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唐内典録 (No. 2149_ 道宣撰 ) in Vol. 55

[First] [Prev+100] [Prev]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欝蒸。九旬策修一時圓證。法華三昧大乘
門。於一念中朗然。開發。自是之後。寂照幽
深辯才無滯。於是内求之侶重繭雲集。以
所證法傳授學人。並託靜山林宴居巖藪。
練微入寂。弘益巨多。昔江左佛法盛學義
門。自思南度定慧雙擧。乃著茲觀法以通
大化。皆口授成章不加潤色。而理玄旨奧。
蓋千載之徽猷焉
隋朝傳譯佛録第十七之餘
圓頓止觀十卷於荊州玉泉寺
説沙門灌頂筆記
禪波羅蜜門十卷於金陵瓦官
寺説沙門法愼記
維摩三十卷隋帝請出并
前玄十卷後玄六卷
法華玄十卷沙門
灌頂筆記
法華疏十卷沙門
灌頂筆記
小止觀二卷
六妙門
覺意三昧
法華三昧
觀心論
三觀義
四教義
四悉檀義
如來壽量義
法界次第章三卷
大方等行法
般舟證相行法
請觀音行法
南嶽思禪師傳
  右十九部。八十七卷。天台山沙門釋智顗
撰。顗俗縁陳氏。荊南人。幼冥禎感夙禀玄
風。蘊道天台尋師衡嶺。雙弘定慧圓照一
乘。受四教於神僧。傳三觀於上徳。入法華
三昧證陀羅尼門。照了法華。若高輝之臨
幽谷。説摩訶衍。似長風之遊大虚。假令文
字之師千群萬數尋彼妙辯。無能窮也。自
發軫南嶽弘道金陵。託業玉泉遁跡台嶺。
三十餘載盛弘一乘。止觀禪門利益惟遠。
義同指月不滯筌蹄。或於一法中演無量
義。攝無量義還入一心。實觀玄微清辯無
盡。由是四方法侶請益如林。若定若慧傳
燈逾廣。爲大機感著述茲文。並理會無生
宗歸一極者也。禪門止觀及法華玄。但約
觀心爲衆敷演。灌頂法愼隨聽筆記。顗自
印可天下盛傳。可謂行人之心鏡。巨夜之
明燈。自古觀門未之加矣。陳隋兩帝師爲
國寶。尊人重法委託舟航。捨寶捨身詳諸
別録
四念處觀四卷
天台山國清寺百録五卷
金光明行法
修禪證相口訣
天台智者師別傳
杭州眞觀法師別傳
  右十三卷天台山國清寺沙門。釋灌頂撰。
頂即智者之猶子也。景行氷霜俊神清朗。
聞持教義類若瀉瓶。深明止觀雙修定慧。
敷揚妙法。池開靈瑞之蓮。學侶雲臻。泉涌
輕甘之水。天台智者樂説無窮。止觀禪門
約心開演。頂皆總持一聞靡失。以定慧之
餘出四念處觀。及諸傳録。述陳隋二帝崇
信三尊尊師重法歸敬之相。又撰法華涅
槃淨名金光明請觀音等疏。各有部帙。
今不備載



大唐内典録卷第六
 *京師西明寺釋*氏撰 
歴代大乘藏翻本單重傳譯有無録第
序曰。所言大乘藏者。謂諸佛大人之用心也。
教本無相理趣無縁。統群有而出重昏。拔心
因而靜煩妄。斯其致也。故云。言語道斷心
行處滅。強以名相。用顯筌蹄。故能聲滿天下
而無滯於有空。形充法界而超挺於情境。既
亡於彼此何小大之可乘。隨機適化。示縁相
之殊。計試論教主義顯三焉。法佛常住。寄量
揆於寂光。應身假相。託質形於藏海。蓮
啓於千葉。隨葉各現億輪。隨輪百億開化。化
佛乘機而現。是以三身離合二諦有空。逐情
量而抑揚。赴前縁而隱顯。討其本也。終歸本
元。試論教體。則方等一乘。因縁方便在物
成務。故三篋九藏。總理義之奧區。十二八萬。
該相見之玄致。如雲則原隰倶覆。等雨則高
下同霑。任根葉而増榮。逐花果而光茂。故文
云。汝等所行是菩薩道。即其證也。惑開五住。
別利鈍之根源。智分六位。顯行解之明昧。戒
六聚。齊輕重而護持。定攝有空。等深淺
而流觀。慧該眞俗。統凡聖而通明。既號種智。
無境而不知。獨稱大聖。無相而不達。積空爲
量。無生不在化門。大地爲籌。無時而不度物。
約縁極廣梗概若斯。通曰大乘。無教不攝。據
此而叙。無別小乘。是知大能攝小。如海之納
百川。小不容大。若庭不遊龍象。自流東夏。
斯教極弘。全部多闕別品題録。譯人隨本因
而附之。致使正宗前後重沓。故天竺大乘類
例而結。分爲十二。各十萬偈。西沮渠國備有
本文。如別所陳。可自披閲。且如華嚴見翻三
萬餘頌。覈論本部二分尚遺。自餘十一居然
大缺。而群録編次別顯單重。討論事義紛論
難紀。故般若大品十有餘翻。乃以大品爲初
單。道行爲重貳。強分前後致失宗途。今依本
單複次列。提頓綱維品目斯備。仍述譯人
存亡時代。庶使尋覽之者。知本末之有歸焉。
