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開元釋教録/附、入藏目録 (No. 2154_ 智昇撰 ) in Vol. 00

[First] [Prev+100] [Prev] 563 564 565 566 567 568 569 570 571 572 573 574 575 576 577 578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右一部六卷其本見在
沙門釋彦悰。識量總敏博曉群經。善屬文華
尤工著述。天皇龍朔二年壬戌有詔令拜君
親。恐傷國化令百司遍議。于時沙門道宣等
共上書啓聞于朝廷。衆議異端所司進入。聖
躬親覽下勅罷之。悰恐後代無聞故。纂斯事
并前代故事及先賢答對。名爲集沙門不拜
俗議。傳之後代永作楷模。牆塹法城玄風不
墜也。兼撰大唐京師寺録。行於
開元釋教録卷第八總録
之八



開元釋教録卷第九
 *唐午歳西崇福寺沙門智昇撰 
總括群經録上之九大唐傳
譯之餘
師子莊嚴王菩薩請問經一卷一名八曼荼羅經
龍朔三年於慈恩
  寺譯見
大周録
離垢慧菩薩所問禮佛法經一卷龍朔三年於慈
恩寺譯見大
  
阿吒那智經一卷龍朔三年於慈恩
寺譯見續高僧傳
  右三部三卷前二部二卷見在
後一部一卷本闕
沙門那提。唐曰福生。具依梵言則云布如烏
伐耶。以言煩多故此但訛略而云那提也。本
中印度人。少出家名師開悟。志氣雄遠弘道
爲懷。歴遊諸國務在開物。而善達聲明通諸
詁訓。大夏召爲文士。擬此土蘭臺著作者。性
汎愛好奇尚。聞有渉悟不憚遠夷。曾往執師
子國。又東南上楞伽山。南海諸國隨縁
化。承脂那東國盛傳大乘佛法崇盛贍洲稱
最。乃搜集大小乘經律論五百餘甲合一千
五百餘部。以天皇永徽六年創達京師。有勅
令於慈恩安置所司供給。時玄奘法師當途
翻譯。聲華騰蔚無由克彰掩抑簫條般若是
難。那提不蒙引致無由自敷。顯慶元年勅往
昆崙諸國採取異藥。既至南海諸王歸敬。
爲別立寺度人授法。弘化之廣又倍於前。以
昔被勅往理須返命。慈恩梵本擬重尋研。龍
朔三年還返舊寺。所齎諸經並爲奘將北出。
意欲翻度莫有依憑。惟譯八曼荼羅等經
三部。要約精最可常行學。禪林寺沙門慧
譯語。豐徳寺沙門道宣綴文并製序。其年南
海眞臘國。爲那提素所化者。奉敬無已思見
其人。互相牽率假途遠請。乃云。國有好藥惟
提識之請自採取。下勅聽往返。亦未由曾有。
博訪大夏行人云。那提三藏乃龍樹之門人
也。所解無相與奘碩反。西梵僧云。大師隱
後斯人第一。深解實相善達方便。小乘五部
毘尼外道四韋陀論。莫不洞達源底通明言
義。詞出珠聯理暢霞擧。所著大乘集義論可
有四十餘卷。將事譯之被遺遂闕。夫以抱麟
之歎代有斯蹤。知人難哉。千齡罕遇那提挾
道遠至。投俾北冥既無所待。乃三被毒再充
南役。崎嶇數萬頻歴瘴氛。委命遭命斯人
斯在。嗚呼惜哉
大般涅槃經後譯荼毘分二卷亦云闍維分亦
云後分沙門慧
  立製序見
大周録
右一部二卷其本見在
沙門若那跋陀羅。唐云智賢。南海波亦曰
訶陵
國人也。善三藏學。往者麟徳年中益府成都
沙門會寧。故遊天竺觀禮聖迹。汎舶西逝路
經波*凌國。遂共智賢譯涅槃後分二卷。寄經
達於交州。會寧方之天竺。後至儀鳳年初交
州都督梁難。敵遣使附經入京。三年戊寅大
慈恩寺沙門靈會。於東安啓請施行
大乘顯識經二卷第二出與寶積賢護長者會同本見
大周録永隆元年於東都東太原寺
  
大方廣佛華嚴經續入法界品一卷或無續字續
舊華嚴經闕
  文見大周録垂拱元年
西太原寺歸寧院譯
方廣大莊嚴經十二卷一名神通遊戲第四出與竺
法護普曜經等同本見大周
  録永淳二年九月十五日於西太原
寺歸寧院譯訖沙門復禮筆受
證契大乘經二卷亦名入一切佛境智陪盧遮那藏
第二出與大乘同性經同本見大周
  録永隆元年於
東太原寺譯
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一卷第三出與元魏菩提
留支所出無字寶篋
  經等同本見大周録永淳二
年於西太原寺歸寧院譯
大乘遍照光明藏無字法門經一卷第四出即與
次前離文字
  經同本日
照重出
大方廣師子吼經一卷第二出與如來師子吼經同
本見大周録永隆元年於東
  太原
寺譯
大乘百福相經一卷初出見大周録永淳二年
於西太原寺歸寧院譯
大乘百福莊嚴相經一卷第二出即與次前百福
相經同本日照重出
大乘四法經一卷初出見大周録永隆
元年於東太原寺譯
菩薩脩行四法經一卷永隆二年正月於京弘福寺
譯沙門彦悰製序第二出與
  前大乘四法同
本於京再出
七倶胝佛大心准提陀羅尼經一卷初出與金剛
智出者同本
  見大周録垂拱元年於
西太原寺歸寧院譯
佛頂最勝陀羅尼經一卷第二出與杜顗等出者
同本永淳元年五月二
  二日於京弘福寺共沙
門彦琮譯*琮兼製
最勝佛頂陀羅尼淨除業障經一卷第四出
與前經同本
  日照後欲歸國於東都共沙門
智再譯前縁後法二文並廣
大乘密嚴經三卷見大
周録
造塔功徳經一卷見大周録永隆元
年於東太原寺譯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破取著不壞假名論二卷
  功徳施菩薩造亦云功徳施論見大周録永
淳二年九月十五日於西太原寺歸寧院譯
大乘廣五蘊論一卷安*慧菩薩造或無廣字見大周
録垂拱元年六月二十五日於西
  太原寺歸
寧院譯
右一十八部三十四卷其本並在
沙門地婆訶羅。唐言日照。中印度人。洞明八
藏博曉四含。戒行清高學業優贍。尤工呪術
兼洞五明。志在利生來遊此國。以天皇儀鳳
初至天后垂拱末。於兩京東西太原寺西太
原寺
即今西崇福寺是也東太
原寺即今大福先寺是也
及西京弘福寺譯大乘顯識經等一十八部。
沙門戰陀般若提婆譯語。沙門*慧智證梵語。
勅召名徳十人助其法化。沙門道成薄塵嘉
尚圓測靈辯明恂懷度等證義。沙門思玄復
禮等綴文筆受。天后親敷睿藻製序標首。光
飾像教傳之不朽也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一卷初出與日照等出者同
本儀鳳四年正月五日
  
