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佛説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 (No. 0400_ 惟淨譯 ) in Vol. 13

[First] [Prev] 511 512 513 514 515 516 517 518 519 520 521 522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持獻彼佛。時彼無邊光照如來。告善淨境界
王言。大王。汝已捨諸所有獻佛如來。汝宜於
我最上法中淨信出家捨於非家。何以故。大
王。若於如來最上法中淨信出家者。有大威
力得大稱讃。大王當知。出家菩薩得二十種
廣大善利。是即圓滿彼一切智無上勝利。何
等爲二十。一者棄捨王之所有富貴受用。得
無我我所大利。二者樂出家已而能出離煩
惱大利。三者被服袈裟得心無雜染大利。四
者於其聖種生歡喜已即能圓具長養大利。
五者修行頭陀功徳斷除多欲得離染大利。
六者戒蘊清淨已生天人中得斯大利。七者
不捨菩提心得圓滿六波羅蜜多大利。八者
居寂靜處得離憒閙大利。九者心無愛著得
思惟法樂大利。十者修習禪支得心調暢大
利。十一者勤求多聞得大慧大利。十二者離
諸慢故得大智大利。十三者少求少事故得
決擇聖法大利。十四者於一切衆生心平等
故得大慈大利。十五者起解脱一切衆生心
故得大悲大利。十六者不惜身命故得護持
正法大利。十七者心輕安故得神通大利。十
八者常念佛此下合有一句得
大利文梵本脱落
十九者常所
伺察深固法故得無生法忍大利。二十者積
集一切勝功徳故速成一切智大利。大王。此
如是等二十種法。是即出家功徳勝利。諸出
家菩薩不爲難得。是故大王。汝今宜應於最
上法中淨信出家。海意。時彼世尊。爲善淨
境界王。如應教授。王出家已。其王即捨一
切所有。於王勝福乃至厭離。鬚髮自落袈裟
著身成苾芻相。其王於彼世尊法中。淨信出
家已。王諸宮嬪亦隨出家。太子妃主而亦
出家。乃至國境之中所化庶民。有九十九倶
胝那庾多百千人衆。悉隨出家皆發精進勤
求善法。海意。汝且觀是諸佛誠言。能生淨
信。一切福行與諸衆生而爲依止。彼善淨境
界王既出家已。後復與諸出家眷屬。同詣無
邊光照如來所。到已作禮而白佛言。唯願
世尊。教授於我。當如佛言堅固修行。令我
於諸國土之中不空受食
爾時彼佛告善淨境界苾芻。汝從今已往。名
字苾芻。墮苾芻衆。應當於自境界清淨所作。
及自境界深固伺察。隨所伺察如理而住。何
名自境界。謂六塵境來爲障礙。汝於爾時。
應當如實現前覺了諦觀菩提。應於菩提起
深遠想。勿起近想。時善淨境界苾芻。承彼
世尊如所教授已。深固志意不生放逸。求離
煩惱如理修行。於自境界如實伺察。復云何
是深固伺察。所謂眼境界即空境界。空境界
即一切衆生境界。一切衆生境界空境界即
佛境界。如是耳鼻舌身意境界即空境界。空
境界即一切衆生境界。一切衆生境界。空境
界即佛境界。又眼境界即無相境界。無相境
界即一切衆生境界。一切衆生境界無相境
界即佛境界。乃至意境界即無相境界。無相
境界即一切衆生境界。一切衆生境界無相
境界即佛境界。又眼境界即無願境界無作
境界無生無起境界。無起境界即一切衆生
境界。一切衆生境界無起境界即佛境界。海
意。彼善淨境界苾芻。聞所説已。即入是法
中。乃得身心堪任調暢。是故能修欲勤心
慧四種神足。不久能起五種神通。一心專注
