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顯淨土眞實教行證文類 (No. 2646_ 親鸞撰 ) in Vol. 00

[First] [Prev] 601 602 603 604 605 606 607 608 609 610 611 612 613 614 615 616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顯淨土眞實信文類三
 愚禿釋親鸞集 
謹按往相迴向有大信。大信心者。則是長
生不死之神方。忻淨厭穢之妙術。選擇迴向
之直心。利他深廣之信樂。金剛不壞之眞心。
易往無人之淨信。心光攝護之一心。希有最
勝之大信。世間難信之捷徑。證大涅槃之眞
因。極速圓融之白道。眞如一實之信海也。斯
心即是出於念佛往生之願。斯大願名選擇
本願。亦名本願三心之願。復名至心信樂之
願。亦可名往相信心之願也。然常沒凡愚・
流轉群生。無上妙果不難成。眞實信樂實難
獲。何以故。乃由如來加威力故。博因大悲
廣慧力故。遇獲淨信者。是心不顛倒。是
心不虚僞。是以極惡深重衆生。得大慶喜
心。獲諸聖尊重愛也。至心信樂本願文
大經言。設我得佛。十方衆生至心信樂欲
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
除五逆誹謗正法已上
無量壽如來會言。若我證得無上覺時。餘
佛刹中諸有情類聞我名。己所有善根心心
*迴向セシム。願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
取菩提。唯除造無間惡業誹謗正法及諸
聖人已上
本願成就文。經言。諸有衆生聞其名號。信
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セシメ玉ヘリ。願生彼國
即得往生。住不退轉。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已上
無量壽如來會言菩提流
 他方佛國所有
有情。聞無量壽如來名號。能發一念淨信
歡喜セシム。愛樂所有善根回向シ玉ルヲ。願生無量
壽國者。隨願皆生。得不退轉乃至無上正
等菩提。除五無間誹謗正法及謗聖者已上
 又言。聞法能不忘。見敬得大慶。則我善親
友。是故當發意已上 又言。如是等類。大威
徳者。能生廣大佛法異門已上 又言。如來功
徳。佛自知。唯有世尊能開示。天龍夜叉所
不及。二乘自絶於名言。若諸有情當作佛。
行超普賢。登彼岸敷演一佛之功徳時。逾
多劫不思議。於是中間身滅度。佛之勝慧
莫能量。是故具足於信聞及諸善友之攝受。
得聞如是深妙法。當獲重愛諸聖尊。如
來勝智遍虚空所説義言。唯佛悟。是故博聞
諸智土。應信我教如實言。人趣之身得甚
難。如來出世遇亦難。信慧多時方乃獲。是
故修者應精進。如是妙法已聽聞。常令諸
佛而生喜抄出
論註曰。稱彼如來名。如彼如來光明智相。
如彼名義。欲如實修行相應故。稱彼如來
名者。謂稱無礙光如來名也。如彼如來光明
智相者。佛光明是智慧相也。此光明照十方
世界無有障礙。能除十方衆生無明黒闇。
非如日月珠光但破室穴中闇也。如彼名
義欲如實修行相應者。彼無礙光如來名號。
能破衆生一切無明。能滿衆生一切志願。然
有稱名憶念而無明由存而不滿所願者。
何者。由不如實修行與名義不相應故
也。云何爲不如實修行與名義不相應。
謂不知如來是實相身是爲物身。又有三
種不相應。一者信心不淳。若存若亡故。
二者信心不一。無決定故。三者信心不相
續。餘念間故。此三句展轉相成。以信心不
淳故無決定。無決定故念不相續。亦可
念不相續故不得決定信。不得決定信故
心不淳。與此相違名如實修行相應。是故
論主建言我一心已上
讃阿彌陀佛偈曰曇巒和
尚造也
諸聞阿彌陀徳號信
心歡喜。慶所聞乃曁一念。至心者回向シ玉ヘリ
願生皆得シム往。唯除五逆謗正法。故我頂禮
願往生已上
光明寺觀經義云。言如意者有二種。一者
如衆生意。隨彼心念皆應度之。二如彌陀
之意。五眼圓照六通自在。觀機可度者。一
念之中無前無後。身心等赴。三輪開悟。各
益不同也已上 又云。此五濁五苦等。通六
道受未有無者。常逼惱之。若不受此苦
者。即非凡數攝也抄出 又云。從何等爲三
下至必生彼國已來。正明辯定三心以爲
正因。即有其二。一明世尊隨機顯益意蜜
難知。非佛自問自徴。無由得解。二明如
來還自答前三心之數。經云。一者至誠心。至
者眞。誠者實。欲明一切衆生身口意業所修
解行。必須眞實心中作シ玉ヘルヲ。不得外現賢善
精進之相。内懷ケハナリ虚假。貪瞋邪僞姧詐百端。
惡性難。事同蛇蝎。雖起三業。名爲雜
毒之善。亦名虚假之行。不名眞實業也。若
作如此安心起行者。縱使苦勵身心。日夜
十二時。急走急作。如灸頭燃者。衆名雜毒
之善。欲回此雜毒之行求生彼佛淨土者。
此必不可也。何以故。正由彼阿彌陀佛因
中行菩薩行時。乃至一念一刹那。三業所
修皆是眞實心中作。凡所施爲趣求亦皆眞
實。又眞實有二種。一者自利眞實。二者利他
眞實乃至不善三業必須ヰヨ眞實心中捨テ玉ヘルヲ。又
若起善三業者。必須眞實心中作シ玉シヲ。不簡
内外明闇。皆須眞實故。名至誠心。二者深
心。言深心者即是深信之心也。亦有二種。一
者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
已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縁。二者決定
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衆生。無
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又決定深
信釋迦佛説此觀經三福九品定散二善。證
讃彼佛依正二報使人忻慕。又決定深信
彌陀經中十方恒沙諸佛證勸一切凡夫決
定得生。又深信者。仰願一切行者等。一心唯
信佛語。不顧身命。決定依行。佛遣捨者即
捨。佛遣行者即行。佛遣去處即去。是名隨
順佛教隨順佛意。是名隨順佛願。是名眞
佛弟子。又一切行者。但能依此經深信行
者。必不誤衆生也。何以故。佛是滿足大悲
人故。實語故。除佛已還。智行未滿。在其
學地。由有正習二障未除。果願未圓。此等
凡聖。縱使測量諸佛教意。未能決了。雖有
平章。要須請佛證爲定也。若稱佛意。即
印可言如是如是。若不可佛意者。即言汝
等所説是義不如是。不印者即同無記無利
無益之語。佛印可者即隨順佛之正教。若佛
所有言説即是正教正義正行正解正業正
智。若多若少。衆不問菩薩人天等。定其是
非也。若佛所説即是了教。菩薩等説盡名不
了教也。應知。是故今時仰勸一切有縁往
生人等。唯可深信佛語專注奉行。不可信
用菩薩等不相應教以爲疑礙。抱惑自迷。
廢失往生之大益也乃至釋迦指勸一切凡
夫。盡此一身專念專修。捨命已後定生彼
國者。即十方諸佛悉皆同讃同勸同證。何以
故。同體大悲故。一佛所化即是一切佛化。一
切佛化即是一佛所化。即彌陀經中説。釋迦
讃嘆極樂種種莊嚴。又勸一切凡夫。一日七
日。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定得往生。次下文
云。十方各有恒河砂等諸佛。同讃釋迦能
於五濁惡時惡世界惡衆生惡見惡煩惱惡
邪無信盛時。指讃彌陀名號勸勵衆生。稱
念必得往生。即其證也。又十方佛等恐畏衆
生不信釋迦一佛所説。即共同心同時各出
舌相。遍覆三千世界説誠實言。汝等衆生。
皆應信是釋迦所説所賛所證。一切凡夫不
問罪福多少時節久近。但能上盡百年下
至一日七日。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定得往
生必無疑也。是故一佛所説即一切佛同證
誠其事也。此名就人立信也乃至又就此正
中復有二種。一者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
住座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捨者。是名
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若依禮誦等。即名
