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唯識論同學鈔 (No. 2263_ 良算抄 ) in Vol. 66

[First] [Prev+100] [Prev] 558 559 560 561 562 563 564 565 566 567 568 569 570 571 572 573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論第十卷同學鈔第一目次

  二障伏
  體性寛狹
此據異生
三賢菩
故起煩惱三方
彼誤犯愚
唯現潤生
*三乘將得
然入地已
其不還亦爾
許依五地
超中二果依地
聖後超一果
超前三果
經於百劫
本性部行
得沙門果
四生闕減
獨勝部行
有宗部行斷惑
准瑜伽説
轉向餘乘
餘若逢佛
  四
相望四道
亦通能
但作非想
然唯無
  十眞如
  以無少法
圓滿眞如


論第十卷同學鈔第一

  二障伏斷
  體性寛狹
問。以異生障等十一障煩惱所知二障
體性寛狹將如何 進云。疏云體性
寛狹更無別異云云之二障名體廣攝
一切障。十一障狹限所知障纔入心所斷
也。寛狹遙異。何云無別異
答。本頌中説修習位。拾二麁重故便證
轉依釋論廣之。謂十地中修十勝行。斷
十重障十眞如。二種轉依由此證得*
既以二障麁重十一障。知無其別異
事。是以疏主探論意。體性寛狹更無別異
論意如是解釋即顯此旨。但至十一障
但所知障云難者。疏釋云。十地所斷雖
所知。倶品不行即通二障正所配立
所知。倶品煩惱隨不行故通二障也。次
入心之障云難者。燈釋云。非唯十
一障。以十種障各擧初斷。影顯住出所斷
云云 十一障且雖入心所斷。影
住出障故。實可三十一障爲言論云。理
實初地修道位中。亦斷倶生所知一分。然今
且説最初斷者。後九地斷准此應知。住滿
地中時既淹久。理應進斷斷障。不
三時道應別*燈釋依此文
  此據異生
問。二乘人於見道前分別煩惱
兩方。若伏者。本疏中釋瑜伽論異生離欲時。
唯除倶生貪瞋等。非見所斷薩伽耶見等
。此據異生二乘性等説之撲揚大
師。解諸有漏道雖分別起惑*之
。今據二乘及外道等此等解釋二乘不
見惑見タリ 若依不伏者。七方便位
空非我等理觀。何不迷理惑*耶。是
淄洲大師餘處次第證人云。於見道前
見惑。超中二果判七方便但伏
。超越二類准之可爾如何耶
答。二乘人於七方便位。漸次必可分別
*煩惱也。其故者迷悟相返。對治互應。諦理
觀門寧不迷理之障耶。就中四善根
殊爲見道方便。加行行相悉放其實證。伏斷
之次二位尤可相順。見道既斷之。方便位何
之。彼菩薩見道位起二空無漏
別二障。加行位必順伏之。二乘生空見道相
例可知。但本疏釋者。本論本明異生
雜染六行事觀故。且番異生二乘




不伏之也。故斷障章釋瑜伽此文云。此依
六行加行智演祕釋亦可之。今論
下。多以六行有漏道。諸有漏道之文
尤可六行事觀
  尋云。此義許超越二類亦伏見惑歟。若
者燈次第證超中二果二類云
。超越一來不還不耶。又疏六
末云。見惑不伏入見斷故此釋者全
見惑見タリ
答。超越二類亦伏見惑。作理觀故。但至
燈釋者。超越人欲超越意樂故。明
六品九品惑之義也。修諦理觀門
者。非希奇故不。次第證超
中二果人不超越意樂。故任位常相
但伏見惑爲言唯伏見惑。但伏見惑*之
釋。對超越兼伏見修之義歟。疏見惑
一不伏不釋。以六行事觀爲言
此釋猶難歟。
更有愚案
菩提院云。四類倶不伏見惑也。二乘以
六行正伏道故。但伏見惑之釋者。
理觀*之時見惑自然不行名伏也。是
則勢分伏也。凡二乘人不理觀
見惑。如以彼不解修理觀故也。
故起伏道。不之正伏道此義閑
有云。以理觀伏之。以事觀之。有
云。次第證超中二果人。欲見道故伏
分別惑。超越一來不還二類。超越求
來不還果故。伏修惑見惑已上二
義倶不

