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選擇傳弘決疑鈔 (No. 2610_ 良忠述 ) in Vol. 83

[First] [Prev]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長遠之説且存教道。爲餘行念佛
一途説。若論實義。三佛感見機縁頓熟。
佛佛各各不時。而成等正覺地地
機縁而已 問。二佛中間何者説法 答。經
云。彼佛滅後一切寶物浴池蓮華衆寶行樹
常演法音。與佛無異 問。二佛中間生
機預誰來迎 答。集云。唯有觀音勢至
持安樂引十方
選擇傳弘決疑鈔卷第四


選擇傳弘決疑鈔卷第五
  沙門良忠述
  第十二付屬佛名篇
釋尊不付屬定散諸行唯以念佛付屬阿難之
文 問。準法華等付屬儀式。三摩付屬是顯
懃慇志未來流通。今化極惡。大悲窮極。
尤可三摩。如何無耶 答。化儀隨時。不
一準。設無三摩何必疎相。大品前後囑累。
寶積會會付屬。未必有三摩儀式。亦此
例也。又可三摩文無者略也
觀無量壽經云佛告阿難汝好持是語持是語
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同經疏云從佛告阿難
汝好持是語已下正明付屬彌陀名號流通於
遐代上來雖説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
衆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正明付屬者。諸
師多云流通付屬。但天台云名付
今同也 問。序分文云。阿難受持宣
説佛語。地想觀云。汝持佛語是觀地法
華座觀云。汝等憶持廣爲大衆分別解説。流
通分云行此三昧者。又云若念佛者。又云
持無量壽佛名。流通已通觀稱。何云唯以
念佛屬阿難 答。流通有二。一勸持流
通。除付屬外自餘流通是也。二付屬流通。
持名文是也。勸持付屬之名目者出天台
先勸持者從迹門中于本門神力品末。總
對機而暫雖受持流通慇懃儀。然
迹門者説未竟故無付屬也。故釋云。但有
勸持屬累已上次付屬者本跡説竟三
塞三變淨土之菩薩頂。而説今以付
屬汝等。是示鄭重之儀者也。今釋同之。序
正中有流通之文。而疏唯云勸持勸説
付屬。今至此文始名付屬。宛如彼宗名
而已
私云案疏文有二行一定散二念佛 一定散
二念佛者 問。下品念佛即是散善。何故定
散外開立念佛耶 答。既云疏文
。即指上來雖説等文也。今消此文故且
二行也。意云。先言上來雖説定散兩門
之益者。第一總明定散二善也。次言望佛
本願專稱佛名者。第二別明念佛一行也。
總中有別開其別行立爲念佛。順佛願故。
超絶行故
初言定散者又分爲二一定善二散善初就定善
有其十三一者日想觀二者水想觀三者地想
觀四者寶樹觀五者寶池觀六者寶樓閣觀七
者華座觀八者像想觀九者阿彌陀佛觀十者
觀音觀十一者勢至觀十二者普往生觀十三
者雜想觀具如經説縱令無餘行或一或多隨
其所堪修十三觀可得往生其旨見經莫敢疑
慮 修十三觀等者。經云。唯願佛日教我觀
於清淨業處。又云。唯願世尊教我思惟。教
我正受。定善若不生夫人何致請。故佛答
言。汝今知不。阿彌陀佛去此不遠。汝當繋
念諦觀彼國淨業成者。我今爲汝廣説
。定善若不生世尊何許説。又云。如來今者
韋提希及未來世一切衆生觀於西方極
樂世界。以佛力故。當彼清淨國土應
時即得無生法忍。此明如來欲夫人及
未來等觀方便。入觀住心凝神不捨。心
境相應見境得忍也。未來凡夫不定者。
如來觀發便成徒語。又地觀文云。若觀
者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捨身他世
淨國。心得疑。又樓觀文云。若見此者
無量億劫極重惡業。命終之後必生彼國
又座觀文云。此想成者滅除五萬劫生死之
。必定當極樂世界。又勢至觀云。觀
菩薩者不胞胎。常遊諸佛淨妙國土。指
灼得生此四觀。又自餘觀中非其義
謂樹觀已成具見寶林。寶樹連暉。網簾
殿。華分千色菓現他方。又心水漸靜池觀成
時。正覩池岸七寶映水。水色色アリ。兼聞
華間樹上揚波。波聲聲アリ。寶樹瑤池宛在
眼前。三昧定力盍身後。何況像觀眞身及
觀音觀。觀觀之中皆有觀成。亦有滅罪。依
報觀尚生。況正報觀乎。勢至觀既生。況彌陀
觀音。又雜想隨機想池水丈六。易境轉心。
豈無觀成 問。現見當世得定者。故知
經説唯是方便 答。未來有正像末法。此界
中國邊境。何局當時更難通説云云
次就散善有二一者三福二者九品 散善有
二等者 問。三福九品是開合異而非別行
何爲二行 答。序分正宗二處別説。故分爲
二。非體別。竝擧二者爲三福
品行。疏開爲二亦此意也
初三福者經曰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
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衆戒不
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
進行者已上
經文
 孝養父母者就此有二一世間孝
養二出世孝養也世間孝養者如孝經等説出
世孝養者如律中生縁奉仕法奉事師長者就
此又有二一世間師長二出世師長也世間師
者教仁義禮智信等師也出世師者教聖道淨
土二門等師也縱令無餘行以孝養奉事爲往
生業也 世間孝養者。孝經云開宗明
義章
身體髮
膚受于父母。弗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
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又云
士章於事父以事母。其愛同。資於事
以事君。其敬同。故母取其愛。而君取其敬
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則忠。同註云。孝
者子婦之高行也。忠者臣下之高行也已上
君盡命曰忠。事親盡力曰孝也。事
命則曰之不孝。所以毀父母之遺體也。
又同註云。君子之道謙約自持。居上不驕。處
下不亂。推。能讓。在衆不爭。故遠於咎
凶禍之災焉也。又云。父母生則事
愛敬。死則事之以哀戚已上史記云。家
貧親老不官而仕。負重渉遠不處而
已上論語云。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
三年無於父之道孝矣。出世孝養
者。行事鈔云記云。二辨生縁
奉敬二。初標章
二明生縁奉訊
二隨釋七。初
恩重難報
五分畢陵伽父母貧窮。以
供養。佛言。若人百年之中右肩擔父左肩
母。於上大小便利。極世珍奇衣服供養。
猶不須臾之恩。從今聽比丘盡心供
養父母。不者得重罪二節量
信毀
僧祇父母不
三寶者應少經理。若有信者得自恣與無
乏。若父母貧賤將至寺中。若洗母者不
觸。得自手與食。父者如沙彌法異。一
切皆得三以
開悟
涅槃以佛法僧三事常住
悟父母乃至七世。皆令奉持。乃至自學教
即名護法者。得長壽等。毘尼母云。若父母
貧苦先受三歸五戒十善。然後施與。若不
受戒與。四分阿難請愛道戒
云。乳養長大有恩故。佛言。若聞三寶名字
已是報恩。何況得淨信四供養
雜寶藏慈
童女長者家貧獨養老母現世得報縁。鸚鵡
養盲父母成佛縁。増一云。孝順供
父母功徳與一生補處功徳一等。文云。教
二人善不恩。謂父母也云云
故比丘常當孝順供養父母時節。當
是學五供
老病
五百問云。父母盲病無人供
乞食與半。自能紡績與衣食罪。況
埋藏棺木六呼召
僧祇比丘不
爺阿郎阿孃阿婆阿兄阿姊乃至姨姑等。不
本俗名。準應優婆塞優婆夷等ト云。増一
云。四姓入佛法同名爲釋迦種子。不
俗姓。比丘當學。善見云。喚婢爲大姊
婢。阿摩母也。尼者女也七沒後
