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佛祖統紀 (No. 2035_ 志磐撰 ) in Vol. 49

[First] [Prev+100] [Prev]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大臣。是何祥異。有鶴勒那比丘曰。此是西印
度祖師將至。先降信香也。王曰。神力何如。
曰遠承佛記當闡大化。王與鶴勒那遙伸
禮拜。師既至。鶴勒那問曰。我止林間九年。
有弟子龍子。幼時聰慧。我於三世推窮莫
知其本。師曰。此子於第五劫中生妙喜國
婆羅門家。曾以旃檀施寺撞鐘。故受此報。
師化縁已畢即加趺入滅。王與弟子造塔以
奉全身付法
藏經
二十二祖鶴勒那尊者。月氏國人。年七歳。見
居民入廟祀神遽斥之曰。汝妄興災福
幻惑世人。歳費牲牢爲害甚矣。其廟與像
忽然摧倒。年三十八。始遇摩拏羅謂之曰。
汝昔有弟子五百。以福徳薄生於羽族。今
惑汝惠。故爲鶴衆相隨。勒那曰。以何方
便令彼解脱。摩拏羅爲説偈曰。心隨萬境
轉。轉處實能幽。隨流認得性。無喜復無憂。
鶴衆聞偈飛鳴而去。勒那行化至中印度。
有王無畏海。清鶴勒那説法。忽見緋衣素
服二人。倶至禮拜。良久復沒。王問何人。師
曰。日月天子也。時師子比丘來聽法。師指
東北問曰。汝見此氣如何。師子曰。我見氣
如白虹貫天。復有黒氣横亘其中。師曰。
吾滅五十年。北天竺當有難起嬰在汝身。
遂密示其事。現十八變而入滅度衆取舍
利起塔供養付法
藏經
二十三祖師子尊者。中印土人。得法遊化至
罽賓國。有波利迦者。本習禪觀。有禪定知
見。執相捨相不語五衆。師子化之五衆皆
服。聲聞邇遐。外道摩目多部落遮二人。素
學幻術。乃盜爲僧形。潜入王宮婬犯妃后
且曰。不成則歸罪釋子。既而事敗。王大怒
曰。吾素重三寶。沙門何多辱我。即毀寺害
僧。自秉劍至尊者所。問曰。師得蘊空耶。
曰然。王曰。蘊既空當與我頭。曰身非我
有何吝於頭。王遂斬師首。白乳涌高數尺。
王臂尋墮。七日而亡。太子光首歎曰。我
父何故自取其禍。有象白山仙人。深明因
果。即爲廣説宿因。以尊者報體而建塔焉
付法
藏經
  述曰。佛所得宿命記未來成道。雖累億
劫。必能前知。豈今記祖止二十四。竊原
佛意當用二義。一者以師子遭命難。爲
傳持佛法之一厄。二者此後諸祖。雖有其
繼。恐非四依大聖之比。以故金口齊此
而言。非謂無繼祖也。世或謂師子遭難
不傳法者。癡人之言耳。吾宗謂祖承止
師子。而禪林加四人。於是競相是非連代
不息。試以大意決之。則無所爲礙。謂
師子雖遭命難。非無弟子可以傳法。特
不在金口預記之數耳。然則加以四人
至於達磨。而始爲東土之來。謂之二十
八人。斯亦何害禪人欲實其事。但言四
人相承。傳之達磨則可矣。今乃妄引禪
經之證。適足以自取其不實也。嵩明教
作定祖圖。謂禪經具載二十八祖。今檢
經但列九人。而名多不同。昉法師作止
訛以斥之宜矣
佛祖統紀卷第五



佛祖統紀卷第六
 *宋景定四明東湖沙門志磐撰 
東土九祖第三之一
  高祖無畏論主龍樹尊者一相大禪師
二祖建立中觀北齊尊者圓悟大禪師
三祖圓證法華南岳尊者止觀大禪師
四祖天台智者法空寶覺靈慧大禪師
五祖結集宗教章安尊者總持大禪師
六祖傳持教觀法華尊者圓達大禪師
七祖傳持教觀天宮尊者全眞大禪師
八祖傳持教觀左溪尊者明覺大禪師
九祖天台記主荊溪尊者圓通大禪師
佛祖之道以心傳心。尚何俟於言説。至於
當機印可。則必資授受以爲傳道之儀。是
以金口祖承二十四聖。皆親承口訣。用顯心
傳之妙。然則通古今簡邪正。明境智辨宗
用。其可有遺於言説者也。自夫經論東
度教滿眞丹。此土諸師。閔世之不能領。乃
專業講説。用通此宗。而得其小者亡其大。
執其偏者遺其圓。以故心傳之妙終未有
以敷暢。道之將行篤生聖哲。北齊尊者。宿
禀自然不俟親承。冥悟龍樹即空即假即中
之旨。立爲心觀以授南岳。南岳修之以淨
六根。復以授諸智者。智者用之以悟法華。
乃復開拓鴻業以名一家。嘗作而言曰。傳
道在行亦在於説。於是約略五時。開張
八教。總括群籍歸宗法華。貫五章以解首
題。分四釋以消文句。教理之説既顯。觀行
之旨須明。乃復述以止觀一論。説己心中
所行。先之以六章開解。次之以依解立行。
二十五法爲方便。十乘觀法爲正修。三千事
理即具之談。抗折百家度越今古。遂爲天
下明教之本。時則有章安大禪師。夙擅多
聞復由妙悟。因其講授執筆載言。集爲論
疏以淑惠於後學。而世之好爲異論者。若
五教三時。專門偏尚。雖發機之際各有所
中。終未足以知一化之始終。詣法華之宗
極。當知常住教卷滿閻浮提。方袍之徒多
於竹&T033759;。使天台不生時教不行觀道不明。
吾必謂之佛法已滅。章安即纉承大統。乃復
傳之法華。法華之世講徒七百。而天宮實繼
其業。天宮之門求道無數。而左溪獨嗣其
後。左溪盛席學徒更繁。遠域隣封填門擁
室。自法華三世。皆繼體守文。專事講説
而已。至荊溪之世。遭罹多艱。畔人竊發。則
金錍義例。不得不爲之致討。學者異言。則
諸部記述。不得不爲之指南。申明正宗以
詒後世。弘賛之勳殆比隆於章安者矣。尊
祖重道述徳記功。撰東土九祖紀
高祖龍樹尊者本紀在西土
第十三祖中
入楞伽經云。善逝涅
槃後。未來世當有南天竺比丘。厥號爲龍
樹。能破有無宗。顯我大乘法。得初歡喜地。
往生安養國
  賛曰。章安有言。智者觀心論云。歸命龍樹
師。驗知龍樹是高祖師也。輔行釋之曰。智
者應稱龍樹爲曾祖師。若以尊上爲
高。則如漢齊諸君。並指始祖爲高。所謂
功徳無上。謚爲高耳。今家亦以龍樹爲
始祖。故智者指爲高祖也。夫傳佛心宗
紹隆道統。後人尊之通稱爲祖。故金口
祖承二十四聖。皆以祖爲稱也。下至
