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五教章通路記 (No. 2339_ 凝然述 ) in Vol. 72

[First] [Prev+100] [Prev] 577 578 579 580 581 582 583 584 585 586 587 588 589 590 591 592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五教章通路&T047368;卷第四十七

 東大寺沙門凝然述 
章初地眞見道時一刹那中頓斷彼種者。二
初地斷種。此明見道斷障證理。此章一段名
斷惑雖言義。雖言斷惑。亦有證理。斷惑
障已。必證眞理。無間道時。斷滅惑障。解脱
道時。證眞理故。是故斷障。兼明證理。此見
道位。總有二種。眞相異故。今言眞見。約
實斷證。故擧眞見。兼有相見。眞見道後。必
倣學故。今須明二種見道。初地已上。十地
諸位。各有三心。入住出故。初地入心。名爲
見道。住心已後。至金剛心。名修習位。即是
修道。今此見道。名通達位。是五位門。第三
位也。若四位門。是第二位。地前四十心。名
願樂位故。言初地眞見道者。初地入心。是
見道故。二見道中。眞見初故。唯識論第九云。
然此見道。略説有二。一眞見道。謂即所説
無分別智實。證二空所顯眞理。實斷二障分
別隨眠。雖多刹那事方究竟。而相等故。總
説一心。乃至二相見道。此復有二。一觀非
安立諦。有三品心。乃至二縁安立諦。有十
六心。此復有二。一者依觀所取能取。別
立法類十六種心。乃至二者依觀下上諦
境。別立法類十六種心云云問何故此位。
名通達位。亦名見道。答唯識論云。加行無
間。此智生時。體會眞如。名通達位。初照理
故。亦名見道已上釋曰。四善根中。世第一法。
唯一刹那。此是加行。最後刹那。此次刹那。眞
見道起。即是見道初無漏心。名此智生。體謂
悟達。會謂契合。證悟眞如。契應實理。體會
即是同能證智。十地諸位。皆證眞如。皆應
見道。初見眞如故。初地初名爲見道。言一
刹那中頓斷彼種者。眞見道時。是初無漏。此
刹那心。斷分別惑。是無間道。惑智相反。智
斷二障。障忽泯亡。言頓斷者。煩惱所知。同
時斷故。又二障種相。非一衆多。一念同時。合
聚斷故。問見道所斷數相有幾。答眞見道中。
一念頓斷。分別起中。百二十八根本煩惱。
百三十隨煩惱。此是分別煩惱。及隨煩惱。其
所知障分別起障。全如煩惱種類分齊。煩惱
障理。所知障智。唯此差異。分量是同。智障
亦有本惑隨惑。全如煩惱。準可例可知。煩
惱障門。本隨二惑。總通合有三百五十八種。
所知障品隨。亦有此種數。即是亦有三百五
十八。二障本隨二惑。合有七百十六。皆是一
時頓斷滅盡。是名眞見無間道心頓斷二障。
次刹那心。是解脱道。即見道心。第二刹那。此
刹那心。即證分別二障二執識無之處所
顯眞如。是即二空所顯妙理此隨煩惱數相
分量。且約二十二隨爲言。二障義中。依瑜
伽論二十二隨。明其數相。若唯識論。約二
十隨。除邪欲邪勝解二。故約諦約界。數隨
滅却 問眞見斷證。羅幾種念 答眞見
道中。無間斷惑。是一刹那。解脱證理。亦一刹
那。若立勝進。即次一念。爲勝進道。*總羅
三念。名眞見道。此眞見間。實斷實證。名爲
一心眞見道位 問眞見道間。斷障證理。及
勝進道。羅三刹那。既有三念。何名一心 
答上所引論。既言雖多刹那事方究竟。而
相等故。想説一心。此意説云。雖有三心。皆
各一心。無間一心。解脱一心等。一心相等。故
名一心眞見道。論自如是會道解釋。唯識十
云。煩惱障中。見所斷種。於極喜地見道初
已上又云。所知障中。見所斷種。於極喜地
見道初斷已上如是二障。分別起者。同時
頓斷爾所種子。問分別二障。餘殘習氣。何時
斷盡。答二障種子。無間道斷。其其習氣。解脱
道除。修道位中。斷種斷習。斷處皆爾 問
眞見道中。斷分別障。於二障中。有傍正耶。
答見道斷障。無有傍正。本智起時。二障倶斷。
是故特云頓斷彼種 問加行之位。伏二障
時。智障煩惱兼伏。加行既爾。今時不同 答
彼有漏智。觀行猶淺。爲起見道。伏其智障。
是能障故。治有傍正。障見智故。入見離故。
無漏智。力用強利。此智已起。頓滅諸障二障
頓斷。無有傍正 問此見道位。所斷二障。
諸識之中。何識倶惑。答此中所斷。亦六識惑。
