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華嚴五教章見聞鈔 (No. 2342_ 靈波記 ) in Vol. 00

[First] [Prev+100] [Prev]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乘體耶 答。指事問答。指事云。言若人
根明利至說無盡佛法者。問。三乘敎中。亦
佛法。何唯爲菩薩道云耶。一乘敎中
菩薩行何故說無盡佛法乎。答。三乘中。
行布一相因分少分佛法。以
伴無盡果分圓滿十佛境界故。唯是菩薩所
知。因分之少分故。隨初心菩薩機。故云菩薩
。一乘敎中。寄普賢門。顯主伴無盡果海
十佛境界。故名說佛法。是故下云。不
乘一相一寂等法也。此之謂也師云。一乘
普法機。從最初普解故。信卽佛信。解卽佛
解。行卽佛行。故更無他物。是故從最初。普
門機所修行。用一一無盡佛法。故因果皆同
性海也。指事釋義至委悉也。可
三十四。問。今第九地經文付。法相學者此文
會云。有大慈悲心。饒益諸衆生者。是約
增菩薩。有無上心決定樂大事者。約智增
也。然性宗學者。誤依此文。立四乘義。道
理不爾云。爾者如何 答。說四乘此一
處局可爾。其餘經文。如上所引。其上至
。於菩薩權實事。分明文在之。六十
華嚴經五十九云。善財。汝應大歡喜。不
久當大果報故。無量菩薩。於無數劫
行菩薩。汝今一生。皆悉具得。皆由眞心
精進力故。其有是法者。當如
財之所修學。便得竟諸菩薩行滿一切
一切法。譬如慶雲隨所覆處能降
。隨智願菩薩行。亦復如是。善財當
知。我所顯說。皆是普賢菩薩所行。應當了
知近善知識。過去諸佛。專求菩提。修習此
。於無量劫。諸有爲中受無量苦。猶不
遇過去諸佛。不是行。善財。汝今皆得成
。聞諸佛法。行菩薩行此經文。無量
菩薩。於無數劫者。是權宗菩薩說也。汝
今一生皆得者。一乘敎菩薩。卽善財童子是
也。次過去諸佛。專求菩提。乃至受無量
。猶不値遇者。是三乘權敎佛也。汝今皆
得者。一乘敎菩薩也。彌勒。已對善財。約
因權果。讃歎之也。此文分明於菩薩
。於佛果權實其上約果歎
之時。以三乘菩薩權果。望一乘敎菩薩。猶
勝見 尋云。此經意。於佛果
耶 答。經約敎道施設。分權實故。如
是說之也。證道門之時。於佛非勝劣
爲言
三十五。問。善財童子。上根悲增菩薩也。此
大悲廣功德歎爲。望智增菩薩之也。次
亦此善財歎爲。智增所得佛果望歎之歟。只
善財廣大因行歎故。智增菩薩因果望。善財
悲增功德歎歟。如何 答。悲增者。修三祇長
遠修行。然今善財。一生皆得者。豈云
耶。若爾者。諸菩薩。於無量劫修云。此等
行相。猶悲增之義。種種&MT10769;勢。不
爲言若又諸菩薩悲增故不成佛以。智
增成佛歎云者。在智增成云必因行修必可
三祇長遠之修行故。成佛答長因成佛
也。今善財不爾。諸菩薩廣劫修因行。一生
皆得。說廣劫成佛果。一生皆得述故。知
菩薩非智增。非增一乘修行之人。是故。今
經文。於菩薩權實。諸菩薩是權乘菩薩
也。善財是一乘菩薩也云事。經文明也。其
上悲增者。是上根菩薩也。智增是漸悟菩
薩。豈上根菩薩。下下劣漸悟等
三十六。問。菩薩法。諸佛法者。約三乘一
差別歟。於三乘中因果差別歟 
答。一義云。聲聞十地。緣覺十地。如文易
知。菩薩法者。是權乘十地也。諸佛法者。是
一乘十地也。然付此四乘地。相待絕待兩門
アリ。諸佛十地中。第十地毘盧遮那智藏大
海地。除前九地。是三乘十地相待論一乘
十地也。第十一地。卽絕待不生建立故。一
乘十地中相待前九地。及相待三乘。皆是第
十毘盧遮那智藏大海流入也。其故彼同性
經。至第十一地。廣說眞性無生道理故也
爲言
  已上


五敎章見聞抄上卷第二

  二同敎已下
一。問。當宗意。同敎得名者。是何道理耶
二。問。同敎中分諸乘者。以何道理。名同敎
  一乘
三。問。於上同敎。會昔成今。彰今異昔之二
  重義相開。爾者。今分諸乘。融本末二科
中。何可攝乎
四。問。攝方便攝言。是指何物乎
五。問。章云。約所流云云然所引文云。汝
  等所行是菩提道所流一乘。不成

六。問。三中大乘爲一乘權大乘融一乘
  法同爲一乘歟。將直權乘菩薩。望
殊勝。故名一乘
七。問。章云。餘二即非眞。○此二有文意
  云云爾者。此二位共是殊勝門也可云乎
八。問。餘二即非眞者。大小二乘之釋&MT10769;
  就義釋
九。問。章云。止息故説此文亦大小二
  乘義在之歟
十。問。教事深細者。教事共深細云事歟
十一。問。今章八義者。同此論
十二。問。兩二重意樂者。云何可心得
十三。問。攝大乘論。全是十義方便一乘更
  無八意説。今章可何攝論
十四。問。此世親攝論意。十義八義中何耶
十五。問。性不同者。其相云何
十六。問。此論二意樂者。其相云何
十七。問。化故者。此文意云何