右一部一卷其本見在
清信士杜行顗。京兆人。儀鳳中任朝散郎行
鴻臚寺典客署令。顗明諸蕃語兼有文藻。天
竺語書亦窮其妙。于時有罽賓國僧佛陀波
利。齎梵經一夾詣闕奉獻。天皇有詔令顗翻
出。名爲佛頂*尊勝陀羅尼。寧遠將軍度婆及
中印度三藏法師地婆訶羅證譯。是時儀鳳
四年正月也。此杜譯者有廟諱國諱皆隱而
避之。即世尊爲聖尊。世界爲生界。大勢爲大
趣。救治爲救除。譯訖奉進。皇上讀訖顧謂顗
曰。既是聖言不須避諱。杜時奉詔以正屬有
故而寢焉。荏苒之間杜君長逝。未遑改正其
經遂行。後日照三藏奉詔再譯。名佛頂最勝
陀羅尼。大周録云。佛頂*尊勝陀羅尼日照三
藏譯者誤也
十門辯惑論二卷答太子文學權無二
釋典稽疑或三卷
  右一部二卷其本見在
沙門釋復禮。京兆人。俗姓皇甫氏。少出家住
興善寺。性虚靜寡嗜慾。遊心内典兼博玄
儒。尤工賦詠善於著述。俗流名士皆慕仰之。
三藏地婆訶羅實叉難陀等。譯大莊嚴華嚴
等經。皆勅召禮令同翻譯。綴文裁義實屬斯
人。天皇永隆二年辛巳。因太子文學權無二
述釋典稽疑十條用以問禮請令釋滯。遂爲
答之撰成二卷。名曰十門辯惑論。賓主酬答
剖析稽疑。文出於智府義在於心外。如斯答
對非此而誰。可謂龍猛更生馬鳴再出。權文
學覩斯論已。衆疑頓遣頂戴遵行。此雖一時
之酬答。寔爲萬代之龜鏡也。法師兼有文集
行於代焉
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十卷
  右一部十卷其本見在
沙門釋慧立。本名子立。天皇改爲慧立。俗姓
趙氏。天水人也。遠祖因官徙寓新平。故爲
今改
爲邠
人焉。爰祖及父倶馳高譽。立即隋祕書
郎毅之第三子也。生而岐嶷有棄俗之志。年
十五貞觀三年出家住豳州昭仁寺。此寺即
破薛擧之戰場也。立識敏才俊神清道遠。習
林遠之高風有肇融之識量。聲譽聞徹勅召
充大慈恩寺翻經大徳。次補西明寺都維那。
後授太原寺主。皆降綸旨令維寺任。天皇之
代頻召入内。與黄冠對論皆愜帝旨。事在別
傳。立以玄奘法師求經印度。若無紀述季代
罕聞。遂撰慈恩三藏行傳。未成而卒。後弘福
沙門彦悰續而成之。總成十卷。故初題云沙
門*慧立本釋彦悰箋
四分比丘戒本一卷題云四分戒本并序西
太原寺沙門懷素集
四分比丘尼戒本一卷題加尼字
餘同前
四分僧羯磨三卷題云羯磨卷上并序出四分
律西太原寺沙門懷素集
四分尼羯磨三卷題加尼字
餘同前
  右四部八卷其本並在
沙門釋懷素。俗姓范氏。京兆人。世襲冠冕。貞
觀十九年出家師奘法師爲弟子。而立性聰
敏專尋經論。進具之後偏隷毘尼。依道成律
師學四分律。不淹時序而爲上首。先居弘濟
後住太原。學侶雲奔教授無輟。以先徳所集
多不依文率己私見妄生増減。遂乃撿尋律
藏抄出戒心羯磨。但取成文非妄穿鑿。可謂
嗣徽迦葉繼軌波離而已焉。又別撰四分記
鈔兼經論疏記等五十餘卷行於代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一卷
  右一部一卷其本見在
沙門佛陀多羅。唐云覺救。北印度罽賓人也。
於東都白馬寺譯圓覺了義經一部。此經近
出不委何年。且弘道爲懷務甄詐妄。但眞詮
不謬豈假具知年月耶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一卷第三出與杜顗等出者同
本見大周録及經前序
  右一部一卷其本見在
沙門佛陀波利。唐言覺護。北印度罽賓國人。
忘身徇道遍觀靈跡。聞文殊師利在清涼山。
遠渉流沙躬來禮謁。以天皇儀鳳元年丙子。
杖錫五臺虔誠禮拜。悲泣雨涙望覩聖容。倏
焉見一老翁從山中出來。作婆羅門語謂波
利曰。師精誠懇惻何所求耶。波利答曰。聞文
殊大士隱迹此山。從印度來欲求瞻禮。翁曰。
師從彼國將佛頂尊勝陀羅尼經來不。此土
衆生多造諸罪。出家之輩亦多所犯。佛頂
神呪除罪祕方。若不將經徒來何益。縱見文
殊何必能識。師可還西國取彼經來流傳此
土。即是遍奉衆聖廣利群生。拯濟幽冥報諸
佛恩也。師取經來至此。弟子當示師文殊師
利菩薩所在。波利聞此語已不勝喜躍。遂
裁抑悲涙向山更禮。擧頭之頃忽不見老人。
波利驚愕倍増虔敬。遂返歸本國取得經來。
既達帝城便求進見。有司具状聞奏。天皇
賞其精誠崇斯祕典。遂詔鴻臚寺典客令杜
行顗及日照三藏於内共譯。譯訖儭絹三十
匹。經留在内。波利因乃垂泣奏曰。委棄身命
志在利人。請布流行是所誠望。帝愍其專至。
遂留所譯之經還其梵本任將流布。波利得
經不勝喜躍。將向西明寺訪得善梵語僧順
貞奏共翻譯。帝允其請。遂對諸大徳共貞翻
出。名佛頂尊勝陀羅尼。與前杜令所翻之者。
呪韻經文大同小異。波利所願已畢持經梵
本入於五臺。于今不出莫知所之。比諸衆譯
此最弘布准經前序乃云。永淳二年迴至西京。具状聞
奏。其年即共順貞再譯。名佛頂尊勝陀羅尼
經。今尋此説年月稍乖其杜令譯者乃儀鳳四年正月五日
也。日照再譯乃永淳元年五月十三日也。既云永淳二年
方達唐境。前之二本從何而得。又永淳二年天皇已幸東
都。如何乃云在京譯出。其序復是永昌已後有人述記。
却叙前事致有參差。此波利
譯者不可依序定其年月也
大方廣佛華嚴經不思議佛境界分一卷或二
卷十
  二紙永昌元年於魏國東寺譯見大周録初
出與後實叉難陀所譯不思議境界經同本
大方廣佛華嚴經脩慈分一卷天授二年於大周
東寺譯見大周録
大乘造像功徳經二卷或一卷天授二年於大
周東寺譯見大周録
智炬陀羅尼經一卷天授二年於大周
東寺譯見大周録
諸佛集會陀羅尼經一卷天授二年於大周
東寺譯見大周録
大乘法界無差別論一卷天授二年十月十四日於
大周東寺譯見大周録
  右六部七卷其本並在
沙門提雲般若。或云提雲陀若那。唐云天
智。于闐國人。學通大小智兼眞俗。呪術禪門
悉皆諳曉。以天后永昌元年來屆于此。即以
其年謁帝于洛。勅於魏國東寺後改爲大
周東寺
翻經。
以永昌元年己丑至天授二年辛卯。總出經
論六部。沙門戰陀慧智等譯語。沙門處一等
筆受。沙門復禮等綴文。沙門徳感*慧儼法明
弘景等證義
讃觀世音菩薩頌一卷見大
周録
  右一部一卷其本見在
沙門釋慧智。父印度人也。婆羅門種。因使遊
此而生於智。少而精勤有出俗之志。天皇時
因長年婆羅門僧。奉勅度爲弟子。本既梵人
善閑天竺書語。又生唐國復練此土言音。三
藏地婆訶羅提雲若那寶思惟等。所有翻譯
皆召智爲證兼令度語。智以天后長壽二年
癸巳。於東都佛授記寺。自譯讃觀世音頌一

