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祕密漫荼羅十住心論 (No. 2425_ 空海撰 ) in Vol. 77

[First] [Prev] 324 325 326 327 328 329 330 331 332 333 334 335 336 337 338 339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鼻。濡澤光潤&T038599;圓而直。横文有三。腹&T038599;
現臍圓而深脊背平直。乳如頻婆菓如雙
鴛鴦。圓起不垂柔軟鮮淨。又其臂纖&T038599;圓且
長節隱不現。其鼻端直不&T038450;。現出不大不
小孔覆不現。兩頬不深平滿不高兩邊倶
滿。額平而長有吉畫文。耳*濡而垂著無賈
環。齒如眞珠貫如月初生如雪如珂。脣
如丹霞如頻婆菓。上下相當不麁不細如
瑱珠貫。眼白黒精二色分明莊嚴。長廣光
明清淨。其&T030004;穉長而不亂。眉毛不厚不
薄不高不下。如月初生高曲而長兩邊相
似。髮軟而細潤澤不亂。其身芬馨常有香
氣。如開種種上好香斂。身諸毛孔常出眞
妙栴檀香能悦人心。口中常有青蓮華香。
身體柔軟如迦淩伽天衣。細滑之事一切具
足。心無諂曲直信慚愧深愛敬王。知時知
方善有方便攝取王心。坐起言語能得王
意。隨王意行常出愛語如人間徳女。衆好
具足色如提盧多摩天女。清淨分明如月十
五日。畫文炳現如帝釋夫人舍脂。著天
衣鬘天香。多以天光明金摩尼珠莊挾其
身。善知歌舞伎樂娯樂戲笑之事。善有方
便隨意能令王發歡喜。一切女中是女爲
最是名玉女寶 又轉輪聖王有四如意
徳。一者色貌端政於四天下第一無比。二
無病痛。三人民深愛。四壽命長遠。教誨衆
生以十善業。能令諸天宮殿充滿。能減阿
修羅衆。能薄諸惡趣増益善處。能爲衆生
多求利事。有所施作不用兵仗。以法治
化天下安樂。外無敵國畏内無陰謀畏。又其
國内無疫病飢餓及諸災横衰惱之事。一切
邊王皆所歸伏。多有眷屬能疾攝人。更無
有能侵害國界。其四種兵勢力具足。諸婆
羅門居士庶人皆共愛敬。甘香美食自然而
有。國界日増無有損減。善能通達經書伎藝
算數呪術皆悉受持。巧能論説分別義趣。群
臣具足悉有威徳。常行財施無能及者。千
子端*政如諸天子。威徳勇健能破強敵。所
住宮殿堂閣樓觀。如四天王帝釋勝殿。王所
教誨無有能壞。於四天下唯有此王。威相
具足故無能及者。音聲深遠易聽易解。不
散不亂如迦羅婆頻伽鳥。美*濡和雅聞者
悦耳。眷屬同心不可爼壞。所住之處地水
虚空無障無礙。威力猛士能堪大事。念問耆
老不欺誑人。心無妬嫉不忍非法無有
瞋恨威儀安詳而不輕躁。所言誠實未曾
兩舌。行施持戒常含笑。未曾皺眉惡眼視
人。退失利者爲之作利。已有利者令深
知報。懷慚愧心有大智慧。威徳尊嚴而能
忍辱。大丈夫相其性猛厲。諸所爲事疾能成
辨。先正思量然後乃行。王有法眼所爲殊
勝。善思量者乃與從事。若不任者更求賢
明。善集福徳財物清淨。能自防護不破禁
戒。多饒財寶如毘沙門王。有大勢力如天
帝釋。端嚴可愛猶如滿月。能照如日能忍如
地深心如海。不爲苦樂之所傾動。如須
彌山王風不能搖。諸寶妙事之所住處。諸善
福徳之所依止。是諸一切世間親族。諸苦惱
者之所歸趣。無歸作歸無舍作舍。有怖
畏者能除怖畏。轉聖王有如是等相
祕密曼荼羅十住心論第二



祕密曼荼羅十住心論卷第三
嬰童無畏住心第三
夫蠰蟲非定蠰。鯤魚不必鯤。出泥乍拂虚
空。搏水忽臥風上。羝羊之人譬之。愚童之
心亦如。羝羊無自性故遷善。愚童内熏力
故厭苦。至如護戒生天堂修善脱地獄。
惡下之心稍發欣上之願初起。於是求歸依
彼天龍盡虔誠此神鬼。仰拔苦悲祈與樂
眄。影隨形而直響逐聲而應。三途苦果畢
前因出。四禪樂報感今縁昇。因果不可不
信。罪福不可不愼。鐘谷之應良有以也
童據初心得名。無畏約脱縛樹稱。故文
云。復次祕密主彼護戒生天。是第七受用種
子。復次祕密主以此心生死流轉。於善友
所聞如是言。此是天大天與一切樂者。
若虔誠供養一切所願皆滿。所謂自在天梵
天。乃至彼聞如是心懷慶悦。慇重恭敬隨
順修行。祕密主是名愚童異生生死流轉無
畏依第八嬰童心此明護戒歸
依外三寶
釋曰。復次祕
密主彼護戒生天是第七受用種子者。謂已
能造齋施見其利益。即知三業不善皆是
衰惱因縁。我當捨之護戒而住。由護戒故
現世獲諸善利。有大名聞身心安樂。倍復
増廣賢善命終而得生天。譬如種果已成
受用其實。故曰受用種子也又云。從一種
子而成百千果實。是一一果實復生若干。
展轉滋育不可數。今此受用果心。復成
後心種子亦復如是。故曰受用種子也 
經云。祕密主以此心生死流轉於善友所
聞如是言。此是天大天與一切樂者。若虔
誠供養一切所願皆滿。所謂自在天等。乃至
彼聞如是心懷慶悦慇重恭敬隨順修行。
祕密主是名愚童異生生死流轉無畏依第
八嬰童心。已知尊行之人宜應親近供養。又
見持戒能生善利。即是漸識因果。今復聞
善知識言有此大天能與一切樂若虔誠
供養所願皆滿。即能起歸依心也。雖未聞
佛法。然知此諸天因修善行得此善報。又
漸解甄別勝田。復聞佛法殊妙必能歸依
信受。故爲世間最上心也。問曰。前説自在
天等皆是邪計。今復云歸依此等是世間勝
心。與前何有異耶。答曰。前是不識因果之
心。但計諸法是自在天等所造。今由善根
熟故。於生死流轉中求無畏依。欲効彼行
因冀成勝果故。不同前計也。商羯羅是摩
醯首羅別名。黒天梵音嚕捺羅。是自在天眷
屬。龍尊是諸大龍。倶吠羅等皆世所宗奉大
天也。梵天后是世間所奉尊神。然佛法中梵
王離欲無有后妃。從波頭摩以下。所謂得
叉迦龍。和修吉龍。商佉龍羯句摘劍龍。大蓮
華龍。倶里劍龍。摩訶&T022132;尼龍。阿地提婆龍。薩
陀龍。難陀等龍皆是世間所奉尊神也。天仙
謂諸五通神仙。其數無量故不列名。圍陀是
梵王所演四種明論。大圍陀論師是受持彼
經能教授者。以能開示出欲之行故應歸
依也。於彼部類之中。梵王猶如佛。四圍陀
典猶如十二部經。傳此法者猶如和合僧。
時彼聞如是等世間三寶歡喜歸依隨順修
行。是第八生死凡夫無畏依也。又云。祕密主。
世間因果及業若生若滅繋屬他主空三昧
生。是名世間三昧道者。釋云。謂一切世間
三昧。以要言之。至於究竟之處皆滅壞因
果及從因辨果時所有作業。謂此三事若生
若滅皆繋屬於他。他謂神我也。所以然者。
若行人不解正因縁義而修證諸禪。必當
計著自心以爲内我。彼見世間萬法因心
而有則謂由神我生。設令不依内我必
依外我。即是自在梵天等也。若深求此中至
