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宗鏡録 (No. 2016_ 延壽集 ) in Vol. 48

[First] [Prev+100] [Prev] 566 567 568 569 570 571 572 573 574 575 576 577 578 579 580 581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丙午歳分司大藏都監開板 



宗鏡録卷第二十七
 *慧日永明寺主智覺禪師延壽集 
夫身受心法倶無自性。了不可得。即四念處。
觀善不善法從心化生。即四正勤。心性靈通
隱顯自在。即四神足。信心堅固湛若虚空。即
五根五力。覺心不起。即七覺支。直了心性邪
正不干。即八正道。眼如乃至意如。心境虚融。
即六神通。所以舍利弗不達常寂三昧。目連
通不現前説法不當。以未得法空神通故。台
教云。觀於一心欻有一切心。觀一切心倏無
諸心。心無有無通至實相。即神通也。義海云。
謂此塵無體不動塵處。恒遍十方刹海。無來
去之相。是神足通。不起于本座遍遊於十方。
又見塵法界無際而有理事教義。一切菩薩
皆同證入。皆同修習此法更無別路。是他心
通。見塵法界解行現前之時。即知過去曾於
佛所親聞此法。以觀心不斷。是故今日得了。
是宿命通。又見塵性空寂無相可得。即不二
見。若見相即爲二也。由無相即無有二。名天
眼通。經云。不以二相見名眞天眼。又了塵無
生無性空寂。即執心不起。是漏盡通。經云。斷
結空心我。是則無有生。又聞説塵法界差別
之聲。即知一切聲全是耳。不復更聞也。然此
聞無縁無得。於聲悟一切法。是常聞一切佛
法。爲天耳通。金剛三昧經云。大力菩薩言。何
謂存三守一入如來禪。佛言。存三者存三解
脱。守一者。守一心。如入如來禪者。理觀心如。
入如是地。即入實際。華嚴經頌云。佛子住於
此。念念入三昧。一一三昧門。闡明諸佛境。
禪經序云。質微則勢重。質重則勢微。如地質
重故勢不如水。水性重故力不如火。火不如
風。風不如心。心無形故力最無上。神通變化
八不思議。心之力也。又能所融通自他一
體。即四攝法。不得身口意常隨智慧行。即十
八不共法等。畢至得果受記皆不離一心。如
海龍王經云。心淨無垢則爲受訣。乃至佛語
龍王。其心意識無所住立。則爲受決。諸法如
是以無因縁。諸法本諦。覺了諸法平等無異。
則成無上正眞之道。究竟求本。無有受決及
成佛道。若授決者。若受決已。所以者何。諸
法無形本末悉斷。皆無有主。一切諸法從因
縁轉。乃至諸法無二。用本一故。諸法本一。離
若干故。乃至無量無邊教海行門。皆是自心
發現。自心引出。終無一法一行從外而成。若
起念外求。隨他勝境悉是魔事。故經云。作斯
觀者名爲正觀。若他觀者。名爲邪觀。故知心
正事正。心邪事邪。若未達一心觸途皆僞。正
行亦成邪行。佛門變作魔門。若入宗鏡之中。
無往不利。苦行亦成妙行。邪宗即是正宗。只
如五熱炙身外道一法。若了之。則勝熱爲無
分別智焔之門。若昧之。則尼乾作大我見嚴
熾之解。是以法無邪正。道在變通。如西天尼
乾子五熱炙身生大邪見。佛弟子謂之言曰。
善男子。如世人駕牛車於路。欲速有所至。打
牛即是打車。即是尼乾聞之勃然作色。佛弟
子曰。善男子。牛喩於心。車喩於身。何得苦身