十八。問。論文云。前偈以了義一乘。後
  偈以密義一乘爾者。法無我已下。
八義約不了密義見。若爾者。以何道理
問答中顯了故。除究竟一乘句釋歟
十九。問。論云。定性説一乘此一句。諸
  論中無之耶
二十。問。法相意。菩薩化現顯無餘後還
  生之相云事。抑依何聖論。如此釋之耶
二十一。問。定性無性皆成義。性宗意。屬
  意趣
二十二。問。梁論云。定性説一乘。豈非十一
  義意趣

  二同教已下建武元年五月十日始之
一。問。當宗意。同教得名者。是何道理耶 
答。一義。師云。當宗同教得名。定三一合論
之也。能同所同等義。約非得名也。一
乘心。同教義雖廣。不二門。一會
成今義是名三乘
同教之義
二彰今異昔義是名一乘
同教之義
一會昔成今者。一切小乘五戒十善。皆其當
分サナカラ佛因佛行談邊三乘同教。名是直
三乘合名一乘之義。次説四乘三乘外別非
一乘也。疏一上云。如三點以成一伊
別非伊。伊具三點抄二下云。別説三
乘。三皆是權合爲一故得實。非三點外
更有一伊此文。成三乘同教義也。
第二彰今異昔者。昔日大有權實。權實共
法華一實者。皆是不足故。昔權實一乘
三乘歸法華一實故。依之立一乘同教也。
疏一云。若依昔未説一切具有如來知
。根敗之種。今並説成抄二云。謂昔日
大乘。亦説如來藏性眞實。涅槃法身
眞如之理由。未曾顯説一切衆生。皆悉具
如來知見○則一乘三乘。昔權今實。於
昭著權。是爲化語物雖廣。於實體不足。
皆屬法華。固其宜矣此文。立一乘同
教義也。是爾前之中。大乘有權實。權實共
是望法華。是不足故。別立一乘也。然此乘
三一合論義。故名一乘同教爲言
二。問。同教中。分諸乘者。以何道理。名
教一乘耶。既云分之故。無三一合説之義
爾者如何 答。五戒十善等分齊。全ヲサヘ
テ。佛因佛行見。只五戒十善同教。十善同
教。五戒同教一乘名。或聲聞縁覺體ヲサヘ
テ互佛因見。是同教二乘名。同教一乘名
也。望能同一乘同教一乘所同人天
乘及所同二乘時。同教人天乘教。同教二
乘教等名也。乃至。同教三乘同教一乘教等。
淺至深。皆以此趣。於同教種種不
。故名分諸乘也。若不佛因佛行門。直
同教者。如何於人天小乘等當位。與
教一乘名乎。如此雖能同所同義。同教
得名。不能同所同義也。只三一合論故。
同教名立也。若如此當位當位。於諸乘當
佛因佛行見。一一一三和合義成。故名
爲言
三。問。於上同教。會昔成今。彰今異
之二重義相開。爾者。今分諸乘。融本末。二
科之中。何可攝乎 答。二門共。分諸乘中。
同教一乘。可攝在也 問。同教一乘者於
法華一乘。不會昔彰今兩重云云然今
章。於同教兩重不同之中。融本末者。不
會昔彰今兩重。抑何義所得耶 答。
法華兩重差別。於分諸乘立之也。是從
三入同機也。決擇其意中。第七類是也。今
當章融本末者。法華中。會昔彰今機法全是
本來不別教一乘也。雖爾。今同教云事。
從三入一機。是漸悟故。且名同教也。是即
決擇其意中。第八從三入別機也爲言
四。問。攝方便攝言。是指何物乎 答。三乘
教理行果四法指也。抄二云。然開廢等言。有
通有局。若約局者。約教則廢三立一。三
教虚設故。約理則開三顯一。言三理
於一極。開三理。一極自彰故。約行則
三爲一。三乘之行。皆佛因故。約果則
三歸一。三乘之因。同歸一果。三乘之
果。非究竟若約通者。唯廢一種。即
於教開會等言。並通三種師云。以
此釋。當章攝方便攝言講。是故私勘此文
也。講之趣。三乘之方便教理行果四法。直一
乘道。攝歸顯平等大會之義。是云攝方便
也。其法華諸有所作之義文引爾。此文開
入四佛知見。説了。諸有所作皆爲一大
説故。四佛知見。以爲一大事。今攝方便
一乘者。此一事以直名一乘見。爾者無
歟。依之。天台就此文。於一大事一。以
四一之也。法華第一方便
云。舍利弗。云
何名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如來但教
菩薩。諸有所作常爲一事。唯以佛之知
。示悟衆生此經文。以四佛知見
一大事説。若爾者。攝方便一乘者。所有
三乘五乘等法。此四佛知見攝歸説一乘
意得 尋云。就此文。天台一大事因縁一字
於。四一之義釋成見。其文云何 答。教一理
一行一果一等釋歟。天台文句在此釋。一義
云。攝方便者。遠一乘遠方便故。直三乘一
乘望名攝方便一乘也。此義一往雖文。
甚背所引文之故。&MT10769;依用
五。問。章云。約所流云云爾所引文云。汝
等所行。是菩薩道此文一乘義。於所流一
。不成其證。爾者如何 答。設所流也。所
流之體。即非佛行者。不一乘也。爲
此義證。所流三乘等之處。當分ノハタハリ
ヲハタラカサスシテ。佛因佛行處名一乘
之義顯。今引之也。上攝方便。三乘權果一
乘攝歸釋之也。今汝等所行等文引意未
。所流處多其當位今佛因佛行也。縁覺其
當位即佛因佛行義以引證計也。喩百川處