頤。自然撥除因果唯我性獨存。乃至無一
法入心而證空定。最是世間究極之理。是故
垂盡三有還墮三途。雖於禪定中發種
種世間勝智具五神通。研其宗趣終歸是
處。故以斯一印。統收一切世間三昧道此表
諸外
道世間
三昧
 外道有九十六種大外道九萬三千眷
屬外道。總爲十六
十六外道嗢陀南
    因中有果雨際計 從縁顯了數聲執
    去來實有勝與時 計我實有犢子等
    計常論者伊師迦 全分有無倶非常
    靜慮天眼計實常 無繋計宿餓投巖
    自在變化世間因 丈夫時等不平因
    害爲正法爲食肉 上下有邊邊無邊
    不死矯亂祕不別 諸法無因依定尋
    欲界人天色靜慮 無色細色斷滅無
    空見論者一切無 依尋定等如是説
    鬪諍劫時諍行者 我是最勝餘下劣
    計清淨者浴殑河 或持狗戒露灰等
    吉祥論者博食時 爲事不成供日月
釋曰。第一執因中有果論者。梵云伐利娑
此云雨際。即劫毘羅僧佉弟子。雨際外道
計因常恒具有果性 第二計從縁顯了
論者。此二別。一數論外道。計法體自本有
從衆縁顯。二聲論外道。計聲體是常而但
從縁宣吐顯了 第三計去來實有論者。
此二別。一勝論。二時論外道。計有過去計
有未來。其相成就猶如現在實有非假 
第四計我實有論者。即彼數勝離繋獸主赤
衣遍出。計即離蘊。非即非離犢子部等。並我
實有而是一常 第五計常論者。伊師迦外
道等。計全常分常有想常無想常倶非常。由
依靜慮起宿住智。及由天眼妄計實常 
第六計宿作論者。謂無繋外道。彼所計執
世間士夫現所受苦。皆由宿作惡爲因。由
勤精進吐舊業。故自餓投巖修諸苦行 
第七計自在論者。凡諸世間士夫所受。彼
計以自在變化爲因。或餘丈夫時方本際
自然虚空極微我等不平等因 第八計害
爲正法論者。謂諍竟劫諸婆羅門爲欲食
肉妄立論言。若於祠中害諸生命。能祀所
害若諸助伴皆得生天。第九計邊無邊等
論者。謂即依止諸靜慮故。於彼世間住有
邊想。住無邊想倶不倶想。上下有邊於傍
無邊 第十計不死矯亂論者。謂四種不死
矯亂外道。若有人來問世出世道。彼便稱
云。我事不死淨天。淨天祕密不應記別等
 第十一計諸法無因見論者。謂無因外道。
謂依靜慮及依尋伺。計一切法無因而起
我及世間皆無因生 第十二計斷論者。謂
計七事斷滅。欲界人天色四靜慮麁四大色
如病如箭。四無色處細色如癕若我死後斷
滅無有 第十三計空見論者。謂依尋伺
或依靜慮斷見外道。起如是見。計無因
果無有施與。無有祠祀定無妙行及與惡
行二業果報。乃至世間無眞羅漢 第十四
計最勝論者。謂鬪諍劫諸婆羅門是最勝種。
刹帝等是下劣種。諸婆羅門是梵王子腹口
所生。餘則不爾 第十五計清淨論者。謂
有妄計。於殑伽河等沐浴支體。所有諸惡
悉皆除滅第一清淨。復有外道計。持狗戒或
持油墨戒。或持露形戒。或持灰戒或持
自苦戒或持糞穢戒。及現涅槃計爲清淨 
第十六計吉祥論者。謂依尋或依靜慮。
但見世間日月博蝕星宿失度爲事不成。
故勤供養日月星等。大誦呪安置茅草。謂
暦數者作如是計
次明修定。定者梵云禪那。舊云思惟修亦
云功徳林。新云靜慮義翻爲定。謂於所觀
境令心心所專注爲性。若云三昧耶此云
等持。若云三摩地此云等至。若云三摩呬
多此云等引。若云三摩鉢底三摩鉢帝此
云均等。皆是定也。地繋有八四禪四空。界
繋有二謂色無色。有多差別唯辨異生
自下依順正理
論。瑜伽文同之
初靜慮者。正理論云。世俗無間
總縁欲界麁苦障三隨一行相。諸解脱道縁
初根本靜妙離三隨一行相。謂上中下。隨三
品因當生三天處 第二靜慮者。論云。世俗
無間總縁初禪麁苦障三隨一行相。諸解脱
道縁二靜慮靜妙離三隨一行相。謂上中下。
隨三品因當生三天處 第三靜慮者。論
云。世俗無間總縁二禪麁苦障三隨一行相。
諸解脱道縁三靜慮靜妙離三隨一行相。謂
上中下。隨三品因當生三天處 第四靜
慮者。論云。世俗無間總縁三禪麁苦障三隨
一行相。諸解脱道縁四下三靜妙離三隨一
行相。謂上中下。隨三品因當生三天處 
無色界者。處別有四。倶舍論云。世俗無間及
解脱道。如次能縁下地上地爲苦麁障及
靜妙離。彼四近分離下地染。第九解脱道現
在前時。必入根本。受無異故。色四靜慮能
化十四心。無色界中有定無通故
次明三界諸天。亦是嬰童之心。故經云。彼護
戒生天是第七受用種子。言護戒生天且有
三種。一外道護戒生天。二二乘護戒生天。三
菩薩護戒生天。今明異生。天有二十八種。
大分爲三。一欲界。二色界。三無色界
三界諸天總頌
    欲色無色三界天 欲界六天色十八
    無色界天有四種 魔波旬天在欲頂
    日月星等遊空天 四王所攝乘風轉
欲界九天因頌四天王天中分日月
星三天故爲九
    下品三種修十善 得生星月日天宮
    中品三種十善戒 四忉時分三天處
    上品三種十善業 得生都樂他化天
    如是九種欲界天 皆從三三十善來
六天身量壽命成婬頌
    四忉夜覩樂他化 如是六天初生時
    五六七八九十歳 如是形體膝化生
    身長半里一一半 二里二半及三里
    人間五十及百年 爲一晝夜成月歳
    以是日月數年歳 四王五百忉一千
    自上四天壽命等 重重倍増應當知
    六欲諸天皆染心 四忉地居形交婬
    時分相抱覩執手 化樂相咲化他視
欲界六天去海數量伽陀
    四王四萬由 忉利八萬旬
    時分十六萬 覩史三十
    化樂六十四 他百廿八萬
    如是六欲天 去海一一倍
    初二地居天 後四雲爲地
初欲界有六天。一四天王天。二忉利天已上二
爲地

三夜摩天。四覩史天。五化樂天。六他化自
在天已上四爲
空居天
第一四天王天亦有三種。一下三層級。二日
月星宮。三四大王天。一明下三層級者。倶
舍論云。蘇迷盧山有四層級。始從水際盡
第一層。相去十千踰繕那量。第二第三層亦
各十千量。此三層級傍出圍繞。最初層級出
十六千。第二第三八四等千量。最下藥叉神
名堅手所住。持鬘住第二。恒憍住第三。此
三皆是四大天王之所攝。起世經云。鉢手夜
叉宮。縱廣六十由旬。上二如次四十二十由
旬。七重欄楯七寶所成。樹林池沼衆鳥和鳴。
四大王天處及帝釋等宮青衣藥叉。並皆此
類大力鬼也。二明日月星宮。是亦名遊虚空
天古名逝宮。智度論云。修下之下品十善
生諸星宮。修下之中品十善生於月宮。修
下之上品十善生於日宮。并施燈明等。倶
舍論云。日月衆星齊妙高半。依風而住。謂
諸有情業増上力。共引風起。繞妙高山空
中旋環。運持日等令不停墜。日五十一踰
繕那。月五十踰繕那。星最小者唯一倶盧舍。
其最大者十六繕那。日輪下面頗胝迦寶。