起第六惑。斷治道時。五識倶惑。即隨斷滅。
大乘宗義。七識染汚。雖染唯在第六識故。
第七識中。無見惑故。五識見惑。第六引故。
是故見道所斷二障。唯第六倶二障而已。五
識見惑。功在第六。不能五識自起見惑。修
所斷惑。五識起三。於修道中。隨第六識治
道即滅。十地之中。漸漸隨滅。乃至金剛隨滅
究竟。問此眞見道。分別二障之外。亦有伏
斷餘惑障耶 答唯識論云。煩惱障中乃至
修所斷種乃至修障現起。地前漸伏。初地以
上。能頓伏盡。令永不行。如阿羅漢已上
生煩惱。四善根位。方能漸伏。初地已上。能頓
伏盡。此即必定。從見道初。頓伏修惑。論又
云。所知障中乃至修所斷證乃至修障現起。地
前漸伏。乃至十地方永伏盡已上此亦見道。有
所伏滅。是故當知。倶生二障。言初地已上
伏滅之中。何得無見位中所伏 問此眞
見道所知二障。彼十重障。及二十二愚中是
何 答十重障等。是修所斷。今見道中。非所
應論。然十障名。一一地中。從初立之。故第
一障。約就初地入心所斷。建立其名號。異
生性障。此即見道所斷。分別二障種子。全以
此所斷。名異生性障。初地住心已後。是修習
位。即修道位乃至等覺最後刹那。金剛喩定
現在前時。皆是修道。修道時間。羅歴三大阿
僧祇耶劫。故初地住心已後。地地三心。皆有
斷障證理之事。竝是修道。任運起惑。二十二
愚門中。初之二愚。及彼麁重。即是見道所斷
二障。此亦地地入心所斷。開十重障及佛地
障。以爲二十二愚故爾 問相見道中。斷證
相何 答相見道中。亦有二種。一三心相見
道。二十六心相見道。三心見者。論云。一内
遣有情假縁智。能除軟品分別隨眠。二内
遣諸法假縁智。能除中品分別隨眠。三遍
遣一切有情諸法假縁智。能除一切分別隨
眠。前二名法智。各別縁故。第三名類智。
總合縁故。法眞見道二空見分。自所斷障。
無間解脱。別想建立。名相見道已上此三心
者。煩惱所智。各分上下。別總成三。初斷上
品煩惱我執。次斷上品所知法執。第三三心
雙斷。二障二執。各下品障。初之二心。是別縁
觀。第三雙觀。即是總縁。以軟品智。斷上品
障。以上品智。斷下品障。上品智障。待對上
品煩惱。名中煩惱。是兼智障納故。二障各下。
雖有麁細。對上中故。雙觀爲下。軟品隨
眠者。以惑從智。名爲軟品。軟品軟謂軟弱。
下品名□即上品上惑。以下品智斷故。下
惑反顯。言法智者。就人法體。各別縁觀。遣
各障故。言類智者。比類已前。各別觀門。總
縁觀故。此中二障。上下品者。一百二十八根
本隨眠。及諸隨惑。各分上下。智障本隨。上
下亦爾。以此作三品。成三心觀門 問三
心初念。是我空觀。若爾。云何初念平等性智
現起。應是第二念時。現前平等性智。由法
空觀。現在前故。若初念心。平等智起。二乘空
觀。應平等智 答眞見道時。頓類二執。平
等妙觀。二智現前。今三心見。法眞見道。倣學
觀門。非實斷證雖人空觀。非無平等智。若
依元曉大師。人空觀門。平等智起。是故二乘
人空無漏。有平等智。現前生起。十六心相見
道。此復有二。一所取能取。二上下八諦。初
所取能取者。論云。一者依觀所取能取。別
立法類十六種心。謂於苦諦。有四種心。一
苦法智忍。謂觀三界苦諦眞如。正類三界
見苦所斷。二十八種。分別隨眠。二苦法智。謂
忍無間。觀前眞如。證前所斷煩惱解脱。三
苦類智忍。謂智無間。無漏慧生。於法忍智。
各別爲證。言後聖法。皆是此類。四苦類智。
謂此無間。無漏智生。審定印可苦類智忍。
如於苦諦。有四種心。集滅道諦。應知亦爾。
此十六心。八觀眞如。八觀正智。法眞
見道。無間解脱。自證分。差別建立。名相見
已上言所取能取者。謂所證能證。所觀能
觀也。法忍智。縁理爲境。是觀所取。縁諦理。
故。斷忍其隨眠。是無間道。觀眞如故。證前
所斷隨眠。解脱是解脱道。苦法智忍。所斷
三界分別惑者。欲界有十。色無色界。各除
瞋恚。各有九惑。二九十八。并欲界十。即成
二十八種隨眠。今約三界。皆名法忍。三界
通是苦自體故。不同小乘欲界名法。色無
色界名類忍智。彼謂。欲界是現前界。上二界
者不現前界。是故比類欲界觀之。苦類智
忍者。於前苦法忍。苦法智。次刹那念。前法
忍法智上。此一念間。各別内證言前二心。已
後所有。一切聖法。皆從二心。而得生故。自
後聖法。皆是此類。安立此事。故名苦類智
忍。此釋類義。法忍智後。所生無漏。法忍法