爲助業。除此正助二行已外自餘諸善。悉
名雜行乃至衆名疎雜之行也。故名深心。
三若回向發願心乃至又回向發願生者。必須
決定眞實心中回向シ玉ヘル願作得生想。此心深
信由若金剛。不爲一切異見異學別解別
行人等之所動亂破壞。唯是決定一心捉正
直進。不得聞彼人語。即有進退心生怯
弱回顧。落道即失往生之大益也。問曰。若
有解行不同邪雜人等來相惑亂。或説種種
疑難噵不得往生。或云。汝等衆生曠劫已
來。及以今生身口意業。於一切凡聖身上。具
造十惡五逆四重謗法闡提破戒破見等罪。
未能除盡。然此等之罪繋屬三界惡道。云
何一生修福念佛。即入彼無漏無生之國。永
得證悟不退位也。答曰。諸佛教行數越塵
砂。禀識機縁隨情非一。譬如世間人眼
可見可信者。如明能破闇。空能含有。地
能載養。水能生潤。火能成壞。如此等事悉
名待對之法。即目可見。千差萬別。何況佛
法不思議之力。豈無種種益也。隨出一門
者。即出一煩惱門也。隨入一門者。即入一
解脱智慧門也。爲此隨縁起行。各求解
脱。汝何以乃將非有縁之要行障惑於我。
然我之所愛即是我有縁之行。即非汝所求。
汝之所愛即是汝有縁之行。亦非我所求。是
故各隨所樂而修其行者。必疾得解脱也。
行者當知。若欲學解。從凡至聖乃至佛果。
一切無礙皆得學也。若欲學行者。必籍有
縁之法。少用功勞多得益也。又白一切往
生人等。今更爲行者説一譬喩守護信
心。以防外邪異見之難。何者是也。譬如有
人欲向西行。百千之里。忽然中路見有
二河。一是火河在南。二是水河在北。二河
各闊百歩。各深無底。南北無邊。正水火中
間有一白道。可闊四五寸許。此道從東岸
至西岸。亦長百歩。其水波浪交過濕道。其
火焔亦來燒道。水火相交常無休息。此人既
至空曠逈處。更無人物。多有群賊惡獸。見
此人單獨。競來欲殺此人。怖死直走向西。
忽然見此大河。即自念言。此河南北不見
邊畔。中間見一白道。極是狹少。二岸相去雖
近。何由可行。今日定死不疑。正欲到回。
群賊惡獸漸漸來逼。正欲南北避走。惡獸毒
虫競來向我。正欲向西尋道而去。復恐墮
此水火二河。當時惶怖不復可言。即自思
念。我今回亦死。住亦死。去亦死。一種不勉
死者。我寧尋此道向前而去。既有此道。
必應可度。作此念時。東岸忽聞人勸聲。仁
者但決定尋此道行。必無死難。若住即死。
又西岸上有人喚言。汝一心正念直來。我能
護汝。衆不畏墮於水火之難。此人既聞此
遣彼喚。即自正當身心。決定尋道直進。不
生疑怯退心。或行一分二分。東岸群賊等喚
言。仁者回來。此道嶮惡不得過。必死不疑。
我等衆無惡心相向。此人雖聞喚聲亦不
回顧。一心直進念道而行。須臾即到西岸
永離諸難。善友相見慶樂無已。此是喩也。
次合喩者。言東岸者。即喩此娑婆之火宅
也。言西岸者。即喩極樂寶國也。言群賊
惡獸詐親者。即喩衆生六根六識六塵五陰
四大也。言無人空逈澤者。即喩常隨惡友
不値眞善知識也。言水火二河者。即喩衆
生貪愛如水。瞋憎如火也。言中間白道四
五寸者。即喩衆生貪瞋煩惱中能生清淨願
往生心也。乃由貪瞋強故即喩如水火。善
心微故喩如白道。又水波常濕道者。即喩
愛心常起能染汚善心也。又火焔常燒道
者。即喩瞋嫌之心能燒功徳之法財也。言
人行道上直向西者。即喩回諸行業直向
西方也。言東岸聞人聲勸遣尋道直西進
者。即喩釋迦已滅。後人不見。由有教法
可尋。即喩之如聲也。言或行一分二分群
賊等喚回者。即喩別解別行惡見人等妄説
見解迭相惑亂及自造罪退失也。言西岸上
有人喚者。即喩彌陀願意也。言須臾到
西岸善友相見喜者。即喩衆生久沈生死。
曠劫淪回迷倒。自纒無由解脱。仰蒙釋迦
發遣指向西方。又籍彌陀悲心招喚。今信
順二尊之意。不顧水火二河。念念無遺。乘
彼願力之道。捨命已後得生彼國。與佛相
見慶喜何極也。又一切行者行住座臥三業
所修。無問晝夜時節。常作此解常作此想。
故名回向發願心。又言回向者。生彼國已
還起大悲。回入生死教化衆生。亦名回
向也。三心既具無行不成。願行既成若不
生者。無有是處也。又此三心亦通攝定善
之義。應知已上 又云。敬白一切往生知識
等。大須慚愧。釋迦如來實是慈悲父母。種
種方便發起我等無上信心已上
貞元新定釋教目録卷第十一云。集諸經禮
懺儀上下大唐西崇福寺沙門智昇撰也。准
貞元十五年十月二十三日勘編入云云。懺
儀上卷智昇依諸經造懺儀。中依觀經引
善導禮懺日中時禮。下卷者比丘善導集記
云云。依彼懺儀鈔要文云。二者深心。即是
眞實信心。信知自身是具足煩惱凡夫。善
根薄少流轉三界不出火宅。今信知彌陀
本弘誓願及稱名號下至十聲聞等定得
往生。及至一念無有疑心。故名深心乃至
其有得聞彼彌陀佛名號。歡喜至一心。皆
當得生彼抄出
往生要集云。入法界品言。譬如有人得不
可壞藥。一切怨敵不得其便。菩薩摩訶薩
亦復如是。得菩提心不可壞法藥。一切煩惱
諸魔怨敵所不能壞。譬如有人得住水寶
珠瓔珞其身。入深水中而不沒溺。得菩
提心住水寶珠。入生死海而不沈沒。譬如
金剛於百千劫處於水中。而爛壞亦無異
變。菩提之心亦復如是。於無量劫處生死
中諸煩惱業。不能斷滅亦無損減已上 又
云。我亦在彼攝取之中。煩惱障眼雖不能
見。大悲無惓常照我身已上
爾者。若行若信。無有一事非阿彌陀如來
清淨願心之所回向成就。非無因他因有
也。可知
問。如來本願已發至心信樂欲生誓。何以故
論主言一心也。答。愚鈍衆生解了爲令易。
彌陀如來雖發三心。涅槃眞因唯以信心。
是故論主合三爲一歟。私闚三心字訓。三
即合一。其意何者。言至心者。至者即是眞
也・實也・誠也。心者即是種也・實也。言信樂
者。信者即是眞也・實也・誠也・滿也・極也・成
也・用也・重也・審也・驗也・宣也・忠也。樂者即
是欲也・願也・愛也・悦也・歡也・喜也・賀也・慶
也。言欲生者。欲者即是願也・樂也・覺也・知
也。生者即是成也・作也・爲也・興也。明知。至
心即是眞實誠種之心。故疑蓋無雜也。信樂
即是眞實誠滿之心。極成用重之心。審驗宣
忠之心。欲願愛悦之心。歡喜賀慶之心。故
疑蓋無雜也。欲生即是願樂覺知之心。成作
爲興之心。大悲回向之心。故疑蓋無雜也。今
按三心字訓。眞實心而虚假無雜。正直心而
邪僞無雜。眞知。疑蓋無間雜故。是名信樂。
信樂即是一心。一心即是眞實信心。是故論
主建言一心也應知
又問。如字訓論主意以三爲一義。其理雖
可然。爲愚惡衆生阿彌陀如來已發三心
願。云何思念也。答。佛意難惻。雖然竊推斯
心。一切群生海。自從無始已來。乃至今日
至今時。穢惡汚染無清淨心。虚假諂僞無
眞實心。是以如來悲憫一切苦惱衆生海。於
不可思議兆載永劫行菩薩行時。三業所
修。一念一刹那。無不清淨。無不眞心。如
來以清淨眞心成就圓融無礙不可思議不
可稱不可説至徳。以如來至心回施諸有一
切煩惱惡業邪智群生海。則是彰利他眞心。
故疑蓋無雜。斯至心則是至徳尊號爲其體
也。是以
大經言。不生欲覺瞋覺害覺。不超欲想瞋
想害想。不著色聲香味之法。忍力成就不
計衆苦。少欲知足無染恚癡。三昧常寂智
慧無礙。無有虚僞諂曲之心。和顏愛語先
意承問。勇猛精進志願無惓。專求清白之
法。以惠利群生。恭敬三寶奉事師長。以大
莊嚴具足衆行。令諸衆生功徳成就已上
無量壽如來會言。佛告阿難。彼法處比丘。
於世間自在王如來及諸天人魔梵沙門婆
羅門等前。廣發如是大弘誓。皆已成就。世
間希有。發是願已。如實安住。種種功徳具
足。莊嚴威徳廣大清淨佛土。修習如是菩
薩行時。經於無量無數不可思議無有等等
億那由他百千劫内。初未曾起貪瞋及癡欲
害恚想。不起色聲香味觸想。於諸衆生常
樂愛敬。猶如親屬乃至其性調順無有暴
惡。於諸有情常懷慈忍心。不詐諂亦無懈
怠。善言策進求諸白法。普爲群生勇猛無
退。利益世間大願圓滿略出
光明寺和尚云。欲回此雜毒之行求生彼
佛淨土者。此必不可也。何以故。正由彼阿
彌陀佛。因中行菩薩行時。乃至一念一刹
那。三業所修皆是眞實心中作。凡所施爲
趣求。亦皆眞實。又眞實有二種。一者自利
眞實。二者利他眞實乃至不善三業必須ヰヨ
實心中捨テ玉ヘルヲ。又若起善三業者。必須眞實
心中作シ玉ヘルヲ。不簡内外明闇。皆須眞實故。
名至誠心
爾者。大聖眞言・宗師釋義。信知。斯心則是不
可思議不可稱不可説一乘大智願海回向利
益他之眞實心。是名至心。既言眞實。言眞
實者
涅槃經言。實諦者一道清淨無有二也。言
眞實者即是如來。如來者即是眞實。眞實者
即是虚空。虚空者即是眞實。眞實者即是佛
性。佛性者即是眞實已上
釋云不簡内外明闇 内外者。内者即是
