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眞言宗教時義 (No. 2396_ 安然作 ) in Vol. 75

[First] [Prev] 410 411 412 413 414 415 416 417 418 419 420 421 422 423 424 425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心何處以爲第三院乎。而今以爲入法界
宮。未見誠文。 答。義釋云。一切衆生色心
實相從本際已來爲是毘盧遮那平等智身。
非是得菩提時。強空諸法使成法界也。
佛從平等心地開發無盡莊嚴藏大曼荼羅
已。還用開發衆生平等心地無盡莊嚴藏大
曼荼羅。妙感妙應皆不出阿字門云云故知
一切衆生色心實相本來大日如來法界藏。
苟發一念解脱之心。即是向入色心法界
藏中。況乎劫末之時。執金剛手觀彼極苦
爲可發機示現飛行藥叉之身。在虚空中
告衆生云。當發慈心此是應也。極苦衆生
法然忽發一念慈心此即感也。此時感應亦
是入阿字門。阿字門即法界宮也。況乎解齋
以去違順八心希求順理解脱此即漸近内
證法界宮也。如法華中五乘小善。若聞法
華皆爲佛道。論云。發菩提心之人所修小
善皆爲佛道。法相用也。三論云。有近有遠。
若已發心者。所修小善以爲近因。若未發
心者。所修小善以爲遠因。天台云。一切衆
生無始以來五乘小善。若聞法華開爲佛
道。義釋云。衆生悉地乃至小善可發之處。
皆悉擇治建立大曼荼羅。即引法華經低
頭擧手之善。皆爲建立曼荼羅地即此義
也。已上以一切處爲一處之義。略釋已

願與法界一切含識同證大日胎藏金剛一
切祕密法界宮中一切妙徳無礙法門六大無
礙常瑜伽四種曼荼羅各不離三蜜加持速疾
現重重帝綱名即身法然具足薩婆若心數心
王過刹塵各具五智無際智圓鏡力故實覺智
念念相應此深密究竟大覺敬白
  永享八六三不慮令傳領遍照金剛實助va
jra

眞言宗教時

問。第四難一教云。前云遍一切乘自心成
佛之教名一切教。此一切教名爲一教者。
其遍一切乘自心成佛之教意何 答。義釋
云。如文殊師利覩見白毫所照萬八千土諸
菩薩種種因縁皆是行菩薩道即知諸佛將
欲開權顯實説法華經。當知金剛手等亦
復如是。普見加持法界唯説平等法門即
知如來將演遍一切乘自心成佛之教云云
即此文也
問。何名遍一切乘自心成佛之教 答。大
日經云。如來應供正遍知得一切智智。彼
得一切智智爲無量衆生廣演分布。隨種
種趣種種性欲種種方便宣説一切智智。或
聲聞乘道。或縁覺乘道。或大乘道。或五通
智道。或願生天。或生人中。及龍。夜叉。乾
闥婆。乃至説生摩睺羅伽法。若有衆生
應佛身度者即現佛身。或現聲聞身。或
現縁覺身。或菩薩身。或梵天身。或那羅
延。毘沙門身。乃至摩睺羅伽。人非人等
身。各各同彼言音住種種威儀。而此一切
智智道一味。所謂如來解説味。乃至廣説
如是。一切智智菩提心爲因。大悲爲根。方
便爲究竟等云云
問。經意云何 答。義釋云。毘盧遮那如來能
以遍一切處眞金智體造種種乘。於薩婆
若平等心地畫作佛菩薩乃至二乘八部等
重圓壇。此一一本尊身語心印皆是一種
差別乘也。且如有人志求五通智道即從
大悲胎藏現違陀梵志形爲説瞿曇仙等
眞言行法。行者精懃不久成此仙身。更轉
方便即成毘盧遮那身也。如是或現佛
身説種種乘。乃至現非人身説種種乘。
隨類形聲悉是眞言密印。或久或近無非毒
鼓因縁故經云皆同一味所謂如來解脱味
也。所以然者一切衆生色心實相從本際
已來爲是毘慮遮那平等智身。非是得菩
提時強空諸法使成法界也。佛從平等心
地開發無盡莊嚴藏大曼荼羅已。還用開
發衆生平等心地無盡莊嚴藏大曼荼羅。妙
感妙應皆不出阿字門。當知感應因縁所
生方便亦復不出阿字門。譬如大海中波濤
相激迭爲能所然亦皆得同味一所謂
醎味也。乃至廣説。三句大宗即統論一部
始終無量方便。此如經者當知一切修多
羅意皆同在此。如釋迦如來所説法者。
當知十方三世一切如來種種因縁隨宜所
演説法無非爲此三句法門。究竟同歸本
無異轍。故云我説諸法如是等也云云
立遍一切乘自心成佛之教以判十方三世
一切佛教即此義也
問。此文中如來平等心地發四重壇隨機度
生等。是方便爲究竟句以攝十方三世諸
佛成正覺已説五乘教以度衆生。今以菩
提心爲因。大悲爲根句攝十方三世諸佛
法中何等教門耶 答。義釋云。世尊前已廣
説淨菩提心如實相。以衆生未能得
意懸悟復作方便説此頓覺成佛入成佛
入心實相門。亦爲決了十方三世一切佛
法故。如一切經中或説諸蘊和合中我不
可得或説諸法從縁生都無自性皆是漸
次開實相門。彼言諸法實相者即是此
經之實相。心實相者即是菩提。更無別理
也。但爲薄福衆生而不能自信作佛。自信
作佛者甚爲難得也。故世尊且令淨諸垢
障將護其心要其令時義契合。然後爲
説即心之印。今經則不如是。直約諸法令
識其心。所以爲祕密藏也云云此十方三
世諸佛説法華等開權顯實之教以攝今
宗菩提心爲因句也。又義釋云。如摩訶般
若所明六度。十八空。三昧道品。總持門等
皆入大悲句中。即彼萬行所成一切智智之
果説名方便。由具内方便故。方便之業
即是利他云云此十方三世諸佛所説菩薩
萬行以攝今宗大悲句也。亦以彼等成果利
他攝今宗方便爲究竟句也。又義釋云。此
三句中悉攝一切佛法祕密神力甚深之事
云云此十方三世諸佛所説眞言祕密教皆
攝此三句中。以此三句攝盡十方三世諸
佛顯教祕密教。又義釋云。又此經宗横統一
切佛教。如説唯蘊無我出世間心住於蘊
中即攝諸部中小乘三藏。如説觀蘊阿頼
耶覺自心本不生即攝諸經八識三性三
無性義。如説極無自性心十縁生句即攝
華嚴般若種種不思議境界皆入其中。如
説如實知自心名一切種智則佛性一乘
如來祕藏皆入其中。於種種聖教無不
統其精要。若能持是心印聞一切法
門是名通達三乘也。云云此以三劫十
地四句捗盡十方三世諸佛所説顯密教

問。今疑。如來得一切智智已隨順種種根
性樂欲或説五乘八部之法同其言音
威儀。而此一切智智一味即是大日如來平
等心地開四重壇説種種乘終致成佛等
者。以爲眞言曼荼羅法道理顯然。今以此
法亦攝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等者。十方三
世諸佛五乘八部形聲感應是即當體眞言大
日四重曼荼羅歟。若許爾者顯教密教皆
無差別若顯教密教必有差別者則彼三
世諸佛顯教形聲應非眞言大日四重曼荼
羅耶 答。三世諸佛皆依眞言門而成大
日如來發生四重曼荼羅身。唯説五乘眞
言而以衆生機淺未知如來内證於此
四重曼荼羅中或謂顯教如來現五乘身
開五乘法。三世諸佛隨衆生樂而未開示
是眞言法。且約此邊名爲顯教。若有深機
佛暢本懷故於顯教亦説眞言。若有大機
堪聞祕密則蒙如來加持之力能見内證
主伴法樂之相。亦知十方三世諸佛教法雖
皆眞言而隨機情亦名顯教
問。何以知之三世諸佛唯依眞言門而成
大日唯發生四重曼荼羅身而説眞言
衆生機淺於曼荼羅或謂顯教佛隨衆
生未開眞言名爲顯教若有深機於顯
教中亦説眞言若有大機能見内證雖
知眞言而隨機情亦名顯教
答。一。大日經云
    過去等正覺 及與未來
    現在諸世尊 住饒益衆生
    如是諸賢者 解眞言沙法
    勤勇獲種智 坐無相菩提
義釋云。即是開十方三世諸佛一切方便
門唯以一道成佛。更無餘道也。以佛道
同故今還引諸佛證明是事。如法華中廣
説。故知三世諸佛唯依眞言門而成大

二。大日經云。成正等覺一切知者一切見
者出興于世。而自此法説種種道。隨種種
樂欲乃至種種諸趣音聲而以加持説眞
言道云云義釋云。此意言。如來自證法體非
佛自作非餘天人所作法爾常住。而以加
神力出興於世利益衆生。今此眞言門
祕密身口意即是佛平等身口意。然
以加持力故出現于世利益衆生也。如來
無礙知見在一切衆生相續中法爾成就無
有缺減。以於此眞言體相不如實覺故
名爲生死中人。若能自智見時即名一切
知者一切見者。是故如是知見非佛自所
造作。亦非他所傳授也。佛坐道場證如
是法已。了知一切世界從本以來常是法
界即時生大悲心。云何衆生去佛道甚近
不能自覺。故以此因縁如來出興于世還
用如是不思議法界分作種種道。開示種
種*乘。隨種種樂欲心機。以種種文句方言
自在加持説眞言道。雖從機感因縁生而
不動實際。雖善巧方便無所不爲。然非
佛所作。雖普門異説。而但以佛之知見示
悟衆生。若行人於此眞言十喩中妄見有
爲生滅更増心垢則非如來之本意也
故知如來但發生曼荼羅唯説眞言教