而不放逸。得入總攝一切言義陀羅尼門
爾時佛告海意菩薩摩訶薩言。汝今應當勿
生疑念。彼時善淨境界苾芻。捨轉輪王最勝
之位。於佛法中出家修道者。豈異人乎即汝
身是。彼時隨王出家九十九倶胝那庾多百
千苾芻者。豈異人乎即此會中隨汝海意同
來聽法菩薩衆是。當佛世尊説是往昔因縁
時。此大會中有一萬八千人。發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心。八千菩薩得無生法忍
佛説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卷第十五



佛説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
卷第十六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傳
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法護等奉 詔譯
爾時世尊。告海意菩薩言。海意。若諸菩薩
欲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應當修學。汝
等大士諸所施作。菩薩不應但修捷語利辯。
應當如説亦然能行。云何是菩薩如説不能
行。海意。謂若菩薩雖具辯慧。而不積集諸
善菩提分法。而作是言。我當成佛已。普召
一切衆生。廣行法施。令諸衆生得法滿足。
然此菩薩。不能勤行修習多聞。亦不積集諸
善菩提分法。虚誑一切衆生。此即是爲如説
不能行。海意。若有菩薩作如是言。我當成佛
已。普召一切衆生。廣行法施。令諸衆生得法
滿足。時彼菩薩而能勤行修習多聞。亦復積
集諸善菩提分法。此即是爲如説能行
海意。又復如説不能行者。譬如世間若王若
臣普召國中一切人民。欲餉美膳悉令飽滿。
而不備辦所須飮食。虚誑國中一切人民。是
諸人衆既誤所食。各於異處求以食之。心懷
恚恨呵責而出。海意。菩薩亦復如是。願爲
一切衆生未度者令度。未解脱者令得解脱。
未安隱者令得安隱。未涅槃者令至涅槃。而
彼菩薩雖有是願而不勤修多聞。亦不積集
諸善菩提分法。此即是爲如説不能行。彼菩
薩者。虚誑天人世間。賢聖呵毀亦復嫌棄。
安立諍訟而不能爲大智之主。不能畢竟圓
滿誓願。海意。若欲發起最極難得最上大智。
應當於彼無上大乘不生懈退。是故當知。菩
薩不應但以語言虚誑一切天人世間
復次海意。諸菩薩者。或有人來求請説法時。
彼菩薩即當隨言。我爲汝説如是之法。以如
是法化度於汝。乃至棄捨己身亦不吝惜。而
是菩薩即不虚誑一切衆生。如是因縁汝應
當知。復次海意。我念過去無量無數阿僧祇
劫之前。有一師子獸王。名不壞身。處於深
山巖窟之中。常行慈心。視護一切衆生。但以
草葉花果而爲所食。時彼巖中有二獼猴雄
雌共居。後生二子。欲有陀行。乃以其子付
託獸王而爲守護。付已他行。有一鷲王名曰
利見。飛處空中忽然至地。搏取猴子旋轉於
空。時師子王見其被搏。即向鷲王。説伽陀

    奇哉鷲王汝知我 放捨此二獼猴子
    我此守護令無畏 與彼歸趣勿生害
爾時鷲王。即説伽陀答師子王曰
    獸王若能捨己身 我當捨此二猴子
    我處空中此爲食 無食居空何所爲
師子獸王。又復答曰
    我寧捨身與汝食 汝今速放此二猴
    我願視護至菩提 智者應無虚妄語
於是師子獸王説伽陀已。深心堅固而無虚
妄。將捨其身
爾時鷲王見是事已。歎未曾有。説伽陀曰
