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新華嚴經論 (No. 1739_ 李通玄撰 ) in Vol. 00

[First] [Prev+100] [Prev] 729 730 731 732 733 734 735 736 737 738 739 740 741 742 743 744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法界品内。六千之衆。刹那十眼逾明。五百小
童。一生十身咸證。餘衆皆爾。善財南詢諸友。
佛果慈氐已圓。復入普賢之身。法門總備。理
事齊亘。無法不彰。法界既處塵中。何得有遙
敬禮。是故今言六千之衆發心別
十授聲聞遠記別者。爲法華之中。龍女雖
復頓印法界無時之門。全彰佛果。三乘權學。
有信順之心。餘風未殄。未能頓證遠劫方登。
故受遠記。不同華嚴迷則處凡悟則是佛。設
有餘習以佛知見而用治之。無佛知見但成
折伏。不得入佛駛水之流。還經遠劫方能入
也。爲三乘初心信根下劣故。不能離縛。籠繋
煩多樂著生死。雖求出世。根器下劣滯住退
還。如來於是。以生老病死無常不淨刹那滅
壞念念不住如是等觀。使令觀之令生厭離。
厭離心成心居淨穢。如來於化教之中。爲此
根故。雖復勸修悲智以求佛果。仍推淨土在
於餘方。爲彼三乘見分未亡。見此娑婆恒常
是穢。説因説果。破彼疑心暫化令淨。攝却神
力還常見穢。三乘教即自有明文。即因斯無
常觀智習性難迴。龍女雖頓示佛乘。雖信未
能即證。以是義故。法華會内所受記別皆蒙
遠劫。法華漸引來歸華嚴。常時直授。發心即
佛故。以此義故。行根不同。同門有二。一乘如
來乘直至道場。如來乘者。即一乘也。如華嚴
經賢首品中。一切世間群生類。尟有欲求聲
聞乘。求縁覺者轉復少。求大乘者甚希有。求
大乘者猶爲易。能信此法甚爲難。又經云。若
有諸衆生。其心厭沒者。爲説聲聞道。令離於
衆苦。若復有衆生。其心少明利。爲説因縁法。
令得辟支佛。若復有衆生。樂學慈悲心。廣饒
益衆生。爲説菩薩道。若復有衆生。決定樂大
事。爲示於佛身轉無盡佛法。此乃華嚴經中
分四乘義也。如法華經中。門前三駕且示權
門。露地白牛方明正教。唯有一乘法無二亦
無三。二三門外之權宗。方明露地之實教。四
乘契會二教共同。施設化儀各有差殊。又法
華經云。唯此一事實。餘二即非眞。准此一文
似立三乘。論其契會還成四法。唯此一事實
者。即佛乘事實。餘二者即菩薩大乘。通縁覺
聲聞是餘二。爲縁覺聲聞厭苦相似故。足爲
龜鏡。可以明鑑。二龍女一刹那之際。印三世
性。又從凡夫。即聖不移毫分。此乃與善財童
子解行入道法門略同。善財一生成佛者。不
離刹那際。證三世性古今總齊。還與龍女一
刹那際轉身具行成佛一時總畢。皆稱本法。
法如是故。立時劫者衆生情塵也。善財證此
名爲一生。三世時劫既盡。更有何生。故名爲
一生。諸餘施設十種不同。前已論訖。龍女轉
身。善財不變。爲轉無所轉有異故
新華嚴經論卷第一



新華嚴經論卷第二
 長者李通玄撰 
第八大集經以守護正法爲宗者。爲此經在
於欲界向上色界向下。安立寶坊集諸人天。
上下二界天人魔梵。及八部鬼神龍等。及他
方菩薩。皆就寶坊。諸鬼神等有不往者。四天
王放熱鐵輪。遂之令往至佛所。如來悉勅令
守護正法。衆魔王中唯有一箇魔王不順佛
勅。待諸衆生成佛盡。我當發菩提心
第九涅槃經明佛性爲宗者。與華嚴有十種
別一種同。十種別者。一説法處別。二境界
莊嚴別。三大會來衆別。四所建法輪主伴別。
五所來之衆聞法別。六報土淨穢別。七佛身
權實別。八出生滅度現相別。九示教行相別。
十從初爲友軌範別
一種同者。如雪山有草。名曰肥膩。牛若食者。
純得醍醐。無有青黄赤白黒色
一説法處別者。涅槃經在拘尸那國阿利羅
拔提河邊娑羅雙樹間説。華嚴經在摩竭提
國菩提場中寶菩提樹下説。故言説法處別」
二境界莊嚴別者。如説此大涅槃經時。娑羅
雙樹吉祥福地。縱廣三十二由旬。大衆充滿
其間無空缺處。爾時四方無邊身菩薩。以其
眷屬所坐之處。或如針鋒。或如錐頭。微塵十
方如微塵等諸佛世界諸大菩薩悉來集會。
又文云。爾時三千大千世界。以佛神力故地
皆柔軟。無有丘墟沙土礫石荊棘毒草。衆寶
莊嚴。猶如西方無量壽佛極樂世界。是時大
衆悉見十方如微塵等諸佛世界。如於明鏡
自觀己身。觀諸佛土亦復如是。又下文娑羅
雙樹忽然變白。廣如經説。如説華嚴經時。有
十蓮華藏世界海。又上下二十重。最下重中
略言。十佛世界微塵數廣大國周圍。一一國
有十佛刹微塵數諸小國。以爲眷屬。以上倍
増。如是十蓮華藏世界中。金剛爲地。樹臺樓
閣殿堂池海。皆衆寶莊嚴。如經所説。如是我
聞一時佛在摩竭提國阿蘭若法菩提場中始
成正覺。其地堅固金剛所成。上妙寶輪及衆
寶華清淨摩尼以爲嚴飾。諸色相海無邊顯
現。如是以下直至一切佛土不思議劫所有
莊嚴。悉皆含容顯現。中間兩紙已來經。是歎
佛境界所有莊嚴。又下文華藏世界品廣説
如此莊嚴。則是如來自身實報之所莊嚴。非
如此涅槃經中以佛神力爲衆生故暫化令
淨。所以然者。爲此涅槃經來衆三乘根衆雜
故。若不以佛神力持。無功自見。如華嚴經中。
一乘根純無有雜衆。如聲聞爲根別故。在其
會内元來不見。經中雖然還有以佛神力。下
文還有。法如是故。又言佛神者。應眞曰神。非
同實是凡夫加令暫見。名之曰神。當知華藏
莊嚴本明實報。涅槃神力暫爾權施。又涅槃
經推佛淨土在於西方過三十二恒河沙佛土
之外。不在此處。故即明知。是化非爲實故」
三大會來衆別者。説此大涅槃經。所有來衆
總是人天種性。三乘之衆皆是憶念如來涕
涙盈目。荷奉香薪。嗟苦悲哀。戀承佛日。如是
等衆。宜堪聞佛滅度之衆。除諸一乘菩薩入
佛智等衆。餘皆例然。華嚴經所來之衆。皆性
智海中佛果位内諸菩薩衆。純是一乘。更無
別種。人天神衆皆悉同根。入佛智流具佛知
見。初會之中十佛世界微塵等諸菩薩衆。皆
從如來善根海生。善根海者。則是如來法身
智海大智所生。一切諸佛以法身根本智以
爲根本所生。若不如是。所有行門總屬有爲。
如此之衆。從初發心入佛智海。寄治十信十
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六位。淺深行相差
別不同。涅槃三乘同攝。人天善種同來至會。
華嚴經三乘之衆不霑其會。設在會内如聾
不聞。當知涅槃會三乘菩薩聲聞人天衆不
同華嚴。此是一乘位中菩薩衆也。初發心位
階同佛位。入佛智流同佛知見。爲眞佛子

四所建法輪主伴別者。涅槃經勸請之首。即
是迦葉菩薩文殊師利菩薩師子吼菩薩舍利
弗等。爲法軌度勸請之首。魔王波旬勸請如
來入涅槃。如華嚴經建法之首。即是普賢文
殊覺首法慧功徳林金剛幢金剛藏等。如是
十首十慧十林十幢十藏。佛果位内大菩薩
等。建立五位佛果之行相法門故。以諸位明
位位中有佛果故。故如華嚴經所有建立法
度問答諸菩薩。皆是十方此土諸菩薩衆。盡
是神洞眞源智齊法界。十方應現。不來而到。
不去而至。稱法性之施設。非往來之所致。纖
塵之内。乃有無盡身雲。微毫之中。顯現難思
相海。十方法界一切皆然。一切處忽然而有
無所從來。忽爾而無亦無所去。於一切處一
切時。於有情身相境界山河大海十方虚空。
示現色像。有無自在。無盡重重。皆是如是大
菩薩衆。是故不同涅槃經中迦葉菩薩聲聞