大周刊定衆經目録十五卷
  右一部十五卷其本見在
沙門釋明佺。東都佛授記寺僧也。尤精律學
兼閑經論。天后天册萬歳元年乙未勅刊定
經目。佺首末條録編比次序。與翻經大徳二
十餘人同共參定。雖云刊定繁穢尤多。雖見
流行實難憑准。中有乖舛如別所述
大方廣佛華嚴經八十卷第二出與東晋覺賢譯者
同本證聖元年三月十四
  日於東都大内大遍空寺譯天后親受筆削
至聖暦二年十月八日於佛授記寺功畢
文殊師利授記經三卷於清禪寺譯第三出與文殊
佛土嚴淨經等同本今編入
  寶積當第
十五會
大方廣入如來智徳不思議經一卷於東都佛授
記寺譯第四
  出與度諸佛境界
智光嚴經等同本
大方廣如來不思議境界經一卷第二出與提雲
般若所出境界
  分同
大方廣普賢菩薩所説經一卷
大乘入楞伽經七卷第四出與宋功徳賢等出者同本
久視元年五月五日於東都三陽
  内初出至長安四年
正月五日繕寫功畢
觀世音菩薩祕密藏神呪經一卷初出與寶思惟
等出者同本
妙臂印幢陀羅尼經一卷第二出與勝幢臂
印陀羅尼經同本
百千印陀羅尼經一卷
救面燃餓鬼陀羅尼神呪經一卷
右繞佛塔功徳經一卷亦云遶塔
功徳經
大乘四法經一卷與前日照三藏出者
名字雖同經體全異
十善業道經一卷
大乘起信論二卷第二出與眞
諦出者同本
摩訶般若隨心經一卷
大方廣不生不滅經一卷
大方廣如來難思議境界經一卷
離垢淨光陀羅尼經一卷初出與彌陀
譯者同本
菩薩出生四法經一卷
  右一十九部一百七卷起信論上一十四部一百
二卷見在摩訶般若隨心
經下五部
五卷闕本
沙門實叉難陀。唐云喜學。于闐國人。智度
弘曠利物爲心。善大小乘兼異學論。天后明
揚佛日敬重大乘。以華嚴舊經處會未備。遠
聞于闐有斯梵本發使求訪。并請譯人實叉與
經同臻帝闕。以天后證聖元年乙未。於東都
大内大遍空寺譯華嚴經。天后親臨法座煥
發序文。自運仙毫首題名品。南印度沙門菩
提流志沙門義淨同宣梵本。後付沙門復禮
法藏等。於佛授記寺譯。至聖暦二年己亥功
畢。又至久視元年庚子。於三陽宮内譯大乘
入楞伽經。及於西京清禪寺東都授記寺譯
文殊授記等經。前後總譯一十九部。沙門波
崙玄軌等筆受。沙門復禮等綴文。沙門法寶
弘景等證義。太子中舍賈膺福&MT01142;護。至長安
四年實叉縁母年老請歸覲省。表書再上方
蒙允許。勅御史霍嗣光送至于闐。後和帝龍
興重暉佛日。勅再徴召方屆帝城。以景龍二
年達于茲土。帝屈萬乘之尊親迎於開遠門
外。京城緇侶備諸幢幡逆路導引。仍裝飾青
象令乘入城。勅於大薦福寺安置。未遑翻譯
遘疾彌留。以景雲元年十月十二日。右脇
足終于大薦福寺。春秋五十有九。緇徒悲噎
歎法棟之遽摧。俗侶哀號恨群生之失導。有
詔聽依外國法葬。以十一月十二日。於開遠
門外古然燈臺焚之。薪盡火滅其舌猶存。斯
是弘法之嘉瑞也。至十二月二十三日。本國
門人悲智勅使哥舒道元。送其餘骸及斯靈
舌還歸于闐起塔供養。後人復於焚屍之所
起七層塔焉
不空羂索陀羅尼經一卷一名普門此有一十六品
是梵本經沙門波崙製
  序第二出與寶思
惟譯三卷者同本
右一部一卷其本見在
婆羅門李無諂。北印度嵐波國人。識量聰敏
内外該通。唐梵二言洞曉無滯。三藏阿儞眞
那菩提流志等。翻譯衆經並無諂度語。於天
后代聖暦三年庚子三月。有新羅國僧明曉。
遠觀唐化將欲旋途。於總持門先所留意。遂
慇勤固請譯此眞言。使彼邊維同聞祕教。遂
於佛授記寺翻經院。爲譯不空羂索陀羅尼
經一部。沙門波崙筆受。至久視元年八月。將
所譯經更於罽賓重勘梵本方寫流布
無垢淨光大陀羅尼經一卷第二出與實叉難陀離
垢淨光陀羅尼同本
  右一部一卷其本見在
沙門彌陀山。唐言寂友。覩貨邏國人也。幼小
出家遊諸印度遍學經論。於楞伽倶舍最爲
精妙。志弘像法無悋郷邦。杖錫而遊來臻皇
闕。於天后代共實叉難陀。譯大乘入楞伽經。
後於天后末年共沙門法藏等。譯無垢淨光
陀羅尼經一部。譯畢進内辭帝歸邦。天后厚
遺任歸本國
甄正論三卷
  右一部三卷其本見在
沙門釋玄嶷。俗姓杜。名又。先是黄冠爲東
都大弘道觀主。遊心七藉妙善三玄。黄宗之
中此爲綱領。天后心崇大法弘闡釋宗。人遂
歸心請求剃落。詔許度之住佛授記寺。後爲
寺都兼預翻譯。悉彼宗之虚誕知正教之可
憑。遂造甄正論一部指陳虚僞。主客問答極
爲省要
不空羂索陀羅尼自在王呪經三卷亦名不空羂
索心呪王經
  長壽二年七月於東都佛授記寺譯沙門
徳感筆受初出與李無諂出一卷者同本
浴像功徳經一卷神龍元年正月二十二日於東都
大福先寺譯婆羅門李無諂譯語初
  出與後義淨
出者同本
校量數珠功徳經一卷神龍元年正月二十三日於大
福先寺譯李無諂譯語初出與
  後義淨出
者同本
觀世音菩薩如意摩尼陀羅尼經一卷第二出與
實叉難陀
  等出者
同本
文殊師利根本一字陀羅尼經一卷長安二年於
天宮寺譯沙
  門慧智等證梵文婆羅門李無諂譯語直中
書李無礙筆受初出與後義淨出者同本
大陀羅尼末法中一字心呪經一卷神龍元年於
大福先寺譯
  李無諂
譯語
隨求即得大自在陀羅尼神呪經一卷亦云所得
見大周録
  長壽二年於東都天宮寺譯罽賓沙門尸利
難陀設等證梵文李無諂譯語李無礙筆受
右七部九卷其本並在
沙門阿儞眞那。唐云寶思惟。北印度迦濕蜜
羅國人。刹帝利種。彼王之華胄。幼而捨家禪
誦爲業。進具之後專精律品。復慧解超群學
兼眞俗。乾文呪術尤工其妙。加以化導爲
心無戀郷國。以天后長壽二年癸巳屆于洛
都。勅於天宮寺安置。即以天后長壽二年癸
巳。至中宗神龍二年*丙午。於授記天宮福
先等寺。譯不空羂索陀羅尼經等七部。後至
睿宗太極元年壬子四月。太子洗馬張齊賢
等繕寫進内。至延和元年六月。勅令禮部尚
書晋國公薛稷右常侍高平侯徐彦伯等詳定
入目施行。三藏自神龍二年已後更不譯經。
唯精勤禮誦修諸福業。毎於晨朝磨香爲水
塗浴佛像後方飮食。從始至終此爲恒業。衣
鉢之外隨得隨施。後於龍門山請置一寺。依
外國法式製造呼爲天竺。已及門人同居此
寺。精誠所感其數寔多。壽年百餘。以開元九
年終於寺矣
金光明最勝王經十卷第五出與北涼曇無讖四卷
金光明等同本長安三年十
  月四日於西明寺譯畢
沙門波崙惠表筆受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一卷第五出與姚秦
羅什元魏留支
  陳眞諦等出者同本長安三
年十月四日於西明寺譯
佛爲難陀説出家入胎經二卷出根本説一切有
部毘奈耶雜事第
  十一十二卷景龍四年於大蔫福寺譯今
編入寶積當第十四會改名入胎藏會
入定不定印經一卷第二出與元魏瞿曇流支所出不
必定入定入印經同本久視元年
  五月五日
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徳經二卷第四出
隋笈多等出
  者同本但廣略有異神龍三年夏於大
内佛光殿譯時帝親御法筵手自筆受
彌勒下生成佛經一卷第六出與羅什彌勒下經
等同本大足元年九月二十
  三日於東都
大福先寺譯
佛爲勝光天子説王法經一卷第三出與舊諫王經
及唐譯勝軍王經並
  同本神龍元年七月十五日於東
都大福先寺譯沙門玄傘筆受
浴像功徳經一卷第二出與寶思惟出者同本景龍四
年四月十五日於大薦福寺翻經院
  