此土。九祖相繼亦此義焉。是知今言高者。
誠如荊溪功徳無上之義。非同俗間曾高
之稱也
二祖北齊尊者慧文。姓高氏。當北朝魏齊之
東魏孝
北齊文宣
行佛道者。第一明師。多用七方
便輔行云。恐是小乘七方便。自智
者已前未曾有人立於圓家七方便
第二最師。融
心性相諸法無礙。第三嵩師。用三世本無來
去。第四就師。多用寂心。五鑿師。多用了心
能觀一如。第六慧師。多用踏心内外中間
心不可得。第七文師。用覺心重觀三昧。滅盡
三昧。無間三昧。於一切法心無分別。第八
思師。多用隨自意安樂行。第九顗師。用三
種止觀。雖云相承而於法門改轉。文師既
依大論。則知爾前非所承也此依輔行所載。按
高僧傳。南岳悟法
華三昧。往鑒最師。述己所證。皆蒙隨喜。又云。智者受業
思師。思師從道就師就師受法最師。今詳思師。本承文
師。今又言從就師。是知諸師多同時互相咨禀。而法門改
轉。後多勝前。非復可論相承也。至北齊已降。依論立觀。
自此授受。始終不異。
始可論師承耳
師夙禀圓乘。天眞獨悟。因
閲大智度論第三
十卷
引大品云。欲以道智具
足道種智。當學般若。欲以道種智具足一
切智。當學般若。欲以一切智具足一切種
智。當學般若。欲以一切種智斷煩惱及習。
當學般若。論自問曰。一心中得一切智道
種智一切種智。斷一切煩惱及習。今云何言
以一切智具足一切種智。以一切種智斷煩
惱及習。答曰。實一切一時得。此中爲令人
信般若波羅密故。次第差別説。欲令衆生
得清淨心。是故如是説。復次雖一心中得。
亦有初中後次第。如一心有三相。生因縁
住住因縁滅。又如心心數法不相應諸行及身
業口業。以道智具足一切智。以一切智具
足一切種智。以一切種智斷煩惱及習亦如
是。師依此文以修心觀。論中三智實在一
心中得。且果既一心而得。因豈前後而獲。故
此觀成時證一心三智。雙亡雙照即入初住
無生忍位。師又因讀中論大智度論
中觀一品
至四諦
品偈云因縁所生法。我説即是空。亦名爲假
名。亦名中道義。恍然大悟。頓了諸法無非
因縁所生。而此因縁有不定有。空不定空。
空有不二。名爲中道。師既一依釋論。是知
遠承龍樹也。師在高齊之世輔行謂是齊高
祖。今詳高歡
相東魏。封齊王。至子洋。方受魏禪。是爲文宣。追謚歡爲
高祖。據此時尚稱東魏。文師道化行於北齊受禪之後。故
云高齊。此以姓冠
國。如蕭梁元魏也
聚徒千百專業大乘。獨歩河
淮時無競化。所入法門非世可知。學者仰
之以爲履地戴天莫知高厚。師以心觀口
授南岳。岳盛弘南方。而師之門人在北者
皆無聞焉雜見止觀輔行宗
元録九祖略傳
  賛曰。北齊以上哲之姿。獨悟中觀。而當
時諸師無與競化。非明最嵩鑒所能知
也。既以口訣授之南岳。而北地門徒曾
無傳者。蓋當高氏政亂國蹙之日。宜此
道之不能顯也。南山傳僧逸而不載。亦
豈無所考耶。慈雲云。得龍樹一心三
智之文。依論立觀。於茲自悟。豈曰無

三祖南岳尊者慧思。姓李氏。元魏南豫州武
津人也南岳願文。自叙云。歳在乙未十一月十一日。
於魏國南豫州武津縣生。此當魏宣武延昌四
年。梁武帝天監
十四年乙未歳也
兒童時。夢梵僧勸令入道。或
見朋類讀法華經。樂法情深。得借本於空
冡獨觀。無人教授日夜悲泣。復以冡非人
居。乃移託古城。鑿穴棲身。晝則乞食夜不
事寢。對經流涙頂禮不休。久雨失蒸擧身
浮腫。忍心向經忽爾消滅。又夢普賢乘白
象王摩頂而去。昔未識文今自然解。所摩
頂上隱起肉髻。年十五魏莊帝永
安二年
出家受具。謝
絶人事專誦法華。日唯一食不受別請。所
居菴宇爲野人所焚。即嬰癘疾。來求悔
過其疾即愈。乃再作草舍。誦經如初。又
夢僧曰。汝先受戒作法非勝。安能開發正
道。即見四十二僧。爲加羯磨圓滿戒法
四十二僧。即四十二位。自初住訖妙覺也。此表南岳當獲
六根清淨入圓十信。以故四十二位大士及妙覺直僧。
爲其加法
以證之也
既寤益厲常業。又嘗夢阿彌陀彌勒
佛與之説法。又隨彌勒同諸勝友倶會龍
華。感歎非常倍加精進。年二十東魏孝靜
天平元年
讀妙勝定經。見讃美禪定。乃遍親禪徳學
摩訶衍。常居林野經行修禪。後謁文師咨
受口訣。授以觀心之法。晝則驅馳僧事。夜
則坐禪達旦。始三七日初發少靜。觀見一
生善惡業相。轉復勇猛禪障忽起。四肢緩
弱身不隨心。即自觀察。我今病者皆從業
生。業由心起本無外境。反見心源業非可
得。遂動八觸發根本禪重輕冷熱澁滑軟
粗。是爲八觸
見三生行道之迹。夏竟受歳將欲上堂。乃
感歎曰。昔佛在世。九旬究滿證道者多。吾今
虚受法歳内愧深矣。將放身倚壁。豁然大
悟法華三昧。自是之後所未聞經不疑自
解。東魏武定六年年三
十四
在河南兗州。與衆議
論。爲惡比丘所毒垂死復活。齊天保元年
年三
十六
常在河南。習學大乘。親覲諸大禪師
遊行諸郡。是歳刺史欲送歸鄴齊文宣
所都
師意
欲南向。即舍衆渡淮。時勅國内諸禪師入
臺供養南北朝常稱
朝廷爲内臺
師以方便辭避不就。四年
至郢州。爲刺史劉懷寶講摩訶衍義。諸惡
論師以生金藥置毒食中。師命垂盡一心念
般若波羅蜜毒即消散。五年至光州開岳寺。
巴子立五百家。共刺史請講摩訶衍般若
經。六年於光州大蘇山講摩訶衍東坡集。
光山縣南。
四十里。大蘇山南小蘇山北。有寺名淨居。齊天保中。思
禪師過此。見父老問其姓。曰蘇氏。又問二山名。歎曰。吾
師告我。遇三蘇則住。遂留結菴。而父老竟
無有。蓋山神也。其後顗禪師。來謁師遂得法
七年於
城西觀邑寺講摩訶衍。有衆惡論師競欲
加害。師誓造金字般若經。現無量身於十
方國講説是經。令一切諸惡論師咸得信
心住不退轉。八年至南定州。爲刺史講摩
訶衍。有衆惡論師競起惡心。斷諸檀越不
令送食。經五十日。常遣弟子乞食濟命。
於時復發願決定。誓造金字般若。爲衆講説
九年於大蘇山。唱告諸方須造經者。忽
有比丘。名曰僧合。自言。我能造經。既得