出世。外者即是世間。明闇者。明者即是出
世。闇者即是世間。又復明者即智明。闇者即
無明也
涅槃經言。闇即世間。明即出世。闇即無明。
明即智明已上
次言信樂者。則是如來滿足大悲圓融無礙
信心海。是故疑蓋無有間雜。故名信樂。即
以利他回向之至心爲信樂體也。然從無
始已來。一切群生海。流轉無明海。沈迷諸
有輪。繋縛衆苦輪。無清淨信樂。法爾無眞
實信樂。是以無上功徳難叵値遇。最勝淨信
難叵獲得。一切凡小一切時中。貪愛之心常
能汚善心。瞋憎之心常能燒法財。急作急修
頭然。衆名雜毒雜修之善。亦名虚假
諂僞之行。不名眞實業也。以此虚假雜毒
之善。欲生無量光明土。此必不可也。何以
故。正由如來行菩薩行時。三業所修。乃至
一念一刹那。疑蓋無雜。斯心者即如來大悲
心故。必成報土正定之因。如來悲憐苦惱群
生海。以無礙廣大淨信回施諸有海。是名
利他眞實信心。本願信心願成就文
經言。諸有衆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
已上 又言。他方佛國所有衆生。聞無量壽
如來名號。能發一念淨信歡喜已上
*涅槃經言。善男子。大慈大悲名爲佛性。何
以故。大慈大悲常隨菩薩。如影隨形。一切
衆生畢定當得大慈大悲。是故説言一切衆
生悉有佛性。大慈大悲者名爲佛性。佛性者
名爲如來。大喜大捨名爲佛性。何以故。菩
薩摩訶薩。若不能二十五有。則不能得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諸衆生畢當得故。
是故説言一切衆生悉有佛性。太喜大捨者
即是佛性。佛性者即是如來。佛性者名大信
心。何以故。以信心故。以菩薩摩訶薩則能
具足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一切衆生
畢定當得大信心故。是故説言一切畢生
悉有佛性。大信心者即是佛性。佛性者即是
如來。佛性者名一子地。何以故。以一子地
因縁故。菩薩則於一切衆生得平等心。一
切衆生畢定當得一子地故。是故説言一
切衆生悉有佛性。一子地者即是佛性。佛性
者即是如來已上 又言。或説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信心爲因。是菩提因雖復無量。若
説信心則已攝盡已上 又言。信復有二種。
一從聞生。二從思生。是人信心從聞而生。
不從思生。是故名爲信不具足。復有二種。
一信有道。二信得者。是人信心唯信有道。
都不信有得道之人。是名爲信不具足已上
抄出
華嚴經言。聞此法歡喜信心無疑者。速
成無上道。與諸如來等 又言。如來能永
斷一切衆生疑。隨其心所樂普皆令滿足
 又言。信爲道元功徳母。長養一切諸善
法。斷除疑網出愛流。開示涅槃無上道。信
無垢濁心清淨。滅除憍慢恭敬本。亦爲法
藏第一財。爲清淨手受衆行。信能惠施心
無悋。信能歡喜入佛法。信能増長智功徳。
信能必到如來地。信令諸根淨明利。信力
堅固無能壞。信能永滅煩惱本。信能專向
佛功徳。信於境界無所著。遠離諸難得
無難。信能超出衆魔路。示現無上解脱道
信爲功徳不壞種。信能生長菩提樹。信能
増益最勝智。信能示現一切佛。是故依行
説次第。信樂最勝甚難得乃至若常信奉於
諸佛。則能興集大供養。若能興集大供養。
彼人信佛不思議。若常信奉於尊法。則聞
佛法無厭足。若聞佛法無厭足。彼人信法
不思議。若常信奉清淨僧。則得信心不退
轉。若得信心不退轉。彼人信力無能動。若
得信力無能動。則得諸根淨明利。若得諸
根淨明利。則得親近善知識。則得親近善
知識。則能修集廣大善。若能修集廣大善。
彼人成就大因力。若人成就大因力。則得
殊勝決定解。若得殊勝決定解。則爲諸佛
所護念。若爲諸佛所護念。則能發起菩提
心。若能發起菩提心。則能勤修佛功徳。若
能勤修佛功徳。則能生在如來家。若得生
在如來家。則善修行巧方便。若善修行巧
方便。則得信樂心清淨。若得信樂心清淨。
則得増上最勝心。若得増上最勝心。則常
修習波羅蜜。若常修習波羅蜜。則能具足
摩訶衍。若能具足摩訶衍。則能如法供養
佛。若能如法供養佛。則能念佛心不動。若
能念佛心不動。則常覩見無量佛。若常覩
見無量佛。則見如來體常住。若見如來體
常住。則能知法永不滅。若能知法永不滅。
得得辯才無障礙。若得辯才無障礙。則能
開演無邊法。若能開演無邊法。則能慈愍
度衆生。若能慈愍度衆生。則得堅固大悲
心。若得堅固大悲心。則能愛樂甚深法。若
能愛樂甚深法。則能捨離有爲過。若能捨
離有爲過。則離憍慢及放逸。若離憍慢及
放逸。則能兼利一切衆。若能兼利一切衆。
則處生死無疲厭略抄
論註曰。名如實修行相應。是故論主建言
我一心已上 又言。經始稱如是。彰信爲能
已上
次言欲生者。則是如來招喚諸有群生之
勅命。即以眞實信樂爲欲生體也。誠是非
大小凡聖定散自力之回向。故名不回向也。
然微塵界有情。流轉煩惱海。&T023738;沒生死海。
無眞實回向心。無清淨回向心。是故如來
矜哀一切苦惱群生海。行菩薩行時。三業
所修。乃至一念一刹那。回向心爲首得成
就大悲心故。以利他眞實欲生心迴施諸
有海。欲生即是廻向心。斯則大悲心。故疑蓋
無雜。是以本願欲生心成就文
經言。至心廻向シ玉ヘリ。願生彼國。即得往生。
住不退轉。唯除五逆誹謗正法已上 又言。
愛樂所有善根廻向シ玉ヘルヲ。願生無量壽國者。
隨願皆生。得不退轉乃至無上正等菩提。除
五無間誹謗正法及謗聖者已上
淨土論曰。云何廻向。不捨一切苦惱衆生。
心常作願。廻向爲首得成就大悲心故。廻
向有二種相。一者往相。二者還相。往相者。
以己功徳廻施一切衆生。作願共往生彼
阿彌陀如來安樂淨土。還相者。生彼土已。
得奢摩他毘婆舍那方便力成就。廻入生死
稠林教化一切衆生。共向佛道。若往若還。
皆爲拔衆生渡生死海。是故言廻向爲
首得成就大悲心故已上 又云。淨入願心者。
論曰。又向説觀察莊嚴佛土功徳成就・莊嚴
佛功徳成就・莊嚴菩薩功徳成就。此三種成
就。願心莊嚴。應知。應知者。應知此三種莊
嚴成就。由本四十八願等清淨願心之所莊
嚴。因淨故果淨。非無因他因有也已上 又
論曰。出第五門者。以大慈悲觀察一切苦
惱衆生。示應化身回入生死薗・煩惱林中。
遊戲神通至教化地。以本願力回向故。是
名出第五門已上
光明寺和尚云。又回向發願生者。必須決
定眞實心中回向シ玉ヘル願作得生相。此心深信
由若金剛。不爲一切異見異學別解別行
人等之所動亂破壞。唯是決定一心捉正直
進。不得聞彼人語。即有進退心生怯弱
回顧。落道即失往生之大益也已上
眞知。二河譬喩中言白道四五寸者。白道
者。白之言對黒也。白者即是選擇攝取之白
業・往相回向之淨業也。黒者即是無明煩惱
之黒業・二乘人天之雜善也。道之言對路。道
者則是本願一實之直道・大般涅槃無上之
大道也。路者則是二乘三乘萬善諸行之小
路也。言四五寸者。喩衆生四大・五陰也。
言能生清淨願心者。獲得金剛眞心也。本
願力回向大信心海故不可破壞。喩之如
金剛也
觀經義云道俗時衆等。各發無上心。生死甚
難厭。佛法復難忻。共發金剛志。横超斷
四流。正受金剛心相應一念後。果得涅
槃者抄要 又云。眞心徹到厭苦娑婆。忻樂
無爲永歸常樂。但無爲之境不可輕爾即
階。苦惱娑婆無由輒然得離。自非發金
剛之志。永絶生死之元。若不親從慈尊。何
能勉斯長歎 又云。言金剛者即是無漏
之體也已上
信知。至心・信樂・欲生。其言雖異。其意惟一。
何以故。三心已疑蓋無雜。故眞實一心。是
名金剛眞心。金剛眞心是名眞實信心。眞
實信心必具名號。名號必不具願力信心
也。是故論主建言我一心。又言如彼名義
欲如實修行相應故。凡按大信海者。不簡
貴賎緇素。不謂男女老少。不問造罪多少。
不論修行久近。非行非善。非頓非漸。非
定非散。非正觀非邪觀。非有念非無念。
非尋常非臨終。非多念非一念。唯是不可
思議不可稱不可説信樂也。喩如阿伽陀
藥能滅一切毒。如來誓願藥能滅智愚毒
也。然就菩提心有二種。一者竪。二者横。又
就竪復有二種。一者竪超。二者竪出。竪超・
竪出明權實顯蜜大小之教。歴劫迂迴之菩
提心・自力金剛心・菩薩大心也。亦就横復
有二種。一者横超。二者横出。横出者正雜定
散他力中之自力菩提心也。横超者斯乃願
力迴向之信樂。是曰願作佛心。願作佛心即
是横大菩提心。是名横超金剛心也。横竪
菩提心。其言一而其心雖異。入眞爲正要。
眞心爲根本。邪雜爲錯。疑情爲失也。忻求