扶舁
若父母死
自得輿屍。増一云。愛道無常佛自共羅云
各扶床一角等。淨飯王泥洹シ玉フニ佛亦自輿
之。山林岥峨踊沒。比丘不服。依常爲
已上資持記云。第二辨生縁中初引縁。
佛下立制。親擔父母者。即執勞奉事。珍奇
衣服者。即供給所須。右父左母者。順陰陽
也。或可彼方偏尊母故有云。西土以東爲尊。左
北右南。北是陰故。然人行
向不定。
必如
須臾恩者。懷抱長養至於長大
渉多時。百年勤苦不須臾。況多時乎。以
道供俗本是汚家唯許二親。故云聽也。得
重罪者。違制吉羅ナレ&MT01302;業道重故有云。逆
蘭詳
二中不
信少經理者。逼令正故。經理謂供給營幹
也。有信恣與者。必無虚費故。開將至
者。無親可歸故。洗母不觸者。不親故。
父如沙彌者。養同小衆故。唐僧傳云。敬脱
常擔母一頭經書一頭。食時留母樹下
村乞食。用以充繼。又齊道紀亦以經書佛像
老母掃箒擔荷而行。毎謂人曰。經不云乎。
僧地閻浮佛地一掌許。親供
者與登地菩薩齊。人或助擔者紀曰。吾母
也。非他之母。形骸之累竝吾身也。有身必
苦。何得苦勞人。所以身爲苦先。幸勿
。此乃大度。豈比常途。雖教有小違而理
大順。酬恩竭力今古無之。三中涅槃三
寶一體。體無生滅。故皆常住。啓開也。七世
者北遠疏云。無始皆開。何止七世。但隨
且言七耳。即梵網云。六道衆生皆是我父
母。我生生無之受生是也。母論貧者
法後食。不貧但法。無乏故。四分愛道
出家。如來不許阿難代請之詞。愛道是佛
姨母。佛生七日摩耶命終。姨母乳養長大。愛
道在俗已證初果。故云況待淨信。是知生
育恩大。雖百年肩荷須臾。三寶一聞
即酬重徳。故唯佛法可劬勢。自外供須
終名直養。四中彼經第一云。佛言。我於
去世時波羅奈國有長者子。名慈童女。父
喪賣薪。日得兩錢養老母。次得四錢八
錢十六錢。後欲海採寶。母即抱捉。子掣
手絶母數根髮。遂入海取寶還。發時有
陸二道。即從陸道去。乃見城。紺瑠璃色。
四玉女&T016254;四如意珠。作樂來迎。四萬歳
中受大快樂
二錢
次復前行見頗梨城。有
八玉女&T016254;珠來迎。八萬歳受
四錢
復捨遠
去至白銀城。十六玉女&T016254;珠來迎。十六萬歳

八錢
又復捨去至黄金城。有三十二
玉女&T016254;珠來迎。三十二萬歳受
六錢
又復
捨去遙見鐵城。心生疑怪。遂入鐵城
。頭戴火輪。捨著重女頭上
母髮
童女
獄卒言。我載此輪何時可脱。答言。世間
人罪福如汝然後可代。又問。今獄中頗
罪如我者否。答言。不稱計。聞已
思惟。願一切受苦者盡集我身。作是念
鐵輪墮地。獄卒以鐵叉頭命終生兜率
。時慈童女者即我身是。當知父母少作
大苦報。少作供養無童福童女是長
者名。非
女人
鸚鵡彼云。過去雪山有一鸚鵡。父母都
盲。時有田主。初種穀時願言。與衆生共食。
鸚鵡子即常於田採取以供父母。田主按
苗稼。見諸蟲鳥剪穀穗。瞋恚便設網捕。
鸚鵡子言。田主先有好心。何見網捕。且田
者如常生
長故
種子如相繼
續故
實語如
主如王。擁護由
是語已。田主歡
喜問言。汝取此穀何爲。答言。有盲父母。願
以奉之。佛言。鸚鵡者我身是。田主者舍利弗
是。盲父母者淨飯・摩耶是。増一兩節。初校
量功徳。一生補處即等覺菩薩。準知孝養徳
惟降佛。菩薩戒云孝順至道之法。儒書亦
調至徳要道。則萬善之總・百行之源。儒釋皆
然。釋門尤切。常當報。勿恩。文下
次明恩大。文合又。竝増一故。謂雖
善導罔極難酬。故云不可報。或可教導餘
使恩。父母有恩故不報。是下
結勸。五中論擧盲病。餘病例然。又但闕
必在病。自能紡積者。特擧微賤
充足。不施與。犯罪即吉。同汚家故。準
此斟量。六中僧祇令俗。阿字入呼。準應
即義準。文不出故。増一明姓。彼云。四姓
出家同稱釋氏。即謂比丘。非俗士。此明
俗已後不本族姓也。善見召婢既
已出家則非所屬。故加美飾。不復本名。阿
摩尼即佛召姨母之號。然此二號乃是通召
女流。僧祇所制即局本時親屬。故不同也。
七中初聽輿屍。引經顯據。彼文云。愛道涅
槃。佛與阿難・難陀・羅云屍殮。時梵釋四
王欲代爲之。佛皆不許。爲報恩故。淨飯亦
然。岥音頗。峨音我。謂傾動也。次制變服。今
時多著綵帛袈娑。乃以布衣孝服。又云
僧無服制但布少麁是。不聞智論云。如來
麁布伽梨。傳謬至今愚迷不改。又有
㡌・素條・蒲鞋・哭杖。倣同鄙俗。一任愚情。覩
此明文早須悛革已上仁義禮智信者。總而
之號之孝行。開而言之名之五常亦名
五徳。五行大義云。五常者仁義禮智信也。行
之終久恒不闕。故名爲常。以此常行能
其徳。故云五徳弘決引提謂經云。所
持五戒者令當來五體世五常五徳
之法。殺乖仁。盜乖義。婬乖禮。酒乖智。妄
信。愍傷不殺曰仁。清察不盜曰義。防
婬曰禮。持心禁酒曰智。非法不言曰
信。此五不造次而虧須臾而廢
孝養奉事等者 問。疏二云。世善輕微感
報不具。既判感報不具。今何立世善往生
之義乎 答。凡驗經意定散機更説
定散法。定散若不成何稱定散機。若許
行成寧不生因。且三福中世善最劣。爲
戒福且毀世福。雖同往生而有勝劣
是故彼文更無相違。故疏四云。或有一人
單行世福迴亦得生。或有一人。單行戒福
迴亦得生。或有一人。單行行福迴亦得生
等。復九品中上六品行皆以餘行各爲
。來迎佛讃唯局受法。若云餘行不生者。
恐乖二尊聖意。加之大師定判祖師口決皆
定散往生之義。莫謂宗意不諸行往
生之義下去
準知
慈心不殺修十善業者就此有二義一者初慈
心不殺者是四無量心中初慈無量也即擧初
一攝後三也從令無餘行以四無量心爲往生
業也次修十善業者一不殺生二不偸盜三不
邪婬四不妄語五不綺語六不惡口七不兩舌
八不貪九不瞋十不邪見也二者合慈心不殺
修十善業二句而爲一句謂初慈心不殺者此
非四無量之中慈無量是指十善之初不殺故
知正是十善一句也縱令無餘行以十善業爲
往生業也 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此有二義
者。九品往生義云。不物命不殺。即是
十善中第一戒善也乃至 又釋。慈心者是四
無量心。擧初顯後。故悲喜捨具足。維摩經
又説。四無量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成
就慈悲喜捨衆生生其國已上解上上品慈
心不殺具諸戒行

今釋寫之。又誾師觀經疏云。慈心不殺
者縁一切衆生其樂。故名爲慈。四無
量中慈無量也。此心廣大得無量福能生
已上四無量者。一慈。二悲。三喜。四捨。
無量者無量有情爲所縁故。引無量福
故。感無量果故。慈是與樂。謂云何當
有情類得是樂。如是思惟入慈等至。悲
是拔苦。謂云何當諸有情類離是苦
是思惟入悲等至。喜是喜慰。謂諸有情類
樂離苦。豈不快哉。如是思惟入喜等至
捨是平等。謂諸有情平等平等無怨親。如
是思惟入捨等至。此四無量不他實
樂等。善阿世耶其勝解想相應起願。欲
彼得樂乃至捨。故雖實未得更非顛倒
故由此力能治貪等。謂慈治瞋。悲治害。喜
不欣慰。捨治欲貪瞋恚。此縁欲界一切
有情上界。能治彼瞋等故。謂
欲界怨親中三聚有情能生瞋等。於
中有怨親等相便能伏除瞋等煩惱。是
故此境唯欲有情。具如倶舍。不廣釋
問。慈心不殺以屬四無量心。其義不明。今
散善。彼定善故 答。準倶舍論四無量
心依地異説不同故。論二十九云。第三但依
初二靜慮。善受攝故。餘定地無。所餘三種通
六地。謂四靜慮・未至・中間。或有
五地。謂除未至。是容豫徳。已離欲者方
能起故。或有此四無量隨其所應
十地。謂欲・四根本・近分・中間。此意欲
定・不定地根本・加行皆無量攝已上第三義
欲界故。九品義意依憑而已
受持三歸者歸依佛法僧也就此有二一者大
乘三歸二者小乘三歸也具足衆戒者此亦有
二一者大乘戒二者小乘戒也不犯威儀者此
亦有二一者大乘謂有八萬二者小乘謂有三
千 大乘三歸者。爲三聚十重等戒。通
三種四種三寶。小乘三歸者。新學名句中