  三賢菩薩
問。資糧位菩薩可倶生麁惑耶 答。不
倶生麁惑 兩方。若伏者。資糧位止
觀其力微劣也。何伏倶生惑耶。依之餘
本疏幷撲揚大師。資糧位菩薩不倶生惑
現種云云之爾者。今論中解修惑
障現起地前漸伏*之疏云。瓔珞經説三
賢菩薩唯伏不斷。正與此同如何
答。資糧位修行淺近。止觀力微劣也。纔雖
分別麁惑。於細惑倶生麁細惑者不
之也。諸處所述其旨一同也。是以於分別
。麁資糧伏之。細加行位初地
彼種也於倶生。麁者加行伏之。細者
初地以上盡之。至金剛心種也。斷位有
前後故伏位又有次第。但地前漸伏者。加行
位漸伏之。至初地頓伏爲言初地已
上能頓伏盡漸伏也。三賢菩薩唯伏不
斷者。三賢中十迴向也。十迴向之中第十迴
向開四善根故也。言總雖三賢。意別取
第十迴向漸伏頓伏前後
問。七地以前菩薩可起貪嗔等煩惱
爾也 付之貪等煩惱過失殊重。七地以前
菩薩*由何忽起之耶。是以無性攝論中。釋
本論菩薩作殺等十種作業之文。唯作前七
起後三如何
答。菩薩於初地已伏倶生煩惱。一類悲
増菩薩爲有情。七地以前之間尚起
等煩惱。其義源出解深密經説。瑜伽。攝論。
唯識等同存。所以或爲助願受生。或
惑力。依大悲相應惠正知故起。自性
染汚故雖性罪。不過失故生大功徳
故意力前七地中雖暫現起。而不
之釋。地上菩薩所起煩惱皆由正知
過失之文。其意如此。但至無性攝論者。彼
釋論總有三義。初二依菩薩性罪不
上文。且説實貪嗔等。第三義正顯
。故彼文云。或已伏除爲試彼力故。心暫
起不苦故無罪。能助道故生無量
云云必起實嗔等殺等云事。尤
可知其由。如別沙
深密經四云。是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
善權於諸地中所生煩惱。當知行相何失何
徳。菩薩要知方起煩惱。非不知文廣
菩薩戒本云。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
善權方便爲利他故。於諸性罪少分現行。
是因縁。於菩薩戒違犯多功
文廣必可
  故起煩惱三方
問。付故起煩惱。且嗔煩惱不善無記中何
兩方。若不善者。此世他世於自他違損
之不善。而故起煩惱不過失。何是不
耶 若依之爾者。論六。嗔唯不善*
答。七地已前菩薩。於不善業
獄等大苦有情。故起嗔煩惱害有情。他
世受別報苦。既此世他世有自他之義
何不不善耶。故不嗔唯不善損自他
。不能爲此世他世爲損故名
。疏云。初地已去五識之中尚有
起煩惱之時。何時五識不善性

問。付七地以前菩薩故起煩惱之義。且爲
起已伏煩惱。將故起未伏惑歟 兩方。
若故起已伏*惑者菩薩故起貪等者專爲
助願受生。而已伏煩惱。已損伏種子功能
無潤生能何故*耶是以瑜伽論中。
初地上中煩惱不現行云云 既下品煩惱不
之。知是故留七地*以前數數起之云
事 若依之爾者見論文。初地*已上能頓
伏盡令永不行。如阿羅漢。由故意力前七
地中雖暫現起。而不失*現文無諍故
起已伏煩惱見タリ
答。雖異義可起已伏惑也。此義
文有理。文者。今論云難中如
無性攝論云。
或已伏除。爲彼力故心暫起最勝疏云。
若據能伏。初地即能猶故意起*理者。故
起煩是菩薩勝能也。已伏煩惱更以
之義也。起未伏煩惱更非菩薩勝能
是一又起未伏惑者違起名言。故起者已
伏更起之義也。尤可已伏煩惱是二但至
者。菩薩入初地時。種子上生果潤生二
功能倶伏了。而七地*以前故起之時。二
功能之中生果功能資之令現行。潤生
能不之。只起現行其現行令
生*之功能。唯以現行潤生也。是非私會釋
先徳意也。次瑜伽論文尤不審也。試會*之
云。六七二識惑中。六識煩惱爲上中。第
煩惱爲下品故。云唯伏上中煩惱歟。設六
識相應中極微細惑雖之。又不
故起之。旁非難歟
初地伏六識倶生下品煩惱歟事。重可
定之
  彼誤犯愚
問。第二地所斷誤犯愚。爲煩惱同體所知障
將如何 燈彼誤犯愚但約別起所知障
説。非煩惱倶 付之誤犯三業愚。過失
尤重之障。定可煩惱同體所知。是以見
文説離垢地。遠離能起微細毀犯煩惱垢
故*同體起故説煩惱名之理。非別起
所知障。加之了義燈中。釋本疏無煩惱
別起執故之文。據倶時起不煩惱身中
起所知障説*此釋者。煩惱未斷位
所知障必煩惱同體也見タリ如何
答。誤犯愚者。在地前等必與煩惱倶也。燈
問答對故起煩惱。故起誤犯其相異故。誤犯
愚非故起煩惱所依爲言
  尋云。誤犯愚地上起否 答。可起也
問。若爾違前道力伏後地所知障
之文。第二地障於初地
答。由前道力者。前地出心力析伏後地障
爲言若入初地即伏二地障者。未
出心障之前。寧伏後地障*耶。以知
他道圓滿之時伏後地障也。例如
。欲界治道圓滿之後伏色界惑故。初地
中雖誤犯愚是別起障也。與故起煩
行相殊故。問。若爾者第三地闇鈍障。令
失法義愚也。望故起煩惱定可別起
答。燈云。問。煩惱障品於十地中故意方
起。云何二地猶有誤犯三業愚耶。答。故
起煩惱。誤者所知。亦不相違。問。故起煩
惱必依所知。無煩惱離所知。答。彼
誤犯愚但約別起所知障説。非煩惱倶
云云
  唯現潤生
問。七地*已前菩薩助願受生時。可煩惱
種現耶 答。唯現行也 付之煩惱種現倶
有。何唯現行力耶。況十地間留煩惱
者。爲助願受生也。尤可種力
答。煩惱種子有二功能。生果與潤生也。初
地伏倶生惑*之時。二功能共損伏之。而爲
利生起貪等之時。令生果功能。若無
其能現行可生。故於潤生能。現行其力
勝故。依彼潤生。種子功能劣故。不種子
潤生
  受生有三。一異生未斷惑故。任
自力種現。二不還治道圓滿故不
現行。故依種子行等也。三菩薩自在
故。受生*之時依勝現種也