故始自後漢至於皇運龍朔之元。一十八代。
六百餘紀。總有四百九十八部。二千三百六
十三卷。以爲大乘菩薩藏攝。餘有別生疑僞
注述之流。各體化源無非毘賛。自依別録不
濫眞乘。然則遺逸極多無由獲本。庶有同舟
補斯漏闕云爾
  大乘合一千一百五十二卷
大乘律合一百一十卷
大乘論合五百卷
大乘單重翻本并譯有無録合三百八十六部一
千一百五十二卷
一萬八千五
百二十三紙
大方廣佛華嚴六十卷一千八十七
紙或五十卷者南本
  東晋義熙年佛陀跋陀羅於楊都譯
度世六卷一百一十九紙
是本離世間品
  西晋元康年竺法護別譯
漸備一切智徳五卷一百五
紙是十地
  西晋元康年竺法護別譯
信力入印法門五卷九
十三紙
  元魏正始年曇摩流支別譯
十住四卷九十七
紙是十地品
  後秦弘始年羅什共佛陀耶舍譯
如來興顯四卷六十七
紙是性起品
  西晋元康年竺法護譯
羅摩伽三卷七十七紙
是入法界品
  西秦堅公譯群録又云安法賢譯
菩薩十住一卷
五紙
  西晋竺法護譯
菩薩本業一卷十*三紙
是淨行品無偈
  呉黄武年支謙譯
諸菩薩求佛本業一卷十一紙
是淨行品
佛説兜沙一卷
五紙
  後漢支讖別譯
大方廣十地譯抄十
住品前
見別譯
 右一十一並華嚴別品殊譯
摩訶般若波羅蜜四十卷或三十卷或二
十七卷六百一十九紙
  後秦弘始年鳩摩羅什於常安逍遙園譯
放光般若波羅蜜三十卷或二十
卷四百六十紙
  西晋元康年無羅叉等於陳留譯
光讃般若波羅蜜十卷或十五卷
二百一十五紙
  西晋太康年竺法護於長安譯大品
上帙
新小品七卷一百
五十四紙
  後秦羅什譯
小品七卷一百五十四
紙一名新道行
  西晋竺法護譯
道行般若波羅蜜十卷或八卷一
百六十五紙
  後漢支讖譯是小
大明度六卷或四卷
九十一紙
  呉時支謙黄武年譯
摩訶般若波羅蜜五卷有説
長安品
  前秦建元年曇摩蜱於
長安譯
大智度無極四卷別譯
  右九並大品般若之同本別譯前後抄録
致別更有別譯
本無故闕
大般涅槃四十卷七
百二十紙
  北涼沮渠氏玄始年曇無讖於涼都
姑臧譯
大般涅槃三十六卷
二十五品
  宋文帝元嘉年惠觀謝靈運文
飾前行於江表
泥洹二十卷
  宋元嘉年釋智猛於西涼州譯
大般泥洹六卷一百三十紙
即本前十卷
  東晋義熙年釋法顯於
*楊都譯
  右四同本。前後別翻仍不具足。故沮渠
國本。此涅槃總十萬偈。今出四帙止三
萬偈。所少二分有餘。若具本文以唐言度。
則百有餘卷
大方等大集三十卷六
百四紙
  北涼曇無讖於涼都譯
大方等日藏十卷或十五
卷二百四紙
  隋開皇年耶舍於京師大
興善寺譯
大方等月藏十卷二百
一十四紙
  北齊耶舍於鄴都譯
大方等大集八卷*一百
二十八紙
  已前四並大集之宗致合用一千一百五
十紙前後翻別今合之爲六十卷或五十八
卷見費長房開皇三寶録
大哀八卷是大集陀羅尼自在王菩
薩品或十卷一百一十九紙
  西晋元康年竺法護於長安譯
虚空藏菩薩所問八卷或六卷是虚空
藏菩薩品一百八紙
  西秦乞伏仁世聖堅於河南國譯
菩薩淨行二卷是寶髻菩薩品一名
寶髻菩薩十紙
  西晋永熙年竺法護於長安譯
無盡意六卷或四卷是阿
差末八十六紙
  西晋太始年竺法護於長安譯
無盡意十卷
  宋明世法眷於廣州譯
阿差末七卷或四卷是無
盡意品九十二紙
  西晋永嘉年竺法護於長安譯
小阿差末二卷
無言童子二卷是無言品四十
紙亦名無言菩薩
  西晋竺法護於長安譯
寶女二卷或四卷是寶女品六
十三紙一名寶女問慧
  西晋太康年竺法護於長安譯
寶星十卷一百
二十五紙
  唐貞觀年波頗於大興善寺譯
寶結菩薩一卷抄寶結品四十
八紙一名菩薩淨行
  西晋竺法護譯
自在王菩薩二卷抄陀羅
尼品少異
  後秦羅什於常安譯
奮迅王問二卷四十二紙
上二同本別出
  後魏菩提留支於洛都譯
魔女問得男身一卷是寶幢
分往古品
  別譯見寶唱録
須彌藏三卷三
十八紙
  高齊耶舍於天平寺譯
  右十五。是大集別品殊譯。不入大本。
別部流行
大威徳陀羅尼二十卷二百
六十五紙
  隋開皇年闍那崛多等於京師興善寺譯
大法炬威徳陀羅尼二十卷
三百紙
  隋大業年達摩笈多於東都上林園翻
館譯
大菩薩藏二十卷四
百一十紙
  唐貞觀年玄奘於京師弘福寺譯
菩薩瓔珞十二卷或十四卷
三百三十七紙
  前秦建元年竺佛念於長安譯
菩薩見實三昧十四卷二百
三十八紙
  後齊耶舍於鄴都譯
