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胎藏金剛菩提心義略問答鈔 (No. 2397_ 安然抄 ) in Vol. 75

[First] [Prev+100] [Prev] 497 498 499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510 511 512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諸佛同一體復作是念。我今奉獻諸供具
一一諸塵皆實相。實相周遍法界海。法界
即是諸妙供供養自他四法身。三世常恒普
供養。不受而受哀攝受此偈高野和尚
命上船之日。留唐小師追所馳送。大唐
有云。青青翠竹總是法身。欝欝黄華無非般
若。豈非此義乎。天台判云。一色一香無非
道色塵法界皆作佛事。尤合此宗
胎藏金剛菩提心義略問答抄卷第二
  保安五年三月二日書了一校了點校了
  金剛佛子順禪

胎藏金剛菩提心義略問答抄
第三

  五大院抄
第三卷中第五。行願門餘。上卷此門爲四之
中四立行中亦二。一大日宗立行願。上卷已
畢。今此卷中二金剛頂三門行相自三。一行
願門行相。二勝義門行相中辨五姓成佛
義。五障義。五種三摩耶義。五種犯三摩耶義。
三三摩耶義。順世八心違世八心義。百六十
心義。三劫十地義。六無畏義。十縁生義。五
種三昧道義。三三摩地門行相有二。一大日
經三摩地行相亦二。一總釋大日三摩地行
相。二別釋亦三。一略説三部。二處中十院。
三廣説二十七部。標章雖三今文但釋略
説三部三摩地行相中辨諸方諸尊因縁名
義種子不同義。字印形三種佛身義
問。金剛頂菩提心論三門行相云何 答。初
心行者未具深智。必須教行二門修行。
成立故一一門釋彼二門
問。且行願門教行云何 答。眞言門行者先
從祕密一乘行阿闍梨及從大乘經卷當
知一切衆生皆當成佛亦不成佛之義。即
此論云。華嚴經云。無一衆生而不具眞如
智慧。但以妄想顚倒執著而不證得。若離
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則得現前云云
當學此等悉有佛性大乘經論以爲誠憑
而起願行。今有眞言宗人本學法相一分不
成經論章疏舊執難改自違今教。一行和上
元是天台一行三昧禪師能得天台圓滿宗
趣。故凡所説文言義理動合天台。不空三藏
門人含光歸天竺日。天竺僧問。傳聞彼國
有天台教理致圓滿。可須翻譯將來此方
云云此三藏旨亦合天台。今或阿闍梨云。
欲學眞言先共學天台。而門人皆瞋云云
教門也。論云。所言利益者眞言行人知一切
有情皆含如來藏性皆堪任安住無上菩提。
是故不以二乘之法而令得度。勸發一切
有情悉令安住無上菩提。是名利益無餘
有情界也。此行門也。又法華云。不輕菩薩凡
見四衆禮拜而言。我深敬汝等不敢輕慢。
汝等皆行菩薩道當得作佛。又梵網云。一
切男子皆是我父。一切女人皆是我母。又鴦
掘云。一切男子皆是兄弟。一切女人皆是
妹。佛性同故。是教門也。論云。所言安樂者
行人既知一切衆生畢竟成佛故不敢輕慢。
又於大悲門中。尤宜撫救。隨衆生願而
悋惜。安存悦樂。既親近已信任師言因
其相親亦可教導。衆生愚矇不可強度。眞
言行人方便引進*文此行門也
問。天台云。藏通三乘別圓菩薩合爲四乘。眞
言行者既知一切衆生有祕密乘之性故不
可以前四乘法得度。唯眞言門當令得度。
何故論云不以二乘之法得度又今我
國八宗分門不肯受學。若任所執不可
終轉。眞言行人當如何導 答。法華盛明
會三歸一。而經多云方便説三。攝論云。成
立法有三種。一立小乘。二立三乘。三立一
乘。華嚴判云。小乘三乘爲方便二云云此論
勝義門云。凡夫外道二乘菩薩皆可厭棄。義
釋三昧耶戒中亦云。説法有四。所謂三乘
及祕密乘。故論云菩薩入法雲地已。爲利他
故更入乾惠地等。知論云不以二乘法者是
棄小乘三乘之二乘法又法華云。若於
此經不生信心當於如來餘深法中示教
利喜。文句云。當別教中而利導之。今大
日經以普門身於十方界説五乘法。待其
機熟引入此教。故須諸宗固執不可必奪。
隨其情樂以彼經論説五乘法以爲眞
實。若有迴心方説此法
問。論引大日經供養次第法云。若無勢力
廣饒益住法但觀菩提心。佛説此中具萬
行滿足白淨淳淨法。若爾眞言行者直修三
密應滿萬行滿萬行時先至何位耶
答。大日經第三劫滿功徳文云。眞言門修行
菩薩行諸菩薩無量無數百千倶胝那庾多
劫積集無量功徳智慧方便具修諸行無
量智慧方便皆悉成就。義釋云。如餘教中菩
薩行於方便對治道次第漸除心垢。經無
量阿僧祇劫或有得至菩提或不至者。今
此教菩薩則不如是。直以眞言爲乘超入
淨菩提心門。若見此心明道時諸菩薩無數
劫中所修福慧自然具足。如乘神通行者。
初入淨菩提心雖未於無數阿僧祇劫具
備普賢衆行滿足大悲方便。然此等如來功
徳皆已成就。即是毘盧遮那具體法身故
天台圓初住別初地證道同位。即是眞言佛
慧初心淨菩提心門也云云
問。義釋説。超三重妄執名度三阿僧祇劫。
過第三劫入佛慧初心名淨菩提心門。淨
菩提心門以上十住地名信解行地。有三心
第一地菩提心爲因。從第二地以去大悲
爲根。八地以上名方便爲究竟。佛地名上
上方便。故淨菩提心以上無斷惑何爲初
住初地證道同位 答。義釋以淨菩提心
爲修行地。例如聲聞見道以後入修道位。
即引華嚴初地菩薩化歸百佛國爲今百字
各見蓮華胎藏云。此中開示佛之知見
與法華義同。此百蓮華藏初地十芽莖華等
十心滿時成千世界。是隨分果。至十一地
名果滿也云云故以淨菩提心爲圓初住別
地。又云。如是初心佛説成佛因。解脱業
煩惱而業煩惱具存。諸業煩惱無非佛事。
本無所縛今何所脱云云是圓法性同體無
明不斷而斷義也 問。此淨菩提心以上亦
修行願耶 答。義釋淨菩提心以上信解地
上引華嚴經十無盡大願等乃至究竟佛地
亦釋行願。即其義也 問。若爾從初心至
究竟常修行願亦其勝義三摩地行亦爾耶
  答。如論廣釋故爾云云
問。勝義菩提心行相云何答。亦有教觀二
門。一教門者。楞伽經云。人天及梵乘。聲聞
覺。諸佛如來乘。此乘非大乘。無乘及
乘者。以心生滅故。又般若等經説。一切諸
法本無自性。心地觀經説。心心所法本性
空寂。諸心法中起衆邪見。爲除諸見説心
爲空。執空作病亦應除遣邪見已自覺悟
心能發菩提心。此覺悟心即菩提心。無
有二相云云是教門也。論云。二勝義者觀
一切法無自性。云何無自性。文中廣説。凡
夫恣行三毒五欲。眞言行人誠可厭棄
道或住仙宮或復生天。行人應觀業力若
盡沈淪苦海難可出離二乘趣本涅槃
已爲究竟。行者當觀雖破人執猶有法執。
灰身滅智湛然常寂。有定性者待劫限滿
方乃發生。若不定性者無論劫限遇縁便
迴。從化城起。遂發大心。從初十信經三
無數劫苦行成佛。既知狹劣。亦不可樂
又有衆生發大乘心三阿僧祇劫修六度
萬行。久遠而成所習法教致有次第行人
觀已復發利益安樂無餘衆生心。以大悲
決定永超外道二乘境界。復修瑜伽勝上
法能從凡入佛位者。亦超十地菩薩境界
又深知一切法無自性云何無自性。前
以相説今以旨陳。夫迷途之法從妄想生。
展轉成無量煩惱輪迴六趣。若覺悟已妄想
止除種種法滅。故無自性復次諸佛慈悲
從眞起用救攝衆生。應病與藥對治迷津。
遇栰達於彼岸。法已應捨無自性故
大毘盧遮那經云。諸法無相爲虚空相。作是
觀已名勝義菩提心云云是觀門也
問。此中有幾空觀 答。文有二番。一切法
無自性。初是人空觀。後是法空觀。人空觀
觀凡夫外道二乘六度菩薩十地菩薩。法空
觀觀衆生妄想諸佛説法。此中凡夫是屬愛
衆生。樂人天果云云外道是屬見衆生。九
十五道云云二乘是拆體二乘云云六度菩薩
是三藏六度菩薩云云十地菩薩是通別十地
菩薩云云又六趣是流轉世間。覺悟是還滅
出世云云諸佛説法五教不同云云
問。法相依深密瑜伽唯識大莊嚴論等云
有五種姓。定性二乘無性一闡提終不成
佛。與此論云定不定性久久成佛云何會
之 答。法相引楞伽五性文爲證。而彼經
意定性二乘隨變易死皆得佛身。大悲闡
提唯不入滅。斷善闡提發菩提心。玄奘西
遊楞伽梵本亦同此文。西方諸徳用莊嚴論
畢竟無性足五種性。門人昉云。瑜伽定性
即是法華不定性也。彼宗所立如是有失。
然依天台藏通二教各説五性有成不成。
別圓二教亦説五性一切皆成。今此論云定
不定性久久成佛。金剛仙論亦説不定性人
法華迴心定性二乘界外迴心。大圓覺云有
性無*性齊成佛道是圓教意。楞伽經中亦
説五性終皆成佛是別教意。瑜伽莊嚴亦説
五性有成不成是通教意。薩婆多人引何含
經種種界各性文云有成不成是三藏意」
問。羂索經云。呪土爲金呪屍爲珠。諸眞言
教多有其文。若爾加持定性闡提變成佛
道。加持木石變成如來耶否 答。大寶積
經佛授魔記。舍利弗疑。時文殊變魔王。身子
