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辨顯密二教論 (No. 2427_ 空海撰 ) in Vol. 77

[First] [Prev] 374 375 376 377 378 379 380 381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2427

辨顯密二教論卷上
夫佛有三身教則二種。應化開説名曰顯
教。言顯略逗機。法佛談話謂之密藏。言祕
奥實説。顯教契經部有百億。分藏則有一
十五十一之差。言乘則有一二三四五之別。
談行六度爲宗。告成三大爲限。是則大聖
分明説其所由。若據祕藏金剛頂經説。如
來變化身爲地前菩薩及二乘凡夫等説三
乘經法。他受用身爲地上菩薩説顯一乘
等。並是顯教也。自性受用佛自受法樂故與
自眷屬各説三密門。謂之密教。此三密門
者。所謂如來内證智境界也。等覺十地不
能入室。何況二乘凡夫誰得昇堂。故地論
釋論稱其離機根。唯識中觀歎言斷心滅。
如是絶離並約因位談非謂果人也。何以
得知。經論有明鑒故。其明證具列如後。求
佛之客庶曉其趣。縱使觸顯網以羝&T034241;
權關以税駕。所謂息城之賓。愛楊葉兒。
何能得保無盡莊嚴恒沙己有。至如棄醍
醐而覓牛乳。擲摩尼以拾魚殊。寂種之
人膏盲之病醫王拱手甘雨何益。若有善男
子善女人一嗅斯芸。秦鏡照心權實氷
解。所有明證。雖經論至多。且示一隅。庶
有裨於童幼
問曰。古傳法者廣造論章。唱敷六宗開演
三藏。軸剩廣厦人僵卷舒。何勞綴斯篇。利
益如何答。多有發揮所以應纂。先匠所
傳皆是顯教。此是密藏人未多解。是故戈
釣經論今爲一手鏡問。顯密二教其別如
答。他受用應化身隨機之説謂之顯也。
自受用法性佛説内證智境是名祕也問。
應化身説法諸宗共評。如彼法身無色無
像。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無説無示。諸經共
説斯義。諸論亦如是談。如今何儞談法身
説法。其證安在乎答。諸經論中往往有斯
義。雖然文隨執見隱。義逐機根現而已。
譬如天鬼見別人鳥明暗問。若如汝説
諸教中有斯義。若如是者何故前來傳法者
不談斯義答。如來説法應病投藥。根
器萬差針灸千殊。隨機之説權多實少。菩薩
造論隨經演義不敢違越。是故天親十地
馳因分可説之談。龍猛釋論挾圓海不談之
説。斯則隨經興詞非究竟唱。雖然傳顯
法將會深義而從淺。遺祕旨而未思。師
師伏膺隨口蘊心。弟弟積習隨宗成談。爭
募益我之鉾未遑訪損己之劍。加以釋教
漸東夏自微至著。漢明爲始周天爲後。
其中間所翻傳皆是顯教。玄宗代宗之時金
智廣智之日。密教欝起盛談祕趣。新藥日淺
舊痾未除。至如楞伽法佛説法之文。智度
性身妙色之句。馳胸憶而會文。驅自宗
而取義。惜哉古賢不甞醍醐
問。義若如是者何等經論説顯密差別
答曰。五祕金峯聖位經。遮那楞伽教王等。菩
提智度摩訶衍。如是經論簡擇説
問者曰。請聞其證答曰。然矣。我當爲汝
飛日輪而破暗。揮金剛以摧迷。問者曰。
唯唯欲聞
龍猛菩薩釋大衍論云。一切衆生從無始來。
皆有本覺無捨離時。何故衆生先有成佛
後有成佛今有成佛。亦有勤行亦有不行。
亦有聰明亦有暗鈍。無量差別。同有一覺
皆悉一時發心修行到無上道。本覺佛性強