大海濕性アリトハルカ。未大海
之時。諸河處本源濕爲言上攝方便義喩。百
川濕大海攝歸本源義顯。如二乘三乘等方
便。攝平等大會一乘。名一乘故不同也爲言
已上。師講説之趣也。一義云。如常。略
六。問。三中大乘爲一乘爾者。權大乘
一乘法同爲一乘歟。將直權乘菩薩望
二乘。殊勝故名一乘歟 答。一義云。三中大
乘。菩薩即無二之一故。以是名一乘也。其
故對二乘機。餘二即非眞破。菩薩ハツレテ
日比二乘不成佛疑ヒノソコエル也。自
菩薩自分。自身速成解了。更法華一乘成
佛無異。只昔日二乘不成佛見解改計也。
是故此菩薩見解改處。即名爲一乘也。更此
菩薩處。更無別一乘。依此道理。立殊勝
門一乘也 尋云。菩薩是解改故。此菩薩外
一極體。故以此菩薩。名殊勝門一
者。二乘入法華平等一極之故。可
勝一乘也。若二乘非眞滅度破故。非
云者。菩薩三果各別疑網アリ。以之不
殊勝。是以。宗家已深破二乘。即是破
三釋故。於菩薩尚被之義也。如何可
殊勝乎。進退有疑 答。實如&MT10769;。破則三
乘共破。故不殊勝。取則三乘共取故
殊勝言。可三乘云。&MT10769;勢雖爾。簡二乘
菩薩一乘事。於二乘者。方自作
成佛解了。專對彼説非眞滅度故。昔不成
佛思ヒルカエシテ。法華會場。自身成佛之
悟開。是故今昔即有異。於菩薩自分者。元
成佛之思。於自身成佛之義者。今昔更無
異。二乘開會已後。今昔不同。菩薩今昔
異望。以菩薩專名殊勝。以二乘
殊勝云事道理明鏡歟。於菩薩破三
見故。於二乘昔不成佛也思見解。法華已
後二乘皆可一極之見解。始聞悟計歟。
此菩薩自身成佛昔見解上。二乘皆可
見解重。只即此菩薩外。更有一乘之。
是故。以此菩薩。可殊勝門一乘爲言
重意。於二乘。汝所得非眞滅度キラツテ。
平等大會一實歸。於菩薩者。唯此一事實
歎。其上二乘成佛解了重。此菩薩外。更無
一乘。此菩薩即是一乘故也爲言
意。三中菩薩以名一乘。即以無三一
一乘義。是以下結釋云。亦雖大同一也釋。即
此意也 尋云。無三一以。名殊勝門一乘
事。道理不明。其故至次下一乘所由釋
之時。同是菩薩所乘此釋意。三一不同。菩
薩名通故。以菩薩一乘見。更以
三一。名一乘之義。科段都所見也。次又
大同一也云解釋以。結釋得意。上三中
大乘名一乘事。即無三之一也云事。道理&MT10769;
思。其故。既以文字上解釋ヲヘタツ。知是
又釋也云事。隨古來以此義當章文
理。更無異端歟 答。同是菩薩所乘者。是
三一合説道理釋故。同教一乘得名釋得
歟。其故。於此菩薩者。昔所期成佛。今日法
華所顯成佛。於所期成佛。今昔無異故。
一乘菩薩。三乘菩薩。同是菩薩無權實
見。是三一合故之道理。同教一乘義也 問。
別教權實有異。若三中菩薩以爲
一乘者。設望同教一乘。何不權實不
耶。爾別教望權實不同分事。解釋意趣
&MT10769;知。如何 答。今三中菩薩雖大同一故權
實不二三一合説故同教名義邊釋故望
權實
七。問。章云餘二則非眞此文意有云云
者此二意共是殊勝門之建立也可云乎 
答。此等談門。皆是同教一乘法門故。別教
義不可交。爾就此經文。有隨文就義兩
釋。隨文意。聲聞縁覺爲二乘。就義釋意。大
小乘可意得也釋許也。若望上別教等釋。
此殊勝門心也ト云ニハ非 尋云。大小二
乘釋。別教一乘限釋。道理未其旨。設
同教。三乘外有一乘。尤可大小二乘
。如何 答。總非此義。雖爾。同教意。尚
三一合論義故。純四乘義&MT10769;成之分在之。其
故。會昔成今之時。三乘外別一乘無故。強
義説四乘邊。三一差別&MT10769;簡別故。今
純一乘。望別教大小二乘釋也。一義云。
今章若望上別教者。直約別教之。只
即此同中。必有別義釋故。以必有別義之
。望上別教釋也。若爾者。今大小二乘釋。殊
勝門建立。亦同教一乘意。若望同教已下
釋意。同雖同教。無必有別義道理者。同教
意不四乘義歟。設雖必有別義之
道理。同教一乘意。豈不四車義乎。若
四車義者。何約同教。不大小二乘
之義乎。其上望上別教者。同教中必有
義道理云會釋道理未用之。爾者如何 
云云
八。問。餘二則非眞者。大小二乘云釋。若義
道於前後經文。其道理有。即就義釋可許。
若無此義者。設釋有何證據乎 答。法華
第一方便
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
二亦無三○濟度於衆生此經文。隨
文就義二義可有。若餘二則非眞。&MT10755;
小乘文相下連得意。以聲聞縁覺。爲二乘
之義也。是隨文釋意也。若餘二則非眞言。上
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義理是見。上唯有
一乘法者。今唯此一事實也。上無二亦無
三者。即今餘二即非眞也云義。道理文亦
違也。無二即二乘。無三則大乘菩薩
故。上無二無三等道理。大小二乘云義相應。