    世間性命爲滋長 能捨己身爲護陀
    我今捨此二猴子 令汝久住修法行
海意。汝今當知。彼時不壞身師子王者。勿起
異見即我身是。雄獼猴者大迦葉是。雌獼猴
者賢護苾芻尼是。二獼猴子者。今羅睺羅及
阿難是。利見鷲王者。善愛苾芻是。以是當知。
菩薩摩訶薩寧捨己身。終不棄捨爲他作護。
此即圓滿如説能行
復次海意。又云何是如説能行顯明之相。所
謂菩薩如説布施。即當棄捨一切所有。如所
顯示此名能行。菩薩如説持戒。即當成辦一
切戒學及頭陀功徳。如所顯示此名能行。菩
薩如説忍辱。即於忿恚諸有過失皆悉斷除
如所顯示此名能行。菩薩如説精進。即當於
諸善法勤求修習。如所顯示此名能行。菩薩
如説禪定即當修諸禪定解脱三摩地三摩鉢
底。如所顯示此名能行。菩薩如説智慧。即
當分別一切章句。起善巧智辯才決定。如所
顯示此名能行。以要言之。乃至菩薩如説斷
一切不善法。集一切善法。即當斷除一切不
善之法。勤求修習一切善法。如所顯示此名
能行。菩薩如説質直。即當無諸諂誑虚妄
此名能行。如説方便。即當開示方便之門此
名能行。如説勤勇。即當策勤離諸懈退此名
能行。如説深心堅固。即當離著趣向勝道此
名能行。如説誓願。即當畢竟圓滿諸願此名
能行。如説聞持。即當如聞而善修習此名能
行。如説積集善行。即當身心倶無懈倦此名
能行如説離慢。即當圓滿勝智。此名能行。
如説積集戒行。即當於戒無所缺漏。此名能
行。如説初發心位。即當成辦菩薩勝行此名
能行。如説無生法忍之位。即當進趣不退轉
地此名能行。如説一生補處之位。即當進向
坐菩提場此名能行。如説堅固積集。即當
現證一切智果此名能行。如説轉妙法輪。
即當於三寶種使令不斷此名能行。海意。
如是等法。是爲菩薩如説能行。當佛世尊説
是如説能行法時。會中有五千菩薩。悉得無
生法忍
爾時有一菩薩。名蓮花莊嚴。前白佛言。希有
世尊。諸佛如來。以如説能行故。即得一切
最上佛法。世尊。如佛所言修行。是即如説
能行。佛言。善男子。汝知修行法不。菩薩白佛
言。我知世尊。佛言。善男子。隨汝樂説修行
之法。汝今當説。菩薩白佛言。世尊。修行
者。如佛所説。即一切法平等。平等知已。於
正位中。以善巧智而不取證三摩鉢底。此爲
菩薩正所修行
山王菩薩言。世尊。我亦樂説修行之法。佛
言。善男子。隨汝意説。菩薩白佛言。世尊。無
所修是修行。何以故。菩薩觀一切法都無
所得。若有所修而非修行。此即是爲正修

功徳光照王菩薩言。世尊。心若隨流乃識有
所轉。何名修行。若菩薩識心於一切法無住。
彼即無有少法可住。若無少法可住。彼即是
爲正修行
高炬王菩薩言。世尊。無所樂是爲修行。無
所厭是爲修行。世尊。菩薩於一切法中。無
高無下。是故無有少法而可樂厭。此即是爲
正修行
日藏菩薩言。世尊。若有所依即有所轉。若無
所依即無所轉。菩薩以無依止無動轉故。即
於一切法無所動搖。此即是爲正修行
勇猛心菩薩言。世尊。心者世間所行。世間
馳流。若菩薩於一切心得無心者。即無所思
亦無分別。此即是爲正修行
愛見菩薩言。世尊。如佛所説一切所知皆悉
是苦。若菩薩於一切所知得醒悟者。即無所
知亦無所取。是故不入滅受想定。不捨衆生
不失大悲。此即是爲正修行
香象王菩薩言。世尊。愚夫異生荷諸重擔。
起於五蘊深重之見。若菩薩了知五蘊得輕
利者。即捨諸重擔。復能爲諸愚夫。宣説棄
置五蘊重擔之法。是故無有少法起眞實想。
了知諸法無生無滅。此即是爲正修行
持世菩薩言。世尊。正所行是修行。非邪惡所