劣別故如是差別。無明煩惱厚薄別故如是
差別。若言如初者此事則不爾。所以者何。
本覺佛性圓過恒沙之諸功徳無増減故。
若言如後者此事亦不爾。所以者何。一地
斷義不成立故。如是種種無量差別皆依
無明而得住持。於至理中無關而已。若
如是者一切行者。斷一切惡修一切善。超
於十地到無上地。圓滿三身具足四徳。如
是行者爲明無明。如是行者無明分位非
明分位。若爾淸淨本覺從無始來不觀修
行非得他力。性徳圓滿本智具足。亦出四
句亦離五邊。自然之言不能自然。淸淨
之心不能淸淨。絶離絶離。如是本處爲明
無明。如是本處無明邊域非明分位。若爾一
法界心非百非背千是。非中非中背天背
天。演水之談足斷而止。審慮之量手亡而
住。如是一心爲明無明。如是一心無明邊
域非明分位。三自一心摩訶衍法。一不能
一假能入一。心不能心假能入心。實非我
名。而立曰。我亦非自唱而契於自。如我
立名而非實我。如自得唱而非實自。玄
玄又玄遠遠又遠。如是勝處爲明トヤ無明。如
是勝處無明邊域非明分位。不二摩訶衍法
唯是不二摩訶衍法。如是不二摩訶衍法
爲明トヤ無明
喩曰。已上五重問答甚有深意。細心研覈
乃能詣極。一一深義不能染紙。審而思

又曰。何故不二摩訶衍法無因縁耶。是法極
妙甚深獨尊。離機根故。何故離機根。無機
根故。何須建立。非建立故。是摩訶衍法諸
佛所得耶。能得於諸佛。諸佛得不故。菩薩二
乘一切異生亦復如是。性徳圓滿海是焉。所
以者何。離機根故。離教説故。八種本法從
因縁起。應於機故。順於説故。何故應機。
有機根故。如是八種法諸佛所得耶。諸佛
所得。得於諸佛。不故。菩薩二乘一切異生
亦復如是。修行種因海是焉。所以者何。有
機根故。有教説故。又云。諸佛甚深廣大義
者。即是通總攝前所説門。所謂通攝三十
三種本數法故。此義云何。言諸佛者即是
不二摩訶衍法。所以者何。此不二法形於彼
佛其徳勝故。大本花嚴契經中作如是説。
其圓圓海徳諸佛勝。其一切佛不能成就圓
圓海劣故。若爾何故分流花嚴契經中作
如是説。盧舍那佛三種世間爲其身心。三
種世間攝法無餘。彼佛身心亦復無有所
不攝焉。盧遮那佛雖攝三世間。而攝不攝
故。是故無過
喩曰。所謂不二摩訶衍及圓圓海徳諸佛者
即是自性法身。是名祕密藏。亦名金剛頂大
教王。等覺十地等不能見聞故得祕密號。
具如金剛頂經説
華嚴五教第一卷云。今將開釋迦佛海印三
昧一乘教義略作十門。初明建立一乘者。
然此一乘教義分齊開爲二門。一別教二同
教。初中亦二。一是性海果分。當是不可説
義。何以故。不與教相應故。即十佛自境界
也。故地論云因分可説果分不可説者是也。
二是縁起因分即普賢境界也。又中卷十玄
縁起無礙法門義云。夫法界縁起乃自在無
窮。今以要門略攝爲二。一者明究竟果證
義。即十佛自境界也。二者隨縁約因辯教
義。即普賢境界也。初義者圓融自在一即
一切一切即一。不可説其状相耳。如花嚴
經中究竟果分國土海及十佛自體融義等
者即其事也。不論因陀羅及微細等。此當
不可説義。何以故。不與教相應故。故地論
云因分可説果分不可説者即其義也問。
義若如是何故經中乃説佛不思議品等果
答。此果義是約縁形對爲成因故説
此果。非據究竟自在果。所以然者爲不思
議法品等與因位同會而説故。知形對耳。
又云問。上言果分離縁不可説相但論因
分者。何故十信終心即辯作佛得果法也
答。今言作佛者。但初從見聞已去。乃至