而不修心。不用炙身。應當炙心。華嚴經云。復
有十千緊那羅王。於虚空中唱如是言。善男
子。此婆羅門五熱炙身時。我等所住宮殿。諸
多羅樹諸寶鈴網。諸寶繒帶。諸音樂樹。諸妙
寶樹。及諸樂器。自然而出佛聲法聲及不退
轉菩薩僧聲。願求無上菩提之聲。云某方某
國有某菩薩發菩提心。某方某國有某菩薩
修行苦行。難捨能捨。乃至清淨一切智行。某
方某國有某菩薩往詣道場。乃至某方某國
有某如來。作佛事已而般涅槃。善男子。假使
有人以閻浮提一切草木粖爲微塵。此微塵
數可知邊際。我宮殿中寶多羅樹。乃至樂器。
所説菩薩名如來名。所發大願。所修行等。無
有能知其邊際。善男子。我等以聞佛聲法聲
菩薩僧聲。生大歡喜。來詣其所。時婆羅門即
爲我等如應説法。令我及餘無量衆生於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是以於一心
正觀之中最爲樞要。少用心力。成大菩提。故
華嚴私記云。此經中總是法身作多種名字。
如人天十善五戒爲身。聲聞四諦縁覺十二
因縁。菩薩六度。佛種智爲身。身是聚義。於法
身中。隨行位。功徳聚處名身。若有情身相皆
是法身所起。若無情國土盡從佛智所現。終
無纖毫於宗鏡外。別有異體。而能建立。故經
云。若一法是有非無。摩訶衍不能勝出。若更
有一法。則不得稱獨尊獨勝爲萬有之所依
矣。所以隨根不同見有多種。遂於十波羅蜜
五教不同。一小乘教不成波羅蜜。二始教要
是菩薩種性人方有故。又各有體性或説倶
空。三終教一一皆從眞如性功徳起。四頓教
一一皆不可説。謂不施不慳。乃至不智不愚
等。一切皆絶。若十若六皆悉亡言。五圓教一
一圓融具徳無盡。又此十波羅蜜。可以意得
一念相應心捨。則具十度捨而不取爲施。不
爲諸非所汚。即戒忍可非有爲忍。離身心相
爲進。寂然不動爲定。決了無生爲般若。雖空
不礙知相爲方便。希齊佛果是願。思擇不動
爲力。決斷分明爲智。一念方寸十度頓圓。故
華嚴經中。七地菩薩念念具足十波羅蜜。是
以十度若圓。八萬四千法門一時齊應。凡曰
祖教。或淺或深。但即之於心理無不盡。若心
外行事則取相輪迴。任歴三祇終成妄想。是
以儒童曰。昔我於無數劫。國財身命施人無
數。以妄想心施非爲施也。今日以無生心五
華施佛。始名施耳。故華嚴經頌云。設於無數
劫財寶施於佛。不知佛實相。此亦不名施。又
云。於一切善根生自善根想。乃至於一切行
生自行想。夫一切差別事相縱横境界。若於
相上觀察。則行布難明。若於體内消融悉皆
平等。故先徳云。萬事驅歸體處平。是非自向
心中混。所以傅大士頌云。還原去心性不
沈浮。安住王三昧。萬行悉圓收。問。萬行唯
心則因心起行。夫道場法則全在事相而修。
云何總攝千途咸歸一道。答。我此宗門一乘
之妙。唯以一念心。照眞達俗。成無上覺。名
爲道場。何者照眞則理無不統。達俗則事無
不圓。所以維摩經云。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場。
成就一切智故。什法師釋云。二乘法。以三十
四心成道。大乘一念則礭然大悟具一切智
也。肇法師解云。一切智者。智之極也。明若
晨曦衆冥倶照。澄若靜淵群像並鑒。無知而
無所不知者。其唯一切智乎。何則夫有心則
有封。有封則有疆。封疆既形。則其智有涯。其