  三乘將得
問。二乘聖者可第七相應煩惱耶 答爾
也 付之二乘聖者不第七識。何起
彼障之意樂耶。若無加行者輒難
耶。又恒行不共無明必用別治。二乘第七
無漏。何斷之耶
答。第七煩惱微細羸劣。雖見修道。障
無學果故金剛心斷也。故論云。第七識
倶煩惱障種。三乘將無學果時。一刹那
中三界頓斷*凡一切我執皆違無我理。無
學生空智品究竟時。豈不之耶。雖別不
第七識體。觀苦無常等時。總能悟
七識體故斷之也。況雖末那事相。證
生空眞如之時知第七理。如無分別智
觀斷惑時。自相觀起觀末那理。故斷彼惑
過。次不共無明用別治者。燈釋云。又
菩薩起見道説。爾時第七亦無漏故。非
二乘所起見道意云。第七有別治
不共無明者。此約菩薩見道説。不
二乘。不通治力不不共無明
具如第五
卷抄
  然入地已
問。釋迦菩薩雪山童子聞半偈十二劫
云云 爾者地前地上中何耶 要云。然入地
已如半頌 付之入地*以去地地力
功徳一種増進。既無勤惰差別。誰超
*耶。依之瑜伽論云。此即決定。以是菩薩
淨意樂。決定勇猛勤精進故云云之起
信論。而實菩薩種姓根等。發心則等。所證
爾。無超過之法若爾捨身超劫事。
定可入地以去行。加之有大乘經中説
雪山超劫事。時佛往昔在凡夫云云 是以唐
朝人師疑樞要文。未知何文爲云云如何」
答。凡捨所愛身凡位所行。般若亡
大悲熏心之位多可此事。若未達如
之位。設雖捨身自有戀前後
相。豈爲超劫之勝*由之淄洲大師
薩埵王子捨身行云。以初劫中行猶劣
故。不此捨身命。故准此應
二僧祇中契經中指此行。清淨雪
山中寂靜離垢王等。説既離垢地所行也顯。
但至瑜伽。最勝疏作二釋之。一
若作意即功力*齊。不地前設
作意時力用不二云智増悲増。怖不
怖類。地地各齊。然説超意。以智望悲増
者説超 起信論説准之可會。或又彼論
龍樹所引者。強不劬勞歟次心地
觀經當時化相凡夫歟。或隨轉小
乘三祇凡夫*之義歟。或任涅槃經雪山行
是第二地歟。若爾初二三地相同世修故云
凡夫歟。彼如涅槃經初依名凡夫之文
寶師興師釋
或初入雪山是凡夫故。經指
凡夫。後稱地有捨身歟。或因果二
位相對。對果位因位皆凡夫云歟
  不還亦爾
問。次第證不還依根本定斷惑證果
兩方。若依根本定者未盡下地煩惱。何
上地惑耶 故疏云。得一來果必依
未至。其不還亦爾賢聖廣章其意同
若依之爾者燈云。不還果中○依初根本
第亦入*對法鈔別鈔等同
答。無間道唯依未至是演祕釋也。於得果
者利鈍二類異也。若利根人。第九無間道雖
近分。第九解脱道與根本定倶行。以
故速疾入根本也。瑜伽聲聞地。根本
定倶行作意名第七作意者即此意也。若鈍
根類。九無間九解脱道皆在未至地中。其
性鈍故。自未至捨受地輒難根本喜樂
故也。自異受異受難故。鈍根類不
速疾入根本地三摩呬多地。由第六
作意果煩惱斷。方得根本地三摩地者是
也。故燈餘處作二釋畢引瑜伽兩所文。准
二文利鈍別。二解倶正各不相違
爾處處釋各據一類互顯別義
  許依五地
問。超越不還人依未至地得果耶 答。
疏云。超越不還許五地故依
果之類可有也 付之凡超越不還凡位。既
上根本定入見得果之時何可
下劣未至定*耶。例如彼麟喩部行等不
未至所以。判近分根本
。此亦可
答。超越不還人於凡位伏惑其類異也。
欲界乃至無所有處也。已伏初禪以上惑
類。得根本定了故。入見得果位不
也。伏欲界九品惑之人中亦
。或得上定或不得。其不得人得果*之
時。依未至根本超越不還許依五地
者。總含諸類五地
  尋云。超越類其性利根也。於凡位
九品。第九解脱道必可根本定倶行
何有上定之類
今云。此事聊可思。試云。分利鈍二類
望異也。於第超之。超越皆利
根也。其利根中又分利鈍。得根本定
得也。不混難*耶
  超中二果依地
問。超中二果斷惑得果。唯依初未至歟。將
如何 *兩方。唯依未至者。頓出離人其性
利根。斷惑得果依地何限未至。是以今
疏雖二釋斷又取前解。還取初釋云
未至四禪下三無色。餘處又明色界六地下
三無色。於欲界斷對治之義。出超中二
果*之類 若依之爾者。初果聖者未
。何輒得上定。全離欲人猶許未至。況
乎於未離欲一類耶。是以對法論中引
端。分別二經説。頓出離者。依未至定頓斷
三界一切煩惱經論意根本定
見タリ
答。本疏中作二釋。一云依初未至四禪下三
無色。二云唯依未至地。雖二釋分明
邪正之詞。然而北京靈泰。如理師等。以
第二釋正義。仍且唯依未至