智。二法之類。故立類名。苦類智者。類忍之
次。無漏智起。審定印可前苦類忍。名之類
智。此類忍智。倶觀能取。縁觀苦諦。有此四
心。集滅道諦。四心皆爾。是故四諦。有十六
心。是名所取能取十六心相。言上下八諦十
六心者。論云。謂觀現前不現前界。苦等四
諦。各有二心。一現觀忍。二現觀智。如其所
應。法眞見道。無間解脱見分觀諦。斷見所
斷百一十二分別隨眠。名相見道已上釋曰。
欲界名下。色無色界名上。依此下上八部。
別以立法類十六種心。現前界者。謂即欲界
身現居故。不現前界者。色無色界。不現居
故。謂觀欲界四諦。別立法忍法智。且如觀
欲界苦諦。是現前界。名現觀忍。是無間道。
觀此諦故。即斷欲苦十隨眠法。此次刹那。
現觀智生。證十隨眠解脱眞如。名解脱道。
觀上二界苦諦。即斷彼彼九種隨眠。上二界
除瞋故。即現觀忍。是無間道。現觀智者。即
解脱道斷欲苦惑。是苦法忍。證其解脱。是
苦法智。斷上苦惑。是苦類忍。證其如是苦
類智。是名苦諦下之四心。斷欲集諦十隨
眠。法忍法智。無間解脱。斷上集類智。集有
四心。滅道二諦。各有四心。準前可知。上下
八諦。法忍法智。類忍類智。無間解脱。皆同
小乘十六心相。而法品類品。倶各現觀忍。現
觀智。此名即異小乘所説。前所取能取中。苦
法智忍。苦法智忍苦智等。名同小乘。而各
通三界。即異小乘説。先修所取能取十六
心。後入下上八諦十六心相見行相。要略如
是。若不立一心眞見道之師。以三觀。爲
眞見道。以二種十六心。名相見。若以一心
眞見道。爲實斷實證。即次三心。爲相見道。
唯識論中。有二師義。以一心眞見道。爲其
正義。三心相見已後。皆是相見道門也。總而
言之。入見道人。有二師義。謂漸斷師。頓斷
師也。漸斷師者。三心眞見道。十六心相見
道。頓斷師者。一心眞見道。三心相見道等。漸
頓二師。總有二十五相傳釋。如義燈明。恐
繁不引。今此章中。擧頓斷義故。云初地
眞見道時。一刹那中。頓斷彼種也
章其倶生中煩惱障下。二伏斷倶生。亦二。初
斷意識惑。二斷末那惑。初中亦二。初正明。
二引證。初斷煩惱障。二斷所知障。初中亦
二。初故留不斷。二引教爲證。初中亦二。初
直明故留。二徴釋所以。今初。雖言意識惑。
兼攝五識惑。斷意識惑時。五識惑隨滅。非
別起五識惑治道。斷五識惑。今明故留。亦
隨兼攝。言初地以去自在能斷者。此第六
識。倶生煩惱。加行位中。漸伏滅除。見道心
時。頓伏不起。是故初地已去。易斷易盡。惑
種被伏。不能現起。種子勢力。微劣薄弱。初
地頓斷。有何艱難。縱亦初地已去何位。自在
易斷。任運應盡。雖自在應斷。即此中意也。
言留故不斷者。即是故留不斷。雖可斷盡。
而以故意。留置不斷。爲以此惑成別用
故。種種故留。現行已伏。此即地上菩薩。倶生
煩惱相状。意識倶惑
章何以故者。徴也。此徴意云。何故菩薩。初地
不斷倶生煩惱。而故留種子。有何意致。此
其意也。言潤生攝化故等。釋成故留不斷
之意。此有四意。初潤生者。由留種子。受分
段身雖寄顯門。八地已上。受變易報。而其
實報門。乃至十地。皆受分段。濟物導生 
問所留煩惱。何惑潤生。答如十二支愛取二
支。愛取種子。潤當來生。即受彼報 問已
伏種子。有何勢力。潤業受生。答已伏種子。
望生現行。應論勢力有無強弱。今此菩薩。
故留不斷。煩惱種子。以誓爲本。以種爲縁。
潤業受生。唯有種子。不簡強弱。成潤生功。
以扶誓故。言攝化者。攝受衆生。化益群
類故。言不墮二乘地故者。見道位中。先斷
見惑。先斷所殘修取斷惑。即盡煩惱。即同
二乘。不盡智障。先斷煩惱。故與二乘。其相
是同。同二乘故。恐墮小地。有此恐故。不
斷煩惱 問若斷煩惱。實墮小耶 答不
然。設斷種子。不墮二乘。已斷分別所知
障故。唯是假設之言。又是怖畏之語。菩薩必
恐二乘地故。若斷種子。同二乘事。恐同
二乘故。不斷種。言爲斷所知障故者。智障
者。礙利衆生事。及障菩提。彼所知障。種類
無量。故先斷之。煩惱頓伏。勢易斷。先斷
難斷所知障故。言爲得大菩提故者。最初
發心。期大菩提故。爲獲得所期菩提。修菩
提行。進趣佛果 問與上斷所知障何別
 答前障利衆生事爲正。爲斷此障。今爲
菩提。是爲差別。由此因縁。故留不斷四義。
隨一成故留義
章是故攝論云下。二引教爲證。亦二。初直
引梁論。二釋所引文。今初。言由惑至惑盡
等。者。此出梁攝論第十四卷。此所引文。彼