佛名十二卷二百
四十七紙
  後魏菩提留支於鄴都譯
月燈三昧十一卷或十
卷二百二紙
  後齊天統年耶舍於鄴都譯
賢劫十三卷一百
九十五紙
  西晋元康年竺法護於長安譯
華手十三卷二百
二十五紙
  後秦弘始年羅什於*常安譯
十住斷結十卷三百
五十四紙
 前秦建元年竺佛念於長安譯
大灌頂十二卷或九卷
一百一十二紙
  東晋元年帝世帛尸利蜜多於*楊都譯
觀佛三昧十卷或八卷一
百五十九紙
  宋永初年佛陀跋羅*楊都譯
悲華十卷一百
九十四紙
  北涼玄始年曇無讖於涼都譯
大悲分陀利八卷一百
六十五紙
 右二同本異譯
念佛三昧六卷或五卷
九十二紙
  宋大明年功徳直於*楊都譯
大方等大集菩薩念佛三昧十卷一百
三十二紙
  隋大業年笈多於東都上林園翻館譯
 右二同本異譯
大方廣十輪八卷一百
一十紙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十卷一百
七十一紙
  唐永徽年玄奘於京師大慈恩寺奉詔譯
 右二同本異譯
正法華十卷一百
八十九紙
  西晋太康年竺法護於長安譯
妙法蓮華七卷或八卷一
百四十八紙
  後秦弘始年羅什於*常安譯
妙法蓮華八卷一百五十五紙移囑累品
在末加藥草品五紙呪文異
  隋仁壽二年笈多於興善寺譯
 右三同本異譯
楞伽阿跋多羅寶四卷九
十二紙
  宋元嘉年求那跋陀羅於*楊都譯
入楞伽十卷一百
七十五紙
  後魏菩提留支於洛都譯
 右二同本異譯
五千五百佛名八卷一百
二十六紙
  隋開皇年崛多於京師*興善寺譯
大方便佛報恩七卷一百
二十四紙
  失譯見寶唱録
菩薩行方便境界神通變化三卷四
十七紙
大薩遮尼乾子七卷或八卷一
百三十一紙
  後魏延光年菩提留支於洛都汝南王第譯
右二同本異譯
勝天王般若七卷一百
二十一紙
  陳世月支國王子婆首那於江州譯
金光明六卷或七卷八卷
一百一十五紙
  北涼曇無讖譯前四卷後三卷者陳時
眞諦譯
寶雲七卷一
百紙
  梁時曼陀羅於*楊都譯
法集六卷或七卷*一
百二十二紙
  後魏菩提留支於洛都譯
菩薩處胎五卷一百
一十三卷
 前秦竺佛念於長安譯
大悲五卷八
十八紙
  後齊天統年耶舍於鄴都譯
大集賢護菩薩五卷或六卷
九十三紙
  隋開皇年耶舍於大興善寺譯
大雲六卷一名大方等
無相九十二紙
  前秦竺佛念於長安譯寶唱録云曇無讖
於涼都内苑寺譯
蜜迹金剛力士五卷一百
一十二紙
  西晋竺法護譯見支敏度録
大方等陀羅尼四卷六
十二紙
  北涼釋法衆於高昌郡譯
海龍王四卷七
十三紙
  北涼曇無讖於涼城譯
央掘魔羅四卷七
十八紙
  宋元嘉年求那跋陀羅於楊都譯
無所有菩薩四卷六
十紙
  隋開皇年笈多等於大興善寺譯
僧伽吒四卷五
十一紙
  後魏月婆首那王子於鄴都譯
觀察諸法四卷六
十紙
  隋開皇年崛多等於大興善寺譯
七佛神呪四卷七
十紙
大樹緊那羅王所問四卷六
十五紙
  後秦弘始年羅什於常安譯
屯眞陀羅所問二卷或三卷
五十七紙
  後漢建寧年支讖於雒都譯
 右二同本異譯
持人菩薩所問四卷五
十三紙
  西晋竺法護於長安譯
持世四卷七十五紙
一名法印
  後秦弘始年羅什於*常安譯
 右二同本異譯
弘道廣顯三昧四卷五
十三紙
  西晋永嘉年竺法護於長安譯
阿耨達龍王二卷或三卷五十二
紙一名阿耨請佛
  西晋竺法護於長安譯
 右二同本異譯
菩薩本行三卷五
十二紙
稱揚諸佛功徳三卷五
十五紙
  後秦弘始年羅什於*常安譯
菩薩藏三卷六
十一紙
後秦羅什譯
力莊嚴三昧三卷四
十六紙
  隋開皇年耶舍於*興善寺譯
須眞天子三卷或四卷
四十六紙
  西晋太始年竺法護於長安譯
首楞嚴三昧三卷或二卷
四十一紙
  後秦弘始年羅什譯
般舟三昧三卷或二卷
四十七紙
  西晋竺法護譯
普超三昧三卷六
十七紙
  西晋太康年竺法護於長安譯
阿闍世王二卷五
十四紙
  後漢支讖譯
 右二同本異譯
等集衆徳三昧三卷或二卷
四十九紙
  西晋竺法護譯
集一切福徳三昧三卷四
十八紙
 右二同本異譯
聖善住意天子所問三卷五
十五紙
  後魏留支於洛都譯
如幻三昧三卷或三卷
五十六紙
  西晋竺法護譯
大方等善住意天子所問四卷六
十八紙
  隋大業年笈多於東京翻館譯
 右三同本異譯
廣博嚴淨不退轉法輪四卷或六卷
七十八紙
  宋元嘉年智嚴等於楊都譯
不退轉法輪四卷七
七紙