三。大日經云。阿字門一切諸法本不生故。
義釋云。a阿字是一切法教之本。凡最初
開口之音聲皆有阿字。若離阿*字則無
一切言説。故爲衆聲之母。凡三界語言皆
依於名。而名依於字。故悉曇阿字亦爲衆
字之母。當知阿字門眞實義遍於一切法義
之中也。而世間凡夫不觀諸法本源故妄
見有生。隨生死流不能自出。如彼無智
畫師自運衆綵作可畏夜叉之形。成已還
自觀之心生怖畏頓躄於地。衆生亦復如
是。自運諸法本源畫作三界而還自沒其
中身心熾然備受諸苦。如來有智畫師既了
了即能自在成立大悲曼荼羅。由是而
言所謂甚深祕藏者衆生自祕之耳。非佛
有隱也云云故知一切顯教亦皆阿字曼荼
羅法。而諸衆生自祕不知
四。義釋云。如餘經所説求小乘人當修行。作
觀即於世間法教深生厭離。求大乘人又於
聲聞法教深生怖畏。七皆爲未知祕密藏者。
作此方便説耳。就此經宗則五種三昧皆是
開心實相門如行者初住有相瑜伽側是世間
三昧。但於此中了知。唯蘊無我即是聲聞
三昧。若以十縁生句觀諸蘊無性無生即是
菩薩三昧餘如住心品中廣明。不問餘教以
心性之旨未明故五乘殊轍不相融會也。若
更作深祕密釋者如三重曼荼羅中五種三
昧。皆是毘盧舍那祕密加持。其與相應者。
皆耳一生成佛。何有淺深之殊云云故知佛
隨淺機以爲餘教
五。金剛頂疏云。或大乘經雖明現證但理無
事。或大乘經雖粗明眞言印契等而支分未
云云今謂。小乘經中亦且説眞言印等。經
量部五藏中第五立咒藏。大乘經中雜咒集
經方等陀羅尼經最勝王經大寶積經等多説
神咒。大般若經説理趣分。咒及守護經説令
法久住陀羅尼。陀羅尼。集中摩訶般若大心
經云。此大般若咒先於他化自在天略説其
咒。今此經中説其功徳。即説印相眞言等。
又法花及心地觀。法鼓經等亦説神咒。波
頗三藏四教中立護持教。即咒藏也。故知
若顯教中有機即説。但未具足。又義釋云。大
品經及華嚴入法界品皆説四十二字門涅槃
文字品。文殊問經。大集經。陀羅尼自在王品
各釋字母與此經所説其義或同。若得
此意則諸經懸會無所違妨也云云故知
若有深機於顯教中亦説眞言
六。金剛頂疏云。諸地菩薩倶不覺知者
是約顯教*諸地菩薩。若約祕密機根凡夫
具縛尚得聞知云云如十八會一一引入諸
天世人令見内證曼荼羅以爲灌頂弟子。
如大悲藏亦是引入一切祕密根人令
見内證曼荼羅以爲灌頂弟子。其灌頂時
授三摩耶四重禁中云。汝勿慳悋一切法
隨順根機説法。説法有四。謂三乘及祕密
乘也。又蘇悉地疏中。三乘教爲顯教一乘教
爲祕密。祕密中亦分二。華嚴般若維摩法
華涅槃等唯理祕密。大日金剛頂等事理倶
云云故知若有其根能見内證雖知眞
言而隨機情亦名顯教云云
問。大日如來發生曼荼羅唯説眞言教時。
衆生機淺或謂顯教。佛説顯教者此人於
顯教中修行各得五乘之果。不入眞言門
耶 答。此等於顯教中修行各得五乘權
果。然終會入眞言門中而成一實佛果也。
但於會入眞言有因中入有果後入。然諸
人天二乘通此二入。但諸菩薩必有因中會
入。終無果後會入
問。何以知之顯教五乘各得權果終入
眞言成一實佛然諸人天二乘或因中入
眞言或果後入眞言但諸菩薩必因中入
眞言而無果後入眞言者
答。大乘同性經云。所有聲聞十地縁覺十地
菩薩十地諸佛十地悉皆流入毘盧遮那智
藏海中。又法華中五乘因果皆會一乘。又大
日經五乘三昧皆開自心實相一生成佛。
又義釋云。初解齋以去順世八心及以二乘
爲第三院。次知有勝法進入第二院終入
中臺。故知顯教五乘各得權果然終會入
眞言門中
提謂波離受五戒中得成佛記。大般若中
三百丘丘未漏盡者迴心向大得成佛記。此
是人天二乘因中會入眞言。義釋中云。先得
瞿曇仙等之身更轉方便成佛。金剛仙論二
乘不定性者法華經等迴心向大。若定性者
生三界三界外八六四十千劫後迴心
向大。菩提心論二乘不定性者遇縁發心。若
定性者劫滿方發。此是人天二乘果後會入
眞言
又天台云。三教果頭有教無人。皆入圓教
唯成圓佛云云守護國界主經云。爾時釋迦
牟尼佛言。祕密主。我於無量無數劫中修
集如是波羅蜜。至最後身六年苦行得阿
耨菩提成毘盧遮那坐道場時。無量化佛
猶如油麻遍滿虚空。諸佛同聲而告我言。
善男子。云何求成等正覺。我白佛言。我是
凡夫。未知求處。唯願慈悲爲我解説。是時
諸佛同告我言。善男子諦聽。當爲汝説。汝
今宜應當於鼻端想月輪於月輪中
o@m唵字觀。作是觀已。於後夜分得成阿
耨菩提。善男子。十方世界如恒河沙三世
諸佛不於月輪作*o@m唵字觀得成佛者
無有是處云云心地觀經云。爾時文殊白佛
言。唯願世尊爲諸衆生分別演説同於一
道而得涅槃。是薄伽梵告文殊言。此法名
爲十方如來最勝祕密心地法門。此法名爲
一切凡夫入如來地頓悟法門。此法名爲一
切菩薩趣大菩提眞實正路。此法名爲三世
諸佛自受法樂微妙寶宮。此法名爲一切有
情無盡寶藏。此法名能引諸菩薩衆到色
究竟自在智處。此法引諸菩提樹後身菩
薩眞實導師。佛説偈言
    十方諸佛證大覺 無不從此法修成
    我是無上調御師 轉正法輪周世界
    化度無量諸衆生 當知由悟心地觀
    一切有情蒙此法 欲趣菩提得授記
    一切有縁得記人 修此觀門當作佛
    諸佛自受大法樂 住心地觀妙寶宮
    受職菩薩悟無生 觀心地門遍法界
    後身菩薩坐覺樹 入此觀門證菩提
乃至廣説五相成佛印眞言觀。又大日經
所引文三世諸佛同以一道成佛。佛道同
云云故知一切顯教菩薩皆於因中會入
眞言同成一佛
問。大品云。或有菩薩初發心時與薩婆若
相應。遊戲神通淨佛國土。或有菩薩初發
心時即坐道場轉法輪度衆生。天台以爲
三教菩薩與薩婆若相應是通菩薩。遊戲
神通等是別菩薩。即坐道場是圓菩薩。智
論云。有二菩薩。或菩薩無量劫修行六
度。或到不到。或菩薩一念即到。譬如遠行
歩行稍遲乘馬差疾。若乘神通一念即到。
大日義釋云。大品云。或有菩薩初發心時即
上菩薩位得不退轉。或有初發心時即得
無上菩提便轉法輪。龍樹以爲如遠行乘
羊去者久久乃到馬則差速。若乘神通往
人於發意頃便至所詣。金剛頂疏云。或
大乘經雖説成佛歴劫修行或有成佛或
有不成者云云若爾顯教菩薩或成己
果或不成者。而今何言一切顯教菩薩皆
於因中會入眞言同成一佛 答。大品
云。乾慧等十地菩薩爲如佛。天台釋云。實
是通教菩薩接入別圓初地初住八相成佛
外迹在彼通教第十地。故云爲如佛。而無
實成佛通第十地佛果之人云云今亦如是
實是會入眞言同成一佛。但以成佛外
在彼本教故云或成佛也。若不會入眞言
不由成佛。故云或不成者
問。提謂波利於五戒中得成佛記。三百比
丘般若得記。定不定性迴心向大大乘同性
智藏海中法華一乘等是顯教大乘。何故今
爲會入眞言證文 答。蘇悉地疏云。華嚴
維摩般若法華涅槃等經判爲唯理祕密。祕
密教亦是眞言。故以爲證
問。義釋云。眞言梵曰曼陀羅。即是眞語如
語不妄不異之音。龍樹釋論謂之祕密號。
舊譯云咒。非正翻也云云今諸大乘何是
眞語如語不妄不異之音 答。彼疏云。三
乘教爲顯教世俗勝義未圓融故。一乘教
爲密教世俗勝義皆不二故。故即世俗以
明勝義即是眞語如語不妄不異之音。故佛
性論云。如理故眞如。如量故俗如云云
問。若爾諸大乘經與大日經等無差別耶
 答。彼疏意。諸大乘經唯理祕密未明密印
眞言。但説意地所觀理。故大日經等事理倶
密能明印相眞言事相及説意地所觀理
故。是爲差別
問。若爾何故守護經云六年苦行坐道場時
於鼻端觀月輪唵字。不云印相眞言 答。
金剛頂説彼成道時五相成身三密觀行。及
心地觀亦明五相成身三密觀行。彼守護經
亦説此等五相成身。竝具如彼文
問。若爾諸大乘經皆是眞言。何故諸大乘經
但明所觀之理不説密印眞言 答。且如
般若經中廣明一切菩薩萬行法門所詮義
理而未説其印眞言。今眞言教十波羅
蜜各説眞言印相本尊。四無量觀亦説眞言
印相本尊。而彼經中不説印相本尊。法皷經
説三十七品一一眞言。最勝王經説十二
因縁眞言。此理祕密教中小分説萬行眞
言而未於一切法門。次明眞言印相故云
唯理祕密
問。六度等是菩薩萬行。何故必有眞言印等
 答。義釋云。世尊以未來世衆生鈍根故
迷於二諦不知即俗而眞。故指事言
云何如來眞言道。謂加持此書寫文字以世
言實義。故如來即以眞言義而加持
之。若出法性外別有世間文字者即是妄
心謬見。已知所加持處。如來以何法加持
耶。故次佛言。如來無量百千倶胝那庾多劫
積集修行眞實諦語。四聖諦。四念處。四神
足。十如來力。六波羅蜜。七菩提寶。四梵
住。十八不共法。以要言之。諸如來一切
智智。一切如來自福智力。自願智力。一切
法界加持力。隨順衆生如其種類開示眞
言教法者。謂以如來無量阿僧祇劫所
功徳而作遍一切處普門加持。又此一一功
徳即同眞言之相。法性自爾非造作所成。
又一切如來本行菩薩道時所集無邊福聚
發生無盡大願至薩婆若中究竟圓滿皆
得智名。以如是福願智力。及一切法界本
性加持力隨順世間如其種類而作加
持。是故於一切衆生種種身語意皆可開
示眞言教法云云故以如來萬行萬徳隨
順一切衆生種種三業説眞言法
問。若爾一切世界衆生言音應皆眞言。何
故以阿字等五天文字但爲眞言 答。
釋云。云何眞言法教者。即謂阿字門等是眞
言教相。雖相不異體體不異相相非造作
修成不可示人。而能不離解脱現作聲
字。一一聲字即是入法界門。故得名眞言
教法也。至論眞言法教應遍一切隨方
諸趣名言。但以如來出世之迹始于天竺傳
法者且約梵文作一途明義耳云云
問。若爾六道衆生種種言音皆是眞言。何況
五乘所説教法言音當非眞言。是故諸顯教
中經論章疏天竺大唐日本諸宗學徒是非
言音寧非眞言 答。皆是眞言。但彼不覺
故。大日經云。此眞言相非一切諸佛所作。
不令他作亦不隨喜何以故。以是諸法
法如是故。若諸如來出現若諸如來不出
諸法法爾如是住。謂諸眞言法爾故成
正覺一切知者一切見者出興于世。而
此法説種種道隨種種樂欲乃至種種諸趣
音聲而以加持説眞言道云云義釋云。如
來自證法體非佛所自作。非餘天人所作。
法爾常住。如來無礙知見在一切衆生相續
中法爾成就。無有缺減。以於此眞言體相
不如實覺故名爲生死中人。若能自知自
見時即名一切知者一切見者。是故如是知
見非佛自所造作。亦非他所傳授也云云
問。若爾諸宗學徒各以所學教門執爲眞
言。更不肯學今眞言法。彼成眞言門人
耶否 答。若於眞言體相如實覺故各於
自宗開爲眞言。即是遍一切乘自心成佛之
人。若於眞言體相不如實覺。増上慢故
各以所學爲眞言法即此文中所指生死
中人耳云云
問。此眞言相非佛所作不令他作設有能
作亦不隨喜等者。是阿字等天竺文字眞言
歟。爲當一切衆生種種諸趣言音眞言歟 
答。是謂一切衆生諸趣言音所説眞言。故
其阿等五十字母是梵天趣言音。梵王以降
五天五天以爲梵字。如是諸趣言所説
眞言及其諸趣文字語言皆是法爾常住之
法。非佛所作。不令他作。亦不隨喜。故金
剛頂疏云。問。天竺梵字是劫初時梵王所
作。西域記云。梵王所製原始垂則四十七
言。當物合成隨事轉用流演支派。如何
今言阿字是法然道耶。答。隨法然道梵王
製書。故云梵王所製。不是彼天自作。故華
嚴云一微塵中有三千大千世界經卷。又堅
意寶性論云。有一大經卷如三千大千世
界大記大千界事。如中如小四天下三界
等大者皆記其事在一微塵中。一塵既然。
一切塵亦爾。一人出世以淨天眼見此大
卷而作是念。云何大經在微塵内而不饒
益一切衆生。即以方便破出此經以益於
他。如來無礙智慧經卷具在衆生身中。顚
倒覆之不信不見。佛教衆生修八正道
破一切虚妄。見己智慧與如來等。此即法
然道理經卷也云云
問。凡有言音可名眞言。或有國土天衣
觸身即得道。或見佛光明得道。或寂滅無
言觀心得道。如衆香土以香爲佛事。此等
國中可無眞言 答。眞言有三。一字。二聲。
三義。若有其一則是眞言。故於睡眠聞法
之國尚有眞言。況餘六塵得道之處
問。天台立四教。藏通別圓是。華嚴立五教。
乘始教終教頓教圓教。三論立二藏三
法輪。聲聞藏菩薩藏。根本法輪枝末法輪攝
末歸本法輪。法相立二教。一頓二漸。漸開
三時。初時第二時第三時。此等諸宗皆製教
名。今眞言宗以一切教爲一教者名何
教耶 答。金剛頂疏云。大興善寺阿闍梨
云。若就眞言而立教者應云一大圓教。如
來所演無非眞言祕密道故云云
問。此一大圓教中攝顯教門中五乘教耶。若
不攝者五乘顯教豈非如來所演乎 答。若
隨他意立則顯教中五乘教法眞言中五乘教
法各有淺深。若隨自意立則顯教五乘眞言
五乘無非一大圓教
問眞言中五乘教法者何等 答。義釋以五
乘所説五種三昧道爲隨他意語明淺略
義。以毘盧遮那所説爲隨自意語明深密