淨刹道俗。深了知信不具足之金言。永應
離聞不具足之邪心也
論註曰。按王舍城所説無量壽經。三輩生
中雖行有優劣。莫不發皆無上菩提
心。此無上菩提心即是願作佛心。願作佛心
即是度衆生心。度衆生心即是攝取衆生生
有佛國土心。是故願生彼安樂淨土者。
要發無上菩提心也。若人不發無上菩提
心。但聞彼國土受樂無間。爲樂故願生。亦
當不得往生也。是故不求自身住持之
樂。欲拔一切衆生苦故ニト。住持樂者。謂彼安
樂淨土。爲阿彌陀如來本願力之所住持。
受樂無間也。凡釋*迴向名義。謂以己所集
一切功徳。施與一切衆生。共向シメタテマツルナリ佛道
抄出
照律師云。他不能爲故甚難。擧世未
見故希有 又云。念佛法門不簡愚智豪
賎。不論久近善惡。唯取決誓猛信。臨終惡
相十念往生。此乃具縛凡愚屠沽下類。刹那
超越成佛之法。可謂世間甚難信也 又
云。於此惡世修行成佛爲難也。爲諸衆生
説此法門爲二難也。承前二難則彰諸
佛所讃不虚意。使衆生聞而信受已上
律宗用欽云。説法難中。良以此法轉凡成
聖。猶反掌乎。大容易故。凡淺衆生多生
疑惑。即大本云易往而無人。故知難信矣
聞持記云。不簡愚智性有
利鈍
不擇豪賎報有
強弱
不論久近功有
淺深
不選善惡行有
好醜
取決誓猛
信臨終惡相即觀經下品中生地
獄衆火一時倶至等
具縛凡愚二惑全
在故
屠沽下類刹那超越成佛之法可謂一切世
間甚難信也屠謂宰殺。沽即醞賣。如此惡人。止
由十念便得超往。豈非難信
阿彌陀如來號眞實明・平等覺・難思議・畢竟
依・大應供・大安慰・無等等・不可思議光已上
樂邦文類後序曰。修淨土者常多。得其門
而徑造者無幾。論淨土者常多。得其要而
直指者或寡矣。曾未聞有以自障自蔽爲
説者。因得以言之。夫自障莫若愛。自蔽莫
若疑。但使疑愛二心了無障礙。則淨土一
門。未始間隔。彌陀洪願常自攝持。必然之理
已上
夫按眞實信樂。信樂有一念。一念者。斯顯
信樂開發時剋之極促。彰廣大難思慶心也。
是以
大經言。諸有衆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
一念。至心*迴向シ玉ヘリ願生彼國即得往生。
住不退轉 又言他方佛國所有衆生。聞
無量壽如來名號。能發一念淨信歡喜 又
言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 又言聞佛
聖徳名已上
涅槃經言。云何名爲聞不具足。如來所説
十二部經。唯信六部未信六部。是故名爲
聞不具足。雖復受持是六部經。不能讀誦
爲他解説。無所利益。是故名爲聞不具足。
又復受是六部經已。爲論議故。爲勝他
故。爲利養故。爲諸有故。持讀誦説。是故名
爲聞不具足已上
光明寺和尚云一心專念。又云專心專念
已上
然經言聞者。衆生聞佛願生起本末無有
疑心。是曰聞也。言信心者。則本願力*迴向
之信心也。言歡喜者。形身心悦豫之貌也。
言乃至者。攝多少之言也。言一念者。信
心無二心故曰一念。是名一心。一心則清
淨報土眞因也。獲得金剛眞心者。横超五
趣八難道。必獲現生十種益。何者爲十。一
者冥衆護持益。二者至徳具足益。三者轉惡
成善益。四者諸佛護念益。五者諸佛稱讃益。
六者心光常護益。七者心多歡喜益。八者知
恩報徳益。九者常行大悲益。十者入正定
聚益也。宗師云專念即是一行。云專心即
是一心也。然者願成就一念即是專心。專心
即是深心。深心即是深信。深信即是堅固深
信。堅固深信即是決定心。決定心即是無上
上心。無上上心即是眞心。眞心即是相續心。
相續心即是淳心。淳心即是憶念。憶念即是
眞實一心。眞實一心即是大慶喜心。大慶喜
心即是眞實信心。眞實信心即是金剛心。金
剛心即是願作佛心。願作佛心即是度衆生
心。度衆生心即是攝取衆生生安樂淨土
心。是心即是大菩提心。是心即是大慈悲心。
是心即是由無量光明慧生故。願海平等故
發心等。發心等故道等。道等故大慈悲等。大
慈悲者是佛道正因故
論註曰。願生彼安樂淨土者。要發無上菩
提心也 又云。是心作佛者。言心能作佛也。
是心是佛者。心外無佛也。譬如火從木出。
火不得離木也。以不離木故則能燒木。
木爲火燒。木即爲火也
*光明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心外無異
已上
故知。一心是名如實修行相應。即是正教・
是正義・是正行・是正解・是正業・是正智也。
三心即一心。一心即金剛眞心之義答竟。可

止觀一云。菩提者天竺語。此稱道。質多者
天竺音。此方云心。心者即慮知也已上
言横超斷四流者。横超者。横者對竪超・竪
出。超者對迂對迴之言。竪超者。大乘眞實
之教也。竪出者。大乘權方便之教。二乘三乘
迂迴之教也。横超者。即願成就一實圓滿之
眞教眞宗是也。亦復有横出。即三輩九品定
散之教。化土懈慢迂迴之善也。大願清淨報
土不云品位階次。一念須臾傾速疾超證無
上正眞道。故曰横超也
大本言。超發無上殊勝之願 又言。我建
超世願。必至無上道。名聲超十方。究竟靡
所聞。誓不成正覺 又言。必得超絶去。
往生安養國。横截五惡趣。惡趣自然閉。昇
道無窮極。易往而無人。其國不逆違。自
然之所牽已上
*大阿彌陀經友謙三
藏譯
言。可得超絶去。往生
阿彌陀佛國。横截於五惡道。自然閉塞。昇
道之無極。易往無有人。其國土不逆違。
自然之隨牽已上
言斷者。發起往相一心故。無生而當受生。
無趣而更應到趣。已六趣四生因亡果滅。
故即頓斷絶三有生死。故曰斷也。四流者。
則四暴流。又生老病死也
大本言。會當成佛道廣度生死流 又言。
會當作世尊將度一切生老死已上
涅槃經言。又涅槃者。名爲洲渚。何以故。四
大暴河不能漂故。何等爲四。一者欲暴。二
者有暴。三者見暴。四無明暴。是故涅槃名爲
洲渚已上
*光明寺和尚云。白諸行者。凡夫生死不
可貪而不厭。彌陀淨土不可輕而不忻。厭
則娑婆永隔。忻則淨土常居。隔則六道因亡。
淪迴之果自滅。因果既亡。則形名頓絶也
又云。仰願一切往生人等。善自思量己能。今
身願生彼國者。行住座臥。必須勵心剋己
晝夜莫廢。畢命爲期。上在一形似如少
苦。前念命終後念即生彼國。長時永劫常受
無爲法樂。乃至成佛不逕生死。豈非快哉。
應知已上
言眞佛弟子者。眞言對僞對假也。弟子者。
釋迦諸佛之弟子。金剛心行人也。由斯信行
必可超證大涅槃故。曰眞佛弟子
大本言。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
世界衆生之類。蒙我光明觸其身者。身心
柔燸超過人天。若不爾者不取正覺。設我
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衆生之
類。聞我名字不得菩薩無生法忍諸深總
持者不取正覺已上
無量壽如來會言。若我成佛。周遍十方無量
無邊不可思議無等界有情之輩。蒙佛威
光所照觸者。身心安樂超過人天。若不爾
者不取菩提已上 又言聞法能不忘。見敬
得大慶。則我善親友 又言。其有至心願
生安樂國者。可得智慧明達功徳殊勝 
又言廣大勝解者 又言如是等類大威徳
者。能生廣大異門 又言。若念佛者。當知。
此人是人中分陀利華已上
安樂集云。據諸部大乘明説聽方軌者。大
集經云。於説法者作醫王想作拔苦想。所
説之法作甘露想作醍醐想。其聽法者作
増長勝解想作愈病想。若能如是説者聽
者。皆堪紹隆佛法。常生佛前乃至依涅槃
經。佛言。若人但能至心常修念佛三昧者。
十方諸佛恒見此人如現在前。是故涅槃
經云。佛告迦葉菩薩。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常能至心專念佛者。若在山林。若在聚落。
若晝若夜。若座若臥。諸佛世尊常見此人如
現目前。恒與此人而作受施乃至依大智
度論有三番解釋。第一佛是無上法王。菩
薩爲法臣。所尊所重唯佛世尊。是故應當
常念佛也。第二有諸菩薩自云。我從曠劫
已來。得蒙世尊長養我等法身・智身・大慈
悲身。禪定・智慧・無量行願由佛得成。爲報
恩故常願近佛。亦如大臣蒙王恩寵常念
其王。第三有諸菩薩復作是言。我於因地
惡知識。誹謗波若墮於惡道。逕無量
劫雖修餘行未能出。後於一時依善知
識邊。教我行念佛三昧。其時即能併遣諸
障方得解脱。有斯大益故願不離佛乃至
經云。凡欲往生淨土。要須發菩提心爲源。
云何。菩提者乃是無上佛道之名也。若欲發
心作佛者。此心廣大周遍法界。此心長遠
盡未來際。此心普備離二乘障。若能一發