智有涯。則所照不普。至人無心。無心則無封。
無封則無疆。封疆既無。則其智無涯。其智無
涯。則所照無際。故以一念一時必知一切法
也。又道場者。實相理遍爲場。萬行通證爲道。
則道無不至。場無不在。若能懷道場於胸中。
遺萬累於身外者。雖復形處憒鬧跡與事隣。
乘動所遊無非道場也。所以禪要經云。棄諸
蓋菩薩白佛言。世尊。曾聞如來而坐道場。道
在何處。爲近爲遠。而可見不。佛言。善男子。
法身遍滿無非佛土。十方世界五陰精舍性
空自離。即是道場。云何問言爲近遠耶。善男
子。若能悟解道在身心。如是之人則名爲見。
諸法無行經云。文殊師利言。世尊。一切衆生
皆是道場。是不動相。文殊師利。云何是事名
不動相。世尊。道場者有何義。文殊師利。一切
法寂滅相。無相無生相。無所有相。不可取相。
是名道場義。世尊一切衆生不入此道場耶。
佛言。如是如是。是故世尊。一切衆生皆是道
場名不動相。華嚴經頌云。如是一切人中主。
隨其所有諸境界。於一念中皆了悟。而亦不
捨菩提行。又經云。一刹那心覺一切法。究竟
無餘是妙菩提。今亦不礙事相道場。以即法
恒眞。相在無相。理外無事。無相在相。又無相
在相則隱顯同時。相在無相則空有一際。悲
華經云。雖修淨土其心平等。猶如虚空。雖行
道場解了三界無有異相。斯則行事而不失
理。照理而不廢事。事理無礙。其道在中。是以
觀和尚於一心門立十淨土。成十種如來。坐
十種道場。説十種法門。一金剛如來。在於金
剛道場。能説金剛法門。以自心智見我心性。
此心從本來永無諸相。猶如虚空湛然不動。
明見之心。名金剛如來。所説金剛法門者。如
經偈云。菩薩智慧心。清淨如虚空。無性無依
處。一切不可得。所云十淨土者。如經云十方
國土皆如虚空。二解脱如來。在於無著道場
能説無著法門。有爲無爲一切諸法相。皆從
心出。無不心也。能出自心尚無體相。云何依
心所出諸法有實體也。即體與相一味無別。
有何所著。是名解脱如來。所説無著法門。如
論云。以一切法皆從心起。一切分別皆分別
自心。心不見心。無相可得。三般若如來。在於
無住道場能説無住法門。經云。入三世間中
自身所住處。隨求之處。永無自性。故不得住
相。是故當知。一切諸相一無住之法。隨縁之
時。相即相融從無住本立一切法。能解無住
之心名般若如來恒説無住法門。四摩訶衍
如來於無礙道場説無礙法門。譬如虚空不
動出生諸色。雖出諸色不虚空外。唯空所作
色。色空無礙融無二相。修心亦然。理事無礙。
理者心也。事者身也。從本已來色心無二。如
是身心無礙。名爲摩訶衍如來説無礙法門。
五菩提如來在於無相道場能説無相法門。
經云。四大無主。身亦無我。此離能所之相。名
爲佛身。如是觀心不絶者。觀心行處圓備實
相。名菩提如來。一切衆生即菩提相故。六實
際如來在於無際道場能説實際法門。所謂
以自眼見小物時。其物相入於眼内。其物至
微。以無内故。則含無外法界大相。以此知一
刹那心見物相時。即後念心中無有物相。前
心後念皆自心故。明知不動塵量遍至法界。
則自心實際遍一切處。經云。有所興業而有
所作。即爲魔事。六根無所進不行諸法。名平
等精進。七眞如如來在於常住道場能説常
住法門。觀心周遊於塵刹中。湛然凝寂。此凝
寂心。稱至於縁不失本體。以是故盡未來際
値縁恒不動。故名常住法也。如經云。有爲無
爲一切諸法。有佛無佛性相常住。無有變異。