云。五種三歸。一翻邪三歸。二五戒三歸。三八
戒三歸。四十戒三歸。五具戒三歸。大小
乘戒者。五戒八戒。沙彌十戒。比丘二百五
十戒。比丘尼五百戒。是名小乘戒。三聚淨
戒。十無盡戒。四十八輕戒等。是名大乘戒
八萬及三千威儀者云云
發菩提心者諸師意不同也天台即有四教菩
提心謂藏通別圓是也具如止觀説眞言即有
三種菩提心謂行願勝義三摩地是也具如菩
提心論説華嚴亦有菩提心如彼菩提心義及
遊心安樂道等説三論法相各有菩提心具如
彼宗章疏等説又有善導所釋菩提心具如疏
述發菩提心其言雖一各隨其宗其義不同然
則菩提心之一句廣亙諸經遍該顯密意氣博
遠詮測沖邈願諸行者莫執一遮萬諸求往生
之人各須發自宗菩提心縱令無餘行以菩提
心爲往生業也 四教菩提心者。止觀一云。
推理發心者。法性自天而然。集不染。苦
惱。道不通滅不淨。如雲籠
妨害。却煩惱已乃見法性。經言。滅
眞諦。因滅會眞。滅尚非眞。三諦焉是。煩
惱中無菩提。菩提中無煩惱。是名生滅
四諦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發菩提心。推
生四諦發心者。法性不苦集。但迷苦集
法性。如水結爲氷無別氷也。達苦集
苦集。即會法性。苦集尚是。何況道滅。經
言。煩惱即是菩提。菩提即是煩惱。是名
無生四諦上求下化發菩提心。推無量者。
夫法性者名爲實相。尚非二乘境界。況復凡
夫。出二邊表別有淨法。如佛藏經十喩
云云 是名無量四諦上求下化發菩提心
無作者。夫法性與一切法二無別。凡
法尚是。況二乘乎。離凡法更求實相。如
此空彼處求空。即凡法是實相。不
凡向聖。經言。生死即涅盤。一色一香皆是
中道。是名無作四諦上求下化發菩提
已上私謂。生滅者三藏。無生者通教。無量
者別教。無作者圓教。四教之中各有四諦。四
諦無常。故名生滅。四諦本空。故名無生。四
諦通界内界外若干無量。故名無量。陰入
皆如名苦諦。塵勞本道名集諦。邊邪中正
道諦。生死即如名滅諦。四諦皆是實相不
思議第一義。故名無作。各推生滅等四諦
方發無上菩提心。是名推理發心。觀相好
神通法滅等。發菩提心亦有四教。文廣不
述。眞言菩提心者。非談義法。本法有制。何
其義。華嚴菩提心者。遊心安樂道云。今
此文略辨其相。於中有二。先明正因
後明助縁。所言正因謂發無上菩提心也。
即不世間富樂及與二乘菩提涅槃。一向
願三身菩提無上菩提之心。總標雖
然於中有二。一者隨事發心。二者順理發
心。言隨事者煩惱無數。欲悉斷之。善法無
量。願悉修之。衆生無邊。願悉度之。於
三事決定期願。初是如來斷徳正因。次是如
來智徳正因。第三心者恩徳正因。三徳合爲
無上菩提。即是三心總爲無上菩提之因。因
果雖異廣長量齊等無遺無苞。故如
經説言。發心・畢竟二不別。如是二心先心
難。自未得度先度他。是故我禮初發心。此
心果報雖是菩提而其華報在於淨土。所
以然者。菩提心量廣大無邊長遠無限。故能
得廣大無際依報淨土・長遠無量正報壽
。除菩提心能當彼。故説此心
正因。是明隨事發心相也。所言順理發心
者。理信解諸法皆如幻夢。非有非無離
慮。依此信解廣大心。雖
惱・善法。而不無可斷可修。是故雖
斷悉修。而不於無願三昧。雖皆度
量有情。而不能度所度。故能隨順於
空・無相。如經云。如來滅度無量衆生實無
衆生得滅度。乃至廣説。故如是發心不
可思議。是明順理發心相也。隨事發心有
退義。不定性人亦能得發。順理發心即
退轉。菩薩性人乃能得發。如是發心功
徳無邊。設使諸佛窮劫演説彼諸功徳猶不
盡。正因之相略説如已上三論法相菩
提心相不廣述
深信因果者就此有二一者世間因果二者出
世因果世間因果者即六道因果也如正法念
經説出世因果者即四聖因果也如諸大小乘
經説若以此因果二法遍攝諸經者諸家不同
且依天台謂華嚴者説佛菩薩二種因果阿含
者説聲聞縁覺二乘因果方等諸經者説四乘
因果也般若諸經者説通別圓因果法華者説
佛因佛果涅槃者復説四乘因果也然則深信
因果之言遍普該羅於一代矣諸求往生之人
從令無餘行以深信因果爲往生業也 世間
因果者。有漏因果名爲世間。破壞義故。流轉
義故。如正法念經説者。諸經論中雖亦宣
十二因縁流轉行相。而彼經説五彩分布之
。而廣明五道流轉之相。故別指耳。出世因
果者。無漏因果名爲出世。謂諸出離行名
世因。遂到所期出世果。且依天台者。彼
宗意聲聞是三藏。支佛是通。菩薩是別。佛是
圓也。是依涅槃四乘觀智而立四教之意
也。言四乘觀智者。下智觀・中智觀・上智觀・
上上智觀。如次藏通別圓本名也。華嚴説
。故云佛菩薩因果。方等・般若・法華・涅
槃。例之可知 問。阿含唯説藏教。何言
聲聞縁覺因果耶。縁覺乘即通教。通教中智
觀故。如何 答。此四乘觀具竪横二義。横則
教教皆有四乘。竪則四教配屬四乘。若約
竪者實如責。今約横義。故阿含中具説
二乘也 問。若約横義者可四乘。何言
二乘耶 答。阿含經意正化二乘。傍爲
。今從正意。故云二乘
讀誦大乘者分而爲二一者讀誦二者大乘讀
誦者即是五種法師之中擧轉讀諷誦二師顯
受持等三師若約十種法行者即是擧披讀諷
誦二種法行顯書寫供養等八種法行也大乘
者簡小乘之言也非別指一經通於一切諸大
乘經謂一切者佛意廣指一代所説諸大乘經
而於一代所説有已結集經有未結集經又於
已結集經或有隱龍宮不流布人間之經或有
留天竺未來到漢地之經而今就翻譯將來之
經而論之者貞元入藏録中始自大般若經六
百卷終于法常住經顯密大乘經總六百三十
七部二千八百八十三卷也皆須攝讀誦大乘
之一句願西方行者各隨其意樂或讀誦法華
以爲往生業或讀誦華嚴以爲往生業或受持
讀誦遮那教王及以諸尊法等以爲往生業或
解説書寫般若方等及以涅槃經等以爲往生
業是則淨土宗親無量壽經意也問曰顯密旨
異何顯中攝密乎答曰此非云攝顯密之旨貞
元入藏録中同編之盡入大乘經限故攝讀誦
大乘一句也問曰爾前經中何攝法華乎答曰
今所言攝者非論權實偏圓等義讀誦大乘之
言普通前後大乘諸經前者觀經已前諸大乘
經是也後者王宮已後諸大乘經是也唯云大
乘而無選權實然則正當華嚴方等般若法華
涅槃等諸大乘經也勸進行者謂勸進定散諸
善及念佛三昧等也 讀誦大乘者。九品義
云。對文名讀。離文稱誦。大者普遍廣博之
義。乘者即是運載之義。謂運一切蠢蠢群生
大覺果。故名大乘已上五種法師者。一
受持。二讀。三誦。四解説。五書寫也法華法
師功徳品
十種法行者。天王般若云。有十種法。一書
寫。二供養。三流通。四諦聽。五自讀。六憶持。
七廣説。八口誦。九思惟。十修行已上中邊論
云。釋十種法行但限大乘已上已結集未
結集等者。探玄記云。華嚴經有六本。一恒本
一一毛端念念中。以微塵數身未來際。常
説無休息。此非結集。亦非下位所受持
二大本須彌山聚筆。四大海墨下書一品
窮盡。如是品過塵數。諸大菩薩以陀羅
尼力受持也。已
上二本非結集本
三上本結集中之上本也。有
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頌
四天下微
塵數品
四中本四十九萬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
。已上二本并秘在龍宮。非閻浮
人之所受持
故此不
五下本十萬頌四十八
。天竺所傳也
六略本六十
卷本
是也。十萬頌中前三萬六千頌
要略所出也。此土所傳也
私謂。華嚴既爾。餘經
例知。又傳聞。法華經西天梵本布一由旬
云云
次九品者開前三福爲九品業謂上品上生中
言慈心不殺者即當上世福中第三句次具諸
戒行者即當上戒福中第二句具足衆戒次讀
誦大乘者即當上行福中第三句讀誦大乘次
修行六念者即上第三福中第三句之意也上
品中生中言善解義趣等者即是上第三福中
第二第三意也上品下生中言深信因果發道
心等者即是上第三福第一第二意也中品上
生中言受持五戒等者即上第二福中第二句
意也中品中生中言或一日一夜受持八戒齋