數珠功徳經一卷第二出與寶思惟出者同本景龍四
年四月十五日於大薦福寺翻經院
  
觀自在菩薩如意心陀羅尼呪經一卷第三出與
實叉難陀
  寶思惟等出者同本景龍四
年於大薦福寺翻經院譯
曼殊室利菩薩呪藏中一字呪王經一卷第二
出與
  寶思惟出者同本長安三
年十月四日於西明寺譯
稱讃如來功徳神呪經一卷第二出與隋譯十二佛
名神呪經同本景雲二
  年閏六月二十三日於大薦福寺
翻經院譯沙門玄傘智積等筆受
大孔雀呪王經三卷第八出與梁僧加婆羅等出者同
本神龍元年於東都内道場譯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一卷第五出與杜行顗日照波
利等出者同本景龍四年
  於大薦福寺
翻經院譯
莊嚴王陀羅尼呪經一卷大足元年九月二十三
日於東都大福先寺譯
香王菩薩陀羅尼呪經一卷神龍元年於東
都大福先寺譯
一切功徳莊嚴王經一卷神龍元年七月十五日於
東都大福先寺譯沙門玄
  傘筆
拔除罪障呪王經一卷景龍四年於大薦
福寺翻經院譯
善夜經一卷大足元年九月二十三
日於東都大福先寺譯
大乘流轉諸有經一卷大足元年九月二十三
日於東都大福先寺譯
妙色王因縁經一卷大足元年九月二十三
日於東都大福先寺譯
佛爲海龍王説法印經一卷景雲二年&T055472;六月二十三
日於大薦福寺翻經
  院譯沙門玄傘
智積等筆受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論頌一卷無著菩薩
造景雲二
  年於大薦福寺翻經院譯
沙門玄傘智積等筆受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論釋三卷無著菩薩
頌世親菩
  薩釋景雲二年於大薦福寺翻經
院譯沙門玄傘智積等筆受
因明正理門論一卷大域龍菩薩造第二出與奘法師
譯者同本景雲二年於大薦福寺
  翻經院譯沙門玄
傘智積等筆受
成唯識寶生論五卷一名二十唯識頌釋論護法菩
薩造景龍四年四月十五日於大
  薦福寺翻經院譯沙
門玄傘智積等筆受
觀所縁論釋一卷護法菩薩造景龍四年四月十五日
於大薦福寺翻經院譯沙門玄傘智
  積等
筆受
掌中論一卷陳那菩薩造第二出與解捲論同本長
安三年十月十四日於西明寺譯
取因假設論一卷陳那菩薩造長安三年十月四日
於西明寺譯沙門惠表筆受
觀總相論頌一卷陳那菩薩造景雲二年於大薦福
寺翻經院譯沙門智積等筆受
止觀門論頌一卷世親菩薩造景雲二年於大薦福
寺翻經院譯沙門玄傘等筆受
手杖論一卷尊者釋迦稱造景雲二年*於大薦
福寺翻經院譯沙門玄傘等筆受
六門教授習定論一卷無著菩薩本世親菩薩釋長
安三年十月四日於西明寺
  