舍利弗。生在人家。示同凡位。引彼三乘之種。
見佛涅槃而生悲感。涕流盈目而來集會
五所來之衆聞法別者。此涅槃經。爲諸聲聞
二乘權教菩薩。行諸觀行未離執障。樂著諸
行執持行相。於此行相迷無作法身無證無
修本來自體也。以行修生修顯建立菩提涅
槃能所等證。如來爲此根故。於此涅槃經説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爲樂。所
行善行及能證菩提。是生法故。所證涅槃。是
滅法故。既心存能所。生滅不休。以生滅不休。
便滯眞理。今此涅槃經中故説諸行及能證
菩提所證涅槃。二倶滅故方應眞理。故諸行
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爲樂。是故如
來隱身不現。及諸能所心盡。名大涅槃。二乘
涅槃可有能所有修有證。是故名爲有爲無
漏。是故如來涅槃無有能所。是故涅槃經中。
純陀向文殊師利菩薩言。莫謂如來同於諸
行。復次文殊師利。爲知而説不知而説。而言
如來同於諸行。若言如來同於諸行。則不得
言於三界中爲人天中自在法王。是故大涅
槃經令彼三乘。令知諸行菩提能證所證涅
槃悉是無常。生者本無不證諸滅。無行無修
名大涅槃。是名圓寂。是故涅槃經令諸三乘
樂著行者離行離修。有所證者令行無證無
修。如華嚴經。所有他方來衆此土人天霑其
會位。從始發心即達理事自在理行無礙。文
殊理普賢行。一時頓印如印印泥。一時頓印
無有先後中間等。皆依本法。法爾合然。若存
始終因果先後。皆是凡情。皆是生滅。有成有
壞。皆是隨根破繋不開成佛正宗。諸教引生
之門。皆入華嚴理智果海。方爲契當。教門明
著龜鏡宛然。宜可遍攬經文觀智隨照。豁然
開悟智日雲披。頓陟妙峯。俄登智海。凡聖二
見因定水而滌除。悲智二門。以法身而方現。
此華嚴經直爲最上大心者説。如將寶位直
受凡庸。如夜夢千秋覺已隨滅。如涅槃經所
説雪山有草。名曰肥膩。牛若食者。純得醍醐。
無有青黄赤白黒色。最上大心者亦復如是。
頓見佛性便成正覺。不從小位漸漸而來。是
故今言來衆聞法別。以涅槃經攝末從體。未
論智慈眞俗並用無礙
六報土淨穢所居別者。涅槃經佛報土指在
西方。過三十二恒河沙佛土有釋迦報土。爲
三乘權學垢淨未亡。見此娑婆穢惡不淨。如
來於是權指報土在於西方。華嚴實教法門。
則此娑婆世界清淨無垢。十方世界清淨無
瑕。爲實教菩薩垢淨盡故。境界純淨。權教菩
薩無垢淨處自生穢故。故指報土在於西方
七佛身權實別者。如涅槃經中。三十二相如
來是權。涅槃圓寂眞理是實。爲一切報相無
量莊嚴皆依眞而有故。如華嚴經。毘盧遮那
佛理事無二。不壞法身而隨相海。無量無盡。
即相即性。即報即理。如光如影。自在無礙。且
略明權實廣待下文
八出生滅度現相別者。此涅槃經。爲諸人天
聲聞縁覺二乘之人。施設從兜率天降神受
生及入涅槃八相成道。亦爲諸大乘菩薩。説
不從兜率天降神母胎。説常樂我淨無始無
終不生不滅。然且隱身不現。仍推報土在於
西方。去此三十二恒河沙。佛土之外。有釋迦
報土。以此娑婆則爲化土穢境有此事別引
彼權根。華嚴經即不然。直示本身本法出超
情見。無始無終三世相絶。一圓眞報。不生不
滅。不常不斷。性相無礙自在果海法門。直受
上上根人。教門行相勢分如是。不同權學依
次第漸漸而成。只如蹬峯九仞。不可以絶其
蹤。履十層之級者。不可以亡其跡。常見官階
一品。但以爲臣。聞古士夫忽有身登九五。明
珠頓照普見無方。澤淋大海渧渧皆滿。一塵
空性法界無差。品類有情強生留繋。根器不
等權實不同。以此教門千差萬別。須知權實
識假修眞。不可久滯權宗迷其實教者也
九示教行相別者。如涅槃經。十地菩薩於如
來性品中説。菩薩位階十地。尚不了了知見
佛性。則從凡夫十信心後十住之位。小分而
見如來之性。安立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階
降。漸漸而修。等覺位中方明果行。圓滿妙覺
之位。方是如來。亦説雪山有草名曰肥膩。牛
若食者。純得醍醐。無有青黄赤白黒色。亦復
説頓成之教。當知此經還有五乘六乘七八
九十乘等法門種性。又此經中餘聲聞乘縁
覺乘外有三種菩薩乘。通彼二乘爲五乘也。
并取人天五戒十善。即爲六乘七乘故。又三
乘之人同聞各得自法互參有九乘。其三種
菩薩乘行相云何。一修無我法門乘。二從十
住至十地漸見佛性乘。三如雪山肥膩草牛
若食者純得醐醍乘。不從乳酪生熟蘇等漸
漸方成。如來性品中説。菩薩摩訶薩既見性
已咸作是言。甚奇世尊。我等流轉無量生死。
常爲無我之所惑亂。即是法華華嚴經中説。
有諸菩薩經無量劫修六波羅蜜得六神通。
讀誦通利八萬四千法藏。猶故不信此深經
典。是其例也。所得神通不依性起。爲修衆善
及無我等觀。報勝諸天。又如北越單人。先
世亦修無我所觀。報生彼國。壽千年衣食自
然。粳米七寸火珠熟之。香所及處皆來共食。
無有佛法不得解脱。皆是過去行解訛謬。故
致斯咎。令其所得永不得亡。如此涅槃經。都
會人天外道三乘差別。畢竟皆歸佛性涅槃
圓寂無性眞理。未示報相無自他。圓該理事
智用無礙重重。仍立自他淨穢等別。故説釋
迦報土過西方三十二恒河沙之刹。由根未
全堪教從根設引。彼三乘有繋直彰。佛性圓
寂眞如理門。未得示報相重重。礙諸有見。便
生惑著。便障法身。如涅槃經中十地後佛果
法門。乃是華嚴經中十住初心之所見處。即
雪山之草名爲肥膩。牛若食者純得醍醐。無
有青黄赤白黒色。如華嚴經中。十住菩薩初
心見道。頓見自他無始無終無古無今本來
是佛。身心性相本是佛生。以此佛門以爲解
脱。乘如來乘直至道場。善財童子。一萬諸龍
六千比丘。五百優婆塞。五百優婆夷。五百童
子。五百童女頓彰五位。總齊佛果理智之門。
初住則十地。初住即佛位。若初住不即佛位
者。如世卿臣從初九品至階一品但得名臣
不得名王。當知權教。安立五位諸地次第。一
一而蹬至三祇之滿劫。但爲菩薩不名爲佛。
不名爲乘如來乘直至道場。但爲修無我觀。
悲勝二乘。不見佛性。名爲菩薩。若小見性者
亦得佛乘。如大海中一毫之渧乃至多渧。一
一渧中皆得大海。如是菩薩五位之中十住
十地。一一位内皆有佛果。如彼海水一毫之
渧。不離佛性行諸行故。以彼佛性而有進修。
如華嚴經。直以佛全果不動智等十智如來。
示凡信修。如有凡夫頓昇寶位。身持王位遍
知臣政。一切群品無不該含。華嚴經中法門
菩薩行相亦復如是。從初發心十住之始。頓
見如是如來法身佛性無作智果。遍行普賢
一切萬行。隨縁不滯悉皆無作。涅槃經云。佛
性非是作。但爲客塵煩惱所覆故。今從十住
初位。以無作三昧自體應眞。煩惱客塵全無
體性。唯眞體用。無貪嗔癡任運即佛。故一念
相應一念成佛。一日相應一日成佛。何須劫
數漸漸而修。多劫積修三祇至果。心縁劫量
見障何休。諸佛法門本非時攝。計時立劫非
是佛乘
十從初爲友軌範別者。如涅槃經中説。雪山
童子遇羅刹而發心。重半偈而輕命。聞諸行
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爲樂。言佛性
涅槃。不可以行修。不可以心證。爲不可以行
修。行是有爲。是無常故。不可以心證。有能所
故。是故行不可以修其性。心不可以證其理。
爲心則性更無能所故。是故純陀言。莫謂如
來同於諸行。如華嚴經善財童子所立軌範。
從文殊師利發菩提心。至末後普賢菩薩。五