阿惟越致遮三卷或四卷
六十一紙
  西晋太康年竺法護譯
 右三同本異譯
思益梵天問四卷八
十二紙
  後秦弘始年羅什*於常安譯
持心梵天所問四卷或六卷九十四紙一
名等御諸法又莊嚴佛法
  西晋太康年竺法護譯
勝思惟梵天所問六卷一
百紙
  後魏菩提留支於洛下譯
 右三同本異譯
佛昇忉利天爲母説法二卷或三卷
三十六紙
  西晋太康年竺法護於長安譯
道神足無極變化四卷或二卷
五十一紙
  西晋太康年安法欽於洛陽譯
 右二同本異譯
深密解脱五卷七
十二紙
  後魏留支於洛都譯
解深密五卷七
十三紙
  唐貞觀年玄奘於京師慈恩寺譯
相續解脱十八紙
  宋元嘉年求那跋陀羅譯
解節十紙
  陳時眞諦譯
 右四同本異譯
毘摩羅鞊二卷五
十二紙
  呉黄武年支謙於武昌譯
維摩詰所説三卷六
十一紙
  後秦弘始年羅什於逍遙園譯
説無垢稱六卷九
十七紙
  唐貞觀年玄奘於大慈恩寺譯
 右三同本異譯
諸法無行二卷三
十一紙
  後秦弘始年羅什譯
諸法本三卷
十八紙
  隋開皇年崛多等於大興善寺譯
 右二一本異譯
無極寶三昧一卷三
十紙
  西晋永嘉年竺法護譯
寶如來三昧二卷三
十紙
 右二同本異譯
方等泥洹二卷
十五紙
  東晋佛陀跋陀羅共法顯於*楊都譯
哀泣二卷三
十紙
四童子三卷四十二紙
一加三昧字
  隋開皇年崛多等於大興善寺譯
 右三同本異譯
慧上菩薩問大善權二卷三
十紙
  西晋太康年竺法護譯
大乘方便三卷或二卷
四十一紙
  西晋元熙年天竺居士竺難提於洛都譯
 右二同本異譯
文殊師利現寶藏三卷三
十三紙
  西晋太始年竺法護譯
大方廣寶篋三卷三
十紙
 右二同本異譯
等目菩薩問三昧二卷或三卷
五十一紙
  西晋竺法護譯
明度五十挍計二卷四
十紙
  後漢安世高譯
菩薩瓔珞本業二卷三
十八紙
 前秦竺佛念於長安譯
護國菩薩二卷四
十二紙
  隋開皇年崛多等於大興善寺譯
超日明三昧二卷四
十六紙
  西晋太始年竺法護譯
月上女二卷二
十七紙
  隋開皇年崛多譯
中陰二卷二
十七紙
 前秦竺佛念於長安譯
須彌藏二卷三
十八紙
  後齊耶舍於鄴都譯
佛華嚴入如來不思境界二卷二
十一紙
  隋開皇年崛多於大興善寺譯
大法鼓二卷三
十一紙
  宋求那跋摩於*楊都譯
諸佛要集二卷三
一紙
  西晋竺法護譯
文殊師利佛土嚴淨二卷三
十四紙
  西晋永熙年竺法護於洛陽譯
濡首菩薩無上清淨分衞二卷二十七紙一名決
了諸法如幻三昧
  宋時朔公於南海郡譯
大乘同性二卷三
十九紙
  後周天和年崛多共僧安於長安譯
大集譬喩王二卷三
十*二紙
  隋開皇中崛多等於*興善寺譯
阿閦佛國二卷三十八紙一名
佛刹菩薩學成
  後漢建和年支讖於洛陽譯
蓮華面二卷二
十三紙
  隋開皇年耶舍譯
迦葉二卷二
十九紙
  後魏月婆首那王子於洛都譯
孔雀王陀羅尼二卷三
十二紙
  梁僧伽婆羅楊都占雲館出
發覺淨心二卷二
十七紙
  陳開皇中崛多等於大興善寺
無上依二卷三
十一紙
  陳眞諦於廣州譯
移識二卷三
十三紙
  隋開皇年崛多等於*興善寺*譯
未曾有因縁*二卷
四十紙
  南齊曇景於*楊都譯
大方廣如來性二卷或三卷
五十一紙
不思議功徳二卷或四卷
三十八紙
大吉義呪二卷或四卷
三十八紙
菩薩夢二卷三
十四紙
文殊師利問二卷
十九紙
仁王般若二卷二
十八紙
法界體性無分別二卷二
十四紙
密迹金剛力士二卷三
十六紙
大方廣如來祕密藏二卷
十四紙
善臂菩薩所問二卷二
十六紙
大淨法門一卷二
十四紙
  西晋竺法護譯
大莊嚴法門二卷二
十六紙
  隋開皇年耶舍譯
 右二同本異譯
順權方便二卷或一卷二十七紙
一名轉女身菩薩
  西晋竺法護譯
樂瓔珞莊嚴方便一卷二
十五紙
  宋法海譯
 右二同本別譯
大雲請雨一卷二
二紙
  後周崛多於長安譯
大雲輪請雨二卷二
十八紙
  隋開皇年耶舍譯
大方等大雲請雨一卷
九紙
  隋開皇年崛多於*興善寺譯
 右三同本別譯
度諸佛境智嚴卷十
一紙
  梁天監年僧伽婆羅於*楊都譯
如來嚴智光入佛境一卷三
十四紙
  後魏菩提留支於洛都譯
度諸佛境智光嚴一卷十
七紙
 右三同本異譯
月光童子一卷八紙更有一卷
同名而少不足
  西晋竺法護譯
申日一卷
八卷
徳護長者二卷二
十六紙
  隋開皇年耶舍於長安譯
 右三同本別譯
大方等頂王一卷二十紙一名
維摩詰子問