八法界如來在於法界道場能説法界法門。
法者實相心。界者依此心所出諸刹。譬如大
海所生諸物皆無不海。一切諸法皆從實相
心所生皆無不心。是故當知。眼中所見色。耳
中所聞聲。皆眞法也。以一切法唯一法故。如
經云。一切法唯一相故。九法性如來在於法
性道場説法性法門。不分凡聖善惡之法。名
爲性。是不分法法界同中重重無盡。一中解
無量。法性無盡故。所以得知皆無盡者。法
界中入一一縁覓時。盡未來際無所得故。十
涅槃如來在於寂滅道場能説寂滅法門。一
切法皆是涅槃。能得此意人者。於動作處見
寂滅法。不離生死常得涅槃。不捨無常之身
恒得常身。經云。衆生如。一切法如。如無有
生。如無有滅。以此義故。擧足下足不離道場。
於念念中常作佛事。故知通達一念法法周
圓。諦了一心門門具足。則無邊佛事不出一
塵矣。又智身遍坐法性道場。法身非坐而坐
道場。法門身安坐萬行道場。幻化身安坐水
月道場。智身者即法。性是所證。以能證智安
處理故。證理之處是得道之場。法身者。法身
既無能所。故曰非坐。非坐之坐。湛然安住。
名坐道場。法門身者。如云布施是道場不望
報故等。以萬行爲得道之處。即是道場。幻化
身者。涅槃經云。吾今此身是幻化身。則所得
道處如水中月。故昔人云。修習空華萬行。安
坐水月道場。降伏鏡像天魔。證成夢中佛果。
意云若因若果皆從縁生。如夢幻故。是以若
實若幻皆是一心。以實是心之性幻是心之
相。以因了相虚見自心性時是得道之處。故
云道場。如是解者。擧下之間無非道場矣。則
念念皆成無盡法門。念念悉證法華三昧。如
台教所明。法華三昧者。即是四一。理一教一
行一人一。觀一心三諦理一。一心三觀行一。
作觀者人一。能詮觀境教一。又法身理一。般
若教一。解脱行一。和合三法成假名人一。即
觀行如來。約六即位位四一。於一念中念念
四一。一色一香無非四一。作如此觀行。何法
不是法華三昧也。何者。以教理是心之所詮。
人行是心之所作。以倶不出一心故。云塵塵
念念皆是法華三昧。問。既稱一心一身。云
何立種種身相種種法門。答。斯乃萬化之
原一眞之本。隨縁應用猶如意珠。對物現形
若大圓鏡。是以能包萬像。是大法藏。出生無
盡。是無盡藏。妙慧無窮。是大智藏。法法恒
如。是如來藏。本性無形。是淨法身。體合眞
空。是虚空身。相好虚玄。是妙色身。妙辯無
窮。是智慧身。隱顯無礙。是應化身。萬行莊
嚴。是功徳身。念念無滯。是入解脱法門。心
心寥廓。是入空寂法門。六根自在。是入無礙
法門。一念不生。是入無相法門。又此中旨趣
若相資。則唯廣唯大。演之無際。若相攝則唯
微唯細究之無蹤。斯乃離有無而不壞有無。
標一異而非一異。則四邊之火莫能燒。百非
之垢焉能染。但隨縁顯現如空谷響。故大涅
槃經云。譬如一人多有所能。若其走時則名
走者。若收&MT03740;者復名*&MT03740;者。若作飮食名作
食者。若治材木則名工匠。鍛金銀時言金銀
師。如是一人有多名字。法亦如是。其實是一
而有多名。故知約用分多體恒冥一。廬山遠
大師云。唯一知性隨用分多。非全心外別有
諸數。譬如一金作種種器。非是金外別有器
體。隨用別分受想行等。各守自相得言有數。
如金與器非無差別。金器雖別時無前後。心
法如是。若言定一。金時應當無其諸器。若言
定別。器應非一金。心法一異准此可知矣。是
以若但指金則失器。壞於世諦。若但指器則