火珠所成能熱能照。月輪下面頗胝迦寶。水
珠所成能冷能照。唯一日月普於四洲。夜半
日沒中晝夜有増減。四大王天天衆所住。若
空居者住日月等宮。若地居天住妙高層
級。七金山上亦有天居。是四天王所部
邑。即身量壽量同四王天三四大王天者。起
世經云。妙高半腹東面。提頭頼吒天王宮名
上賢。南面毘樓博叉天王宮名善現。西面毘
勒叉天王宮名善觀。北面毘沙門天王。
彼有三宮。一名毘舍羅婆。二名伽婆鉢帝。
三名阿荼槃多。此諸宮等普皆縱廣六十
由旬。七重欄楯七寶所成。若異生等修中之
下品十善則生其中。倶舍論云。蘇迷盧山第
四層級。去海四十千。傍出二千量。四大王天
及眷屬共所住止。又云。於中最下依地居
天。形交成婬與人無別。隨彼天中男女膝
上。有童男童女歘爾化生。彼天初生如五歳
人。生已身形速得成滿身長半里。其壽量
者。人間五十年爲彼一晝夜壽五百歳。依
華開合諸鳥鳴靜天衆寤寐建立晝夜。彼不
放逸當生自上。若放逸者便退墮故 二
明忉利天。忉利天者此云三十三天。倶舍論
云。去海八萬踰繕那。三十三天住蘇迷盧
頂。其頂四面各八十千。山頂四角各有一
峯。高廣量等五百踰繕那。有藥叉神名金
剛手。止住其中守護諸天。於山頂上有善
宮。面二千五百周萬踰繕那。金城量高一
踰繕那半。其地平坦赤金所成。倶用百一
雜寶嚴飾。是天帝釋所都大城。中殊勝殿。面
二百五十周千由旬。城外東北有圓生樹。三
十三天受欲樂處。外西南角有善法堂。諸
天時集詳論如法不如法事。起世經云。帝釋
宮外有三十三天宮。若異生等修中之中品
十善則生其中。倶舍又云。於中第二依地
居天。形交成婬與人無別。隨彼天中男女
膝上。有童男女歘爾化生。初生如六歳人。
生已速成身長一里。其壽量者。人間一百年
爲彼一晝夜壽命千歳。依華開合諸鳥鳴靜
天衆寤寐建立晝夜。彼不放逸當生自上。
若放逸者便退墮故 三夜摩天者此云時
分。依倶舍論去海十六萬踰繕那。此天依
空寶雲爲地。若異生等修中之上品十善
則生其中倶舍論云。夜摩天衆纔抱成婬。
隨彼天中男女膝上。有童男女歘爾化生。彼
天初生如七歳人。生已速成長一里半。彼不
放逸當生自上。若放逸者便退墮故 四
支多天者此云知足。依倶舍論去海
三十二萬踰繕那。寶雲爲地。下天放逸上天
闇鈍。故云知足。一生補處菩薩當生其中。
若異生等修上之下品十善則生其中。倶舍
云。執手成婬。隨彼天膝上。有童男女化生。
初生如八歳人速成長二里。彼不放逸當
生自上。若放逸者便退墮故 五化樂天者。
倶舍論云。去海六十四萬踰繕那。寶雲爲
地。樂受自化諸妙欲境。彼於自化妙欲境
中自在而轉。若異生等修上之中品十善則
生其中。樂變化天唯相向㗛㗛即成婬。謂彼
天膝上有男女化生。初生如九歳人速成長
二里半。彼不放逸當生自上。若放逸者便
退墮故 六他化自在天者。依倶舍論去海
一百二十八萬踰繕那。寶雲爲地彼於他化
妙欲境中自在而轉。故曰他化欲界頂也。
若異生等修上之上品十善則生其中。他化
自在相視成婬。隨彼天膝上有男女化生。
初生如十歳人速成長三里。彼不放逸當
生自上。若放逸者便退墮故 魔波旬天者。
起世經云。他化天上初禪之下。於中有魔波
旬宮殿。身光劣上勝下。威力自在與佛捔
力。屬他化攝更不別開
第二明色界 色界四禪十八天伽陀
    色界十八諸天等 皆由三種因縁生
    梵衆梵輔大梵天 此是三天名禪初
    寶雲爲地無天女 色界天中無晝夜
    身長半一一由半 壽命半劫一一半
第二靜慮
    少光無量極光淨 如是三天爲二禪
    厭下有漏麁苦障 欣二根本靜妙離
    下中上順生三天 身二四八踰繕那
    壽量二四八大劫 生上退下由放不
第三靜慮
    少淨無量遍淨天 如是三天名三禪
    厭下有漏麁等三 欣三五支靜等三
    身長十六三十二 六十四踰繕那量
第四靜慮
    無雲福生廣果天 無想無繁無熱天
    善現善見色究竟 此是九天名第四
    初三異生厭與欣 下中上住生初三
十八禪支頌
    初三各五支 二四各有四
    尋伺喜樂定 捨念知樂禪
    初五初五支 二五三根本
    淨喜樂一境 捨念各清淨
    不苦樂及定 如次二四四
色界十八天去海量伽陀
    二百五十六萬 五百一十二萬
    梵衆輔天如次 大梵住二淨中
    一千二十四萬 二千四十八萬
    四千九十六萬 少無極三天數
    八千百九十二 此是少淨去海
    一萬六千三百 八十四萬由旬
    三萬二千七百 六十八萬踰繕
    無量遍淨二天 去海數量配知
    六萬五千五百 三十六萬無雲
    十三萬千七十 二萬由延福生
    二十六萬二千 一百四十四萬
    廣果天之數量 無想天無別處
    五十二萬四千 二百八十八萬
    一百四萬八千 五百七十六萬
    二百九萬七千 一百五十二萬
    四百一十九萬 四千三百四萬
    八百三十八萬 八千六百八萬
    無繁無熱善現 善見究竟五天
    如次知去海量 初後二二倍數
    四欲三禪諸天 寶雲地四禪無
正理論八十云。生色界者有三縁故。一由
因力。謂於先時近及數修爲起因故。二由
業力。謂先曾造感上地生順後受業。彼業
異熟將起現前。勢力能令進起彼定。以若
未離下地煩惱必定無容生上地故。三法
爾力。謂器世界將欲壞時。下地有情法爾能
起上地靜慮。以於此位所有善法由法爾
力皆増盛故。諸有生在色界之中起靜慮
時。由上二縁及法爾力。若生欲界起上定
時。一一應知加由教力。由教力者謂人三
洲。天亦應聞微故不説。倶舍十一云。色界
天衆於初生時。身量周圓具妙衣服。一切天
衆皆作聖言。謂彼言詞同中印度。又云。色
界天中無晝夜別。但以劫數知壽短長。彼
劫壽短長與身量數等。謂若身量半踰繕那
壽量半劫。若彼身量一踰繕那壽量一劫。乃
至身量長萬六千壽量亦同萬六千劫。先列
靜慮天名自下依名具釋
初靜慮有三天。梵衆天梵輔天大梵天。第二
靜慮有三天。小光天無量光天極光淨天。第
三靜慮有三天。小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第
四靜慮有九天。無雲天福生天廣果天無想
天無煩天無熱天善現天善見天色究竟天」
梵衆天者。正理論云。大梵所有所化所領故
名梵衆。依論云。去海二百五十六萬踰繕
那。寶雲爲地。若異生等依初近分。世俗無
間厭欲有漏。麁苦障三隨一行相。諸解脱道
欣初根本五支靜慮。靜妙離三隨一行相。離
生喜樂下品順住則生其中。身長半踰繕那
壽量半劫。即二十中劫大半爲劫。生上退