經首。即教化境内。得財買金。於光城縣齊
光寺。造成大品般若及法華經二部。盛以寶
函。復自述願文一篇。以記其事。願彌勒佛
時身及此經。一時出現廣化一切。又云。世間
道俗殷勤請講。或強勸令講者。皆惡知識。
初似好心後即忿怒。所有學士如怨詐親。
亦不可信。諸王刹利亦復如是。擇擇擇擇
法智慈雲。皆云朱陵四擇是也。道俗勸講者。強勸令講
者。學士詐親者。諸王刹利者。如是四類。皆須擇之也。
已上文並見
南岳願文
師名行遠聞學徒日盛。衆雜精粗
是非數起。乃顧徒屬曰。大聖在世不免流
言。況吾無徳豈迯此債。債是宿作時來須
受。此私事也。齊祚將傾佛法暫晦齊後爲周所
滅。周武廢
釋道
二教
當往何方以避此難。忽聞空聲曰。若
欲修定當往武當南岳。師裴回光州。時往
隣郡。爲衆講説凡十四年天保五年至光州。陳
光大二年入南岳。始
終十
四年
光州當陳齊爲邊境。烽火數興衆不遑
處。乃以陳光大二年入居南岳。謂其徒
曰。吾寄此山正當十載。過此以後必事遠
師入南岳。至大建
九年。果十年而終
先是有梁朝高僧海禪
師居之。一見如舊識。即以是山俾師行
道。師一日登祝融峯。岳神會棋。神揖師曰。
師何來此。師曰。求檀越一坐具地。神曰諾。
師即飛錫以定其處今福嚴
寺是
神曰。師已占
福地。弟子當何所居。師即轉一石鼓。下逢
平地而止今岳君塑像
猶坐石鼓上
岳神乞戒。師乃爲説法
要。一日師謂岳神曰。它日吾有難。檀越亦
當有難。師指巖下曰。吾一生曾此坐禪。爲
賊斷首。尋獲枯骨一聚今福嚴
一生巖
至西南隅
指大石曰。吾二生亦曾居此。即拾髑髏起
塔以報宿修之恩今二
生塔
又至蒙密處曰。此
古寺也。吾三生嘗託居此地。因指人掘之。
果有僧用器皿及堂宇之基。即築臺爲衆
説般若經今三
生藏
衆患無水。師以杖卓崖。
虎因跑地泉乃涌出今虎跑
泉是也
大建元年九仙觀
道士。歐陽正則覩山有勝氣。謀於衆曰。此
氣主褐衣法王。彼盛則吾法衰矣。乃鑿斷岳
心釘石爲巫蠱事注見誦塞
志三卷注
埋兵器於山上。
因詭奏曰。北僧受齊募而爲之。宣帝遣使
考驗。初度石橋。有兩虎號吼。使者驚退。次
日復進。師曰。檀越前行。貧道當續至。越七日
度。使者尚未至。始飛錫而往金陵。四門皆
見師入。使者既至。遂同進謁。帝坐便殿。見
師乘空而下梵相異常。驚悟其神一無所
問。以道士誣告罔上令案治之。罪當棄
市。師請曰。害人之命非貧道意。乞放還
山。給侍僧衆亦足小懲。帝可之。勅有司
冶鐵爲十四券。識道士十四名。周回其上。
封以勅印。令隨師還山。將行餞以殊禮。稱
爲大禪師。思大之名蓋得於此。初勅寓栖玄
寺。嘗往瓦官精舍。遇雨不濕履泥不汚。僧
正慧暠遇諸塗歎曰。此神異人何以至此。
自是擧朝道俗傾心歸仰。大都督呉明徹。毎
親道論。欲奉以犀枕未敢言。師曰。欲與
枕便可。明徹益大驚異。師既復歸山中説
法如故。道衆以老病告。願奉田數頃充
香積。用贖老身。師曰。欲留田當從汝願。
因名留田莊俗呼道士
贖身莊
所賜鐵券悉收藏之。
勒石記其事。名曰陳朝皇帝賜南岳思大
禪師降伏道士鐵券記。時道衆私誓曰。今世
神通官勢皆所不如。後五百年當生汝法
中壞滅汝教。師亦預記曰。此諸道士害我
無因。異日著我袈裟。入我伽藍壞遺體矣
皇宋太宗時有大臣。出鎭湖南。經臨此山。歴覽遺踪。謂
主僧曰。異日道士得志必有報復。當埋碑石。易莊名。俾無
踪跡可尋。因改名天竺莊。而以碑券。埋於三生藏院。大
觀閒。道士林靈素。熒惑天聽。果移文物色此事。以無迹
可考遂止。乾道初。有傑止菴。來主此山。謂衆曰。二生
塔墮荒榛。瞻禮非便。當遷合於三生塔。蓋傑擬私其地。
爲己塔也。即與執事者十四人。備斧钁開石龕。見靈骨
如黄金色。有石屏刻歐陽正則等名。轉報爲今主首。知事
行僕。比今名不少差。衆大驚駭。是夕岳廟一&MT00131;而盡。州
縣聞之逮捕甚急。傑輩皆迯散。寺衆復掩藏其骨。傑後
住它山。毎升座必對衆自悔責。求免後報○述曰。南岳
至此七百年矣。而傑師果應私誓。師與岳神果符先記。異
哉。然傑師雖因惡誓。終能歸釋由毀
爲縁。適足以彰南岳攝物之功也
師將順世。大
集門學連日説法。苦切訶責聞者寒心。乃曰。
若有十人不惜身命。常修法華念佛三昧
方等懺悔常坐苦行者。隨有所須吾自供
給。如無此人吾當遠去。竟無答者。即屏衆
歛念將入寂。弟子靈辯不覺號哭。師訶之
曰。惡魔出去。衆聖相迎方論受生處。何驚
吾耶。即端坐唱佛來迎合掌而逝。顏色如
生異香滿室。時大建九年六月二十二日。壽
六十三。夏四十九。初在大蘇以法付顗師。
後常代講般若。至一心具萬行忽有所疑。
師曰。如汝之疑。乃大品次第意耳。未是法
華圓頓旨也。吾昔於夏中一念頓證諸法現
前。吾既身證不必有疑。顗師問所證是十地
耶。曰吾一生望入銅輪圓十
以領徒太早。
損己益他。但居鐵輪耳師獲六根清淨。即圓
十信。別三十心。華
嚴梵行。瓔
珞鐵輪位也
師身相挺持。耳有重輪。頂有肉
髻。牛行象歩不倚不斜。平昔禦寒唯一艾
法華經。納衣在空閑。律文。謂之五納衣。謂
納受五種舊弊。以爲衣也。俗作衲字失義
繒纊之
屬一切不受。所居之處靈瑞重沓。供物嚴備
瓶水自滿。有諸天童以爲侍衞。或現形大
小。或寂爾藏身。異香奇迹不可勝紀。常示
衆曰。道源不遠性海非遙。但向己求莫從
他覓。覓即不得得亦非眞。又偈曰。頓悟心
源開寶藏。隱顯靈通見眞相。獨行獨坐常巍
巍。百億化身無數量。縱令逼塞滿虚空。看
時不見微塵相。可笑物兮無比況。口吐明
珠光晃晃。尋常見説不思議。一語標名言下
當。又偈曰。天不能蓋。地不能載。無去無
來無障礙。無長無短無青黄。不在中間
及内外。超群出衆太虚玄。指物傳心人不
會。所著述多口授。門人筆成章句。出四十
二字門。無諍行門。大乘止觀各二卷。釋論玄
隨自意。安樂行。次第禪要。三智觀門各一卷