也。凡賢聖依地等相。多守教文。而對法
論既引二經説。述未至斷惑之旨。誰異
求*耶。是以本疏中。初云根本定畢廣
之。遂述今依集論第十三説。頓出離者。入
諦現觀已依未至定出世間道。頓斷
界一切煩惱。以集論定量自義見タリ
隨賢聖義林引對法論依止未至定。對法
鈔唯依未至之了義燈依初近分
已。未根本故*處處解釋大旨同之。明
知唯依未至之釋宗家實義也。設雖利根
欲染。依上定云事甚以難知。次又
前解者。非斷詞歟。且依前解一相會
經論違文。此例處處在之。表無表章又述
此義人用也。
指難歟。可
菩提院云。超中二
果有三類不同對法論
一者一入觀斷盡八十
一品惑。證無學果。二者數數出觀。一生中
盡八十一品惑。證無學果。三者此世不
聖旨。經生方得涅槃也。此中一入觀斷
盡諸惑人。起一加行進九無間解脱
也。顯幽鈔云。超中二果。以見道智一時伏
九地八十一品煩惱故知不出觀之人。
一加行道八十一品惑也。既伏八十
一品修惑之人。進修上無漏上根本定
何失。故二釋中。以初未至四禪下三
無色之釋勝。又取前解*之文返存
也。又表無表章但依初釋。將知疏主實
義也此義貞松
公意也
  疏會經論云。又取前解。彼文説多分
根本定等。非必一切皆悉不得。
唯依未至地等文
  聖後超一果
問。付聲聞得果。且可入聖以去超一果
之者耶 答不爾 付之發超越意樂
類不同。何無一果耶。是以賢聖章。言
一來者。人中得道生欲天中。却來人間
究竟果*文四十二章經同之。
趣分疏等處處亦同
之見
下文。若不出觀即斷九品既云一入
觀斷九品修惑。定知超一來不還
事。又十住斷結經説一來果。或有超越
第四果。不使留滯住阿那含
答。聲聞人急得果故。預流後求一來
一來果後樂不還故。無入聖以去超
之義也。況欲異九品惑麁強難斷。故
前六品畢。能治智稍可萎竭。所以必
出觀得果也。又遠前六畢。數可
慶喜故必出觀大乘義章第十六
此二義。可
界九品惑。必出觀得不還果之義。亦可
之。但至賢聖章釋者。會得究竟果又先
徳有二傳。一云不還果也。二云無學果也。
。一往一來其後不生。必於
此世無學果爲言故正理論云。彼往天上
一來人間。而般涅槃名一來果瑜伽。顯
揚等其文非一。次至疏釋者。太鈔會云。此
文總也云云意云。一觀中或斷品四
品惑。或斷四五六品惑爲言今望品品出觀
若不出觀也。或超中二果人也。十住
斷結經文説超越一來人。故云或有超越
也。取第四果者擧極果。不*使留滯住
那含者。顯阿那含果也。若超不還
者何云住*耶
  超前三果
問。可越前三果第四果之類
 答無也 付之聖者意樂不同也。何無
此類耶。依之菩薩處胎經中。初從凡夫
信地乃至阿那含。直取應果云云 況須
跋陀羅自凡夫直證無學云云涅槃
此等豈
其類耶。是以賢聖義廣章中。瑜伽。對法
更有。超前三果云云 如何
答。聖者種類不同。不前三果
第四果之類。於凡位三空以還煩
之人。成超越不還也。既以六行智
有頂地惑。豈超取第四果*耶。故廣章
云。前之三果可超義。必非第四。以有頂
惑非世間道能伏滅故*但至處胎經者。
秋篠上綱作二釋。一造行菩薩問辭也。佛未
之。何以問意定量*耶。二彼權化
也。非實類人。次至須跋陀羅者。未
餘果。得羅漢果者且擧極果歟。於
更有一類超前三果者。人師釋此事行
超前三果也。於凡位伏五品惑行超
預流
或伏
七八品行超
一來
下八地行超
不還
既非果超。仍
相違
  經於百劫
問。麟角獨覺百劫練根之後可佛出世
耶 *兩方。若値者。麟角獨一人。根性不
餘類。作世無二佛之思永不佛出世。百
劫練根*之位既隣證果之時分。寧値如來
出世耶 法華玄賛。惠日論。補闕
章等處處中引證立理。成麟角不佛之
 若依爾者瑜伽論中。一類安住獨
覺種姓。經於百劫佛出世。親近承事*
明知經百劫已親近如來云事。加龍樹
大士。云一切聲聞辟支佛皆由。若無
諸佛何由而出。慈恩大師判麟角喩人亦
佛故。唯有諸佛自然得戒如何
答。略纂作二釋。一云初發心時。値佛修
已成果麟角。二云經百劫已値佛出世
方修善巧後身方成道麟角云云
二釋。後義頗似論意。説百劫已出
佛世。無師自能○得獨覺菩提果。百劫
*已後即無佛世之時也。但經於百劫値
佛出世文者。各別二事也。何必經百劫
後。始値佛出世之義*耶。故鈔云。今論別
説經百劫已値佛出世云云 別説之詞若
其意歟。十住毘婆娑之文。勝鬘經疏之釋
時分。何爲相違*耶。況彼疏大師覆講
時。義令雖編述。大師不筆。恐猶難