第二生即成解行。解行終心因位窮滿者。於
第三生即得彼究竟自在圓融果矣。由此
因體依果成故。但因位滿者勝進即沒於果
海中。爲是證境界故不可説耳
喩曰。十地論及五教性海不可説文。與彼龍
猛菩薩不二摩訶衍圓圓性海不可説言懸
會。所謂因分可説者顯教分齊。果性不可
説即是密藏本分也。何以知然。金剛頂經
分明説故。有智者審思之
天台止觀第三卷云。此三諦理不可思議無
決定性實不可説。若爲縁説不出三意。
一隨情説即隨他
意語
二隨情智説即隨自
他意語
三隨智説
即隨自
意語
云何隨情説三諦。如盲不識乳爲説
具粖雪鶴四譬。四盲各各作解執起四諍。凡
情愚翳亦復如是。不識三諦大悲方便而爲
説有門空門空有門非空非有門。是諸凡夫
終不能見常樂我淨眞實之相。各執空有
互相是非如彼四盲所以常途解二諦者二
十三家。家家不同各各異見執自非他。雖
飮甘露傷命早夭云云隨智説三諦者。從
初住去非但説中絶於視聽。眞俗亦然。三
諦玄微唯智所照。不可示不可思。聞者驚
怪。非内非外非難非易。非相非非相非
是世法無有相貌。百非洞遣四句皆亡。唯
佛與佛乃能究盡。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不
可以凡情圖想。若一若三皆絶情望尚非
二乘所測。何況凡夫。如乳眞色眼開乃見。
徒費言語盲終不識。如是説者名爲隨智
説三諦相。即是隨自意語也
喩曰。此宗所觀不過三諦。一念心中即具
三諦。以此爲妙。至如彼百非洞遣四句皆
亡。唯佛與佛乃能究盡。此宗他宗以此爲
極。此則顯教關楔。但眞言藏家以此爲入
道初門不是祕奥。仰覺薩埵不可不思
楞伽經云。佛告大惠。我爲曾行菩薩行諸
聲聞等依無餘涅槃而與授記。大惠我與
聲聞授記者。爲怯弱衆生生勇猛心。大惠
此世界中及餘佛國。有諸衆生行菩薩行而
復樂聲聞法行。爲轉彼心取大菩提。應化
身佛爲應化聲聞授記。非報佛法身佛而
授記&T040879;
喩曰。依此文法華經者是應化佛所説。何
以故。爲應化聲聞等佛授記&T040879;故。或者談
法身説。甚誣罔而已
慈恩法師二諦義云。瑜伽唯識二諦各有四
重。世俗諦四名者。一世間世俗諦亦名有名
無實諦
道理世俗諦亦名隨事
差別諦
三證得世俗諦亦名方便
安立諦
四勝義世俗諦亦名假名
非安立諦
勝義諦四名者。一世
間勝義諦亦名體用
顯現諦
二道理勝義諦亦名因果
差別諦
證得勝義諦亦名依門
顯實諦
四勝義勝義諦亦名廢詮
談旨諦
前之三種名安立勝義諦。第四一種非安立
勝義諦。又云。勝義勝義者。體妙離言逈超
衆法名爲勝義。聖智内證過前四俗復名
勝義諦。又云。第四勝義勝義諦者。謂非安立
廢詮談旨一眞法界也
喩曰。此章中勝義勝義廢詮談旨聖智内證
一眞法界體妙離言等。如是絶離即是顯教
分域。言因位人等四種言語皆不能及。唯
有自性法身以如義眞實言能説是絶離
境界。是名眞言祕密教。金剛頂等經是也」
智度論第五云。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一不
異不去不來。因縁生法滅諸戲論。佛能説是
我今當禮。乃至諸法不生不滅非不生非
不滅。非非不生滅亦非非非不生滅。已得
解脱非空非不空。如是等捨滅諸戲論。言
語道斷深入佛法。心通無礙不動不退名無
生忍。是助佛道初門又三十一云。復次離