雜出南岳願文鐵券記。南山續高僧傳○傳燈云。誌公令
人謂思師曰。何不下山教化衆生。師報曰。三世諸佛被我
一口呑郤。有何衆生可化。今考南岳願文。自序誕生之
年。當梁武天監十四年。至陳光大二年。始至南岳。時年
五十四。誌公已入滅。於梁武之世久矣。不當
有此遣問。今恐別有一師。後人誤傳爲誌公耳
  賛曰。南岳以所承北齊一心三觀之道傳
之天台。其爲功業盛大無以尚矣。故章
安有曰。思禪師。名高嵩嶺。行深伊洛
喩名行
之高深
十年常誦。七載方等。九旬常坐。一時
圓證見天台
別傳
師之自行。亦既勤矣。至於悟法
華三昧開拓義門。則又北齊之所未知。
故荊溪亦云。文禪師但列内觀視聽而已
見止觀
大意
可不信哉
四祖天台智者智顗字徳安。姓陳氏。世爲頴
川人。晋朝避亂止於荊州之華容今江陵府
公安縣
起祖。梁元帝時。爲散騎常侍封益陽侯。母
徐氏。夢香煙五采縈迴入懷。又嘗夢呑白鼠。
因覺體重。卜者曰。白鼠者龍所化也。誕靈之
夕神光發屋梁武大同
四年戊午
隣人望之以爲火。至則
知其生子。衆咸驚異。内外胥説。欲陳鼎俎
以爲慶席。火滅湯冷爲事不成。旦有二僧
扣門曰。此兒道徳所鍾必當出家。言訖而
隱。師眉分八采帝王世紀。堯十四
月而生。眉有八采
目耀重童
漢書。項羽賛。舜
重童子○童瞳同
有古帝者之相。父母毎藏護
之不令人見。在繦褓中臥即合掌。坐必面
西。七歳喜往伽藍。蒙僧口授普門品。一遍
成誦。年十七。値元帝江陵失守元帝。初封
湘東王武帝
第七子。簡文帝爲侯景所害。王遂即位。都江陵三年九
月。爲西魏所破。據歴推之。應年十七。別傳作十五者誤
親屬流徙。師於長沙佛像前。誓爲沙門
晋孝武時。江陵城北。有五色光見。沙門曇翼。於其處得
金佛一身光相。有梵書云。阿育王造。乃迎置長沙寺。
即今言長沙佛像也。寺在江陵城北。舊以爲潭州長沙者
誤。天人感通傳云。長沙寺在荊州北岸。此言亦同
夜夢瑞像授金色手從窓而入三摩其頂。
由是深厭家獄思求出家。二親愛之不獲
見許。乃刻檀寫像披藏尋經。當拜佛時
恍焉如夢。見高山臨海山頂有僧擧手招
之。須臾伸臂。至於山麓接入伽藍。見所
造像在焉。即悲泣自陳願。學得三世佛法。
對千部論師。説之無礙。用報四事恩惠。僧
復指像謂曰。汝當居此。汝當終此。是年父
母相繼傾喪按荊州碑。師欲遊方。母曰。父母甘旨。
當何供邪師運慈心。指其茅化爲稻。水化
爲油。今茅穗村油河。尚存其名。據此兩文不
同。當是前求出家。父母未許時事。今附見之
年十八。
辭兄求去梁敬帝紹泰元年也。
兄即中兵參軍陳鍼
時王琳守湘

往從之。琳以陳侯故舊即資給法具。依
本郡果願寺舅氏法緒出家輔行云。投果
願寺舅氏出家
二十
進受具戒梁太平二年也。是年
九月。禪位於陳武帝
初從慧曠學
律兼通方等。復詣大賢山衡州
南境
誦法華無
量義普賢觀。歴渉二旬。誦通三部進修方
等。勝相現前。見道場廣博莊嚴。而諸經像縱
横紛雜此表諸
部雜亂
身在高座足躡繩床。口誦法
華手正經像此表以法華旨意區別
淳雜使一歸於正
既精通律
藏常樂禪悦。怏怏湘東
無足可問。陳文
帝天嘉元年輔行。作乾明者
誤。時年二十三
時思禪師止光州
大蘇山。即往頂拜。思師曰。昔日靈山同聽法
華。宿縁所追今復來矣。即示普賢道場爲
説四安樂行南岳著安樂行義。久亡其本。四明
行皎遊方。至南岳得之古藏。歸以示
圓辯其後北峰與曉石芝。
始獲開板。流布於世
昏曉苦倒如教研心。
切柏代香柏盡繼之以栗。卷簾進月。月沒
燎之以松。經二七日誦經。至是眞精進。
是名眞法供養如來。身心豁然寂而入定。持
因靜發妙樂云。圓門三昧陀羅尼。體同名異。三昧從
定。陀羅尼從慧。靜者定也。即法華前方便也。
持者空持。初
旋陀羅尼也
照了法華。若高暉之臨幽谷
日正
午也
達諸法相。如長風之遊太虚。將證白
師。南岳更爲開演。凡自心所悟及從師咨
受。四夜加進功逾百年。南岳歎曰。非汝弗
證。非我莫識。所入定者。法華三昧前方便
也。所發持者。初旋陀羅尼也凡登住爲眞修。十
信爲方便。今言前
者。正指五品也。初旋陀羅尼者。旋假入空也。百千萬
億陀羅尼者。旋空入假也。法音方便陀羅尼者。二觀爲
方便得入中道也。陀羅尼。翻爲總持。今言初旋。即空持
也。大師初入定者。是前方便。即五品觀行位。所發持者。
旋陀羅尼。即十信相似位。依因此定得發空持。是爲由五
品之功轉入十信也。昔人以五品不應獲初旋爲言者。蓋
未思持因靜發耳。玄籤有云。故獲陀羅尼由三昧之力。
正是此義。至於臨終自説秖是五品。蓋欲寄誡生徒以自
行爲急故。託謙辭示居觀行也。大師責弟子曰。汝等懶種
善根問他功徳。告實何益。蓋此意也。當知大師若本若
迹。皆不可知。等覺與妙覺
與。梁氏讃之若此。今復何論
縱令文字之師千群
萬衆。尋汝之辯不可窮矣。當於説法人
中最爲第一。有慧邈禪師。謂門人曰。我
所敷弘眞師子吼。他人之説是野干鳴。師引
經覈問。邈爲之屈。夜夢三層樓閣。己坐上
邈立下。一人怒目謂曰。何忽邈耶。何疑法
耶。宜當問我。師設難數關。怒人結舌。師因
誡之曰。除諸法實相餘皆魔事。南岳造金
字般若。命師代講。唯三三昧及三觀智。用以
咨審。餘悉自裁。南岳手持如意。臨席讃之
曰。可謂法付法臣法王無事。復謂師曰。吾
久羨南岳。恨法無所委。汝粗得其門。當
傳燈化物。莫作最後斷種人也最後謂
末法也
師既
奉訓。不獲從往南岳。以陳光大元年。同
法喜等二十七人初至金陵此陳廢帝時。師年
三十。楚曰金陵。晋
曰建康。今
爲建康府
有法濟者。自矜禪學倚臥而問
曰。有人入定。聞攝山地動。知僧銓錬無常
此何禪也攝山在建康七里。銓公止觀寺。練無常。文
出禪祕要經。有三十六觀門。於地水火風入
空觀察。次
第當證四果
答曰。邊定不深邪乘闇入。若取若
説定壞無礙。濟驚起謝曰。老僧嘗得此定。
向靈曜則公説。因此永失。已而朝野聞風。