此得意。即是就義釋意爲言
九。問。章云止息故説二等此文又大小
二乘之義在之歟。若有云者。彼經説化城
事。就二乘之故。止息之言。不
薩二乘。若無云者。今既二文引了。此文有
釋故。止息故説二之文。可大小二乘
云事。文相明也。爾者如何 答。大小二乘
料簡。可二文故。止息故説二之二者。大
小二乘。若爾者。菩薩必可化城也。但化
城以二乘本事。其條勿論也。迴小入大。
是法華大乘故。雖然。菩薩不化城云非。
是以化城喩品末云。但是如來方便之力。於
一佛乘分別説三。如彼導師爲止息故。化
作大城今准此經文。於一佛乘。所
三乘機。皆可化城云事。經文分明
也。彼長行文。至偈頌。重顯此義之時云。諸
佛方便力。分別説三乘。唯有一佛乘。息處
故説二。今爲汝説實。汝所得非此文。
上長行文之。止息故説二者。大小二
乘也云事分明也。今頌文分別説三乘者。長
行分別説三一句當也。今頌息處故説二者。
止息故化作大城句當也。唯有一佛乘
者。於一佛乘句當故。偈頌長行。一徹得意。
息處故説二者。是大小二乘也云事
十。問。教理深細者。教事共深云事歟 答。
教深也。事細也云事也。折薪第一云。五約
下。謂教深而事細也。言教深者。下文云。以
法華中亦顯一乘別教故。言事細者。下文
云。其處隨教即染歸淨。探玄云處有
細。麁者劫火燒滅。細者常存故。如
。衆生即見劫盡。我此土安穩等。若唯約
三乘。靈山即化佛居處。若唯約一乘。即居
蓮華藏世界。今既即化土。以顯報土。正是
三以顯一。故屬圓教下文云。攝化
章也。此&T047368;意。教深者所同。事細者宗也。法
華甚深故。説即深歸淨土爲言當科本
意。事深以爲一乘也 問。依今經華藏世
界品。廣明世界建立者。經云。華藏世界
海。法界等無別。莊嚴極清淨。安住於虚空
云云此一頌。明世界自體也。次百頌純持
刹網二。初云此世界海中。刹種&MT10769;思議
。九十一頌。等持諸刹也。於此諸刹。有
十重世界建立。説諸刹。經文云。一一刹種
中。劫燒不思議。所現雖敗惡。其處常堅固
云云次法華之常在靈鷲山乃至衆生見劫
爾華嚴法華兩經説相更無違。爾者。今
此二經等説。共教事深細科。可相攝乎 答。
今經廣直二十重諸刹。説其處常堅固。彼法
華當今二十重第十三重二十八世界。今説
常在靈山等是也。亦今經初云其地堅固金
剛所成此經文。宗祖本末兩刹圓融義
釋。爾者准此文。今於諸刹。説其處常堅固
。本刹末刹相融。本自具足義有之歟。若
爾者。今經所説。非當刹所攝歟。玄十八云。
二類結中。如此祇樹等此也。一切法界。
類通法界同此現土。此處隨麁是須達所造
然其據細乃稱周法界於十方於二
。以通不礙局故。須達新造。以麁不
細故。新造即微細而同法界。如上常在靈
山及案足所現皆此類也八義意趣一乘事。
大乘莊嚴經論卷第五無著菩薩造。唐三藏波
羅頗迦羅蜜多譯也
云。
已説無生忍。次説一乘。偈云。法無我
解脱。同故性別故。得二意變化○究竟説
一乘。釋曰。此中八意佛説一乘。一者法同
故。謂聲聞等人無別法界所趣同故。故
一乘。二者無我同故。謂聲聞等人。同無
我體。由趣者同故。故説一乘。三者解脱同
故。謂聲聞等人。同滅惑障。由出離同故。故
一乘。四者性別故。謂不定三乘性人。引
入大乘故。故説一乘。五者諸佛得同自意
故。謂諸佛得此意。如我所得一切衆生。
亦同我得。由此意故。故説一乘。六者聲聞
作佛意故。謂諸聲聞。昔行大菩提聚作
時有定作佛性。彼時佛加故勝攝故。得
作佛意。由此人前後相續無別。故説
。七者變化故。謂佛示現聲聞而般涅槃。
教化故。如佛自説。我無量無數以聲聞
現涅槃。由此方便更無方便化
小根人大乘故。理實唯一故説一乘。八
者究竟故。謂至佛體無復去處故説一乘
是處處經中。以此八意佛説一乘。而亦
三乘。問若爾。復有何義彼彼意
一乘。偈曰。引攝諸聲聞。攝住諸菩薩。於
此二不定。諸佛説一乘。釋曰。彼彼意有
。一爲攝諸聲聞故。二爲住諸菩薩
故。若諸聲聞於自乘性不定。佛爲攝彼
大乘。故説一乘。若諸菩薩。於
性不定。佛爲住彼人。令退大乘
故説一乘此論釋意。以法無我等一頌
正云八義意趣一乘也。次以引攝諸聲聞等
一頌。説一乘所因也。引攝諸聲聞等頌。
即顯意趣。不意得
十一。問。今章八義者。同此論耶 答。不
爾。章八義以引攝一類等頌始合皆顯
。意趣一乘也得意也 尋云。若爾者。違
本論。建立八義乎 答云云尋云。既本論
題一二三等。列八意之時。於第五六兩
。各別出二意。若爾者。抑依何依憑。至相
問答。中合二意樂釋乎 答云云
十二。問。兩重意樂者。如何可意得乎 
答。第五意樂言。約佛可意得也。第六意樂
言。即約衆生意得也。諸釋論等。二意
樂不同。皆准之。攝大乘論釋第十云無性菩
薩造玄
攝一類。及任持所餘。由不定種性。諸
佛説一乘。法無我解脱等故。性不同得二意
。化究竟説一乘。釋曰。依此密意。佛説
。二頌顯示。爲攝一類者。了知不定種