論牒無著本論文也。有天親釋論文。如次
下引
章解云惑盡者下。二釋所引文。亦二。初以
惑盡成義。二以留種成義。今初。言所知
障盡者。菩薩伏斷惑智二障。地前必伏二
障現行。初地已上。頓伏倶生煩惱現行。而
留種子其倶生起所知障種。地地漸斷。乃
至金剛。斷盡最後品所知障種。此所知障。
障佛地故。此即十重障後。當第十一金剛
心時。斷佛果障。此金剛心。與所知障。同一
時斷所留倶生煩惱種。次解脱道入佛果地。
今擧最後所知障盡。顯留煩惱。留煩惱者。
爲十地間。成勝行故。其勝行者。利他勝行。
菩提勝行。如前四義。故留煩惱。起諸勝
行。即至金剛所知盡處。此時與所知障。同
時頓斷所留煩惱障種。即證佛果
章又梁攝論既云留種下。二以留種成義。
此中梁論。世親釋本論由或至或盡等二句
文。彼文云。諸菩薩。留隨眠惑。爲助道分。
不同二乘速般涅槃。由此事故。修道究竟。
得習氣滅盡。及證圓智已上此中助道分者。
四地三十七品菩提分法。及第七地萬行菩
提分法。即修自利利他萬行。言修道圓滿萬
行究竟故。言得習氣滅盡者。金剛心位。未
盡習氣。十地斷障。解脱道時。各斷二障餘
殘習氣。至佛果時。即除金剛所斷二障正
使之習。是名習氣滅盡。言證圓智。即解脱
道。佛果初念。此時習氣。得滅盡故。今言既
云留種者。即上所引諸菩薩留隨眠惑等文
也。此釋本論由惑二字。由所留惑至金剛
故。釋論既言留隨眠惑。修道究竟。習氣滅
盡。及證圓智故。作既云言。成立留惑至金
剛義。上明斷煩惱障種竟
章其所知障行相細故下。二斷所知障。亦二。
初明地地斷。二結成總盡。今初。言行相細
故者。二障相對。煩惱是麁。所知是細。煩惱
擾心。正障涅槃。所知障體。非惱心識。唯
障二智。不令了知所知理事二境。行相大
途。同煩惱障。而境量微細。相貌周遍。障礙
菩提及利衆生生。遮礙根本後得二智。言
正障菩薩道者。此所知障。正障自利利他萬
行。菩提分法故。言地地別斷者。第六相應。
倶生所障。十地之間。地地別斷。各斷一分。
名十重障。行即十勝行。十度是也。位即十地。
皆分清淨。次第増進。漸勝因圓。或則十障。自
麁至細。智則地智。能斷妙惠。斷障各成。各
有證理。名十眞如。隨十地故。有能證智。
證十如故。是根本智。對眞如故。方便後
得智。對二利境故。雖是一智。向二境故。
向惑名能斷。向理名能證 問地地別斷
行相云何。答倶生智障。有十重障。斷十障
故。證十眞如。斷障證理。待對法故。三十頌
修道偈云。無得不思議。是出世間智。捨二麁
重故。便證得轉依已上釋論云。菩薩從前見
道起已。爲斷餘障。證得轉依。復數修習無
分別智。此智遠離所取能取。故説無得及不
思議。或離戲論。説爲無得。妙用&MT10769;識測。
名不思議。是出世間無分別智。斷世間故。
名出世間。二取隨眠。是世間本。唯此能斷。
獨得出名。或出世名。依二義立。謂體無漏
及證眞如。此智具斯二種義。故獨得出世
□智不然。即十地中。無分別智。數修此故。
捨二麁重。二障種子。立麁重名。性無堪任。
建細輕故。令彼永滅。故説爲捨。此能捨
彼二麁重故。便能證得廣大轉依廣説
如彼
所言
十地所斷。一一障者。智障無量。約地爲十。
是名十地所斷十障。論第九云。十重障者。一
異生性障。謂二障中。分別起者。依彼種。立
異生性故。二乘見道。現在前時。唯斷一種。
名得聖性。菩薩見道。現在前時。彼二障種。
必不成就。猶明與闇。定不倶生。如秤兩頭
低昂時等。諸相違法理。必應然。是故二性。
無倶成失已上異生障相。義理多論。率爾難
陳。恐繁略之。總指其體。唯是分別二障種
子。爲第一障 問修道所斷。是十重障。是
故十障。應唯修惑。何故第一是分別起。若
爾。既是見道所斷。豈言修道十重障數 答
論云。雖初地所斷。實通二障。而異生性障
意。取所知。説十無明非染汚故。無明即是
十障品愚。二乘亦能斷煩惱障。彼是共故。
非此所説。又十無明。不染汚者。唯依十地
修所斷説。雖此位中。亦伏煩惱斷麁重。
而非正意。不斷隨眠故。此不説。理實初地
修道位中。亦斷倶生所知一分。然今且説最
初斷者。後九地斷。準此應知。住滿地中。時
淺久。理應進斷斷所應斷障。不爾三
時道。應無別。故説菩薩得現觀已。復
十地修道位位中。唯修永滅所知障道。留
煩惱障。助願受生。非如二乘速趣圓寂。故
修道位。不斷煩惱□成佛時。方便斷故