下准説應知。梵輔天者。正理論云。於梵王
前行列侍衞故名梵輔。准論。去海五百一
十二萬踰繕那。寶雲爲地。若異生等依初世
道。厭欲有漏。麁苦障三隨一行相。諸解脱道
欣初根本五支靜慮。靜妙離三隨一行相。離
生喜樂中品順住則生其中。身長一踰繕那
壽量一劫。即四十中劫大半爲劫。生上退
下准説應知。大梵王者。正理論云。廣善所
生故名爲梵。此梵即大故名大梵。由彼獲
得中間定故。最初生故最後沒故。身長一踰
繕那半壽量一劫半。即六十中劫大半爲劫。
居梵輔天有高臺閣。名大梵天。一主所居
非有別地。如尊處座四衆圍繞。大梵梵輔
壽量身量無尋受等皆有別故。小乘唯凡大
乘亦聖故。初靜慮地等小千界 第二靜慮
三。小光天者。正理論云。自地天内光明最小
故名小光。准論去海一千二十四萬踰繕那。
寶雲爲地。若異生等依二近分。世道無間
厭下有漏麁三隨一。諸解脱道欣二根本四
支靜慮靜三隨一。定生喜樂下品順住即生
其中。身長二踰繕那壽量二劫。自此已上大
全爲劫。生上退下准説應知。無量光天者。
正理論云。光明殊勝量難測。故名無量光。
准論去海二千四十八萬踰繕那。寶雲爲
地。若異生等依二近分。世道無間厭下有
漏麁三隨一。諸解脱道欣二根本四支靜慮
靜三隨一。定生喜樂中品順住即生其中。身
長四踰繕那壽量四劫。生上退下准説應知。
極光淨天者。正理論云。淨光遍照自地處。故
名極光淨。准論去海四千九十六萬踰繕那。
寶雲爲地。若異生等依二近分。世道厭下
麁三隨一。諸解脱道欣二根本四支靜慮靜
三隨一。定生喜樂上品順住即生其中。身長
八踰繕那壽量八劫。生上退下准説應知。第
二靜慮等中千界 第三靜慮三天。小淨天
者。正理論云。意地受樂説名爲淨。於自地
中此淨最劣。故名小淨。准論去海八千一
百九十二萬踰繕那。寶雲爲地。若異生等厭
下有漏麁苦障三隨一。欣三根本五支靜慮
靜妙離三隨一行相。離喜樂定中下品順住
即生其中。身長十六踰繕那壽量十六劫。生
上退下准説應知。無量淨天者。正理論云。此
淨轉増難測故名無量淨。准論去海一萬
六千三百八十四萬踰繕那。寶雲爲地。若異
生等厭下有漏麁三隨一。欣三根本五支靜
慮靜三隨一。離喜樂定中品順住即生其中。
身長三十二踰繕那壽量三十二劫。生上退
下准説應知。遍淨天者。正理論云。此淨周普
故名遍淨。意顯更無樂能過此。准論去海
三萬二千七百六十八萬踰繕那。寶雲爲地。
若異生等厭下有漏欣三根本五支靜慮。離
喜樂定上品順住即生其中身長六十四踰
繕那壽量六十四劫。生上退下准説應知。第
三靜慮等大千界 第四靜慮九天。無雲天
者。正理論云。以下空中天所居地如雲密合。
故説名雲。此上諸天更無雲地。在無雲首
故説無雲。准論去海六萬五千五百三十六
萬踰繕那。若異生等厭下欣上四支靜慮。下
品順住即生其中。身長一百二十五踰繕那
壽量一百二十五劫。身壽倶減三者。異受順
究竟故。生上退下准説應知。故自上名不
動離八災患故。福生天者。正理論云。更有
異生勝福。方所往生故説名福生。准論
去海十三萬一千七十二萬踰繕那。若異生
等依四近分。厭下有漏麁三隨一。欣四根
本四支靜慮靜三隨一。中品順住即生其中。
身長二百五十踰繕那壽二百五十劫。生上
退下准説應知。廣果天者。正理論云。居在方
所異生果中。此最殊勝故名廣果。准論去
海二十六萬二千一百四十四萬踰繕那。若
異生等依四近分。厭下有漏麁三隨一。欣
四根本四支靜慮靜三隨一。上品順住即生
其中。身長五百踰繕那壽量五百劫。生上證
寂准説應知。無想天者。倶舍論云。有法能
令心心所滅。想爲滅首名無想天。謂廣果
天有高勝處。異生外道依彼靜慮。彼執無
爲眞解脱。起出離想而修此定。定是
善故能招彼天。身量壽量同廣果故。從彼
沒已必生欲界五趣不定。先修定行勢力盡
故。於彼不能更修定故。如箭射空力盡
墮故。無繁天者。正理論云。繁謂繁雜或謂繁
廣。無繁雜中此最初故。繁廣天中此最劣
故。准論去海五十二萬四千二百八十八萬
踰繕那。樂慧上流爲三縁故。受生現樂遮煩
惱退。必先雜修第四靜慮。如是有漏中間刹
那。前後刹那無漏雜故。下品三心生無繁
故。無熱天者。正理論云。已善伏除雜修靜慮
上中品障。意樂調柔離諸熱惱。故名無熱。
准論去海一百四萬八千五百七十六萬踰
繕那。樂慧上流爲三縁故。以彼等根最堪
能故。諸樂行中彼最勝故。如是有漏中間刹
那。前後刹那無漏雜故。中品六心生無熱
故。善現天者。正理論云。已得上品雜修靜
慮。果位易彰故名善現。准論去海二百九
萬七千一百五十二萬踰繕那。樂慧上流爲
三縁故。受生現樂遮煩惱退。必先雜修第四
靜慮。以彼等根最堪能故。諸樂行等彼最勝
故。如是有漏無漏雜故。上品九心生善現
故。善見天者。正理論云。雜修定障餘品至
微。見極清徹故名善見。准論去海四百一十
九萬四千三百四萬踰繕那。樂慧上流爲三
縁故。受生現樂遮煩惱退。必先雜修第四靜
慮。以彼等根最堪能故。諸樂行中彼最勝
故。如是有漏無漏雜故。然上勝品十二心現
前生善見故。阿迦膩吒天此云色究竟天。
色究竟天者。正理論云。更無色處於有色
中能過於此名究竟。准論去海八百三
十八萬八千六百六萬踰繕那。樂慧上流爲
三縁故。以彼等根最堪能故。諸樂行中彼
最勝故。如是有漏無漏雜故。然上極品經十
五心生究竟故。此色界頂上無色故
第三無色界自下唯
明異生
無色界天伽陀
    空識無所非非想 如是四處名無色
    依空識無近無間 厭下有漏麁等三
    欣空識無靜等三 四蘊爲身生其中
    非想異生如是念 唯有非想非非想
    與上相違寂靜妙 此是解脱生其中
    壽二四六八萬劫 三處上退亦逸不
    非非一處必生下 如箭射空力盡墮
正理八十云。生色無色總有二縁。一由因
力。二由業力。具引如前。諸有生在上二界
中起無色定。由因業力非法爾力。無雲等
天不爲三災之所壞故。若生欲界起無色
定於前二上加由教力。准上應知。無色
所居及有無色。大小乘等所説不同。起世經
云。阿迦尼上更有諸天。名空無邊等。又正
理論經部師云。然無色界心等相續無別有
依。上座部云。言無色界心與心所更互相
依。如三蘆束相依而住。倶舍論一切有云。無
色界中都無有處。以無色法無有方所。過
未來無色不住方所理決然故。但異熟
生差別有四謂空無邊等。此四非由處有
上下。但由生故勝劣有殊。對法諸師説。彼
心等依衆同分及與命根而得相續。大衆
部云。然無色界有細色身。阿含經云。舍利弗
入涅槃時。色無色天空中涙下如春細雨。波
闍波提入涅槃時。色無色天佛邊側立。然大
乘唯識論等。許無色界有定果色而無業
果通果色。故瑜伽五十三云。無色界中有定