成佛説法。變本身已告云。一切草木樹林
無心可作如來身相具足悉皆説法。弘決
云。聖人變化所造亦依理具方在自用。
槃疏云。聖轉無情以爲有情。此則永轉。此
等諸文如前已引。若爾眞言加持何所不爲
  問。若爾一切諸尊應皆加持定性無性一
切有情非情一時成佛。何故不爾 答。菩薩
瓔珞經云。過去平等如來等誓令十方法界
一切衆生一日成佛一日涅槃。然而三世各
有初心生心衆生心成佛故猶有法界衆生
不盡。故知如降天魔死中作佛。加持定性
無性成佛。何意不爲。亦雖加持一切有情
成佛亦有三世九心。故不可盡 問。若如
所言三世衆生新新出生。此則化地部義。瑜
伽第百卷盛破此義。何今立之 答。瑜伽是
通教論。不許新成衆生。今依勝鬘。依如
來藏故有生死涅槃。起信論云。眞如受薫
變成八識。瓔珞經云。使無法起故名無
云云故佛性論中皆成佛家盛立眞如變
作衆生之義是圓別意。但化地部立此義
者是盜大乘之義。例如分別部盜大乘義
立一切皆成佛義也云云
問。厭棄衆生是菩薩大罪。而今何云凡夫
外道三乘皆可厭棄 答。今言厭棄者行
人棄彼妄執不用狹劣之法。非是捨人而
不引導 問。仁王經初地菩薩六種方便中
云。迴向方便者非證非不證而一切學。若
爾眞言淨菩提心行人亦應五乘道法非證
非不證而一切學唯觀彼等自性皆空。而今
何言棄之不行 答。今以行人自心大悲
決定已超彼等境界。然而爲利他故方便
修行。故大日經五種悉地百心成佛中有五
通二乘菩薩心行 問。若爾論文可言當
觀凡夫外道二乘菩薩皆無自性。而爲利
彼故可同行其法。而今何言誠可厭棄
答。論云。云何無自性。謂凡夫外道二乘菩薩
誠可厭棄。意云。彼等皆是因縁和合有衆
生。故體無自性。彼執爲實我厭其執。維摩
經云。但除其執不除其法云云
問。諸經論中五陰而實法空寂名爲法空。
而今何云衆生妄想諸佛説法皆無自性爲
法空耶 答。衆生妄想即五陰中想陰。想陰
已空四陰亦空。諸佛説法亦五陰攝。於色陰
中六塵教法。具如常釋云云 問。金剛般若
二周説法。初周唯空一切不空菩薩。後周
亦空一切亦空菩薩。此中云何 答。此論
亦云心體二自如不見身心。故知亦空菩
薩自身
問。已教觀此空性。何更萬徳具足 答。依
空滿願如金光明。具六般若如金剛經
今心地觀經發菩提心品云。諸心法中起
衆邪見。爲欲除斷六十二見種種見故心
心所法我説爲空。如是諸見無依止故。譬
如叢林家密茂盛師子白象虎狼惡獸潜住
其中。毒苦害人逈絶行迹。時有智者以
火燒林。因林空故諸大惡獸無復遺餘。
心空見滅亦復如是。以何因縁立空義耶。
爲滅煩惱從妄心生而説是空。若執空
理爲究竟者空性亦空。執空作病亦應除
遣。若執空義爲究竟者諸法皆空。無因無
果路伽耶陀有何差別。如阿伽陀藥能療
諸病。若有病者服之必差其病。既愈藥隨
病除。無病服藥藥還成病。本設空藥爲
除有病。執有成病執空亦然。誰有智者服
藥取病。若起有見勝起空見。空治有病。
無藥治空。以是因縁服於空藥除邪見
已。自覺悟心能發菩提心。是覺悟心即菩
提心。無有二相
問。經云。自覺悟心有其四種。云何爲四
答。經云。謂諸凡夫有二種心。一者眼識乃至
意識同縁自境名自悟心。二者離於五識
心心所法和合作境名自悟心。如是二心
能發菩提心。諸佛菩薩有二種心。一者
觀眞實理智。二者觀一切境智。如是四心
名自悟心*文私云。凡夫二心即九識心。諸
佛二心即五智也
問。此四種心自悟空有云何 答。五識對境
是現量得。故得虚空亦得諸法。六七八九
心及所縁名心心所。是比量得。故得性空
亦得妙有。由比量力轉現量法。二乘想觀
方空空觀空。菩薩實觀即有見空。已見二
空即菩提心云云諸佛五智是淨九識。識即
智名佛地九識。非現比得。佛地五境心心
所法皆名萬徳。然體性智照一法界名觀
眞實理智。四智遍照一切境界名觀一切
境智。此等四心在因在果皆自覺悟故名自
覺悟心
問。前修行願已用三密得成萬行。不
必事修。今修勝義亦用三密得成空觀。
不必事觀耶否 答。義釋云。觀心爲因三
密爲縁見加持身。又金剛頂云。一切所見
皆作空觀即成清淨。亦以所用印眞言觀
念能成召請供養等事云云故知必用空
觀乃成三密 問。前行願中已有萬行。一
一三密今勝義中用何三密 答。陀羅尼集
經欲造曼陀羅先用心空三昧色空三昧。
又大日經無相三昧品説。身心無自性。性空
名無相三昧。及諸瑜伽中三空三昧印眞言
觀念是也。胎藏金剛二界法中用此觀處是
祕法。故此中不出
問。修此勝義先入何位 答。大日經及義
釋無相淨菩提心即是中勝義菩提心。後文
中云。經云。此菩薩淨菩提心門名初法
明道。菩薩住此不久便得除一切蓋障三
昧者。此宗直以淨菩提心。爲門。若入此門
即是初入一切如來境界。菩薩住此道時妄
想因縁所有煩惱業苦皆悉除滅。譬如暗中
利寶害人之喩。因淨菩提心照明諸法。故
少用功力便得除蓋障三昧見八萬四千煩
惱實相成八萬四千寶聚門。經云。若得此
者即與諸佛菩薩同等住者。當知行人則
位同大覺也。以其自覺心故便得佛名。然
非究竟妙覺大牟尼位。猶如淨月雖體無
増減然亦明漸漸増乃至第十五日方能動
大海湖也。又行者由與如來共同等住乃
至成就衆生莊嚴佛刹行如來事。眞言門
行者乃至一生可得成牟尼也。經云。住此
除一切蓋障菩薩信解力故不久勤修滿足
一切佛法者。眞言門修行諸菩薩以見法
明道故即生除蓋障三昧。得故即能與諸
佛菩薩同住。龍樹以爲。冶人以種種方便。
消融鑛石後成金體。若乘神通者能使木
土之類即成金體。故云不久勤修便得滿
云云是菩薩初發心即時名佛。故眞實功
徳不可度量云云
問。此中除蓋障者。障有幾多。 答。義釋云。
此中障有五種。一者煩惱障。謂根本煩惱障
蓋淨心妨礙道機不入佛法。二者業障。謂
過現重罪乃至謗方等經。以先業障。未除
故種種留難不入佛法。三者生障。謂若得
無難生處必當悟道。然乘先業受無暇身
趣生爲障不入佛法。四者法障。謂已生無
障處又有悟道機。以先世障法等縁故不
逢善友不聽正法。五者所知障。謂已遇知
識得聽正法。然種種因縁兩不和合妨修
般若。如大品魔事中廣明。亦是先世差他道
機故生此障云云
問。若眞言門行人以覺自心故即生得入
分證佛位者。亦應即生可至究竟妙覺耶
  答。義釋云。如菩薩志求無上菩提種種
勤苦不惜身命經無數阿僧祇劫或有成
佛或不成佛者。今此眞言門菩薩若能不
虧法則方便修行乃至於此生中逮見無
盡莊嚴加持世界。非但現前而已。若欲超
昇佛地即同大日如來亦可致也
問。經云。初發心乃至十地次第此生滿足意
何 答。義釋云。行者初發心時得入阿字
門。即從如來金剛性生。此等一生運運増
進。更無退義。乃至成菩提無行不増。然
後停息。此中次第者。梵音有不住義。精進
義遍行義。謂初發心欲入菩薩位故於此
眞言法要方便修行得至初地。爾時以無
所住進心不息。爲滿第二地故復依眞言
法要方便修行得入第三地。如是次第乃
至滿足十地。唯以一行一道而成正覺
  問。前云眞言有四十二位。此中何言十
地耶 答。此經遍據諸教地位以明今教
菩薩地位或約通別圓位。已如前説。此文
且*據別教十地
問。若入淨菩提心位以上都無退義耶否
  答天台初地初住以上得三不退。更不退
轉 問。若爾初入眞言門凡夫乃至未入
淨菩薩心以何有退義耶 答。入眞言門
次第自有五種三昧耶。入第一三昧耶時已
被大日如來加持。阿字置其人身毘富羅法
界種子之上。捨順世八心修違世八心。從
此以後次第入第二第三第四第五三昧耶。
不虧法則不犯三昧耶方便進修更無
退轉入淨菩提心門。若於五種三昧耶中
隨犯其一者現世中夭。死墮地獄。退已得
法退未得法
問。其五種何 答。義釋云。第一如造曼荼
羅時。忽有諸人善心隨喜。欲求禮拜供
養時。阿闍梨聽令引入壇外遙令禮拜供
養罪業滅除。未令授從眞言印也。第二
引入壇中投華散位。爲説尊名悉見諸
位。若請眞言印隨應授之。第三阿闍梨從
首至末爲此人作曼荼羅。乃至諸尊手印
眞言行法一一告示教授。第四已能依行堪
在師位。師即爲作傳教曼荼羅告言。汝自
今以後亦如我度諸弟子佛種不斷。第五
祕密壇中如法作灌頂。若不經入此壇祕
密智不生也。然祕密曼荼羅復有五種。第
一授得眞言印法依教修行。與瑜伽相應
定中見諸大會。然未引入。第二已蒙引入
祕密壇中巡禮供養。未蒙聖尊現爲灌頂
等。第三引入大聖衆中從初至末一一祕
密之行皆蒙聖者告示。第四已修祕要現
蒙諸尊爲作祕密傳教三昧耶。第五已具前
事又見己身於大會中作阿闍梨師。即是
入地人也。此人纔入三昧即見一切佛會
同彼尊位云云
問。此之五種名三昧耶意何 答。義釋云。
三昧耶者。如有人於衆多國王大臣集會之
處而自發言作大要誓。我今如是之事永
當不作。如是之事依行之。以自對可信之
人而發誠言。若有所違即得重罪。故三昧
耶即不可違越義。即是戒義也云云私云。三
昧此云本誓即此義也。又胎藏灌頂中阿
闍梨引入弟子立壇門時。耳語説三昧耶
偈。是祕中祕故此中不出云云