等者又同上第二福之意也中品下生中言孝
養父母行世仁慈等者即上初福第一第二句
意也下品上生者是十惡罪人也臨終一念罪
滅得生下品中生者是破戒罪人也臨終聞佛
依正功徳罪滅得生下品下生者是五逆罪人
也臨終十念罪滅得生此之三品尋常之時唯
造惡業雖不求往生臨終之時始遇善知識即
得往生若準上三福者第三福大乘意也定善
散善大概如此文即云上來雖説定散兩門之
益是也 即上初福第一第二句意者 問。
孝養・仁慈如次可彼第一・第三句。何
第二句耶 答。敬上・慈下二義別故。合
四句二句。以上二句第一句。以
二句第二句也。或可第三句。言
者恐缺一點歟。若準上三福者第三福
大乘意者 問。且下品三生之念佛。疏中
三福。今何合行福耶 答。疏中既
六念行福大乘之意義。故知。念佛應
行福大乘意義也。但至疏中不合者但
是文略 問。何故略之 答。準上六念
例知故。然今學者云。下三品念佛非三福
亦非受法云云私謂。此義既違此集。何
云也。但彼執者云。疏文既以下三品三生
念佛三福。亦不第六門。此乃念佛
九品故。不別爲一品受法也。今謂。
疏中不念佛第六門者。十一門次第
雜亂故也。謂下三品至第九門善知識
時。逆具前八門故不第六門。縱以罪惡
第五第六門。終至最後而行念佛。可
第九門。故亦不第六門也。然執者但
略文忽起異解。違此集文上人義。得
失之間何是何非。疏既不下品念佛非
受法。何況文前或云善惡二行。或云受苦樂
二法。是豈非三品念佛屬第六門。明文
此。迷者可憐。又學者多附此集。而言
佛非定散攝。即此集中釋定散已結云。定
散二善大概如此。文即云上來雖説定散兩
門之益是也。次念佛者。專稱彌陀佛名是也
已上故知。念佛非定散攝云云此亦不爾。散
善之文極至下輩。若存彼義正宗中不
本願念佛之咎。若以三心而屬念佛。亦
心行雜亂之咎。但至今釋者且消上來
雖説等文意也。彼文亦釋經名號付屬文。謂
正宗中雖廣説定散念佛。而至付屬文
念佛者順佛本願故也。自總中而抽
也耳。非念佛離定散。故群疑論云。或
深或淺。通定通
次念佛者專稱彌陀佛名是也念佛義如常而
今言正明付屬彌陀名號流通於遐代者凡此
經中既雖廣説定散諸行即不令以定散付屬
阿難流通後世唯以念佛三昧一行即使付屬
阿難流通遐代也問曰何故以定散諸行而不
付屬流通乎若夫依業淺深嫌不付屬三福業
中有淺有深其淺業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也
其深業者具足衆戒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
大乘也須捨淺業付屬深業若依觀淺深嫌不
付屬十三觀中有淺有深其淺觀者日想水想
是也其深觀者始自地觀終于雜想觀總十一
觀是也須捨淺觀付屬深觀就中第九觀是阿
彌陀佛觀也即是觀佛三昧也須捨十二觀付
屬觀佛三昧也就中同疏玄義分中云此經觀
佛三昧爲宗亦念佛三昧爲宗既以二行爲一
經宗何廢觀佛三昧而付屬念佛三昧哉答曰
既云望佛本願意在衆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定散諸行非本願故不付屬亦於其中觀佛三
昧雖殊勝行非佛本願故不付屬念佛三昧是
佛本願故付屬言望佛本願者指雙卷經四十
八願中第十八願也言一向專稱者指同經三
輩之中一向專念也本題之義具如前辨問曰
若爾者何故不直説本願念佛行煩説非本願
定散諸善乎答曰本願念佛行雙卷經中委既
説之故不重説耳又説定散爲顯念佛超過餘
善若無定散何顯念佛特秀例如法華秀三説
上若無三説何顯法華第一故今定散爲廢而
説念佛三昧爲立而説 答曰本願念佛等者。
直説本願念佛。謂純説本願文在
故。讓彼不純説也。又説定散等者。答
經説定散。謂定散衆機樂欲異故。佛對其機
且説定散。而今言廢而説者。對隨自機
佛願時。佛意亦自有餘意。故言爲廢
如來直爲廢設定散説也。傳聞。蓮華
谷始見此等文。心中思念。此集之趣頗似
。其夜上人入夢。所謂天王寺西門有許多
病者臥道路。時有一僧。手執一鉢。鉢入
漉湯病者口。問曰。此誰人乎。傍人答曰。
法然上人。夢覺已後深生隨喜。自解夢云。
譬如病重不飯。唯好玄甫梨淮南橘
病彌剋時亦嫌菓子僅飮漉湯暫支性命
今至末劫法命迫喉。眞言止觀之梨難含。
三論法相之橘苦口。唯有念佛是爲良藥
知上人知時鑒機偏勸念佛云云
但定散諸善皆以難測凡定善者夫依正之觀
懸鏡而照臨往生之願指掌而速疾或一觀之
力能袪多劫之罪愆或具憶之功終得三昧之
勝利然則求往生之人宜修行定觀就中第九
眞身觀是觀佛三昧之法也行若成就者即見
彌陀身見彌陀故得見諸佛見諸佛故現前授
記此觀利益最甚深也然今至觀經流通分釋
迦如來告命阿難使付屬流通往生要法嫌觀
佛法而不付屬阿難而選念佛法即以付屬阿
難觀佛三昧之法尚以不付屬何況於日想水
想等觀乎然則十三定觀皆是所不付屬之行
也然世人若樂觀佛等不修念佛此非唯遠乖
彌陀本願亦是近違釋尊付屬行者宜商量次
散善中有大小持戒行世皆以爲持戒行者是
入眞要也破戒之者不可往生又有菩提心行
人皆以爲菩提心是淨土綱要若無菩提心者
即不可往生又有解第一義行此是理觀也人
亦以爲理是佛源不可離理求佛土若無理觀
者不可往生又有讀誦大乘行人皆以爲讀誦
大乘經即可往生若無讀誦行者不可往生就
此有二一者持經二者持呪持經者持般若法
華等諸大乘經也持呪者持隨求尊勝光明阿
彌陀等諸神呪也凡散善十一人皆雖是貴而
於其中此四箇行當世之人殊所欲之行也以
此等行殆抑念佛倩尋經意者不以此諸行付
屬流通唯以念佛一行即使付屬流通後世應
知釋尊所以不付屬諸行者即是非彌陀本願
故也亦所以付屬念佛者即是彌陀本願故也
今又善導和尚所以廢諸行歸念佛者非啻爲
彌陀本願之行亦是釋尊付屬之行也故知諸
行非機失時念佛往生當機得時感應豈唐捐
哉當知隨他之前雖暫開定散門隨自之後還
閉定散門一開以後永不閉者唯是念佛一門
彌陀本願釋尊付屬意在此矣行者應知亦此
中遐代者依雙卷經意遠指末法萬年後之百
歳之時也是則擧遐攝邇也然則法滅之後猶
以然也何況末法哉末法已然何況正法像法
哉故知念佛往生道通正像末之三時及法滅
百歳之時焉 散善十一等者。指三福之十
一句也。隨他之前等者。述上來雖説定散兩
門之益等文意也。言開閉者。是説默義。謂
始自序至勸持流通。逗隨他機説定
散兩門益。至付屬時默而不説。故言還閉
也。念佛一門者非啻上來説。亦付屬時唯局
此法。此則本願行故。佛意在一向稱名
故言一開後永不閉也。隨自隨他言出於涅
槃經。謂三乘法名隨他意語。一乘法名隨自
意語。天台依彼經亦用其名目。今釋隨義
轉用而已
  第十三念佛多善根篇
以念佛爲多善根以雜善爲少善根之文 多
善根者。一念乃至十念等能得無上大利不
可思議功徳。故名爲多。故群疑論七云。此
阿彌陀佛一聲已上即是無量無邊殊勝
功徳。故名已上又靈芝云。問。四字名號凡
下常聞。有何勝能過衆善。答。佛身非相。
果徳深高。不嘉名妙體。十方三世
皆有異名。況我彌陀以名攝物。是以耳開
口誦。無邊聖徳攬入識心永爲佛種。頓除
億劫重罪證無上菩提。信知非少善根
是多功徳也。華嚴云。寧受地獄苦
佛名。不無量樂而不佛名。乃至廣説
已上少善根者。餘諸雜行功徳少故名爲
。故釋云。隨縁雜善恐難生。靈芝云。如來
持名功勝。先貶餘善少善根。所謂
布施持戒立寺造像禮誦坐禪懺念苦行一切
福業。若無正信迴向願求。皆爲少善
生因。若依此經持名號決定往生。即知。
稱名是多善根多福徳也已上意云。餘善正信
立。迴願亦不慇重。故多分不生云非往
生因。非全不生。念佛正信易立。願行亦
能相續。故決定往生云多善根等 問。少善
是雜行者雜行亦生彼土。何云不生
答。修雜人中有堪能機。至心生彼。故餘經
中盛説往生。今經爲不堪之機不
嫌云不生。是則大聖善巧暫逗物機
毀讃言。故釋家得旨改不生文恐難生
希有一二三五得生故也。恐者恐慮不生之
。難生者對易生之言。非全不生。難易