心。傾無始生死有輪乃至大悲經云。云何名
爲大悲。若專念佛相續不斷者。隨其命終
定生安樂。若能展轉相勸行念佛者。此等
悉名行大悲人已上
光明師云。唯恨衆生疑不疑。淨土對面不
相忤。莫論彌陀攝不攝。意在專心*迴不
*迴乃至或噵。從今至佛果。長劫讃佛報慈
恩。不蒙彌陀弘誓力。何時何劫出娑婆
乃至何期今日至寶國。實是娑婆本師力。若
非本師知識勸。彌陀淨土云何入 又云。佛
世甚難値。人有信慧難。遇聞希有法。斯復
最爲難。自信教人信。難中轉更難。大悲弘
普化。眞成報佛恩 又云。彌陀身色如金
山。相好光明照十方。唯有念佛蒙光攝。當
知本願最爲強。十方如來舒舌證。專稱名
號至西方。到彼華臺聞妙法。十地願行自
然彰 又云。但有專念阿彌陀佛衆生。彼
佛心光常照是人攝護不捨。總不論照攝
餘雜業行者此亦是現生護念増上縁已上
又云。言心歡喜得忍者。此明阿彌陀佛國清
淨光明忽現眼前。何勝踊躍。因茲喜故即
得無生之忍。亦名喜忍。亦名悟忍。亦名信
忍。此乃玄談未標得處。欲令夫人等悕
心此益。勇猛專精心想見時。方應悟忍。此
多是十信中忍。非解行已上忍也 又云。
從若念佛者下至生諸佛家已來。正顯念
佛三昧功能超絶。實非雜善得爲比類。即
有其五。一明專念彌陀佛名。二明指
能念之人。三明若能相續念佛者。此人甚爲
希有。更無物可以方之。故引芬陀利爲
喩。言分陀利者。名人中好華。亦名希有
華。亦名人中上上華。亦名人中妙好華。此
華相傳名蔡華是。若念佛者即是人中好人。
人中妙好人。人中上上人。人中希有人。人中
最勝人也。四明專念彌陀名著。即觀音勢
至常隨影護。亦如親友知識也。五明今生
既蒙此益。捨命即入諸佛之家。即淨土是
也。到彼長時聞法。歴事供養。因圓果滿。道
場之座豈&T049271;已上
王日休云。我聞無量壽經。衆生聞是佛名
信心歡喜乃至一念。願生彼國即得往生
住不退轉。不退轉者。梵語謂之阿惟越致。
法華經謂彌勒菩薩所得報地也。一念往生
便同彌勒。佛語不虚。此經寔往生之徑術・
脱苦之神方。應皆信受已上
大經言。佛告彌勒。於此世界有六十七億
不退菩薩。往生彼國一一菩薩。已曾供養
無數諸佛。次如彌勒 又言。佛告彌勒。此
佛土中有七十二億菩薩。彼於無量億那由
他百千佛所。種諸善根成不退轉。當生彼
抄出
律宗用欽師云。至如華嚴極唱法華妙談。且
未見有普授。衆生一生皆得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記者。誠所謂不可思議功徳之利
已上
眞知。彌勒大士窮等覺金剛心故。龍華三
會之曉。當極無上覺位。念佛衆生窮横超
金剛心故。臨終一念之夕。超證大般涅槃。
故曰便同也。加之獲金剛心者。則與韋提
等。即可獲得喜悟信之忍。是則往相*迴向
之眞心徹到故。籍不可思議之本誓故也
禪宗智覺讃念佛行者云。奇哉。佛力難思。
古今未有
律宗元照師云。鳴呼明教觀孰如智者乎。
臨終擧觀經。讃淨土而長逝矣。達法界
孰如杜順乎。勸四衆念佛陀。感勝相而
西邁矣。參禪見性孰如高玉智覺乎。皆結
社念佛而倶登上品矣。業儒有才孰如劉
雷・柳子厚・白樂天乎。然皆秉筆書誠而
願生彼土矣已上
言假者。即是聖道諸機・淨土定散機也。故
光明師云。佛教多門八萬四。正爲衆生機不
同 又云。方便假門等無殊 又云。門門
不同名漸教。萬劫苦行證無生已上
言僞者。則六十二見・九十五種之邪道是也」
涅槃經言。世尊常説。一切外學九十五種皆
趣惡道已上
光明師云。九十五種皆汚世。唯佛一道獨清
已上
誠知。悲哉愚禿鸞。沈沒於愛欲廣海。迷惑
於名利太山。不喜入定聚之數。不快近眞
證之證。可耻可傷矣。夫佛説難治機
涅槃經言。迦葉世有三人。其病難治。一謗
大乘。二五逆罪。三一闡提。如是三病。世中
極重。悉非聲聞縁覺菩薩之所能治。善男
子。譬如有病必死無治。若有瞻病隨意醫
藥若無瞻病隨意醫藥。如是之病定不可
治。當知是人必死不疑。善男子。是三種人
亦復如是。從佛菩薩得聞治已。即便能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若有聲聞・縁
覺・菩薩。或有説法或不説法。不能令其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已上 又言。爾時
王舍大城阿闍世王。其性弊惡。善行殺戮。
具口四惡貪恚愚癡。其心熾盛乃至而爲眷
屬。貪著現世五欲樂故。父王無辜横加逆
害。因害父己心生悔熱乃至心悔熱故遍體
生瘡。其瘡臭穢不可附近。尋自念言。我今
此身已受華報。地獄果報將近不遠。爾時
其母韋提希后。以種種藥而爲塗之。其瘡
遂増無有降損。王即白母。如是瘡者從心
而生。非四大起。若言衆生有能治者。無
有是處。時有大臣。名日月稱。往至王所。
在一面立白言。大王何故愁悴顏容不悦。
爲身痛邪。爲心痛乎。王答臣言。我今身
心豈得不痛。我父無辜横加逆害。我從智
者曾聞是義。世有五人不脱地獄。謂五逆
罪。我今已有無量無邊阿僧祇罪。云何身心
而得不痛。又無良醫治我身心。臣言大王。
莫大愁苦。即説偈言。若常愁苦愁遂増長。
如人喜眠眠則滋多。貪婬嗜酒亦復如是。
如王所言。世有五人不脱地獄。誰往見之
來語王邪。言地獄者。直是世間多智者説。
如王所言。世無良醫治身心者。今有大
醫名富闌那。一切智見得自在。定畢竟修
習清淨梵行。常爲無量無邊衆生。演説無
上涅槃之道。爲諸弟子説如是法。無有黒
業無黒業報。無有白業無白業報。無黒
白業無黒白業報。無有上業及以下業。是
師今在王舍城中。惟願大王屈駕往彼。可
令是師療治身心。時王答言。審能如是滅
除我罪。我當歸依。復有一臣名曰藏徳。復
往王所而作是言。大王何故面貌憔悴。
口乾燋音聲微細乃至何所苦爲身痛邪爲
心痛乎。王即答言。我今身心云何不痛。我
之癡盲無有慧日近諸惡友。而爲善隨提
婆達多惡人之言。正法之王横加逆害。我昔
曾聞智人偈説。若於父母佛及弟子。生不
善心起於惡業。如是果報在阿鼻獄。以是
故令我心怖生大苦惱。又無良醫而見
救療。大臣復言。惟願大王且莫愁怖。法有
二種。一者出家。二者王法。王法者。謂害其
父。則王國土雖云是逆實無有罪。如迦羅
羅虫要壞母腹然後乃生。生法如是。雖破
身實亦無罪。騾腹懷妊等亦復如是。治
國之法。法應如是。雖殺父兄實無有罪。
出家法者。乃至蚊蟻殺亦有罪乃至如王所
言。世無良醫治身心者。今有大師名末伽
&T025632;&T049271;梨子。一切知見。隣愍衆生猶如赤
子。已離煩惱能拔衆生三毒利箭乃至是師
今在王舍大城*惟願大王。往至其所。王若
見者。衆罪消滅。時王答言。審能如是滅除
我罪。我當歸依。復有一臣名曰實徳。復到
王所即説偈言。大王何故身脱瓔珞。首髮
蓬亂乃至如是乃至爲是心痛邪爲身痛邪。
王即答言。我今身心豈得不痛。我父先王慈
愛仁惻。特見矜念。實無辜咎。往問相師。相
師答言。是兒生已。定當害父。雖聞是語。猶
見瞻養。曾聞智者作如是言。若人通母。及
汚比丘尼。偸僧祇物。殺發無上菩提心人。
及殺其父。如是之人必定當墮阿鼻地獄。
我今身心豈得不痛。大臣復言。*惟願大王
且莫愁苦乃至一切衆生皆有餘業。以業縁
故數數受生死。若使先生有餘業者。王
今殺之。竟有何罪。*惟願大王寛意莫愁。何
以故。若常愁苦。愁遂増長。如人喜眠眠則
滋多。貪婬嗜酒亦復如是乃至刪闍邪毘羅
肱。子復有一臣名悉知義。即至王所作如
是言乃至王即答言。我今身心豈得無痛乃至
先王無辜。横興逆害。我亦曾聞智者説言。
若有害父。當於無量阿僧祇劫受大苦惱。
我今不久必墮地獄。又無良醫救療我罪。
大臣即言。*惟願大王放捨愁苦。王不聞邪。
昔者有王名曰羅摩。害其父已得紹王位。
跋提大王・毘樓眞王・那睺沙王・迦帝迦王・毘
舍佉王・月光明王・日光明王・愛王・持多人
王。如是等王皆害其父得紹王位。然無一
王入地獄者。於今現在毘瑠璃王・優陀
王・惡性王・鼠王・蓮華王。如是等王皆害其
父。悉無一王生愁惱者。雖言地獄餓鬼天
中。誰有見者。大王唯有二有。一者人道。二
者畜生。雖有是二。非因縁生非因縁死。若
非因縁。何者有善惡。*惟願大王勿懷愁怖。
何以故。若常愁苦。愁遂増長。如人喜眠眠
則滋多。貪婬嗜酒亦復如是乃至阿耆多翅
金欽婆羅乃至復有大臣名曰吉乃至
言地獄者。爲有何義。臣當説之。地者名
地。獄者名破。破於地獄無有罪報。是名
地獄。又復地者名人。獄者名天。以害其父
故到人天。以是義故。婆蘇仙人唱言。殺羊