問。其五乘所説五種三昧道何 答。明此有
三。一明四重諸尊各説五種三昧所觀淺深。
二明五乘所説眞言功徳淺深。三明五乘所
説眞言義理淺深
問。初明四重諸尊各説五種三昧所觀淺深
者何 答。大日經云。爾時毘盧遮那如來
與一切諸佛同共集會各各宣説一切聲聞
縁覺菩薩。義釋云。如來已説究竟三空三
昧印爲令普門進趣者無留難故復説
三昧道中差別即。三重曼荼羅所示種種
形類皆是如來一種法門身。是故悉名爲
佛。此等一切諸佛各於本所流通法門自
説彼三昧道。若現世天身者則説彼天三
昧道。若現聲聞身者則説聲聞三昧道。若
現辟支佛身者則説辟支佛三昧道。若現
菩薩身者則説菩薩三昧道。若現持金剛
身者則説金剛三昧道。當知此中偈頌如
是無量刹塵非世間結集經卷所能具載
云云次經大日説言。一生補處菩薩住佛地
三昧道離於造作知世間相。住於業地
堅住佛地。八地菩薩三昧道不得一切諸
法離於有生知一切如幻。是故世稱觀
世音。聲聞衆住有縁地識生滅除二邊。
極觀察智得不邊順修行因。是名聲聞三昧
道。縁覺觀察因果住無言説法。不轉無言
説於一切法證極滅語言三昧。是名縁
覺道。世間因果及業若生若滅繋屬他主
空三昧生。是名世間三昧道云云義釋云。如
上所説一生補處及八地三昧是約教道法
門。作如此説耳。然祕密乘人於世諦中
即能通達第一義諦者。從初發心時即具
行大空三昧。其謂不然則於一生之中不
能頓滿諸地也云云
問。二明五乘所説眞言功徳淺深者
答。經云
    祕密主當知 此等三昧道
    若住佛世尊 菩薩救世者
    縁覺聲聞説 摧害於諸過
    若諸天世間 眞言法教道
    如是勤勇者 爲利衆生故
義釋云。經中佛説攝偈。就五種三昧道
中大分爲二。謂佛菩薩縁覺聲聞四種皆名
世三昧。若諸天等所説眞言法教道皆
屬世間三昧。出*世三昧皆有實益故云摧
害於諸過。世間三昧但有權益故云爲利
衆生故也。如餘經所説求小乘人當
行作觀即便於世間法教深生厭離。求大
乘人又於聲聞法教深生怖畏。此皆爲未
知祕密藏者作此方便説耳。就此經宗
則五種三昧道皆是開心實相門。如行者
初住有相瑜伽則是世間三昧。但於此中
了知唯蘊無我即是聲聞三昧。若以十縁生
句觀諸蘊無性無生即是菩薩三昧。餘如
住心品中廣明。不同餘教以心性之旨未
明故五乘殊轍不相融會也。若更作
密釋者如三重曼荼羅中五種三昧
是毘盧遮那祕密加持。其與相應者皆可一
生成佛。何有淺深之殊。今偈中所説就彼
等自所流傳法教而言耳云云
問。三明五乘所説眞言義理淺深者何 
答。經云。等正覺眞言名言成立相。如因陀
羅宗諸義利成就。有増加法句本名行相
應此正覺佛子救世者眞言。若聲聞所説
一一句安布。是中辟支佛復有小差別。謂
三昧分異淨除於業生。義釋云。大判眞
言略有五種。謂如來説。或菩薩金剛説。或
二乘説。或諸天説。或地居天説。謂龍鳥修
羅之類。又前三種通名聖者眞言。第四名諸
天衆眞言。第五名地居者眞言。亦可通名
諸神眞言也。如聖者眞言亦説阿字或羅字
等彼諸世天乃至地居鬼神等亦復如此説
之。有何殊異者。阿闍梨云。若佛菩薩所
説則於一字之中具無量義。且略言之。阿
字自有三義謂不生義。有義。空義。羅字亦
有三義。一者塵義。二者無塵義。又不
義。餘諸字義亦然。若諸菩薩眞言有阿字者
各於自所通達法界門中具一切義。非於
普門法界中具一切義非於普門法界中具
一切義。若二乘眞言有阿字者只約盡無
生智寂滅涅槃明不生義。若梵天眞言有
阿字者是約出離五欲覺觀不生明義。若
帝釋護世眞言有阿字者是約十不善道
及災横不生明義。餘皆以類可知也。
上所説皆是隨他意語明淺略義耳。若就
隨自意語明深密義隨入一門皆具一切
法界門。乃至諸世天等悉是毘盧舍那。何
有淺深之別。若行者能於無差別中解差
別義。於差別中解無差別義。當知是人
通達二諦義亦識眞言相也云云
問。如今所立四重諸尊竝是大日。故其所
説眞言亦是隨自意語。何故名爲隨他意
語 答。金剛頂疏云。明教有二。一隨他意。
二隨自意。初隨他者。於眞言教總有五種
三摩耶。謂如來三摩耶教。菩薩三摩耶教。縁
覺三摩耶教。聲聞三摩耶教。世間三摩耶教。
雖中有佛三摩耶教且隨機別以爲隨他。
後隨自意者。唯隨如來自意説之故云隨
自意。故彼經云。毘盧遮那一切身業一切語
業一切意業一切處一切時於有情界宣説
眞言道句。所謂初發心乃至十地次第此生
滿足。今准此文如來但説眞言頓覺無上法
門曾無他事。是即名爲隨自意也云云 
又彼經次文云。又現執金剛普賢。蓮華手菩
薩等像貌普於十方宣説眞言道清淨句
法。所謂初發心乃至十地次第此生滿足
云云義釋云。所云等者。乃至諸天八部。五通
神仙。以外道現曼荼羅之所表示例可
云云故知若約隨自意語乃至世天皆説
頓覺一乘之道
問。且約機別以爲隨他意。其機別者是顯
教中五乘機歟。爲當祕密教中五乘機歟 
答。四重海會現五乘身説五乘法。略有三
意。一爲眞言行者觀心淺深。二爲一切五乘
持神咒者。謂大般若説諸夜叉等所説神
咒。言詞隱密難可了知。大日經云。摩醯首
羅天等有眞言等。自在王經云。有曼荼羅
外道神鬼咒等也。乃至諸經一切菩薩二乘
八部各説持咒。今於彼等所持咒中開眞
實義皆成佛故。三爲顯教五乘令入此教
現彼等身漸引入故。故義釋云。一生補處。
八地菩薩等。是約教道作方便説
問。此五乘三昧道亦金剛頂教亦説耶否 
答。亦説。如彼經三十七尊十二神變遍滿法
界一一八相作佛。乃至令得世出世間悉
地。此中自有五乘三昧道也。又於四門之
外召請一切諸佛菩薩。乃至觀曼荼羅之
時。其金剛阿闍梨於外壇中毘盧遮那等
諸天心住欲界者。意樂調伏煩惱者。及舍
利弗等無量比丘來詣者。皆思惟之是亦安
立五乘三昧道也
問。金剛頂疏云。法被根性爲二。初約一切
泛明根性。毘盧遮那遍一切處故一切有情
皆有佛性。是故無非祕密根性。若具毘盧
遮那法身者必具三昧及大智慧無不顯
得毘盧遮那萬徳*之果。次就當經辨所被
者。今此祕教非對三乘顯教根性但與内
證眷屬説祕密道云云若爾此大日經亦應
如此。何故今云説五乘三昧者是爲一切
五乘持咒之者亦爲顯教五乘令入此教
 答。此大日經亦同彼疏義釋所説一切衆
生毘富羅種子是爲毘盧遮那萬徳之因説
此法門名爲毘佛略也。然以機有熟否不
能一頓開顯成佛。設四重壇説五乘法。佛
與内證眷屬共説自證化他之法名爲自
受法樂。若出對機名爲他受變化之身。今
云。説五乘法爲諸五乘是約他受變化
之身。非謂内證境界有實五乘。天台以法
身地安立四教名建立四教。出現世間
開説四教名開漸四教。與此意同。又義決
引信解品文建立四乘。其信解文亦具法
身地觀機説教出現世間開説五乘之
云云
問。佛與内證眷屬共説自行化他之法名
自受法樂者直是自受用身。若爾何故瑜祇
經云與四種法身耶 答。如來内證四種法
身在内證處與四身倶共説四身四法皆
名自受法樂。若以此法對法界機雖有四
隨名他受變化之身。故守護國經在下
地説。與諸聲聞菩薩八部衆倶。文云。今此
會中有根熟者根未熟者。五佛頂經等亦在
下地説。亦與五乘八部衆倶。其例多
等皆是釋迦變化身説其中皆有三身四身
自證化他法門。若菩薩大藏經在華藏界
説。實是華嚴深密祕分。其本未來。此是舍那
他受用説。其中亦有自證化他法門。若大日
經金剛頂等在法界宮説。此是自受用説。
其中亦有自證化他法門。若大日經能加
持身無相法佛身。及以祕密法*佛身口意
業。金剛頂經三十七尊竝是法佛現證菩
證眷屬毘盧遮那互體。在法界藏一切
諸佛菩薩清淨廣博藏如來説。此是無相法
身説。其中亦有自證化他法體
問。何以知之 答。金剛界三十七尊禮懺云。
如上三十七尊竝是法佛。現證菩提内眷屬
毘盧遮那互體云云知法佛分別聖
説。毘盧遮那内心證得三十七尊三摩地。自
受法樂已爲令菩薩亦受法樂故現三十
七尊圍遶而住云云故知通二受用。瑜祇經
云。佛以四法身於三世不壞化身利益
有情云云故知通變化身。大日義釋云。本
地無相法身住加持處尊特佛受用身處。心
王毘盧遮那成等正覺之時。一切心數無不
此金剛界中共成法門眷屬。若約菩提
義則有無量金剛智印。若約佛陀義則有
無量持金剛者。乃至佛地萬徳大悲滋榮金
剛智印以爲内證三點眷屬普現普門之身。
其身亦即無相法身金剛界身。具如前説
云云
問。今眞言宗行者是五種三昧道中第五佛
地三昧道歟。爲當五種外耶 答。若隨他意
説五乘三昧道則彼中佛地三昧道爲教道
中一生補處菩薩説。故非普爲一切乘説。
若約此義今眞言行人是非五種三昧道中
第五佛地三昧道也。其五種三昧道前所説
究竟三空三昧是今眞言門菩薩所行法門
也。此究竟道普爲一切祕密根性故從凡
夫乃至菩薩皆入此門修眞言門。如心
地觀經中所説。非但一生補處菩薩。若隨自
意説五種三昧皆是大日開心實相一生
成佛。具如前説云云
問。若隨自意説下從凡夫上至菩薩竝以
究竟三空三昧而爲説法。若隨他意説爲五
乘人説五種道。今疑。此等二説是自受用説
歟。若許爾者自受用身自受法樂境界。何有
凡夫乃至菩薩及以五乘。爲當他受變化説
歟。若許爾者何故亦云法界宮中自受法樂
之相 答。若隨自意説。若隨他意説。在法
界宮四身同説。是自受法樂之相。若以二
説出對機縁是他受變化之説。具如前説
云云
問。如來内證寂滅無言心思逈絶。何故今云
於内證境界説此法耶 答。金剛頂疏答
此問云。如汝所説内證之境言亡慮絶。何
以故。非諸凡夫之境界故。又如來内證但是
寂靜無言等者即是顯教之所説也。彼教未
知如來内證甚深義故。今此祕教其義不
然。寂照倶時。寂故法界倶寂。照故法界同
散。散不妨寂寂不妨散。如來内證其義如