問。何名犯三昧耶耶 答。亦有五種。第
一義釋云。即心成佛旨趣難知。恐未來衆
生輕慢法故不能諮訪善知識。未蒙三
密加持而師心執文輒自修學久用功用
無所能成。反謗此經謂非佛説。又此經
文有淺略深祕二釋深祕釋中復有淺深
趣也。輒爾披翫者以不解密號故謂是因
縁事相心生慢易自言。我行眞道。何用呪
術事耶。以是因縁感匱法業。於無量劫
墮惡趣中。所以修學眞言者要令先入曼
荼羅也*文集經中亦云。若未入曼荼羅輒
持誦神呪者犯三昧耶云云此人犯三世
諸佛入壇灌頂師資傳受三昧耶故得重罪
也。第二犯三昧耶。其耳語法此中不出。又
金剛頂經云。其師引入弟子之時。即教授
云。汝爲未灌頂者乃至不得輒説此中法
事一句。若汝説者令汝現世中夭死墮地
云云集經一一法中亦云。爲未灌頂者
不得輒説云云此人自犯己本誓故得重
罪也。第三攝眞實經云。若有惡人普殺十
方三世諸佛菩薩賢聖噉盡其肉。此人命終
墮阿毘獄。經無量劫猶有出期。若人犯
三昧耶墮阿*毘獄終無出期。謂凡夫人
但有能受不能修行云云第四不空羂索
經若眞言者不能善學妄稱得法。内懷腐
朽外現賢善。方便詐行貪求名利。乃至此
人犯三昧耶自損損他共入地獄云云義釋
亦云。今末代學人不務近善知識諮承法
要而自師心欲望成就。直爾披文便欲作
之非但自損。又欲求名利故而妄作人師。
自既違法而欲建立他善根。由無効故更
招謗法破法之縁成無間業。何有無間業
人而能自利利他倶成妙果耶云云此人暗
法妄作人師故得重罪。第五一字佛頂瑜
伽中云。瑜伽教中一一法則不得爲人而輒
説之。除受法師。乃至同行亦不爲説。若纔
説者中夭墮獄云云又方等經二十五尊者
中云。若得見尊獨自知之。莫爲他説。若
爲他説中夭墮獄云云此人於已得法犯
三昧耶。故得重罪云云於前五種三昧耶
有此後五種犯也。然第一三昧耶但是禮見。
第二三昧耶具結縁灌頂。此二種人但有第
一犯。其第二三昧耶中一尊法灌頂以去竝
有五犯。祕密三昧耶但有第五犯中一分

問。今如所説犯三昧耶義者。今世眞言行
人皆不可免此罪。若爾眞言行人何世入
道 答。大日經中佛爲此故説三三昧耶
品 問。其三三昧耶何 答。探意言之亦
有五種三三昧耶。一者三法相續除障相應
生名三三昧耶句。一但有慧性於生死中
最初發心而求佛果誓欲成佛。未能正觀
不知何法而得成佛。未具觀照之慧但
有求佛之心未了己身本性性有何功徳。
二從此發慧如實智生能離無盡分別妄見
之網安住眞相智中。此實智即菩提心也。三
此眞實句中了眞假已觀無盡衆生皆同此
性。而不自了輪迴無際。我今已自覺了。今
當普開佛之知見。悲自在轉。無縁觀菩提
心生。離衆生一切戲論安住衆生諸子祕
密藏中皆住無相菩提。此等三法相續無間。
除其爲障與瑜伽相應生。是三昧耶義。梵
音此三昧耶具含相續除障二旨。此三法句
即經菩提心爲因大悲爲根方便爲究竟三
句義也。前以大悲爲根此以照了爲根。
照了是非故生悲義相成。前以方便爲究
竟此云大悲。由大悲故施方便亦相成也。
從初至後相續不斷名三三昧耶。即是言
行相應心口相應。一發心已身口所行不相
違越。口有所誓心行亦如是修名三昧耶。
即本誓義。二者内證三寶名三三昧耶。初以
大悲方便成佛。次從佛有法。從法有僧。別
時解云。三是佛。摩是法。耶是僧義。名三昧
耶即平等義。三者住此三平等修菩提行
得成菩提。次具三身亦名三三昧耶。亦是
平等義。四者外現三寶名三三昧耶。佛變
化身十二分教所説三乘於一身中示現三
種一體三寶名三昧耶。住三昧耶故有此
利益。亦是本誓義。五者三種禁戒名三三
昧耶。一解上來所説三平等於眞言法則
成就。二彼不著一切妄執無能爲障
礙者。三不行障縁。謂不樂欲懈怠無利
談話不生信心積集財資者。復應不作二
事。謂飮諸酒及寢床上。當敷茅爲藉。此
有四義。一如來成道時所坐故。一切世間
爲吉祥故。二諸毒蟲等不至其所故三性
甚香潔故。四此草極利持誦餘暇休息時若
自縱即爲傷。故不得縱慢。若具上來五種
三昧耶者誰人即生不入佛位
問。第一三昧耶時捨順世八心修違世八
心。其違順八心何等 答。且取義釋意言
之。順世八心有二種。一未知三寶羝羊凡
夫八心。二歸信三寶人天乘者八心。違世八
心有二種。一顯示三乘各有八心。二祕密
一乘亦有八心。若准五教藏通各有三乘。
一亦有八心。別圓二人各亦八心。眞言
行人亦有八心。若約地位兩教二乘五教菩
薩各有地位。當分位中一一地地各有八心。
此等八心第八心中更各二心。合各十心
問。其各八心十心何等 答。第一未知三
寶羝羊凡夫順世八心者。如具縁品中。節
⻝持齋數數勸習是第一種子。以此爲因
於五通仙人六齋日施與父母親族是第二
牙種。復以此施授與非親識者是第三疱
種。復以此施與器量高徳者是第四業種。
復以此施歡喜授與伎樂人等及獻尊宿
者是第五花種。復以此施發親愛心而供
養之是第六成果。彼護戒生天是第七受用
種子。以此心生死流轉於諸天神龍等恭
敬順行是愚童異生生死流轉無畏依第八嬰
童心。此第八心中復有二種。一若求解脱
智生名殊勝心。二已於空法作證名決定
心。此二種心未知佛法所説縁起法。故是
外道三寶斷常心也。并前凡有十心故云
八心或云十心云云第二歸依三寶凡夫
順世八心。彼前第八心求無畏依時。若善知
識爲説三寶眞歸依處漸識現世因果故即
能信受。如彼修齋時是種子。若善知識爲
説離貪。現世安樂命終生天後得涅槃。受
八齋法信受修行如彼六齋布施是芽種。乃
至生天後得涅槃是受用種子。起不異歸依
心是生死流轉凡夫第八眞實無畏依。此中
亦有殊勝住決定想故有八心亦有十心
云云又直歸依三寶一日受八齋法數數修
習是最初種子。乃至生天復得涅槃是受用
種子。不異歸依是生死流轉凡夫第八眞實
無異依。此中亦有殊勝住決定想故有八心
十心云云此二八心中雖復得涅槃是歸
依三寶凡夫。必知後得涅槃可名違世。然
爲人天持八齋法且名順世云云第三顯
示三乘違世八心。如義釋云。從此即發聲
聞菩提。初種子心。皆傍前文廣分別説乃
至三乘一一地皆具十心。迄第十地亦具
種子牙疱葉華菓等。有求佛地智生觀畢
竟空得到金剛際也。經云。彼離違順八
心相續業煩惱網者。前説種子牙疱等及歸
依三寶爲人天乘行齋施善法皆名順世
八心。若三乘初發道意迄拔業煩惱根本無
明種子生十二因緑名違世八心。或可就
見道修道等諸位分之各有八心。大乘行者
了達蘊性空故雙離違順八心也。第四祕
密一乘違世八心如義釋淨菩提心位以上
十地中云。就前三心作十心説之。若通論
信解地。則初地爲種子。二地爲牙。三地
爲疱。四地爲葉。五地爲華。六地爲果。七地
爲受用種子。八地爲無畏依。於所得果中
九地有進求佛地慧生是最勝心。十地此
心決定。此二心無別境界。第八心中約方
便轉勝開出之耳。若一一地中亦有此十
云云
問。義釋文言總合難知。一一釋之云何
答。私以總別二義釋之。若總釋者。證契經
四乘各有十地。天台以爲四教地位。故以
彼各各十地爲今十心。又天台云。四教地
地各有十乘。亦以彼地地十乘爲今位位
十心。若別釋者。且約五戒人因十善天因。若
持戒善是種。若爲父母等持是芽。若爲非
親等持是疱。若爲高徳等持是葉。若爲尊
宿等持是華。若以親愛心持是果。若已生
人天等是受用種子。若常依三寶是無畏
依。如説戒善一切皆然。若約三藏聲聞位。
初發心及七賢以爲八心。世第一法勝進決
定二心加爲十心。八忍八智以爲見道八心。
眞相二見加爲十心云云二果二向七返家
家一間身證以爲八心。身證二心加爲十心
云云三徳三智二種涅槃以爲無學八心。無
餘二心加爲十心云云支佛三慧逆順二觀
種相好因得道墮數以爲八心。二種涅槃加
爲十心云云菩薩發心三祇百劫補處後身
成道以爲八心。法輪涅槃加爲十心。或以
八相爲八二滅加爲十心云云通教聲聞發
心七地爲八。二滅加爲十心云云支佛八地
爲八。二滅加爲十心云云菩薩八地爲八。
亦與二乘共行證故十地爲十云云別教發心
七階爲八。菩提涅槃加爲十心云云若眞言
行菩薩擬前五乘四教四乘地位釋之。准前
可知。義釋且擬別教十心釋爲十心。若別
釋之如説圓教云云又從凡夫至于佛地
地地各有八心十心云云
問。淨菩提心佛慧初心以前有幾位耶 答。
大日經且擬三劫六無畏處十縁生句五種
三昧道釋之。即是圓教十信別教三十心及
十信也 問。先三劫何 答。義釋云。梵云
劫跛有二義。一者時分。二者妄執若依常
途解釋。度三阿僧祇劫得成正覺。若祕密
釋。超一劫瑜祇行即已度百六十心等一重
麁妄執名一阿僧祇劫。超二劫瑜祇行又
度一百六十心等一重細妄執名二阿僧祇
劫。眞言門行者復越一劫更度百六十心
等一重極細妄執得至佛慧初心。故云三
阿僧祇劫成佛也。若一生度此三妄執即一
生成佛。何論時分耶*文問。百六十心何
  答。經云。一二三四五再數凡百六十心*文
義釋云。由有無明故生五根本煩惱心。謂
貪瞋癡慢疑。不説五見者屬見煩惱多在
六十心中也。五根本初再數爲十。第二再