失金。隱於眞諦。所以性淨隨染擧體成俗。即
生滅門。染性常淨本來眞淨。即眞如門。斯則
即淨之染。不礙眞而恒俗。即染之淨。不破俗
而恒眞。是故不礙一心雙存二諦。乃至無量
身雲。無量法門。隨義雖分一心不動。是以衆
聖所歸無非法也。法即心也。是以法能成佛。
大報恩經云。佛以法爲師。般若經云。我初成
道。觀誰可敬。可讃無過於法。法能成立一切
凡聖故。台教云。若觀如來藏心地法門。即是
觀如來。眼耳鼻舌身意豁然眞發。得見佛性。
三智現前三身具足。故知舒爲萬法卷即一
心。一中無量無量中一。如華嚴經云。爾時文
殊師利菩薩問徳首菩薩言。佛子。如來所悟
唯是一法。云何乃説無量諸法。現無量刹。化
無量衆。演無量音。示無量身。知無量心。現無
量神通。普能震動無量世界。示現無量殊勝
莊嚴。顯示無邊種種境界。而法性中。此差別
相皆不可得。時徳首菩薩以頌答曰。佛子所
問義。甚深難可了。智者能知此。常樂佛功徳。
譬如地性一。衆生各別住。地無一異念。諸佛
法如是。亦如火性一。能燒一切物。火焔無分
別。諸佛法如是。亦如大海一。波濤千萬異。水
無種種殊。諸佛法如是。亦如風性一。能吹一
切物。風無一異念。諸佛法如是。亦如大雲雷。
普雨一切地。雨滴無差別。諸佛法如是。亦如
地界一。能生種種芽。非地有殊異。諸佛法如
是。亦如無雲曀。普照於十方。光明無異性。諸
佛法如是。亦如空中月。世間靡不見。非月往
其處。諸佛法如是。譬如大梵王。應現滿三千。
其身無別異。諸佛法如是。故知此宗鏡一心
之旨。名具足道。是圓頓門。就縁起則無邊。約
眞性則無二。一多交徹存泯同時。如法藏法
師云。明不二者。若執塵與心爲一。遮言不一。
以心所現非無縁故。若執塵爲二。遮言不二。
以離心外無別塵故。一二無礙現前方入不
二。經頌云。無二智慧中。出人中師子。不著一
二法。知無一二故。又云。若以塵唯心現則外
塵都絶。若以心全現塵則内心都泯。泯者泯
其禮外之見。存者存其全理之事。即泯恒存。
存恒泯。所以一心總含萬有。萬有不異一
心。如起信論疏云。所謂法者即衆生心者。出
其法體。謂如來藏心含和合二門。以其在衆
生位故。若在佛地即無和合義。以始覺同本
唯是眞如。即當所顯義也。今就隨染衆生位
中故。得具其二種門也。次攝一切世出世法
者。辯法功能以其此心體相無礙染淨同依。
隨流返流。唯轉此心。是故若隨染成於不覺。
即攝世間法。不變之本覺及返染始覺。攝出
世間法。猶此約生滅門辯。若約眞如門者。即
鎔融含攝染淨不殊。故通攝也。下文具顯
三。依於此心顯示大乘義者。釋其法名。謂依
此一心宗本法上。顯示大乘三大之義。故名
此心。以爲法也。別中二。先責總立難。後開別
釋成。前中責有二意。一云心通染淨。大乘唯
淨。如何此心能顯之義。又云。心法是一。大乘
義廣。如何此心能示三義。釋意云。大乘雖淨。
相用必對染成。故今生滅門中。既具含染淨。
故能顯也。以廢染之時即無淨用故。此釋初
意也。又心法雖一而有二門。眞如門中示大
乘體。生滅門中具示三大大乘之義。莫過是
三。是故依此一心得顯三大之義也。又何故。
眞如門中云即示。生滅門中云能示者。以眞
如是不起門。與彼所顯體大無有異相。詮旨
不別。故云即示也。以是不起故。唯示於體也。
生滅是起動門。染淨既異詮旨又分。能所不
同。故不云即也。自體相用者。體謂生滅門中