境色能變一切。故五十四云。色無色天變
身萬億共立毛端。華嚴經云。菩薩鼻根聞
無色界宮殿之香。仁王經云。無色諸天所散
之華。華如須彌香如車輪。諸師不同具引
如上。若言無色容二界中。許有色者何
妨色上。無色界中天處有四。一空無邊處
天。二識無邊處天。三無處有處天。四非想
非非想處天 一空無邊處者。倶舍論云。修
加行時思無邊空。離第四禪生名空無邊
處。然異生等依空處近分。諸無間道厭下有
漏麁三隨一。諸解脱道欣空根本靜三隨一
即生其中。四蘊成身依命根衆同分。壽
二萬劫。生上退下准説應知 二識無邊處
者。倶舍論云。修加行時思無邊識。離空無
邊處生名識無邊處。然異生等依識處近
分。諸無間道厭下有漏麁三隨一。諸解脱道
欣識根本靜三隨一即生其中。四蘊成身
依命根衆同分。壽命四萬劫。生上退下准説
應知 三無所有處者。倶舍論云。修加行
時思無所有。離識無邊處生名無所有處。
然異生等依無所有處近分。諸無間道厭下
有漏麁三隨一。諸解脱道欣無所有根本靜
三隨一即生其中。四蘊成身依命根衆同
分。壽六萬劫。生上退下准説應知 四非想
非非想者。倶舍論云。由想昧劣。謂無明勝
想得非想名。有昧劣想故名非非想。然異
生等依非想非非想處近分。修加行時作
如是念。諸想如病如箭如癕。若想全無便
同癡闇。唯有非想非非想中與上相違寂靜
美妙。解脱道滿即生其中。四蘊成身壽八萬
劫。此爲有頂後生下故
此是天乘有二種義。一淺略二深祕。初淺略
如前説。深祕者。後眞言門是也。所謂嬰童
無畏住心者。是所謂天乘。若只解淺略義
則沈淪生死不得解脱。若解眞言實義。則
若天若人若鬼畜等法門皆是祕密佛乘。故
文云我則天龍鬼等云云 言我則大日如來。
大日經有諸天人鬼等眞言。其數無量。如是
眞言五字爲本。彼五字眞言曰
ta@mha@mpa@mha@mya@m
初字如如上有空點。即如如不可得同於大
空。具説如別。又有諸世天等普明心眞言
lok@alok@akar@ayacommasarvatevan@agayak@sagandha
rv@acommaasuragaru@daki@mdaracommamahoragacommadi
commah@rdayacommatyakayacommavicitragaticommasv@ah@a
若廣説者。三界中二十八種天各各有眞言。
若略攝者皆攝此一眞言。外金剛部雖其數
無量。而攝五類八部盡。盧迦盧迦。世間即
是暗冥之義 所謂無明。此字倶皆有阿聲。
即本無義。無暗即是眞實明也。阿盧迦是明。
迦羅作也。所謂是照義作明也。以作明相
現此八部等普現之身。而除彼暗使作明
行令世間明。薩嚩一切。提婆天。那伽龍。夜
乞叉健闥嚩阿修羅掲露荼緊那羅摩呼羅
伽。並八部名。儞等諸部攝。訶㗚馱夜心。那也
伽沙也攝也。攝此八部等心而令作明。費
只多囉掲帝種種行也。亦是巧色之義。隨類
示現一切可愛樂身名巧色。亦是雜色義。
以種種行種種雜色法門。爲除世間之暗。
即是諸明中無比義。顯句義如是。若深祕釋。
一一字皆以字門義釋。且初lo一字爲體。
即是一切諸法相義爲字相。字義者。一切諸
法相不可得義。言一切世間縁起之法具種
種色種種種形種相。若入阿字門悉離一切
相 離相之相無相不具。是則法身普現色
身。各各具四種曼荼羅。若有衆生能解此
義。則世天眞言與大日眞言無二無別。若不
解深祕則觸途爲縛。不得出生死證解
脱。一一字門應如是釋。所有人天外道等無
量法教。皆悉攝一lo字眞言盡。誦此一字
即爲持一切人天法門。若解深祕義。從此
門則證法界身。故經云。世尊得一切智智。
爲無量衆生廣演分布。隨種種趣種種性
欲種種方便道。宣説一切智智。或聲聞乘道。
或縁覺乘道。或大乘道。或五通智道。或願生
天。或生人中及龍夜叉乾闥。乃至説生
摩睺羅伽法。各各同彼言音。住種種威儀。
而此一切智智道一味。所謂如來解脱味。又
云。又現執金剛普賢蓮華手菩薩等像貌。普
於十方宣説眞言道句法。所謂初發心乃
至十地次第此生滿足。言等者。八部天鬼
等外金剛部也。又大毘盧舍那如來。説諸佛
菩薩天龍鬼等眞言印訖。即告祕密主言。
如是上首諸如來印。從如來信解生。即同
菩薩之幖幟。其數無量。乃至身分擧動住止。
應知皆是密印。舌根所轉衆多言説應知皆
是眞言
祕密漫荼羅十住心論卷第三



祕密曼荼羅十住心論卷第四
唯蘊無我住心第四
初大意者。夫尺蠖申而還屈。車輪仰而亦低。
非想八萬上射空下墮。外道三昧欲盡有還
沒。雖願出欲之術。未得斷縛之劍不解
人我之空。何覺法空之理。是故流轉生死
不得涅槃。大覺愍其如是説解脱道。遮生
空於唯蘊。譬我倒於幻炎。二百五十戒防身
口非。三十七菩提習身心善。告時則三生
六十。示果則四向四果。説識唯六種。攝法
則五位。四諦四念瑩其觀。六通八解得其
證。厭怖生死灰滅身智。欣仰湛寂等同虚
空。是則聲聞自利之行果。羊車出欲之方便。
大體如此
二攝教者。大日尊告祕密主言。越世間三
妄執出世間心生。謂如是解了唯蘊無我。
釋云。諸外道等計有我我所。因如是妄
執不出生死。雖生非想非非想處還復墮
落。故佛爲求聲聞者説人空法有之理。所
謂人則人我等。法則五蘊等法。此唯蘊無我
一句中。攝一切小乘法盡。故今聲聞乘名
唯蘊無我住心
三明三昧者。大日經云。復次祕密主。聲聞
衆住有縁地。識生滅除二邊。極觀察智得
不隨順修行因。是名聲聞三昧道者。如阿
毘曇明。九想八念背捨勝處一切入三三昧
等皆名住有縁地。依此等三昧爲方便故。
令其心恬然而靜。得正觀察覺世間出世
間法皆悉有因有縁。世間以集爲因以苦
爲果。出世間以道爲因以滅爲果。毘尼中
擧要言之。所謂諸法從縁起。如來説是因。
彼法因縁盡。是大沙門説也。以知因縁生
滅故。滅有無見遠離斷常二邊。得眞諦智
生故名極觀察智。以能極観察故不倒不
謬。故名爲諦也。從無明至老死。此有故彼
有。此生故彼生。乃至輪迴無際。若隨此而輪
轉。名之爲順。既見四眞諦已。背生死流
隨行聖道。乃至能自記説我生已盡梵行已
立所作已辨不受後有。是名不隨順。如是
種種不隨順行。要三昧爲因故。曰得不隨
順修行因。聲聞三昧。雖復諸部異説種種不
同。但合如是法印者即名正行。若無如是
印者是名邪行也
四釋名者。華嚴經云。上品十善修自利行。
以智慧狹劣怖三界闕大悲。從他聲聞而
得解了。故名聲聞
五地位者。大乘同性經云。聲聞有十地。一者
受三歸地。二者信地。三者信法地。四者内凡
夫地。五者學信戒地。六者八人地。七者須陀
洹地。八者斯陀含地。九者阿那含地。十者阿
羅漢地。是名十種聲聞之地。瑜伽論聲聞地
與倶舍論廣略爲異。速即三生遲六十劫。