數成二十。第三再數成四十。第四再數成
八十。第五再數成一百六十。以衆生心常
依二法不入道故隨事異名輒分爲二。就
此中二展轉細之。若更三品九品乃至八
萬無量條葉不可勝計云云
問。眞言行人超度此等三劫三妄執云何
  答。此大日經先擧餘教四乘所觀所斷對
辯今教行人超度之義略而言之。經説初劫
云。越世間三妄執。出世間心生謂如是解
唯蘊無我義釋云。若以淨菩提心爲出世間心
即是超越三劫瑜祇行。又云。最初解
了唯蘊無我時即名出世間心生。度世間百六十心
離我倒所生三毒根本名越三妄執也文。私云。
若約觀法是藏通三乘析體二觀。若約所斷是藏見
道。通八人見地。別初住。圓初信竝斷見惑。眞言初信是
度初重三種麁妄執中第一三妄執也。唯斷
見惑了無我人未了五陰空。故云唯蘊
根境界淹留修行次有三妄執是三果人所留
滯處。私云。若約觀法亦藏
通析體二觀。若約所斷是藏修道三果所斷修惑。通薄
地離欲地。別六住以前。圓六信以前。眞言六信以前。是
度麁妄執中
第二三妄執
拔業煩惱株杭無明種子生十二因縁是無
學聖
人所斷最難斷處。凡有三種三妄執也。私云。所觀如
前。若約所斷是藏羅漢支佛所斷。通已辨地支佛地。
別七住八住。圓與眞言七信八信。然藏三乘各行諦縁
度通三乘同修諦縁度。二教二乘各有侵習不侵習異。
今文業煩惱是正使。聲聞所斷。無明種子是
習氣。支佛所斷。菩薩正習倶盡。二教同然
離建立宗等。如是湛寂一切外道所不能
知。先佛宣説離一切過三獸度河各隨足
跡。此中有三乘人
同以無言説道得諸法實相。共同一法中而有昇沈
異。私云。此明前藏通二乘及別圓眞言八住八信功徳
也。唯三獸
是通義
彼出世間心住蘊中有如是慧隨生
未度法障未名眞淨菩提心。蓮
華離泥尚未出水。私云結前
若於蘊等發起離著當觀察聚沫浮泡芭
蕉陽焔幻等而得解脱。謂蘊處界能執所執
皆離法性。如是證寂然界是名出世間心
行者從無性門達諸法即空得離一重法倒漸
過二乘境界。如蓮華雖未開敷稍出清流之上。行
者不復心沒蘊中故云出世間心。私云。
藏通菩薩別九住圓密九信達五陰空
彼離違順八心相續業煩惱網。是超越一
劫瑜祇行前説。種子根疱等及歸依三寶爲人天
乘行齋施善法皆名順世八心。若三乘
初發道意迄至拔業煩惱根本無明種子生十二因縁名
違世八心。或可就見道修道諸位分之各有八心。行
者了諸蘊性空故雙離違順八心。我蘊兩倒。二種業煩
惱網是名超越一切瑜祇行。瑜伽女呼之則曰瑜
祇。即是觀行應理之行。依常途釋是菩薩從初發心
以來經一大阿僧祇劫方證是寂然界。今祕密宗但度
此一重妄執即超一阿僧祇劫。行者未過此劫與支
佛位齊。從此以後三乘經終始分。然所觀人法倶空。
與成實諸宗未甚懸絶。約偏眞理作此平等觀耳。
故以三乘上中下出世間心合論一僧祇。至第二僧祇
乃與二乘異也文。私云。偏眞是藏通極理。別九住
以去。圓密九信以去。界内入空之位亦與彼理齊也
大乘行發無縁乘心。法無我性。何以故。如
彼往昔如是修行者觀察蘊阿頼耶知自
性如幻。陽焔。影。響。旋火輪。乾闥婆城是第
二重
觀。法無我性也。發平等誓行菩薩行。乃至諸一闡提
及二乘入正位者同入是乘。故名他縁乘。又至此僧
祇始觀阿陀那識。了三界唯心心外無別法行菩提
道。故名無縁乘。即是縁生中道。離有離無觀。法無我
淨除智障。即楞伽深密等經八識三性三無性皆是此意。
今以六喩照有空不二。而人法二空亦不當心。乃
名眞入法空悟唯識性故文。私云。藏通唯觀六識不
了八識。亦知一闡定性不成不了悉有佛性之旨。
今此中觀是別圓人觀阿頼耶別縁起
法。然法相宗用此八識是名別義通
彼如是捨無我。心主自在覺自心本不生。
何以故。心前後際不可得。故如是知自心
性。是超越二劫瑜祇行心王不滯有無妙業
隨意能成。故云心主
自在。心主自在時即是淨菩提心一轉開明位勝
劫。雖境界風從縁起滅而心性。常無生滅。
覺此心本不生是漸入阿字門。爾時復離百六十心等
塵沙上煩惱一重微細妄執名第二阿僧祗。此中無爲生
死因縁生壞等義如勝鬘寶性佛性論明。上來由是對
治心外之垢未開此心中種種祕密不思議事從此
以後方乃説之。私云。此中無爲生死等是界外有餘土
中塵沙惑義。藏入滅二乘。通入滅三乘。別九住去至
十迥向。圓九信去至十信滿。眞言同圓共生有餘土
中。名爲三種七種九種意生身也。今加眞言乃成十
人。未斷無明故云心外垢此劫觀頼耶
無性名法無我。尚空計執未空依圓
眞言門修行菩薩行諸菩薩無量無數百千
倶胝那庾多劫積集無量功徳智慧方便具
修諸行無量智慧方便皆悉成就欲明超
第三劫
心先歎功徳耳。如餘教菩薩次第漸除心垢。經無
量阿僧祇劫或有得至菩提。或不至者。今此教菩薩
則不如是。直以眞言爲乘超入淨菩提心
門時。諸菩薩無數劫中所修福慧自然具足
天人世間之所歸依初發淨菩提心已爲天世
作大歸依。諸論即名爲
出過一切聲聞辟支佛地含利弗等一切聲
聞縁覺不能測量。
行者得此心時即知釋迦淨土不毀。壽量長遠。本地
之身與上行等同會一處。迹隣補處不識一人。
前二劫中雖云度二乘地。須菩提等承佛威
神説人法空於此祕密一乘心生驚疑
釋提桓因親近敬禮諸天不見菩提心處。釋提
願言。我奉吉祥草。四王念
言。我當獻鉢。梵
王。我請法輪
所謂空性離於根境無相無境界越諸戲
論等虚空無邊一切佛法依此相續生。離
有爲無爲界離諸造作離眼耳鼻舌身意
極無自性心生。如是初心佛説成佛因。故
於業煩惱解脱而業煩惱具依。世間宗奉
當應供養前歎功徳竟。行者以何法入此
門耶。故經次云。所謂空性即是自
心等虚空性。即瑜伽之心也。前劫悟萬法唯心心外無
法。今觀此心即是如來自然智。亦是毘盧遮那遍一切
身心。越諸戲論第三重微細百六十心煩惱業
壽種除。復有佛樹芽生。若從縁生無自性。若無
自性即本不生。本不生即心實際。心實際亦不可得。
故曰極無自性。此望前二劫由如蓮華盛敷。若望
後二心果復成種。云云 私云。欲入第三劫時先
觀性空無相菩提超第三重無明極細妄執證得極無
自性瑜伽之心名超第三劫行。約所度惑名第三
劫。行約所證法名淨菩提心。即是別初地圓初住眞
言初住於一分無明不斷而斷名超第三重極細妄執。
然猶有別十一品圓四十一品眞言四十一品無明。故
云解脱業煩惱而業煩惱具依。行者即知一切業煩惱
無非佛事自本無縛。今何有脱。變毒爲藥即是
初住以上法性同體之無明也。不斷
而斷斷而不斷故云解脱而具依也
信解行地觀察三心。無量波羅蜜多慧觀四
攝法信解地無對無量不思議建立十心無
邊智生。我一切諸有所説皆依此而得。是故
智者當思惟此一切智信解地。復越一劫
昇住此地。此四分之一度於信解淨菩提心
以上十住
地皆信解中行。唯如來名究竟一切智地。如華嚴中。初
地菩薩能信如來本行故名信解行地。亦名到修行
地。初地菩薩得虚空無垢菩提心爲因二地以去爲
根。八地以上名方便地若一一地亦有三心。然此經
宗從初地入金剛寶藏故。華嚴十地經一一名言依
阿闍梨傳皆作二釋。一淺略釋。二深祕釋。若不達
是祕號但依文説之則因縁事相往往渉於十住
品。若解金剛頂十六大菩薩生自當證知也。初
入此信解地是越百六十心一重細惑名度三大僧
祇劫也。前三句中更開佛地爲上上方便心。至第
四心時名究竟一切智地故曰此四分之一度於信解。
云云 私云。超三劫已得淨菩提心名入信解地。此
文且約別十地故云初地也。實約圓位
可云初住。圓四十二位已如前引
問。六無畏何 答。義釋云。此教菩薩直乘
眞言門上菩薩地。此菩薩行道時還約前
三劫對明差降。佛言。彼愚童凡夫修諸善
法害不善法當得善無畏者。如得順世
八心漸受歸戒。於無量世生人天中。後至







涅槃以免三途名最初蘇息處。若眞言行
者初入三昧耶依三密供養修行位與此
經云。若如實知我當得身無畏者。如
修身受心法離四種顚倒於身實扼縛
得蘇息處。若眞言行者本尊三昧衆相現前
時位與此齊經云。若於取蘊所集我身
捨此色像觀當得無我無畏者。觀唯蘊無
我乃至證湛寂之心。離一切過於我扼縛
得蘇息處。若眞言行者於瑜伽境界一切
分段中能觀心不可得不生受慢位與此
經云。若害蘊住法攀縁當得法無畏
者。約幻炎等喩觀諸蘊即空。離違順八心
證寂然界。離蘊扼縛於十縁生句法得蘇
息處也。若眞言行者現覺瑜伽境界皆如鏡
像水月無性無生時位與此齊經云。若害
法住無縁當得法無我無畏者。即無縁乘
心觀法無我心主自在覺本不生。離法扼
縛於法無我得蘇息處。若眞言行者於瑜
伽道中心得自在用時位與此齊經云。
若復一切蘊界處能執所執我人壽等及法無
縁空自性無性。此空智生當得一切法自
性平等無畏者。觀自心畢竟空性時。我與
蘊法及無縁皆同一性。所謂自性無性。此
空智生即極無自性心生也。於業煩惱等都
無縛無脱。於有爲無爲界二種扼縛得蘇
息處。即眞言行者虚空無垢菩提心廣明
三劫六無畏心相者皆是擬儀外迹以明修
證淺深耳。已明見烟之相可以比知火性
*文。又云。如初無畏時以聲字觀修曼荼羅