已上此中意説。十重障者。是修所知斷。以十
無明不染汚故。此十重障。皆擧十地入心
所斷。故初地障。亦擧入心。初地初是見道
位。故此所斷。是分別起二障種子。住心已
後。是修所斷。初地任出。非無所斷。此所斷
者。唯修所斷。所知障品。後九地障。擧入心
故。多分所引。初地擧初。故分別起。爲十障
數。此分別起。雖有二障。意取所知。雖非
修斷。九地所引。擧初障故。理實初地任心
出心。所斷障種。實是修斷。修道位故。初入所
斷。唯見道位。九地所引。取初入故。初地所
斷。開爲二愚。一執著我法愚。是異生性障
體。分別起惑。二惡起雜染愚。即是惡趣諸業
果等愚。諸品類亦爲愚故。有彼麁重。謂二
種子。二之起所。無堪任性。皆是初地入心所
斷。後九地中。二愚麁重亦爾。開十重障。爲
二十故。麁重亦爾。屬二愚故。金剛所斷。是
佛地障。亦開爲二。總通開爲二十二愚。第
二地初。斷邪行障。是所知中。倶生一分。及
彼所起誤□三業。彼障二地。入二地時。
即能永斷。其二愚者。一微細誤犯愚。二種種
起愚。第三地初。斷闇鈍障。其二愚者。一
欲貪愚。二圓滿聞持陀羅尼愚。第四地斷微
細煩惱現行障。其二愚者。一等至愛愚。二法
愛愚。第五地斷下乘般涅槃障。其二愚者一
純作意皆生死愚。二純作意向涅槃愚。第六
地斷麁相現行障。其二愚者。一現觀密行
依轉愚。二相多現行愚。第七地斷細相現
行障。其二愚者。一細相現行愚。二純作意求
永愚。第八地斷無相中作加行障。其二
愚者。一於無*永作功用愚。二於相自在愚。
第九地斷利他中不欲行障。其二愚者。一於
無量所説法。無量名句字。後後慧辨。陀羅
尼自在愚。二辨才自在愚。第十地初。斷於諸
法中未得自在障。其二愚者。一大神通愚。
二悟入微細祕密愚。此是十地入心所斷。第
六識中。倶生所知障。如是地地斷。所知障
成辨自利利他大行故。云地地別斷。問十
地住出。二心所斷。有別名耶。亦不爾耶 
答十地任出二心障者。隨一一地。繋屬其
名。二地*任出所斷。亦邪行障。三地*任出心。
亦名闇鈍障。如是等也。言要至佛地方得
總盡者。十重障中。第十重障。即第十地入心
斷盡。亦唯意識倶生智障。第十地出。最後念
時。名金剛心。此時頓斷佛地障。或方入佛
地。三身圓滿。唯識論説第十地云。此地於
法雖得自在。而有餘障。未名最極。謂有
倶生微所知障。及有任運煩惱障種。金剛喩
定。現在前時。彼皆頓斷。入如來地。由斯佛
地。説斷二愚及彼麁重。一於一切所知境。
極微細著愚。即是此中微所知障。二極微細
礙愚。即是此中一切任運煩惱障種。故集論
説得菩提時。頓斷煩惱及所知障。成阿羅
漢。及成如來。證大涅槃大菩提故已上佛地
障者。前十障外。要有微細。第六識中。所障
及第七識相應智障。奇前所留。第六識中。倶
生煩惱障。此即極微細品惑障。又第七相應。
倶生煩惱。此非所留。非潤生故。是極微細。
九地隨應。雖有品類。皆是有頂。第九品攝。及
五識中。極微細障。如是等障。於同一時。合
集頓斷。是無間道。同位最極&MT10755;窮之時。斷
此障已。即入佛地。是解脱道佛果初念。從
此已後。盡未來際。無方大用。自在無礙
章故對法論云又諸菩薩下。二引證。言對法
者。即出彼論第十四卷。此即雜集論也。言
唯修所知障對治道者。初地住心已後。乃至
第十重障。皆是所知障也。地漸漸。斷此障
故。言頓斷煩惱及所知障者。前十障外。微
所知障。第七二障。及前所留倶生煩惱。即第
十一重障。竝是金剛心任所斷。佛地諸障。
金剛斷故
章其末那倶生下。二斷末那惑。第七相應倶
生二障。是極微細。唯障佛果故。金剛心而
非想地第九品惑。一時合斷。然聲聞人。九品
別斷故。而非想第九品惑。同時合斷。今菩薩
人。不約九品。一切倶生煩惱障品。同時一
念。頓斷滅懸末那惑障。安惠所立。但有人
執。無有法執所知障故。護法所説。末那識
中。二障倶有。至相所立。同安惠義。賢首所
立。亦同安惠。此章文中。無有別釋。文言髣
髴。隨言即得。依護法義。言有二障。有何
所妨。義理成故。倶生煩惱。第七倶者。亦有
現行種子習氣。其現起者。初地已上。上斷
伏。八地已上。永伏不起。其種子。金剛無
間道中頓斷。論云。第七識倶煩惱障種。三乘
將得無學果時。一刹那中。三界頓斷。乃至
任運内起。無麁細故已上&T047368;十云。所障有
異。斷亦有殊。此中障種。無麁細者。八十一