性聲聞趣彼解脱。方便引攝。令大乘
般涅槃故説一乘。及任持。所餘者。欲
持其餘不定種性菩薩恐於大乘精進退壞
故。説一乘任持令住勿彼菩薩依聲聞乘
而般涅槃。法等故者。法謂眞如。諸聲聞等。乘
差別。同趣眞如。所趣眞如無差別
一乘。無我等故者。補特伽羅無我同故。前
實有異。補特伽羅可乘別。此是聲聞。是
此菩薩。既無實異補特伽羅故。説一乘。解
脱等故者。謂彼三乘。於煩惱障解脱無異。
世尊言。解脱解脱無差別。由此意趣
故説一乘。性不同故者。謂諸聲聞不定種性
差別故。謂迴向菩提聲聞身中。具有
聞種性及佛種性。由此道理故説一乘。得
二意樂故者。謂得二種意樂。一者諸佛於
切有情同自體意樂。言彼即是我我即是
。由是因縁此既成佛。彼亦成佛。是故名
第一意樂。二者世尊法華會上。與諸聲
聞舍利子等&T047368;。爲得如
意樂。我等與佛平等無二。又此會上有諸菩
。與彼名同。得&T047368;故。佛一言含二種
。謂諸聲聞攝得同佛自體意樂。及諸菩
薩。得&T047368;。由此道理。故説一乘。言化故
者。如世尊言。汝等苾芻。我憶往昔無量百
。依聲聞乘而般涅槃。云何已成佛。復依
聲聞而般涅槃。是故此中有別意趣。謂爲
調伏聲聞種性。所化有情。自化作其身
彼乘類般涅槃。由此義故。若聲聞乘。若
獨覺乘。即是大乘故説一乘。成一乘究竟故
者。依究竟理故説一乘。非歸別。由
此外無別勝乘。唯此一乘最爲勝故佛説
一乘
十三。問。彼論文全是十義方便一乘。更無
八意説。今章可何攝論乎 答。彼論云。
成相違歟。其故合二意樂。除究竟故。
八意失歟 尋云。若爾。彼論文云。依
此密意。佛説一乘。二頌顯示論文無爭。
二頌共説方便密意一乘見。爾者。如何以
顯了由。自由可究竟一乘句乎 答。攝大
乘論第一世親菩薩
造玄奘譯
云。論云。若此功徳圓滿相
應。諸佛法身不聲聞獨覺乘。以何意
。佛説一乘。此中有二頌。爲引攝一類。及
持所餘。由不定種性。諸佛説一乘。法無
我解脱。等故性不同。得二意樂化。究竟説
一乘。釋云。此中二頌菩薩諸佛説一乘意趣
引攝一類者。謂爲攝不定種性諸聲
聞等大乘。云何當不定種性諸聲
聞等皆由大乘而般涅槃。及任持所餘者。
謂爲持不定種性諸菩薩衆。令大乘
云何當不定種性諸菩薩衆。不大乘
聲聞乘般涅槃。依此義故。佛説
。由不定等句義。既説法無我解脱。乃至
廣説。此中復由別意趣。爲唯説一乘。何別
意趣。謂法等故等。法等者。法謂眞如。諸聲
聞等。同所歸趣。所趣平等。故説一乘。無我
等故者。謂聲聞等。補特伽羅皆無有。由
故。此是聲聞。此是菩薩者不道理。由
此法無我平等意趣故説一乘。解脱等故者。
謂聲聞等。於煩惱障同得解脱故説一乘
世尊言。解脱與解脱差別。性不同
故者。種性差別故以不定性諸聲聞等亦當
成佛。由此意趣故説一乘。得二意樂故者。
二種意樂故。一攝取平等意樂。由此攝
取一切有情。謂彼即是我。我即是彼。如是
攝已。此既成佛。彼亦成佛。由此意趣
一乘。二法性平等意樂。謂諸聲聞。法華
會上。蒙佛授&T047368;。得佛法性平等意樂。未
法身。由是平等意樂。作是思惟。諸佛
法性即我法性。復有別義。謂彼衆中有諸菩
。與彼名同。蒙佛授&T047368;。由此法如平等意
故説一乘。言化故者。謂佛作聲聞乘等
世尊言。我憶往昔無量百返。依聲聞乘
而涅槃。由此意趣故説一乘。以聲聞乘
化有情。由此故得般涅槃。故現此化。究
竟故者。唯此一乘最爲究竟。過於此○無
餘勝乘故。聲聞乘等有餘勝乘所謂佛乘。由
此意趣。諸佛世尊。宣説一乘
十四。問。此世親攝論等。十義八義中何乎
 答。先此論是十義方便一乘也 尋云。若
爾者。見彼論文云。此中復由別意趣力
一乘。何別意趣。謂法等故等此文無疑。
法無我等已下句。以別意趣。顯八義一
見。爾者如莊嚴論等。上一頌一乘取因
顯。下一頌正顯意趣見 答云云尋云。若
本論。於法無我已下。分八義者。即合
意樂。除究竟。説一乘云得也。若或
二意樂合。或究竟除云者。六義意趣非八義
爾者如何 答。彼論即是十義意趣得意ヘ
キナリ。其故既標釋云。以何意趣佛説
。此中有二頌今准之。十義皆意趣也
云事。無疑者歟。若以十義。通名意趣者。二
意樂合。除究竟。成八義云事。不相違
歟。於&MT10769;
十五。問。性不同者其相云何 答。別雖
簡。總於不定性聲聞之故。可證果已後
歟。乃至。莊嚴。無性二論。倶是等皆如今。
證果已後也。但梁論性不同。即約
果已前之也。小不同也 問。此論二意樂
者。其相如何 答。第一所攝平等者。意樂
言。約佛體也。第二法性平等意樂者。意樂
言。約所化聲聞等也。此義諸論皆可一同

十六。問。此論二意樂下云。後有別義等。爾
者。此別義。第二法性平等意樂下別義可
歟。ハタ二意樂兩重有中。第二重或釋二
意樂可意得歟 答。問答中至相御心。於
二意樂。有兩重之中。第二復次心約。以
。見二意樂也 尋云。既文云。後有別義