行。第二無畏於有相觀中修曼荼羅行。第
三無畏於唯蘊無我心中修曼荼羅行。第
四無畏於法縁心中修曼荼羅行。第五無畏
於無縁心中修曼荼羅行。第六無畏於平
等心中修曼荼羅行。離垢地以去各於自地
觀心中修曼荼羅行。略以住行分之以作
十六重淺深不同。私云。六中初二是前三劫
初心也。三四是第一劫。第五是第二劫也。第
六中約所離名第三劫。約所證名淨菩提
心信解行地梵云阿濕婆娑。此云
蘇息。此爲無畏
問。十縁生句何 答。義釋云。經云。若眞
言門修菩薩行諸菩薩深修觀察十縁生
句當於眞言行道通達作證者。下文萬行
方便中無不藉此十縁生句淨除心垢。最
爲旨要。特留意思。此品十縁生句略有三
種。一者以心沒蘊中欲對治實法故觀此
十縁生句。如前所説即空之幻是也。二者
欲對治境界攀縁故觀此十縁生句。如前
所説蘊阿頼耶即心之幻是也。三者以沒
心實際中欲離有爲無爲界故觀此十縁
生句。如前所説解脱一切業煩惱而業煩
惱具依。即不思議之幻是也。般若十喩亦含
三意。今意明第三重故云深修。經云。云何
爲十。謂如幻。陽炎。夢。影。乾闥婆城。響。水
月。浮泡。虚空華施火輪云云總而釋之持誦
成就能生一切如幻眞言相唯假名。如
陽炎眞言行如夢眞言能發悉地如
眞言悉地如鏡像成就悉地宮如城
眞言聲如響心淨諸佛衆生中現如水
悉地變化如華一阿字門旋轉無礙
如旋火輪
問。五種三昧道何 答。大日經諸佛共説
五種三昧道。所謂人天三昧道。聲聞三昧道。
縁覺三昧道。八地菩薩三昧道。佛地三昧道。
義釋一一釋已。結云。餘經所説求小乘人
當於世間法教深生厭離。求大乘人又於
聲聞法教生怖畏。此爲未知祕密藏者
作此方便説耳。就此經宗則五種三昧皆
是開心實相。如行者初住有相瑜伽*則是
世間三昧但於此中了知唯蘊無我即聲聞
三昧。若以十縁生句觀諸蘊無性無生即
是菩薩三昧。餘如住心品中廣明。不同餘
教以心性之旨未明故五乘殊轍不相融
會也。若更作深祕釋者。如三重曼荼羅中
五位三昧皆是毘盧遮那祕密加持。其與相
應者皆可一生成佛。何有深淺之殊
云。五位三昧各有三劫六無畏心云云
問。前云五種三昧道是約通位。今見義釋
入初地時從一實生名一生。第十地入重
玄門名補處。此十地中八地名性空彼岸。
度此名菩薩三昧。此初地亦可明初法明
三昧。前已明故更不説云云記此則上住心
品所明信解行地。是應別位。何言通位
答。智度論云。地有二種。一但菩薩地。二共
菩薩地。天台以爲通教二種。論云。菩薩入
法雲地已爲利他故。更入乾慧地等云云
是名別義通意。故有別地名義而已。若以
此中十地爲信解行十地則有大失。何者
彼中欲入第三劫先觀空性。若失方便以
爲究竟萬行休息。退不墮二乘地進不
昇菩薩地故名法愛。行者了極無自性乃
至入淨菩提心云云此中度第七地時。上
不見諸佛可求下不見衆生可度。謂住大
涅槃萬行休息。諸佛以此三昧道發起其
心得度菩提心難地。故世稱觀自在云云
瓔珞經云。三十心位自然流入薩婆若海
是圓義也。又云。初地三觀現前自然流入是
別義也今至七地猶有沈空是通義也
問。第三三摩地行相云何 答。胎藏金剛兩
界各有總別三摩地觀。具如上釋名云云
今重釋其行相從此以下行相是私法。故
但可知之。衆中勿論也
胎藏界總名究竟三空三摩地。是大日尊三
摩地法。若別有三。一略説有三部。如祕密
品。三部眞言中云。佛部是大日尊。蓮華部是
觀世音。即阿彌陀。金剛部是金剛手。即釋
迦文。因阿闍梨攝大儀軌中臺初重上方爲
佛部也。觀世音第二重四菩薩爲蓮華部。金
剛手初重下方釋迦世天爲金剛部。二處中
説有十三院如具縁品。圖尊中有十院。初
中臺八葉。二初重遍知印等佛部。三觀音等
蓮華部。四金剛手金剛部。五二明王加上遍
知爲佛部也。六第三重釋迦等。七第二重
文殊等。八除蓋障。九地藏。十虚空藏。轉字
品中有十一院。一中臺二遍知印。三觀世
音。四金剛手。五二明王。六四大護。七釋迦
文。八文殊。九除蓋障。十地藏。十一虚空藏。
大儀軌中加二院爲十三院。十二蘇悉地。
十三護世天。三廣説有二十八部。一中臺。二
遍知印。三佛眼。四眞陀寶。五觀音。六馬頭。
七金剛手。八孫波。九不動。十勝三世。十一
四大護。十二釋迦。十三帝釋。十四火天。十
五閻王十六羅刹。十七水天。十八風天。十九
聞。二十伊舍那。二十一梵天。二十二地
天。二十三日天。二十四月天。二十五文殊。二
十六除蓋障。二十七地藏。二十八虚空藏。一
一各有眷屬。乃至五百及以無量云云今且
約三部各出三摩地行相云云金剛界總
名眞實忍諸苦行三摩地。是大日尊三摩地
法。若別亦有三。一略説有五部。二處中説
有三十七部。三廣説十六菩薩一千菩薩一
切二乘一切世天。加前三十七乃至無量
云云今且約五部各出行相云云
問。先約胎藏大日如來三空三摩地行相
云何 答。此有四種。若諸大乘所説四種陀
羅尼中有大日尊陀羅尼呪。若人持誦歸依
大日雖不具足印契觀念能致悉地。例如
龍樹先持大日眞言威得大日示現眞身
授持誦法。龍樹承之持誦成就呪白芥子
打開鐵塔。論彼初心法則不具已致佛
應。故知若唯誦呪若念大日若供尊像隨
一致驗。是大日尊淺略行相若大悲胎
藏中先以三字建立三輪。次誦阿字驚覺
地神。次住佛室以字燒字。五字持身以十
二字持身三分。低頭入定觀紇哩乃心
蓮阿字。頂安百光王字。眼安無相無垢二
字。於身四處布四輪字。變成四重曼荼羅
尊。是大日尊深祕行相。故具縁品云。諸佛
大祕密外道不能知若先誦諸佛發生偈
加持有情器界及以諸法。次以眞言王字
作最初業以字燒字。五字具身以十二字
持身三分。於身四處布四輪字。於身三處
布三部字。亦以五字布身五處。以三十四
字布三十二處。建立自身有情界竟。次
住四法。次以五字布身五處以成五壇。次
念持地。次依五法壇上觀安四處四重曼
荼羅尊一一皆具壇色三昧耶形種子尊形。
是大日尊祕中深祕行相。故祕密曼荼羅法
品云。最初正等覺布置曼荼羅。祕中之祕密。
大悲胎藏生義釋云。前説大悲胎藏祕密之
法。今此中説祕中之祕密中之密。又阿闍梨
眞實智品云。解祕中深祕眞言智大心。所謂
阿字者一切眞言心若以十二眞言王字
作最初業以字燒字。次以五字五輪一體
和合遍滿一身。内心海上有金剛手。持蓮
華藏。藏上觀安中臺八葉第一第二重曼荼
羅。海畔觀安世天供具。次以百字布身四
處具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自灌頂法。即大
日尊祕祕中之深祕行相。世出世持誦品義
釋云。上來諸品所明非不祕密。然此中宗
要乃祕密中之祕密也云云此品在祕密品祕
密中之祕後。故成祕祕中深祕也
問。三部三摩地行相云何 答。三部行相亦
各四種。第一三部淺略行相諸大乘中所説
觀佛三昧等十方諸佛觀行法門是佛部也。
觀自在等一切菩薩觀行法門是蓮華部。密
迹金剛等一切金剛觀行法門是金剛部云云
第二三部深祕行相前大日尊深祕觀中若
觀心處心上阿字。頂安暗字。身布佛部四
處輪字。變成佛部四重曼荼羅身。是佛部也
云云若觀心處心上娑字。頂安糝字。身布
蓮華部四處輪字。變成蓮華部四重曼荼羅
身。是蓮華部云云若觀心處心上縛字。頂
安鑁字。身布金剛部四處輪字。變成金剛
部四重曼荼羅身。是金剛部云云故轉字輪
品義釋摩訶薩埵意處中云。如説阿字者
嚩等字亦然云云私云。如説阿縛者娑字
例亦然云云此中云四重曼荼羅者是約
都會壇。唯換中臺本尊而説。若約別壇
或作三重云云第三三部祕中深祕行相前大
日尊祕中深祕觀中分四處輪隨三部用別
別作之。三部字中心上隨安三部種子。於
身四處別別觀。隨三部四重竝移中臺隨
安本尊。若作別壇隨作三重云云第四三
部祕祕中。深祕行相前大日尊祕祕中深祕
觀中。中臺隨安三部本尊云云
問。大日經云。菩提心爲因。大悲爲根。方便
爲究竟。義釋以此三句總攝一部。上來所
説諸行相等此三句中何句所攝 答。大日
經抄記開此三句以爲五句。一菩提心。二
菩提行。三成菩提。四入涅槃。五起方便。上來
行相皆具此等三句五句。彼抄記中六番説
此五句
一者中臺爲菩提心。乃至世天爲方便。如
云若凡進行有次第也。先依法持誦作眞
言手印等。觀於圓明。或但觀字。或但觀印。
次當引外向内。此心八葉華臺上爲中臺。
其外八葉亦隨佛位列布又云。此八葉即是
大悲藏第二重
身即是曼荼羅。從心以上爲第一院。從心
以下至臍爲第二院。從臍以下爲第三世
天院。諸尊形色相好宛然其自身中而現對
之。猶如親入佛會云云私云。注以八葉
爲第二院。是約祕密法品別壇以説云云
二者世天爲菩提心。乃至中臺爲方便。如
云若修行者因中説之。且如外院世天八
心善根開發與正道相應。即是大悲胎藏華
臺之因也。如來以方便力而引導之。乃至
令成就八心以來是外院之位。二乘亦在
此内。次又知有勝法無上心稍進引入第
二第三皆是大悲句也。次成佛果入中臺
即是方便句也云云三者約五佛四菩薩普