十三善知識。一一皆云。我光發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心。云何教我學菩薩道行菩薩行。
不云諸行無常等事。何以故。爲此華嚴經明
縁起法界門。理事無二。無縁不寂。無事不
眞。十方世界一眞性海。大智圓周爲國土境
界。總爲性海爲一眞法界。非有情無情隨業
説故。爲華嚴中純眞境界總爲智故。十住菩
薩以慧爲國。十行菩薩以智爲國。十迴向十
地以妙爲國。不説情與無情二見差別。以華
嚴經爲彰本法異三乘權學教故。是無情是
有情。有生有滅故。是故涅槃經中。以雪山童
子説諸行無常者。三乘根種性行下劣故。佛
令以行調柔折伏麁惡方堪入道。便於所説
計行成實。障無作性廢契眞理。以是義故。説
諸行無常能所證亦是生滅法。不同善財一
念發心。頓無能所。了三世性。性絶古今。自覺
自心本來是佛。不成正覺不證菩提。身心性
相無證修者。不成不壞本來如是。隨縁動寂
不壞有無。所行諸行皆唯智起。是故不説諸
行無常
一種同者。如涅槃經中。雪山肥膩草喩。又如
光明遍照高貴徳王菩薩品説。一切衆生皆
有佛性。佛法衆僧無有差別。三寶性相常樂
我淨。一切諸佛無有畢竟入於涅槃。華嚴經
云。如來不出世。亦無有涅槃。如涅槃中。訶二
乘曲見。佛從兜率天宮降神處胎。是八相成
道皆爲曲見。即如華嚴經智入三世而無來
往。十方諸佛以無古今性成大菩提。一念見
道古今見盡。新故總無。還同已前億千劫佛
不可説劫佛。一時成佛。亦與未來不可説劫
佛一時成佛。以自證見三世無時故。以無時
故即無去來。設使衆生不自見知自己身心
本來正覺。自己身心正覺全徳本無有滅。設
有衆生若自見。知自己身心本來正覺。於自
正覺本來無生。本如是故。本無能覺所覺者
故。若有覺者還如是覺。本無能覺及所覺者
故。如是本覺佛之境界。無凡無聖。無定無
亂。不修不證。不智不愚。不生不滅。三乘權
教爲下劣者説引來至此華嚴實教。頓受佛
門。涅槃經雖説佛性法身理與華嚴共同。所
説報土佛身及相智用全別。如前十門准知。
只如法華涅槃兩部之教。雖化佛所爲。皆欲
令彼二乘及人天種類。成就一乘之法。是故
法華經中。破三乘遠繋故。令龍女以其本法
刹。那之際便得菩提。涅槃經。破闡提之無佛
性故。令屠兒廣額賢劫之中而成正覺。又雪
山肥膩草牛若食者純得醍醐。不作乳蘇方
成妙藥。一下直頓體不變移。如彼龍女所得
之果。此法華涅槃二部之教。勢分大義。皆令
三乘捨權入實成就法界一實眞門。自餘諸
教皆方便説。設有但論理事。少分而談。於中
事儀不能全具。唯是華嚴法界毘盧遮那根
本佛門。理事性相輪圓具足。諸餘漸學究竟
總歸。時諸學者隨路流滯。隨於權教於中繋
者多劫。方迴種性下愚自生艱難。非是聖旨
故致如斯。問曰。如涅槃經中屠兒廣額賢劫
之中而成正覺者。如佛所説。賢劫之中千佛
出世。於中定數。教有明文。更著廣額一人。千
數有剩。云何數内重成佛耶。答曰。三乘權學
繋未亡者。重成不得。至其體達三世盡劫佛皆
總一時同成正覺。本無先後無妨礙。爲法本
體性無時故。凡情横繋妄作時生。妄見網中
見佛出世。而實諸佛應眞會本無出無沒。是
故華嚴經云。諸佛不出世亦無有涅槃。諸佛
但自體應眞。任性圓寂。稱性縁起。對現色身
無來無去。無造作故
第十大方廣佛華嚴經即以此經名根本佛乘
爲宗。又以因圓果滿法界理事自在縁起無
礙爲宗。爲此經名大方廣佛華嚴經。還以佛
乘爲宗。此經説毘盧遮那自體智悲果徳。普
示衆生。還令大心衆生信佛果徳用成因位。
既生信已還修理智萬行。大悲果徳用成初
證。初發心時便成正覺。理行雙修使體用自
在不一。理不孤行長其偏見。此經有十種甚
深廣大無比法與諸經別
一是一切諸佛自體根本理智大悲。法界圓
滿無限之乘。非是三乘權施設故。甚深廣大
無比
二佛身即是法報本身無量相海之所莊嚴。
一一毛孔含容法界。一切境界重重無盡。甚
深廣大無比
三此經説一切諸佛本報國土十蓮華藏世界
海一。一蓮華藏最下世界皆有十佛世界微
塵數廣大刹清淨莊嚴。一一廣大刹復有十
佛世界微塵數諸小刹眷屬圍遶。已上倍倍
増廣。一一華藏世界皆滿虚空。互相徹入重
重無盡。甚深廣大無比
四此經説有菩提樹。高顯殊特金剛爲身。琉
璃爲幹。衆雜妙寶以爲枝條。寶華雜色摩尼
爲果。與華間列。逾金剛藏菩薩身中所現菩
提樹。其身周圍十萬三千大千世界。高百萬
三千大千世界。枝條廣狹與樹相稱廣大無

五此經説。普光明殿包含法界衆妙實飾光
影重重衆寶樓閣臺榭階砌莊嚴皆光映徹。
遍周法界廣大無比
六此經有一切處文殊師利一切處。普賢體
用相徹充滿法界。理事無礙纖塵之内行海
無盡甚深廣大無比
七此經有如來於刹那際從兜率天降神母胎
成佛説法化終涅槃。然不癈報身常居菩薩
衆海充遍十方無盡身雲皆眞金色目髮紺青
身色光明互相照徹。如是衆海。皆齊法界十
方無間。無有纖虚空缺之處。體徹相入色像
重重無妨無礙。隨所宜堪對現色身。令諸衆
生發菩提心。而無失時。如是衆海皆廣大無

八此經若有大心衆生。於此法門深生信心。
不讀餘經。深明體用。以小方便疾得菩提。初
發心時十住之首。位齊佛果。如來出現品中
説云。設有菩薩於無量百千那由他劫行六
波羅蜜修集種種菩提分法。若未聞此如來
不思議大威徳法門。或時聞已不信不解不
順不入。名爲假名菩薩。以不能生如來家故。
若得聞此如來無量不可思議無障無礙智慧
法門。已信解隨順悟入。當知此人生如來家。
隨順一切如來境界。又下文。佛子。菩薩摩訶
薩成就如是功徳。少作功力得無師自然智。
普賢菩薩言。見佛聞法不生信者。亦成解脱
智種。作食少金剛等喩。廣如經説。此經有如
是大威徳不思議法門。超諸三乘廣大無比
九此經有表法之首。善財童子不離一念而
經一生。不離一處遍至十方。經歴五十三善
知識。得一百一十城之法門。一一菩薩法門
諸藝行相身色形貎攝生之軌。皆齊法界具
足無盡。廣大行門不離一生便成正覺。更無
始終前後之際。則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
如是廣大無比
十此經有十佛境界十無盡法門。十智。十地。
十身。十眼。十耳。十鼻。十辯十寶。十山王。十
龍王。十刹塵。十海。一一各具十不可説境界
譬喩無盡法門廣大無比
又此經有十種徳
一如大海衆流所歸諸流入已隨則廣大皆同
海徳。此經亦爾。若有衆生能生信入者則同
如來性海智海果徳
二如世間一切井泉以海爲體。若人飮者皆
得海味一體無異。但隨業力不得鹹味。此經
亦爾。若有大心衆生聞持信入。便得如來法
身佛性大悲智味。闡提之人無所堪任。然如
來智性常作生因
三猶如大海有四寶珠。一名積集寶。二名無
盡藏。三名遠離熾然。四名具足莊嚴。此四寶
珠一切凡夫諸龍神等所不能見。此經亦爾。
一切二乘及權教菩薩行六波羅蜜未迴心者
所不能見。唯除最上佛乘大心衆生。能見此
經而生信入。自見自心同佛知見大智之寶。
此如來出現品中説云。此諸衆生云何具有
如來智慧。愚癡迷惑不知不見。我教以聖道。
令其永離妄想執著。於自身中得見如來廣
大智慧與佛無異
四者猶如大海一切諸龍魚等同在海中而有
出生。此經亦爾。能説一切衆生心海。一念之
中有無量諸佛。於諸衆生心海而興出世成
等正覺。如此經如來出現品云。佛子。菩薩摩
訶薩應知自心念念常有佛成等正覺。何以
故。諸佛如來不離此心成正覺故。如自心
然。一切衆生心亦復如是。五猶如大海能受