咸來請益。大建元年陳宣
儀同沈君理。請居
瓦官晋哀帝。以官瓦窯地。賜沙門慧力。
建寺因名。在城西面江。號昇元寺
開法華經
題。帝勅停朝一日。令群臣往聽。時僕射徐
陵。光祿王固。侍中孔煥。尚書毛喜。僕射周弘
正等。倶禀戒法同聞妙旨。仍於一夏開釋
大義。時白馬敬韶。定林法歳。禪衆智令。奉誠
法安。皆金陵上匠。咸盡北面之敬。師自此
常與衆講大智度論。説次第禪門法愼私記三
十卷。章安
治定爲十卷。即禪
波羅蜜漸次止觀也
又爲毛喜出六妙門即不定
止觀也
師止瓦官前後八載。七年謝遣門人曰。吾
初年共坐者。四十人得法。次年百餘人。得法
者不滿十人。其後徒衆轉多得法轉少。吾聞
天台幽勝昔人見稱。將息縁茲嶺以展平
生之志。夏四月宣帝勅留訓物。徐陵泣勸勿
往。師勉留度夏。秋九月遂入天台輔行謂此
年三十八
嘗宿石橋。見一老僧曰。禪師若欲造寺。
山下有皇太子寺基。用以仰給。三國成一
國。
謂南朝陳。北朝周
齊也。成一者隋也
當有大勢力造此寺指太子
晋王也
寺若成國即清。時三方鼎峙。雖聞此言何由
成寺。既出谷見佛隴南峯百録序。遊山者。多
見佛像。故得此名
即裴回留意此山。先是神僧定光菴居三十
載。師至光謂之曰。頗憶招手相引時否。師即
悟禮像之微。夜聞空中鍾磬之聲。光曰。此犍
稚集僧得住之相犍稚音&T077392;地。此
云竹木銅鐵聲
此處金地吾
已居之。北山銀地汝宜居焉。乃於北峯創
立伽藍。植松引流宛若昔夢。寺北別峯名
華頂。獨往頭陀。忽於後夜大風雷震。魑魅
千群状極可畏。安心空寂自然退散。復作父
母師僧之形。乍枕乍抱悲哽流涕。深念實相
體達本無。尋復消殞。強軟二縁所不能動
此皆天子魔所爲之状。此土諸
師修行。少有能降天子魔者
明星出時見一神
僧。謂之曰。制敵勝怨乃可爲勇此二句出
淨名經
爲説法。師問曰。大聖所説是何法門。當云
何學。云何弘宣。答曰。此名一實諦。學之以
般若。宣之以大悲。從今以後自行兼人吾
皆影響。八年師安居佛隴。歳偶失稔。衆皆
隨意去住。師與慧綽種苣拾象苣者巨勝胡
麻也。象即
橡斗子。
檡樹子也
安貧無戚。九年二月帝下詔曰。禪
師佛法雄傑。時匠所宗。訓兼道俗。國之望
也。宜割始豐縣調天台在六朝時。名始
豊。朝徒弔反。税賦也
以充衆
費。蠲兩戸民用給薪水。於是衆復來集。十
年五月。左僕射徐陵。以禪師創寺啓於朝。
賜號修禪尚書毛喜題
篆今名大慈
陳郡袁子雄。新野庾
崇。二人登山。値講淨名。即專心齋戒連辰
聽法。雄見堂前有山琉璃映徹。山陰曲&T023311;
跨以虹橋。梵僧數十皆手&T016254;香鑪登橋入
堂。雄以告崇。崇稱不見。雄因發心改造講
堂。天台瀕海民業漁捕。師以身衣勸人贖
簄一所爲放生之池。時臨海内史計詡。請
講光明經。漁者聞法皆好生去殺。舍江溪
簄梁。六十三所。三百餘里倶成法池。詡後還
都坐事被繋。臨當伏法。遙想禪師冀垂
一救。夜夢群魚巨億吐沫相濡。明旦有詔特
原詡罪百録放生碑。作
計尚兒。恐是字
師講經竟。乘舟出
海口。望芙蓉山。衆峯峭聳。横石孤垂。師曰。
昔夢遊海上正似於此。一日見瑞雲五采。
状如月暈。遙蓋寺上。群雀嘈&T005678;飛集櫩宇。
師曰。江魚化爲黄雀來謝恩耳。至徳元年
陳少
勅國子祭酒徐孝克樹碑。爲銘以賛
功徳文載
百録
二年永陽王伯智少
主從弟
出鎭東陽別傳
作甌
越者。一路
之總稱耳
致書三請師遂往赴。躬行方等晝
講夜禪。王與子諶家人咸禀淨戒。少主問
群臣曰。今之釋門誰爲名勝。徐陵對曰。瓦
官禪師禪徳高邁。永陽王親承北面。願陛下
詔還京都宣弘大法。三年正月。前後三遣
勅使並辭以疾三勅具
在百録
三月更勅州郡
爲之勸請百録有勅東陽文。
時大師尚留東陽
王勸師曰。主上
虚己思敬。願師時往。若一言有益。則四生
永頼。師不得已遂行。既屆金陵暫安靈曜。
四月詔赴太極殿。開大智度論題。及仁王般
若經題還寺就講。時百座居左諸高座
法師也
五等
在右五爵公侯
伯子男也
&MT01184;
慧曠。慧辯。皆奉勅難問。
天子臨筵聽法。百僚莫不盡敬。時僧尼類
多無業。朝議欲令策經不通者皆休道。師
諫之曰。調達日誦萬言未免淪墜智論調達
誦得六萬
法聚。與闍王共造五逆生入地獄。此大權
設化。而大師援此者。蓋方便護法之意也
槃特唯憶
一偈乃獲四果法句喩經。槃特暗塞佛授一偈。
守口攝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得度
世。豁然心
開得阿羅漢
篤論爲道豈關多誦。少主大説即
停搜簡。師以靈曜偏隘。欲更求間靜。忽夢
一人翌從嚴整。自稱冠達請住三橋。師曰。
冠達乃梁武法名。三橋即光宅所在。少主聞
之。即迎師居之。復下詔曰。國家舊講仁
王。一年兩集。仰屈於太極殿再演此經。是
月帝幸光宅寺舍身大施。聽講仁王躬禮
三拜。皇后沈氏請立法名。師答以海慧。四
年正月。皇太子請授菩薩戒。自太子已下
咸奉戒法南史名深。百録請戒文。
名淵恐因受戒。遂改此名
禎明元年。
於光宅講法華經。時章安預聽次文句題
注。二
十七歳。聽受金陵。
六十九於丹丘添削
二年正月。隋伐陳國破江
南皆歸於隋。師以時方喪亂。遂杖策荊湘
杖上聲扶也。去聲者所扶之杖今扶義。策者竹杖
也。漢鄧禹杖策追光武。荊州爲湖北。湘州爲湖南
次盆城今江州地
名湓浦
夢老僧謂曰。陶侃瑞像敬
屈守護。及往憩廬山。見永遠二師圖像。方
悟其靈。俄而潯陽反叛即江
州也
寺宇焚毀。唯
此山免於見侵。益知護像之驗。晋陶侃刺廣
州。海上得
金像文殊。送武昌寒溪寺。侃還荊州欲載像行。船沒送
還本寺。遠法師造東林。執鑪向方祈之。飄然飛空而至
隋開皇十年正月是年南北歸
一方爲正統
文帝下詔曰。皇
帝敬問光宅禪師。朕於佛教敬信惟重。往