不刮之典
  尋云。設初發心時。設百劫*已後。逢佛者
眞佛
答。燈云。言値佛者。有他聽聞
亦名云云 瑜伽説三類獨覺中。第
一類云親近承事。後二類云親近善士。初
類既無善士言。知非
燈云。准此文意。言佛者。有佛教法
他聽聞亦名値佛。雖佛教。無人傳説
無佛世云云
  本性部行
  問。本論中。明三類獨覺爾者以瑜伽未
起順決擇分類雜集論。燈師如何釋
之乎 進云。此當雜集或先已起順決擇
云云之已起未起遙異也。何可
彼此同乎。況對法論既有未起順決擇分
。尤可之乎如何
答。實已起未起雖其義異。二論同説
聞位趣獨覺乘之旨。故依此義邊
此當雜集或先已起順決擇分釋也。但至
對法論未起順決擇分類之難者。
凡瑜伽未起類部行也。對法未起人麟角
也。豈可此哉。仍無相違
問。瑜伽論中三種獨覺道。且第二
類中可本性部行者耶 若有者。見
本論文第二類。從聲聞順決擇分
獨覺乘見タリ何兼收本性部行*耶。
倶舍論云。部行獨覺先世聲聞得勝果時。
轉名獨勝正理論
 若依之爾者。燈云。
此通本來是獨覺種定性之人。及不定性聲
聞種性*如何
香雲房云。部行獨覺可別種性也。種性
本各別也。何廢部行本種性耶。既説
有五種性別之文麟角部行。一分立
獨覺種性釋攝二類獨覺。故知種性
本來差別。有別安住部行性之類也。燈師
此等大旨。通本性及先聲聞人釋也。倶
舍論談多分故。婆沙多是聲聞*云云 又淄
洲餘處釋又有別種見タリ 但至瑜伽
。且擧顯論多分也。非少分有
種姓也。見道章云。獨覺乘入見道者復有
二類。謂麟角部行。部行有。一者直趣。
二從聲聞果迴趣等* 淄洲釋
是也
  尋云。此義意。瑜伽第二類雖本性人
文不之歟。若爾不燈文
答。此通本來之此言。指第二部行類也。
次起順決擇分等者。唯可先聲聞類
菩提院御義
彼抄
  得沙門果
問。本論中明第二獨覺道。起聲聞順決擇
人。於當來世法現觀。得沙門
云云 爾者爲聲聞現觀及沙門果。將獨覺
果歟 兩方。若聲聞果者。今此第二類。自
聲聞順決擇分心獨覺之人也。若言
聲聞果者。何云或先已起順決擇分耶。
況値佛出世親近承事。如何其世不果。
于當來無佛世聲聞果*耶。若依之獨
覺果者。見彼論文。初獨覺道於當來世
獨覺菩提。第二類於當來世沙門果
云云 若言獨覺者。何如初類獨覺菩
*耶。沙門果之言諸教多目聲聞。依之見
燈文。此人起決擇分中忍。不上忍
上忍一刹那入世第一法此現觀。故知
聲聞乘攝。非獨覺乘云云 明知所言法現
及沙門果。是聲聞乘云事。加之見第三
道類相値佛出世沙門果證羅漢
。第二類云沙門果第三類云
。定可聲聞果。獨覺果非佛出世所
出故也如何。今按可聲聞果。即是初
果也。先起聲聞順決擇分之人。未三空
以還惑直。不獨覺菩提故於
當來無佛世初果了後。類集合斷得
獨覺果。如超中二果生人。但已起順決
分等名。約此世
  四生闕減
問。從聲聞順決擇分位趣獨覺乘人。可
獨覺順解脱分耶 答。燈有二釋。一云
修。二云修*云云初釋不明。獨覺
修行無四生之義。若不中乘解脱分
善根者。有四生闕減之過。次釋亦不明。聲
聞縁覺斷證既同。何還修順解脱分
答。初釋以所斷所證同證。故燈云。以
斷證皆悉同故。不爾得果方作獨覺。豈
更修彼資糧加行但至四生闕減云難
者。凡計聲聞三生異説瑜伽等意。初生
順解脱分。第二生成就。第三生起順決擇
。此三生修聲聞資糧加行之人迴趣獨覺
。即於後生方入聖道。故四生得獨覺果
也。後釋依倶舍論三生也。初生修順解
脱分。第二生修順決擇分。第三生入聖道
也。二生修聲聞資糧加行者迴趣獨覺乘
之後。第三生還修順解脱分。第四生入
也。若如初釋者四生不足。但斷證
七異三同。故更修之 諸乘章私記以
正。又對法
抄同
  尋云。第二釋料簡未其意。第二釋意
云。雖聲聞順決擇分迴趣。更獨覺
順解脱分。於自乘資糧加行決擇分位
四生釋也。全不聲聞生數。何此釋
意聲聞二生獨覺二生合釋四生意耶
是一 次第三生修獨覺順解脱分。第四生
見道者。不順決擇分歟如何
是二聲聞修行有二類。一者三生極速之
類也
者六十劫極遲之
類也
三生者。瑜伽論順解脱分
二生。順決擇分位一生。此生得果也。
倶舍論順解脱分位一生。順決擇分位一
生。得果一生也
獨覺修行有二類。一者四生極速之
類也
二者百
極遲之
類也
四生者。一説云。順解脱分位二生。
順決擇分位一生。得果一生也。一説云。順
解脱分位三生。順決擇分位一生。得果