大雨。無量大雨一時渧入。若水及海皆同海
味無有前後。此經亦爾。爲此經説十住初心
初發心時便成正覺。同得如來一切智味。經
云。以小方便疾得菩提。如善財龍女等。其人

六猶如大海大身衆生之所都止。此經亦爾。
最上大心衆生之所都止。澤沼之龍不樂其

七此經猶如大海不宿死屍。此經亦爾。若有
見聞信樂而能悟入。永離凡夫權學闡提死
屍。直同如來法身智海
八此經猶如大海潮無失時。此經亦爾。若有
衆生根堪聞者則得聞之。隨其樂欲則得聞
之。五乘法化而無失時。如來出現品云。佛子。
如來音聲亦復如是。無主無作無有分別非
入非出。但從如來功徳法力出於四種廣大
音聲。其四者何。一曰。汝等當知一切諸行。皆
悉是苦。所謂地獄苦。畜生苦。餓鬼苦。無福徳
苦。著我我所苦。作諸惡行苦。欲生人天當修
善根。生人天中離諸難處。衆生聞已。捨離顛
倒修諸善行。離諸難處生人天中。此是人天
乘。二曰。汝等當知。一切諸行衆苦熾然。如熱
鐵丸。諸行無常是磨滅法。涅槃寂靜無爲安
樂。遠離熾然消諸熱惱。衆生聞已勤修善法
於聲聞乘得隨順音聲忍。此是聲聞乘。三曰。
汝等當知。聲聞乘者。隨他語解智慧狹劣。更
有上乘名獨覺乘。悟不由師。汝等應學樂勝
道者。聞此音已捨聲聞道修獨覺乘。此是獨
覺乘。四曰汝等當知。過二乘位更有勝道。名
爲大乘。菩薩所行。順六波羅蜜。不斷菩薩行。
不捨菩提心。處無量生死而不疲厭。過於二
乘名爲大乘。此是菩薩大乘。又曰。第一乘勝
乘最勝乘上乘無上乘利益一切衆生乘。若
有衆生信解廣大諸根猛利宿種善根。爲諸
如來神力所加。有勝樂欲希求佛果。聞此音
已發菩提心。此是佛乘。佛子。如來音聲。不從
身出。不從心出。而能利益無量衆生。佛子。
是爲如來音聲第一相。當知如來音聲常隨
五乘衆生應所聞故。猶如大海潮無失時故」
九此經猶如大海體無作用。以因縁故而生
四大寶珠。於此四寶能生一切諸珍寶等。若
無此四寶。一切諸寶無所得生。四寶名前已
説訖。此經亦爾。如來一性清淨海。一切衆生
而共有之。不能演説而如來隨衆縁起四大
智四無量心。而能出生一切法門。無量道寶
利安衆生無所乏少。於此性海若無四智四
無量心。設有聖果皆隨聲聞縁覺二乘之行。
於此性海雖成就四智四無量法寶。而彼性
海無作者。以無得無證法如是故
十猶如大海以清淨徳而能影現七金山須彌
寶山。四天王等所有莊嚴。莫不於中分明顯
現。此經亦爾。具説如來法身性海具徳莊嚴。
十佛身十蓮華藏。五位十智十波羅蜜。十定
十忍。因果報得諸道品法。莫不分明顯現其
事。此經大體以性起大智法界爲體用。於性
起大智法界體用門。安立諸地差別化生之
法。是故於此法中起信發大菩提心。十住初
首便即見性起法身智慧。便成正覺。然始即
從性起智慧之位。行諸行相教化衆生。即覺
行圓滿佛。不同權教先行菩薩行。學假眞如
障故。爲觀當情。眞如成障。所行之行並是有
爲。所發菩提心並未離生滅。所斷分別無明
由觀折伏。十地之位方能見性。經三祇劫方
始成佛。仍須百劫別修相好。若將此大方廣
佛華嚴經佛所本乘。同彼化身。引彼權學上
中下流。全非信解。去佛玄遠。未解經意。久大
曠劫。終無成佛之期。若上上根人信解此經。
明知不謬即當乘如來乘直至道場。當所乘
時即是道場更無可至。如法華經亦是佛乘。
則是化佛引彼三乘令知實法。即三界火宅
門前三乘。羊車鹿車大牛之車。即是上中下
根三乘。爲上根之人有一分慈悲故。勝餘二
乘爲觀假故。未有實見。名爲不眞菩薩。此三
上中下根之人。倶有惡三界苦。中下根人聲
聞縁覺惡而求出。上根菩薩厭而不離。爲慈
悲勝彼二乘故。有饒益之心。此三種人倶。不
知三界體相一眞佛境。如出現品中廣明。佛
對此故説佛所有功徳報相皆是修生。令諸
權學修治作意。經三祇劫修無成佛之期。是
故門前之駕是佛權施。露地白牛方明法界。
性相本唯眞智。所有分別皆是智爲。是故法
華經云。種種性相義。我及十方佛。乃能知是
事。聲聞及縁覺。不退諸菩薩。皆悉不能知。
即是門前三乘也。爲未明是法住法位世間
相常住。爲三乘同有厭苦集。樂修滅道之心。
未明苦集本唯智起。不了滅道本自無修無
造無作。化諸群品如幻住世。性絶無明則是
佛故。一念相應一念佛。一日相應一日佛。何
須苦死要三僧祇。但自了三界業能空業處。
任運接生即是佛也。何須變易。方言成佛。龍
天變易豈爲佛耶。三乘之人亦能變易。何故
待三僧祇佛方成。故十地之上方能見性。是
故經頌云。若以色性大神力。而欲望見調御
士。彼則翳目顛倒見。彼爲不識最勝法。佛者
覺也。覺業性眞業無生滅。無得無證。不出不
沒。性無變化。本來如如。即是佛故。隨縁六道
行。菩薩行。變化神通接引迷流。佛非變化。淨
名經云。雖成正覺轉于法輪。不捨菩薩之道。
是菩薩行故。以此善財十住初心。於妙峯山
上徳雲比丘所。得憶念一切諸佛境界智慧
光明普見法門。即便成正覺。然後始詣諸友。
求菩薩道。行菩薩行。當知正覺體用之時即
心無作處即是佛故。不須修行。設當行滿亦
不移今故。如化佛示成化相之時。苦行麻麥
剃髮持衣。捨諸飾好藉草等事。爲化外道樂
苦行者。及三乘之根有放逸者。經中佛已和
會。非佛自須如是等行。無増上慢者。豈須如
是。一念任無作性。佛智慧現前。無得無證則
是佛也。還如善財證覺之後方求菩提道菩
薩行。何以然者。爲覺道之後方堪入纒。處纒
無縛。始能爲衆生説法解縛。若自有縛能解
彼縛。無有是處。説時前後法是一時故。當知
若欲行菩薩行先成正覺。是故善財十住初
首。於妙峯山頂。此像須彌山頂上説十住法
門。徳雲比丘所得憶念一切諸佛境界智慧
光明普見法門。解云。以處表法者。爲至法際
無相可得。如上高山至相盡處故。以無相性
能現色身。無心性中知見自在。觀機攝益。名
之爲妙。善害煩惱。名之曰峯。具足知見出過
情境。智逾高遠不動爲山。釋法門者。憶念者。
常無念也。一切諸佛境界者。無念則無内外
中間。無内外中間故則佛境界也。智慧光明
者。應物觀根名之曰智。簡機權實名之曰慧。
應機破惑名之爲光。心垢解脱名之曰明。法
眼遐明等衆生界名之曰普。恒無所得名之
曰見。創證斯理名曰法門。此一位之中悲智
齊足。具差別智入俗接凡。一如善財所行軌
範。從初住位與佛齊光。等覺位中行唯卑下。
始同人席童女童男。不閑教跡虚相誹毀。達
心明體龜鏡宛然。問曰。法華經門前三乘大
牛車與露地白牛之車。一種是牛。有何異也
答曰。門前三乘。對三界苦。且令離火宅所燒
權免火難。非云成佛。爲權教菩薩樂行悲心
有饒益志。自離火難不離三界。有一分度衆
生心。勝二乘自求解脱故。且得一分之運載
之心。名之爲大牛。望二乘處大故。十地見性
方成佛故。猶經多劫始能眞故。望彼二乘但
名菩薩大乘。非名佛乘。法華經云。唯有一乘
法。無二亦無三。則引彼三乘總歸一乘。猶説
小乘遠成佛記。爲雖有信許成佛迴習稍難。
故標遠劫。龍女刹那之頃便至佛身。則明眞
證達苦即眞無所厭故。是故門前之乘對三
乘設。露地白牛方明至無依之處。露地者。即
佛地也。爲佛智無依止故。故云露地。白牛者。
即法身。悲智也。以法身無相名之爲白。智能
觀機悲心濟物名之爲牛。爲取牛能運載故。
爲以無作法身悲智濟物故喩同牛也。以濟益
名之曰牛。門前之牛何異此牛。爲門前之牛
觀空増勝破三界苦處。且有一分慈悲。離一
分麁三業苦。三祇未滿。未見佛性。不證智身
根本智。不言白色。不言露地。爲假眞如及空
觀當情猶有所依故。不言白色也。有所依故。