乃至。由此法如平等意樂故説一乘
爾。此文意約法如平等等之故。如
第二復次。非二意樂。只第二意樂中。
法性平等意下別義釋。或可意得也。如何 
答。設約法性平等意之。既舍利弗。並
同名菩薩望。二意自有之。二意若成者。何
法如平等下別義可之乎。依此義故。
問答中。兩重二意樂得意。專順大意也。重
意。法如平等別義爲所因。菩薩舍利弗望。
成二意樂。第二義也
十七。問。化故者。此文意如何 答。法相宗
意。化故者。不定性人化爲。佛現聲聞形
無餘。亦還生也。意不定者。見定性永寂
求身心。欲安樂故。入無餘所期也。
爾佛現聲聞形無餘後還生。不定性人
之此處非畢竟安樂之處。只是化城也
之故。退窟以入無餘究竟故。彼不
定機不無餘。直迴心大乘爲言性宗
意即不爾。佛現聲聞形十入大義
也。更化故者。約入無餘。正本論中全所
之也。所詮富樓那等如内祕菩薩外現見
聲聞爲言但今化故。説一乘事。至下具可
匝攝也。梁攝論第十五天親菩薩
釋眞諦譯
云。論曰。
此中説偈。釋曰。爲一乘。是故説偈。
前偈以了義一乘。後偈以密義一乘
釋曰。有諸聲聞等。於小乘根性定。欲
引令受大乘。攝令行大乘。謂未得令
得。已得令不退。云何彼捨小乘道。於大乘
般涅槃。佛爲此意故。佛説一乘。引攝令
住大乘。論曰。及諸餘菩薩於大乘引攝。釋
曰。有諸菩薩。於大乘根性未定。云何安
彼於大乘。令捨大乘小乘般涅槃。
此意故。佛説一乘。引攝令住大乘。論
曰。定性説一乘。釋曰。有諸菩薩。於大乘
性已定。無退異意。爲此菩薩故説一乘。論
曰。法無我解脱等故性不同。得二意涅槃。究
意説一乘。釋曰。由法等無我等解脱等
一乘。此中性即眞如。一切三乘皆不
眞如。是彼所應乘法。由眞如法同故説
。一切法唯法無人。若人實無云何令別。此
人是聲聞此人是獨覺。此人是菩薩。如
分別不道理。由此無我義同故説一乘
三乘人同解脱惑障。如佛言。解脱與解脱
差別。由滅惑義同故説一乘。三義同
故名等。論曰。性不同。釋曰。有二乘人。於
乘位根性未同。此人雖二乘道。未
二乘根性未定故。可轉作大乘根性
此人故説一乘。論曰。得二意涅槃。釋
曰。二意中。初名於衆生平等意。諸聲聞等
人。於一切衆生是意。彼即是我。我即
是彼。由此意故。謂彼得正覺即是我得
。我得正覺即是彼得正覺。如我應
自身。亦應如此解脱衆生。爲此意
一乘。後名於法如平等意。諸聲聞等人。
如來於法華經中。爲其授&T047368;已得佛意。但
法如平等意佛法身。若得此法如
平等意。彼作此思惟。如來法如即是我法
如。由此意故説一乘。復次。於法華大集
。有諸菩薩。名同舍利弗等。此菩薩得
。佛爲&T047368;故説一乘。復次。佛化作舍利
弗等聲聞。爲其受&T047368;已定根性聲聞
更練根爲菩薩。未定根性聲聞。令直修
。由佛道般涅槃。如佛言。曰。我今覺了過
去世中。經無量無數劫聲聞乘般涅槃。
小乘非究意處。令其捨小。求大故。
現爲此事。由此義故説一乘。論曰究竟
一乘。釋曰。若説乘義。唯一乘是乘。所餘
乘。若過此乘。無別行故。餘乘有上所謂
佛乘。由此義故。若彼乘比此乘。此乘無等。
彼乘失沒故名究竟。由此義故説一乘
十八。問。論文云。前偈以了義一乘。後
偈以密義一乘爾者。法無我已下八
義。約不了密意。是若爾以何道理。問答中。
顯了故除究竟説一乘句釋乎 答。彼論了
義密意者。且是別途義相也。即今未定性聲
聞等一頌。現在世上機法相等義以名了義
計也。非了義甚深義也。次法無我已下文。
別雖機根。以此門道理一乘義。是
機法相等。顯了分明義無之。以此義
。是即以方便不了義。一切非密意
爲言抑彼論可二意。一彼論心。於現法
。依機法相等有無。約了義密意兩重也。
二若依眞威方便相等兩門。抄了義密意
者。究竟説一乘故一句爲了義。前諸義爲
了密意權説也。今宗意依後門故。以
意趣。後一句不意趣意得也。其上
諸論同於究竟説一乘句。無上甚深之一乘。
更失餘乘説。就中今梁攝論文。更法華唯
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等文符合者歟。豈以
此所説一乘。云密意不了權説乎。寶性
論料簡元曉言了義密意者。於現法中
一乘教。云所爲人根性已熟信受一乘
了義。不現法及未來根性已熟及未成
。直就道理一乘教名爲密義。准
。可梁論前偈爲了義。後偈爲密意
也。楞伽宗要元曉
云。又攝論説一乘意
中。言究竟者。是雖修行地決定別趣。而
究竟地&MT10755;一果。何者。欲一向趣寂
二乘。約修行地。一向性別決定趣入無餘依
。一切諸佛不其迂入無餘成無上
。而其後時離醉得悟。修菩薩行&MT10755;
故説爲一乘此釋。第十一句。彼定
顯了一乘究竟説一乘也。若約修行
者。三乘性別彼定非此類。是故論曰。
而且不三乘也。向此釋。疑滯悉晴潤色
誠得其理
十九。問。論曰定性説一乘然此一句。諸