有爲則無無爲。所以者何。有爲法實相即
是無爲。無爲相者則非有爲。但爲衆生顛
倒故。分別説有爲相者生滅住異。無爲相者
不生不滅不住不異。是爲入佛法之初門。龍
猛菩薩般若燈論觀涅槃品頌
彼第一義中 佛本不説法
    佛無分別者 説大乘不然
    化佛説法者 是事則不然
    佛無心説法 化者非是佛
    於第一義中 彼亦不説法
    無分別性空 有悲心不然
    衆生無體故 亦無有佛體
    彼佛無體故 亦無悲愍心
分別明菩薩釋云。此中明第一義者。一相故
所謂無相。無佛亦無大乘。第一義者是不
二智境界。汝説偈者正是説我佛法道理。今
當爲汝説如來身。如來身者雖無分別。以
先種利他願力。爲大誓莊嚴熏修故。能攝
一切衆生。於一切時起化佛身。因此化
身有文字章句次第出聲。不共一切外道
聲聞辟支佛故。而爲開演二種無我。爲欲
成就第一義波羅蜜故。爲欲成就最上乘
者故。名爲大乘。有第一義佛故。依止彼
佛而起化身。從此化身起於説法。由第
一義佛爲説法因故。不壞我所立義。亦不
壞世間所欲。又云。第一義中如幻如化。誰
説誰聽。以是故如來無處所。無一法爲
説。又觀邪見品云。般若中説。佛告勇猛極
勇猛菩薩。知色非起見處亦非斷見處。
乃至受想行識非起見處亦非斷見處
者。是名般若波羅蜜。今以無起等差別縁
起令開解者。所謂息一切戲論及一異等
種種見悉皆寂滅。是自覺法。是如虚空法。
是無分別法。是第一義境界法。以如是等眞
實甘露而令開解。是一部論宗
喩曰。今依斯文。明知。中觀等息諸戲論寂
滅絶離以爲宗極。如是義意皆是遮情之門。
不是表徳之謂。論主自斷入道初門。有意
智者留心九思之
龍樹菩薩大智度論三十八云。佛法中有二諦。
一者世諦。二者第一義諦。爲世諦故説有衆
生。爲第一義諦故説衆生無所有。復有二
種。有知名字相。有不知名字相。譬如軍
立密號有知者有不知者。復有二種。有初
習行有久習行。有著者有不著者。有知他
意有不知他意者離有言辭知其
寄言以自宣理
爲不知
名字相初習行著者不知他意者故説無衆
生。爲知名字相久習行不著知他意者故説
言有衆生
喩曰。初重二諦與常談同。次二諦有八種
人。爲不知名字相等四人説眞諦中無佛
無衆生。爲後四人故説眞諦中有佛有衆
生。審思之。所謂密號名字相等義。眞言教
中分明説之。故菩提場經云文殊白佛言。世
尊以幾所名號於世界轉。佛言。所謂名
帝釋名梵王。名大自在名自然名地。名
寂靜名涅槃。名天名阿蘇羅名空。名勝
名義名不實名三摩地。名悲者名慈。名
水天名龍名藥叉名仙名三界主。名光名
火名鬼主。名有名不有名分別名無分
別。名蘇彌盧名金剛。名常名無常。名眞
言名大眞言。名海名大海。名日名月名
雲名大雲。名人主名大人主。名龍象名
阿羅漢害煩惱。名非異名非不異。名命名
非命名山名大山。名不滅名不生名眞
如名眞如性。名實際名實際性。名法界
名實名無二名有相。文殊師利。我於此
世界成就五阿僧祇百千名號。調伏成就
諸衆生。如來無功用無量種眞言色力事相
而轉
龍樹釋大衍論云。言説有五種。名字有二
種。心量有十種。契經異説故。論曰。言説有
五。云何爲五。一者相言説。二者夢言説。三
者妄執言説。四者無始言説。五者如義言説。
楞伽契經中作如是説。大慧相言説者。所
謂執著色等諸相而生。大慧夢言説者。念
本受用虚妄境界依境界夢。覺已知依虚