不言露地也。今諸子馳走雖至露地。同索三
車。羊車鹿車大牛之車者。明三乘人出三界
苦。且免火難。雖復迴心信此一乘至於初地。
猶將未及爲三乘習氣未亡故。但隨佛語而
隨信之。猶心本成堅信故。還索三乘。未敢忻
大故。佛便誘引令成信力。等與大車。故言非
己所望。今皆與之。此即明三乘迴心。如門前
牛車。不云白色。不云裝飾。爲有漏故。且得一
分勝人天樂。未得無作智身功徳妙樂故。不
同露地白牛之乘。具言裝飾高廣等事。此乃
門前與露地之乘。全別不同。諸有餘意。下文
更明。是故法華經是會權入實。此華嚴經即
諸佛根本所乘。又彼經龍女所表。此經善財
所陳。和會善財龍女行相。下文廣明佛之意
者。化彼三權咸歸此實。故此經名爲一切智
根本佛乘
新華嚴經論卷第二



新華嚴經論卷第三
 長者李通玄撰 
第二明依宗教別者。夫大覺出興。稱眞智而
自在。法身無際。等群品以同躯。任器現形應
根施教。如空谷響應撃成音。谷響無心亦無
處所。但以隨縁而能普應。如來設教亦復如
是。稱自根縁得自心之法。隨増廣而成熟之。
亦無常宗而成立教。對病施藥。病痊藥除。一
念之間雨無量法。稱周法界對現色身。法既
無窮宗教無盡。無前後際普備諸根。但爲衆
生自分前後。且如毘盧遮那之教無始無終。
稱性無方無斷無絶。隨其根類自見入胎出
家説始終教行入寂涅槃。其實如來本不如
是。即法華經亦説。吾從成佛已來經無量阿
僧祇劫。以性海圓智一念即無量劫也。如是
圓智何有前後者焉。此經云。入刹那際三昧
示現初生涅槃。又如經中。兜率天子三生十
地。第二生上猶從惡道中來。蒙光照身生於
兜率天上。得離垢三昧便見如來。住金剛寶
地化大菩薩。在閻浮提始入母胎。又法華經
云。衆生見劫盡。大火所燒時。我此土安穩。
何有前後教之差別也。但隨一期同而且異。
約立先徳十家之教約爲軌範。餘可淮知
第一後魏菩提留支立一音教
第二陳朝眞諦三藏立二教
第三後魏光統律師立三種教
第四齊朝大衍法師立四種教
第五護身法師立五種教
第六陳朝南嶽思禪師智者等立四教
第七新羅國元曉法師造此經疏亦立四教
第八唐朝吉藏法師立三種教
第九梁朝光宅寺雲法師立四教
第十唐朝江南印法師立二教
第一後魏菩提留支立一音教者。謂一切聖
教唯是如來一圓音教。但隨根異故種種差
殊。如經一雨所潤等。經云。佛以一音演説法。
衆生隨類各得解
第二陳朝眞諦三藏立二教者。謂一漸。二頓。
約漸悟菩薩大由小起。所設具有三乘之教
名爲漸。即涅槃等經。若約直往頓機大不由
小起。所設教唯菩薩乘。故名爲頓。即華嚴經
是。大遠法師亦同此説
第三後魏光統律師承習佛陀三藏立三種教
者。一漸。二頓。三圓。光法師釋意。一爲根未
熟。先説無常後乃説常。先説空後説不空等。
如是漸次名爲漸教。二爲根熟之輩於一法
中具足演説一切法。謂常與無常空不空等
教。一切具説。更無由漸故名爲頓。三爲上達
之人分契佛境者説於如來解脱無礙究竟果
徳圓極祕密自在法。門故名圓。教於前二教
之上分爲三教
第四齊朝大衍法師立四教者。一因縁教。謂
小乘薩婆多等部。二假名教。謂成實論及經
部等。三不眞教。謂般若説即空理明一切不
實等。四眞宗。謂華嚴涅槃法界眞理佛性

第五護身法師立五教者。爲於前四教内。眞
如佛性以爲眞教。即涅槃經是。第五法界教。
即華嚴經明法界自在無礙門是
第六陳朝南嶽思禪師智者禪師等立四教
者。一三藏教。亦名小乘教。如法華經云。亦不
親近貪著小乘三藏學者。智論中小乘爲三
藏。大乘爲摩訶衍藏。二名通教亦名漸教。謂
大乘經中通説三乘通備三根。又如大品經
中乾慧地等通三乘者是。三名別教。亦名頓
教。謂頓説大乘經中所説法門道理。不通小
乘者是也。四謂圓教。亦名祕密教。説法界自
在具足圓滿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無礙法門。
華嚴法華經等是也
第七唐朝海東新羅國元曉法師造此經疏亦
立四教者。一三乘別教。謂如四諦教縁起經
等。二三乘通教。謂如般若解深密經等。三一
乘分教。如瓔珞經及梵網經等。四一乘滿教。
謂如華嚴經普賢教。釋此四別如彼疏中
第八唐朝吉藏法師立三種教者。謂三法輪。
一根本法輪。即華嚴經最初説。二枝末法輪。
即三乘等於後所説。三攝末歸本法輪。即法
華經四十年後説迴三入一之教
第九梁朝光宅寺雲法師立四教者。謂如法
華經中。臨門三車即三乘。四衢道中所授大
白牛車爲第四乘。以臨門牛車亦同羊鹿倶
不得故。若不爾長者宅内引諸子時。云此三
車指在門外。諸子出宅即合得車。如何出已
索本所指之車而不得故。後更索耶。故知是
權同於羊鹿也。以是大乘權教方便説故。具
釋如彼法華疏中
第十唐朝江南印法師立二教者。一釋迦經
名屈曲教。以遂機性隨計説故。二華嚴經盧
舍那十身平等教。彼法師立二教略有四別。
一主別。謂彼釋迦化身所説。此舍那十身所
説。二處別。謂彼娑婆世界木樹草座上所説。
此於蓮華藏世界寶樹金座上所説。三衆別。
彼與聲聞及菩薩説。此唯菩薩極位同説。四
説別。謂彼但是當方所説。此要十方同説。如
華嚴經中説。已上十家所釋並依今唐朝藏
法師所集。同異各是一家。並是當世英才。智
超群品。皆爲統賢靈之法將。開佛日之明燈。
不可是非加其名。但知仰敬其高旨。只如思
智二徳。位已昇堂。雲公演法。雨華亭下。悟靈
山於即夕。法眼逾明。登果位於今辰。道齊遐
古。只如佛説内外中間之言。遂即入定。後有
五百阿羅漢。各解此言。佛出定後同問世尊。
誰當佛意。佛言。並非我意。諸人問佛。既不當
佛意。將無得罪。佛言。雖非我意。各順正理。
堪爲聖教。有福無罪。況此諸徳所説各有典
據。然今唐朝藏法師。承習儼法師爲門人。立
教深有道理。亦可敍其指趣。一小乘教。二大
乘始教。三終教。四頓教。五圓教。初小乘可
知。二始教者。深密經中立第三時教。同許定
性二乘倶不成佛故。今會總爲一教。此説未
盡大乘法理。是故立爲大乘始教。三終教者。
定性二乘無佛性者及闡提。悉當成佛。方盡
大乘至極之説故。立爲終教。然上始終二
教並依地位漸次修成。倶爲漸教。四頓教
者。但一念不生即名爲佛。不從地位漸次
而説。故立爲頓教。如思益經云得諸法正性
者。不從一地至一地。楞伽經云。初地即八
地。乃至無所有何次第。又下十地品中十地。
猶如空中鳥跡。豈有差別也。具如諸法無行
經等説。五圓教者。得一位即一切位。一切位
即一位故。十信滿心即攝六位成正覺等。依
普賢法界帝網重重主伴具足故名圓教。如
此經等説。藏法師作如是和會
又西域戒賢。遠承彌勒無著。近踵護法難陀。
依深密經瑜伽等論立三種教。佛初鹿園説
小乘法。雖説生空。猶未説法空眞理。以非了
義。即四阿含等經是。第二時中雖依遍計所
執自性説諸法空。然猶未説依他圓成唯識
道理。故亦非了義。即諸部般若等教是。第三
時中方就大乘正理。具説三性三無性等唯
識二諦。方爲了義。即解深密經等。又此三位
各以三義釋。一攝機。二説教。三顯理。且初唯
攝聲聞。唯説小乘唯顯生空。二唯攝菩薩。唯
説大乘。唯顯二空。三普攝諸機通説諸乘具
顯空有。是故前二攝機顯理各有闕。故非了
義。後一機無不攝教無不具理無不圓故。故
爲了義。第二智光法師遠承文殊龍樹近禀
提婆清辯。依般若等經中觀等論亦立三教。
謂佛初鹿園爲諸小根説小乘法。明心境倶
有。第二時中爲彼中根説法相大乘。明境空
心有唯識道理。以根猶劣故。未能全入平等