本覺之義。是生滅之自體。生滅之因故。在生
滅門中亦辯體也。翻染之淨相及隨染之業
用。並在此門中。故具論耳。是故下文釋生滅
門内。是所顯示三大之義。意在於此。何故眞
如門中直云體。生滅門中乃云自體等者。以
所示三大義還在能示生滅門中顯非別外。
故云自也。問。眞如是不起門但示於體者。生
滅是起動門。應唯示相用。答。眞如是不起門。
不起不必由起。由無有起故。所以唯示體。生
滅是起動門。起必頼不起。起含不起。故起中
具三大。又問。眞如生滅二。門既齊相攝者。何
故眞如門中唯示大乘體。不顯於相用。生滅
門中具顯三耶。答。眞如是泯相顯實相。不
壞相而即泯故。得攝於生滅。已泯相而不存
故。但示於體也。生滅是攬理成事門。不壞理
而成事故。得攝於眞如。以成事而理不失故。
具示於三大。體大者。眞性深廣凡聖染淨皆
以爲依。故受大名。隨流加染而不増。返流除
染而不減。又返流加淨而不増。隨流闕淨而
不減。良以染淨之所不虧。始終之所不易。故
云平等不増減也。相大者。二種如來藏不空
之義。謂不異體之相。故云性徳。如水八徳不
異於水。用大者。謂隨染等幻。自然大用。報化
二身。麁細之用。令諸衆生始成世善。終成出
世善故也。下文顯之。何故唯言善不云不善
者。以不善法違眞故。是所治故。非其用也。若
爾諸不善法應離於眞。釋云。亦不離眞。以違
眞故。非其用也。鈔喩顯云。一心如水。眞如
如濕。生滅如波。是水濕相即示水體。是眞如
門。是水波相能示水之自體相用。濕爲自體。
八功徳相爲相。鑒像潤物爲用。是生滅門。眞
如門是體。不説相用。生滅門是相用。故具説
三大自體相用。又是知生滅是眞如家相。眞
如是生滅家體。體相雖異。而不相離也。其猶
波水離異。豈得水在波外耶。豈得水不與波
爲自體耶。所以疏云。起含不起者。且眞如不
起之門。擧體成於起動生滅之相。今起中含
不起。猶水起成波波含於水。於生滅門由有
起故。示相用二大。由含不起故。示於體大也。
故能具示之。又云。眞如門唯示體者。無相用
可示故。生滅門具示三者。事理具足故。又云。
如金莊嚴具者。眞如隨縁成生滅。生滅無體
即眞如。猶眞金隨工匠之縁成諸器物。器物
無體即是眞金。應立量云。眞如生滅二門。是
有法互相攝故是宗。因云不相離故。同喩如
金莊嚴具。又云。眞不待立俗不待遣者。一約
眞故無所遣。以俗即眞故。二約眞故不待立。
即俗之眞本現故。三約俗無所乖。眞即俗故。
四約俗不待立。即眞之差別故。由是義故。不
壞生滅門説眞如門。不壞眞如門説生滅門。
良以二門唯一心故。是以眞俗雙融無障礙
也。釋摩訶衍論云。依本論略具三門。一者本
法所依決定門。二者根本攝末分際門。三者
建立二種摩訶衍門。論云。所言法者。謂衆生
心者。即本法所依決定門。論云。是心即攝一
切世間法出世間法者。即是根本攝末分際
門。論云。一法界心總攝一切生滅門法。是故
名爲攝世間。總攝一切眞如門法。是故名攝
出世間。論云。依於此心顯示摩訶衍義者。即
是建立二種摩訶衍門。一者心眞如門。二者
心生滅門。一者一體摩訶衍。二者自體自相
自用摩訶衍。作一法界。心眞如門即顯示一
體摩訶衍法。作一法界。心生滅門能示自體
自相自用摩訶衍法乃至依眞如門所趣入之
摩訶衍法唯立體名。依生滅門所趣入之摩
訶衍法立自名。以眞如門中無他相故。生滅
門中有他相故。他謂一切不善品法。自謂一
切清淨品法。若所對治他無。能對治自無故。