者周武毀棄佛法。朕曾發心立願必許獲
持。及受命於天。遂即興復。師已離世網。修
己化人。必希奬進僧倫。用光大道言光宅者
存舊稱也
時秦孝王出鎭楊州秦王揚俊。文帝子。晋王弟。
李巡曰。江南之氣。輕揚據
此義。字
當從手
致書延屈。師謂使者曰。雖欲相見
終恐縁差。既而屢旬大風。祅賊競發。水陸
倶阻竟不成行。十一年。晋王代爲總管
晋王楊廣代秦
王爲揚州總管
遣使奉迎。師曰。我與晋王深
有縁契。即束衣順流不日而至。王製文請
授菩薩戒。師三辭不免。乃立四願。一者雖
好禪學行不稱法。願勿以禪法見欺。二
者身闇庠序口拙暄涼。願不責其規矩。三
者爲法傳燈。願勿嫌其去就。四者若丘壑
念起。願放飮啄以終餘年。許此四心乃赴
優旨。時王方希淨戒。遂允其願。以是年十
一月二十三日。於總管大聽事設千僧齋
授菩薩戒法。師謂王曰。大王紆遵聖禁可
名總持。王賛師曰。大師傳佛法燈宜稱
智者自受戒後。諸書往
來。皆稱弟子總持
授戒既畢。出居城外禪
衆寺。即欲西上。王固請留。師曰先有明約
豈當相違。王乃遣柳顧言。致書請留。待來
年二月。約至棲霞送別。十二年二月。師奉
書於王。請爲東林峯頂兩寺檀越。王復書許
之。三月。師將啓行。王復致書。請就攝山
安居度夏師不許。王命有司具裝發遣。師
遂至止廬山。七月。王遣使往廬山參省。八
月。師往衡山營建功徳。酬師恩也。十一
月。王遣書往潭州奉迎。十二月。師至荊州
旋郷答地。將建福庭。乃於當陽玉泉山
此地在隋通爲荊州。
朱梁時分。置荊門軍
創立精舍。及重修十住寺。
道俗禀戒聽講者。至五千餘人。初至當陽
望沮漳山色堆藍。欲卜清溪以爲道場。
意嫌迫隘遂上金龍。池北百餘歩有一大
木。婆娑偃蓋中虚如菴。乃於其處趺坐入
定。一日天地晦冥風雨號怒。妖怪殊形倏忽
千變。有巨蟒長十餘丈。張口内向。陰魔列
陳砲矢如雨。經一七日了無懼色。師閔之
曰。汝所爲者生死衆業。貪著餘福不自悲
悔。言訖象妖倶滅。其夕雲開月明。見二人
威儀如王長者美髯而豐厚。少者冠帽而秀
發。前致敬曰。予即關羽。漢末紛亂九州瓜裂。
曹操不仁。孫權自保。予義臣蜀漢。期復帝
室。時事相違有志不遂。死有餘烈故王此
山。大徳聖師何枉神足。師曰。欲於此地建
立道場。以報生身之徳耳。神曰。願哀閔我
愚特垂攝受。此去一舍山如覆船。其土深
厚。弟子當與子平蜀先主拜羽前將軍。率衆攻曹仁
不克。孫權已據江陵。羽因遁走
呉馬忠獲羽及其子平。於章郷斬之。
唐書。羽生侍中興。其裔孫播相徳宗
建寺化供護持
佛法。願師安禪。七日以須其成。師既出定。
見湫潭千丈化爲平阯。棟宇煥麗巧奪人
目。神運鬼工其速若是。師領衆入居。晝夜
演法。一日神白師曰。弟子今日獲聞出世
間法。願洗心易念求受戒永爲菩提之本。
師即秉鑪授以五戒。於是神之威徳昭布千
里。遠近瞻禱莫不肅敬智者上玉泉圖。必應表
聞神異。故晋王答書有
云。當陽建寺。既事出神心。理生望表。即當具奏嘉號。章
安撰別傳。略不及關王事。殊所未曉。若謂之無所聞知。
則章安親在玉泉聽講矣。謂之不語神怪。則華頂安禪。
強軟二魔。必言之矣。矧夫關氏事迹逮今神應。豈於當
時有所遺逸邪。今據玉泉碑以補其闕。用彰吾祖之聖徳
若此。至若別傳叙事之際。尚多浮辭。今並刪略。務存
簡實。至他所未録者。
今並收載。覽者宜知
十三年二月。晋王入朝
行次陝州。遣書往荊州奉迎。夏四月。於玉
泉説法華玄義章安云。次在江陵。
奉蒙玄義是也
五月。遣智
邃奉書晋王。上玉泉伽藍圖。并求撰衡禪
師碑。因献萬春樹皮袈裟梁武帝時
外國所貢
王答曰。
奉旨於當陽造寺。既事出神心。理生望表
詳此二句正言
關王建寺之事
即當具奏嘉號。時自春徂夏。天
旱不雨。百姓咸謂龍怒。師至水發之源。口
呪手揮風雨交集。民衆大喜歌詠滿道。荊州
總管王積入山致拜。戰汗不已。退謂人曰。
吾屢經軍陳臨危更勇。未嘗如今日之怖
隋書王世積。後爲涼
州總管。謀反被誅
七月。王以創寺奏上。賜
名玉泉。八月。荊州弟子陳子秀。致疏請講
法華。十四年夏四月。於玉泉説摩訶止觀。
一夏敷揚二時慈霑此早晩兩
講之明據
是年過岳州。刺
史王宣武請授大乘戒法。學士曇捷請講金
光明。其俗專業殺捕。及聞法感化。於是一
郡五縣。一千餘所咸舍殺業。十五年春。晋王
久留京師。將還鎭遣使奉迎。師乘流東下
止揚州禪衆寺。六月。王奉書求學禪慧。其
辭曰。戒爲基阯昔年虔受。而定品禪枝屏
散歸靜。未知可開化否。師復書以本懷。
夙在天台。舊居禪定一門。懼乖深寄。更囘
神慮別俟勝賢。後三日王復書云。智者昔
在陳朝瓦官大集。榮公先被折角。兩瓊纔
獲交綏小莊嚴寺慧榮。答難墮負。如折其角。漢書
五鹿岳岳。朱雲折其角。兩瓊者。彭城寶瓊。
建初寶瓊。並梁朝人。綏者馬頷下纓也。戰則兩馬相觸。
今兩瓊與智者議論。纔交綏便怯走也。左傳交綏而退
前往荊州。舊學名僧莫不歸服。非禪不智
驗乎金口止觀引經云。非禪
不智。非智不禪
弟子即日而不
依請。如彼彌勒今當問誰法華經。彌勒作是
念。今者世尊現神
變相。以何因縁而有此瑞。
今當問誰誰能答者。云云
七月。以所著淨名義
疏初卷奉王。是月。師以荊州立玉泉及所
修十住寺。請王爲檀越。王即貽書達荊州
總管。嘗令檢校復致書。勸留棲霞。庶獲咨
決行道。本貴安心。寧勞過遠天台之路。幸
輟前懷。師復書曰。棲霞咫尺非關本誓。天
台既是寄終之地。故毎屬弟子。一旦無常。願
歸骨於天台。昔願創伽藍。故欲遣修葺。方
乞寺名。屈作檀越。王答皆許之。八月。蒋山
棲霞寺沙門保恭。奉納本寺田園。請師來居
不赴。九月。王迎師入城。既入謁懇辭東歸。
王不敢留遂行。呉越之民掃巷以迎。沿道
令牧幡華交侯。寺久荒蕪已十二載。人蹤斷
絶竹木成林。將至半塗一僧雪頂。駐錫當
路逡巡即沒。咸謂聖賢之見迎。師雅好林
泉負杖吟詠。嘗遊行而歡曰。靜夜深山。澄