相對其義可見 問。釋之與經非鉾楯
恐字恐慮餘經生文。彼説生者。教門方便更
非實義。獨局念佛盛有證誠即其義也。既
證誠。知方便説。如壽命延長難量。
實雖無量亦云難量。若言有量佛壽常住。
何有盡期。又如凡夫亂想恐難生。亂想
之時雖全不生亦云難生。故今釋雜善恐
生。以全不生應難生 答。若存
行不生義者。諸經明文皆悉破壞。今家定判
僉成虚説。況上六品來迎佛讃專在餘善。若
虚説釋迦彌陀成妄言。若云妄言
謗法之過者歟。不可不愼。但證誠有無
諸經不同。何無證誠之諸經典皆屬妄語
獨局證誠經實説哉。至所難文者壽
命延長難可量等者。實無量故雖難量。隨
縁雜善恐難生者對其易生之難生故。希生
難有何妨耶 問。難生之義雖是兩兼
今恐難生全可經。何會得希生爲難。
但任汝情忝會經文 答。難字若許
兼義。則汝新義豈遁此難。唯約多分
今文。經云難信之法。豈全不念佛哉。今
家亦云佛道人身難得。今已得。淨土難聞。
今已聞等。此皆希有名云難也。此例非一。
凡三經所説・今家定判盛明諸行往生之義
五番相對不生不生對。十三失中不
不生失。但至千中無一文者。既置不至
心言。不難也。未一處述不生義
何局今釋判雜行不生之義。況看今文
。改不生文成難生。字有深意。校餘處
今文意。爲希得一二之義。故法事
讃云。一切福業皆迴向終時化佛自來迎。是
彌陀經釋明許諸行往生。何堅執不生
耶。或凡夫亂想恐難生者。凡夫衆生心多
。是名亂想。諸經盛説凡夫往生十方淨
。恐慮此説。故置恐言。難生者對易生
言。謂爲西方極樂易往。顯示餘方淨土
難生。勸向西方別異耳。故云如來別指
西方國。大經云易往而無人。禮讃云
願力往生。今云一切佛土難生。難易
相對其義分明。故群疑論云。且如觀經等中
勸生西方。一顯凡夫。二明未來。三彰造罪
四有十方諸佛舒舌證誠。五有多本經文
證。依之修學無疑滯。故此西方淨土業
依行。諸經既無前件等文。唯有一句
兩句勸生之處依行。何故捨廣多文
而就少經文已上餘方淨土翻之可
知。故同上文云。一有説無勸。二有勸機少。
三勸文不
阿彌陀經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徳因縁得生彼
國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説阿彌陀佛
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
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
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
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善導釋此
文云極樂無爲涅槃界隨縁雑善恐難生故使
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七日七夜心無
間長時起行倍皆然臨終聖衆持華現身心踊
躍坐金蓮坐時即得無生忍一念迎將至佛前
法侶將衣競來著證得不退入三賢 一日七
日執持名號者 問。爲臨終念佛。爲尋常別
 答。尋常別行。法事讃云。七日七夜心無
間。長時起行倍皆然。既對長時七日也。
知是別行 問。觀念門云。上盡百年。下至
日一日十聲三聲一聲等。既對一形下至
。是似臨終七日行 答。不爾。彼文所
言七日等者亦是尋常別行。但言百年一聲
者。因別行廣解長時短時念佛也。或
彌陀經七日衆佛雖是尋常別行意亦通
臨終。故觀念門釋其義耳。又戒珠傳云。道
綽曰。須小阿彌陀經七日相續無間念
名號。若滿一百萬遍必得往生。道生深信
此言。七日念佛果得一百萬遍。晝夜不暫睡
。第七夜五更聞空中聲言淨業已立必得
往生。却後九年我來迎汝。至期歳六十有
五。身有微疾。而無惱氣絶。臨終向西方
一偈曰。西方聖衆現來迎神。散心念佛
功妙難已上天台彌陀經義記云。心不
即得往生。何以故。臨終一念用心懇切即
去。慧心略記云。問。一七日等爲
尋常是臨終。答。由尋常所行臨終正
也。然義記云。臨終一念用心懇切即當
去。此釋臨終正念之用。非七日必近
。禪林彌陀經要記云。七日行後設雖
罪。而此行法決定業故。是人終時心不
。懺悔滅罪必得往生。或七日後不
。是以大善威徳力故。一切諸佛所護念
故。此等諸師判尋常行也。又群疑論五云。
阿彌陀經對日死人能念佛亦生淨土
已上 此釋臨終。一心不亂者。起行之時專注
不散名爲一心。故禮讃云。乃至七日一心稱
佛不亂。法事讃云。七日七夜心無間。通賛
云。一心不亂者。專注無散也。靈芝疏云。後
一句一心
不亂
繋想。此一句經正明成業。先
念面向西方。合掌正身。遙想彼佛現
道場依正莊嚴光明相好。自慨此身久
苦海流生死孤露無依。譬如嬰兒墮
在坑穽呼父母急救危忙。一志依投懇
脱免。聲聲相續。念念不已上祖師小經
釋云。一心不亂者。念佛之時心不散亂。至誠
至信專念佛名已上此等之文約起行
一心義。又通安心一心。上人云。本願至
心信樂欲生我國觀經三心小經一心トハ皆三
心也。或人問云。阿彌陀經所説一心當我等
云何得意。上人答曰。一代所説彌陀行相
四十八願之意。願文既云至心信樂等
知一心者指三心也。已上二義倶祖師義。故
知。一心通二義也。教念彌陀專復專者。先師
云。初之專者對正行於雜行而言專。後之
專者對正業於助業而言專也。私謂。或可
再言者表志之鄭重。謂專念之勸佛意慇懃。
故釋家探教旨再置專字矣。長時起行
倍皆然者。是因七日行長時起行。謂盡
形行念念倍増更莫退屈也。如觀念法門
七日七夜及盡一生等。坐時即得無生忍
等者。得處不退無生忍。進入初住位不
退證得不退。始入三賢故云入三賢也」
私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徳因縁得生彼國者
諸餘雜行者難生彼國故云隨縁雜善恐難
生少善根者對多善根之言也然則雜善是
少善根也念佛是多善根也故龍舒淨土文
云襄陽石刻阿彌陀經乃隋陳仁稜所書字
畫清婉人多慕玩自一心不亂而下云專持
名號以稱名故諸罪消滅即是多善根福徳
因縁今世傳本脱此二十一字已上 非啻有
多少義亦有大小義謂雜善是小善根也念
佛是大善根也亦有勝劣義謂雜善是劣善根
也念佛是勝善根也其義應知 襄陽石刻等
者。龍舒居士大智律師倶引彼本以爲
。龍舒者王日休先生也。形在家心出家。
求出離淨土文云云 隋陳仁稜者。靈
芝云梁陳仁稜。梁隋相竝。故非相違今世
傳本脱此二十一字等者 問。何由知今世
本脱之 答。靈芝疏云。若依此經持名
決定往生。即知稱名是多善根多福徳也。
昔作此解人尚遲疑。近得襄陽石碑經本
文理冥符始懷深信。彼云。善男子善女人。聞
阿彌陀佛。一心不亂專持名號。以
故諸罪消滅。即是多善根福徳因縁。彼石碑
經本梁陳仁稜書。至今既經六百餘載。竊
疑。今本相傳訛脱。戒度聞持記云。彼云下正
文據。彼石下較經得失。梁陳乃南朝兩國
之名。朝散郎陳仁稜書碑在襄州龍興寺。本
朝殿撰季公諱支聞字季益。嘗守官於彼。持
此經錢唐。疏主得之喜不自勝。遂復刊
石立于靈芝大殿之後。續因兵火焚毀。悲
夫。逆推梁陳去晋未遠。可眞。今本既
六百餘載。中間傳寫訛脱可已上非啻
有多少義等者。梵言摩訶。是大多勝義也。今
竹牒之本。玄探符貝葉之文耳。又大
一字具有大多勝三義。謂勝人稱大人。是大
勝義也。形大稱大人。直是大義也。多人
大衆。是大有多義是注
釋意
  第十四六方諸佛唯證誠念佛
六方恒沙諸佛不證誠餘行唯證誠念佛之文
 言證誠者。誠實也。證驗也。所謂諸佛證
明釋迦所説念佛是誠實語也 問。何故此
經獨明舌相證誠 答。群疑論二云。今説
彌陀經言。五逆十惡罪根衆生唯能念佛皆
淨土。雖佛弟子信向之者。亦生疑惑
此言。現見今時四部衆咸有正信尚疑