大乘頂王一卷一
十六紙
善思童于二卷二
十紙
  隋開皇年崛多譯
 右三同本
郁伽長者所問一卷二
十四紙
魏康僧鎧於洛陽譯
都迦羅越問菩薩行一卷二
十五紙
  西晋竺法護譯
法鏡二卷二
十*三紙
後漢安玄共佛調譯
 右三同本
無量清淨等覺二卷六
十紙
  魏時帛延於洛陽寺譯
阿彌陀二卷五
十三紙
  呉黄武年支謙於武昌譯
無量壽二卷
十九紙
  西晋永嘉年竺法護譯
 右三同本
觀虚空藏菩二紙
  宋元嘉年曇摩密多於*楊都譯
虚空藏菩薩一卷二
十七紙
虚空藏菩薩神呪十七紙
  後秦佛陀耶舍於罽賓國譯寄來
此土
虚空孕菩薩二卷三
十紙
  隋開皇年崛多譯
 右四同本
縁生二卷二
十二紙
  隋大業年達摩笈多於東都上林園翻
館譯
分別縁起二卷二
十二紙
  唐永徽年玄奘於大慈恩寺譯
 右二同本別譯
東方最勝燈王如來十三紙
  隋開皇年崛多於大興善寺譯
諸法最上王二十
二紙
  隋開皇年崛多於大興善寺譯
成具光明定意二十
二紙
  後漢靈帝時支曜於雒都譯
太子須大拏一十
六紙
  西秦乞伏國仁世法堅於河南譯
太子慕魄五紙
  西晋竺法護譯
須頼十九紙
  呉黄武年支謙譯
金色王八紙
  後魏般若留支於洛都譯
獨證自誓三昧八紙一名如來
自誓三昧
  西晋竺法護譯
摩訶摩耶二十
五紙
  南齊曇景於*楊都譯
大方等如來藏九紙
  東晋義熙年佛陀跋陀羅於*楊都譯
如來方便善巧呪十一紙
  隋開皇年崛多譯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十九紙
  宋元嘉年求那跋陀羅於*楊都譯
須摩提八紙一名須
摩提菩薩
  西晋竺法護譯
希有挍量功徳六紙
  隋開皇年崛多譯
梵女首意五紙
  西晋竺法護譯
差摩婆帝受記四紙
  後魏留支於洛都譯
月明菩薩三紙
  呉黄武年支謙譯
滅十方冥六紙
  西晋元熙年竺法護譯
出生菩提心十一紙
  隋開皇年崛多於大興善寺譯
普門品十二紙
  西晋太康年竺法護譯
商主天子十六紙
  隋開皇年崛多等於大興善寺譯
日明三紙
  西晋竺法護譯
月燈三昧十紙一名文殊師利十事
行一名建慧三
  宋時先公譯
不思議光菩薩所説十二紙一名無思
議光孩童菩薩
  西晋竺法護譯
文殊師利問菩薩署二十紙一
名問署
  後漢靈帝世支讖譯
徳光太子*十九紙一名須頼
問光徳太子
  西晋太始年竺法護於長安譯
施燈功徳十四紙
  後齊耶舍於鄴下譯
菩薩訶色欲二紙
  後秦弘始年羅什於*常安譯
人本欲生十四紙
  後漢桓帝世安世高譯
人所從失本
  西晋竺法護譯
不増不減六紙
  後魏留支譯
佛語三紙
  後*魏留支譯
無字寶篋六紙
  後*魏留支譯
如來師子吼五紙
  後魏菩薩留支共佛陀扇多譯
十法二十紙加
大乘字
  梁普通年僧伽婆羅於*楊都譯
不必定入印二十
一紙
 後魏留支譯
十二佛名神呪六紙
 隋開皇年崛多譯
魔逆十八紙
 西晋太康年竺法護譯
濟諸方等學十四紙
 西晋竺法護譯
菩薩行五十縁身六紙
 西晋竺法護譯
内藏百寶八紙
 後漢靈帝世支讖譯
大方廣總持十三紙
 隋開皇年毘尼多留支譯
彌勒菩薩所問本願八紙
 西晋竺法護譯
文殊説般若波羅蜜十紙
 梁天監年曼陀羅於*楊都譯
堅固女六紙
 隋開皇年耶舍譯
演道俗業九紙
 西秦法堅譯
菩薩生地三紙一名
差摩竭
 呉黄武年支謙譯
私訶三昧十一紙一名菩薩道
樹一名道樹三昧
 呉黄武年支謙譯
寶網二十三紙一名
寶網童子
 西晋竺法護譯
百佛名六紙
 隋開皇年耶舍譯
無量義十七紙
 南齊建元年曇無伽陀舍於廣州譯
觀彌勒上生兜率天八紙
 北涼沮渠安陽侯譯
觀無量壽十六紙
 宋元嘉年畺良耶舍於*楊都譯
觀普賢菩薩行法十六紙
 宋元嘉年曇無密多於*楊都譯
觀藥王藥上二菩薩十九紙
 宋元嘉年畺良耶舍譯
請觀世音消伏毒害十一*紙
 宋時外國舶主竺難提譯
觀世音菩薩授記十四紙
 宋時曇無竭於*楊都譯
鹿母四紙
 西晋竺法護譯
鹿子三紙
 呉建興年支謙譯
除恐災患*十五紙
魏世帛延譯
温室洗浴衆僧三紙
 西晋竺法護譯
四不可得四紙
 西晋竺法護譯
福田六紙一名諸
徳福田
 西晋法炬共法立等譯
出家功徳四紙
 呉時支謙譯
入法界體性十紙
 隋開皇年崛多等於大興善寺譯
彌勒成佛一卷十
七紙
 西晋竺法護譯
彌勒下生六紙一名彌
勒受決
 後秦弘始年羅什譯