前七方便從淺至深。斷見修惑立四沙門
果。五停心四念處四聖諦。七支別解脱戒是
學處也。五停心觀者。多貪衆生修不淨
觀。乃至多尋思衆生修持息觀。初不淨觀
有二。一別二通。別治四貪者。論云。修不淨
觀正爲治貪。然貪差別略有四種。一治顯
色貪。縁青瘀等修不淨觀。二治形色貪。縁
被食等修不淨觀。三治妙觸貪。縁蟲蛆
等修不淨觀。四治承奉貪。縁屍不動修不
淨觀。通治四貪者。若縁骨鎖修不淨觀。通
能對治如是四貪。治多尋伺言息念者。阿
那阿波那。謂持息入謂持息出。別相念住
者。依已修成滿勝止觀修四念住。如何修
習四念住耶。觀身念住以自共相。謂觀於
身皆不淨性。觀受念住以自共相。一切有
漏皆是苦性。觀心念住以自共相。一切有
爲皆無常性。觀法念住以自共相。及一切
法空無我性。總相念住者。彼觀行捨總觀所
縁身等四境修四行相。居縁總雜法念住
中觀身受心法總修無常觀。居縁總雜法
念住中觀身受心法總修苦觀。居縁總雜
法念住中觀身受心法總修空觀。居縁總
雜法念住中觀身受心法總修無我觀。煗
善根者。分位長故。能具觀察四聖諦境。及能
具修十六行相。觀苦聖諦修四行相。一無
常二苦三空四無我。觀集聖諦修四行相。
一因二集三生四縁。觀滅聖諦修四行相。
一滅二靜三妙四離。觀道聖諦修四行相。
一道二如三行四出。頂善根者。如山頂故。
此亦如煖此轉勝故更立頂名。忍善根者。
於四諦理此最勝故無退墮故。然此忍法
有下中上。下品忍者。謂具觀察四聖諦境。
修十六行具縁三界。中品忍者。欲色無色
聖諦行相。漸減漸略乃至二念欲苦諦境。
上品忍者。從中無間起勝善根。一行一刹
那名上品忍。世第一法。如上品忍欲苦一
行唯一刹那。離同類因引聖道生。故名最
勝。四沙門法者。諸無漏道是沙門性。懷此
道者名曰沙門。以能勤勞息煩惱故。須
陀洹者。謂縁欲界苦聖諦境。有無漏攝法智
忍生。乃至道類智名預流果。斯陀含者。謂欲
修惑斷一至六。一往天上一來人間。而般
涅槃名一來果。阿那含者。斷欲九品。此類
有七。行色有五。行無色四。必不還來名
不還果。阿羅漢者。謂從初定一品爲初。至
斷有頂第九無間金剛喩定。至盡智生成
阿羅漢。不受生故
聲聞藏法門并修證位次略有八門。第一明
二十部異執。第二明所立法門。第三明進修
位。第四明斷惑依地。第五明所斷惑。第六
明斷惑得果。第七明定不定性。第八明理
無大小
第一明二十部異執者。依宗輪論等。自有
二十部。文殊問經頌曰
    摩訶僧祇部 分別出有七
    體毘履十一 是謂二十部
    十八及本二 皆從大乘出
    無是亦無非 我説未來起
具釋如餘。然此二十部攝爲六宗。一我法倶
有宗。此宗所計我之與法二種皆有此有六
部。犢子
賢正量密林山
胄經量法上部
二有法無我宗。此宗所執法則實
有我則爲無此有四部。一切有
多聞雪山飮光部
三法無去來宗。此
宗所執現法是有去來爲無此有七部大衆鷄胤制
多山西山北山化地法

四現通假實宗。此宗計世出世法皆通假
名及以眞實此有一部
即説假説
五俗妄眞實宗。世法顛
倒但有假名。出世非倒法是眞實此有一部即。
説出世部
六諸法但名宗。此宗所計若世間法若出世
法。但有假名而無實體此有一部
即一説部
第二明所立法門者。准倶舍等論。總有七
十五法攝一切法盡。總束此法以爲五位。
作頌
    色十一心一 心所四十六
    不相應十四 無爲法三種
色十一者。五根五境無表色也。五根者。倶舍
頌曰
    彼識依淨色 名眼等五根
五境者。倶舍頌曰
    色二或二十 聲唯有八種
    味六香四種 觸十一爲性
無表色者。不可見無體色。心王一者。倶舍第
四云。集起名心思量名意了別名識。王者
集起三業得自在故。心所四十六者。此有
六位
一大地法有十。倶舍頌曰
    受想思觸欲 慧念與作意
    勝解三摩地 遍於一切心
二大善地法有十。倶舍頌曰
    信及不放逸 輕安捨慚愧
    二根及不害 勤唯遍善心
三大煩惱地法有六。頌*曰
    癡放逸懈怠 不信惛沈掉
四大不善地法有二。頌*曰
    無慚及無愧 唯遍不善心
五小煩惱地法有十。頌*曰
    忿覆慳嫉惱 害恨諂誑憍
六不定地法有八。頌曰
    尋伺及悔眠 貪瞋與慢疑
不相應十四者。頌曰
    得非得同分 無想二滅定
    命根與四相 及名句文身
無爲法三種者。頌曰    虚空及二滅
此七十五法攝盡三科門。言三科者倶舍頌曰
    聚生門種族 是蘊處界義
第三明進修位者。總有五位。一順解脱分
亦名資
糧位
二順決擇分位亦名加
行位
三見道位。四
修道位。五無學位。初順解脱分者。解脱即涅
槃。體離諸縛故。此位順彼故得是名。如何
種殖解脱分善。謂諸有情生在人中。或施
一食或持一戒。深樂解脱願力所持便名
種殖解脱分善。正理云。初修行者。當於解
脱具深意樂。觀涅槃徳背生死過。先近
善友爲衆行本。倶舍二十三云。諸有創殖
順解脱分。極速三生方得解脱分。謂初生
起順解脱分。第二生起順決擇分。於第三
生便入聖乃至得解脱。譬如下種苗成
結實三位不同。身入法性成就解脱三位
亦爾。此言三生據極速者説。若極遲者
即六十劫。非遲非速中間可知。二明順
決擇分。於中分二。初明進修加行。二正
明順決擇分。初加行有三。一住清淨戒
修習三慧。二修持身器。三入修要門。倶
舍二十二云。諸有發心將趣見諦。應先安
住清淨尸羅。然後勤修聞所成等等思修
所成也
 
世親釋此三慧相言。謂修行者依聞至教。
所生勝慧名聞所成。依思正理所生勝慧
名思所成。依修等持所生勝慧名修所成。
二修持身器者。論云。身器清淨略由三因。
何等爲三。一身心遠離。二喜足小欲。三住四
聖種。身遠離者離相雜住。心遠離者離不善
二喜足小欲者。言喜足者。無不喜足。
言小欲者謂無大欲。無貪善根以之爲性。
三住四聖種者。一於衣服喜足聖種。二於
飮食喜足聖種。三於臥具喜足聖種。四於
有無有樂斷煩惱樂修聖道。皆以無貪喜
足爲體。論云。爲顯何義立四聖種。爲求
解脱歸佛出家云云 三入修要門者。見道前
有七方便。此七方便遊踐聖諦。能超生死
證涅槃果。一五停心觀。二別想念處。三總想
念處。四煗。五頂。六忍。七世第一法。五停心
觀者。一多貪者修不淨觀。二多瞋者修慈悲
觀。三多癡者修縁起觀。四多著我者修界分
別觀。五多尋伺者修數息觀。以此五種停
息其心名五停心。雖有此五入修之要唯
有二門。一不淨觀二持息念。故倶舍頌曰
    入修要二門 不淨觀息念
    貪尋増上者 如次第應修云云
婆沙云。不淨觀持息念。於佛法中爲涅槃
甘露門云云 此不淨觀體是無貪。縁不淨境