妄境界不實而生。大慧執著言説者。念本
所聞所作業生。大慧無始言説者。從無始
來執著戲論煩惱種子勳習而生。三昧契
經中作如是説。舍利弗言。一切萬法皆悉
言文。言文之相即非爲義。如實之義不可
言説。今者如來云何説法佛言我説法者。以
汝衆生在生説故説不可説。是故説之。我
所説者義語非文。衆生説者文語非義。
非義語者皆悉空無。空無之言無言於義。
不言義者皆是妄語。如義語者。實空不空。
空實不實。離於二相中間不中。不中之法
離於三相。不見處所。如如如説故。如是五
中前四言説虚妄説故不能談眞。後一言説
如實説故得談眞理。馬鳴菩薩據前四故
作如是説離言説相。心量有十。云何爲十。
一者眼識心。二者耳識心。三鼻識心。四舌識
心。五身識心。六意識心。七末那識心。八阿梨
耶識心。九者多一識心十一一識心。如是
十中初九種心不縁眞理。後一種心得縁
眞理而爲境界。今據前九作如是説離心
縁相
喩曰。言語心量等離不離之義此論明説。顯
教智者詳而解迷。金剛頂發菩提心論云。諸
佛菩薩昔在因地發是心已。勝義行願三
摩地爲戒。乃至成佛無時暫忘。惟眞言法
中即身成佛故是説三摩地法。於諸教中闕
而不書
喩曰。此論者龍樹大聖所造千部論中密藏
肝心論也。是故顯密二教差別淺深。及成佛
遲速勝劣皆説此中。謂諸教者他受用身及
變化身等所説諸顯教也。是説三摩地法者。
自性法身所説祕密眞言三摩地門是也。所
謂金剛頂十萬頌經等是也
辨顯密二教論卷上



*辨顯密二教論卷下
六波羅蜜經云
法寶自性恒清淨 諸佛世尊如是説
    客塵煩惱之所覆 如雲能翳日光明
    無垢法寶衆徳備 常樂我淨悉圓滿
    法性清淨云何求 無分別智而能證
第一法寶即是摩訶般若解脱法身。第二法
寶謂戒定智慧諸妙功徳。所謂三十七菩提
分法。乃至以修此法而能證彼清淨法身。
第三法寶者所謂過去無量諸佛所説正法
及我今所説。所謂八萬四千諸妙法蘊。乃至
調伏純熟有縁衆生。而令阿難陀等諸大弟
子一聞於耳皆悉憶持。攝爲五分。一素
纜。二毘奈耶。三阿毘達磨。四般若波羅蜜
多。五陀羅尼門。此五種藏教化有情。隨所
應度而爲説之。若彼有情樂處山林常居
閑寂修靜慮者。而爲彼説素呾纜藏。若
彼有情樂習威儀護持正法。一味和合令
得久住。而爲彼説毘奈耶藏。若彼有情樂
説正法分別性相。循環研覈究竟甚深。而
爲彼説阿毘達磨藏。若彼有情樂習大乘
眞實智慧離於我法執著分別。而爲彼説
般若波羅蜜多藏。若彼有情不能受持契經
調伏對法般若。或復有情造諸惡業四重八
重五無間罪謗方等經一闡提等種種重罪
使得銷滅。速疾解脱頓悟涅槃。而爲彼
説諸陀羅尼藏。此五法藏譬如乳酪生蘇熟
蘇及妙醍醐。契經如乳調伏如酪。對法教
者如彼生蘇。大乘般若猶如熟蘇。總持門
者譬如醍醐。醍醐之味乳酪蘇中微妙第一。
能除諸病令諸有情身心安樂。總持門者契
經等中最爲第一。能除重罪令諸衆生解
脱生死速證涅槃安樂法身。復次慈氏我滅
度後。令阿難陀受持所説素*呾纜藏。其鄔
波離受持所説毘奈耶藏。迦多衍那受持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374 375 376 377 378 379 380 381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