彌勒來時三紙
 右三同本異譯
不空羂索十紙
 隋開皇年崛多譯
不空羂索神呪十二紙
 唐貞觀年玄奘
小無量壽四紙
 宋元嘉年求那跋陀羅於*楊都譯
無量壽佛五紙
 後秦弘始年羅什譯
稱讃淨土佛攝受十紙右三
同本
 唐永徽年玄奘於慈恩寺
藥師琉璃光十三紙世
注爲疑
 宋*楊都鹿野寺惠簡譯
藥師如來本願十二紙
 隋大業年笈多於東都上林園譯
藥師如來本願功徳十二紙上三
同本異
 唐貞觀年玄奘於京師慈恩寺譯
老母二紙亦名
老女人
 呉時支謙譯
老母六英二紙
 上二同本別<#0291_23/>譯
文殊師利巡行五紙
 後魏留支譯
文殊尸利行七紙上二
同本別
 隋開皇年崛多譯
金剛上味陀羅尼十四紙
 後魏佛陀扇多譯
金剛場陀羅尼十四紙上二
同本別
 隋開皇年崛多譯
正恭敬五紙
 後魏佛陀扇多譯
善恭敬*七紙*上二
同本別*譯
 隋開皇年崛多
離垢施女二十
四紙
 西晋太康年竺法護譯
無垢施菩薩應辯二十
二紙
 西晋竺法護譯
得無垢女二十五紙上三
同本近訪
 後魏興和三年瞿曇留支於鄴都譯
無畏徳女十五紙
 後魏元象年佛陀扇多譯
阿闍世王女阿術達菩薩十七紙
 西晋竺法護譯
無崖際持法門十五紙
 西晋法堅譯
尊勝菩薩入無量門陀羅尼*十七紙*上
同*本
 後齊居士萬天懿於鄴都譯
第一義法勝十四紙
 後魏興和年留支譯
大威燈光仙人問疑十四紙*上
 隋開皇年崛多
八吉祥二紙
 宋元嘉年求那跋陀羅於*楊都譯
八佛名號三紙上二
同本別
 隋開皇年崛多譯
龍施女二紙
 西晋竺法護譯
龍施菩薩本起四紙*上二
同本別
睒子五紙
 西秦法堅譯
菩薩睒子五紙*上二
同本別
了本生死四紙
 呉黄武年支謙譯
稻芋六紙上二
同本別
大方廣菩薩十地七紙
 西晋竺法護譯
莊嚴菩提心*七紙*上二
同本別*譯
 後秦弘始年羅什譯
無所希望十九紙
名象歩
象腋十五紙*上二
同本別譯
 西晋竺法護譯
大方等修多羅王二紙後魏
留支譯
轉有二紙*上二
同本別譯
大乘方等要慧一紙
彌勒菩薩所問四紙上二
同本別譯
 後魏留支
慧印三昧二十紙
 呉時支謙譯
如來智印十九紙*上二
同本異譯
一切法高王二十紙
 後魏興和年留支譯
諸法勇王十七紙*上
同本別譯
決定總持八紙一名
決總持
 西晋世竺法護譯
謗佛七紙*上二
同本別
 後魏留支譯
乳光佛六紙
 西晋竺法護譯
犢子二紙上二
同本別出
佛遺日摩尼寶十五紙
 後漢光和年支讖譯
大寶積二十
一紙
摩訶衍寶嚴二十一紙上三
同本別出
金剛般若十二紙
舍衞國
 後秦弘始年羅什譯
金剛般若波羅蜜十四紙
婆伽婆
 後魏菩提留支於洛都譯
金剛波若十四紙
祇樹林
 陳*時眞諦譯
能斷金剛般若十九紙上四
同本別出
 唐永徽年玄奘於慈恩寺譯
長者子制六紙一
名制
逝童子二紙
 西晋支法度譯





菩薩逝四紙一名逝*上
同本別出
文殊問菩提七紙一名菩
提無行
 後秦弘始年羅什於*常安譯
伽耶山頂十紙
 後魏菩提留支譯
象頭精舍九紙*上三
同本別出
 隋開皇年毘尼多留支譯
貝多樹下思因縁四紙
 西晋竺法護譯
聞成十二因縁四紙
 後漢安世高譯
十二因縁四紙*上三
同本別出
 南齊永明年求那毘地譯
轉女身十九紙
 南齊尼法化誦出
腹中女聽三紙
胎藏三紙
無垢賢女三紙上四
同本別出
無量門微密五紙
 呉黄武年支謙譯
出生無量門持七紙
 東晋元熙年佛陀跋陀羅於*楊都譯
阿難目佉尼訶陀羅尼十紙
 後魏佛陀扇多譯
無量門破魔陀羅尼十一紙
 宋大明年功徳直於荊州譯
舍利弗陀羅尼八紙
一向出生菩薩十一紙上六
同本別出
 隋開皇年崛多譯
前世三轉六紙
銀色女六紙上二
同本別出
太子和休三紙
太子刷護四紙上二
同本別譯
善法方便陀羅尼六紙
金剛祕密善門陀羅尼五紙
 *上二同本別出
阿闍世王受決四紙
採花違王上佛授決二紙*上二
同本別出
師子奮迅菩薩問二紙
華積陀羅尼二紙
華聚陀羅尼三紙上
同本別出
放鉢六紙是普超
別品殊譯
拔陂菩薩是初四品般舟三
別品十三紙
十一面觀世音十紙
 後周世崛多譯
十一面觀世音神呪十紙上二
同本別譯
 唐北闕金摽門内玄奘譯
孔雀王呪八紙
 東晋咸康年白尸利蜜多譯
虚空藏菩薩問持幾福六紙
後失
菩薩修行七紙一名威勢
長者觀身
菩薩投身餓虎起塔縁七紙
一切施王所行檀波羅蜜四紙
頻毘娑羅王詣佛供養五紙
薩羅國四紙
大意五紙
天王太子辟羅三紙
長者音悦五紙
長者法志妻三紙