五蘊皆空經一卷出雜阿含經第二卷異譯景龍四年
於大薦福寺翻經院譯沙門智積等
  
三轉法輪經一卷出雜阿含經第十五卷異譯景龍
四年於大薦福寺翻經院譯沙門玄
  傘等
筆受
無常經一卷亦名三啓經大足元年九月二
十三日*於東都大福先寺譯
八無暇有暇經一卷大足元年九月二十三
日於東都大福先寺譯
爪梵志請問經一卷久視元年十二月二十三
日於東都大福先寺譯
譬喩經一卷景龍四年於大薦福寺翻經
院譯沙門玄傘等筆受
略教誡經一卷景雲二年&T055472;六月二十三日於大薦
福寺翻經院譯沙門智積等筆受
療痔病經一卷亦云痔瘺景龍四年於大薦福
寺翻經院譯沙門玄傘等筆受
根本説一切有部毘奈耶五十卷長安三年十月
四日於西明寺
  譯沙門波崙
惠表等筆受
根本説一切有部苾芻尼毘奈耶二十卷景龍
四年
  於大薦福寺
翻經院譯
根本説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四十卷景龍四年
於大薦福
  寺翻經
院譯
根本説一切有部尼陀那目得迦十卷或八卷長
安三年十
  月四日於
西明寺譯
根本説一切有部戒經一卷景龍四年於大薦
福寺翻經院譯
根本説一切有部苾芻尼戒經一卷景龍四年於
大薦福寺翻
  經院
根本説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十卷長安三年十月
四日於西明寺
  
根本説一切有部毘奈耶頌五卷尊者毘舍佉造
景龍四年大廌
  福寺翻經院譯先在西域那爛
陀寺譯出還都刪正景龍奏行
根本説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攝頌一卷景龍
四年
  於大薦福寺
翻經院譯
根本説一切有部尼陀那目得迦攝頌一卷
  景龍四年於大薦
福寺翻經院譯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二十卷尊者勝支集或十四
卷久視元年十二月二
  十三日於東都
大福先寺譯
一百五十讃佛頌一卷尊者摩咥里制吒造於中印
度那爛陀寺譯至景雲二年
  於薦福寺
重更迴綴
龍樹菩薩勸誡王頌一卷第三出與舊勸發諸王要
偈等同本於東印度耽摩
  立底國譯
至都重綴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二卷從西國還在南海
室利佛逝撰寄歸
大唐南海寄歸内法傳四卷從西國還在南海
室利佛逝撰寄歸
別説罪要行法一卷或無
別字
受用三水要法一卷或云要
行法
護命放生軌儀一卷或云軌
儀法
法華論五卷莫知造者單重未
悉景雲二年譯
集量論四卷景雲二年譯已上多取奏
行年月所以出日名同
  右六十一部二百三十九卷法華論下二
部九卷失本
沙門釋義淨。齊州人。俗姓張字文明。髫齓之
年辭榮落彩。於是遍詢名匠廣探群藉。内
外閑曉今古遍知。年十有五志遊西域。仰法
顯之雅操。慕玄奘之高風。加以勤無棄時
手不釋卷。弱冠登具逾厲堅貞。咸亨二年三
十有七方協夙懷。遂之廣府初結誓同志數
滿十人。洎乎汎舶餘皆退罷。唯淨堅心轉熾
遂即孤行。備歴艱難漸達印度。所至之境皆
洞言音。凡遇王臣咸蒙禮重。鷲峯雞足並親
登陟。祇園鹿苑咸悉周遊。憩那爛陀禮菩提
樹。遍師明匠學大小乘。所爲事周還歸故
里。凡所歴遊三十餘國。往來問道出二十年。
以天后證聖之元乙未仲夏還至河洛。將梵
本經律論近四百部合五十萬頌。金剛座眞
容一鋪。舍利三百粒。天后敬法重人親迎于
上東門外。洛陽緇侶備設幢旛兼陳鼓樂在
前導引。勅於佛授記寺安置。所將梵本並令
翻譯。初共于闐三藏實叉難陀翻華嚴經。久
視已後方自翻譯。即以久視元年庚子至長
安三年癸卯。於東都福先寺及西京西明寺。
譯金光明最勝王。能斷金剛般若。入定不定
印。彌勒成佛。一字呪王。莊嚴王陀羅尼。善
夜。流轉諸有。妙色王因縁。無常。八無暇有
暇。長瓜梵志等經。根本説一切有部毘奈
耶。尼陀那目得迦。百一羯磨。及律攝等。掌
中。取因假設。六門教授等論。及龍樹勸誡頌。
已上二十部一百一十五卷。北印度沙門阿
儞眞那證梵文義。沙門波崙復禮慧表智積
等筆受證文。沙門法寶法藏徳感成莊神英
仁亮大儀慈訓等證義。成均太學助教許觀
&MT01142;護繕寫進内。天后製新翻聖教序令標經
首。曁和帝龍興神龍元年乙巳。於東都内道
場譯孔雀王經。又於大福先寺譯勝光天子
香王菩薩呪一切功徳莊嚴王等經上四部六
卷。沙門盤度讀梵文。沙門玄傘筆受。沙門大
儀證文。沙門勝莊利貞等證義。兵部侍郎崔
湜給事盧粲等潤文正字。祕書大&MT01142;駙馬都
尉觀國公楊愼交&MT01142;護。和帝心崇釋典製序
褒揚。號爲大唐龍興三藏聖教序。帝御洛城
西門。宣示群辟淨所新翻並令標引。二年*丙
午隨駕歸京。勅於大薦福寺別置翻經院處
之。三年丁未帝召入内。并同翻經沙門九旬
坐夏。帝以昔居房部幽厄無歸。祈念藥師遂
蒙降祉。賀茲往澤重闡洪猷。因命法徒更
令翻譯。於大佛光殿譯成二卷。名藥師瑠璃
光七佛本願功徳經。帝御法筵手自筆受。又
至景龍四年庚戌。於大薦福寺譯。浴像功徳。
數珠功徳。如意心。尊勝。拔除罪障。出家入
胎。五蘊皆空。三轉法輪。譬喩。療痔病等經。
根本説一切有部苾芻尼毘奈耶。毘奈耶雜
事。二衆戒經。毘奈耶頌。雜事攝頌。尼陀那目
得迦攝頌。唯識寶生。觀所縁釋等。已上二十
部八十八卷。吐火羅沙門達磨末磨中印度
沙門拔弩證梵義。罽賓沙門達磨難陀證梵
文。居士東印度首領伊舍羅證梵本。沙門*慧
積居士中印度李釋迦度頗多等讀梵本。沙
門文綱*慧沼利貞勝莊愛同思恒等證義。沙
門玄傘智積等筆受。居士東印度瞿曇金剛
迦濕彌羅國王子阿順等證譯。修文館大學
士特進趙國公李嶠兵部尚書逍遙公韋嗣立
中書侍郎趙彦昭吏部侍郎盧藏用兵部侍郎
張説中書舍人李又蘇頲等二十餘人次文潤
色。左僕射舒國公韋巨源右僕射許國公蘇
瓌等&MT01142;譯。祕書大&MT01142;嗣號王邕&MT01142;護。又至
睿宗景雲二年辛亥。於大薦福寺復譯稱讃
如來功徳神呪。佛爲龍王説法印。略教誡等
經。能斷般若論頌。及釋因明理門。觀總相頌。
止觀門頌。手杖等論。及法華。集量百五十讃。
合一十二部二十一卷。沙門曷利末底烏帝
提婆等讀梵本。沙門玄傘智積等筆受。沙
門*慧沼等證義。太常卿衞國公薛崇胤&MT01142;護。
合從天后久視元年庚子至睿宗景雲二年辛
亥。都譯五十六部二百三十卷。又別撰大唐
西域求法高僧傳。南海寄歸内法傳。別説罪
要行法。受用三水要法。護命放生軌儀。凡五
部合九卷。又出説一切有部跋窣堵即諸律中
揵度跋
渠之類也梵
有楚夏耳
約七八十卷。但出其本未遑
刪綴。遽入泥洹其文遂寢。淨又於一切有部
律中。抄諸縁起別部流行。如摩竭魚因縁
等四十二經四十九卷。既是別生抄經。不
合爲翻譯正數。今載別生録中。如刪繁録中
具列名目。淨雖遍翻三藏而偏功律部。譯綴
之暇曲授學徒。凡所行事皆尚其急。瀘漉滌
穢特異常倫。學侶傳行遍於京洛。美哉亦遺
法之盛事也。以先天二年卒。春秋七十九