賢爲菩提心。乃至三重爲方便。如云然此
八葉及中臺五佛四菩薩豈異身乎。即一毘
盧遮那身。爲欲分別内證之徳表示于
外故於一法界中作八葉分別説耳。且如
四菩薩東南普賢是菩提心若無此妙心終
不至大果。次文殊者大智慧也。先發淨菩
提心如普賢觀經。毘盧遮那遍一切處常樂
我淨之所攝成皆是淨菩提心也。次説第一
義空。我心自空。善惡無主。觀心無心。法不
住法等即妙慧也。次西北方彌勒即是大慈
大悲。倶是第二句義也。若慧而無悲則方
便不具不得成菩提也。次東北面觀音即
是證也。行願成滿得入此華臺三昧也。若
就未成果時觀之差次淺深。今以佛平等
慧觀從因至果但是一身一智行耳。若
來但住自證之法則不能度人。故漸次流
出入第一院。次至第二院。次至第三院。雖
作如此深淺皆是普現色身之境界也云云
四者約諸尊種子第一字爲菩提心。乃至第
五字爲方便。如云又如字義即是此之次
第也。初阿字在東方。如梵音字即有動
首之義。以順世間法諸方中東爲上故喩
菩提心。最是萬行之初也。其名曰寶幢佛。次
阿字是行也。若但菩提心而不具萬行終
不成果。與先四菩薩不殊。其佛是華開敷
也。次暗字三菩提也。以滿行故成正等覺。
其佛名阿彌陀。即西方也。次惡是大涅槃。其
字曰天鼓音。是正等覺之果果也。次惡即
入中字。是方便也。此是毘盧遮那佛本地之
身華臺之體。超八葉絶方所。非有心之境
界。唯佛與佛乃能知之。爲念本誓開示大
悲藏普引衆生入佛慧。故以加持神力
普現身口意遍滿生死中。即是方便也云云
又云。如中臺者一切本尊亦如此説。如金
剛手種子字即成五事。tra是菩提心tr@a
菩提。tr@a@m是三菩提。tra@h是涅槃。tr@a@h是方
便。所以云方便爲後即此義也。如蓮華尊
亦有五事。a是菩提心。@a是行。a@m是成菩
提。a@h是涅槃。a@h是方便。如文殊以mu
爲種子亦有五事。mu菩提心。m@a行。ma@m成菩
提。ma@h涅槃。m@a@h方便。餘一切尊種子字皆亦
如是廣説。以是義故金剛手即是大日如
來。觀世音亦是大日如來。文殊亦是大日如
來。乃至鬼神八部一一亦有此義。乃至亦云。
准此説之萬徳皆爾。猶如天台法身般若
解脱。若但法身取徳名之類與此相合也
云云
五者約百字五論若就果地垂迹迦字是
内爲菩提心。乃至革字是外爲方便。若就
引入佛果迦字是外爲菩提心。乃至革
是内爲方便。其仰等五字隨迦字輪或内或
外。如云百字輪外内一一作如是次第即
曼荼羅引入漸至中之義。此謂於因果
若修行者初發菩提心。次進行。次成正覺。
次住涅槃。次起方便。作如是次第也。若
自果地説者即以迦字最在内。次乃至方
便最在外也。其ka字同於阿體。即爲法體
之果不作菩提心因地之説也。從法身起
應。次流面外以度衆生猶如曼荼羅自
中臺出至八部世天之位。又從外引入佛
果猶如曼荼羅從乃至八心之初至成菩
提方便等也。其仰壤拏那麼等字亦隨出
入義或在百字内或在百字外也云云
六者約五色五大以黄地輪爲菩提心乃
至一切色空爲方便。如云又菩提心黄色是
金剛性。次行赤。是火義。同文殊之義。萬行
以妙慧爲導。次成菩提白色。即是圓明究
極之義。又是水義。如我昔所願今者已滿
足。化一切衆生皆令入佛道。是起大悲
也。次大涅槃迹極反本。薪盡火息。佛日已
隱於涅槃山。故色黒也。中心空。具一切色。
即是加持世界曼荼羅普門之會。畢竟清淨
無所不有也。其百字輪所以從外向内亦
是此義云云
問。何故菩提心爲寶幢佛。乃至方便爲毘
盧遮那耶 答。抄記云。寶幢佛是菩提心。
如世軍中有幢。是衆中之首。軍之標幟。咸
所瞻望。進止之節莫不隨之。猶如一切萬
行以此菩提心爲標爲主。次華開敷佛是
行義。十度萬行資菩提心次第敷榮芽莖葉
華滋榮可愛。次阿彌陀是受用佛。成大果
實受用其果無量不思議現法之樂。次鼓音
佛者方便也。既得大果豈自受用而已。乃
爲一切衆生演示。種種方便成所作智猶
如天鼓之音無畏而成事業。又前云北方
阿閦者經誤也。此是瑜伽義。與此不相應。
以鼓音爲定也云云私云。前之具縁品白壇中
云北方阿閦。義釋云。
鼓音涅槃不動名爲阿
閦。而今云誤。云云
私云。彌陀受用其果是
成菩提。鼓音所作已辨是大涅槃。大日遍一
切處是方便云云
問。何故四菩薩中無成菩提大涅槃大方便
  答。私云。普賢是菩提心。文殊彌勒是大悲
句。觀音是爲究竟云云以爲三句故無彼
三 問。何故菩提心名普賢。乃至究竟爲
觀音 答。私云。普遍賢善名爲普賢。佛菩
提心遍一切處賢善之義。如金剛頂宗云。
普賢法身遍一切能爲世間自在主無始
無終無生滅。性相常住等虚空。一切衆生
所有心堅固菩提名薩埵。安住不動三摩
精勤決定名金剛。利衆生事諸悉地慈
悲哀愍爲加持。疏云毘盧遮那雖久成道
爲諸衆生示適今證。縁本不生際而發
大覺心。故云菩提心。普者遍一切處。賢者最
妙善義謂菩提心所起願行及以三業悉皆
平等。遍一切處奉事諸佛拔濟有情。故
名普賢若天台云。梵云颰脩跋陀。此
云普賢。位居衆伏之頂。故名普賢云云
蘇室利云妙吉祥。古云妙徳。或云妙音。佛
大智慧。祕妙吉祥發生之義。如五字經云。文
殊是三世諸佛母。五佛頂宗云。文殊是般若
佛母。六度經云文殊持般若藏也云云梅怛
二合也云慈。如智光經云。昔値彌勒如
來最初發心。發心以來未會⻝肉。故名慈
也。今生南天梅怛哩二合也聚落以慈爲
姓名。阿逸多此云無勝。慈無勝上故名無
勝。故是佛大慈悲之義云云阿縛路吉帝入
二合羅云觀自在。以蓮華眼觀世音聲
遍令解脱。以蓮華音普爲説法常得自在。
行願圓滿乃得自在。故是佛大自在之義。如
法華大佛頂經等云觀其音聲即得解脱。
應以三十三身得度者即現三十三身而
爲説法。注法華云。亦觀世音。亦云觀世
志。亦云觀世念云云又大日經義釋云。普賢
者。普是遍一切處。賢是最妙善義。謂菩提心
所起願行及身口意悉皆平等遍一切處。純
一妙善備具衆徳。故以爲名。慈氏者謂佛
四無量心。今以慈爲稱首。此慈從如來種
性中生能令一切世間不斷佛種。故曰慈
氏。妙吉祥者。妙謂佛無上慧。猶如醍醐純
淨第一。室利翻爲吉祥。即是具衆徳義或
云妙徳。亦妙音也。即以大慈悲力故演
妙法音令一切聞云云住心品此次安除
蓋障。祕密品改此爲觀自在。此四菩薩即是
佛身四徳。有所偏闕不成無上菩提云云
問。八葉已有普賢文殊慈氏觀音。第一重
亦有觀世音。第二重亦有文殊等。第三重
釋迦眷屬亦有普賢文殊。此有何別 答。
抄記云。觀音文殊普賢彌勒已在八葉中。即
大日如來大法身也爲度人故漸漸出于外。
故次圖中復有文殊觀音等。以類可解也
云云又義釋云。執金剛對金剛智慧門。降伏
方便。普賢對如如法身門。寂災方便。觀音
對蓮華三昧門。増益方便。擧此三點則無
量不思議妙用皆已攝在其中云云私云。八
葉是大日尊八大法身。第一重上方遍知
等是法身徳。南方金剛手等是般若徳。南
方觀自在等是解脱徳。如涅槃經云。三徳
祕密藏中安置一切衆生。我亦自安住其
取意
即是佛地三徳祕藏云云第二重是
等覺以還法身菩薩。如文殊等四法王子皆
是其云云第三重是變化生身。如文殊
生南天多羅聚落等也云云
且約部主何故名遍知*印。乃至何故
名八方天護方神耶 答。私云。一切佛心
名遍知印。五輪率都婆塔火輪三角以爲佛
心。其壇圓形。團有八點。一切衆生亦與此
相應。故肉心八分以爲三角火輪。以此佛心
遍知諸法名正遍知心王毘盧遮那成
正等覺時。一切心數莫不入此金剛界中
變成智印。約菩提義。則有無量智印差別。
約佛陀義則有無量持智印者。身口意密速
疾無礙。手持金剛故名金剛手諸執金
剛一向是佛智印。今蓮華尊義兼定慧又兼
慈悲。無累解脱如蓮出水。爲表此義手持
蓮華。故名蓮華手第二重中東方金色世
界文殊以表分佛智徳南方世界除蓋障
尊以表分佛斷徳北方世界地藏菩薩以
表分佛福徳西方世界虚空藏尊以表分
佛莊嚴第三重中釋迦是此世界主。故偏
爲其主。若瞿醯等列十方佛八方世界八
種天子以表諸方。諸世界中八種天衆皆
攝八類
問。此等所説更有大疑。何者華嚴經云。大
威光童子不可説不可説微塵數劫發心修行
華藏世界成佛。名曰毘盧遮那亦名盧舍
那。亦名釋迦牟尼云云觀佛三昧海經云。
昔有四比丘一施主發心修行。今作四方
佛及此界釋迦云云法華經云。大通智勝佛
十六王子。今於十方現在作佛。東方阿閦。
南方寶生。西方彌陀。北方釋迦云云如此一
一諸佛菩薩二乘世天皆是本行各別。非是
一人變作。而今何云中臺三重皆是大日普
賢色身。亦云。眞言行者觀此四重以爲自
身曼荼羅海發心修行成佛涅槃方便耶 答
今眞言門此問尤要。故略釋之。具縁品中。
一切如來皆悉集會。漸次證入大悲胎藏發
生三摩地。即從毘盧遮那佛身發生大悲
胎藏生大曼荼羅王。各於八方本位而
住。大日如來説大曼荼羅及大空三摩地。
來集諸佛各以本所通達諸身説其差別三
摩地法。意云。一法性。心縁起變成一切衆
生。一切衆生自他差別。一切衆生各從一門