神自照。豈不樂乎。十七年四月。立御衆制法
十條。付知堂上座慧諫見百
是月。王遣使入
山參問。期以今秋迎覲江都。八月。會稽嘉
祥寺沙門吉藏。百餘人奉疏請講法華不
赴。嘗於一夜皎月映床。獨坐説法如人問
難。侍者智晞明旦啓曰。未審夜來見何因縁。
師曰。吾初夢大風忽起吹壞寶塔。次見梵僧
謂我曰。機縁如薪照用如火。傍助如風三
事備矣。化道乃行。華頂之夜。許相影響。機用
將盡。傍助亦息。故相告耳。又見南岳共喜
禪師令吾説法。即自念言。餘法名義。皆曉
自裁。唯三觀三智。最初面受。説竟謂我曰。
他力華整應是國名
永詳所在
相望甚久。縁必應往吾等
相送。吾拜稱諾。此死相現也。吾憶少時之夢。
當終此地。所以毎欣歸山。今奉冥告勢必
不久。吾終後當藏屍於西南峯石周龕植
松覆坎。立二白塔。使見者發菩提心。又
經少時語弟子曰。商行寄金醫去留藥。吾
雖不敏狂子可悲。乃口授觀心論。隨語疏
成。十月。王遣使入山奉迎。師即日散施什
物以與貧乏。標杙山下以擬殿堂杙音弋
橛也
畫作圖形以爲模式。誡其徒曰。後若造寺
一用此法。或疑山&T023311;險峙何能成寺。師曰。
此非小縁乃是王家所辨
衆不測其旨。
次日隨使出山行次石城。乃稱有疾謂智
越曰。大王欲使吾來。吾不負言。吾知命
在此。故不須前進。石城是天台西門。大佛
是當來靈像。處所既好。宜最後用心。衣鉢道
具。一分奉彌勒。一分充羯磨。語已右脇西
向而臥。專念彌陀觀音及般若名。晋王聞師
在疾。遣醫往治或請進藥。師曰。能遣病
留殘年乎。病不與身合。藥何能遣。年不與
心合。藥何所留。智晞往日復何所聞。觀心
論中復何所道。又請進齋。師曰。非但歩影
爲齋日影不
過午
能無縁無觀。即眞齋也無所縁無能
觀。是爲境
觀倶
十一月二十一日。造發願文言。呉縣維
衞迦葉二像。&T053340;縣阿育王塔寺。剡縣十丈彌
勒。三處尊儀用表三世。頽毀剥壞願更莊嚴。
付囑後人使經營修立。是日口授遣書。并
手書四十六字唯此四十
六字親筆
其書略云。蓮華香鑪。
犀角如意。是王所施。今以仰別。願徳香遠
聞。長保如意也。及以造寺圖式。并石像發
願文。悉用仰囑書畢命淨掃室内。索三衣
鉢。令侍者唱二部經爲最後聞思。聽法華
竟。賛曰。法門父母。慧解由生。本迹曠大。微
妙難測。四十餘年蘊之。知誰可與。唯獨自
明了。餘人所不能見。輟片絶絃於今日
郢人輟斤。伯牙
絶絃。並見莊子
聽無量壽竟。賛曰。四十八
願。莊嚴淨土。華池寶樹。易往無人。火車相
現。能改悔者。尚得往生。況戒慧熏修。行道力
故。實不唐捐。當唱經時。呉郡侍官張達等
五人。見石佛倍大光明滿山。直入房内。唱
經竟。索香湯漱口。説十如四不生十法界
三觀四無量心四悉檀四諦十二因縁六波羅
蜜。一一法門攝一切法。皆能通心到清涼
池。若能於病患境達諸法門者。即二十五
人。百金可寄涅槃經商
行寄金喩
今我最後策觀談玄
凡言策經策試策法。及
今策觀。皆鞭策令進之義
最後善寂吾今當入
善入
寂滅
智朗請曰。不審師入何位。沒此何生。
誰可宗仰。師曰。汝等懶種善根問他功徳。
如盲問乳告實何益。吾今當爲破除汝疑。
吾不領衆必淨六根。爲他損己秖五品耳。
吾諸師友侍從觀音皆來迎我。波羅提木叉
是汝之師。吾常説四種三昧是汝明導。我
與汝等因法相遇以法爲親。傳通佛燈是
爲眷屬。又誡維那曰。人命將終聞鐘磬
聲。増其正念。惟長惟久氣盡爲期。云何身
冷方復聲磬。世間哭泣喪服皆不應爲。言
訖唱三寶名。如入三昧。實此月二十四日
未時也。春秋六十。僧夏四十。安坐在外經歴
十日。道俗奔赴號泣遶拜。入龕之後流汗遍
身。將舁歸佛隴連雨不休。弟子呪願乞
加神力。纔擧禪龕應時開霽。乃於寺西南
峯起墳奉藏。從先囑也。傳法弟子三十二
人。得法自行者不可稱數梁肅禪林寺碑。得門
者千數。得深心者。三
十二
師造寺三十六所。嘗曰。予所造寺。棲
霞靈巖。天台。玉泉。乃天下四絶也。又造大
藏十五處。旃檀金銅畫像八十萬軀。親度
僧一萬四千人。師於三十年唯著一納

冬夏未嘗釋體。有所受施。一果一縷悉
以入衆。凡所弘通不畜章疏。安無礙辯
契理符文。有大機感乃親著述。爲晋王
著淨名義疏二十八卷。爲毛喜著六妙門。
爲兄陳鍼著小止觀。爲學徒著覺意三昧。
法華三昧行儀。各一卷。法界次第三卷已上
皆親
常在高座云。若説次第禪門。一年一遍。
若著章疏可五十卷愼禪師私記爲三十卷。
章安治定爲十五卷
説法華玄義。圓頓止觀。半年各一遍。若著
章疏各三十卷。此三法門常時講授。章安一
聞述以爲疏。十八年。智者弟子上首智越。
遣僧使灌頂普明。奉遺書及淨名義疏三十
一卷至楊州。王遣使答遺旨。以小獲親
承義疏。爲之悔恨。所囑造寺。今遣司馬王
弘。一遵指畫。呉郡&T053340;境剡邑三處。像塔及智
者臥疾處。亦當嚴飾。復遣使至佛隴。建千
僧法會。王初覽遺書。對淨名疏而立願曰。
昔親奉師顏未能咨決。今承遺旨何由可
悟。若尋文生解願示神通。夜夢群僧集閣。
王自説義。見智者飛空而至。寫七寶珊瑚
於閣還復飛去。四月十六日。佛隴僧衆方就
坐禪。上座道修。見智者常服按行堂内少
時方出。上座驚起瞻拜衆共悲歎。十一月。王
遣典籤呉景賢入山。以諱日設五百衆齋。
二十年。立晋王爲皇太子。仁壽元年正月。
永嘉僧法曉生。聞智者勝徳。特至龕所旋
遶千拜。一夕龕戸自開。光照林木。一寺奔馳
衆共瞻禮。十月。智者弟子上首智越。遣僧使
灌頂智璪。奉啓入京稱賀。并謝造寺新成。
王既鼎創藍宇即登春宮。此皇太子寺基是
也。王既寺爲檀越。王弘實任經理。此王家
造寺是也。陳齊倶滅。隋方代周。此三國成
一是也。寺成乞名。即從先記。此呼爲國清
是也。神僧之言至此倶驗。十二月。皇太子遣
散騎侍郎張乾威送灌頂還山。設千僧齋。
及爲文致敬。墳龕開視舍利。見靈體不動