念佛不即得生。故知。此經甚難信。一切
種智預知未來有此衆生疑者衆。故同
舌相表法至眞。勸物修學。又往生淨土
解行已上三賢菩薩。或龍樹等得西方。極
惡凡夫亦生正信。彼諸勝人福多罪少得
淨土。有何可怪。五逆十惡凡夫一念十念至
誠徹到。乘佛本願西方。十地三賢諸
菩薩衆亦信此事疑心。唯説下品下
生五逆十惡如此愚人無惡不造。逢善知
識教稱佛名。具足十念即生淨土。還是此
輩十惡衆生不念佛得淨域。我等既
是罪惡凡夫。無始已來是愆皆犯。念佛十聲
何功徳。令我重罪則得除滅生西方
極樂世界。此但是佛接引之言。或是遠聲作
近聲説。是第二階法。或言別時之意。種種
異解不即生。斯謗極多信順甚少。故此言
教爲信者希。諸佛同舒舌相。遍覆三千世
法不謬決定得生。護念行人
淨土已上通賛云。證小事即覆面門以至
髮際。今證大事。故至三千。今説因微果勝
恐衆生疑。此乃抛苦惱之要門。證常樂
疾路。專既廣大現瑞非輕。舒舌相而遍覆
大千。證西方而受眞快樂已上問。夫證誠
者爲此衆聞他佛證起信心。而於
誠實言證誠 答。群疑論二云。
不虚誑之舌相誠諦之眞言。令諸衆
生覩相聽言除疑生已上此會衆既許
舌相言説。故成證誠義也。又通賛云。
問。靈山開塔要假集分身。舍衞啓筵何故
諸佛。答。召佛開其寶塔彼佛之願
。證土啓其信誠此尊之悲意。但各居
自國此方已上又法事讃云。爲其本
國凡聖衆歎釋迦變現身。又云。十方諸佛
恒沙還舒舌相娑婆。通賛云。問。汝等
者爲是六方諸佛告語自國聽徒。爲當釋迦
誡祇園之衆。答。觀此經勢而有二意。一
他方諸佛告自國聽衆。二釋迦轉引彼佛意
言證彼西方。令一會衆生信敬已上
此等釋。舒舌相化通自他土。故不偏來耳」
善導觀念法門云又加彌陀經云六方各有恒
河沙等諸佛皆舒舌遍覆三千世界説誠實言
若佛在世若佛滅後一切造罪凡夫但迴心念
阿彌陀佛願生淨土上盡百年下至七日一日
十聲三聲一聲等命欲終時佛與聖衆自來迎
接即得往生如上六方等佛舒舌定爲凡夫作
證罪滅得生若不依此證得生者六方諸佛舒
舌一出口已後終不還入口自然壞爛 一切
造罪凡夫者。此經雖善男善女。依觀經
造罪
同往生禮讃引阿彌陀經云東方如恒河沙等
諸佛南西北方及上下一一方如恒河沙等諸
佛各於本國出其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説
誠實言汝等衆生皆應信是一切諸佛所護念
經云何名護念若有衆生稱念阿彌陀佛若七
日及一日下至十聲乃至一聲一念等必得往
生證誠此事故名護念經 一聲一念者。念
稱相備名爲一聲。唯念無聲名爲一念。如
次應下上・下中兩品受法
又云六方如來舒舌證專稱名號至西方到彼
華開聞妙法十地願行自然彰同觀經疏引阿
彌陀經云又十方佛等恐畏衆生不信釋迦一
佛所説即共同心同時各出舌相遍覆三千世
界説誠實言汝等衆生皆應信是釋迦所説所
讃所證一切凡夫不問罪福多少時節久近但
能上盡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專念彌陀名
號定得往生必無疑也同法事讃云心心念佛
莫生疑六方如來證不虚三業專心無雜亂百
寶蓮華應時見法照禪師淨土五會法事讃云
萬行之中爲急要迅速無過淨土門不但本師
金口説十方諸佛共傳證私問曰何故六方諸
佛證誠唯局念佛一行乎答曰若依善導意念
佛是彌陀本願故證誠之餘行不爾故無之也
問曰若依本願證誠念佛者雙卷觀經等説念
佛時何不證誠乎答曰解有二義一解云雙卷
觀經等中雖説本願念佛而兼明餘行故不證
誠此經一向純説念佛故證誠之二解云彼雙
卷等中雖無證誠之言此經已有證誠例此思
彼於彼等經中所説念佛亦應有證誠之義文
在於此經義通於彼經故天台十疑論云又阿
彌陀經大無量壽經鼓音聲陀羅尼經等云釋
迦佛説此經時有十方世界各恒河沙諸佛舒
其舌相遍覆三千世界證誠一切衆生念阿彌
陀佛乘佛大悲本願力故決定得生極樂世界
 天台十疑等者。上釋云。文雖此經
於彼經。爲此義十疑文。故知。大
經・鼓音聲經雖證誠之文。彼二經意含
證誠義也 問。誰知天台意於彼二經
證誠文。故大經下云。無量壽佛威神無極。十
方世界無量無邊不可思議諸佛如來莫
稱歎。鼓音聲經云。十方恒沙諸佛皆具讃
安樂等既有讃歎。豈非證誠 答。讃歎與
證誠寛狹異。讃歎是廣。證誠是狹。何必
讃證誠。一義云。天台之意引證誠
也。但盛與不盛豈無與奪
  第十五六方諸佛護念篇
六方諸佛護念念佛行者之文 言護念者。
通賛云。諸佛護持明記憶念也。即衆行雖
念佛之功。諸福雖多爭竝持經之力
故使六方諸佛以神力而護持。沙界聖人乃
一心而憶念。故云一切諸佛所護念經。靈芝
云。護謂覆護。不使魔嬈。念謂記念。不
退失。勢至章云。十方如來憐念衆生
子。大論云。譬如魚母若不子即壞爛

觀念法門云又如彌陀經説若有男子女人七
日七夜及盡一生一心專念阿彌陀佛願往生
者此人常得六方恒河沙等佛共來護念故名
護念經護念經意者亦不令諸惡鬼神得便亦
無横病横死横有厄難一切災障自然消散除
不至心往生禮讃云若稱佛往生者常爲六方
恒河沙等諸佛之所護念故名護念經今既有
此増上誓願可憑諸佛子等何不勵意去也
恒沙等佛共來護念者 問。經不諸佛來
 答。既能護念。何不來現。如阿彌陀佛
觀音勢至常來至此行人之所也。横病横死
者。藥師經云。阿難問言。九横云何。救脱菩薩
言。若諸有情得病雖輕。然無醫藥及看病
。設復遇醫授以非藥。實不死而便横
死。又信世間邪魔外道妖㜸之師妄説禍福
便生恐動。心不自正。卜問覓禍。殺種種衆
。解奏神明。呼諸魍魎乞福祐。欲
延年終不得。愚癡迷惑信邪倒見遂令
横死。入於地獄出期。是名初横。二者
横被王法之所誅戮。三者畋獵嬉戲。耽婬
酒。放逸無度。横爲非人奪其精氣。四者
横爲火焚。五者横爲水溺。六者横爲種種
惡獸所瞰。七者横墮山崖。八者横爲毒藥
厭祷呪咀起屍鬼等之所中害。九者飢渇所
困不飮食。而便横死。是爲如來略説
。有此九種。其餘復有無量諸横。難
具説
私問曰唯有六方如來護念行者如何答曰不
限六方如來彌陀觀音等亦來護念故往生禮
讃云十往生經云若有衆生念阿彌陀佛願往
生者彼佛即遣二十五菩薩擁護行者若行若
坐若住若臥若晝若夜一切時一切處不令惡
鬼惡神得其便也又如觀經云若稱禮念阿彌
陀佛願往生彼國者彼國即遣無數化佛無數
化觀音勢至菩薩護念行者復與前二十五菩
薩等百重千重國繞行者不問行住坐臥一切
時處若晝若夜常不離行者今既有斯勝益可
憑願諸行者各須至心求往又觀念法門云又
如觀經下文若有人至心常念阿彌陀佛及二
菩薩觀音勢至常與行人作勝友知識隨逐影
護又云又如般舟三昧經行品中説云佛言若
人專行此念彌陀佛三昧者常得一切諸天及
四天大王龍神八部隨逐影護愛樂相見永無
諸惡鬼神災障厄難横加惱亂具如護持品中
説又云除入三昧道場日別念彌陀佛一萬畢
命相續者即蒙彌陀加念得除罪障又蒙佛與
聖衆常來護念既蒙護念即得延年轉壽
彼佛即遣者 問。彼經云。我從今日常使
前二十五菩薩持是人。觀念法門云。又
十往生經説。佛告山海慧菩薩及以阿難
若有人專念西方阿彌陀佛往生者。我
今已去常使二十五菩薩影護行者已上
此以釋迦而爲能遣。禮讃引文何以彌陀
能遣乎 答。二尊大悲更無殊異。釋迦
既遣。彌陀盍爾。故禮讃文顯斯義耳。二十
五菩薩者。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藥王菩
薩・藥上菩薩・普賢菩薩・法自在王菩薩・師子
吼菩薩・陀羅尼菩薩・虚空藏菩薩・徳藏菩薩・
寶藏菩薩・金藏菩薩・金剛藏菩薩・光明王菩
薩・山海慧菩薩・華嚴王菩薩・球寶王菩薩・月
光王菩薩・日照王菩薩・三昧王菩薩・定自在
王菩薩・大自在王菩薩・白象王菩薩・大威徳
王菩薩・無邊身菩薩也十往
生經
即得延年轉壽
者 問。臨終要訣云。常自思念。我現在之
身多有衆苦。不淨惡業種種交纒。放下身
貪著。纔有病患輕重。便念