得人天樂。是名地獄。又復地者名命。獄者
名長。以殺壽命彼故名地獄。大王是故當
知實無地獄。大王如種麥得麥。種稻得
稻。殺地獄者還得地獄。殺害於人應還得
人。大王今當聽臣所説實無殺害。若有我
者。實亦無害。若無我者。復無所害。何以故。
若有我者。常無變易。以常住故不可殺害。
不破・不壞・不繋・不縛・不瞋・不喜猶如虚空。
云何當有殺害之罪。若無我者。諸法無常。
以無常故念念壞滅。念念滅故殺者・死者皆
念念滅。若念念滅。誰當有罪。大王如火燒
木。火則無罪。如斧斫樹。斧亦無罪。如鎌
刈草。鎌實無罪。如刀殺人。刀實非人。刀
既無罪。人云何罪。如毒殺人。毒實非人。
毒藥非罪人。云何罪。一切萬物皆亦如是。
實無殺害。云何有罪惟願大王莫生愁苦。
何以故。若常愁苦。愁遂増長。如人喜眠眠
則滋多。貪婬嗜酒亦復如是。今有大師名
迦羅鳩馱迦旃延*乃至復有一臣名無所
*乃至今有大師名尼乾陀若揵子乃至
時大醫。名曰耆婆。往至王所白言。大王得
安眠不。王以偈答言乃至耆婆我今病重。於
正法王興惡逆害。一切良醫妙藥呪術善巧
瞻病所不能治。何以故。我父法王如法治
國。實無辜咎。横加逆害。如魚處陸乃至
昔曾聞智者説言。身口意業若不清淨。當
知是人必墮地獄。我亦如是。云何當得安
穩眠邪。今我又無無上大醫。演説法藥除
我病苦。耆婆答言。善哉善哉。王雖作罪。心
生重悔而懷慚愧。大王。諸佛世尊常説是
言。有二白法能救衆生。一慚。二愧。慚者
自不作罪。愧者不教他作。慚者内自羞耻。
愧者發露向人。慚者羞人。愧者羞天。是名
慚愧。無慚愧者。不名爲人。名爲畜生。有
慚愧故則能恭敬父母師長。有慚愧故説
有父母兄弟姉妹。善哉大王。具有慚愧乃至
如王所言。無能治者。大王當知。迦毘羅城
淨飯王子。姓瞿曇氏。字悉達多。無師覺悟。
自然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是佛世
尊。有金剛智能破衆生一切惡罪。若言不
能。無有是處乃至大王。如來有弟提婆達
多。破壞衆僧。出佛身血。害蓮華比丘尼。作
三逆罪。如來爲説種種法要。令其重罪尋
得微薄。是故如來爲大良醫。非六師也乃至
大王。作一逆者則便具受如是一罪。若造
二逆罪則二倍。五逆具者罪亦五倍。大王。今
定知。王之惡業必不得勉。*惟願大王。速往
佛所。除佛世尊餘無能救。我今愍汝故相
勸導。爾時大王聞是語已。心懷怖懼。擧身
戰慓。五體&MT01744;動如芭蕉樹。仰而答曰。天爲
是誰。不現色像而但有聲。大王吾是汝父
頻婆沙羅。汝今當隨耆婆所説。莫隨邪見
六臣之言。時聞已悶絶躃地。身瘡増劇。臭穢
倍前。雖以冷藥塗治療瘡。瘡蒸毒熱但増
無損已上
略出
  大臣名日月稱
  名富闌那
  藏*徳
  名末伽梨&T025632;&T049271;梨子
  有一臣名曰實*徳
  名那闡邪毘羅肱子
  有一臣名悉知義
  名阿嗜多趐金欽婆羅
  大臣名曰吉徳
  婆蘇仙
  名尼乾陀若揵子
  加羅鳩馱迦旃延
又言。善男子。如我所言。爲阿闍世王不
入涅槃。如是蜜義。汝未能解。何以故。我言
爲者。一切凡夫。阿闍世王者。普及一切造
五逆者。又復爲者。即是一切有爲衆生。我終
不爲無爲衆生而住於世。何以故。夫無爲
者非衆生也。阿闍世者即是具足煩惱等
者。又復爲者。即是不見佛性衆生。若見佛
性。我終不爲久住於世。何以故。見佛性者
非衆生也。阿闍世者即是一切未發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乃至又復爲者。名爲
佛性。阿闍者名爲不生。世者名怨。以不生
佛性故則煩惱怨生。煩惱怨生故不見佛性。
以不生煩惱故則見佛性。以見佛性故
則得安住大般涅槃。是名不生。是故名爲
阿闍世。善男子。阿闍者名不生。不生者名
涅槃。世名世法。爲者名不汚。以世八法所
不汚故。無量無邊阿僧祇劫不入涅槃。是
故我言爲阿闍世無量億劫不入涅槃。善
男子。如來蜜語不可思議。佛・法・衆僧亦不
可思議。菩薩摩訶薩亦不可思議。大涅槃經
亦不可思議。爾時世尊大悲導師。爲阿闍世
王入月愛三昧。入三昧已放大光明。其光
清涼。往照王身。身瘡即愈乃至白王言。耆婆。
彼天中天。以何因縁放斯光明。大王。今
是瑞相相似爲及以王。先言。世無良醫療
治身心故。放此光先治王身。然後及心。王
言耆婆。如來世尊亦見念邪。耆婆答言。譬
如一人而有七子。是七子中遇病。火母之
心非不平等。然於病子心則偏重。大王。如
來亦爾。於諸衆生非不平等。然於罪者心
則偏重。於放逸者佛則慈念。不放逸者心則
放捨。何等名爲不放逸者。謂六住菩薩。大
王。諸佛世尊於諸衆生不觀種姓老少中
年貧富時節日月星宿工巧下賎僮僕婢使。
唯觀衆生有善心者。若有善心則便慈念。
大王當知。如是瑞相即是如來入月愛三
昧所放光明。王即問言。何等名爲月愛三
昧。耆婆答言。譬如月光能令一切優鉢羅華
開敷鮮明。月愛三昧亦復如是能令衆生善
心開敷。是故名爲月愛三昧。大王。譬如月
光能令一切行路之人心生歡喜。月愛三昧
亦復如是。能令修習涅槃道者心生歡喜。
是故復名月愛三昧乃至諸善中王。爲甘露
味。一切衆生之所愛樂。是故復名月愛三
乃至爾時佛告諸大衆言。一切衆生爲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近因縁者。無先善友。
何以故。阿闍世王若不隨順耆婆語者。來
月七日必定命終墮阿鼻獄。是故近日。莫
若善友。阿闍世王復於前路聞。舍婆提毘
瑠璃王。乘船入海邊。遇火而死。瞿伽離比
丘。生身入地至阿鼻獄。須那刹多作種種
惡。到於佛所衆罪消滅。聞是語已。語耆
婆言。吾今雖聞如是二語。猶未審。定汝
來。耆婆。吾欲與汝同載一象。設我當入
阿鼻地獄。冀汝投持不令我墮。何以故。吾
昔曾聞得道之人不入地獄乃至云何説言
定入地獄。大王。一切衆生所作罪業凡有二
種。一者輕。二者重。若心口作則名爲輕。身
口心作則名爲重。大王。心念口説身不作
者。所得報輕。大王。昔日口不勅殺。但言
削足。大王若勅侍臣。立斬王首。坐時乃斬。
猶不得罪。況王不勅。云何得罪。王若得
罪。諸佛世尊亦應得罪。何以故。汝父先王
頻婆沙羅。常於諸佛種諸善根。是故今日
得居王位。諸佛若不受其供養。則不爲王。
若不爲王。汝則不得爲國生害。若汝殺
父當有罪者。我等諸佛亦應有罪。若諸佛
世尊無得罪者。汝獨云何而得罪邪。大王。
頻婆沙羅往有惡心。於毘富羅山遊行。射
獵鹿周遍曠野。悉無所得。唯見一仙五通
具足。見已即生瞋恚惡心。我今遊獵。所以不
得正坐。此人駈逐令去。即勅左右而令
殺之。其人臨終生瞋。惡心退失神通。而
作誓言。我實無辜。汝以心口横加戮害。我
於來世亦當如是還以心口而害於汝。時
王聞已。即生悔心供養死屍。先王如是尚
得輕受不墮地獄。況王不爾而當地獄受
果報邪。先王自作還自受之。云何令王而
得殺罪。如王所言父王無辜者。大王云何
言無失。有罪者則有罪報。無惡業者則
無罪報。汝父先王若無辜罪。云何有報。頻
婆沙羅於現世中亦得善果及以惡果。是故
先王亦復不定。以不定故殺亦不定。殺不
定云何而言定入地獄。大王。衆生狂惑凡
有四種。一者貪狂。二者藥狂。三者呪狂。四
者本業縁狂。大王。我弟子中有是四狂。雖
多作惡。我終不記是人犯戒。是人所作不
至三惡。若還得心亦不言犯。王本貪國。
此逆害父王貪狂心與作。云何得罪。大王。
如人耽醉逆害其母。既醒悟已心生悔恨。當
知是業亦不得報。王今貪醉。非本心作。若
非本心。云何得罪。大王譬如幻師於四衢
道頭。幻作種種男女象馬瓔珞衣服。愚癡之
人謂爲眞實。有智之人知非眞。殺亦如是。
凡夫謂實諸佛世尊知其非眞。大王。譬如
山谷響聲。愚癡之人謂之實聲。有智之人知
其非眞。殺亦如是。凡夫謂實。諸佛世尊知
其非眞。大王。如人有怨詐來親附。愚癡之
人謂爲實親。智者了達乃知其虚詐。殺亦
如是。凡夫謂實。諸佛世尊知其非眞。大王。
如人執鏡自見面像。愚癡之人謂爲眞面。
智者了達知其非眞。殺亦如是。凡夫謂實。
諸佛世尊知其非眞。大王。如熱時炎。愚癡
之人謂之是水。智者了達知其非水。殺亦
如是。凡夫謂實。諸佛世尊知其非眞。大王。
如乾闥婆城。愚癡之人謂爲眞實。智者了達
知其非眞。殺亦如是。凡夫謂實。諸佛世尊
了知其非眞。大王。如人夢中受五欲樂。愚
癡之人謂之爲實。智者了達知其非眞。殺
亦如是。凡夫謂實。諸佛世尊知其非眞。大
王。殺法・殺業・殺者・殺果。及以解脱。我皆