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不食肉五紙
文殊師利般涅槃四紙
師子月佛本生七紙
阿彌陀鼓音聲陀羅尼四紙
法花三昧十一紙
金剛三昧本性清淨不壞滅八紙一名金
剛清淨
寶積三昧文殊問法身六紙
千佛因縁十八紙
八部佛名二紙
八吉祥神呪十紙
八陽神呪三紙
十吉祥二紙
賢首三紙一名賢
者夫人
甚深大迴向五紙
賢者五福二紙
幻士仁賢十八紙
八大人覺二紙
後出阿彌陀佛偈
甚希有五紙已後十
唐玄奘譯
最無比二紙
諸佛心陀羅尼二紙
受持七佛名號五紙
佛臨涅槃説法住五紙
佛地十紙
稱讃大乘功徳五紙
顯無邊佛土功徳二紙
勝幢臂印陀羅尼三紙
度濟苦難陀羅尼二紙
八音普密陀羅尼二紙
持世陀羅尼七紙
縁起聖道五紙
六門陀羅尼二紙
般若多心一紙
天請問
  大乘律單重翻本并譯有無録合三十四部
一百一十一卷
二千二十二紙
優婆塞戒六卷或七卷是在家
菩薩戒八十二紙
 北涼曇無讖在涼城閑豫宮
内譯
佛藏四卷六
十九紙
 後秦弘始年羅什於*常安譯
大方廣三戒三卷三
十四紙
寶梁二卷三
十紙
 北涼道龔譯
梵網二卷三
十四紙
 後秦羅什譯
菩薩藏九紙
 梁天監年僧伽婆羅於*楊都譯
決定毘尼十九紙
 群録皆云於燉煌譯竟不顯人代名
文殊師利悔過二十一紙一名文
殊五體悔過
 西晋竺法護譯
舍利弗悔過五紙一名
悔過
 西晋竺法護譯
清淨毘尼方廣十七紙
 *西晋竺法護譯
文殊師利淨律十三紙
 西晋竺法護譯
寂調音所問十八紙
 宋時法海譯
大乘三聚懺悔十三紙
 隋開皇年崛多等於興善寺譯
菩薩戒六紙
 唐貞觀二十一年玄奘於翠微宮譯
菩薩羯六紙
 唐貞觀二十三年玄奘於翠微宮譯
法律三昧七紙
失譯
菩薩内戒
紙失譯
三曼陀跋羅菩薩六紙
菩薩受齋二紙
淨業障十四紙
菩薩善戒十五紙
菩薩五法懺悔文二紙
  大乘論單重翻本并譯有無録合七十二
五百卷九千
二百二十紙
大智度論一百卷二千
四十三紙
 後秦弘始年羅什於*常安譯
瑜伽師地論一百卷一千八
百四十八紙
 唐貞觀二十一年玄奘於大慈恩寺譯
顯揚聖教論二十卷三百
二十六紙
 唐貞觀十九年玄奘於弘福寺譯
阿毘達磨雜集論*一十六卷二
百五十五紙
 唐貞觀十九年玄奘於弘福寺譯
般若燈論一十五卷二
百四十二紙
 皇朝貞觀三年波頗蜜多於勝光寺譯
大莊嚴論一十五卷三百一十紙
或十卷馬鳴菩薩造
 後秦羅什譯
十住毘婆沙論龍樹菩薩撰十四
卷二百七十紙
 後秦羅什譯
大乘莊嚴論十三卷
二百紙
 唐貞觀四年波頗於勝光寺譯
十地十二卷二百
四十五紙
 後魏永明年勒那摩提等於洛陽譯
攝大乘釋論十五卷三
百三十紙
 陳*時眞諦於廣州制旨寺譯
攝大乘釋論五卷三百
四十五紙
 陳*時眞諦於廣州譯
攝大乘論十卷一百
七十五紙
 隋大業五年笈多於東都上林園譯
攝大乘釋論十卷一百八
十紙世親解
  唐玄奘於北闕及大慈恩寺譯
右四論同本異譯
攝大乘論十卷二百二十
紙無性菩薩作
 唐永徽年玄奘*於慈恩寺譯
菩薩地持論十卷或八卷一
百八十一紙
 北涼曇無讖譯
菩薩善戒九卷一百七十二紙一名
菩薩地上二論同本
 宋元嘉年求那跋摩於*楊都譯
廣百論十卷二
百二紙
 唐顯慶年玄奘譯
大乘阿毘達摩集論七卷一
百八紙
 唐顯慶年玄奘譯
佛地七卷一百
一十九紙
  唐永徽年玄奘譯
菩提資糧論六卷六
十七紙
  隋大業五年笈多於東都上林園譯
彌勒菩薩問五卷或十卷一
百二十五紙
  後魏留支譯
寶積四卷八
十四紙
  後魏留支譯
勝思惟四卷五
十紙
  後魏留支譯
佛性論四卷八
十二紙
  陳眞諦譯
中論四卷九
十七紙
  後秦羅什於常安譯
寶性論四卷八
十六紙
  後魏菩提留支於洛都譯
金剛波若論三卷
十七紙
  後魏菩提留支於秦太上文宣公第譯
攝大乘本論二卷四
十四紙
  後魏佛陀扇多譯
攝大乘本論三卷五
十八紙
  陳眞諦譯
攝大乘本論三卷六十一紙
上三論同本
  唐貞觀二十二年玄奘於玉華宮内譯
文殊問菩提二卷二十八紙一
名伽耶山頂論
  後魏菩提留支於洛都譯
大丈夫論二卷三十
紙提婆菩薩撰
  北涼道泰譯
中邊分別論二卷*四
十八紙
  陳眞諦譯
佛阿毘曇論二卷
十四紙
  陳眞諦譯
順中論二卷
二紙
  後魏菩提留支譯
百論二卷*四
十二紙
  後秦羅什譯
金剛波若論二卷二十八紙
僧佉菩薩造
  隋大業九年笈多於東都上林園譯