對治貪心。從境爲名名不淨觀。此觀能治
四種境貪。謂縁青瘀修不淨觀治顯色貪。
縁被食等修不淨觀治形色貪。縁蟲蛆等
修不淨觀治妙觸貪。縁屍不動修不淨觀
治供奉貪。若縁骨瑣修不淨觀。通能對治
如是四貪。所依地者通依十地。謂四靜慮四
近分中間欲界。其所縁者。唯縁欲界所見顯
形。由此故知是人趣中三洲除北。若是生法
能縁自世。若不生法通縁三世。既與勝解
作意相應唯是有漏。有離染得及加行得。若
尋増者修持息念。論云。言持息念者。即契
經中所説阿那阿波那念。言阿那者謂持
息入。是引外風令入身義。阿波那者謂持
息出。是引内風令出身義。此觀以慧而爲
體性。言持息念者。慧由念力觀此爲境故
爲名也。此相圓滿總有六位。一數二隨三止
四觀五轉六淨。廣如婆沙等説。別相念處觀
者。七方便中第二方便。此別相念住體有三
種。一自性念住。以聞思修三慧爲性。故倶
舍云。自性念住以慧爲體。此有三種謂聞
等所成。二相雜念住。以慧所餘倶有相應法
爲體。三所縁念住。以慧所縁七十五法爲
體。前説不淨持息是聞思慧。即入修慧之
方便門。由此二門心便得定。修舍摩他毘
鉢舍那舍摩他此云止。毘鉢舍那此云觀。
即是修習定慧二行。以自相共相觀身受
心法。此身受心法各別自相名爲自相。一切
苦集有爲皆無常性。一切苦集有漏皆是苦
性。一切有爲之法定空非我性名爲共相。身
自性者大種造色。受心自性如自名顯。法自
性者七十五法中除身受心餘六十二法。是
即別相法念住境念住。於境令心不散故
名念住。總相念者。即七方便中第三方便。以
慧爲性。彼觀行者。居縁總雜法念住中。總
觀所縁身等四境修四行相。所謂無常苦
空無我。故名總相念住。此順解脱分善根。
遇佛出世唯人三洲方能種之。廣如論説。
煗法者。是七方便中第四方便。謂修習總縁
共相法念住。漸次成就至上上品。從此念
住上上品。後有順決擇分善根生名爲煗。
以慧爲性。此法初起譬如鑚火煗爲前相。
眞智亦爾。義喩相似故立煗名。是法能燒煩
惱惑薪。道前相義如火前相。從相立名故
名爲煗法。此煗善根分位長故。能具觀察四
聖諦境。乃至具修十六行相。觀於苦諦有
四行相。謂非常苦空非我。觀於集諦有四
行相。謂因集生縁。觀滅聖諦有四行相。謂
滅靜妙離。觀道聖諦有四行相。謂道如行
出。是爲十六。具如倶舍。頂法者。是七方便
中第五方便。此前煗善根有下中上品。漸次
増長至第三品成滿之時。有善根生名爲
頂法。此法亦以慧爲自性。此轉勝煗更立
異名。前二種善根中此法最勝。故名頂法。或
由此是進退兩際猶如山頂進向山南退
還山北故名爲頂。故婆沙云。煗不受邪教。
頂不斷善根。忍不墮惡趣。世第一法不作
凡夫。倶舍論文稍異也忍法者。七方便中第
六方便。彼頂善根下中上品。漸次増上至第
三品成滿之時。有善根生名爲忍法。此法
亦以慧爲自性。四諦能忍可中形於煗頂。
要勝故名之爲忍。然此忍法有上中下。
下中二品與頂法同。謂觀四聖諦境及能
具修十六行相。然於下品具三十二。中漸
漸略。上品唯觀欲界苦諦。與世第一相隣
接故。世第一法者。是七方便中第七方便。此
上品忍無間有善根生名爲世第一法。此法
亦以慧爲自性。同上品忍縁欲界苦諦。
行修一行相唯一刹那。此有漏故名爲世
間。形後最勝故名第一。對前作等無間縁。
有士用力離同類因引生聖道爲士用果
故名第一。此四善根亦名順決擇分。以修
慧爲體。皆依六地。謂四靜慮未至中間。欲
界中闕無等引故。無色亦無。以無煗等
四種善根見道眷屬。又無色界不縁欲界故
無見道。以見道中欲界之苦先應遍知故。
欲界集先應斷故。此四善根是有漏故。能感
色界五蘊異熟。故涅槃云。是法報得色界五
蘊。然爲助滿作圓滿因。感得喜樂捨受心
心所法色觸二處四相及得。不能作牽引
因感命根衆同分眼等五根。増背有故
第四明斷惑依地者。四禪三空未至中間九
地爲依。若次第者。唯依未至地斷三界惑
盡。若超越者。依四根本未至中間亦皆能
斷。此所依不定謂聲聞種姓若依未至定起
煗。即依此地起頂忍世第一法入正性離
生。乃至若依第四靜慮起煗即依此地起
頂忍世第一法入正性離生。或復依餘地
者。若依未至定起煗。彼依初靜慮起煗頂
忍世第一法入正性離生。乃至第四靜慮亦
爾。見所斷惑令諸有情墮諸惡趣受諸劇
苦。譬如生食久在身中能作種種極苦惱
事。是故此惑説名爲生。見道能滅故名離
生。復次有見等惑。剛強難伏如狩&T014461;悷。故
説名生。見道能滅故名離生。自餘之義廣
如婆沙
第五明所斷惑者。所迷不同有二。理事。迷
理煩惱名爲見惑。迷於事者名爲修惑。迷
理惑者。且迷苦諦。起十煩惱。謂身邊二見
邪見見取戒禁取貪瞋慢疑無明。迷於集諦
起七煩惱。謂邪見見取貪恚慢疑無明。迷於
滅諦起七煩惱與集諦同。迷於道諦起
八煩惱。謂邪見見取戒禁取貪瞋慢疑無明。
迷於事法起四煩惱。謂貪恚慢無明。此欲
界中總有三十六。色界除恚有三十一。所
以者何。彼界定地心皆軟滑無違情事故不
起恚。無色亦爾有三十一。迷事煩惱欲界
具四。上二界中各三除恚有六。故三界迷
理煩惱有八十八。迷事煩惱總有十種故。
三界中總有九十八使也
第六明斷惑得果者。見道位前順決擇分。雖
觀四諦而由未斷見所斷惑未見眞諦。
自此已去以無漏道斷迷理惑親見諦理
得見道名。此位亦名正性離生。此見道已上
聖有二十七。總頌*曰
    信見身慧倶 向果各有四
    七反家并種 中生有無上
    退思護住法 堪達并不動
總以有爲無漏五蘊擇滅無爲六法爲體。得
果二種。一者次第二者超越。且説次第後
論超越。次第行者在於忍位。依未至禪修
於八諦十六觀行。略至唯觀於欲界苦。次世
第一刹那心。後以苦法忍爲無間道。乃至
道類智解脱。總有八無間八解脱。第八無間
爲近無間。第八解脱一刹那中盡斷三界見
諦煩惱。唯是無漏頓斷九品見所斷惑故。修
道有二。通用有漏無漏道故證須陀洹果。
須陀洹者名爲預流。問曰此預流名爲目
何義。若初得聖道名爲預流者。即預流名
四向四果八人之從後向前數。應目初向
第八人也。又釋八忍中從後向前數苦
法忍應爲預流。答此預流名目得初果不
目第八。見道位中聖者有二。一隨信行二
隨法行。由根利鈍故立此名。隨信行者。由
信隨行名隨信行。隨法行者。彼於先時由
自披閲契經等法。隨行義故故立此名。修道
位中諸鈍根者轉名信解。諸利根者轉名見
至。欲界修惑有其九品。色界初禪有九品。
乃至非想亦有九品。即是九九八十一品。失
徳各分九品。謂下下下中下上。中下中中
中上。上下上中上上。應知故此中下下品
道勢力能斷上上品障。如是乃至上上品道
勢力能斷下下品障。上上品等諸能治徳初
未有故。此徳有時上上品等失已無故。欲界