問。諸佛説法必爲利益他。今與内證眷屬
説法有何利益 答。彼疏亦答此問云。是
即自受法樂。如轉輪王與内眷屬受大快
樂非是國内萬民所知。乃至廣引瑜祇經
云云
問。諸大乘經論及諸宗師皆云理法身無形
相不説法。唯智法身亦爲自受用身此是
自受法樂之處。彼無凡機故不説法。但他
受用及變化身能對機縁故有説法。而今
四身皆爲説法即是楞伽説三身各説法義。
彼經中説。無相無形等是法身説法之相。悲
智熏習等是報身説法之相。應世發言等是
應身説法之相。雖云三身皆説法而實是
法身自受二身不説。故起言説是他受應
身事。故法相宗引此經文以爲法身不説之
云云又天台云。若存三身法定不説。報
通二義。應化定説。若即三身倶説具不説
云云此亦即三身門只以他受變化説法
而爲法身自受説法。亦以法身自受不説而
爲他受變化不説。今眞言宗爲如法相楞伽
三身説法爲如天台即三身門三身倶説
 答。竝非法相天台所判。今眞言宗意云。
四身互具四身。是故呼自性身則四身皆
自性身。呼受用身則四身皆受用身。呼
變化身則四身皆變化身。呼等流身則四
身皆等流身。何者眞如之理法界爲體。若自
性身無餘身理則非廣博法界之理。受用
之智受用法界。若受用身無餘身智則非
廣博受用之智變化之用變化法界。若變化
身無餘身用則非廣博變化之用等流之事
等流法界。若等流身無餘身事則非廣博
等流之事。故不空羂索經云。三身一體皆平
等毘盧遮那自性身。准而可云三身一體皆
平等毘盧遮那受用身變化身等流身等也。
此與天台三身倶體倶用大同。又文字實相
義中法身如來亦名大日尊。若報身佛亦
名大日尊。若應身佛亦名大日尊。若等流
身亦名大日尊。亦與此中意同。故瑜祇經
云。四種法身准而可云四種受用身四種變
化身四種等流身等也。又此四身一一各有
大三法羯四種曼荼羅身。且自性身是爲一
心色之體故具四曼。如起信論若離轉
識一切諸佛無此彼相見相。以一切色心
體故云云又受用身是爲一切色心實相。故
具四曼。如義釋云一切有情色心實相本
爲一切如來平等智身。餘可准知
問。若四身各具四曼者違四種曼荼羅義
文。如彼文云四種曼荼羅配四種身有三
意。初意法大羯三如次自性受用變化等
流。何者自性身即法身故法曼荼羅爲自性
身。大曼荼羅有自受他受二義故名受用
身。羯磨曼荼羅是業用故曰變化身。三
耶曼荼羅平等流類義故名等流身。次意大
三羯法如次四身。何者大曼荼羅亦名法身。
此之法身即自性身。三昧耶曼荼羅是大曼
荼羅身之所受用。故事業威儀曼荼羅是業
用即變化故。法曼荼羅是有平等流出義
故。後意三法大羯如次四身。何者三昧耶
曼荼羅是法界體性故。法曼荼羅是大曼荼
羅身之所受用故。大曼荼羅是五大色所
變故。羯磨曼荼羅是業用。即等流故 答。
彼文且約差別義説。今約無差別義説

問。今眞言教何物爲名 答。若隨自意語以
一眞如爲眞言教名。若隨他意語一切諸法
當體皆爲是眞言教名 問。一切諸法何
等 答。且如百法家所立八識心王乃至六
無爲等。大般若所説初從陰入界乃至三
菩提此等諸法名言與事乃至十界六趣衆
生迷悟依正名言皆爲文字悉爲眞言。是故
當體皆是眞言教名
問。凡眞言者是教法。法之名字爲眞言教
名。若爾諸陀羅尼名自應是眞言教名。何
以若干諸法爲眞言教名耶諸論皆云。
名事互爲主客。此義應尋思。又大般若初
從陰入界終至無爲皆爲増語。唯假施設。
今眞言是眞語如語不妄不異之言。何以若
干假名及事爲眞言教名又十界等迷悟
依正皆非文句。凡其名言隨方假立。何以
若干名事皆爲文字亦爲眞言 答。今
眞言者是説眞如之言説也。現眞如之體
相也眞如有不變隨縁二義。是故説諸法
之言説是説隨縁眞如之言説。現諸法之體
相是現隨縁眞如之體相。且如色言是即
眞言之名。一切例知。亦色事是即眞言
之相。一切例知攝大乘説。爲欲對治名
義散亂佛於經中説言一切名一切義唯假
施設。故云名事互爲主客。亦云一切諸法
皆是増語。今宗意云。名必如實由不變眞
如故。實必如名由隨縁眞如故又昔太
學文字時其師唯了梵字一種。其佉婁
書蓮華書等六十四種書太子先知其師不
知。此約世間共知以説。今宗意者。如文字
實相義云
    五大皆有響 十界具言語
    六塵悉文字 法身是實相
    顯形表等色 内外依正具
    法然隨縁有 能迷亦能悟云云
故以迷悟依正皆爲文字亦爲眞
問若爾何故大日經云。成等正覺出興于
世。而自此法説種種道隨種種樂欲諸衆
生心以種種句種種文種種隨方語言種種
諸趣音聲而以加持説眞言道。而亦不言
種種依正皆爲文字亦爲眞言 答。彼經
且約羯磨輪身三輪説法故云言語音聲説
眞言道。若約大三法曼荼羅身不皆必
以音聲説法。普約諸法體相示現眞言體

問。若爾普約諸法體相可名眞體眞相。何
名眞言 答。如維摩詰默然無言。以此無
言而説眞理。而以此法亦名教門。今金剛
初以五相成身自心流出三十七尊而
不説法。後召諸佛共説儀軌。彼初門中自
受用法。祕密神變皆名祕密眞言之教。今約
諸法以爲眞言亦然
問。抑彼頌意云何 答。彼文云。内外風氣纔
發必響名聲。響必由聲。聲則響之本也。聲
發不虚必表物名號字。名必招體名之
實相。聲字實相三種區別。又四大相觸音
響必應名*聲。五音八音七例八轉皆悉待
聲起。聲之詮名必由文字。文字之起本*之
六塵。六塵文字如下釋也。頌曰五大皆有
響者地水火風空大。此具顯密二義。顯五大
者如常釋也。密五大者五字五佛。此内外
五大悉具聲響。一切音聲由五大。五大即
是聲之本體。音響則用。次十界具言語者。
一一切佛界。二一切菩薩界。三一切縁覺界。
四一切聲聞界。五一切天界。六一切人界。七
一切阿修羅界。八一切傍生界。九一切餓鬼
界。十一切捺落伽界。此十界言語皆由聲
起。聲有長短高下音韻屈曲。此名文。文由
名字。名字待文。此則内聲文字。此有十別。
若約竪義九界妄也。佛界文字眞實。故經
云。眞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
語者。此五種言梵云曼荼羅。此一言中具
五差別。故龍樹名祕密語。此則眞言也。譯
者取五中一譯耳。此眞言詮何物。能呼諸
法實相不謬不妄故名眞言。呼諸法名雖
云無量極彼根源不出大日尊三昧王眞
言。金剛頂。大日經所説字輪字母等是也。彼
字母者。梵書*a阿字乃至ha呵字等是。此
則法身如來一一名字密號也。乃至天龍鬼
等亦具此名。名之根本法身爲源。從彼
流出稍轉爲世流布言而已。若知實義則
名眞言。不知根源則名妄語。龍樹所説五
種言説相・夢・妄・無始言説屬妄攝。如義則
屬眞實攝。次六塵悉文字者。謂色聲香味
觸法六塵各有文字相。初色塵頌曰顯形
色等也者。顯色者五大色。依大日經
黄白赤黒青是。五大色。形色者長短麁細正
不正高下是。表色者取捨屈申行住坐臥是。
如是一切顯形表色眼識境界即文字也。各
各相是文。各各文有各各名字。故名文字。
是三種色文字。次内外依正具者有三。一内
色顯形等。二外色顯形等。三内色非定内色。
外色非定外色。互爲依正。内色者有情。外
色者器界。經云。佛身現爲刹海。佛刹爲佛
身。如是大小互爲依正皆具顯形表色。次
法然隨縁有者。如上顯形等色或法然所成。
法佛依正法身亦名大日尊。二隨縁顯。
報佛依正報身亦名大日尊。應化依正應化
亦名大日尊。亦等流身所説依正等流亦名
大日尊。通四種身具三種色互爲依正。此
約佛邊。若約衆生本覺法身法然有而已。六
道身土隨業縁有。内外諸色於愚爲毒於
智爲藥。故曰能迷亦能悟。如是色等能生
則五大。五大所生則三種世間。如是種種即
是文字也。又以五色書阿字等亦名色文
字。又彩畫種種有情非有情亦名色文字。
錦繍綾等亦是色文字。然不出十界等云云
如説色文字者聲香味觸法准而説之云云
如六塵者一切諸法准而説之云云
問。此文唯取十界中佛界音聲爲眞言。九
界爲妄。何以十界依正皆爲文字亦爲眞
言。又准佛界音聲以爲眞言。若至六塵
但名文字不言眞言。何今皆爲眞言之相
 答。五大皆有音聲。六塵悉爲文字。十界
於此共發音響。音響雖一眞妄有異。此約
迷悟以判眞妄。然論法體同是眞言。且如
於一色塵文字。九界佛界同發一色塵聲之
時。九界迷故謂自所見之色。佛果悟故謂眞
體之色。例如於一有性之言若五頂説
佛之時自謂即實有性。若勝論説有
性之時自謂離實有性亦如於一聲言若
勝論説聲時自謂徳句所攝之聲若佛法説
聲時自謂唯識所變之聲。此約色塵以判
眞妄。如論色塵聲塵亦然。於一聲塵九界
佛界同發一聲塵。聲之時九界迷故謂自
所聞之聲。佛界悟故謂眞如體之聲。此約聲
塵以判眞妄。如今諸宗各謂自所建立
一切法故不云眞言。今宗自謂眞如體
相一切法。故皆爲眞言
問。若爾直約五大響爲眞言耶 答。五大
當體是眞言也。故眞言人直聞風聲水
音即知是法身聲。亦能悟入阿字本不生
理。若不知此義則非頓悟之機。雖聞佛
音於彼無益
問。若爾眞言宗人直是可學風音鳥聲何故
勞學天竺梵字梵音 答。若論實義一切
諸趣萬物音聲皆可開示其眞言音。但以
佛迹始於天竺且約此義故學梵音。此等
天竺梵字梵音彼國世間小兒亦皆學習。然
以不知其眞實義不知眞言。故知一切
諸趣萬物音聲若不知實義皆非眞言。若
知實義皆爲眞言
問。如言凡開口者皆是阿聲。風水音等
已非開口。何爲阿聲 答。如義釋云。若如
ka迦字不開口則但有喉中短械之
音。若開口則成迦聲也。又迦字等若頭無
阿字則不成迦字。故一切字頭皆是阿字一
切字聲。皆是阿聲云云h@u@m吽字等雖不
開口則有喉中阿聲。又如伴字無頭點
則有半體阿形。例而言之風水等音無非
五音。五音有二。一天竺五音。迦字等五聲
是也。二大唐五音。宮等五音是也。即是喉
腭舌齒脣音。亦即五行之音。五大五行只
開合列之云云故地作水作火&T024445;&MT01393;。空
空之聲無非開口喉中阿字之響
問。色爲文字音聲呼之可是眞言。有言説
故。若但色塵是字非聲。可非眞言。無言説
故。如難色塵餘塵亦然 答。内外五大皆
發響聲。若有色塵必有音聲。此有三種。若
有情内聲名執受聲。若非情外聲名非執
受聲。若内外合聲名亦執受亦非執受聲。今
眞言宗以此三聲皆名眞言。此約羯磨輪
三輪説法以説。若約大三法輪普約一切
色塵文字示現眞言之相。如論聲塵准而
可知
問。聲是音聲。何爲文字。如難聲塵香等
亦然 答。文字聲故名聲文字。如説聲塵
香等亦然。又大日經佛自身四分流出阿字
形聲遍滿法界是説聲塵成色文字。又菩
提心經云。劫末一人以佛教法仰書虚空。
後有淨眼之人仰觀虚空之字寫而傳世。
是説法塵成色文字。況乎六根淨人六根互
用六塵無礙。無礙根塵不可定執
問。佛法所説一切諸法皆爲眞言此義可
然。若三惡趣若外道等所有諸法何爲眞
言 答。如論勝論佛法觀一聲塵准而可