眞空。故作是説。第三時中爲上根説無相大
乘。辯心境倶空平等一味。爲眞了義。又此三
位亦三義。釋先攝機者。初時唯攝二乘人機。
第二通攝大小二機。以此宗許一分二乘不
向佛果。三唯攝菩薩通於漸頓。以諸二乘悉
向佛果更無餘路故。二約教者。初説小乘。二
説通三。後唯一乘。三約顯理者。初破外道自
性故。説縁生法定是實有。二漸次破二乘縁
生實有執。故説此縁生以爲假有。以彼怖畏
此眞空故。猶存假有。而接引之。後時方就究
竟大乘。説此縁生即是性空平等一味不礙
二諦。是故法相大乘有所得等。屬第二教。非
眞了義。此三教次第如智光論師説。此乃西
國法將立教各有一途。皆詮聖教。在彼一方
軌式。仰惟高旨未可僉量。但通玄自參聖教。
以管窺天以述意懷。用呈後哲。准其教旨略
立十種教。總該佛日出興始終教意。何者爲

第一時説小乘純有教
第二時説般若破有明空教
第三時説解深密經爲和會空有明不空不有

第四時説楞伽經明説假即眞教
第五時説維摩經明即俗恒眞教
第六時説法華經明引權歸實起信教
第七時説涅槃經令諸三乘捨權向實教。第
八時説華嚴經於刹那之際通攝十世圓融無
始終前後通該教
第九共不共教
第十不共共教
第一時説小乘純有教者。爲諸凡夫繋著世
法以爲實有。隨於色塵作諸不善。以不善故
墮於苦趣。還將有法轡勒彼心。以戒防護制
諸不善。故名純有教。於小乘中。還説無表性
戒等通其大體。但隨根性用事不同。如二乘
菩薩亦爾。經云。若人受佛戒則入諸佛位。亦
以性戒論之。又云。如是千百億各接微塵衆
倶來至我所者。初以報化身引接。後以令歸
法身實報。若上根者。法身事理一時爲依本

第二時説般若破有明空教者。既説小乘實
有。令成軌範制其身語意得住善法。則説生
空等觀。方説法空教。破彼繋著。漸向法身
第三時説解深密經爲和會空有教者。爲於
前空有二教和會。令邊見者不滯空有二門。
爲不空不有教。爲二乘人滅識證寂住寂無
知。爲迴彼故。寄説第九阿陀那識爲純淨識。
五六七八等識。常依彼九識以爲依止。凡愚
不了妄執爲我。如水暴流不離水體。諸波浪
等以水爲依。五六七八識。常以淨識爲依故。
漸迴二乘之心達識成智。何故安立九識爲
淨識者。爲二乘人久於生死業種六七八識
有怖畏故。恐彼難信方便。於生死種外別立
淨識。漸漸引之。意欲使令留惑不滅使令悲
智漸漸得生。深密經云如是菩薩雖由法住
以智爲依止。漸令空見者達識成智
第四時説楞伽經説假即眞教者。如楞伽經。
直爲大乘根堪之者。頓説第八業種之識。名
爲如來藏識。又云。得相者是識。不得相者是
智。又經云。藏識海常住。境界風所動。此經
直於無明業種。以明智門。明與無明其性不
二。起信論亦同此説。此教雖説無明業種成
智。猶希出俗未現同纒也
第五時説維摩經即俗恒眞教者。爲維摩經
中不以聲聞二乘及三乘菩薩爲知法者故。
是以十大弟子。杜口於毘耶。彌勒光嚴。息芳
言於法夕。此經破前四種教中菩薩聲聞染
淨未亡常欣出俗即以淨名。身居俗士。明即
俗恒眞。壞彼淨相常懷染淨。故説無明有愛
爲如來種等。使令三乘之衆淨相心亡。出俗
入纒平等無礙。方明實徳。爲有實宗。還現實
報淨土。如佛以足指接地所現之土是也。爲
三乘根劣藉佛神通。信劣土亡非自證故。自
餘之意。前判教分宗門中已説。是故此維摩
經名即俗恒眞教。故以文殊爲法身。以維摩
詰明入纒之行。即以法身爲體。以行爲用。乃
令體用自相問答。爲三乘樂學如如空理厭
假修眞積行多生方成佛者。令歸法界性相
理事因果同時。此經同別。前判教分宗門中
已説
第六時説法華經引權歸實教者。爲羅漢隨
空會寂。縁覺會十二縁生法皆無體性。六根
識及名色心境三事自性無生。如是二人。皆
心識滅。三界業滅。智慈不生。又爲析法明
空。以空破惑。樂生淨土。及留惑潤生菩薩。並
不了一切衆生無明諸惑。皆從一切如來根
本性淨普光明無中邊智之所生。皆有淨土
穢土自佛他佛欣厭等諸邪見。不稱眞障。引
此三根令歸本智。故即以妙法蓮華。令知無
明生死性本唯智體性自無染。但迷悟不同
無有二性。以蓮華像之。引彼三根令歸本故。
是故法華經云。世間相常住。一如判教分宗
門中已説
第七時説涅槃經令諸三乘捨權向實教者。
爲餘三乘教中爲責慢故。爲不信故。説有情
畢竟不得成佛。令起信進修行。於此經中明
一切有情皆有佛性如佛無異。但爲無明覆
故不見。前爲三權末後是實。是三乘中修假
眞如。及空教三祇之滿極是見性之初門。於
中佛與迦葉菩薩問答。亦和會初成正覺時。
爲大菩薩説法界法門時道理故。更有餘同
別意。前判教分宗門中已説。涅槃經。是三乘
中捨權就實。相盡見性之門。法華即是捨權
就實法界縁起理事性相之門。一部之經倶
三乘中第六時教。但爲化相門中説時前後
故。分涅槃經爲第七時教。然其智境無有次
第古今時也
第八時説華嚴經於刹那際。通攝三世及十
世同圓融教者。如經説云。入刹那際三昧降
神受生八相成道入涅槃。總不移時。爲依本
性理智本無時故。非權依本也。故名爲入。非
是本法性中而有出入三昧。以化儀軌則。施
方便言。不可隨言。滯其化跡。令諸群品都無
所歸。是故諸明人。莫隨其言言佛世尊一人
入刹那際三昧。諸佛世尊常於法身智海。與
衆生數等諸三昧門。應衆生見本無出入。應
如是知。如來三昧出入之相。此經教門無始
無終。是佛實報果徳性相圓周。若求其頭尾
長短始終路絶。該括諸教諸行。世間境界一
切行解。依本總作一時一際法門。本如是故。
該彼三世諸時。爲一際一刹那時故。猶如衆
流皆歸海故。出此法外。別生情量。總是權門。
非究竟説。如此法門佛不出世。亦無涅槃。爲
依本法非情教故。依本法也。即無出入。依權
學者。即説出世入般涅槃。從初發心十住之
首。以三昧力頓印三界。三世一際諸法一味。
解脱涅槃常寂滅味。更無始終。因果一際。諸
性一性。諸智一智。諸相一相。諸行一行。三世
一念。一念三世。乃至十世。如是等法自在無
礙。此經法門無始無終。名爲常轉法輪。是故
此經教門。依本安立以備大根。依本一際不
立始終。爲非虚妄見故。入一總得餘。爲法界
一際故。不同權學見未盡故。入餘總得一。爲
法界體無礙故。如圓珠無方。如明鏡頓照。如
虚空無隔。如響無依。如影不礙。如化人所生
故。此法門者。是該括始終一際圓滿無礙無
成無壞無出無沒常轉法輪。若人了得此法
門者。佛智自然智無師智之所現前。爲此法
無出沒故。還以自然無出沒智而自能得之。
非情計思量之所能得也。一切權教法門。總
在其中。一時而説。爲諸權教不出法界無三
世故。各依自見無量差殊。此一乘教是始成
正覺時説。若依情是最初成佛時説。若依智
是無始終説
第九共不共教者。爲説諸大乘經。人天三乘
同聞得益各別。又華嚴經云。於一毛端處。及
以一塵中。諸佛轉法輪。衆生解差別。又經云。
菩薩在一小衆生身中。成等正覺轉法輪。度
無量衆生。其小衆生不知不覺。此乃常與衆
生共。及以大小乘共在佛海中。身之與心本
無差別。然見佛不見佛。聞法不聞法。解脱知
見。大小及苦樂。各各不同。是故名爲共不共
教。又經云。入刹那際三昧。示現從兜率天降
神母胎出現轉法輪入涅槃。此乃於無時之
中諸衆生等自得時分。見初中後。於一音法
内自得人天小乘大乘佛乘。自得道果。各各
不同。見佛住劫受命長短。各自差別。而實如
來性無造作無生無滅。然以無作法性無垢
白淨之智。自體清淨與一切衆生本來體同。
故稱衆生應聞。不違彼念。爲法性智本無造
作者。以法性智自在故。能稱彼念令無失時。