唯言體不説自焉。若所對治他有。能對治自
有故。名言自不説體焉。又二種本法各有
十名。名通義別。一者名爲廣大神王。此中有
二。一者鳩那耶神王。二者遮毘佉羅神王。第
一神王住金剛山。一向出生吉祥神衆。第二
神王住大海中。遍通出生一切種種吉祥神
衆過患神衆。二種本法廣大神王亦復如是。
一體本法。一向出生眞如淨法。三自本法。自
體自相自用遍通。出生一切種種清白品法
染汚品法。故自體契經中作如是説。文殊師
利前白佛言。世尊。甚深極妙二種大乘。不覺
同異極疑衆心。如宜世尊爲衆更説。佛造作
相而告文殊言。善男子。如是二法。譬如金剛
神王及主海神王其相各差別。謂如金剛神
王住金剛山。見諸境界。唯現金光不現餘光。
眞如一心金剛神王亦復如是。唯有淨法無
有餘法故。又如金剛王唯出清淨眷屬。當不
出生雜亂眷屬。眞如一心亦復如是。唯出生
無垢清淨法故。復次譬如主海神王住大海
中。出生種種麁惡眷屬。種種善妙眷屬。生滅
一心主海神王亦復如是。出生一切染淨法
故。二者名爲大虚空王。此中有二。一者空
自在空王。二者色自在空王。第一空王以空
容受而爲自在。第二空王以色容受而爲自
在。二種本法亦復如是。一體空王。以無住處
而爲自在。三自空王。以有住處而爲自在。
故金剛三昧契經中作如是説。心如法理自
體空無。如彼空王本無住處。一地契經中作
如是説。一心法體於諸障礙。無有障礙令住
諸法。譬如空王於一切色得自在故。容受大
種故。三者名出生龍王。此中有二。一者出生
光明龍王。二者出生風水龍王。第一龍王以
淨光明而爲依止。第二龍王以風水徳而爲
依止。二種本法出生龍王亦復如是。一體本
法以純淨法而爲其體。*三自本法以染淨法
而爲其徳。故順理契經作如是説。一心本法
純一無雜。譬如光明龍王以淨光明而爲宮
殿。以淨光明而爲身相。以淨光明而爲徒衆。
無始契經中作如是説。譬如大海中有大龍
王。名曰出生風水。從其頭頂出生澄水。從其
尾末出生&T023738;嵐。由是龍故。大海水常恒相續
無有斷絶。一心龍王亦復如是。能生一切差
別平等種種諸法。常恒相續無有斷絶。四者
名爲如意珠藏。此中有二。一者金王如意。二
者滿主如意。第一如意唯出金剛。第二如意
具足出生善不善物。二種本法亦復如是。一
體如意唯生淨法。*三自如意通生染淨故。如
如契經中作如是説。佛告金剛藏言。佛子。譬
如金翅鳥王命終。然後其心入海爲如意珠。
能生金沙利益龍王。一心本法亦復如是。能
生眞理利益圓滿者。本性智契經中作如是
説。譬如遮多梨鬼爲報恩故。於萬劫爲如意
珠利益海生。一心如意亦復如是。能生長生
死及涅槃法故。五者名爲方等。此中有二。一
者白毫方等。二者亂色方等。第一方等中唯
現前天像。第二方等中通現五趣。如是二毫。
衆生身分顯了分明。譬如明鏡。二種本法亦
復如是。故攝無量契經中作如是説。清淨法
界如白必薩伊尼羅。無盡法界如亂必薩伊
尼羅故。六者名爲如來藏。此中有二。一者遠
轉遠縛如來藏。二者與行與相如來藏。實際
契經中作如是説。佛子。如來藏者。唯有覺者。
唯有如如。離流轉因。離慮知縛。一一白白。是
故名爲如來之藏。楞伽契經中作如是説。如
來藏者。爲善不善因受苦樂。與因倶若生若
滅猶如技兒故。七者名爲一法界。此中有二。
一者純白一法界。二者無盡一法界。第一法
界如空劫時。第二法界如住劫時。眞如法界