問。色陰文字眞言可然。受想行識何爲文
字。亦爲眞言。如難陰入界乃至三菩提等
亦然。如難般若所説諸法門字乃至百法亦
然 答。受文字故名受文字。乃至三菩提
亦然。受眞言故名受眞言。乃至三菩提
亦然。又百法論云。一切最勝故心王與此
相應故心所二所現影故色法位差別故
不相
應行
四所顯示故無爲今文字者是不相應行
攝。百法相通准而可知。且約心王文字是
識所變故名八識文字。如論心王文字其
心所等文字亦然。又此眞言論識性變故
名八識眞言如論心王眞言其心所等眞言
亦然。又此文字眞如所變故名眞如文字。
又此眞言眞如體變故名眞如言説。如論眞
如其法界等十二無爲亦然。大品云。一切
法趣色此趣不過。乃至一切法趣眞如此
趣不過云云天台云。若識若色皆是唯色。
若色。若識皆是唯識云云竝同今意云云
問。若百法等。若陰入界。乃至萬行行法門。
菩提無爲皆爲眞言。亦爲密印。皆爲一尊
耶 答。一衆生界流轉生死修行萬行一
切諸佛法。若至佛果則成一一普門三密
之身。故大日如來以一切法以爲其名。如
言我是天我是龍我是鳥我是鬼等是約
有情以説。如言我是法界法性等是約眞
理以説。華嚴云。我於此四天下有三萬
名。五佛頂經云。一字佛頂有無量名。略
云云故若約百法。百法爲名。若約
大般若六十餘法門彼皆爲名。如天台云百
界千如三千世間是皆大日異名。如。説一
人一切皆然。故有釋云。陀羅尼是諸佛菩薩
諸天鬼神名字。又有釋云。陀羅尼是甚深
内證法界之理。又有釋云。陀羅尼是諸佛
密語。例如輪王先陀婆一言能呼人馬水
鹽又有釋云。陀羅尼是諸佛本誓。又有釋云。
一言含無量義故不可譯。又有釋云。或可
譯或不可譯。如仁王經字唯佛所
云云此等皆是得此中一意。大日疏及金
剛頂疏云。心王毘盧遮那成等正覺之時。一
切心數諸法無不入金剛界共成法門眷
屬。若約菩提義則有無量智印差別。若約
佛陀義則有無量持金剛者。是故九識心王
成五智佛。自餘四法變成第一重三部眷屬。
萬行法門變成第二重大心衆。九界流轉變
成第三重普門身。如法鼓經三十七品皆
有眞言。金光明十二因縁亦有眞言。即是一
一爲尊。又金剛界九識心王變成五佛。自
餘四法變成三十七尊。萬行法門成第二院
佛菩薩。九界流轉變成第三院普門身。准
理趣分十七句義即十七尊。如云色金剛聲
金剛香金剛味金剛觸金剛准而可云一切
諸法一一皆名金剛
問。今眞言教何物爲體 答。若隨自意語以
一眞如爲眞言體。若隨他意語以一切法
爲眞言體問。若爾何故金剛頂疏云。經體
有二。初總體即是本有。阿字一部之指歸。
衆義之都會。故大日經云。何眞言教法。謂
阿字門。又云。是中一切眞言之心所謂阿
字門念此一切眞言心最爲無上。是
一切眞言所住。於此眞言而得決定。次別體。
謂約諸字各明經體。故大日經云。諸如來
加持力隨順衆生如其種類開示眞言教
  a@ai@iu@u@r@r@r@l@e
法。謂 阿 塢汙哩哩 𠴊嚧
eaioaua@ma@hkakha
噎愛汙奧闇惡 及 迦佉等三十四字。乃至二
合三合等字也。聞此等時各契本理。故爲
經體。至論經體應遍一切隨方諸趣名言。
但以如來出世之迹始于天竺。且約梵文
作一途明義耳。故大日經云。我成等正
覺出興于世。而自此法説種種道隨種
種樂欲種種諸衆生心以種種句種種文種
種隨方語言種種諸趣音聲。而以加持説
眞言道也。若約佛世滅後明者如佛在世
金口演説以聲爲經。故大品云。從善知識
所聞也。若佛去世紙墨傳持用色爲經。故
大品云。從經卷中聞。若意識利者内自思惟
心與法合非教非紙即法爲經。故云修我
法者證乃自知。是通佛世及滅後。若約土
者於此國土耳識利者聲是其經。
餘非經。若意識利者法是其經。若眼識利
者色是其經。此方用三塵。餘三識鈍也。若
他土不定。亦用六塵。亦用一塵。或有國土
天衣觸眞得道。或見佛光得道。或寂滅無
言觀心得道。如衆香土香爲佛事。若約
極理辨者。五陰十二入十八界等本是法界
體自是經。非根性取方乃至。故金剛頂字
母品等云一切諸法本不生者即極理也。
華嚴云三界唯心。大般若云一切諸法如
也。若約三性聲名字文是屬依他字義
等。即是眞實性也云云答。今依此疏極理
釋以一切法爲眞言體是亦約四曼荼羅
身所演眞言教法以説。又此疏中字門爲
體亦約羯磨曼荼羅身三輪説法以説。又
此疏中六塵爲經是通兩途可以意得
云云
問。其一切法何等 答。前釋名中廣引諸經
諸趣所有諸法以爲辨體中一切法。更不
繁説
問。薩婆多云。聲爲教體云云經量部云。聲及
名句文身爲體云云諸論皆云名詮自性句
詮差別。文即是字爲二所依。聲亦不離名句
等法云云法相云。攝假從實聲爲教體。假實
兩教以聲名句文身爲體。攝境從心唯識
爲體。攝相歸性眞如爲體云云諸雜論云。
護法等云。佛心唯有大智大定無文字等。
有情善根力故佛心文字相現。佛心文字
相現有情識。是名教法。故云隨墮八時。
聞者識上直非直説聚集顯現以爲體性
難陀等云。佛心有利生願力有文字相。
佛心文字現有情識。是名教法云云無性等
云。有情善根佛心願力兩和合故佛心文字
現有情識名教法。云云三論云。勝義皆空
以爲經體云云小乘有部等云。聲是有漏。大
乘云。如來説法聲名句等無漏有爲。亦是依
他法也。天台云。諸法實相以爲經體。又云。
教者上聖被下之言。佛於四不可説之法
以四悉檀赴機故名教云云今眞言宗用
此等説乎否 答。若隨自意語眞如爲體。
與天台實相爲體同。法相攝相歸性相體隔
別與今不同。若隨他意語尚以外道言教
爲眞言體。況佛教乎。然金剛頂疏依前門
故法相等義破而不用
問。佛與内證説法之時説何法而爲所宗
耶 答。金剛頂疏云。正以佛因及以佛果
爲今經宗。言佛因者所謂明了五部祕密
修行三密加持勝妙法等也。言佛果者所
謂顯現毘盧遮那五智菩提遍法界體也。此
經正説初演五相眞言。初四是因。後一
果。以後廣説果位智用無礙自在之相云云
此金剛頂是内證説佛因佛果以爲經宗。
故大日等一切眞言佛因佛果皆爲其宗
問。舊人多云維摩經不思議爲宗法華經一
乘爲宗楞伽經如來藏爲宗涅槃經佛性爲
宗共例多若准此義可言眞言三密爲
宗。而何今言佛因佛果以爲宗耶 答。彼
疏判舊人云。如是判經只知所説辭未
解其源由。夫以如來説法一經一説無不
爲令諸衆生等修因證果。故法華云。諸佛
世尊欲令衆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
出現於世。如其所判未爲該闊云云然以
因果爲宗是天台義。今眞言宗亦同
問。法華經約佛出人間化導凡夫令
入佛慧作如是説。今眞言教佛在内證
説己所證。何以因果而爲宗耶 答。佛在
内證説己因果。欲以此因果普示法界
故。胎藏界大日如來發生四重曼荼羅身内
證眷屬共説内證自行化他因果之法。欲
以此法普示法界。又金剛界大日如來自
此流出五部海會内證眷屬共説内證自行
化他因果之法欲以此法普示法界
問。抑何故唯有胎藏金剛兩界自受法樂亦
無餘界 答。凡論自受法樂之境實有遍
一切法受樂之義。故有遍一切海會之相。今
者且約大日如來大悲胎藏之中養育法界
有情法界有情心胎之中開發大日如來大
悲胎藏。名爲大悲胎藏界也。亦約大日如
來五智金剛之中加持法界有情法界有情
心月之中發生大日如來五智金剛。名爲金
剛界也。此二界法來我閻浮。無量界法不
來此方。故唯兩界而已
問。諸顯教中皆明佛因佛果。與今因果同
異云何 答。顯教佛因佛果有三。若毘婆
娑三祇百劫之因三十四心斷結成佛之果
是佛小乘方便之説。天台名爲三藏教佛因
佛果。華嚴名小乘教佛因佛果。法相呼二
乘曲見。三論爲丈六身佛。若般若中乾慧
十地三乘共行之因。其中菩薩至第十地
一念相應慧斷結成佛之果。瑜伽論三阿僧
祇之因四智心品之果是佛權大乘中方便之
説。天台名大乘通教佛因佛果。華嚴名大
乘始教佛因佛果。法相以爲究竟眞實佛因
佛果。若攝大乘論七阿僧祇之因尊特
佛之果。瓔珞經中五十一位之因三身十身
之果。天台名別教佛因佛果。華嚴名終教
佛因佛果。是佛權大乘中方便之説。三論以
爲究竟眞實佛因佛果。此等顯教佛因佛果
與今眞言佛因佛果大異。若大論中神通
乘行一念即到之因三智一心虚空爲座之
果是佛眞實一乘之説。天台名圓教佛因佛
果。華嚴名圓教佛因佛果。此祕密教佛因佛
果與今眞言佛因佛果同大智度論有歩
行菩薩馬乘行菩薩神通乘行菩薩。天台以
爲通別圓菩薩。但以羊換歩爲羊乘行菩
薩。入印經有羊乘行菩薩象乘行菩薩。如
來神通乘行菩薩天台如次以爲藏通別。及
無量義經法華經菩薩。同性經有聲聞十地
縁覺十地菩薩十地如來十地天台以爲四
教菩薩。亦可准知
問。義釋釋淨菩提心非見非顯現文云。
如有人云一切衆生本佛知見性。但無明
翳膜除時自能見理。或有人云。如是常理非