三無性論二卷*四
十四紙
  陳眞諦譯
入大乘論二卷三十九紙
堅意菩薩造
  北涼道泰譯
發菩提心論二卷二十
八紙失譯
唯識論十九紙
識無境
  後魏瞿曇留支譯
唯識論十一紙修道不共
上二論同本
  陳眞諦譯
思塵論三紙
  陳眞諦譯
觀所縁縁論三紙*上
二論同本
業成就論十七紙
  後魏瞿曇留支譯
大乘成業論十七紙上
二論同本
  唐貞觀二十二年玄奘
大涅槃十一紙
  達磨菩提譯
涅槃本有今無論六紙
  陳眞諦於廣州譯
三具足論六紙
  後魏菩提留支譯
法華二十
五紙
  後魏菩提留支於鄴下譯
轉法輪十紙
  後魏菩提留支譯
寶結菩薩四法二紙
  *後魏菩提留支譯
無量壽八紙
  後魏菩提留支譯
迴諍論十二紙
  後魏瞿曇留支譯
起信論二十
三紙
  陳眞諦譯
知實論二十
三紙
  *陳眞諦譯
十二門論二十
三紙
  後秦羅什譯
十八空論十九紙
方便心論十七紙
  後魏延興年吉迦夜與曇曜譯
解拳論二紙
  陳眞諦譯
縁生論十紙
  隨大業十年笈多於東都洛濱上林園譯
十二因縁論九紙
  後魏菩提留支譯
一輸盧迦論四紙龍樹
菩薩造
  後魏瞿曇留支譯
百字論八紙
  後魏菩提留支譯
掌珍論二卷三
二紙
因明正理門論二紙
因明入正理門論六紙
大乘五蘊論八紙
王法正理論十七紙
百法明門論二紙
顯*楊論頌本十一紙
廣百論本十六紙
  上八論並貞觀二十一年玄奘從駕於翠微
宮内譯
大唐内典録卷第六



大唐内典録卷第七
 京師西明寺釋*氏撰 
  歴代小乘藏翻本單重傳譯有無録第

序曰。所云小乘藏者。謂諸佛隨縁赴機之漸
教也。良由智識褊隘固執鏗然。空有分壃心
塵別境。封守界繋位列因縁。排倒我之本基。
折流轉之纒結。憚佛道長遠居止化城。恥聲
聞從師栖形空土。斯等之名二乘道也。討
論教主曲引釋迦。託八相而垂光。寄三界而
稱號。胎誕右脇。引同類而攝生。捨位若遣。接
染愛之迷客。四十九載。三輪現於人天。方八
十年。四諦揚於生趣。斯道被俗開誘寔繁。非
佛本懷乘機權設。故云。十方佛土惟有一
乘。隨宜方便故説三教。而登機之士依教策
修。斷戒見之牽連。傾分段之生死。鈍根證
此。謂窮蓋廕之源。利智澄慮。沈疑而在空性。
所以五部異執分計而討其迷十八本二尋根
而知理一。故知兎馬渉水。未盡香象之能。
羊鹿載駝。豈等大牛之力。所以大乘義本。性
空極於教宗。小乘理淺。生滅會於眞解。故佛
性論云。二乘之人觀同生滅以爲眞如。據斯
以言。顯小大之衢術也。至於部所攝必祖
四含。隨機説導更開雜藏。戒律流被非
收。議論披解最爲繁廣。且夫大聖施化本遣
惑纒。除病稱藥不拘名體。故初説四諦。八萬
諸天而發大心。後説六度。億量比丘悟於四
果。自餘凡淺執教守株互相指斥。全乖本意。
述客舊之二醫。明于極教。毀本師之兩足。
著在雜詞。小無述大之言。自局心計。大有
含小之致。通明蔽開。是知迦葉興悲於敗
種。逼引同徒。身子悔吝於法性。悟迷斯
反。諸餘故習沿革卒難。終待會機異名施
化。今所集。始於仙苑終盡金河。所説半
教號聲聞藏。傳度東漸年代可知。總有二
百七十二部。一千四百九十四卷。用爲小
乘藏録。餘有賢聖傳集。將二百卷文兼小大
理雜聖凡。不在二藏所收。自依別録所顯。至
於單重翻本傳譯存亡。無勞別歴通入三藏。
庶得披覽之者。以類相從即用大觀釋然易
辯云爾
小乘五百四十四卷
小乘律二百七十四卷
小乘論六百七十六卷
西梵賢聖集傳此通大乘合一
百八十四卷
都合四件凡三百一十九部一千六百七十
八卷二萬四百二十四紙
小乘單重翻本并譯有無録合二百四部五百
四十四卷七千六
百七十
四紙
正法念處七十紙一千一
百九十九紙
  後魏菩提留支於洛都譯
中阿含六十卷一千一
百四十七紙
  東晋僧伽提婆於楊都譯
増一阿含十卷七百
九十五紙
  東晋前秦建元年曇摩難提於長安譯
雜阿含五十卷一
千三十紙
  宋求那跋陀羅於*楊都譯
長阿含二十二卷四
百二十六紙
  東晋後秦弘始年佛陀耶舍於常安譯
  已前四。小乘大宗四含爲本。支流分散
故有多部。今總擧本如上。自餘別品殊
譯。濟俗引生不無弘利。故復因仍相從叙

漏分布八紙
  後漢桓帝時安世高於雒陽譯
四諦九紙
  後漢興平年康孟祥譯
是法非法四紙
  後漢安世高譯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