了之。則無有罪。王雖知殺。云何有罪。大
王。譬如有人主知典酒。如其不飮則亦
不醉。雖復知火不燒燃。王亦如是。雖復
知殺。云何有罪。大王。有諸衆生。於日出
時作種種罪。於月出時復行劫盜。日月不
出則不作罪。雖因日月令其作罪。然此
日月實不得罪。殺亦如是乃至大王。譬如涅
槃非有非無而亦是有。殺亦如是。雖非有
非無而亦是有。慚愧之人則爲非有。無慚愧
者則爲非無。受果報者名之爲有。空見之
人則爲非有。有見之人則爲非無。有有見者
亦名爲有。何以故。有有見者得果報故。無
有見者則無果報。常見之人則爲非有。無
常見者則爲非無。常常見者不得爲無。何
以故。常常見者有惡業果故。是故常常見
者不得爲無。以是義故。雖非有非無而
亦是有。大王。夫衆生者名出入息。斷出
入息故名爲殺。諸佛隨俗亦説爲殺乃至
尊。我見世間。從伊蘭子生伊蘭樹。不見
伊蘭生栴檀樹者。我今始見從伊蘭子
生栴檀樹。伊蘭子者。我身是也。栴檀樹者。
即是我心無根信也。無根者。我初不知恭
敬如來。不信法僧。是名無根。世尊。我若不
遇如來世尊。當於無量阿僧祇劫在大地
獄受無量苦。我今見佛。以是見佛所得功
徳破壞衆生煩惱惡心。佛言。大王。善哉善
哉。我今知汝必能破壞衆生惡心。世尊。若
我審能破壞衆生諸惡心者。使我常在阿
鼻地獄。無量劫中爲諸衆生受苦惱。不以
爲苦。爾時摩伽陀國無量人民。悉發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心。以如是等無量人民發大
心故。阿闍世王所有重罪即得微薄。王及夫
人・後宮・釆女。悉皆同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心。爾時阿闍世王語耆婆言。耆婆。我今
未死已得天身。捨於短命而得長命。捨無
常身而得常身。令諸衆生發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心乃至諸佛弟子説是語已。即以
種種寶幢乃至復以偈頌而讃嘆言
    實語甚微妙 善巧於句義
    甚深祕蜜藏 爲衆故顯示
    所有廣博言 爲衆故略説
    具足如是語 善能療衆生
    若有諸衆生 得聞是語者
    若信及不信 定知是佛説
    諸佛常軟語 爲衆故説麁
    麁語及軟語 皆歸第一義
    是故我今者 歸依於世尊
    如來語一味 猶如大海水
    是名第一諦 故無無義語
    如來今所説 種種無量法
    男女大小聞 同獲第一義
    無因亦無果 無生亦無滅
    是名大涅槃 聞者破諸結
    如來爲一切 常作慈父母
    當知諸衆生 皆是如來子
    世尊大慈悲 爲衆修苦行
    如人著鬼魅 狂亂多所爲
    我今得見佛 所得三業善
    願以此功徳 迴向無上道
    我今所供養 佛法及衆僧
    願以此功徳 三寶常在世
    我今所當獲 種種諸功徳
    願以此破壞 衆生四種魔
    我遇惡知識 造作三世罪
    今於佛前悔 願後更莫造
    願諸衆生等 悉發菩提心
    繋心常思念 十方一切佛
    復願諸衆生 永破諸煩惱
    了了見佛性 猶如妙徳等
爾時世尊讃阿闍世王。善哉善哉。若有人能
發菩提心。當知是人則爲莊嚴諸佛大衆。
大王。汝昔已於毘婆尸佛。初發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心。從是已來至我出世。於其中
間。未曾復墮於地獄受苦。大王。當知菩
提之心乃有如是無量果報。大王。從今已
往。常當懃修菩提之心。何以故。從是因縁
當得消滅無量惡故。爾時阿闍世王及摩
伽陀國擧人民。從座而起。遶佛三匝。辭退
還宮已上
抄出
又言。善男子。羅閲祇王頻婆沙羅。其王太
子名曰善見。業因縁故。生惡逆心欲害其
父。而不得便。爾時惡人提婆達多。亦因過
去業因縁故。復於我所生不善心欲害於
我。即修五通。不久獲得與善見太子共爲
親原。爲太子故現作種種神通之事。從非
門出從門而入。從門而出非門而入。或時示
現象馬牛羊男子之身。善見太子見已。即生
愛心喜心敬信之心。爲是本故嚴説種種供
養之具而供養之。又復白言。大師聖人。我
今欲見曼陀羅華。時提婆達多即便法至三
十三天。從彼天人而求索之。其福盡故都
無與者。既不得華作是思惟。曼陀羅樹無
我我所。若自取當有何罪。即前欲取。便
失神通。還見己身在王舍城。心生慚愧
不能復見。善見太子復作是念。我今當往
至如來所求索大衆。佛若聽者。我當
意教詔勅便舍利弗等爾時提婆達多。便
來我所作如是言。唯願如來。以此大衆
囑於我。我當種種説法教化令其調伏。
我言癡人。舍利弗等聽聞大智。世所信伏。
我猶不以大衆付囑。況汝癡人食唾者乎。
時提婆達多復於我所倍生惡心。作如是
言。瞿雲。汝今雖復調伏大衆。勢亦不久。當
磨滅。作是語已。大地即時六反震動。提
婆達多尋時躄地。於其身邊出大暴風。吹
諸塵土而汚坌之。提婆達多見惡相已。復
作是言。若我此身現世必入阿鼻地獄。我
惡當報如是大惡。時提婆達多尋起。往至
善見太子所。善見見已即問聖人。何故顏容
憔悴有憂色邪。提婆達多言。我常如是。汝
不知乎。善見答言。領説其意。何因縁爾。提
婆達多言。我今與汝極成親愛。外人罵汝
以爲非理。我聞是事。豈得不憂。善見太子
復作是言。國人云何罵辱於我。提婆達言。
國人罵汝爲未生怨。善見復言。何故名我
爲未生怨。誰作此名。提婆達言。汝未生時。
一切相師皆作是言。是兒生已。當殺其父。
是故外人皆悉號汝爲未生怨。一切内人護
汝心故謂爲善見。毘提夫人聞是語已。既
ムトシテ汝身於高樓上棄之於地。壞汝一指。
以是因縁人復號汝爲婆羅怨枝。我聞是
已。心生愁憒。而復不能向汝説之。提婆達
多以如是等種種惡事教令殺父。若汝父
死。我亦能殺瞿曇沙門。善見太子問一大
臣。名曰雨行。大王何故爲我立字作未生
怨。大臣即爲説其本末。如提婆達所説無
異。善見聞已。即與大臣收其父王閉之
城外。以四種兵而守衞之。毘提夫人聞是
事已。即至王所。時守王人遮不聽入。爾
時夫人生瞋恚心。便呵罵之。時諸守人即
告太子。大王夫人欲見父王。不審聽不。善
見聞已復生瞋嫌。即往母所。前牽母髮拔
刀欲斫。爾時耆婆白言。大王。有國已來。罪
雖極重不及女人。況所生母。善見太子聞
是語已。爲耆婆故即便放捨。遮斷大王衣
服臥具飮食湯藥。過七日已王命便終。善
見太子見父喪已。方生悔心。雨行大臣復
以種種惡邪之法而爲説之。大王。一切業
行都無有罪。何故今者而生悔心。耆婆復
言。大王當知。如是業者罪業二重。一者殺
父王。二者殺須陀洹。如是罪者。除佛更無
能除滅者。善見王言。如來清淨無有穢濁。
我等罪人云何得見。善男子。我知是事告
阿難。過三月已。吾當涅槃。故善見聞已即
來我所。我爲説法。重罪得薄。獲無根信。善
男子。我諸弟子聞是説已。不解我意故
作是言。如來定説畢竟涅槃。善男子。菩薩
二種。一者實義。二者假名。假名菩薩聞我三
月當入涅槃。皆生退心而作是言。如其
如來無常不住。我等何爲爲是事故無量世
中受大苦惱。如來世尊成就具足無量功
徳。尚不能壞如是死魔。況我等輩當能壞
邪。善男子。是故我爲如是菩薩而作是言。
如來常住無有變易。我諸弟子聞是説已。
不解我意。定言。如來終不畢竟入於涅槃
已上
抄出
是以。今據大聖眞説。難化三機・難治三病
者。憑大悲弘誓歸利他信海。矜哀斯治。
憫斯療。喩如醍醐妙藥療一切病。濁世
庶類・穢惡群生。應求念金剛不壞眞心。可
執持本願醍醐妙藥也。應知
夫據諸大乘説難化機。今大經言唯除五
逆誹謗正法。或言唯除造無間惡業誹謗正
法及諸聖人。觀經明五逆往生不説謗法。
涅槃經説難治機與病。斯等眞教云何思量
邪。報噵
論註曰。問曰。無量壽經言。願往生者皆得
往生唯除五逆誹謗正法。觀無量壽經言五
逆十惡具諸不善亦得往生。此二經云何
會。答曰。一經以具二種重罪。一者五逆。二
者誹謗正法。以此二種罪故。所以不得往
生。一經但言作十惡五逆等罪。不言誹謗
正法。以不謗正法故。是故得生。問曰。假
使一人具五逆罪而不誹謗正法。經許得
生。復有一人但誹謗正法而無五逆諸罪
願往生者。得生以不。答曰。但令誹謗正
法雖更無餘罪。必不得生。何以言之。經
言。五逆罪人墮阿鼻大地獄中。具受一劫
重罪。誹謗正法人墮阿鼻大地獄中。此劫若
盡。復轉至他方阿鼻大地獄中。如是展轉