修惑九品之中。依未至定斷初一品乃至五
品名斯陀含向。斷第六品第六解脱道起
證斯陀含果。唐云一來。此人一來人間而
般涅槃故名一來。向天亦爾。薄貪瞋癡。唯
有下品三品惑故。斷欲界惑七八品者名
阿那含向。斷第九品盡第九解脱道證阿那
含果。唐云不還。必不還來生欲界故。亦名
五下結斷。那含有七。一中般二生般三有行
四無行五上流六樂慧七樂定。樂慧者。生色
淨居有五那含是。樂定者。斷色界惑生無
色界名曰上流。斷彼初品而至非想第九
品無礙道來名羅漢向。斷彼非想第九惑
盡解脱道中證羅漢果。羅漢有六。一退法二
思法三護法四安住法五堪達法六不動法。
於此六中前之五種。從先學位信解姓生。
即此總名時愛心解脱。要以待時及解脱
故。不動法者。此即名爲不動心解脱。以無
退動及心解脱。亦説名爲不時解脱。以不
待時及解脱故。此從學位見至姓生。此羅
漢果有二涅槃。一者有餘二者無餘。斷結
惑盡身智猶存名曰有餘。身智倶亡名曰無
餘。此之四果總名沙門
第七明定不定性者。得應果人有二種別。
一定性二不定性。若定性者。住於此位灰身
滅智入無餘界。不定性者。遇善智識迴心
向大受變易身。修於大行終成正覺。瑜伽
論疏云問諸阿羅漢住有餘依涅槃界中。住
何等心於無餘依般涅槃界當般涅槃耶。
答於一切相不復思惟。正思眞如界漸
入滅定滅轉識等。次異熟捨所依止。由
異熟識無有取故。諸識等不謂得生。餘
法清淨無爲離垢眞如法界在。若依此文一
切阿羅漢於無餘依涅槃界中。欲般涅槃時
要入滅盡定。方次即般無餘涅槃。問若爾慧
解脱阿羅漢應不般涅槃。答有二釋。廣如
疏述
第八明理無分隔者。宣律師云。原夫大小
二乘理無分隔。對機設藥除病爲先。故鹿
野初唱本爲聲聞。八萬諸天便發大道。雙林
告滅終顯佛性。而有聽衆果成羅漢。以
此推之。悟解在心不唯教指。故世尊處世
深達物機。凡所施爲必以威儀爲主云云 
勝鬘經云。毘尼者即大乘也云云智度論云。八
十部尸羅波羅蜜云云摩耶經云。年小比丘親
於衆中毀呰毘尼。當知是爲法滅之相
云云又云。初心大士同聲聞律儀。護譏嫌戒
性重無別云云 大般若經云。佛於鹿野初
轉法輪。無量衆生發聲聞心。無量衆生發
縁覺心。無量衆生發菩提心。證於初地二地
三地乃至十地云云如是文證非一。如上聲
聞人所修所證也。四阿含等經二百四十部六
百一十八卷。摩訶僧祇及根本有部等律五
十四部四百十六卷。大毘婆沙發智六足等
論三十六部六百九十八卷。是其所宗三藏
法門也。我聖朝所見傳數如此。天竺所有
甚多。然其要旨不出此。是則所謂羊車也 
喩曰。大日經有聲聞眞言。眞言曰
hetupratyayavigatakarmanirjatah@u@m
初醯字有訶聲是行是喜即聲聞行。有伊
聲即聲聞三昧也次覩字有多聲即聲聞所
入如如也。有鄔聲三昧也。次有鉢字。聲聞
所見第一義諦。帶羅字即小乘所離六塵。帝
也乘如之義也是聲聞所乘之乘。毘有縛聲
是縛也縛則煩惱。有伊聲則無縛三昧掲多
離也行也。已下怖障義。聲聞人厭怖生死極
切故。此眞言是法佛如來。大悲願力爲利有
情説之。若有衆生應以此法入道者。令
從此門入大悲藏。是則法界一門法身一
徳。若得此意聲聞乘即是佛乘無二無別。若
不可知者。則菩薩之毒大士之魔。不可不

祕密曼荼羅十住心論卷第四



祕密曼荼羅十住心論卷第五
拔業因種住心第五
拔業因種心者。麟角之所證部行之所行。觀
因縁於十二厭生死乎四五。見彼華葉覺
四相之無常。住此林落證三昧於無言。業
惱株杌猶此而拔。無明種子因之而斷。爪犢
遥望不近。建聲何得窺窬。游泳湛寂之潭
優遊無爲之宮。自然尸羅無授而具。無師智
慧自我而獲。三十七品不由他悟。蘊處界善
不待藍色。身通度人不用言語。大悲闕無
方便不具。但自盡苦證得寂滅。故經云。拔
業煩惱株杌無明種子生十二因縁。又云。是
中辟支佛復有小差別。謂三昧分異淨除於
業生
釋云。謂十二因縁者。守護國界經云。復次
善男子。如來於一切靜慮解脱等持等至。伏
滅煩惱生起因縁皆如實知。佛云何知謂知
衆生煩惱生起。以何因生以何縁生。滅惑
清淨何因能滅何縁能滅。此中煩惱生因縁
者。謂不正思惟。以此爲其因無明爲縁。無
明爲因行爲縁。行爲因識爲縁。識爲因名
色爲縁。名色爲因六處爲縁。六處爲因觸
爲縁。觸爲因受爲縁。受爲因愛爲縁。愛爲
因取爲縁。取爲因有爲縁。有爲因生爲縁
生爲因老死爲縁。煩惱爲因業爲縁。見爲
因貪爲縁。隨眠煩惱爲因現行煩惱爲縁。
此是煩惱生起因縁。云何衆生滅諸煩惱所
有因縁。有二種因有二種縁。云何爲二。一
從他聞種種隨順法聲。二者内心起於正
念。復次有二種因有二種縁。能令衆生清
淨解脱。謂奢摩他心一境故。毘鉢舍那能善
巧故。復次有二種因有二種縁。不來智故如
來智故。復有二種因縁。微細觀察無生理故
近解脱故。復有二種因縁。具足行故智慧
解脱現在前故。復有二種因縁。謂盡智故無
生智故。復有二種因縁。隨順覺悟眞諦理
故。隨順獲得眞諦智故。此是衆生除滅煩
惱清淨因縁。如來悉知。復次善男子。煩惱因
縁無有數量。解脱因縁亦無有數量。或有
煩惱能與解脱以爲因縁。觀實體故。或
有解脱能與煩惱以爲因縁。生執著故。
又云。縁覺觀察因果。住無言説法不轉無
言説於一切法證極滅語言三昧
釋云。業者惡業。因則十二因縁。種者無明種
子。如聲聞極觀察智解了唯蘊無我。以厭
怖心重故。疾斷煩惱自證涅槃不能分
拆推求十二因縁實相。辟支佛智慧深利故。
能以總別之相深觀察之。見一切集法皆
是滅法。此與聲聞異。又辟支佛觀一切集
法皆悉如涅槃相。於種種有爲境界中。皆亦
戲論風息能證此二種三昧。故拔業煩惱株
杌及無明種子。是則辟支佛學處證處。此拔
業因種一句中。悉攝辟支佛乘盡。故縁覺乘
名拔業因種住心。華嚴經云。上品十善
利清淨。不從他教自覺悟故。大悲方便不
具足故。悟解甚深縁生法故。大乘同性經
云。辟支佛有十種地。一者苦行具足地。二
者自覺甚深十二因縁地。三者覺了四聖諦
地。四者甚深利智地。五者八聖道地。六者覺
了法界虚空界衆生界地。七者證寂滅地。八
者六通地。九者徹祕密地。十者習氣漸薄地。
是名十種辟支佛地。瑜伽論第三十四云。云
何獨覺地。當知此地有五種相。一者種姓二
者道三者習四者住五者行。云何獨覺種姓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324 325 326 327 328 329 330 331 332 333 334 335 336 337 338 339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