  獨勝部行
問。從聲聞順決擇分趣獨覺者。百劫練
根可麟角耶 答。燈有二釋。一云不成。
二云作也。問。付初釋轉向餘乘之義其類
定。決擇分位趣者。何必不
耶。之對法論中明餘生順決擇分
大乘及獨覺乘經生云云
經生義。知。百劫練根成麟角云事。加
四類差別。若先未起順決擇分亦不
果。如是方成麟角。獨覺所餘當獨勝部
未起順決擇分*之外云未得果。寧非
決擇分哉。決擇分位生數漸促。
設雖趣中乘。難百劫練根之義乎。



是以見瑜伽等説。順決擇分迴趣獨覺
玄賛中。入四善根獨覺
者。乃成部行時餘少故云云 同第三同
答。初釋意。聲聞迴趣獨覺類。既是鈍根故。
百劫練根可麟角。而加行位時少今此
已定生時人不百劫練根。故不麟角
也。但對法論對句來也。如已起順決擇
趣順決擇分。亦對已得果
未得果故也。其未得果者。即返顯未起順決
擇分對法抄幷要
覽有此義
或未得果者。本發縁覺
自乘加行位之類也。餘三類從聲聞
迴趣之人也諸乘章清素記
此意
次對法論餘生
順決擇分。爲大乘及獨覺乘更生者。顯
部行之類也。意聲聞人修順決擇分。此
世須聲聞聖果之人。猶餘生方成
部行獨覺爲言多劫也。後釋意。以
法未得果證。順決擇分迴
類之中。百劫練根人成麟角故云未得果
也。若返顯決擇分者。文言甚無用也。故
知於順決擇分迴趣人。多分成部行。少分
麟角也。煖等去諦觀近。故留修行
百劫練根也。諸教依一相多分部行
對法談眞實少分未得果。處處解釋
。不
  對法論所説四類廻心
  未起順決擇分順解脱分
廻心也
已起順決擇分順決擇分
廻心也
未得果二釋料簡
不同也
已得果入見以去
廻心也
問。部行獨覺定姓之人。證果後可佛出
乎 *兩方。若値者。勘有經説婆羅
奈國五百支佛聞淨居天子告。知十二年
可有補處菩薩下生。化火焚身入涅槃
云云 増一阿含靈鷲山五
百支佛。亦以同
有五百支佛應
部行。聞佛出世涅槃。豈非佛出
乎。是以見義燈解釋。除麟角喩餘若逢
佛成不*定姓既云佛者成不定*姓
以知定*姓必不佛云事 若依之不
者。玄賛出部行麟角二初可佛。
必不之對法鈔。若定*姓見佛不
佛倶般涅槃*云云此等釋。證果之後
佛出世見タリ
答。此有二義。一云値佛。二云不佛。二
義之中可佛出世之義也。凡部行獨
覺如聲聞多類相並。何必逢佛出世。況
部行定*姓許不愚法人。豈非佛之類
哉。大師處處釋明逢佛出世見タリ但至
者更疑難。據不逢佛一類者説者。
知本來一向趣寂*之文。説三類獨覺中
初麟喩之類爲言餘若逢佛成不定*姓者。明
麟角餘部行也。部行中有定*姓不定*姓二
。總擧之云餘也。若逢佛者。定*姓逢佛。
不定*姓逢之總云若逢佛也。此逢佛
類*之中。容有不定*姓之類。故云成不
定*姓也。重意云。三類獨覺中。初麟角唯定
*姓也。後二類通定不定*姓。爲其通
定*姓之義餘部行中有佛一類。其類中
不定*姓之人。故非一向趣寂爲言
次於五百支佛聞佛出世無餘之難者。
玄賛云初可見佛。燈云餘若逢佛。可字若言
佛類。又有逢之人爲言爾五百
支佛是不佛之類也
  燈云。瑜伽三十四云。又彼一切應知本來
一向趣寂者。據佛一類者説。除
角喩餘若逢佛成不定*姓
  有宗部行斷惑
問。有宗意。可部行獨覺於見道已後。八
十一品斷修惑之義耶 燈有二釋。一云
八十一品斷修惑之義。二云八十一品各
各別斷。二説之中以前釋正 付
問。薩婆多意。部行獨覺起無漏心後。經
幾心自乘極果乎 進云。三十四念*