逕百千阿鼻大地獄。佛不記得出時節。以
誹謗正法罪極重故。又正法者即是佛法。此
愚癡人既生誹謗。安有願生佛土之理。假
使但貪彼生安樂而願生者。亦如求非水
之氷無烟之火。豈有得理。問曰。何等相是
誹謗正法。答曰。若言無佛・無佛法・無菩薩・
無菩薩法。如是等見。若心自解。若從他受
其心決定。皆名誹謗正法。問曰。如是等計
但是己事。於衆生有何苦惱踰於五逆重
罪邪。答曰。若無諸佛菩薩説世間出世間
善道教化衆生者。豈知有仁義禮智信邪。
如是世間一切善法皆斷。出世間一切賢聖
皆滅。汝但知五逆罪爲重。而不知五逆罪
從無正法生。是故謗正法人其罪最重。問
曰。業道經言。業道如稱。重者先牽。如觀無
量壽經言。有人造五逆十惡具諸不善。應
墮惡道逕歴多劫受無量苦。臨命終時
遇善知識教稱南無無量壽佛。如是至心
令聲不絶具足十念。便得往生安樂淨土。
即入大乘正定之聚畢竟不退。與三塗諸苦
永隔。先牽之義於理如何。又曠劫已來備造
諸行。有漏之法繋屬三界。但以十念念阿
彌陀佛。便出三界。繋業之義復欲云何。答
曰。汝謂五逆十惡繋業等爲重。以下下品
人十念爲輕。應爲罪所牽先墮地獄繋
在三界者。今當以義挍量輕重之義。在心
在縁在決定。不在一時節久近多少也。云何
在心。彼造罪人。自依止虚妄顛倒見生。此
十念者依善知識方便安慰聞實相法生。一
實一虚。豈得相比。譬如千歳闇室。光若蹔
至。即便明朗。闇豈得言在室千歳而不去
邪。是名在心。云何在縁。彼造罪人。自依
止妄想心依煩惱虚妄果報衆生生。此十
念者依止無上信心依阿彌陀如來方便莊
嚴眞實清淨無量功徳名號生。譬如有人
被毒箭。所中截筋破骨。聞滅除藥鼓即
箭出毒除首楞嚴經言。譬如有藥名曰
滅除。若鬪戰時用以塗鼓。聞鼓聲者箭出
毒除。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住首楞嚴三
昧聞其名者。三毒之箭自然拔出。豈可得
言彼箭深毒厲。聞鼓音聲不能拔箭去
毒邪。是名在縁。云何在決定。彼造罪人依
止有後心有間心生。此十念者依止無後心
無間心生。是名決定。挍量三義。十念者重。
重者先牽能出三有。兩經一義耳。問曰。幾時
名爲一念。答曰。百一生滅名一刹那。六十
刹那名爲一念。此中云念者。不取此時節
也。但言憶念阿彌陀佛。若總相若別相。隨
所觀縁心無他想。十念相續。名爲十念。但
稱名號亦復如是。問曰。心若他縁。攝之
令還。可知念之多少。但知多少。復非無
間。若凝心注想。復依何可得記念之多
少。答曰。經言十念者。明業事成辯耳。不
必須知頭數也。如言蟪蛄不識春秋。伊
虫豈知朱陽之節乎。知者言之耳。十念業
成者。是亦通神者言之耳。但積念相續不
縁他事便罷。復何假須知念之頭數也。若
必須知亦有方便。必須口授。不得題之筆
已上
光明寺和尚云。問曰。如四十八願中。唯除
五逆誹謗正法不得往生。今此觀經下品下
生中。簡誹謗攝五逆者。有何意也。答曰。
此義仰就抑止門中解。如四十八願中除
謗法五逆者。然此之二業。其障極重。衆生
若造直入阿鼻。歴劫周章無由可出。但如
來恐其造斯二過。方便止言不得往生。亦
不是不攝也。又下品下生中取五逆除謗
法者。其五逆已作。不可捨令流轉。還發
大悲攝取往生。然謗法之罪未爲。又止言
若起謗法即不得生。此就未造業而解也。
若造還攝得生。雖得生彼。華合逕於多劫。
此等罪人在華内時有三種障。一者不得
見佛及諸聖衆。二者不得聽聞正法。三者
不得歴事供養。除此已外更無諸苦。經云。
猶如比丘入三禪之樂也。應知。雖在華
中多劫不開。可不勝阿鼻地獄之中長時
永劫受諸苦痛也。此義就抑止門解竟已上
 又云。永絶譏嫌等無憂惱。人天善惡皆得
往。到彼無殊齊同不退。何意然者。乃由彌
陀因地。世饒王佛所。捨位出家。即起悲智
之心。廣弘四十八願。以佛願力五逆之與
十惡罪滅得生。謗法闡提回心皆往抄出
言五逆者。若依淄州。五逆有二。一者三乘
五逆。謂一者故思殺父。二者故思殺母。三
者故思殺羅漢。四者倒見破和合僧。五者惡
心出佛身血。以背恩田違福田故。名之
爲逆。執此逆者。身壞命終必定墮無間地
獄。一大劫中受無間苦。名無間業。又倶舍
論中有五無間同類業。彼頌云。汚母無學
殺母罪
同類
殺住定菩薩殺父罪
同類
及有學無學殺羅
漢同
奪僧和合縁破僧罪
同類
破壞率都出佛
身血
者大乘五逆。如薩遮尼乾子經説。一者破壞
塔焚燒經藏。及以盜用三寶財物。二者謗
三乘法言非聖教。障破留難隱蔽落藏。三
者一切出家人若戒・無戒・破戒。打罵呵責。説
過禁閉。還俗驅使。債調斷命。四者殺父。害
母。出佛身血。破和合僧。殺阿羅漢。五者
謗無因果。長夜常行十不善業已上彼經云。
一起不善心。殺害獨覺。是殺生。二婬羅漢
尼。是云邪行也。三侵損所施三寶物。是不
與取。四倒見破和合僧衆。是虚誑語也略出



顯淨土眞實證文類四
 愚禿釋親鸞集 
謹顯眞實證者。則是利他圓滿之妙位。無
上涅槃之極果也。即是出於必至滅度之願。
亦名證大涅槃之願也。然煩惱成就凡夫。生
死罪濁群萠。獲往相回向心行。即時入大
乘正定聚之數。住正定聚故必至滅度。必
至滅度即是常樂。常樂即是畢竟寂滅。寂滅
即是無上涅槃。無上涅槃即是無爲法身。無
爲法身即是實相。實相即是法性。法性即是
眞如。眞如即是一如。然者。彌陀如來從如來
生。示現報應化種種身也。必至滅度願文」
大經言。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住定聚必
至滅度者。不取正覺已上
無量壽如來會言。若我成佛。國中有情若不
決定成等正覺證大涅槃者。不取菩提
已上
願成就文。經言。其有衆生生彼國者。皆悉
住於正定之聚。所以者何。彼佛國中無諸邪
聚及不定聚 又言。彼佛國土清淨安穩微
妙快樂。次於無爲泥洹之道。其諸聲聞菩薩
天人。智慧高明神通洞達。咸同一類形無異
状。但因順餘方故有人天之名。顏貌端政
超世希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皆受自然
虚無之身無極之體 又言。彼國衆生若當
生者。皆悉究竟無上菩提。到涅槃處。何以
故。若邪定聚及不定聚。不能了知建立彼
因故已上
抄要
淨土論曰。莊嚴妙聲功徳成就者。偈言梵
聲悟深遠微妙聞十方故。此云何不思議。經
言。若人但聞彼國土清淨安樂。剋念願生。
亦得往生。即入正定聚。此是國土名字爲
佛事。安可思議。莊嚴主功徳成就者。偈言
正覺阿彌陀法王善住持故。此云何不思議。
正覺阿彌陀不可思議。彼安樂淨土爲正覺
阿彌陀善力住持。云何可得思議邪。住名
不異不滅。持名不散不失。如以不朽藥塗
種子。在水不蘭。在火不燋。得因縁即生。
何以故。不朽藥力故。若人一生安樂淨土。後
時意願生三界教化衆生。捨淨土命。隨願
得生。雖生三界雜生火中。無上菩提種子
畢竟不朽。何以故。以逕正覺阿彌陀善住
持故。莊嚴眷屬功徳成就者。偈言如來淨華
衆正覺華化生故。此云何不思議。凡是雜生
世界。若胎若卵若濕若化。眷屬若干。苦樂
萬品。以雜業故。彼安樂國土莫非是阿彌
陀如來正覺淨華之所化生。同一念佛無別
道故。遠通夫四海之内皆爲兄弟也。眷屬
無量。焉可思議 又言。願往生者。本則三
三之品。今無一二之殊。亦如淄澠食陵
一味。
焉可思議 又論曰。莊嚴清淨功徳成就
者。偈言觀彼世界相勝過三界道故。此云何
不思議。有凡夫人煩惱成就。亦得生彼淨
土。三界繋業畢竟不牽。則是不斷煩惱得
涅槃分。焉可思議已上
抄要
安樂集云。然二佛神力應亦齊等。但釋迦
如來不申己能。顯彼長。欲使一切衆
生莫不齊歸。是故釋迦處處嘆歸。須知此
意也。是故曇鸞法師正意歸西故。傍大經
奉讃曰。安樂聲聞菩薩衆。人天智慧咸洞達。
身相莊嚴無殊異。但順他方故列名。顏容
端政無可比。精微妙躯非人天。虚無之身
無極體。是故頂禮平等力已上
光明寺疏云。言弘願者。如大經説。一切善
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
業力爲増上縁也。又佛蜜意弘深。教門難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601 602 603 604 605 606 607 608 609 610 611 612 613 614 615 616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