行。菩薩應當修正方便。云何是正方便。謂一
切法平等性。智虚空等故。此即是爲正修

堅固意菩薩言。世尊。若菩薩有慧方便智。即
無生而生。無起而起。於生滅中亦無所住。此
即是爲正修行
吉祥峯王菩薩言。世尊。若菩薩觀一切法自
性寂滅。即不棄捨大悲之鎧。見諸勤力不虚
果利此即是爲正修行
無礙光菩薩言。世尊。若有所行之跡。是爲魔
事。若爲魔事即非修行。若無所行亦無所住。
而彼諸魔伺不得便。乃能超越諸惡魔道。此
即菩薩眞實修行
勤精進菩薩言。世尊。若有少法樂欲成辦。彼
即虚其勤力。以一切法無所成辦故。是中若
有智及所知。即非無意。此即是爲正修行
滅惡趣菩薩言。世尊。若有種類分別所行。何
名修行。無種類。無分別。是爲修行。彼無種類
無分別。即心自性。若能了知心自性者。此即
是爲眞實修行
善思而思菩薩言。世尊。菩薩隨入一切衆
生心。彼隨入已。即了一切衆生心而無心。此
中無心智所入故。此即是爲正修行
寂意菩薩言。世尊。近寂是爲修行。非近寂是
爲修行。菩薩於其大寂遍寂近寂諸心所縁。
若増若減悉無造作。離増減故平等覺了。此
即是爲正修行
導師菩薩言。世尊。菩薩發起善根。是正修行。
若有所成。即非發起善根。何以故。菩薩發起
福行。即是發起智行。福平等故即智平等。智
平等故即福平等。福智平等故即菩提平等。
菩提平等故即一切法平等。此即是爲正修

嬉戲王菩薩言。世尊。一切法無分別。是爲修
行。若菩薩了知一切法法界普攝已。即無有
少法若離若合。此即是爲正修行
善思義菩薩言。世尊。諸法依義不依於文。若
菩薩解了義故。即於八萬四千法蘊。慧能受
持讀誦解説。然於眞實不可説義中。無所動
轉。此即是爲正修行
清淨意菩薩言。世尊。深固心是爲修行。菩薩
深心具足。即非語言記説。最上所得。但修眞
實正道。觀彼眞實道亦無去無來。此即是爲
正修行
畢竟無垢思惟菩薩言。世尊。如有垢之衣濯
令清潔。無垢之衣其何滌邪。菩薩亦復如
是。不以本來清淨之心。如實伺察使令清淨。
若復菩薩。一切心垢煩惱本不轉者。彼即清
淨。若如是清淨。此即是爲眞實修行
海意菩薩言。世尊。菩薩爲善知識所攝受者。
即少歴辛勤能成正行。何以故。若菩薩力。
不能超越諸魔事者。當知彼爲諸惡知識之
所攝受。若力能超越諸魔事者。當知彼爲諸
善知識之所攝受。世尊。是故菩薩若欲超越
諸魔事者。應當親近承事諸善知識。菩薩爲
善知識所攝受故。即少歴辛勤能成正行
爾時世尊。告海意菩薩言。善男子。汝知魔事
不。海意白佛言。世尊。我知魔事。佛言海意。
隨汝意説。令諸菩薩聞已。即能超越摧伏諸
魔外道。速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於是
海意菩薩而白佛言。如世尊勅當説魔事。唯
願世尊。威神建立。世尊。所謂魔事。有十二
種。何等十二
一者菩薩行布施波羅蜜多時。以非愛物而
行惠捨。其心樂欲。以可愛物而行惠捨。心不
樂欲。人不樂之物而固與之。人所樂之物而
不與之。於所施物起種種想。於所與人起種
種想。此爲菩薩行布施時第一魔事
又復世尊菩薩行持戒波羅蜜多時。若見彼
於善法戒行律範軌式。而能具足。乃至小罪
猶懷大懼。淨命自資堅持戒行。諸沙門婆羅
門。即當親近尊重。見破戒人呵毀恚怒。於彼
之前。自恃戒徳毀謗於他。此爲菩薩持戒之
時第二魔事
又復世尊。菩薩行忍辱波羅蜜多時。欲成忍
行。身雖能忍語不能忍。心生瞋恚。見有力人
於彼即忍。見劣弱人於彼不忍。復於有力人
前顯示忍力。於劣弱人前現瞋恚相。彼如是