大寶積經一百二十卷單重合譯神龍二年
創首先天二年功畢
  右此部經新譯舊譯四十九經合
沓反
成一
部。於中析取二十六會三十九卷。爲菩提
流志新譯。餘二十三會八十一卷。並是舊
譯勘同編入。已備餘録故不重存。其新譯
會名具如別録。初第十一卷寶積部中依
次編列
實相般若波羅蜜經一卷見大周録第二出與大般
若第十會理趣分同本廣
  略少異長壽二年於
東都大周東寺譯
文殊師利所説不思議佛境界經二卷見大周録
或一卷初
  出與寶積第三十五善徳天子會
同本長壽二年於大周東寺譯
大乘金剛髻珠菩薩修行分一卷見大周録亦名
金剛鬘菩薩加
  行品是華嚴眷屬經長
壽二年於大周東寺譯
寶雨經十卷見大周録第三出與梁曼陀羅所出寶雲經
等同本長壽二年於佛授記寺譯沙門處一
  等筆
大乘伽耶山頂經一卷見大周録第四出與羅什文殊
問菩提經等同本長壽二年於
  大周東
寺譯
不空羂索神變眞言經三十卷當第四出舊譯單卷
者即是此經初品
  神龍三年夏於西崇福寺譯弟子般若
丘多助宣梵本至景龍三年春功畢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姥陀羅尼身經一卷
  第二出與唐智通譯二卷者同本景龍三年
夏於西崇福寺譯弟子般若丘多助宣梵本
如意輪陀羅尼經一卷第四出與實叉難陀等出者同
此法稍具景龍三年夏於
  西崇福寺譯弟子般
若丘多助宣梵本
六字神呪經一卷或云六字呪法經第四出
長壽二年於佛授記寺譯
護命法門神呪經一卷見大周録第三出與善法方便
陀羅尼經等同本長壽二年於
  佛授記
寺譯
廣大寶樓閣善住祕密陀羅尼經三卷神龍二年
九月十五
  日於西崇福寺譯畢東天竺伊
舍羅*等譯語沙門雲觀筆受
一字佛頂輪王經五卷亦云五佛頂或四卷景龍三
年夏於西崇福寺譯弟子般若
  丘多助宣梵本
其年冬譯畢
文殊師利寶藏陀羅尼經一卷景龍四年於西崇福
寺譯弟子般若丘多
  助宣
梵本
金剛光焔止風雨陀羅尼經一卷景龍四年於西
崇福寺譯弟子
  般若丘多
助宣梵本
有徳女所問大乘經一卷見大周録長壽二
年於大周東寺譯
般若波羅蜜多那經一卷第三出與摩訶大明呪經
等同本長壽二年於佛授
  記寺
妙*慧童女所問經一卷第三出與須摩提經等同
本長壽二年於大周東寺
  