無常一心待已上 今此延年轉壽之義。盍
一心待死之想 答。轉壽是護念利益
也。待死是行者用心也。莫言西方行者
願現世長壽 問。若有行者求淨
。兼祈延年亦得往生 答。若自念延壽
者。即爲穢土。若無厭穢之心。何有
欣淨之思。厭欣若無何生淨土。但機類萬
品可平生之時兼祈二世。臨終之時偏
往生其本意之人 問。全不往生
之類念佛可延年轉壽 答。猶有其益
安樂集云。又譬喩經中有一長者。不
。年已五十忽夢見殺鬼賚符來欲
十日。其人眠覺惶佈非常。至明求
相師夢。師作卦兆云。有殺鬼。必欲
。不十日。其人惶佈倍常。詣佛求請。
佛時報云。若欲此。從今已去專意念佛。
戒燒香然燈。懸繒旛蓋向三寶
此死。即依此法專心信向。殺鬼到門見
功徳遂不害。鬼即走去。其人縁此功
壽滿百年。死得已上
  第十六以彌陀名號屬舍利弗
釋迦如來以彌陀名號慇懃付屬舍利弗等之
文 問。今所引文結集者言而非佛語。況付
屬耶 答。法事讃受此文慇懃付屬。故引
之也 問。釋尚不難。有經失故。況
彼讃既擧末後一段三重讃。誰定付屬
。唯讃經家詞 答。委以讃文經現文
初讃釋諸佛讃釋迦。即初至説是一切
世間難信之法。次讃釋釋迦自讃文。即舍利
弗當知下至是爲甚難。後讃釋付屬文。即佛
説此經等文。三段讃文配文分明。上來諸段
經起盡。今文亦爾。不疑。故上人彌
陀經釋云。善導和尚釋聞佛所説歡喜信受
云。世尊説法時將了。慇懃付屬彌陀名
已上 全與今同。但至經無付屬言者是文
略也。故釋家寄經家流通出付屬流通
也 問。諸經流通付屬隨時有無不定。何必
此經有付屬耶 答。鷲峯之一會佛以
而付屬慈氏。王宮之一會亦以佛名
屬慶喜。祇園之一會盍名號而付
鷲子耶。大師深意在茲。末代淺識何疑
阿彌陀經云佛説此經已舎利弗及諸比丘一
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聞佛所説歡喜信受作
禮而去善導法事讃釋此文云世尊説法時將
了慇懃付屬彌陀名五濁増時多疑謗道俗相
嫌不用聞見有修行起瞋毒方便破壞競生怨
如此生盲闡提輩毀滅頓教永沈淪超過大地
微塵劫未可得離三途身大衆同心皆懺悔所
有破法罪因縁 世尊説法時將了者。正説
已了大衆將去。佛定慇懃付屬佛名。故云
將了。生盲闡提輩者。謗念佛者愚癡故譬
生盲。不信故類闡提。如疏四云三福倶不
行者即名十惡邪見闡提人
私云凡案三經意諸行之中選擇念佛以爲旨
歸先雙卷經中有三選擇一選擇本願二選擇
讃歎三選擇留教一選擇本願者念佛是法藏
比丘於二百一十億土中所選擇往生之行也
細旨見上故云選擇本願也二選擇讃歎者上
三輩中雖擧菩提心等餘行釋迦即不讃歎餘
行唯於念佛而讃歎云當知一念無上功徳故
云選擇讃歎也三選擇留教者又上雖擧餘行
諸善釋迦選擇唯留念佛一法故云選擇留教
也次觀經中又有三選擇一選擇攝取二選擇
化讃三選擇付屬一選擇攝取者觀經之中雖
明定散諸行彌陀光明唯照念佛衆生攝取不
捨故云選擇攝取也二選擇化讃者下品上生
人雖有聞經稱佛二行彌陀化佛選擇念佛云
汝稱佛名故諸罪消滅我來迎汝故云選擇化
讃也三選擇付屬者又雖明定散諸行唯獨付
屬念佛一行故云選擇付屬也次阿彌陀經中
有一選擇所謂選擇證誠也已於諸經中雖多
説往生之諸行六方諸佛於彼諸行而不證誠
至此經中説念佛往生六方恒沙諸佛各舒舌
覆大千説誠實語而證誠之故云選擇證誠也
加之般舟三昧經中又有一選擇所謂選擇我
名也彌陀自説言欲來生我國者常念我名莫
有休息故云選擇我名也本願攝取我名化讃
此之四者是彌陀選擇也讃歎留教付屬此之
三者是釋迦選擇也證誠者六方恒沙諸佛之
選擇也然則釋迦彌陀及十方各恒沙等諸佛
同心選擇念佛一行餘行不爾故知三經倶選
念佛以爲宗致耳 問。前十五篇皆引文後
即擇其文。何局此篇當文。總釋
種選擇之義乎 答。文無別義。故不
耳。又此集中雖諸文。而但在選擇一
。故至文終委釋其相也。雙卷經中有
選擇等者。略擧八種。若具存者散在諸文
故今又加二十二種選擇之義。一就雙卷
亦有一選擇。謂三輩中偏局念佛而言
一向。此乃選擇一向也。二就觀經文亦有
一選擇。謂下品三生對輕次重罪而説一十
。此乃選擇遇惡待對也。三就彌陀經
一選擇。謂選捨少善取大善。此乃
選擇大善也。四就文殊般若經亦有一選
。謂捨相貎取名號。此乃選擇一行也。
五就普賢菩薩一選擇。謂華嚴云。願我
臨欲命終時等。既約臨終時捨餘淨土
取極樂界。此乃普賢選擇西方也。六就
殊菩薩一選擇。謂文殊發願經云。願我命
終時滅除諸障礙。面見阿彌陀生安樂
。此乃文殊選擇西方也。七就觀世音菩薩
一選擇。謂千手經云。念我本師阿彌陀
。此乃觀音選擇本師也。八就勢至菩薩
一選擇。謂首楞嚴經云。我本因地以念佛
無生忍。今於此界念佛人於淨
。此乃勢至選擇念佛也。九就龍樹菩薩
一選擇。謂十住論中立難易二道。此乃龍
樹選擇易行也。又就龍樹所造智論一選
。謂彼論云。如阿彌陀佛先世時作法藏
比丘。佛將導遍至十方。示清淨國
淨妙之國以自莊嚴其國已上此乃智論選
擇本願也。先師云。然師入滅之後弟子自勘
得此文。上人之料簡龍樹之所釋彼此符合。
深以隨喜。然則選擇本願之義更非上人之
。即是龍樹之義。亦非龍樹之義。即是釋迦
之義。亦非釋迦之義。即是法藏之義。亦非
法藏之義。即是前佛之義也。前佛義故即是
法藏菩薩之義。亦釋迦如來義。亦龍樹菩薩
義。亦法然上人義也。震旦人師未此義
上人始立選擇之名。尤以甘心而已。十就
親菩薩一選擇。謂往生論云。云何讃歎。
口業讃歎稱彼如來名等。此乃天親選擇名
義也。十一就慧遠大師一選擇。謂大師
學三藏之教法。而選擇念佛得度
。此乃廬山選擇得度也。十二就曇鸞大師
一選擇。謂遇流支即燒仙經而得觀經
此乃鸞師選擇觀經也。加之此師自立三選
擇義。謂在心・在縁・在決定是也。十三就
台大師一選擇。謂傳云火車相現能改悔
者等。餘行非火車現時改悔之法。故知。念佛
獨化極惡。此乃天台選擇念佛也。十四就
綽禪師一選擇。謂化并州念佛。十
五就善導大師更有一選擇。謂正雜助正分
別是也。十六就懷感法師一選擇。謂見
大師口出光明專行念佛。十七就少康法
一選擇。謂於烏龍山三級之壇。集
四部之衆行道念佛。十八就法照禪師
一選擇。謂詣竹林寺二聖之教化
末世之要法。十九就慧日三藏一選擇
謂三藏從天竺而歸後語云。印度諸衆偏興
念佛云云 二十就大智律師一選擇。謂
師始祟戒律。中宗上乘終歸淨土。便染
之時專歸淨土但行念佛云云二十一就
慧心先徳一選擇。謂要集序意云。顯密事
理之教行者爲利智精進之者也。稱念彌陀
之一行者爲予頑嚕之者云云二十二
法然上人更有一選擇。謂自計機分
佛誓。便捨十一宗之出要方期十八願
之往益云云上來種種選擇之義即是先師之
遺範也。又被示云。吾使大概之。汝隨
見聞而集於選擇之文於此
義之後云云
計也夫欲速離生死二種勝法中且閣聖道門
選入淨土門欲入淨土門正雜二行中且抛諸
雜行選應歸正行欲修於正行正助二業中猶
傍於助棄選應專正定正定之業者即是稱佛
名稱名必得生依佛本願故 夫欲速離生死
尊者。此十六句集大意也。謂初題選擇
八種。皆是念佛超諸行故稱名行獨得
選擇名。今爲此意斯總結也。於中初
四句者顯第一篇。次十二句顯第二篇。擧
此二意盡一部。後十四段莫選擇念
故也
問曰華嚴天台眞言禪門三論法相諸師各造
淨土法門章疏何不依彼等師唯用善導一師
乎 問曰華嚴天台等者。上來偏依善導一師
而勸念佛之故。爲依憑。施此問
其徳行也。諸師各造淨土章疏者。華
嚴海東元曉師遊心安樂道・大經宗要・同私
記・小經記・般舟經略記等。天台智者五方便
念佛門・觀經疏・小經義記・十疑論・法聰觀經
記等。眞言云云禪門飛錫念佛寶王論・西方
讃文・智覺神棲安養賦并萬善同歸集等。三
論嘉祥大經疏・觀經義疏等。法相慈恩西方
要決・小經通賛・同經疏・智周小經鈔・義寂大
經述義記等。略擧五三。不具載
答曰彼等諸師各皆雖造淨土章疏而不以淨
土爲宗唯以聖道而爲其宗故不依彼等諸師