品。亦與非想第九。一類品攝。如斷善邪見。
非無九品故。成能熏無性有情。第七
成其能薫故也
又解。所
障既同。斷無前後。名無麁細。非九地所攝
總是一品乃至又唯縁内境自地之境。境無
麁細。無品類故。名一品。非三界中總無麁
已上此疏文中。通約二障。第七相應。倶生
習氣。金剛心後。解脱道除。金剛所斷。一切習
氣。入佛地時。皆悉除故。若今章意。於第七
識。明智障者。亦有現行。種子。習氣。其現起
者。初地已上。或伏或起。金剛加行道時永伏。
論第十云。乃至十地方永伏盡此是
總説
八地以上
乃至第七倶者。猶可現行。法空智果。起時方
已上述記十云。第七識者。八地猶行。以法
空智及果方違法執。第七生空智。及果行相。
竝麁有相違故已上其之種子。金剛無間道
時頓斷。論云。第七識倶乃至所知障種。將成
佛時。一刹那中。一切頓斷。任運内起。無麁
細故已上其之習氣解脱道斷。即是佛果初念
斷除
章問其二障修惑諸識相應下。二問答料簡。
亦二。初直問釋成。二轉難釋通。初中亦二。初
問。二答。今初。此中問答。總就任運倶生二
障及以諸識。通明地上現行同異等之諸相。
是故致此問答釋疑。此問答意云。二障修惑。
既通十地。六七二識。各有二障。若爾。十地
一一地中。所起現行惑智二障。第六第七。爲
同異耶。此問意也。言二障修惑諸識相應
者。諸識語。通似亙七轉。然準答中。唯在六
七故。義苑主釋諸識言。爲六七識。而其五
識。附明何遮
章其煩惱障内下。二答。亦三。初約意識惑。
二約末那惑。三約所知障。今初。言現種皆
以智御用成勝行者。伏滅種子應生現行
之力。令不生現。是故種子。極微劣弱。既不
生現。此故雖起。是似有漏。非實有漏。既
無漏染。故不作過。其智御者。是對治道地
前有漏觀解治道。已是漸伏倶生煩惱。初地
見道。無漏智強。兼伏煩惱。此即頓伏。所有
煩惱。皆悉伏盡。言成勝行者。以已伏惑。故
起現行。作利益等。而非過患。已伏自在任
智力故。言猶如毒蛇等者。毒地作害。取此
制伏。或以呪術。或施藥爲不令作害。不
施吐毒。亦不令死。以作餘用。自在任運。
蛇喩煩惱。呪喩智力。害喩過患。成餘諸用。
喩利益事。言故攝論云如毒呪所害等者。
出梁論第十四卷。牒本論云。論惑已滅伏。
如毒呪所害。釋論云。諸惑謂見修煩惱。於
菩薩地中。先已滅盡。餘心煩惱。雖復未滅。
由智念所伏。療其功用。譬如衆毒呪力所
害無復本能。心惑亦爾。智念所守。不能
復生二惑染汚已上章先立義。同釋論意。然
後引本論文證之
章其第七煩惱下。二約末那惑。言性非潤
生者。末那四惑。與心王倶。縁第八識。相續
計我。此外無別所作功力。故非潤生。不能
縁著當生等故。潤生諸惑。縁外麁強。末那
貪等。縁内微細。是故彼惑。不能潤生。言
七地已還有時暫現等者 問何故此惑。七
地已還。有時暫現 答以觀智有間故。此中
意説。初地已上。妙觀平等。二智現行。第六識
入二空觀。其第七識。二執被伏。即得無漏。
成平等智。第六識慧。成觀察智。二識既成
無漏故。末那惑不起。若第六識。起有漏心。
第七二執。必定現行。以第六識出二空觀。
皆成有漏。其第七中。必起二執。若第六識。
入生空觀。同識法執。被制不起。第七人執。
被制不起。雖是他識。同類人執。必被制故。
此時第七法執續起。不相關故。非連類
故。云觀智有間故也。百法鈔。明末那惑現
行相云。伏者。從初地已後。至七地已來。
生空無漏。現在前時。暫伏不起。出觀還生。
若八地已去。永伏不起已上今七地已前。入觀
入觀出觀。隨時間雜故。出觀時。末那惑起」
章其所知障皆後地起下。三約所知障。言皆
後地起等者。此總通時。於十地中前後諸
地。諸障相起。未必自地前後生起。言或現
或種者。若屬上句。後地前地。或生現行。或
種生現。若屬下句。現種以地地別斷故。此
明前後生起所以。且如三地人者。欲入四
地。彼地煩惱。三地後心。起治伏滅。然後入
四地初心。此初心時。伏中心惑。然後入中
心。此中心時。伏後心惑。即入後心。地地三
心。如是伏斷。後地所斷。前地伏現。然後斷
種。伏種前後。相望如是。此皆後地起句。宋
本章。言皆後地惑。於前地起。與日本
異也。義苑疏云。二識所知。最障菩提。欲證
後地入心。須於前地出心。而斷故。云皆後
地惑於地前起等已上言二識所知者。是指
第六第七二識末那亦有法執知障。此依護
法論師爲言