不空羂索呪心經一卷見大周録第三出與不空羂
索神呪經等同本長壽二年
  於佛授
記寺譯
妙徳婆羅門女問佛轉何法輪經一卷今疑即有
徳女所問
  大乘經是長壽二
年於大周東寺譯
智猛長者問經一卷長壽二年於
佛授記寺譯
佛入毘耶離除一切鬼病經一卷長壽二年於
佛授記寺譯
邪經一卷長壽二年於
佛授記寺譯
大陀羅尼經一卷長壽二年於
佛授記寺譯
文殊師利呪法藏經一卷長壽二年於
佛授記寺譯
一字呪王經一卷今疑與前呪藏共是一經
長壽二年於佛授即寺譯
無迦略曳菩薩造廣大摩尼祕密善住經一卷
  長壽二年於
佛授記寺譯
釋般若六字三句論一卷長壽二年於
佛授記寺譯
  右五十三部寶積二十六會
即爲二十六部
一百一十一卷般若波羅蜜多那下一十
二部一十二卷尋本未獲
沙門菩提流志。本名達摩流支。唐言法希。天
后改爲菩提流志。唐云覺愛。南印度人。婆羅
門種。姓迦葉氏。聰叡絶倫風神爽異。生年十
二外道出家。師禀波羅奢羅學彼經術。遂洞
曉聲明尤閑數論。陰陽暦數地理天文呪術
醫方皆如指掌。年登耳順自謂孤行撩僧論
&T049445;以身事。時有大乘上座部三藏。厥號耶
舍瞿沙。知其根熟遂與交論。未越幾關詞理
倶屈。始知佛日高明匪螢燈並照。法海深廣
豈涓渧等潤。於是沒身敬事專學佛乘。奉
戒無虧志節高峻。崇慧有在解學寛深。未越
五年通達三藏。天皇遠聞雅譽遣使往邀。未
及使還白雲遽駕。曁天后御極方赴帝京。以
長壽二年癸巳創達都邑。即以其年於佛授
記寺譯寶雨經。中印度王使沙門梵摩同宣
梵本。沙門戰陀居士婆羅門李無諂譯語。沙
門*慧智證譯語。沙門處一等筆受。沙門思玄
等綴文。沙門圓測神英等證義。司賓寺丞孫
&MT01142;護。後於大周東寺譯實相般若。金剛髻。
大乘伽耶頂。有徳妙慧。文殊不思議境界。妙
徳女問佛等經。又於佛授記寺。譯護命法門。
六字神呪。般若蜜多那。不空羂索呪心。智猛
長者問。除鬼病那耶大陀羅尼。文殊呪法藏。
一字呪王。摩尼。祕密善住等經。及般若六字
三句論。已上一十九部合二十卷。沙門行感
等同譯。後至和帝龍興神龍二年*丙午隨駕
歸京。勅於西崇福寺安置。遂譯廣大寶樓閣
不空羂索神變。一字佛頂。千手千眼姥陀羅
尼。如意輪。文殊寶藏。金剛光焔等經。及大寶
積。此經都有四十九會。上代譯者摘會別翻
而不終部帙。往者貞觀中玄奘法師往遊印
度將梵本還。於弘福寺譯大菩薩藏經。即是
寶積第十二之一會。後於玉華宮寺翻大般
若竟諸徳慇懃請翻寶積。奘法師云。譯寶積
之功不謝於般若。余生涯已窮恐不終其事。
固請不已遂啓夾譯之。可得數行乃嗟歎曰。
此經與此土群生未有縁矣。余氣力衰竭不
能辦也。因而遂輟。流志來日復齎其梵本。和
帝命志續奘餘功。遂廣鳩碩徳并召名儒。尋
繹舊翻之經。考校新來之夾。上代譯者
同即附。昔來未出案本具翻。兼復舊義擁迷
詳文重譯。始乎神龍二年*丙午創筵。迄于
睿宗先天二年癸丑畢席。於中二十六會三
十九卷。流志新譯。謂三律儀會。無邊莊嚴會。
無量壽如來會。不動如來會。被甲莊嚴會。文
殊師利普門會。出現光明會。佛爲阿難説處
胎會。無盡伏藏會。授幻師跋陀羅記會。大神
變會。優波離會。發勝志樂會。善順菩薩會。勤
授長者會。優陀延王會。妙慧童女會。恒河上
優婆夷會。功徳寶花敷菩薩會。善徳天子會。
阿闍世王子會。淨信童女會。彌勒菩薩所問
會。無盡慧菩薩會。勝鬘夫人會。廣博仙人會。
創發題日於大内佛光殿和帝親御法筵筆受
經旨。百僚侍坐妃后同觀。求之古人無以加
也。逮睿宗嗣暦復於北苑白蓮華亭及大内
甘露等殿。別開會首亦親筆受。並沙門思忠
及東印度大首領伊舍羅直中書度頗具等譯
梵文。北印度沙門達摩。南印度沙門波若丘
多等證梵義。沙門慧覺宗一普敬履方等筆
受。沙門勝莊法藏塵外無著深亮懷迪等證
義。沙門承禮神暕雲觀等次文。太子詹事東
海郡公徐堅邠王傅固安伯盧粲尚書右丞東
海男盧藏用中書舍人野王男蘇&MT04124;禮部郎中
彭景直左補闕祁縣男王&MT04124;太府丞顏温之太
常博士賀知章等潤色。中書侍郎平輿侯陸
象先侍中鉅鹿公魏知古等&MT01142;譯。前太常卿
薛崇胤通事舍人弘農男楊仲嗣&MT01142;護。繕寫
既了將本進内。睿宗外總萬方内崇三寶。
御筆製序標於經首。前後總譯五十三部合
一百一十一卷。三藏流志自翻寶積經了更
不譯經。禪觀怡神金丹養志。壽雖過百道業
無虧。持誦經行晨昏靡替。至開元十二年隨
駕入洛。勅於長壽寺安置。以流志所住加號
開元。至十五年九月。顧謂門人曰。泡幻之
身日就衰朽。縱然久住終歸磨滅。吾生年攝
養冀免衰弊。今漸遲暮徒更延時。遂從二十
日不飮不食藥餌倶絶。雖向五旬神色不異。
至十一月三日遂索香水洗浴換新潔衣。至
四日晨朝。取梵本衆經手&T016254;頂戴一一讃歎。
至五日齋時。告諸侍人皆令四散。吾暫就靜
汝勿喧聲。遂於淨室之中右脇而臥奄然而
卒。春秋一百五十有六。自非積脩勝業脱屣
塵勞。焉能保此遐齡。去留專己者也。既聞天
聽皇衷感慕慟歎久之。追贈鴻臚大卿。諡曰
開元一切遍知三藏。詔遣内侍杜懷敬往東
&MT01142;葬。勅内庫出物供葬所須務。令優贍無
限其數。於是鹵薄羽儀幡幢華蓋。闐塞衢巷
而不可數。遂遷窆於龍門起塔供養焉
五分羯磨一卷題云彌沙
塞羯磨本
  右一部一卷其本見在
沙門釋愛同。俗姓趙氏。本天水人。代襲冠
冤。同弱齡出家後以律學馳譽。講彌沙塞律
遠近師禀。昔宋朝罽賓三藏覺壽譯彌沙塞
律。因出羯磨一卷。時運遷移其本零落。尋求
不獲學者無依。同遂於大律之内抄出羯磨
一卷。彼宗學者盛傳流布
新譯華嚴音義二卷
  右一部二卷其本見在
沙門釋慧苑。京兆人。華嚴藏法師上首門人
也。勤學無惰内外兼通。華嚴一宗尤所精
達。苑以新譯之經未有音義。披讀之者取決
無從。遂博覽字書撰成二卷。使尋讀之者不
遠求師而決於字義也
説妙法決定業障經一卷第二出與奘法師稱讃大
乘功徳經同本開元九年
  六月於終南山石
鼈谷老尹蘭若譯
出生無邊門陀羅尼經一卷第十一譯與無量門微
密持經等同本開元九
  年於奉
恩寺譯
師子素馱娑王斷肉經一卷開元九年*於
奉恩寺譯
大乘修行菩薩行門諸經要集三卷開元九年
六月二十日
  於終南山石鼈
谷老尹蘭若譯
右四部六卷其本並在
沙門釋智嚴。于闐國王之質子。姓欝持名樂
盧各幼至大唐早居榮祿。授左領軍衞大
將軍上柱國封金滿郡公。而立性淳質貞信
居懷。請捨宅置寺奉爲國家。神龍二年五月
十一日勅允其所請。又自惟生居異域長自
中華。幸得侍奉四朝班榮寵極。猶恐叨承厚
祿濫沐殊恩。於是固請出家冀酬玄澤。神龍
二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墨制云。人之情也莫
不貪惜祿位。卿之願也乃欲棄俗出家。襲蘭
若之蹤起禪那之行。忽省來奏嗟賞兼懷。特
遂所祈式成高志。以景龍元年十一月五日
和帝生日。捨家剃落法號智嚴。仍請住於
終南山至相寺蘭若修道。猶是虚心靜慮宴
坐經行。精苦居懷幽棲積念。加以經明唐梵
智照幽微。寶積眞詮如來祕偈莫不屡承。
旨久預翻詳。頻奉絲言兼令證譯。常於石鼈
谷居阿練若習頭陀行。開元九年於石鼈練
若及奉恩寺。譯決定業障經等四部。並文質
相兼得其深趣。又譯尊勝陀羅尼呪一首及
法華經藥王菩薩等呪六首。時有經本寫新
呪入。幸勿怪之
七倶胝佛母准泥大明陀羅尼經一卷第二出與
日照三藏
  譯者
同本
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法四卷亦云經
金剛頂經曼殊室利菩薩五字心陀羅尼品一