一卷
  准瑜伽説
問。了義燈中引瑜伽論三類獨覺之文。爾者
第三類可不還果迴心者耶 兩方。若取
者。大師略纂中。云一來一間等不還
見タリ之人師不不還果云云 若依
之如此者。第三類云證法現觀
門果。其中嫌羅漢果之類。知以前三果
第三類云事。是以燈云。隨前三果准
伽説第三類耶。又人師取不還
云云 如何康治二年唐院三十講。對
尹覺得業藏俊問




今云。可不還果之也。燈隨前三果
瑜伽説等文。即非第三類者指何乎。
但當來世得梵行邊際羅漢果之時。可
不還果之類也。今生不此義。證
獨覺果*之時還來欲界故也。如此得

  轉向餘乘
問。阿羅漢果聖者可趣獨覺乘耶 答。爾
也 付之捨劣位勝位。是轉向餘乘
也。而以應果辟支佛。倶是無學所斷所
證無異。既無惑而可斷。趣向餘乘
耶。況證應果必在出世。得支佛菩
定無佛世也。豈於在世羅漢果人。亦
無佛世縁覺哉。之瑜伽論出
類獨覺中。説第三得果迴趣人。雖沙門
梵行邊際阿羅漢果。於當來世
之*如何
答。聲聞縁覺相對有三同七異。三同者。所
斷。所證及假擇滅同義也。七異者。利鈍。依佛
自出藉教理觀。四諦縁起。四果一果。練根
時節。説法神通也。依前三同化城爲一。依
七異故羊鹿是別也。若爾應果聖者。至無佛
蘊等善巧。斷餘習氣。轉鈍成利故。燈
云。若阿羅漢出無佛世。但修善巧餘習
。練根成勝無惑可同第二卷同
彼釋必可
但至在世無佛世異云難者。若如
者。亦不不還果迴趣獨覺之義
歟。證獨覺果必在欲界。不還亦不欲界
故。爰知在末法中聲聞果値佛教法名
値佛
無佛世獨覺也。瑜伽論且説一來一
。不不還阿羅漢迴趣類
  約習氣麁細。麁二乘斷之。細唯佛除
之。故以永斷習氣如來不共徳也。中
古先達此事無證甚難云云 菩提
院云。以對法或先己得果文
  四道段
  相望四道
問。二乘聖者斷修惑之時。無間解脱可
相望*之義耶 答。不爾也 付之見
法論説。以後品加行無間解脱三道
勝進云云 處處中此文説二乘云云
又伽鈔中。前品無間可後品加行*之義
故斷中三品加行。後品無間可
品解脱道義。不六品亦有解脱
云云之淄洲大師餘處。二乘伏道有
相望義云云 斷道何不
答。二乘其根既鈍。何輒起於前後相望四道
畢。故論。二乘根鈍。漸斷障時。必各別起
無間解脱云云 但至對法論文者。非
望勝進也。後品三道望前品皆是勝進。故
是名總勝進也。如佛果解脱道望前爲
相望也。伽抄明七作意斷九品惑
也。其中中三品不別加行。爲上品無間
遠離作意須加行故。前六品以別作意
解脱。後品無間須解脱故。前後有
別作意。故中品不別加行解脱爲言 非
一度所起前品無間爲後加行。後品無
間爲前品解脱也。次燈釋尤難思。彼處有
二釋。是第二釋也。何必實義耶。斷惑難故必
各別起。伏道易故有相望義歟。是別意也
  上三品 加行了相作意
勝解作意
 無間遠離作意
中三品       無間攝樂作意
下三品 加行觀察作意 無間加行究
竟作意
解脱加行究竟
果作意
伽鈔五云。○此中斷上品惑道初起難。故二
作意爲加行。斷後下品地滿亦難。非初修
故。一作意爲加行。前品無間可二品
加行*之義。故斷中三品加行。後品無
間可前品解脱義。不前六品
解脱道。斷後三品地滿入根本故。説
七作意解脱道
  亦通能得
問。依有漏道擇滅無爲哉 兩方。
若不得者。依智品簡擇力障所顯理名
之擇滅。有漏智既有此義。何不擇滅耶。
之義燈問若爾有漏何名解脱。答亦通
能得擇非擇滅。以所伏惑有永暫。有漏
道永伏之時。得擇滅之旨分明耶。加之十
因章中。若據因有漏善法。斷證離繋果云云
若依此者。淄洲餘處。然唯無漏。不
六行是斷道故。唯依聖道永害種子
擇滅云云 如何
答。擇滅有兩重。一者無漏滅者斷惑之義。斷
者偏無漏道之力也。故論云。由簡擇力
諸雜染。究竟證會故名擇滅云云 究竟證會
者顯無漏道也。有漏有相縛理故。又
第八云。三者離繋謂無漏道。斷障所證善
無爲法云云 離繋者滅義。解脱義也。智簡擇
義限無漏是實義也。若依。諸有漏
道皆得非擇滅也。二者有漏。謂有漏道所伏
惑中有永暫不同。永伏名擇滅。畢竟不
故。暫伏名非擇滅。逢縁生故。以有漏道
宜無漏。或名無間道。或名。豈不
擇滅及離繋稱耶。今燈顯此門。餘處述
已上御抄問答也。是古
人義也。強不背歟
十因章云。言引發者。○若雜染法即引發因
者。因體通三性。唯有爲有漏。果法通三性
有漏無漏唯有爲也。若據因有漏善法斷
離繋果。何妨果法無爲云云
  但作非想
問。有頂地有斷惑無漏之義。引何文
之耶 進云。燈引但作非想非非想行出世
作意等文證 付之見彼論上文。第一
有中所有諸智。皆俗智攝云云 既云俗智。知
唯有有漏智云事次上文云。除未至定所餘一
切近分地中。唯有俗智
*云云。准之俗
智是有漏智也
但作非想非非想行者。
俗智所攝之故也。出世作意想諸定所攝
受故者。以出世作意有想諸定見タリ
何以出世作意文上有頂
答。有頂地有遊觀無漏云事大乘之所
也。如有頂雖遊觀無漏又復遊觀
無漏極成者此意也。而六十九卷。第一有
中所有諸智。皆俗智攝云云 燈會云。據
初學者。設久學者約親證眞如理
云云 次文云。何以得知者。以何知本論文
初學云事爲言次文云。彼云但作非想非
非想行。出世作意等*云云 既云但作非想
爰知説初學也。久學者縁無相界滅定
故也爲言次文云。既云出世作意明無漏
者。因以出世作意之文。第一有中所有諸
智。皆俗智攝之文攝無漏俗智證也。既云
所有諸智。豈不無漏俗智*哉。但有想
諸定所攝受故者。第一有中所有諸智之中。
非想非非想行出世無漏作意。有想諸定
之根本智所攝受引起爲言若不爾者何云
攝受
六十九云。除未至定所餘一切近分地中。唯
俗智出世智。○第一有中所有諸智。
皆俗智攝。何以。彼處作意與出世間正智作
意不同分故。但作非想非非想行出世作
意。有想定所攝受云云
  菩提院云。何以故者。徴俗智之故也。
彼處作意○不同分故者。釋有漏俗智
也。但作非想等者。解無漏俗智名俗智
之所以也。二重故字此意也
燈云。疏云○今又助解。○依有頂地
有四道○六十九八解脱。第七第八皆依
彼地。許○六十九卷云。第一有
中所有諸智。皆俗智攝者。據初學者。設久
學者約親證眞如理説。何以得知。彼
云。但作非想非非想行。出世作意有想諸
定所攝受故。既云出世作意明無漏
又復遊觀無漏極成。又彼地心亦縁眞如
前第十二滅盡定二方便。一縁
非想非非想入。一縁無相界相入。故知
論云。但作非想非非想者不盡理説云云
  然唯無漏
問。菩薩刹那刹那具四道云云 爾者有漏無
漏倶可相望義耶 兩方若倶有者。論
云刹那刹那能斷證故云云 既云斷證。知限
無漏云事。依之燈云。然唯無漏可刹那
各具四道。刹那刹那可斷惑故非有漏道
云云 若唯無漏者。斷障章云。菩薩利根。有
漏無漏四道皆能若伏若斷云云
一云。唯限無漏論及燈證。然章釋時
而有漏有相望義爲言 或四道皆有伏斷能
爲言相望
云。云通漏無漏燈釋論所説唯無漏
爲言或時雖有漏。刹那刹那排品類次
之義無之。故云唯無漏也。善殊平備等
有漏無
云云
問。倶解脱聖者可四道
  ◎十眞如
問。世親攝論中釋遍行眞如云。以少法
無我故*云云 爾者無我者可人法二
無我耶 若通者。疏引世親攝論以少法
無我故文。幷無性此即法空説。彼約
一空。理皆不足。體用別故云云
通者。無我言通人法聖教常習也。至
何限人無我耶 是以梁攝論。人法二
執永得清淨云云 准知今無我言可
無我云事
答。我無我言通局未定。或但限人無我。如
我空法空。或通二種。如言無我
略有二種。若爾攝論所説既有相濫故。對
今論二空所顯文理皆不足也。不
文決定限人無我也。例如十地論凡夫我相
障名。疏主述此名不然。此障之體非唯我
。燈師會之云。以彼名濫故云不然。非
我通攝二執云云 世親攝論九云。唯能
達一空無我下劣
轉也
竝通達二空無我