如是佛共法共智共時共身共心共乘。以知
見解脱各各不共故。言共不共教。亦如五百
聲聞共在華嚴會而如聾如盲。是其事也
第十不共共教者。如華嚴經中。十方雲集諸
來菩薩及佛國土所從來方不同各別。所共
同聲説法總同聞法。獲益能同能別。又於會
中。天龍八部人非人等各各差殊。同得聞毘
盧遮那果徳法門。具同具別自在。諸餘三乘
亦有如是不共共教。准例可知。如是十教。總
是如來於本法界一刹那際一時一聲。頓印
如響。隨諸衆生自分根力漸頓不同。是故於
今以圓數故略分十種教門。用彰進修解行
差別。如上十時教門。總是如來無心三世智
海一時説故。由根聞故。大小及時分差別自
根而生
三明教義差別者。夫三界大雄應眞寂寞。身
心性相都無所爲。然以性起大悲稱法同
體。從無作智隨縁教生。況一雨普滋任生各
異。或名同而義別。即漸教十地圓教十地等。
或言別而義同。十方世界法門。皆是四諦法
門。或理事兩乖或體用相徹。或初或漸或頓
或圓。法不自施依根教立。根羸即法劣。器廣
即道圓。稱物所宜大小隨見。或同言而解別
異語而齊知。當類所堪應時施設。或樂門前
之駕。廢遊露地之乘。且約最上之徒及以漸
漸之衆。粗陳十法義理差殊。使得始學之流
不以滯權而妨實者也。其十門者
    一佛日出興教主別 二光明表法現相別
    三問答所詮主伴別 四所示因圓果滿別
    五地位所行行相別 六重令善財證法別
    七六位菩薩來衆別 八所施法門理事別
    九與諸三乘得果別 十所付法藏流通別
第一佛日出興教主別者。此教即以毘盧遮
那爲教主也。毘者此云種種。盧遮那此云光
明遍照。又毘之云遍以大智種種光明。照諸
衆生根機。此即以法身悲智爲名。不同權教
以姓爲號。牟尼者。此云寂默。但且讃法體無
説。不言悲智但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不具
無邊相海故。又是剃除鬢髮。非是頂著華冠
佛故。是同三乘出俗故。不同此教即俗即眞
無出入故。如毘盧遮那如來。大約且以九十
七種大人。之相頂上華冠具足嚴好。三十二
種寶王。化無量寶種種莊嚴。手著環釧。頸串
瓔珞。廣如經説隨好無盡
第二光明表法現相別者。除如來十身相海
品九十七種相中所放光明。亦除夜摩天等
所放光明。但且直論表法光明。始終有十。一
一皆表因果次第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
等位。其中行相無有雜亂。不同餘教化佛放
光。或放一光而無十。或全身悉放而無次。或
放果光而無因。或放因光而無果如法華經。
直放眉間毫相果光。而無足輪下信位因光。
如大品經中。佛放足輪下光。及全身一時盡
放光明。一時普攝三乘因果。直從下向上。以
放光明。以成漸次。從凡向聖多劫積修。行滿
之後方成果徳。不同此經放光。從果成因以
因成果因果一體不壞進修
第一先放齒間十種光明。莊嚴法界一切道
場。爲初登正覺。十方告衆。使令咸集。如經廣
明。此爲莊嚴告衆雲集光故
第二放眉間果光。入足輪中。以果成因。起信
之首
第三還從足輪下放出所入果光。用照金色
世界不動智佛。還是果佛。亦是根本。金剛智
體。文殊師利即是初心及究竟成果已來所
覺根本法身成智之母。以彼眉間果光入足
輪中。即是以果成因。還以足輪下所入之果
光。復出照金色世界不動智佛。即是用因成
果。用果成因。以果頓示。用成初信之門。即以
智首等十首菩薩用成信位。其位行相後當
廣明
第四説十住品時。昇須彌頂上。如來於足指
端放光。以明發足之始見道之初以三昧力
住法之頂。從前信位入眞實證。須彌山者。明
因止而慧明。以入十住聖位之中要定方能
眞慧明也。故十住位菩薩下名共同皆名爲

第五如來昇夜摩天上放足趺上光。以明用
成行位。此天離地際故。説十行位也。表依空
起行用也。表法以明先證法身根本智慧始
行萬行
第六昇兜率天宮如來膝上放光。説十迴向。
表此天處欲界之中理事無礙。故名迴向。初
發心住時理事無礙。非獨此處方有迴向。但
以次第名言法須安立。然實體中一一位中
皆具足也。膝者明屈申迴旋自在説迴向義
也。表眞俗自在故。生死涅槃已自在成智悲
故也
第七他化自在天中放眉間毫相果徳光明。
説十地位也。爲十地菩薩因果位終故。還像
此天依他起化。無自心化故。表十地菩薩但
爲衆生所須教化自無業化。又於欲界之際
即無欲故。還同四禪及出三界之法門故。異
彼小乘修生涅槃出三界惑故。又異權教菩
薩於第四禪中成十地故。又從兜率天超過
化樂天至他化自在天者。表十地位法遍法
界故。不須次第。上界四禪亦在其會。不來而
到。不往而至。不動而見故。上下諸天皆處其
中。十方世界悉在毛孔。但以表法階降如是。
實無上下彼此往來。十一地普賢佛華三昧
會。在第三禪天説。來文未足
第八如來普光明殿説如來出現品。放眉間
毫光灌文殊頂。明前他化自在天上十地果
終第三禪中等覺位畢。設法已成。陳施本教
行相規模。規模既終因果圓備。設教既畢方
乃出現。未説法門何名出現。又世主妙嚴品
中。始成正覺。出現起自信心。修行五位。五
位既成。佛果自現。後出現品中。則明自己修
證果終自己稱法所見出現。又明從初始終
於佛法界體上。安諸地位次第之門。於始於
終長明出現。本來一際無前無後。放光灌文
殊之頂。以果光灌果法。以文殊是佛法身根
本智。欲令文殊普賢菩薩共相問答。結會五
位始終因果體用徹故。文殊菩薩知而故問。
經云。誰爲佛長子。我今當問誰。於是如來放
口中光灌普賢口
第九如來口中放光灌普賢口。口中光者。是
佛教光。欲令普賢以差別智説佛出現果徳
法門文殊因佛放光。始知問法之處。夫聖智
本自相知。今以佛法印用成後則。此乃九度
放光。以成一部經之始終法則。結會已前五
位因果體用之門。此之三人始終不相離故。
以明如來是文殊普賢二人之果
第十於獨園之内。放眉間毫相果光。明已上
諸位因果已成還將此法用利衆生故。入法
界品中。令人天凡夫六千比丘五百優婆塞
五百優婆夷五百童男女等。皆令於此門得
道成佛。其餘廣意後當更明。從此已上十度
放光。於中表意各有分齊。此經放光具足表
徳圓滿。具足其十皆周法界。不同化佛所放
光明説一部經時。或一度放光。或則全身。未
曾有如此經中圓周始終。一一備徳具其十
也。但言説十備徳無盡。十爲圓數故也
第三問答所詮主伴別者。説此一部經之問
答體用所乘之宗大意。總相具徳有三。一佛。
二文殊。三普賢。佛表果徳無言。當不可説不
可修不可得不可證。但因成果自得。文殊因
位可説。以此説法身果徳。勸修普賢自行可
行。行其行海充滿法界故。用此三徳將爲利
樂衆生。文殊成讃法身本智。普賢成其差別
智之行徳。一切諸佛皆依此二尊者以爲師
範。而能成就大菩提之極果。或説普賢爲長
子。爲建行成滿衆生故。或説文殊爲小男。爲
盧遮創始發心證法身本智佛性之首。爲最
初證法身本智佛性。爲初生諸佛聖性智慧
家故也。爲啓蒙發明之首。故爲小男。主東北
方爲艮卦艮爲小男。又爲山爲石。在丑寅兩
間。表平旦創明暗相已無日光未著。像啓蒙
之首十住發心創見道。故指文殊師利在東
北方清涼山也。且取此閻浮洲之境位也。記
法在於世間使令易解。又經云。一切處文殊
師利。即明法身遍也。又過東方十佛刹微塵
數世界。有金色世界。有文殊師利。又十方
文殊師利。所從來國金色世界。金爲白色其
相黄。體白而黄相者。即明法身佛性智也。體