觀自在如意輪菩薩瑜伽法要一卷三經並出
梵本金剛
  頂經撮要抄譯
非全部
右四部七卷其本並在
沙門跋日羅菩上聲地之
上聲
唐云金剛智。南
印度摩頼邪國人此云光明國其國近觀
宮殿補陀落山
婆羅門
種。幼而出家遊諸印度。雖内外博達而偏善
總持。於此法門罕有其匹。隨縁遊化隨處利
生。聞大支那佛法崇盛。遂汎舶東遊達于海
隅。開元八年中方屆京邑。於是廣弘祕教建
荼羅。依法作成皆感靈瑞。沙門一行欽
斯祕法數就諮詢。智一一指陳復爲立壇灌
頂。一行敬受斯法請譯流通。以十一年癸亥。
於資聖寺爲譯瑜伽念誦法及七倶胝陀羅
尼。東印度婆羅門大首領直中書伊舍羅譯
語。嵩岳沙門温古筆受。至十八年庚午。於
大薦福寺出曼殊室利五字心及觀自在瑜伽
要。沙門智藏譯語。又於舊隨求中更續新
呪。智執總持契所至皆驗。祕教流傳寔斯人

大佛頂如來密因脩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
嚴經十卷
  右一部十卷。其本見在
沙門釋懷迪。循州人也。住本州羅浮山南樓
寺。其山乃仙聖遊居之處。迪久習經論多所
該博。九流七略粗亦討尋。但以居近海隅。數
有梵僧遊止。迪就學書語復皆通悉。往者三
藏菩提流志譯寶積經。遠召迪來以充證義。
所爲事畢還歸故郷。後因遊廣府遇一梵僧。
未得
其名
齎梵經一夾請共譯之。勒成十卷。即大
佛頂萬行首楞嚴經是也。迪筆受經旨兼緝
綴文理。其梵僧傳經事畢莫知所之。有因南
使流經至此
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七卷第七一卷
是念誦法
蘇婆呼童子經三卷唐云妙臂童子亦云
蘇婆呼律或二卷
蘇悉地羯羅經三卷言妙成就法此與蘇婆呼
並是呪毘奈耶不曾入大曼
  *荼羅不合輒讀同未受具
人盜聽戒律便成盜法
虚空藏菩薩能滿諸願最勝心陀羅尼求聞持
法一卷出梵本金剛頂經成就
一切義品略譯少分
  右四部一十四卷其本並在
沙門輸波迦羅。唐言善無畏。中印度人。釋迦
之苗裔。風儀爽俊聰叡超群。解究五乘行該
三學。總持禪觀妙達其源。藝術異能無不
諳曉。加以弘法爲務豈憚艱危。遂發跡中天
來遊東夏。塗至北印度境。聲譽已達帝京。
今上搜集賢良。發使迎接。以開元四年*丙
辰。大齎梵本來達長安。初於興福寺南院安
置。次後有勅令住西明。至五年丁巳於菩提
院譯虚空藏求聞持法一卷。沙門悉達譯語。
沙門無著綴文筆受。其無畏所將梵本有勅
並令進内。縁此未得廣譯諸經。曩時沙門無
行西遊天竺學畢言歸迴。至*北天不幸而
卒。所將梵本有勅迎歸。比在西京華嚴寺
收掌。無畏與沙門一行。於彼簡得數本梵經
並總持妙門。先未曾譯。至十二年隨駕入洛。
於大福先寺安置。遂爲沙門一行譯大毘盧
遮那經。其經具足梵本有十萬頌。今所出者
撮其要耳。沙門寶月譯語。沙門行筆受承
旨兼刪綴詞理。文質相半妙諧深趣。又出蘇
婆呼蘇悉地二經。無畏性愛恬簡靜慮怡神。
時開禪觀奬勸初學。慈悲作念接誘無虧。人
或問疑剖析無滯
開元釋教録二十卷上帙總録下帙別録十八年
庚午於西崇福寺東塔院撰
續大唐内典録一卷同前十
八年撰
續古今譯經圖紀一卷同前十
八年撰
續集古今佛道論衡一卷同前
集諸經禮懺儀二卷同前
  右上五部二十五卷。智昇所撰。昇早預釋
流志弘大教。但才微力寡無遂本懷。俛仰
之間亟經寒暑。曾未能宣傳正法荷擔菩
提。而近閲藏經仍探衆録。覩其差謬或所
未安。狂簡斐然考成斯記。雖文詞靡叙而
事有所憑。但鄙見未弘固多疏闕耳。其續
内典録等附於本部之末。幸諸來哲無貽
誚焉。右從後漢逮至皇朝合一十九代。所
出大小乘經律論并賢聖集傳。總二千二
百七十八部。都合七千四十六卷。於中一
千一百二十四部五千四十八卷見行入藏
其梁代曼陀羅譯文殊般若經般若部中已載
寶積經中亦復編入故此一經録中重
據其實
數。但一千一百二十三部五千四十七卷
是見行數其集傳中有四十部三百六十八
卷並是此方撰集非梵本翻
一千一
百四十八部一千九百八十卷是闕本數。
兩件見闕合有二千二百七十一部七千二
十七卷與前都數欠七部一千九卷不同者其東晋
無垢眼譯毘尼序合入十誦其蕭齊法意譯提
婆達多品一卷及周武帝代志徳譯普門品重誦偈一卷
並合入妙法華中其隋朝崛多譯銀主品囑累品共一
卷合入金光明中其北涼曇無讖譯四卷金光明梁朝眞
諦譯七卷金光明周世崛多譯五卷金光明隋朝沙門
寶貴取前三本合成八卷故上三經在刪繁録
加此七部一十九卷還與都數符同一無欠少
開元釋教録卷第九總録
之九








開元釋教録卷第十
 庚午歳西崇福寺沙門智昇撰 
總括群經録上之十
叙列古今諸家目録
經録一卷
  右尋諸舊録。多稱爲古録。似是秦始皇時
釋利防等所齎經録
舊經録一卷
  右似是前漢劉向校書天閣。往見有佛經。
即謂古藏經録。謂孔壁所藏。或秦正焚書。
人中所藏者
漢時佛經目録一卷
  右似是明帝時迦葉摩騰創譯四十二章經
因即撰録
朱士行漢録一卷
  右曹魏時頴川沙門朱士行。於洛陽講道
行經因著其録。後往西域求經。於彼而

衆經録一卷
  右西晋武帝代。長安青門外大寺西域沙
門竺法護翻譯衆經。因出其録
衆經録一卷
  右西晋惠帝代。永嘉中清信士聶道眞禀
受護公之筆匠也。後自翻經。因出其録
趙録一卷
  右似是二趙時。諸録遙注。未知姓氏
綜理衆經目録一卷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563 564 565 566 567 568 569 570 571 572 573 574 575 576 577 578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