契經中作如是説。空種無礙如空長時。遍種
無礙如有長時故。八者名爲摩訶衍義。一者
一體摩訶衍。二者自體自相自用摩訶衍。廣
如前説。九者名爲中實。此中有二。一者等住
中實。二者別住中實。第一中實如獨明珠。第
二中實如順明珠。中實契經中作如是説。離
邊眞心。若眞如依如異同珠。若生滅依如同
異珠故。十者名爲一心。此中有二。一者是一
一一心。二者是一切是一一心。第一一心
隨所作立名。第二一心隨能作立名。一心法
契經中作如是説。爾時舍利弗白佛言。世尊。
本地修多羅作如是唱。其心體性。非大非小。
非法非非法。非同非異。非一非一切。何因縁
故。今日自言。眞如一心因一故一。生滅一心
因多故一。將非世尊無有前後相違過耶。佛
言。善男子。莫作是説。所以者何。心法非一。
因所作一故。假名爲一。心法非一切。因所作
一切故假名一切。而言一心不説一切心者。
隨能作心立其名故。乃至廣説。是名爲十。如
是十名總諸佛一切法藏根本名字訖。故知
總立一心別含多義。眞如門内無自無他。生
滅門中有善有惡。隨縁開合雖異。約性一理
無差。如上十門。義味方足。又開則無量無邊
之義爲宗。合即二門一心之法爲要。二門之
内。容萬義而不亂。無邊之義。同一心而混融。
是以開合自在。立破無礙。開而不繁。合而不
狹。立而無得。破而無失。是爲馬鳴之妙術。起
信之宗體也。所謂開合立破而不繁不狹無
得無失者。良由即是心故。設離斯旨無法施
爲。若論正宗非多非一。如天台涅槃疏云。如
是正業。不可言三。不可言一。言一則失用。言
三則傷體。即體而用。即用而體問。既不可
言三。云何説三。亦不可言一。云何説一答。
宗非數量。非一非三。説遍恒沙。而三而一。疏
云。昔爲破邪。説一爲三。三不乖一。今爲破
別。説三爲一。一不乖三。如此三一乃是諸佛
境界。故云即體而用一不違三。即用而體三
不違一。體用自在破立無礙矣
宗鏡録卷第二十七
 丁未歳高麗國分司南海大藏都監開板 



宗鏡録卷第二十八
 *慧日永明寺主智覺禪師延壽集 
夫宗鏡縁起自在法門。皆談如理實徳。法如
是故。非約變化對治權巧。所説一一法皆得
全力。非是分力。盡爲法界體。各住眞如位。如
大寶積經云。若人欲解一切法相。欲知一切
衆生心界皆悉同等。當學般若波羅蜜。故知
不歸宗鏡何以照明。斯即無礙法門。無有一
毫所隔。約華嚴宗有十種無礙。一性相無礙。
二廣狹無礙。三一多無礙。四相入無礙。五相
是無礙。六隱顯無礙。七微細無礙。八帝網
無礙。九十世無礙。十主伴無礙。今於事法上
辯此十無礙。例餘法准知。一性相無礙者。如
經云。此蓮華葉即具此十義。謂此華葉即同
眞性。不礙事相宛然。二廣狹無礙。即此華葉
其必普周無有邊際。而恒不捨本位分劑。此
則分即無分無分即分。經云。此諸華葉普覆
法界。三一多無礙。即此華葉具無邊徳。不可
言一。融無二相。不可言多。四相入無礙。此一
華葉舒已。遍入一切差別法中。復能攝取彼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566 567 568 569 570 571 572 573 574 575 576 577 578 579 580 581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