發心修行。等覺以還未達心本。猶有自他
差別。故瓔珞經云。無明初起之相後身菩薩
不知其初。入妙覺海時已達一心本源。
前佛後佛一體不二。故最勝王經分別三身
品云。依第一身一切諸佛同體。依第二身
一切諸佛同意。依第三身一切諸佛同事
云云佛地經論云。無漏界中一切諸佛無
自他相云云起信論云。若離轉識則一切諸
佛無有彼此相見云云菩提心論云。三世修
雖有前後。及證悟已無已今當云云
故從大日門入至妙覺位會前大日一體
成法界海一切諸身。乃至若從閻王門入
至妙覺位會前大日一體成法界海一切
諸身。若從大日門出一切大日同體而出。乃
至若從閻王門出一切大日同體而出。故十
方界自性身自受用身變化身等流身一切諸
佛菩薩二乘世天皆是大日一體普現色身
今眞言者發心修行成佛之時亦會已成大
日一體。已成大日一體亦爲自身曼荼羅
云云諸大乘中隨縁異説。具檢別記云云
問。若爾法相引楞伽四意趣。大莊嚴論四意
趣云。依法平等意趣故釋迦説言。我即過
去燃燈佛等頂生王等。有何差別 答。彼
依通教意。一切諸佛未達本體各有差別。
故於異佛更釋平等。是龍樹一切一心識
義。今一切衆生本是一心一心識。故達本
源即會一體。與彼永異云云 問。若爾一
一諸尊皆具萬徳。而何今云寶幢佛是菩
提心等普賢是菩提心等。不言一一諸尊餘
徳耶 答。一一諸尊雖具萬徳。且約此界
衆生宜聞方處。故以東方諸佛菩薩名菩提
心等耳
問。若約此界方處而説即非法界宮中常住
法體 答。其法界宮遍一切處。一一方處
其大日尊令一切處如自見聞法界法。譬
如天鼓不思自應。若云此界方處非法界
宮方處即是法界不遍一切處也
問。若隨此界方處令見聞者是他受用若
變化身。應非自性法身自受用身 答。抄
記云。法身而有自在神變加持。此不足疑
也。然常途説法。或云。法身淨寂如虚空。無
所動作。都不説具足如是力用。以爲凡
夫起神變皆是有爲之心。三昧之力。而
言法體。如是此其未了也云云又義釋云。毘
盧遮那本地法身住加持力。其所住處名
佛受用身。心王如來而住其中既從一切
處加持力生。即與無相法身無二無別。而
以自在神力令一切衆生見身密之色聞
語密之聲悟意密之法。隨其性分種種不
云云又云。如來實相智身眞實功徳所莊
嚴處妙住之境心王所都名法界宮。以自
在加持神心所宅名自在天王宮也。謂隨
如來有應之處無非此宮。不獨在三界之
表也云云金剛頂疏亦云。一切色法究竟盡
處心王境界名色究竟。非謂第四禪定云云
故此宗義心王境界名色究竟爲法界宮。
以此心王遍一切處此宮亦遍一切方處。
以佛法身住自受用加持身處自受法樂。
如金剛頂三十七尊皆名自受用身。然復一
切衆生感應和合能見佛身聞聲悟意名
他受用。隨衆生樂現生身佛名變化身。
現雜類身名等流身。華嚴此身名爲摩奴
摩化身。如此四身皆是法身任運所作皆名
法身。故瑜祇經云。四種法身云云
問。倶舍成實宗云。三千世界唯有一佛説
法利生。法相三論同云。自性法身住自性土
遍一切處言亡盧絶。自受用身住自受土
遍一切處言語道斷。他受用身住他受土
大小不定。爲十地菩薩現十種華藏。初地
百葉。二地千葉。次第倍増説法利樂。大釋
迦身爲四善根菩薩等於一大世界示現
一身説法利益。小釋迦身爲三十心菩薩二
乘六道於三千世界一一現一身説法利
樂。又引楞伽三身皆説法文以爲法身報身
實不言説他*受化身言説。華嚴以前二宗
爲大乘始教説。乃至圓教重重帝網華藏世
界種性海等云云天台云。圓教法身釋迦亦
名毘盧遮那。其佛住處名常寂光。四十一
地分證報身住果報土。分證法身住分
光。此圓教佛他受用身現別教佛亦現十
地能應報身。此圓教佛以勝應身現通教
佛。以劣應身現藏教佛。又總判云。若存三
身法定不説報通二義。應化定説。若即三
身倶説倶不説云云通二義者。自受不
説。他受定説云云今眞言宗中胎華臺唯
有八葉。法身自受皆亦説法。與彼何會
答。倶舍成實。天台三藏。華嚴小乘云云法相
所用。天台通教。華嚴始教云云三論所用。天
台別教。華嚴終教云云天台圓教所用即是
華嚴頓教圓教云云今眞言宗所用。若與論
之天台華嚴圓頓教義。若奪論之非前四教
五教所用。此是事理倶密金剛界義。故與
彼異。然中臺上雖有八葉。八葉之下亦有
不可説葉。法身自受雖倶説法不同前宗
他受變化所説言音。天台亦云。法身無説
冥資一切。楞伽亦云。法身放光常照一切
云云今宗法身自受實以一切衆生國土萬
法爲體。一切諸法即彼説法。一切諸佛倶
以一切衆生國土雖爲法身三密自受用身
自受法樂之法具。而衆生不知於中迷惑。故
圓覺經云。普賢汝當知一切諸衆生無始幻
無明皆從諸如來圓覺心建立云云
問。若爾十界三種世間威儀言音心想一
一皆是法身自受三密歟 答。大日經云。身
相擧動皆是密印。舌相言語皆是眞言云云
之心想妄念皆是密觀云云又云。如來住一
切衆生種種威儀同其言音。而此一切智智
一味云云文字實相義云。五大皆有響。十
界具言語。六塵悉文字。法然隨縁有云云
釋亦云。一切世界六趣言音皆是眞言。然以
佛迹始於五天以阿字等而爲眞言云云
天台亦云。百界千如名爲諸*法實相。即是
三世諸佛所證境界。一色一香無非中道
云云故知十界三種世間三業皆是法身自受
三密云云天台云。同居淨穢有餘實報寂光
一處同體。凡聖異見。故法華云。娑婆世界怛
平等。又維摩云。釋迦以足按土此界變
成淨土云云
問。若約此界見聞方處爲諸尊位以表法
界者。則若表東方一切用東。若表西方一
切用西。何故不爾 答。自性自受更非方
處。若他受變化方處不同。普賢觀云。釋迦牟
尼亦名毘盧遮那。其佛住處名常寂光。常
波羅蜜所攝成處。樂波羅蜜所安立處。我波
羅蜜滅有相處。淨波羅蜜不見身心相處。是
自性身遍一切處。般若論云。智集唯識通。
如是取淨土。非形第一體。非莊嚴莊嚴。大
日經云。妙華布地胎藏莊嚴世界大日如來
出種性海中云云瑜祇經云。大日如來四種
法身住大菩提心殿。自性所成三十七尊倶。
諸地菩薩倶不覺知。大日經義釋云。此經本
地之身即是妙法蓮華最深祕處。故壽量品
云。常在靈鷲山及餘諸住處。衆生見劫盡
大火所燒。時我此土不毀。即此經瑜伽意
也。天台記云。常在之言是自受用。又天人
常充滿。天是十地。人是三十心。是本時
云云金剛頂疏云。毘盧遮那經云。我昔坐道
場降伏於四魔。以此得知毘盧遮那佛雖
云不久現證。而成佛以來甚大久遠。所以
不説經劫數者。於經各有傍正義。故法華
正破近成執故廣説塵劫事。今此經正顯
頓證之相故廣演此現證相略説彼久成
事。雖有傍正二佛不異。是故大唐大興善
寺阿闍梨云。彼法華久遠成佛只是此經毘
盧遮那佛。不可異解。又彼經爲破三乘近
情偏演説遠事。今此經爲破顯教歴劫廣
示不久現證。各有所以不可局執也
藏經云。寂漠世界。有一切佛次第取佛壽
入化娑婆。金剛頂宗云。東方金剛威莊嚴界
不動如來攝四菩薩。南方寶光明功徳界寶
生如來攝四菩薩。西方大蓮華法藏界觀自
在王如來攝四菩薩。北方變化作用界不空
成就如來攝四菩薩。菩薩處胎經云。釋迦
示現報身菩提樹下大蓮臺上。名號相好百
千萬億。是佛初地之相。華開敷佛阿彌陀佛
等亦證此地。其二地以上不可説。華嚴經云。
華藏世界毘盧遮那亦名盧舍那。亦名釋迦。
摩訶倶膝絺羅經云。彌陀處百葉臺。梵網經
云。盧舍那坐千葉臺。是他受用有方處也。
梵網經云。從華藏界東方來入八千返。先
入第四禪中説魔受化經。次入都率。次下
閻浮八相成道。是變化身。故以釋迦安第
三重東門中也云云華嚴云。普賢唯依如如
不依國土。是自性身。又云。普賢一毛孔中
有不可説微塵佛刹。是自受用。理趣釋云。普
賢於色究竟成受用身。爲伏九十五種外
道下南閻浮八相成道。是他受用。法華云。
從東方來。普賢觀云。在東方淨妙國土。其
國土相如雜華經已説。是變化身云云
普賢安八葉中東南方也云云首楞嚴云。
文殊過去成佛名龍種上智尊王如來。鴦掘
經云。文殊現在北方成佛名歡喜藏摩尼寶
積佛。大集云。未來成佛名普見如來。華嚴
云。文殊在東方金色世界。亦云。在東北方
清涼山中。亦名五頂山。是皆化迹。今以文
殊在八葉中西南方也。又安第二重中東
云云又觀世音三昧經云。觀音過去成
佛名正法明如來。又經云。在南海中補陀
落山。大法鼓經云。彌陀滅後觀音成佛名普
光功徳山王如來。今在極樂以爲補處。是
皆化迹。今安八葉東北方也。或云。在西北
云云彌勒經疏云。慈氏在釋迦前十二年。
滅生都率天。今安八葉西北方也。虚空藏
經云。虚空藏從東方來。或經云。從西方來。
或經云。從南方來云云地藏經云。地藏從
南方來云云當知一切諸佛菩薩化迹無定
方處。遍一切方故安諸方無復妨難云云
問。行者自身曼荼羅上觀諸尊時觀何尊
形耶 答。若金剛頂觀心處。心八分肉團
以爲月輪上觀四種曼荼羅身。今大日宗
觀彼八分以爲八葉上觀三種曼荼羅身。
前引即身成佛義釋大日經四種曼荼羅身。
是唯金剛頂説。今依大日經本尊三昧品云