即忍。彼如是不忍。何等處可忍。何等處不忍。
若行忍處起憍倨心。於不忍處不速懺悔。此
爲菩薩行忍辱時第三魔事
又復世尊。菩薩行精進波羅蜜多時。發起精
進。化度聲聞縁覺乘人。亦復化度大乘中
人。但爲聲聞縁覺乘人。相續説法。返以大乘
之法化諸愚人此下據梵本標列文義次第於
意菩薩説十二種魔事中止有上
三段半少下八段半於佛説十種破魔法門中
有下四段闕上六段既梵本脱落無以補之
此爲第
六破魔法門
復次海意。一切法自性無染。以無染相。化
度染汚衆生。此爲第七破魔法門
復次海意。一切法自性無生無起。以無生無
起相。爲諸衆生宣説斷除生老病死之法。此
爲第八破魔法門
復次海意。諸法自性。同於一味而無差別。
以同一味無差別相。建立三乘各爲説法。令
諸衆生亦不捨離大乘意樂此爲第九破魔法

復次海意。若菩薩心意識雖無所依著。而常
不忘失大菩提心。雖離諸發起。然不捨離解
脱一切衆生之心。雖超越諸行。而亦成辦菩
薩勝行。此爲第十破魔法門。海意。如是十種
破魔法門。若諸菩薩勤行修習者。即當超越
一切魔事
佛説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卷第十六



佛説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
卷第十七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傳
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法護等奉 詔譯
爾時世尊。説是破魔法門時。一切魔宮皆悉
瞑。六種震動。如佛初坐菩提道場。未成
正覺居菩薩位。爾時眉間放大光明。而諸魔
宮亦皆暗*瞑。同於今日。等無有異。是時諸
惡魔衆。見斯廣大變異之相。速疾嚴整於四
兵衆。猶如往昔詣菩提場所莊嚴相。今者亦
然。領四兵衆。廣三十六由旬。皆悉遍滿。來
至世尊大寶莊嚴大集會所。以佛世尊威神
力故。而悉不能還復魔宮。又佛神力。魔衆來
時。或見餘諸刹土有佛世尊。與不退轉諸菩
薩衆。化度衆生。及斷諸有結證阿羅漢者。
或有正見具足補特伽羅
爾時世尊。告海意菩薩言。海意。汝今見此諸
惡魔衆如是莊嚴來衆會不。海意白佛言。世
尊。唯然已見。佛言海意。是諸魔衆至此會
中。於我正法欲興難事。而汝今者當何所爲。
海意白言。世尊。我今以此惡魔之衆。置於他
方諸樂莊嚴世界之中
爾時會中尊者舍利子。即白海意菩薩言。善
哉大士。諸樂莊嚴世界。爲在何所。其佛説
法復何名字。海意菩薩言。尊者舍利子。東
方去此佛刹。過十殑伽沙數等國土。有
世界名諸樂莊嚴。其土有佛。號曰摧魔如來
應供正等正覺。見在説法。以何縁故而此世
界名諸樂莊嚴。尊者。謂彼世界有諸樂事諸
功徳事諸莊嚴事。若廣宣説彼勝妙事。縱一
劫中説不能盡。以是縁故。其世界名諸樂莊
嚴。又其佛號摧魔如來應供正等正覺者。謂
彼世尊初坐菩提道場居菩薩位。未證一切
智時。身放光明普照諸魔。其光所照。彼魔
界中百倶胝魔衆。而一一魔各有千倶胝眷
屬。是時諸魔詣菩薩所。欲於菩薩興諸難事。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511 512 513 514 515 516 517 518 519 520 521 522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