云云
  私云。無我言中既差別單重。而以無少法
非無我故之文無簡別。故相濫方生。故云
理皆不足歟。餘義如別紙
  圓滿眞如
問。十眞如外別可佛果所證眞如耶 若
之者。論中隨地地所證十眞如
全以佛果所證別眞如。中邊論等皆
其意同*之。 若不立者。眞如法性雖
。隨所斷障及能證智別建立名義。十地
所證之外何無佛果始所悟耶。若許其差
者。定可別眞如名乎。何況所斷障既
十一障。所證理寧限十眞如*哉。是以疏
中圓滿眞如名。乃至如來十智皆能了云云
果圓滿轉所證別名圓滿眞如見タリ

答。菩薩十地中。修十波羅蜜十重障
十眞如。其十眞如者。隨地地各證眞如上
一分性。故建立別名。而佛果所證眞如。眞如
如上別義。兼十義故對十不之。
諸論擧十種。不佛果所證者即此意也。
但至疏文者。是釋初地中已達一切。而
能證行猶未圓滿。爲圓滿後後建立*之
論文也。故訓云。行位有十故圓滿眞如名。
乃至如來十皆能了云云意云。行位有
故地地各有一分圓滿義。故別別有眞如
。至如來十別義皆能了爲言是肝心意

論第十卷同學鈔第一


論第十卷同學鈔第二目次

  六轉依
  決定應受業
令眞非眞
便證得轉依
  轉依義別
  有漏道諦
加行道頓
安立諦智斷二方
齊二
見道可爾
或各別生
  四涅槃
  通相眞
性淨涅
二乘有學得有餘涅槃歟
直往薩得二涅槃歟
根無生二方
決定迴心
餘擇非擇
二受斷故
通障二果


論第十卷同學鈔第二

  ◎六轉依
一損力益能轉謂初二位 二通達轉謂通達位
三修習轉謂修習位 四果圓滿轉謂究竟位
五下劣轉謂二乘位 六廣大轉謂大乘位
  決定應受業
問。付損力益能轉。且可決定應受業
 進云。樞要云轉云云之作業受果之差
別。定不定之類不同。若同不定業
果之義者。與決定業名何由。依之五百
釋種之證初果宿因未遁。央屈摩羅之至
無學果有現。況於凡位損力益能轉哉。
之説般若功能。或云唯除定業決定應
。或説現世輕受之義。明神呪功能。多以
之。若有全滅類者。乍法威力何隱而
説哉。何況對法十地等中。作業決定受
果決定諸佛威神所能轉云云
答。地前三賢小乘七方便之位。未無漏聖
。雖永斷功能。依勝解慚愧之力。損
識中染種勢力。益本識内淨種功能。漸次伏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558 559 560 561 562 563 564 565 566 567 568 569 570 571 572 573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