章問若爾何故而有處説下。二轉&MT10769;釋通。亦
二。初轉&MT10769;。言若爾何故等者。牒上地地別
斷作&MT10769;。故云若爾。既於地地。一一斷種。
十地之間。皆應無漏。何故有處。七地已前。
起有漏心。等言等取故起煩惱。言有處者。
唯識論等。二答若約第六識中下。會通。亦三。
初約第六識。二約所知障。三約第七識。今
初。第六識中。倶生煩惱。自在所斷。故留不
斷。得自在故。斷留任意。若故隨縁起有
漏心。相似有漏。非實有漏。雖起漏心。非惑
隨増非繋縛故。相似有漏。非體是漏
章若約所知障下。二約所知障。第六相
倶生智障。十地漸斷。未斷之處。皆實有漏。
已斷之處。非是有漏。言此二通十地者。故
留門。似有漏。所知障。實有漏。竝是初地已上
有之。乃至金剛加行道位。竝皆有故
章若末那煩惱即實有漏下。三約第七識。末
那煩惱金剛心斷。是實有漏。非故留故。言
至於七地有無不定等者。此末那惑生起現
行。名之爲有。有有漏故。此末那惑。生法二
空無漏所伏。不能現起。無漏現前。名之爲
無。無有漏故。或無有漏故名無。有無漏
故名有第六識。入法空無漏。即第七識。無
漏現前。二執伏故。二空現前問第七識中。唯
有生空無漏起耶 答不爾。第六識。入生
空無漏第七識惑。雖唯被伏不起人執。而
彼不能無漏現前 問第七識中。唯有法
空無漏現耶 答不爾。第六識。若入法空
無漏。第七即成二空無漏。無有第七法空
獨起。初地已上。七地已前。第六若入法空無
漏。第七即成二空無漏。若第六識。出二空
無漏。起有漏心。第七煩惱。生起現行。此當
七地言第七識煩惱現行。若第七識。生空無
漏。生起現行。而第七識法執恒起。不違第
六人空故。爾其第七識人執所伏。不能生
起。而是有漏。不能無漏。八地已上。第六生
空無漏恒續。七地已前。生空不續。有漏心
時。末那惑起。問此轉難答三門。簡辨有漏
間起。何義爲本 答初似有漏。次所知障實
有漏門。此二既通十地諸位。故非答七地
已前有漏問。今此末那煩惱。七地已前有漏。
此義正答轉難。爲立此義。簡去似有漏所
知有漏。正成立今第七識惑。有時現義。唯識
論第十云。前之五地。有相觀多。無相觀少。
於第六地。有相觀少。無相觀多。第七地中。
純無相觀。雖恒相續。而有加行。由無相中
有加行故。未能任運現相及立如是加
行。障八地中。無功用道故。若得入第八地
時。便能永斷。彼永斷故。得二自在乃至八地
以上。純無漏道。任運起故。三界煩惱。永不
現行。第七識中。細所知障。猶可現起。生空
智果。不違彼故已上諸地有相無相等相。次
第漸細。漸深如是。言餘義可知者。十地之
間。諸義極多。十地如次。斷十重障。證十
眞如。十重障名。如前已列。十眞如者。一遍
行眞如。初地證之。二最勝眞如。二地所知
證。三勝流眞如。四無攝受眞如。五類無別眞
如。六無染淨眞如。七法無別眞如。八不増減
眞如。九智自在所知依眞如。十業自在等
所依眞如。三地已後。如次證之。有三隨眠。
十地伏斷。第五地伏害伴隨眠。第六七地。
斷羸劣隨眠。麁細如次。二地斷滅。八地已
上。伏微細隨眠。如是等義。準例應知。上明
斷惑分齊相竟
章又此教中惑滅智起下。二智起惑滅。言惑
種在滅相時智即生相者。一身之中。有二障
種有無漏智。一念之中有此二物。無漏智起。
斷二障種。智初起時。惑種在滅。智起惑滅。
同時一念。無漏妙智。與二障種。不得竝生。
諸相違法。不竝生故。智起惑滅。同時相反。
斷障義相。法應爾時。指事云。言又此教中
至押即築等者。此依論文。準釋論意。謂惑
種在滅相時如築。聖道在生相時如押。又
惑種在滅相時如押。聖道在生相時。如築
是故法也已上廣如對法論説者。出彼第
七。云問從何而得斷耶 答不從過去。已
滅故。不從未來。未生故。不從現在。道不
倶故。然從諸煩惱麁重。而得斷如是如是
品麁重。生如是如是品對治。若此品對治生。
即此品麁重滅。平等平等。猶如世間明生暗
滅。由此品離繋故。令未來煩惱。任不生
法中。是名爲斷已上如是聖道初念。無間
道心。一刹那中。智起惑滅。同一時中。生滅成
立。此其斷惑行相状貌。如秤低仰同時成

章又此障法以依識無性故下。三無性即空。
指事云。言又此障法至是其障義者。此有
二義。若約種障依。所依本識無性故。能依種
障。亦無自性。是故即空。若約現障依。所依
心王無性故。能依心所。亦無自性。是故即
