統者。唯法
智一師耳。是宜陪位列祖稱爲中興。用
見後學歸宗之意。今淛河東西淛浙江也又
音制見莊子
號爲教黌者音横
學舍
莫不一遵四明之道。
回視山外諸師。固已無噍類矣噍才笑反齧
也。漢書項
羽攻城。所過無噍類。謂屠
殺皆盡。無噍食之遺種也
然則法運無窮之
繋。其有在於是乎
佛祖統紀卷第八



佛祖統紀卷第九
 *宋景定四明東湖沙門志磐撰 
諸祖旁出世家第五之一
南岳旁出世家
  
南岳僧照禪師 南岳大善禪師 枝江
慧成禪師 藍谷慧超禪師 巴丘慧耀禪
師 雲峯慧涌禪師 江陵慧威禪師 鍾
山智瓘禪師 仙城慧命禪師 新羅玄光
禪師 枝江慧璀禪師此下二人
見南岳紀
 南岳靈辯
禪師 南岳淨人方合 郢州刺史劉懷寶
此下三人
南岳紀
 光州五百家巴子立 南岳府君
影堂二十八人見光
師傳
 業高四百此下見
善師傳
 信
重三千

&T023311;慧旻禪師此下四人
嗣光師
升堂受&T040879;一人 火光三昧一人 水光三
昧一人 衡陽令陳正業見善
師傳
智者旁出世家
  
天竺眞觀禪師 瓦官法喜禪師 國清
智越禪師 瓦官法愼禪師 國清普明禪
師 國清智璪禪師 佛隴智晞禪師 國
清法彦禪師 廬山智鍇禪師 廬山大
智禪師 玉泉道悦禪師 天台等觀禪
師 華頂般若禪師 會稽禮宗禪師 
棲霞法嚮禪師 玉泉行簡禪師 國清慧
威禪師 碧&T023311;法俊禪師 興皇慧奬禪師 
南岳慧稠禪師 當陽徳抱禪師 蒋山大
忍禪師 佛隴慧辯禪師 玉泉道勢禪師 
天台慧瑫禪師 天台惠普禪師 玉泉法
盛禪師 玉泉法論禪師下三人
同紀
 會稽智果
禪師 終南法琳禪師 國清智寂禪師 
白馬敬韶禪師 定林法歳禪師此下十一
人天台紀
 
禪衆智令禪師 奉誠法安禪師 玉泉法
偃禪師 國清道修禪師 岳陽曇捷禪師 
玉泉義邃禪師 國清師諫禪師 國清如
朗禪師 佛隴慧綽禪師 天郷法延禪師 
慧日僧珍禪師 玉泉法才禪師 此下四人
見百録
 
玉泉法璨禪師 玉泉道慧禪師 十住道
臻禪師 陳少帝天台
 陳皇太子 陳永
陽王 隋煬帝天台
 玉泉關王天台
 中兵
參軍陳鍼 太中大夫蒋添玫 開府儀同
沈君理 尚書左僕射徐陵 光祿大夫王
固 開府儀同柳顧言 五兵尚書毛喜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