可造作。但陰纒蓋雲霧除日輪自現。皆
以世諦言之耳。若淨菩提心是可見可現
之法即爲有相若有相者皆是虚妄。云
何能見無上菩提云云今見此二人計是
天台圓教義。今眞言宗已破不用。何以天
台圓教菩薩爲眞言菩薩 答。天台圓教
知賊無賊一切皆佛。然別教中亦明一切衆
生皆有佛性。爲無明翳。翳除明顯。故此二
人所計是天台別教中空有二門意也。初有
後空
問。何以知之眞言菩薩非顯教三菩薩。是神
通乘一念即到菩薩 答。大日義釋引大論
神通乘文以爲眞言門菩薩也。大日經説。
初發心地乃至十地次第此生滿足。亦説越
第三劫之時餘教菩薩無量無數劫中所修
行功徳即皆悉具足。菩提心論云。今眞言行
菩薩已越二乘之地亦超十地菩薩境界。乃
至從凡入佛位者即此三摩地者。又云。惟
眞言法中即身成佛故是説三摩地法。於餘
教中闕而不書。又云。若人求佛慧通達菩
提心父母所生身速證大覺位。尊勝瑜伽説
三阿僧祇一念超越。觀音瑜伽云。超菩薩地
及如來地。五祕密云。於顯教修行者久
經三大無數劫然後證成無上菩提。若依
毘盧遮那自受用身智所説内證自覺聖智
法及大菩賢金剛薩埵他受用身智則於現
生遇逢曼荼羅阿闍梨。乃至受灌頂受職金
剛名號。從此已後受得廣大甚深不思議法
超越二乘十地。乃至人法二執悉皆平等現
生證得初地漸次昇進。乃至亦云。於須臾
頃應時集得身中一大阿僧祇劫所集福徳
智慧則爲生在佛家云云依此等文立即
身成佛義耳
問。所言惟眞言法中即身成佛故是説三摩
地法。於餘教中闕而不書者。法華八歳龍
女即身成佛。胎經魔梵釋女皆不捨身不
受身悉於現身得成佛。無量義經即於是
身得無生忍。生死煩惱一時斷壞。仁王經五
千女人現身成佛。此等大乘非眞言法。何言
惟眞言法中即身成佛故 答。此等大乘竝
是唯理祕密眞言教法。具如前説。故菩提心
論引華嚴初發心住之文涅槃南無純陀身
雖人身心同佛心之文以爲眞言菩薩速
證大覺之證。又金剛頂疏引無量義經即於
是身得無忍等之文以爲眞言菩薩現生速
入初地之證
問大般若明無量三摩地門陀羅尼門。何言
是説三摩地法於餘教中闕而不書 答。
今闕而不書者是金剛頂三摩地門及胎藏
界三摩地法
問。先其金剛頂三摩地法云何 答。此法所
謂最祕密門。非論議場之所言論故海相上
寶鑰云。金剛頂經説此毘盧遮那三摩地法
向未灌頂者不得説一字。若本尊儀軌眞
言縱令雖同法行者不得輒説。若説者現
前中天招殃後墮無間獄云云大日經。金剛
頂耳語授三摩耶之中竝有此誠。又義釋
説。此眞言法不得師授輒自披見罪同偸
聞布薩死墮地獄。故此祕密行法唯可隨
師受而知之。縱雖受得不得向未灌頂之
者輒説。況乎未灌頂人輒自披見。今且略出
一端。自餘當求師説
菩提心論云。第三言三摩地者。眞言行人如
是觀已。云何能證無上菩提。當知法爾應
住普賢大菩提心。一切衆生本有薩埵。爲
貪瞋癡煩惱之所縛故。諸佛大悲以善巧智
説此甚深祕密瑜伽令修行者於内心中
觀日月輪。由作此觀照見本心。堪然清淨
猶如滿月。光遍虚空無所分別。亦名無覺
了。亦名淨法界。亦名實相般若波羅蜜海。
能含種種無量珍寶三摩地猶如滿月潔白
分明。何者爲一切有情悉含普賢之心。我見
自心形如月輪。何故。以月輪爲喩。滿
月圓明體則與菩提心相類。凡月輪有
六分喩瑜伽中金剛薩埵至金剛拳有十
六大菩薩者。於三十七尊中五方佛名位
各表一智也。東方阿閦佛由成大圓鏡智
亦金剛智也。南方寶生佛由成平等性智
亦名灌頂智也。西方阿彌陀佛由成妙觀
察智亦名蓮華智亦名轉法輪智。北方不
空成就佛由成成所作智亦名羯磨智也。
中方毘盧遮那佛由成法界智爲本。已上
四佛智出生四波羅蜜菩薩焉。四菩薩即金
寶法業也。三世一切諸賢聖生成養育之母。
於是印成法界體生中流出四佛也。四方
如來各攝四菩薩。東方阿閦佛攝四菩薩。金
剛薩埵。金剛王。金剛愛。金剛善哉爲四菩
薩也。南方寶生佛攝四菩薩。金剛寶。金剛光
金剛幢。金剛笑爲四菩薩也。西方阿彌陀佛
攝四菩薩。金剛法。金剛利。金剛因。金剛語
爲四菩薩也。北方不空成就佛攝四菩薩。
金剛業。金剛護。金剛牙。金剛拳爲四菩薩
也。四方佛各四菩薩爲十六菩薩也。於三
十七尊中除五佛四波羅蜜及後四攝八供
養但取十六大菩薩爲四方佛所攝也
摩訶般若經内空至無性自性空亦有
十六義。一切有情於心質中有一分淨性
衆行皆備。其體極微妙皎然明白。乃至輪迴
六趣亦不變易如月十六分之一。凡月其
一分明相若當合宿之際但爲日光奪其
明性。所以不現。後起月初日日漸加至十五
日圓滿無礙。所以觀行者初以阿字發起
有之中分明。只漸令潔白分明證無生
智。夫阿阿字者一切法本不生義。准毘盧遮
那經疏釋阿字具有五義。一阿阿字短聲
是菩提心。二阿字引聲是菩提行。三暗字
短聲是證菩提。四阿字短聲是般涅槃義。五
阿字引聲是具足方便智義。又將阿字配
解法華經中開示悟入四字也。開字者開佛
知見。雙開菩提心。如初阿字是菩提心
義也。示字者示佛知見。如第二阿字是菩
提行義也。悟字者悟佛知見。如第三暗字
是證菩提義也。入字者入佛知見。如第四
惡字是般涅槃義也。總而言之具足成就第
五惡字。是方便善巧智圓滿義也。即讃阿
字是菩提心義頌曰。八葉白蓮一肘間。炳現
阿字素光色。禪智倶入金剛縛。召入如來寂
靜智。夫會阿字者皆是決定觀之當觀圓
明淨識。若纔見者則名見眞勝義諦。若常見
者則入菩薩初地。若轉漸増長則廓周法界
量等虚空。卷舒自在當具一切智。凡修習
瑜伽觀行人當須具修三密行證悟五相
成身義也。所言三密者。一身密者。如結契
印召請聖衆是也。二語密者。如密誦眞言
令文句了了分明無謬誤也。三意密者。如
住瑜伽相應白淨月圓滿觀菩提心也
次明五相成身者。一是通達心。二是成菩
提心。三是修菩提心。四是金剛身。五證無
上菩提獲金剛堅固身也。然此五相具備
方成本尊身也。其圓明普賢身也。亦是普
賢心也。與十方諸佛同之。亦乃三世修行。
證有前後及達悟已無去來今。凡人心如
合蓮華。佛心如滿月。此觀若成十方國土
若淨若穢。六道含識。三乘行位。及三世國土
成壞。衆生業差別。菩薩因地行相。三世諸佛
悉於中現證本尊身滿足普賢一切行願。故
欲求妙道修持次第從凡入佛位者。即此
三摩地者能達諸佛自性悟諸佛身法證
法界體性智成大毘盧遮那佛白性身受用
身變化身等流身。如金剛頂瑜伽經説一切
義成就菩薩初坐金剛座取證無上道。遂
蒙諸佛授此心地然能證果。凡今之人若
心決定如教修行不起于座三摩地現前。
應是成就本尊之身。故大毘盧遮那經供養
次第法云。若無勢力廣増益住法但觀菩
提心。佛説此中具萬行滿足淨白純淨法
也。此菩提心能包藏一切諸佛功徳法故。若
修證出現爲一切導師。若歸本則是密嚴
國土不起于坐能成一切佛事。讃菩提心
曰。若人求佛慧通達菩提心。父母所生身
速證大覺位云云此是三摩地法。大綱如此。
然其三密五相修證行相別有密授。此中不
可載也
問。此有多疑。一。初文云於内心中觀日月
輪。而後但有月輪之觀。二。初文云我見
形如月輪。而後文云人心如合蓮華佛心
如滿月。三。初文云凡月輪有一十六分*喩
瑜伽中金剛薩埵至金剛拳有十六菩薩
者而後文云有情心中一分淨性如月十六
分之一。月一分明當合宿際爲日光奪。所
以不現。後起月初日日漸加至十五日圓滿
無礙。若爾十五日時有十五分明白。何以
爲十六分而喩十六菩薩。四此文云有情
心中一分淨性如月十六分之一。而蓮華三
昧經云三十七尊住心城遠離因果法然
具五。此文意由成五智成五方佛。法界性
智爲本。以上四智出生四波羅蜜。四波羅
蜜印成法界體性中出生四佛。四佛各攝
四大菩薩以爲十六菩薩。大日流出内四
供養。四佛流出外四供養。四攝菩薩合三
十七尊。若觀行人圓滿十六菩薩三摩地已
即得五智。五智如是出三十七尊。而出生
義。東方金剛威世界阿閦如來有四親近菩
薩。南方寶莊嚴世界寶生如來有四親近菩
薩。西方大蓮華法藏世界阿彌陀佛有四親
近菩薩。北方羯磨輪世界不空成就如來有
四親近菩薩。義釋云妙華布地胎藏莊嚴世
界大日如來是似他方佛菩薩也。非觀行
人自心之佛。六。此文意云北方不空成就
佛。而禮懺云作變化身釋迦牟足佛。七。此
論是不空所釋而何引用一行所記大日經
疏。又彼疏中無此開示悟入釋。八。此文云
若歸本則密嚴國土。而義釋云。悉地宮有三
種。上品密嚴土法界宮。中品十方凈嚴土。下
品諸天修羅宮。既云十方凈嚴即是他受用
土。而何今云歸本
答。一一會之。一。若一字儀軌於此月輪處
令觀日輪。其例多故云觀日月輪
二。義釋云。凡人胸有干栗駄心。有一肉團。
體有八分。状如蓮華。男仰女伏。觀此八
分以爲妙法八葉芬陀利華。金剛頂宗觀
此肉團以爲月輪。上觀八葉蓮華。又大論
云。普賢文殊等如十四日月。佛如十五日
月。故此文云。人心如合蓮華。佛心如滿