空。又此障法。以依識故。即無自性。是故即
空。由此二釋。消文可知已上此二釋意。初惑
種與本識。能依所依相對。能所倶無性故。後
惑現與本識。能依所依相對。能所倶無性故。
言又此障法下。亦是一釋。此直爾隨章文
消之。眞依章文。此二障種子。在第八識自
體分處。藏識所持。而安*任故。是故種子即
空無性。以無性故。此種即空以即空故。即
無分別。今約所斷惑種。明無性空。不欲陳
述本識及現惑無性即空。是故直明無性。是
好。若汎言之。一切無性。言如維摩經等者。
彼上卷云。迦旃延。諸法畢竟不生不滅。是無
常義。五受陰洞達。空無所起。是苦義。諸法
畢竟無所有。是空義云云如彼明無常苦空
無我義。今取空義。成立二障自性空義。彼
經明苦。故約五陰。五陰即是苦諦果報。苦
報當體因之所生。無自立故。今二障現行。
是心所法。心所即是五陰之行。受想二外。餘
諸心所行陰攝故。當體苦報。空無所起。上
明始教斷惑義竟
五教章通路&T047368;卷第四十七&MT10755;




五教章通路&T047368;卷第四十八

 東大寺沙門凝然述 
從此已下終教斷惑
章若依終教諸聲聞於煩惱障下。文中有二。
初明二乘斷惑。二明菩薩斷惑。初中亦二。
初正明。二問答。初中亦二。初立理。二引證。
今初。此&MT10755;教意。於聲聞乘。不許全斷彼煩
惱障。斷者唯是伏斷而已。煩惱未斷。豈斷
智障。設雖一分。不能斷除 問何故&MT10755;
不許斷煩惱障 答始教引小故。過分許
斷惑分齊。今此&MT10755;教。前所引機。既是純熟。斷
障等事。無所應許。欲令所引機。入一乘
大法故。許五性皆成佛道。進修増進。令入
同教。法華已前。所説&MT10755;教。雖許入寂。二乘
迴心。機宜未熟。至法華時。機根純熟。不定
聲聞。迴心向大。受成佛&T047368;。更許定性無餘
還生。同教一乘。深破二乘。思言無二亦無
三等。順此義故。&MT10755;教大乘。不許二乘斷障
等義 問始教大乘。依瑜伽論。補處智力。
見二乘人斷證等事。其所説相。皆是實義。故
&T047368;名稱實聲聞藏。&MT10755;教亦見二乘斷證。此
亦見其實義實理。何故始教。許小過分。終
教還奪。不許實斷 答始教大乘。見實所
斷。&MT10755;教即奪愚法教分。爲破二乘。令入一

章故彌勒所問經論云下。二引證。言如實修
四無量者慈悲喜捨。名四無量心。亦名四
等。被諸衆生。名無量心。亦名爲等。唯言四
無量。是上界定。以此四心。修彼定故。又有
菩薩人。四無量心。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即是
利他廣大行相。深發諸佛衆生同體大四無
量。如實斷惑證理成立。二乘不能如是廣
修故。云不能如實。不如實故斷惑等事。亦
不如實。問何故二乘觀行非實 答菩薩直
觀眞如法界。此法界者。總是二空合一眞理。
約二執故。離執之下。名爲二空所顯妙
理。總通言之。不分二空。一味一相。平等眞
理。生佛不二。同體法界。作此觀解。修四無
量。是名菩薩如實修行。故其所斷。不簡見
修。障利衆生。一切惑障。見道中。斷無所遺
餘。是實斷惑。如實修行。今見愚法教中二
乘。唯見人執。不知法執。人執必依法執生
起。即是二執生起次第。雖斷人執。而有法
執。不治其源故。唯伏斷。非是實斷。不同
始教人執之中。約就種現相生門故。許實
斷惑。元曉師云。若就人法二執本末相依生
門。一切二乘。於煩惱障。唯是拆伏。而非永
斷。所以然者。無廣大心。不證法空。由是不
拔煩惱本。故如其直當人執之内。纒及隨眠
相生門者。皆是永斷。而非伏斷。由證人空
所顯眞如。永害人執等種子故。如彌勒所
問論云。一切聲聞。辟支佛人。不能如實修
四無量。不能究竟斷諸煩惱。但能拆伏一
切煩惱。此依初門。作是説也。又瑜伽説。若
聖弟子。由出世道。離欲界欲。乃至具得離
三界欲。爾時。一切染法種子。皆悉永害如穀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577 578 579 580 581 582 583 584 585 586 587 588 589 590 591 592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