如在定中。四年七月。皇太子登位。十一月。
寺遣僧使智璪。奉啓稱賀。煬帝大業元年九
月。車駕巡幸至楊州。寺遣智璪詣行在所。
十月。引對大牙殿賜坐。宣勅云。師等並是行
道之衆。勿容北僧及私度出家冐死相替
璪對曰。天台一寺。即是天之所覆。寺有常
制。不敢容外客及私度代死。又勅云。師還
寺可更開靈龕。必當大異。弟子欲爲先
師造碑。當有行状。璪對曰。先師靈異非
一。灌頂録成一卷。當即貢上。帝勅祕書監
柳顧言曰。朕欲爲智者製碑。非卿文不
得朕心。碑成勅於寺刻石。其要云。約仁
王瓔珞龍樹馬鳴。立三觀四教述其本宗
云云帝勅楊州五十僧立天台寺名。一表
爲禪門。一表爲五淨居。僧使智璪進曰。昔
陳朝有定光禪師。遷神之後。智者夢其靈
曰。今欲造寺未是其時。若三國爲一。當
有大力勢人爲之造寺。寺若成國即清。必
呼爲國清寺。帝曰。此先師之靈瑞。即用爲
名。遂取大牙殿榜。以雌黄大篆書之。遣
通事舍人盧正方。入山奉安寺額。以十一
月二十四日忌辰。度四十九僧設千僧齋。
有司案名滿足千數。臨齋受嚫則數溢一
人。咸謂智者化身來受國供。是日午後使人
同大衆開視靈龕。唯空床虚帳而已。使者
反命。帝謂群臣曰。智者是朕戒師。先多靈
異。朕於仁壽元年令張乾威往視龕室儼
然。今盧正方往則靈體不可復見。既從變
化得道非虚。天郷寺沙門慧延。昔遊光宅。
曾霑法潤。忽聞遷化感咽無已。欲知智者
生處。因寫法華經以求冥示。潜思屢旬。忽
夢智者從觀音西來。顧謂之曰。疑心遣否。
邑人馬紹宗。刈稻百束以供寺衆。執役勞
疾心念求護。夜夢智者趺坐床上。焚香如
霧。尉紹宗曰。家貧能施何疑無福。時兄及
妻母。同夕感夢。香氣屢日。又張造者。年邁
足蹶。登龕拜祝曰。早蒙香火。願來世得度
脱。忽聞龕中應聲及以彈指。造再請曰。願重
賜神應。即聞如初。老婦兪氏。年九十。患一
脚短凡十八年。專往龕所殷勤設齋。即覺
短脚還申。歩履平正。荊州玉泉弟子法偃。於
江都造智者像。還至江津像身流汗。拭已
更出。識者謂師色身不異於此也。錢忠懿
王。時申請於朝。追諡法空寶覺尊者
周世

本朝寧宗慶元三年。以荊門請。加諡靈
慧大禪師雜出百録。別傳。高僧傳。三部疏記。南北
史。玉泉碑。國清碑諸文。及關王祠堂記
  義神智曰。吾佛出世雖説諸經。而本懷得
暢唯在法華。自阿難結習之後。天親作
論。雖曰通經。然但約文申義。擧其大
略而已。至於斯經大事教化始終。則晦而
未明。曁羅什翻譯東傳此土。造疏消釋
者。異論非一。唯我智者。靈山親承大蘇證
悟發揮妙旨幽賛上乘。以五義釋經題。
四釋消文句。而又能以十章宣演明淨
法門。於是解行倶陳義觀兼擧。可謂行人
之心鏡巨夜之明燈。雖天竺大論尚非其
類。豈震旦人師所能跂及云云。又設問
曰。輔行引九師相承。謂北齊已前非今
所承。且北齊既用覺心重觀三昧。今此
何故斥於覺覓但是一轍耳。將非智者
斥於北齊耶。答妙玄開演法華十妙。尚
云莫以中論相比。又云。天竺大論尚非
其類。蓋智者用如來之意明法華之妙。
故龍樹北齊亦所不及。若無生宗旨三觀
行門。其實祖龍樹。宗北齊。禀南岳。師資
相承宛如宿契云云。又曰。天台所談三諦
三觀。出乎仁王及瓔珞經。三智三徳本乎
涅槃大品。所用義旨以法華爲宗骨。以
智論爲指南云云
賛曰。舍天台之學而欲識佛法意者。未
足與議也。故自夫聖教東度。經論遍弘。
唯任己心莫知正義。齊梁之際挺出諸
賢。盛演法華立言判教。一音四相之説。
四時六宗之談。衆制紛紜。相傾相奪。南
三北七競化當時。猶夫粟散小王妄自尊
補注。置粟盤中。各分
位。以喩諸小王也
而不知金輪飛行統
御四海威徳之盛也。惟我智者大禪師。天
縱之聖備諸功徳。以爲纉承祖父三觀之
緒。未遂光大。於是約法華悟門。説止觀
大道。立經陳紀爲萬世法。至於盛破光
宅則餘者望風。遍難四宗則他皆失據。
宣布至化坐致太平。非夫間生聖人。其
孰能爲此大業者哉。然則欲識佛法意
者。其唯天台之學乎
佛祖統紀卷第六



佛祖統紀卷第七
 *宋景定四明東湖沙門志磐撰 
東土九祖紀第三之二本紀失此
目今補出
五祖章安尊者灌其師。以此子非凡。故以地住
極位。爲立名字。將以進之也
姓呉氏。臨海章安人。始生三月陳文帝天
嘉二年生
隨母稱三寶名。有僧過門謂其母曰。此子
非凡因以爲名。七歳入攝靜寺。依慧拯日
記萬言。年二十受具戒。天縱慧解一聞不
忘。陳至徳初陳後
謁智者於修禪寺。禀受
觀法研繹既久。頓蒙印可因爲侍者隨所
住處。所説法門悉能領解。禎明元年。隨智
者止金陵光宅聽講法華文句注云。二十
七。聽受金陵
隋開皇十三年隋文
夏受法華玄義於江陵
玉泉年三十三。次在
江陵。奉蒙玄義是也
十四年夏。受圓頓止觀
於玉泉一夏敷揚二
時慈霔是也
至於餘處講説。聽受之次
悉與結集。大小部帙百有餘卷。傳諸未聞皆
師之功也。十八年正月。師與普明奉智者
遺書。自天台至揚州謁晋王。并奉淨名義
疏。二月。王遣使王弘送還山。爲智者設
千僧齋。始用工造國清寺。仁壽元年。晋王
爲皇太子。師與智璪。奉表至長安稱賀。并
謝造寺。右庶子張衡。宣令問智者亡後靈異。
對以五事備見
百録
皇太子悲喜交至。遣散騎常
侍張乾震。入山設千僧齋。二年四月。遣揚
州參軍張諧。入山宣令慧日道場道莊法論
二師隋改寺曰道場。此寺在
東都。二師見唐續僧傳
於東宮講淨名經。
全用智者疏文判釋。可令寺衆諳委法華
玄義者。齎疏入京。衆推師隨使應令。八
月。遣使送師還山。煬帝大業十年時年四
十五
涅槃玄義二卷疏二十卷。時隋末兵興寇盜
群起。師自序云。推度聖文凡歴五載。何年
不見兵火。何月不見干戈。菜食水齋氷床
雪被。其勞苦有若此云。疏成烈火焚之不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