三。劫義中云。月宮中有十五青衣。青衣日日
一人來會。故十五日月輪漸黒。青表日日一
人去散。故十五日月輪漸白。故知月黒白分
各十五分。然以黒時尚有白義白時尚有
黒義故白黒分各十六分。但以白滿之時日
月遠望日光不奪。黒變之時日月相過日光
映月故有合宿奪光之
四。理趣分云。以十六大菩薩生獲得如來
執金剛位。釋云。滿足十六大菩薩三摩
已獲得佛位三摩地儀軌。亦云。後十六生
成正覺。此十六大菩薩是因。因此成就五
智。五智示現五佛。法界性智出生四密。四
密出生四佛。五佛出生四攝八供。是故於
衆生心中自性具足此因果法。非是修因得
果所致故云三十七尊住心城遠離因果
法然具又非因果法中且約因分亦喩月十
六分。然此三十七及十六等一切衆生猶其
具足。故眞言者位位之中各具三十七及十
六等。當准天台六即義成佛及涅槃經月愛
三昧十五日智斷喩於四十二位可以意
得。故於此中以月十六日分喩十六菩薩
自有智斷高下之義。義釋佛慧初心以上始
用金剛頂十六大菩薩義。彼中無惑何有
高下。若非天台圓四十二位智斷互具之義
何以得會此等之文
五。一切衆生各具三十七尊之性。若修行人
證有前後會爲一佛一切諸佛互相渉入。
各取世界以化衆生故説多佛。亦説一
佛。兩倶無失
六。凡四方四佛各隨義轉用。是故大圓鏡智
出東方佛。胎藏東方是菩提心萬行首故以
寶幢佛爲菩提心幢旗之義。此界東方金剛
堅固自性身故以阿閦佛爲金剛義。言阿
閦者此云不動。不動即是金剛義故。平等性
智出南方佛。胎藏南方是菩提行。修萬行
故。以華開敷爲菩提行開敷之義。此界南
方福徳莊嚴聚身故。以寶生佛爲福徳義。
妙觀察智出西方佛。胎藏西方是證菩提故
以彌陀爲證菩提。其阿彌陀翻無量光。法
樂無量爲證菩提。此界西方受用智慧身故
以彌陀爲智慧義以阿彌陀是法門主。成
所作智出北方佛。胎藏北方是入涅槃故。
天鼓音以爲任運成就之義。譬如天鼓無思
而成事業故爲成所作智之義。此界北方
作變化身。故以釋迦爲變化義。又以北
方成所作智能成就事業決定不空。故以
不空成就亦爲成事作智佛。轉用如此不
可疑也
七。或目録云。菩提心論不空集也。有人因
判不空撰也。大阿闍梨云。論初先云大阿
闍梨云。是龍樹指我所承。我所承即妙吉
祥。今文殊是也。故不空譯梵文。非自所撰
也。註引大日經疏是後人加。然温古本有
此開示悟入之釋出於無所不至眞言處。有
人不見而言疏無。違
八。密嚴經云。密嚴佛土是大智慧是大寂靜
故。是寂光實報二土。今云十方淨嚴此是十
淨土他受用變化二土。故不可以嚴一
字相濫密嚴
問。唯識論等轉八識爲四智。四智心品念
念生滅。束四智爲三身。三身各有常無常
義。天竺論師解釋不同。今者且引一説釋
云。清淨法界轉依爲自性法身。轉第八識
爲大圓鏡智。轉第七識爲平等性智。轉第
六識爲妙觀察智。轉五識身爲成所作智。
四智自性爲自受用身。此爲十地所現一
分細相爲他受用身。若爲三乘所現一分
麁相爲變化身。故攝論云。自性法受用變化
差別轉。又轉識位諸論不同。具如彼説。大
智論云。智及智處名爲般若。佛地論云。有
五種法攝大覺地。謂淨法界及四智品云云
而今何言清淨法界名爲法界性智。足四
智爲五智。轉九識爲五智以五智爲五
身。五身五智法爾常住。亦爲四身四身五身
各互相具
答。唯識佛地三乘教故唯説不變眞如之理。
不説隨縁眞如之事。故轉八識爲三身。三
身各有常無常義。不説轉第九識爲體性
智。今眞言宗眞如淨心隨縁義故轉在纒中
第九淨識以爲出纒法界性智。亦轉八識
以爲四智。始從凡夫終至佛地四種地中
位位皆有轉於九識而爲五智亦以五智
爲五身也。五身者謂五智。如次清淨法身。
金剛堅固自性身。福徳莊嚴聚身。受用智慧
身。作變化身。亦爲四身。四身者。謂自性身。
受用身。變化身。等流身。等流身者六道隨類
等流之身。華嚴名摩拏摩化身也。亦爲三
身。三身者。謂法身報身應身。亦爲二身。二
身者。謂法身化身。亦爲一身。一身者。謂一
印曼荼羅中大日一身是也
問。法苑義林云。有義勝義諦中非身非不
身。誰有三種。依世俗諦隨機所現説有三
身。法身空理。報身空智。利物所現名變化
身。清辨等師皆有此義云云此即三論義也。
又金光明云。佛眞法身猶如虚空。應物現
形如水中月云云此義云何 答。此是今宗
有相曼荼羅無相曼荼羅義云云
問。尊勝瑜伽五智品中通達心眞言名爲一
切如來具三昧耶。發菩提心眞言亦名大
圓鏡智。初發心時便成正覺。即是法身之義。
加持菩提心眞言名平等性智。即是應身之
義。佛身圓滿眞言名成所作智。凈三業眞言
名妙觀察智。是應身之義。亦是後得智法身
之義。證菩提心眞言名方便究竟身之
義。或進修門中以方便爲究竟。即是後得
智法身之義。此五智後用大日法界印即成
具五分法身。己身爲毘盧遮那如來之身
云云又云。身口意業三密門。應化法身即三
密。五輪即是五智輪。五智便成五分身。五輪
盡攝法界輪。三密即是三身故。五輪者是地
水火風空。五輪以成器界亦成己身云云
若爾五輪以爲五智。三密以爲三身。又大圓
鏡智爲法身。平等性智爲應身。應身即
身也。妙觀察智爲應身。亦是後得智法身。
成所作智爲後得智法身。方便究竟智爲化
身。即是後得智法身。此五智後更用大日法
界性智印成大日如來具五分法身。若爾
六智四身。六智者。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
觀察智。成所作智。方便究竟智。法界性智。
四身者。法身。後得智法身。應身。化身。何與
前相違
答。義釋云。菩提心。黄色。是金剛性。是地。
行赤色。是火義。同文殊義。次成菩提
白色。是水義。次大涅槃色黒。風是。中心
空具一切色。即是加持世界曼荼羅普門之
會畢竟清凈無所不有也云云故。五輪即
是五智輪五智輪者即五方佛智。如次菩提
心。菩提行。成菩提。入涅槃。大方便。又彼文
云五智不云六智。故知方便究竟智是法
界性智異名。凈三業眞言即是法界清凈。諸
法自性清淨以爲句義即是清淨法界之
義。合彼五智以爲毘盧遮那五分法身而
已。文云。或進修行門中以方便爲究竟
者即是大日經三句中方便爲究竟也。又以
五輪成立情器亦是大悲胎藏所説。故引
胎藏釋此文意尤爲允
問。次其胎藏三摩地法云何 答。是亦祕密
之中最祕密也。故大日經云。祕中最祕密。義
釋云。此經文中有淺略釋有深祕釋。深祕
釋中亦有淺深云云故云祕中最祕密也。
供養法疏有三祕釋。一深祕釋。二祕中深祕。
三祕祕中最祕。今是淺略釋自爲四釋。今
三摩地法即是祕中最祕義釋云。不可以
莫耶干將授與嬰兒。恐必不知運用致自
害歟。三摩耶誡亦如前説。若阿闍梨爲人
造曼荼羅之時。若自持誦之時。先住佛室
作自灌頂以字燒字而成其器。五輪同體
以爲自身則觀心處以作圓明。圓明
觀干栗駄心以爲妙法芬陀利華。八葉蓮臺
鬚蘂具足。當以十二眞言王字而布臺。
亦以空點安布九處。白蓮臺上而布種子
變爲大日如來之身。結跏趺座入法界定。即
是一切有情色心實相。本有之佛。次八葉各
布種子變爲四佛四菩薩身同入三昧形
色不同。東方葉上觀寶幢佛。是菩提心。如
世軍中有幢。是衆中之首。軍之標幟感所
瞻望。進止之節莫不隨之。一切萬行此菩
提心以之爲標爲主故得名也。南方葉觀
華開敷佛。此是行義。十度萬行資菩提心次
第敷榮牙莖華葉滋榮可愛。故得名也。西方
葉觀阿彌陀佛。是受用佛。即是成大果實
受用其果無量不可思議現法之樂。皆得
名也。北方葉上觀鼓音佛。是方便也。既得
大果自受用已。普爲一切衆生演種種方
便成所作智。猶如天鼓之音無思而成事
業。故得名也。又前經云。北方阿閦者
誤。此是瑜伽義。與此不相應以鼓音佛
爲定也。東南葉觀普賢菩薩。是菩提
也。若無此妙因終不能至無上菩提。故最
初得名。西南葉觀文殊師利。是大智慧也。
先發淨菩提心如普賢觀經次第。乃至毘盧
遮那遍一切處常樂我淨波羅蜜之等所攝
成。皆是淨菩提心也。次即説第一義空。我
心自空善惡無主。觀心無心法不住法
即妙慧也。以此第一義空之妙慧淨彼遍
一切處淨菩提心。平等慧利刄斷無始無明
根即入菩薩正位。故雖有菩提心而無慧
行即不可成果故次明文殊也。西北葉觀
彌勒菩薩。即是大慈大悲。倶是第二句
之義也。以此大悲藏増長成就妙菩提樹
枝條華葉故次説彌勒也。若有慧而無悲
則方便不具則不得成菩提不能具六
度攝衆生也。東北葉上觀觀世音即是證
也。證謂行願成滿得入此華臺三昧也。若
就未成果時觀之此則差次淺深。今以
如來平等慧觀之從因至果。倶是如來一
身一智行耳。是故八葉皆是大日如來一體
也。又如字義。即是此之次第也。初阿字
在東方。如梵音阿字即有初首之義。以
順世間法諸方中東爲上。故喩菩提心最
是萬行之初也。其名曰寶幢佛。次即阿
是行也。若但有菩提心而不具修萬行不
成果。與前四菩薩義不殊。其佛即是華開
敷也。次即暗字三菩提也。以萬行故成正
等覺。其佛名阿彌陀。即西方也。次鼓音即
大涅槃。其惡字是正等覺之果故説也。次
即入中惡長聲字是方便也。此是毘盧遮那本
地之身。華臺之體云云行者觀心蓮上九位
種子尊形已竟。次於頂上十字之處觀一
暗字名百光王。即以百字而爲眷屬。放百
光輪而照身外。今布頂上。此有二義。一者
頂上暗字是菩提心之水。今注心上菩提
心之種子而令増長菩提種子。二者心上
阿字是發菩提之字。今示頂上暗字之果
令勸發其菩提行。爾時行者觀心蓮臺
八葉作中臺竟。其身即是曼荼羅海。從頂
至心爲第一院。從心至臍爲第二院。從臍
以下爲第三世間天院。諸尊形色相好各各
差別宛然。其自身中而現對之。猶如親入
佛會也。於其心上第一重中亦爲三部心
觀阿字。是如來部。佛地萬徳。或安頂上胸
觀娑字是蓮華部。大悲滋榮。或安頂左
額觀吽字是金剛部金剛。或安頂右。如
來部中一切如來智印爲主。不動明王降三
世尊以爲使者。蓮華部中觀自在尊爲主。
馬頭明王爲忿怒使。金剛部中執金剛爲主。
遜婆明王爲忿怒使。從心至臍第二重中
背後觀東方文殊眷屬三世佛母。脇右觀北
方地藏眷屬萬行幢旗。脇左觀南方除蓋障
尊除障三昧。腹前觀西方虚空藏尊與願神
力。從臍以下第三重中腰後觀東方初門
中釋迦眷屬。然於東方觀釋迦者。東方爲
始普化四方。例如佛光照東普及十方。
釋迦之後觀東方帝釋眷屬。腰後之左觀
東南方大仙眷屬。腰左觀南方閻魔羅王眷
屬。腰前之左觀西南方羅刹鬼王眷屬。腰
前觀西方水天龍王眷屬。腰前之右觀西北
方風天眷屬。腰右觀北方毘沙門八大夜叉。
腰後之右觀東北方伊遮那天眷屬。帝釋之
右觀上方梵王眷屬。水天之右觀下方地天
眷屬。帝釋之左觀日天眷屬。水天之左觀
月天眷屬。如是等尊若觀種子。若觀印形。
若觀尊像。若三同觀。中臺爲菩提心爲
之句。第一第二重院爲大悲爲根之句。第
三重院爲方便爲究竟之句。然未見諦人猶
未能知毘盧遮那作種種神變等。但是
觀心成就耳。然有一事眞實不虚。所謂
我即法界。我即毘盧遮那。我即普門身此
事不謬。何以故。一切有情色心實相從
本以來大日如來平等心。非是成正
覺時強空諸法。令成法界。故今行人隨
觀我即法界。法界海會顯現自身。證有
前後體相一如。是故行者作此觀已。此人
即名爲佛也。一切行願一念具足。一切所
作同等諸佛。一切世間敬如諸佛。若眞言
者常觀行之行住坐臥與海會倶。地波羅
蜜一生滿足。即以此身遍滿法界云云此是
大綱。不能具説。別有祕密三摩地法具如
本教云云若欲學此法者必須隨師受之。
不得師心自披此文。縱隨師受得者向
未灌頂者不得輒説。若輒説者現世中天
招殃死墮無間獄也
問。今聞金剛胎藏三摩地法竝有三摩耶
誡。必須隨師受之。不得師心自披其文
者竝有難也。何者毘盧遮那經序云。北天竺
境有一小國名突魯羅。其國石山半腹有
祕密經藏。毎至八月有無量猨披祕密
藏。一時風吹梵夾一本墜墮於地。樵夫取之
以上國王。國王歡喜與之達磨掬多。達磨
掬多得之自披得旨以授國王。我善無畏
三藏和上亦得其法。開元之初來於此地翻
譯以爲七卷。一行筆受受和上決。乃作義
釋。都有大日經七卷釋十卷。都會曼荼羅一
云云若爾達磨鞠多自披此文。何故不中
夭而長命哉。善無畏傳云。達磨鞠多在世已
八百年。齡如三十歳。一朝乞⻝。良久而歸
語云。我往大唐白馬寺千僧齋所而歸云云
又准金剛頂義決。龍樹呪白芥子打開南
天鐵塔之戸自入其塔。誦此金剛頂經以
傳於世
答。彼大日經序是俗人東宮學士所撰。諸
阿闍梨未許此序。有二失故不用此序。一
違胎藏相承失。此胎藏教大日如來授金剛
手。金剛手授大那蘭陀寺達磨鞠多。達磨
*鞠多授同寺善無畏。二違供養法疏失新
羅國零妙寺釋不可思議撰供養法疏云。中
天竺國大王小子可繼王位。小子逃出投託
隣國之后我之阿姨出家。爲請境内高徳法
師出家學道。小子一聞便領妙宗。又求賢
師五十餘國。至北天竺乃有一城名乾陀
羅。其國之王仰馮和上受法念誦其經。文
廣義深不能尋逐供養次第。求請和上供
養方法。和上受請於金栗王所造塔邊求
聖加被。此供養法忽現空中金字炳然。和上
一遍略讀分明記著。仰空云。誰所造也。云
我所造也。問。阿誰我也。云我是文殊師利
也。即喚書人遂使寫取即與其王一本。
自寫一本隨行。將行流通四方也。所謂小
子者厥號善無畏三藏和上即是。小僧不可
思議多幸面諮和上。所聞法要隨分抄記
云云可謂受經*掬多之。後得文授念
誦次第。又今沙門智藏金剛頂義訣云。此
經有百千頌廣本。其百千頌本復是菩薩大
藏經中次略也。其大經本。阿闍梨云。經夾
廣長如床。厚四五尺。有無量頌。在南
界鐵塔之中。佛滅度後。數百年間。無人能
開。此塔以鐵扉鐵鎖而封閉之。其中天竺
國佛法漸衰時。有大徳先誦持大毘盧遮
那眞言得盧遮那佛而現其身及現多
身。於空中説此法門及文字章句次
第令寫訖即滅。即毘盧遮那念誦法要一卷
是。時大徳持誦成就願開此塔。於七日中
遶塔念誦。以白芥子七粒打此塔門乃
開。塔内諸神一時踊怒不令得入。唯見塔
内香燈光明一丈二丈。名華寶蓋滿中懸列。
又聞讃聲。此時大徳至心懺悔發大誓願。然
後得。入此塔中。入已其塔尋閉。經於多日
誦此經王廣本一遍。爲如⻝頃。得諸佛菩
薩指授所堪記持不忘便令出堵。塔門還
閉如故。爾時書寫所記持法有百千頌。此
經名金剛頂經者也。菩薩大藏塔内廣本
絶世所無。塔内燈光明等至今不滅。此經
百千頌本此國未有。此略本至此土云云
文言大徳者即龍樹菩薩。據華嚴傳此菩
薩昇都率天上取得華嚴經也。又入龍
宮誦得華嚴小本。此菩薩已持大日眞言
而得盧遮那佛爲現其身授念誦法要後
入鐵塔。又據金剛界相承大日如來授金
剛手。金剛手授妙吉祥。妙吉祥授龍樹
可謂受大日眞言於妙吉祥之後得盧
*遮那念誦法要
問。此眞言教天竺大唐日本佛滅度後幾百
年許各相傳耶 答。若天竺國佛滅度後常
傳此教。但以無機未入其手。何以知之。
且金剛界大日如來傳金剛手。金剛手傳妙
吉祥。妙吉祥即文殊。傳龍樹。龍樹七百年
出。出楞伽摩耶經也。龍樹傳龍智。龍智在
世三百歳間。玄奘詣彼先學三論空宗。于
時龍智齡如三十歳。出玄奘別章。玄奘歸
後。龍智猶存。龍智傳金剛智。金剛智唐開
元初來到以傳唐國。此金剛智以傳不空。
又西域記。佛滅千年。護法清辨起空有
諍。清辨修觀音法七日。觀音現眞身言。
當往南天竺國逢金剛神請受祕法。清辨
如教至南天境山中逢金剛神請受得祕
法。祕法持誦呪白芥子。開阿修羅宮戸而入
⻝長壽藥。以待彌勒出世決疑。此亦執金
剛手菩薩一千年間傳眞言教。若爾三論祖
師迴心眞言修得下品悉地住修羅宮。又
胎藏界大日如來付金剛手。金剛手數百年
後付*掬多。*掬多在世已八百年付善無
畏。善無畏唐開元中到來傳之。故知天竺
常傳此教。然沙門無行唐代西遊寄書中
華云。近者新有眞言教法擧國崇仰。是約
機會之時始聞此法邊。然論玄奘西
遊之世亦有二説。一説佛滅一千一百年中。
以千年時護法檀越玄鑒居士持十師論。玄
奘相逢得彼論故。一説一千五百餘年。玄
奘表云。像教東漸將垂六百。正法五百。像
法千年故也。此玄奘後金剛智來。故准二
説可知眞言傳唐之年代也。我日本國延
暦年中。叡山本師入唐之時。空海阿闍梨
元爲藥生同共入唐。値遇慧果阿闍梨而
蒙灌頂。即本師先還平城北野始行灌頂。
七大寺十大徳有勅以爲灌頂弟子。此延暦
代是佛滅後前二説中第二説云千八百年。
而福貴和上群家諍論云眞言新起者。沙門
蓮剛定宗論破云。眞言本傳以自新聞而
言新起。是故可云新聞。不可云新起也
云云
  永享八六三不慮傳領了一宗之證本何
者如之尤以可祕藏之妙香院御殿傳大
乘院殿證明云彼云此可貴可崇只今相傳
宿宿歟且冥慮歟感悦之而已
  遍照金剛實助