論中無之。當論意。若加此一句者。立十一
義意趣意得歟。亦設合二意。除究竟
九義意趣。若爾者非八義意趣。爾者如
何 答
二十。問。法相宗意。菩薩化現顯無餘
還生之相云事。抑依何經論。如是釋之乎
 答云云決擇&T047368;云。鈔能化使成無用者。彼
疏云。即爲調伏所化聲聞。佛菩薩等。自化
其身。爲彼同類。於無餘依般涅槃。經
千劫寂滅酒。醉逸而臥後從彼起現
&T047368;。令諸不定種性二乘盡作此心。往昔耆
尊入涅槃者。令皆復起現受&T047368;。況我今
者不作佛。而入涅槃。據上所説即是有
用。何故云便成無用乎 答。若依相宗大
者。不定人假使不&MT10755;治寂故。或唯
識云。如諸異生物涅槃故。若定性人決定治
寂。&MT10755;&MT10769;其理顯然已上問。此義
玄賛私釋。經論中遍有此説。且首楞嚴三
昧經卷下羅什
云。時佛知是菩薩天子深樂
佛道與授阿耨○三菩提&T047368;。而作是言。今
是天子。過四百四十萬劫。當作佛。號
寶蓋。國名一切衆寶莊嚴。説此法時。二百
菩薩生懈怠心。諸佛世尊。其法甚深。阿耨○
三菩提如&MT10769;得。我等不足是事。不
如但以辟支佛乘於涅槃○或作聲聞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知此二百菩薩有
懈怠心。欲還發起令阿耨○三菩提。○
佛言。世尊。我念過去劫照明。我於
其中。三百六十億世。以辟支佛。入於涅槃
爾時。一切衆會心皆生疑。若入涅槃。不
復還生死相續。今文殊利。何故作如是言
○文殊師利○照明劫中有佛出世。號曰
。是佛滅後。法住十萬歳。法滅之後。其中衆
生。於辟支佛度因縁。假使百千億佛。爲
之説法。不信不受。唯皆可辟支佛身威
儀法則而得度脱○我時皆爲現辟支佛形
色威儀。是諸衆生。深心恭敬。○即時告曰。我
涅槃時至。百千衆生聞是語已。各持華香
雜香蘇油。來至我所。我於爾時。入滅盡定
本願故。不畢竟滅。是諸衆生謂我命&MT10755;
養我故以香薪積而燒我身。謂我實滅
我時復至異國大城。自稱我是辟支佛身。其
中衆生。亦以飮食來供養我。我於其中
涅槃。亦謂我滅。皆來供養共燒我身。如
是舍利弗。我於爾時。滿一小劫。三百六十
億世。作辟支佛身。示涅槃。於諸大城。一
一皆以辟支佛乘。度脱三十六億衆生
時二百天子。心欲退轉阿耨○菩提者。從
諸天子是語已。及聞文殊師利法王子。
不思議功徳勢力更以深心發阿耨○菩提
復隨先退轉。之名淨月藏云云既文殊化
聲聞。示現入無餘涅槃。度脱衆生。即説
此事教化。有懈退心之菩薩。不退轉
事。此經文分明也。何云從一類好威衆生
 答。此經文還成答者聞色。謂二百菩薩有
懈退心。欲菩提行二乘道。但彼菩
薩意。謂若不菩薩種性人退成小乘。縱
懈怠心。不菩提行二乘
爾。佛既謂若退轉則成二乘人。故我今
佛道縁覺涅槃云云文殊云。佛諸
菩薩。若有退轉則作二乘者。即非實類菩
。我爲度縁覺種性衆生。所示現之權
形也。故現入滅畢竟滅。只是以本願故。
滅盡定者也。何執此化現。即謂實類
菩薩退墮作二乘爲言彼經意如是。故委細
之。略有三意。一者此經遷怯弱菩薩執
菩薩種性人退作二乘。彼玄賛遷不定性二
乘執無餘涅槃是究竟永滅。二者此經爲
所説菩薩退作二乘者。爲文殊化現令
化菩薩直知是化現。彼玄賛不實類形會
同類也。三者此經明縁覺種性衆
。所化之涅槃是畢竟滅。更不還生彼玄賛
云。後從彼起現受佛&T047368;云云故如此經。全
玄賛之潤色也。師云。初一頌明其所爲
次一頌明其所由。其所爲者。即所被機。所由
者約法顯一乘之由也。所詮所爲所由其義
異。倶是説一乘由故。以之爲十義。爾者
莊嚴論。先正明其所由故。約法位
一乘。次約所爲機二意一乘
諸攝論。今莊嚴所由。雖前後不同。但是十
義。是故爲十義失 &MT10769;云。抑八義者。正
其所詮法體説一乘。即彼一頌是。初一
頌約不定性機之即初二意是也。若爾
者。性宗意。謂不定性機歟 答。師云。爾
也。設雖華嚴法華涅槃意。離機説法無
故。故設雖一乘。離機不之。是
故以不定性。爲一佛乘機也。先法華會座
聲聞等。皆如是不定性也。對無性定性機
一乘。一乘機不熟故也。三周得悟聲聞。
豈是定性人乎。釋約所説法。説定性無性皆
成之義計也。抑法華・華嚴中。何處以定性無
性之機。對待彼此經哉。是故雖性宗
意也。對機説法機。約不定性故。如相宗
相違也。是以梁攝論中云。前偈爲
説。後偈密義説前偈爲了義。約所被
之者。不定性機也。此誠開悟道義。其
義現前顯了也。依之云。爲了義也。後偈爲
密義者。只約法説一者。同一乘道理。開悟
得道義。眼前不顯著。是故云密義也 
尋曰。法華論授&T047368;四聲聞法華
性豈不受記乎。又無餘已後。勸發無上
正眞道意説。定性何不得度乎 答。師曰。
法華論決定上慢誹謗輕賤逆縁其益雖