白淨清潔非屬白色形。身心無染。非如世間
色白之白也。法身佛性無心無身。任性無作
縁縁白淨。物物無心唯無依智。名爲白淨。若
諸菩薩證如是性如是智身。皆黄色爲黄。爲
福慶之色。無貪嗔恚。即有和氣智慈益物之
徳也。經云。應眞菩薩皆眞金色也。故言文殊
師利從金色世界來者。明一切處法皆眞也。
表一眞法界也。普賢長子者。位在東方卯位
爲震卦。震爲長男。爲頭爲首。爲青龍。爲慶。
爲春生。爲建法之初也。世間佛法皆取東方
爲初首。表像日出咸照萬物。悉皆明了堪施
作務隨縁運用故。普賢爲行首。故爲長男也。
觀音爲悲首。位在西方。住金剛山之西阿説
慈悲經。西爲酉位。酉爲兌卦。兌爲金。爲白
虎。爲凶危。爲秋殺故。以慈悲觀音主之。於不
善處行慈是觀音也。文殊普賢觀音三法。是
十方佛共行。爲善財童子十迴向中第七慈
悲位中善知識。餘廣義後當更明。佛法無言。
以用世間法。託事表之。有言説者。皆是世間
法也。無言啓蒙何達。以此義故。用佛文殊普
賢三徳互爲主伴。以成法則。化利衆生之首。
佛收一切果。文殊收一切所行因果法身本
智。普賢收一切因果行身差別智。以此義故。
或説文殊普賢爲一切諸佛之母。或説文殊
普賢小男長子。三人互體成一法界之體用
也。即文殊爲始見道初法身本智之門。普賢
即爲始見道之後行行之門。佛即二事之中
無作體也。故以文殊法身。該此一部之教所
説法身本智。備一切衆生初見道。普賢該此
一部之教所説行門差別智。備一切衆生行
行之門。法行具足名之爲佛。化佛教中無此
所表。涅槃經中佛隱身不現。昔雪山童子所
得了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獨表法身涅槃無
有行故。大品經中。薩陀波淪菩薩求般若波
羅蜜。具六波羅蜜。未有方便波羅蜜願力智
等十波羅蜜。但爲引聲聞人天小器未堪聞
方便願力智等波羅蜜也。六波羅蜜中無方
便波羅蜜者。爲方便波羅蜜行於非道。彼小
器未堪聞也。何以然者。有畏愛故。及於彼經
中多有聲聞人共佛爲問答。非大菩薩故。設
有菩薩。非文殊普賢故。設有文殊無普賢者。
表未具行故。設有普賢無文殊者。明不見法
身本智慧故。設有文殊普賢。不自相問答。明
理事未徹故。又不言一切處文殊一切處及
微塵中普賢行衆行故。又化佛自爲問答主。
但有因行果。待三僧祇劫之後。爲引小器之
徒。未説即因即果理事圓融十住初心即是
佛故。無前後際故。頓證法界故。眞俗倶眞。以
此不同。用例化佛所説之教。無如此經也。一
切諸教皆權施設引彼諸根咸來至此華嚴大
海。入毘盧遮那一眞境界。以三乘空觀。折伏
現行無明。不生不成根本智具差別智故。欣
生他土厭此娑婆。設有住者。猶言留惑也。又
此經中。善財童子依十住中遍行五位。法門
行相遍行滿故。以此十住位内具有十地行
門。以表此法徳用滿故。不同餘教行也。如雪
山童子見一善知識得一法門。薩陀波淪亦
然。法華經中略示龍女成佛。猶指南方。非爲
法界自他圓滿故。仍問答主別。教主即是化
佛。穢國設化令淨。非實淨土。仍移諸人天置
於他土。仍彼此未終也。若説此經與餘經別
者。事廣而難終。略而言之。且復如是
新華嚴經論卷第三



新華嚴經論卷第四
 長者李通玄撰 
第四明示因圓果滿別者。顯佛果有三種不
同。一亡言絶行獨明法身無作果。二從行積
修行滿功成多劫始成果。三創發心時十住
初位體用隨縁所成果
一亡言絶行獨明法身無作果者。即涅槃無
行等經是。隱身不現萬事休息。又云羅刹爲
雪山童子。説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
寂滅爲樂。是無作果。不具行故
二從行積修行滿多劫方明果者。即權教之
中。説行修成。三僧祇劫行滿所成佛果是也。
以不了無明十二有支本是法身智慧。厭而
以空觀折伏現行煩惱欣別淨門。三從凡十
住初心創證隨縁運用所成果者。即華嚴經
是也。十信終心即以方便三昧達無明十二有
支成理智大悲。即具文殊普賢體用法界法
門。又如化佛所施因果教行。定經三僧祇
所有佛功徳總是修生。百劫修相好業。然燈
得光明。不殺得長壽。布施得資財。忍辱得端
正。一一因果屬對相似具足。仍對治種種法
門。始得見性成佛。如華嚴經即不然。一念頓
證法界法門。身心性相本唯法體。施爲運用
動寂任眞運無作智即是佛也。爲一切佛應
如是。無長無短始終畢竟。法皆如是。於一眞
法界任法施爲。悉皆具足恒沙徳用。即因即
果。以此普門法界理智諸障自無。無別對治
別修別斷。不見變化。變與不變無異性相故。
普觀一切無非法門。無非解脱。但爲自心強
生繋著。爲多事故沈潜苦流。故勞聖説種種
差別。於所説處復生繋著。以此義故。聖説不
同。或漸或圓。應諸根器。如此經教頓示圓乘。
上上乘人所應堪受。設不堪受者當須樂修。
究竟歸流畢居此海。是故餘教先因後果。不
同此教因果同時。爲法性智海中因果不可
得故。爲不可得中因果同時無有障礙也。可
得因果即有前後。有所得者皆是無常。非究
竟説也。若先因後果者。因亦不成故果亦壞
也。縁生之法不相續故。即斷滅故。自他不成
故。如數一錢不數後錢。無後二者一亦不成。
爲刹那不相續。刹那因不成果亦壞。多劫不
相續。多劫因果壞。要待數後錢時前一始成。
因果亦爾。要待一時中無間者。因果始成。若
爾者。如數兩錢同數無前無後。誰爲一二。如
竪二指誰爲因果。如二指等隨心數處爲因。
後數爲果。若是有前有後即有中間者。還有
刹那間斷。有間斷者不成因果。若同時者如
竪二指無前無後。誰爲因果。亦皆不成。如此
華嚴經因果同時者。倶無如是前後及同時
情量繋著妄想。有無倶不倶常無常等繋著
因果。但了法體非所施設。非因果繋名爲因
果。非情所立同時前後之妄想也。如是者何。
異楞伽漸教之説。此則不然。前説教主別問
答主別等。即明文殊普賢佛等三徳體用主
伴無礙故。楞伽經中。化佛及大慧菩薩。問答
破相。但知顯理。無繋著故。不論縁起法界。如
縁起法界者。法界不成不破。但知了法如是
故。是故楞伽經云。先示相似物後當與眞實。
又云。得相者是識。不得相者是智。即是明成
壞也。如此經中意者。即眞無有假法。諸法總
眞。純眞無假。更無相似存眞存假。經云。衆生
界即佛界也。如此經中。文殊以理會行。普賢
以行會理。二人體用相徹。以成一眞法界。前
後相收。四十品經互相該括。前後相徹文義
相收。一法門中具多法也。是故經云。於多法
中爲一法。於一法中爲衆多。於漸教中。設有
少分義同。多分不相似故。如覺首等十首菩
薩。各説一法以成十信。於十信中共成一信。
爲十箇信位。互體相成不獨施設。以十信成
一信。以一信成十信。有解者不可偏取一門。
十慧菩薩。十林菩薩。十幢菩薩。十藏菩薩。
又説十定十通十忍。如是一一位次法門皆
悉如是。互相成就如帝釋網。互相徹入一中
無量無量中一。諸佛菩薩體用相成。因果相
入同時無二。如經中説。法慧菩薩入定。即十
方世界同名法慧佛來。功徳林菩薩入定。即
十方世界同名功徳林佛來。金剛幢菩薩入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729 730 731 732 733 734 735 736 737 738 739 740 741 742 743 744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