眞言*宗教時義*第

問。此眞言教何以爲用 答。凡眞言教自他
受樂以爲力用。何者自性自受二身所説祕
教自受法樂以爲力用。他受變化等流身等
所説祕教他受法樂以爲力用
問。何以云爾 答。四種曼荼羅皆是祕教。四
種法身自爲主伴皆説四曼荼羅理法名
自性身自受法樂。四種智身皆爲主伴皆説
四曼荼羅智法名自受用自受法樂。故釋不
可思議云。問。誰説阿字。答。有三釋。一深祕
釋。大日如來説此阿字。二祕中深祕釋。阿字
自説阿字。三祕祕中深祕釋。眞如理智説此
阿字云云此中眞如理智説此阿字是自性
身自説法曼荼羅。阿字自説阿字即是四曼
荼羅皆是祕教。以此例知大三羯等各用三
釋。亦是自性自受得説此三。此三亦即皆
是祕教云云四種他受用身自爲主伴皆説
四曼荼羅隨他意法名他受用他受法樂。四
種變化身佛自爲主伴皆説四曼荼羅變化
教法名變化身他受法樂。四種等流身佛自
爲主伴皆説四曼荼羅隨類教法名等流
身他受法樂。故華藏界百葉臺等臺上爲主
葉上爲伴爲諸菩薩隨他意説。其中皆有
四身之説四曼之文。大小釋迦應化五乘以
爲眷屬隨他樂説。其中亦有四身之説四
曼之文。九界化身應化九界互爲眷屬隨
他欲説。其中亦有四身之説四曼之文
問。四種曼荼羅中唯羯磨曼荼羅現三密作
事業。若然大三法曼荼羅已非三密。何有言
教。故名自性自受。又若他受變化等流約羯
磨輪可是祕教。約餘三輪可非祕教
他受用變化等流等所説經中皆説自性法
身定不説法亦無四曼荼羅。文而何今云
皆有四身之説四曼之文答。文字實相
義頌云
    五大皆有響 十界具言語
    六塵悉文字 法身是實相
曰。五大者地水火風空。此是顯密二義。
顯五大者如常釋。密五大者。五字五佛海會
諸尊是。五大義。此外五大皆具聲響故
曰五大皆有響。次十界具言語者一一切佛
界。二一切菩薩界。三一切縁覺界。四一切聲
聞界。五一切天界。六一切人界。七一切阿修
羅界。八一切傍生界。九一切餓鬼界。十一
切捺落迦界。此十界所有言語皆由聲起。次
六塵悉文字者。謂色聲香味觸法此六塵各
有文字相。初色塵字差別。頌曰
  顯形表等色 内外依正
法然所成謂法佛依正。或隨縁顯。謂若報
身等流身依正。上説依正通四種身此約
佛邊。若約衆生本有法身身土本有。六道
身土隨業縁是名法然隨縁文字云云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410 411 412 413 414 415 416 417 418 419 420 421 422 423 424 425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