正以此機所爲無餘已後迴心等
之。向畜生汝是畜生。雖無餘脱
聲入毛吼。速成菩提縁。只此經勝益也。豈
之爲正機乎。是故雖一乘宗意也。以
定性意。可所被正也爲言
二十一。問。定性無性皆成之義。性宗意。屬
何意趣意得乎 答。師云。法無我等因
屬也 問。何不第十句乎 答。師云。
第十對一乘教熟之故。以無性定性
所爲。爾定性無性此機屬法釋之故
法無我等故説一乘。其中可收也。只此第
十究竟説一乘之一句。此文能能入意可
也。諸論此一句。於法華無二亦無三
法華最第一。若而亦不無三乘之句。於一
佛乘分別説之故。三行不同。非其道理
是故云也 尋云。此八義章。約始教。約
。其義可全同歟 答。師云。爾也。只約
意門佛乘以入意見之者。皆一佛乘
之義也。以第十一句。見上諸義者。於三乘
。佛乘貫通也爲言是故屬同教。若約諸機
執情之者。即判爲始教相違 尋云。
同教之時。何除第十一句乎 答。顯了
一乘故。直體顯了一。非同教攝末之義。是故
除也
二十二。問。果論云定性説一乘。是非第十
一義意趣乎 答。一義云。彼論化故者。是二
意樂下復次得意故。二意樂中別義也。合二
意及化爲一義。以定性一乘。爲一義
者。成十義歟。一義云。今定性説一乘者。即
餘論云。諸佛説一乘。即是此句也。上不定
性機引入。悉爲成菩薩種姓故。爲
性説一乘也。以此意。可了簡也師云。莊嚴
論八意者。祕密義可梁論料簡也。但約
法説之者。一乘義隱密。是故云八意也。實
此八意中。以第八顯了一乘。餘爲祕密
 問。若爾者。如何無性攝論云。依此密意
佛説一乘。二頌顯示乎 答。彼論唐三藏所
譯。造論者意。存三乘眞實義故以一乘
密意也。是以世親攝論中。以何意趣佛説
一乘。同是此玄奘所譯故。以一乘密意
爲言莊嚴論。並梁攝論。譯人別故。以密意
意趣。言廣無二頌明知是弘論者
所存也爲言探玄&T047368;云。攝論十義説一乘。皆
深密會釋。此等釋。望弘論者意釋也
  建武元年五月二十日華嚴宗靈波&T047368;


五教章見聞鈔上卷第三

  二明二乘三種已下
一 問。自一乘乃至無量乘之事。依憑何耶
二。問。今愚法同迴心事何意耶
三。問。以聲聞縁覺二乘義。何以此義
  爲同教義
四。問。上開一乘下開愚法此文意如何
五。問。依何道理。名愚法二乘
六。問。合愚法迴心時許出界。三乘建
  立時。不出界事何
七。問。證道門前。迴心愚法。並出界云意如
  何耶
八。問。今章以彼愚法初大乘&MT10755;
  者。教證二道口中何耶
九。問。如實修四無量此文意如何
十。問。今&MT10755;教法門。若不此法等之引
  文。合意如何耶
十一。問。普超三昧經云如此大乘中亦有
  三藏文意如何
十二。問。不共般若者。指華嚴經云耶
十三。問。今章云。若言説大品時。○故有三
  乘意如何
十四。問。教理可知者。此文意如何
十五。問。上明三乘三種然只有
  種。無一種標釋。不同如何
  融本末已下
十六。問。會融無二。同一法界同教義釋
  可云耶
十七。問。章云雖具存壞此文意如何
十八。問。今章云由此鎔融有其四句已下
  文。於融本末。修四句
十九問。直如別説者。指何章疏
  教義攝益第二略之古今立教已下
二十。問。圓音章云。圓音義。略修四門等事
二十一。問。今第一師。一圓教意。彼圓音章
  三義中。當何耶
二十二。問。依楞伽經何文。立漸頓二教
二十三。問。四漸四頓。如次於地前地上
  可心得
二十四。問。遠法師。半滿二教師也。何漸頓
  二教師中出之耶
二十五。問。第四眞宗教。第五法界宗。如何
  異耶
二十六。問。第三不眞宗。第四眞宗。法喩別
  不同無之如何
二十七。問。乾惠等十地者。其相如何
二十八。問。就天台立教。名頓教。名祕密教
  是化法略名歟
二十九。問。深密三時教意如何
三十。問。深密第三時。攝&MT10755;事如何
三十一。問。就法分教○以理開此文
  意如何
三十二。問。圓滿經得名。通同教歟如何
三十三。問。章云中間三者○三乘教也
  始教頓三教。皆可三乘教
三十四。問。空門爲始教之義。深密經第三
  時通歟。如何
三十五。問。始&MT10755;二教得名。依何道理
三十六。問。正立五教事。依可經論
  耶
  一我法倶有宗已下
三十七。問。今章云。我法倶有宗。此有二。一
  人天乘人天乘非佛教。如何
三十八。問。今章彼立三聚法抑三聚義。
  是積聚義歟。如何
三十九。問。抑於我有幾種類
四十。問。於外道所計離蘊我。可大小
  耶
四十一。問。今章云立五聚法此中於
  爲。如此立藏名
  二法有我無宗已下
四十二。問。薩婆多等意。於三世法體。許
  滅義歟。如何
  三法無去來宗已下
四十三。問。過未無體現在有體用義。大乘
  如何異耶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