諸尊有三種形。謂字印形貌。彼字有二種。
謂聲及菩提心。印亦二種。謂有相無相。尊
形亦有二種。謂淨非淨。彼二種尊形成二
種事。有相故成就有*想悉地。非*想故隨
生非*想悉地云云又金剛頂一一尊處皆觀
月輪。今大日宗皆觀圓明云云
問。經意云何 答。義釋云。本尊者梵音娑地
提縛多。若但云提縛多者直云所尊之義
也。本尊亦云自所尊謂自所持之尊也。彼字
二種。謂行者最初修行字略有二種觀字
義。一但觀菩提心。即是字也。謂阿迦遮吒多
婆野等。但擧其首。然諸字皆是也。以爲初
首故云菩提心也。或觀字輪或觀種子皆
是也。二或不觀字但念於聲。如鈴鐸等印
形。亦二種。謂有色即形是青黄赤白等色。
形者方圓三角等形。屈申坐立及所住處之
類也。印謂所執印。是刀棓羂索金剛杵之
類也。初心約縁而觀先現畫尊等名爲有
形。後漸純熟但從心現不約外縁故云無
形。本尊形有二種。初因有相先觀圓明。佛
菩薩印身以有*想故名爲非淨。由此有
*想住清淨處名爲淨也云云轉字輪品亦
畫三種。謂種子印尊形。隨畫其一云云
醯亦同云云若集經畫三種。謂名號印尊
形。隨畫其一云云若具縁品義釋云。凡畫
諸尊先觀種子轉成尊身云云若瑜伽中
先觀月轉。上觀蓮華上觀種子。轉成三摩
耶形轉成尊身云云若祕密法品諸尊皆畫
六種。謂種子及壇色。種子及三摩耶。印種
子及本尊云云私云。字具五種。謂梵號。
種子。眞言。音聲。所詮云云印具五種。謂梵
點。印。手印。三摩耶印。*壇色印。所表云云
具五種。謂主伴相好。五大色圖畫七實。
木彫鑄。所云云
問。何故本尊如是種種似世間事 答。皆
是入佛法界法門標幟。若解一一門中實相
義者當體皆是法界相貌。故義釋云。如眞
言門有種種身印種種本尊。乃至具縁供養
物一一支分聲字形色諸相不同。一一眞言
皆是如來妙極之語也。如眞言中有質多字
淺略釋只名爲心。若深祕釋質謂遮字帶三
昧聲也。遮是無遷變義。無遷變義即是佛性。
佛性亦名般若波羅蜜亦名首楞嚴三昧。是
故定慧具足。多字是一切法如如解脱不可
得義。若如是説心乃名妙極之語也。復如
身印左手是三昧義。右手是般若義。十指是
十波羅蜜義。五是一切智五輪譬喩義。如本
尊形女是禪定。男是智慧。黄是金剛色。白
悲。赤是大慧。青是大定。黒是大力。乃至
一切縁中皆有第一實際義。豈可如文生
解耶云云
問。今如此文唯是法界表示。非是常體法
界。何云當體法界 答。如前所釋四種體
義自可了知。若淺略釋字印形等是有相事
表無相理若深祕釋字印形等是佛心法
表加持徳若祕中深祕釋字印形等是法
身體現内證相若祕祕中深祕釋字印形
等是眞如實理現眞如實
問。且約佛部阿字率都婆印大日尊形作
此四釋云何 答。若阿字是天竺字。此是無
義。以爲種子表無生理若阿字是佛心
法。無量劫中以不生義而所加持故爲種
子能生佛身若阿字是大日尊身口意密。
分爲四字。遍滿虚空無所不至。此字在
第四禪以上十住菩薩住處淨土。大梵天王
劫初傳世。世人不了根原佛身。但隨大梵
名爲梵字。故以此字爲佛法身若阿字
是法如如如如智隨縁法相。是本住法法界
法性法證法位。故以此字爲理智法
大日尊以率都婆形爲三摩耶印。地方水
圓。火三角風半月。空亦一切形具足爲圓。
此五成立名率都婆。爲表此義定慧二手
五輪和合以成其形。地水火如本。風
如半月。空竪如一切形輪。五輪各以定慧
成就如率都婆。定慧五輪之所成立
此手印窣都婆是佛心法。無量劫中加持
所持故。持此印即持佛身若此手印若
窣都婆是大日尊身口意密之所變成。若有
情身若非情身當體法身。故持此印即持法
若此手印若*窣都婆皆法如如如如智
隨縁法相。故持此印即持印理智
五大色顯形等相。若七種寶木石*臘等。或
繪或彫或鑄或印造大日尊像表大日法身
若此尊像是佛心法。無量劫中加持所説。
故有効驗若此尊像是大日尊三密之所
變。當體法身若此尊像是法如如如如智
隨縁法相如説大日字印形者一切諸尊
皆亦如此云云
問。前説阿字爲東其佛寶幢。乃至惡字爲
中其佛大日。何故義釋亦云。阿字爲中大日
種子。乃至惡字爲北天鼓種子 答。若眞
言者初觀行時意處蓮臺先觀阿字。若修行
滿果徳具足阿字爲東惡字爲中云云 問。
前説四菩薩及中臺如次黄赤白黒。乃一切
色爲菩提心菩提行成菩提入涅槃起方便。
何故義釋亦約五色界道白赤黄青黒如次
以爲大日寶幢華開彌陀鼓音佛色 答。界
道五色亦是初心觀行次第。染色次第。故四
菩薩中臺五色亦是果地佛徳次第云云
問。諸尊種子。或菩提心字。或諸三昧字。或成
菩提字。或入涅槃字。或大方便字。或二字或
三字或四字或五字。而何今云諸尊種字皆
成五事 答。隨有一音必有五事。且如文
殊種子va字亦用va@m字。是菩提心v@a
v@ava@m涅槃va方便。他皆倣此。又如
觀音種子或用hr@i@h紇哩二合
字。hr@i@h菩提心
h@ihihr@i@h涅槃hr@i@h方便。一切諸尊二合種
子亦然。若便囉乞叉二合尾哩也五合字以
爲種子亦准前釋云云若以怛囉二合
二字爲種子者。ta@ta菩提心ta@tata@ta
ta@ta@h涅槃ta@t@a方便。乃至一切諸尊多字種
子皆以最後字轉釋此五事云云
問。上來唯約種子以釋五事。若約印形亦
釋五事 答。此問甚妙。今當略釋。有通有
別。若通論之。如字五事印形亦然。且約大
日若印若形寶幢印形是大日菩提心。華開
印形是大日菩提行。彌陀印形是大日證菩
提。鼓音印形是大日入涅槃。大日印形是大
日起方便。若蓮華尊以安中臺亦如前釋
云云若金剛手以安中臺亦如前釋云云乃至
文殊釋迦閻王以安中臺亦如前釋云云
義釋云。唯有一事此即不虚。謂我即是。故
瑜伽中。大日如來説言。我即乃至天龍鬼等
云云若從世天發菩提心。入第二重修菩
提行。入第一重證菩提果。入中臺位入大
涅槃。以大日尊起大方便。其字・印・形如是
次第五事具足云云若別論之。大日一尊一
阿字一*窣都婆印一入定離毒害形自有五
字。字爲五點印爲五用像爲五觀。如是
乃至閻王一野字一刀印一王形亦有五事。
准前釋之。且如世天事迹雖淺若開實
性即是大日。凡諸種子無非阿字。諸尊手
印無非五輪。一切尊像無非法身。纔一觀
行必起本願。一切諸尊四釋想之非遠非
近無願不適。一念一塵法界同體。盡空海
會常在一毛云云
問。何以得知纔一觀行必起本願。盡空海會
常在一毛 答。義釋云。然此行者初行之時
尚是凡夫。自無徳力何能即成佛菩薩等
道言而應耶。但由彼佛菩薩等先立誠言
大譬願故。若有衆生依我此法而修行之
不虧法則我必冥應。或雖不來而遙加持
之。若行人法則如法而不應起即是違本所
願。故不得不應也。亦如方珠向月而水降
圓鏡向日而火生因縁相應而無思念。此法
亦可爲喩。非是諸佛有心行而同凡夫之
起應也。若不相應事縁有闕則本尊不加
護念。故無應驗。非佛菩薩等之過也云云
云。此經宗内證海會皆在此中。若纔勸請則
不起座不來而來云云又云。如如來不思
議境界經云。普賢菩薩告徳藏菩薩言。世
尊。始從然燈佛所得受記已。即便入於如
來不思議境界三昧常無功用。自然應現
無量佛事。謂於虚空一毛端處有一切佛刹
微塵等諸佛世界。於中或現兜率天。或從
彼沒下生入胎。或現適生或現遊行。七歩
自言。我今即爲生無邊際。或現在王宮出
家苦行。或現降魔成等正覺轉妙法輪。或
現住世經無量劫。或復示入涅槃。或一切
劫爲一刹那。或一刹那爲一切劫劫與刹
那無増無減。乃至一切衆生未盡解脱。刹
那一時悉令解脱。普於此諸世界常作如
是種種佛事。未曾休息而無功用。如彼虚
空一毛端處無量刹中念念普現諸佛種種
威儀法則。乃至遍空毛端量處亦復如是。常
作佛事利益衆生。窮未來際初不休息。
而佛刹不減微塵不増。何以故。一切諸法
如幻焔故云云華嚴亦云。開見一塵具足
常有一切衆生生死流轉三世諸佛發心成
云云
問。若爾我心入佛位時能見如此一切海
會。若初心者何觀海會 答。南嶽止觀云。
若一盲人在大衆中行布施時。盲雖不見
大衆皆見。若一凡夫在法界中修觀行時。
凡夫雖不見諸佛皆見云云問。若爾彼止
觀中亦以屎尿觀供諸佛。觀本淨故此觀
用否 答。降伏法中此事尤要。盲執淨穢不
知淨穢。以穢施人人受心淨。以淨施人人
捨心穢。諸法亦然。不當淨穢淨穢在心。凡
夫聖人所見亦異云云
胎藏金剛菩提心義略問答抄卷第三
  一校了
  保安五年三月七日書了 點校了
此書雖點本依不宜前後惑亂末學者
能尋之得意而已
  金剛佛子順禪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497 498 499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510 511 512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