也善導和尚偏以淨土而爲宗而不以聖道爲
宗故偏依善導一師也問曰淨土祖師其數又
多謂弘法寺迦才慈愍三藏等是也何不依彼
等諸師唯用善導一師哉答曰此等諸師雖宗
淨土未發三昧善導和尚是三昧發得之人也
於道既有其證故且用之問曰若依三昧發得
者懷感祖師亦是三昧發得之人也何不用之答
曰善導是師也懷感是弟子也故依師而不依
弟子也況師資之釋其相違甚多故不用之問
曰若依師而不依弟子者道綽禪師者是善導
和尚之師也抑又淨土祖師也何不用之答曰
道綽禪師者雖是師未發三昧故自不知往生
得否問善導曰道綽念佛得往生否導令辨一
莖蓮華置之佛前行道七日不萎悴即得往生
依之七日果然華不萎黄綽歎其深詣因請入
定觀當得生否導即入定須臾報曰師當懺三
罪方可往生一者師嘗安佛尊像在檐牖下自
處深房二者驅使策役出家人三者營造屋宇
損傷蟲命師宜於十方佛前懺第一罪於四方
僧前懺第二罪於一切衆生前懺第三罪綽公
靜思往咎皆曰不虚於是洗心悔謝訖而見導
即曰師罪滅矣後當有白光照燭是師往生之
相也已上新修
往生傳
爰知善導和尚者行發三昧力
堪師位解行非凡將是曉矣況又時人諺曰佛
法東行已來未有禪師盛徳矣絶倫之譽不可
得而稱者歟 道綽禪師問善導等者 問。蓮
華不萎傳有異説。謂瑞應傳中善導問道綽
答也。新修傳中或ヒトノ問善導答也。然今何言
綽問導答乎 答。誠雖或人問而綽歎
其深詣。因請令定決往生得否。義當
綽亦問此事。歎徳爲要。文不委細也。復次
或者非或人。是或時也。見傳前後綽公
或時間善導也。彼瑞應傳是傳不同耳。絶倫
之譽不可得而稱者。垂迹姓氏。本生郷里。少
年發願。從師訪道。精進苦節。入滅行儀。帝者
歸徳。今略不載。具如諸傳
加之條録觀經文義之刻頗感靈瑞屢頂聖化
既蒙聖冥加然造經科文擧世而稱證定疏人
貴之如佛經法即彼疏第四卷奧云敬白一切
有縁知織等余既是生死凡夫智慧淺短然佛
教幽微不敢輒生異解遂即標心結願請求靈
驗方可造心南無歸命盡虚空遍法界一切三
寶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觀音勢至彼土諸菩
薩大海衆及一切莊嚴相等某今欲出此觀經
要義楷定古今若稱三世諸佛釋迦佛阿彌陀
佛等大悲願意者願於夢中得見如上所願一
切境界諸相於佛像前結願已日別誦阿彌陀
經三遍念阿彌陀佛三萬遍至心發願即於當夜
見西方空中如上諸相境界悉皆顯現雜色寶
山百重千重種種光明下照於地地如金色中
有諸佛菩薩或坐或立或語或默或動身手或
住不動者既見此相合掌立觀量久乃覺覺已
不勝欣喜於即條録義門自此已後毎夜夢中
常有一僧而來指授玄義科文既了更不復見
後時脱本竟已復更至心要期七日日別誦阿
彌陀經十遍念阿彌陀佛三萬遍初夜後夜觀
想彼佛國土莊嚴等相誠心歸命一如上法當
夜即見三具磑輪道邊獨轉忽有一人乘自駱
駝來前見勸師當努力決定往生莫作退轉此
界穢惡多苦不勞貪樂答言大蒙賢者好心視
誨某畢命爲期不敢生於懈慢之心云云第二夜
見阿彌陀佛身眞金色在七寶樹下金蓮華上
坐十僧圍饒亦各坐一寶樹下佛樹上乃有天
衣挂繞正面向西合掌坐觀第三夜見兩幢杆
極大高顯旛懸五色道路縱横人觀無礙既得
此相已即便休止不至七日上來所有靈相者
本心爲物不爲己身既蒙此相不敢隱藏謹以
申呈義後被聞於末代願使含靈聞之生信有
識覩者西歸以此功徳迴施衆生悉發菩提心
慈心相向佛眼相看菩提眷屬作眞善知識同
歸淨國共成佛道此義已請註定竟一句一字
不可加減欲寫者一如經法應知已上靜以善
導觀經疏者是西方指南行者目足也然則西
方行人必須珍敬矣就中毎夜夢中有僧指授
玄義僧者恐是彌陀應現爾者可謂此疏是彌
陀傳説何況大唐相傳云善導是彌陀化身也
爾者可謂又此文是彌陀直説既云欲寫者一
如經法此言誠乎仰討本地者四十八願之法
王也十劫正覺之唱有憑于念佛俯訪垂迹者
專修念佛之導師也三昧正受之語無疑于往
生本迹雖異化導是一也於是貧道昔披閲茲
典粗職素意立捨餘行云歸念佛自其已來至
于今日自行化他唯縡念佛然則希問津者示
以西方通津適尋行者誨以念佛別行信之者
多不信者尠當知淨土之教叩時機而當行運
也念佛之行感水月而得昇降也而今不圖蒙
仰辭謝無地仍今憖集念佛要文剩述念佛要
義唯顧命旨不顧不敏是即無慚無傀之甚也
庶幾一經高覽之後埋于壁底莫遺窓前恐令
破法之人墮於惡道也 於是貧道等者。自下
作者述懷也。上人昔崇徳院御宇。長承二年
癸丑誕生。久安三年志學攀登叡峰同年
登澶
年二九隱居黒谷。承安五年乙未善導疏
專修門四十
三歳
謂爲出離生死一切
。當於我機得度門。後入報恩藏周覽
年。披閲一切經已及五遍。和尚八軸之
書亦覽五遍。文幽義邈未其旨。然後別
八卷亦看三遍。前後補接竊窺八遍。纔
一心專念彌陀名號之文。正解素意
念佛。凡定業散業雖區。萬行萬善雖多。
唯選稱名一行以爲正定之業也。爰知。瞻
專念之文而止餘行。仰佛願之語而除
。唯修稱名往生。自爾以來自行化
他華夷尊鄙。但唱佛名皆生淨刹。然後建
久八年丁巳五月比。先師始謁上人上人六十
五。先師
三十六。自爾至元久
元年七月。受學八箇年
爰月輪殿下被宿縁
以信仰。歸以西方之行。請以念佛之文。上
人遵命而作此集。時也建久九年戊午作已
竊示先師云。此集依仰不流布。然而汝
是可此法之仁也。寫取一本
通末代云云先師自寫魚網。敬受提撕。宛
函杖。亦似水寫。經十五年建暦二
壬申
正月二十五午時上人入滅
八十歳
四十二年嘉禎四年閏二月二十九日未時。
先師入滅七十
七歳
弟子嘉禎二年九月八日詣
福寺始謁先師先師七十五
弟子三十八
二箇年間觀經疏・
法事讃・觀念法門・禮讃・般舟讃・論註・安樂
集・選擇集剩被
徹選擇集
往生要集・并十二門戒
儀。一一讀傳畢。但至般舟讃者。先師云。上
人在世未流布。故不口決。今準八軸義
授也云云又選擇集本有廣略。略則高
覽本。有遺弟云。廣本者執筆人爲初心者
名目。自有少異。不高覽本云云此本
先師所傳。抑弟子有宿因開曉。但恨縁
淺纔聞一遍。先師對衆示曰。我年闌齡頽在
世不久。思將來癡闇肝腑不安。雖然我法
然阿畢。法燈何銷。然阿是予還盛年
也。遺弟對此人不審云云
實是長思出也。亦過分遺誡也。今以三代
相承輒記五卷決疑而已
選擇傳弘決疑鈔卷第五

會本選擇傳弘決疑鈔後序
圓光大師嘗著選擇集揮乎淨土專念之宗
。而授之鎭西辨師。辨師授之然師。然師述
作傳弘決疑鈔五卷選擇集。詳示吉水祖
。而教義明判。心行有歸。間斥背宗非濫
而金沙立辯。涇渭殊流。蓋三師者本台宗之
龍象也。但以志急於圖無上菩提故。自觀
時機因縁。遂出聖道門乃入淨土門。故其
所解所行能順聖教。相應佛願利益無窮。
實是萬代淨業者之師標者也。昔者選擇集
一世テテ也他師或喙之。復爲贋徒狂簡紊亂
大義。斯集正旨否塞於時云。及此鈔初出
也吉水正宗復明乎世猶如日月麗天。喙
者亂者瓦解氷消。於戲儻微此鈔。願行相續
之宗致殆墮於地矣。此乃淨業學人所
師徒講習不一日廢忘者也。然而數經
傳寫烏焉成馬。昔在冏師榮師之時。早已
疏記及斯鈔之異本。及今既歴四百餘
倍見寫誤之多也。又閲世傳有正本
。只是古人筆蹟也耳。非眞正本矣。況乎
相踵翻刻於世者。雜亂訛脱不勝計。是
以學者講習爲難也。余深慨之殆三十年。
索諸方而未善本。其間毎蠧魚古
嘗不孜孜質其所疑。積之歳月
善本。竊以爲。無復可疑者。客歳將欲
梓公世。因割會本集以翼學者對閲之勞
但爲久患臂痛。未藏對校其所引經
也。社友澄隱上人爲之發心。代余不
勞。搜索藏本讐校正訛。且手自繕寫一
也。余喜不自勝。即付諸剞劂氏。又詮貞・
信冏・宗矩等數正彫刻之誤。已而告成。嗚
呼如我昔所願。今者已滿足。但以比年抱
痾意識嗒然。恐不妄改金根之粃謬
也。庶幾通鑒之士詳而正焉
願以此功徳平等施一切同發菩提心往生安
樂國
  元祿庚辰三月初八日 獅谷忍澂謹識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